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教学反思简短

2024-04-29

池上教学反思简短(共15篇)

篇1:池上教学反思简短

《池上》的教学反思

1白居易的《池上》一诗描写了一个小孩“偷采白莲”的妙趣情境,非常接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心理。因此本课的设计,我把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境、增加语言积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

新课一开始,我就展示了荷塘的景色图片,让学生感受荷塘之美,再让学生赞美荷塘,说出荷塘之美。这一环节设计,把学生带入古诗的情景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下面学习古诗做好铺垫。接着让学生自由读古诗,初步感知古诗。把古诗读通顺,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第三部分是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体会诗歌的情感是孩子学习诗歌的难点。因此,我第三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进入“偷采白莲”的儿童的内心世界,体会“偷”、“不解”的用字之妙,感受孩子的顽皮可爱;抓住“不解藏踪迹”体会孩子的纯真、质朴。本环节的设计旨在使作者情、诗中情和学生情水乳交融,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但这一环节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体会小娃的天真、可爱时,做得不到位。比如学生在体会“偷”字时,有的学生在下面小声地说是“偷偷摸摸”,而我没注意,没有把握好这一块生成。在引导学生体会小娃的“天真、可爱”时,本来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插图来体会的,但一紧张,直接就把答案说了出来,没有通过意境来体会,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

诗歌教学重在朗读。所以我第四个环节的设计就重在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这一环节的朗读,我以课件呈现,先出示整首诗,然后逐步加深难度,最后只出示题目,让学生读,以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从而体会诗歌的音韵美与意境美,通过熟读成诵和拓展阅读,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教学这一环节,由于第三环节拖了时间,导致在朗读上有点仓促。

整堂课上下来,感觉前“松”,后“紧”,作业的时间都没有了。这也提醒我以后的课堂上要注意课堂节奏。

《池上》教学反思

2《池上》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充满儿童情趣的小诗,读来朗朗上口。课堂上老师通过这首小诗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我想到了“童年”的话题。因为这是表现古代儿童生活的古诗。现在的孩子正处于无忧无虑的儿童时期,更易激起孩子情感的共鸣。

虽然这首古诗难度不大,学生初读便能理解大意,但对诗中的意境及一些关键词的正确理解还是有难度的。如《池上》中“偷”学生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将会影响对诗主旨的把握。尤其是如何通过这首诗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呢?于是,我把“诗中有画”的审美方法巧妙地融于整堂课的教学之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苏轼对诗人王维诗的评价,它代表着诗与画互相融合的完美境界。而这首小诗就用浅显的诗句描绘了一幅幅优美生动的画面。《池上》就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教学《池上》时,我让学生先美美地欣赏一组表现荷塘美景和小娃偷采白莲的画面,然后。学生很快进入了诗歌描绘的意境之中,在想象中领悟了“偷”字的真正含义,体会到了小儿天真无邪的特点和白居易对孩童的喜爱之情。

课尾我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出示了一组描写儿童生活、反映儿童情趣的古代诗歌,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想象诗的意境,然后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诗,用彩笔画出诗句描绘的画面,然后给画面配上诗句,让诗画合一。想通过孩子们创作的“诗画合一”,培养孩子们书写规范、端正,同时增加趣味性。

课已完,但还有一些遗憾。古诗中生字的恰当处理,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让低年级学生进入古诗意境?这些问题都留给我不断思索,促使我在教学中不断研究,不断思考,促使自己进步。

篇2:池上教学反思简短

我在教学这首诗时,开始运用“创设情景,感染气氛,情景朗读”(这是远教资源的宝贵财富)让学生对生活中没的情景有所思考,站在师生平等的高度和老师共享生活的快乐,并对夏季的荷塘、夏季的生活有了感性的认识,一边导看一边导思。利用先进的媒体资源刺激了学生的眼、耳、脑等感官,激发了学生兴趣和学习欲望。好的教师应当是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挖掘其学习潜能的。教师深谙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儿童喜闻乐见的色彩和熟知的形象营造出缤纷的天地,让学生倍感欣喜,且被深深吸引。深情的配乐范读将诗中的小娃带到学生中间,更将学生领入美好的学习情境,使之意识到:快乐的儿童生活是多么令人向往。

二、利用资源,在有限的时间、空间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变枯燥的学习为多种感官的综合接触。一直以来,学生对诗人的了解都基于学生查阅书籍或教师口头描述介绍,但是本堂课,我利用资源,配合音乐、画面激发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学生在美的音乐声、生动的画面中了解了诗人,加深了印象。

