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不称职的二叔一起走过的日子作文

2024-04-09

与不称职的二叔一起走过的日子作文(精选7篇)

篇1:与不称职的二叔一起走过的日子作文

与不称职的二叔一起走过的日子作文

人们都称赞我二叔是个好叔叔,绝对称职的大夫。但在家里,绝对不是个称职的爸爸。叔叔,自然也不是个称职的丈夫。他从不陪我和妹妹玩,也不帮二婶、妈妈、奶奶等人做家务,在他的心目中只有病人,病人!所以,我宁愿做他的病人,也不愿做他的`侄子。

二叔好忙呀!按他们医院的规矩,星期天总该尽一点做丈夫、爸爸的义务吧,其实不然,甭想见到他的人影儿,连过节也不例外,比如,今年春节,大年初五,上午吃了口汤米团,就匆匆忙忙上医院去了,说是查病房,年初六一清早撇下一句话:“今天我值班”。就径直的向医院而去。那天我家来了许多从各地方来的亲戚、客人,二婶、妈妈、奶奶等人忙里忙外的,累得直喘气。可是二叔呢,不来帮忙也就算了,到了吃午饭时还不见他的身影,等我们把亲戚、客人送走时,已经两点多钟了他才蹬着那辆摩托车回家。一进家门,他便说了一句:“肚子饿死了,正在生气的二婶,只好去厨房帮他热饭菜,我问他,今天家里来了许许多多的客人也不回来招待,午饭也不回来吃,你到底在干什么?二叔头也不抬一下:边吃边说,就两个字,忙啊!这两个字就把我的话匣子堵住了,我的不称职的二叔呀!

二叔好辛苦啊!如果晚上不值班,晚饭后甩下碗筷就会去翻他的医书,一人多高的书架里的书看了一遍又一遍,特别有几本,不知看了多少遍了。那股读书的苦劲儿比我这个初二学生有过而无不及。每当吃完晚饭后,朦胧还看见他在房间里的灯下一边看书一边摘记。

二叔常常忘了吃晚饭,有天夜晚,饭菜早已凉了,二叔还不回来。我只好奉命去医院找他,候诊的病人还真不少,我只好在外等候。我提醒二叔该回家吃饭了,他淡淡地说“快好了,快好了!”我还是无可奈何地在外面等着他,不知过了多少时候,二叔终于洗完手出来了。我刚迎上去,二叔突然用手按着腹部,看来他的胃病又发作了。他每天这样废寝忘食,不思茶饭,岂有不得胃病之理!二叔抽出随身带着的“三九胃泰”吞了下去,说“没事,没事。”我的不称职二叔呀,您能治好别人的病,却治不好自身的胃病!

二叔曾经坦诚承认:“在家里,我确实是个不称职的丈夫、爸爸、叔叔,可以为了病人,为了医学事业,只能如此。”我还能说什么呢?不称职的二叔为了这样神圣的医学事业,就让您“不称职”下去吧,您的侄子永远支持您!

这就是我与不称职的二叔一起走过的日子。

篇2:一起走过的日子

当编辑邀我针对杂志创刊十年应有“文字表示”之时, 我一时惊诧:十年了?眨眼间, 我们共同创刊的“孩子”已满十周岁, 惊, 喜!怎能一言概之。

时光恍如昨日, 没来得及梦中留香, 却早已拓出抹不掉的记忆。

始终不能忘怀的是来自专家给我的触动。当我以编辑身份采访行业泰斗何克抗教授时, 曾三进其家, 看到国内第一位信息技术学博导的家竟如此简陋, 心中敬意顿生。而手捧被何教授用近似正楷的小字修改得密密麻麻的稿件时, 我心底更有了难言的触动。其间无论是内容的修改, 还是勘误措辞, 甚至每一个标点的纠正, 都被何教授做了认真的标注, 我的心被彻底打动了。半个月的接触中, 我领略到了一位学者的治学严谨。

