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有成竹教学反思简短

2024-04-11

胸有成竹教学反思简短(共14篇)

篇1:胸有成竹教学反思简短

“日月水火”这几个字,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在幼儿园对这八个生字就有了初步的了解,如何引导全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始终保持识字的兴趣,是这节课的突破点,也是难点。

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决定以动态变化的事物引起学生的注意,通过图文对照,猜一猜、连一连、拼一拼、多种形式反复诵读等方式,设置了连线游戏、体验造字过程、感悟象形字演变过程、看图猜字、找果子、爬楼梯、火眼金睛等有趣、参与性强的环节。利用学生间的互教互学互读、一起发现、探究等形式,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合作性,引导学生了解象形字的造字特点和汉字的演变规律,在情境中理解生字意思,在快乐识字中学习。

特别是对于“日月”的处理,因为这两个字是生活中常用的高频字,对于班里95%的学生来说没有难度,常见字新教法,我采用了画画的方式,让学生通过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事物的特点,在亲身体验中感受象形字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感受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优秀文化。

不足的地方: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为了学会足够迅速、清楚而正确地书写,学生在小学期间应当在练习本里写过1400-1500页。”1400-1500”页练习的时间从哪里来?绝对不能放在课下,课堂上的时间,就是让孩子充分练习的。课堂练习要讲究质量。一般练习书写不要超过三个,但要求孩子做到一个比一个写得好。在每天的语文课中,至少安排10分钟的时间给学生写字。这是课标新提出的要求:随堂练习,天天练习。而随着要求会写的字组成的字越来越多,建议多写词,少写字。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但在这堂课上,我却没有做到,让学生认读的时间过长,留给写字的时间却没有,这是以后我需要注意和努力摒弃的。

篇2:胸有成竹教学反思简短

多数情况下,也比较擅长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但问题提出后没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甚至不留思维空间,往往习惯于自问自答,急于说出结果.显然,学生对题目只是片面的理解,不能引发学生的深思,就不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因此造成很多学生对于做过的`题一点印象也没有。

我在备课的时候对问题已备选了一个或几个解决方案,课堂上以“定势思维”组织教学,但教学中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当学生的思路与我的思路相左或学生的想法不切实际时,不愿打乱即定的教学计划,干脆采取回避、压制措施,使学生的求异思维、批判思维、创造性思维被束缚。

对问题的坡度设置的不够,坡度过大,导致思维卡壳,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能深入进行而流于形式。

针对以上这些情况,下阶段准备采取的措施:

1.对过多的题,进行适当的筛选。

2.还给学生一片思维空间,让学生受到适当的“挫折”教育,以加深对问题的认识。

3.学生有不同想法单独与教师交谈,好的想法给予鼓励并加以推广;不对的想法,给予单独的指正。这样,学生即可以大胆放心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又可以把一些教学中漏洞补上。

4.精心设置问题的坡度,使学生步步深入,并探究出规律。课堂上注意课堂节奏,尽量让中下游的学生跟上老师的步伐,多给学生自己练习的时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做到不仅是老师完成任务,还要学生完成任务。

篇3:胸有成竹教学反思简短

师:光阴似箭,转眼第二年春天到了,终于等到第一朵杏花开,孩子与竺爷爷之间又有一次对话。谁找到了?读给大家听听。

师:同学们,这里的对话,只有人物的语言,没有提示语,你能分辨出每句话各是谁说的吗?哪两位同学来分角色读给我们听?

师:真棒,能告诉大家,你们是怎么区分的?

生:我发现都是竺爷爷问,孩子回答的,所以很容易区别。

师:你的眼光敏锐。不过,要读好这段对话,仅仅分辨是谁说的还不够。我们还得走进人物的内心,体会出他们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来,先来看孩子喊竺爷爷的那句话,当第一朵杏花开的时候,如果你是那个小孩,你会怎样喊竺爷爷?

(生读,声音很大。)

师: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要这么大声读?

生:因为我想早点将竺爷爷喊出来,看看第一朵杏花。

师:是啊,这么好的消息,得让竺爷爷早点知道。你会怎样喊?

(生读 ,声音大 ,语速很快。)

师:你不仅在大声喊,喊得还这么急,为什么?

生:我想小孩现在的心情一定很急切,一定是边跑边喊竺爷爷,语速肯定很快。

师:对,这可是等了一年的杏花啊,现在终于开了。你觉得小孩的心情还会———

生:很高兴。

生:很自豪。

师:对,小孩就是这么高兴、自豪、急切。来,带着这样的感受,咱们快把竺爷爷喊出来。(一齐读“竺爷爷!竺爷爷!”)

