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同销售总结

2024-04-20

视同销售总结(共9篇)

篇1:视同销售总结

视同销售行为总结

有些交易和事项从会计角度看不属于销售行为,不能确认销售收入,但是按照税法规定,应视同对外销售处理,计算应交增值税。

(1)视同销售是否确认收入---两种情况?

一种只计算销项税;

---以产品用于工程

另一种计算收入,也计算税。---以产品作为福利发给职工

(2)比较对内领用的两种情况

税法原文:企业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无外购)会计处理:

材料用于集体福利费用,进项税额转出;

产品用于集体福利费用,确认收入,计算销项税额。

会计处理:

材料用于集体福利工程,建筑物---进项税转出;设备—不转出;

产品用于集体福利工程,计算销项税额。

(3)比较对外领用的两种情况

税法原文: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作为投资、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无偿赠送他人(对外也不确认收入)等。

会计处理:

材料、产品对外(投资、分配)都确认收入,计算销项税;

材料、产品对外(赠送)只计算销项税;

企业应通过“应交税费”科目,并按照应交税费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注意:企业交纳的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契税、车辆购置税不需要预计应交数的税金,不通过“应交税费”科目核算。

篇2:视同销售总结

形式

(1)将货物交付他人代销;(2)销售代销货物;

会计确认收入 确认收入

增值税销售,销项税 销售,销项税

(3)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

税人,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其他机构用于不确认收入 销售,但相关机构设在同一县(市)的除外;

(4)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

不确认收入

目(5)将购买的货物作为投资,提供给其他单

位或个体经营者;(6)将购买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7)将购买的货物无偿赠送他人。(8)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作为投资,提

供给其他单位或个体经营者;(9)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

投资者;

确认收入 确认收入 不确认收入 确认收入

销项税 不

视同销售,销项税 不

视同销售,销项税 视同销售,销项税 视同销售,销项税 视同销售,销项税

确认收入 视同销售,销项税

(10)将外购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企业

不确认收入 不视同销售,进项税转出 不

内的)(11)外购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和个人消费 不确认收入 不视同销售,进项税转出(12)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职工个

人福利、集体福利。

确认收入

视同销售,销项税

(13)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无偿赠送他

不确认收入

人。(14)将本企业生产的产品用于市场推广,不确认收入

交际应酬

视同销售,销项税

篇3:视同销售总结

一、税法对视同销售行为的相关规定

(一) 税法对所得税视同销售行为的界定。

2008年新实施的《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以及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偿债、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或者利润分配等用途的, 应当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 但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另外, 国税函[2008]828号文件明确了六项不视同销售的情况, 即将资产用于生产、制造、加工另一产品;改变资产形状、结构或性能;改变资产用途 (如自建商品房转为自用或经营) ;将资产在总机构及其分支机构之间转移;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情形的混合;其他不改变资产所有权属的用途。企业发生上述情形的处置资产, 除将资产转移至境外以外, 由于资产所有权属在形式和实质上均不发生改变, 可作为内部处置资产, 相关资产的计税基础延续计算。

可以看到, 新税法将货物、财产、劳务均列入了视同销售的对象, 不再区分外购和自产;强调资产处置是否转移了所有权, 将自产的货物、劳务用于在建工程、管理部门、非生产性机构, 不再列入视同销售, 缩小了视同销售的范围;强调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要视同销售。因此, 企业在发生上述所得税视同销售行为时, 则不论会计准则是否作销售确认收入, 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必须对会计利润进行调整。

(二) 税法对增值税视同销售行为的界定。

对增值税视同销售行为的界定最早见1993年。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财法字[1993]第38号) 的规定, 单位或个体经营者的下列八种行为, 应视同销售货物:1、将货物交付他人代销;2、销售代销货物;3、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 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其他机构用于销售, 但相关机构设在同一县 (市) 的除外;4、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5、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作为投资, 提供给其他单位或个体经营者;6、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7、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8、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无偿赠送他人。

上述八种行为主要是对企业货物没有用于正常销售渠道, 改变用途的税收规定。上述行为的发生, 归结为货物增值是否发生。要么企业的货物 (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 已经流转出企业, 实现了增值, 如1、2、3、5、6、8;要么企业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企业内部实现最后一个生产或者加工的增值过程, 如4、7。企业若发生上述增值税视同销售行为, 则不论会计上有没有作为销售收入确认, 税务上均应按规定交纳增值税, 财务上, 均应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

需要明确的是, 如果是企业外购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 (如在建工程) 、集体福利 (如职工澡堂) 等, 相当于企业作为最终消费者购买货物, 已经是货物流转的最终环节。因此, 税务上不确认为视同销售, 财务上只进行进项税额转出处理。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转出) ”。

