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企往何处去——郑宇民局长在第二届浙江民营企业峰会上的讲话

2024-05-23

浙江民企往何处去——郑宇民局长在第二届浙江民营企业峰会上的讲话(通用2篇)

篇1:浙江民企往何处去——郑宇民局长在第二届浙江民营企业峰会上的讲话

浙江民企往何处去——郑宇民局长在第二届浙江民营企业峰会上的讲话

在第一届浙江中国民营企业峰会成功的基础上,2004年我们早早的开始筹办第二届浙江中国民营企业峰会。

在峰会举办前,召开了十余次工作会议、汇报会议,郑宇民局长、徐志祥局长每次都对会议的各项细节做出了详细的指导。这也是董倩第一次主持峰会,从此,她便与浙江中国民营企业峰会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我还是研究生在读,还好学业不是很重,基本上每天就工作在工商局和民营企业协会,浙江省民营企业协会潘立生秘书长应该说是峰会的执行总导演,强势、干练的作风让他带着这帮团队打造这个浙江民企的盛会。

会议期间住在之江饭店,就忙着协调各个小组,自己连一张照片也没留下。但今天看来郑宇民局长极具深度的分析和讲话才是这次峰会的宝贵财富:

浙江民企往何处去

——郑宇民局长在第二届浙江民营企业峰会上的讲话

(2004年11月6日)

向各位专家学习,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民营企业家致敬。

在本次全国民营企业的英雄会上,我们浙江人给自己出了一个题目,即浙江民企往何处去。这是一个所有浙江民营企业家都必须面对的问题。过去我们讨论 的重心是浙江民企是什么,关注点放在“是不是”“要不要”“可不可”上,为了探究“我”是谁,我们大概用了二十年时间。有人曾经认为,浙江的民营企业属私姓资,事实呢,浙江的民营经济属初姓社,属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有人曾经认为,温州是培育和滋生资本主义的温床,结果呢,温台地区成了浸润市场经济种子的温泉;有人曾经认为,浙江的乡镇企业改制是农村集体经济的掘墓人,而今呢,浙江的民营企业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奠基人;有人曾经预言,民营经济在一个地区的占比超过百分之三十,这个地区就要变天,现在浙江民营企业的增加值占比已经超过百分之七十,变天了没有呢,浙江的天是非常明朗的天。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在十六大旗帜的指引下,两个毫不动摇已经成为共识。民营企业最关心的“我是谁”的问题已经解决,“是不是”“可不可”“要不要”的问题已经成了一个历史课题。现实的课题是“我们该往何处去”,“我们还能走多远”,“强不强”“优不优”“长不长”的问题,已经十分紧迫地来到了我们面前。大家都知道,浙江有190万家属于民营性质的市场主体,可是有人并不知道,这其中有165万是个体户,注册资本金平均只有二万元;大家都知道,浙江的土地资源紧缺,可是有人并不知道,浙江的开发园区的投资密度平均只有每亩38万元,而苏州是每亩200万元;大家都知道浙江每天有240家民营企业注册设立,可是有人并不知道,浙江每天也有130家企业注销关闭;大家都知道浙江能源紧张,可是有人并不知道,浙江的主要产品的单位能耗比一般发达国家高出30%,以上种种事实都在不断提醒我们浙江的企业家:师傅请进门,修行靠自身。党的方针政策把个私等非公经济请进了建设社会主义大门,但是立不立得久,做不做得强,全靠民营企业自身,全靠民营企业自身存在的质量。温家宝总理在浙江视察民营企业时的讲话第一次对民营企业的存在质量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标准,即衡量民营企业强不强长不长就看它是否真正确立了科学的发展现。这就从根本上为中国的民营企业指明了发展的方向。(按照这个方向,民营企业应该往何处去?)

