美猴王出世作文

2024-04-27

美猴王出世作文(精选8篇)

篇1:美猴王出世作文

美猴王出世童话作文

从前,在东胜神州,有一片汪洋大海,这片大海一望无际,晚上,大海波涛翻滚,海边有一座花果山,这片花果山长着茂密的森林,山顶上有一块五颜六色的灵石,清澈见底,灵石微微的发着闪耀的光芒。

灵石里面,有一个小仙胎,他在灵石里面温暖的躺着,不断吸收天地日月的精华,茁壮成长。尽管他开始只有一点点大,但是他每天以飞快的速度生长着。

终于有一天,灵石一声巨响,突然爆裂,那声音可不是一般的大,那声音就像地震一样大,最令人吃惊的是,石头里面蹦出来一只小石猴。小石猴刚到地上,就开始抓耳挠腮的囔囔;这是什么地方呀?我怎么会在这里呀?我原来的家怎么破了呀?天哪!这个世界怎么这么美丽,比呆在那个闷闷的石头里好多了!我现在应该去哪儿?哦!我知道了,我怎么这么笨呀,我应该去找猴群,对!我应该去找猴群!往哪里走呢?我的直觉告诉我,我应该往那边走。他说的地方其实就是花果山,所有的猴子都喜欢那里。

果然我的直觉是对的,石猴自言自语的说,因为他真的来到了猴群,小石猴在那里东张张西望望,打探环境,但是别看他现在挺陌生的,过了一两天,他就和所有人成了朋友,而且都很熟,小石猴在那里活泼好动,整天在跟其他猴子嬉戏打闹、走钢丝、变魔术、表演杂技、等等其他猴子都很羡慕,有一次一只小猴子趁大猴子没注意的时候试着走钢丝,摔了下来,小石猴看了个正着,他以每一秒三十米的速度飞奔而去,把小猴接住了,于是猴子们更崇拜石猴了。

一天,猴群发现了一条瀑布,这条瀑布又大又宽,好像一座会流动的大山,猴子们连忙告诉小石猴,小石猴一看就想到了一首古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猴群们看起来没事,但是心里想拜他做大王,于是,猴子长老出了一个主意:谁敢钻过去,我们就拜他做大王,好不好?除了小石猴,猴子们都举双手赞扬,原来小石猴是举双手双脚赞同!

但是,却没人敢进去,小石猴大胆的说:我去!我去!石猴一下子钻进去了!

石猴穿过瀑布,进入了一个大大的山洞,里面有很多美丽又珍贵的东西,石碗呀、佛祖呀、玉呀、很多很多山洞里面最显眼的是一个对联写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石猴兴冲冲的冲出山洞,跳出瀑布,对众猴说:里面有个山洞它又漂亮又干净,我们进去吧!于是他们一个接一个的跳进去。

进到山洞里,猴子们兴奋极了,开始抢碗夺盆,打打闹闹,玩的不亦乐乎。玩累了,猴子们的把山洞收拾的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把这个山洞当成了猴子们的新家。有的猴子开始把附近的食物和他们以前储存的食物全都放进山洞里,这样就能过冬了,因为冬天食物稀少,而且很冷,无法出去采集食物。

这时,小石猴跳到这个山洞最高的石头开始对猴群说:你们刚才说谁敢先进来就拜谁做大王,你们不会撒谎吧!我可是冒着生命危险进来的,你们要是不让我作大王我就走了!一个猴子马上出来说:不会的,不会的!我们大家是猴群里面最讲信用的猴群之一,大家说对不对?猴群里面立刻传来了对!对!我们是最讲信用的!小石猴说:既然大家都同意我做大王,那你们就拱手拜我作大王,听到这里大家都拱手拜石猴,做为大王。

从此,小石猴自称美猴王,因为他觉得他是全世界最帅气的猴子,而且他是猴群里的王,所以美猴王这个名字就出来了,他带着其他猴子过了三五百年无忧无虑的辛福的生活。

有一天,美猴王难过地说:我们总有一天会老死的,死后就没有这种幸福和快乐的生活了,说道这里美猴王自己哭了起来,看到美猴王哭了,众猴也哭了起来。

只有一个猴子没有哭,大家都问他:大家都哭了你这么不哭?那只猴子回答说:我有办法,我先要告诉美猴王再告诉你们。一会儿美猴王走了过来,他说:你难道有什么办法吗?大王若不想老去,可以去学长生不老的法术。美猴王听了满心欢喜,决定去寻仙拜佛。他开始做旅行的准备,拿上一根结结实实的木棍,再拿上一块白布,在白布里面放上很多很多桃子和干净的水,把白布绑在棍子上,旅行的准备就差不多做好了!