记忆犹深的是对山东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实地采访。近两个月的行程中, 我和阮滢等一行4人走遍了山东的1 7个地市。从校长到普通教师, 从市教委领导到区信息中心主任, 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线真情的呼唤。印象最深的是当时淄博桓台实验小学张校长的一番话:“我从教这么多年, 还第一次遇到这么认真到基层来了解一线的教育媒体, 我们欢迎更多的媒体走下来了解真相, 而不是在办公室里听别人谈经验唱颂歌……”是啊, 我们太需要“沉”下去了。杂志应该是一座连通上下的桥梁, 承载起开拓视野、引导思路、发现问题、启迪创新的责任。

由于工作变动, 我离开杂志社五年了, 但那些曾经让我感动的人和事, 那些让我灵感喷薄、使我奋笔疾书的场景却历历在目。

在杂志社工作的日子是快乐的, 更是美好的。衷心祝愿杂志越办越好, 祝福我的朋友们一路安康!

曾经一起成长的日子 (江南大学教育技术系刘向永)

人生之中, 往往因为一件偶然的事就有可能改变一生, 到北京工作以及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实习就这样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进入杂志社的时候, 我只是一个身处象牙塔的在读硕士生, 之后我利用采访、约稿有了更多的机会去接触一线教学和教师, 有了更多直观和真实的感受。记得, 2 0 0 3年策划《信息技术教育风雨2 0年》专题, 当时我们三位编辑一丝不苟地细致访谈并且收集了大量资料后, 反复酝酿推敲撰写而成。就是这期精心策划的专题成为了信息技术教育领域不可复制的经典, 后来许多教育技术杂志和专著研究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历程时都将其作为引用和参考。

专题是本刊自创刊之时起就一直坚持的特色。通过专题栏目, 杂志发出了媒体人的声音。之后编辑们集体创作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理性反思》获2 0 0 3-2 0 0 5年度全国教育报刊优秀新闻作品评选一等奖、《走过十年》获2 0 0 8-2 0 0 9年度中国教育期刊优秀作品编辑专题类铜奖、《改革开发三十年:历史见证基础教育信息化巨变》获2 0 0 8-2 0 0 9年度中国教育期刊优秀作品编辑策划类铜奖。一本专业期刊, 获此殊荣, 当属不易。

爱之深, 念之切。真心地希望杂志能够成为专业领域的精品期刊, 超越过去, 开创新的辉煌。

为何我要把你如此珍藏? (湖南常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肖焕之)

自2005年以来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一直被我珍藏在两层书架里。为何我会将她如此珍藏?

因为一些记忆, 保存自己对岁月的感怀。当年, 我作为一名从农村普通中学调入城市省示范性高中不久的信息技术教师, 第一次看到来自专家和同行写的文字, 激动、兴奋之余爱不释手。之后, 是她一路相伴, 帮我消解喧嚣浮躁、让我回归和煦平静。

因为一份情感, 寄托自己对学科的热爱。我经历过专业领域的多年飘荡与迷茫, 更懂得这份杂志对一线教师专业指导的重要性。她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交流会所、知识宝典、专业导师和心灵家园。

在创刊十年的特别日子里, 我该如何纪念呢?打开书架, 我翻阅一本本期刊中的旧文章, 让她在漫漫岁月中流淌着她特有的清香、恬静;我擦净一叠叠期刊上的灰尘, 让她在风烟俱净中澄澈得如一汪清水, 时而让人回味沉醉、时而让人静心小歇。纪念是为了释怀, 释怀是为了能盛满下一个十年的辉煌……特别的日子里, 我期待她继续保持前瞻性视野, 用鲜明的主题策划、新锐的课程建设和开拓的技术应用等方面文章来润泽教师的心灵。

思想的传播机 (广东华南师大附属小学吴向东王继华)

从2007年在杂志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我们懂信息技术吗》开始, 到目前为止, 我们在这本杂志上共发表了1 2篇文章。正因为得益于杂志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及其他学科教师中的影响力, 我们的思想观念和做法才得以更好地传播。

