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届六中全会学习小结

2024-04-18

十七届六中全会学习小结(精选14篇)

篇1:十七届六中全会学习小结

关于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小结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胡锦涛总书记做了重要讲话。在全国上下均已掀起学习会议精神的热潮时,院党总支也即使组织开展了院内的宣传活动。

11月2日,我院召开全院党员大会,共有53名党员参加。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刘家君同志在大会上做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要点的学习传达讲话,与会党员认真聆听,并认真做了学习笔记。今后,我院将努力从以下四方面着手,抓好学习活动实效。

一、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领会其精神实质和要点。中层领导干部、党员同志尤其要带头学习,利用各种学习活动载体,推动学习不断深入。

二、强化宣传,牢牢把握舆论方向。把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与区、州、市党代会精神结合起来,组织有声势、有深度、有我院特色的宣传活动。

三、谨遵全会精神为指导,开展好我院职工的文化体育活动。深入挖掘我院文化建设内涵,打造行业特色优质服务品牌,推进我院医疗、护理等各项活动顺利开展,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推进医院整体工作。

四、解放思想,不折不扣的将全会精神体现到实际工作中。对照年初目标任务,重视发现我院自身症结,理清思路,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为推动卫生行业,乃至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添砖加瓦。

昌吉市第二人民医院党总支

2011年11月2日

篇2:十七届六中全会学习小结

通过两天的书记提升班的学习,特别是对胡锦涛书记的七一讲话和十七届六中全会学习,我个人理解体会是:我们党面临的考验,主要是针对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而提出的。

看世情,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力量对比出现了新态势,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同时,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仍占优势,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我国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看国情,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特别是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接踵而至,各种矛盾大量涌现,对此如何应对和驾驭,给执政党的执政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

看党情,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同时,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

篇3:十七届六中全会学习小结

二、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师生员工, 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加强重点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 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防教育;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时代精神教育;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法制宣传教育。

四、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 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 加快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 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五、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 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

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

七、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 引导高校凝练和培育大学精神;鼓励师生员工特别是青年学生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

八、鼓励教育系统文化企业加快改革, 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

九、推动高校参与文化走出去工程, 加强孔子学院建设, 组织对外翻译优秀学术成果和文化精品, 建立面向外国青年的文化交流机制。

篇4:十七届六中全会学习小结

这里,《决定》深刻地揭示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第一,它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提炼出关于“文化”的定义。学界的朋友们都知道,过去我们所熟悉的关于“文化”的定义,大多是从西方人类学中产生的,例如“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的方式”,当然不能说这个定义错了,但是,它没有阐述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关系,则是显而易见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中提炼出我们自己的关于“文化”的定义,这对提高文化自觉具有重大作用,我们应该很好地学习、体会。

第二,“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其中“血脉”一词是譬喻,言其重要,指文化是民族的灵魂。“血脉”是可以传承的,说明中华文化在传承创新中经历了五千多年。“五千多年”,是指中华文化从文明起源(即炎黄时代)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它连绵不断,从未中断过,这在世界上是仅见的。为什么中华文化具有连绵不断的特质?这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加以阐明,使人们都能了解中华文化这个最显著的特色。

第三,党的十七大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已提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伟大战略任务,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将此作为“文化”定义中的重要内容,体现了我国56个民族的共同愿望,反映出我国历史文化的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结合。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最重要的是“精神”二字。一是指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伟大创造精神,二是我们传承祖国优秀文化,或者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要在“精神”一词上下功夫,也就是说,在文化建设中应当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和奋斗精神得到弘扬和发展。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内容丰富。关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在六中全会的《决定》中说:“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又指出:“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这需要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阐发。

篇5:十七届六中全会学习心得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并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和战略高度,提出了在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在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等各方面,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任务。

这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团结和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的主体和灵魂,是我们中华抿族的“文化精髓”“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想信念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精神支柱。同时也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我之所以能在遭遇各种困难的情况下,坚持辛勤耕耘、努力奋斗,主要就是有理想和信念的支持,我认为:理想和信念是一个人一生的财富。没有理想,就会失去动力,就会碌碌无为,没有信念,就会饱食终日,无所作为。

理想坚韧你的意志,信念凝聚你的毅力,有了理想和信念才能使你沿着自己选定的目标前进!

有意义的人生,应该是有信仰、有理想,并为此而努力奋斗的人。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坚定远大的理想,对党的伟大事业抱有必胜的信心并为之努力奋斗。

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党对文化战略制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要推进科学发展,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的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我们的人民有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

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我们不仅要认真学习会议精神、领会会议要求,更要明确进取方向、设定进取目标,在今后一个时期付诸行动、有所作为。

一是在学习中砥砺品质。不学习,当然要落后。学习是青年人的一种本能。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有了灵魂,方有品质;勤于学习,就有提升。温良恭俭,可以格物致知;德才兼备,方能修齐治平。因此,我们要善于向经验丰富的同志学习。学习他们的看待事物的立场、分析问题的方法、解决困难的手段;学习他们驾驭复杂局面、应对突发事件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在工作中锤炼作风。中华民族历来就有艰苦奋斗的作风。中国共产党历来提倡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种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不能脱离的。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不能激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没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也就不能执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党的组织工作战线的一员,尤其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一滴水离开了大海,很快就会蒸发掉;一旦脱离了人民群众,事业不会有成就、个人不会有发展。所以,在工作中始终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三是在勇挑重担中增长才干。雷锋甘做“革命的傻子”,“雷锋传人”郭明义同样被人们亲切地称作“郭大傻”,他们“傻”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傻”得只做好事、不干坏事,他们的“傻”经受住时间的考验、经受住群众的检验,他们“傻”得可爱,“傻”得可敬。在工作面前,挑肥拣瘦、避重就轻,扪心自问、岂能无愧?当然,也可能有各式各样的理由,但是,如果都让小算盘管住大道理,国家何能繁荣昌盛?事业何能兴旺发达?我们自己又何能有点滴的进步?沧海横流、人间沧桑——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不避危难、义无反顾,是英雄的潜质;敢挑担子、勇挑重担,有干事的雄心。也只有在攻坚克难中,才能历练非常之才、成就非常之举。也只有经过艰苦环境磨练、重大任务考验,才能在政治上更加坚定,在工作中取得实绩,在成长中突飞猛进。

