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怀念母亲读后感

2024-05-22

季羡林怀念母亲读后感(精选7篇)

篇1:季羡林怀念母亲读后感

在读了《怀念母亲》这篇课文后,我思潮起伏,不禁被文中季羡林老爷爷对母亲对祖国那份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所感动。

文中,季羡林爷爷平时生活在城里读书,与母亲是聚少离多,回来的几次都是奔丧,极少有与母亲相聚。而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季羡林爷爷是泪流不止,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心中满是无尽的懊悔,抱着终天之恨,恨自己没能陪在母亲身边,恨自己连母亲临终前都没能见上一面,甚至想随母亲于地下。从季羡林爷爷如此悲伤的心情可以看出,季羡林爷爷的一片赤子之心。

而生活中,有许多人总是嘴上一大套,整天说孝、孝、孝,但却总不付之于行动。即使是在母亲劳累的时候给她们敲敲背,在她们口渴的时候递上一杯温暖的茶水,也是少有人能做到。有的人,母亲向他们送去关切的话语,他们却埋怨母亲唠叨;有的人,总向母亲要这要那,只要哪稍不顺心,他们就破口大骂;有的人,从来都不关心母亲,只关心着自己,不知道母亲内心的痛苦,即使母亲生病了,他们也漠不关心。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伟大的、无私的,她们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我们更应该感谢母亲,关怀母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报答母亲!

文中,季羡林爷爷留学国外,心中却皆是对祖国的无限浓浓思念,每到夜晚,他的心中思念着祖国,思念故乡的亲人思念得实在难受,有时,当思念之情异常强烈时,留在国外的心思立刻都烟消云散,恨不得立刻回到祖国。从中可以感受到,季羡林爷爷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而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都表面上很爱国,常有人崇洋媚外,喜好国外的生活。有人旅行国外,心里像磁石一般被国外吸引住,流连忘返,一点都想念祖国,最后,竟对国外恋恋不舍,怎么也不肯离去,有的甚至改国籍,定居国外。这就是人们所谓的“爱国之情”吗?

祖国是我们华夏儿女共同的母亲,我们可以放弃一切,就是不能放弃祖国,国家的尊严就是我们的尊严,我们应当捍卫我们可爱的祖国,而不只是嘴子上说说。

同学们,我们不能空口谈虚话,应当真正爱我们的母亲,爱我们的祖国,对她们表示真诚的尊敬,这是对于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必须做到的事!

篇2:季羡林怀念母亲读后感

也这是如此,季羡林也的确是一个善于表达情感的人——泪水——正是母亲的怀念。

如今差不多入秋了,而秋天也正是一个让人多愁善感的季节,海外的游子也正是在这个“秋“中,勾起了对故乡的思念,思念故乡的亲人、故乡的朋友……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首千古名词,是多少人的心声呀。一个“四分五裂”的家需要的时重逢。当你被外面的大千世界所迷惑住了时,你想到过自己还有一个温暖的家吗?想到过自己还有亲人在时时刻刻盼望着你回家吗?但是,季羡林知道自己还有一个温暖的家,也知道自己还有亲人在时时刻刻盼望着自己回家,为何他又不回家?其实他心中也是茅盾的,有种说不出的味道浓浓的糊在他的心头,所以我们说——思念会让人多愁善感。

这就是一颗游子的心,思念中渐渐产生了爱!

季羡林眷念母亲的同时又有着对故国的思念,对故国的思念中,又蕴含着对母亲的眷恋。季羡林不仅有对母亲的小爱,还有祖国的大爱,这也证实季羡林明明知道自己有一个家等着他,他却迟迟不回的原因了——他漂泊海外正是为了要学好知识奉献祖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在大爱与小爱之间做了抉择,但是他却后悔自己抛弃了自己的母亲,这也正是为何他心中矛盾的缘故了,还正是如此,所以他在《永久的悔》写到: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可以看出季羡林对自己到处的抉择是多么多么的后悔,他选择了名誉或是尊荣但是他却忘记了自己的那个家,那个苦苦等待他数十年的母亲,以致他抱着终天之恨,写下来这篇《永久的悔》。

