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怀念母亲的抒情散文

2024-04-19

写怀念母亲的抒情散文(共11篇)

篇1:写怀念母亲的抒情散文

怀念母亲的现代抒情散文

走在母亲走过千百次的巷子上,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悲哀。在我的眼里,仿佛到处都是母亲苍老的身影,浮现出母亲那历尽沧桑的慈爱的脸。母亲。您就如许促的离我而去,留给女儿无以伦比的.忧伤和忧闷。让女儿认为无穷的怀念和腼腆。

母亲,您生平辛苦,给了女儿博大年夜大年夜的母爱,难道您对女儿就没有一丝眷念,不克不及给女儿留下一句临终的遗言,就如许无声无息的抛下女儿,到另一个世界去了吗?

愿母亲在天之灵,会获得安眠。愿母亲勤奋仁慈的生平,会在遥远的天堂,获得回报。

母亲,我想您。固然,您已经离我而去,脚步促,越走越远。然而,女儿的悲哀,并没有跟着时光的流逝而逐渐淡去,反而进步神速。若干次,我把您的照片放在我的床头,看着您的遗像,悲哀,垂泪。若干次在梦里,我见到您的脸庞,和您一路幸福的生活。

母亲,您是女儿永远的眷念,您是女儿永远的挂念。

每次,我走到您坟前,我都要鹄立良久,回想起我的母亲,回想起您对我付出的一切,回想起我们一路走过的三十三年的艰苦岁月,回想起您劳碌的身影,回想起您的促离去。以前的一切,就像产生在昨日,一切离我那么近,那么近……

窗外,下着蒙蒙细雨,母亲,您在那边还好吗?您冷吗?您也在惦念您的女儿吗?您的一切,是我永远的挂念。

母亲,安眠吧!

篇2:写怀念母亲的抒情散文

世界上最美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但丁

我的母亲像天底下所有的母亲一样,平凡而朴实。她未读过一天书,却能熟背三国、隋唐,未拜过一位师,却精通中医针灸。我佩服母亲的博闻强记,我更庆幸母亲赐予我一个健全人格。在母亲的教诲下,兄长大学毕业后成为一位教师,而我则一直从事理论宣传工作。两个出身贫寒的儿子都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尽忠尽责,报效着养育他们的土地,执着于心中热爱的事业。今年,母亲离开我们已经十六年了,她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物质财富,但她却用她一生的爱和美德影响着我,我觉得,这比太阳更光辉,比黄金还珍贵。

今天,焚香撰文,寄予天国,倾诉感恩母亲心声,聊慰怀念慈母之情。

母亲,每当孩儿想您的时候,我都在回忆您那满含北方家乡泥土气息的粗糙而亲切的双手,闭上眼睛,仿佛从我脸上拂过,轻轻擦掉我孤独的泪水,告诉我要坚强面对;母亲,每当孩儿彷徨的时候,我都在默念您讲过的话,“人到万难须放胆,事当两可要平心”,如拨云见日,坚定着我的信念,荡涤着我的思想;母亲,每当孩儿成功的时候,我都在怀念您烙的饼做的发糕,告诉我“路遥知马力,不为小成而喜”。您用您那没读过书的眼睛,用靠记忆累积的智慧,鞭策我不断奋进,继续前行!

母疼儿身,儿知母心。慈母的牵挂,是儿手中的碗,是儿身上的衣;慈母的牵挂,是儿居住的城市,是儿手中握的香烟,杯中倒的烈酒,是儿心中的喜乐与忧愁;慈母的牵挂,是长沙的天气和饮食,生怕儿出门未带伞,辣椒吃不惯;慈母的牵挂,是儿前面的路,脚上的鞋,是风霜雨雪,是春夏秋冬;慈母的感恩,是每一双在困难时帮助过儿的手,是每一片在烈日下为儿遮过荫的云。

母亲,我深深怀念的老母亲。想起您,总是您那一头白发。我拜托风儿,轻轻撩起它,让我看清您盼儿的`神情;母亲,我深深怀念的老母亲。想起您,总是您那依树而立的身影。我拜托明月,照亮您的梦境,让您看一看儿寻觅您的眼睛。

母亲,孩儿想您,想您到长沙住住,好让儿为您洗洗头,为您捶捶背,为您炒个菜,然后,咱们再备上一壶家乡的老酒,母子对饮,给您谈一谈儿的心得体会。

母亲,孩儿想您,想您就在身边,能陪您聊聊天,能陪您散散步,能给您读一读我写的每一篇诗歌论文。

母亲,孩儿想您,想让您看一看您的小孙女儿,她那稚嫩的语言,迷人的小眼睛,一定会让您乐得合不拢嘴。

母亲,我失败过,但从不敢气馁;我成功过,但从不会骄傲。我知道,您的要求是更加坚定更加努力,好为他人分忧,好为百姓干事。您说,只有这样,才配得上做一个人,一个真正的男人。

母亲,您是孩儿面前的镜子,让我在找到不足中前行;

母亲,您是孩儿脚下的梯子,让我在一步一个脚印中不断攀登;

母亲,您是孩儿头顶上的鞭子,我怎敢懈怠,一定只争朝夕,克己容人,求真务实,风雨兼程。

篇3:写怀念母亲的抒情散文

一、“泪”———抒发着无限的悔恨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 就是‘母亲’, 最美好的呼唤, 就是‘妈妈’。”但季老在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就不可能发出那美丽的呼唤了。其实, 在过去的16年里, 他已经很少享受那美丽的呼唤了。母亲的去世给他留下了无限的悲痛、悔恨、愧疚。“一想到母亲, 就泪流不止, 数十年如一日”, “泪”成了他思念母亲最真的语言。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 到城里去往。中间曾回故乡两次, 都是奔丧, 只在母亲身边待了几天, 仍然回到城里。”离开家的日子里, 季老便寄人篱下, 不能依偎在母亲怀里撒娇, 无法感受母亲的抚慰。1933年初秋, 在季老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 传来噩耗:“母亲弃养, 只活了四十多岁。”他从北京赶回济南, 又从济南赶回清平, 两天的旅途颠簸, 他终于回到了8年未曾回过的故乡, 跌跌撞撞地进了家门, 看见母亲的棺材静静地躺在简陋的屋子中央。他抚棺大哭, 一直哭到自己不知道自己在哭。离家8年, 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 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但季老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自己的母亲。当时季老离家是身不由己, 但他暗暗下定决心, 等他大学毕业, 将立即迎养母亲, 让母亲不再孤苦伶仃, 不再缺衣少食。可是今天, 母亲走了, 永远永远地走了, 他的愿望没能实现, 怎能不使他悔恨万分呢?他痛苦得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 随母亲于地下。夜里他枕着母亲枕过的枕头, 想到母亲在这枕头上想念儿子时不知流过了多少眼泪, 想着, 想着, 那不可名状的自责、无可挽回的遗憾、与日俱增的思念, 怎能不使他悲痛万分呢?“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 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 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 就泪流不止, 数十年如一日”。