三、利用资源,轻松愉快地掌握了诗中的字词。低年级的教学重难点就是让学生掌握字词,学会书写。对于学生来说,完全靠死记硬背,枯燥无味。但是,我充分运用远程资源,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当小老师、采摘荷花、莲蓬、捉迷藏等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形式,以及儿童化的语言,让学生感觉不是在课堂,而是在生活,使学生在乐中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指导学生的书写,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老师提醒,再板书演示,但是通过远程资源中的书写指导,让学生对生字的整个书写过程有一个动态的了解,生字的笔顺掌握得比较牢固,并且通过整洁美观的汉字展示,学生感受到中国方块字的豪放美观,对需要注意的地方也可以作一定的强调,因此学生记忆深刻,其示范作用不可忽视。

四、借助资源,诵读感悟,体会意境。作为低年级的孩子,想像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对诗句意境的体会也比较肤浅,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以往教师只是结合诗句,讲讲其中的大概内涵,或者有些教师干脆直接把诗句意境以文字的形式板书出来,让学生死记硬背。但作为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能力,在读中感悟。无疑对诗词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资源,变抽象为具体,使之更清晰、更直观、更精确、更快捷的供学生观察,想象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本诗的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语文活动经验,轻松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课程标准强调:

篇3:池上教学反思简短

师:光阴似箭,转眼第二年春天到了,终于等到第一朵杏花开,孩子与竺爷爷之间又有一次对话。谁找到了?读给大家听听。

师:同学们,这里的对话,只有人物的语言,没有提示语,你能分辨出每句话各是谁说的吗?哪两位同学来分角色读给我们听?

师:真棒,能告诉大家,你们是怎么区分的?

生:我发现都是竺爷爷问,孩子回答的,所以很容易区别。

师:你的眼光敏锐。不过,要读好这段对话,仅仅分辨是谁说的还不够。我们还得走进人物的内心,体会出他们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来,先来看孩子喊竺爷爷的那句话,当第一朵杏花开的时候,如果你是那个小孩,你会怎样喊竺爷爷?

(生读,声音很大。)

师: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要这么大声读?

生:因为我想早点将竺爷爷喊出来,看看第一朵杏花。

师:是啊,这么好的消息,得让竺爷爷早点知道。你会怎样喊?

(生读 ,声音大 ,语速很快。)

师:你不仅在大声喊,喊得还这么急,为什么?

生:我想小孩现在的心情一定很急切,一定是边跑边喊竺爷爷,语速肯定很快。

师:对,这可是等了一年的杏花啊,现在终于开了。你觉得小孩的心情还会———

生:很高兴。

生:很自豪。

师:对,小孩就是这么高兴、自豪、急切。来,带着这样的感受,咱们快把竺爷爷喊出来。(一齐读“竺爷爷!竺爷爷!”)

师:刚才我们采取角色转换的方式,体会出了小孩喊竺爷爷时的心情,读好了这句话。现在,请同学们也采用这种方式,将自己转换成小孩或是竺爷爷,想象当时的对话情景,体会出两人说话时的心情,试着给下面的对话添加提示语。

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

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

孩子 () 地回答:“刚才。”

竺爷爷( )地问:“是第一朵吗?”

孩子()地说:“是。

生:我依次填上了“不解”“高兴”“急切”“激动”“半信半疑”“肯定”这些词。

师:不简单,能说说你这样填的理由吗?

生:我想,竺爷爷不知道孩子这样急着喊他出来是什么原因,所以很奇怪。一听杏花开了,一定很激动。不知道是不是第一朵,所以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

师:看来,你走进了竺爷爷的内心。还有同学有其他的填法吗?

生:我是这样填的:

竺爷爷(赶紧走出了屋,亲切地抚摩着孩子的头,轻声)地问:“什么事情呀?”

孩子(拉着竺爷爷,用手指着院墙外边,高兴)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 (睁大了眼睛,激动)地问:“什么时候?”

孩子(脱口而出,高兴)地说:“刚才。”

竺爷爷(伸出一根手指,半信半疑)地问:“是第一朵吗?”

