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礼貌教案

2024-04-30

谈礼貌教案(共8篇)

篇1:谈礼貌教案

(2008年开课月教研 4月15日执教)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礼貌待人能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教育学生从小学会以礼待人,养成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理解课文,让学生懂得从小养成以礼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回忆《说勤奋》的教与学。

2、自学《谈礼貌》,学习字词,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自学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段落,感知内容,教育学生从小学会以礼待人和养成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

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人在社会上生活,总要和别人交往。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一个人是否讲礼貌,往往能反映出这个人的文明素质和文化修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专门谈礼貌的课文。(板书:貌)

2、学习“貌”,(长相、外表,指言语动作。)指名组词(外貌、面貌、相貌、风貌、容貌、全貌、原貌、礼貌;成语:以貌取人、相貌堂堂、貌合神离),理解“礼貌”(指人的言语、动作谦逊恭敬。)今天单讲“礼貌”,谈礼貌,补充板书:19 谈礼貌。

3、指名说说常用的礼貌用语有哪些?

(1)中文礼貌用语;

(2)用英语说说“请”“对不起”„„

4、学生围绕课题质疑:(什么地方要讲礼貌?礼貌对我们来说有何意义„„)

二、自学反馈

1、提醒学生注意:“古训、出言不逊、无礼讨人嫌、矛盾”是前鼻音;“咳嗽”是平舌音,读轻声;“师傅”读轻声;“校场”文中读“jiao”,说说“出言不逊、校场”的意思。

2、挑选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一两句或一段,当众读一读,师生评点。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2、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作者用了一句古训。(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齐读。

3、、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语句来说一说这句古训的意思。

4、谁能用这句中的有关词语,分别说说“失色于人”、“不失色于人”、“失口于人”、“不失口于人”的意思。(“彬彬有礼,粗暴,出言不逊”)

5、齐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把这个道理记在脑子里。(庄重的语气)

四、精读探究,理解道理

(一)学习第2—4自然段

师: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作者举了三个例子,我们试着用二个字来概括一下每个例子:

(问路、乘车、理发)

同学们,从学习第1自然段中知道礼貌待人包括了态度有礼貌和说话有礼貌两个方面,现在看第2自然段写的故事中,哪些语句是写人的态度(——),哪些语句是写人的语言的(~~~~)。哪些是说明道理的语句(------)。

1、学习第一个例子:问路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学生动笔根据要求圈画。

师生交流汇报

牛皋问路:马上吼道:“呔,老头儿,爷问你------”

岳飞问路:下马施礼:“请问老丈------”

(2)、这两人问路的结果如何?(------看样子还是有礼貌好办事呀!)

(3)、课堂表演《问路》

(4)、作者用哪句话来概括了这两种情况的?

请大声齐读:(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说说意思。

(5)、小结并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牛皋表现,用否定语气;岳飞表现,用赞美的语气)齐读第2自然段。

(6)总结学法:

a、体会人物的态度和语言;

b、了解事情的经过和结果;

c、明白故事要说明的道理。

2、学生自主学习,围绕要求各小组选择探究话题。

3、交流汇报

A、第二个例子:乘车

(1)、师生交流:

连忙抬起脚:“对不起------”

微笑着说:“没关系”

(2)、这次乘车中无意伤害的结果怎样?

(3)、齐读最后一句:(架起理解桥梁,减少相互矛盾)

(4)、指导朗读:

(瞧,这两人多有礼貌呀!让我们用平和、高兴的语气读读,表扬表扬他们俩。)

B、第三个例子:理发

(1)、学生交流:

深感不安、深受感动

安慰地说:“这不能怪您------”

(2)、指导朗读(不安—安慰—感动—庄重)

(3)、齐读总结句,说说从“理发”这事上又说明了什么?

(沟通心灵、反映情操和修养)

4、小结:可见要写礼貌待人,就要把具体的态度和语言结合起来写,这样才能写得生动感人。课文2—4自然段分别举了古人和今人,普通人和伟人的三个事例来说明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重要,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想想每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2)理解“交往”

(3)齐读第2句话(理解“恰当地”、“和谐”)

(4)这一自然段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5)指导朗读,齐读第5自然段

(6)小结,板书:关系更和谐,生活更美好

三、拓展延伸,实践活动

1、小组之间创设情景演“礼貌”。

2、向听课的老师们表示“礼貌”。

四、课后积累,巩固训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文章所说明的道理。

2、搜集有关礼貌的“名言、俗语、成语”

与礼貌有关的名言、俗语:

a、尊敬别人就是尊敬自己。

b、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

c、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

d、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三月寒。

---

与礼貌有关的成语:

a程门立雪 —— 是说对长辈的尊敬;

b孔融让梨 —— 讲弟兄间的谦让;

c举案齐眉 —— 指夫妻间的礼貌,相敬如宾。

3、搜集生活中礼貌待人的事例。

板书设计一:

19、谈礼貌

君子不失色于人 不失口于人

礼貌待人

礼到人心暧 无礼讨人嫌 关系更和谐

优良传统

架设理解桥梁 减少相互矛盾 生活更美好

沟通心灵 反映情操和修养。

板书设计二:

19、谈礼貌

礼貌待人 优良传统

(问路、乘车、理发)

关系更和谐、生活更美满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请大家先欣赏一首儿童歌曲《咱们从小讲礼貌》,对照自己的日常行为,看看你是讲礼貌的孩子吗?

第二课时

谈礼貌》是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本文是一篇蕴涵着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说理性文章,作者先引用传统的古训自然引出观点,然后列举了古人、普通人以及伟人以礼待人的典型事例。告诉我们: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人交往的时候,以礼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这是一篇说理性文章,结构严谨,说理明确,易于把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初步感知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

3.懂得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教育学生从小学会以礼待人,养成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设计理念:

语文课,更多的应该是一种交流,一种对话,是双向互动,师生、生生之间畅所欲言,发表观点,在交流中学习知识,培养情感,得到教育,形成技能。本课设计,我侧重让课堂成为学生主体发展的空间,彰显自我个性的平台,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口头表达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实现礼貌教育。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内化思想。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重要性。

2.学会以礼待人,养成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

教学方法:

教师“先扶后放”,授生以法,学生自学合作,积极参与。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情景:老师喊上课,学生起立,问老师好,但老师仅仅做手势让学生坐下。).刚才老师和同学们问候的有没有礼貌?大家满意吗?为什么?

2.那么我们再来互相问候一次。(师生互相问好,老师做请坐的手势。)

3.这次老师有礼貌吗?大家满意吗?