篇6:十七届六中全会学习心得

2011年10月15日至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七届六中全会。全会充分肯定了自当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以来全国上下所取得的瞩目的成绩,一致认为,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制定实施“十二五”规划纲要,着力稳物价、调结构、保民生、促和谐,推动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为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矿自上至下各基层部门也深入学习了本次全会,会议精神也已深入我矿职工的心中,下面,我将结合工作实际来谈一谈我对本次大会的学习心得。

全会主要内容是新中国的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等主要问题,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文化改革发展重要阶段召开的重要会议。作为山寨煤矿的领导,我们必须领导山寨煤矿在新时期内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全面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而我们主要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与生产发展并重

本次大会号召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 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对于山寨煤矿来说,我们必须领导全矿职工加强企业文化学习,让企业文化不断深入人心,引领生产,指导生产。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精神支柱,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如同一具行尸走肉,不会有生机,不会有生产力,更谈不上发展。对于我们各种先进的企业文化,例如“三色文化”“精细化管理”等,我们必须在顺应时代新形势的情况下大力弘扬和发展,以此作为精神指导和思想动力,全面带动煤炭生产,为我党和我国在新时期内做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与大繁荣而添砖加瓦。

二、明确目标,高效执行

我们的目标是什么?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因为问题的答案代表的是山寨煤矿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我想,每一位山寨煤矿的职工和我都应该认真来思考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从山寨煤矿目前的生产情况来看,我们应该在短期之内做好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不仅是我矿的企业文化之一,更是如今生产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因此,不断完善精细化管理,要将精细化管理作为重中之重,以科学精细的管理全面带动山寨煤矿生产战线的顺利开展,向着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十二五”规划的宏伟目标而奋斗。

何谓“精细化管理”,就是要求工作要做到制度化,格式化,程式化,高度强调执行力。在此,我认为需要着重强调的便是生产执行力的问题,企业执行力建设需要三大要素:组织管理机制、人力资源和领导力。在这其中,组织管理机制是基础,人力资源是提升,领导力是升华,需要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阶段的特征予以优化完善。管理机制作为管理实施中的理论依据和行动依据,必须提高执行力度,而人力资源的储备和合理利用也是推动管理进程的重要助行力,领导在这过程中起到了全面协调与组织的作用,确保管理力度与成效。

三、转变观念,与时俱进

转变观念自古至今都是易说难做的事情,由于人的社会阅历,工作环境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人们长期形成的定势思维要做到转变是一个相对困难的做法。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 必须全力以赴顺应新时代的发展理念与思想,坚定地迈出山寨煤矿向“十二五”前进的步伐。

首先,作为领导,从自身做起成了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的转型是做好我矿文化与生产发展的精神力量和指导思想,现如今的时代已经相比我们当初步入工作岗位时有了很多不同的理念,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来尝试接受这些新鲜观点,让自己能与社会发展最前沿的要素紧密连接,做到与时俱进,从而带动全矿职工的转型。

从理论建设的角度来说,超前的意识和科学文化理念需要有先进思想和科学水平的支撑,先进思想和科学创新可以引导人们与时俱进;从执行和实施的角度而言,要改变以往传统的随意化、经验型的工作态度和观念,就必须完善制度,强化管理,以提升执行力来保证实施效果,关键在于落实和效果。因此可见,我们领导在观念的转变程度上的好与坏直接影响了员工的观念转变及工作开展,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文化与生产齐头并进的效果。

其次,员工们的转型则是做好精细化管理的本质动力。发展不仅仅是领导的事情,更是广大职工的事情,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职工是我们煤矿的中坚力量。我们必须加强引导员工在思想上的转变,创新观念。为此,我矿在每逢生产检修的时候会对空闲岗位的员工进行培训,把各种先进卓越的理念引入到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来,提高员工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

四、扬长补短,全面发展

本会充分肯定了近年来我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所做出的成绩及经验,同时也总结了我们的欠缺之处,我们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扬长补短”,尽可能让制约我们发展的因素一个个减少,确保我们的发展效果。而针对山寨煤矿的发展,同样如此,长处与短处并存,我将提出自己的部分看法和建议。

首先应该作业标准精细化,责任落实明确。日常工作中的多头领导,越级领导等现象屡见不鲜严重违背了科学的管理理念。管理中最基本的一条法则就是一个下属只服从一个上级的直接领导,这样有利于责任的落实,而不会导致在出现问题的时候,相互推诿扯皮,也不会是员工接受多个工作安排造成效率降低。而且同时,作业标准的精细化和完善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环。而且应该明确激励体制,最大程度的来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对于像“五小”成果这样的活动应该予以大力支持和推广,并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超额完成任务、各项指标均达标的班组要实行奖励。对任务完成质量差、现场操作管理混乱的班组,要给予负激励,达到事中控制的目的,极大的调动职工自主管理、自主核算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一个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板,而是最短的那块板。所以,在我们在不断推行成功经验的时候,也应该积极学习并吸取一些好的方法方案来弥补我们的不足,全面发展。

五、注重细节,以小见大

十七届六中全会主题重大、内涵丰富,就文化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重要论断、重要部署、重要举措。推动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需要广泛深入、扎实有效的宣传动员。要全面把握全会基本精神,大力宣传阐释文化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和机遇挑战,宣传阐释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重要方针,宣传阐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现实依据和基本要求,宣传阐释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在这一些列的决策提出后,剩下的就是我们如何来执行,如何来完成,总体规划的方向已经确定,我们还需要做的就是注意每一个细小环节。“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决定一件事的关键因素往往是不被人们重视的,都是由小问题衍生而来的。在生产中,亦然如此。一个小小的螺丝钉,一个不起眼的密封圈,都是冗长的生产线上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有很多事看似简单,但能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煤矿,不同于其他行业,属于高危险性行业,一个小小的大意,一个小小的失误,造成的可能会是生命的陨落。因此,作为领导,我们必须引领员工对待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而作为员工,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端正工作态度。就最基本的“手指口述”来说,不少人认为就是走过场,其实大错特错,我们在生产操作过程中出问题的,往往都是最基础,最简单的操作。所以,只有在管理者树立良好的榜样并且正确引导,被管理者积极配合,严谨对待,小问题处不放松,全面顺利开展煤矿工作。