二、两种视同销售行为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具体列举

结合上述规定, 财务上可以把增值税视同销售行为1~8项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会计销售类, 即1、2、3、5、6项以及7项中用于个人消费, 在财务上应该不仅确认销项税额, 还要确认营业收入, 并结转营业成本;另一类是应税销售类, 即增值税视同销售规定中4、7项中用于集体福利和8项, 只要按货物公允价值体现销项税金, 贷记相应成本, 可不作营业收入处理。对不同视同销售行为的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列举如下:

(一) 增值税会计销售类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

1、将货物交付他人代销;销售代销货物;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 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其他机构用于销售 (相关机构在同一县、市除外) 三种行为的发生, 按照企业一般正常的销售行为进行财务处理, 会计上确认收入, 不存在所得税的单独调整。以商业企业为例:

借: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等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2、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作为投资, 提供给其他单位或个体经营者, 相当于是用货物换取长期股权投资;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规定, 在满足一定条件时, 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 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例:A公司将库存商品 (成本20万, 公允价值和计税基础为30万) 投向B公司, 占有B公司10%股份, 作为长期股权投资核算, 则会计分录应为:

3、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

例:B公司有一批自产的产品, 产品成本为10万元, 销售价为20万元, 假设该批产品用于分配给股东, 账务处理如下:

4、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个人消费, 实际上表明企业对职工进行了实物薪酬分配。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及相关解释中对非货币性福利的有关规定, “企业以其生产的产品作为非货币性福利提供给职工的, 应按该产品的公允价值和相关税费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 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同时确认主营业务收入, 其销售成本的结转和相关税费的处理与正常商品销售相同。”

C公司是一家服装加工企业, 共有职工250人, 其中直接参加生产的职工200人, 总部管理人员50人。2008年10月, 公司以其生产成本为80元的外套作为春节福利发放给全体职工。该服装市场销售价格为100元, C公司适用的增值税率为17%。

上述会计销售类增值税视同销售行为同时构成了所得税的视同销售行为, 并且在财务处理中已经确认了收入, 结转了成本。会计处理与税法处理一致, 因此期末计算所得税时不需要对应纳税所得额进行调整。

(二) 增值税应税销售类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

企业发生该三种应税销售行为时, 是一种内部结转关系, 不存在销售行为, 不符合销售成立的标志, 企业不会由于发生上述行为而增加现金流量, 也不会增加企业的营业利润。因此, 会计上不作销售处理, 而按成本结转。

1、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

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20条规定:非应税项目是指提供非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和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等。

例如:某砖厂将自己生产的砖, 用于扩建砖厂厂房。成本价5000元, 售价7000元。

在此, 会计上没有确认收入外, 税法上也不要求确认收入, 视同销售只有增值税的视同销售, 期末无需对应纳税所得额进行调整。

2、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

该处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 主要是指用于职工食堂、澡堂等公共设施的福利, 而不是直接发给职工个人的福利。

例:上例中砖厂将自己生产的砖用于修建职工食堂。则:

借:在建工程6190

贷:产成品5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1190

在此, 会计上没有确认收入, 税法上也不要求确认收入, 视同销售只有增值税的视同销售, 期末无需对应纳税所得额进行调整。

3、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无偿赠送他人

例:企业将自产的牛奶一批, 无偿赠送给乡村小学, 该批产品成本为200000元, 市场价格为300000元。

借:营业外支出251000

贷:产成品2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51000

比较特殊的是, 在此, 虽然会计上因为没有经济利益的流入没有确认销售收入, 但是所得税法明确规定货物用于捐赠, 属于所得税视同销售行为。因此, 期末计算所得税, 应对会计利润进行调整, 在原基础上加上 (300000-200000) =100000元, 作为应纳税所得额。

三、正确处理增值税和所得税视同销售行为

综上, 在进行经济业务处理的时候, 把握增值税和所得税的计算以及会计处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判断资产的转移行为是否形成了增值税视同销售行为。

1、如果是企业财产转移出企业, 如投资、捐赠、分配给股东等, 不管是资产是自制的、委托加工的、还是外购的, 一律视同销售, 贷记销项税额。2、如果企业财产改变用途, 但是并没有转移出企业, 如用于集体福利、个人消费、在建工程等, 需要区分财产形成途径。若存货是自制和委托加工的, 确认财产制造过程的增值, 按公允价值贷记销项税额;若存货是外购的, 不确认为视同销售行为, 将原购买时的进项税额从贷方转出, 贷记“进项税额转出”。

(二) 判断资产的转移行为是否形成了所得税的视同销售行为。

做进项税额转出的资产处置行为肯定不是所得税的应税行为, 因此仅在贷记“销项税额”的视同销售行为中再进行划分。1、如果财产是用于上述1、2、3、5、6以及7项中用于个人消费, 则属于会计销售类, 贷方再确认收入, 并结转成本;2、如果财产是用于上述4、7项中用于集体福利和8项, 则属于应税销售类, 只贷记库存商品、原材料等, 不确认收入。此外, 将自产、委托加工和外购的货物无偿赠送他人, 由于会计处理与税法对收入确认要求不一致, 需要在计算所得税时, 调整应纳税所得额。

