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准确把握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实质

2024-04-14

二、准确把握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实质(共6篇)

篇1:二、准确把握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实质

中共昆明市委学习型 党组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文件

昆学建„2011‟5号

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通知

各县(市)区委,各国家级、省级开发(度假)园区党工委,市委各部委,市级国家机关各委办局党委(党组),各人民团体,各大专院校,市属各企事业单位党委(党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10月15日至18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为推进新形势下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11月4日,昆明市委、市政府召开了“昆明市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暨文化项目建设推进会”,对我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加快建设泛亚文化名城进行了具体的部署和动员。市委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求全市各级党组织

要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的统一部署,尽快将六中全会精神的学习纳入学习内容,作出总体安排,努力成为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的表率。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全会的重大意义,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充分肯定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高度评价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政策、新举措,既有很强的思想性、理论性、指导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针对性、操作性,是新时期推动我国文化繁荣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学习贯彻好全会精神,对于动员全市各族人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开创泛亚文化名城建设新局面,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全市各级党组织一定要充分认识这次全会的重要意义,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全面贯彻好全会精神,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上,真正做到用全会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二、准确把握全会精神实质,切实增强文化改革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主题重大、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全面总结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深刻分析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在集中全党智慧的基础上,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完整阐述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以什么为指导、围绕什么任务、沿着什么方向、按照什么要求、达到什么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我们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决定》既有理论上的新概括,又有实践上的新要求,全市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把学习宣传贯彻好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首要的政治任务,用全会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推动泛亚文化名城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为昆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三、紧密联系昆明实际,切实抓好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

全市各级党组织,要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会精神的基础上,按照全会提出的各项部署和要求,紧密结合昆明的实际,立即行动起来,科学安排、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学习宣传活动。一要认真组织学习。各级党组织要把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好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务,作为加强学习

型党组织建设的重中之重,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强烈的责任意识,全力以赴做好工作。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带头宣讲、带头调研、带头实践,学在前、讲在前、用在前,做认真学习、深入学习、持久学习的表率,做联系实际、破解难题、促进发展的表率。要采取党委中心组学习、形势政策教育、专题研讨班、理论培训班、小集中走读班、在线学习、理论宣讲等多种形式,抓好全体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学习,用身边的事例、群众喜欢的语言,通俗易懂、生动鲜活地介绍和阐释全会精神,进一步激发全市人民关心支持文化建设的巨大热情和实际行动。二要广泛开展宣讲。从现在起到明年初,各县(市)区按照宣讲提纲,要尽快抽调一批领导干部、理论骨干和专家学者,开展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宣讲活动。要充分利用市民学校、社区和乡镇文化站等基层宣传文化阵地,采取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准确生动地向广大群众介绍、阐释全会精神,使全会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三要精心组织宣传。全市各级宣传文化部门和各类新闻媒体要把宣传贯彻全会精神摆在突出位置,加强舆论引导,搞好总体策划,落实安排部署,充分发挥报刊杂志、广播电视、新闻网站、宣传栏等各级各类媒体和宣传阵地的作用,各展所长、创新形式,上下联动、左右互动,形成声势、造成影响,使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宣传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紧紧围绕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会决定,大力宣传全国、全省和我市文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和成功经验,宣传全会提出的一系列重要观点、重点任务、重大举措,宣

传社会各界对全会的热烈反响和积极评价,宣传各地各部门贯彻全会精神的具体举措和实际行动,引导人们深刻认识全会的基本精神。要通过深入广泛宣传,在全市形成重文化、抓文化、兴文化的浓厚氛围。

各单位学习、宣讲情况总结请于2011年12月20日以前报市委宣传部理论处,电话:3196282,邮箱:sw814@sina.cn。

中共昆明市委学习型党组织

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2011年11月2日

主题词: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 学习宣传贯彻 通知

抄报: 省委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市委常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党员领导同志 抄送: 市委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 中共昆明市委学习型 党组织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1年11月2日印发

篇2:二、准确把握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实质

何克亮 中共山东省委讲师团副团长、教授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会议。它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专门研究和全面部署文化建设的中央全会。此前,曾有两次中央全会研究过与文化相关的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一次是1986年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一次是1996年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那两次全会主要是着眼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通过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文件。这次全会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出发,基于高度的文化自觉,全面研究和部署文化改革发展。全会总结了我国文化建设的实践和经验,强调了树立中华民族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向全党全国发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文化建设、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纲领性文件,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中央对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高度重视。中央办公厅专门下发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文件。中央专门成立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团。中宣部专门举办了学习宣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研讨班。李长春同志专程到中央宣讲团动员会暨研讨班开班式上做了重要讲话。10月28日上午,中央宣讲团成员、中宣部常务副部长雒树刚同志在人民大会堂做了首场宣讲报告。中央宣讲团从10月28日到11月5日到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宣讲。中央宣讲团成员、国家新闻出版署署长柳斌杰同志于11月2日上午在山东做了宣讲报告。