篇7:十七届六中全会学习心得

十月15日至18日,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在京举行,中央政治局主持会议,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作重要讲话。会议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号召全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满怀信心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一个鲜明的主题,就是科学概括和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道路,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六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这些紧扣时代脉搏、顺应人民期待,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用鼓舞人心而求真务实的笔触,勾勒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辉煌前景,成为这次全会一个突出的亮点。

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面对文化改革发展新目标、新任务,全会对文化领域的队伍和人才建设再次作出部署——“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如今,我们已进入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社会交往的广泛和大众传播技术的迅猛拓展,使得社会心理和民众素质,越来越成为重要的文化力量。目前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民族素质的竞争。这就预示着各种文化产品,作为社会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容器和出口,它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将会加倍地呈现。文化活动与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活动的基本内涵。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了人类。当今,文化及其产品日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成为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因素。人们看得很清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正在并将继续为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动力与支撑。在这中间,文化产品对社会道德形成的影响力,也会日益凸显.文化产品是文化的物质或精神载体,文化产品熔铸和蕴含着民族的智慧、品格、历史、灵魂和生命力。文化包含着风俗习惯、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等多个层面,所以,它的产品对于社会和人们的影响也是或强或弱、无孔不入的。早在《易经》里,我们的先民就知道这个道理:“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直到通过观察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以文教化,就可以使天下达到相对文明的状态。文化产品具有“教化”的功能,也是势所必至、理所当然的。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已经给出了可靠的证明。

不论哪个国家,想要确立其文化地位、维护其文化传统,想要以文化兴国、以文化强国,都必须构筑在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精神基石上,必须鲜明地亮出自己的精神旗帜。当前,无论从国际形势还是从国内环境来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显必要而紧迫。不论社会思想观念如何多样多变,不论人们价值取向发生怎样变化,只要我们自己的精神旗帜毫不动摇,就能够心里有谱,心里有底,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总有其社会成员所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其中的主体和灵魂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来说,它是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是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是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从文化角度看,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的内核,规定着文化的性质。有什么样的价值体系,就有什么样的文化立场、文化选择。不论哪个国家,想要确立其文化地位、维护其文化传统,想要以文化兴国、以文化强国,都必须构筑在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精神基石上,必须鲜明地亮出自己的精神旗帜。古老而年轻的中国,同样也有着自己鲜明而独特的精神旗帜。五千年文明历史,中华文化的基因与血脉早已熔铸在每个中国人心里,而我们也长久地驻扎在世界价值体系的高点。近现代以来,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华儿女苦苦变革求索,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者,从革命、建设到改革一路走来,我们的精神旗帜上又印刻下时代先进文化的崭新内涵。今天,当我们审视这条艰辛探索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审视已经确立起来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绝对不能忽视其中必然蕴含着的内在精神,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没有这个生命之魂,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便无从谈起。

从利益在价值观中的本质决定作用看,在人类价值观体系中对其他价值观起着支配作用而处于核心地位的价值观只有两种:一种是个人主义,一种是集体主义。中国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近现代又经历了不同于别国的发展路径,所形成的价值体系必然具有迥异于别人的浓厚的自我特色。实事求是地说,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长期集体主义传统又面临特有剧烈转轨的社会来说,对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必须坚持自己的东西,而绝对不能盲从西方,迷信别人,甚至照抄照搬。一句话,在核心价值体系上改旗易帜,无异于自取毁灭,我们对此必须头脑清醒、立场坚定。

篇8:十七届六中全会学习小结

关键词: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十七届六中全会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突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体现了党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阶段, 对社会全局的把握, 对社会发展的全面性考虑。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 只有经济发展的社会发展不是社会主义的发展。本文从什么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意义的角度来探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不揣冒昧, 以求教与方家。

1 什么是社会主义文化

1.1 文化

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 给它下一个严格的定义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公认的, 令人信服的定义。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外延非常宽泛, 可以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也可以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可以说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反映, 活动的记录, 历史的积沉, 是人们对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愿望, 是人们的高级精神生活。从这个方面来看文化是主观方面的内容。

文化是人们认识自然, 思考自己, 是人精神得以承托的框架。文化包含了一定的思想和理论, 是人们对伦理、道德和秩序的认定与遵循, 是人们生活生存的方式方法与准则。从这个方面来看文化是对一定社会主客观方面的综合反映, 是一个主观方面总的概念。

从马克思主义看来, 文化必定是一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应, 反映的是一定社会、经济、教育等客观方面的总体反映。正因为是总体的概念, 总体的反映, 因此在不同的角度, 专家学者看到的文化是不相同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文化是有其阶级属性的。

任何一种文化都包含有一种思想和理论, 生存的方式和方法。思想和理论是文化的核心、灵魂, 没有思想和理论的文化是不存在的。因此什么样的思想和理论在文化中占据统治地位, 文化就具有什么样的政治属性和阶级属性。从这个角度看, 我们讨论的文化必定是以思想和理论来进行划分的、具有阶级属性的文化。

1.2 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具有阶级的属性,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决定了我国的文化必定是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和理论必定是与社会主义相一致的, 统一于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和理论。从这个意义上社会主义文化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中占统治地位和主导作用的思想和理论。在当代中国, 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 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服从和服务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的文化;是弘扬民族精神、凝聚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 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