4.我们都知道有礼貌的重要,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谈礼貌》。(师板书课题,生书空)

二、复习旧知

我们在四年级上学期曾经学过一篇文章《说勤奋》,《说勤奋》这篇文章和《谈礼貌》在表达方法上是一样的。我们先来复习一下《说勤奋》。

课件出示:

1.课文开头先推出道理: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2.然后举例论证:

司马光“警枕”自勉;童第周勤能补拙。3.最后归纳总结:

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温故而知新

1.完成《谈礼貌》这篇课文的练习。(课件出示)提出道理: 举例论证: 归纳总结:

2.请同学们自行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四、解读古训,明白观点

1.课文第一自然段推出了道理,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作者用了一句古训,是哪句?

2.请同学们用文中的语句说说这句古训的意思。

五、研读事例,懂得道理

作者围绕自己的观点,举出了三个故事。(板书:问路 道歉 安慰)

(一)精读故事一

1.(过渡: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是朗朗的读书声。)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个故事,注意要把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读好。其他同学拿好书,注意倾听并思考: 牛皋、岳飞同向一位老者问路,结果却完全不同。怎么不同?为什么不同?

2.这个故事生动有趣,可以改编成一个课本剧,接下来,老师就考考同学们的导演和扮演能力,小组配合,表演岳飞、牛皋问路,注意神态、动作以及说话时的语气。

3.哪一个小组上来表演,请同学们做评委,评价一下他们的表演。

4.接下来,是让他们再表演一次,还是换一组,如果换一组,要吸取他们的经验,表演得要更好。(再次评价。)

5.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6.说说“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的意思。(礼貌待人会使人心得到温暖,没有礼貌会遭到别人的嫌弃。)

(二)合作学习后两个故事

1.老师想考考同学们的合作探究能力,请同学们合作学习第二、三个故事。

(课件出示)

这两个故事分别讲了什么内容?通过这两个故事明白了什么道理。

合作学习方式:(任选一种)分角色朗读;课本剧表演;讲故事;谈感受。

2.汇报交流。(1)说说第二个故事的内容。(2)哪两位同学读读他们的对话?

(3)想象一下,假如小学生和女青年都是没有礼貌的人,有可能造成什么后果?

(4)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5)第三个故事是说什么?周总理为什么事安慰朱师傅?怎么安慰?

(6)大家一起读读周总理的话,读出和气宽容的语气。(7)朱师傅内心发生了什么变化?(8)这个故事又说明了什么道理?

六、回归全文,感知写法

1.课文三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板书:礼貌待人)2.这篇课文结构严谨,写法简洁明了,作者就是通过三件不同的事例,说明礼貌待人的道理。这样的结构方式叫总—分—总。(板书)

七、拓展延伸,实践礼貌

希望我们今后懂得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做一个有礼貌的孩子。

1.你知道的礼貌用语有哪些?

2.选一个能说明礼貌待人好处的事例说一说来。3.(课件出示)有关礼貌的名言、俗语。

八、作业布置 练笔《谈诚信》

要求:模仿课文说理性表达结构,引用名言古训,查找相关例子,说明诚信做人的重要性。

可参考的诚信故事: 1.兄弟买酒的故事。2.曾子杀猪的故事。

3.华盛顿看樱桃树的故事。可参考的诚信名言: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刘备

失足,你可以马上恢复站立;失信,你也许永难挽回。

——(美)富兰克林

板书设计:

问 路

谈 礼 貌

乘 车

礼貌待人

理 发

总 分 总

一、设疑 激趣

1.设疑导入。上课了,教师有意省略“师生问好”程序,教师却“平淡”地表示:同学们,我们以往每天上课前都要“师生问好”,如此周而复始,太繁琐了,从今以后就省略了吧。(引发学生的疑问)

2.激发讨论。教师:礼貌乃生活琐事,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学生: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我们以“礼仪之邦”为荣。

二、解读课文认识礼貌

3、揭题、板题。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礼仪文化”——谈礼貌

1、解读课题,理解课题。

师:“礼貌”二字有什么意义呢?(“礼貌”是良好品德的表现,又是高尚文明的表现。礼貌:是指语言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

2、质疑导学:评价一个人是否有礼貌,我们可以从那些方面入手?(语言动作是否谦虚恭敬)

3、抓住描写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句子,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礼貌。貌?

4、师生集体汇报读书情况。

精读故事一,牛皋问路时态度怎样?言语怎样?结果怎样?岳飞呢?

牛皋与岳飞的表现说明了什么道理?(用文中的俗语回答)

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理解句子意思

扮演角色朗读句子。

4、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抓住描写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句子,说说课文讲了哪些故事?故事中哪些人讲礼貌?哪些人不讲礼

(读一读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句子,想一想从中说明的道理)

5、小组合作学习故事

二、故事三,师巡视指导学习。

6、小组汇报学习情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回归中心,明白道理。

(三个小故事,我们都学完了。它们都是讲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三个小故事综合起来说明了什么道理?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1、齐读第一、五自然段。

2、师设问:“在第一段中作者引用了哪一句古训?它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道理?(生齐读)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联系上下文理解古训的意思。(师板书:礼貌待人 优良传统)

3、理解礼貌待人有何作用呢?(生回答师板书:和谐美好)

五、跨越古今,交流“礼貌”。

师引导:从古到今在中华传统文化长河中流传着许多关于礼貌的古训、俗语和经典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礼仪文化,交流我们课前收集到的有关礼貌的古训、俗语和经典故事。

1、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古训、俗语,以及经典故事。

2、点幻灯显示名言、古训和故事指名领读,讲述经典故事。

六、总结提高歌唱礼貌

这节课你懂得了什么?

3、说一说,你身边发生的文明礼貌的事?课后,用典型故事说理的方法把它写下来。

师归纳补充:中国是礼仪之邦。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三字经》中讲到:“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希望同学们从小学会礼貌待人、养成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让我们的校园、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社会到处盛开着文明之花、礼仪之花。

最后让我们一起歌唱《咱们从小讲礼貌》。

篇2:谈礼貌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文运用典型事例说明事理的方法。

3.懂得礼貌待人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

好。教育学生从小就学会以礼待人,养成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谈礼貌》,板书课题,指导读好课题。

2.检查词语认读。

出示:

岳飞?校场??师傅???纠纷?和谐???离镫下马彬彬有礼

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指名读,对出现错误的音重点指导,重点强调“校场”的读音;“色”的意思。

3.听写生字(生推荐两生到黑板上听写,其余学生在下面写。)

有的同学“傅”字写错,还有的写的不太美观,一起来观察一下,要想写好这个字,有哪些需提醒同学们注意的?

师范写,生描红,练写。

二、精读感悟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文章说明的道理。谁能说一说?

(指名说文章主要说明了什么道理)

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2.什么样的语言是礼貌语言?