回到北平后, 季老仍旧昼夜思念自己的母亲, 常常在夜里醒来, 失声痛哭, 不能自已。1933年12月24日, 他在日记里写道:“晚上又想到母亲, 又大哭失声, 我真不解, 上天何以单给我这样的命运呢?我想到自杀。”1934年5月3日的日记中写道:“因为想到王妈又想到自己的母亲。我真不明了整整8年, 在短短一生中占多长时间, 为什么我竟一次也没回家去看看母亲呢?使她老人家含恨九泉, 不能瞑目!呜呼, 茫茫苍天, 此恨何极?我哭了半夜, 夜里失眠。”1935年11月18日的日记中写道:“好几天以前, 房东太太就对我说, 她的儿子今天回家, 从学校回来, 她高兴得不得了……但她的儿子一直没有回来, 她有点沮丧。她又说, 晚上还有一趟车, 说不定他会回来的。看到她的神情, 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 真想哭!”他后悔, 真不该离开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 什么地位, 什么幸福, 什么尊荣, 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这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他只能抱终天之恨而片刻不得安宁。

二、“梦”———架起了思念之桥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 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小城, 不知道为什么, 母亲频来入梦。”日日有所思, 才夜夜有所梦, 白天不能复现的母亲, 在梦里来了。他多想留住这美丽的梦啊, 留下母亲清晰的形象, 然而, 他无法留住梦, 留住母亲, 当他哭着醒来的时候, “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 在泪光里, 幻出母亲的面影。”这是多么失落与无奈呀!

没有生身母亲, 我们就无法来到这个世界上;没有养身之母, 我们就不能生活长大。远离故土, 置身异国, 获得最多的就是“孤寂”了。“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 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夜深人静的时候, 最是想家的时候。“我不开灯, 只沉默地站在窗前, 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 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 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 故乡的老朋友, 心里有点酸酸的, 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 是甜蜜的, 浓浓的, 有说不出的味道, 浓浓地糊在心头。”虽是孤苦, 但对远方的惦念却涌起浓浓的爱意, 原来他心底里有非常宝贵的东西, 那就是依靠, 那是他将来归属的地方。他的心里开始温暖起来, 思乡的情感也更加浓烈, 因为他深爱着故乡、亲人、老朋友。虽然自己与母亲的距离远了, 与祖国的距离远了, 与亲人的接触少了, 心中有忧愁、有思念, 心里感到有点凄凉, 但是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 能时常怀念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 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 感到他们无处不在, 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点甜蜜, 他们是那样牢固地烙印在自己的记忆深处, 在作者孤寂时陪伴着他。

时间就是情感的催化剂, 有的可能渐渐淡忘, 可是根植于灵魂深处的爱与日俱增, “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我仰躺在沙发上, 听风路过窗外。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自然本无意, 但与此刻“我”的心境融合, 它就带着太多悲戚苦楚, “心里思潮起伏, 又想到故国了”。思念带着温暖, 思念更是一种折磨, 时时刻刻撕扯着他的身心。“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 祖国母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身在海外十一年, 作者遭遇过多少苦难与艰辛, 挫折与委屈啊!祖国母亲怎能不频来入梦呢?二战爆发后, 作者便同家里断了联系。一个人孤悬海外, 祖国的抗战情况怎样了, 家里的情况怎样了, 甚至那条名叫“憨子”的小狗和院子里那两棵海棠花都频来入梦。难以排解的思乡之愁, 数不尽的不眠之夜, 剪不断的离愁别恨, 使他的精神痛苦万分。

三、“真”———平平淡淡写自传

季老在《留德十年》的《楔子》中说:“我特别强调‘实事求是’四字, 因为写自传不是搞文学创作, 让自己的幻想纵横驰骋。我写自传, 只写事实。”遵从这一原则, 写《怀念母亲》时, 季老为了“避免用今天的情感篡改当时的感情”, 几次引用当年的日记和文章片段来“保存自己当时的感情”。这样一种组织语言材料的方式, 是服从于整本书作为回忆录的性质的。

《怀念母亲》一文初读平淡无奇, 甚至感觉跳跃性比较大。读过一些相关作品, 了解了写作背景, 慢慢走进作者的心灵, 再回头去读, 渐渐读出了味道。季老学贯中西, 文通古今, 对如何写散文有自己的独特看法。他曾说, 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 “真”就是真实, “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分。现在, 为了自传“只写事实”, 他在写此文时尽力取“真”而去“情”, 使文章读来显得平淡。可是在文章“平”和“淡”的背后, 隐藏了更深的“情”。季老一生埋首躬耕于古文字这片坚硬的土地, 开掘出一部部丰厚的典籍, 他偶尔到散文这片田里散散步, 便留下不少性灵文字。季老一生宁静淡泊, 从他的散文中, 我们却又读出了一个善感而多情的季羡林。他曾为一茎古藤被砍断而暗自垂泪 (《幽径悲剧》) , 他曾为身边小动物的病亡而“内心颤抖” (《老猫》) , 他曾为异国他乡偶然相识的少年魂牵梦萦 (《塔什干的一个男孩子》) ……母亲早逝使少小离家的他今生无法膝前尽孝, 这成为他“永久的悔”;去国离乡时亲老、妻少、子幼, 本以为两年即可回国, 却因为战乱被阻留异国他乡──对生身母亲、对祖国母亲的怀念怎不是他异国十一年中内心深处炽烈的情感?