第二天,美猴王来到了大海边,天空是那么明亮,挂着一轮大大的太阳,仿佛在迎接美猴王,让他扑向大海,湛蓝的天空上还飞着几只海鸥,美猴王告别了猴群,乘上木筏,趁着大风,就下海出发了。美猴王还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

篇2:美猴王出世作文

在遥远的东胜神州,有一个神秘的傲来国,傲来国那里有一座美丽的花果山,花果山上一年四季都很美丽,山上还有一块巨大的灵石,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明亮,花果山旁边还有一条深不见底的大海,这时,从远处吹来了一丝微风,海面忽然波涛汹涌,在太阳的照耀下显得闪闪发光。

灵石里有个小仙胎,,它只有拇指般大,白天,它吸收太阳公共的光亮,晚上,他听星星歌唱,还听月亮姐姐的`歌唱,不断吸收着天地万物的能量,茁壮成长。

有一天,忽然,一声巨响,石头突然爆裂,小石子都飞了出去,从中蹦出一只小猴子,它先翻了个跟斗,又来了一个金鸡独立两眼发出刺眼的光芒,高声喊道:“我终于出来啦”!

这只小猴子活泼开朗,经常和其他猴子打打闹闹、嬉戏玩耍,它有时还更其他小猴一起捉蜻蜓,还玩捉迷藏……,饿了,就从山上摘点果子吃。

这天,一只拄着拐杖留着白胡子的老猴子向猴群通知了一件事情,他发现了一条瀑布,老猴子问众猴:“你们谁干进去再出来,我们称他为咱们的大王:”

胆大的猴子都说自己能进去,但是,没有一个人敢进去的,胆小的猴子说:“都别进去,进去会死的,”大家就着样一直争吵着。

这是,一个充满自信的声音说:“我能进去,”大家都看向那个声音,原来是小石猴,小石猴往后退了几步,往前一跃,只听搜的一声,小石猴就像离开了弓的箭,跳了进去,其他猴子们在外头窃窃私语说:“他会不会死呀”众猴们都很紧张。

石猴穿过瀑布,进入了一个巨大的山洞,这里什么都有,这里还有一个巨大的石块,就像顶天立地的柱子,上边写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石猴兴冲冲的跳出瀑布,对大家说:“里边可大了,可以住下咱们所有人,你们都快点进去吧。

大家都跳进去了,看见这么壮观的一幕,他们忍不住叫起来:“我们终于不再流浪了!他们开心的抢锅的抢锅,抢盆的抢盆,石猴提醒他们刚才他们承认过的诺言,猴子们都跪下称他为大王

从此,石猴自称美猴王,带领着其他猴子度过了三五百年的生活。

一天,猴王看见枯萎了的花儿,他想:“我们也会老死的,就在猴王担忧的时候。

通背猿猴跳出来提议:“大王若不想老死,那就得学长生不老术。

篇3:《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猴王出世》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组“中国经典名著之旅”中的一篇略读课文, 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孕育出了一只石猴, 这只石猴在与群猴玩耍时, 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 因此被群猴拜为猴王。

根据选编的课文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实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感受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 了解语言文字的规律, 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 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阅读提示”, 自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在读懂课文“写什么”的同时, 体会作者是“怎么写”的, 在学习语言文字表达的方法和品味经典名著魅力的同时, 培养学生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能力, 真正体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激发兴趣

1.回答问题。 (出示长篇小说《西游记》) 这本书你们看过吗?大家对《西游记》故事都不陌生, 里面塑造了许许多多不同人物的形象, 在《西游记》中, 你最喜欢哪个人物?能用几句简单的话语来说一说你喜欢的理由吗?

2.揭示课题。很多同学都喜欢《西游记》中神通广大, 能力非凡的孙悟空,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猴王出世》。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以学生喜欢的话题引出课题, 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 感知形象

1.提出问题。学生根据课文前“阅读提示”提出问题:石猴是从哪儿来的?他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自读课文。要求把句子读通顺, 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3.交流互动。 (1) 用课文中的句子说说石猴是从哪里来的。 (相机板书:石猴来历———仙石迸裂。) (2) 说一说石猴是如何成为猴王的。 (板书:石猴成王———跳水寻源。) (3) 这是一个怎样的猴王? (神奇、活泼、勇敢、无畏、自信……)

4.归纳小结。仙石迸裂, 化出一个石猴, 他往水帘洞一跳, 就跳出一个猴王, 从这里开始, 一个美猴王的形象, 走进了每一个人的心里。那么, 作者吴承恩先生又是用怎样的语言, 把一个猴子的形象写得深入人心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石猴的生活世界, 去发现, 去感受这个美猴王吧!