摘要:视同销售行为, 包括增值税的视同销售和所得税的视同销售, 在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有的资产处置, 表面上并不是一种销售行为, 但却形成增值税的视同销售行为, 需要计算交纳增值税;还形成了所得税的视同销售行为, 需要调整应纳税所得额。即使同是形成了增值税和所得税的视同销售行为, 有的会计准则就要确认收入, 有的又不要求确认收入, 需要对不同的行为及其会计处理进行界定。

篇4:对“视同销售”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视同销售 链条 完整性 思考

一、发票链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的下列行為,视同销售货物:将货物交付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代销;销售代销货物;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其他机构用于销售,但相关机构设在同一县(市)的除外。

其实这三种情况可以归结以下模式:“A机构或主体→B机构或主体→C消费者”,增值税要求原则上在这三者间要形成完整的链条,如果不视同销售就可能出现进项税由A抵扣,但是销项税由B缴纳,割裂了增值税的链条。

从这个观点出发,我们可以引申出几个问题:

(一)只有增值税有专用发票链条,所得税、营业税和消费税没有,所以上述情况在营业税和消费税里不视同销售。

我们可以从以下的营业税和消费税关于“视同销售”的规定中发现,均不包括上述情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五条:“纳税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发生应税行为:1、单位或者个人将不动产或者土地使用权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者个人;2、单位或者个人自己新建(以下简称自建)建筑物后销售,其所发生的自建行为;3、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情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第四条:“纳税人生产的应税消费品,于纳税人销售时纳税。纳税人自产自用的应税消费品,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的,不纳税;用于其他方面的,于移送使用时纳税。”《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六条:“条例第四条第一款所称用于其他方面,是指纳税人将自产自用应税消费品用于生产非应税消费品、在建工程、管理部门、非生产机构、提供劳务、馈赠、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奖励等方面。”

(二)如果有其他途径可以维护链条的完整性,上述情况也可以不视同销售。

比如《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属机构间移送货物征收增值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8]137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直销企业增值税销售额确定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3年第5号)中的相关规定,均有对链条完整性的维护。

(三)但是,这种观点不能解释的一个问题:对于小规模纳税人也不存在专用发票链条,但是上述情况仍视同销售。不过这是因为小规模纳税人的设置,采用征收率计税,本身就是对增值税链条的破坏,所以不能解释也是正常的。

此外,规定“销售代销货物”作为视同销售,但是为什么不规定接受货物的机构销售接受的货物不作为视同销售呢?明显,在“A→B”规定了视同销售之后,再规定“B→C”作为视同销售就多此一举的,因为它完全符合销售的性质。

二、最终消费者认定:区分视同销售与进项转出

增值税在设计上是由最终消费者承担税负的,理论上如果货物是用于内部消耗(包括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集体福利和个人消费),则由企业自身承担增值税。

对最终消费者的认定有两个层次:

(一)主体界定:消费者链条

对于将货物投资于其他主体、分配给投资者或股东、移送给其他单位或个人,明显主体发生了转移,仅对于发出方和受货方而言,受货方是最终消费者,由其承担增值税,这由视同销售来实现,这里不需要区分自产的还是外购的。

问题在于对于将货物进行投资或分配给投资者或股东是销售还是视同销售呢?从增值税对于销售的定义而言,销售是有偿地转让货物的所有权,对于所有权的转让是没有争议的,但是对于认定上述两种情况是非“有偿”的,我认为是有争议的,《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解释:“本细则所称有偿,是指从购买方取得货币、货物或者其他经济利益。”对于前者进行投资获得了股权,后者则抵偿了对股东的债务,增加资产或减少债务都是其他经济利益的一种形式。

那么为什么对于法理分析认为是属于“销售”行为,在增值税上要认定为“视同销售”,换句话说评价为“非销售”(才有视同的基础)呢?法规的“多此一举”,我认为可以从语言的角度进行分析,它只是一种“习惯用法”的“视同”,在日常语言中,销售、投资、分配是不同的表达方式,现在是将投资、分配也视为“销售”,但是他们都符合“有偿”和“转让所有权”这两个要件。

在这个角度上说,只有无偿地将货物移送给其他单位或个人,才是纯粹的“视同销售”。

(二)最终的消费者是与最终的消费物对应的:货物链条

对于将货物投资于其他主体、分配给投资者或股东、移送给其他单位或个人,对于这种情况,因为相对于发出方而言,被投资者、股东和无偿接受货物的其他单位或个人才是最终消费者,所以从发出方到接受方要视同销售。

