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竞业禁止

2024-04-29

浅论竞业禁止(精选6篇)

篇1:浅论竞业禁止

论竞业禁止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用人单位与员工之间的关系逐渐复杂化。出于对企业商业利益的保护,竞业禁止制度应运而生。我国的相关立法也对此做出了明确规定,但是在这些制度中仍然存在着诸如适用概念过于模糊、财会制度配套不足等问题,完善竞业禁止制度,仍然需要更多的努力。

【关键词】竞业禁止 竞业禁止协议 劳动权 民事法律关系 利益冲突

【正文】竞业禁止,又称竞业回避、竞业避让,是用人单位对员工采取的以保护其商业秘密为目的的一种法律措施,是根据法律规定或双方约定,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或劳动关系结束后的一定时期内,限制并禁止员工在本单位任职期间同时兼职于业务竞争单位,限制并禁止员工在离职后从事与本单位竞争的业务,并给予相应补偿的制度。所谓竞业禁止,指对与特定营业具有特定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定人员所为的竞争性特定行为的禁止。即是权利人有权要求与其具有特定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定人不为针对自己的竞争性行为。这里的义务主体是特定的人,即与特定营业具有特定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定人。特定民事法律关系,一般由合同契约决定。竞业禁止的主要作用是成为公司、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设置的一个“紧箍咒”,是一处法律上的隔离带。其功能在于把公司、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私利与公司、企业的合法权益隔离、区分开来,以防止利益混同或侵吞公司利益。随着改革开放国策的实施,市场经济的建立,在我国市场已经成为了资源分配的决定性因素。随之而来的便是市场主体(这里主要讲的是单位)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与此同时,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原本单纯的雇佣关系关系变得日益复杂。出于对用人单位权益的保护,我国的竞业禁止制度也随之建立并发展起来,虽然目前还存在诸多不足,关于竞业禁止内在的价值体现无论是在学界还是实务界亦存在着诸多争论,但无可否认我国竞业禁止制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在我国,关于竞业禁止的具体立法例如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

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第二十四条规定“竞业限制的人员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竞业限制的范围、地域、期限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的约定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前款规定的人员到与本单位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或者自己开业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竞业限制期限,不得超过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二百一十五条规定“董事、经理违反本法规定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其所任职公司同类的营业的,除将其所得收入归公司所有外,并可由公司给予处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第七十一条规定“合伙人违反本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从事与本合伙企业相竞争的业务或者与本合伙企业进行交易,给本合伙企业或者其它合伙人造成损失的,依法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第四十条第三款规定“总经理或副总经理不得兼任其他经济组织总经理或副总经理,不得参与其他经济组织对本企业的商业竞争。”竞业禁止的基本做法是企业与职员采用在劳动合同中订立保密条款或直接签订保密合同或制定保护商业秘密的规章制度,用以约束其职员,保护其在市场竞争中不因其商业秘密被泄露而受到损害。公司法对董事、高管规定的竞业禁止义务,如果没有相应的惩处机制,势必禁而不止。观察当前的法院判决,违反该法定义务的董事、高管通常可能面临责令停止侵权、没收竞业收入、赔偿公司损失、赔礼道歉四种民事责任。公司法规定,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违反竞业禁止义务所得收入应当归公司所有。这便成为了保护原告公司合法权益的法律依据,即理论上所谓的公司“归入权”。如果仅从字面上去理解我国关于“竞业禁止”制度的一系列规定,我们会产生一种貌似很公平合理的感觉,但是深入考虑后其实不然。首先竞业禁止关系是一种具有二重性的特殊法律关系,即劳动关系与建立在劳动关系基础之上的商业秘密保护关系。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的劳动权与公司的商业秘密权益就产生了直接的冲突。如何合理平衡两者,恐怕是一个需要妥协的过程。其次我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四条规定“从事同类业务的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中的“有竞争关系”的内涵并不明确,至少从实践中来看,竞争关系就包含实际中的竞争关系以及假想中的竞争关系,也正是这种对竞争关系的界限不清,极有可能

