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猴王心理与自我实现理论

2024-05-10

比较猴王心理与自我实现理论(通用5篇)

篇1:比较猴王心理与自我实现理论

如果把猴王心理比做数学中的全集,那么,自我实现则是属于猴王心理全集的一个子集,比较猴王心理与自我实现理论。这是我对猴王心理与自我实现关系的一个判断。

一、自我实现与猴王心理简介

自我实现理论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该理论是指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当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才能充分表现出来时,人们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家及教育家相信每个人天生均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

而猴王心理则是由我提出的,该理论指出:每个人在心理层面上,都渴望别人认可自己是最重要的、最有能力的最强者。

而且猴王心理具有五大特点:

1。普遍性。人人都具有猴王心理,都渴望证明自己是最强者。

2。焦虑性。猴王心理与人的焦虑反应直接相连。

3。向上趋性。猴王心理的焦虑反应决定了人们会具有某种趋性:竭力用行动行为证明表现自己是最重要的最有能力的最强者,以博取人们的尊重、尊敬、肯定、认可;并竭力避免做出某些可能被人批评、排斥、拒绝、否定,给人留下弱者的印象的行为。

4。问题性

在人的所有心理问题中,有关猴王心理的心理问题可能至少占一半,而在人一生所处理的所有问题中,有关猴王心理的可能也至少占一半,甚至更多。

5。排他性

既然每个人在心理层面上,都渴望别人认可自己是最重要的、最有能力的最强者,那么,人人都希望这个被别人认可的最强者是自己而不是别人,也不能是和别人并列为最强者。事实上,人们的猴王心理都带有很强唯我独尊式的排他性。

二、比较猴王心理与自我实现

相似点:1。自我实现理论说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在这一点上猴王心理,猴王心理的表述是:每个人在心理层面上,都渴望别人认可自己是最重要的、最有能力的最强者。正因为每个人在心理层面上都希望别人认可自己是最重要的、最有能力的最强者,所以人才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自我介绍《比较猴王心理与自我实现理论》。在逻辑上猴王心理和自我实现理论是行的通的。

2。自我实现理论说只有当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才能充分表现出来时,人们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这暗合猴王心理的焦虑性: 猴王心理是与人的焦虑反应紧密联系的。当一个人在被别人看成是重要的、有能力的人时,他便会感到很欣慰、兴奋、快乐以及心情舒畅等情绪。这是猴王心理的焦虑性使然。但当一个人被别人忽视或被别人批评、排斥、拒绝、否定时,就是说,当他不被人认可为重要的有能力的人时,他便会感到失落、不安、恐慌、压抑、焦虑烦躁等情绪。这也是猴王心理的焦虑性使然。

3。至于自我实现理论所说的: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家及教育家相信每个人天生均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猴王心理的普遍性是这样表述的:人人都有猴王心理,都渴望证明自己是最重要的、最有能力的最强者。也正是因为人人皆如此,我们的社会才如此有活力,才会发展如此之快。也正是因为人人都追求荣华富贵、都追求高人一等,我们的社会才会有竞争。假如人们都没有猴王心理,那么,可以想像。我们的社会该是多么死气沉沉。

不同点:猴王心理较自我实现理论而言所涵盖的理论范围更广而且内容更接近人的心理本质。自我实现理论应该说是解释了某一个点的心理现象;而猴王心理则解释了整一个系统的心理现象。

猴王心理的存在直接决定了人会有自尊心理、崇拜心理、嫉妒心理、自卑心理、虚荣心理、丢人心理等,当然也直接决定了人会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解析盗贼蜂起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曹操

话说汉朝末年,皇帝禁锢善类宠信宦臣。以致“朝政日非,天下人心思乱,盗贼蜂起”。“盗贼蜂起”这四个字很有意思,我试着解读一下。

人是一种很奇特的动物,他们群居,而且每个人都有很强烈的猴王心理。这种心理的特点就是人们都渴望证明自己是最强者,是某一领域的王,是被人尊重尊敬的很重要的人物。人由于都有猴王心理,所以,当一群毫不相干的人聚在一起时,用不了多久就会产生一个类似的“王”的令人敬畏的领导者来统率大家。

篇2:论青少年自我实现与心理健康

自我实现是指个体有意识地支配自己的天赋和才能, 使之充分展现并获得完善发展的过程。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马斯洛曾明确指出:“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 他就必须成为什么”, “是一个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善的欲望, 是一种使他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 这种倾向使一个人越来越成为独特的那个人, 成为他所能够成为的一切”[1]。因此, 自我实现不仅代表的是一个人个性及潜能的充分发挥, 更重要的是, 它代表的是一种个体更高层面的心理健康的和谐状态。

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求, 追求自我实现是人类的普遍需要之一。机体论心理学的主要创始者戈尔德斯坦 (Kurt Goldstein) 将自我实现看做为人的一种最重要的社会性需求, 强调自我实现在本质上是一种普遍现象。在他看来, 自我实现是机体潜能发挥的一种内驱力, 是人类本性中的一种发展性、成就性倾向, 也是人的主要动机和生活目标追求的最高级表现形式。马斯洛也认为自我实现属于成长性需求, 人人都有使自己趋向更健康、更道德、更智慧、更美好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他看来, 自我实现的实质就是个体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所能达到的境界, 这种境界是人的本性所规范的东西, 它是人性中必然的取向与追求, 不是外在力量所强加给人的;随着低级需求的不断满足, 个体由最初对生理、安全、自尊、爱等的需要逐渐过渡到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层面上来。由此可见, 自我实现是人类最普遍的客观需要之一, 正是它所蕴涵的巨大驱动力, 推动个体不断进步与成长, 从而将个体人生的目标引领到一个又一个更新的高度。