?“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是礼貌语言。(引导学生结合第四段最后一句话回答)

3.作者是怎样来说明这个道理的?(指名说)

是啊,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作者举了三个例子,我找个同学来概括一下每个例子。(指名说)

第一个事例。。。。第二个事例。。。第三个事例。。。

4.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第一个故事,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读好。

生自由练读。

指名读,生读的不到位的地方,师再指导朗读。

牛皋问路无功而返,岳飞问路达到目的,这是为什么?

同学们,如果你就是这位老人,你听了他们俩的话有什么反应?心里是怎样想呢?

这正如文中所说“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生齐读。这也正是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

5.自读故事2、3,并说一说从这两个例子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指名交流,引导学生用文中的语言。

6.2、3、4段有一个共同特点,你发现了吗?

一个故事引出一个道理。

作者在第一段提出自己的观点,又举了三个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总结了自己的观点。齐读最后一段。

7.这三个例子都很好,老师觉得周恩来是国家领导人,放在前面,岳飞第二,女青年第三,更高明,同意老师的观点吗?小组讨论一下。(生讨论)

通过交流明确说明事理要按一定的时间顺序,按照时间顺序能使文章更具条理性。

8.出示四个故事:

故事一:毛泽东从小养成了对长辈有礼貌的美德,后来当了国家主席,仍然能以礼待人。一九五九年,毛主席回韶山,曾专门邀请亲友的老人吃饭,毛主席给老人敬酒,老人们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主席回答:“敬老尊贤,应当应当!”?

故事二:有一出京戏叫《李逵下山》,说的是李逵和燕青奉了军事吴用的将令,下山打探军情。天色已晚,二人来到一户人家门前,李逵一边敲门,一边高声叫道:“呔,有腿有胳膊的给我爬出一个来!”燕青连忙制止了他,向前轻轻敲了一下门,温和的问道:“屋里有人吗?”话音未落,一位老丈将门打开,把二位让进屋里,当老丈得知二人是梁山好汉,设宴款待二位英雄。?

故事三:星期天上午,小华骑着自行车出去玩,当到拐弯时,丝毫没有减慢速度。一位老奶奶突然走出来,车“砰”的一声,重重地撞在老奶奶身上。老奶奶往后退几步,差点跌倒。小华说:“对不起,老奶奶,您没事儿吧?”老奶奶对他说:“小朋友,没关系,不过下次一定要小心。”“我明白了,老奶奶再见!”?听了老奶奶的安慰,小华心中的“结”一下就松开了。

故事四:已故美国总统林肯有一次外出,路边有一个身穿破衣烂衫的黑人老乞丐对其行鞠躬礼。林肯总统一丝不苟地脱帽对其回礼。随员对总统的举止表示不解。林肯总统说:“即使是一个乞丐,我也不愿意他认为我是一个不懂礼貌的人。”

如果让你选择其中的一个例子来替换女青年的例子你会选哪一个?

小组讨论。

小结:不只名人要讲礼貌,普通人也要讲礼貌,不只古人要讲礼貌,现代人也要讲礼貌,这就体现了作者选材具有代表性。(板书:选材有代表性)

三、读写结合

同学们,文中列举了“问路、乘车、理发”这3件事情,每个故事都说明了一个道理,请同学们也学着文中的写法,选择三个故事中你最喜欢的一个续写道理。

生动笔写。(写完后生上台展示,师相机评价)

四、拓展延伸

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你可能还知道很多讲礼貌的小故事,像程门立雪、孔融让梨,请同学们课下搜集这样的小故事读一读。

五、总结全文:

篇3:谈礼貌教案

合作原则是由美国哲学家格莱斯于1967年提出的, 格莱斯认为人们在交际时只有相互合作, 他们的交际才会成功。所谓的合作就是说话人和听话人要努力朝相同的方向, 为达到相同的目的来进行交际, 双方要有共同的知识, 而不能答非所问, 出现云里雾里的现象。在合作原则的基础上, 格莱斯又根据哲学家康德的“范畴表”中所提出的四个范畴:质, 量, 关系及方式, 提出了四个准则。第一, 质的准则:要说真话, 不能说没有证据的话;第二, 量的准则, 所说的话的量要包含达到交际目的的信息量即可, 所说的话不能多于也不能少于要达到交际目的的信息量;第三, 关系准则, 所说的话要和交际的内容相关;第四, 方式准则, 所说的话要避免歧义, 晦涩, 啰嗦, 要有条理。在人们的实际交际中, 在遵循合作原则的基础上, 人们会故意违背四个准则。当人们在交际中, 在遵循合作原则的大前提下, 而违背其下的准则是, 就会引出会话含义。格莱斯认为会话含义的产生有两种途径, 其一是交际者通过遵守合作原则及其准则而产生的一般会话含义, 也就是言表之意;其二是交际者在遵守合作原则的基础上而有意违反准则及其次则, 而产生了特殊的会话含义, 也就是言外之意。我们通过例子来区分一般的会话含义和特殊的会话含义。

(1) a:你看我的帽子怎么样?

b:很漂亮!

(2) a:你看我的帽子怎么样?

b:颜色还可以。

在例一中b的回答遵循合原则, 所答之话也遵守其下的准则及其次则, 在量方面信息量不多也不少恰好完成交际目的, 在质方面也是说得有理有据的真话 (除非是在特出情景下, 本来那顶帽子特别不适合a, 但b却说很漂亮, 那就违反了质的准则, 产生了特殊的会话含义, 也许是a的社会地位比b的高, b在奉承a, 也可能b是a的男朋友, b在应付a。以上, 我们都是站在旁观者的位置在分析, 如果我们站在a的角度也就是听话人的角度来分析, a相信b是遵守合作原则的, 所以b所说之话的字面意思就是他的交际意图, 由此就形成了交际中的一般会话含义, 如果a结合实际的交际情景, 知道b违反了质这条准则, 那么此刻的交际就产生了特殊会话含义) 其实在括号中的分析已经超越了合作原则, 上升到了和认知有关的关联理论, 我们在下文会做详细论述。在例二中, b的回答明显违背了量的这条准则, 就是所说之话的信息量少于要达到交际目的的信息量, 从而就产生了特殊的会话含义, 言外之意就是你的帽子颜色还行, 但是款式不好。

