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音乐名著与欣赏论文

2024-05-24

中国古典音乐名著与欣赏论文(精选14篇)

篇1:中国古典音乐名著与欣赏论文

关于学习《中国古典音乐名著与欣赏》的感想与建议

黄馨

09级预防U20091307

4概念上解释,“古典音乐”是一种音乐类别的名称。在国外,古典音乐类型被称之为“classical music”,“classical”有“古典的、正统派的、古典文学的”之意,所以我们国人将之称为“古典音乐”。当古典音乐流泻而出的一刹那间,你可以体悟到空气中流动的是高山、是流水、是丝竹、是冬雪,是千古缠绵不绝的生命呼唤。那份说不清、道不尽的感觉,正是中国古典音乐特有之美。

在2010年秋季的这个学期,我很幸运的选修了《中国古典音乐名著与欣赏》这门选修课,欣赏了不少经典的中国古典音乐。一个学期的学习之后,我初步了解了一下同寝室的同学对中国古典音乐的了解情况。

某君A,来自广州,以前涉及的中国古典音乐主要来源于粤剧,包括,《帝女花》《分飞燕》《三笑姻缘》《醉打金枝》《夜半歌声》《六国大封相》《黛玉葬花》《二泉映月》等。

某君B,来自湖南,平时很喜欢阅读文学作品。平时涉及的中国古典音乐主要有:《十面埋伏》《高山流水》《泉映月》《梁山伯与祝英台》《汉宫秋月》《阳春白雪》等等。

某君C,来自贵州。《十面埋伏》《侗族大歌》《苗族情歌》《贵妃醉酒》《二泉映月》《藏族牧歌》等是其平时所涉及的中国古典音乐。

总体来说大家都觉得中国古典音乐很有价值,是应该一直继承下去的一种中国文化。可是,很遗憾,大家平时的生活中对它的接触太少,总觉得中国古典音乐对与大家来说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没有做到所谓的“平民化”,“广大群众”对它存在一种“距离感”。所以,针对其在大学中的传播,我认为实现中国古典音乐的“平民化”是问题的关键。

我想在老师帮助下让有兴趣的学生成立一些中国古典音乐的社团,可以帮助中国古典音乐在大学中的传播,增进大家对于古典音乐的了解,让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同学能够一起交流,同时这也丰富了校园文化,让大家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促进劳逸结合。

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多元相结合,全方位多角度的传播,使大家的生活中洋溢着一种古典音乐文化的氛围,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有条件最好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多播放一些中国古典音乐名著,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让大家真正体会到中国古典音乐的魅力所在。

有的观点建议把“中国古典音乐”作为一门必修课来学习,增加大家对它的接触机会。我认为这种想法偏激了,是不可取的,但是,我想有必要增加这门选修课的课时世间,如果可以的话,我还希望老师在课堂时间能够偶尔教我们学生唱一唱,那应该会是很有趣的课堂互动。O(∩_∩)O~ 总的来说上这门选修课的感觉还是不错的,谢谢老师!

篇2:中国古典音乐名著与欣赏论文

金融学121班

刘奥然

201200674131 摘要:潘金莲被后人打上了“天下第一淫妇”的标签,几百年来,她一直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成为妖艳、淫荡、狠毒的典型。可是,潘金莲也只是一个下场悲惨的弱质女流而已。潘金莲在《水浒传》的出场时,就意味着她的悲惨结局。一个大户人家的婢女,又怎么会有能力来主宰自己的命运呢,又怎么可能追求的到自己的幸福呢。

关键词:《水浒传》 潘金莲

武大郎

天下第一淫妇

浮浪子弟

风流 表白心迹 拒绝

王婆 西门庆 悲惨

人言“老不读《三国》,少不读《水浒》”,可是在小学的时候我就有了一本少儿读物版本的《水浒传》,上面还注有拼音。慢慢的,也为了各种考试,需要了解中国的四大名著,我也时断时续的看起了《水浒传》,对于《三国演义》、《红楼梦》,我实在是没兴趣。对于《水浒传》里面的人物角色以及做着对于他们的描写,看着实在是大快人心。鲁智深三拳打倒镇关西、宋江怒杀阎婆惜、武松打杀西门庆、潘金莲,着实让人看的激动。也许这就是少不读《水浒》的原因吧,毕竟都是热血青年。可是在水浒中,除了这些水浒英雄让我惊叹,另外还有一位弱势女流让我不知所以。本是一淫荡低贱之人,让我很是厌恶,后被武松为兄报仇杀死,这种结局是很让人大快人心的。可是,真正的历史对于这个女人的记载却并不是大家心中的美丽风流、心狠手辣、搬弄是非、淫欲无度的形象。

《水浒传》中,潘金莲是清河县里一个大户人家的使女,娘家姓潘,小名唤做金莲,颇有些姿色。因为那个大户要缠他,潘金莲去告诉主人婆,意思是不肯依从。那个大户以此记恨于心,不要武大郎一文钱,白白地把她嫁给武大郎。武大郎原本是大街上买炊饼的,而且人生的低矮,在现代来说就是一侏儒,而且为人懦弱,面目丑陋,潘金莲风华正茂,颇有姿色,二人年龄又很悬殊,所以潘金莲不可能喜欢武大郎。所以才有了王婆撮合她和西门庆偷奸,以致被情感冲昏了头脑,对夫投毒,被武松为兄报仇而杀死,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就是这一失足,造成了悲惨的下场,死后还被后人唾弃,被骂成淫妇。

可是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潘金莲的出场:被一大户人家的老爷纠缠,可是潘金莲却宁死不从,潘金莲一出场就放射出人格亮色没有因为张大户是个有钱人而违心依从于他。潘金莲被浮浪子弟经常调戏,不还是因为武大懦弱无能,为此不得举家迁徙。一个丈夫在妻子最需要保护的时候而不能给予保护,又怎能让人心生安全感。初遇武松,心生欢喜。虽是亲生两兄弟,却是有着天壤之别,这个景阳冈上的打虎英雄与潘金莲的丈夫武大郎形成了太鲜明的对比:一个是凛凛一躯堂堂一貌矮小形容猥琐;一个是英雄盖世万夫不挡,一个是窝窝囊囊手难缚鸡。任何一个女人,任何一个身心正常的女人,先嫁武大,后遇武二,都不可能不心潮起伏。潘金莲没有选择甘守寂寞,这就注定了她的悲剧人生。她向武松示爱,不光是坏了男女不可婚外私通的纲常,而且坏了叔嫂间的伦理规则,是双重的罪名。可她就是顶着双重的罪名向武松示爱了。可惜,武松不解风情,又恪守礼法。武松的态度很明朗,一是拒绝,二是警告。一个女人,表白心迹遭拒绝,这是何等难堪,何等羞愤!就是在武家两兄弟这样的遭遇之下,潘金莲遇到了西门庆。西门庆与武松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相貌堂堂的男子汉,都有不凡的武功身手,都有几分男儿血性。不同的是,武松不解风情,西门庆放荡成性;武松为人刚正,西门庆为人狡邪。