导致“竞业禁止”的滥用。最后同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一样,在这里,这些违反竞业禁止义务的高级管理人员的违法收入如何计算成为了竞业禁止制度得以真正贯彻实施的桎梏。在司法实践过程中,投资收益的计算方法在不同案件中就颇有差异。有的判决以竞业公司特定的未分配利润为基数,乘以被告的持股比例,得出被告可从竞业公司分得的利润额为违法收入。有的判决参照竞业公司营业收入及年检报告确认的费用,确定利润,再乘以被告的持股比例确定违法收入。被告配偶的持股也被计算在内。还有的判决以竞业公司的“净利润”为基数计算违法收入。如果不能准确清楚地计算出这些违法收入,会出现两种情况:

1、原告公司未能得到合理补偿;

2、被告的赔偿义务被扩大。于此同时,由于损害的范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官的自由裁量,那么司法腐败就有可能随之产生。无论上述哪种情况发生,其最终都会指向一个结果——社会公平的丧失。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要完善我国的竞业禁止制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立法过程中,注重来自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不同意见,充分考虑双方的意见,尽量做好利益平衡工作。在必要情况下,出于对相对弱势群体劳动者的保护,应当对竞业禁止的适用以及赔偿责任的划定进行限定性规定;

2、颁布相关司法解释以及指导性案例,在全国范围内明确企业间的竞争关系,避免因竞争关系的不明确而导致的竞业禁止滥用;

3、在财会、法律等多个领域进行综合性研究,以期建立一个完善的责任认定制度,其中主要的一部分为财会制度的完善。尽可能将各项标准量化,做到权责明确,合理分担。

【参考文献】

《竞业禁止规范与商业秘密保护研究》齐香真 《竞业禁止协议与商业秘密保护法律问题研究》金泳锋 《竞业禁止义务规范研究+--以英国法为比较视角》黎建飞 丁广宇 《竞业禁止与利益平衡》彭学龙 《论竞业禁止协议的滥用及制度完善——兼评我国《劳动合同法》第23、24条的规定》刘继峰 《论我国竞业禁止立法的不足与完善》翟业虎 《试论我国的竞业禁止——<竞业禁止协议>解析》章钰 《未约定经济补偿对离职竞业禁止协议效力的影响——基于离职竞业禁止案例的整理与研究》朱军

篇2:浅论竞业禁止

甲方:

住址:

法定代表人:

邮政编码:

乙方:

住址:

身份证号码:

鉴于乙方已经知悉甲方重要商业秘密或者对甲方的竞争优势具有重要影响,为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甲、乙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本着平等、自愿、公平、诚信的精神,经充分协商一致后,共同订立本协议。

一、乙方义务

1、未经甲方同意,在职期间不得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甲方同类的营业;

2、不论因何种原因从甲方离职,离职后两年内(自劳动关系解除之日起计算)都不得到与甲方有竞争关系的单位就职。这些单位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单位:

3、论因何种原因从甲方离职,离职后两年内(自劳动关系解除之日起计算)都不得自办与甲方有竞争关系的企业或者从事与甲方商业秘密有关的产品的生产,所谓与甲方有竞争关系的企业,主要指以下几类企业:

4、双方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之日起两年内乙方不得直接或间接拥有与甲方竞争关系企业的股权股份。

5、乙方永久不得利用甲方的客户名单、产销策略等信息抢夺甲方的客户。

6、乙方永久不得采用任何形式引诱甲方员工离职。

二、甲方义务

1、从乙方离职后开始计算竞业禁止时起,甲方应当按照竞业禁止期限向乙方支付一定数额的竞业禁止补偿费。竞业限制补偿金从甲乙双方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后的次日起开始支付。首月的竞业限制补偿金支付时间为双方办理完工作交接手续之日;以后各月的竞业限制补偿金,甲方应于当月__日前划入乙方在职时的工资账户,直至满两年。

