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返乡农民工生活状况调查

2024-05-22

关于返乡农民工生活状况调查(共8篇)

篇1:关于返乡农民工生活状况调查

《关于返乡农民工生活状况调查》

前言:

本次社会实践参加者:XXX

班级:商学院10会计6W班

学号:10241511

主题:河南省信阳市返乡农民工生活状况调查

时间:2012.2.1——2012.2.5

地点:信阳平桥区,光山农村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 河南信阳返乡农民工基本情况

首先了解信阳返乡农民工的基本情况。河南本来就是一个农业大省,是中国主要的农民聚居地点,信阳更是。所以信阳每年都有大量的农民工过完春节外出打工,然后第二年过年之前赶回家过年。这也是我们信阳最具有特色的一个民间文化。在我们信阳地区,继承古代楚国的礼仪之邦,过年回家祭拜祖宗是每个家庭必须的,渐渐地成为了一种信仰。

经过我们在信阳平桥区,光山县等地进行问卷调查,我们知道,外出打工的分两批。一部分是大龄青年,四十岁左右,是个典型的农民工和劳动力,在家上有父母,下有孩子,然后自己每年出门打工挣钱,以补家用,养老育儿;另一部分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小伙子,这部分人,大都是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的,或者还有一部分是初中毕业的,然后在外面打工挣钱,为的是早日挣钱回家买房结婚。总体人数比例男性远远大于女性。这也是农村目前外出打工任务的基本形象。

最后关于外出打工的人大多是前往深圳广州等南方经济发达地区,而且有同乡聚居的现象,比如东莞,惠州等地方,这些地方大都是年轻的的那一部分,河南信阳的人比较多。然后就是一部分人在苏州一带,还有一些是在北京打工,在北京打工的大都是大龄男性。这是河南信阳外出打工的基本情况。

二 河南信阳返乡农民工外出打工经历

经过寒假的聚会聊天等各种途径,我们了解到部分年轻人和大龄男性的打工经历。首先说一些四十多岁,在京打工数年的农民工,其实这部分人大都已经脱离农村的贫穷。隔壁村子有一家兄弟五六人在北京干了二十多年,如今在村子里算是很有钱了。经过谈话知道,他们当初在家里特别贫穷,然后就一家人出门打工,初到北京,相当艰苦,吃穿住都是问题,吃的是馒头,穿的是破衣服,住的是很多人租在一起的破房子。听说,他们都是从捡破烂发家的,那个时候,北京很多地方各种废弃的东西比较多,后来他们挣有一点钱,就自己开个点,然后继续扩展业务,后来是跟给别人搞摧迁,虽然辛苦,工资越是很高的,都是年轻力壮的大龄青年干活给很给力。所以最后都小有成家,然后每年回家过年,都会开着多少万的车,回家甚是光荣。然后请朋好友欧餐打牌,甚是开心。总体生活状态还是很不错的。

另外一部分是初中毕业去广东打工的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他们大都在东莞等

地进工厂,电子厂或者是玩具厂什么的,总归就是做一名普通的职工,好一点就是做到组长或者主管。毕竟只有初中学历。但是他们当中依旧有一部分是从十几岁就干起,一般在同一个厂干了近十年,现在手中也有几万块钱的积蓄。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在和他们聊天中我们感受到,刚开始进厂的时候,外面的世界都不知道,很好奇,然后什么都想体验一下,挣的一点辛苦钱,全部花掉了。之后后来几年长大一点才知道积累资金,为了结婚。同村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在结婚的时候,依旧拿不出很多钱,很多资金还是父母种田多年攥下来的。父母也希望早点完成儿女终身大事,也很愿意拿出自己那部分钱。

经过了解知道,他们在外打工,经常加班,其实还是很辛苦的,更重要的是,他们在那边工厂里,很难有发展前途,最多也即是做到主管,因为学历知识点限制。还是之前说的,懂得了赚钱辛苦了,才学会了慢慢攥钱,一年余积两三块钱,就算可以了。在他们看来,这就已经是很不错的。总之,这部分年轻人进厂打工的,很辛苦,很辛酸,谈不上幸福。

三 河南信阳返乡农民工春节在家生活状况

经过很多人的调查统计,我得出结果显示:普遍农民工回家过年都是开心的,生活状况良好,不管是否挣到多少钱,或许这个和我们信阳的文化特点有关。在我们访问的一些人当中,春节回家过年的,有一部分多年在外,在即家里没有房子,这些人通常住在比较近的亲戚家中,一起过年。这部分人大都是全家都在外打工的。另外一部分有自己固定居住地方的农民工,回家就是和家人团圆,回来了买很多年货,到处花钱。其实在我们农村人眼中,所有在外打工的人,都挣了不少钱回来,很多有钱的都是开车汽车回来,很是风光。

关于在返乡之后的生活,如果全家在外回来之后,就需要重新给家里打扮一下,有些费力费时。在生活饮食习惯上,大都没有什么变化,农民工依旧很喜欢老家的食物。还有那些多年未回家的,常年在外打工的农民工,每次过年回家都会带着很多家乡特有的产品回城里去吃。

在冷暖方面,外出农民工大都说家乡比较冷,或许南方太暖和的原因。还有就是家乡里的网络不是很通,想上一个网就非常困难。当然这都是对年轻的一批人而言的。对于养家糊口的中年们,这些都是无所谓的,他们在意的是每年挣更多的钱给家里用。这些都是朴实无华的劳动人民,打工者,农民工。但是他们能吃的了苦,不求富贵,只求家庭和睦,挣钱多多,过上舒服的日子。这或许就是最平凡的幸福。

四 总结感想

经过这次的社会实践调查,我们深入了解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从而更加知道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进而会更加珍惜。这是此行的最大收获。此外在罗山,光山等小县城,还是有很多地方已经体现出现代都市的气息了,新城区总有一栋栋的楼房拔地而起,很是壮观,某些娱乐设施也是应有尽有。然而当我们走进光山农村的时候,我们仿佛进入另一个世界,古老的村落,显示着凄凉和悲哀。

其实真的很感触最深的是我们农民工的朴实无华,做人做事的那份精神和品行。虽为农民工,一样为社会创造财富,为社会主义建设尽一份自己的力量。他们从来不会幻想一夜暴富,他们从来不会想不劳而获,不是他们的,他们不要,他们只知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他们愿意付出汗水和辛苦,来换取应有的报酬,他们就是农民工。他们身上是我们现在社会都市或者官府达人们都没有的真实。

那是怎样的一份真实:“干活流汗,只为挣钱;养家糊口,一生无悔”。

调查之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对农民工而言,幸福又是什么。对我们河南信阳的农民工而言,幸福是不富贵显达,他们要的是实在,实实在在的努力换来实实在在的收获。虽然在所有人看来,农民工几乎是社会的最低层,但是他们不介意这个。不管外界人如何评论他们,他们依旧做好自己分内的事,自己的钱,养自己的家,依旧可以感觉到幸福。其实,在他们看来,现在的社会比以前发展的快多了,生活也比以前好多了。这样,农民工满足了,老百姓也就满足了。从而我们也懂得了,幸福不容易,好好珍惜,用爱用心去呼唤世界的真善美。

参考文献:《历史的今天》

篇2:关于返乡农民工生活状况调查

数理学院09数2周永权 摘要:农民工已经日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规模巨大的特殊社会群体,由于他们职业与身份的不一致,在工作及工作以外的生活、消费、从事的工种等诸多方面遭受着不平等的待遇,其劳动保护权益,工伤保险权益、养老保险权益、医疗保险权益、失业保险权益等社会保障权益均无保障,急需在完善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同时给予农民工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农民工 社会保障权益制度创新

一、农民工的形成和生存现状分析

(一)农民工形成的历史渊源

始于1978年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把农民从“共同贫困”的凝固状态中解放出来。以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微观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大解放。1984年中国农业大丰收,第一次出现卖粮难,它意味着农业生产容纳不了如此众多的剩余劳动力,进城又被严格限制着,就在农村社区范围内自发向二三产业转移,就地办起乡镇企业。于是,就有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民工”。

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扩展到城市,城市二三产业获得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再加上粮食、副食品的购销逐渐放开,于是,“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的“农民工”大量出现了。“农民工”已经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主力军。

(二)农民工生存的现状

农民工作为城市人口中的边缘群体,进城之后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因而以下问题是首先应该关注和考察的内容:

1、收入状况 :收入水平是决定农民工在生活状况如何的最基本因素,是衡量农民经济层面适应度的最重要的指标。经过调查,进城打工的农民工的月收入情况为:2000元以上只占5%,在600-1000元之间占了46%,`而城市在岗职工2003年月平均收入为2109.3元,2002年月平均收入为1821元。可以说农民工可支配收入与城市在职工差距更大,这是农民工在经济上适应度较低的根本表现。