大家可想而知,一个年纪轻轻却又对爱情有所幻想的青春正在的貌美女子,放荡成性的西门庆又怎么会放过。一个纵横情场的老手,想要征服一个有点儿小单纯的女子,还不是手到擒来。而且,中间还有着一个能说会道的王婆,潘金莲又岂有还手之力。和西门庆行苟且之事过后,潘金莲对武大还是有所愧疚的。当武大郎破门捉奸却被西门庆踹倒在地的时候,潘金莲仍是心疼武大的,苦苦哀求西门庆住手。因为潘金莲之前,不屈从于张大户,而是嫁给了矮丑挫的武大郎,就是因为她觉得武大郎人是好的。所以说,潘金莲即使在和西门庆展开她所想象的爱情的同时,并没有想除掉武大郎。在和西门庆苟且时内心还是时时遭受着良心的谴责,但是在饱受良心谴责的同时,一方面却又本能的想念着西门庆。当要她药杀武大郎的时候,潘金莲内心充满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只是在王婆和西门庆的蛊惑唆使下,毒死了武大郎。现在想想,是王婆和西门庆假借潘金莲的手杀了武大郎,她是完全被西门庆和王婆牵着鼻子走,受了蛊惑,丧失了理智。可是这一切的罪过却都要她这个同是受害者的弱女子来承担。

潘金莲在《水浒传》的出场时,就意味着她的悲惨结局。一个大户人家的婢女,又怎么会有能力来主宰自己的命运呢,又怎么可能追求的到自己的幸福呢。

对于潘金莲,我始终是同情多于鄙视。我觉得,这样的一个弱女子,只不过是想要一份值得相信的爱情,想要有一种安全感而已,其本身是没有错的。她的悲剧源于当时的法律制度。当时的法律制度不是以人权为本,而是以王权为本,因而潘金莲没有什么人权可言,更没有什么女权可言。在当时的法律制度下,一个女人连决定自己婚姻与爱情的权利都没有,潘金莲的人生怎么可能不是悲剧的人生?假如她生于现代,也许就可以避免这一悲剧。也许就可以不用嫁给矮丑挫的武大郎,即使嫁给了武大,遇见了自己心爱喜欢的白马王子,也可以离婚,追求自己的爱情,也不会落得悲惨而死。

先不说潘金莲是一位文学名著中的人物形象,我们可以看一下历史上真正的潘金莲这一人物原型。潘金莲乃知州家的千金,本是名门淑媛、原本贤良。武大郎本名武植,山东(今河北)清河县武家那村人。武植虽出身贫寒,但聪颖过人,崇文尚武,中年即考中进士,出任山东阳谷县县令。武值、潘金莲二人本是和睦恩爱的夫妻。二人并不是像《水浒传》中的描写那样。武大郎虽然出身贫苦、历经坎坷,但绝非沿街卖炊饼的平庸之辈。相反,他是造福一方的父母官;而本是名门淑媛、原本贤良的县令夫人潘金莲却被后世描述成“裁缝家的穷苦女,九岁被卖做家妓”,且以美女荡妇的形象背负千载恶名。文学艺术本应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我没有资格对施耐庵的《水浒传》进行什么评论,只是觉得进行文学创作并不能丑化人物原型。

再回过神来看《水浒传》,潘金莲先是一家大户人间的婢女,没有能力反抗张大户的性骚扰和对她命运的安排,最终不要武大郎一文钱,白白地把她嫁给武大郎。武大郎就是现代社会的矮丑挫,为人懦弱无能,潘金莲又颇有姿色,清河县里有几个奸诈的浮浪子弟,经常到武大郎家里调戏她,那些浮浪子弟还经常在武大郎家门前叫道:“好一块羊肉,倒落在狗口里!”在这些浪荡弟子身边生活,潘金莲时时受到欺辱,却得不到丈夫的保护,没有安全感,一弱质女流毫无反抗能力。遭遇武松,表明心迹,遭到拒绝,并被警告,一个女性的自尊严重受挫。最后在西门庆和王婆的蛊惑下,做出了令她有着悲惨结局的事情。

篇3:中国古典音乐名著与欣赏论文

一、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阅读古典名著也需要培养兴趣,一旦形成稳定的阅读兴趣,就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巧用媒体资源,以学生普遍喜闻乐见的形式学习深奥的名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带领学生收看《易中天品三国》《王立群读史记》等百家讲坛节目,这些节目语言幽默风趣,内容生动充实,深深地吸引了学生。选取电视剧《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名著中的精彩片段,如“温酒斩华雄”“空城计”“木石前盟”“黛玉葬花”“大闹飞云浦”等,剧中大气磅礴的场面,或豪迈雄壮或缠绵悱恻的音乐,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都使得学生为之震撼、着迷。有了这样直接的体验与感受,学生自然就乐意去阅读名著。

2.营造阅读名著的氛围。与其督促学生进行一时一地的阅读,不如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力。如请擅长画画的同学采用漫画、素描的方式画出名著中重要人物形象,张贴在墙壁上,摘抄名著中人物的经典语录,播放名著的主题曲或相关的配乐,让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乐于阅读名著,感受名著。

3.用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学生名著阅读,激发名著阅读兴趣。

(1)开展读书辩论会。学生很愿意表现自己,要关注他们个人的阅读的体验。就可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会,比如说在阅读《西游记》之后,老师就可让同学们分为两组,分别对唐僧这个人物提出不同的看法,有正方,有反方,围绕着唐僧这个人物形象组织一场辩论会。

(2)举行名著阅读交流会。同学们之间这种交流特别有必要。有时候某一个学生可能阅读水平有限,阅读能力有限,他从这个名著当中得到的东西可能也有限。这种情况下,可以组织一个名著阅读的交流活动,要求每一位学生在规定的书目当中任选一本,围绕一些话题,准备一些自己的材料,在阅读交流会上,大家就可以围绕一些共同的话题来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比如这本书当中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是谁;书里边我最熟悉的一个故事是什么等。这样通过交流,同学们能够共同提高自己的阅读的水平。

(3)组织比赛、竞赛,交流读书心得。开展以读书为话题的演讲比赛,组织读书征文竞赛,激发读书兴趣。另外还可以组织读书手抄报比赛、学生阅读笔记展评,网上师生共读共写活动等形式都能促进学生阅读课外名著。

二、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很重要,既节省时间,又让他们读有所得。为此,要让学生顺利地进入阅读之门,就要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使学生由“喜欢阅读”到“善于阅读”。

1.圈点法。古典名著中叙述语言和对话,文白掺杂,并且穿插有大量的诗词,这对于古文功底薄弱的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阅读障碍。因此,学生阅读时,可用各种符号圈画出不懂的语句和不能理解的字词,同学间可以互相请教,或提交老师探讨解决。