于是, 季老感叹:“我一生有两个母亲, 一个是生我的母亲, 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朴实的语言, 拳拳的爱国之心与恋母之情明月可鉴, 永无绝期。

【王崧舟点评】

文本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前世连着作者, 今生皈依读者, 但它自身毕竟是一个独立的存在。语言是它的肌肤、结构是它的骨骼、思路是它的血脉、情意是它的灵魂。一切细读, 文本是唯一的出发点和最后的归宿。因此, 触摸作品的语言、解剖作品的结构、梳理作品的思路、体悟作品的情意, 是再自然、再正当不过的事儿了。在本案例中, 一个“泪”读尽文本的全部温度, 一个“梦”读尽文本的全部深度, 一个“真”读尽文本的全部风度, 这是在充分沉入文本之后才会做出的切身体察。好好读文本, 读出文本的“这一个”, 永远是细读文本的金玉良言、金科玉律。

篇4:简论《怀念母亲》蕴含的思想感情

一是思念生身母亲的锥心之痛。

季羡林六岁离开母亲,到城里去求学,和母亲在一起的日子远远低于百分之九十五的人,但这丝毫没有降低他对母亲的爱,在他“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他“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母亲去世时,季羡林悲痛欲绝,这是儿子对于母亲深厚感情的自然流露,是发自内心的汨汨真情。

后来他到德国留学,母亲总是夜里“频来入梦”,“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每每梦到母亲的时候,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真想扑到母亲的怀抱,可是,他没有捉到一个完整的梦。这种感受把作者思念母亲的痛苦推到了极限。

季羡林思念母亲的感情经不起外界刺激,一触即发,房东太太盼望儿子归来的神情,让他“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其实,作者心里时刻在流泪,只是碍于男人的面子,把流泪思念母亲的感情隐藏起来了。

季羡林通过母亲去世、梦境和房东太太三个片段,把自己思念母亲的感情写得入木三分,力透纸背。读者朗读过程中,不由自主地产生强烈的共鸣。

二是思念祖国母亲的复杂味道。

祖国对于在国内的公民来说,只不过是一个生存空间,没有思念之情,但对于海外游子来说,祖国就是母亲,甚至比母亲更为重要。郁达夫在《沉沦》一文结尾写道:“祖国啊,祖国啊,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这就是祖国对于海外游子的重要性。祖国贫穷,她的儿女在国外一定会受到各种欺凌;祖国富强,她的儿女在国外则能受到尊重。《怀念母亲》中虽然没有写到由于祖国的贫穷而导致作者的痛苦,但却写到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季羡林在文章第一句话里,这样写道:“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他为什么能这样呢?因为他“第一次离开她”,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动听的乡音,亲爱的同学朋友,“住在(德国)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陌生的环境,难懂的语言,怪异的人群等等,这些都不能慰藉他孤独的灵魂。他的喜悦、他的希望当然只有潜意识里的祖国的山山水水、芸芸众生。每当他闲下来的时候,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祖国来了,进入他的视野,给予他安慰。

“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涼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这是远在异国他乡之人的感受,作者的亲身体会,心灵的复杂阐释。对于作者来说,是思念祖国的娓娓叙说,排解心灵惆怅的滴滴记述;对于读者来说,是理解海外游子的文字。作者与读者之间只有通过这些话语,才能达到心灵上的沟通,读者才能体会身在异国他乡的同胞的心情。

身在异国他乡的同胞们“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这种感情,正像我们偶尔出差,在外地想亲人一样,真挚、迫切、归心似箭。“一想到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我就心潮腾涌,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季羡林说到做到,他学成回国,把毕生心血献给了祖国母亲。

季羡林的《怀念母亲》不同于一般人的《怀念母亲》,他的视野更开阔,角度更高,他把怀念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交织在一起来写,道出了母亲即祖国,祖国即母亲的普遍真理,让我们没有海外经历的人感受到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重要性,让爱国主义教育有了可资借鉴的依据。

篇5:怀念我的母亲抒情散文

母亲曾对我说起,她在解放初期,经过文化扫盲后,荣幸参加了军用带子厂的工作,当时来看还是一份不错的工作。可在我有记忆的时候,曾听母亲唠叨说,五八年这个厂就没了,母亲也被压缩回家了,成了家庭主妇。可母亲每每提及此事总是流露出遗憾!也就在那个时候,不知道母亲怎么学会了做衣服,在那个年代也算是门手艺活。母亲除了买莱做饭,其余时间几乎就坐在板凳上趴在缝纫机上,哒哒地做个不停。深更半夜只要你醒来,就能看见母亲带着老花镜,坐在昏暗的白炽灯下继续缝缝补补。真的是,飞针走线里浸润着母亲的寸寸柔腸。辛勤的劳动,微乎其微的所得,也算能填补家中拮据的生活。

时光匆匆而过,年华渐渐逝去。然而,留下的始终是难以忘怀的记忆,永远缠绕在心头。始终忘不了那上山下乡的年代,始终忘不了我人生走向独立的那年那天。“走吧!走吧!你是家中第一个下放,也是第一个远离母亲的,要照顾好自己。”母亲边说边从贴身衣的口袋掏出折绉了的五元钱硬塞到我手上,双眼饱含着热泪。这一句话、一个举动渗透了一个母亲对子女的慈爱。我也早已是泪流满面,无赖之下走出家门,不舍地离开了生我养我的母亲。那情景已经深深定格于至今,永远记忆犹新。

母亲,一个多么平凡的称呼呀!可我感受到了这个称呼为我带来的深深母爱,她是那样平凡慈祥,那样和蔼可亲,我爱我的母亲。但却没有了却母亲一生中最大的心愿——“就是去趟北京,看看天安门”。每当我看到同龄人,他们推着轮椅,或搀扶着老母亲漫步公园,满面欢笑的身影。除了羡慕,就会联想到母亲而内心涌上深深的自责。羡慕他们能陪伴着自己的母亲,幸福快乐地生活,自责自己在母亲的有生之年,没有让母亲如愿,使我遗憾终身。可我相信母亲不会怪罪我们,因为,她总是那样善良,那样善解人意。这也许就是母亲的伟大之处。

每一个节日的来临都预示着一种提醒,人们不至于将珍贵的东西遗忘。又一个母亲节到了。她提醒我们有了母爱,人类才从洪荒苍凉走向文明繁盛;有了母爱,社会才从冷漠严峻走向祥和安康;有了母爱,也有了生命的启始,历史的延续,理性的萌动,人性的回归。

我已经没有了母亲,她却永远活在我的心中。同时,我也要告诉大家:千万不要平时忽略了对母亲的关心和问候。无论如何,别忘了在五月的母亲节买上一束康乃馨,说上几句祝福的话语敬奉给亲爱的母亲。千万不要因为忙碌和粗心,给自己留下遗憾。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暉。

如今的现实社会中,不可能有诗词中的情景。但母亲的伟大是永远不会逊色。

在母亲节之际,我也赋诗一首《七律·思母》,谨此对天下母亲的问候!