篇3:深切怀念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大人高姓罗, 书名全秀。生于公元1933年9月25日 (古历8月6日) , 不幸病逝于公元2011年10月15日 (古历9月19日) 凌晨1:06分, 享年79岁。

回首母亲走过的79个春秋, 儿子泪如雨下, 千言万语也难诉儿子的哀痛与思念之情。尤其是母亲大人病逝前的大半年, 更是令儿子心痛不已, 这大半年是我的母亲多灾多难的岁月, 更是天灾人祸不断的时期。油菜花开时节摔断了左手, 曾两度到常宁骨科医院治疗。香瓜收获时分得了肠胃病, 7月15日—19日先后到耒阳人民医院、衡阳附一医院进行治疗。8月19日—30日, 母亲因腹部肿胀而怀疑患了“癌症”, 儿子虽然以治疗肠胃病的中成药治好了母亲大人的病;但因外界对母亲大人身体瘦弱而纷传的所谓“癌症”, 终使母亲大人在中秋来临之际的9月5日—9日, 再度到耒阳人民医院进行治疗;中秋节后的9月13日—15日, 又到耒阳中医院治疗, 中医院以中药开泄法进行治疗, 虽使母亲腹部的肿胀消失。但因多半年来, 母亲先后经历了4次抽血化验、12次照X光片、5次照B超, 3次照CT等, 再加母亲年老体弱、抵抗力差而又治疗过度, 终至母亲一病不起而离开了深深怀念您的儿女子孙。

母亲啊, 您一生只走过了79个春秋。但母亲走过的这79年, 的确是劳碌而痛苦的79年!是诚实而操劳的79年!是善良而纯朴的79年!更是平凡而伟大的79年!

母亲自1933年来到这个人世间, 就开始了她痛苦而劳碌的一生。耒阳市大和圩乡丰乐黄牯坳村那是一块高地, 60年前的黄牯坳常年缺水, 每年早稻快成熟时节天就干旱得特别厉害, 庄稼焦枯, 基本是颗粒无收。那时我们的外公家穷啊, 一年到头难得有几天饱饭吃。而母亲又恰是家中老大, 为了减轻家庭负担, 为了让弟妹有书读, 母亲只能每天随着外公到田地里拚命干活, 晚上还得纺纱织布, 以致母亲一生未上过一天学, 终生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识。

21岁那年, 母亲与父亲结婚了, 原以为从此能过上好日子, 结果是爷爷家比外公家更穷。父母结婚的前一天, 爷爷召集伯父、父亲与一些作公正的亲友进行分家。父母没有分得一分钱财, 而是分了利滚利的上百担谷帐 (父亲14岁时, 国民党抓兵, 爷爷为了不让伯父应征, 只好借了120多担谷子买了一个兵抵换, 由此欠下带3的利息的谷账, 即到第二年连本带息就是156担) 。父亲除了结婚穿的那件长衫外, 一无所有, 两个吃饭的碗都只能放在窗台上, 父母家里那时甚至连一块布头都找不出。为了让父亲能有一件遮风挡雨的衣服, 母亲把结婚的手帕都给父亲的破衣服打补丁用去了。

为了还欠账, 为了生计, 父亲只得拼命地为别人打短工, 揽来别人的田土耕作。母亲则背上背着孩子, 白天跟着父亲到田地里打拼———挖田心、扶安泥等, 晚上还得纺纱织布, 常常是鸡叫两三遍别人都熟睡好几个小时了, 我的母亲还未下织机, 就只为换得那一点可怜的钱粮。连本带利, 父母每年都得还给人家几十担谷账。后来有了大姐、大哥, 生活更加艰难。为了还账, 父母大人节衣缩食, 每餐做饭都只能煮二、三两米, 饭下则是红薯丝, 每餐吃饭前把上面一点点饭盛给还非常幼小的大姐、大哥吃, 父母则以红薯丝就着菜叶下咽。但我们的父母没有叫一声苦, 而是咬紧牙关没日没夜地苦干, 再加上自己连年节衣缩食, 到了公元1957年, 父母不仅还清了爷爷分下的上百担谷账, 还积聚了建三间砖瓦房的材料。生活眼看就要大有起色, 但一场大跃进, 使父母建房的砖瓦材料和一头大肥猪, 一夜间化为了乌有。59年大集体无以为继, 父母又一无所有地重新回到了记武坳村。

