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称职的安全管理者是最大的危险安全演讲稿

2024-04-13

不称职的安全管理者是最大的危险安全演讲稿(精选10篇)

篇1:不称职的安全管理者是最大的危险安全演讲稿

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导致事故的两个主要原因。一提到人的不安全行为,大多数安全管理者往往第一意识就是职工的违章违纪行为是企业安全管理活动中最头疼的事情。如何抓好这件事情,实现安全生产也是大多数安全管理者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除此之外,有一个环节可能被安全管理者所忽视,这一直接关系到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问题就是:不称职的安全管理者是最大的危险。在生产过程中,安全管理者强调最多的是如何抓好职工的安全问题,如何通过管理来实现职工的行为符合安全要求。一直以来企业的职工被看做成直接影响企业安全生产中的人的因素,从而忽略了不称职的安全管理者所存在的隐患。表面上看来,企业职工由于违纪违章导致事故,原因在于职工自身的素质。但是从管理学角度分析,为什么职工会出现违纪违章现象,即使出现违纪违章现象,我们的安全管理在这时候起到没有起到作用呢?安全管理在规避违纪违章现象又该负何种责任呢?如果把职工出现违纪违章现象的责任都推到职工身上,那么我们的安全管理是干什么的!安全管理的最终目的又是如何?安全管理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使企业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尽可能在生产系统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超出这一范围发生事故,说明我们的安全管理确实存在问题。有的安全管理者尽管自己不称职,出现管理失误,却不肯从自身找找原因。他们总爱在工作中要求职工如何如何,平时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和学习。这些管理者管理方式简单,方法强硬,出现问题总好抱怨职工不听话,却从不从自己身上找找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的安全管理者工作缺乏责任感和敏锐的安全洞察力,管理工作虚于应付,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平时懒于深入生产一线,更不愿搞调查研究,往往对其安全管理范围内出现的缺陷不能客观全面找到问题的根源,总爱停留在问题的表面现象上找原因。这些安全管理者发现不到问题的真正原因所在,也就不可能从本质上消除缺陷,积少成多,最后直接威胁到安全生产工作。还有的不称职安全管理者好表现自己的个人英雄主义,对系统安全不喜欢做科学的评价,往往凭个人主观意识,拍胸脯作保证,万无一失。对于安全系统真正是否安全,这些人自己也没有多大底。这类安全管理者在工作中表现大胆,肯冒险,有股冲劲,却缺乏科学的判断方法。如古代善于冲锋陷阵的猛将,勇于作战,却不讲用兵之法。还有一类不称职的安全管理者容易给别人造成一种假象,这些人表现在工作中谈起大道理头头是道,好在工作中夸夸其谈,表现出一副很专业的姿态。真正面对生产实际,他们不能理论联系实际,对安全科学理论生搬硬套。看到这些人就会使人想起战国时期纸上谈兵的赵括,诸子兵法无所不通,由于缺乏实战,最后只能用死书。只凭经验,不能提升自身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缺乏科学的安全管理知识,也是企业中不称职的安全管理者的另一种表现。这群人爱死报老经验、老方法不放,不能迅速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安全管理需要。体现在安全管理上就会出现管理滞后,老是不到位。如果说职工个体的不安全行为只会导致个人出错的话,那么安全管理者的不称职影响的却是其管理范围内整个集体的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这一集体的利害关系。对于这一现象,许多企业还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安全管理者的失误必然导致企业安全事故的发生机率的增加

篇2:不称职的安全管理者是最大的危险安全演讲稿

安全是职工最大的幸福

俗话说:“平安是福”。多少人都在为自己的亲人祈祷平安幸福,可见幸福是建立在自身安全和健康的基础之上的。对我们身处生产一线的职工来说,安全不仅属于企业也属于社会、属于家庭、属于自己。

个人是家庭的一员,自身的安全就是家人的幸福,如果自身的安全保证不了,将会给家庭带来不幸和痛苦,给家庭生活抹上一层永远的阴影;个人是企业的一员,无论发生什么事故,不仅给自己造成痛苦,企业也将遭受损失;个人是社会的一分子,不管什么原因造成的事故,都会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作为生产第一线的职工,在工作前必须冷静地思考安全的位置和分量,要在安全措施完善的环境中谨慎操作,遵章作业,遵守企业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唯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也才能做到“三不伤害”,才对得起家庭和企业,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文章-http:///帮您找文章]

而对于煤矿企业来说,安全,已经成为永恒的主题。没有安全生产,企业就不能进步,更谈不上经济效益。大家都知道,《煤矿安全生产责任制》中明确规定:“安全生产,人人有责”,岗位工人对本岗位的安全生产负直接责任。说明了安全生产对我们每个人的重要性。其中“责”应把它理解为“责任心”、“安全职责”、“安全思想认识和安全管理是否到位”等。

煤矿企业要安全生产,则需要我们每一个职工以主人翁精神,树立起“安全生产,人人有责”乃至“安全生产,我的责任”的思想观念,将平时看到的或自身存在的不规范行为和三违行为,都能够对自己说:安全生产是我的责任,并勇敢地站出来进行坚决地制止,那么,安全生产工作就会有更为扎实的基础。全体职工形成敬业、奉献、爱岗的职业思想品质,养成良好的安全生产习惯,积极加强和提高自身的业务技术素质,加强对安全生产制度、规程的学习,自觉按照职工岗位行为规范的要求去做。

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好比人的左右手,而安全意识则是人的大脑。光有手,而没有大脑只是瞎干、蛮干;光有大脑,而没有手则只会纸上谈兵,不济于事。总之,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缺失任何一环都不是一个完整的“人”。

安全的现代意义在于它伴随着人类的稳定、繁荣、发展和进步,从孙中山的“建国大纲”到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从邓小平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到江泽民的“三个代表”,其最鲜明的特点是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安全是人民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关爱生命、关注安全”就是以实际行动学习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就是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强化我们自身的安全责任意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任何一个细节上的疏忽或失误,都可能损害人的精神、财产甚至生命,国家的财产损失,犹可亡羊补牢,但对于那些不能复苏的生命,对于那些死亡者亲人所遭受的无法弥补的身心创伤,我们又何以自处?这难道不足以让我们深思吗?一撇一捺的“人”字,其实就代表了支撑天地的脊梁,寓意着做一个人就必须担负起使他人幸福,使自己也幸福的事业。

只有安全才能有效益、有收获、有幸福!