第一,要往思想的深处走。民营企业家必须是创业者同时又是思想者,既保持激情又拥有理性,过去我们靠胆子,现在还要靠脑子。科学发展现的确立不是宏观调控时期对于民营企业的特殊要求,而是民营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每一个清醒的企业家都应该懂得,有序的是最快的,适应的是最好的,和谐的是最优的,守信的是最久的。靠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已经打不通,靠无序竞争挖第一桶金也已不现实。鲁冠球先生有句名言,科学发展现就是教会我们如何科学地赚钱和持续地尽社会责任。邱继宝先生也有一句名言,技术上的飞跃固然重要,但更

重要的是思想上的飞跃。有的民营企业家关切地向总理提问说宏观调控是不是卡民企,总理坦言,宏观调控不是卡民企,是卡粗放型是卡三高一低。他大声地说:宏观调控对民营企业有好处,也许现在你们不信,再过两年你们就会相信了。真正富有理性的企业家应该明白总理对民营企业的期望,会认真把宏观调控看成是一次发展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调整;是发展观念在思想和行动上的自觉提升,也是检验企业发展模式是否适应的一次测试,更是企业练成少林功夫的十八铜人阵。我们真诚地希望浙江的民营企业经历过一次次的宏观调控以后能够在经济上成长,在思想上成熟,在事业上成功。

第二,要往市场经济的平处走。所有的民营企业都应该在市场经济体制的统一的平整的轨道上运行。但是在目前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市场环境的不平整性,二是市场主体的不平等性。市场环境不平整保护了恶意竞争,为什么浙江生产劣质奶粉的企业打跑了在外地照样能够生存,就是因为市场环境的不平整性让无良企业有藏身之处。市场主体的不平等限制了公平竞争,国有企业出身名门,部门企业出身权门,外资企业出身洋门,而民营企业出身寒门,有好多事情外企可以做中企不可以做,国企可以做,民企不可以做,为什么中国的自然人不可以与外国人合资,而外国的自然人可以与中国的任何一个层面合作,为什么给国企贷款烂光了可以心安理得,而贷给民企就是大逆不道。面对这样的情况民营企业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心中有不平更向不平处,在发展方向和投资取向上充分利用时间差和地区差,讨政策,靠优惠,重复低位生产,当超生游击队。第二种选择是维护平整,创造平等,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任务。政府要做清除区域割据地方壁垒的努力,民营企业也要做两方面的努力,一是在企业发展定位上,必须摆脱家族化全面确立社会化的定位,(我这里说的家族化不是简单地反对子承父业,好儿子完全可以同时又是一个好企业家好接班人,我的意思是)要把民营企业的资产看成是社会资产,要把民营企业的责任看成是社会的责任,只有尽社会责任为社会贡献的民营企业才是真正的统一大市场的主体,才会被国家和人民平等相看。二是在企业的产权结构上要进行混合型的创新。产权清晰不等于产权单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单一所有制性质的企业越来越少,混合型所有制经济的出现为实现市场经济主体的平等开辟了殊途同归的前景。民营企业包含了私有,是形成混合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份,一定要抓住机会,保持民营经济的本色,发挥