2、消费行为:消费结构是衡量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从被访农民工中,主要支出是:食物占82%,寄钱回老家占53%、人际交往占50%,交通占42%,租房占28%,由此可见农民工以生存消费为主,消费层次较低。而根据《北京统计年鉴2004》的统计资料表明,食品占32。81%,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占18。29%,衣着占8。44%,相比之下,城镇居民食品支出的比例较低,娱乐教育文化、衣着的支出比重较大。这说明相对城镇居民而言,农民工们更偏向生存型消费。农民工的生活水平较低,仍以满足生存的基本需要为主,学习新知识、技能,进行投资的意识与经济能力很弱,从而也反映了他们对城市社会较低的适应度。

3、生活方式:由于农民工的劳动强度普遍较大,劳动时间较长,闲暇时间少,基本上处于一种工作、吃饭、睡眠这种原始、简单的生活状态,与一般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相去甚远。

4、农民工每天的劳动时间:从调查中得知,农民工的工作强度是大大超时的,符合劳动法一天工作8小时的劳动者仅占26.5%,也就是73.5%的农民工都属于超时劳动,得不到像城市居民那样正常的休息和娱乐,他们为了生存不停的工作!

5、就业受到限制:以户口制度为基础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使城市的劳动力市场被人为地分割成了正规和非正规两种,城市管理者为了限制外地劳动力与城市工人的就业竞争,采取各种各样的政策来限制进入城市的外地劳动力数量(其实,很多研究已经证明了农民工进城没有形成对城市工人的就业竞争压力)。

一些外地劳动力流向较集中的城市,要求外地劳动力必须领取“五证”,即暂住证、出租房屋安全合格证、就业证、婚育证、经商许可证后,方有进入该地劳动力市场的资格。但是,要想做到“五证齐全”难度很大,由此达到了限制外地劳动力进入的目的。

6、没有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在笔者此次的调查问卷中统计出60%的农民工没有签订劳务合同。此外,不少劳动合同签订不规范,有的劳动合同只有职工本人签字,单位经办人签名,没有单位公章,有的只签订了试用期合同,还有部分企业的劳动合同签订后不交给劳动者本人。由于劳动合同签订主体间存在不平等,一些合同订立的权利和义务明显不对等。在许多企业的劳动合同中,用人单位对职工规定了许多应该履行的义务,而对自己应该履行的义务则规定得很少,不少企业的劳动合同甚至缺少基本条款,如工作岗位、工资支付、休息休假等。劳动合同非但没有成为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护身符”,反而严重侵害了职工的合法权益。

二、对策及建议

(一)建立针对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

农民工所从事的多为脏、累、重、险的工作,工作条件相对比较恶劣,涉及农民工的工伤及其他职业伤害事故不断见诸报端,在缺乏有效制度安排的情况下,一旦发生事故,有关的赔偿问题将引发无尽的纠纷,因此有必要尽快建立针对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对农民工来说,这一制度不仅保证其一旦出现职业伤害事故可以得到相应的赔偿,而且由于建立起了针对城市农民工的工伤赔偿机制,用工单位将会更加注意用工过程中的安全保护措施,其结果将有可能大大减少农民工的职业伤害事故。而政府要做的则主要在于设计特定的制度,并将之作为一种优效品强制推行。应采用现代科学的安全管理手段,以预防为主,而不是“事后处理”型的管理和监督。

(二)建立规范的用工制度

从笔者的调查中有60%的农民工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所以规范用人单位与农民工的劳动关系,是保障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的前提。所有用人单位均须与所雇劳动者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并接受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

(三)建立针对农民工的医疗和大病保障制度

患病是农民工最为惧怕而又是难以避免的问题。尽管从年龄结构看,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以年轻力壮者为多,但患病仍然是难以避免的。在缺乏保障机制的情况下,患病尤其是大病不仅为农民工造成身体痛苦,而且会导致失去工作,从而失去经济来源而陷于贫困。为更大范围内分散农民工的风险,应该建立针对农民工的大病医疗费用部分社会统筹的保障机制。其筹资机制由个人缴费和地方财政的一定支持来构成。个人缴费和财政支持的比例应该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来具体制定。

所形成的基金会由有关的社会保险机构专项管理。凡参加大病医疗费用统筹的农民工可持大病治疗卡到指定医院接受治疗,最终实现与城镇医疗保障制度的并轨。

(四)根据农民工的不同情况,将其纳入有差别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全国已有许多城市出台了关于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体现了政府对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关注。但是仍有大量农民工没有参加养老保险,应该说建立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制度难度很大,因为有的农民工在城镇工作生活了较长的时间,并且拥有比较稳定的工作和固定的住所。有些则刚刚进入城镇,工作和生活的流动性很大。因此,应该针对不同的情况建立有差别的社会养老保险方案。

参考文献:

1.卢海元著:2004年1月出版,《走进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经济管理出版社

2.杨立雄:2004年,《“进城”,还是“回乡” ?---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的路径选择》,《社会》,2004年第3期

3.李玉荣、周晓辉:2004年,《农民工权益受损导致其对社会的低信任度 》,《兰州学刊》,2004年第3期

篇3:关于返乡农民工生活状况调查

为了全面、准确地了解服装制造业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 笔者于2009年7~8月份对在浙江省温州市服装制造业的320名农民工进行了问卷调查。温州市经济发展水平高, 制造业发达, 而服装制造业作为温州市四大支柱产业之一, 该行业汇聚了大量的农民工。因此, 调查将样本锁定为温州市服装业的农民工, 不仅保证了样本量的充足, 而且代表性强。本文结合这次调查, 介绍和分析服装制造业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 并提出对策建议。

1 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计投放问卷320份, 回收有效问卷296份, 有效率达92.5%。调查所涉企业分布在服装行业相对集中的温州市区、以及温州市属县永嘉县瓯北镇、桥头镇、上塘镇。参与者包括普通员工、技术人员、一般行政人员与各级管理人员。在调查对象确定的基础上, 本次所调查的内容包括了工作状况、社会保障、薪酬水平、居住状况、休闲娱乐状况、健康生活、物质生活、精神生活8个方面。

在调查的296名服装制造业农民工中, 男性129人, 女性167人, 分别占总数的43.6%和56.4%。性别差异并不是很明显。从年龄结构看, 15~19岁的农民工有25人, 20~29岁的农民工有161人, 30~39岁的农民工有86人, 40~49岁的农民工有23人, 50岁以上者仅1人, 分别占所调查样本数的8.4%、54.4%、29.1%、7.8%、和0.3%。从数据上看, 服装制造业农民工有9成以上是青壮年劳动力。

被调查对象中已婚人员有161人, 未婚者126人, 分别占55.3%、43.3%。在己婚的161人中, 有104人与配偶在一起打工, 占己婚人员总数的35.1%。

总的来看, 服装制造业农民工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有16人, 初中文化程度的有199人, 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的有56人, 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有11人, 分别占别问卷的农民工数的5.7%、70.6%、19.9%和3.9%。文化程度偏低, 再加上缺少培训, 成为农民工从事这种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行业的重要因素。

在被调查的服装行业农民工总数中, 普通员工 (包括裁剪、车工、小烫、包装、仓管、机修、业务员、清洁工) 有211人, 技术人员、一般行政人员及中级管理人员有44人, 分别占被调查样本的70.8%和15.3%。可见多数农民工从事技术含量低的普工。在被调查的样本中, 来自浙江省的有21人, 来自外省的有275人, 分别占被问卷农民工数的7.1%和92.9%。明显来自外省的农民工占绝大多数, 而外省的农民工主要是来自经济相对落后的省份, 尤其是安徽、江西、湖北、四川等地。

2 服装制造业农民工生活质量实际情况

2.1 生产、生活状况

2.1.1 劳动强度大, 劳动时间长。

在被调查的296名服装制造业农民工中, 只有31.7%的人每天工作8~10小时, 46.6%的人每天工作10~12小时, 22.5%的人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当被问及“您平均每月能休息几天”时, 仅能休息1天的有144人, 2~4天的有121人, 4天以上的仅有1人, 分别占被调查总数的48.6%、40.8%和0.3%。另外34.7%的农民工感到工作很累, 30.6%的农民工觉得比较累, 32%的农民工觉得一般, 只有2.7%的农民工感到比较轻松。