师:刚才我们采取角色转换的方式,体会出了小孩喊竺爷爷时的心情,读好了这句话。现在,请同学们也采用这种方式,将自己转换成小孩或是竺爷爷,想象当时的对话情景,体会出两人说话时的心情,试着给下面的对话添加提示语。

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

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

孩子 () 地回答:“刚才。”

竺爷爷( )地问:“是第一朵吗?”

孩子()地说:“是。

生:我依次填上了“不解”“高兴”“急切”“激动”“半信半疑”“肯定”这些词。

师:不简单,能说说你这样填的理由吗?

生:我想,竺爷爷不知道孩子这样急着喊他出来是什么原因,所以很奇怪。一听杏花开了,一定很激动。不知道是不是第一朵,所以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

师:看来,你走进了竺爷爷的内心。还有同学有其他的填法吗?

生:我是这样填的:

竺爷爷(赶紧走出了屋,亲切地抚摩着孩子的头,轻声)地问:“什么事情呀?”

孩子(拉着竺爷爷,用手指着院墙外边,高兴)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 (睁大了眼睛,激动)地问:“什么时候?”

孩子(脱口而出,高兴)地说:“刚才。”

竺爷爷(伸出一根手指,半信半疑)地问:“是第一朵吗?”

孩子(用力点点头):“是。”

师:你不仅感受到了人物的内心,还再现了当时的对话情景。有了这些提示语,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好这段对话,试着读一读。

师:看,有了提示语,我们就能将人物的对话读得有声有色。来,咱们一起读。

(生齐读时,开始还读提示语,后来不由自主地只读对话。)

师:同学们,你们为什么不读提示语呀?

(无学生举手)

师:同学们,你们自己试着将两种方式来对比着读一读,看看感觉有什么不同。

生:我觉得不加提示语,更能表达小孩急切的心情,他想快点告诉竺爷爷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消息。

生:我也觉得竺爷爷急于想知道第一朵杏花开的时间。

师:对,加上提示语,有助于我们走进人物的内心,读好对话。但在具体表达时,对话是否需要加进人物的动作、神情,得看具体的情况。心情急切时,或是在情况紧急时,我们往往只会关注人物的语言,忽略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表达时,我们往往也只写人物的语言,而且是简短的语言。

下面这两个场景,你一定经历过,请采用这种只写语言的对话方式,选择其中一个写一写。

场景一:考试得了100分,你兴冲冲跑回家,告诉妈妈。

场景二:有同学流鼻血了,你赶紧告诉老师。

【教学反思】

《第一朵杏花》课文中两次对话是全文的重点,但写法却不一样。第一次对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动作作了较详细的描写,但第二次对话极为简单,只有人物的语言,而且语言极为简短。细细揣摩第二次对话,我发现这单一而简短的对话,蕴含的内容、表达的情感、表现的形式都“不简单”。

一、转换角色,走进人物内心

教学中,我以第一句话为例,让学生转换角色,体验人物内心。在学生或高声、或急切、或高兴、或激动的朗读时,再相机引导学生明晰这样朗读的原因 ,体会孩子 急切而高 兴的心情。

然后,让学生迁移学法,想象小孩与竺爷爷的对话情景,进行角色转换,体会人物的心情。在角色转换中,学生体会出了小孩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后高兴、自豪、得意之情,也感受到竺爷爷兴奋、激动之情———因为他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他没想到小孩记住了一年前的任务。

这种想象情景、补充提示语,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原本远离学生的、抽象的、静止的语言还原成了具体的、灵动的画面,呈现在学生眼前的也就不再是文字符号,而是一幅有声(语言)有色(神情)的情景;另一方面,在想象中,学生身临其境,与文中人物的情感产生共鸣,或惊奇,或高兴,或半信半疑,或自豪,为有感情朗读奠定了基础。

二、对比分析,揣摩表达之妙

这篇文章出现的两次对话,两次对话的情景不一样,其表现形式也不一样。但不少教师往往会重视对人物对话内容的理解、心情的体悟,忽略其表现形式,更不会思考作者为何会用不同形式来表现。

如果说,上一环节是关注文本“写了什么”,那么,接下来将两种表达方式对比朗读的做法,已从言语内容走向了言语形式,指向了言语的意图,是在关注“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

篇4:如何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成效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落实素质教学的主渠道。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改到哪里,有效的数学教学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数学课堂需要真实的、富有实效的学习活动,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是数学课堂教学更具有效性的先决条件

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新课标指出:“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学习动机,能够有效地强化人的智力活动,使人精力充沛、意志旺盛,思维敏捷深刻,想象丰富活跃,记忆力增强,心理潜能得到高效发挥。反之,则会使智力活动受到抑制,降低学习效果。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