省委高度重视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把它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首要政治任务。最近,省委召开了九届十三次全委会。这是我省第一次以全委会的形式专题研究和部署文化建设的会议。全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山东省委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这个《意见》是指导我省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为搞好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省委专门成立了宣讲团,到全省十七市和四大企业宣讲。

一、关于《决定》的基本精神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文件上,一个是全会通过的《决定》,一个是胡锦涛同志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一个是李长春同志关于《决定》的说明报告。学习宣传六中全会精神的重点,就是结合胡锦涛和李长春的讲话精神,认认真真地学习《决定》,全面准确地领会和把握《决定》的基本精神。

全会通过的《决定》有两万多字,内容非常丰富,涉及文化改革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从总体逻辑结构看,除了引言和结束语外,《决定》的九个部分可以分为四大板块。第一部分是第一板块,主要阐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和重大意义。第二部分是第二板块,主要阐述了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重要方针。《决定》的第三、四、五、六、七、八这六个部分构成第三板块,分别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人们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深化文化改革开放、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六个方面,部署了文化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第九部分是第四板块,强调了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问题。

(一)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的背景和重大意义

《决定》第一部分就新形势下加强文化建设的背景和意义,讲了五个层次的内容。

第一,我们党一贯重视文化建设。早在1940年,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我们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要有新文化”。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一直致力于改造和扬弃旧文化,建立新文化,兴起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高潮。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强调,“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他提出了两个文明全面发展,两手抓、两手硬的战略方针。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并且提出了新的治国方略,即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形成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的文化改革发展新思路。

第二,总结概括了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取得的五个新成就。一是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是形成了一个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是形成了一个繁荣局面——优秀文化产品大量涌现。四是形成了一个发展理念——创新文化发展思路。五是形成了一个开放格局——引进来、走出去,加大了对外文化交流。

第三,阐述了当今时代文化建设的突出地位和作用,要求全党全国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这一点下边会专门讲。

第四,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决定》指出了文化建设存在的八个突出问题。这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对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重经济、轻文化,把经济建设看成“硬任务”,把文化建设看成“软任务”。二是一些人信仰失落、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人生观、价值观扭曲。三是舆论引导能力不足,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的影响力、吸引力、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四是文化发展存在一些弱项,如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不平衡,文化产业规模不大,文化体制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文化人才队伍不足等等。五是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够,文化走出去较为薄弱。

第五,阐明了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决定》强调了“五个观点”、“三个关系”。“五个观点”是:(1)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旗帜;(2)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3)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4)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5)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三个关系”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决定》第二部分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全会精神的灵魂和精髓,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总纲,是给文化建设定思路、定方向、定目标、定原则的。

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包括四个层次的内容。一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指针。这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这段话鲜明地回答了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向什么方向前进的问题。与十七大的表述相比,这里增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因为它们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本源和灵魂。离开它们,社会主义文化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是文化改革发展的基本要求。这就是“四个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三是文化建设的总任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三个面向”是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给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中提出来的。它说明,当代中国文化是一种开放的、包容的、发展的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首次提出的。它确定了我国文化的性质和特点。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体现科学精神的文化,是为大众服务的文化,是社会主义的文化。四是文化建设的总目标。“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我党历史上是第一次,是六中全会的一大亮点。文化强国的提法,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语言表达方式。因为国际上一般不使用“强国”这个概念,而是使用“大国”这个概念。中央提出建设文化强国还有一个背景,就是迄今已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文化强区的任务和目标。在这个基础上,中央提出建设文化强国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做两点说明。第一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是一个长远的奋斗目标。中央并没有定出时间表。因为经济强国可以通过数量指标来衡量,而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很难确定数量标准。文化产业强不强,可以用它占GDp的比重和文化产品的出口数量、顺差来衡量。但是信仰、理想、道德等精神文化现象,是无法用数量标准衡量的。我们可以说经过一两代人的努力建成经济强国,恐怕很难确定需要多长时间能建成文化强国。第二点,文化强国是一个相对概念,是与其他文化强国相比较而言的。是不是文化强国,不是我们自己说了算的,需要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公认才行。只有当中华文化在世界上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成为世界强势文化的时候,才能算是建成文化强国。

《决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任务。一是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二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三是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新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四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五是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山东省文化发展目标的提出经历过两个阶段。党的十六大以后曾提出,要把我省从文化资源大省建设成为文化大省。2008年,省委提出了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目标。从此,建设文化强省就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这次省委九届十三次全委会对建设文化强省做了新的概括和阐述。提出了我省文化建设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而且确定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文化中心,在全省开展创建文化强市、文化强县活动。但是,与建设文化强国一样,建设文化强省也很难确定标准,很难定一个时间表。