2 合作原则的影响和不足

在人们的实际交际中言表之意和言外之意的交替出现是非常频繁的, 但语法学家和语义学家却很难找出科学的理论来解释这种普遍的现象, 合作原则的出现就及时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知道会话含义是语用学的基础, 所以合作原则的出现使得语言的范畴更加扩大和丰富, 使语言的研究从静态转向了动态, 从纯理论走向了生活, 这可以说是语言学的一大进步。在学术界, 任何理论都有它存在的价值,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对这个理论的不断深入地研究, 就会发现一些它的不足之处, 就会推动新的理论的出现。合作原则它不足之处, 首先格莱斯对合作原则中的合作这个概念的阐述不是很全面, 他只强调了听话人的合作与否, 而应该把听话人和说话人的合作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第二, 合作原则里的准则及其次则概括的过于笼统, 比如关系准则这条准则只有一句话:就是所言要相关。就是这些不足和不严密的地方才使得后人对合作原则的修正, 从而出现了新格莱斯主义。其中Horn把合作原则中的四准则改为数量和关系两原则:1) 数量原则:要使你的话语充分, 能说多少说多少 (以关系原则为条件) ;2) 关系原则:要使你的话语是必需的, 不说多于所要求的话 (以数量原则为条件) 。Horn是同时站在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度来提出的这两个原则, 它优势就是对合作原则做了简化, 但缺点是他所提出的这两原则缺乏推倒机制, 太过抽象, 操作性不强, 因而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除了Horn, 还有Levinson对合作原则的修正比较引人关注。Levinson提出了三原则:数量原则, 信息原则和方式原则。各个原则均包含“说话人原则”和“听话人原则”两部分。Levinson指出这三条原则的重要性顺序为:数量原则〉方式原则〉信息原则。Levinson的三原则和Horn的两原则相比, 表述具体而且容易操作, 影响也较大。Levinson的三原则和格莱斯的合作原则相比较, 不是简化了合作原则的四准则而是他们所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格莱斯的合作原则侧重的是特殊的会话含义, 而Levinson的三原则侧重的不仅是特殊会话含义, 更侧重一般的会话含义, 由此可见Levinson的三原则比Grice的合作原则的研究面更广, 更有解释力。Levinson三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格莱斯主义”的正式诞生 (倪慧, 2011) 。

3 礼貌原则

格莱斯以及新格莱斯主义都只是阐述了一般会话含义和特殊会话含义是如何产生的, 但并没有提出人们在交际中为什么既要遵守合作原则又要违反四准则及其次则来超越一般会话含义而产生特殊会话含义。英国学者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解决了这个问题, 他认为人们之所以要故意违反某个准则及其次则, 主要是出于礼貌, 避免由于说话太直白而对对方不礼貌, 或留下不好的印象。礼貌原年则是对合作原则有效的补充, 二者结合, 才会更有力的解释和理解交际中的会话含义。礼貌原则的中心思想就是尽可能让他人受益, 让自己吃亏。礼貌原则包含六条准则:第一, 得体准则, 减少有损于他人的表达 (所表达的观点要尽可能让自己吃亏, 让他人受益) ;第二, 慷慨准则, 减少有利于自己的表达 (尽量少让自己得益, 尽量多让自己吃亏) ;第三, 赞誉准则, 减少贬损他人 (尽量多赞誉他人, 少贬损他人) ;第四, 谦虚准则, 减少表扬自己 (尽量少表扬自己, 尽量多贬低自己) ;第五, 一致准则, 减少与他人的观点不一致 (尽量使自己所表达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一致, 尽量减少与他人的分歧) ;第六, 同情准则为, 减少与他人的情感对立 (尽量减少对他人的反感, 尽量增加对他人的同情) (何自然, 1988) 。就是因为人们出于礼貌的考虑, 在交际中才会采取合作的态度, 才会让交际成功正常的进行下去。所以在礼貌原则与合作原则发生冲突的时候, 我们要优先考虑礼貌原则, 在这样的情况下, 自然就会产生特殊的会话含义。当然, 在有些情况下, 比如说交际的目的就是单纯的信息交流, 那么合作原则就会高于礼貌原则。所以, 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究竟谁更该被优先考虑, 这要视实际的交际情况而定。

4 关联理论

Sperber和Wilson对合作原则是否是言语交际的最高原则提出了质疑。合作原则中四条准则之一的关联准则只有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所说的话要相关, Grice没有就这条准则作进一步的解释, 也没有更细的次则来说明。Sperber和Wilson从人类认知的角度, 对原来的这句话进行了详细, 可信的阐述。他们认为人们言语交际中最重要的是关联性而非合作原则, 也不存在有意违反准则之说, 参与言语交际的双方所言与谈话话题一定是相关联的, 在推倒会话含义时最主要的依据是言语交际双方话语的关联性, 理解话语的过程就是寻找关联的过程。虽然关联性在程度上有差异, 但依据话语之间的关联就可以推导出话语的意义。交际中话语的关联性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基础, 听话人依据说话人言谈中所明示的意图, 结合认知语境, 并依据信息的关联性进行推导。Sperber和Wilson称之为明示——推理过程。他们试图用一条关联原则取代Grice的合作原则及其四准则 (俞东明, 2011) 。

Sperber和Wilson认为, 人们的认知世界遵循关联原则 (Principle of Relevance) :每个明示交际行为都假设其自身具有最佳关联性, 即在言语交际中双方所说的一定是和进行的话题相关联, 和先前所说的相关联;正是这种关联性帮助听话人理解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关联原则是关联理论的基础 (俞东明, 2011) 。关联理论认为影响关联程度的因素有两个:第一, 语境效果, 语境效果是交际双方的新信息与已有的旧信息、新假设与原有假设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是话语所表达的信息与语境之间存在的一种关系, 是寻找关联的必要条件。语境效果和关联性所存在的关系是一个正比的关系, 也就是说语境效果越大, 那么关联性也就越大;第二, 处理话语时所付出的努力, 它与关联程度的关系是反比的关系, 也就是在处理话语时所付出的努力越大, 关联性越弱。通过例子来理解一下。

(3) a.小明数学考试不及格。

b.小明要是数学能及格, 地球都倒转了。

在这个例子中, a和b产生的语境效果是一样的, 都表明小明的数学成绩很差, 考试不会及格。但a比b在处理时所需付出的努力明显要少得多, 所体现的关联性更强。

总之, 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活动, 从认知方面来研究人们之间的交际, 从认知角度来研究语言形式与语言理解之间的关系。关联理论既适用于理解交际中话语的一般含义, 也适合理解交际中话语的特殊含义。所以说关联理论的研究对象既包括语言的一般会话含义也包括语言的特殊会话含义, 由此看来关联理论的研究范围要比合作原则的研究范围广泛, 也就是说关联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拓展了语用学的研究范围 (曲卫国, 1993) 。关联理论由于涉及了人们的心理认知层面, 所以在语言学界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 引起了许多语言学家的关注和深入研究, 尤其是语用学家的深入研究。关联理论的最大, 最显著的贡献就是把认知和交际结合起来, 使认知学科加入到了语用学的研究当中。

5 结束语

在语用学的研究领域, 可以说合作原则为其开出了一片研究的新天地, 是语用学发展中的一大进步, 之后出现的新格莱斯主义和礼貌原则都是在深入研究合作原则的基础上, 对合作原则的修正和补充。但是, 关联理论并不是在合作原则的基础上的深入发展, 而是对合作原则进行了合理的扬弃, 从全新的角度来理解交际中的会话含义, 从更加广阔的视野来深入, 全面地发展语用学。简而言之, 关联理论是由于合作原则的存在而产生的, 二者的关系非浅, 合作原则是关联理论的起源, 但是关联理论在发现合作原则的不合理不完整之后, 并不是进行了简单的修正或补充, 而是以批判的态度对其进行扬弃, 加入全新的元素使语用学更加完整, 对交际中的语言形式和会话含义的理解之间的关系更加明确。

参考文献

[1]倪慧.谈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及关联理论[J].赤峰学院学报, 2011 (3) .