2.概括法。指导学生概括出名著中的主要情节、回目或梗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如《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舌战群儒”“七擒孟获”“大意失荆州”“桃园三结义”“草船借箭”“刮骨疗毒”“三气周瑜”等;《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花和尚倒拔垂杨柳”“三打祝家庄”“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纲”等;《红楼梦》中的“刘姥姥进大观园”“黛玉葬花”“宝玉挨打”等;《西游记》中的“大闹天宫”“大闹五庄观”“真假美猴王”“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等等,这些妇孺皆知的故事情节,阅读名著时要予以重点掌握,相关人物也要能对号入座,切勿张冠李戴。

3.点评法。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观感悟、零碎思想往往一闪即逝,而一旦及时捕捉到,记下来,便成为永恒的记忆。如《三国演义》中曹操因多疑误杀吕伯奢一家八口,后又有意杀害热心招待他的吕伯奢,在阅读到“知而杀之,大不义也”,可以在旁评注:“可见操素来为人奸猾。”

在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时,必须要把握名著中的人物性格特点,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积极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从阅读中领略到更多的人生哲理。

摘要:在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时,必须要把握名著中的人物性格特点,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积极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从阅读中领略到更多的人生哲理。

篇4:中国古典音乐名著与欣赏论文

[关键词]移动阅读时代;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传播;不利因素

[作者简介]阿扎旦·斯玛依,新疆医科大学图书馆;范玉明,中国传媒大学。

移动阅读是一种借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电子阅读器等手持移动终端,进行下载或者在线阅读各类图书、杂志的电子阅读行为,具有碎片化、娱乐化、个性化、视觉化等特征。移动阅读的出现给读者带来了新的阅读体验和视觉冲击,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喜爱,逐渐成为新的阅读方式。据易观智库数据统计分析,2014年移动阅读用户规模为6.5亿,移动阅读市场销售规模为82.3亿元,2015年收入规模将达到103.2亿元[1]。随着移动阅读的读者人数大幅增长,我们迎来了移动阅读时代,新的阅读习惯和消费理念逐渐形成。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有诗、词、曲、赋、小说、散文等多种表现形式,如《论语》《大学》《孟子》《诗经》《楚辞》《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等。这些作品情感丰富、思想深邃,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沉淀。随着传播媒介的发展变化,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阅读也经历了从传统纸质阅读到电子阅读的发展历程。

一、移动阅读时代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传播现状

1. 传播平台

手机、平板电脑和电子阅读器是移动阅读传播的主要工具。但是,随着智能手机的应用开发越来越多,平板电脑的价格越来越便宜,功能较为单一的电子阅读器的使用者越来越少。目前,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传播平台主要由两类构成:第一类是以QQ阅读、书旗免费小说为代表的阅读软件;第二类是以国家移动图书馆移动阅读为代表的WAP阅读平台。

2014年4月20日笔者以“阅读”作为主要搜索词在腾讯手机应用商店进行搜索,发现具备阅读功能的软件总数为80个,下载人数前三名的为QQ阅读、书旗免费小说和爱读掌阅。其中,QQ阅读下载人数为6000万,书旗免费小说和爱读掌阅分别为2000万。阅读软件的移动阅读形式多样,不仅有文字阅读,还有语音、动漫、图片等,如懒人听书、氧气听书、动漫、十幅图等;可以在线阅读,也可以下载阅读;收费方式有免费的也有收费的,主要以收费为主。总的来说,目前阅读软件的种类和使用人数多于WAP阅读平台,阅读软件是移动阅读时代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传播的主要平台。

2. 传播内容

因为阅读软件和WAP阅读平台都没有开设专门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栏目,所以无法通过搜索关键词对传播内容进行统计。为了分析当前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移动阅读传播现状,笔者选择《论语》《庄子》《孙子兵法》《吕氏春秋》《楚辞》《史记》《世说新语》《文心雕龙》《颜氏家训》《乐府诗集》《昭明文选》《李太白全集》《杜工部集》《白氏长庆集》《资治通鉴》《苏轼选集》《漱玉词》《西厢记》《窦娥冤》《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牡丹亭》《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桃花扇》《古文观止》和《千字文》等30种各种类型的文学经典作为研究案例,逐一调查它们在QQ阅读、书旗免费小说、爱读掌阅和国家移动图书馆移动阅读平台传播的情况。统计发现,《论语》《庄子》《孙子兵法》《吕氏春秋》《史记》《世说新语》《文心雕龙》《资治通鉴》《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和《古文观止》等15部作品在所有的阅读平台都能找到;《楚辞》《颜氏家训》《苏轼选集》《西厢记》《窦娥冤》《金瓶梅》《牡丹亭》和《千字文》等8部作品在部分平台有,其中《竇娥冤》和《金瓶梅》只在国家移动图书馆有; 《乐府诗集》《昭明文选》《李太白全集》《杜工部集》《白氏长庆集》《漱玉词》和《桃花扇》等7部作品在任何一个传播平台都找不到。

读者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喜爱程度不同,以QQ阅读为例进行分析。截至2014年4月,《三国演义》阅读总人数为44986人,《红楼梦》为35228人,《水浒传》为19405人,《西游记》为11796人,《庄子》为7514人,《论语》为6894人,《史记》为1914人,《孙子兵法》为1797人,《世说新语》为1117人等。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小说类文学作品传播数量最大,传播范围最广,诗歌类和戏曲类传播数量最少。总的来说,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传播种类少,传播范围小,传播效果不佳。

二、移动阅读时代影响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传播的不利因素

影响读者阅读的因素主要有图书的传播特点、图书的阅读要求、读者的阅读需求和读者的阅读体验等。

1.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阅读要求高

网络传播时代的阅读是一种“浅阅读”式的阅读。尼葛洛·庞帝指出,在电脑和数字通信呈指数发展的道路上,人们正在奔向突发性剧变的临界点。网络阅读不需要阅读全书即可找到所需信息;快节奏的生活不允许人们更多地停留[2]。移动阅读是一种随时、随地快餐式和跳跃式的浅阅读,它追求的是快速、容易和娱乐。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语言以文言文为主,思想深邃,需要心无旁骛地慢慢品味。这对读者阅读的时间、连续性和理解力要求非常高。