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二哥、我、大妹、小妹相继来到这个世界, 父母的生活更加拮据艰难了。但眼看儿女一天天长大, 父母在维持我们的基本生活外, 又不得不考虑儿女的日常起居与未来等问题。为了让儿女们不再过像他们那样无文化的痛苦生活, 母亲将自己的生活紧了又紧, 让孩子们都进了学堂读书。靠多年的节衣缩食、省吃俭用, 靠父母的玩命劳作, 到了1967年, 父母大人终于又建了一间新房。

长期的忍饥挨饿, 母亲的身体受到严重摧残。到73年小妹出生时, 母亲已没了奶水喂养小妹, 以致小妹的身材特别瘦弱, 手指如鸡爪一般, 只有一层皱巴巴的皮包着一根根极细小的手指骨, 整个人都瘦得变了形。为了养活小妹, 父亲经常鸡叫三遍就带着大姐、大哥, 有时也带上二哥和我。利用晚上的时间, 全家出动到十几里路外的衡南山冲里去砍柴卖, 以换得一点可怜的钱买奶粉, 母亲则亲自磨制米粉, 熬成稀粥为小妹续命。

在抚养儿女成人的途路中, 母亲每天都是忙里忙外, 既要打点好一家八口人的吃饭、穿衣问题, 还要与父亲一样到田地里劳作, 甚至晚上也要和男人们一样去出夜工。

那个时候我们家里穷啊, 经常是穷到连一文钱都寻不出。记得有一回, 外公曾突然到访我们家, 我们家里找不出一根面条, 倒不出半滴油, 也找不到一丁点糖。还有一次, 家里只有一角钱, 父亲就用这一角钱买回了一盒火柴和半斤盐。那时, 我和二哥念小学, 每个学期每人要交一元八角钱的学费, 而我们经常是到了第二个学期还交不出第一个学期的学费。

尽管我们的生活很苦, 但母亲大人对同样需要帮助的人却十分友善。记得有一个姓王的叫花子, 曾到我村行乞, 母亲不仅施舍给他一竹筒米, 还请他与我们同桌进餐。还有一个雅江的村干部曾在烈日当空的正午挑着一担铁管从我村经过, 到我家讨水喝, 虽然素不相识, 但我的父母特意煎了两个荷包蛋, 十分热情地邀请他与我们共进中餐。母亲的心田就是这样善良这样纯朴。

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 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制。这时, 我的父母好像一下子得到了解放似的, 一口气承包了10多亩水田, 20来亩山地, 又利用山地开垦了4、5亩高岸田。我们家每年都要收获2万多斤稻谷, 我们的生活终于有了改善。

父母手中有了积蓄, 第一件大事就是建新房。因为一家八口人 (大姐当年已出嫁) , 挤在两间半房子里, 这无论如何也是容纳不下的。数年的艰苦努力, 父母大人终于积聚起了建两间房子的砖瓦木材。为了建房, 父母率领我们兄弟姐妹放炮开山, 像愚公移山似地日夜搬运, 硬是将村子前面五、六米高的石头山打了下来, 公元1984年又建起了两间新房。为了让每个儿子都能拥有两间房子, 85年, 父母大人又买了生产队的一间半公屋, 后来分给了大哥, 父母又督促大哥对公屋加以翻新与改造。

公元1986年, 我有幸考起了大学, 父母大人心里乐开了花。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我们兄弟姐妹已全部婚娶成家, 原以为父母大人从此可以安享晚年了。但天公不作美啊, 我们兄弟姐妹6个人, 都不是飞黄腾达的命, 六个兄弟姐妹, 每个人的家庭经济状况都不如意, 因而没能好好照顾含辛茹苦地抚养了我们前半生的老父老母。尽管我有工作, 赡养父母不成问题, 但我的老父老母生来好强, 就是不愿到城里来享受一丁点现成。直到今年, 我们年近8旬的老父老母啊, 还耕种着2亩多水田, 10多亩旱地。而且, 还要喂养鸡、鸭、鱼等, 并将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菜籽油及喂养的鸡鸭鱼等分送给我们这些不成器的儿女。我可怜的老父老母啊, 儿女不孝啊, 尤其是我, 真真正正是愧对您二位老人家了!