《决定》第二部分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相匹配的,是一个阶段性目标。它包括公民素质提高、文化产品丰富、文化服务体系建立、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等六个方面。这些目标大多数是定性的目标。其中有两个目标是可以定量的。一个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能覆盖全社会,而且要努力实现城乡、地区的均等化。一个是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到国内生产总值5%以上,就算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能占到10%以上,就算是主导产业。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目标是,到201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到2020年达到8%。

(三)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

《决定》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部分,属于工作部署。根据到2020年文化建设六个方面的奋斗目标,相应提出了六项主要任务。一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二是为人民提供更多的优秀文化产品。三是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四是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五是建设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六是深化文化改革开放。这些任务涉及的范围很广,内容特别多,特别细。除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要专门讲以外,我想重点讲两点。

第一、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文化分为公益性文化和经营性文化,提出了文化建设要“两条腿”走路,即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并举,并按照这一思路设计和推动文化改革发展。这既是一个理论上的创新,又是一个政策上的创举。它厘清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和市场在文化建设上的不同职能,指明了文化发展改革的路径,也符合国际文化发展的大趋势。

公益性文化事业属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范畴,是政府应尽的职责,主要应该由政府拿钱办(辅之以社会投入)。文化服务的公益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无偿性,即基本上不用群众花钱购买,由政府的公共财政来提供。二是普遍性,即公共文化服务要覆盖全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服务。三是均等性,即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的群体之间提供公平的文化服务。四是基本性,即公共文化服务只能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精神文化需求,特殊的、高层次的文化服务,要由文化产业来提供。前些年我们改革的一个失误,就是有些公共事业过度市场化,把应该由政府提供的某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不同程度地推向市场。如教育产业化、公立医院搞创收、住房过度商业化等,造成了上学难、上学贵,看病难、看病贵,住房难、住房贵三大社会问题。文化事业也受此影响,政府投入不足,出现了面向市场化搞创收的情况。现在中央正在纠正这种偏向,让文化事业重新回归它的公益性质。《决定》指出,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经营性文化产业主要是以市场为导向,为社会提供有偿的、有选择的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属于文化软实力的范畴;一方面它属于文化生产力的范畴。从第二个方面讲,它也是国家的硬实力,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文化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其他产业基本上是以市场为导向的,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最大化。而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承载的是精神文化,是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同时具有以文化人的教化和导向作用。因此,文化产业发展要有两个导向:社会(政治)导向和市场导向;追求的是两种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决定》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李长春同志强调,有些时候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会有冲突、有矛盾。这时就要经济效益服从社会效益,甚至要牺牲一点经济效益。从国际经验看,我们要避免韩国出现的文化产业价值导向问题。上世纪后期,韩国提出“文化立国”的口号,但实际上走的是文化产业立国的道路。结果是文化产业发展了,却出现了核心价值的迷茫和失落,在东西方各种文化冲突中,人们在价值观上无所适从,出现了信仰危机。近些年来,韩国信天主教的人数大增,超过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成为亚洲基督教人口最多的国家。韩国文化的“魂”是什么?人们感觉已经找不到了。

第二,培养优秀文化人才和推出优秀文化产品。近些年出现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出不了文化大家,出不了有影响的传世之作。古人讲,“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现在是“江山代有名人出,各领风骚三两年。”为什么出不了大家,出不了传世之作?我看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市场经济使然。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是“自利”,即尽快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其结果是市场导向的消费性文化迅速发展。许多人追求感官刺激,只求快感,不求美感。文化产品追求短、平、快,追求经济效益。二是社会转型使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了各种思潮,出现了价值取向多元化,人们的社会心理发生变化,精神上产生了迷茫、浮躁、焦虑现象。在这种环境里,出不了文化大家和传世之作并不奇怪。现在文艺界有一个新名称,叫“娱乐圈”。文艺变成了娱乐,博人一笑了之。而且有些文化产品在价值导向上有问题,媚俗、低俗、庸俗的倾向很明显。所以,《决定》特别强调文化产品生产要“两手抓”,一是抓价值导向,二是抓质量水平。但是,抓导向抓质量并不是简单的出几个获奖的“精品”,而是要注重作品的影响力、教化作用以及群众的接受和认同程度。能不能出文化大家和传世之作,也许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我们要做的是,努力构建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

二、关于《决定》的几个亮点

(一)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一大亮点是,明确提出中华民族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华文化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强烈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不妄自菲薄。文化自觉,就是要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共识,充分认识文化在历史上和当今时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振兴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化为自觉行动。

1、关于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难以把握的概念。古今中外对它的解释和概括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国内一般把文化解释为人类的精神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从文化的表现形式看,一般分为两个层次,高层次的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如政治,法律,道德、文学、艺术、科学、哲学、宗教等等。低层次的文化多指社会心理,如风俗、习惯、传统、自发的民间信仰等等。从社会生活层面看,文化还包括语言、知识、思维方法和生活方式。