篇3:不称职的安全管理者是最大的危险安全演讲稿

1 加强培训,提高项目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

1)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必须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重点,通过机制与管理的创新,科学地制定培训计划,开展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要将岗前培训、转岗培训工作做好做实,通过组织学习,不断的帮助员工获得成功的信息与技能,提高工作的主动性与自觉性,不断地开发员工的潜力,使员工素质不断提高。

2)项目经理在项目管理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是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角色。因此,要求项目经理要具备通才的条件,例如: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应付危机及解决冲突的能力、技术能力、创业能力及人才开发能力等。我们的项目经理大部分是技术方面的专家,而在管理方面的能力比较欠缺,这就要求企业加快培养项目经理的管理才能。通过有计划地选送项目经理参加各种类型的培训,培养出一批高层次项目管理人才。

3)加强培训工作要本着满足当前生产经营的迫切需要,从岗位实际要求出发的原则,做好对重点人员的培训。当前,鼓励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应创造条件,加大对这些人员在考试前的培训力度,争取获得足够多的国家执业资格证书来满足企业的需要。通过培训造就一批既懂施工,又懂管理的复合人才,优化工程项目中的人力资源配置。

2 加强施工组织管理的落实

1)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安全、质量意识,最重要的手段是宣传。做到施工企业全体员工对有关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内容深思熟记,并把基本精神广泛宣传贯彻落实。运用多种方法教育职工,切实达到人人皆知的目的。

2)加强对施工队一线作业人员的学习培训,增强他们的安全、质量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据统计,全国3 000多万建筑工人中80%为农民工。在农民工中,文盲与半文盲占7%,小学文化为29%,高中以上仅占13%。这些从业人员安全知识缺乏,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针对这一现状,企业要定期进行安全学习培训,要制度化、级别化。学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作业人员的素质,把安全、质量技术技能等级与一定的工资等级挂钩,经学习培训合格后,才能持证上岗。

3)实行安全、质量责任制,落实安全生产和质量管理目标责任不放松。对安全、质量管理要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做到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对一级签订责任书,将安全、质量控制指标层层落实下去,同时做好跟踪检查,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和质量管理责任。专职安全员和质检员必须落实到位,加强现场巡视、检查,对安全、质量问题经常召开工地例会,控制安全、质量事故的发生。

3 全面落实安全、质量责任

1)项目管理单位必须夯实安全、质量工作的基础,特别在安全、质量的管理工作上,加强对安全人员的培训,按要求配齐专职安全、质量检查人员,必须做到现场盯守,把安全生产费专项用在安全设备、设施和人员的配置上。做好现场作业一线人员安全知识、质量意识和防范方法,切实提高自我安全、质量的责任意识。

2)强化按标准化管理要求施工,加强现场技术管理,严格规范工艺流程,杜绝擅自改变设计施工,不按程序施工,违反操作规程施工的现象。把安全、质量总目标进行层层分解,定出每一个分部、分项工程的安全、质量目标。然后针对每个分项工程的技术要求和施工的难易程度,结合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施工经验,确定安全、质量管理的监控重点。在每个分项工程施工前,写出详细的书面交底和安全、质量保证措施,召集施工主要负责人及技术、安全、质量管理人员和参加施工的所有人员进行交底,做到人人目标明确、职责分工明确。

4 加强对施工方案的安全质量审核

1)组织好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技术骨干,实行全面项目安全、质量管理。项目经理是安全、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懂技术、善经营、管理,真正把安全、质量放在第一位,抓好安全、质量管理。与项目班子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形成安全、质量职能的骨干力量,对安全、质量实行全面控制。

2)发挥总工程师和技术负责人的重要作用,建立以经理为第一责任、总工程师全面负责、各级安全、技术管理部门和质量监督部门实施的监管体系。经常通过监督检查、内审和管理评审等手段,对工程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和安全管理及所有安全、质量活动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制定对策和改进措施。

5 预防为主,加强应急救援组织

认真落实作好现场安全应急预案及应急救援方案,成立应急救援组织,配备人员、器材、设备,定期组织应急救援演练。项目领导要认真对演练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做到招之能来,来之能战。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抓安全、保质量”。在施工项目管理中安全和质量是相辅相成、相互统一的,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安全、质量管理切记疏忽不得,杜绝安全、质量事故的发生,常抓项目安全、质量,预防为主,视安全为项目卫士,质量为项目生命。

6 克服经验主义,按规章制度办事

杜绝麻痹思想,举一反三,吸取事故教训。项目部要把施工安全、质量作为施工中的首要任务,一抓到底,把各项工程施工、火工品保管使用等作为安全防护的重点,采取多种措施强化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在2008年中许多地区出现较多较大事故,分析其主要原因就是麻痹大意,盲目蛮干,不按规定措施施工,对新科技、新技术认识不够,用过去的一些老套路、老办法管理施工,出了安全事故也没有深究其因,甚至有的说是运气不好。其实在事故现场追查到了许多是因违章施工,野蛮操作,管理失控的痕迹。分析其根源就是管理层、操作层等各个层面安全意识淡薄,工作作风漂浮,安全、质量、防范工作严重不到位,思想麻痹所为。这些事故的发生损失惨重,影响恶劣,教训深刻,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工作秩序,充分暴露出一些管理人员和单位在思想认识、工作作风、安全、质量管理上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给项目部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惨痛教训。因此,在工程项目的施工中必须强化施工安全、质量管理,加强每个工序的岗位责任,强化规章制度的落实,严格包保责任制,保证在建工程能够顺利完工,安全、质量可控。

7 结语

项目的效益、安全、质量是衡量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指标,也是现代企业管理能力的集中反映。效益是项目的目标,安全与质量是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前提,只有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以安全保质量,以质量创信誉的项目管理思想,加强项目安全、质量管理工作,保安全、创优质、增效益,以科学发展观统揽项目全局,建立系统思想,更新管理理念及方法,走以安全质量创效益型道路,行稳致远,打造百年建筑。

参考文献

[1]王洪,陈健.建设项目管理[M].第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李峰.建筑工程质量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篇4:法律失灵是最大的不安全

围绕棱镜事件有各种解读,我的解读是,在追求信息安全过程中,一旦离开了法律的轨道,本身造成的不安全,甚至可能超过信息本身的不安全。法律实际是行为的规则。行为规则一旦偏离,将造成安全保护本身的不安全。这种不安全,实质是秩序的不安全。棱镜事件,包括前前后后一系列类似事件,都在提醒人们注意在传统的政府失灵、市场失灵之外,正在出现的法律失灵,它是规则的失灵。

棱镜事件在我看来,相当于是这样一个故事:第一,一个人高调要求所有人遵守他制订的游戏规则;第二,他自己用行动表明他可以不遵守这个规则(例如他采用批评别人的黑客手段发动网络攻击);第三,他解释说他可以不遵守规则的原因是为了保护自己的主要利益(例如为了反恐);第四,他不承认别人也可以援引同样的理由不遵守他制订的规则(例如他仅凭猜测攻击别人用他采取的同样黑客手段攻击他);第五,他又不同意别人制订可以包括他在内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例如不响应俄罗斯等国建议的建立国际信息安全新秩序以制止采取进攻性的网络安全战略);第七,他把实力作为维持这种双重标准状态的合法性的实际保证;第八,他又不愿意别人从实力角度理解这套不对等的规则,而希望人们把它当作普世价值打心眼里接受。由于存在规则与正道的偏离,这个人做事摆不到桌面上来,必须偷偷摸摸。一个小小的特工跳出来爆光,就会让某些东西产生见光死的效果。