2、如乙方拒收竞业限制补偿金,甲方可以向公证机关提存,由此产生的费用由乙方自负。

3、双方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时甲方明确表示不支付竞业限制补偿金的,或者不按照本条第1款按时支付竞业限制补偿金的,乙方可以不再履行竞业限制义务。

三、违约责任

1、若乙方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除应全部退还甲方已支付的竞业限制补偿金外,还要一次性向甲方支付相应违约金,违约金额为人民币__元。

2、乙方因违约行为所获得的收益应当全额归还甲方。

3、乙方发生违约行为,给甲方造成经济损失的,除支付违约金外,仍要赔偿甲方的全部经济损失,违约金不可以用来冲抵对甲方造成的经济赔偿。

4、甲方要求乙方承担违约责任的同时,乙方还应承担甲方为调查和解决该纠纷所发生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诉讼费、仲裁费、律师费、公证费、鉴定费、差旅费及因调查发生的费用。

四、争议的解决办法

因本协议引起的纠纷,可以由甲、乙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任何一方均有权提向甲方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五、协议的效力和变更

本协议自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本协议的修改,必须采用双方同意的书面形式。

六、双方确认,已经仔细审阅过协议的内容,并完全了解协议各条款的法律含义。

甲方:(盖章)乙方:(签名)

法定代表人:(签名)身份证号码:

篇3:竞业禁止法律问题研究

简单地说, 竞业禁止就是指企业为防止商业秘密泄露, 而要求知悉企业商业机密的企业高管或一般职工, 在企业工作以及离开企业的特定时间内不能做任何与企业进行竞争的工作, 无论是自己投资的还是在别人企业都不行。竞业禁止制度的来源有两个: 商事规范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和由其衍生出来的员工对企业的忠实义务。这一原则被称为是市场经济中的“帝王条款”, 要求人们在一切民事活动既要维护自身利益, 又要维护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要努力实现自身、他人、社会三方利益的平衡和共赢。

竞业禁止可以分为法定和约定竞业禁止。法定竞业禁止, 是由法律明确规定的, 其适用对象、适用范围、法律后果与法律责任等都有法律明确规定, “其效力来源于法律规定”; 约定的竞业禁止, 是由企业和劳动者通过合同约定的, 本质上是一种契约, 契约的成立要求必须具有对价, 约定的竞业禁止实际上限制了企业职工的自由择业权, 那么相应的, 企业必须支付能使合同成立的对价, 即经济补偿金。竞业禁止还可以分为在职与离职竞业尽职。在职竞业禁止是指“职工在企业任职期间基于忠实义务原则, 有义务保守雇主的商业秘密, 不得兼职或者从事与所任职企业经营范围相同或相类似的竞争性行为”。离职竞业禁止是指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后, 在一定期限和一定领域内所承担的不从事与原企业存在竞争的经营行为, 也不服务于与原企业存在竞争的企业的义务。

二、我国竞业禁止制度的立法现状与缺陷

我国目前关于竞业禁止制度的立法规定散见于一些部门法当中。对于法定竞业禁止的立法规定相对较多一些, 但仍然很不完善, 存在很多问题和缺陷, 对于约定竞业禁止的立法规定则几乎没有, 存在很大立法空缺。

( 一) 义务主体的限定范围不合理

1. 法定竞业禁止的义务主体范围狭窄

虽然列举的方法使承担竞业禁止的义务主体非常明确, 但极大程度上限制了竞业禁止的义务主体的范围。比如公司法中所列明的竞业禁止的义务主体包括“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 “国有独资企业中的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高级管理人员”, 但并没有列出对企业商业秘密由较大接触机会的监事、合伙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 根据“法无明文规定即为允许”的原则, 监事、合伙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就不是竞业禁止的义务主体, 那么如果监事、合伙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将其所获悉的任职企业的商业秘密为自己所用或泄露给他人, 就会给任职企业的利益造成严重侵害。

2. 部门法间义务主体之间存在矛盾

我国刑法只规定了国有独资企业董事等高管违反竞业禁止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 对于其他私营企业、中外合资、合伙企业中董事、高管、合伙人违反竞业禁止的行为是否可以追究刑事责任没有规定, 也就是说, 即使他们严重违反竞业禁止义务, 给企业造成严重损失, 也不能追究他们的刑事责任, 这就造成对国家财产、集体财产和私人财产保护的不平等, 不利于市场经济的正常、健康发展。