二、“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是数学课堂教学更具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就应当把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作为导向,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课堂中学生已经不是一个被动的学习载体,每一个学生积极鲜活的思维和富有个性的思考,都渴望从教师的眼神、举动和引导与暗示中得到启发和思考。因此,教师的教学已不再是一言堂式的教学,而是结合教学内容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学习。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赏识,渴望在老师的帮助下自己主动的学习,展示自我的能力。

教学“9加几”时,由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后,把探究解决问题方法的“任务”交给每个学习小组来完成。先让他们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思考,会产生“点数”“接着数”“凑十”等多种计算方法。接着,请各组向全班学生介绍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学生了解别人跟自己找到的方法不同,由此领悟到解决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方法。同时在交流中,学生欣赏自己的发现、欣赏本组的成果、欣赏全班发现的多种方法,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这样,数学学习就变成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的过程,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设计科学合理的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更具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1.科学的练习应面对全体学生。实践证明并不是每一个学生对于相同的练习都能承受,因此,练习设计须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尊重差异,尽可能地设计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练习,供学生自主选择训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促进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得到发展。如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时”,我设计了让同桌之间互说一句带“6的乘法算式”的话,有的学生说:“我家有6本书,他家也有6本书,一共有12本书,算式是6×2=12。”还有的说“二⑴班在学校广播操比赛中排成5排,每排有6人,一共有6×5=30名学生参加比赛。”……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搜集了有关感性材料,并经过思维加工,生成了多个解决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这样的练习,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活动是自主的,虽然有些学生说尚需斟酌,但他毕竟思考了,努力了,这就是成功。

2.科学的练习应注重认知和实践的统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此,应加强数学练习设计的实践性,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通过实践使之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这不失之为一种好的练习方法。

学习《千克和克的认识》后可以布置让学生调查物品的重量:一袋洗衣粉、一个鸡蛋、一袋大米、一台电视机……学了《数的组成》让学生探究商场里的商品为什么都包装成一包一包、一盒一盒和一箱一箱的原因;学了《认识钟表》后可以让学生在星期日记录整点时的活动……这样的练习设计,引导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给学生以更广阔的学习数学的空间,学生学到的将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创新、实践等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训练。

篇5:《白桦》简短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抒情散文,文章的篇幅虽然不长,但是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故学课文时让同学们抓住“白桦林”、“看林人”、“林业工人”这样几个词语进行理解、感悟,这样就能把握住本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课上引导学生抓住这几方面来感悟:“白桦林”是茫茫林海的缩影,没有白桦林,就不会有大森林。“白桦林”是朴素的,是平凡的,也是美丽的,它是守林人的象征。

“看林人”为了这篇大森林的安宁,为了保护好“这厚厚的绿毯”,强忍烟瘾,严控酒量,瞪圆双眼,时刻观望,甚至拒听自己喜爱的歌曲,用一颗纯洁的心,经年累月,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甘做牺牲,这难道还不伟大,不可爱吗?“白桦林”象征“看林人”,“看林人”是林业工人的一个代表,一个缩影。

所以说,本文写“看林人”就是写“林业工人”,赞颂“看林人”就是赞颂“林业工人”。赞颂林业工人苛求自己,牺牲自己的一切所爱的奉献精神。

篇6:《黄山奇石》教学反思简短

我曾经去过黄山,对那里的景色非常的了解,首先我就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小朋友们黄山的美、奇。并通过原先我在黄山拍的照片更加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跟着我的照片粗粗地领略了黄山的美。我这样的做意图是让学生更集中注意力,因为学生现在属于好奇期,尤其是对老师的好奇程度比较大,所以通过看我的照片让学生进入到这篇文章的学习,会让他们产生更大的兴趣。

不过,由于孩子们刚刚接触这么难的文章,在读时就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为了让学生有兴趣读下去,我就运用了小组比赛这一招,看哪组找得生字多,并且能够找到解决方法就奖励一个小苹果。学生的积极心就被提高起来了,一下子就来了学习的兴趣,也让学生更快地掌握了这篇文章的生字,攻克了一个难点。

以上是我比较好的方面,可是我也存在了点不足。

但在教学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如下:

1、学生个体的朗读效果的不到保证,语文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最美。让学生在与文本一次次的朗读中不断加深体会,只有多读才能使静止的文字表现他的情感,让文字成为一幅幅鲜活的图画。所以,教师在课堂中的示范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学生之前未接触此类文章,和以前所形成的朗读的陋习。所以,造成了班级中学生朗读水平下降。

2、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味,相当多的学生能读通顺,但读不出感情,只一味的让学生一遍一遍按自己的意思去读,不考虑,学生是否能理解感悟,不做具体的引导,点拨,也是徒劳。这里就要求教师掌握丰富有趣的教学手段,如:让学生们自己表演一下,文中出现的景观。使文中的客观文字,变的丰富真实,同时,也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必要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让学生对“景”了然于心。否则,很难达到好的学习效果。