一生奔波劳碌的母亲啊, 自生下我们兄弟姐妹6人以来, 您就无时无刻不在牵挂与关注、关心着我们的日常起居。怕这个饿着怕那个冻着。儿女都成家立业了, 母亲大人则又开始担心这个儿子的经济条件欠好, 担心那个女儿家的儿女学业, 而唯独没有时间与精力关心自己。如大哥的女儿身体欠佳, 母亲则无时无刻不在牵挂, 既亲自到外面为她延医请药, 又牵挂她的婚姻大事。二哥生来体弱, 母亲大人就无时无刻不在担心二哥的身体健康。近几年孙子孙女们都大了, 母亲大人又开始关心起所有孙辈们的学业与婚姻大事来。虽然是费力不讨好, 母亲却一生如一日地关心与关注着子孙后代的一切, 关心所有亲朋好友的日常起居。

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啊, 您一生没有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 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 您只是中国最典型最普通的农村劳动妇女之一。但母亲您啊, 常年与父亲耕种十几亩水田、几十亩旱地, 白手起家, 在艰难困苦中抚养大了6个子女, 又先后6次买房建房, 并最终修建了7间半砖瓦房, 79岁了还不要子女赡养, 这本身就是伟大!作为您的儿女, 我们以有您这样的母亲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呜呼, 我们勤劳而慈祥的母亲不幸于2011年10月15日凌晨1:06离世。母亲从此远离了自己心爱的儿女子孙。母亲就这样走了, 走得如此痛苦, 如此让人揪心。半年多的疾病缠身, 半年多的医药相随, 半年多的惊吓环绕。作为您的子孙后代, 纵是铁石心肠亦无不为之垂泪。半年中, 作为儿子, 我虽然多次租车送老母亲您上医院治病, 为老母亲端药奉汤, 常常与医生医药打交道。自己也曾认为对得起您了, 但在此时此刻, 儿子竦立在您的遗像前扪心自问。儿子惭愧啊, 儿子为母亲所做的这一丁点事与母亲大人为儿子所做的简直无法相比。母亲为了儿女所付出的爱那是无怨无悔, 是不求回报, 是一生一世, 是母爱如海如山。而儿子为母亲所做的只是一时一事, 是滴水之光, 是寸草之辉, 是粒米之珠。与母爱相比, 实在是一不敌万。

今天, 儿子竦立在母亲大人您的遗像前, 为您祈祷, 愿母亲大人的在天之灵能如儿子所愿, 从此没有了世上的痛苦和磨难, 只有平安和喜乐!也愿母亲大人的在天之灵能与我们同在, 永远保佑您的子孙后代平安幸福。愿上天有灵, 保佑我们的母亲大人重回天堂, 更愿母亲大人今生所受的苦难所遭受的劳累都化作来世的幸福与寿禄。

呜呼, 信短情长。在这与母亲大人天地相隔的今天, 妈妈, 请让儿子再一次呼唤您一声妈妈, 愿您的在天之灵能感知我们今生对您无穷的怀念、痛悼和哀思, 愿儿女的思念与爱永远伴随在您的左右!妈妈, 现在您的儿子长竦在您的遗像前, 为您的不幸去世而长泣。您的子孙后代也全都在深深地祈祷, 衷心祝愿您回天堂的路一路走好!永别了, 妈妈!

我们敬爱的母亲永垂不朽!您将永远活在儿女们的心中!