2010年1月, 我们关于“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的第一篇文章发表时, 杂志联络了国内一些知名的教师、教研员和学者进行专题讨论, 激起了不小的反响。随后, 我们又把“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成系列地发表在杂志, 不断直接或间接地回答读者提出的质疑。一年过去了, 还有老师在不断地围绕这一话题与我们交流。这些交流无疑加强了思想的碰撞。正因为杂志的学术气质, 才吸引了这么多的教师来阅读、来撰稿。

一份教育杂志的生命力在于她对教育实践的尊重, 和她对从教育实践中生长出来的理论思想的扶持和传播。这本杂志做到了, 而且做得很好。衷心感谢!

走近名师只因有你 (广东佛山市禅城区南庄中心小学谭瑞贞)

我有幸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走过快乐而充实的十载春秋。杂志最吸引我之处就是专题策划。由于某期策划, 我认识了一位名师, 还有幸与他面对面交谈。

杂志2011年第2期推出了《“电子书包”:小荷又露尖尖角》专题策划。我所在的学校是广东佛山禅城区“智慧校园”的示范性学校, 2011年底建设智慧教室, 电子书包即将进入课堂, 因此我本身对电子书包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但苦于没有亲身体验它的功能, 对于操作、管理、维护、应用等问题更是无从知晓。通过阅读这期专题, 我了解了电子书包的发展状况, 其中上海七宝中学陈圣日主任所撰写的《“电子书包”服务体系的初步建立》让我印象深刻。要是能和作者见面畅谈, 该有多好呀。

机缘巧合。2 0 1 1年5月, 我参加香港第四届资讯科技展示活动, 陈圣日主任也到会演讲《电子书包在移动教学上的应用》。知道这个消息后, 我高兴得快要跳起来, 心情很激动, 我终于有机会可以见到这位上海名师了。会后, 我主动向陈主任请教, 陈主任言语真诚, 娓娓而谈, 谦虚随和, 令我茅塞顿开, 醍醐灌顶。陈主任还鼓励我多学习、多实践, 以后在电子书包应用方面多与同行交流。

此时回想此事, 心存感恩。感谢杂志, 让我了解新知, 开拓视野, 有幸聆听名师教诲, 有幸与志同道合者携手共进、风雨同程。

你!改变了我的选择 (江苏如东县栟茶镇浒澪小学周建峰)

信息技术老师这样一个角色, 曾经让我一度找不到方向, 深感茫然, 甚至想转岗。制作课件、做网站占用了我大量时间, 学校里几乎与“电”扯上关系的事都会找上我, 甚至某班教室日光灯不亮了, 都打电话给我……我终日操劳于日常的琐碎, 俨然勤杂工。然而, 开学初的一天, 我照例翻阅新来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0年第9期) , 看到了《9月, 与幸福“不期而遇”》这个专题, 其中的很多事例何尝不是我的真实写照, 特别是《找回自己的心灵家园》这篇文章, 给我的启发最深。从那之后, 我开始将自己日常工作梳理顺畅, 把自己从琐事中解放出来, 不再事必躬亲, 于是就拥有了更多的自我空间来提升专业素养。伴随着个人提升, 各项成绩也纷至沓来。2011年5月本县《如东快报》刊登《“电脑专家”周建峰》一文, 介绍了我的个人事迹。享受了成功的愉悦之后, 我日渐寻得了自我, 更重要的是体验到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那种独有的幸福。

如今的我, 依然是一名信息技术教师, 但因为你——《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改变了我的选择!我不再为自己的选择而徘徊犹豫, 我的脚步铿锵, 目光如炬。

年轻就是希望 (江苏扬州市邗江区李典学校鞠福云)

2009年的一天, 同办公室的一位专职信息技术教师捧着一本刊物在读, 一边读还一边说:“不错, 不错!”是什么好刊物?我一看, 原来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乍看刊名与我所教的语文课不对口, 所以我看了便往回走。那位信息技术教师拉住我说:“你别走, 上面有你看的东西呢, ‘教育博客’和‘课程整合’栏目办得绝对好, 不信你可以看一看。”是吗?我接过他手中的刊物, 将信将疑地看起来。