五月牵萦往事勾,朝思暮想泪潸流。

持家守业平添苦,夜半无人梦魇愁。

子女长成婚嫁去,唯独白发老娘留。

篇6:写我的母亲抒情散文

都说“儿的生日母的苦日”,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这句话,但是没有做过母亲的人不会深刻理解这句话的滋味,每个生命都是在母亲被苦痛折磨得死去活来下诞生的。十月怀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教育成长,每一样都有母亲满怀深情的期待和不厌其烦的教导,所以母亲是世间最伟大的人。随着年龄的慢慢增长对“母亲”这个称呼越来越感触良多,回想母亲经历的岁月,虽没有丰功伟业,但柴米油盐一日三餐养育我们长大已足矣,庆幸母亲身体硬朗,还能接在身边时时尽孝。

母亲今年八十有三,出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小时候经常在河边山洞躲藏日本鬼子的烧杀抢掠。有次甚至鬼子在母亲躲藏的河沿上经过,并在鬼子队伍走后亲眼目睹了他们对村庄和老人婴儿的无良罪行,所以母亲现在提起日本还是恨得咬牙切齿并深深恐惧。就这样母亲在吃不饱穿不暖的动荡年代艰苦度过了苦涩的童年。母亲兄弟姐妹众多,从没有上过学,还是结婚后在扫盲班学过几天字,在那个贫穷的年代母亲小小年纪就承担起了家庭的责任,做饭喂猪,缝缝补补,母亲用那双还没有长大的手辛苦操作,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填饱肚子。母亲那个年代还得裹脚,在七八岁时就开始一早起来姥姥用长长的布条,用力把除母亲大脚拇指以外的四指窝到脚下。母亲每次都疼得哇哇大哭,但在封建思想主宰的时代无异于白白浪费眼泪,因为所有的女性都需要经过这一关,日日复日日才有所谓的“三寸金莲”,在当时“三寸金莲”可是决定命运和前途一辈子的大事。所幸不久新中国成立了,母亲才从裹脚这个陋习解放出来,所以现在脚还是“半裹脚”的畸形,脚拇指向里突,余下的四指跪在脚底,整个脚早已畸形,走不得长路。

艰苦的年代造就了母亲勤劳节俭坚韧不拔的性格,纺花织布、纳鞋做袜样样精通。成家后虽说还是缺衣少食但是有了父亲的爱所以生活幸福,母亲和父亲感情融洽,一辈子从没有翻过脸。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能找到这样情投意合的伴侣确实是父母亲的福分。他们一生养育了我们五个子女,我有一个姐姐,三个哥哥。本想生活就这样简简单单快快乐乐的度过,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聪明伶俐的二哥生病了。刚刚九岁的二哥浑身无力脸面浮肿,六十年代医疗条件匮乏,主要打听到哪里有治疗医院,母亲就带着二哥天南海北四处求医,开始了五年八次医院的治疗之路。有时候住院会长达二三个月,经济、心理都不能承受其重。当时家里还有三个小儿女牵肠挂肚,手心手背都是肉,只能忍痛照顾最弱的生命。让母亲最伤心的是,历尽千辛万苦但最终也没能挽救二哥的生命,还没等母亲从悲痛中走出来,紧接着五岁的三哥和小伙伴出去玩失足掉入红旗渠里。村里几十人日夜排水打捞出的是三哥泡得发涨的身体,接二连三的打击,天一下子塌了。要强的母亲陷入了自责和无能为力的苦痛之中,每日以泪洗面,把眼睛哭瞎了、把身体哭毁了。一个母亲十月怀胎辛苦养育的两个儿子意外离去,思念和痛苦折磨着可怜的母亲,身体状况与日俱下,体弱多病伴就此伴随着一生。

由于当时我还没有出生,所以有时候母亲会嘱咐我,让我记住我是三个哥哥,是家里的老五。她经常和我提起他们的聪明和可爱,但对自己的辛苦和付出只字不提,告诉我二哥能说会道,过目不忘,仅靠着小学二年级的水平硬是把一本《红灯记》能倒背如流。因为生病不能上学,就喜欢听戏减轻疼痛的折磨,所以只要他听过的.戏唱起来就有板有眼。母亲说是他太有才了,所以老天妒忌把他召唤回去了。三哥因为去世时刚五岁,母亲常常内疚没有好好看护孩子,这是做母亲最大的罪过。虽然母亲从没有向我表达过自己当时身体和心理双重艰难和煎熬,我理解她可能是下意识的回避让她痛不欲生的经历。可是为人父母的我们一定能想象一个母亲叫天天不灵、呼地地不应的无助和绝望,那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和感受,我想每个母亲光是想想都觉得不能接受。

母亲到现在都不会流泪,不管心里多难受都不会流泪,也许母亲早在那痛苦煎熬的时候眼泪就流干了,毕竟上有公婆,下有几个儿女需要自己的照顾,个性坚强的母亲咬牙坚持站了起来,在父亲的关怀和儿女的温暖下慢慢走出了心理阴影,依然在困苦艰难的岁月里操劳度日,把儿女养育成人,勤劳持家、孝敬公婆、团结邻里。

七十年代中期我降生了,给好久没有欢颜的父母带来了新的希望,不想计划生育开始了。那时候好多人家计划外的孩子被抢跑了,母亲为了避免再次骨肉分离,连夜带着我躲到了千里之外的大伯家,直到**平息才带着我回到了故乡。小时候我集全家宠爱于一身,尽管当时靠做工分分粮食,依然填不饱肚子,可是家里人从没有让我忍饥挨饿。我是在父母的宠爱哥姐的关怀下幸福的成长。上学工作、为人妻为人母,依然享受父母给我的关爱。就在我以为会一直这样幸福下去的时候,父亲的突然去世击垮了我们的心理,母亲再一次承受了老天不公平的待遇。

母亲一夜之间变老了,记忆中母亲光洁的脸颊慢慢堆满了皱纹,双眼皮软软地塔拉着,一年比一年佝偻的身躯逐渐提醒我母亲开始需要我们儿女的照顾了。所以现在我们兄妹三人把母亲接到身边享受天伦之乐,用我哥的一句话就是“工作一天了,看到母亲在沙发上打瞌睡,喊一声妈有人答应,立刻觉得自己又浑身充满了力量说不出的舒服”。“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我们每个做儿女必须明白的道理,在父母需要我们的时候就要好好珍惜,不要等失去了才知道最疼自己的人原来是自己的爹自己的妈。

母亲勤劳了一辈子,老不歇心,因为我是老幺,俗话说“垫窝”,哈哈,在她眼里我永远是长不大的小孩子。比如每天上班出门必叮嘱路上注意安全,不要慌张,工作仔细不要出错;有好吃的给我藏起来等我回家吃,吃饭时让你多吃点怕你营养不良(以我的体重早已超重);天凉叮嘱穿衣防感冒,今天穿的衣服她如果觉得不好看也会让你立刻换掉,等等诸如此类的唠叨和关心。