2.1.2 工作待遇普遍不高。

调查数据显示, 296名服装行业农民工每月收入低于800元的有9人占3.2%, 800~1500元的有194人占64.2%, 1500~2000元的有57人占20%, 2000~3000元的有28人占9.8%, 3000~5000元的有6人占2.1%, 5000元以上的仅有2人占0.7%。能兑现工资的占85%, 另有45%的表示扣押第一个月工资, 提供加班补贴的占11.4%, 可以带薪休假的占17.3%, 有住房补贴的占19.9%, 有伙食补贴的占36.8%, 妇女可以带薪休产假的占被调查的女农民工的的比重为12.5%。综合考虑温州市的实际生活状况和物价水平, 发现服装制造业农民工待遇普遍不高, 经济收入偏低。

2.1.3 居住环境不理想。

从居住环境看, 有50.3%的农民工住单位集体宿舍, 另外有48%的人在外租房, 而近几年, 温州市一般住房的月租金一路攀高, 一般住房的月租金都在500元以上, 再加上水、电、燃气费等, 导致居住成本逐年增加, 因此约一半的服装制造行业农民工多选择居住在城郊结合部的民房或仓库中, 几个人或全家人居住在20~30m2的的房子内, 狭窄拥挤, 通风条件差, 室内肮脏凌乱, 而且周边环境差。当被问到“您对目前的住宿条件感到满意么”时, 有34人选择的是“很不满意”, 有62人选择“不太满意”, 有149人选择“一般”, 分别占调查总数的11.5%、20.9%和50.3%。

2.1.4 物质生活水平比较低, 恩格尔系数偏高。

调查数据显示, 农民工每月开销中伙食支出占第一位的有231人, 占被调查总数的79%, 而有21%的农民工每月用于伙食的费用是在300元及以下, 50%的农民工每月用于伙食的费用在301~500元。除伙食开销外, 另外农民工每月用于其它的消费在300元以下者有130人, 占被调查总数的44%。经计算, 服装制造行业农民工每月个人的平均支出为475元, 用于食品费用的平均支出为365元, 用于文化娱乐的支出平均为42元。其恩格尔系数达到70%, 超过了国际公认的59%的贫困标准, 表明服装制造行业农民工的生活水平比较贫困。

2.2 社会保障状况

2.2.1 农民工购买保险比重较低。

调查数据显示, 农民工没有购买保险的情况居多, 没有购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分别占被调查样本总数的73%、68%、89%、74%, 以上四险由单位购买的比例分别为22.3%、8.7%、3%和28%, 由农民工个人自己购买的比例分别为18.4%、30%、5%和3.8%。

2.2.2 权益保障程度和自我保障意识有所改善。

在被问卷的296名农民工中, 有219人与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或协议, 占被问卷总数的74%, 超过半数。其中很清楚所签合同详细内容的农民工占了22%, 比较清楚合同内容的占了40%, 一般了解合同内容的占了24%, 不太清楚和完全不清楚合同内容的只占9%和3%。当被问到“假设包括您在内的多数工人权益受到损害”时, 选择忍一忍, 算自己倒霉的人有52人, 选择积极与同事们商量对策, 同进退的有107人, 选择向当地政府反映和求助的有87人, 选择寻求法律帮助的有19人, 择寻求媒体帮助的有17人, 分别占被问卷总数的18%、36.1%、29.4%、6.4%和5.7%。数据显示, 农民工自身维权意识有所觉醒, 但不太健全的制度因素, 没有正式的劳动合同依然使农民工处于一个相对被动的地位, 难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2.3 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问题

调查数据显示, 有33.9%的人是通过主动联系进入现在的工作单位, 43.6%的人是通过亲戚朋友的介绍, 而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招工广告进入工作单位的只占13.2%。依托亲缘、地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信息网络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面对寻找工作困难, 农民工朋友非常希望有关机构能够为他们提供可靠的就业信息并加强服务管理。

当问到“您到目前为止是否参加过职业培训”, 有136人选择“是”, 124人选择“否”, 分别占被调查总数的52.3%和47.7%, 而参加职业培训的由用人单位组织的有70人, 占被调查总数的23.6%。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的观念意识有所增强, 绝大多数农民工非常渴望有机会参加技能培训。但经济困难、培训费用过高是阻碍农民工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的主要因素。在对服装制造业农民工的愿望调查中笔者发现, 在备选的10项愿望中共有203人 (占总人数的71.5%) 提出希望政府能够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

2.4 精神文化生活状况

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极度匮乏, 当被问到“您的闲暇时间主要用于”干什么时, 44.3%的农民工选择睡觉, 29%的农民工选择看电视或听广播, 另外有12.5%的农民工选择网吧。当问到“影响您休闲娱乐的主要因素”时, 有18%的农民工选择没有合适的休闲场所, 35%的农民工选择没有时间休闲, 有28%的农民工选择没人陪伴, 有5%的农民工选择没有心情休闲, 另有8%的农民工选择没有休闲的想法与习惯。

样本的调查数据显示, 有31.1%的农民工感觉活得很累, 很艰难, 有48%的农民工觉得生活过的平平淡淡, 有3%的农民工觉得生活过的轻松愉快, 有17.9%的农民工觉得有希望, 会越来越好。另外, 有20%的农民工觉得自己经常食欲不振, 有22.3%的农民工失眠, 有67.9%的农民工有疲劳感, 有25.4%的农民工觉得心情郁闷, 11%的农民工有无助感, 有16%的农民工有孤独感, 有6.5%的农民工有自卑感, 有26%的农民工有迷茫、无目标感, 有24%的农民工表示对自己的人生有失败感。

3 服装制造业农民工生活质量满意度评价

3.1 工作和生活满意度评价

接近半数的服装制造业农民工对自己在城市生活工作环境感到不满意。调查结果显示, 农民工对目前的工作表示不满意的有36.5%, 对工作条件表示不满意的为34.7%, 对工作收入表示不满意的为49.4%, 对工厂提供的福利状况表示不满意的为52%, 对工作中的晋升机会表示不满意的为47.5%。有七成以上的农民工对自己所处环境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收入太低、收人不稳定、劳动强度大、工作条件差、简单劳动学不到技术、工作不能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没前途。

约半数的农民工认为自己的生活条件一般。调查显示, 有20.5%的农民工对自己生活条件很满意和比较满意, 有44.7%的农民工认为自己的生活条件一般, 有34.7%的农民工对自己的生活条件感到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

3.2 健康和社会关系满意度

从目前的情况看, 近七成的农民工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感到满意。服装制造业农民工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感到满意的有66.1%, 对自己的精神状态感到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有37.8%, 认为一般的有41.8%, 感到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有20.3%。

六成以上的农民工对自己的社会关系感到满意。有64.7%的农民工对自己与朋友的关系感到满意, 有38.7%的农民工对自己与上司的关系感到满意, 有70.9%的农民工对自己与同事的关系感到满意, 有84.4%的农民工对自己与家人的关系感到满意。

3.3 休闲状况和公共服务政策满意度

大多数农民工对自己的休闲状况不太满意。数据显示, 有70.7%的农民工对休闲时间的拥有量感到不满意, 有65.7%的农民工对休闲内容感到不满意, 有64.8%的农民工对公共娱乐设施状况感到不满意。

另外, 被调查农民工对社会治安和稳定情况感到不满意的有66.1%, 对所在地的交通状况感到不满意的有58.7%, 对公共卫生感到不满意的有69.5%, 对社会公平感到不满意的有64.1%, 对有关农民工的政策感到不满意的有52.5%。

4 结论与启示

服装制造业农民工生活质量整体偏低。实证研究发现, 就生活质量总体满意度而言, 仅有2成农民工对自身状况总体感到满意, 远远低于城市工人的平均满意水平。

一是农民工生活质量的高低由工作状况、社会保障、薪酬水平、居住状况、休闲娱乐状况、健康生活、物质生活、精神生活8个方面反映, 并且生活质量的提升是这8个方面相互协调统一的实现过程。

二是从生活质量满意度结构方面来看, 农民工收入水平满意度对总体满意度的贡献最大, 因此, 通过增加收入, 来提升收入水平满意度, 进而能够提升农民工的生活质量总体满意度。根据重要性———满意度理论, 如果企业能改善职业发展现状, 提升职业发展满意度, 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水平, 那么, 这将成为企业的优势, 有助于企业吸引素质较高的农民工, 提高企业绩效, 增强企业竞争力。

三是让农民工掌握就业和职业转换所需的职业技能, 努力提高农民工素质。如果政府和用人单位联合, 加强农民工培训, 建立蓝领工人的“蓄水池”。对此, 有关职能部门应充分利用城乡教育网络, 建立农民工培训基地, 对农民工进行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 努力提高农民工的技术、技能、素质、生产质量和安全生产意识。