2. 读者阅读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需求不高

现在,阅读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读者越来越少。以浙江海洋学院大学生阅读中国四大名著为例,2009—2012年四部名著学生年借阅量合计数分别比上年下降 37.1%、16.4%、18.5%、23.7%,尤其是 2012 年四部名著的年借阅量分别降到 2006年的 34.2%、32.9%、21.8%、49.5%。自2009年以来,借阅量逐年大幅减少的规律十分明显,数据令人震惊[3]。

nlc202309051310

阅读中国古典文學名著读者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网络阅读选择余地大。现在的网络文学数量巨大,形式丰富多样,语言通俗易懂,内容贴近当代生活,读者的阅读选择余地大,这给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传播带来不小的冲击。第二,后现代文化氛围的形成。后现代文化是反美学、反严肃、反个性的文化,它给人们所提供的是一种消遣式的“原始魔术”,通过对观众无意识欲望的调节,为大众制造一个快乐原则的狂欢节。在这里,只有现象没有本质;只有偶然没有必然;只有流行文化,它朝生夕亡、转瞬即逝,而没有历史意识和美学个性[4]。在后现代文化氛围里,读者更乐于阅读轻松、快乐、简单、实用的流行作品。

3. 读者阅读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体验不佳

读者阅读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体验不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获得作品信息困难。阅读软件大都没有开设中国古典名著作品栏目,读者想要获取作品信息,需要一部部逐条搜索。这对于那些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了解较少的读者来说,获取相关的信息、找到对应的作品难度较大。第二,阅读软件的付费模式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只有很少一部分图书在阅读软件中可以免费阅读,大部分图书阅读都需要付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读者的阅读积极性。分享型的网络社会让人们已经习惯免费获取信息,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哪怕收很少的阅读费用也会影响阅读体验。

三、移动阅读时代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传播策略

通过分析移动阅读时代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传播不利的因素,在今后的传播中应采取传播形式多样化和定位主要读者群的传播策略。

1. 传播形式多样化

随着产业融合的发展,阅读终端的不断创新,印刷与阅读的传统关系模式被打破,单一的文字阅读将向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多元化的阅读方式转变。在移动阅读时代,可以根据移动阅读的特点,读者的阅读习惯和爱好,采取多样的形式进行传播。如可以将名著作品制作成有声读物、动漫内容或者网络视频等,对名著的内容进行进一步解读,以便于读者阅读和接受。

2. 定位主要读者群,进行针对性传播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3年统计调查,29岁以下的网民占到总网民人数的55.7%,是网络使用的主要群体。移动阅读的读者构成与其相似,这就要求我们应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主要阅读群定位为29岁以下的年轻人。在此基础之上再作进一步细分,符合年龄特征又有阅读名著需要的年轻人应该为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在明确定位主要读者群之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传播应该采取积极、有针对性的传播策略。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阅读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可以丰富读者的文化知识,提高读者的审美能力和精神追求。因此,传播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移动阅读时代的到来,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传播带来了发展机遇。

[1]马振贵.移动阅读:内容才是王道[J]. 上海信息化,2013(9).

[2]陈梦雪.浅谈网络时代个体阅读方式的改变[J]. 中国报业,2010(1).

[3]陈亚琴.从中国四大文学名著年借阅量变化审视当今大学生阅读现状[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23).

[4]尹鸿.后现代语境与当前中国电影文化[EB/OL]. http://www.tsinghua.edu.cn/docsn/ cbx/yh/diceng-xueshu-hxd.htm. 2013-04-24.

篇5:中国音乐史与欣赏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课程编号:412011,412012 学 分:4分 总 学 时:72学时 适应专业:音乐学 先修课程:音乐基础知识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中国音乐史与欣赏》是音乐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它是专门阐述中国音乐发展历史的学科,是高等音乐院校和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学生必修的学科课程之一。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能够从宏观上掌握中国音乐历史的发展线索,了解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出现的重要作品,学会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中国音乐历史中的事件、人物和作品,树立正确的音乐史观。学生还可以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音响、文物以及文献等史料的学习,了解并掌握中国音乐史发展的整体框架与基本线索。了解中国音乐史的背景,感知中国音乐史的时代风格,并初步掌握中国音乐史的发展规律,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素质,为从事音乐教学工作奠定基础,为继承和弘扬我国音乐文化的优秀传统,发展和创新民族文化作出积极的贡献。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本课程教学时间为一学年,开课时间在第四、第五学期,周课时两节,共计72学时。第一学期的主要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

一、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

(4学时)

1、了解我国音乐的起源,以及音乐起源的几种说法;

2、理解并掌握原始社会时期“乐舞”出现的主要原因和远古音阶;

3、了解并掌握我国远古时期民歌、乐舞和乐器的概况;

4、了解远古、夏、商时期的宫廷音乐、音乐家、音乐文化交流和音乐教育;

5、重点掌握《葛天氏之乐》,《弹歌》。

二、周、秦时期的音乐

(8学时)

1、正确理解西周时的礼乐制度,实际上就是等级制度;

2、了解《诗经》、《楚辞》、《成相篇》的艺术特征和贡献;

3、掌握八音分类法、五声与三分损益率以及旋宫转调理论;

4、重点掌握周代“六代乐舞”的内容、用途,以及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在我国音乐历史上的作用,我国音阶的产生和先秦音乐美学的典范——《乐记》的内容;

5、理解并掌握周秦时期“儒”、“墨”、“道”三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三、两汉三国时期的音乐

(6学时)

1、正确理解汉代乐府的形成与衰亡过程,掌握相和歌、清商乐以及鼓吹乐的兴起;

2、了解两汉三国时期的重要的音乐机构,音乐体裁、乐器以及器乐的发展状况。了解丝绸之路,东西音乐文化的交流;

3、掌握民间歌舞、百戏以及音乐美学论著《声无哀乐论》的内容。

四、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2学时)

1、了解相和歌的继续发展和清商乐的演变;

2、正确理解故事歌舞的历史地位、中外音乐的交流、文人音乐的发展;

3、了解何承天的新律、荀勖的管口校正法。

五、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

(6学时)

1、了解隋唐五代时期的社会概况,民歌和曲子以及山歌的特点和历史作用;

2、理解宫廷音乐中的燕乐、雅乐、七部乐到十部乐再到坐部伎、立部伎的产生和发展,以及民间说唱音乐、变文、歌舞音乐、寺庙音乐的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3、理解音乐教育机构、教坊和梨园,了解中外和民族间的音乐文化的交流概况;

4、掌握唐代乐器的发展,特别是古琴和琵琶;

5、掌握乐曲和乐律的发展,以及唐代曲子、大曲的发展情况;

6、了解著名的音乐家和现存的重要的音乐著作。

六、宋元时期的音乐

(4学时)

1、正确理解我国宋元时期的艺术歌曲和说唱音乐;

2、了解著名的音乐家姜夔的生平事迹和他的作品;

3、掌握元杂剧的发展,掌握戏曲音乐的体裁、发展和历史意义;

4、理解这一时期音乐与唐代音乐的差异;

5、了解乐器发展演变和新乐器的种类,以及器乐的成就;

6、了解音乐理论的重要成果。

七、明清时期的音乐(4学时)

1、了解明清时期器乐音乐、民间歌舞音乐的发展;

2、了解宫廷音乐、中外音乐交流的概况;

3、了解民歌、小曲、俚曲的兴盛和意义,以及文人们对民歌的搜集、整理工作的意义;