而生活中年迈的母亲也是尽她所能照顾我这个她心里的“小”女儿,哪天看我上班比较累就不让我洗碗,虽然母亲已经刷不干净碗筷,但是看着母亲心疼的目光只好再享受一下年迈母亲的疼爱。我看到过一句话“等父母老了,孝顺二字,顺应该在孝前面,顺着父母他们才能享受到孝”,所以母亲喜欢照顾我这个孩子,我就适当的撒娇让母亲觉得我也是需要她的关怀的,母亲高兴我也高兴。

篇7:怀念乡下的抒情散文

随着年龄的增长,不知从何时起,内心深处就开始有一种怀念乡下的感觉。常常会莫名的想起年少时在乡下过的日子,怀念乡下那些人,怀念乡下那些事,更怀念故乡的溪水长流、青山环绕、鸡鸣狗吠、乡音熟语。

有朋友问:是厌倦了城里的繁杂喧嚣么?也不全是的。毕竟,都市里的生活比乡下要方便的多,尽管近几年里故乡也发生了不小变化。想来想去,或许是自己本身就是乡下人的缘故吧,才有了对故乡的这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怀念乡下。乡下的生活是清净的,乡下的生活是安闲的,乡下的生活更是惬意的。在这里生活,时刻会使人身心处于一种轻松状态,丝毫没有一种紧张感或压力感。春天里的早晨,迎着刚刚露头的朝阳,在湿漉漉的稻田边的小路上走着,能听到久违的布谷在歌唱,能见到啄泥的燕子在电线上停歇,还能远远的`感觉到深山里斑鸠的啼叫,春天的序曲在这些精灵们的演奏中娓娓而来。昨夜的雨湿润了大地,脚下的泥土散发着浓烈的气息,直把人陶醉。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快乐一层层向心中漫来。夏日的某个黄昏,霞光在村子西边上空上演着一场绚丽多姿的火烧云系列片,吸引了长金胡子的老爷爷,吸引了顽皮可爱的孩童,连小猫小狗小鸡们都不时抬头歪向天空。在最后一丝夕阳钻下山头时,周围就寂静了,心也忽然间宁静下来,尽管对面山头的小树林中充满聒耳的蝉鸣,不远处的稻田中装着盈耳的蛙声。秋天的午后,强烈的阳光唱得正欢,辛劳的乡民早已忙完一上午的活儿,枕着自家编制的竹篾凉席,在金黄的季节里丰收着甜蜜的快乐和希望。唯有村子前头的那条小溪,还荡漾着孩子们的欢笑,水流声拍打着嬉戏声,光溜溜的肌肤抚摸着灵动的溪水,童年就是这般的简单和自然,突然间,觉得乡下又充满着欢闹。然而,在乡下,更多的还是寂静,冬天的夜晚,就是那般的无声。屋内,一家人围着火炉静静地享受着温暖的幸福,一切都静下来了,只有木炭闪动着啪啪的碎响,伴着大树根燃起的火苗儿。入睡,躺在暖暖的被窝里,伴着窗外雪花簌簌的轻吟,伴着枯枝偶尔的咯吱声,渐渐进入甜美的梦乡。

怀念乡下。淡淡的乡下生活,使人变得一切都淡然起来。因为生活简朴,乡下人需要的并不多,所祈求的也不多。一年到头有吃,有穿,有个好身体,就足够了。俗话说:一丘田,一头牛,讨了老婆孩子就不愁。过去村里的老百姓就只有这个美好的愿望。当然,随着时间的不断推进,如今的乡下也发生不少变化。路通了,水改了,房子高了,生活好了。可不变的依然是那与世无争,清白安然,简约朴实的生活态度。

怀念乡下。乡下有我最亲最爱的父母,乡下有我熟悉的父老乡亲,乡下有我童年美好的回忆和念想。在城里安家后,曾好几次和父母商量,让他们搬进城来,可每次都遭老父亲的拒绝,他不愿离开村子,不愿离开土地,更不愿离开这乡下的生活。于是,我每有空,就回到村中,陪陪老父老母,和他们拉拉家常,聊聊最近村里的新鲜事,也把外面的稀奇事传给他们。顺便到乡亲们家中转转,看看这家今年收成又增产,瞧瞧那家刚刚又添了儿孙。在村子中走,能随时呼吸到清新的空气,淡淡的气味中,散发着童年往事的气息,似乎自己又回到了几十年前的那个日子。在村子中走,能随时倾听到熟悉的乡间声音:牛眸,犬吠,鸡鸣多么优美的乡间和谐曲啊!

故乡是什么,桑梓是什么,是祖辈们的埋骨地,是父辈们的家乡,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出生地。它由无数祖辈的冢堆构成,更由一代代人血汗筑建。城里没有故乡,故乡只能在乡下。城里有的只是钢筋水泥混凝土,这水泥上生长不了庄稼,生长不了灵性,柔情乡梦的根扎不下去,浓浓的乡情种子只能在松软的乡下泥土地里滋长。于是,我们的心中突然间有了感慨:有时间,不妨多去乡下转转。

篇8:怀念故乡的冬天抒情散文

时令一过冬至,天气寒冷起来,故乡的农人便开始“数九”了。我至今间断记得故乡的农谚:一九二九,袖中揣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七九八九,沿河看柳;九九八十一,庄稼汉子把田犁。九尽寒尽,即至春耕。时届添衣加被季节,想必故乡已是数九寒天了。

岁岁由暖转寒,我便怀念起我那遥远的故乡山村。那是一个银白、纯净、空灵、质朴的世界,让人滋生无限的恋爱情结。

故乡的冬天常降大雪,下雪的日子,镌刻在我几时的记忆里,那股清新、亲切——那是一个童话的王国,天地融为—体,没有尘埃,没有喧嚣,没有雕琢。山里的雪,就那么纷纷扬扬地飘下来,一片片地落在田野、院坝、屋顶和茂密的林梢,沉睡的村庄仿佛浑然不觉,一夜之间便改换了模样。