孩子(用力点点头):“是。”

师:你不仅感受到了人物的内心,还再现了当时的对话情景。有了这些提示语,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好这段对话,试着读一读。

师:看,有了提示语,我们就能将人物的对话读得有声有色。来,咱们一起读。

(生齐读时,开始还读提示语,后来不由自主地只读对话。)

师:同学们,你们为什么不读提示语呀?

(无学生举手)

师:同学们,你们自己试着将两种方式来对比着读一读,看看感觉有什么不同。

生:我觉得不加提示语,更能表达小孩急切的心情,他想快点告诉竺爷爷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消息。

生:我也觉得竺爷爷急于想知道第一朵杏花开的时间。

师:对,加上提示语,有助于我们走进人物的内心,读好对话。但在具体表达时,对话是否需要加进人物的动作、神情,得看具体的情况。心情急切时,或是在情况紧急时,我们往往只会关注人物的语言,忽略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表达时,我们往往也只写人物的语言,而且是简短的语言。

下面这两个场景,你一定经历过,请采用这种只写语言的对话方式,选择其中一个写一写。

场景一:考试得了100分,你兴冲冲跑回家,告诉妈妈。

场景二:有同学流鼻血了,你赶紧告诉老师。

【教学反思】

《第一朵杏花》课文中两次对话是全文的重点,但写法却不一样。第一次对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动作作了较详细的描写,但第二次对话极为简单,只有人物的语言,而且语言极为简短。细细揣摩第二次对话,我发现这单一而简短的对话,蕴含的内容、表达的情感、表现的形式都“不简单”。

一、转换角色,走进人物内心

教学中,我以第一句话为例,让学生转换角色,体验人物内心。在学生或高声、或急切、或高兴、或激动的朗读时,再相机引导学生明晰这样朗读的原因 ,体会孩子 急切而高 兴的心情。

然后,让学生迁移学法,想象小孩与竺爷爷的对话情景,进行角色转换,体会人物的心情。在角色转换中,学生体会出了小孩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后高兴、自豪、得意之情,也感受到竺爷爷兴奋、激动之情———因为他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他没想到小孩记住了一年前的任务。

这种想象情景、补充提示语,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原本远离学生的、抽象的、静止的语言还原成了具体的、灵动的画面,呈现在学生眼前的也就不再是文字符号,而是一幅有声(语言)有色(神情)的情景;另一方面,在想象中,学生身临其境,与文中人物的情感产生共鸣,或惊奇,或高兴,或半信半疑,或自豪,为有感情朗读奠定了基础。

二、对比分析,揣摩表达之妙

这篇文章出现的两次对话,两次对话的情景不一样,其表现形式也不一样。但不少教师往往会重视对人物对话内容的理解、心情的体悟,忽略其表现形式,更不会思考作者为何会用不同形式来表现。

如果说,上一环节是关注文本“写了什么”,那么,接下来将两种表达方式对比朗读的做法,已从言语内容走向了言语形式,指向了言语的意图,是在关注“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

篇4:《池上》教学设计

1学会诗中的生字:撑、艇、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对作者白居易略作了解。

4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范读古诗,认识作者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首古诗,老师很喜欢这首诗,老师想读给大家听听,欢迎吗?

1出示,师范读。

2介绍作者自居易。

3解题。

a《池上》是用地点做题目的,《暮江吟》是用什么做题目的,《钱塘湖春行》《草》呢?

b什么样的池塘,结合生活来描述一下。

[设计意图:解题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诗中的美丽画面。]

二、一读,读通顺,读出节奏,学习生字

下面我请同学来读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1生读。

2集体正音。撑、艇、萍都是后鼻音。齐读。

3读古诗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得抑扬顿挫。

(提醒:一般来说五言古诗一句三顿,音顿气不停,停顿的地方要把字音拉长。范读第一句,谈老师如何停顿的。)

5范读、练读、齐读。

三、二读,读出诗中画面

过渡:同学们读得正确流利,有节奏了,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诗文写了什么?它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同桌先互相交流一下。

1同桌交流。

2师生交流。

(1)一二两行。(谁来说说一二两句讲了什么?生说。解释:撑、艇。指导书写。)

(2)三四行。(谁来说说它的意思?解释:解、踪迹、浮萍,提醒“萍”的写法。)

(3)请同学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3现在谁来说说,你头脑里}};现了什么画面?看动画说。(画中人画中景画中事)

学生交流后,老师动情描述美丽画面。

4想着这样的画面来读,你的体会会更深刻,也会读得更好。

[设计意图:语言解析是理解古诗的根本,古诗语言一是词汇义有较大的变化,二是语句精炼,是理解的重点所在。全诗由题到文、由首联到尾联,必须字字着力、句句通顺,全篇理顺、领会。以上两个环节的设计重点解决理顺诗文。]

四、三读,读出诗人情感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这幅美丽的画面,体会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诗中又流露了他怎样的情感?