篇4:寿县返乡农民工就业意向调查

关键词:农民工;就业意向;调查;期望;寿县

中图分类号 F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21-16-02

寿县作为安徽省农业大县,拥有农业人口122.2万,占全县总人口的88.1%。近年来,寿县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2014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 571元,同比增长10.7%,作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出务工收入呈现逐年上涨态势。寿县是农民工流出大县,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数量庞大,每年春节返乡,相当数量的农民工面临重新就业的选择。为了解当前返乡农民工就业意向,寿县农委联合寿县调查队深入农民工监测调查点开展实地调研。总体看,当前农民工外出就业形势相对稳定,外出打工数量保持平稳,就业地点多为江浙沪(以上海居多),就业仍以制造业和建筑业为主,年后基本都继续外出打工(绝大多数愿意回到原单位继续工作)。

1 调查点农民工基本情况

据农民工监测调查近两年的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监测调查的8个乡镇80户农村居民中就业劳动力204人,从外出人员流向构成来看,全年有外出从业人员共计57人,其中外出流向省内7人,流向省外50人;从外出从事行业来看,从事二产29人(其中制造业19人),三产28人(其中批发零售业10人,交通运输业7人,住宿餐饮业3人);外出人员月平均收入2 924元。2014年就业劳动力206人,全年有外出从业人员共计57人,其中外出流向省内12人,流向省外45人;从事一产1人,二产25人(其中制造业19人),三产31人(其中批发零售业10人,交通运输业7人,住宿餐饮业7人);外出人员月平均收入3 214元。

2 调查村返乡农民工情况

此次选取农民工监测调查点中的安丰镇观音村和茶庵镇精神村,实地了解当前调研村的农民外出务工形势,准确把握返乡农民工的就业意向。

安丰镇观音村耕地面积520hm2,全村总人口6 305人,其中男性占比55%,2014年外出务工人员约4 200人,举家外出约2 800人,外出从业地点以江浙沪为主,进厂、工地等打工和自谋职业人数各占1/2,进厂、工地等打工月工资基本在3 000元以上,自谋职业月工资在5 000元以上;茶庵镇精神村总人口4 092人,2014年外出务工人员约1 000人,近几年外出人员基本稳定外出从业地点多为上海,占90%以上,从事行业中进工厂、工地打工及餐饮运输服务业占绝大多数,多以体力劳动为主,月工资标准在3 000元以上。通过与返乡农民工、村干部的交谈了解,当前返乡农民工就业呈现如下特点:

2.1 除举家外出人员外,外出务工人员每年会短暂返乡 据调查,当前外出务工农民工可分为2类:季节性外出和长期性外出。季节性外出即为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外出务工,这类农民工外出打工周期多为5~6个月,农忙时节返乡;长期性外出即为全年在外务工,这类农民工基本在过年过节返乡,返乡周期多为7~15d,家中土地交由老人或亲朋耕种,除过年过节、家中有临时性事务外,基本很少返乡。据对2个村的调查了解,除举家外出人员外,绝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每年都会在过年期间短暂返乡。

2.2 外出务工人数稳定,在外打工年限基本在2a以上 2个村当前外出务工人数稳定,近几年变化不大,年龄适宜且常年外出务工人员基本还是选择外出务工,而常年以种植业为主的农民大多也不会外出就业,每年返乡后不继续外出打工的情况基本没有。据观音村村支书介绍,该村当前外出务工者多为常年在外打工,在外打工年限多在2a以上,经过多年在外已有务工、赚钱打工经验。家中耕地面积有限,种地收入不及外出打工收入,因此每年返乡后不继续外出打工人数占比不足1%,较少不继续外出打工者多为年龄、健康状况、子女上学等影响不适宜外出,返乡后多为留守看家,耕种土地,照料子女。

2.3 返乡农民工绝大多数愿意回到原工作单位 针对季节性外出务工者,由于春节后又到了一年的农忙季节,大多还继续留在家中务农,等到农闲时节外出谋生。而针对长期性外出务工者,大多数农民工表示愿意回到原单位,因为对原来工作较熟悉,可避免重新上岗培训、重新从试用期干起工资较低现象发生。

2.4 农民工外出就业多为亲朋带动,裙带性明显 据对2个村的调查,当前80%外出从业人员工作岗位都是由亲朋介绍,且在建筑业、制造业尤为突出。特别是针对季节性外出务工者,因为是短期务工,在行业选择上以建筑工地小工居多,有一技之长的多从事技术工作。他们往往都是以亲朋好友带动进入建筑工地,工资按天计算,返乡时一并结清。

2.5 农民工从事行业以建筑、制造、交通运输业居多 由于当前外出务工者大多文化素质不高,以初中居多,因此在从事职业上大多以技术含量较低、从事体力劳动为主,主要为建筑工地、小微制造企业、交通运输业居多,少数从事住宿餐饮业和批发零售业,从事电商物流等新兴就业领域的人数仍然较少。而在就业地点上多为江浙沪,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就业岗位多,工资水平相对较高,对外出务工人员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2.6 外出务工工资水平有所上涨,农民工期望涨薪 据农民工监测数据显示:2014年外出农民工月平均收入3 214元,同比上涨9.9%。据调研了解,当前各行业工资水平均呈逐年上涨态势,以从事较多的建筑行业为例,5a前建筑队以从事搬转、上灰、工地杂货等体力劳动为主的小工每天工资在60~80元,2015年基本都在100元以上,月平均收入在3 000元以上,带有技术含量的大工月平均收入在4 000元左右,工资水平明显上涨。针对短期工来说,在管吃住的情况下,当前的工资标准他们基本满意,同时他们也表示当前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工资水平上涨空间已不大;而针对长期在外务工的农民工来说,大多认为工资没有达标,对涨薪的期望值较高,受物价上涨因素影响,农民工除了日常开销和负担子女教育费用外所剩无几。

2.7 多数农民工认为今后找工作不容易 通过交谈了解主要原因有几个方面:(1)受文化素质不高,年龄因素影响,工作选择面较窄,特别是短期外出务工人员,还受到工作时间的限制,找工作就更不容易;(2)由于就业信息不通畅,了解的工作岗位不多,对满足自身条件,工资高的岗位不知晓,往往只能靠亲朋带动,而亲朋带动岗位相对较少且单一。据了解2村中通过自主应聘谋职的比例很少,往往在应聘过程中都会遇到工资高的不满足条件,满足条件的工资达不到预期标准的窘境。

3 农民工外出打工的几点期望

3.1 期望政府相关部门和第三方服务机构提供更多就业信息 返乡农民工外出打工面临的主要难题是找工作难,由于农民工外出具有较强的裙带性,择业选择面较少。通过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多数农村劳动力转移是通过亲戚朋友、熟人介绍或引导而实现,通过政府或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组织的人数相对不足。外出务工方式主要是依靠亲朋带动的传帮带,而不是通过政府相关部门和正规的第三方服务机构获得就业机会,绝大部分人就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因此期望政府劳动部门组织如“春风行动”等类似的招聘活动,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

3.2 期望政府部门、企业和职业技校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 据调查了解,每年政府和企业都会组织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但由于周期短往往质量难以保证;而受资金、工作时间影响,依据职业特点的专门技能培训相对较少,不少农民工表示应将职业技能培训与就业挂钩。建议政府、职业技校能与企业做好对接,充分了解当前企业紧缺的技术型人才,做到职业技能培训有的放矢,训则有效,同时强化技术工定向签约、职业对口推荐制度,解决当前农民工找工作难、企业招工难的问题。

篇5:返乡农民工生活状况掉调查表

1、您的性别是()

A.男B.女

2、您的年龄是()

A.20岁以下 B.21—30岁 C.31—40岁 D41—50岁 E.50岁以上

3、你的文化程度是()

A.小学以及以下 B.初中毕业 C.高中毕业

4、您进城务工多长时间呢()

A.不到一年B.1—5年C.5—10年D.10年以上

5、何时接受过培训()

A.外出前B.外出后就业前C.外出就业过程D.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

6、所就业地区属于()

A.直辖市及省会城市 B.一般地级市C.县级市 D.乡镇

7、此次返乡的主要原因()

A.受金融风暴影响,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或破产倒闭状态,被打工所在工作单位解雇或解散

B.劳动合同到期后企业不再续签或提前解除劳动合同

C.行业普遍不景气,现有技能无法找到工作

D.家乡对农民政策扶持力度大,想回来就业创业

E.家庭因素

8、、在外就业时每月平均收入多少?

A 1000以下 B 1000~2000 C 2000—3000 D.3000以上

9、返乡后每月平均收入多少?