法律提供的主要公共品,就是秩序,秩序让人产生安全感。一个人一旦垄断了支配权力,就将这种权力加以滥用,将自己的游戏规则当作法律强加于人,结果自然就是造成天下大乱,给世界带来更深刻的不安全。如果这样的“法律”是用来保护信息安全的,带来的结果就是信息安全秩序的丧失,结果是使信息安全的安全不再有可靠的保障。

将棱镜事件放在整个互联网发展中看,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信息安全的秩序失灵,不光是美国的事,也在我们周围正在出现,而且越来越突出。以我们身边发生的事为例,滥用安全技术权力,裁判员充当运动员,曾造成行业秩序的混乱。由于信息安全和个人信息开发与保护方面的规则没有法律化,造成一方面个人隐私保护缺乏全面的法律保护,另一方面合理的个性化信息开发与服务难以得到法律护航。等等,从广义讲,这些情况与棱镜事件都属于同一个问题。我们不要急于笑话别人。如果不重视,苦果马上就轮到我们。

法律失灵是规则的失灵。实质是在需要规则的时候,规则不起作用,以致于导致秩序丧失。从当前已有的案例来说,至少我们已见识了几种这样的失灵:第一类是由规则制订不公平导致的失灵;第二类是利益主体不承认规则,不按规则行事造成的失灵;第三类是不正当地利用无规则谋取私利,损害他人。

信息安全固然重要,但依我所见,如果规则和法律到位,它只是一个技术、产业和国家安全层面的问题。但最大的不安全是法律失灵。法律的灵魂是公平,单边主义从态度上就不公平,它会扼杀规则,让法律失去灵魂。如果规则都不起作用了,信息安全就成了在各个层面无解的问题。由于互联网发展太快,规则赶不上实践是正常的。但为了保障发展的秩序,实现共赢,各方致力共同制订规则,共同维护规则,避免法律失灵,应是所有人,所有国家在面对共同挑战时应取的态度。

篇5:不称职的安全管理者是最大的危险安全演讲稿

关键词: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管理,防范措施

在危险品运输过程中, 铁路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运输任务。由于铁路运输不仅速度较快, 而且运输能力较大, 运输过程中受自然条件制约较大, 相对其他运输方式来讲, 铁路运输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平稳性。从经济性上来考虑, 铁路运输成本具有较好的经济性, 而且对环境带来的污染较少。铁路货物运输方式较为独特, 货物与与列车共同进行移动, 所以铁路货物运输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当前铁路货物运输过程, 存在着较多危险货物的运输, 一旦出现安全事故, 将会造成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以及社会危害。所以对于铁路危险货物运输要加强管理, 对于运输过程中可能会影响到运输安全的因素进行分析, 然后提前做好各项防范措施, 最大限度的确保铁路运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1 铁路危险货物运输中的不安全因素1.1 相关人员业务不熟、安全意识淡薄

在铁路危险货物运输的管理中, 对于从业人员的要求较高, 需要具备扎实的相关专业的知识, 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并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的标准操作。但是由于部分从事铁路危险货物运输的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在专业知识方面比较匮乏, 并且没有意识到危险货物运输的危险性, 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较差, 所以在日常操作中所做的安全保护措施不够, 极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因为危险货物中的化学品占有的比例较大, 所以一旦发生泄漏或者火灾等安全事故, 无法在第一时间做出及时的应对措施, 导致事故的扩大化, 引发更大的经济损失, 对社会稳定带来不良影响。

1.2 危险货物管理体制不完善

由于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具有极高的风险性, 所以要加强规范管理。但是在部分基层站段却因为相关的制度不够健全而缺乏管理, 相关的资料登记不及时, 文件不全, 在危险货物运输流程中填写的单据格式不规范, 影响到流程的连续性, 在交接时容易模糊不清。此外, 还存在违章作业现象, 对于不符合运输规范标准的货物没有严格的检查, 在货物装卸时没有按照标准进行安全操作, 消防器具携带不全等, 这些都是影响铁路危险货物运输的因素, 所以要加强日常的监督管理。

1.3 危险货物自备罐车问题较为突出

因为在危险货物运输中大部分为液体或者气体, 具有易燃、易爆、易腐蚀等特点, 所以对于装运的容器有较高的要求, 需要具备较高的密封性和防腐性。但是在铁路危险货物运输中, 由于自备罐车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 罐体自身的阀和垫圈等部件的丢失没有及时的补充, 所以密封性较差, 容易导致危险化学气体的泄漏。而危险化学品对罐体造成的腐蚀容易出现罐体变薄, 在出现局部穿透后容易出现危险品泄漏的现象。在平时对自备罐车检修时, 对于压力罐车的液位计以及压力表等检修不到位, 所以在罐车出现故障时不能及时发现, 安全隐患对铁路运输造成极大的威胁。

1.4 危险货物运输专用线管理

部分专用线办理危险货物运输超出安全评价范围现象仍然存在。如专用线未经批准超品名范围办理危险货物运输, 专用线共用单位运输品名未进行安全评价;危险货物专用线运输协议、安全协议及共用协议内容简单, 针对性不强;专用线货运员不足, 造成监装卸落实不到位, 交接检查流于形式。

2 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管理防范措施

2.1 加强基础管理

在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管理工作中, 需要严格执行《铁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则》, 并进一步对相关的管理细则进行完善, 对危险货物运输过程中的效文件进行认真清量, 做好危险货物承运人、托运人资质等源头管理, 实行行政许可制度, 健全危险货物运输准人机制;对照《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办理站 (专用线、专用铁路) 办理规定》, 严把受理并做好把关工作。

2.2 强化危险货物运输管理

抓好从业人员业务培训, 针对从事危险货物运输人员业务素质较低, 对危险货物理化性质理解不透, 欠缺危险货物包装知识等实际情况, 坚持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提高责任意识。危险货物运输包装应取得国家规定的包装物、容器生产许可证及检验合格证。铁路运输时, 应根据铁路运输特点、状况、条件, 由符合国家规定条件且铁道部认定的包装检测机构进行包装性能试验。试验要求、方法、合格标准须符合《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包装性能试验规定》和《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包装性能试验要求和合格标准》的要求, 严格包装检查。危险货物受理、承运、装卸车、保管作业中均要进行包装检查, 严格审验包装检测合格证明。