篇7:教师教案简短教学反思总结

1、对教材的处理。个人觉得近几年的高考,大有回归课本之势。显然,高考对于课本基础知识考察的广度和力度都有所加强。因而,高考要取得好成绩,平时吃透课本就显得相当重要和必要。那么,如何吃透课本呢?我觉得,一是要将课本读“薄”, 这就要求我们在认真钻研教学大纲、考试说明和近年的高考试题的前提下,充分探求章目、子目录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融会贯通,深化理解;同时又能系统化课本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实效,落实考点,在强调知识的整体,突出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同时,注意打破章节顺序,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时代特征,理清知识构建体系,活化了历史知识发展脉络,提升了最终的解题能力。

2、对方法的指导。我的理解是除了回归课本外,近几年来常见的另一种现象是逐渐脱离了死记硬背型的知识考查,转而充分利用新颖材料来设置思考问题的情景,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用意显而易见。要想短期内实现突破读题解题能力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进行常规教学外,我比较注重练习部分的讲解和交流。针对学生在审题时思维缺乏严密的逻辑性,表达时的语言粗糙、不到位、不严谨等问题,我们反复练习讲解,让学生从中体会高考“怎么考”,从其答案中体会“怎么答”,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反思。

3、还存在的问题。首先,对研究高考方向努力还不是很够。没有注意好对各种信息来源的鉴别和甄选,“尽信书不如无书”.最重要的还是要靠自己的眼光来判断和鉴别。其次,在时间分配上还不够不合理,授课有前松后紧的现象。有点知识容量过大的盲目和仓促之嫌。再次,引导学生落实基础方面,没有做好让学生将已学知识和技巧很好的转化为自身知识和能力工作。在最后的冲刺中也没有注意好教会学生在时间紧,作业多的环境中如何调整复习节奏合理安排学科的方法。

篇8:适切的教学,让性别教育更有成效

作为性别教育的重要板块一“身体保护”走进小学课堂时,一些教育者心中又发出疑问:小学的孩子,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孩子也需要“身体保护”教育吗?这样的教育会不会显得太早?让孩子了解身体的奥秘,这究竟是不是一件好事?……由此可见,性别教育给人的感觉有些晦涩。那如何帮助孩子分辨好与不好的身体接触;如何帮助孩子学习必要的自我保护技能;如何帮助孩子勇敢面对受侵犯后的日子……让羞羞答答的性别教育大大方方走进小学低年级课堂,使这些懵懂的孩子能听得懂、真正受益呢?两个字:适切。

一、教学态度要适切

课堂上,本着“春风化雨,点滴入土”的宗旨,我并没有生硬地灌输,而是以一种平常的心态、自然的神态,向孩子传递一种信息——性是自然的、科学的。例如在“身体小秘密”一课中,我先出示了两套泳装让孩子们进行选择,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隐私部位。接着,我让孩子动手分别贴一贴男娃娃和女娃娃的私密处。最后,通过画面和联系实际,让孩子们知道如何保护、清洗隐私部位。教学环节层层递进,帮助孩子慢慢地体验知识,感性地认识到隐私部位就像自己的手脚一样,都是身体的一部分,需要时常去清洗它、保护它,不能随意让别人触碰。

二、教育内容要适切

近年来,不时有中小学生被性侵后产子的消息刺激着我们的耳膜;同时也有些家长担心性别教育走进小学课堂可能会误导孩子“过于开放”。前者足以表明,这些孩子十分缺乏对性侵害、性危害的了解,缺乏性保护、性防卫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而后者则完全是步入了性别教育的误区。但这些现象也提醒我们思考,对小学生特别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进行性别教育,究竟应该让他们学些什么,到底应该教些什么?通过实践,我发现真正有效的“身体保护”教育应该结合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实际情况……安排有针对性的教育主题。

正如复旦大学教授于海听完课后所说的:“在二年级孩子中开设‘性别教育’课,既活泼又干净,实在不容易。”干净,就是到位而不越位,该讲而不滥讲,说透而不刺激,满足孩子的探知欲,但又不失正规。

三、教学手段要适切

课堂上我们要面对的是6-9岁的孩子,他们中有的刚从幼儿园大班走进小学课堂,有的刚刚适应小学生活,由于年龄小,对性都处于懵懂、迷茫又十分好奇的阶段。如果用空洞的大道理、枯燥的生理解剖知识来讲,孩子会缺乏兴趣,导致教育效果不佳。为了能激发孩子兴趣,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课堂上我采用多样、灵活、有趣、直观的教学方式,让有些晦涩的课程更容易被他们接受。