4、掌握曲艺的五大种类、戏曲的四大声腔和梆子腔、皮黄腔、南戏的发展;

5、掌握朱载育的《新法密率》,即十二平均律的产生;

6、了解《唱论》、《谿山琴况》等音乐论著;

八、复习(2学时)第二学期的主要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

九、中国近代音乐的发展(8学时)

1、理解中国传统音乐在近代的演变趋势;

2、掌握民间说唱音乐、戏曲以及器乐音乐在近代的新发展。

3、了解教会音乐活动和教会学校的音乐教育,乐队成立和中国的“军乐队”的发展;

4、理解并掌握学堂乐歌的内容、创作方法、有关的音乐家及其意义;

5、了解近代京剧的发展,西洋音乐传入我国的基本情况;

6、掌握华彦均、李叔同等音乐家的音乐创作和作品。十、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新音乐建设

(10学时)

1、了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产生的一批侧重教育和学术性的新型音乐社团,理解并掌握萧友梅的音乐活动和贡献;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和国立音乐院。

2、了解王光祈的理论著述、青主音乐美学论著和所代表的音乐思想;

3、了解新音乐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和相应教科书的编撰;

4、掌握萧友梅、赵元任、黎锦晖、黄自、刘天华、王光祈、青主的生平及音乐创作特点和贡献;

5、理解并掌握解一些音乐教育界其他人的音乐创作情况和所作的贡献,特别是刘天华国乐器改进思想及其实践活动;

6、了解大同乐会在改进国乐中的一些建树。

十一、革命音乐运动和新音乐在不同政治区域的发展

(16学时)

1、了解工农革命音乐活动和红色革命根据地的群众音乐运动。了解左翼音乐组织的结成和活动的开展;

2、了解沦陷区、国统区的音乐教育与音乐生活略况,若干作曲家的音乐创作。了解关于“新音乐”及其民族形式的讨论和相应音乐理论著述。

3、掌握马思聪等音乐家的生平及音乐创作特点和贡献,重点掌握洗星海、聂耳的音乐道路、音乐创作和作品;

4、掌握这一时期的抗日救亡歌曲创作及秧歌剧、新歌剧的创作和重要意义;

5、了解延安鲁艺音乐系和各解放区文艺、音乐团体组织的成立,文艺整风后解放区音乐创作的全面丰收。

十二、复习

(2学时)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宋元时期的音乐,革命音乐运动和新音乐在不同政治区域的发展。

难点:周、秦时期的音乐,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新音乐建设。

四、教学参考书

1、陈应时、陈聆群主编,中国音乐简史(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2、孙继南、周柱铨主编,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

篇6:中国古典音乐名著与欣赏论文

1-2年级星期二下午5:00——6:00

3-4年级星期三下午5:00——6:00

篇7:中国古典名著词汇

1.Four Classical Chinese Books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

Journey West/Chinese Odyssey/Four Men and One Horse/Pilgrimage to the West

Water Margins/All Men are Brothers/105 Men and 3 Women/Outlaws of the Marsh

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Annals of the Three Kingdoms

2.四书:

论语: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孟子: The Words by Mencius 大学: The Great Learning

中庸: Doctrine of the Mean

五经:

诗经: Book of Songs

尚书: Book of History 礼记: Book of Rites

易经: Book of Changes

春秋: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3.others

孙子兵法: Master Sun’s Art of War

黄帝内经: Inner Canon of the Yellow Emperor

史记: Records of Historian

战国策:Stratagems of the Warring States

资治通鉴:History as A Mirror

本草纲目: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封神榜:Apotheosis of Heroes 离骚: The Lament

聊斋志异:Strange

Scholar’s Studio

篇8:中国古典音乐名著与欣赏论文

关键词:文化,归化,异化,文化负载词

一、引言

上世纪80年代, 西方文论研究中发轫的文化转向也开启了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西方的翻译理论家们开始关注文化、政治、权力关系、主流诗学等因素对翻译的影响, 文化成了翻译研究的重心, 从而使翻译研究摆脱了静态的语言学分析和长期以来的“直译”与“意译”, “忠实”与“通顺”等无休无止的争论。文化研究学派在90年代后主导了翻译研究的潮流。其中, 韦努蒂在讨论译者隐身的现状后, 提出了“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 开始要解决“翻译对原作中原语语言和文化汲取的多少和译作对原作文本差异的保留多少的问题” ( Steiner 2001:148) 。虽然韦努蒂倡导的“异化”主要用于从弱势文化向英美强势文化译入时英语的翻译者应采用的翻译策略。但这也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来分析和认识中国古典文学典籍翻译实践中“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的运用及其实际效果。本文 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两种最常见的译本 ( 杨宪益译本和霍克斯译本) 中“归化”与“异化”策略的使用及效果进行个案对比, 从而对此类翻译中的翻译方法和策略的使用进行有益的探索。

二、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丰富的文化蕴涵及其翻译障碍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灿烂的文化积淀从而充满恒久的魅力, 被翻译成各种语言介绍到世界各国。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所涉及的文化既有共时文化也有历时文化。所谓共时文化就是这些文学名著成书时的中国文化, 所谓历时文化就是书中涉及与赖以为背景的在成书之前到成书之时的中国历史文化。这些文化包括姓名文化、职官文化、器物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医药文化、地理文化、民俗文化、语言文字文化、文学艺术文化、各种宗教文化等。

翻译中国古典文学名著, 至少有三大障碍: 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和文化。就语言材料而言, 《红楼梦》用的并不是古代汉语材料, 严格的说, 是用浅近的古代汉语写成的, 夹杂着古代汉语成分。尽管如此, 它所使用的语言文字和现代汉语的语言文字还是有很大的差异, 从而成为翻译的一大障碍。另外, 作者的写作艺术手法也是翻译的一大障碍。《红楼梦》的写作艺术手法出神入化, 有时候成为翻译中不可逾越的障碍。首先, 该书采用对称结构, 一干多枝的情节布局, 前文伏笔、后文交代的连接方式, 人物姓名、语言、诗词歌赋都与情节相关联等手法, 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演绎历史事实。从而创下了我国古典小说艺术手法纷繁复杂之最。其次, 曹雪芹笔下的人物的姓氏排行、雅名俗称、言谈举止、诗词歌赋、社会交往甚至活动空间都完全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暗示了人物必然要走向悲剧结局的命运。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深厚的文化蕴涵无疑成为翻译的最大障碍。《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集大成者和中国古典文学最高成就的扛鼑之作。《红楼梦》同样涉及了成书时中国清代的历史文化, 也涉及清代以前的历史文化。清代是我国的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由少数民族满族入主中原。满族文化虽然逐渐与中原文化融合, 但其本身的文化特色并没有完全消融。另外, 《红楼梦》还有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 例如中国的儒家文化、道教文化和虽从印度引入但已经本土化了的佛教文化等。还有对《红楼梦》成书期的清代康、雍、乾时期的文化研究。康、雍、乾虽是清王朝的鼎盛时期, 但由于当时西方已经历了工业革命和文艺复兴的洗礼, 中国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清王朝已开始走向衰落。《红楼梦》全书和书中的许多描写都要结合这些情况来理解。因此,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翻译时, 译者必须面对以上所述的诸多翻译障碍。而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采用也将产生大不相同的效果。