A 1000以下 B 1000~2000 C 2000—3000 D.3000以上

10、对现在返乡的待遇是否满意?

A 满意 B 不满意

11、你平时一般在哪里买衣服鞋帽之类的,买什么牌子,一般消费多少? A专卖店 名牌 一次1000元左右B批发市场 各类杂货一两百C路边小摊 没什么牌子不超过10012、平时在哪里吃饭,平均每天消费多少钱

A天天应酬下酒店,上馆子500左右B平时在家里吃,偶尔在外面吃50左右 C天天在家自己做 20左右

13、在哪里住,生活工作是否方便

A:自己在县城买了房子,离工作地点也很方便

B:在外面租房子,交房租水电什么的都不是很方便,价钱也比较贵

C:住在工作的厂里,平时不需要交什么额外的费用

14、平时外出是什么方式,一般花费多少

A:一般步行,不花什么钱

B:经常步行,偶尔打的,坐公交一个月50元左右

C:坐公交,一个月120元左右

篇6:关于农民工生活状况的调查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工大量流入城市已成为人口流动的重要特征之一。农民工进城,不仅促进了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增加了农牧民收入,而且也加速了城市发展和社会结构的调整,在某些行业和领域,农民工已成为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一、农民工基本情况

从调查看,农民工主要由两部分人员构成:一是外地务工人员,二是本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包括“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失地农民。其中前者是农民工的主要组成部分。调查问卷情况显示,农民工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在年龄和性别构成上,城市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年龄主要集中在16-40岁,占总数的75%。这一点与全国总工会去年3-5月开展的一项调查结果相符。全国总工会的调查显示,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即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占外出农民工的六成以上。从性别上看,以男性为主,约占85%以上。

从文化构成看,总体上进城务工人员文化教育程度偏低。从被调查的农民工情况看,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为主体,占73%;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非常低。农民工中,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所占比例较低。建筑业从事技术工种的农民工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比例较高,其他行业中未接受培训的仍占大多数。

从农民工打工的行业看,农民工主要分布在建筑业、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业以及环卫等行业,其中,建筑业所占比重最大,以新城区为例,约为40%。近年来,服务业逐渐成为吸纳农民工的重要渠道,70%以上为农民工,并且绝大部分是男性,而宾馆、餐饮业、零售业的农民工多为青年女性。在制造业的部分工种如装卸、搬运、包装等体力较重、环境较差的地方仍是农民工较多。在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的企业中,由于原来人员富余比较多,仍然以正式工人为主,农民工占比例很少,一些私营企业农民工比重比较大。从务工目的来看,存在传统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的差异性。传统农民工进城打工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赚钱,改善生活;已婚或带孩子外出打工的主要目的是想让孩子在城里找一所理想的学校读书。而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外出务工前在家读书,他们的需要层次正在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更多地把进城务工看做谋求发展的途径。

(一)生活方面

1、居住条件差,需求得不到保障。工资收入水平较低、房价居高不下,使得大部分农民工的居住需求得不到保障。调查结果显示,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大部分居住在公司搭建的工棚中;从事餐饮业、服务行业的农民工一般居住在业主提供的宿舍或统一租赁的居民房中;其他行业的农民工有租房居住的,也有自己建房或买房的。

2、子女就学依然困难。农民工基于自身阅历和切身体验,对子女受教育的期望都非常高。他们中越来越多的人正是为了让子女能够在城市接受更好的教育而选择在务工地就业和

定居。据中国流动人口监测报告,2009年农村流动人口子女中,70.2%随同父母流动,只有29.8%留守农村。

3、生活满意度低,少部分农民工还在温饱线上徘徊。调查显示,农民工基本生活水平比较低。一些农民工家中,除了床铺、锅灶以外,可以说是家徒四壁。由于农民工整体工资水平不高,还要想法设法尽量多地把钱带回家,所以他们的实际生活水平比较低。

(二)就业方面

1、就业信息渠道窄。农民工进城务工就业信息的获取渠道不畅通,有51.34%是靠定居本地的亲属、朋友或同样在外务工经商的同乡、亲友介绍带出;自主就业和自荐到用工单位的占27.10%;通过招工广告的占10.10%;由家乡政府组织的占2.61%。由此可以看出,农民工外出打工主要还是靠原来传统的传帮带形式,农民工对小的中介机构和招聘广告普遍采取不太敢信任的态度,怕上当受骗,有些地方政府对农民工外出打工也缺乏相应的组织措施。

2、收入总体水平较低。农民工由于从事行业不同,收入极不平均。

3、劳动强度大。从调查的农民工从事行业看,大部分是一线工人,工作强度比较大,很大一部分人从事着城市最低层、最危险、最脏、最累的工作。从调查看,农民工每年平均工作在240天以上的占76.6%,181天-240天的占14%,平均工作时间是269天。每天平均工作10.34小时,1天最长能工作到14小时,只有12%的农民工日工作时间在8小时及其以下。

(三)社会保障和救助方面

农民工社会保险参保率非常低。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农民工未参加任何社会保险。在少量参加社保的农民工中,参保类型排前三位的分别是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同时参加两种以上保险的只占总人数的2.6%。造成农民工参保率低的直接原因有:社保宣传力度不够,40%的农民工对社会保险一点也不了解;企业怕花冤枉钱,只为那些与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的员工支付保险费;养老保险等费率较高,需要农民工自己掏部分钱,且缴费满15年后才能享受到养老金,而农民工流动性强,换工作后存在养老保险转接问题,所以农民工不愿参保;有些企业虽然愿意为农民工办理社会保险,但是由于目前政策存在缺失,办理难度较大。

篇7:关于农民工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调查人:****** 指导老师:****** 时间:2010年8月20日 地点:*******

一、调查情况介绍

民工问题一直都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作为大学生,我对这个问题也一直很关注。此次假期,正好创造了我与农民工接触的机会,在于他们聊天的过程中,我进一步了解了民工的不易与艰辛。

本次调查的范围是:在我县城镇就业的农民工。调查的对象是:随机找到的农民工,进行个人问卷调查。

二、调查内容

调查的主要内容是:调查农民工的基本情况和就业情况以及他们的生活质量状况。包括就业保障、工资待遇状况、子女教育、劳动技能培训、劳动安全卫生条件、社会保障等其他方面情况。

三、调查的具体情况及分析

(一)基本调查情况

以下写一下我调查中的部分人:

1、男,30岁,未婚,户口所在地是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淮宁湾镇。务工地是榆林市子洲县家园工地,学历是初中文化程度,家庭成员有父亲、母亲和他,其哥哥已经成家,妹妹已经出嫁土地拥有状况为原来拥有土地,但因为建路占用已经卖出。该人的工种是工地水泥工人。谈话时,问到就业保障问题,他说,只要那个地方有建设之类的,他就有事情做,不过很幸运的是,我县这几年来一直 在建设当中,所以工作也比较忙,现在不担心找不到事情做,这样很好,并且工资待遇问题也很不错,可以照顾到父母。虽说是工地,但是安全设施和卫生条件都相当不错,一般情况下没有什么安全隐患,政府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保障了我们的生命安全,是替我们民工着想啊。

2、男,42岁,已婚,户口所在地是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何集。职业是施工人员,学历是高中文化程度,家里有3口人。谈话时,当问到子女教育问题时,他表示特别高兴。他说,当初进城打工时,最犯愁的就是女儿的上学问题。没想到与教育局的领导讲清楚我们的情况后,他们当即表示愿意接收,并且不收借读费。现在,女儿已适应了学校的环境,学习成绩直线上升!对于孩子上学问题是每个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还好我县教育局在学生人数逐渐增加这样的压力下克服种种困难,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全部予以合理安排。

3、女,34岁,已婚,户口所在地是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裴家湾镇。务工地是榆林市子洲县某理发店女工,学历是初中文化程度,家庭人口是4人(儿子读中学,女儿读小学)。谈话时,谈到子女教育问题时,她说,儿子女儿都学习不错,每次都是班里的前几名,人缘也都很好,和别的孩子玩得很好,很合得来,没有说是因为从乡下来的而受到别的孩子的歧视,这样对孩子的成长也是有益的,而且儿子还被评为“三好学生”呢,作为母亲有这样优秀的孩子,我感到很骄傲。

4、男,42岁,已婚,户口所在地是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务工地市铁路宿舍生活区等,职业是电工,学历是高中文化程度,家庭人口为3人。谈话时,问到农村人和城里人平等的问题时,他说,不平等啊,人家就觉得你是农村来的,人家是城里的,就是有歧视的。在社会群体的构成关系中,地缘关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连接方式,地域认同是中国社会中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在外出流动的过程中,除了户籍身份排斥外,农民工还面临着从农村向城镇、从小地方向大城市的那种地域排斥。我们的工作条件也是不平等,用工太乱,在我们打工的那里,经常发生对于我们权利的侵犯的事情,太让人气愤了!