篇4:怀念母亲(组诗)

那么多人上山

带着雨伞和纸巾

还有时尚的衣裳

我只带了香烛和纸钱

点燃一炷香

告诉母亲我看您来了

两支烛

一只给母亲照亮来看我的路

另一只照亮母亲回去睡觉的路

纸钱烧得不多

我知道母亲节约

烧多了母亲会托梦埋怨我

有人下跪念念有词

祈求保佑家财万贯

我没下跪再求老母亲

她已保佑了我数十年不受风雨

不忍母亲再为我操劳了

不能连母亲走后都不放过

我不下跪还因为

多年前母亲下葬时的泪水

在坟前至今未干

膝盖上的跪痕至今未愈

我不能跪疼了母亲的心

但我带了两只衣袖

一只擦左眼,一只擦右眼

直到衣袖擦破

母亲的坟

母亲的屋子是黄土

我的屋子是高楼

母亲的外套是杂草落叶

我的外套是羊绒貂皮

母亲的早晚很安静

我的日子很嘈杂

母亲在里面不知冷

我在外面不知热

母亲在里面避风

我在外面招风

母亲在里面的世界很大

我在外面的世界很小

母亲在里面不走了

我在外面走不动

母亲在里面的夜很长

我在外面的梦不断

母亲在里面不吃饭

我在外面咽不下

母亲在里面不说话

我在外面说不出

母亲在里面长眠

我在外面失眠

清明,回到故乡

三年前的清明

我不回故乡

那时,母亲在祭奠母亲的母亲

我以为,祭奠母亲还很遥远

那只是一个可以春游的假日

那时候故乡还叫故乡

就在前年的去年腊月

母亲以挣扎的方式

送给我一个她的节日

母亲没有告诉我

节日里有香蜡纸烛

也没有告诉我

节日里会下雨

坟前的路会打滑

甚至没告诉我

节日里有沉重的脚步

还有说不出的万千无语

连续三年清明回到故乡

故乡,从此却不叫故乡

家,从此没有了家

活在母亲的春天里

我在母亲的春天

来到我的春天里

在母亲离开的春天里

我依然活在,母亲给我

捂熟的春天里

母亲离开

把我和春天一起留下

与桃花李花同绽放

因为有我

所有的季节都不多余

母亲的遗嘱,希望我有一张

与天同春的面孔

母子见面

要么在春天的梦里

要么在梦里的春天

我只有一个选择

只有活在母亲的春天

才能活在我的春天

在未来的春天里

母亲不在,我在

我在,母亲就在

春天也在

今天是母亲的生日

农历三月初六

是母亲八十一岁生日

我没有准备香蜡纸烛

也没有磕头作揖

只准备了一些字词句

也没有收集标点符号

说给母亲的话

既不能停顿也不能感叹

更不能省略或画句号

向母亲唠叨一些家长里短

或重复母亲告诉我的那些

我童年的病灾和可爱

还有少年的顽皮和成年后的骄傲

不知母亲听见没有

多想早年我的嘴再甜再勤一些

用童音多叫几声母亲

多想母亲的时间再多一些

我好陪她为我扎鞋垫

手上的鞋垫只扎了一多半

剩下的一小半还有多少针脚

我得一针一线慢慢数

母亲和我的老花眼一起數

数啊数啊,就像

母亲的叮咛怎么也数不清

过去,母亲爱说我不爱听

现在,我想听母亲却不说了

本栏责编 李青风

篇5:季羡林怀念母亲优秀读后感

这篇散文是这么说的:季老先生6岁离开生身母亲去城里住。在他读大学二年级时,母亲不幸去世。至此,季羡林先生就成了孤儿,他痛苦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后来,季羡林老先生到德国留学,不知道到为什么,祖**亲也频来入梦。为了说明当时的感情,他就在德国写了几篇日记:“看到房东太太见儿子还没回家,那着急的样子,我就想起故国的母亲,故国的朋友。我真想回家,有时想的不能忍耐······”

这时,我便想起我的妈妈,她同其他人的妈妈一样关爱自己的孩子。她担心我,教育我;跟其他母亲一样不辞辛劳的赚钱,为我买学习用品,买衣服。可是,我却不为妈妈着想。有一次,妈妈让我帮她刻字,我正在看电影,就不耐烦地说:“妈妈,这东西太难了,我做不出来!”说完,我又津津有味的看起了电影,妈妈叹了一口气,就自己匆忙的刻字。