记得当时读的是王晓凤老师写的《这位学生在乎》。在阅读过程中, 我和作者一样被深深感动着。紧接着, 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教育博客”和“课程整合”上的所有文章, 因为我发现, 上面的文章大多来自一线教师, 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

看多了便有了写作冲动。2010年, 我也开始把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感动写下来, 向杂志投稿, 并得到了栏目编辑的悉心指导。

在此, 我并不想对刊物作过多的溢美, 因为她今后的路还很长。她是年轻的, 难免会显得不够成熟甚至有些稚嫩, 但年轻代表的是热情、是朝气、是希望。

如今, 编辑们创建的“书苑—教师书吧”Q Q群规模不断扩大, 越来越多的教师加入进来, 这难道不是对杂志最好的肯定吗?有了广大教师的支持, 她的前景岂能不光明?

让我们一起加油吧!耶!

十年启示录 (江苏江阴市要塞实验小学包士娟)

今年也恰巧是我工作的第十个年头, 我是迎着新课改, 在刊物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信息技术教师。

2010年第3期边楚女老师写的《用语言打动孩子的心》, 让我感同身受。学生上课开小差是常有的事, 但边老师却应对自如。一位学生在上课时经常望向窗外, 边老师笑着对他说:“你在看窗外的风景, 我在读你的心情, 风景那边独好, 我的心情因你而变。”这段充满诗意的话逗得学生笑了起来。边老师的做法让我眼前一亮, 我将她的方法用于实践, 效果立竿见影。让我不得不深深地感谢贵刊, 潜移默化地给我的工作带来了无数的改变。

贵刊的成长, 也见证了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和壮大。在接下来的日子里, 我会一如既往地关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祝明天更美好!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福建宁德师院附小肖克成)

2003年暑假, 在城里教书的滨给我打来电话, 告诉我城里一所学校需要招收一名信息技术老师, 我符合条件, 同时还寄来一摞《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 让我好好准备, 把握进城机会。

这是我当时看到的唯一一本与信息技术教育相关的杂志。开始, 我只为了进城考试而读。慢慢地, 我发现书中的内容不仅能够解决许多我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 还让我开阔视野, 增长知识。我如饥似渴, 从阅读中一一找到答案。怀揣着希望, 我报名参加了招聘考试。不负所望, 我顺利通过了说课、实践、面试三关, 这段经历我今生难忘。

我心存感激, 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让我从“摸着石子过河”走向专业成长。如今, 这份杂志伴我走过八年教学生涯, 让我开拓视野, 博采众长。

篇3:一起走过的日子

在我们的教育生涯中,你选择与谁同行,将决定着你的教育认识和思想,影响着你的教育价值取向和追求,更改善与完善着你的精神品位、人生质量。从教20多年来与《广东教育》一路同行,让我更坚定了这个想法。对我而言,《广东教育》中的每一个新理念、新视角,都给我以强烈的思想冲击并引领着我前进。

曾为在书中看到的一句话感动并感悟到教师平凡中的尊严、崇高:“教师不是一个职业,而是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从此不敢亵渎“老师”这个名字。

曾受到书中教育思想启蒙:“启迪学生的性灵,使他们会思想,不断地发现问题,疑中有进,疑中有成。”从此我的课堂有了灵动的鲜活的个体。

曾让我明白“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大关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并由此焕发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永不满足于现状的批评与创造的欲求。”因为懂了,所以方向也就正确了。

是的,在与南粤的同行们交流与碰撞中,我不断地锤炼和成熟着自己的思想。也正因为20多年的耳濡目染,我从一个《广东教育》的崇拜者、学习者,到参与者。当我的第一篇拙作见诸《广东教育》时,我就明白了“一次反思一次提升”的道理。在随后的十几年里,我以研养教,以写促思,自己关于教育、管理的实践与反思——《明确目标转变思想,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加强学校管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的思索》等10多篇文章先后在省内外教育期刊上发表。