[2]何自然.语言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3]俞东明.什么是语用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篇4:《谈礼貌》教学设计

1. 同学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板书课题,学生书空——《谈礼貌》。

2. 看着这个题目,你是否想起四年级学过一篇是跟它相似的说明文题目?(《说勤奋》)

3. 它们都是说明性文章。那么,《谈礼貌》这篇课文主要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以往学过的同体裁课文,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认知的桥梁,以求“温故而知新”。同时,也突出本文独特的文体和语言特点,给予学生鲜明的学习指向。

二、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 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流利;自学生字词。

2. 检查字词学习情况。

3. 检查学生读文情况: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随机纠正读音。

4. 你发现课文是围绕哪个词来讲的?(礼貌待人)

三、 理解古训,感知方法

1. 作者一开头就引用了一句古训。(出示:“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联系上下文理解古训:“有道德的人待人应该彬彬有礼,不能态度粗暴,也不能出言不逊。”结合此句,思考并理解古训中“失色”“失口”“不失色”“不失口”的意思。

2. 同学们,古训是古代流传下来的经过人们长期验证得出的正确道理。作者引用古训就更能有力地说明礼貌待人的确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了。

3. 齐读第1自然段,记住这句古训。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阅读方法,学习作者引用古训说明道理的写作手法,做到“得意而不忘言”。

四、 品读故事,体会写法

1. 课文列举了哪三个故事来说明礼貌待人的好处?请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尝试用最简洁的语句或小标题来概括故事内容。学生交流后,随机指导概括小标题并板书:问路(历史故事)、踩裙(身边小事)、理发(伟人故事)。

2. 自由读第2自然段,比较牛皋和岳飞问路时不同的动作、神态、语言和语气等,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 你听出牛皋和岳飞问路时有哪些不同?(牛皋粗暴无礼、出言不逊、目中无人;岳飞谦逊有礼、礼貌待人、尊重他人)。

4. 你从哪些词语中得出牛皋问路很没有礼貌,而岳飞彬彬有礼?(牛皋问路:坐在马上、吼、呔,称自己“爷”,称老人“老头儿”;岳飞:先离镫下马、上前施礼、称老丈……)

5. 师生合作表演,体会老人在牛皋、岳飞问路时的不同感受。如果你就是那位老者,当牛皋和岳飞向你问路时,你心里分别是什么感受呢?(生气、火冒;开心、温暖)

6. 同样是问路,为什么得到的结果截然不同呢?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吗?(“礼到人心暖,无理讨人嫌”)

7. 小结:礼貌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是一种谦逊。

8. 在讲述这个故事时,作者运用了正反举例的方法,对比鲜明,说服力强,让我们更加明白了礼貌待人的好处。

9. 指名读第二个故事,其他同学边听边想:礼貌待人有什么好处?

10. 师生访谈,体会人物心理:

“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当时的小朋友和女青年,我是电视台的记者,刚才我看到了你们下车时的那一幕。我想采访一下你们。”

“请问小朋友,你为什么要‘连忙’抬起脚,对女青年说‘对不起’?”(体会小朋友的内心愧疚、懂礼貌)

“请问女青年,你那么漂亮的裙子都被人家踩脏了,为什么你还能“微笑”着说“没关系”呀?”(体会好青年的善解人意、宽容大度)

“观众朋友们,假如小朋友没有连忙抬起脚,说‘对不起’,女青年也不接受小朋友的道歉,那有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可能会吵起来)

11. 小结:是呀,一句“对不起”,一句“没关系”,一个微笑,一个尊称,就能化解一场可能发生的矛盾纠纷。所以说,礼貌待人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减少相互间的矛盾。礼貌就是对他人的一种——理解和宽容。

12. 生活中的平凡小事让我们感受到了礼貌待人的好处,伟人身上的故事更让人感动。自由读第三个故事,说说最感动你的一个细节是什么,从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周总理?

13. 学生读文,品味细节,了解人物特点:

他称朱师傅是“您”,可以看出这是一位平等待人、和蔼可亲的周总理。

他一连用了三个“您”,可以看出这是一位尊重他人、热爱百姓的周总理。

从“这不能怪您,怪我咳嗽没有向您打招呼”,可以看出这是一位体贴人心、和气宽容的周总理。

从“还幸亏您刀子躲得快哩!”可以看出这是一位幽默风趣,善解人意的周总理。

14. 指导朗读周总理的话,体会感人心的字字句句!(和气、诚恳、温暖人心)一句体贴入微的安慰,折射出的是伟人宽容大度的胸怀和高尚的人格修养。朗读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话。小结:礼貌是一种胸怀,一种修养。

15. 你发现作者选择和叙述这三个故事时有什么特点吗?(选材具有典型性:一则是历史故事,一则是生活小事,一则是伟人故事,古代的,现代的,正面的,反面的,普通人的,伟人的……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更有力地说明礼貌待人的好处。叙述时都采用了先叙述再议论的方法。)

【设计意图】三个故事的解读各有其法,分别通过朗读比较、角色访谈和品味细节,揣摩语言深处潜在的人物心理特点,深入体会礼貌待人的意义。同时,启发学生通过比较三则故事,体验作者选材的独运匠心。

五、 升华主题,迁移写作

1. 总结交流:礼貌待人到底有什么好处?(社会和谐,生活美好)

2. 升华主题: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但懂得了礼貌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且懂得了礼貌待人就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一种理解、一种宽容、一种谦虚,更是一种胸怀、一种修养。愿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能养成礼貌待人的好习惯,都能做到“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让社会生活更加“和谐美好”。

3. 拓展交流,迁移写作:生活中还有好多礼貌待人的故事,请你选择一个能说明礼貌待人好处的事例,学着用先叙事再加评论的方法写下来,与同学们交流。发表议论时也可以用上一些有关礼貌的经典语句。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围绕中心话题,拓展生活事例,加强语言实践,初步学习说明文的言语策略,提高言语能力。