3. 约定竞业禁止义务主体范围不确定

一方面, 很多企业盲目的与企业职工签订竞业禁止协议, 而不考虑员工掌握企业商业秘密的多少; 另一方面还有企业对一些掌握着企业核心技术的员工和接触企业商业机密的高管没有约定适当的竞业禁止义务。这主要是因为在缺乏明确法律界定依据的情况下, 企业在确定竞业禁止义务主体的时候, 往往不知道怎样确定, 常常采用“一刀切”, 全部签订或者全部不签订。

( 二) 竞业禁止的内容并不明确

1. 对“商业秘密”没有准确定义

一般认为, 法律所规定的商业秘密仅是狭义上的商业秘密, 是对社会经济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技术秘密, 而不包括具有越来越多的经济价值的其他企业机密, 但是有些商业信息对企业的生存虽不具有决定性作用, 但却会被企业董事、高管等恶意利用或泄漏, 造成不正当竞争。

2. 其所禁止的“行为”不明确

我国公司法所规定的竞业禁止的行为为“自营或为他人经营与其所任职的公司同类的营业”, 合伙企业法对此的界定是“自营或与他人合作经营与本合伙企业相竞争的业务”, “同类”与“相竞争”各自的具体法律含义是什么, 存在矛盾之处还是完全重合, 法律都没对此做出解释。

3. 竞业禁止期限的规定不合理

法律对董事、高管在职期间保守商业秘密, 履行竞业禁止义务等做了明文规定, 但是当这些董事、高管离职后, 也就不再受职务关系的约束, 不需要对企业履行保守企业商业秘密和竞业禁止的义务, 这明显不合理。另外, 我国法律对竞业禁止规定了2 年的最长竞业禁止义务期限, 禁止期限的统一适用, 缺乏灵活性, 应具体考虑竞业禁止领域的特点和时代的具体情况确定。

4. 民事责任承担方面的不完善

对于义务人违反竞业禁止后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我国法律分别在《公司法》和《合伙企业法》中作了规定。《合伙企业法》规定: 义务人如果违反竞业禁止义务需要承担如下责任: 一、返还因此而获得的收入; 二、返还收入后, 不能弥补其行为给企业所造成的损害的, 还要就损害进行赔偿。我国公司法却只规定了所获收益的归入权, 而没有涉及企业是否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三、完善我国竞业禁止制度的立法建议

我国竞业禁止立法整体上的不足就是对竞业禁止制度相关问题的规定太过原则化, 很多规定都很笼统, 各部门法之间对于统一问题的规定还存在冲突, 根本难以操作和适用。因此, 完善我国竞业禁止制度的立法, 首先就是要从整体上加强竞业禁止立法的可操作性, 将原则性的僵化的规定具体化, 细致化; 其次, 要统一各部门法关于竞业禁止的规定, 减少法律和冲突和法律矛盾, 使适用法律简单、可循。

( 一) 确定合理的竞业禁止义务主体

1. 补充一些法定竞业禁止义务的主体

应将公司监事、合伙企业高管以及公司的高级法律顾问、高级财会人员补充进来。监事有权检查公司的财务和核心运作情况, 当然也就意味着了解企业的商业秘密, 因此, 监事应当纳入这一主体范围内, 同样公司的高级法律顾问、高级财会人员基于同样道理也应纳入这一主题范围, 加上这些人员流动频繁, 这就进一步增加了商业秘密泄露的可能, 因此, 必须对合伙企业的经理人的竞业行为进行限制。

2. 统一各部门法关于竞业禁止义务主体的界定

必须统一各部门法的相关立法规定, 使市场经济中的不同主体都可以受到平等的保护。此外, 统一各部门法中关于竞业禁止义务主体的范围, 还可以使司法实践中的适用和保护变得有效、简单。