作者在诗中重点写了一个小娃娃,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个什么样的娃娃?从诗文的哪个地方看出来的?拿出笔来在书上圈圈画画,一起静心思考。

1生自学。

2交流

第一行抓“小撑小”体会娃娃的可爱、大胆、能干。

(过渡:作者在荷塘边散步,赏花,娃娃的可爱、能干、大胆引起诗人的注意。于是诗人就停下脚步,注视着小娃的行动,他发现原来他是在……)

第二行抓“偷”体会娃娃的调皮、机灵。(1)“偷”辨析字意。(2)解释白莲,为什么莲蓬叫白莲?出示图。(3)小孩子因为嘴馋,瞒着大人吃个桃子,吃两块糖,采几个莲蓬不算偷,师生共谈生活经历。(4)结合你的经历想象一下小孩怎样偷采人家莲蓬的。配乐体验偷莲的行为。(5)读诗。

总结:一个“偷”字,刻画出了娃娃的机灵可爱,展现了童年的无限快乐,流露出作者对娃娃的喜爱。一个偷字蕴藏着丰富的内容。读古诗就应该这样抓住重点词句细细品味,这就叫品诗。

三四两行抓“不解”体会娃娃的“天真、纯洁”,娃娃不知道什么?从哪里看出来?为什么这个孩子不懂得隐藏呢?

(师生配合读。齐读)

(总结:我们通过品味重点词感受到孩子的天真纯洁。这天真纯洁正是孩子身上最可爱的地方,他们有一颗纯真无瑕的童心,许多人长大了就失去了这颗纯洁的童心,变得虚伪,做作,这是可悲的事情。白居易用赞赏的心情,赞美孩子的天真纯洁。全诗正是因为传神地歌颂了孩子纯真的天性,引起后代无数人的吟诵和赞赏。诗中还有另外一个人呢?老师告诉你,这个荷塘是白居易家的私家荷塘,这荷花是白居易千里迢迢从江南带到洛阳的。他怎么舍得孩子伤害他心爱的莲花呢?诗人喜爱莲花更喜爱孩子,因为喜爱而宽容。)

[设计意图:体会古诗的主旨与意境,一直是学古诗的重点和难点。这段教学主要想抓住小娃形象,感受作者对小娃的情感,用作者对莲的喜爱衬托作者对娃娃的爱。]

五、吟诵、背诵

1配乐吟诵。

2背诵。

篇5:古诗《池上》教学反思

1、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也往往是多元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提倡自主阅读,尊重学生个体感受。在本课的教学中,无论是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是让学生自主选择

一、两项作业来做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

2、师生互动,构筑自由对话的平台;生生互动,让思维在碰撞中跳跃。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下的“合作互动” 的原则,教学中我改变了传统的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在此节课的教学中,正因为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组内自读自悟,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有滋有味。

3、在拓展练习部分,我安排学生运用前面学到学习古诗的学法来分组自学《所 见》、《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两首古诗。一方面为了提高课堂容量,丰富课堂建构,一方面是想让他们多背一些古诗。多背点经典古诗,不求甚解,但求熟背,是为学生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古诗文化准备。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时,我认为语文教师无需面面俱到地进行分析、讲解,只要学生能初步理解大意就行;但我也并不反对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对某些古诗文作一些较为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我想古诗教学应体现“诵读为本,不求甚解”原则。

4、本课的作业设计也别具特色,充分体现了多元智能理论。这首古诗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古诗,诗意比较通俗易懂,不需花费太多的时间,因而我在设计作业时就把领会感情和培养想象能力做为教学的重点之一。诗歌的广阔意境给学生留下了自由开掘的空间,所以我设计了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种作业形式来重现诗歌情境。我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兴趣特征,因此比较注重作业的分层设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轻松活泼的作业设计中入情入境,这样的设计使他们不仅掌握了知识,体会了作者对乡村小孩的喜爱之情,培养了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也让他们在自主选择、主动参与、多元展示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篇6:《池上》优秀的教学反思