篇5:《谈礼貌》教案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教育学生从小学会以礼待人,养成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

3、初步认识说理文章的结构方式,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的品读,懂得礼貌待人,使用礼貌用语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更加美好。

2、教育学生从小学会以礼待人,养成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一个故事: 《三拐杖》

2.导入课题:谈礼貌(谈:议论文体;貌的书写)

3.简介议论文的要素: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二、整体感知——概括

1.自由读,要求:课文可以分为几个段落(理由)

(1)结构上:总分总

(2)议论文特点:提出论点+证明论点+总结

2.再读,思考:用一个词语概括三个小故事(问路+踩裙+刮脸。要点:结构相同,体现结构的严谨,动宾结构)

(1)概括

(2)比较:

第一个例子和第二、三个的不同点(古代、现代)

第二个和第三个例子的不同点(普通人和伟人)

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选择事例?(典型性)

3.对照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

(1)开头和结尾提出了什么观点?有什么共同点?

(2)用四字词语概括开头和结尾的作用。

(3)第一段用古训的目的何在?(读古训+理解古训(原话)+明白意图)

(4)对比思考:第一段和最后一段都提出了论点,哪个是中心论点?理由呢?(礼貌的意义更重要,为中心论点)

第二课时

一、 聚焦重点段

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用朗读表现人物特点(说特点+朗读表现特点+评价)

(2)表演读,一个牛皋,一个岳飞,一个表演老者,一个做导演(导演说戏,要点是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和特点,可以加上动作、语言和表情)其他同学当观众参与评价。(分两轮进行)

(3)合作读。

(4)默读,思考:如果要给这段分层,你分几层,理由是什么?(叙述+议论;正反事例+结论。也许有牛皋反面的例子一层,岳飞正面的例子一层,引导同学比较哪种更合理。)

(5)合作读:男同学读第一层,女同学读第二层。(体会叙述+议论的构段方式)

迁移学习第三、第四自然段

(1)思考:三、四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叙述+议论),尝试给这两点分层。

(2)朗读三、四自然段。

归纳写法

(1)课文中间三个自然段举了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呢?(证明论点的道理或者事例叫论据)

(2) 三个事例的详略处理。

二、 写法迁移

1. 把第二个例子换掉,换成一个身边的事情。(内部迁移)

2. 把谈礼貌换成谈勤奋,思考怎么写。(外部迁移)

交流小结基本结构:提出中心论点+举例子(正反+古今+中外。例子可叠加)+总结全文

篇6:谈礼貌语文教案设计

2、教育学生从小学会以礼待人,养成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

3、初步认识说理文章的结构方式,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的品读,懂得礼貌待人,使用礼貌用语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更加美好。

2、教育学生从小学会以礼待人,养成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营造学习气氛。

一位老汉,到鞋帽店去买帽子,售货员是一个语言不美的姑娘。“姑娘,哪种 帽子好啊?”“没长眼睛啊!货架上不是摆着嘛!”“没大没小!”“不买了。” “ 哎,怎么不买了,大的小的都有阿?”“哼,我要买的是礼貌,你有吗?”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学生畅所欲言。)

二、学习第一小节,理解古训明观点。

1、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是如何谈论礼貌的?

2、自读第一小节,找出古人谈论礼貌的观点。

(指名读。“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3、用课文中的语言说说古训的意思,重点理解“君子”“失口”“失色”,4、齐读。

5、这一自然段先引用古训,目的是要引出一个什么话题,找找课文中哪句话回答了这个问题。(板书:使用礼貌语言,优良传统)

三、精读故事,感悟礼貌

课文用3个小故事来说明讲礼貌的好处,我们先来谈谈第一个故事。

1、故事一 《 问路 》

(1)自由读这个故事,找一找,并把有关句子划出来:

牛皋是怎样问路的?

岳飞又是怎样问路的?

(2)两个人问路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3)指导朗读。

(4)表演:指名三人演,注意人物的动作神情。

(5)分角色朗读。

(6)问路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简要说说语意。)

(7)小结,课文的说理方式。

(先讲故事,后说理。故事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写)

2、故事二 《踩裙》

A、在这个故事中你从哪里体会到人物讲礼貌的?

B、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正因为二位礼貌待人,使用了礼貌语言,所以……,可见……。)

C、分角色读一读。

D、设想一下,如果二人不讲礼貌那么情景会怎样?

3、故事三 《刮脸》

A、谁来为我们讲一讲下一个故事?(指名读)

B、朱师傅为什么深感不安?

C、周总理又是怎么做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说说理由。

D、朱师傅从原来的身感不安到深受感动,你从这个故事中又明白了什么?

四、练习(把下列句子换个礼貌的说法)

1、上学前,妈妈又一次叮嘱:“记得放学回来,不要到处去玩哦!”你不耐烦地说:“知道了,老太婆,真是啰嗦。”你应该怎么跟妈妈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喂,老师,这道题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回归中心,明白道理。

(三个小故事在我们合作下谈论中学完了。他们都是讲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那么整篇文章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小节。)

1、齐读第5小节

2、生活中,我们学会了礼貌待人,有什么好处呀?(指名回答)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对《谈礼貌》这篇课文的学习,让我们明白了礼貌待人的重要性。那么。我们认真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做到礼貌待人呢?同时,我们要注意哪些礼貌用语呢?(师生交流讨论)

七、作业 :按照“说话有礼貌”的要求设计一段话。

根据故事情境,按照“说话有礼貌” 的要求 设计一下人物的对话。

几个小伙伴玩球,不小心把球踢到坏脾气老爷爷家里去了,大家谁也不敢去捡。大雄主动找到老爷爷认错,并且使用了礼貌用语,得到了老爷爷的原谅,并且把球还给他们。大雄会怎么说?老大爷要会怎么说?

大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爷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爷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爷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板书

谈礼貌

使用礼貌语言,优良传统

问路(历史故事)

踩裙(身边小事)礼貌待人

刮脸(名人故事)生活更美好

九、课后反思:

篇7:谈礼貌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幼儿在生活、学习中学会使用礼貌用语,逐渐养成习惯。

2、培养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

3、通过活动,让孩子体会到在讲礼貌用语时要真诚。课前准备:

1、幼儿学会唱《“对不起”、“没关系”》这首歌。

2、请五位大班孩子排练小品。

3、制作好课题和表演项目的卡片。

4、教师根据《“对不起”“没关系”》这首歌重新填写歌词,并学会演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同学们,听说前不久你们刚学了一首歌,歌名叫《对不起,没关系》,你们愿意来唱一唱吗?