如果货物用于内部消耗(包括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集体福利和个人消费),则由企业自身承担增值税。例如企业外购货物来自己消费,就跟我们去超市购买货物消费一样,我们是最终消费者,是增值税的负税人,应该承担增值税。对于一般纳税人而言,这种用于自己消费的外购货物,其进项税是不能抵扣的,如果抵扣了则要进行转出。

但是如果企业对购进的货物a又进行了加工变成了A,还是被企业自己消费了,主体没变,但是货物流变了,最终被消费的货物是A,企业作为最终消费者要承担的是A的增值税,这只能由视同销售来实现,仅仅是转出a的进项税就会割断增值税的链条。

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看,我们会看到增值税制度内在的矛盾。按货物流分析,我们认为企业自己消耗自产的货物要承担A的增值税,但是如果我们将A分离为a+(A-a)的话,a是外购货物,(A-a)是加工生产部分,根据只有货物(包括不动产)有视同销售,劳务没有视同销售的原则(参见下文),(A-a)是不视同销售的,企业只需承担a的增值税,即进行进项转出即可。当然这种生硬的分割是否合理,是值得进一步商榷的。

三、如果我们综合分析流转税(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会发现只有货物(包括不动产)有视同销售,劳务(营业税上的)没有视同销售的规定。

(严格来说“单位或者个人自己新建(以下简称自建)建筑物后销售,其所发生的自建行为”是劳务视同销售的规定。)

或者简单地说无偿提供劳务是否要视同销售?这种情况下税法赋予执法者的权力是当这种“无偿”不公允时,执法者可以行使核定权,而不用视同销售。依照“视同销售”的第二种解释,这种应该是“视同销售”的,实际上没有。

这是因为劳务的消费或者销售是现场性的,它没有复杂的发票流、货物流和消费物流,直接判断价格是否公允,行使核定权就足矣,视同销售更多的作用是完善了税制的设计。

参考文献:

[1]吴娟.视同销售行为的财税处理浅析[J].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1年第4期

篇5:视同销售的会计处理

一、视同销售的内容

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的下列行为,视同销售货物:(1)将货物交付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代销;

(2)销售代销货物;(3)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其他机构用于销售,但相关机构在同一县(市)的除外;(4)将自产或者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5)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6)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作为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7)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者投资者;(8)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者个人。

二、会计准则中收入的确认原则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的规定,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销售商品收入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3)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4)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5)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三、视同销售的会计处理

目前视同销售行为的会计处理方法有两种,一是在视同销售业务发生时按货物的公允价值确认收入并按税法规定计算增值税的销项税额。会计准则与税法无差别,称为“统一法”;二是在视同销售业务发生时按税法规定计算增值税的销项税额,但是却不确认收入而直接结转相关货物的成本,计算所得税时需要进行纳税调整。会计准则与税法有差别,称为“分离法”。

上述(1)(2)两种代销行为,可以按实质分为视同买断和收取手续费两种方式,视同买断方式代销商品,是指委托方和受托方签订合同或协议,委托方按合同或协议代销的货款,实际售价由受托方自定,实际售价与合同或协议价之间的差额归受托方所有。如果委托方和受托方之间的协议明确标明,受托方在取得代销商品后,无论是否能够卖出、是否获利,均与委托方无关,那么,委托方和受托方之间的代销商品交易,与委托方直接销售商品给受托方没有实质区别,在符合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条件时,委托方应确认相关销售商品收入。如果委托方和受托方之间的协议明确标明,将来受托方没有将商品售出时可以将商品退回给委托方,或受托方因代销商品出现亏损时可以要求委托方补偿,那么,委托方在交付商品时不确认收入,受托方也不作购进商品处理,受托方将商品销售后,按实际售价确认销售收入,并向委托方开具代销清单,委托方收到代销清单时,再确认本企业的销售收入。收取手续费方式,委托方在发出商品时通常不应确认销售商品收入,而应在收到受托方开出的代销清单时确认销售商品收入;

受托方应在商品销售后,按合同或协议约定的方法计算确定的手续费确认收入。会计准则与税法无差异,应按“统一法”,确认收入并缴纳增值税。

上述第(3)种行为,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中收入的确认条件可以判断,商品的所有权并没发生转移,不能确认为收入,但是属于应纳增值税的行为,采用“分离法”处理。

上述第(4)种行为,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中收入的确认条件可以判断,商品的所有权并没发生转移,不能确认为收入。如建造固定资产领用自产商品,应按其实际成本转入所建工程成本。采用“分离法”处理。

上述第(5)种行为,应当按照该产品的公允价值和相关税费,计量应计入成本费用的职工薪酬金额,并确认为主营业务收入,其销售成本的结转和相关税费的处理,与正常商品销售相同。采用“统一法”处理。