设计意图:通过“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自主解决问题, 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有利于学生的交流互动, 让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 了解课文大意的同时, 感知美猴王的形象。

三、品味语言, 感悟内容

1.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猴王出世”, 感悟语言的“精练”。 (1)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2) 出示句子:那猴在山中, 却会行走跳跃, 食草木, 饮涧泉, 采山花, 觅树果;与狼虫为伴, 虎豹为群, 獐鹿为友, 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 朝游峰洞之中。 (1) 指名读。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石猴在干什么? (学生同桌交流。) (2) 齐读这段话, 要读出石猴的快乐和自由。 (3) 回答问题。这句话有哪些特点? (预设:引导学生从三方面观察发现:关注语言形式———对联、排比、精练。关注语言内容———饮食、交友、起居。关注语言节奏———三个字 (动宾结构, 短促有力。) (4) 细细品读这句话中的语言规律, 读出活力。 (5) 你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 (写在句子旁边, 做上批注。) (6) 归纳小结。作者写的是一只欢快跳跃的猴子, 用的语言也非常短促、跳跃、有节奏, 把内容与语言高度统一, 从这样的语言中, 我们读到了一个活泼可爱、顽皮跳跃的猴子。

2.学习2~4自然段。了解“猴子成王”, 感受语言的魅力。 (1) 快速浏览“石猴称王”的内容, 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在旁边写上批注。 (2) 小组交流, 品悟语言。 (3) 出示句子:“他瞑目蹲身, 将身一纵, 径跳入瀑布泉中, 忽睁睛抬头观看, 那里边却无水无波, 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请说一说:石猴是怎样跳进水帘洞的? (让学生结合课文体会石猴进洞动作的轻巧。) (4) 出示句子:“那些猴有胆大的, 都跳进去了;胆小的, 一个个伸头缩颈, 抓耳挠腮, 大声叫喊, 缠一会儿, 也都进去了。” (1) 读句子, 圈出动词, 结合表演理解“伸头缩颈”“抓耳挠腮”这两个词语。 (2) 指导朗读, 体会猴子的“胆小”。

3.总结提升, 把握美猴王形象。 (1) 用四字词语说说孙悟空是一只怎样的猴子? (预设:孙悟空是一只活泼可爱、机智勇敢、敢作敢为、身手不凡的猴子。) (2) 课文记叙的是孙悟空的出生过程与成为“千岁大王”的过程。课文内容节选自古典小说《西游记》第一回。 (3) 小组交流。说一说你还知道《西游记》中的哪些精彩的故事。 (学生讲述《西游记》中的故事。)

4.激情迸发。播放《美猴王》主题曲, 教师学生在歌声中再一次感受猴王的风采。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通过让学生品读句段, 突出美猴王的形象, 并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来概括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四、拓展延伸, 激发欲望

1.《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文章语言非常优美, 描写人物形象生动,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从19世纪开始, 《西游记》被翻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流行于世, 深受人们喜爱。希望同学们都能读一读原著, 切身感受古典文化, 感受经典名著的魅力。

2.课后请阅读《西游记》, 准备好一个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看谁讲得最精彩。

篇4:例谈《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石猴是怎样出世的以及它成王的经历。

2.过程与方法:体会石猴的性格特点,感受其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语感和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猴王的成因及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问题:这是什么电视剧?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作者是谁?你知道西游记中的猴王是谁吗?猴王的成因是什么呢?通过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揭示本节课的课题。

二、感受猴王形象,了解成王过程

重点是神奇的猴:了解出生方式,朗读;自由的猴:以读代讲,感悟语言美;本领高强的猴:通过观摩、表演体会其动作敏捷和本领高强;善良无私的猴:找关于水帘洞的描写,体会水帘洞的美好,领众猴入洞体会石猴的善良无私;敢作敢当的猴:通过进洞后众猴和石猴的对比,体会它的充满自信,敢作敢当。

三、整体回顾

师生共同总结: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品质,他才成为了“王”。

四、课外拓展

摘抄你喜欢的语句;课下读一读《西游记》这本书,准备好召开一个《西游记》故事会,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谁的语言美。

教学反思:

我个人特别喜欢本色语文,也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能够返本归真,基于这点,我将教学重点定在朗读和学法运用的指导上。结合教学实际谈一下我对这节课的思考。

篇5:《猴王出世》缩写作文

众猴说哪一个有本事钻进去寻个源头,不伤身体,就拜他为王。石猴高喊他进去,他一下子跳了进去,抬头观望,哪里是一架铁板桥,桥下之水倒挂流了出去,遮蔽了桥门,真是一个好地方。

跳过桥中间,只见石壁上刻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还有许多石具。众猴问他里面的水有多深,石猴说没水,里面很好。