3. 明确约定竞业禁止义务的主体

普通的劳动者在一定条件下也应该承担某些竞业禁止义务。但这些普通劳动者只应在确实会接触到商业秘密时才应承担竞业禁止责任, 企业可以在需要员工接触商业秘密时, 临时与员工就特定事项和特定行为约定特定期限内的竞业禁止, 而不需要强制要求企业在一开始就与员工订好竞业禁止义务。

( 二) 对竞业禁止义务的内容通过法律加以明确规定

必须对广泛意义上的商业秘密予以较为全面的保护。这就需要法律更为妥善、详细的确定商业秘密的内涵, 平衡好商业秘密保护与劳动者在自己熟悉行业就业的权利之间的关系。

除此之外, 法律应当明确“同类产品”、“同类服务”、“有竞争关系”、或“相竞争”的具体含义, 或者自法律规定上予以细化。企业在与劳动者签订竞业禁止协议时, 必须明确约定禁止员工从事的具体的工作范围, 区域范围, 时间范围, 当然, 企业也可以通过说明本企业的核心经营范围、本企业竞争对手的具体区域范围等做出明确限制性约束, 以此消除因约定不清而引发的一些不必要的争端。

( 三) 合理规定竞业禁止义务的期限

从实践来看, 两年的竞业禁止期限仍然存在过于僵化, 在实际操作中既可能太长也可能太短, 难以灵活适用。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行为以及竞业禁止不同领域的不同特点确定与特定情形下的特定竞争行为相适应的竞业禁止的期限, 另外, 也要合理考量商业秘密存续时间的不同对其价值的影响。法律应将这些考虑因素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要求企业在确定竞业禁止期限时合理考虑, 并出具书面理由, 法官在进行裁判时, 也应合理考虑这些因素予以公正裁决。

( 四) 完善民事责任体系, 增强追究法律责任的功能

1. 应增加公司的损害赔偿请求权

公司对董事、高管违反竞业禁止的行为应当享有这种权利, 如果公司没有请求损害赔偿的权利, 公司因此而遭受的巨大损失将无法获得救济。同时, 应该赋予权利人要求因义务人的违约行为而获益的第三人在获益范围内承担连带责任的权利, 恶意第三人的责任承担则没有受益范围的限制。

2. 增加并细化迫使义务人承担责任的程序性的规定

应增加追究义务人的责任的诉讼时效问题的规定, 要求权利人在一定期限内通过书面形式作出决定, 若在一定期限内权利人不对义务人追究责任, 应赋予公司、企业股东、投资者追究义务人责任的权利, 以保护好投资者的利益。

3. 违反竞业禁止应当追究义务人的刑事责任

在此, 必须说明的是无论是追究合伙企业合伙人还是公司董事、高管的违反竞业禁止的刑事责任, 都应考虑违约责任的严重性, 义务人是否因此而获得巨额利益, 如果义务人的违约行为虽然给企业、公司造成重大损失, 义务人却并没有从中获得多少利益, 那么就应该慎重考虑, 审慎定性量刑。

( 五) 确定相对合理的补偿金和违约金

1. 将经济补偿金的“可以”支付改为“应当”支付

从法律上赋予竞业禁止的权利人与义务人的平等地位。这就从法律上严格、明确地规定了双方支付经济补偿金与违约金的义务, 当然, 违约金只有在义务人违约后才需要支付。

2. 经济补偿金问题

基于经济补偿金是专门向离职竞业禁止义务人支付的, 法律应规定, 经济补偿金必须在义务人离职后每月支付, 在职期间的任何福利、奖金等都不得与此相抵消。

3. 违约金数额的确定

由于违约金所兼具的赔偿和惩罚的性质, 可以确定相对较高的违约金数额, 以防止劳动者违反竞业禁止义务行为的发生。但是违约金的确定仍然需要考虑其他因素, 确立一个相对合理的数额, 既能有效警惕和防止义务人违约, 又能使义务人违约后不至于承担太过超过自己责任的违约责任。

参考文献

[1]王卓亚, 肖彦山.刍议竞业禁止法律制度的完善[J].商业时代, 2010 (2) :104.