走上校长的岗位后,作为百年老校的“年轻校长”,我深感肩上的担子重,身上的责任大。作为一线的管理者,缺的不是实践,而是理论的指导和提升,是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同行的引领和启发。可以说,近年的《广东教育》关于“校长管理”的相关文章,开拓了我的管理视野,激发了我的思维。

对话与融合、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反思,总能孕育创新意识,激发创新能力,生成创新成果。我的《立足教师主体地位的校本培训》《扩招背景下的分层教学》等文章先后见诸《广东教育》,也是近年我校采取校本培训和分层教学应对学校扩招而进行的创新管理模式的尝试的总结与思考。

最后,想起作家余华的那句话:“我对那些伟大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会被他们带走。我就像一个胆怯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抓住他们的衣角,模仿他们的步伐,在时间的长河里缓缓走去,那是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他们将我带走,然后又让我独自一人回去。当我回来之后,才知道他们已经永远和我在一起了。”是啊,和《广东教育》在一起的20多年,不就是“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吗?

她是执着的践行者和理想主义者,60年灌溉、60年耕耘、60年发展、60年收获。在此祝福《广东教育》,祝福广东教育!一路有你,我们一路奋发!

篇4:一起走过的日子

二年级的小朋友就像一群活蹦乱跳的小精灵, 一到下课总是唧唧喳喳叫个不停。

“阿里山的山连着山, 连着山……”我们手拍着手, 唱着歌谣, 玩得不亦乐乎。这是我们最喜欢的游戏, 就像迷恋白雪公主一样。

那次课间, 正当我们玩得高兴的时候, 突然发现你被一群小女孩团团围住。后来才知道, 那首我最爱的歌谣是你编的。顿时, 瘦小的你在我内心里变得高大起来, 我开始想, 如果能和你做朋友, 该多好。

我开始打着小算盘, 每天心想着怎样和你碰面。你不知道, 我见你一面有多高兴, 就像吃了棒棒糖一样, 心里能甜上半天。那天, 我特意买了两个棒棒糖, 坐在秋千上等着你。你穿着花裙子, 像个小天使, 微笑着朝我走来。我把一个棒棒糖塞到你的手里, 嘟着小嘴说:“你一块, 我一块, 我们就做最好的朋友吧。”然后你笑了, 像向日葵一样灿烂。我们拉勾勾, 说一百年不许变。此后, 你有了我的棒棒糖, 我也有了你的旺仔牛奶。

你比我妈还厉害

升入初中后, 当身旁的同学都雨后春笋般成长时, 独我, 原地踏步。班里有个高个子男生, 总是欺负我。他总喜欢昂着头, 傲慢得像只大公鸡一样走到我面前, 伸出粗壮的手指, 轻蔑地点着我的肩膀, 嘴里说着:“哼哼, 小矮人……”看着他的背影, 我的心里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冲动, 犹如愤怒的野兽, 在爱恨交织的山林里奔走。

于是, 放学后我总要拔他的自行车气门芯。每天他还是一如既往地拍着我比他矮半头的肩膀。当我把这件事告诉你时, 你淡淡地说:“傻瓜, ‘免免相报’何时了啊……”“是冤冤相报吧!”我不客气地打断了你。你笑着说, 对啊, 是冤冤相报, 可你连这“冤”都算不上, 你等着, 今天先饶了人家的气门芯吧, 明儿, 他保证向你道歉……

果然, 第二天一早, 大个子走到我面前, 红着脸说了好几句“对不起”, 并请求我原谅。那天, 我几乎是飞着出现在你面前, 紧紧拥住你, 大叫:“你怎么这么牛?”你嘿嘿一笑, 说天机不可泄露, 以后再告诉我。我笑着, 问该如何感激你, 你说, 傻丫头, 有空给我老实学习就行了, 不要胡思乱想了。我趴在你耳边, 抛下一句话———“你比我妈还厉害!”后来, 那个当初没能道破的秘密终究随风飘逝, 埋在了心底……