1. 直观式教学激发儿童学习兴趣

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既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又让孩子通过文字和画面的暗示,尽快地进入情景,帮助孩子认知、体验,大大提高课堂效益。例如,在“身体小秘密”一课中有一段《小鸡鸡的自述》的影音资料,不仅使孩子非常直观、形象、生动地知道男孩生殖器官的组成部分,而且还教会男孩子们平日里该如何清洗。把父母难于启齿,又一时说不清楚的问题,从科学的角度介绍给孩子。

2. 游戏式教学调动儿童参与热情

游戏是孩子非常喜爱的课堂教学形式,通过游戏能调动孩子参与教学的热情,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身体小秘密”一课中,我设计了一个“X和Y”的游戏,在事先准备好的两个盒子里分别放上两种颜色的纸条,红色代表男性的性染色体,绿色则代表女性的性染色体,然后随机请一位同学郑重其事地从这两个盒子里分别拿出一条性染色体,打开配一配,看看生下的是男宝宝还是女宝宝。通过活动,孩子不仅对男女性别的由来这个科学知识有了感性的认识,也认识到生男生女是自然界一件奇妙又偶然的事,要好好爱护自己。

3. 情感式教学激发儿童积极情感

在课堂中,孩子的情绪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段视频、一段文字、一段音乐……这些手段都能调动孩子的情绪,激发他们积极的情感,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例如,在“不当小红帽”一课中,面对个别的案例,当孩子们想出了很多好办法来应对陌生人时,老师话题一转,播放了一段新闻《“拾道德之荒”的陈贤妹》,通过这段视频,让孩子们明白:生活中存在诱拐、骚扰、伤害等事情,在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的同时,也不能因噎废食,对人存有过度戒心,因为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善良的。

4. 情境式教学提升儿童思维能力

针对低年级孩子辨别是非能力还很弱的特点,课堂上我经常把孩子们可能会遇到的事情设计成几个情境,让他们去思考、应对,提升了儿童解决问题和思维的能力。例如,在“不当小红帽”一课中,我设计了“陌生的叔叔夸玲玲长得漂亮,买糖给她吃”、“一位阿姨让冬冬帮她找小狗,说找到有奖励”、“欢欢没带雨具,陌生的叔叔要送她回家”等情境,让孩子展开讨论并设计办法,让孩子知道在遇到侵犯行为时,一定要沉着、机智,尽量保护自己的身体,不当“小红帽”。

5. 合作式教学弥补个人不足

教学中,我经常会让孩子们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教学任务。这一方面可以培养协作精神,另一方面能够弥补孩子个人能力和知识的不足。例如,在“你我碰碰车”一课中,我让孩子以小组合作形式参与“身体红绿灯”活动,让他们探讨“不能随便触摸的部位,能由家人或亲人触摸的部位”。通过合作学习,孩子了解到女孩、男孩的隐私部位是不能随便触摸的,只有保护好自己,才会更健康、更快乐。

四、学习方法要适切

1. 体验学习,形象生动

低年级孩子十分感性,一旦为他们提供了切身体验的平台后,课堂气氛就会十分活跃,常常是一人站起来没说完,其他人就抢着补充,这样的体验调动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2. 合作学习,弥补不足

让孩子通过小组合作和个别学习来完成课堂上布置的教学任务。例如,在“身体小秘密”一课中,我让孩子以小组为单位,参与“贴贴身体隐私部位”活动,男生合作完成男孩图,女孩合作完成女孩图。通过合作学习,让孩子们对男、女的隐私部位有所了解。

3. 互动学习,产生共鸣

请家长参与课堂教学,坐在自己孩子身边,跟孩子一起学习、讨论,这不仅融洽了亲子关系,增强了孩子学习的自信心,调动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家长能了解孩子课堂学习的情况,了解学校在课堂教学中对孩子的要求是什么,便于家长今后更好地指导孩子学习,也使亲子关系得到得到进一步融洽。

篇9: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成效

关键词:资源;语文综合性学习;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256-01

数学知识是人类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智慧结晶。因此,加强对学生的数学教育,能有效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及能力的全面提升。《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主渠道就是课堂教学。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就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可以说是教学的生命。教师教什么?如何教?学生学到什么?得到怎样的发展?值得我们积极的思考和追求。