当今时代是充满着无穷变革与创新的时代, 这一时代特点要求青少年不断追求自我实现, 通过大大小小的不同层面的自我实现, 去提升自我成长的空间, 不断地去加速自我完善和获得更大的发展。但是, 由于我国教育历来偏重应试教育, 轻视发展性、成就性方面的素质培育, 各级各类学校忽视对学生进行自我实现方面的引导和教育, 学生自我实现意识淡薄, 缺乏达成自我实现的一些最基本的技巧及方法, 自我实现受阻必然导致学生被动学习、应付学习、盲目学习, 从而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全面成长。据王栢根、王强等人对851名高中生关于心理困扰问题的问卷调查, 统计结果显示:851名高中生中, 有77名学生存在着各种中度以上的与个人发展困扰相关的心理问题, 占9.05%;有392名学生存在着各种轻度的与个人发展困扰相关的心理问题, 占46.40%;其余382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占44.89%。从这一调查结果可看出, 有55%以上的学生存在着程度不同的与个人发展困扰相关的心理问题, 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发现, 产生上述困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青少年对现阶段自我实现的认识有偏差, 以及缺乏达成自我实现的一些最基本的方法。[2]

青少年对自我实现的认识偏差, 是造成青少年自我实现误区的原因之一。青少年的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到成熟发展的过渡阶段, 思想认识上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在缺乏科学的价值引导和未形成正确判断力的情况下, 青少年很容易将自我实现导向极端。由于片面强调“自我”的发展, 青少年常容易将自我实现盲目地与“理想主义”“唯我主义”“自我中心”“个性至上”等不正确理念混同起来, 从而造成青少年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 常常出现许多心理困扰甚至心理障碍等诸多不良心理现象, 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发展。

青少年自身所拥有的生活条件、物质条件以及身心素质条件有局限, 也容易导致青少年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出现困扰和偏差。许多青少年由于生活空间有限制, 又不善于充分利用和发挥物质环境以及人际环境中的积极要素, 这往往造成他们在通向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基本资源缺乏, 使得他们自我实现的选择面窄, 自我实现的途径少, 自我实现成功的几率少、失败的几率多。凡此种种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动摇青少年自我实现的意志, 阻碍青少年主动追求自我实现的信念与勇气。因此, 高度重视自我实现在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全面成长中的重大作用, 并努力在生活条件、客观环境、学习条件以及如何达成自我实现的途径、方法等方面为青少年提供积极指导和创设有利条件, 就显得特别的重要。

二、青少年自我实现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 自我实现可陶冶青少年生活情趣, 为青少年身心健康提供源泉

生活情趣, 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的志趣和爱好。良好的生活情趣不仅能开拓青少年的视野, 修养性情, 提高其思想境界, 更有利于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自我实现者一般都具有专属的生活情趣, 而且, 自我实现的过程往往能带给人很多的精神快感和情趣激发, 这将有助于青少年调动周身潜能而将主要精力投入对真理的求索和对美的追求。许多实例表明, 自我实现需求不同的青少年, 往往生活情趣各异, 即有什么样的自我实现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 青少年就会具备什么样的生活情趣、生活格调和生活品味。所以, 积极、正确的自我实现观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陶冶青少年良好的生活志趣, 激发青少年的青春活力与进取精神, 从而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精神源泉, 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二) 自我实现能激发青少年坚定的信念, 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青少年自我实现同样也离不开青少年对自我明晰的透视、对自我的反复盘点和对自我前途的把握及对自身能力的肯定。马斯洛指出:自我实现者的本质就是一种勇气与自信, 他们很少自我批判并能完全接受自己, 他们不怕被他人嘲笑, 能够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没有任何顾虑。青少年阶段, 由于对自我和环境认识的局限性, 青少年心理上缺乏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很难对自己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而是凭借一时的感觉对自己妄下结论。几次偶然的成功, 就可以使其产生自傲心理;同样, 几次偶然的失利, 就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自我实现过程的熏陶和锻炼, 不仅有利于增强青少年的自信心, 激发青少年积极的创新品格, 使其富有进取心, 善于利用一切有利的条件和方法, 迎难而上, 逆水而行, 去实现人生目标, 而且能帮助青少年在自我观察、评价、体验、监督、控制等心理能力方面获得更有效度的锻炼和发展, 从而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

(三) 自我实现鼓励自我超越, 有利于发挥青少年的身心潜能, 提升发展空间

自我实现的过程就是敦促人们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 也是激励人们挖掘自身潜能、实现自我身心健康成长的过程。超越自我既是一种能力和智慧, 又是一种德性及高远的人格境界;渴望超越自我是一个人走向自我实现的起点和发挥潜质、成就自我的前提条件。自我超越意味着青少年要相对独立于环境, 更多地受自己内在本性、潜质及成就冲动的支配, 并超越自我身心缺陷及生命的有限性, 去扛负更多的挑战与重任。比如, 英语诗人约翰·弥尔顿双眼失明, 即使被捕入狱, 还是超越自我, 战胜困境, 为世人创作了一篇篇壮丽优美的诗篇;俄国著名音乐家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更是超越自我, 战胜了心灵的悲恸, 谱写了不朽佳作——《悲怆交响曲》。有关研究表明, 青少年正值生长、发育和素质提升的快速时期, 每一个青少年身上都蕴藏着一股巨大的自我超越的潜能。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拓经大量的实例研究, 在其发表的《人类潜在能力的新启示》一文中指出:“一个人所发挥出来的能力, 只占他全部能力的4%。”[3]也就是说, 青少年身上96%的身心潜能尚处于未开发状态。自我实现正是要求青少年积极调用自身所蕴藏的这股巨大潜能, 鞭策自己超脱身心困境, 突破思维与行为定势, 从而“加速度”地提升自我发展空间。

(四) 自我实现追求奉献, 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精神境界, 促进其身心素质全面发展