1.3 社会主义文化是先进的文化

所谓先进文化, 就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 体现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 代表社会成员最根本利益, 反映时代发展潮流的文化。回顾人类发展的历史, 社会主义公有制毫无疑问是人类最为完美最为理想的一种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已经在理论上得到了肯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证明。文化反映社会生活, 毫无疑问社会主义文化是先进的文化。

先进的文化的基础在于理论和思想。如前文说述, 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无数次的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 体现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 代表社会成员的最根本利益, 反映了时代发展潮流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社会主义文化是先进的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就是发展先进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必定是以社会主义为根本的文化。

2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

正如党的十七届六中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所强调的“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在这个意义上来说, 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在思想上厘清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

2.1 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 精神世界是由物质世界决定的, 所谓主观是对客观的反应, 客观决定了主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 所谓辩证, 简单的来说任何事情不是单极和单方面的。在物质世界和文化的关系中, 不是简单的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决定文化。

辩证唯物主义看来,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是构成人类世界一个完整的系统, 二者紧密联系, 相互作用, 不可偏废。

文化对物质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就中国特色主义建设事业而言, 文化对物质世界有如下作用:

(1) 提供思想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离不开强有力的指导思想。在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必须以社会主义为基本方向。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思想指导。

(2) 提供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最为理想的一种社会形态, 可谓前无古人, 必定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从人的本性来说遇到困难必定产生挫折感, 面对挫折没有精神动力必然无法克服挫折感, 最后无法成功。由小及大,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面临的挫折前所未有, 无现成的经验所借鉴, 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因此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必须有强大的精神动力。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精神动力。

(3) 提供智力支持。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 科学技术的进步离不开人才。文化发展首先的就是人才的发展, 没有人才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无法进行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2.2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模式的不足

目前我国社会的发展偏重经济的发展, 并且经济的发展基于粗放型的出口贸易模式, 对环境、资源造成非常大的压力。长此以往经济发展已经超出了社会的承载范围, 人口、环境将面临发展的极限。由于过分强调经济发展, 官员对GDP的冲动过于猛烈, 整个社会发展呈现出“一切向钱看”的唯物质化倾向。想对于的在社会文化上官员贪污腐败盛行、大众道德滑坡, 社会呈现亚健康状态。虽然我们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但是单纯的经济发展无法解决层出不穷的社会矛盾。特别是在我国即将面临劳动红利即将耗尽的“刘易斯拐点”和面对“中等发达国家收入陷阱”的大背景下, 单纯的经济发展显得已经力不从心。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提出了对经济建设和思想工作“两手都要抓, 两手都要硬”的科学论断。在现实中, 我们的思想上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意义认识不够, 产生在行动上就是对文化建设的忽视。在实际工作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只注意GDP的发展, 关注盖楼、修路;对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对社会道德的建设等闲视之。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重要意义的认识不够, 直接造成某些地区、某些方面社会发展的不均衡, 即经济建设非常发展, 而文化建设明显滞后, 特别是社会道德出现了明显的滑坡。近来新闻媒体上不断出现“见死不救”和见义勇为反被诬陷的事例, 不能不说是忽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出现此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

2.3 国家治理上需要文化的促进作用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 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但是社会的发展是跛足前行的。经济建设的成就, 掩盖了不少社会矛盾。过度强调经济建设, 一切为经济建设服务, 出现了不少社会矛盾。特别是2008年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 国内出口型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大量的农民工失去工作, 给社会管理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国内连续出现激烈的群体性事件, 给国家的治理带来的极大的调整。

事实证明单纯依靠发展经济来解决社会矛盾, 不是万全之策, 至少不是唯一的方法。从古自今社会的治理是多种方式、多种模式交替进行, 唯德育教化是国家治理的一个永恒的主旨。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社会主义国家“德育”不同于封建社会以“愚民”为宗旨的国家治理手段。国家的治理, 简单的说就是解决一个又一个的矛盾, 发展经济是根本, 但不是唯一。必须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齐头并进, 在国家治理缓解社会矛盾上才能做到一张一弛, 标本兼治。

2.4 新国际环境下文化已经成为国家竞争的核心

当今世界国际社会是一个合作发展的社会, 更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从单纯比拼经济实力, 上升到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上。所谓软实力的竞争, 本质上来说是以国家的文化实力为基础, 向外输出优势文化的价值观、意识形态等。当今国际社会呈现多极化的趋势, 虽然美国仍然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 但是妄图建立单极化的世界秩序已无可能。多极化趋势的背景下, 各个国家的发展空间增多, 国家之间的的竞争日益激烈。国家间的竞争是经济实力的竞争, 根本上是一国文化实力的竞争。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以科学技术为动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根植与社会文化中。社会文化的发展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经济的发展, 很难想象在一个文化极端落后的国家, 经济能够非常发达。

文化具有天然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回顾中国历史, 中华民族创造了悠久灿烂的历史, 创造了封建社会期间高度发达的生产力, 中华文化辐射了东亚和东南亚, 形成了大中华文化圈。近代中国积弱积贫, 为国家富强, 吸取西方先进文化, 特别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华民族的复习开启了历史新的纪元。世界上的大国在国际上竞争更多的表现为文化的竞争。当代国际的竞争无不是建立在大国对外输出文化的基础上的, 当今之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习, 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依靠文化的发展。总之现代国家之间的竞争, 就是文化实力的竞争。

3 结论

篇9:十七届六中全会学习小结

【关键词】转型期的文化现状;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已经有一段时间了,那么在这次会议召开之前很多人有这样的疑问,我们目前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有那么多的问题需要去解决,那么为什么这次全会以文化作为主题,我的回答是文化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程度了,我们都知道国家目前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文化是这次转型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又是风向标,改革开放至今的三十几年的时间里面,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最有活力的时期,也是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的时期,我们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了复杂的深水区,我们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有很多的理论和现实问题需要去解决,而文化问题是重中之重,那么在世界范围内,事实上也经历着一场文化转向的浪潮,各个国家把文化文明放在了前所未有的位置上,这不仅是在国内形成一个文化认同的问题,而且也是提高文化形象,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问题,那么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这样一个文化强国的战略,彰显了我们高度的文化自觉。