浙江经济的特色,加上公有制经济的国色,形成混合型经济的彩色,真正变成市场经济的平等角色。

第三,要往知识经济的高处走。浙江有不少民营企业积累了三五百万资产,就认为原始积累完成了,其实这是不正确的,中国有句老话,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个“竹”就是代表文化代表知识代表伦理道德。浙江的企业在完成实物资产的积累以后,必须继续先人一步努力积累伦理的、无形的、自主的知识产权,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主要包括不同于他人的核心技术专利,不同于他人的品牌价值。我们应该明白,在市场价值链的分配比例中价值越来越流向始端和终端即研发设计和品牌附加,而中间段的制造则成了两端的打工仔。飞跃缝纫机最早是替上海缝纫机打工的,现在许多缝纫机厂家反过来替飞跃打工是因为飞跃的自动控制机电一体化的缝纫机技术是自己研发的,是独门绝活。新昌生物医药合成技术是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所以能够真正自立门户。遂昌特种纸在市场上保持不败也是因为特种纸技术是自创自主独此一家。现在我们都在说制造业基地,没有研发能力没有响亮的名牌就不是真正的制造业基地。有不少企业家还没有真正从原始发展阶段走出来,放弃积累自主知识产权的机会和权力,而是去仿制、去冒牌、去贴花、去傍名,干方百计去装扮一个似是而非的你,有个产品叫苏泊示,有个产品叫又又喜,有个产品叫姓啥啥,还有燕窝饮品,(一个狗窝都卖八十元,燕窝怎么可能四毛钱呢)仿人家仿得越象,离开自我越远。真正的企业家就应该创造一个不同凡响的我,有自己独门的核心技术,有自己的独特的产品品牌,有自己独树一帜的经营理念,永远站在市场经济的最高处。

第四,要往外向经济的远处走。浙江的民营企业要走出去,是浙江资源小省的省情决定的,也是全国各地优势互补联合互动的趋势决定的。浙江210万个市场主体,149个制造业产业集群,每年的工业总产值是1万亿元。领带年产1.8亿条,打火机年产5亿只,袜子年产100亿双,而浙江只有4600万人,如果是自产自销,每个人可以配给218双。而另一方面浙江的资源紧缺,据有关方面称,浙江的可用建设用地400万亩,目前每年用地量为50万亩,用地形势十分严峻。吕省长说,跳出浙江发展浙江!区域经济必须转变为一体化经济,内源性经济必须转变为内源与外源互动的经济,那种自产粮食自己吃,自酿黄酒自己喝,自织布匹自己穿,自制膏药自己贴的时代早已过去了。浙江人走出去是市场覆盖,是产业转移,是资源配置。浙江人经济是以浙江人为主体,以投资地的环境和资源为载体,充分利用浙江本土优势和投资客地优势,融入客地服务客地,并在服务客地的同时对浙江本土进行有效反哺的一种经济样式。目前全国各地有390万浙江人,他们发扬了当年的五千精神,辛勤构筑浙江外源型经济的新平台。他们是

先遣团是宣传队是播种机,浙江有一个妇女叫王荣生,在西北承包了三口油井,她说但愿她的油井能为浙江的经济发展加一点油。王均瑶在长沙包飞机的时候,人家说他胆大包天,他说我是心系故土,希望浙江的民营经济能够腾飞。章鹏飞在山东投资数年,他说浙江是我的老营,浙江缺什么我就在外面干什么,现在浙江缺煤他就准备在济宁枣庄收购煤矿,他称自己是为浙江经济发展拾柴火的人。周启水在淄博建设了一个现代商城,当地的老百姓经常请他去讲课,他们说解放初山东的南下干部到浙江讲革命的道理,现在呢是浙江的商人北上到山东讲发财的道理。广厦集团派了分公司经理到北京收购建造过人民大会堂的北京市二建,那个单位是个正厅级单位,问广厦是什么级别,分公司经理回答说:浙江省国家级,总部在浙江,产业在全国二十五个省市。这就是典型的浙江人经济,他们身在省外,心系浙江,与在本土辛勤耕耘的浙江人一样,都是浙江可亲可爱的好儿女。目前为止浙江的产业转移已经有序展开,浙江人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好的方式,如基地在外——市场在外——合成在内的模式,如基地在内——市场在外——研发在外的模式,如商务在外——总部在外——集散在内的模式,总之,求得市场、研发、生产的最佳组织状态。浙江人要走出去,走出省域走出国门,要学会在省外在国外配置资源,要掌握新经营策略,科学应对反倾销案的调查,今年上半年,我国遭受的反倾销调查和被施加的反倾销最终措施的数量最多。阿根廷对中国眼镜产品作出反倾销调查,温州涉案企业达27家,西班牙烧皮鞋事件也带有反倾销因素。浙江民营企业一定要转变国际贸易的竞争策略,物美价廉的低价竞争不是唯一的选择,要联合起来建立反倾销预警防范化解体系。