[2]王宗莉.竞业禁止制度分析与构建[J].现代商贸工业, 2010 (9) :79.

[3]张廷栓.竞业禁止义务法律问题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 2010 (5) :83-85.

[4]徐阳, 刘新智.竞业禁止中的权利冲突与衡平[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2) :60-63.

篇4:浅论商业秘密保护中的竞业禁止

关键词:商业秘密 竞业禁止 法律保护 人才流动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3-0144-01

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第一:秘密性,商业秘密的本质特性就是秘密性,它是指商业秘密所处的状态应当是不被公众知晓的。第二:价值性,人们通过对商业秘密的使用,能够获得现实的或潜在的经济利益。第三:管理性,即经权利人能够尽努力使商业秘密处于不被公开的状态,“即为权利人采取了合理的保密措施,职工或他人就对权利人承担保护义务”。

竞业禁止是指对特定营业具有特定关系的特定人的行为予以禁止的制度。特点是:禁止的客体虽然也是特定的行为,但被禁止的主体限于特定人,而且该特定人须与该特定营业具有特定的法律关系,如委任关系、雇佣关系等。竞业禁止的义务人不得侵犯企业的商业秘密,这同时保护了企业的商业秘密和特定的人员的竞争利益。

按竞业禁止的法律效力的来源来分,可分为法定和约定的竞业禁止。在前者,法律直接规定竞业禁止义务人不得从事特定的行业。如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合伙人不得自营或者同他人合作经营与本合伙企业相竞争的业务”。后者的产生来源于当事人之间的自由协议。根据契约自由的原则,双方当事人对一方或双方负竞业禁止义务进行自行约定。如我国《劳动法》第22条规定:“劳动合同当事人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有关事项”。按竞业禁止的义务主体来分,可分为在职和离职职工的竞业禁止。在职雇员的竞业禁止主要是法定的竞业禁止,在职员工的竞业禁止也可以由企业和员工自行约定。离職雇员的竞业禁止属于约定的竞业禁止,即这种竞业禁止义务应该是明示的,它是由企业自己制定的竞业禁止的制度以及企业与员工双方签订的竞业禁止协议所明示规定的。

竞业禁止的特征首先是,竞业禁止义务是由法律明文的规定或者是企业和劳动者自由的约定而产生的。其次,竞业禁止的权利人和义务人之间存在着特定的法律关系。这种法律关系有的产生于合同法律规范,如劳动合同。再次,损害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是竞业禁止的客体,这种损害行为是对企业的利益造成了损害。最后,竞业禁止还有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竞业禁止受地域范围、时间期限的限制。

商业秘密与竞业禁止的关系。首先,商业秘密它是一种财产性的权利,竞业禁止则是一种限制性的权利。商业秘密是知识产权。竞业禁止虽说限制了劳动者的个人发展,而且影响了了劳动者的合法权利。但是员工的部分就业权被企业通过竞业禁止协议限制,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不从事特定的行业,因此它并不是违法的。

其次,竞业禁止企业得补偿劳动者受到的损失,但是保守商业秘密对企业可以是没有任何要求的。因为用人单位可规定掌握商业秘密的职工在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后一定期限内不得自己生产与原单位有竞争关系的同类产品或经营同类业务,但用人单位应当给予该职工一定数额的经济补偿。

最后,从产生条件和举证责任上来说,法律的直接规定或者劳动合同的附随义务这两种方式是产生商业秘密的主要的方式。但是员工的竞业禁止义务是基于企业和劳动者两者之间的协议而产生的,没有约定就没有义务。

我国目前竞业禁止的现状是1.缺乏全国统一立法;我国竞业禁止的有关制度比较分散,而且很少。没有一部全国统一的立法来规范竞业禁止制度,使得竞业禁止保护不利也不方便。2.对竞业禁止的义务主体和义务范围规定不明确;