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翻译中翻译策略分析: 归化与异化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翻译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在当今文化派翻译理论视角下, 呈现出新的面貌。无疑, 韦努蒂的归化与异化论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有独特的借鉴意义。

根据韦努蒂的翻译理论, 《翻译学词典》将归化定义为: 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 以最大限度的淡化译入语读者对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 ( Shuttleworth&Cowie, 2004:43 -44) 韦努蒂把归化看作是英美的主导翻译传统。韦努蒂认为归化是一种对原文文本的种族中心主义删减以符合欧美译入语文化价值观, 所以极力反对归化策略。 ( Venuti 1995: 20) 奈达可以说是归化论的代表人物。他提出“最贴近的自然的对等”理论把译文读者置于首位。他认为译文读者从译文中获得的感受应尽可能接近原文读者从原文中获得的感受。因此, 译者有责任帮译文读者将一些有可能难与理解的信息“改头换面”, 从而使译文的阅读与理解轻松自如 ( Nida, 1993: 121) 。

另一方面, 韦努蒂极力倡导异化的翻译策略。毫无疑问, 文化派眼中的异化决不是简单的直译。因为异化的概念以远远超出了语言的层面, 上升到了文化、诗学、以及政治的层次。韦努蒂对异化的定义是: 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 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 Venuti, 2001:240) 根据韦努蒂的理论, 《翻译学词典》把异化定义为: 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 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 ( Shuttleworth&Cowie 2004:59) 。韦努蒂认为采用异化策略将呈现“在当今的世界事物格局中的一种战略性的文化互相认可”。因为异化翻译将挑战欧美主流文化的心理, 而这种心理倾向与排挤翻译文本中的“他者”。把异化翻译看作是一种使目标语种族多样性的手段, 韦努蒂认为它具有“保留原语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把读者送到国外”的作用。这种策略涉及的不仅是摆脱了对目标语语言和文本限制的绝对遵从, 而且可以选择不流畅的、不透明的风格, 以目标语的古文来再现原文的真实。这些方法的使用将会给目标语读者一种“异域的阅读体验” ( Venuti, 1995:20) 。

可以看出无论归化还是异化, 以韦努蒂为代表的文化派已经将翻译中不同的文化差异处理置于相当重要的地位。把对文化差异的削弱或保留看成是文化侵略或对文化侵略的抵制。尽管韦努蒂的归化与异化的讨论是针对弱势文化向欧美强势文化翻译过程。但这种基于文化因素的划分 和界定无疑会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翻译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因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翻译负载着向不同文化传播和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我们采用不同的归化或异化的翻译策略, 也将深深影响这种文化交际的最终结果。

四、结语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艺术魅力绝非仅仅限于语言本身。其丰富的文化、艺术、哲学、社会学内涵更是弥足珍贵的。另外现代西方译论尤其是近年来的功能目的论、交际功能论、文化学派给我们的翻译策略的选择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支持。鉴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翻译的特殊性,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充分考虑: ( 1) 翻译的目的; ( 2) 译文的目标读者群: 是普通的国外读者还是西方的精英读者; ( 3) 交际功能。运用异化策略翻译无疑会对中国古代灿烂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同时要考虑到此种策略可能给普通目的语读者带来的阅读障碍。但保留文化的特性应是此类翻译的主要目的, 因此异化的使用应多于归化。

参考文献

[1]曹雪芹, 高鄂.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2]程永生.汉译英理论与实践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3]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A].中国翻译, 2002, (9) .

[4]杨宪益, 戴乃迭.A Dream of Red Mansion[Z].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94.

篇9:中国古典音乐名著与欣赏论文

文化归化异化文化负载词一、引言

上世纪80年代,西方文论研究中发轫的文化转向也开启了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西方的翻译理论家们开始关注文化、政治、权力关系、主流诗学等因素对翻译的影响,文化成了翻译研究的重心,从而使翻译研究摆脱了静态的语言学分析和长期以来的“直译”与“意译”,“忠实”与“通顺”等无休无止的争论。文化研究学派在90年代后主导了翻译研究的潮流。其中,韦努蒂在讨论译者隐身的现状后,提出了“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开始要解决“翻译对原作中原语语言和文化汲取的多少和译作对原作文本差异的保留多少的问题”(Steiner 2001:148)。虽然韦努蒂倡导的“异化”主要用于从弱势文化向英美强势文化译入时英语的翻译者应采用的翻译策略。但这也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来分析和认识中国古典文学典籍翻译实践中“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的运用及其实际效果。本文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两种最常见的译本(杨宪益译本和霍克斯译本)中“归化”与“异化”策略的使用及效果进行个案对比,从而对此类翻译中的翻译方法和策略的使用进行有益的探索。

二、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丰富的文化蕴涵及其翻译障碍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灿烂的文化积淀从而充满恒久的魅力,被翻译成各种语言介绍到世界各国。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所涉及的文化既有共时文化也有历时文化。所谓共时文化就是这些文学名著成书时的中国文化,所谓历时文化就是书中涉及与赖以为背景的在成书之前到成书之时的中国历史文化。这些文化包括姓名文化、职官文化、器物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医药文化、地理文化、民俗文化、语言文字文化、文学艺术文化、各种宗教文化等。

翻译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至少有三大障碍: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和文化。就语言材料而言,《红楼梦》用的并不是古代汉语材料,严格的说,是用浅近的古代汉语写成的,夹杂着古代汉语成分。尽管如此,它所使用的语言文字和现代汉语的语言文字还是有很大的差异,从而成为翻译的一大障碍。另外,作者的写作艺术手法也是翻译的一大障碍。《红楼梦》的写作艺术手法出神入化,有时候成为翻译中不可逾越的障碍。首先,该书采用对称结构,一干多枝的情节布局,前文伏笔、后文交代的连接方式,人物姓名、语言、诗词歌赋都与情节相关联等手法,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演绎历史事实。从而创下了我国古典小说艺术手法纷繁复杂之最。其次,曹雪芹笔下的人物的姓氏排行、雅名俗称、言谈举止、诗词歌赋、社会交往甚至活动空间都完全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暗示了人物必然要走向悲剧结局的命运。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深厚的文化蕴涵无疑成为翻译的最大障碍。《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集大成者和中国古典文学最高成就的扛鼑之作。《红楼梦》同样涉及了成书时中国清代的历史文化,也涉及清代以前的历史文化。清代是我国的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由少数民族满族入主中原。满族文化虽然逐渐与中原文化融合,但其本身的文化特色并没有完全消融。另外,《红楼梦》还有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例如中国的儒家文化、道教文化和虽从印度引入但已经本土化了的佛教文化等。还有对《红楼梦》成书期的清代康、雍、乾时期的文化研究。康、雍、乾虽是清王朝的鼎盛时期,但由于当时西方已经历了工业革命和文艺复兴的洗礼,中国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清王朝已开始走向衰落。《红楼梦》全书和书中的许多描写都要结合这些情况来理解。因此,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翻译时,译者必须面对以上所述的诸多翻译障碍。而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采用也将产生大不相同的效果。