各位老总,长征路上的红军战士清早起来问的第一句话是:我们今天往哪里去?我们今天也在进行市场经济的长征,也要经常问一问自己:企业要往哪里去?这是一个影响企业兴衰成败的战略问题,浙江省工商局始终是浙江民营企业的娘家,我们说的都是知心话,真诚地希望浙江的民营企业往思想深处走,把创业者的胆略型变成思想者的思考型;往市场经济的平处走,把所有制结构的单一型变成混合型;往知识经济的高处走,把资本积累的实物型变成实物和知识双重积累的复合型;往外向经济的远处走,把发展机制的内源型变成内源外源的共生型。民企兴,浙江兴,民企高兴浙江人民高兴。最后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民营企业家表示最美好的祝愿。

篇2:浙江民企往何处去——郑宇民局长在第二届浙江民营企业峰会上的讲话

——郑宇民局长在第二届浙江民营企业峰会上的讲话

(2004年11月6日)

向各位专家学习,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民营企业家致敬。

在本次全国民营企业的英雄会上,我们浙江人给自己出了一个题目,即浙江民企往何处去。这是一个所有浙江民营企业家都必须面对的问题。过去我们讨论的重心是浙江民企是什么,关注点放在“是不是”“要不要”“可不可”上,为了探究“我”是谁,我们大概用了二十年时间。有人曾经认为,浙江的民营企业属私姓资,事实呢,浙江的民营经济属初姓社,属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有人曾经认为,温州是培育和滋生资本主义的温床,结果呢,温台地区成了浸润市场经济种子的温泉;有人曾经认为,浙江的乡镇企业改制是农村集体经济的掘墓人,而今呢,浙江的民营企业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奠基人;有人曾经预言,民营经济在一个地区的占比超过百分之三十,这个地区就要变天,现在浙江民营企业的增加值占比已经超过百分之七十,变天了没有呢,浙江的天是非常明朗的天。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在十六大旗帜的指引下,两个毫不动摇已经成为共识。民营企业最关心的“我是谁”的问题已经解决,“是不是”“可不可”“要不要”的问题已经成了一个历史课题。现实的课题是“我们该往何处去”,“我们还能走多远”,“强不强”“优不优”“长不长”的问题,已经十分紧迫地来到了我们面前。大家都知道,浙江有190万家属于民营性质的市场主体,可是有人并不知道,这其中有165万是个体户,注册资本金平均只有二万元;大家都知道,浙江的土地资源紧缺,可是有人并不知道,浙江的开发园区的投资密度平均只有每亩38万元,而苏州是每亩200万元;大家都知道浙江每天有240家民营企业注册设立,可是有人并不知道,浙江每天也有130家企业注销关闭;大家都知道浙江能源紧张,可是有人并不知道,浙江的主要产品的单位能耗比一般发达国家高出30%,以上种种事实都在不断提醒我们浙江的企业家:师傅请进门,修行靠自身。党的方针政策把个私等非公经济请进了建设社会主义大门,但是立不立得久,做不做得强,全靠民营企业自身,全靠民营企业自身存在的质量。温家宝总理在浙江视察民营企业时的讲话第一次对民营企业的存在质量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标准,即衡量民营企业强不强长不长就看它是否真正确立了科学的发展现。这就从根本上为中国的民营企业指明了发展的方向。(按照这个方向,民营企业应该往何处去?)