人生最大的价值, 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人只有献身于社会, 才能实践超越世俗、虚幻、功利性追求的永恒的生命价值。青少年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应与他们为社会作出贡献的过程同步。在自我实现者的价值观里, 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把自己的力量和精神奉献给他人。从古至今, 人类历史上涌现出了功勋卓著的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等等, 这些人在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同时, 也不同程度地在某一个领域内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 在许多自私者的眼里, 看到的只有金钱、权力、美色和名利, 他们最终成为了金钱的奴隶、私欲的囚徒和道德的沦丧者。然而, 自我实现者一般都具有较广阔的视野, 他们追求的是付出与奉献, 较少考虑个人得失。青少年的自我实现也正是在改造世界的同时, 也改造和塑造着自我;在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 也铸就着自我价值。引导青少年坚守自我实现者的奉献观, 不仅可以让其自身思想更高尚, 视野更开阔, 内在素养更完美, 而且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的整个精神境界, 促进其身心素质更全面地发展。

三、重视和加强自我实现教育, 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

(一) 重视自我实现意识的引导和培育, 促使青少年形成科学的自我实现观

自我实现的过程, 从本质上讲, 就是个体不断地与外界物质环境和人际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过程, 是一个永无止境的不断与外界情境相互作用的历程。这就意味着, 青少年要自我实现, 就必须在各种价值观念充斥、是非标准并存的多元社会文化中, 勇于发现自我, 积极显现自我, “要倾听内在冲动的呼唤”, 去自觉展开这种交换和相互作用过程。[4]由此, 青少年自我实现意识的激发和唤醒就显得格外重要。自我实现意识是青少年自我实现的内在原动力, 也是青少年自我实现的导航仪。学校和教师要指导青少年善于发现自我实现的需求, 尊重青少年合理的自我实现的愿望, 帮助青少年将身上蕴涵的、可能的“内在冲动的倾向”唤醒, 以促进青少年在与外界环境进行广泛的、良性的交换和相互作用过程中, 不断地实践自己的自我实现。学校和教师还要特别注重帮助青少年端正自我实现的认识, 克服和摒弃各种狭隘的如“唯我主义”“自我中心”“金钱至上”等不正确的自我实现观, 引导青少年走上正确的自我实现之路。

(二) 广泛开展激励教育, 推动青少年以自我实现促健康发展

青少年尚处于未成年阶段, 他们的智慧、情趣以及能量, 有许多尚处于初始、萌芽和潜在状态, 需要一定的外力去激励和引发, 这是加速他们自我实现的必要措施。激励是鞭策青少年自我实现、发挥身心潜能的“催化剂”与“兴奋剂”, 是抑制青少年在自我实现道路上可能半途而废的有效的动力源。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言:“教育的一切艺术, 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5]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斯在对员工激励的研究中发现:“缺乏激励, 一个人自身潜力只能发挥到20%~30%;正确而充分地运用激烈, 则能使人发挥其自身潜力的80%~90%。”[6]为此, 学校应高度重视激励教育在推动青少年以自我实现促健康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首先, 要以尊重学生为前提开展激励教育, 以激发青少年志趣为先导, 以挖掘青少年潜能为宗旨, 在向青少年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 更要着眼于学生自我实现动机的培养和内在人格动力系统的完善, 立足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要多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 从而激发他们不断求知与不断发展自我的热切期待和强烈需要。其次, 学校不仅要重视针对学生主体进行激励教育, 更要重视强化家长在青少年自我实现中的激发和引导作用, 重视与青少年家长的沟通与反馈, “二位一体”做好对青少年自我实现的积极引导和正确指导。我国心理学家黄希庭等曾在《西方自我实现研究现状》一文中引用Yewchuk和Schlosser的观点, 指出有4种因素对自我实现能力的发展特别重要: (1) 父母对儿童需要的满足; (2) 父母对儿童的接受和支持; (3) 对儿童发展的鼓励; (4) 为儿童创造成功和发展的机会。[7]这表明家长、家庭的激励对促进青少年自我实现有着极其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 多维、多元构建自我实现的舞台, 为青少年的才能展示与健康发展创设积极有利条件

青少年的自我实现离不开学校、社会等诸多环境的支持。学校要为青少年个性施展及才能的发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类文艺汇演、书法展示、学生讲坛、智力竞赛等扩大青少年的活动范围, 促进青少年在智力、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充分展示与发展。健全的智力情感、坚毅仁爱的个性品格都是自我实现者不可缺少的内在条件。此外, 青少年自我实现与健康成长是一项涉及学校、家庭及社会等方面的系统工程。学校、家长及社会要鼓励青少年勇于走出课堂, 激励他们亲近自然, 积极支持青少年参与内容健康向上、形式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通过观摩、座谈、夏令营、素质拓展等活动, 帮助青少年在体验自我、挑战自我的同时达到发展自我的效果。因此, 多角度、多渠道的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整合各方面的力量, 开创更多的培育和锻炼的途径, 可以更好地让青少年在对真善美探讨、实践的过程中, 完成自我天性及才能的释放, 从而获得自我个性的更充分发展及心灵的更健康成长。

(四) 加强自我实现策略与方法指导, 为青少年练就健康人格和达成完美人生奠定基础

学校面对个体的自我实现教育, 必须正视每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的独特性, 着眼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的实际, 密切关注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动态, 加强自我实现的策略与方法指导。首先, 重视指导和培养青少年形成对自我正确认识的能力。青少年只有对自我形成了较为深刻、全面的认识, 才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完善劣势, 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 走向成功。其次, 重视指导和培养青少年尽量围绕自我实现而展开素质学习与培育活动。马斯洛指出:“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人的目的、人本主义的目的、与人有关的目的, 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 是丰满人性的形成, 是人所能够达到的或个人能够达到的最高程度的发展。说得浅显一些, 就是帮助人达到他能够达到的最佳状态。”[8]为此, 学校和教师要重视指导青少年学会引发符合本人实际的自我实现的意向与需求, 指导青少年掌握达成自我实现的一般策略与方法, 比如如何设计自我实现的目标与方案, 如何规划自我实现的过程及途径, 如何采取最优策略与方法开展自我实现活动, 等等。再次, 指导青少年重视主观能动性在自我实现中的作用。成就是人格的伴随物, 是个人品质的附属品, 无数实例表明, 许多青少年最终能发挥潜质、实现自我, 最根本的要素就在于他们具备了与众不同的能动品格与进取精神。为此, 学校要尊重青少年的主体地位, 要指导学生懂得自我能动性在自我实现中的作用及价值, 注重帮助青少年形成一套具有个人特色的自我进取方法, 鼓励青少年合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积极改造自我品格中的消极要素, 如懈怠、懒散、自卑、怯懦、沮丧等有碍进取的人格品质, 青少年一旦养成了稳定的能动品格与进取精神, 其自我实现就有了永不枯竭的源泉与能量。