从国内来看,我把它归纳为转型期的文化现状,我们知道三十年的锐意改革,让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效,我们可以说是渐入佳绩,但是这场改革让中国在思想文化领域,在整个社会的层面也积累了许多问题,具体的说我们正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的工业社会转变,由政治社会向经济社会转变,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我们知道计划经济的特征就是资源的高度集中,社会利益趋于高度一致化,而进入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原本的资源需要进行重新的配置,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观念,都要经历着调整,促成社会从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一些国家的发展史表明,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过渡的时期是经济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社会利益格局会不断发生调整,人的心理就会发生各种微妙和复杂的变化,那么我们中国正是处于这样一个阶段,有人说人在饥饿的时候只有一种烦恼,而在吃饱了以后,就会生出无数的烦恼,当生存的问题解决之后,人的精神上需求就会凸现出来,那么各种心理上的困惑也会随之产生,在这样一个阶段,各种观念、各种思潮、相互的碰撞相互的激荡,这样一种碰撞会带来很多的社会问题,比如信仰缺失的问题,环境污染的问题,缺乏诚信的问题,文化无根的问题等等,比如处于热烈讨论的染色馒头事件、瘦肉精事件、包括在网络上受到大家热烈讨论的小女孩被碾压之后无人救助的小悦悦事件,老人倒了无人扶的情况等等这些都说明了人的道德底线出现了下滑,说到底这就是文化的问题,在这个时候难免会有人感到无所适从,甚至迷失方向,所以我们说多元的社会价值取向必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主导的处于核心地位的这样一种价值体系来统领,否则社会就会变成一盘散沙,我们的国家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出现这样一种情况需要引起我们的警觉,那么与此同时我们的文化需求呈现出一种空前高涨的状态,而当前文化建设是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在思想和价值观领域,旧的思想被打破了,而新的价值观念和标准又没有明确的得到确认,人们长久以来视为理所当然的理想信念,善恶标准,道德理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此同时,人们的精神呈现出多元化的取向,趋势异常旺盛,所以我们急需建立起一种富有活力、富有凝聚力的文化来为改革导航,文化建设的任务非常的艰巨。

对于文化的定位我们应该有一个全球性的战略眼光,也就是全球化,那么什么是全球化呢?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名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这样一个概念。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发展标志,同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发展标志,它意味着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全球体系,全球化带来的好处不少,但是带来的问题也很多,他一方面让全世界的各个名族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空前紧密了,增强了彼此之间的依赖,另一方面当文化产品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區之间流通的时候,它会对已经形成的地域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构成一种威胁,导致文化的冲突,那么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面对世界强势文化的挑战,提高文化竞争力的任务是非常迫切的,当今,社会全球化已经渗透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国际竞争也演化成为以经济科技为先导,以军事实力为后盾,以文化价值观的全面传播和渗透作为一个贯穿全局的全方位的竞争,在这样一个时代,如果我们单凭军事、经济等这样一些硬实力来赢得其他国家的尊重,基本上这样一种理念已经不适用了,那么文化的积淀、人文的魅力这样一些东西越来越引起普遍的关注,事实上国际舞台上的权益之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思想观念的争夺,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能够对其他的产生吸引力,得到普遍认同,那么这个国家和其他国家之间就会少几分敌意多几分理解,中国今年又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加上最近三十年经济的迅速膨胀,我们以旁观者的视角来看,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庞然大物的威胁感,所以通过文化的方式去加强交流,消除误解是最直接最可行的做法,那么面对国际上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如果我们现在要树立大国形象,实现和平崛起就必须有跟大国地位相称的文化内涵,必须用我们的文化去影响这个世界,所以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应该成为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真正崛起的标志。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

篇10:十七届六中全会学习心得

十七届六中全会学习心得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10月15日起至18日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主要议程是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这是自十七大以来,中共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也是继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思想道

德和文化建设问题之后,中共决策层再一次集中探讨文化课题,其战略部署和政治意义值得我深深思考。今年是建党九十周年,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很深的意味。回顾九十年前,我们党是怎么成立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新文化运动。可以说,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具有重大意义,掀起学习浪潮;它从一开始就抓住青年,极力唤起民众;它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新文化运动的两位主将就是相约建党的“南陈北李”,它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充分的思想基础、文化条件和人才保障。在我们党走过九十年风雨历程之后,正在准备向建党10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的宏伟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无疑是举起了文化兴党的旗帜,必将掀起新世纪的新文化运动热潮。从文化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来看,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很深的意味。当前的形势很复杂,也很严峻,既不能一味悲观,更不能盲目乐观,需要的是清醒和理智。总的来看,主流是好的,但也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和忧患。而那些问题错综复杂的背后,有一种更深刻、更可怕的乱象,那就是文化上的忧虑,不和谐的隐患。不论是经济,还是政治,最终的根源都可以归结到文化上。所以抓文化,就是抓根本,抓长远,甚至是抓系统。这就是文化为魂的深刻涵义。毛泽东同志曾讲过:“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要里程碑式的立起这样一面文化的旗帜,让大家有所指望,知所趋赴。发挥文化旗帜的凝聚力、向心力、塑造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同时,文化也是一种软实力,一种生产力、竞争力、创造力。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源源不断的根本动力。通过学习六中全会精神,我认为在学习技术的同时,不能放下自己的文化修养,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只有这样自己才能更好把握前进的方向。要时刻关注党的最新思想动态,领会党的精神,把自己的工作和努力方向,向着党指出的方向来走,这样才不至于走死路,不至于犯错误。作为一名路桥技术员,思想的觉悟提高了,才会有更高的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在工作的时候会更严格的要求自己,做出让党和人民放心的路桥!