2.3 严格标准化作业

为杜绝运单填写不规范、内容不全、漏审查托运人资质、经办人证件, 未检查包装检测合格证明, 不按要求进行装卸、编组等一系列违章作业的发生, 应严格要求各岗位落实标准化作业。在受理、承运危险货物时, 要核查托运人、经办人证件。装卸车作业要按照运单记载, 对货物、车辆进行检查核对, 附属作业要到位, 各负其责确保铁路危险货物运输万无一失。

2.4 加强危险货物自备车管理

为保证危险货物自备车运输, 应建立健全《危货车安全合格证》档案, 对企业概况、产品理化性能、压力容器检定、车辆制造、车辆检修、人员培训、企业过轨运输许可证等相关技术文件审查合格后, 签发《危货车安全合格证》, 实行一车一证, 车证相符, 按规定品名装运, 不得租借和混装使用, 并按年度进行年审, 强化对危险货物自备车的管理, 确保危险货物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结束语

铁路危险货物运输是促进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由于运输的里程较长, 货物的危险性较高, 一旦发生安全事故, 将会造成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所以在危险货物运输的过程中, 对于货物的安全性要加强管理, 对于运输途中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进行排查, 并且做好应对突发状况的应急措施, 在发生安全事故时, 能够及时应对, 避免事故的扩大化。为了提高铁路危险货物运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需要做好全过程的管理控制, 认真落实每一个环节, 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 确保铁路危险货物运输的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温克学.关于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管理创新的探索与思考[J].铁道货运, 2015, 3, 23.

[2]武淑.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风险管理培训工作的思考[J].铁道货运, 2014, 10, 15.

篇6:不搞信息化是最大的不安全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在我看来是一回事,前者是窄义安全,后者是广义安全。不搞网络安全,国家安全领域就不安全;不搞信息化,国家本身就不安全。道理很简单,“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而现代化高度不够,才是最大的不安全。

回顾历史,清代中国最大的安全问题是什么?是北洋水师技术上不够先进吗,不是;是八国联军攻城时,北京的城墙不够厚吗,也不是。现代化搞晚了,才是国家本身不安全的根本原因。斗转星移,中国工业化将在6年后基本完成,“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的认识,来得非常及时。站到工业化完成之后现代化的新高度指引方向,需要领导者具有远见卓识。

广义的安全,就是社稷的安危。从这个角度看,许多不属于安全职能部门管的问题,也是安全问题。

从社会角度看,信息化长于组织更高水平的社会信任与社会协调,有利于在推进政府向服务型转变的同时,增加社会自组织这一和谐增量。据3月10日的消息,中国将逐步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放宽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等四类社会组织审批条件。这是在鼓励人民群众依法通过社会组织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善加利用社会关系网络,有助于利益协商,化解矛盾。其中的安全逻辑是,社会自组织、自协调水平越高,社会发展越和谐,国家也就越安全。

从经济角度看,推进信息经济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增强经济发展的包容性与参与性,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其中的安全逻辑是,人民群众实现梦想的机会越多,越自由幸福,国家越安全。

从文化角度看,通过信息化增强软实力,有助于提高全民价值认同水平。话语权影响意义的归属,在新的现代化条件下也是安全问题。网民在价值观上越具有核心一致、多元相容的认同,民族就越安全。

以上都是工业化有劲使不上而留下的重要安全死角,不搞信息化对于工业化基本完成后的中国来说,是最大的不安全。也可以说,搞信息化是最大的安全。这不是重视了信息化,就等于“最大的安全”问题就自动处理好了,因为还有决策实施水平高低的区别;但可以保证处理的是“最大的”安全问题。

窄义安全问题,如今也越来越是信息化问题。网络安全是大脑中枢的安全,是数字神经系统的安全。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头痛医痛,脚痛医脚,九龙治水,都难以见效。领导小组的成立,在这方面迈进了一大步。有利于解决顶层的战略和架构问题,有利于统筹力量解决安全问题。第24届中美商贸联委会了结了关于中国提出的无线局域网安全标准的核心专利的纷争,让人们看出了中国未来在安全制高点上坚定维护自身利益的决心。网络安全战略有其特殊性,如何适应分布式计算条件下的新要求,继续考验我们的智慧。什么时候做到把鸡蛋放在多个蓝子里仍然安全,做到军民、专业与民间良性互动与融合,才能真正掌握“胜利之本”。此外,未来的网络战中会出现新的安全问题,需要创新。例如,战斗力的标准正发生改变。毛奇时代的参谋部机制只是武装统帅的大脑;但在大数据时代,要求一线人员具有针对具体情境的决策智能,与指挥中心形成协调一致的“分形”结构,主动灵活地应对复杂局面,保证在该安全的时间地点实现安全。

建设网络强国,任重而道远。

篇7:不称职的安全管理者是最大的危险安全演讲稿

近期, 国网安徽宿州供电公司一年一度的安全规程知识考试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与往年不同的是, 宿州供电公司这次对具有安全把关作用的“三种人” (工作票签发人、工作许可人、工作负责人) 的考试采取异地会考形式进行, 把所属县公司的“三种人”集中到市公司考试。由于考试纪律严格, 考试结果显示, 相当一部分“三种人”的考试分数不高, 而且普遍存在工作票填写不规范、不准确的问题。笔者认为, ”三种人“安全规程知识的严重缺失是最大的安全隐患。

安全生产重在过程控制。“三种人”各自把守着安全生产的各个重要环节, 每一个环节都来不得半点含糊。试想, 工作负责人对安全规程内容不熟悉, 在施工现场就很有可能对安全措施做不到位, 甚至存在严重漏洞;工作票签发人如对工作票所填安全措施、人员分配以及现场内容等不能做到缜密审核, 则可能会给现场留下安全隐患;工作许可人对规程不熟悉, 则可能招致误操作等情况的发生。因此, “三种人”在生产过程中, 哪怕是出现微小的疏忽, 都可能酿成不良后果。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中, “三种人”是最直接责任人, 如果这些人安全规程知识缺失, 认识不到肩上的安全责任, 就不能履好职、尽好责, 就不能把好安全关。

篇8:安全意识淡薄是最大的安全隐患

事故一:某电厂职工刁某在拆除380V直流电焊机电源线中间接头相线的过程中意外触电,经抢救无效死亡。刁某已参加工作10余年,一直从事电气作业并获得高级维修电工资格证书,只因在本次作业中安全意识淡薄,在拆除电焊机电源线中间接头时,未检查确认电焊机电源是否已断开,在电源线带电又无绝缘防护的情况下作业,导致触电。刁某低级违章作业是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

事故二:某厂维修工孙某发现正在运行的4号皮运机皮带跑偏,于是便用扳手去调整。经修理调整皮带不正,这时孙某又发现4号皮运机被动轮沾有钡饼料,便用左手去掏,结果被运行的皮运机皮带将手臂卷入辊中,造成左上臂中间断开伤残。孙某安全意识不强,在设备运行的情况下,用手代替工具违章操作,是造成这事故的主要原因。