清早,农人“吱呀”地打开房门,刺眼的光芒扑面而来,潮湿的空气拥鼻而来,茫茫的银白直逼过来。农人眯缝着双眼,细细地了望远处的山,分辨近处的岭,呵一口气,搓一搓手,咂几下嘴,脸上的皱纹溢出不易察觉的欣喜。村落里有三三两两的人走了出来,在完整无损的雪被里“噗嚓噗嚓”小心地踩过。他们走到自家的麦地,蹲下身,抓一把雪在手上掂掂,在唇边嗅嗅,又抖落下去,相互说:“好大的雪。”面对这场大雪就这么覆盖了村庄,庄户人家心里盛满踏实和惬意,他们没有更多的话题,他们的话题,深藏在积雪下的土壤里。一场大雪,兆示一个丰收的年景。

故乡的雪景是原始的景致,一草一木,一石一土都裹着一层莹洁,一片灵光。山里的雪花在没有风尘的`旷野中,默默无闻地飘落,点点滴滴地积累,一丝一缕地融化,悄无声息地滋润身下的泥土。整个村庄置身于大自然生动、真实和沉静的境界之中。

在清纯亮丽的时光里,在鸡鸣狗叫的乡音中,故乡的冬日格外宁静、安祥。牛羊大多关在圈里喂吃干草料,山路上偶尔响起放牧人的吆喝和单调的铃铛。山雀子蹲在屋檐和岩缝边懒懒地张望,袅袅娜娜的炊烟里,隐隐传来一只冬喜鹊孤单的鸣唱。农家小院的石磨,“嘎吱嘎吱”地摇着唱着,像在背诵一首古老的歌谣……,汉子们穿着棉袄,双手插进袖管在田埂上转悠,烟斗里升起的缕缕青烟,散散淡淡的写意着农闲的恬静。

其实,在冬闲的日子,乡亲们并不空闲。他们还要自觉地出工出力为村里修塘整堰,补路建桥,为来年春天备耕备种。忙完集体的义务后,汉子们便进山修林斩草,女人们给果树剪枝施肥,老人则坐在院子里编竹筐,修理劳动工具。乡下人一年四季都有做不完的活。

冰封雪冻时,家家户户都用树疙瘩烧起了火塘,乡亲们便利用这闲散时光串门聊天,男女老少绕炉而坐,烤火取暖。那熊熊燃烧的火塘中间吊着的鼎罐里,炖着喷香的腊肉,炭火边烤着硕大的红薯。他们谈家事,拉家常,话桑麻之经,说逸闻趣事。热情的主人定要拿出好吃的东西招待,男人们便就着农家特有的小吃用一只碗喝起“转转酒”。山里人无所遮掩,热酒下肚,话语增多,彼此间心灵沟通,亲情融汇。他们的呼吸、话音和心绪都融进暖暖的酒意里。那通红的脸上,浸润着一种朴实无华、真诚淳厚的乡情。

睛朗的阳光下,顽皮的牧童脚上的冻疮痒痒的,索性在山野翻起筋斗来,累了,便脱去衣衫晒太阳,赤身裸体地躺在草地上写意大自然冬天的秘密……山

里的村姑,则在冬闲时绣花纳鞋,偶尔走出门来倚在石柱边若无其事地望一望村口。——平淡的冬日,山妹子幽然的心思被封锁在故乡最美的风景里。

临近年关,家家户户都忙着杀猪宰羊,腌熏腊肉。杀年猪是一派热闹场面,那膀大腰圆的屠夫口衔长刀,一脸不屑,揪住牲口耳朵三下两下就把笨重的肥猪拖到凳上,看热闹的人立即围上去帮忙,小孩和妇女早就退得老远了。

故乡冬天的日子,粮食储进仓了,总有嘹亮的唢呐吹响,清脆的鞭炮炸响,醇香的米酒酿熟,山里人在用质扑的憧憬对美好日子的渴望……

篇9:暮春的怀念的抒情散文(精选)

苹果就不一样了,可以尽情吃个够,还能从秋天吃到冬天。我们村子里有两大片苹果园,一片在村子南面红山脚下,另一片在云蒙湖北岸。我爷爷是村子里的大队书记,年龄大了退休了之后,就做了苹果园的守护员。我童年中的大部分日子,就是和爷爷一起在苹果园里度过的。

春天来了,苹果树的叶子和花儿同时发芽打苞,五彩斑斓的花儿凋谢的时候,苹果花儿才开放,红白的花儿布满了山脚下,河岸边,一眼望不到头,蜜蜂蝴蝶嗡嗡地在花丛间忙来忙去。我和爷爷天天去苹果园里拔草施肥,顺便看看有没有调皮淘气的孩子去折花糟蹋花。

秋天到了,爷爷就在苹果园里搭一个草棚,里面放上一张床,白天晚上就在这苹果园里住着。苹果又大又青,眼看就要泛红了,成群的馋嘴孩子天天来苹果园周围转悠,觊觎这美味的果子。只要是别乱摘不成熟的青苹果,爷爷是不会嫌这群孩子的,爷爷还会捡着又大又红的苹果偷偷送给过路的孩子们。眼看苹果一天比一天的大,一天比一天的红,我的嘴里直流口水,心里也馋得发慌,可爷爷不让我摘着吃,这是生产队里的公共财产,熟了之后,要分给全村的父老乡亲。爷爷常常捡了熟了自己落在地上的苹果,用清水洗干净了给我吃。苹果又甜又脆,我吃了一个又一个,真过瘾,真畅快,肚子都撑得溜圆了,我还是压抑不住嘴里的馋虫。

中午不回家吃饭,爷爷就用干苹果树枝烧水,在黄泥炉子底下放上苹果。水烧开了,苹果也烤熟了。剥去外面的一层薄皮,露出冒着热气,淌着甜汁的果肉来,我先用苹果叶子包着递给爷爷。爷爷只能吃煮熟烤熟的苹果,新摘下来的鲜苹果咬不动,他嘴里一颗牙齿都没有。爷爷三十几岁的时候,正值日本鬼子侵略中国,在山东大肆扫荡,爷爷是当地的抗日民兵连长,领着民兵帮助乡亲们在大山里东躲西藏,组织人们和日本鬼子周旋抵抗。一九四三年冬天,有一次打仗,爷爷两天两夜没捞着吃饭,晚上走到一个山村里,老乡刚煮熟地瓜,爷爷趁热吃了几个,继续赶路,渴了就趴在山涧里喝了点儿冷水,牙齿就这么突然挨烫又紧接着受冷,牙龈萎缩,牙神经破坏,不到一年的功夫,牙齿先是松动,继而一个个全掉光了。爷爷从那以后,四十多年里,一直就用牙龈吃东西,只能吃松软的事物。