我会想你的

你喜欢诗, 更喜欢吟诗, 喜欢冰心女士的诗, 也喜欢徐志摩和鲁迅的诗。你喜欢在周末的下午带着我漫步在小路边, 夕阳洒下一地的余晖, 垂柳倒映在静静的湖面上, 如梦如幻。漂亮的你, 手拿一本诗集, 轻轻地吟咏。每次吟诗, 你总是那样专注, 眼眸里透出一种淡淡的忧郁。而我总会带上一本笑话集, 等你吟完诗的时候, 读几则笑话逗你开心。

然而, 美好的日子总显得那么短暂, 转眼就到了备战中考的日子。

我们都在为中考冲刺, 散步的机会越来越少。我总想抽出时间和你去散步, 可做不完的作业把这份美好的愿望扼杀在摇篮里。你安慰我, 先迈过中考这个坎儿, 以后散步的机会多的是。于是, 我埋头为中考作最后的冲刺。

中考结束了, 当我得知自已考上高中时, 心里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你。我们相约在那条熟悉的路旁见面, 还未等我开口, 你的一席话却像晴天霹雳一样把我震住了。你要走了, 爸妈在外地买了房子, 在那边就再也不回来了。泪, 悄无声息地落下来, 砸在心里。终于, 两个人都忍不住哭出了声, 又紧紧地拥抱着, 只是, 这是最后一次拥抱;只是, 以后的路要分开走了……

后来, 你给我寄过信, 信很简单, 一幅画, 一段文字。画里面, 夕阳下, 两个小女孩漫步在小路旁, 仿佛还是那么温暖。画下面, 有你常吟的冰心女士的诗。闭上眼, 仿佛又回到了当初, 一个吟完诗, 一个接着讲笑话, 她们笑得好开心, 好开心……

导师:李建华

篇5:一起走过的日子

伴着《中学生阅读·初中版》,孩子们的初中生活变得快乐和充实。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当年全班中考语文成绩名列全校榜首,《中学生阅读·初中版》实在功不可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对文学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当年阅读《中学生阅读·初中版》的冲动与遐想,她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的教学之旅、文学之旅。

遗憾的是,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尽管也常瞅见孩子们手中的《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但我一直无缘再次捧读,潜意识里也认为那只是孩子们的读物,于教师而言未免简单了些。想不到15年后,我竟能与她再次近距离接触。

2010年,我自费订阅了一份《中学生阅读·初中版》,并发动班上的学生订了四份,每组一份,互相传阅。作为曾蝉联两届国家期刊奖银奖的《中学生阅读·初中版》,无论是“当代阅读”,还是“实用阅读”、“经典阅读”、“青春阅读”,我都爱看,力图站在更高的位置引导学生阅读和思考。相对而言,我更偏爱“当代阅读”——生活味浓,轻松有趣,还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合适的范文。读多了,想多了,熟悉了《中学生阅读·初中版》的思路与宗旨之后,我也试着向她投稿,也曾有幸与她有过三次亲密接触:2010年,拙作《一位乡村教师的家访报告》获“学习出版社杯·成长的季节”全国初中师生征文大赛教师组一等奖;2011年,拙作《守望大山不言悔》获“守望梦想”全国初中师生征文大赛教师组一等奖;拙作《远山的大学》还被2011年第1期《中学生阅读·初中版》的《小小说欣赏》栏目转载。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全国创刊最早、以指导阅读为主的初中生语文学习期刊,《中学生阅读·初中版》独具创意的板块、栏目、内容、风格等,已成为同类期刊中的经典。与她相识相知的日子里,我的文学之旅越走越光明,我的教育人生越走越精彩。我发表在《中学生阅读·初中版》的文章成了学生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与范文,我的文章获奖也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兴趣。在我的倡导与努力下,《中学生阅读·初中版·读写》和《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也成了年段读物、校园读物,月月更新,润物无声。为更全面地认识这一本刊物,我还经常上网浏览《中学生阅读·初中版》官方网站,并将她添加到收藏夹里。此外,我也指导学生上网浏览《中学生阅读·初中版》官方网站和龙源期刊网。