以上这两个事故是从安监部门安全宣传教育活动中,汇编的一些事故案例中选摘的,看后不由觉得心情沉重。因为这些事故,都是由于职工安全意识淡薄等主观因素引起的,只要稍加注意就能避免,但是事故却依然发生了,最终给国家、集体的财产造成损失,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不幸。而据资料表明:由于生产组织者、操作者安全意识淡薄、存在侥幸心态、单纯凭经验盲干及操作不当等引起的人身伤害事故率约占60%以上。这是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它警醒着安全生产管理者对此要有足够地重视,因为发生安全事故已不仅仅是由现场隐患等外部客观因素引起的,更多地是由于安全意识淡薄这类内部主观原因造成的。可以说,职工安全意识淡薄已经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重大安全隐患。

那么,如何才能增强职工安全意识,更有效地预防、减少事故的发生?笔者认为,还是要通过加强安全教育,不断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从而在工作中确实做到主动防范、积极防范。另外,在进行安全教育时,还要尽量让安全教育显得生动、形象、有效,以期能够让安全知识、安全意识真正入脑入心。为此,笔者建议在进行安全教育时,应采取让职工更能听得进去,接受得了的方式进行。比如,“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方式,把本单位出现的违章行为及造成的后果,汇编成集,在安全会议上与职工共同剖析事故成因,实施例证教育,促使职工在工作中有意识地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或者可采取现场实践操作演练演习的形式,假设一些可能发生的事故意外,提出一些快速处理方案,示范正确操作方法,让职工现场学习马上实践,及时纠正错误行为,引导遵章作业,可以肯定这个过程会在职工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在以后实际生产中如果再遇到类似情况,职工就会很自然地用所学过的知识来处理。最后,笔者衷心地希望,每位职工在生产作业中,都能保持较高的安全意识,熟练掌握必要的安全操作技能,让实现安全生产、保障生命健康的愿望不再落空。

篇9:不称职的安全管理者是最大的危险安全演讲稿

一、政府监管食品安全的重要领域和环节

食品从生产、流通、加工到销售、消费是一个完整的再生产循环过程, 各个利益主体通过参与某一环节的活动取得各自的利益和需要。在这个周期性循环过程中, 任何环节的监管缺失都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一) 农业生产领域重金属污染是目前食品安全最普遍的严重问题

随着我国工业化速度的加快, 重金属污染日趋严重。由于采矿冶炼、工业废气排放、工业污水灌溉和重金属制品使用等因素, 工业废弃物中的重金属元素未经处理就渗入土壤污染耕地, 或排入河流、湖泊、海洋使之受到污染, 这些重金属不能被生物降解, 相反却能在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下, 成千百倍地富集, 被稻谷、小麦等农作物吸收被人类食用, 或在鱼类、贝类等生物积累后被人类食用, 重金属进入人体产生重金属中毒, 轻则发生怪病, 重则死亡。环保专家根据国土资源部的数据估算, 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1 000万吨, 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1 200万吨。重金属污染我国耕地10%左右的可能性较大, 其中受镉污染和砷污染约分别占污染耕地的40%左右。重金属污染耕地如果要修复最快也要两三年才能修复到可耕种水平, 而且修复不等于把重金属完全消除, 只是把重金属浓度降低了。重金属一般可在耕地中残留几十年, 例如铅可在农田残留100年以上。在重金属污染的耕地上生产的农产品, 重金属残留量超标的可能性极大。因此, 政府对工业生产领域重金属工业污染的监管应是食品安全监管的最重要环节。

(二)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追逐是食品安全事故的聚焦点

经济活动过程的实质是价值实现和利益输送的过程, 在食品产销过程中, 则是四大利益主体博弈的过程。在食品生产消费全过程中消费者是最大的利益主体, 其利益最简单, 就是用尽可能少的钱去满足对食物视觉、味觉、口感和营养物质等方面的需求, 对不安全食品的购买消费大多是在不知不觉中作为的, 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在知道其危害性, 但贪图其价格便宜、自认为少量食用对健康影响不大而自愿作为的。第二大利益主体是农业生产者, 在群体上小于消费者群体, 但利益相对要复杂点, 在农产品自给自足比重较大的情况下, 大多数农业生产者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少数专业生产大户或农业企业自身消费量较少、农产品商品率很高, 他们是商品生产者, 共同的最大利益愿望就是希望自己生产的农产品能在市场上卖个好价钱。在生产环节上有少部分农户和企业, 受唯利是图、利欲熏心支配而道德沦丧, 明知有害却故意在食品或原料中添加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 形成不安全食品的源头。第三类利益主体是食品加工企业和流通等中间环节, 在群体上最小, 但利益关系却最为复杂。在生产加工流通环节上, 随机抽检造成的产品漏检和检验检查手段的落后, 使含有对人体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不安全食品进入消费领域, 造成大区域、大范围、大规模人群受伤害的食品不安全事故。例如双汇“瘦肉精”事件, 就是在这一环节爆发的。第四类利益主体是政府, 其实不应该成为利益主体, 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干预经济过程不能不成为利益主体了。例如烟草行业的国家垄断, 就是把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烟草行业利益通过征收高税率来调节消费用于国计民生。禁烟和税收对政府来说就是典型的利益博弈。烟草有害健康人人皆知, 但烟民的消费嗜好需求却十分旺盛, 烟草税收也是国家财政的重要部分。禁止公共场合吸烟、宣传吸烟有害健康与发展控制烟草行业就是国家在利益博弈的基础上保障各方利益主体的典范。政府是市场经济游戏规则的制定者, 政府参与利益分配, 即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就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则。在食品安全监管中, 政府要跳出部门利益、地方利益的樊篱, 用行政手段管理, 用市场手段推动, 用法治手段惩戒, 在食品生产消费的各个环节上履行监管职能, 不留空档、不留死角, 确保监管到位。