第一,要往思想的深处走。民营企业家必须是创业者同时又是思想者,既保持激情又拥有理性,过去我们靠胆子,现在还要靠脑子。科学发展现的确立不是宏观调控时期对于民营企业的特殊要求,而是民营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每一个清醒的企业家都应该懂得,有序的是最快的,适应的是最好的,和谐的是最优的,守信的是最久的。靠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已经打不通,靠无序竞争挖第一桶金也已不现实。鲁冠球先生有句名言,科学发展现就是教会我们如何科学地赚钱和持续地尽社会责任。邱继宝先生也有一句名言,技术上的飞跃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飞跃。有的民营企业家关切地向总理提问说宏观调控是不是卡民企,总理坦言,宏观调控不是卡民企,是卡粗放型是卡三高一低。他大声地说:宏观调控对民营企业有好处,也许现在你们不信,再过两年你们就会相信了。真正富有理性的企业家应该明白总理对民营企业的期望,会认真把宏观调控看成是一次发展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调整;是发展观念在思想和行动上的自觉提升,也是检验企业发展模式是否适应的一次测试,更是企业练成少林功夫的十八铜人阵。我们真诚地希望浙江的民营企业经历过一次次的宏观调控以后能够在经济上成长,在思想上成熟,在事业上成功。

第二,要往市场经济的平处走。所有的民营企业都应该在市场经济体制的统一的平整的轨道上运行。但是在目前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市场环境的不平整性,二是市场主体的不平等性。市场环境不平整保护了恶意竞争,为什么浙江生产劣质奶粉的企业打跑了在外地照样能够生存,就是因为市场环境的不平整性让无良企业有藏身之处。市场主体的不平等限制了公平竞争,国有企业出身名门,部门企业出身权门,外资企业出身洋门,而民营企业出身寒门,有好多事情外企可以做中企不可以做,国企可以做,民企不可以做,为什么中国的自然人不可以与外国人合资,而外国的自然人可以与中国的任何一个层面合作,为什么给国企贷款烂光了可以心安理得,而贷给民企就是大逆不道。面对这样的情况民营企业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心中有不平更向不平处,在发展方向和投资取向上充分利用时间差和地区差,讨政策,靠优惠,重复低位生产,当超生游击队。第二种选择是维护平整,创造平等,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任务。政府要做清除区域割据地方壁垒的努力,民营企业也要做两方面的努力,一是在企业发展定位上,必须摆脱家族化全面确立社会化的定位,(我这里说的家族化不是简单地反对子承父业,好儿子完全可以同时又是一个好企业家好接班人,我的意思是)要把民营企业的资产看成是社会资产,要把民营企业的责任看成是社会的责任,只有尽社会责任为社会贡献的民营企业才是真正的统一大市场的主体,才会被国家和人民平等相看。二是在企业的产权结构上要进行混合型的创新。产权清晰不等于产权单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单一所有制性质的企业越来越少,混合型所有制经济的出现为实现市场经济主体的平等开辟了殊途同归的前景。民营企业包含了私有,是形成混合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份,一定要抓住机会,保持民营经济的本色,发挥浙江经济的特色,加上公有制经济的国色,形成混合型经济的彩色,真正变成市场经济的平等角色。

第三,要往知识经济的高处走。浙江有不少民营企业积累了三五百万资产,就认为原始积累完成了,其实这是不正确的,中国有句老话,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个“竹”就是代表文化代表知识代表伦理道德。浙江的企业在完成实物资产的积累以后,必须继续先人一步努力积累伦理的、无形的、自主的知识产权,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主要包括不同于他人的核心技术专利,不同于他人的品牌价值。我们应该明白,在市场价值链的分配比例中价值越来越流向始端和终端即研发设计和品牌附加,而中间段的制造则成了两端的打工仔。飞跃缝纫机最早是替上海缝纫机打工的,现在许多缝纫机厂家反过来替飞跃打工是因为飞跃的自动控制机电一体化的缝纫机技术是自己研发的,是独门绝活。新昌生物医药合成技术是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所以能够真正自立门户。遂昌特种纸在市场上保持不败也是因为特种纸技术是自创自主独此一家。现在我们都在说制造业基地,没有研发能力没有响亮的名牌就不是真正的制造业基地。有不少企业家还没有真正从原始发展阶段走出来,放弃积累自主知识产权的机会和权力,而是去仿制、去冒牌、去贴花、去傍名,干方百计去装扮一个似是而非的你,有个产品叫苏泊示,有个产品叫又又喜,有个产品叫姓啥啥,还有燕窝饮品,(一个狗窝都卖八十元,燕窝怎么可能四毛钱呢)仿人家仿得越象,离开自我越远。真正的企业家就应该创造一个不同凡响的我,有自己独门的核心技术,有自己的独特的产品品牌,有自己独树一帜的经营理念,永远站在市场经济的最高处。