又一期《中学生阅读·初中版》摆到了我的书桌上,惊喜之余,有一种感动在心间荡漾,深沉而真切。说来惭愧,两年来,我向杂志投稿,只是冲着征文而去,极少真正静下心来梳理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得失。

要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兴趣为先,读写为重点,阅读为特色,以读带写,寓教于读。这是我阅读的原则、教学的法则,也是《中学生阅读,初中版》的办刊理念与宗旨,愿与杂志共勉。

篇6:一起走过的日子

窗外的大树,被萧索的秋风吹着,叶子盘着旋儿往下落,夕阳的余晖下,远处的街道边,两个小女孩手拉着手边说边笑地走着,而我,又想起了你……

——题记

你就像棒棒糖一样甜

二年级的小朋友就像一群活蹦乱跳的小精灵,一到下课总是唧唧喳喳叫个不停。

“阿里山的山连着山,连着山……”我们手拍着手,唱着歌谣,玩得不亦乐乎。这是我们最喜欢玩的游戏,就像迷恋白雪公主一样。

那次课间,正当我们玩得尽兴的时候,突然发现你被一群小女孩团团围住。后来才知道,那首我最爱的歌谣是你编的。顿时,瘦小的你在我内心里变得像树一般高大起来,我开始想,如果能和你做朋友,该多好。

我开始打着小算盘,每天计算着怎样和你碰面。你不知道,我见你一面有多高兴,就像吃了棒棒糖一样,心里能甜上半天哪。

那天,我特意买了两个棒棒糖,坐在秋千上等着你。你穿着花裙子,像个小天使,微笑着朝我走来。我把一个棒棒糖塞到你的怀里,嘟着小嘴说:“你一块,我一块,我们就做最好的朋友吧。”然后你笑了,像向日葵一样灿烂。我们拉勾勾,说一百年不许变。

此后,你有了我的棒棒糖,我有了你的旺仔牛奶。

你比我妈还厉害

升入初中后,当身旁的同学都春笋般疯长时,独我,原地踏步。班里有个高个子男生,总是欺负我。他总喜欢昂着头,傲慢的像只大公鸡一样走到我面前,伸出粗壮的手指,轻藐地点着我的肩膀,嘴里说着:“哼哼,小矮人……”瞥我一眼,又骄傲地走了。看着他的背影,我的心里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冲动,犹如放归的野兽,拖拽着愤怒,在爱恨交织的山林里奔走。

于是,放学后总要拔他的自行车气门芯。每天他还是一如既往地拍着我比他矮半头的肩膀,放学后他也一如既往去偏远的修车铺修车。当我把这件事告诉你时,你淡淡地说:“傻瓜,‘免免相报’何时了啊……”“是冤冤相报吧!”我不客气地打断了你。你笑着说,对啊,是冤冤相报,你连这“冤”都算不上,你等着,今天先饶了人家的气门芯吧,明儿,他保证给你道歉……

果然,第二天一早,大个子走到我面前,红着脸说了好几句“对不起”,并请求我原谅。那天,我几乎是飞着出现在你面前,紧紧拥住你,大叫:“你怎么这么牛?!”你嘿嘿一笑,说天机不可泄露,以后再告诉我。我笑着,问该如何感激你,你说,傻丫头,有空给我老实学习就行了,不要胡思乱想了。我趴在你耳边,抛下一句话——“你比我妈还厉害!”