一、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教学成效,教师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要注意情感投入,热爱学生。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用爱心去感染他们,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小学生往往以自己的喜好去学习,他们经常是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上一门课程。如果教师不关心学生,经常批评、打击学生学习的信心,学生从心理上就会产生隔阂,对老师存有成见,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学习兴趣,从而导致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其次,要利用好学生好奇的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理,对新的事物总想弄个明白。如果能把小学生的这种好奇心理转化到学习中,那么它会变成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爱因斯坦在总结自己成长的经验时说:"我没有特别的天赋,我有的只是强烈的好奇心。"可见,好奇心对一个人的学习和成才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无疑对学习有极大的益处,我们要从课前预习、学习态度、思维模式、学习方法、解题后反思等多角度、全方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要树立榜样,启发自觉。对一些上课动脑积极、作业工整、遵守纪律的学生,教师要大力表扬,树立榜样,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对原本学习习惯差的同学,只要有一点进步,我们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其次,通过家访沟通,让家长真正把孩子的教育重视起来。众所周知,要教育好一位学生,学校、社会、家庭三个因素缺一不可。因此一旦家长能积极配合学校,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就自然会在各方面来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这样一来教师就不用天天为学生有没有完成家庭作业而担忧了,家长最起码要按时检查作业,督促孩子把字写好,要求作业本整洁,时间一长学生这种按时完成作业、作业整齐、版面整洁的好习惯就会逐渐养成。再次,要正面引导,让学生明白怎样做才是好习惯。小学生模仿性强,可塑性大,辨别是非能力差。我的做法是坚持从正面启发诱导,教会学生应该怎样做,并使他们明白简单的道理,从而调动他们积极主动地、自觉地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做,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营造宽松的课堂学习气氛

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 “情感”为教学开道。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四、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

小组合作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多种方法的生成,学生在独立思考、讨论和交流中不断体验成功,在欣赏自己、本组、全班同学的成果中不断增强合作意识,进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在集体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的形式就如何才能更简便的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展开了实验。有的学生将手中的平行四边形纸片沿对角线折叠成两个三角形,剪开,经过比较发现它们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原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边形;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正方形……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其中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归纳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此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用脑思考,合作学习,不但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实验中牢固掌握了所学知识,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篇10:高中简短课堂教学反思

其次运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手段将教材所设置的情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就显得至关重要。我在教学中经常利用多媒体,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情境,教学反思==。充分利用多媒体上课,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能很快全面熟悉文章内容,并且能顺利解决课文有关问题,准确把握知识要点。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发挥学生的思维功能,鲜活的思维是优化语文课的核心。在教学操作中,有经验的教师在灵活引导的同时,十分注重鼓励学生的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直觉思维、想象思维的并用,并力求异新,自觉地让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鲜活的学生思维是智慧激荡的摇篮。我在教学中从不随意打断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望。

篇11:二年级《雷雨》简短教学反思

于是,在上课之前,我先让孩子们自己去聆听夏天大自然的风、雨、雷电声……让他们说完自己的感受之后我就把乐曲“夏天的雷雨”带到了课堂上。

虽然乐曲“夏天的雷雨”很简短,但音乐形象,逼真,对于中班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欣赏虽然是没有难度。然后通过歌词一句句的提问,引导幼儿能用歌词里面的话来回答,但是我经过我引导之后孩子们还是会把歌词的前后顺序弄错,所以在思考之后我决定先不急着请幼儿学唱,而是先请幼儿听听这音乐说说这些声音是不是一起出来的?先有什么声音,再是什么声音?最后怎么样了?让幼儿了解歌词之后再开始唱歌曲。这样一来孩子们唱起来轻松多了。

篇12:五年级四季之美简短教学反思

一、设计思路

1、《四季之美》是部编教材第七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围绕“自然之趣”这一主题编排,单元教学目标重在感受景物描写的动与静,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本次教学是定位在学生第一次接触此类文章的基础上设计的,旨在让学生就散文这一特殊文体,静静品读、慢慢体会。研读文本,以读促写,让学生学会方法,为后面的习作学习做准备。

2。以“美”为线索贯穿全文,开启寻“美”之旅。最终板书组成“美”字,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不仅要学会“发现美”,更要学会“表达美”。

二、成功之处

1、绝大多数孩子对四季景色比较熟悉,但让他自己来介绍四季的特点又有一定的难度。怎样让五年级的小学生走进四季,与四季进行零距离的对话呢?在教学中一方面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借助视频、图片直观地展现了四季景观,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善于发现大自然的美,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文字介绍,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四季的感知认识。

2、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小组读、分角色读、齐读等。让学生通过朗读从感官到内心体会到四季景色的特点。让学生体会和感受文章语言的精练和优美,从而感受四季的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我抓住了“美”这一条主线,让学生在充分朗读感悟后,体会作者笔下的语言文字美、韵味美、选材美。朗读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有自由朗读、默读、配乐读……熟读成诵。

4、课堂配乐范读美、板贴美、教学课件设计美……整体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把学生们带入美的情境之中。

三、不足之处

在教学时间分配上还稍欠缺。由于课堂的交流和品读用时较长,因此在仿写这一环节的时间就显得有些紧张。

四、改进措施:

篇13:胸有成竹教学反思简短

一、夯实基础知识,灵活运用

1. 关于词汇

词汇是写作的基础。衡量一个学生英语水平及交际能力高低的关键是他对于词汇量的掌握程度。要想准确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必须词汇量达到,而且能够正确利用。词汇教学曾经被认为是最枯燥无味的教学,但是,如果我们摒弃死记硬背的古老做法,把词汇与句子和文章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使用中体会词汇所在的语境和避免词汇使用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且反复运用,那么,词汇的记忆和合正确运用就不是难题。另外还要注意一些派生词和一些大纲外常见词的补充和语境运用,给文章增色。

2. 关于基本句型

英语属于结构性语言,它有自己的基本句型、固定搭配、固定短语等。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学生掌握了这些句型和固定成分的基础上,加以拓展运用和举一反三。句子是写作的基础,但是学生在句子结构的完整性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结果导致词不达意,或者句子结构凌乱,最终导致句意模糊,文章松散。学生必须首先要掌握五个基本句型: (1) S+V; (2) S+V+O; (3) S+V+C; (4) S+V+P+O; (5) S+V+O+C以及There be结构。在书面表达要求中,基本上所有的句型都是这5种句型的扩展、延伸或变化。除此以外,还要掌握一些复杂句型,如祈使句、感叹句、强调句、并列句、复合句等,只有正确自如地运用这些复杂句式,才能写出更优美的文章。

3. 关于语法知识

近几年来,对于语法的要求不仅仅是背过语法规则就可以,而是要在说和写的运用中真实体现出来。高中语法知识比较实用,涵盖的范围也比较广。如冠词、介词等各种词性的词,主谓一致,倒装、时态、语态、非谓语动词等等。在实际运用中,要注意各个语法所能使用的范围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力争用最好的形式来表达。如:我有了一个好主意。I had a good idea.是最常见的正确的表达方式,但是,如果我们用“An good idea occurred to me.”或者“An good idea stroke me.”这样的表述方式,会为文章增色很多。对于语法的讲解,不要再是原来那种“定义+例句+练习”的方式,而是把语法融于一篇短文中,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它的意思和使用语境,总结出基本规律和自己造句。这样的训练,会避免语法知识背得很熟,写文章却频频出错的窘境,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真正体现语言的语用性功能。

二、听、说、读、写相结合,做好基础知识的延伸

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密切相关,相互渗透,互为基础,又呈螺旋式提高。听和读是输入语言信息,是外部语言到内部语言的内化过程。说和写是输出过程,是内部语言到外部语言的外化过程。写的能力,植根于听说读,并在此基础上得到培养和提高,写的训练,又进一步提高听说读的能力和成效。所以,在我们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我们都要注意把写贯穿其中,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即写作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做到:

1. 英语是一门语言,不仅仅是课程

英语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关键就在于,它最终的目的是运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端正思想,要求明确。只是背过单词,学会语言特点,并不能说明英语学得好。语言,就是要听别人说,自己也说。所以,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实现语言的听和说。除了按照一定规律所进行的听力训练以外,我们在上课的时候要尽量使用英语来表达,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真实的感知语言的功用和魅力。然后,让学生利用已经习得的语言规律,进行来练习和总结,逐渐达到游刃有余地运用。从而达到听和说的和谐统一,相辅相成,最终实现听、说对写的基础性作用。

2. 大量阅读,获取有效信息,提高写作水平

广泛大量的阅读,能够加强学生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能力。通过熟记一些常用词汇、优美句子结构、精美段落,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和语言知识,了解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背景,在写作的时候才会有据可依,自如运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读为写积累了基础,才能在写的时候,不再凭空臆想,写出有内容、有深度、有层次的文章。

三、训练学生谋篇布局,安排结构,创设情境

书面表达题主要的形式是指导性或者控制性的,要求学生根据提纲、图画、图表等方式限定内容、人称、时态、字数、文体等,自由发挥的空间不大。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基本功训练的基础上,做好以下几点针对性的练习:根据要求安排结构层次,要点的表述、句型和词汇的选择、连接词;使用较复杂的句子结构,即高级词汇和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注意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尽量使用过渡词和过渡句,使得文章紧凑;注意所表达的文章涵盖所有的要点,并且有机衔接,不偏离主题,有积极的意义。

篇14:三年级《花钟》的教学反思简短

1、教师引导:同学们,咱们都见到过各种各样的时钟,有的挂在墙头,有的摆在床头柜上,瞧,我的手机上也装着小小的时钟,它们能告诉我们时间。那你们知道花钟吗?

2、当学生作出阅读前的猜想后,教师提出初读课文要求:究竟什么是花钟,咱们读读课文就会明白。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当交流完“什么是花钟?”后,教师直接引入:课文第三段就是这样写的,自由读读这一段,你还读懂了什么?重点点拨:

(1)你是不是觉得很有趣?有趣在哪儿?