文化的分类很复杂。从地域划分,文化可分为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在多民族的国家,本土文化有主体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如中华文化,就不光是汉族的华夏文化,还有少数民族文化,是一种多元一体的文化。一个民族国家内的多元文化既相互影响、渗透,又相互冲突。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如果文化冲突达到无法调和的程度,就可能导致民族国家的分裂。如苏联、南斯拉夫等国的解体,就有文化冲突的原因。外来文化也是多元的,如西方文化、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俄罗斯(苏联)文化等,还有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等宗教文化,也影响着我们的文化。从时代划分,文化可分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文化既有历史传承性,又有时代性,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文化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从表现形式和内涵划分,文化可分为官方文化和民间文化、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高雅文化和精英文化是“阳春白雪”,通俗文化和大众文化是“下里巴人”。从功能划分,文化可分为表达意识形态的教化性文化和不具有政治意识形态色彩的消费性、娱乐性文化。从社会属性划分,文化可分为社会主义文化、资本主义文化、封建主义文化等。还可分为先进文化、健康文化、有益无害文化、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等。我们党所讲的繁荣发展文化,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文化,而是特指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当然这种文化并不排斥而且包容有益的外来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健康的娱乐文化。

2、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

这里讲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自觉,而是指十七大以来我们党的新文化自觉,就是从当代中国和世界的视角,对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新认识。

党的十七大对文化的新定位是“三个越来越成为”。即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文化的定位有了新发展。《决定》从当代国际、国内两个方面阐述了文化的重要地位作用。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调整时期。在这个背景下,文化的重要性表现为“四个更加”。一是各种思想文化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二是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三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四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突出。从国内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在这个背景下,文化的重要性表现为“四个越来越成为”。在十七大提出的“三个越来越成为”基础上,十七届六中全会又增加了一点,即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这“四个更加”和“四个越来越成为”涉及的范围很广。我认为,核心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强调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显示着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示着一个国家的进步程度,因而是世界大国的重要标志。中国的崛起,不仅仅是经济上崛起,而且要有文化上的崛起,使中华文化再次成为一种强势文化。英国前首相撒切尔说过,中国还不是一个真正的世界大国,因为它只能出口物质产品,而不能输出价值观。二是强调文化的民族凝聚力。这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命运和前途。一个民族国家的凝聚力,最根本的是文化认同,包括主体民族的文化认同和少数民族对国家主流文化的认同。具体地说,就是社会的绝大多数成员要认同和接受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或核心价值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是多民族国家的立国之本,是共产党的执政之基,是民族复兴的力量之源。三是强调文化需求已成为人们的重要诉求。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特别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在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物质需求得到一定程度满足之后,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就日益显现出来。我国明年就能达到人均GDp5000美元。按国际通行的测算,在这个经济发展水平上,中国13亿人口的文化消费总量应该达到6万亿元人民币。而我们现在的文化产出和消费才1万多亿元人民币。这说明,文化生产和文化服务还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因此,发展和繁荣文化,就显得特别迫切。四是强调发展文化生产力。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但文化产业所代表的文化生产力却是硬实力。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现在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一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左右,美国则占到20%多,而中国2010年只占3.75%。发展文化产业,不但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项重要内容。

3、对文化建设的新定位

基于文化自觉的要求,必须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决定》指出,“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我们在历史上曾经对文化建设的认识和定位出现过偏差,总是把它放在从属地位。有的人把这种现象叫做“一仆二主”。毛泽东时代是“政治挂帅”,政治是“主人”,文化是“仆人”,文化完全等同于意识形态,为政治服务,成了政治的工具。改革开放以后是“经济挂帅”,经济成了“主人”,文化仍然是“仆人”,文化成了经济的工具。人们熟悉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就是一个例子。这次六中全会对发展思路的调整,就是强调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一样,也是硬道理。它既服务于经济、政治建设,又和其他建设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决定》的最大亮点是,第一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回答了中国文化发展走什么路、向什么方向前进的根本问题。

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理论创新的一个重大成果。党的十七大在理论上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新概括,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胡锦涛同志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又增加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形成了道路、理论、制度“三位一体”的完整体系。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讲,我们党在经济建设方面提出过三条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在政治建设方面,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标志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更加全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内涵很丰富,主要体现在《决定》提出的指导思想当中,同时也体现在重要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之中。胡锦涛同志在六中全会的讲话中,对如何坚持这条道路,提出了“四个必须”。

第一,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这就明确回答了我们发展的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文化。其指导思想和灵魂是马克思主义,而不是西方鼓吹的所谓“普世价值”,也不是传统的儒家思想。在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我国社会思想更加多样、社会价值更加多元、社会思潮更加多变。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重要性、紧迫性更加凸显。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立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在全社会的主导地位。