整体来看,这首古诗难度不大,教学时,我让学生先欣赏一组荷塘美景,并用自己的画描述一下画中的景色,接着再结合教材上的插图,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上学期学过的《江南》,学生很快进入了诗歌描绘的意境之中,大致了解了故事所秒回的景象。

在朗读指导过程中,明确了朗读的三个层次,运用范读、跟读、自由读、连麦指名读,问答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能读准字音,感受停顿,读出节奏,读出趣味的情感。同时,抓住“偷”“解”“藏踪迹”等关键词,体会小孩的天真可爱,感悟作者的情感。

篇7:《池上》教学设计反思说课

唐代: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注释

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艇:船。

白莲:白色的莲花。

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创作背景

据《白居易诗集校注》,这首诗作于大和九年(835年),时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洛阳。一日游于池边,见山僧下棋、小娃撑船而作此组诗。

赏析

这首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

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他的长篇叙事诗,将所叙事物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饱含着诗人自己的情感。同样的,他的诗中小品,更通俗平易。

他的长篇叙事诗,将所叙事物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饱含着诗人自己的情感。同样的,他的诗中小品,更通俗平易。《池上二绝》就是这样一组描写一种平凡生活的小诗。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两个小景写得可爱、可亲、可信。

篇8:池上教学反思简短

《池上》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 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诗。教学这首诗, 我力求体现“以读促悟”的教学理念, 通过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朗读, 引导学生将朗读与思考、朗读与想象、朗读与积累、朗读与运用结合在一起, 使学生能“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神”, 并最终达到诗境、语境与心境的巧妙融和。

教学目标:

1援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2援学会诗中的生字“撑、艇、萍”;理解“偷、不解、浮萍、一道开”等词语的意思。

3援理解诗句的内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 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诵诗激情, 导入新课

1.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 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始终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那就是古典诗词。那么, 在课内或者课外, 你们都积累了哪些古诗词呢?谁来为大家背一首? (指名背、评价。)

2.背着背着, 我们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这样一些闪光的名字 (出示:李白、杜甫、孟浩然、杜牧等) 。今天这节课, 我们就要走近一个人 (出示:白居易) , 去品读他的一首诗。

3.谁先来说说, 通过课前的预习, 你对他有了哪些了解呢? (生交流;师出示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 从学生日常积累的古诗入手, 激发学生读诗、诵诗的热情, 同时自然而然地引出《池上》这首诗的作者, 在交流与分享中, 使得学生对诗人有了初步的了解, 也为学习本诗奠定了良好的基调。】

二、读诗解题, 想象画面

1. (板书:池上) 池上到底是指哪里呢? (荷花池里) 看着画面, 想象着荷花池里那美好的景色, 把课题美美地读一读。

2. 打开课文, 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 反复读, 要读得字正腔圆。

【设计意图:给予学生充分的初读的时间, 让学生读通读顺, 读得字正腔圆, 这是智读的开始。“书不读熟不开讲”。有充分的自读做保证, 学生的思考、讨论和交流才可能更加深入。】

3. 刚才, 同学们读得很专心、很投入。读书要的就是这样一种状态!现在, 谁来读读这首诗? (指名读)

4. 在这首诗中, 有3个生字, 他们都读准了吗? (用红色突显生字及拼音, 指名读准后鼻音。)

5. 学写生字。教师指导:“撑”, 做做撑的动作来记忆字形。“艇”, 要特别注意它的笔顺。“萍”, 它是一种草本植物, 生长在水中。右下的“平”表示它的读音。这个字要特别注意它的结构。生交流。师范写, 生描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读准的基础上, 仔细观察生字的字形, 用做动作、联系字义等方法帮助识记生字, 可以使学生学得更生动、更灵活、更扎实。】

6.现在, 我们把生字送回到诗中, 再来读读这首诗。这一次, 我们不但要字正腔圆地读, 还要争取读出诗的节奏。 (指导学生划分节奏)

7.有了恰当的停顿, 我们就可以把诗读得更有味道。现在, 老师和你们配合着来读, 老师读第一句, 你们读第二句…… (再交换过来读) 我们连起来读, 我读题目和作者, 你们读诗歌, 注意节奏、味道。 (生齐读)

【设计意图:“停顿是诗歌的灵魂”, 恰当地停顿可以将诗歌读得更有味道。因此, 在再读的环节中, 通过划分节奏和师生合作诵读的形式, 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节奏。同时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使学生在倾听与模仿中调整语调、语速、轻重、延音, 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语感的熏陶。】