(2)课文为什么说“大致”?

(3)怎么个“陆续”开放?并一起读出花钟的有趣。

4、引导学习第一段:可是,你能看懂花钟吗?是啊,要看懂花钟就得知道什么花几点钟开。咱们知道花开的时间吗?哦,第一段就写了花朵陆续开放。植物学家是通过留心观察,知道花朵的开放时间的,咱们现在只有通过读课文了解。读读几点钟开什么花?

5、反馈时教师大屏幕出示花钟图,说:同学们看,这儿也有个钟面,但没有时间标志和指针,这是一座圆圆的花圃,要是把课文里写到的这些花种在上面,当它们陆续开放时,你能马上认出它们,并说出是几点钟吗?教师播放花朵陆续开放,学生争相说出几点什么花开放。

6、教师指着大屏幕说:这圆圆的花圃上,鲜花朵朵,陆续开放,就在告诉我们时间,这就是花钟,你觉得这是一座怎样的时钟?

评点:“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由“你能看懂花钟吗?”激起了学生对课文第一段的学习兴趣。教师播放花朵陆续开放的课件,让学生看懂花钟,则是带学生进入了自然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了花钟的鲜艳与芳香,感受到了它的多种功用、它的神奇与独特。由此,为研究这一段语言的表达做好了情感准备和背景铺垫。

二、品味独特的报时

1、顺着学生的回答:美妙的花钟、神奇的花钟、令人心旷神怡的花钟……教师提出要求:课文是怎么介绍这么美妙的、神奇的花钟的。咱们再静静地、细细地读读第一段,去寻找,去发现课文写得好在哪儿?反馈时,引导学生说出以下几点

(1)把花的开放写得具体、生动;

(2)同样写开花,课文用了不同的写法;

(3)写每一种花开放,都是根据这种花的特点。

2、进一步引导:课文是怎么写每一种花开放的。你觉得哪一句写得好,可以画出来,再仔细读读、想想。在学生交流时,教师大屏幕出示相关花朵开放的照片,同时,注意点拨语言表述的准确、生动、具体:

(1)花朵的形状,如“喇叭”;

(2)花朵的色彩,如“红艳艳”;

(3)花朵的形态,如昙花“含笑一现”、万寿菊“欣然怒放”。最后,教师小结:每一种花的开放,课文可不是随便写写的,而是根据花的色彩、大小、开放的样子这些特点,有着不同的写法,把花朵陆续开放写得丰富而有变化,让咱们仿佛看见花朵千姿百态。

3、引导笔练:发现没有,还有两种花,课文好像没有写出它们开放的样子,咱们能不能写写它们的开放,选择一种花写出它是怎么开放的。交流评价时突出:咱们把这两种花的开放写美了,而且也学会了用不同的方法表达。

4、引导朗读:鲜花用自己的开放这种特殊的、美好的方式告诉你、我、我们大家时间。咱们也来做做花钟,读出花的陆续开放,你喜欢做哪一种花,就自己站起来大声读她的开放。现在,让咱们用美妙的朗读、用开放这种美好的.方式告诉大家时间。

评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课文第一段最大的语言特色就是写每一种花开放,都是不同的表达。要让学生自己感悟到丰富而有变化的表达,只有通过“读”。《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去发现课文第一段写得好在哪儿;在总体感受语言特点的基础上,再具体研读描写花开的句子,让学生通过朗读去感受、欣赏、评价每一句话的好处、每一种花的情趣;最后,引导学生尝试写一写“夜来香”和“午时花”的开放。如此这般,学生在品味花钟独特的报时方法时,也感悟到了课文语言表达的独到。

三、感悟独特的开放

1、鼓励质疑:读到这儿,你有什么发现和问题吗?学生可能会问:

(1)我还想知道,还有什么花在几点钟开放?教师回应:老师还知道几种花朵的开放时间,边大屏幕出示照片,边介绍:蒲公英在早晨六点开花;紫茉莉约下午四点开放;下午五点,白香水百合开放;晚上六点,丝瓜花开放……并引导:回家也可以观察一下你家里的花大约几点钟开放,几点钟闭合。

(2)为什么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教师引导:咱们接着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2、引导自由读第二段,找找原因,当学生找到答案后出示文中两个概括写的重点句,并问,植物开花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密切的关系,怎么个密切?再读读有关的句子想一想。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昙花在九点左右开花原来是由周围条件决定的。看来,课文举了昙花这个例子就一下子讲明白了植物开花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密切关系的科学道理。继续引导:而有的花开放时间又与昆虫活动时间相吻合,怎么个“吻合”?为什么会“吻合”?

上一篇:造价员基础知识完整版下一篇:写痴情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