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翻译中翻译策略分析:归化与异化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翻译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在当今文化派翻译理论视角下,呈现出新的面貌。无疑,韦努蒂的归化与异化论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有独特的借鉴意义。

根据韦努蒂的翻译理论,《翻译学词典》将归化定义为: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以最大限度的淡化译入语读者对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Shuttleworth&Cowie,2004:43-44)韦努蒂把归化看作是英美的主导翻译传统。韦努蒂认为归化是一种对原文文本的种族中心主义删减以符合欧美译入语文化价值观,所以极力反对归化策略。(Venuti 1995:20)奈达可以说是归化论的代表人物。他提出“最贴近的自然的对等”理论把译文读者置于首位。他认为译文读者从译文中获得的感受应尽可能接近原文读者从原文中获得的感受。因此,译者有责任帮译文读者将一些有可能难与理解的信息“改头换面”,从而使译文的阅读与理解轻松自如(Nida,1993:121)。

另一方面,韦努蒂极力倡导异化的翻译策略。毫无疑问,文化派眼中的异化决不是简单的直译。因为异化的概念以远远超出了语言的层面,上升到了文化、诗学、以及政治的层次。韦努蒂对异化的定义是: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Venuti,2001:240)根据韦努蒂的理论,《翻译学词典》把异化定义为: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Shuttleworth&Cowie 2004:59)。韦努蒂认为采用异化策略将呈现“在当今的世界事物格局中的一种战略性的文化互相认可”。因为异化翻译将挑战欧美主流文化的心理,而这种心理倾向与排挤翻译文本中的“他者”。把异化翻译看作是一种使目标语种族多样性的手段,韦努蒂认为它具有“保留原语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把读者送到国外”的作用。这种策略涉及的不仅是摆脱了对目标语语言和文本限制的绝对遵从,而且可以选择不流畅的、不透明的风格,以目标语的古文来再现原文的真实。这些方法的使用将会给目标语读者一种“异域的阅读体验”(Venuti,1995:20)。

可以看出无论归化还是异化,以韦努蒂为代表的文化派已经将翻译中不同的文化差异处理置于相当重要的地位。把对文化差异的削弱或保留看成是文化侵略或对文化侵略的抵制。尽管韦努蒂的归化与异化的讨论是针对弱势文化向欧美强势文化翻译过程。但这种基于文化因素的划分和界定无疑会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翻译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因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翻译负载着向不同文化传播和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我们采用不同的归化或异化的翻译策略,也将深深影响这种文化交际的最终结果。

四、结语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艺术魅力绝非仅仅限于语言本身。其丰富的文化、艺术、哲学、社会学内涵更是弥足珍贵的。另外现代西方译论尤其是近年来的功能目的论、交际功能论、文化学派给我们的翻译策略的选择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支持。鉴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翻译的特殊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充分考虑:(1)翻译的目的;(2)译文的目标读者群:是普通的国外读者还是西方的精英读者;(3)交际功能。运用异化策略翻译无疑会对中国古代灿烂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时要考虑到此种策略可能给普通目的语读者带来的阅读障碍。但保留文化的特性应是此类翻译的主要目的,因此异化的使用应多于归化。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鄂.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程永生.汉译英理论与实践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A].中国翻译,2002,(9).

[4]杨宪益,戴乃迭.A Dream of Red Mansion [Z].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94.

[5]George Steiner.After Bable: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篇10:中国古典名著词汇学生

1.Four Classical Chinese Books 红楼梦:

西游记:

水浒传:

三国演义:

2.四书:

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

五经:

诗经:

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3.others

孙子兵法:黄帝内经: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 本草纲目:封神榜: 离骚:

篇11: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中

33.选择《西游记》中你喜欢的一个人物,结合社会生活,说说你喜欢他的原因。

我喜欢孙悟空。因为他明辨是非,嫉恶如仇,是正义、智慧、勇敢的化身。今天,能有孙悟空这样的人来执法,社会就会多一些公正。

49.名著选段阅读。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一一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1)上面这段文字出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品的主人公是保尔•柯察金。

(2)从整部作品看,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他是一个具有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品质,不屈服于命运,为理想而献身的英雄战士。

7.从你渎过的文学名著中列举一个能体现“吃苦经历是人成长的养分”的情节或故事,填写下表:

(1)作者:吴承恩(2)著作名称:《西游记》

(3)主要人物:唐僧师徒

(4)相关情节或故事:相关情节或故事:唐僧师徒一路斩妖除魔,历经八十一难,取回真经而成佛

9.《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请你写出其中你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和他(她)的主要性格特征。

举例:

①孙悟空:聪明活泼、勇敢忠诚、敢于斗争、胸有大局的理想化的英雄。

②唐僧:虔诚执著的佛教徒。

③猪八戒:能吃苦耐劳、对师傅忠心耿耿。

④沙僧:忠厚诚恳、任劳任怨。

14.请从下列名著中选择一部,写出其中的两个人物,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与这个人物相关的一个故事。

《水浒传》;《西游记》;《朝花夕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朝花夕拾》。长妈妈: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藤野先生:藤野先生为我修改讲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金:在病榻上写作。朱赫来:

引导保尔走上革命道路。

《水浒传》。武松:武松醉打蒋门神。鲁智深: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西游记》。孙悟空: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孙悟空三调芭蕉扇。猪八戒:猪八戒醉酒戏嫦娥;猪八戒背媳妇。

(2)请向你的朋友推荐一部你最喜欢的名著(教材附录中的名著).并说说推荐的理由

①推荐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理由:这邵小说让我们懂得了人生的意义,让我们学会了用正确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磨难,用钢铁般的愈志与顽强的奋斗精神迎接生活的各种挑战。

篇12:中国十大古典文学名著

《中国十大古典名著》代表了中国文学的最高成就,深受各个时代的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喜爱,是中华民族广为流传的经典之作。体现了千古文学名著的古色古香和高档典雅的品位。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中国十大古典文学名著,希望有所帮助!