2、师生齐唱《对不起,没关系》。

3、师:歌中的两位小朋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下面我请几位同学来表演一下。

4、第一组幼儿表演:

5、第二组幼儿表演:

6、采访:(1)师:演得真不错!同学们,两位小明都说了对不起,为什么结果会不同呢?让我们一起来采访一下这两位小刚同学吧。

(2)师:小刚,小明不是已经向你道歉了吗?为什么„„(3)师:小刚,小明拌倒了你,为什么你们还是玩得这么开心?

7、讨论:

(1)师:同学们,两位小明都说了“对不起”,虽然说的是同样的一句话,但是他们是用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语气说的,所以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效果当然也就不一样了,尽管他说的也是一句礼貌用语。

(2)讨论:那么,对别人说话,怎样才算是真正做到了有礼貌呢?

眼睛看着对方;面带微笑;态度友善;语气柔和;这样才能把自己的真心诚意表达出来,别人也才乐于接受。

8、导入揭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从小讲礼貌”这个话题。

二、个体体验

1、出示表演任务:

师: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经常要用到礼貌用语。例如:怎样接电话、打电话(出示[接电话、打电话]);不小心碰翻了同学的书本(出示[碰翻书本]);路上遇到了同学和他的爸爸或妈妈(出示[遇到同学和他的父母]);还有其他如[借东西]、[问路]、[向老师或父母请教]、[爸爸(妈妈)下班了]、[接受礼物]等等,我们该怎样和他人交往呢?(教师把表演任务的卡片一一贴在黑板上)

2、明确要求:

师:接下来我们就分小组来表演。在表演之前先要编一个简短的故事,再分配角色,编台词,编动作,有一位同学做旁白讲故事,其他同学分角色进行表演,如有需要,还可邀请我们的家长、老师参与表演,还可以向老师借道具。

3、领取表演任务:

师:请你们派一位代表来领取表演任务(让幼儿自己来选择表演任务和内容)。

4、幼儿分小组进行排练,教师巡视了解幼儿排练的情况。

三、多方交流

1、各小组进行表演比赛。

四、自我激励

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表演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片断,大家还进行了讨论和交流,华老师也很有启发。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我们善于使用礼貌用语,就能更好地与大家友好相处,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2、师:华老师有一个想法,我们可以把刚才表演的情境,或者你在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也编成一首歌,来向大家宣传“从小讲礼貌”。华老师也编了一首歌,你们想听吗?

3、老师唱自己编的歌《“老师早”、“你们早”》

歌词:每天早晨同学们上学校,每当我一走进教室里,同学们笑着对我说“老师早”,我笑着回答说“你们早!”

4、师:你们想不想来试试呢?你们还可以来说一说、夸一夸讲礼貌的好人好事,还可以编几句顺口溜。

5、幼儿自己编歌词。

6、幼儿表演活动。

7、教师总结:同学们,在我们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要养成讲文明、有礼貌的好习惯,不仅仅是你们,也包括我们老师、你们的爸爸妈妈和社会上的每一个人。但是光说礼貌用语还不是真正的讲礼貌,我们还要有真诚的态度,友善语气来对待别人,这才是真正的讲礼貌。最后,送大家一首儿歌《礼貌歌》(出示)

篇8:谈礼貌教案

关键词:英汉文化差异,礼貌言行,跨文化交际

1 引言

礼貌是各种文化所共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它制约着人们的言行, 协调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交际活动。礼貌用语与道德标准、价值观、文化习俗、行为规范等差异有着紧密的联系, 所以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人们所遵循的礼貌原则和评判方式也相差甚远。如果只按照某一文化的标准来使用礼貌用语或衡量另一文化中人们的言语行为, 往往就会导致交际失败。本文旨在通过对中西方礼貌用语的文化差异的分析, 指出其差异的根源在于两种文化中人们的文化心理不尽相同, 以期增强跨文化交际者的文化敏感性, 减少语用失误, 帮助交际者通过使用恰当的礼貌用语来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

2 英汉礼貌原则的差异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Leech在研究礼貌现象的基础上, 效法Grice的合作原则, 根据英国文化特点列举了六条西方礼貌原则:

(1) 策略准则 (Tact Maxim) :即尽量缩小对别人的损失, 尽量增加对别人的利益。

(2) 慷慨准则 (Generosity Maxim) :即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 尽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

(3) 赞扬准则 (Approbation Maxim) :即尽量缩小对别人的贬低, 尽量表扬别人。

(4) 谦虚准则 (Modesty Maxim) :即尽量减小对自己的赞扬, 尽量加大对自己的贬损。

(5) 赞同准则 (Agreement Maxim) :即尽量缩小自己与别人的分歧, 尽量夸大自己与别人的共识。

(6) 同情准则 (Sympathy Maxim) :即尽量缩小自己对他人的厌恶, 尽量夸大自己对他人的同情。

而我国的顾日国先生在回顾礼貌概念在汉文化中的起源基础上根据汉文化中的德、言、行的礼貌要求, 对Leech的礼貌原则中的策略准则和慷慨准则进行了修订, 同时提出了不同于西方的礼貌准则:

(1) 贬己尊人准则:指谓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 要“谦”;指谓听者或与听者有关联的事物时要“抬”, 要“尊”。

(2) 称呼准则:用适切的称呼语主动跟对方打招呼, 称呼语仍遵循“上下有义, 贵贱有分, 长幼有等”的传统来体现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关系。

(3) 文雅准则:选用雅言, 禁用秽语;多委婉, 少直言。

(4) 求同准则:听者、说者双方在诸多方面力求和谐一致, 尽量满足对方的欲望。批评别人或发表不同意见时, 往往是“先褒后贬”, “先礼后兵”;接受时尽量是“恭敬不如从命”, 以取得和谐一致的效果。

(5) 德、言、行准则:在行为动机上, 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 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在言词上, 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 尽量说小自己付出的代价。

由此可见, 英汉两种语言的礼貌准则具有相似之处, 但不同语言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衡量标准及表现形式。在英汉两民族的跨文化交际中, 由于交际双方不了解各自的文化背景, 常常出现交际不畅通的情况。在一种文化中被认为是正常的礼貌用语或行为, 在另一种文化中有可能被认为是无礼的。

3 英汉文化差异及其对英汉礼貌言行的影响

Leech与顾曰国两人提出的礼貌准则都表达了对他人尊重, 对自己谦虚;让他人得益, 让自己受损以及求同、求和之意, 在许多方面似有异曲同工之处。但从英汉两族礼貌用语及行为的差异性中反映出来的文化内涵则大相径庭。