第二,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的理念,回答了文化发展为了谁,依靠谁这一根本问题,明确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这里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人民是分为不同阶层和群体的,他们的诉求和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怎样去反映多阶层、多群体的诉求,去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是文化发展遇到一个重大问题。我们必须强调,文化大众化,为绝大多数中下层百姓服务。同时要处理好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精英文化和草根文化的关系。

第三,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吸收外来有益文化,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些年来,我们在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方面都出现过误区。如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专题片《河殇》,把中华文化比作“黄色文化”,西方文化比作“蓝色文化”,认为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黄色文化”,必然要被以工业文明为基础的“蓝色文化”所战胜、所取代。另一个误区是把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简单地等同于振兴国学,恢复儒家传统。我们的传统文化包括两个系统。一个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形成的文化传统。一个是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文化传统。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并不仅仅是儒家文化,而是以儒家为主,包括法家、道家、佛学等等多种思想。对待它的态度,应该是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为当代服务。这就是毛泽东讲的“古为今用”。不加分析、不加批判的一味继承和弘扬是不行的。“五四”以来的传统文化,主体是革命传统文化,也叫红色文化。这种文化传统当然要继承和发扬,但也要与时代要求相结合。对外来文化更有一个甄别、筛选的问题,先进的、有益的文化要吸收、借鉴,腐朽的、有害的要批判、抵制。这就是毛泽东讲的“洋为中用”。

我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四个来源或者四种成份,一是传统革命文化。二是优秀传统历史文化。三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新文化。四是外来有益文化。这些文化可以相互渗透、包容,又可能相互矛盾、排斥。只能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统领、来整合,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

第四,必须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为了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实现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文化产业,一是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的需求。二是利用市场机制激发文化创造活力。三是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国家竞争力。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两条腿走路,是党在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

(三)努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1、建设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性

《决定》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传承和精神家园”。所谓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就是一个民族(指民族国家)有基本的文化认同,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如信仰、理想、道德观念等。在一个时代里,一个民族必然有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有一个大多数社会成员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核心价值体系,就是文化的灵魂和精髓,就是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决定》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建设特别是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灵魂作用、导向作用。从精神生产的特有属性和内在规律看,任何文化都是所包含的精神价值与承载这些精神价值的物质基础和传播形态之间的有机统一。文化的精神价值是文化的“魂”,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承载文化精神价值的物质基础和传播形式是文化的“体”,是实现教育功能、以文化人的途径和手段。“魂”和“体”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离开了“魂”,“体”就没有精神价值的支撑,就会“失魂落魄”,失去文化的教化、导向功能。离开了“体”,“魂”就无所依附,就会“魂不附体”,文化的精神价值就难以传播。当代中国文化的“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根本途径。

2、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紧迫性

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发展变化的。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夏商以前的近两千年历史缺少严谨的文字记载,文化是口口相传的,尽管应该有核心价值体系,但缺乏考证,形不成清晰的系统的思想脉络。商周时期虽然有一些甲骨文、金文的记载,但也很难说明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一贯的意识形态和思想体系。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形成了许多有价值有历史影响的思想文化流派,但当时并没有确立中华民族统一的核心价值体系。秦汉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汉武帝刘彻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决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正式确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核心价值体系。这个价值体系传承了二千多年,成为历代王朝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传统华夏文化的重要标志。伴随着1911年辛亥革命终结了封建王朝,特别是1919年五四运动开展了以反传统为特征的新文化运动,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核心价值体系,失去了主导地位。在之后的30年里,社会处于动荡和混乱状态,各种思想流派和各种文化交锋冲突,不可能形成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形不成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提出并确立了一整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逐步形成了全民族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并使之成为当代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们党始终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但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地出现社会成员价值取向的变动和多样化。一是出现了“去意识形态化”趋向。许多人从理想主义变为现实主义,告别崇高,追求实惠。他们不关心什么主义,不愿过问政治,不谈远大理想,主要是关心和关注如何实现自己的利益。二是失去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崇拜和敬畏感,不再把它看成是 “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许多人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对主流意识形态既谈不上认同,也谈不上反对,更谈不上信仰,而是漠不关心。有些人甚至把主流意识形态看成是“官话”,不感兴趣。社会形成了两个“话语体系”,一个是官方话语体系,一个是民间话语体系。两者之间尽管也有相互渗透和交集,但表达方式和内容差距很大,基本上是各说各话。三是出现社会思潮和价值取向多样化。应该说,思想多样化和各种思想流派的交锋、冲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但由于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的影响力、吸引力和控制力有所下降,引领社会思潮的能力不足,造成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和一定程度上的混乱,出现了对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下降,对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产生迷茫。四是有些人信仰失落、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核心是信仰、理想和道德。一个没有共同信仰和理想、共同道德观念的民族,很难会有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不仅普通群众的信仰和道德出了问题,而且上层精英群体中许多人也失去了信仰和道德约束,使社会很难找到精神道德上有影响力、教化力和起表率作用的阶层和群体。对于上述状况,有的人把它形容为孔子所说的“礼崩乐坏”。有人把它称作为文化价值上的“无所适从”。更有西方学者把它比喻为民族的“精神错乱”。这些带有夸张性的形容未必正确,但确实能引起人们深思。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重建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根本任务