篇11: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心得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已经胜利闭幕,作为一名关注党的建设、努力向靠拢的入党积极分子,我认真学习了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我体会到,这是党第一次以全会的形式来研究文化体制改革,第一次以全会决定的形式推动文化发展,第一次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这对我国文化发展史和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

观察身边,我们可以切身感到,大家越来越关注文化,经济发展也需要文化作推动,特别是文化水平与综合国力不适应、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不适应、文化发展与国民素质要求不适应,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满足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在这种大背景下,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鲜明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思想,充分体现了党对肩负历史使命的深刻把握、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对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充分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篇12: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心得

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问题。在精神导向、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等多个层面作出了重要安排,注重培育主流文化,重振国民精神,部署“文化兴国”战略。

此次会议以科学发展为主题,重点研究和解决“三个不适应”问题:

一 是文化水平与综合国力不适应,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重视文化的力量,充分发挥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是对我们党八十年实践的深刻总结,是我们党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保持活力的具体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光辉理论的进一步继承和发展。

二 是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不适应,在服务经济条件下,增长的主要源泉是人力资本乃至智力资本,增长的创新动力是创意,包括科学创意和文化创意。一方面,智力资本的规模和创意的数量,更多地受到文化要素的制约,即人们的价值观、信仰、惯例等对增长的影响在增强;另一方面,基于智力资本和创意的增长,也会推动文化变革,从而产生二者的共生演进。相对于工业化社会的增长,经济与文化共生演进导致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增长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即主要依赖物质资源投入转变为主要依赖智力资源投入。

三 是文化发展与国民素质要求不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新时期、新阶段各级党委政府关注的热点和重点。文化建设其核心内容和中心任务就是以人为本,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使全社会不断提升新的精神高度和新的审美境界达到和谐统一。培养一代又一代高素质的公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类进步文明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是国家发展的根本保障,是国民财富的终极基础。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召开这样一次会议,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我们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在党的领导下,经过90年的努力,中国文化已经基本实现了现代化,中国文化从传统形态逐步转变为现代形态,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建党之初,也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我党就特别注重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引入和建设。实际上,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的引入,才有了中国共产党,才有了中国革命的新面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时期,我党都特别重视思想文化建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曾经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建国前夕,毛泽东提出,新中国的建立,不仅将迎来一个经济建设的高潮,而且将迎来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所以,在建国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大力推动经济建设的同时,大力推动文化建设,特别是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使得马克思主义文化在中国大地上蔚然成风,不断成长起来。改革开放之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出“四有”新人、“三个面向”,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思想。上世纪90年代,江泽民同志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入新世纪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又提出了和谐文化建设等一系列文化建设思想。这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本质、规律、形式、内容等认识越来越深刻。

然而,面临新形势,我们的文化建设应该怎样深入开展,还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

就国内来讲,我们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建设都获得了长足的进展,受到世界人民的广泛 1

关注。但是,我们的思想文化建设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还很小。我们对经济发展模式、政治发展模式以及社会发展模式的研究还不够,还没有提升到思想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关注我们、研究我们,而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却显得比较落后。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把中国道路、中国经验总结好,提升到思想文化的高度,包括中国现代的经济思想、政治思想、社会思想、文化思想等,使之理论化、系统化。此外,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从国际方面来讲,也非常有必要来深入研究文化问题、推进文化建设。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在世界上一直占主导地位,对中国的影响很深,虽然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发展的机遇,但也给我们的民族带来了很多灾难,特别是近170年来,在中西文化交往、碰撞中,我们有很多教训和经验,需要好好总结。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世界人民对我们寄予厚望,我们也需要研究总结自己的经验,使我们的思想文化走出去,以推动现代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在看到我们文化大发展的同时,更要看到我们文化建设中面临的种种挑战。比如,社会思想的多元性、多变性、开放性等,在带来思想文化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思想混乱,这就需要我们制定科学的文化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去引导文化的发展,消除国内外的一些杂音、噪音,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共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同时为推动和谐世界建设作出贡献。

从中国近代170年的历史来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带来的思想文化建设高潮,将会产生质的飞跃,带来重大变化。

在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历史上,有过多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潮。但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带来的思想文化建设高潮,将是空前的,不仅会超越古代的中国文化复兴,对世界的影响也将会更加巨大。中华文化曾经几度领先于世界,但到了近代,逐渐落伍。鸦片战争之后,我们中华文化一直处于弱势状态,处于一种封闭保守的、被动引进的状态。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文化正在发生一个质的变化,开始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被动走向主动,从表面的学习走向深层的学习,从引进文化到输出文化,一句话,就是慢慢地从弱势走向强势,从世界文化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这种质的飞跃,将触动并深刻改变我们传统的文化理念和思维模式。

我们过去一直在争论“中体西用”、“西体中用”,以及综合创新等等,这表明,中国人对待外来文化的思想在不断升华,但也要看到,这里有很多历史的局限和误区。实际上,这些争论背后都隐含着一种共同的思维方式,就是一种弱势文化心理,就是以西方文化为背景,总是绕不开西方文化,要么是学习西方文化的表面现象,要么就是彻底摈弃西方文化,要么就是将西方文化全盘拿来。这些年在讨论中西文化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这种弱势文化心理,或防御心理。比如说,有的议论表面上很强势,批判资产阶级文化的时候,表面上好像很强势,甚至还有火药味,实际上骨子里是一种防御心理,还是一种弱势文化心理。

篇13:十七届六中全会学习小结

建设学习型政党, 是以知识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随着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的潮流在世界范围内兴起而提出的。1968年 , 美国学者赫钦斯出版《学习型社会》一书。1972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各国提出了“向学习型社会前进”的目标。1990年 ,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圣吉博士发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 从管理学角度阐述了学习型组织的重要性。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作为一种先进的学习、教育、管理和发展理念, 引起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 2001年5月 , 江泽民同志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提出“构筑终身教育体系, 创建学习型社会”。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习型社会的理念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学习型城市、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等提法不断涌现, 创建学习型社会在我国掀起一个热潮。那么, 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关键是什么呢?靠谁来引导呢?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建设学习型政党, 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关键环节和前提条件。“形成学习型社会, 很大程度上要靠建设学习型政党来引导、来推动。”建设学习型政党不仅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同时也是党在新时期 自身建设的重大课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习型政党的建设问题 , 在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党”, 这是为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按照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 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以党的全会文件和政治报告的形式明确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 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对建设学习型政党的高度重视和加强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学习型政党、组织的理论特征