总之, 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 也是决定一个人身体发育是否良好、心理成长是否健康、未来事业能否成功的重要时期。青少年的自我实现有关国家发展、民族兴旺, 21世纪的学校教育不仅仍要承担“传道”“授业”“解惑”之大任, 更应该把每个学生的个性及潜能开发、身心的全面发展作为首要任务, 从而为国家的建设培养出大批体格健壮、智慧情感健全、勇于不断追求自我实现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美)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7:53.

[2]王栢根,王强,芦菁菁.影响高一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个性特征的方差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 (4) .

[3]安东尼·罗宾, 等.引爆潜能[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4:5.

[4] (美) 马斯洛.人本主义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3:300.

[5]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387.

[6]易法建, 冯正直, 倪泰一.心理医生[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8:7.

[7]郑剑虹, 黄希庭.西方自我实现研究现状[J].心理科学进展, 2004 (2) .

篇3:论青少年自我实现与心理健康

自我实现是指个体有意识地支配自己的天赋和才能,使之充分展现并获得完善发展的过程。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马斯洛曾明确指出:“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是一个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善的欲望,是一种使他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这种倾向使一个人越来越成为独特的那个人,成为他所能够成为的一切”[1]。因此,自我实现不仅代表的是一个人个性及潜能的充分发挥,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的是一种个体更高层面的心理健康的和谐状态。

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求,追求自我实现是人类的普遍需要之一。机体论心理学的主要创始者戈尔德斯坦(Kurt Goldstein)将自我实现看做为人的一种最重要的社会性需求,强调自我实现在本质上是一种普遍现象。在他看来,自我实现是机体潜能发挥的一种内驱力,是人类本性中的一种发展性、成就性倾向,也是人的主要动机和生活目标追求的最高级表现形式。马斯洛也认为自我实现属于成长性需求,人人都有使自己趋向更健康、更道德、更智慧、更美好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他看来,自我实现的实质就是个体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所能达到的境界,这种境界是人的本性所规范的东西,它是人性中必然的取向与追求,不是外在力量所强加给人的;随着低级需求的不断满足,个体由最初对生理、安全、自尊、爱等的需要逐渐过渡到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层面上来。由此可见,自我实现是人类最普遍的客观需要之一,正是它所蕴涵的巨大驱动力,推动个体不断进步与成长,从而将个体人生的目标引领到一个又一个更新的高度。

当今时代是充满着无穷变革与创新的时代,这一时代特点要求青少年不断追求自我实现,通过大大小小的不同层面的自我实现,去提升自我成长的空间,不断地去加速自我完善和获得更大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教育历来偏重应试教育,轻视发展性、成就性方面的素质培育,各级各类学校忽视对学生进行自我实现方面的引导和教育,学生自我实现意识淡薄,缺乏达成自我实现的一些最基本的技巧及方法,自我实现受阻必然导致学生被动学习、应付学习、盲目学习,从而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全面成长。据王栢根、王强等人对851名高中生关于心理困扰问题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851名高中生中,有77名学生存在着各种中度以上的与个人发展困扰相关的心理问题,占9.05%;有392名学生存在着各种轻度的与个人发展困扰相关的心理问题,占46.40%;其余382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占44.89%。从这一调查结果可看出,有55%以上的学生存在着程度不同的与个人发展困扰相关的心理问题,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发现,产生上述困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青少年对现阶段自我实现的认识有偏差,以及缺乏达成自我实现的一些最基本的方法。[2]

青少年对自我实现的认识偏差,是造成青少年自我实现误区的原因之一。青少年的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到成熟发展的过渡阶段,思想认识上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在缺乏科学的价值引导和未形成正确判断力的情况下,青少年很容易将自我实现导向极端。由于片面强调“自我”的发展,青少年常容易将自我实现盲目地与“理想主义”“唯我主义”“自我中心”“个性至上”等不正确理念混同起来,从而造成青少年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常常出现许多心理困扰甚至心理障碍等诸多不良心理现象,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发展。

青少年自身所拥有的生活条件、物质条件以及身心素质条件有局限,也容易导致青少年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出现困扰和偏差。许多青少年由于生活空间有限制,又不善于充分利用和发挥物质环境以及人际环境中的积极要素,这往往造成他们在通向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基本资源缺乏,使得他们自我实现的选择面窄,自我实现的途径少,自我实现成功的几率少、失败的几率多。凡此种种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动摇青少年自我实现的意志,阻碍青少年主动追求自我实现的信念与勇气。因此,高度重视自我实现在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全面成长中的重大作用,并努力在生活条件、客观环境、学习条件以及如何达成自我实现的途径、方法等方面为青少年提供积极指导和创设有利条件,就显得特别的重要。

二、青少年自我实现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自我实现可陶冶青少年生活情趣,为青少年身心健康提供源泉