上述第(6)种行为,属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指出换出资产为存货的,应当视同销售处理,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按照公允价值确认销售收入,同时结转销售成本。如果企业与被投资方形成合并关系的根据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需要划分为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分别采用购买法或者权益结合法进行企业合并投资的会计处理。同一控制下合并,合并双方可视为同一集团会计主体的内部单位,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投资,按账面

成本进行结转,无需确认收入,非同一控制下合并双方应视为不同会计主体,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投资,应视为交易,需按公允价值确认收入。

上述第(7)(8)种行为,在会计准则中没有明确规定会计处理方法,根据收入准则判断,其不符合收入确认原则,应按分离法进行处理,即不确认收入但计提相关税金。

篇6:视同销售账务处理面面观

形实均为 销售的代销行为代销行为分两种:一是视同买断。委托方按签订的协议价格将货物交付受托方,受托方自行确定实际售价;货物售出后,委托方按协议价收取价款,受托方获得实际售价与协议价的差额。双方比照 销售进行增值税会计处理,分别按不含税协议价和不含税实际售价计量收入,确定销项税额;受托方同时将委托方收取的增值税,作为进项税额予以抵扣。账务处理如下:委托方:工业企业委托商业企业代销(假设商业企业采用进价核算),借记“委托代销商品”,贷记“库存商品”;收到受托方代销商品清单时,借记“应收账款(或银行存款)”,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结转代销商品 销售成本时:借记“主营业务成本”,贷记“委托代销商品”。

受托方:借记“受托代销商品”,贷记“代销商品款”;代销商品实现 销售取得收入时,借记“银行存款(现金、应收账款)”,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委托方开具 销售发票给受托方作为进货凭证,结算货款时,借记“代销商品款”、“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贷记“银行存款(现金、应付账款)”;结转 销售成本时,借记“主营业务成本”,贷记“受托代销商品”。

二是收取手续费。委托方按双方签订的协议规定确定代销货物的售价,受托方按其定价代销,并按售价的百分比收取手续费。双方同样按不含税售价计算销项税额,委托方将其 销售货物的价款记作收入,受托方则作应付账款;受托方同时将委托方开来的进项税额用于抵扣,增加应付账款。账务处理如下:

委托方:支付代销手续费时,借记“营业费用”,贷记“应收账款”;其他会计处理同上。

受托方:售出受托代销商品时,借记“银行存款(应收账款)”,贷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应付账款”;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贷记“应付账款”;归还委托单位的货款并计算代销手续费时,借记“应付账款”,贷记“其他业务收入”、“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银行存款”,

不具 销售实质的行为包括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用于对外投资、无偿赠送他人,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个人消费、非应税项目的行为。但不含购进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或免税项目)的情形。

发生这类视同 销售行为时,应按不含税售价计算增值税销项税额,并连同货物成本一起计入该类项目成本。账务处理如下:

借记“长期股权投资(应付福利费、营业外支出、在建工程等)”,贷记“存货”、“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购进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或免税项目)时,应将货物购进时所缴纳的增值税转出,计入耗用项目的成本。会计处理为:借记“在建工程”等,贷记“原材料”等、“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具有 销售实质的行为包括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企业应按不含税售价确认收入,并计算增值税销项税额。账务处理如下:

借记“应付利润(应付股利)”,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以货易货行为以货易货在财务上不作 销售处理,其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分别按以货易货货物的不含税售价及进价来计算。账务处理如下:等价交换:借记“存货”

等、“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贷记“存货”等、“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篇7:营改增后视同销售的范围变化

营改增后对于货物类的视同销售范围并没有发生变化;看《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中的规定。

对于服务类的视同销售范围,营改增前后变化比较大,主要变化对比可以参考下表:

详解:

营改增后视同销售的服务范围扩大至无偿提供全部类型的服务,而不仅限与自建建筑物后销售的自建行为这一项。其中,营改增后服务、不动产、无形资产视同销售行为中以下几个方面需要特别注意: 重点一:外购的服务无偿提供是否需要视同销售?