众猴听了,个个欢喜,跳入帘子,进去后,一个个抢盆夺碗,占地争床。

篇6:猴王出世缩写作文

花果山上有一仙石,一日迸裂,产一石卵,化作一只石猴。

有一天,石猴在与众猴玩耍时,无意听到有人说:“谁能进瀑布里寻个源头,不伤身体者我们就拜他为王!”石猴一听,纵身一跃就进了瀑布之中。进去一看,里面没水,原来是一座铁板桥,桥的那边是一些天造地设的家当。石猴又纵身一跃,跳出了瀑布,并且将众猴一起带进了瀑布。众猴到了里面,感到非常满意。

于是都遵守诺言,纷纷拜石猴为“美猴王”。

篇7:猴王出世作文

海外有一座山,名唤花果山。山上有一块仙石,这石头有三丈多高,二丈多围圆。四面无树遮阴,但左右却有兰芝相衬。每受日月精华,终化为一石猴。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山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獐鹿为友,猴子为亲。一日,天气炎热它与猴群玩耍,在山涧戏水。古人云:“禽有禽言,兽有兽语。”众猴都道:“这水不知何处来,我们今日赶闲无事,顺润寻源头去。”众猴爬上山顶,至源头处。可水流之匆匆,无猴敢进去寻源头。“哪个有本事的进去又回来的,身体无伤者,我等拜他为王。”一位老猴子道。于是石猴跳进去,跳出来时呵呵道:“大造化!”众猴齐问:“水有多深,里面怎么样?”“没水!是天造地设的家当!”众猴喜道:“快进去,快进去!”它们一进去就抢东西。石猴又道:“你们方才说不伤身体者拜他为王,我进去了又出来,出来了又进去,何不拜我为王?”于是石猴高登王位,将“石”字隐了,遂称“美猴王”。

篇8:美猴王出世作文

《猴王出世》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可以怎么教?在认真拜读了昆山市培本实验小学语文团队《猴王出世》的教学设计后,从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角度,对其试作评析。

值得赞赏之处

1. 专题学习网站的建立,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猴王出世》这篇课文选自中国古典小说名著《西游记》,学生对《西游记》的故事耳熟能详,相关的影视作品也十分熟悉,但真正读过小说的并不多,对作者吴承恩及《西游记》这本书的成书经过更是知之甚少。

教者来自一线,对学生的学情比较了解,因而花费了较多的心思制作了专题学习网站。网站有作者生平、故事人物、名家点评、精彩故事、互动学习、视频欣赏等子栏目,大量的信息既充分满足了学生学习本课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也为后面的课堂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和学习准备。

2. 多媒体的引入,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猴王出世》一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石猴从出世到称王的经历,感受其形象;品读语言,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为了解决这个重点,教者通过“起——趣入网站触经典;承——阅读提示理脉络;转——细品语言悟形象;合——互联网上说悟空”四步逐步展开教学过程,教学扎实有序。《猴王出世》一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词语意思,读懂课文内容,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语感。教者有意识地在网站上开辟了“词语注释”这一栏目,栏目内的内容都是课文中没有但对学生来说难以理解的字词注释,学生在学习时借助注释来读通句子,理解文本内容,消除了对阅读文本的畏惧心理,增强了阅读经典名著的信心,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用。

3. 课后的拓展延伸,有效地促进学生开展后续学习

教学《猴王出世》这类节选自名著的课文,检验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看学生有没有对整本书产生兴趣,有没有读完整本书的欲望。22号团队的教学设计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例如,专题学习网站中设置的“精彩故事”一栏让学生一窥《西游记》原著的生动有趣,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读完整本《西游记》的欲望。

需要商榷之处

1.知识性的错误亟待改正

词语注释“芝”的解释条目语言混乱,错误明显。网站上显示:“芝”、“兰”,古书上指两种香草,喻德行的高尚或友情、环境的美好等,如“芝芝之室”、“芝芝玉树”。

错误分析:上述文字明显参阅了《现代汉语词典》,可由于课件制作者在此出现的马虎和错误的理解,造成了错误的解释。正确的解释应为:“芝”、“兰”,古书上指两种香草,喻德行的高尚或友情、环境的美好等,如“芝兰之室”、“芝兰玉树”。

2.语文课还是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

教者原有设计为:①抓词语悟石猴神奇;②进网站观动画片段。由原先的观看图片,改为观看视频,是因为视频更有视觉冲击力,能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石猴出世的神奇。③品手法感语言精妙。④写批注悟人物形象(板书:神奇自由顽劣)。

剖析一下教者的设计,我们会发现存在以下问题:层次①、②、④偏重对石猴出世后形象的感悟,教者引导学生通过抓词语、观看动画片段、写批注等感受石猴神奇、自由、顽劣的特点,皆属于对文章内容的感悟和理解,是理解“写什么”。层次③属于对文章语言形式的理解,是揣摩“怎样写”的范畴。遵循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因而第一自然段的教学顺序调整为①→②→④→③,显得更加合理些。

上一篇:镇危房改造实施方案下一篇:申报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须提交下列证件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