后来的后来,那个当初没能道破的秘密终究随风飘逝,埋在了心底……

我会想你的

你喜欢诗,更喜欢吟诗,喜欢冰心女士的,也喜欢徐志摩和鲁迅的。你喜欢在周末的下午带着我漫步在小路边,夕阳洒下一地的橙黄,垂柳倒映在静静的湖水里,如梦如幻。漂亮的你,手拿一本诗集,轻轻的吟咏。每次吟诗,你总是那样专注,眼眸里透出一种淡淡的忧郁。我不喜欢如此伤感的你,所以每次散步前,我都会带上一本笑话集,等你吟完诗的时候,读几则笑话逗你开心。

然而,美好的日子总显得那么短暂,转眼就到了备战中考的日子。

我们都在为中考冲刺,散步的机会越来越少。我总想抽出时间和你去散步,可无情的作业把这份美好的愿望扼杀在了摇篮里。你安慰我,先迈过中考这个坎儿吧,以后散步的机会多的是呀。于是,我埋头为中考做最后的冲刺。

中考结束了,当我得知自己考上高中时,心里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你。我们相约在那条熟悉的小路旁,还未等我开口,你的一席话却像晴天霹雳一样把我震住了,你要走了,爸妈在外地买了房子,在那边就再也不回来了。泪,悄无声息地落下来,砸在心里。终于,两个人都忍不住哭出了声,又紧紧地抱在了一起。——就像以前那样,紧紧地拥抱着,只是,这是最后一次拥抱;只是,以后的路要分开走了……

后来,你给我邮过信,信很简洁,一幅画,一段文字。画里面,夕阳下,两个小女孩漫步在小路旁,夕阳的余晖,仿佛还是那么温暖。画下面,有你常吟的冰心女士的诗。闭上眼,仿佛又回到了当初,一个吟完诗,一个接着讲笑话,她们笑得好开心,好开心……

山东省阳信县第一中学啄春泥文学社2011级12班

点评:

读罢此文,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全文充满了真情实感。从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仍能给人清新明快的美感。文章作者巧妙地选取了生活中三个细小的生活画面,进行了细致地描绘,并将真情蜜意融入其中,甚为感人。朋友从相识、相知再到相离,情节层层递进,感情步步升华。是啊,每个人都会有一段难忘的友谊之旅,或许有的也像作者的友情一样被时间封冻了,但只要真情尚在,友谊的阳光总有一天会普照在每个人身上。

篇7:一起走过的日子

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一次刻骨铭心的争执。

那天,我的同桌何东升向我借一本书。那时,我已经跟很多人说好了要给他们看,因为害怕,所以就给了他“插队”的特权。但是怎么都得等现在正在看的人看完吧,他却非要第一个看。我好心跟他讲先来后到的道理,可他却莫名其妙地发起火来。我惊恐地望着他:只见他两眼瞪得大大的,整个脸都被气红了,呼吸声强烈到整组都听到了。我一看便知道他不是在开玩笑,是真的发火了。我知道下课后他会干什么,我不得不干什么,于是做好了准备。下课铃的声音越来越小,而他并非如此,脸越来越红,呼吸越来越大声。直到老师喊了一声下课后,我像出膛的炮弹一样,“嗖”的一声冲出了教室,冲进了女厕所。

一想到接下来我留在教室的书包会怎么样,我便想起他以前欺负我的一件件事,那些事呀,有刺猬身上的针那么多,一根一根刺上我的心。以前这些气我一直憋在心里,现在我再也忍无可忍了,哇的一声哭了出来。正在厕所的姜皎安慰我,让我不要向何东升屈服。我擦干了眼泪回到教室,大家都在安慰我,逗我开心……看见她们一个个帮助我的身影,我心里一酸:“哎呀,下次一定报答她们。”

现在,我跟何东升又和好了,他还收我为他的小徒,我跟他练了一身防身术,用来防人抓我头发的,经过那次事后,我们更铁了。

虽然时光流逝,但我从不抱怨时光的流逝太快,因为在我人生银行存了一大笔财产——记忆,它是永恒的,就像红酒那样,存放得越久,就越醇美。

上一篇:小升初不可错过的面试技巧下一篇:17年中学少先队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