1.《红楼梦》

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曹雪芹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小说《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出了这部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巅峰的文学巨著。

2.《东周列国志》

以惊世骇俗的见解,鲜明的.个性特色,卓绝的艺术成就,写下了我国思想史、文学史上璀璨的篇章。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我国文学做出了独异的贡献。

3.《三国演义》

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大概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几百个人物形象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4.《三言》

明代冯梦龙纂辑的短篇小说集。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三言”为通俗世情小说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从单纯的伦理说教或色情描写中走出,成为一部儒雅与情俗,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高度融合的杰作,在中国小说史上闪耀着永恒的光辉!

5.《水浒传》

民间艺人“说话”特色的具体表现。它在群众口语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保存了群众口语的优点,具有洗练、明快、生动、色彩浓烈、造型力强的特色。是中国古代优秀长篇小说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古典文学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上流传。

6.《二拍》

中国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作者凌蒙初。与“三言”合称“三言二拍”。它是我国古代白话小说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反映了中国十七世纪正在崛起的城市市民阶层的普遍要求与思想情感,从中折射出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风貌、时代精神。

7.《西游记》

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面前惊叹不已。它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西游记》艺术宫殿。

8.《聊斋志异》

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著作。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

9.《封神演义》

全《封神演义》书内容以篇幅巨大、幻想之奇特而闻名于世。《封神演义》的故事,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民众的世界观(道教和神仙思想,佛教,等深深地互相缠绕了的中国独特的宇宙印象)。

10.《官场现形记》

篇13:中国古典名著阅读指导

1 课前速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亦会吟。”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关键在于阅读量的增加, 通过增加量来提高阅读的质。中国古典名著大多篇幅长, 故事多, 涉及的人物也多, 因此, 在学习“走进中国古典名著”单元之前, 要求孩子们阅读四大名著, 教会教学生如何跳读, 如何扫读, 读的故事越多越好。这样的阅读或许也可以说是囫囵吞枣式的浏览性阅读, 即“不求甚解”, 我觉得这种方法适合小学生阅读古典名著。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 要想完全读懂四大名著, 那是相当困难的。速读, 是大量接受外界信息的必要条件。速读, 也是小学生初读名著时必然采用的阅读方法, 这样囫囵吞枣式阅读终会使他们渐渐走近名著。

2 课中研读

为了让这个单元的学习丰厚起来, 通过课前速读, 孩子们已经储备了大量的名著中的故事。《三国演义》《水浒传》里面的人物众多, 个性鲜明, 孩子们提前接触, 搜集了解一些人物个性, 那么对于学习《草船借箭》《景阳冈》就非常有好处。教学《景阳冈》一课, 孩子们最愿意去读“武松打虎”片断, 是全文的重点, 也是最精彩的部分。教学时, 我引导学生在表演中体会老虎“扑、掀、剪”的来势汹汹, 体会武松“跳、闪、躲”的机敏勇敢。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 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感悟名著故事中人物的形象和文章内涵, 这样才能逐渐在阅读的层次上有更进一步地提高, 才能真正地走进名著。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阅读课上, 我常常指导学生如何不动笔墨不读书。

1) 圈点勾划。如阅读《草船借箭》, 可以在课文的重点、难点或自己觉得特别精彩之处画线或做各种符号。

2) 列提纲。比如《将相和》一课篇幅较长, 实则由三个小故事组成, 我叫孩子们把每个小故事的要点写出来, 概括出基本内容。

3) 写心得。不必拘泥于某一固定形式, 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感想记录下来。学完《猴王出世》后, 多数孩子对美猴王活泼可爱, 聪明勇敢表示佩服, 但也有孩子觉得他有一点成绩就邀功行赏, 耀武扬威表示瞧不起……这些都是孩子们自己读出来的真实感受, 不管怎么写都应该给予肯定。

3 课后延伸读

本单元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 在实际教学中, 老师应该以课标为基准以教材为蓝本, 尊重教材中的点滴内容, 挖掘课本资源的潜在价值, 充分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史记》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 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这样的历史巨著中的故事出现在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中。我在教学《将相和》一课之前, 就下载了有关“将相和”内容的戏曲录像让孩子们观看。课后, 我充分利用资料袋, 让孩子们课外阅读《三过家门而不入》《屈原投江》的故事, 破釜沉舟、项庄舞剑等这些典故的来历, 认识《史记》中众多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猴王出世》一课的资料袋里除了《水浒传》文学常识的介绍, 还有一些小说里个性鲜明的人物图片, 这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作为教师应该抓住孩子们的好奇心理, 及时质疑。例如《水浒传》中“及时雨”是谁?为什么叫这个绰号?他用什么兵器?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他们的故事?自然就激发了孩子们课后主动找名著阅读的兴趣。恰当地拓展, 会帮助学生铺设一条充满阅读期待又迫切践行的道路, 这条路了无痕迹地将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把孩子们带进了更为丰富多彩的阅读空间, 搭建起一个学习交流古典名著的舞台。

“读一本好书, 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经典名著凝聚了世代人类思想艺术的精华, 培养孩子读名著, 对人格塑造有很大的好处。只要我们进行有效的阅读方法的指导, 我相信经过不懈努力, 孩子们一定会走近中国古典名著, 深入中国名著, 爱上中国名著。

参考文献

[1]巢宗祺.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杨九俊.让创新思维在课堂飞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篇14:中国古典名著的译名

《西游记》——侠与猪

阿瑟·韦理的英译本《猴》,在西方被公认为是水平比较高的。韦理在为此译本所作的序言中说:“……书中主角‘猴’是无可匹敌的,它是荒诞与美的结合,猴所打乱的天宫世界,反映的是人间封建官僚的统治……”

在英译本之前,早在1831年就有《西游记》的日文译本《通俗西游记》,其后英、捷、波、俄、西班牙等国译本相继问世。

翻译家们将书名译得五花八门,除了理查德的《圣僧天国之行》、韦理的《猴》之外,其他译本有《猴王》、《猴子取经记》、《侠与猪》、《神魔历险记》等。

《水浒传》——强盗和士兵

《水浒传》早在300多年前就流传到东西方各国,被译成日、英、法、德等12种文字。

有一些译本为了迎合市民的喜好,歪曲了书中的人物形象,如把林冲和扈三娘写成了一对情深意切的情人,矮脚虎王英却成了情场失败者。

西方最早的《水浒传》全书译本是德译本,书名为《强盗和士兵》,译者是爱林斯达。

这位译者并不懂汉语,他仅根据一位中国留学生的口述就进行了整理,又进行了大胆的加工,结果闹了不少笑话,比如把李逵的故事错安在武松的身上,武松还会摇头晃脑吟诵白居易的诗等等。

英译本中,译得最好的是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中国长大的美国女作家赛珍珠的译本,书名为《四海之内皆兄弟》。

《聊斋志异》——老虎做客

清代蒲松龄的小说集《聊斋志异》,有英、法、德、日、匈、波、丹麦等20多种文字译本,其中日文译为《艳情异史》,英文译为《人妖之恋》。更为惊异的是意大利文译本,叫《老虎做客》。

上一篇:专题研究总结或论文下一篇:introduction是可数名词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