3.1 英汉文化差异

3.1.1 风俗习惯的差异

不同的自然环境、历史状况、地理位置、社会现实等因素, 使不同的国家民族形成了不同的风俗文化和历史风情。因为社会结构、风俗习惯等不同, 英汉在称呼、禁忌、告别等礼貌言行上必然存在着很大差异。

3.1.2 价值观的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受哲学与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 他们的道德观、价值观念是不同的。中国人为表现自己的道德修养, 经常是贬己尊人, 这一点在称呼、敬语、谦语中有明显的体现。西方人崇尚的是个人主义, 提倡自我表现和自我肯定, 注重个人利益, 因而更倾向于在竞争中求生存, 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因而在跨文化交际中, 若忽视价值观念在交际中的潜在影响, 就会造成交际障碍。

3.1.3 思维方式差异

英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模式有很大的差异。西方文化强调平等取向, 人际之间求“一致”或“同”。因此不论身份高低, 都要尊重别人, 同时也不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所以无论是上级对下级, 父母对子女, 老师对学生, 在实施指令性言语时, 必须遵守“得体原则”, 尽量采用间接、委婉的语言, 减少语言的强迫性, 以降低对别人面子的威胁。

3.2 英汉礼貌言行的差异

3.2.1 称呼语的差异

中国人“长幼有序”的传统观念在称呼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其称呼系统也远比英语的称呼系统复杂得多。如:中国人不允许晚辈对长辈直呼其名, 要称其为“爷爷”、“奶奶”、“叔叔”、“阿姨”……而英美人恰恰相反, 希望别人称呼他们的名字, 以示亲切。再如, 汉语中常用表示职业名称和头衔的词做称呼语, 如“毛大夫”、“毛市长”、“毛主席”, 英语中却不能这样称呼, 只能称作“Mr./Ms/Miss Mao”, 或直呼其名。汉语中称爸爸的哥哥为“大伯/大爷”;爸爸的弟弟为“叔叔”;妈妈的兄弟为“舅舅”, 而英语中则统统称为uncle。

3.2.2 客套语的差异

客套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打招呼、客套话、拒绝语及告别语等方面。英语当中熟人、朋友常用的招呼用语, 如:Hello!/How are you (doing) /what's up...而汉语中, 虽然近年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人们, 尤其是年轻人之间也常会用:“嗨!/哈喽!”来打招呼, 但平时使用更多的还是传统的“干什么去啊?/上哪儿啊?/吃了吗?……”如果中国人把中式招呼语直接翻译成英文与西方人说, 就会被他们认为是打听他们的隐私而觉得中国人不礼貌。再如:中国人受到别人赞扬时, 往往会说一些自我贬低的谦虚话。例如:“漂亮什么呀!我都快成老太太了”。而英美人会把中国人的“否认”看做是对自己的无礼, 或者把这种谦虚的自贬看做是自卑或言不由衷的虚伪, 甚至以为你认为他无品位、无欣赏水平而感到恼火。在西方文化中, 人们在听到赞誉时总是要感谢一番, 以示对发话者的观点之赞同, 达到求同效果就表达了礼貌。显然中国式的“贬己尊人”的礼貌特点, 在崇尚个人利益、个人权利应得到社会承认和尊重的西方文化中是不被接受的。告别时英语常用:Bye! /See you! /I wish you good luck...而中国人在离别时一般说:“慢走!/好走!/一路顺风!/下次再来等”以表示礼貌。如果用英语说:Go slowly!/walk well!/Plain sailing!/come next time! 就会让外国人一头雾水, 说者要表达的礼貌内涵也就因没有被听者理解而失去实际的交际意义。

3.2.3 禁忌与隐私的差异

不同的语言文化下, 人们的禁忌与隐私的内涵也自然不同。若想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减少障碍及语用失误, 了解他国的禁忌与隐私内涵就显得特别重要。以免在我们意图表示礼貌的时候, 却不知不觉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或冒犯了他人。在不得不谈及人们忌讳的事情的情况下, 委婉语在礼貌的表达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

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 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 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 互相关心, 故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 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因此对我们中国人来说, 陌生人之间的谈话常涉及到:你工资是多少啊?/你多大了啊?/家住哪儿?/在哪工作?等。但在英语文化当中却被视为侵犯隐私, 是不礼貌的。如果随便问西方人:What's your income?/How old are you?/Where do you live?/What's your job? 等一些问题就会显得非常不礼貌。

3.2.4 礼貌行为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礼貌行为也存在较大差异, 如:中国人见面用握手的方式表示友好, 而西方人则喜欢用拥抱或亲吻来表示问候。再如:在西方, 同性男女一过了童年时期就不能手拉着手, 或一个人搭着另一个人的肩膀走路, 这意味着同性恋;而在中国, 同性男女手牵着手, 手搭着肩, 肩靠着肩, 表示非常友好非常亲密等。

4 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启示

礼貌作为人们交际活动的基本准则之一, 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润滑剂及人与人之间成功交际的基本条件, 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为了避免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不必要的冲突和误解, 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 探讨中西方礼貌用语的差异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 怎样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较少或避免因对礼貌的不同理解而造成的误解和冲突呢?笔者认为至少要做到以下两点:

4.1 增强跨文化意识

一方面,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并将其作为评价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 交际者本身也应自觉通过各种渠道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和文化认同理念。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认同是相互的, 人类需要这种相互的文化认同, 以便跨越文化交流的重重障碍。

4.2 求同存异

了解和尊重彼此间的文化差异、合理回避心理禁区, 求同存异才是互相理解、和谐交流的要旨。交流过程中误会往往源于双方沟通不畅或对文化差异的忽略, 而消除这种隔阂同样需要共同努力、互惠互谅。所以, 英汉语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开展交流时应抱有一种宽容的心态参与其中, 对对方纯属无心的礼貌语用失误予以积极的谅解和友好的提示。在跨文化交际中, 我们不仅要维持自己的文化, 使自己的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 还要认同他人的文化, 使不同的文化在相互交流中不断融合, 共同发展只有了解相互之间的文化差异, 把各个礼貌言行应用到具体的语境中, 采用不同的礼貌准则, 尽量做到得体, 才能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5结束语

礼貌虽然是一种社会普遍现象, 是建立人际关系的社会规范。但是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礼貌原则, 一种文化认为合乎礼貌的言语和行为, 在另一种文化里却未必得到同样的认可。只有了解相互之间的文化差异, 把各个礼貌言行应用到具体的语境中, 采用不同的礼貌准则, 尽量做到得体, 才能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Brown, H.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4th.ed.New York:Longman, 2000.

[2]Brown, P.&Levinson, S.C.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3]Leech, 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 1983.

[4]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上一篇:中注协质量控制检查下一篇:听弹沈湘,听弹沈湘雍裕之,听弹沈湘的意思,听弹沈湘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