8.读着, 读着, 我们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幅画面。这画面上有什么, 谁能用一句话说说? (小娃撑着小艇去采白莲) (指名再读这首诗, 读出它的画面感) 读着, 读着, 这个小娃的形象也丰满和清晰起来。你读出了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娃? (天真、活泼、可爱、顽皮)

三、巧读慢悟, 体味童真

1.天真、活泼、顽皮、可爱, 几乎是所有儿童共同的特征。那诗人又是怎样用他的笔为我们勾勒和描摹儿童的形象的呢?请同学们细细研读这首诗, 用笔圈画出你认为最能表现小娃顽皮可爱的一个字或者一个词, 然后在小组内和你的同伴交流研读的体会。 (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意象是诗歌的关键。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字或者词, 引导学生去揣摩品味, 常常可以帮助学生把语言符号转化成鲜活的形象, 得“意”而悟“言”, 获得语言与思维的同步发展。】

2.全班交流。

预设一:“偷”

“偷”在词典中的解释有:淤私下里拿走别人的东西, 据为己有。于瞒着人。盂抽出 (时间) 。榆只顾眼前。在这里, 你觉得选用哪种解释呢?

你小时候有没有瞒着大人偷偷做过什么事呢? (生交流) 此时, 若你就是那个偷采白莲的小娃, 你心里会怎么想, 又会有怎样的动作和神情呢? (学生想象说话)

带着这样的感受读读这一句, 读出那种天真无邪。

【设计意图:生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源泉。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交流, 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又能使他们移情体验, 与诗中的儿童产生情感共鸣, 达到诗境与语境相互融合的效果。】

预设二:“不解”

“不解”是什么意思呢? (不知道, 不懂得) 是谁暴露了他的行踪呢? (浮萍) 你是怎么知道的呢?“一道开”, 就是浮萍被小船分开后, 一时难以合拢而留下的踪迹。做做“浮萍一道开”的动作。

小娃因为纯真的童心, 不懂得藏匿行踪, 让船冲开浮萍, 在池面上划出了一道水路。这是多美的景色啊!谁能读出这种美?

小结:你们看, 这一个“偷采”, 一个“不解”, 把儿童特有的那种天真、那种情趣, 展现得淋漓尽致。

3. 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展现在我们面前的那充满童趣的《池上》吧! (师配乐范读)

4.孩子们, 愿意像诗人一样吟诵这首诗吗?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 (再指名背、齐背)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设计以“情”为纽带, 以“读”为主线, 以“品”为核心, 引导学生紧扣“偷采”“不解”等词语, 边读边思, 边思边悟, 潜心品读, 会文悟情, 最终达到与诗人的情感共鸣、精神相遇。】

5. 诗人用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而又生动的画面。其实, 我们也可以结合诗句和插图中描绘的内容, 把它写成一个有趣的故事。也许, 故事的开头就是这样的——— (出示:一个夏日的午后, 大人们都午睡了, 荷塘里飘来阵阵清香……)

学生小组合作编故事, 然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假想的生活情境, 引导学生结合诗句、放飞想象编创故事, 把诗人凝练的语言转化成一个生动而有趣的故事, 既填补了诗中的空白, 又锤炼了学生的表达。】

6.此情此景, 让诗人白居易陶醉了, 也让我们陶醉了。其实, 和着诗歌的韵律, 我们还可以把这首诗唱出来。还记得课前咱们唱过的一首歌———《春晓》吗?那也是一首五言绝句, 我们就可以用那种旋律来唱。咱们试试?

四、拓展延伸, 积累迁移

1. 在咱们中国的古典诗词中, 还有许多描写儿童的诗句, 大家看! (出示诗句, 齐读。)

2. 是儿童给了诗人无尽的灵感。下一节课, 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诗《小儿垂钓》, 去感受诗中传递给我们的童真、童趣。

篇9:池上听课反思

在教学时,邓老师遵循小学语文教学的规律,较好地体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基本理念,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学得轻松,学得有兴趣,教学设计可圈点之处很多,撷取三点与各位老师共同学习。

一、以读为主线,参透学法指导

课上,印象是深的是邓老师的三次范读。第一次范读是引导学生把握字音;第二次范读,引导学生画出节奏,并读出诗的节奏;第三次范读,是在学生借助图意和课后注释理解诗意后,老师配乐朗读,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从学生的汇报可以看出,他们能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地汇报出来,教师引导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想象,学习效果是非常好的,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非常流畅地背诵这首诗,教师的指导简单有效,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