(三) 食品添加剂的错用、乱用、超标准使用是发生食品不安全事件的直接行为

食品添加剂是在食品制造、加工、调整、处理、包装、运输、保管、贮存中, 为达到技术目的而添加的物质。按照我国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目前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防腐剂、抗氧化剂、酸味剂、甜味剂、增味剂、发色剂、着色剂、漂白剂、凝固剂、疏松剂、增稠剂、发泡剂、消泡剂、乳化剂、品质改良剂、抗结剂、酶制剂、被膜剂、保鲜剂、营养强化剂、香料和其他添加剂共22类。按照正常规定的产品品种剂量和工艺流程添加食品添加剂, 是现代食品工业的一大进步, 也是确保食品安全和质量的工艺技术要求。但是一些食品加工、流通企业, 为了满足某些人群特殊的消费需求, 错用、乱用、超标准使用某种食品添加剂, 对人体健康造成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有两种情况需要区别对待:一种是在食品生产、科研过程中, 为改变食品的性状、味道或口感, 添加某种化学物质或人兽药品, 其生产的产品只是科研半成品、科研材料或科研原料。但有的科研单位却急功近利, 把工艺不够成熟的科研半成品、科研材料或原材料在生产领域推广, 对食品安全形成潜在威胁, 有时也会造成食品安全事故, 这种情况较少。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的企业和个人, 把不是添加剂的物质冒充食品添加剂, 大量假冒伪劣食品就是在这些环节形成的, 这样加工形成的食品轻则降低营养成份, 成为垃圾食品;重则危害人们健康, 成为有害有毒食品, 酿成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政府在食品添加剂管理上责任十分重大。

(四) 自然灾害常常伴随食品不安全突发事件的发生

地震、海啸、洪水、暴风、火灾等自然灾害, 往往会造成工业污染加剧、放射性物质泄漏、有害物质扩散, 造成土地、水域、空气的大面积污染, 从而形成粮食、蔬菜等食品的污染对人体形成长期的二次伤害。这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天灾人祸和战争等人为因素造成的食品安全事故, 更是政府应该关注的重要方面。例如日本东北部9级地震海啸引发的福岛核泄漏事故, 在很长时间内会影响日本国内及临近国家的食品安全, 各级政府应高度关注, 绝不可掉以轻心。我国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 自然灾害导致的食品安全应作为政府应急处置的重要内容。

二、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缺失的主要表现

综上所述, 从食品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 政府都负有重要的监管责任。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社会原因, 一方面是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农业商品率的提高, 人们追求健康时尚的生活, 购买食品消费的数量规模空前扩大, 消费需求和食品结构出现多样化趋势, 食品安全监管的时空范围和规模膨胀是人们始料未及的。另一方面, 政府监管在体制机制许多方面, 存在监管缺失和监管漏洞, 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 监管体制不顺, 监管力量不足

食品安全监管现行体制隶属于食品药品监管管理、卫生、农业、工商行政管理等多个政府部门, 由于行政部门条块分割, 职能协调难, 形成“龙多不治水”、“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状况。如“瘦肉精”包括盐酸克仑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和硫酸特布他林等7种肾上腺类神经兴奋剂化学药物, 这些药物的生产属化工、医药企业, 销售流通属医药商业企业, 非法用于畜牧业生产属于农业部门, 加工肉类食品属于食品工业企业, 市场销售又属于工商管理部门, 这么多政府部门没有哪一家能够完全履行食品安全监管的责任。还有三聚氰胺、皮革奶 (鲜奶加皮革水解蛋白, 含有大量二哑英) 也是这种情况。监管体制不顺, 导致负有监管责任的政府部门遇到食品安全事件往往是推诿责任、互相扯皮, 打口水官司。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力量薄弱, 仅能应付食品安全事故, 赋予的权力只是一般的执法罚款权, 根本无力肩负食品安全的重大监管责任。

(二) 监管手段落后, 监管措施滞后

食品品种多而杂, 许多有害成份检测要么技术工艺手段落后, 检测结果不准确、时限长;要么检测成本高、费用大。由于经费、成本原因, 监管部门不作为, 生产农户和企业不主动检测。有些地方畜牧部门对生猪安全检测流于形式, 只要花钱就是病死猪也能盖上合格检验章, “瘦肉精”根本就不检测。法律法规在这些人眼中完全没用。如火锅底料中使用辣椒精、火锅红、飘香剂、骨髓浸膏, 用工业酒精勾兑毒酒, 用农药敌敌畏充当假酒中的醇香剂, 都是因政府监管不到位、监管措施滞后而造成的食品不安全事故。

(三) 事前监管不到位, 事后监管一阵风

食品生产消费是一个周期性较长的过程, 往往食品不安全事件发生后, 监管才被提上政府的议事日程, 平时的事前监管常常不到位, 事后监管也是秋后算账、一算了之;抓住不放, 跑了不追;谁碰上谁倒霉, 抓住谁算谁的账。例如市场上为让馒头变白使用增白剂, 为使生姜变鲜黄使用硫磺熏蒸, 为使海鲜速发使用化学制剂或人畜尿液泡发等等, 这些不法行为使食品成为毒品, 监管部门不主动履行监管责任, 有的执法人员采取睁只眼、闭只眼的做法, 媒体不曝光就不主动监管。还有用饮食业垃圾生产地沟油、饲养垃圾猪的问题, 监管部门应当反思, 城镇宾馆、饭店和饮食业门点的饮食垃圾如何处理, 地沟油的销售去向和科学用途, 要综合考虑规范监管, 否则食品安全问题很难解决。

(四) 政府监管中立化, 手心手背不偏不倚

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的确有时会处于两难境地, 除了利益调节的两难外, 在政策把握上也处于两难境地。对掺杂使假农户常常法不治众, 对龙头企业往往不忍心破产, 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 左右为难, 最后只得“各打五十大板, 手心手背都是肉嘛”。例如反式脂肪酸, 也叫人造奶油, 是氢化油脂制品的有效成份, 广泛应用于烘焙食品、冷制食品、糖果配料、固体饮料配料等, 科学断定是现代糖尿病流行的元凶之一。2003年丹麦率先规定, 市场上任何含反式脂肪酸超过2%的油脂都被禁止。此后美国、加拿大、荷兰、法国、瑞典等也作出相应规定。我国考虑到众多企业和消费者生产就业、消费税收等因素, 迟迟下不了禁止使用的决心。还有海南毒豇豆事件, 豇豆农药残留量超高, 处理措施有点简单化。

(五) 法律监管有漏洞, 监管力度不大

虽然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建立, 但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专项法律还很不健全, 配套的法规体系有的方面有缺失, 面对食品安全的新形势新情况新变化还要不断完善。对主观上明知故意、客观上可以形成危害不确定多数人身体健康的犯罪行为, 应当比照过失杀人罪、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量刑, 这才是真正的高压态势。如生产猕猴桃的农户使用膨大素、肉鸡生产大户使用动物快速生长刺激素等行为, 所生产的果品、肉食品食用后会促使少年儿童性早熟、亢奋烦躁等性格类型, 对这类食品安全仅靠宣传教育和道德约束, 还没有相应法律来规范生产者行为, 更谈不上监管了。

(六) 消费舆论存在偏向, 消费引导放任自流

在食品安全的消费舆论方面, 许多专家和媒体按照西方国家的营养标准来筛选食物、评价食品, 曾经大量向全民推荐的肉蛋奶高营养食物, 都是造成现代肥胖、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的重要原因。研究机构没有很好地研究中国传统饮食结构的优缺点, 以及传统饮食结构对长寿人群的影响因素, 消费宣传引导具有很强的商业性、功利性、短期性。如张悟本的包治百病的绿豆汤、生吃茄子, 就是人为制造的商业谎言, 在几家有影响电视媒体的推波助澜下, 却把全国的绿豆价格炒到一个超高的位置。