针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状况和突出问题,党中央着眼于引领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和重建当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这个核心价值体系在继承传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上,根据当今时代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提出了四个层次的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党的十七大提出,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地位作用作了新的评价,认为它是兴国之魂和文化精髓,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决定》第三部分从4个方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出了工作部署。这四个方面的任务是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层次的内容相对应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是努力使全党全国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明确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当代中国人的最大公约数,是凝聚人心的关键所在,是理想信念的基础。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形成中华民族新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要确立全体公民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这四个方面任务概括起来讲,就是要努力培养和塑造民族的信仰、理想,精神和道德,重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篇3:二、准确把握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实质

广播影视作为文化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1年热点频现, 成就斐然, 事业产业取得显著成效。电视台新闻立台改革更加深入, 从中央级电视台向地方电视台延伸。电视节目形态更加丰富, 广告收入稳步增长。影视剧、动画产业继续高速发展。数字化稳步推进, 有线数字电视用户预计超过1.2亿户;直播卫星服务取得新突破, 成为解决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的重要手段。三网融合取得积极进展, IPTV集成播控平台运营体制逐步理顺, 有线电视双向化改造进程加快, 高清交互电视、云媒体等有线电视网络新业务进一步拓展。视听新媒体业务进程加快, 网络广播电视台初具规模, 广电媒体网站影响力大幅度提升, 互联网电视开始规范运营, CMMB网络建设与业务运营取得新突破。

2011年, 相关行业发展更加迅速, 广电面临更加严峻挑战。电信企业网络改造进一步加快, 大中城市正在推进光纤入户;移动互联网建设高速推进, 移动上网成为网民上网重要渠道;互联网业务不断创新, 微博用户爆炸性增长;影视剧网络版权价格急速攀升;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热销, 智能电视机推向市场, 以智能终端为核心平台的产业链已经形成。这些态势对传统广播电视的制作、播出、传送、接收等环节均形成全面挑战。

2012年是广电行业全面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一年, 也是广电应对各种挑战的关键时期。整个广电行业要更加清醒认识自身定位, 明确媒体的责任担当, 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要进一步加快改革, 推动事业产业快速发展, 努力提升应对相关行业快速发展的能力;要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 实施科技带动作用,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要不断创新节目形态, 努力提高节目质量, 努力转变经营理念和创收方式。广电网络建设要按照国家三网融合的总体要求, 进一步加快数字化、双向化改造和网络整合, 坚守广播电视业务阵地, 积极创新业务形态。视听新媒体的建设要坚持广电特色优势, 坚定地走融合发展道路, 在专网业务上发挥主导

om作用, 在公网业务上打造广电特色品牌。整体上广电要努力实现新的跨越, 取得新的辉煌!

篇4:二、准确把握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实质

一、把握精髓,明确任务和目标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一个重要议程,就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进一步研究和部署了新时期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传递出我们党在新形势下贯彻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决心和信心。

(一)把握六条基本经验。全会认真总结了我党执政60年来的六条基本经验。这六条基本经验是:①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②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③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④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⑤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⑥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这些经验,是系统总结了党执政60年的实践中,探索形成的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是我们党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自身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

(二)深刻认识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胡锦涛总书记在全会上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并提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总体部署,按照党章要求,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着眼于增强全党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四个“着眼于”,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部署的再推进,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立足点。为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同时提醒全党,“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得出“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的重大判断。四大“考验”,警醒全党居安思危,其根本着眼点在于努力确保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三)掌握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首先,全会对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提出了四项要求:“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这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出的目标,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指明方向。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我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就是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学习教育,建设学习型组织。

其次,必须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全会把党内民主放在事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孜孜探索的发展目标。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保证。全会提出,必须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根本,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并为此提出了“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的坚强团结保证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三)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党的基层组织担负着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责任,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基层党组织,使之更具生机活力,这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讨论研究的一个重点。所以,全会对进一步构建基层党建提出了具体要求,“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展领域、强化功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着力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增强生机活力,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建设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构建基层党建新格局。”

(四)牢记四个“大兴”。全会指出,“当前,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确保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这些问题,必须引起全党警醒,抓紧加以解决。必须在全党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以思想教育、完善制度、集中整顿、严肃纪律为抓手,下大气力解决突出问题,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形成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

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四个“大兴”,以推进全党的作风建设。“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这四个“大兴”和我们党一贯倡导和弘扬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三大作风”是一脉相承的。