学习型政党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学习型组织, 是通过激励、团结、促进和保障其成员不断进行创造性学习来完成政党使命的组织形态。 它的理论特征如下: 1.它是当今最前沿的管理理论。2.它是人类进化发展中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学习型组织不仅是组织进化的工具, 而且是人类智力进化的工具。达尔文研究生物进化, 指出:顽固的猴子还留在树上, 而学习本领很强的猴子最终进化成了人, 从而他总结出了“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的至理名言 。人们感同身受的是, 一代人比一代人聪明。何以如此?人类进化发展, 有一个根本, 就是学习。3.它是可受益于全社会的宏观管理理论。4.它是解决如何认识客观世界和自身生命意义的认识论层次的管理理论。

三、建设学习型政党的途径

1.自我超越。

也就是自我创造, 是突破现有自我极限的自我实现过程。自我超越的人总是客观地看待现实, 不断理清自己真正的生活目标或个人愿景, 发现一个未来更为成功和有意义的自我, 为个人实现这个真心追求的愿景, 而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力量和意志, 形成对愿景目标的持续发展能力, 以至最终创造和实现了一个令他人和自己都感到惊讶的真正自我的学习和修炼。

2.改善心智模式 (心理素质和思维方式) 。

我们通常不易察觉自己的心智模式。但是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问题的看法、行为和决策。所以学习型组织通过种种演练和实际案例学习, 使人们看到心智模式的存在, 和一些不良心智模式的影响, 以努力改善人们的思维方式。所以, 心智模式是内心不易察觉的思考模式, 它制约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决策。企业组织的改善, 需要人们时常通过团队学习和自我反省, 有意识地检视自己的心智模式。一个人或一个组织如果能够看清自身的不良心智模式, 并且能够使其转换为一个新的模式, 他就得到了一次真正的学习, 工作就实现了一次创新, 而企业的发展也就会得到一次真正的飞跃, 重要的是摈弃保守性思维、树立创造性思维。思维决定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 出路决定财路。这几近至理。盖茨所说:人与人的差距, 就在脖子上面这一部分。思维敏捷、思维创新, 就要克服四大思维障碍:定势思维、传统思维、顺向思维、线性思维;还要破除三大思维敌人:畏惧、懒惰、过分自谦。要特别注意做到六个字:“求变”、“质疑”、“多思”, 也就是要有“求变”的意识、“质疑”的习惯、“多思”的本领。增强问题意识。“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牛顿→苹果坠落→“万有引力定律” → 剑桥大学移入苹果树) 。

3.建立共同愿景。

能成为成员愿望的远景, 才叫愿景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执政党,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领导核心, 承担着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的重任, 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承载着实现共产主义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 目标。执政党建设的任何举措都必须围绕上述使命进行, 以完成上述使命为根本 目的, 建设学习型政党同样如此。为完成党的使命, 建设学习型政党应提炼出较为明确的的目标体系, 主要有以下几个层次:第一, 最近目标是通过党组织学习, 顺利完成当前党的工作任务;第二, 较远目标是通过学习型政党的建设, 引导和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第三, 长远目标是带领人民群众取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胜利, 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第四, 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几个目标是层层推进的, 其间伴随着党执政能力的不断提高、先进性的不断增强以及人对自身的不断超越。目标具有激发 、凝聚组织力量的作用, 体现在学习型组织理论中, 就是强调“共同愿景”的作用。共同愿景, 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 是目标的进一步形象化表达。学习型政党是一个组织系统, 系统常常表现出非线性的特征, 系统运行往往出现“整体异于部分之和”的结果, 为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一个必要条件就是整体中的各部分必须方向一致、协同作用。组织的目标和共同愿景, 正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彼得·圣吉指出, 当人们真正共有愿景时, 这个共同的愿景就会紧紧将他们结合起来, 并为人们的创造性学习提供焦点和能量。人们寻求建立共同愿景的理由之一, 就是他们内心渴望能够归属于一项重要的任务、事业或使命。学习型政党在各个党组织的学习中, 完全可以修炼好共同愿景, 因为我们的每个党组织都有着为人民谋利益的神圣使命, 有着要竭力完成的重要工作任务。这在根本上是由我们党的崇高使命决定的。提炼党组织的共同愿景需要注意的是:第一, 共同愿景不是组织的领导者强加宣布的, 而是从个人愿景集聚而成的, 根植于个人的价值观、真切需要和渴望之中。这样, 共同愿景才能产生远高于个人愿景所能产生的创造性张力。因此, 在建设学习型政党组织的实践中, 要加强修炼从党员个人愿景提炼党组织共同愿景的能力。第二, 学习型政党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组织系统, 共同愿景的建立是有层次性的, 要善于把个人愿景、各党组织团体的愿景和整个政党的愿景有机结合起来。

4.团队学习。

目的是使团队智商大于个人智商, 团体力量超乎个人力量的加和, 从而产生裂变效应。第一,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理念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这体现了学习型政党的本质要求, 并在党的“四个尊重”方针中已经得到体现。胡锦涛在 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明确提出“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落实好人才强国战略。第二, 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政党全体成员应当时时处处学习, 终身学习, 这是学习型政党应有的基本特征。第三, 知识面前, 人人平等的理念。没有平等、自由、民主的氛围, 党组织成员就无法真诚沟通、建立共同愿景, 也无法使学习成果在组织内传递, 难以实现组织的自我超越。在学习型政党中, 所谓的权威, 只能是掌握更多知识的人, 这与传统的官僚组织观念有很大差异。传统官僚组织的观念是管理、控制、等级秩序, 学习型组织的观念是愿景、价值观和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心中, 影响我们如何认识世界、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或图像、印象。改善心智模式是学习型组织的一项重要修炼。传统的官僚组织中形成的心智模式, 正是建设学习型组织所要极力改善的。这是建设学习型政党中深层次的、具有根本意义的理念问题。第四,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理念。学习型政党本身就是重视创新的组织, 与时俱进是为了跟上时代、不断创新, 求真、务实是一个统一体, 要求把学习成果落实到具体工作实际中去, 是学习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