现行法律关于竞业禁止的义务主体通常采用列举法,有的限制的过死甚至是绝对禁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不断出现的新情况,这种列举永远不可能穷尽。这样人才流动困难,同时科技的发展也受到了限制。据此,应该明确规定竞业禁止的义务主体和义务范围。3.对应承担责任的主体和范围过窄;我国刑法只把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作为承担责任的主体,规定了刑事责任,而没有规定非国有企业的相关人员,这种做法与我国多种所有制结构的经济基础不相适应。

我国应该要:首先完善现行立法:第一:完善我国现行立法,制定统一的商业秘密保护法。我国需要将竞业禁止在专门的法律章节中予以规范,以更好地保护商业秘密。第二:明确竞业禁止义务主体。我国现行法律中只规定法董事、经理、合伙人、高级管理人为竞业禁止的义务主体,范围还比较窄。明确竞业禁止的义务主体要采用列举和概括并行的方法。第三:竞业禁止制度保护的对象的合理性。竞业禁止制度保护的应该是企业的商业秘密,竞业禁止协议的订立必须以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为目的,而且协议必须是可行的。该制度的保护对象应当严格限制在企业的商业秘密之内。其次,加强司法审判工作。第一:加强办案人员的业务修养,使之能够从法理的高度认识的本质,并在遵守现行法规的前提下,作出公正的裁断,维护权利人和劳动者的权益,制止侵犯商业秘密以及损害劳动者权益的违法行为。第二:办案人员要积极进行调查取证,履行自己的职责,通过这些来确保举证困难当事人的权益,使司法的公正性得以体现。第三:法官要正确行使自己的自由裁量权,贯彻公平原则。法官的自由裁量权需要找到一个在劳动者的择业自主权、劳动权和权利人的商业秘密权中的平衡点。最后,营造健康的人才流动市场。规范劳动力市场。为进一步发展劳动合同制,建立劳动力市场竞争行为法制化制度,国家需要健全劳动法规,并通过法律的形式明确彼此的责任、权利、义务关系,约束双方任意的行为。

其次,建立企业内部竞业禁止规章制度。企业规章制度的建立要详细而且程序必须合法,另外,企业可以在劳动合同、聘任合同中订立竞业禁止的条款,还可以在职工退休、离职时专门约定。最后,系统的保护措施和保护的意识是利害关系人和权利人必备的。企业应该把防止商业秘密被侵犯放在第一位,企业在知道劳动者侵犯企业的商业秘密后,应该及时制止劳动者违反竞业禁止义务的行为,并提出自己的竞业禁止主张,以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保护企业商业秘密不被侵犯,但是得保留职工辩解的空间;企业在知道劳动者违反竞业禁止义务进行竞业的行为后,要积极行使损害赔偿请求权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可以通过协商、调解解决的,也可以诉诸法院;企业在追究劳动者的法律责任之前,对于劳动者违反竞业禁止义务的竞业行为要进行充分的调查取证,掌握充足、有效的证据并要进行证据的核查,通过合法的程序,处分竞业禁止义务人。

参考文献:

[1]孔祥俊. 《商业秘密保护法原理》[M] .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

[2]李永明.《竞业禁止的若干问题》[J]. 《法学研究》2002年第5期.

[3]张玉瑞.《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M].专利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4]屈月华.《竞业禁止研究—以竞业禁止协议为中心》 [D].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08.

[5]李明德.《美国的竞业禁止协议与商业秘密保护及其启示》[J].《知识产权》2011年第3期.

篇5:竞业禁止合同

法定代表人:

乙方:

身份证号:

鉴于乙方是作为公司的代理人,全面负责公司的对方业务。对于在管理公司过程当中,知悉甲方的商业秘密,为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双方就乙方对于公司工作的保密和竞业禁止约定了如下协议:

第一条竞业禁止的内容

竞业禁止:本协议所称竞业禁止,是指乙方在本协议规定的期限内,不得从事与特许系统相竞争的业务,包括以投资、参股、合作、承包、租赁、委托经营或其他任何方式参与有关业务;不直接或间接受聘于其他公司或组织参与有关业务;不直接或间接地从与总部相竞争的企业获取经济利益。