同时,《决定》中对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等,都做出了一系列具有很强的,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这些精髓,都需要我们不断地深入学习和领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加以应用。

二、对照精神,学用结合,指导实践

农发行系统特别是各级行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切实按照全会《决定》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创新实践,求真务实,不断增强各级行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为迎接新挑战和实现向经营强行转变的目标,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篇5:专题二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是:⑴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⑵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⑶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⑷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⑸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2、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

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集体经济是生产资料归一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经济,集体经济的地位: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用:体现共同致富的原则;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财富和国家税收;对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具有重大意义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4.为了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制定了经济社会“三步走”发展战略。

5.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8.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备考建议】

历年中考都十分注重对“三农”问题的考查,备受关注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将专题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这必将是2009年中考的考查重点内容之一。对于该热点的考查可能会从一些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落实措施、典型做法、特定情境中的问题等材料为背景,考查同学们对国情政策、基本路线、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等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可能出会以选择题出现。

【跟踪训练及答案】

1、中央政府高度重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说明了什么?

⑴“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⑶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⑷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中央政府积极推进农村改革有什么重要意义?(原因)

①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决定的。②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③是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客观要求。

④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⑤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⑥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⑦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3、请你为农村改革发展提几条合理化建议。①要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 ....②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

③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协调发展。....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改革创新意识。推进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⑤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等。

4、为支持农村改革发展,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⑴①思想上:树立崇高远大理想,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责任感。②学习上:努力学习,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基础。③生活实践上:支持中央对农村的政策,积极宣传《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内容,正确对待农村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⑵向父母建议:要利用农闲时间,学习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专业技能和思想道德水平。

⑶向政府建议:要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共事。

5、材料一:2008年10月9日至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材料二: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是由什么决定的?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2)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符合我国什么样的国情? 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发展不平衡,科学技术和民族文化素质不够高,农村的具体制度还不够完善,体制还不够健全。(3)怎样才能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工作?

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保持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性质不改变;提高农民的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

(4)十七届三中全会主要关注“三农”问题,你知道“三农”具体指什么? 农业、农村、农民。以人为本。

(5)要实现“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翻”的目标,你有什么具体可行的“金点子”?

①加大对农村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②科教兴农,提高农民文化素质;③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 ④城市积极带动农村发展。⑤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农业、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

6、材料一:秋收时节.小华一家对堆积如山的玉米棒子展开了讨论。

爷爷:想当年,养家糊口就靠生产队秋后分粮。这玉米棒子可是能救命啊!爸爸:您说的那是以前的事儿了,自从1978年政策变了以后,这玉米棒子不但能吃饱,还能赚钱致富呢,要不哪儿来咱家现在的好日子啊!小华:你们不知道,现在城里玉米饼子比白面馒头还贵,这煮玉米、烤玉米、炒玉米也是城里人喜欢的小吃,要我说,这玉米棒子能解馋!这个用我们老师的话说.就是:好生活离不开好政策:好政策推动新变化!材料二:党的十七后三中全会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概括总结](1)材料一中,祖孙三代人对玉米棒子分别持有怎样的看法?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爷爷:能救命;爸爸:能致富;小华:能解馋。这种变化说明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人民生活富起来了,国家强起来了;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有了很大改善。

[深度探究](2)联系材料,试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①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②坚持改革开放,推动、深化农村改革。③坚持共同富裕的原则。④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⑤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并大力推动“三农”工作。(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考查](3)“好生活离不开好政策”,请列举你知道的几项惠农政策。

①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②取消农业税、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③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答案不唯一,符合题意即可)[前景展望](4)“好政策推动新变化!”透过材料

二、传递的信息,展望农村、农民生活还将发生怎样喜人变化?

⑴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工厂林立,特色农业活跃,家家户户有了宽敞的住房,拥有小轿车,人们重视生活质量。⑵乡风文明:人人安居乐业,农民的孩子免费高中教育,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自主创业、创新、创优能力增强。⑶村容整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繁荣,绿水清山与人相伴。⑷管理民主:人民积极参与政治、关心政治,民主管理得到有效的落实与保障。

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假如请你参加一项社会调查,请完成以下内容:(1)、调查的目的:略

(2)、调查的方法:(至少三项)

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座谈、走访等。

。(3)、当前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有(至少三项)收入、就业、教育、医疗、社会治安、社会保障等。(4)、当前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因素有

(至少三项)。

农业不发达,农民不富裕,农村不繁荣,农业的基础不稳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等。

8、材料一:2008年春节后,某校九年级(2)班进行了以“我理解的小康社会”为主题的讨论会,来自山村的陈山同学说:“我的家乡在偏僻的山区,那里的人每天只能吃一顿干饭、两顿稀饭,人均收入500元,不知何时才能看到小康的踪影。”来自城市的张青同学说:“现在的人民生活真富裕,我所在小区的居民的轿车几乎把小区的过道都停满了。大人们给压岁钱一份至少上百。

材料二:我国目前城乡收入比是3.1:1;西部地区12省(区、市)面积占全国的1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水平的67%和东部地区的40%。同时,城市居民间也存在收入差距。据官方研究机构测算,中国东部最富省份与西部最穷省份的人均GDP差距已扩大至10多倍;10%的最低收入家庭财产总额占全部居民财产不到2%,而10%最高收入家庭的财产总额则占40%以上。

(1)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反映了什么问题?