篇6:季羡林怀念母亲的读后感

可是怎么读,也读不出我的备课思路;怎么读,也跳不出所谓的金点子。不过读着读着,倒似乎看到了季老先生那颗跳动着的心,那份火热的情。

季羡林(1911.8.6—.7.11),中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

他精通12国语言,被称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季老先生头上的光环说也说不完。

可这样的一位人物,这样的一位七尺男儿在《怀念母亲》的一文里(当然不只这一篇,在他的好多文章里都写到他的母亲)却有这样的一段话: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母亲带着不舍,怀着遗憾走了,季老先生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这应该好理解。

可是“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是否有些夸张了呢?“泪流不止”这么一位伟大的人物,这么一位铮铮男儿?还“数十年如一日”?然而季老先生又说,他六岁离开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到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是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

试问一个孩子六岁之前的记忆有多少?之后和母亲在一起的日子又是聊聊无几,那母亲的概念会有多少呢?就连在季老的`梦里只能够“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那季老先生在写《怀念母亲》一文时,为什么还要花如此的浓默之笔来描写自己失母之后的痛,以及数十年如一日地对生身母亲的怀念呢?思绪良久,唯有的解释就是季老先生是一个性情中人,软软的心坎里怀柔着浓浓的情。还能从中看出他对母亲的爱并不是只会索取,更多地是爱的奉献。

这一点,我在季老的另一篇文章《永久的悔》里也得到了证实。文中有一句: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中我也知道了他那没能实现的愿望就是: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他大学毕业,母亲就走了,永永远远地走了。

是啊,季老和母亲相处的时间不多,但他有一颗敏锐的心,一颗充满爱的心,他能感受得到母亲对自己的爱,更能体会得到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痛。真不愧是伟大的人物,怀柔的心啊。不由得我又想到了作者所生的年代,所处的民族。我们中国有一部被誉为“传之百世而不衰”的名著《孝经》。《孝经》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以由生也。”

把孝做为所有德行的根本。认为一切教化都是在此基础上而产生的。又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把孝敬父母看成是天经地义的大道,比做天地间永恒不变的法则。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生长在这样的沃土中能有不尊孝道的吗?更何况是像季羡林老先生这样的文人儒士。

走出季老,反省自我,对母亲的关爱又有几多?想起来,愧啊!读师范时,算是离开了母亲几天,可又有几回是真真切切地思念着自己的母亲?每每想到的也就是“妈妈,我没钱了。”

工作了,嫁人了,走不出母亲的视线,一日三餐粘着母亲;儿子降临了要母亲;工作调动了还是不愿放走她……索取,索取,一直在理所当然地索取!哎!什么时候关心过她了?什么时候又体贴过她了?

很少很少,甚至有时候还会朝着母亲“吼”上几句……不想不知道,一想还真的吓一跳。冷血?没心没肺?还是美德的淡化?

篇7:季羡林《怀念母亲》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待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为了说明当时的感情,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中摘抄几段: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时,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跟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935年11月18日

从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向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回家,从学校回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儿子一直没有回来,她有点沮丧。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回来的。我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此刻才明白,全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935年11月20日

此刻我真的想家,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

1935年11月 28日

我仰躺在沙发上,听风路过窗外。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心里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

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里,引用了这几段。实际上,类似的地方还有不少,从这几段中也可见一斑了。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亲,我就心潮腾涌,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几个月以后,我写了一篇散文,题目叫《寻梦》。开头一段是: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下面描绘在梦里见到母亲的情景。最后一段是: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我在国内的时候,只怀念,也只有可能怀念一个母亲。到国外以后,在我的怀念中增添了祖**亲。这种怀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时候异常强烈,以后也没有断过。这种怀念,一直伴随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

(文章已选入人教版6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等课本)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冰心、杨绛、季羡林 怀念母亲

2.季羡林《怀念母亲》优秀教案两篇

3.季羡林《怀念母亲》教案

4.季羡林作品《怀念母亲》

5.季羡林:怀念母亲

6.怀念母亲季羡林读后感

7.季羡林《怀念母亲》原文阅读

8.季羡林怀念母亲

9.季羡林 怀念母亲

上一篇:建国七十周年心得及感想下一篇:我的工作交接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