二、随文识字,教师的指导有的放矢

教学时,邓老师整合了教学环节,在学生体会诗意的过程中认识了“撑”“偷”两个字,会写“艇、浮、萍”三个字。如:师要求学生看图,有一个小男孩划着一条小船,从而理解“撑”,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识记字形,教师还说了一句顺口溜:小娃用手掌握竹竿。学生能很准确地掌握“撑”字。指导写这三个字的时候,邓老师也不是平均用力的。她重点指导写“艇”字,讲清各笔画所占虚宫格的位置。学生练写后,投影一名学生写的字,进行讲评。教师的指导是很充分的。我想补充的是,我认为教师在指导写这个字时,最好强调一下“横折折撇”这一笔画应该写在竖中线上,“捺”画从交叉处起笔,但要托起上面的部分,所以这一笔画要写得有力。邓老师在指导写“浮萍”两个字的时候,先让学生观察两个字的结构,比较“三点水”的不同,再让学生独立练写。学生写得很认真,姿势也很端正。

三、注重积累,关注细节

学生在课前背诵古诗,课上吟唱古诗。邓老师还巧妙地设计了引导学生积累“描写儿童”的诗句,如“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等。

篇10:数学简短教学反思

多数情况下,也比较擅长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但问题提出后没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甚至不留思维空间,往往习惯于自问自答,急于说出结果.显然,学生对题目只是片面的理解,不能引发学生的深思,就不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因此造成很多学生对于做过的`题一点印象也没有。

我在备课的时候对问题已备选了一个或几个解决方案,课堂上以“定势思维”组织教学,但教学中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当学生的思路与我的思路相左或学生的想法不切实际时,不愿打乱即定的教学计划,干脆采取回避、压制措施,使学生的求异思维、批判思维、创造性思维被束缚。

对问题的坡度设置的不够,坡度过大,导致思维卡壳,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能深入进行而流于形式。

针对以上这些情况,下阶段准备采取的措施:

1.对过多的题,进行适当的筛选。

2.还给学生一片思维空间,让学生受到适当的“挫折”教育,以加深对问题的认识。

3.学生有不同想法单独与教师交谈,好的想法给予鼓励并加以推广;不对的想法,给予单独的指正。这样,学生即可以大胆放心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又可以把一些教学中漏洞补上。

4.精心设置问题的坡度,使学生步步深入,并探究出规律。课堂上注意课堂节奏,尽量让中下游的学生跟上老师的步伐,多给学生自己练习的时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做到不仅是老师完成任务,还要学生完成任务。

篇11:《白桦》简短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抒情散文,文章的篇幅虽然不长,但是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故学课文时让同学们抓住“白桦林”、“看林人”、“林业工人”这样几个词语进行理解、感悟,这样就能把握住本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课上引导学生抓住这几方面来感悟:“白桦林”是茫茫林海的缩影,没有白桦林,就不会有大森林。“白桦林”是朴素的,是平凡的,也是美丽的,它是守林人的象征。

“看林人”为了这篇大森林的安宁,为了保护好“这厚厚的绿毯”,强忍烟瘾,严控酒量,瞪圆双眼,时刻观望,甚至拒听自己喜爱的歌曲,用一颗纯洁的心,经年累月,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甘做牺牲,这难道还不伟大,不可爱吗?“白桦林”象征“看林人”,“看林人”是林业工人的一个代表,一个缩影。

所以说,本文写“看林人”就是写“林业工人”,赞颂“看林人”就是赞颂“林业工人”。赞颂林业工人苛求自己,牺牲自己的一切所爱的奉献精神。

篇12:《黄山奇石》教学反思简短

我曾经去过黄山,对那里的景色非常的了解,首先我就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小朋友们黄山的美、奇。并通过原先我在黄山拍的照片更加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跟着我的照片粗粗地领略了黄山的美。我这样的做意图是让学生更集中注意力,因为学生现在属于好奇期,尤其是对老师的好奇程度比较大,所以通过看我的照片让学生进入到这篇文章的学习,会让他们产生更大的兴趣。