三、强化政府食品安全监管责任的措施

食品安全监管是政府公共行政的重要内容。政府既有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责, 也应有食品安全监管的能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 政府对食品安全监管的责任更多更重更大, 任何缺失、缺位和错位, 都会酿成食品安全事故, 扰乱正常市场秩序, 导致社会公平丧失, 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危害。

(一) 斩断非法利益输送链条, 保护合法利益分配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扰经济活动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动用公共资源, 对经济活动各个环节进行利益调节。食品安全监管说到底就是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的手段对食品生产消费全过程的利益分配进行监测和调节, 保护守法诚信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打击违法失德经营者的非法行为, 斩断非法经营者采用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生产数量、垄断经营、欺骗消费者、蒙骗欺哄监管者的各种经济、技术、工艺等手段输送利益的链条。

(二) 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充实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力量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职责过于分散, 涉及部门太多, 相关部门各自为政、协调不力、重复管理、执法软弱的问题比较突出。应当整合政府部门资源, 将食品安全监管职能相对集中, 进一步明确权责, 完善相应的食品检测制度和协调机制, 定期公布各类食品的监测指标, 赋予并强化相应的执法权力。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明确为各级政府直属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 具有对食品生产、流通、加工、消费全过程安全监管的协调机制, 可以把卫生系统的食品卫生许可、餐饮业等消费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责, 划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可以把农业部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职能, 划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可以选择能够集中的管理链条和跨度不大的品种, 如乳品、生猪, 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农业部门联合监管。同时, 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配备足够的检测科技人员、检测专用设备和办公场所, 各级财政要保证食品安全检测的经费支出, 确保食品检测做到及时、主动、准确、足量, 食品每个批次都有权威检测报告。食品安全检测的费用应当列入公共财政预算, 这样的检测结果才可能没有偏向, 真正具有权威性, 对消费者自愿选择食品消费品牌具有正确导向作用。

(三) 把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摆在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位置, 降低环境污染对农产品生产影响的风险

重金属污染防治, 事关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尤其是少年儿童的身体健康, 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已经启动了《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 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面对重金属污染防治的特大难题, 政府监管要遵循源头预防、过程阻断、清洁生产、末端治理的全过程综合防控理念, 抓住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 健全法规标准体系, 完善政策措施, 依靠科技进步和严格执法监督, 推动重金属污染防治取得成效。要加强对重金属污染企业, 特别是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铅酸蓄电池、铅冶炼等企业的环境安全隐患排查, 坚决把污染企业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对未经环境影响评价或达不到环境影响评价要求的, 一律停止建设;对环境保护、劳动保护“三同时”执行不到位的, 一律停止生产;对无污染治理设施或污染治理设施不正常运行超标排放的, 一律停产整治;对位于饮用水源保护地的企业一律停产关闭;对发现重大环境安全隐患的一律停产整顿, 对整改不到位的坚决予以关闭;对无危险废物处理资质从事蓄电池回收的, 一律停止非法经营活动;对不能依法达到卫生防护距离要求的, 一律停产整治;对发生重金属污染事件的, 一律追究企业和当事人的直接责任以及负有监管责任行政机关的领导责任。各类电池的回收, 可借鉴国外经验, 在学校、超市、广场设置废弃电池专用回收箱, 每隔一段时间, 由生产商或供货商主动取回统一收集, 交由专门处理企业处理。也可对废弃电池回收处理实行补贴政策, 鼓励企业参与废旧电池、家电的回收处理等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经营活动。

(四) 把事前监管和事后监管统一起来, 从源头上杜绝不安全食品入市

要提高农产品生产者和食品企业的质量安全控制意识, 建立以农产品及食品安全回溯体系为标准的行业准入机制。重点对人民每天需食用的粮食、油脂、蔬菜、水果、肉类、乳品、饮用水等严加控制和管理, 进行规范化种养和采集, 对生产结构及生产保障体系进行科学调整, 市场上的食品主要应由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符合质量要求、监管部门发证许可的种养专业户、食品产销集团、加工经销企业提供, 逐步淘汰落后零星无质量保证的生产农户和加工手工作坊。在大中型超市和农贸市场应配备专职食品安全监管人员, 设置检测仪器, 提供检测方法, 分片区组织群众随时对购买食品主要质量参数进行检测。一旦发现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立即追溯到直接生产者、加工者和原料提供者, 弄清事件真相, 及时追究相关责任。

(五) 建立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应急处置体系, 做到不慌不乱防患于未然

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或食品安全事故, 政府及相关部门往往事后仓促应对, 匆匆召开联席会议, 确定工作分工职责和工作方案步骤。这种事后应急处理方式不能及时控制原因日趋复杂的食品安全事故, 不能满足公众对政府高效处理食品安全事故的期望, 容易发生部门之间的推诿扯皮以及信息沟通迟缓。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前、发生中和发生后三个阶段都要建立相应的应急管理机制, 围绕应急信息收集、应急预防准备、应急演练、损害控制处理、事后恢复五个主要环节制定预案。“5·12”汶川大地震后, 各级政府都普遍建立了自然灾害应急预案。要参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建立相对完善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相对于自然灾害, 食品安全事故的不可预见性、不可估计因素和处置难度要小得多, 那么食品安全应急预案就应当更加精准、措施更加到位。只有建立相对完善的食品安全应急预案, 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 才能临危不乱、指挥得当、处置有力、群众满意。

(六) 逐步完善食品安全法律制度, 严惩食品安全犯罪分子

新的刑法修正案已经增加在生产、销售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 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罪名和刑罚。相关配套法律也在完善之中。公检法等执法部门要充分考虑犯罪分子的主观恶性、犯罪手段、犯罪行为对市场秩序的破坏程度、恶劣影响等, 对于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累犯、惯犯、共同犯罪中的主犯, 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以及销售额巨大的犯罪分子, 要坚决依法严惩, 罪当判处死刑的, 要坚决依法判处死刑。依法严惩相关的职务犯罪行为, 对包庇、纵容危害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活动的腐败分子, 以及在食品安全监管和查处危害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活动中收受贿赂、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枉法、不履行法定职责的国家工作人员, 要排除一切阻力和干扰, 加大查处力度, 依法从重处罚。对于危害食品安全相关的职务犯罪分子, 一般不要适用缓刑或者判免予刑事处罚。