对于企业外购的服务向其他单位或个人无偿提供的,是否需要视同销售目前法规以及各地税局公布的口径中均未提及。

外购的服务用于业务招待的,可以不需要视同销售,但相应的进项税额需要转出。若是用于业务宣传的,如在活动现场免费提供的修甲,抽奖以旅游为奖品的,则需要视同销售,相应的进项税额也可以抵扣。

重点二:用于公益或者以社会公众为对象的不需要视同销售

无偿提供的服务或转让的无形资产、不动产用于公益事业或者以社会公众为对象的不需要视同销售,但是这对于货物类的视同销售中并没有这一规定,即以自产或外购的货物用于捐赠,还是需要视同销售的。

重点三:自然人无偿提供服务不需要视同销售

其他个人(即自然人)无偿提供服务是不需要视同销售的,但其他个人无偿转让无形资产或不动产则需要视同销售。

重点四:为企业雇佣的员工提供的服务不需要视同销售

为企业员工提供服务不属于销售服务的范围,那就更谈不上视同销售了!因此,为员工提供服务的费用可以直接计入“福利费”中核算,但记得相应的进项税额也不能抵扣。

举几个比较常见的例子让大家能够加深理解:

其他特殊情形:

在购买服务或货物的前提下赠送的物品或服务,可以作为销售折扣处理,不需要视同销售。例如:

●酒店住店赠送的早餐服务 ●消费满一定金额赠送水果盘/菜品

二、视同销售如何定价?

确定一项行为是视同销售行为后,需要申报缴纳增值税,视同销售行为销售额的确定可以按照以下分类进行确定: ●视同销售的标的物是外购的:按照外购时的价格作为销售额 ●视同销售的标的物是自产的:分三种情况讨论

a)企业有同类服务、无形资产或者不动产销售的:按照企业近期出售的平均价格作为销售额

b)企业没有同类服务、无形资产或者不动产出售的,但市场上有出售的:市场上近期同类出售的平均价格为销售额

c)企业没有同类服务、无形资产或者不动产出售,市场上也没有出售的(如:定制服务):按照组成计税价格为销售额 组成计税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

特别提醒:

篇8:视同销售行为销售收入确认分析

一、视同销售的“代销行为”

代销行为包括: (1) 将货物交付他人代销 (委托代销) ; (2) 销售代销货物 (受托代销) ; (3) 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 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至其他 (异地) 机构用于销售 (异地分机构代销) 。前二种代销行为是一种较为复杂的销售形式, 一般都作为会计销售进行处理。第三种代销行为是一种实质性的销售, 只是具有两个环节, 故同样作为会计销售处理而确认销售收入, 但货物移送要开增值税专业发票, 调出方计销项税额, 调入方计进项税额。

[例1]某工业企业总公司设在A市, 有一独立核算的生产分厂设在B县, B县生产完成的产品要调拨到A市销售, 假设B县分厂6月份调拨产品给总公司8000元, 计税价为10000元。为适应纳税环节, 生产分厂建立半级核算制度, 即生产经营成本、销售由生产分厂核算, 利润及其分配并到总公司核算。生产分厂的会计处理分录如下:

总公司会计处理如下:

二、视同销售的“对外业务”

(1) 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作为投资, 提供给其他单位或个体经营者。

[例2]某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 当期将自产的一批产品对外投资, 该产品的成本是8000元, 公允价值为10000元, 投资作价10000元, 增值税税率17%。

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首先要判断该交换是否存在商业实质, 以及是否满足公允价值运用的条件。如果同时满足上述两种条件, 准则规定:“若换出资产为存货的, 应当视同销售, 按公允价值确认销售收入, 同时结转销售成本, 相当于按公允价值确认的收入和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 确认营业利润”。如果有一个条件不符合, 则要采用账面价值结转, 而且不确认损益。假设本例满足上述两个条件, 其会计处理为:

对外投资时:

结转产品成本时:

这里,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一并进行了处理, 符合“统一法”核算要求。但假如该公司为非上市公司, 既可以参照新准则如同上述的处理, 也可以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以非货币性交易换入的长期股权投资, 在不涉及补价时, 按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 作为初始投资成本”。其会计处理为:

非上市公司与上市公司的这种区别, 是因为上市公司对这种交易特别强调公允性, 而且对所有者权益的核算管理严格。而非上市公司则不一定, 所以会计处理上可以不确认销售收入, 不体现营业利润, 而作为“资本公积”来调整。

(2) 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首先应明确的是, 上市公司不可以用产品分配股利, 这种类型业务只会存在于非上市公司, 且只能是按照市场售价进行分配。

[例3]某公司是一家非上市公司, 将自产的一批产品按市场售价作为应付利润分配给投资者。该产品的成本是8000元, 市场售价10000元, 增值税税率17%。

这一业务虽然没有直接的货币流入或流出, 但实际上与将货物出售后取得货币资产, 然后再分配利润给股东并无实质区别。因此, 这一视同销售行为应确认销售收入。

本例中按高于市场售价进行分配在实际业务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但有限责任公司按低于市场价进行分配不会违背现行的企业制度和财经法规, 这时就只能按成本结转而不确认销售收入, 不过这会对所有者权益形成影响, 需要动用资本公积来调整平衡。假设本例中按7000元的价格分配给投资者, 则当期可以不确认营业收入, 而产品成本结转。则会计处理为