不过,由于孩子们刚刚接触这么难的文章,在读时就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为了让学生有兴趣读下去,我就运用了小组比赛这一招,看哪组找得生字多,并且能够找到解决方法就奖励一个小苹果。学生的积极心就被提高起来了,一下子就来了学习的兴趣,也让学生更快地掌握了这篇文章的生字,攻克了一个难点。

以上是我比较好的方面,可是我也存在了点不足。

但在教学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如下:

1、学生个体的朗读效果的不到保证,语文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最美。让学生在与文本一次次的朗读中不断加深体会,只有多读才能使静止的文字表现他的情感,让文字成为一幅幅鲜活的图画。所以,教师在课堂中的示范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学生之前未接触此类文章,和以前所形成的朗读的陋习。所以,造成了班级中学生朗读水平下降。

2、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味,相当多的学生能读通顺,但读不出感情,只一味的让学生一遍一遍按自己的意思去读,不考虑,学生是否能理解感悟,不做具体的引导,点拨,也是徒劳。这里就要求教师掌握丰富有趣的教学手段,如:让学生们自己表演一下,文中出现的景观。使文中的客观文字,变的丰富真实,同时,也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必要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让学生对“景”了然于心。否则,很难达到好的学习效果。

篇13:教师教案简短教学反思总结

1、对教材的处理。个人觉得近几年的高考,大有回归课本之势。显然,高考对于课本基础知识考察的广度和力度都有所加强。因而,高考要取得好成绩,平时吃透课本就显得相当重要和必要。那么,如何吃透课本呢?我觉得,一是要将课本读“薄”, 这就要求我们在认真钻研教学大纲、考试说明和近年的高考试题的前提下,充分探求章目、子目录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融会贯通,深化理解;同时又能系统化课本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实效,落实考点,在强调知识的整体,突出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同时,注意打破章节顺序,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时代特征,理清知识构建体系,活化了历史知识发展脉络,提升了最终的解题能力。

2、对方法的指导。我的理解是除了回归课本外,近几年来常见的另一种现象是逐渐脱离了死记硬背型的知识考查,转而充分利用新颖材料来设置思考问题的情景,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用意显而易见。要想短期内实现突破读题解题能力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进行常规教学外,我比较注重练习部分的讲解和交流。针对学生在审题时思维缺乏严密的逻辑性,表达时的语言粗糙、不到位、不严谨等问题,我们反复练习讲解,让学生从中体会高考“怎么考”,从其答案中体会“怎么答”,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反思。

3、还存在的问题。首先,对研究高考方向努力还不是很够。没有注意好对各种信息来源的鉴别和甄选,“尽信书不如无书”.最重要的还是要靠自己的眼光来判断和鉴别。其次,在时间分配上还不够不合理,授课有前松后紧的现象。有点知识容量过大的盲目和仓促之嫌。再次,引导学生落实基础方面,没有做好让学生将已学知识和技巧很好的转化为自身知识和能力工作。在最后的冲刺中也没有注意好教会学生在时间紧,作业多的环境中如何调整复习节奏合理安排学科的方法。

篇14:高中简短课堂教学反思

其次运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手段将教材所设置的情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就显得至关重要。我在教学中经常利用多媒体,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情境,教学反思==。充分利用多媒体上课,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能很快全面熟悉文章内容,并且能顺利解决课文有关问题,准确把握知识要点。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发挥学生的思维功能,鲜活的思维是优化语文课的核心。在教学操作中,有经验的教师在灵活引导的同时,十分注重鼓励学生的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直觉思维、想象思维的并用,并力求异新,自觉地让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鲜活的学生思维是智慧激荡的摇篮。我在教学中从不随意打断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望。

篇15:二年级《雷雨》简短教学反思

于是,在上课之前,我先让孩子们自己去聆听夏天大自然的风、雨、雷电声……让他们说完自己的感受之后我就把乐曲“夏天的雷雨”带到了课堂上。

虽然乐曲“夏天的雷雨”很简短,但音乐形象,逼真,对于中班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欣赏虽然是没有难度。然后通过歌词一句句的提问,引导幼儿能用歌词里面的话来回答,但是我经过我引导之后孩子们还是会把歌词的前后顺序弄错,所以在思考之后我决定先不急着请幼儿学唱,而是先请幼儿听听这音乐说说这些声音是不是一起出来的?先有什么声音,再是什么声音?最后怎么样了?让幼儿了解歌词之后再开始唱歌曲。这样一来孩子们唱起来轻松多了。

上一篇:铲雪的过程和心得下一篇:军转干部培训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