说明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大。(2)请你对解决上述问题为国家献计献策。

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吸收外资和引进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 ②要发展科技教育,加快人才的培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积极引进人才,努力提高人口素质 ③尊重各地区的少数民族,维护好民族团结,搞好社会稳定 ④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9、材料一:2005年4月,温家宝总理在四川巴中考察时对乡亲们说:“我心里始终有三件事放不下,一是让农村的孩子能上学,二是让农民看得起病,三是让农民过上好日子”。

材料二:2006年春节来临之际,温家宝总理来到山东济宁、菏泽农村,和乡亲们一起共度佳节。温总理说:“村子富了,乡风要更好。人富了,更要团结。这样社会就和谐。”

结合上述材料,根据所学知识谈一谈:(1)如何“让农村孩子能上学”?

国家要认真规划,兴办学校,筹集经费,制定法律,保证农民子女平等的接受教育;社会要捐资助学,尊师重教,拒收童工,维护学校的教学秩序和场地设施;学校要接纳农村适龄儿童和少年入学,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保证农村学生安全、健康的成长;家庭要尽一切办法保证子女接受教育;农民子女要自觉地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2)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怎样才能做到“村子富了,乡风要更好”?

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②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和体育事业。③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体系建设。④制定乡规民约,破除陈规陋习。⑤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培养新型农民。

10、材料一: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08提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认为,我国农村正在发生新的变革,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正面临新的局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对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我们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材料二:漫画《农业现代化》阅读上述材料,请你完成下列内容:

知识链接:(1)为什么说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必须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中国共产党践行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贯彻实施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体现了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政策解读:(2)请你指出解决农业基础薄弱的根本途径在哪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我思我悟:(3)农村发展滞后的表现有哪些?(可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各举一例)经济方面:收入水平低,政治方面:村民自治制度还不完善

文化方面:文化活动单一,场所少且落后。

各抒己见:(4)结合材料二,请你为农民增收提两条建议。加强对农民的文化、科技培训,培养新型农民。

11、单项选择题

⑴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进一步推动农村改革发展需要(C)①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当前的中心工作②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③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④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⑵30年间,农村改革不断深入,领域不断拓宽,从最初的脱贫致富,到取消农业税,到林权制度改革,再到村民自治等等各个方面,农民真真正正得到了实惠,感受到了改革带来的好处。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①我国农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改善,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显著提高②这是我国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的结果③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已经实现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⑶全会提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等等。下列做法符合这一要求的是(A)

①开发高档别墅、豪华住宅,提升消费水平,促进经济发展②实行医疗体制改革,加快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步伐③加快科技投入,鼓励科技创新④推广绿色GDP试点工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⑷ 我省农民的人均收入近几年不断提高,从根本上说这是(B)

A.我们坚持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结果 B.我们坚持了以经济间的为中心不动摇 C.我们坚持了建设精神文明的结果 D.我们坚持了“一国两制”的结果

⑸根据预算草案,2007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各项支出共3917亿元,比2006年增加520亿,增长15.3%。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步伐”、“大力支持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能力”等政策的实施,农村居民将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这说明(C)

A、我国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B、我国农村居民的民主权利有了切实保障 C、我国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D、我国人民已经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⑹右面漫画《乡村新曲》说明我国农村(B)A.实现了共同富裕

B.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C.生活水平已达到全面小康的标准

篇6: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2、深入基层展开全面文化调研活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实施方案,决定由局党组成员带队,组织各科室有关人员,深入县区,深入基层,进行一次全面的文化调研活动,以摸清全市文化建设的底子,更好地推动下步文化工作的开展。

3、认真修改完善《“十二五”规划》。召开了局党组专题会议,抽调有关人员组成了专门班子,根据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新形势下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以及政策措施,对原先研究制定的《“十二五”规划》进行认真修改完善。

4、积极宣传近年来文化建设的巨大成就。组织专门人员,对近年来文化建设的巨大成就进行整理总结,并通过报社、电台、电视台和“文化网”、“人民政府网”等新闻媒体以及市长热线群众访谈节目,对近年来在艺术生产、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发展、文化惠民工程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文化建设上取得的成绩进行广泛宣传报道。

上一篇:普通高校招生体检表下一篇:知己优秀作文7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