这样的处理在业务上是一种假定, 其会计处理也是理论意义上的, 在实际工作和业务中一般比较少见。

(3) 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无偿赠送他人。这类业务并非销售活动, 无论哪种类型的企业, 会计上都不需做贷记收入类账户的处理, 即不确认销售收入。因为这时企业并未获得经济利益, 只要按税法规定视同销售货物计算缴纳增值税即可。

三、视同销售的“对内业务”

对内业务包括: (1) 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企业将自己生产的产品用于在建工程、管理部门、非生产性机构、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奖励等方面, 是一种内部结转关系, 不存在销售行为, 不符合销售成立的标志, 因此, 会计上不作销售处理, 即不确认销售收入, 而按成本转账。但按税法规定, 自产自用的产品视同对外销售, 并据以计算缴纳各种相关的税费。 (2) 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

[例4]某股份有限公司将自产的一批产品以市场价格发放给职工, 用作职工福利, 该批商品的成本是8000元, 公允价值为10000元, 增值税税率17%。

对于股份有限公司而言, 其自产、委托加工的产品只有按公允价值发放给职工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其会计处理如下:

该公司确认的营业利润是2000元。但有限责任公司则既可以按公允价值发放, 也可不按公允价值发放。如果按公允价值发放, 会计处理同上。假如按成本价发放, 则会计处理为:

此时, 该公司不确认营业利润, 但要按规定进行所得税处理。

根据上述的分析, 八种视同销售行为依据是否确认销售收入, 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 需要确认销售收入的。包括:将货物交付他人代销;销售代销货物;实行统一核算的企业总、分机构之间的异地机构代销等。这三种视同销售行为, 从形式到实质都具有销售特征, 一般情况下都需要确认销售收入。第二, 不需要确认销售收入的。包括:将货物无偿赠送他人;将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等。这两种视同销售行为, 不存在销售行为, 不符合销售成立的标志, 仅是一种内部结转关系, 不需要确认销售收入。第三, 需要根据情况判断是否需要确认销售收入的。包括: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作为投资, 提供给其他单位或个体经营者;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

参考文献

篇9:浅析货物视同销售业务会计处理

【关键词】 视同销售会计处理会计准则税法

视同销售是指在会计上不作为销售核算,而在税收上作为销售,确认收入计缴税金的商品或劳务的转移行为。由于货物(指有形动产,下同)视同销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都有明确规定,而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只有是否确认为收入的问题,对视同销售无明确规定;同时又由于税法中的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与企业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下的视同销售的规定并不完全一致,因此,货物视同销售的会计处理令许多会计人员伤透脑筋。本文拟通过对税法与会计准则的详细解读,对如何做好货物视同销售业务的会计处理作一探讨。

一、理清增值税关于视同销售的相关规定

1、认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规定,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的下列行为,视同销售货物:将货物交付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代销;销售代销货物;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其他机构用于销售,但相关机构设在同一县(市)的除外;将自产或者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作为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者投资者;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者个人。

2、计税销售额确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六条规定,纳税人有本细则第四条所列视同销售货物行为而无销售额者,按下列顺序确定销售额:按纳税人最近时期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按其他纳税人最近时期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按组成计税价格确定。组成计税价格的公式为:组成计税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属于应征消费税的货物,其组成计税价格中应加计消费税额。公式中的成本是指销售自产货物的为实际生产成本,销售外购货物的为实际采购成本。公式中的成本利润率由国家税务总局确定。

二、理清企业所得税关于视同销售的相关规定

1、认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及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偿债、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或者利润分配等用途的,应当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但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处置资产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28号)第二条规定,企业将资产移送他人的下列情形,因资产所有权属已发生改变而不属于内部处置资产,应按规定视同销售确定收入:用于市场推广或销售;用于交际应酬;用于职工奖励或福利;用于股息分配;用于对外捐赠;其他改变资产所有权属的用途。

2、计税销售额确定依据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处置资产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28号)第三条规定,企业发生本通知第二条规定情形时,属于企业自制的资产,应按企业同类资产同期对外销售价格确定销售收入;属于外购的资产,可按购入时的价格确定销售收入。

三、理清企业会计准则关于销售收入确认的相关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中规定了销售收入确认的五个条件: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四、理清两税间视同销售规定的异同

由上可见,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与企业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下的视同销售的规定并不完全相同。

1、认定依据不一致

判断企业所得税视同销售主要考虑货物的所有权属。现行企业所得税法采用的是法人所得税的模式,对于货物在统一法人实体内部之间的转移,没有改变资产所有权属的,不需要视同销售,比如用于在建工程、管理部门、分公司等不再作为销售处理,除此之外须作为所得税的视同销售处理。