5、男,38岁,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1990年第一次外出打工。现在为油漆工。家庭人口数是4人。谈话时,问到权利有没有得到保障,哪些权利受到了侵害的时候,他说,其实什么都还好,过日子嘛,何必计较的那么真,浑浑噩噩也 2 就那样过去了,关于权利保障问题,我觉得还好,有时候得一些,有时候也就是一些,这是必然的事情,生活嘛,看开些就好了。

(二)调查分析

关于此次调查,针对我自己对农民工的问卷调查,我做了有关的分析与说明,如下:

1、关于子女教育问题

我们国家已逐渐加强政府的公共服务,义务教育就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国家已经规定了两个为主的原则,就是以流入地为主,公办学校以政府为主,这体现了政府公共服务的基本价值,要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的职能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以政府为主,公办学校为主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是要改变当前以户籍人口为准的教育管理体制。我们管理模式是以户籍为主的,要适应流动人口的现实,就要改成以常驻人口为准,把常驻人口纳入地方公共服务的范围,纳入政府的教育的日常管理。

农民工子女教育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也不仅仅是教育制度的创新问题,它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经济制度的问题,我们不能仅仅就教育问题来谈教育的制度创新,因为教育经费的转移支付只是技术性的问题,不是起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当务之急,是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我们最重要的还是要经济制度的改革,要消灭城乡两元制度,这个制度不改革,经济不发展,城乡的差异造成了农民工子女教育永远解决不了,为什么农民要进城,就是因为经济水平的差异,经济制度的差异,是一个长期的问题。

正确认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首先,教育是“全民教育”,农民工子女享有受教育权利,而且是平等的教育权利。其次要认识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子女正逐步递增,搞好农民工子女教育已是一个克不容缓的问题。这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推动城市建设和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的客观需要。农民工子女比较懂事,有良好的自强自立意识,但也有孤僻、自卑的性格倾向和与社会对立的不良情绪,他们需要得到健康、积极、向上的教育。总之,农民工子女也是公民,他们的父母也是国家的建设者,政府义不容辞地有为他们提供教育的责任。

2、农民工维权的问题

虽然农民工为城市发展作出很大的贡献,但这个群体的正当权益却屡遭侵犯,由此引发的劳资冲突等社会问题,日渐形成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消极因素。农民工权益保障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劳动保护力度不够。农民工在城市大多从事的是那些脏、累、难、险的工作,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劳动条件差,缺乏起码的劳动保护。工伤、职业病和自然疾病对农民工的健康构成了很大威胁。

工资待遇低。由于我国在制度上将农村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分割成二元劳动力市场现状的存在,农民工和城市居民所享受到的待遇是不同的。受自身素质限制,农民工只能从事那些就业门槛较低、劳动强度大、工资水平低的工作。

社会保障权利缺失。农民工作为非城市居民,城市职工普遍享受的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等社会保险,大多数农民工不享有,他们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之外,而且当农民工在城市就业、生活遭遇风险与困难时,也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他们提供援助和保护。

合同签订率低。一些企业为减少企业成本,通常以口头协议代替书面签订劳动合同的现象比较普遍,发生劳动纠纷后,调查取证比较困难。当遭遇工伤时,农民工往往是“责任自负”。

所以,农民工的处境问题,已经日益引起社会关注。与改革之初农民工刚刚进入城市之时相比,近年来政府和社会对待进城农民的态度有了不小的转变。为此我们应切实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完善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同时,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也加以高度重视。第一,要做到外出农民工的有序管理。在输出地,实行外出农民工准出证制度,记载外出基本情况,包括身份、计生、遵纪守法等内容及联系方式。接受一定的法律知识教育,应成为颁发准出证的前置条件。在用人单位,实行劳务用工备案制,即持有外出务工准出证的人员与用人单位签订用工合同后,必须在当地劳动部门备案,以此作为农民工办理暂住证的依据之一,也是劳动部门开展劳动监察的内容之一。待条件成熟时,可建立劳务用工信息网络,使输出地、输入地都能准确把握劳务人员输出、输入基本情况。第二,要加大农民工的法制宣传教育。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依法治国的基本性工作,也是维护健康的劳动关系的重要措施之一。对于用工方,劳 4 动、经济主管等部门要定期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法制宣传,并将其遵纪守法等情况作为企业诚信的重要内容定期公布,褒优惩劣,提高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自觉性。对于农民工,按照“谁用人,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用人单位及其行政主管部门要将对农民工进行法制宣传教育作为自己应尽的职责承担起来,以提高农民工依法维权意识。只要用人单位和农民工法律意识都提高了,侵权现象就能得到有效遏制。第三,要构筑跨地区的法律服务协调机制。综观全县为农民工开展维权活动情况,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虽然做了许多工作,但受制约因素多(如人力、财力严重不足,到外地取证难等),收效不明显。农民工出于对在输出地聘请法律服务人员所需经费过高的考虑往往也放弃维权。为加强发挥法律服务在维权方面的作用,我们应在全国范围内对所有农民工发放法律服务卡,所有基层法律服务机构实行联动,劳务工输出地、输入地相关机构有义务配合、支持。这样一方面减轻了维权的经济成本,另一方面由于输入地法律服务机构的积极参与将提高维权的效果。至于提供支持、配合一方所支付的必要费用,可由接受支持、配合的一方从法律服务费中进行支付。第四,要解决与农民工密切相关的工伤保险。应该建立针对农民工的以普遍性为原则的工伤保险制度。农民工的保险关系应等同于城镇正式职工。否则,农民工即使参加了工伤保险,也还会因流动性强而随时中断保险关系,亦无法随着工作区域的改变而继续这种保险关系。而且,相对于事后补偿的制度而言,更应该强调事先的宣传和预防工作。政府的劳动监督部门应加大对农民工集中的企业及事故多发或职业危害严重的行业、企业的监督力度。应采用现代的、科学的安全管理手段,以预防为主,而不是“事后处理”型的管理和监督。第五,要逐步考虑农民工的养老保险问题。有的地方出台了农民工养老保险暂行办法,体现了政府对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关注。但是建立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制度难度很大,因为他们的流动性很强,而且现在过高的养老保险缴费率会提高农民工就业单位的人工成本,从而直接影响到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所以,对于养老保险,有必要设计两个以上的方案供有稳定职业的农民工和无稳定职业的农民工自主选择,否则,养老保险可能演变成一种不确定的强制储蓄,从而失去这项政策的意义。政府在实施此类政策之前,还可以先对农民工进行适当分类,对达到规定居住年限及有相对固定住所和单位的农民工,给予享受本地区居民权益的资格条件,并正式纳入当地的养老保险体系; 5 而对不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则另定方案加以解决,并视情形逐步纳入。第六,要为农民工建立相应的社会救援制度。为了缩小社会的不平等,促使农民工真正融入当地社会,应启动农民工遭遇天灾人祸时的紧急救济、特殊情形下的贫困救助、合法权益受损或遭遇不公待遇时的法律援助等社会救援制度。在建立这种制度时,有效的选择应当是政府和民间结合,即除政府承担相当的责任并直接主导外,还需要发挥民间慈善公益机构的作用。鉴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地区差异以及其他相关因素,社会保障制度不可能一下子从二元化而转到一元化,其间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多元化时期。在此期间,各地方政府应适时分层分类保障农民工的权益:经济条件好的,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一视同仁地将其纳入社会保险体系;经济条件暂不允许的,应将与农民工生存状态最为迫切的项目(工伤保险、大病统筹医疗保险等)最先出台,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农民工的基本社会保险权益。第七,要下大力完善配套措施。农村政策不合理,农民不合理地流向城镇,不但增加城镇的压力,而且农民工权益保护也将是空谈。因此,对农村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取消一切不合理的收费,减轻农民负担;控制农民生产资料价格,对农资生产部门进行扶持;鼓励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减少农业管理成本,加强农业发展。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措施只能以立法的形式通过宏观调控予以实现。着力发挥基层政府的服务功能,限制缩小其管理功能,农业才可能按市场要求合理布局,真正向现代农业方向迈进。同时,国家也要改革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各项不合理的制度,城市必须取消对农民工的不合理的限制,禁止对农民工的歧视性待遇。

四、调查总结

鉴于上述问题我提出以下建议:

篇8:关于返乡农民工生活状况调查

返乡农民工是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一种逆向运动,即“回流”形式。由于产业梯度转移、区域经济发展及经济环境波动等因素的影响,逐渐产生返乡农民工群体。这一群体初步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渐成规模,其返乡原因也日趋多元化。

国内学者对返乡农民工就业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返乡农民工就业的社会支持,主要分析返乡农民工就业的社会资源或社会资本等因素,如王国猛等(2011)等;第二,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影响因素,主要是侧重定量分析,大致可归类为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及环境因素等,主要有马芒等(2012)、魏凤等(2013)、陈文超等(2014)等;第三,返乡农民工就业机制分析,主要是通过实地调研,从就业促进机制、就业培训机制、就业长效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如于华江等(2009)、黄瑞玲等(2011)等;第四,返乡农民工就业政策建议,这是返乡农民工就业研究的主要话题之一,主要有韦云凤(2009)、苏文军(2009)、彭文慧(2010,2011)等。

二、返乡农民工的特点

贵州外出务工人员规模在不断扩大,2012年为742.59万人,截止到2013年3月底,贵州外出务工就业人员规模为776.26万人,其中跨省就业人员规模为579万人,主要流向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发达区域。同时,返乡农民工规模呈递增态势,跨省返乡农民工规模也呈递增态势,2012年贵州返乡农民工总数和跨省返乡农民工总数分别为93.09万人和53.54万人。截止到2013年9月,贵州跨省返乡农民工规模为72.71万人。从整体来看,贵州返乡农民工具有如下三个特点:

1.农民工返乡前的就业地以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为主。

截止到2013年9月底,从长三角地区返乡的农民工约45万人,占贵州跨省返乡农民工的比例约62%;从珠三角地区返乡的农民工约21.8万人,占贵州跨省返乡农民工的比例约30%;从京津唐地区返乡的农民工约2.2万人,占贵州跨省返乡农民工的比例约3%;其他地区返乡的农民工占贵州跨省返乡农民工的比例为5%。

2.返乡农民工年龄结构总体偏年轻。

返乡农民工年龄结构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主。25岁以下的返乡农民工为31.27万人,占返乡农民工总数的43%;25~40岁的返乡农民工为26.17万人,占返乡农民工总数的36%;40岁以上的返乡农民工为15.27万人,占返乡农民工总数的21%。

3.返乡农民工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偏低。

返乡农民工教育程度以小学教育为主,技能水平较低。小学及以下教育程度的返乡农民工为45.8万人,占返乡农民工总数的63%;初中教育程度的返乡农民工为21.8万人,占返乡农民工总数的30%;高中及以上学历的返乡农民工为5.11万人,仅占返乡农民工总数的7%。当然,返乡农民工文化程度低与全省农村人口教育总体水平不高密切相关。由于返乡农民工文化素质偏低,大多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技术含量低下,专业技能整体水平不高。

三、返乡农民工就近就业现状

为准确了解返乡农民工就近就业1情况,2013年10月,笔者设计了调查问卷,利用贵州大学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和本科生国庆期间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20份,回收问卷936份,剔除填写不完整问卷,有效问卷897份。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问卷调查样本分布以男性和已婚为主,年龄分布以青壮年为主,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调查样本分布在贵州省内9个州市。返乡前的工作地点在省外区域的调查样本占62.3%,其中来自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返乡农民工占全部调查样本的50.8%,这一特征间接说明了本次问卷调查的有效性。

(一)返乡农民工外出务工现状

1.外出就业行业分布以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为主。

根据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全国农民工从业仍以制造业(占35.7%)、建筑业(占18.4%)和服务业(占12.2%)为主,从事建筑业的比重提高[1]。贵州返乡农民工外出从业也以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为主,而且这3个行业所占比重(73.3%)高于全国3个行业所占比重(66.3%),高于7个百分点,这说明贵州返乡农民工外出就业行业与全国农民工就业行业相比既相类似又更集中,主要集中在建筑业,这与全国农民工从事建筑业的比重逐年递增相符。

从贵州返乡农民工外出务工从事相关行业的原因来看,“技能要求低”成为最主要的原因,这与前面提到的贵州返乡农民工教育素质和技能水平有着极大的关系。其次,“工资高”是次重要的主要原因。调查数据显示,贵州农民工返乡前的最后一份工作月均收入为2530.1元,这一收入相对于贵州农村居民收入来说,无疑是一笔较高的收入,因而成为主要原因之一。再次是“懂这方面的技能”,说明部分返乡农民工从事与其职业技能有关的工作。这3个原因占了所占比重在70%以上,是返乡农民工从事这些行业的最主要原因。

2.外出就业的月均收入与全国农民工收入水平大致相当。

从外出就业月均收入分布来看,贵州农民工返乡前最后一份工作的月均收入为2530.1元。这一收入高于2012年末全国外出农民工2290元的人均收入水平,但这一平均收入水平是调查时点贵州农民工返乡前的收入,既可能与2013年最低工资标准提高有关,也与贵州返乡农民工务工地点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有关。

3.外出就业参加培训比例较低,正式组织的培训作用缺失。

从贵州返乡农民工外出就业期间参加培训类别来看,46.2%的返乡农民工“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其次,29.3%的返乡农民工是“自己跟师傅学技术”,这主要与他们从业的行业有关,无论是制造业还是建筑业,大多数是通过师傅的“传帮带”学习技术;20.0%的返乡农民工参加过“用工单位组织的培训”,说明返乡农民工外出务工期间获得了一定的职业技能;参加务工地政府及其他培训机构组织培训的返乡农民工人数很少,所占比例更少。这一数据说明贵州返乡农民工外出就业期间参加培训类别基本上与所从事的职业有关,务工地政府及培训机构对农民工培训的作用并不突出。从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次数来看,贵州返乡农民工外出务工期间,剔除从未参与培训的农民工(46.2%)外,参加1次培训的农民工占27.4%,参加2次培训的农民工占17.6%,参与3次培训的农民工占8.8%,这间接说明贵州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缺乏。

(二)返乡农民工就近就业现状

1.就近就业行业与外出就业行业关联度较高。

返乡前后就业行业的连续性有利于维持、延续和提升返乡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从就近就业的主要行业来看,建筑业成为贵州返乡农民工就近就业的主要行业,占24.3%,这既与25.4%的返乡农民工外出就业期间从事建筑业密切相关,也与贵州近几年房地产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有关。20.6%的返乡农民工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他们可能因年龄、家庭、技能等因素而不得不从事农业,而且调查问卷还显示,部分返乡农民工开始通过土地流转集中连片种植经济作物,初步实现规模经营。只有11.3%的返乡农民工从事制造业,而外出就业期间则是35.8%的农民工从事制造业,这说明贵州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还不发达,难以满足返乡农民工就近从事返乡前相关行业的现实需求。

与返乡前从事行业相比,从事住宿和餐饮等服务业的返乡农民工占10.9%,与返乡前的12.1%略有减少;从事交通运输业的返乡农民工比例有所增加,从6.2%增长到9.9%;从事批发与零售业的返乡农民工比例略有减少,从7.2%减少到6.5%。相当一部分返乡农民工就近就业仍从事返乡前的相关职业,这有利于维持返乡农民工在务工期间获得的已有技能,能够带动其他返乡农民工提高自身技能。可见,外出务工是农村劳动力获取就业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2.就近就业信息来源与人际信任仍以“强关系型”社会资本为主。

就业信息来源反映返乡农民工社会资本的层次和就业机会的真实性。从返乡农民工就近非农就业的信息来源看,主要来自返乡农民工基于亲缘、友缘、地缘而形成的“强关系型”社会资本,分别为30.6%(亲戚介绍)、27.4%(朋友介绍)、11.8%(老乡介绍)。通过“强关系型”社会资本实现就近非农就业的返乡农民工占71.8%。通过政府基层组织部门和就业中介机构等正式就业信息渠道实现就业的返乡农民工所占比例为2.7%;通过招工广告、招聘会等渠道实现就业的返乡农民工占10.5%。可见,地方政府基层部门及企业等的“弱关系型”社会资本在返乡农民工就近非农就业过程中的作用亟待改进。

信任是人际交往的基础和前提。有学者研究表明,“青年农民工的人际信任结构呈现出对城市居民的信任缺失与对来自老乡、亲戚等信任度高的特征”[2]。调查数据显示,贵州返乡农民工的人际信任并没有发生多少变化,表示对亲友“比较信任”的返乡农民工所占比例为52.0%,表示“不信任”的仅占2.7%;表示对基层政府部门“比较信任”的返乡农民工占15.8%,表示“不信任”的占27.6%,超出“比较信任”所占比例的近12个百分点;表示对当地企业(或单位)“比较信任”的返乡农民工占21.8%,表示“不信任”的占9.8%。就三者的信任程度而言,贵州返乡农民工对亲戚、朋友、老乡等亲友的信任程度较高,其次是当地企业(或单位),最后才是基层政府,说明返乡农民工所交往的社会依然是一个“强关系型”的熟人社会,这对返乡农民工就近非农就业带来一定的影响。