竞业禁止行业:竞业禁止的行业包括与本单位所服务的营业具有竞争性质的行业。

竞业禁止期限:竞业禁止的期限为合同履行期间。

第二条乙方的义务

1、乙方在甲方任职期间,应当遵守甲方规定的任何成文或不成文的保密规章、制度,履行与其工作岗位相应的保密职责。

2、乙方在甲方任职期间不得有下列行为:

(1)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甲方同类或类似的营业;

(2)直接或间接或帮助他人劝诱甲方企业内掌握商业秘密的职工或关键岗位的职工离开企业;

(3)直接、间接影响或试图影响企业的客户关系,包括原材料、零部件产品的供应客户和企业产品的销售客户,使其向离职职工或者第三方转移。

第三条支付

由于乙方是甲方的代理人,因此作为高级管理人员的竞业禁止义务是法定的,所以甲方不需要向乙方支付经济补偿金。

第四条违约责任

乙方作为公司的代理人,具有法定的竞业禁止的义务。如果乙方违反本协议规定的义务,甲方对于乙方的收入享有归入权,并可以要求乙方赔偿甲方遭受的损失。

第五条争议的解决

双方应首先以协商方式解决因本合同引起或者与本合同有关的任何争议。如双方不能以协商方式解决争议,则双方同意将争议提交 仲裁委员会仲裁或者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处理。

第六条协议生效及其他

本协议正本一式______份,甲、乙双方各执______份,______公司存一份,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签名):

年 月 日

乙方(签名):

年 月 日

篇6:竞业禁止协议1

竞业禁止协议的形式

根据司法实践,竞业禁止协议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在劳动合同中约定有竞业禁止条款。

2、在用人单位的员工守则或内部规章制度中规定了员工的竞业禁止义务。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很多企业虽然制定了员工守则或内部规章制度,但都没有明示过员工,或员工在诉讼中就称没有见过此文件。所以建议企业在向员工明示后,让员工予以确认。作为员工,也要在认真核实后,再予以确认。

3、在员工离职时签订竞业禁止协议或解聘中签定有相关条款。

以上三种形式,如果包括竞业限制的具体范围、期限、补偿费的数额及支付办法、违约责任等内容。同时也不违反法律规定,都是有效的。

竞业禁止协议的合同条款(样本)

竞业禁止

1.雇员承诺,在期限和区域内不直接或间接地以个人名义或以一个企业的所有者、许可人、被许可人、本人、代理人、雇员、独立承包商、业主、合伙人、出租人、股东或董事或管理人员的身份或以其他任何名义:(1)投资或从事公司业务之外的竞争业务,或成立从事竞争业务的组织;(2)向竞争对手提供任何服务或披露任何保密信息。

2.雇员承诺,其未签订过且不会签订任何与本合同条款相冲突的书面或口头合同。

3.雇员承诺,在期限内不直接或间接地劝说、引诱、鼓励或以其他方式促使公司或其关联公司的(1)任何管理人员或雇员终止该等管理人员或雇员与公司或其关联公司的聘用关系;(2)任何客户、供应商、被许可人、许可人或与公司或其关联公司有实际或潜在业务关系的其他人或实体(包括任何潜在的客户、供应商或被许可人等)终止或以其他方式改变与公司或其关联公司的业务关系。

签定竞业禁止协议中应注意的问题

1.补偿费用:对于应支付多少的补偿费用,根据每个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情况不同而不同,法律上也没有明确的数额标准。在实践中,一般可以按照上一年收入的1/2或者2/3。

2.人员范围:对于只具有普通技能且未接触到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劳动者签订的竞业禁止协议法律上很难支持。

3.时间限制:对劳动者从事某类行业的限制时间不能太长,劳动部《关于企业职工流动若干问题的通知》和国家科委《关于加强科技人员流动中技术秘密管理的若干意见》中对竞业禁止的期限要求为不得超过三年。

上一篇:我国导游队伍现状研究下一篇:民政和计划生育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