还没等出发回家看苹果花,天空就灰蒙蒙的,下着毛毛细雨,转眼又成了小雨纷纷,继而大雨滂沱,可这一点也没能动摇我回家的决心。坐在汽车里,听着噼里啪啦的雨点儿打在车窗上,望着外面水淋淋雨茫茫的世界,我的思绪又回到了童年的那个暮春。我坐在苹果树下的小板凳上,聚精会神地听爷爷给我讲着当年打鬼子的故事,苹果花瓣儿在春风中随风飞舞,落在我的头上,落在爷爷的胡子上。

平常半个小时的车程,我们走了五十分钟。把车子停在水泥路边上,我撑着一把红雨伞,走在苹果园里的小路上。被大雨洗刷着的春天,更是清新干净,到处是一片逼人眼睛的翠绿。长了几十年的苹果树,仍然是干粗叶茂,繁花似锦。爷爷的坟墓就在那花丛里,上面长满了绿草,前面开着紫色白色的小花。也是在那个苹果花开的季节里,爷爷永远地离我们而去,长眠在了苹果园的旁边。

篇10:怀念高中的青葱岁月抒情散文

人总是在丢失或失去某段时光的时候,才会发现这段时光的美好。而我却没有好好珍惜高中的生活。现在回想起来,感觉高中的那些时光是最美好的。因为那是属于我们的青葱岁月。

学校的时光是最美好的。但是最美好的就是早中晚的时光。

早晨篇:

学校的早晨总是美好的。一大早,学校的大门敞开迎接每位学生的到来。当我走进学校大门的时候,就与风撞了个满怀。风吹过我的发梢,顿时感到精神抖擞。校园里的花草树木永远都在,左右摇摆,随风飘落,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平静,美好。听,校园广播又开始放歌了“我们都是好孩子,天真无邪的孩子!”每当听到这首歌,我的思绪都会随歌声而动荡,偶尔还跟着哼唱,甚至有时候听着旋律而跳起来。看,人来人往的孩子们正奔波在去食堂的路上。放眼望去,篮球场上总是有一些帅哥在打篮球。女孩子们从旁走过时,总会偷偷的瞟几眼,而帅哥,偶尔也会回应几个眼神,女孩子们会突然脸红,并一直迅速的逃避眼神,然后害羞的跑开。闻,每当你深吸一口气时,你会闻到各种花香气息。但是各种花香交杂在一起,你无法分辨出是什么花,唯一能分辨出的便是桂花。因为它总是带有淡淡的清香,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校园里的阳光照耀着大地,而大地把温暖传送到每个人的脸上。

午后篇:

学校的午后总是多彩的。每当中午放学的时候,同学们都去寻找自己的娱乐活动。不管多热,不管多饿,不管多累,他们还是会一如既往的去打球、跳绳、唱歌。但我认为不管怎么样,身体是第一重要的。我模糊的记得,我的一位好朋友突然在午后瞬间晕倒了。最后把她送到医院的时候才知道,她已经两天没吃饭了。在高中,如果不吃饭的话,是跟不上营养的。如果跟不上营养,那就没有心思去学习了,更何谈梦想?可又不得不说,学校的午后,又是寂静的。当你行走在窗外,你会发现教室里是多么的安静,连蚊子煽动翅膀的声音都听得一清二楚。因为有些人会因为上午积累的困意而在这时昏昏欲睡。也有人选择把上午没弄懂的题目,在中午时解决。跟有人在这闲余的时间,选择听歌来放松心情。但这一切的静,都和校园的生活有关。看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我会留恋它,因为这每个角落都是我们青葱岁月的见证。

傍晚篇:

傍晚总是热闹的,因为许多同学在傍晚的时候精神抖擞,俗称“夜猫子”,早上好不容易睁开了朦胧的双眼,却又被困意给拉了回去。午后,又因为上午的辛苦劳累,再加上寂静的环境。许多人都沉迷于睡梦当中。而在晚上,即没了困意又很凉爽,所以好多同学躁动了起来。行走在教室外,你会发现每个教室灯火通明,老师会用他的扩音器不断地讲课。那个声音,我到现在都记得,“是响亮而又尖锐的”。我看到一位老师称学生写作业时偷偷抹眼泪。我也看到一位老师用沾满粉笔灰的双手不断擦干额头上的汗水。我更看到老师为学生讲解迷津的辛苦。顿时,我的心掀起层层波澜,我要加油了!其实每天,似乎干篇一律:早自习、跑操、上课、午饭、上课、晚饭晚自习。一天的活动,基本上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太多的回忆和太多的故事,我们总会怀念过去。

高考篇:

高考前夜,挣扎到凌晨五点也睡不着,哪怕有一千个理由告诉自己平常心对待,但就是办不到。两天后,交完英语考卷,仿佛交走了半生的嘱托,三百多个饱含汗水与泪水的日日夜夜,把我无声无息地淹没。不管你曾经是多么的盛气,多么的自我,终究会改变自己,完全适应这高中环境的选择。可能,正是这种无可选择的选择,让每个经历了高中的学子都有了成熟的感觉。现在回想起曾经的我,只好轻轻地一笑而过。我想念高中晚自习为了一个题目绞尽脑汁的探讨,我想念为了一次失利的考试而伤心欲绝的我,我想念高中同学只为了学习的那种天真烂漫,我更想念老师为我讲解题目时露出的微笑,但是,这只是回忆。高考成绩出来之前,我想到李嘉诚的话:“抱最大的希望,为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果然,由于失误,我没有考出平常的成绩,正当我伤心欲绝的时候,看到网上写出的一句话:“我相信没有伞的孩子会跑得更远。”于是,我报考了师范学院,决定要为梦想负责,上大学后,才发现,高中时,羡慕大学生考试及格就行。大学了,怀念高中不用及格也行。

篇11:怀念蜻蜓抒情散文

要不是小妞,我都快忘记蜻蜓了。这也难怪,在这座城市里,我已经很多年没有见到蜻蜓了。

蜻蜓是小时候最熟悉的昆虫,夏日的傍晚,一大群顽童举着竹竿满头大汗追打半空中飞舞的蜻蜓,是那时大院里最常见最热闹的场景。

蜻蜓是很傻的,尤其是傻瓜黄。那是我们给黄蜻蜓起的外号。

每当傻瓜黄飞临我们大院的上空,最先发现它们的孩子就会招呼起来:傻瓜黄来啦,快出来打呀。于是,一呼百应,男孩女孩呼啦一下子全都涌出家门,手举竹竿,傻瓜黄的厄运也就开始了。