3.就近就业收入比外出就业减少,就近非农就业收入略高于就近就业。

返乡前后工资收入变化及其变化幅度是返乡农民工是否再次外出务工的主要影响因素。从就近就业月均工资收入来看,调查时点的返乡农民工月均收入为2239.9元,比外出务工平均降低290.2元,比外出就业收入平均减少了11.5%,这不难解释为什么有些农民工返乡一段时间后会继续外出务工。但是,如果考虑生活成本的话,返乡农民工就近就业收入结余并不一定比外出务工少,而且还能增加与家庭团聚、照料家人等家庭活动机会。“相比而言,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工在东部地区务工生活开支较大、收入结余少,因此在中西部就业机会增加的情况下,农民工更倾向于选择就近就业,这也是当前农民工流动格局变化的一个主要原因[3]。”尽管就近就业月均收入比外出就业少了近300元,但是如果考虑外出就业期间在流入地的日常基本生活、房租等方面的消费支出,返乡农民工就近就业收入结余并不比外出就业收入低。

为了解就近非农就业对返乡农民工经济收入的影响,文章对贵州返乡农民工就近就业收入与就近非农就业收入进行简单比较。从就近非农就业的月均工资收入来看,贵州返乡农民工就近非农就业的月均工资收入为2368.4元,高出贵州返乡农民工就近就业收入128.5元,实际上也就高于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的返乡农民工。而且,就近非农就业的贵州返乡农民工月均收入满意度高于贵州返乡农民工整体的收入满意度,这说明非农就近就业是提高返乡农民工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返乡农民工稳定就近就业的基础。

4.就近非农就业整体社会保障水平较低、非农就业稳定性较差。

非农就业只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第一步,如果要真正实现返乡农民工稳定就近就业,还需要使返乡农民工在就近就业之后有一份除土地之外的经济保障,这是返乡农民工稳定就近就业的基础。从贵州返乡农民工就近非农就业参加社会保险的情况来看,整体的参保率不高,有51%的返乡农民工就近就业没有任何参加社会保险。从参保的49%分布来看,参保最多的是医疗保险,占应答频数总数的16.5%;其次是工伤保险,占16.1%,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公积金和生育保险所占频数的比例都很低。从农民工在城市的社会保障参保率来看,农民工参保率并不高,以2012年为例,“雇主或单位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的比例分别为14.3%、24%、16.9%、8.4%和6.1%,分别比2011年提高0.4个、0.4个、0.2个、0.4个和0.5个百分点”[4],这说明无论是外出就业还是就近就业,农民工整体参保水平都不高,这是值得关注和深思的社会经济现象。

从返乡农民工返乡至今就近就业单位(主要指非农就业)来看,57.3%的返乡农民工返乡至今在1家单位就业,26.5%的已先后在2家单位就业,10.2%的先后在3家单位就业,6.0%的曾在4家及以上单位实现就业。从返乡农民工在现非农就业单位已工作时间来看,40.0%的返乡农民工在现单位工作3个月以内,33.9%的返乡农民工在现单位工作了3~6个月,17.5%的返乡农民工在现单位工作了6~12个月,8.6%的返乡农民工在现单位已工作了1年以上。可见,农民工返乡后虽然在家乡实现非农就业,但变换就业单位的频率较高,这说明返乡农民工就业稳定性较差,导致其在相关社会保险方面存在缴费率低的情况,不利于返乡农民工实现完全的非农就业。

四、结论与建议

基于前面的分析可见,返乡农民工就近就业具有以下特点:就近就业从事行业与外出务工从业行业关联度较高,建筑业所占比例最高;就业信息来源与人际信任仍以“强关系型”社会资本为主,对这类社会资本的信任程度最高;就近就业收入比外出务工收入减少约290元,就近非农就业收入比就近就业收入高约130元;就近非农就业的整体参保水平较低,约半数的返乡农民工没有参加社会保险,导致非农就业稳定性较差,变换就业单位的频率较高,就近就业质量较低。因此,为提高返乡农民工就近就业质量,本文特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1.健全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机制。

一是加强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实现返乡农民工就近就业技能化,让返乡农民工学会闯市场的本领,提高其适应劳动力市场竞争的能力。二是把返乡农民工纳入“订单式”培训的统筹范围,实行“包生源、包培训、包就业”的订单式岗前专业技能培训,确保包括返乡农民工在内的劳动者具有较高的劳动就业技能。三是全面深化培训制度改革,不断整合培训管理机构和培训资源,全面统筹培训专项资金,提高返乡农民工培训效率。四是完善技能培训资金的政府分摊机制,对接受培训的返乡农民工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降低劳动者个人培训成本,调动其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2.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缓解就近就业的后顾之忧。

在现有经济发展水平下,要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运行的实际情况,逐步健全与返乡农民工社会保障需求相适应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一是增加政府财政在农村社会保障基金中的支付水平,增加农村社会保障的项目和内容,提高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率和保障水平。二是完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体系,适当降低返乡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的缴费比例和缴费水平,健全返乡农民工就近就业的参保机制,并履行缴纳相关社会保险费的义务,提高返乡农民工参保率。三是逐步推进城乡社会保障转移接续。通过制度安排和管理创新,健全基本社会保障的转移接续制度,使返乡农民工能够实现城乡和地区间的社会保障转移接续。

3.合理引导“强关系型”社会资本的就业。

一是强化初级社会关系网络,推动返乡农民工尽快融入农村社区及就近就业地社区。返乡农民工在原有的“强关系型”社会关系资源基础上,增进相互之间的沟通联系,拓展就近就业地形成的以业缘为基础的社会交往网络,使返乡农民工逐步融入就近就业地社区。二是组建返乡农民工就业协会或互助协会等非正式组织,引导和发挥这类组织的积极作用。根据各地返乡农民工情况,成立返乡农民工就业协会、志愿者协会、互助协会等非正式组织,协调返乡农民工家庭、用工单位与基层政府的关系,拓展返乡农民工社会资本存量。

4.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增强“弱关系型”社会资本的就业服务功能。

一是按照就业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加强就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切实提高服务人员素质及服务水平,健全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改善就业公共服务质量,构建完善的返乡农民工就近就业平台。二是积极完善乡镇级就业中介组织,为返乡农民工提供真实可靠的就业信息。县级人社等部门可在本县域内比较大的乡镇建立专业的就业中介组织,专门负责收集返乡农民工信息和本地及周边园区、开发区用工岗位需求信息,规范本地就业中介服务;加强返乡农民工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加强城市和县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间的信息对接,完善用工发布制度,利用农村“乡场”聚集机会及时向返乡农民工或其家人提供针对性强的岗位信息。三是明确政府职责,逐步建立包括信息网络建设、信息供给与发布、就业政策咨询与指导、农民工权益保障咨询等在内的城乡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及时发布本地企业用工信息,保障就业信息传递畅通和准确。

5.着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一是认真做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规划、协调与推动工作,制定相关的支持性产业发展政策,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完善相关配套产业链,吸引产业跨区域转移,吸纳更多的返乡农民工稳定就近就业。二是加强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对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实施税收减免政策及其他优惠政策,给予返乡农民工就近就业的财政支持和信贷支持。三是优化服务业产业结构布局,大力发展面向民生领域的服务业,完善生产性服务业的业态,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及法律、信息等中介服务机构,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做强做大现代服务业。四是遵循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有效承接产业梯度转移与推动区域产业转型,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及政策手段,制定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延长产业链,拓宽产业幅,积极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关联的配套产业。五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生态农业,鼓励农地向专业合作社流转和集中,引导包括返乡农民工在内的农村劳动力向产业园区、新型城镇等区域流动,逐步减少农业就业人口,促进返乡农民工稳定就近非农就业。

摘要:基于2013年贵州返乡农民工的调查数据,本文对返乡农民工就近就业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返乡农民工就近就业从事行业与外出务工从业行业存在较高的关联度;就业信息来源与人际信任仍以“强关系型”社会资本为主;就近就业收入比外出务工收入有所减少,就近非农就业收入比就近就业收入略高;就近非农就业的整体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就近就业质量较差。出于稳定就近就业的考虑,本文从健全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发挥“强关系型”社会资本作用、搭建就业服务平台、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等方面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上一篇:幼儿园干部教育工作心得体会下一篇:地图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