(七) 坚持食品安全监管正确的舆论导向, 正确引导科学合理的食品消费

在食品消费舆论上, 不能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的标准和理念。国家应组织相关机构和专家, 研究我国传统饮食结构的特点, 提出适合我国人群身体特点、饮食结构的食品消费标准和优化方案, 形成科学合理、宣传到位的食品消费舆论导向, 坚持纠正欺骗性、功利性、商业性的食品消费误导。要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从事农业生产和食品生产的农民、工人、运销人员等, 开展经常性食品安全方面、道德责任和法律法规方面的宣传教育, 提高全民的食品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报刊、电台、电视台和网络平台, 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宣传报道食品生产、食品检测、食品消费方面的知识和动态, 对食品安全消费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 使广大群众的食品消费更加安全, 使国家和各级政府对食品安全更加放心。

摘要:食品安全问题是我国政府和普遍民众的一块心病和最大不安。食品安全事故频发既有违法犯罪分子的不法行为因素, 也有法律、制度漏洞形成的监管缺失因素。在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体系初步建立的情况下, 政府监管缺失是目前食品安全的最大隐患。只有代表公民整体利益并掌握公共权力的政府才能真正履行食品安全监管的责任。

篇10:食品安全是最大的民生问题

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一方面说明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人们对食品安伞的关注度、敏感度日益提升,食品安全的信息通道也更加公开透明;另一方面也表明食品安全工作确实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由此带来的连锁反应和危害程度不容小觑。认真总结和反思食品安全事故成因,这里既反映出市场利益的驱动,也暴露了体制机制上的漏洞。从直观上分析,生产经营环节的各种违规操作是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直接原因。从更深层次来分析,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的失灵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对此,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构建保障食品安全的铜墙铁壁。

一、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社会诚信是食品安全的基本保障,要想重建食品消费信心,重塑食品安全形象,必须从重筑社会诚信基石做起,进一步推进公民道德、职业道德、企业道德、社会道德建设,强化个人诚信、行业诚信、企业诚信、管理诚信,努力在全社会形成诚信守法的良好环境。特别是作为市场主体的每个企业家、每个企业,应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不忘肩负社会责任,将企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群众利益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基业长青、健康发展。

要把“生产者是第一責任人”制度落到实处。生产经营者最清楚如何生产安全的食品,只有其负责地生产安全食品才能保障食品的安全。如果生产经营者是不负责的,由政府或消费者外部的力量来监督或督促其生产安全的食品将付出极大的成本,而且也不见得能较好地保障食品的安全。食品安全保障责任的重心落在食品生产经营者,使生产经营者真正成为食品安全的责任保障主体,使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要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起我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使我国食品安全迈上一个新台阶。在制度规范上,建立起食品安全信用的监管体制、征信制度、评价制度、披露制度、服务制度、奖惩制度等,使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方面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要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让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了解这些法律法规的要求,增强守法意识。要建立生产者诚信档案制度并依法及时向社会公布。

二、完善食品安全法制建设

目前我国有关食品方面的法律有20余部,行政法规有40余部,规章有150余件。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涵盖了食品监管的主要方面,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初具规模,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食品监管的有法可依。

但从目前施行状况来看存在一定缺陷,主要是现行法律法规一般是在食品安全事故的层次上来定性和处理的,没有上升到公共安全的高度,基于“食品安全”理念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尚未建立。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食品安全事故出现往往处于被动的事后纠正状态,多是危害后果发生后,有关职能部门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来解决,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社会效益低下。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食品安全立法工作,严格法律法规追究制度,增强法律法规对食品安全工作的威慑和保障作用。

要在有关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中进一步强化法律责任。这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最后纠正机制。要进一步加大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的惩罚力度,采取包括对受害方的民事赔偿以及刑法中的相关惩罚措施,加大违法成本,取消有关企业的食品生产经营的资格,使这些企业根本没有再犯的能力。食品安全事故频频发生,除了有关企业的经济利益刺激外,与有关职能部门的监管不力有很大关系。

为了防止寻租行为,激励职能部门对其所管辖的食品安全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需要建立问责制,它是一种监督和责任追究相结合的制度。通过问责制度形成对各级监管者的问责压力。加强对规制者的规制,即对监管人员的监管,这样才能使有关职能机构发挥应有作用。

三、实行食品安全大部制监管模式

当前,全国不少地方机构改革滞后于食品安全相关法律,致使相关职能部门依法履职存在一定的困难。比如,政府虽然设有食品安全委员会,但是未能按照职责进行经常性的协调指导,涉及食品安全管理的部门由不同的政府领导分管,给统一协调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等等。

食品生产经营本身具有供应链长、涉及监管部门众多的特点,容易出现监管真空和推诿扯皮现象。食品安全监管分段监管的模式很难适应食品行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建立新的食品安全政策支持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和管理体制。我们可借鉴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做法,针对我国国情来建立农业管理部门与食品工业管理部门合一,对农业和食品工业实行一体化管理的机构。

目前深圳和顺德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体制改革,实行食品安全大部制监管模式。顺德区政府整合了原来分属于质监、工商、卫生等部门承担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统一由市场安全监管局负责,有效减少了职能交叉和缺位问题。大部制后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不仅有效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也规避了出现问题时的职能推逶。

四、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预警机制。

每一起食品安全事故都让我们负出了沉重的代价,与其忙着亡羊补牢,不如事先积极作为,把监管防范工作做在前头,从而做到防患于未然,打造从田间到餐桌食品安全链。

实行严格的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食品质量安全应当从食品生产企业抓起,从源头控制食品质量安全。首先要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对于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的企业必须要求其具备相应的生产设备、检测手段、计量仪器、内部质量管理制度等基本条件,并在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或《食品经营许可证》后,才可从事食品的生产经营活动。对于不具备相应条件,坚决禁止其从事食品的生产经营行为。违反规定者,将受到严厉的行政和法律制裁。同时对企业生产的食品实施强制检验制度。未经检验或经检验不合格的食品不准出厂销售。

建立起完善的食品认证体系。食品出厂必须加贴食品市场准入标志。没有加贴标志的食品不准进入市场销售。

确立食品召回制度。目的就是及时收回缺陷食品,避免流入市场的缺陷食品对人身安全构成损害,以维护消费者的利益。食品召回制度关注的是最终消费品,由食品的生产商、进口商和经销商承担这个风险。这将促使食品的生产商、进口商和经销商在召回而产生的经济损失与提高食品质量而增加的成本之间进行博弈。经济刺激和强制的压力将使食品的生产商、进口商和经销商加强经营管理,提高食品质量和降低缺陷食品召回的可能性。

加强食品安全动态监测。整合现有检测力量,建立科学的检测体系。有组织有计划定期、不定期抽检并通报食品安全检测情况。加强对食品研发、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监管,大力整顿食品行业市场秩序,努力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绝不能让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食品流向市场、走向餐桌。

(作者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

上一篇:蓝山县长深入乡镇督导人口计生工作范文下一篇:君子有所思行原文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