生活情趣,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的志趣和爱好。良好的生活情趣不仅能开拓青少年的视野,修养性情,提高其思想境界,更有利于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自我实现者一般都具有专属的生活情趣,而且,自我实现的过程往往能带给人很多的精神快感和情趣激发,这将有助于青少年调动周身潜能而将主要精力投入对真理的求索和对美的追求。许多实例表明,自我实现需求不同的青少年,往往生活情趣各异,即有什么样的自我实现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青少年就会具备什么样的生活情趣、生活格调和生活品味。所以,积极、正确的自我实现观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陶冶青少年良好的生活志趣,激发青少年的青春活力与进取精神,从而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精神源泉,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二)自我实现能激发青少年坚定的信念,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青少年自我实现同样也离不开青少年对自我明晰的透视、对自我的反复盘点和对自我前途的把握及对自身能力的肯定。马斯洛指出:自我实现者的本质就是一种勇气与自信,他们很少自我批判并能完全接受自己,他们不怕被他人嘲笑,能够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没有任何顾虑。青少年阶段,由于对自我和环境认识的局限性,青少年心理上缺乏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力,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很难对自己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而是凭借一时的感觉对自己妄下结论。几次偶然的成功,就可以使其产生自傲心理;同样,几次偶然的失利,就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自我实现过程的熏陶和锻炼,不仅有利于增强青少年的自信心,激发青少年积极的创新品格,使其富有进取心,善于利用一切有利的条件和方法,迎难而上,逆水而行,去实现人生目标,而且能帮助青少年在自我观察、评价、体验、监督、控制等心理能力方面获得更有效度的锻炼和发展,从而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

(三)自我实现鼓励自我超越,有利于发挥青少年的身心潜能,提升发展空间

自我实现的过程就是敦促人们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也是激励人们挖掘自身潜能、实现自我身心健康成长的过程。超越自我既是一种能力和智慧,又是一种德性及高远的人格境界;渴望超越自我是一个人走向自我实现的起点和发挥潜质、成就自我的前提条件。自我超越意味着青少年要相对独立于环境,更多地受自己内在本性、潜质及成就冲动的支配,并超越自我身心缺陷及生命的有限性,去扛负更多的挑战与重任。比如,英语诗人约翰·弥尔顿双眼失明,即使被捕入狱,还是超越自我,战胜困境,为世人创作了一篇篇壮丽优美的诗篇;俄国著名音乐家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更是超越自我,战胜了心灵的悲恸,谱写了不朽佳作——《悲怆交响曲》。有关研究表明,青少年正值生长、发育和素质提升的快速时期,每一个青少年身上都蕴藏着一股巨大的自我超越的潜能。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拓经大量的实例研究,在其发表的《人类潜在能力的新启示》一文中指出:“一个人所发挥出来的能力,只占他全部能力的4%。”[3]也就是说,青少年身上96%的身心潜能尚处于未开发状态。自我实现正是要求青少年积极调用自身所蕴藏的这股巨大潜能,鞭策自己超脱身心困境,突破思维与行为定势,从而“加速度”地提升自我发展空间。

(四)自我实现追求奉献,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精神境界,促进其身心素质全面发展

人生最大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实践超越世俗、虚幻、功利性追求的永恒的生命价值。青少年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应与他们为社会作出贡献的过程同步。在自我实现者的价值观里,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把自己的力量和精神奉献给他人。从古至今,人类历史上涌现出了功勋卓著的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等等,这些人在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在某一个领域内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在许多自私者的眼里,看到的只有金钱、权力、美色和名利,他们最终成为了金钱的奴隶、私欲的囚徒和道德的沦丧者。然而,自我实现者一般都具有较广阔的视野,他们追求的是付出与奉献,较少考虑个人得失。青少年的自我实现也正是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也改造和塑造着自我;在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也铸就着自我价值。引导青少年坚守自我实现者的奉献观,不仅可以让其自身思想更高尚,视野更开阔,内在素养更完美,而且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的整个精神境界,促进其身心素质更全面地发展。

三、重视和加强自我实现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

(一)重视自我实现意识的引导和培育,促使青少年形成科学的自我实现观

自我实现的过程,从本质上讲,就是个体不断地与外界物质环境和人际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不断与外界情境相互作用的历程。这就意味着,青少年要自我实现,就必须在各种价值观念充斥、是非标准并存的多元社会文化中,勇于发现自我,积极显现自我,“要倾听内在冲动的呼唤”,去自觉展开这种交换和相互作用过程。[4]由此,青少年自我实现意识的激发和唤醒就显得格外重要。自我实现意识是青少年自我实现的内在原动力,也是青少年自我实现的导航仪。学校和教师要指导青少年善于发现自我实现的需求,尊重青少年合理的自我实现的愿望,帮助青少年将身上蕴涵的、可能的“内在冲动的倾向”唤醒,以促进青少年在与外界环境进行广泛的、良性的交换和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地实践自己的自我实现。学校和教师还要特别注重帮助青少年端正自我实现的认识,克服和摒弃各种狭隘的如“唯我主义”“自我中心”“金钱至上”等不正确的自我实现观,引导青少年走上正确的自我实现之路。

(二)广泛开展激励教育,推动青少年以自我实现促健康发展

青少年尚处于未成年阶段,他们的智慧、情趣以及能量,有许多尚处于初始、萌芽和潜在状态,需要一定的外力去激励和引发,这是加速他们自我实现的必要措施。激励是鞭策青少年自我实现、发挥身心潜能的“催化剂”与“兴奋剂”,是抑制青少年在自我实现道路上可能半途而废的有效的动力源。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言:“教育的一切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5]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斯在对员工激励的研究中发现:“缺乏激励,一个人自身潜力只能发挥到20%~30%;正确而充分地运用激烈,则能使人发挥其自身潜力的80%~90%。”[6]为此,学校应高度重视激励教育在推动青少年以自我实现促健康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首先,要以尊重学生为前提开展激励教育,以激发青少年志趣为先导,以挖掘青少年潜能为宗旨,在向青少年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着眼于学生自我实现动机的培养和内在人格动力系统的完善,立足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多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从而激发他们不断求知与不断发展自我的热切期待和强烈需要。其次,学校不仅要重视针对学生主体进行激励教育,更要重视强化家长在青少年自我实现中的激发和引导作用,重视与青少年家长的沟通与反馈,“二位一体”做好对青少年自我实现的积极引导和正确指导。我国心理学家黄希庭等曾在《西方自我实现研究现状》一文中引用Yewchuk和Schlosser的观点,指出有4种因素对自我实现能力的发展特别重要:(1)父母对儿童需要的满足;(2)父母对儿童的接受和支持;(3)对儿童发展的鼓励;(4)为儿童创造成功和发展的机会。[7]这表明家长、家庭的激励对促进青少年自我实现有着极其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多维、多元构建自我实现的舞台,为青少年的才能展示与健康发展创设积极有利条件