而判断增值税视同销售主要考虑货物货物是自产、委托加工的还是外购的。假如将自产或者委托加工收回的货物用于在建工程、职工福利、个人消费等非生产性用途,为视同销售行;但货物若是外购货物,则是进项税额不得抵扣的行为,需要将进项税额转出。假如将货物用于投资、捐赠、利润分配等,则无论货物是自产、委托加工的还是外购的,均为增值税的视同销售行为。

由此可见,增值税的视同销售并不必然导致企业所得税的视同销售,有时两税关于视同销售的认定是一致的,而有时增值税认定为视同销售行为的企业所得税却不认定为视同销售,有时增值税不认定为视同销售行为的而企业所得税却认定是视同销售,需要认真区分。

2、计税销售额确定依据不一致

对于货物视同销售的计税价格,企业所得税中区分了自制与外购两种情况,而增值税不论自制与外购,计税价格的确定方法一样。企业所得税中自制的商品按企业同类资产同期对外销售价格确定销售收入,此规定与增值税基本一致,但不如增值税的具体,在实际操作时,自制商品视同销售,应参照增值税的计税价格,以保持二者税基上计量的一致性。

五、依税法与会计准则的销售收入认定差异进行会计处理

对照《企业会计准则》销售收入确认的五个条件,本文就常见的货物视同销售业务如何进行会计处理作如下分析。

第一,将自产、委托加工货物用于職工个人消费、交际应酬消费、投资和分配给股东或者投资者的,此类业务因能产生可准确计量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且货物所有权属发生转移,所以在会计、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上均应作为视同销售货物处理,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收入+销项税额)

管理费用——业务招待费(收入+销项税额)

长期股权投资等(收入+销项税额)

应付股利(收入+销项税额)

贷:主营业务收入或其他业务收入(同类不含增值税价格或组价)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同类不含增值税价格或组价×增值税税率)

结转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或其他业务成本(账面成本)

贷:库存商品或原材料等(账面成本)

例:某生产企业(一般纳税人)2011年9月将一批自制产品以福利形式分给本企业职工,该批产品账面成本150000元,同类市场价格200000元(不含税),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则企业的会计分录处理为:

借: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 234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2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34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150000

贷:库存商品 150000

第二,将自产、委托加工货物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用于职工集体福利,此类业务因货物所有权属没有发生转移,所以在会计和企业所得税上均不作为视同销售货物处理,但在增值税上应作为视同销售货物处理,会计分录如下:

借:在建工程(成本+销项税额)

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成本+销项税额)

贷:库存商品等(账面成本)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銷项税额)(同类不含增值税价格或组价×增值税率)

例:某钢材生产企业(一般纳税人)2011年9月将一批自制产品用于本企业厂房建设,该批产品账面成本800000元,同类市场价格1000000元(不含税),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则企业的会计分录处理为:

借:在建工程——XX厂房工程917000

贷:库存商品8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0000

第三,将自产、委托加工、外购货物无偿赠送他人(与企业经营无关),此类业务货物所有权属发生转移,在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上均作为视同销售货物处理,但因相关经济利益不能流入企业,在会计上不确认收入,会计分录如下:

借:营业外支出——捐赠支出(成本+销项税额)

贷:库存商品等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同类不含增值税价格或组价×增值税率)

同时,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申报时要确认该笔业务视同销售收入、视同销售成本及按税法确认的捐赠支出额(收入+销项税额)。

例:某生产企业(一般纳税人)2011年9月将一批自制产品通过希望工程基金会捐赠给某学校,该批产品账面成本20000元,同类市场价格30000元(不含税),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则企业的会计分录处理为:

借:营业外支出——捐赠支出 25100

贷:库存商品 2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5100

同时,进行2011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申报时要确认该笔业务视同销售收入30000元、视同销售成本20000元及按税法确认的捐赠支出额35100元。

第四,将外购货物用于职工个人消费,此类业务虽货物所有权属发生转移,但未增加企业所有者权益,所以在会计和增值税上不确认视同销售,但企业所得税上应作为视同销售货物处理,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成本+进项税额转出)

贷:库存商品或原材料等(账面成本)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同时,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申报时要按其购入时价格确认该笔业务视同销售收入、视同销售成本。

第五,将外购货物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如自产产品用于在建工程),此类业务因货物所有权属没有发生转移,在会计、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上均不作为视同销售货物处理,会计分录如下:

借:在建工程

贷:库存商品或原材料等(账面成本)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总之,从以上视同销售业务会计处理方法可以看出,企业会计人员要做好货物视同销售业务的会计处理,就必须对企业会计准则、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三者对视同销售认定存在差异进行仔细区分。

【参考文献】

[1]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税法[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2] 全国注册税务师执业资格考试教材编写组:税务代理实务[M].中国税务出版社,2010.

[3] 苏春林:纳税实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 盖地:企业所得税纳税实务指引[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5] 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中级会计实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上一篇:金桥小学两学一做动员大会讲话稿下一篇:小学“安全生产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