第四,要往外向经济的远处走。浙江的民营企业要走出去,是浙江资源小省的省情决定的,也是全国各地优势互补联合互动的趋势决定的。浙江210万个市场主体,149个制造业产业集群,每年的工业总产值是1万亿元。领带年产1.8亿条,打火机年产5亿只,袜子年产100亿双,而浙江只有4600万人,如果是自产自销,每个人可以配给218双。而另一方面浙江的资源紧缺,据有关方面称,浙江的可用建设用地400万亩,目前每年用地量为50万亩,用地形势十分严峻。吕省长说,跳出浙江发展浙江!区域经济必须转变为一体化经济,内源性经济必须转变为内源与外源互动的经济,那种自产粮食自己吃,自酿黄酒自己喝,自织布匹自己穿,自制膏药自己贴的时代早已过去了。浙江人走出去是市场覆盖,是产业转移,是资源配置。浙江人经济是以浙江人为主体,以投资地的环境和资源为载体,充分利用浙江本土优势和投资客地优势,融入客地服务客地,并在服务客地的同时对浙江本土进行有效反哺的一种经济样式。目前全国各地有390万浙江人,他们发扬了当年的五千精神,辛勤构筑浙江外源型经济的新平台。他们是先遣团是宣传队是播种机,浙江有一个妇女叫王荣生,在西北承包了三口油井,她说但愿她的油井能为浙江的经济发展加一点油。王均瑶在长沙包飞机的时候,人家说他胆大包天,他说我是心系故土,希望浙江的民营经济能够腾飞。章鹏飞在山东投资数年,他说浙江是我的老营,浙江缺什么我就在外面干什么,现在浙江缺煤他就准备在济宁枣庄收购煤矿,他称自己是为浙江经济发展拾柴火的人。周启水在淄博建设了一个现代商城,当地的老百姓经常请他去讲课,他们说解放初山东的南下干部到浙江讲革命的道理,现在呢是浙江的商人北上到山东讲发财的道理。广厦集团派了分公司经理到北京收购建造过人民大会堂的北京市二建,那个单位是个正厅级单位,问广厦是什么级别,分公司经理回答说:浙江省国家级,总部在浙江,产业在全国二十五个省市。这就是典型的浙江人经济,他们身在省外,心系浙江,与在本土辛勤耕耘的浙江人一样,都是浙江可亲可爱的好儿女。目前为止浙江的产业转移已经有序展开,浙江人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好的方式,如基地在外——市场在外——合成在内的模式,如基地在内——市场在外——研发在外的模式,如商务在外——总部在外——集散在内的模式,总之,求得市场、研发、生产的最佳组织状态。浙江人要走出去,走出省域走出国门,要学会在省外在国外配置资源,要掌握新经营策略,科学应对反倾销案的调查,今年上半年,我国遭受的反倾销调查和被施加的反倾销最终措施的数量最多。阿根廷对中国眼镜产品作出反倾销调查,温州涉案企业达27家,西班牙烧皮鞋事件也带有反倾销因素。浙江民营企业一定要转变国际贸易的竞争策略,物美价廉的低价竞争不是唯一的选择,要联合起来建立反倾销预警防范化解体系。

上一篇:竞选学生会副部长的发言稿下一篇:小学毕业班学习动员会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