青少年的自我实现离不开学校、社会等诸多环境的支持。学校要为青少年个性施展及才能的发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类文艺汇演、书法展示、学生讲坛、智力竞赛等扩大青少年的活动范围,促进青少年在智力、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充分展示与发展。健全的智力情感、坚毅仁爱的个性品格都是自我实现者不可缺少的内在条件。此外,青少年自我实现与健康成长是一项涉及学校、家庭及社会等方面的系统工程。学校、家长及社会要鼓励青少年勇于走出课堂,激励他们亲近自然,积极支持青少年参与内容健康向上、形式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通过观摩、座谈、夏令营、素质拓展等活动,帮助青少年在体验自我、挑战自我的同时达到发展自我的效果。因此,多角度、多渠道的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开创更多的培育和锻炼的途径,可以更好地让青少年在对真善美探讨、实践的过程中,完成自我天性及才能的释放,从而获得自我个性的更充分发展及心灵的更健康成长。

(四)加强自我实现策略与方法指导,为青少年练就健康人格和达成完美人生奠定基础

学校面对个体的自我实现教育,必须正视每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的独特性,着眼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的实际,密切关注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动态,加强自我实现的策略与方法指导。首先,重视指导和培养青少年形成对自我正确认识的能力。青少年只有对自我形成了较为深刻、全面的认识,才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完善劣势,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走向成功。其次,重视指导和培养青少年尽量围绕自我实现而展开素质学习与培育活动。马斯洛指出:“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人的目的、人本主义的目的、与人有关的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是人所能够达到的或个人能够达到的最高程度的发展。说得浅显一些,就是帮助人达到他能够达到的最佳状态。”[8]为此,学校和教师要重视指导青少年学会引发符合本人实际的自我实现的意向与需求,指导青少年掌握达成自我实现的一般策略与方法,比如如何设计自我实现的目标与方案,如何规划自我实现的过程及途径,如何采取最优策略与方法开展自我实现活动,等等。再次,指导青少年重视主观能动性在自我实现中的作用。成就是人格的伴随物,是个人品质的附属品,无数实例表明,许多青少年最终能发挥潜质、实现自我,最根本的要素就在于他们具备了与众不同的能动品格与进取精神。为此,学校要尊重青少年的主体地位,要指导学生懂得自我能动性在自我实现中的作用及价值,注重帮助青少年形成一套具有个人特色的自我进取方法,鼓励青少年合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积极改造自我品格中的消极要素,如懈怠、懒散、自卑、怯懦、沮丧等有碍进取的人格品质,青少年一旦养成了稳定的能动品格与进取精神,其自我实现就有了永不枯竭的源泉与能量。

总之,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也是决定一个人身体发育是否良好、心理成长是否健康、未来事业能否成功的重要时期。青少年的自我实现有关国家发展、民族兴旺,21世纪的学校教育不仅仍要承担“传道”“授业”“解惑”之大任,更应该把每个学生的个性及潜能开发、身心的全面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从而为国家的建设培养出大批体格健壮、智慧情感健全、勇于不断追求自我实现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美)马斯洛. 动机与人格[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53.

[2] 王栢根,王强,芦菁菁.影响高一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个性特征的方差分析[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4).

[3] 安东尼·罗宾,等. 引爆潜能[M]. 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5.

[4] (美)马斯洛. 人本主义哲学[M].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300.

[5] 张焕庭. 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387.

[6] 易法建,冯正直,倪泰一. 心理医生[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7.

[7] 郑剑虹,黄希庭. 西方自我实现研究现状[J]. 心理科学进展,2004(2).

篇4:比较猴王心理与自我实现理论

1 孔子的教育心理思想

孔子教育心理思想的内容非常广泛, 包括教育心理思想的基本观点、学习心理思想、德育心理思想、差异心理思想、教师心理思想、教学心理思想等多个方面, 与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非常相近。

1.1 孔子教育心理思想的基本观点

孔子的教育心理思想是以一定的理论观点为基础、为指导的, 可以归纳为如下四个基本观点:性习论、学知论、发展观、差异观[1]。孔子不仅提出了人的心理的发展问题, 同时还具体地提出了毕生发展观, 意识到人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从而提出了年龄特征与心理发展阶段论。“性相近, 习相远”, 孔子既看到了人的生性、自然本性, 也看到了人的习性、社会本性;既看到了先天因素在人性发展中的一定作用, 也看到了后天因素 (主要为环境与教育) 给予人性发展的重大影响。孔子主张人“学而知之”, 是一位“学知论”者。

1.2 学习心理思想

孔子虽然没有对学习进行明确的阶段划分, 但在他的教育思想中把学习看作一个过程。结合《论语》和《中庸》的论述, “立志、博学、审问、慎思、明辩、时习、笃行”可以看作是孔子对学习过程的划分。现代教育心理学一般把学习过程划分为动机、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等五个阶段[2]。孔子的学习阶段论与这五个阶段基本上是符合的。孔子提出多闻、多见、慎思、时习的学习方法, 这些符合学习者的学习规律, 与现代教育心理学中的很多学习策略相似。孔子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重视认识、情感、意志和个性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对学习的影响。如:他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等, 这些思想在今天仍有较大的启发意义。