5.系统思考。

怎样做到系统思考?第一, 要整体思考, 防止分割思考;第二, 要动态思考, 防止静止思考;第三, 要本质思考, 防止表面思考。

参考文献

[1]蒋仁勇.建设学习型政党研究[M].北京:红旗出版社, 2004.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

篇14:十七届六中全会学习小结

艺术家座谈会畅所欲言

参加“省直文化系统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艺术家座谈会”的人员包括山东省内的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其中有老一代德艺双馨的知名艺术家,有挑梁当前齐鲁舞台的中青年艺术骨干,也有部分80后、90后的青年艺术新秀,能够代表全省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的各个层面。座谈会上,三代艺术家畅谈了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感受和体会。

大家在发言中普遍认为,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是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期盼已久的盛事。党中央国务院首次提出了“文化强国”的目标,从战略高度上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部署,使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明确了方向,清晰了目标。吕剧表演艺术家郎咸芬说:“中央首次将文化命题做为中央全会的议题,说明对文化的高度重视和关注。我作为一个老文艺工作者,要加倍努力,把青年演员培养成才。为山东文艺的发展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山东著名地方戏作曲家高鼎铸说:“文化事业,党和政府一直十分重视,但这是第一次在中央会议上作为专题讨论。作为文化艺术工作者,一是感到自豪,二是感到责任重大。”他还认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一个手段,目的是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省柳子剧团90后年轻演员尹春媛说:“听到众位前辈的发言,感觉受益匪浅,今后工作中一定更加努力地学习技艺,争取创作出更多精品力作奉献给广大观众。”……

会议最后,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徐向红作了讲话,他指出:十七届六中全会标志着党中央再一次吹响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军号角。全会系统地回答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系列方向性、战略性重大问题,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充分认识十七届六中全会的重大意义,以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动力,推动我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下大决心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努力创作,推出更多更好的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提高文化队伍素质,要牢固树立服务大众、服务基层的意识,积极开拓演出渠道,繁荣演出市场,凝神聚力办好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他鼓励全省广大文化工作者要认真学习领会全会精神,深入火热的现实生活,努力创作生产更多精品力作,为十艺节成功举办和山东文化强省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倡议书签名踊跃

在10月19日的座谈会上,我省吕剧表演艺术家郎咸芬、李岱江,京剧表演艺术家张春秋,柳子戏表演艺术家黄遵宪、李艳珍,话剧表演艺术家薛中锐,以及省直文化系统部分中青年艺术家,共同签署了《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开展“迎十艺、走基层、惠民生”活动倡议书》,呼吁全省文化工作者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扎根基层、走进群众、服务群众,开展各类文化下基层、惠民生活动,丰富基层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吕剧表演艺术家李岱江在《倡议书》上签名后表示,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更是关系民生的幸福指标。关注民生,同样需要文化的关怀。此次倡议活动,就是希望发挥老一代艺术家的示范带动作用,引领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牢固树立服务大众、服务基层的意识,深入广大农村、社区、企业、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下基层、惠民生活动,把优秀的精神文化食粮送给基层群众,以一流的演出水准和精彩的文艺作品,丰富和推进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尽享先进文化发展成果。

名家走基层文艺演出深受欢迎

10月20日,“迎十艺、走基层,惠民生——金秋演出季”启动仪式暨“艺术名家走基层文艺演出”在东营市广饶县大王镇刘集村举行,标志着全省艺术院团“迎十艺、走基层、惠民生——金秋演出季”活动正式拉开序幕。

艺术家们的精彩表演,让常年生活在农村的群众拍手叫好。著名吕剧表演艺术家郎咸芬虽已76岁高龄。但仍主动请缨参加了此次演出。当她走上简陋的流动舞台时,观众们立刻认出了这位当年熟识的李二嫂,随即报上一阵热烈的掌声和呼喊声;京剧表演艺术家鞠小苏的一段《杜鹃山》“乱云飞”,完美展现出尚派京剧的艺术风格,一举征服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话剧表演艺术家薛中锐的诗朗诵《一位朋友》,唤起了观众对伟人的回忆;吕剧表演艺术家李岱江原汁原味的吕剧小段《盼发财》,更将整个演出推向高潮……活动现场掌声雷动。观众们如痴如醉。

演出结束后,艺术家们顾不得休息,又马不停蹄地赶到广饶县吕剧团,观看了该团刚刚创排的吕剧小品《英雄老倭瓜》和话剧小品《抓阄》、《我的驻村男友》,并对作品从情节构成、音乐唱腔、演员表演等多个方面给予中肯的点评和现场指导。广饶县文化系统的演职员听完讲评后非常感动,纷纷与艺术家合影留念,并希望艺术家们经常下基层给予指导和支持。山东省吕剧院缪才中副院长还当即表示:山东省吕剧院与邹平县吕剧团、广饶县吕剧团已签署了长期交流合作协议,以后一定会竭尽所能帮助基层剧团生产更多优秀艺术作品,培养更多优秀艺术人才。

“迎十艺,走基层,惠民生——金秋演出季”活动是全省文化艺术工作者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活动于10月20日开始至11月底结束,包括优秀剧目展演、百团下基层等具体内容。据统计,活动期间将在全省各地举行各类文艺演出六百余场,举办各类展览展示活动三百余项。本次活动的目的在于,通过组织全省各级、各类艺术院团和众多艺术家深入全省各地的广大农村、城市社区、工矿企业、学校、部队、重要工程建筑工地进行集中巡回演出,把优秀的精神文化食粮送给基层群众。

上一篇:励志鼓舞名言名句下一篇:《有理数的乘法》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