傻瓜黄的数量太多了,多到我们怎么打都打不完。有着赤黄色腹部、浅黄色翅膀的傻瓜黄经常是成群成群地飞临我们大院的上空,飞得很低,让你打起来不费吹灰之力。就是身边的同伴被打落在地,它们也丝毫不躲闪,前仆后继地在低空中盘旋。

我们最喜欢从大扫帚里抽出一根竹竿来打蜻蜓,因为那样的竹竿从主干上会分出很多小竹枝,更方便打到蜻蜓。就连大院里最单薄最体弱多病的男孩小义也能轻松地用竹竿将它们打落。蜻蜓低飞,不雨也阴这是老人们常说的一句话,也是当时我们最期望看到的。

在所有孩子当中,比我们大三岁的毕宏来是打傻瓜黄最多的人。每次他都用手指的缝隙夹住被竹竿打下来的傻瓜黄的翅膀,常常是一手夹四只,每次一双手都能满满地夹着八只傻瓜黄,在其他孩子面前炫耀般地晃来晃去。

大院里只有一个孩子不打蜻蜓,那就是二妞。每次我们打傻瓜黄的时候,二妞就在旁边看着,心痛的样子,好像傻瓜黄是她的朋友。看到被我们打下来的.傻瓜黄落英般飘落在地上,她总是很难过。有时候,她会走近被我们打落在地上的傻瓜黄,蹲下身体,轻轻地捏起傻瓜黄的翅膀,将它放在手心里,轻柔地抚摩着傻瓜黄痛苦颤动的翅膀。这时,二妞最常说的话就是为什么要打它们呢?

是呀,为什么打它们呢?好玩,仅仅是好玩吧,而且大人们并没有阻止我们,大人们不去阻止的事情,也就成了我们做的理由。于是为什么不打呢?就成了我们经常反问二妞的话。不打蜻蜓反而成了不正常的事情了。

不过,后来我们终于找到了打蜻蜓的理由。蜻蜓是吃蚊子的,那我们打蜻蜓就可以把蜻蜓放在家里或者蚊帐里,让它们捉蚊子了。可是这个理由仍然遭到了二妞的反驳,你们用竹竿打下来的蜻蜓,不是翅膀被打断,就是身体被打断,这样的蜻蜓怎么能帮你们捉到蚊子呢?

二妞的话提醒了我们,我们开始改变方法,把细网绑在竹竿上,用细网捕捉活的傻瓜黄。然后再小心地把它们放飞到家里的纱窗上或是蚊帐里。可是效果并不明显,每到第二天早上我们都会发现这些傻瓜黄不是躺在了窗台上就是趴在蚊帐上,一动不动。用手一摸,才发现它们身体僵硬,早已没了气息。

比起傻瓜黄,黑老杆儿要难捉多了,在我们眼里,它就像蜻蜓王国里的国王。黑老杆儿是我们对黑蜻蜓的称呼,它的体形比黄蜻蜓大一半,飞得也比黄蜻蜓高,一般情况下,我们很难抓到它。

为了捉到黑老杆儿,毕宏来想了不少办法。黑老杆儿飞得高,毕宏来就让大家用叠罗汉的方法,两个大个儿孩子分别举着一个小个儿孩子的一条腿,将小个儿孩子举得很高。于是,每到黑老杆儿飞临的时候,从小体弱多病、自卑却又身轻如燕的小义就最受毕宏来欢迎,他个子最矮,身体最轻,毕宏来一个人就能把他举起来,而且一点也不吃力。

每到这个时候,就是小义最扬眉吐气、最充满自信的时候了,那高扬着的竹竿也就成了他心情的标志,伴随着他的笑声和毕宏来的催促声在空中不停地摆来摆去。

若是遇到小义生病在家出不来。毕宏来就干脆采用守株待兔的办法。一个人爬上高高的墙头坐下,等着黑老杆儿飞过,然后出其不意地或将它打落在地,或将它罩在细网中。

毕宏来家里养着下蛋的老母鸡,黑老杆儿也就成了它们最好的绿色食品。

如果说黑蜻蜓是蜻蜓王国里的国王,那么红辣椒就是王后了。

红辣椒就是红蜻蜓,它比黄蜻蜓娇小,颜色非常鲜艳,比黑蜻蜓还少见。

红辣椒虽然飞得不高,但是比黄蜻蜓要灵活很多。对于这种美丽的红蜻蜓,我们往往是活捉比打要多。原因也更简单,因为二妞最喜欢红蜻蜓。

有一次,毕宏来突然很坏地问小义:小义,你长大了想和谁结婚?

小义害羞地咬着右手大拇指,结巴了起来,毕宏来突然扬起胳膊,做出要掌掴的样子,小义赶紧表白:我我长大以后想和二二妞结婚。

哈哈哈大伙儿不怀好意地哄笑起来。

原以为小义说出来了就不会挨巴掌了,可没想到毕宏来的巴掌还是落到了小义的头上。然而接下来毕宏来的话却让我们明白了原因,呸,你个兔崽子,和我抢二妞,当心我揍你!

我们这才知道想和二妞结婚的人其实很多。

想和二妞结婚就得讨好二妞,红辣椒就是最好的礼物。

一天傍晚,毕宏来用竹竿打死了一只红蜻蜓,正好被二妞看见。她猛跑过去,小心翼翼地将死去的红蜻蜓从地上拣了起来,用手绢托着,眼圈红红地使劲儿瞪了毕宏来一眼,竟瞪得毕宏来一时不知所措。

后来,我们只要看到红蜻蜓,就都抢着用细网去活捉,活捉后又都抢着送给二妞。二妞表情冷冷地从我们手上接过红蜻蜓,却没有丝毫谢意。我们也都知道,在我们看不见她的时候,她会悄悄地把红蜻蜓放掉。

不知不觉中,城市里的楼越盖越高,城市里的人越来越多,城市越来越繁华,可是傻瓜黄、黑老杆儿、红辣椒却越来越少。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开始反思当年的无知,后悔因当年的顽劣给这些美丽的精灵带去的伤害。

一日,大院里的孩子们聚会,嫁到南方一个大都市的二妞也回来了,带着她的女儿小妞。看着小妞,我们又好像看到了当年的二妞。

小妞和其他孩子一起在我们面前旋转着她的玩具一只小小的竹蜻蜓,竹蜻蜓轻盈地从她们的手中飞起,安静地落到我们的脚下。突然,我们听到二妞唱起了一首熟悉的歌谣晚霞中的红蜻蜓,请你告诉我,童年时代看见你,那是哪一天?

上一篇:内网管理系统升级增加点数和技术指标要求 - 福建协和医院下一篇:词句提升闪光点的七种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