1.3 德育心理思想

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社会职能。德育心理与品德培养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到目前为止, 关于品德心理结构的观点尚未形成比较一致的结论。三位一体的心理品德结构理论把品德看成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统一体。四要素理论认为完整的品德心理结构应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成分。孔子是提出关于品德结构及其发展思想的杰出先驱, 他将道德品质划分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成分, 并将其形成看作是一个过程, 即道德认识阶段、道德情感阶段、道德意志阶段和道德实践阶段。孔子也特别重视道德行为的持续实践。

1.4 差异心理思想

孔子根据自己长期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 对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作了较系统、较全面的考察与论述。现代心理学认为, 考察心理的个别差异, 一般可以从心理类型与心理品质两个方面来进行评定。孔子在考实心理的个别差异特别是智力和性格的个别差异时, 也注意到了这两个方面, 并从智力类型、能力、性格和学习志向、学习态度、学习专长等方面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如, 孔子从智力类型的差异和智力品质的差异两个方面来总结智力的个别差异。孔子按照人们的智力水平而把智力划分为上智、下愚和中人三种类型。现代心理学按照智力水平把儿童分为超常、正常和低常三等。

1.5 教师心理思想

孔子是一位举世闻名的教育家, 对后世影响很大, 他的很多学生也是著名的教育家。他对自己和学生都提出了不少有关教师心理方向的要求。孔子对教师的职业素质有着卓越独到的见解, 他提出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教无类、无隐无私、以身作则等主张不仅是他长期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 而且也是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在教师心理思想方面的最大贡献, 就是对教师的品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即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以身作则、教学相长等。另外, 孔子认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具备善于了解学生、善于启发诱导、善于因材施教等方面的能力。

1.6 教学心理思想

无论是古代教育理论还是现代教育理论, 教育对象问题始终是一个首先面临的问题。孔子提出了“建国君民, 教学力先”的思想, 极力主张扩大教育的对象, 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 想实现“学在四夷”的局面。事实上, 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还可引伸到学生个别差异不影响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这个立足点。孔子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很多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对现代教育教学影响深远。如目前世界各国正在大力提倡的启发式教学和因材施教都是孔子教学经验的核心。另外他还提出学思并重和由博返约等原则。孔子教育教学心理思想的精华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他提倡的启发式教学、温故知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书育人、知行合一、为人师表等教育教学心理思想和方法, 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 值得人民教师继承发扬。

2 我国现代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通常所说的教育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学生及教师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主要是指学生如何学习和教师如何教学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包括学生获得知识、技能, 形成良好的个性和道德品质的过程, 以及制约学生学习的各种条件, 如学习动机、学习迁移、学习策略、教学心理、学校群体心理、学习与教学的测量与评定及教师心理等。

通过分析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内容可以对现代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有大概的了解, 下表是对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较有代表意义的教育心理学方面的教科书内容进行统计得到的结论。

通过表1可以看出,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在发展过程中虽然有所变化, 但大部分内容保持稳定。这些教科书的内容十分庞杂, 重点在于学习, 兼顾到各个方面, 涉及面比较广, 不尽一致, 但大体可以分为五部分:发展心理、学习与教学心理、品德心理、个体心理差异、评价与测量。

孔子教育心理思想的内容与上表的统计结果基本一致, 发展心理、学习与教学心理、教师心理、品德心理、个体心理差异等都有所涉及。孔子的差异心理思想的内容非常全面, 与现代教育心理学的个体心理差异的内容基本一致, 并且提出了因材施教, 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孔子在学习心理中注意到了性格、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对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孔子的德育心理思想和教师心理思想对后世研究、发展教育心理学也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3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随着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不断发展以及教育心理学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日趋完善, 理论内容不断丰富, 整个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呈现下列良好趋势。

研究取向日趋完善, 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学问题;关注影响教学的社会心理因素;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原认知的研究;年龄特点、个别差异、测量以及个别化教学研究继续受到重视等。

心理学在我国作为一门科学, 是由西方传入的。在西方心理学传人中国之前, 我国是否就没有心理学呢?不错我们没有心理学但有心理学的思想, 但我们“数典不能忘祖”。我们一方面不应妄自菲薄, 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另一方面也不宜肆意拔高这些心理学思想的理论水平, 以致犯国粹主义的错误。我们要反对这两种倾向努力做到给历史以本来面目。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是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初创期主要是追随西方的潮流, 翻译和介绍了多种版本的教科书。1924年, 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潘淑主编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1980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目前, 我国教育心理学工作者们正在不断地吸收国外先进的科研成果, 结合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的实际, 开展理论和应用研究,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中国的教育心理学将以更丰硕的成果立于国际教育心理学之林。

摘要:教育心理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历史很短, 尚不足百年, 但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早已孕育于历经千年的教育哲学思想之中。孔子作为我国古代最早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在教育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比较完整的教育心理思想。随着教育心理学的不断发展, 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内容也日趋完善。在今天, 孔子的教育心理思想无论在结构体系还是具体内容方面对现代教育心理学仍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孔子,教育心理思想,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参考文献

[1]燕国材.中国心理学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8:78.

篇5:比较猴王心理与自我实现理论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多成果。但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西方文化开始渗透到我国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也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人本主义心理学便是近年来非常流行的一种思潮,与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宗旨相吻合。

我国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很多成绩,但在新时期里,传统的思政教育与大学生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如多元化的思想与一元化的导向矛盾、复杂化的社会与单一化的施教矛盾、丰富化的情感与教条式的教学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高校必须积极调整思政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以应对新时代的发展。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运用,不仅与现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相符,与思政教育体系也相通,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运用这种方法,是有很大现实意义的。

一 人本主义心理咨询理论的概述

人本主义心理学最早诞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在心理学领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该理论的研究对象为整体人,并主张以人为本,重点关注人格健康与人的价值体现,虽然这一学派已经创立了很多年,但发展到现在仍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因其崇尚以人为本,所以以人本主义命名。

而人本主义心理咨询则诞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最早运用于心理治疗,其与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一起,并称为“三大心理治疗法”[1]。这种心理治疗方式来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性假设与我国古典主义心理学中所提出的“人之初、性本善”理论异曲同工,重视构建起和谐的咨访关系,具体包含现实疗法、真实疗法、交友小组等治疗方式。在进行心理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假设人性本善,并运用非指导的方式,让被治疗者意识到未来可以由自己选择。该领域认为,心理咨询技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咨询者的态度,在治疗时需要将被治疗者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通过被治疗者自身的努力来解决其心理问题。

二 人本主义心理咨询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作用

我国高校在长期以来的思政教育进程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如缺乏教育目标的针对性、忽略个人价值的重要性、欠缺教育过程的互动性等,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造成了阻碍。而想要改变这种教育状态,寻找到一种新的理论作为思政教育的发展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人本主义心理咨询理论是当前比较有针对性的指导理论,将其应用到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符合大学生接受心理

任何一种事物想要被人们所接受,都需要与人们的认识范畴相契合,换句话说,只有与人们主观需求相符合的事物,才能够激发出人们对这种事物的认同感,从而发自内心的接受这种事物。高校思政教育是以人为基础的,进行心理咨询的最终目的便是了解大学生的心理与人格情况,这是进行思政教育之前必须要做的一项工作。所以,在进行思政教育以前,必须先对学生心理情况有一个客观准确的把握,并了解学生的接受心理,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思政教育,达到最终的教育目的。

2 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

在实践工作中,思政教育需要对学生需求全面了解,并探索到行为产生的原因,真正从学生实际需求入手,只有这样,高校思政工作才能够取得更大的成效。而心理咨询便是了解学生内心的一个有效手段,将其融入到思政教育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并以每个学生的特点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政教育,从而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3]。

3 满足心理教育的需求

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制约,如社会、家庭等,思政教育的开展目的是为了向国家与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想要更好的展开思政教育,被教育者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4]。

三 人本主义心理咨询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途径

1 制定教育目标,提升思政教育效果与质量

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在确立过程中是具有一定阶级性与主观性的,更多的是强调社会利益与集体利益,这也是当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所以,在当前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借鉴人本主义心理咨询中的目标,强调大学生的个体发展,将其主动性充分挖掘出来,引导大学生自觉参加社会活动,为以后的工作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

2 明确教育内容,了解学生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人本主义心理咨询在当今社会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的原因在于两方面:其一是社会压力的增大,使得人们产生了很多心理问题,更渴望寻求心理帮助;其二是这种心理咨询方式能够真正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满足心理需求。高校大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也面临着很多现实需求,因此,在进行思政教育时,只有避免不切实际的说教,真正贴近学生生活,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3 理清教育过程,打开学生心扉开发优质潜能

其一,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整个教育体系中。人性本善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在进行思政教育过程中,该理论能够起到积极的能动作用,心理咨询是由来访者主动向咨询者提问从而展开话题的,这种方式可以帮助来访者主动走出困境,将这种思想运用到思政教育中,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激发学习潜能,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对于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有很大帮助。

其二,将“咨访关系”融入到师生教育关系中。良好咨访关系的构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中的主要内容,治疗过程中双方应处于平等关系,这种关系能够放下来访者的戒心,更有利于敞开来访者的心扉。咨访关系与师生关系具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学生与教师之间,也需要构建起一种平等关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真正深入学生内心,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4 运用教育方法,巧妙运用非指导性心理咨询

非指导性是人本主义心理咨询中的一个主要特点,来访者通过自身力量将问题解决,而咨询者的作用是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这一特点与当前教育体系中提倡的将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思想不谋而合[5]。因此,在进行思政教育时,教师只要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与学习环境即可,并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将其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以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5 设置教育途径,遵循原则建立师生互信机制

在人本主义心理咨询的过程中,主要强调“助人自助”,咨询者在整个咨询过程中,对来访者的态度要保持统一,并遵循“保密原则”,充分尊重与保护来访者的隐私,这也是构建起咨访双方信任关系的关键。现阶段很多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时,没有充分尊重学生隐私,而在大学生主体意识日益提升的今天,这种教育途径很容易引起学生反弹。因此,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在坚定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互信机制,适当保密学生的一些失误,从而降低舆论对学生心理的消极影响,提升师生双方的信任程度,有利于思政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6 改变教育评价,实事求是反映学生情况。

在进行人本主义心理咨询时,由于咨询者不会对来访者的行为进行干预,所以,在评价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自我评价,进行评价时,自我所扮演的角色是具有双重性的,不仅是主体,还是客体;不仅是制定标准者,还是实施标准者[6]。将这种教育评价方式应用到高校思政教育中,能够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情况,还可以促进学生开展更加有效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传统评价方法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

总之,高校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中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虽然人本主义心理咨询理论对于我国当前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与借鉴作用,但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针对不同高校的实际教育情况,有针对性的运用相关理论与方法,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我国高校在未来的思政教育工作中,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为国家与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D].西南大学,2009.

[2]李雪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途径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3]李阳.人本主义心理咨询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D].吉林大学,2013.

[4]顾慕娴,蔡儿芳.马克思主义人本观视野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创新[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118—121.

[5]于文宏.团体心理咨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探析——以黑龙江工程学院为例[J].绥化学院学报,

2012(03):57—58.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比较猴王心理与自我实现理论】相关文章:

幼儿园大班教案《美猴王与孩儿们》含反思04-16

班级“猴王”04-09

猴王出世练习05-02

猴王出世课件05-08

猴王出世课文05-12

美猴王教案04-14

美猴王出世作文04-27

猴王说戏五年级作文05-18

猴王上月球寓言故事05-02

猴王出世读后感600字06-06

上一篇:绩效考核与提成方案下一篇:适合企业员工读的励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