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课报告

2024-05-23

两课报告(精选6篇)

篇1:两课报告

“两课”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报告题目:关于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调查研究

院别: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系别:网络工程

班级:

学号:

姓名:

时间:

070408班2010年8月2号——16号

关于未成年犯罪的调查研究

前言:

从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人案开始到现在,(/现在社会上越来越多让人觉得震惊不可思议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例,)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呈某种趋势的上涨中,青少年违法犯罪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同时,随着社会上“闲散青少年”、“问题青少年”呈增长趋势,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更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希望通过对未成年犯罪的调查研究,提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和建议,并引成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努力让全社会都来关注未成年人,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促使未年人健康成长。同时这也是消除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维护社会稳定,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重要课题之一。

关 键 字:(略)

正文:

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各方面关注的问题了,而公安部门曾经也发出红色警告:未成年人犯罪及其低龄化已成为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一个突出问题。如何把握其特点,找准其症结,有效地预防、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活动,成为摆在社会各界人士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未成年违法犯罪的现状与趋势:

首先,什么是未成年人呢?《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指出:“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应付刑事责任的年龄为14—18周岁。在我国,据统计资料表明:未成年人犯罪,尤其是受到刑事追究重大犯罪,正以每年15%的速度上升。据公安部公开的数据显示,近年以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平均年龄比八十年代提前了2—3岁,未成年人犯罪占全部刑事案件的比例平均在10%以上,且有继续上升趋势。

同时,其作案特点除最初的具有犯罪成员低龄化、犯罪类型多元化、犯罪方式团伙化、作案方式成人化、智能化的特点外,又开始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这表明我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具体表现为:

(一)闲散未成年人等群体违法犯罪凸显。团中央曾对2361名青少年罪犯调查后发现,闲散未成年人为1445人,占61.2%,他们成为了未成年犯罪的主体。在大中城市,流动人口中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也比较严重,最新统计,该群体违法犯罪占一些城市违法犯罪总数的60%左右。

(二)未成年人犯罪由单独作案向集体性的共同作案转化。未成年人渴望友情、乐于合群,容易相互影响。只要其中一人有犯罪意识,就可能形成共同犯罪。据统计,60—70%的青少年犯罪案件属于团伙作案,纠集多人,相互利用。同时,从近几年未成年人团伙犯罪发展趋势看,团伙作案常做大案要案,一旦团伙加入

了“两劳人员”或“惯犯”等成员时,团伙便很快从一般性结伙犯罪发展成有组织的犯罪团伙,甚至成为带有黑社会色彩的犯罪集团。

(三)侵犯财产犯罪严重。根据公安部有关统计,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侵犯财产罪高达未成年犯罪的70%以上,并且在很长时间中,盗窃、抢劫始终排在未成年人犯罪的前两位。

(四)因非法网吧、毒品等不良因素导致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上升。最新统计,因互联网传播不良信息诱发的未成年人犯罪增加了5倍多。曾有数据统计,全国累计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达到105万人,青少年占72%,而且男性吸毒者80%有其他违法犯罪行为,女性吸毒者80%从事卖淫活动。

(五)校园暴力犯罪化。过去未成年人犯罪,只是勾结社会上的人才能作为,而目前大多数在校生独立性犯罪,存在的形式有以下三种:一是抢劫在校学生的钱财;二是团伙型近似黑社会犯罪;三是早恋而引发的矛盾导致的暴力伤害。

(六)家庭问题和失学辍学问题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影响明显。近年来,失和、失教、失德、失才等家庭逐渐增多。最新统计显示,父母离异家庭子女犯罪率是健全家庭的4.2倍。据中央综治委在对全国18个少管所和监狱的调查中,有26.6%的青少年罪犯来自破碎家庭,有近一半的青少年罪犯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七)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改造呈现反复性。未成年人思想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极易受外界条件的影响。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易于接受教育改造,但也存在较大的反复性。有的未成年人犯过去作案手段单一,但从劳改、劳教农场出来后,作案手段更加复杂化。

二、未成年违法犯罪原因的分析与研究:

结合未成年人犯罪特点极其生理心理特征,我们不难发现未成年犯罪原因来自其自身和周围环境两个方面:

究其自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未成年人自身生理、心理发育的原因,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生理、心理上都面临着巨大的变化,使他们处于一个相对的“危险期”,感到自己有一种很难用言语来表达的冲动,总想找个机会发泄一下。而且他们的神经系统很容易兴奋、缺乏理智。许多未成年人存在心理障碍问题未能得到及时的发现、治疗和排除,使得他们中一些人的认识和观念走上了歧途,对是非、荣辱观念模糊或颠倒,极易感情用事而违法犯罪。其次,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淡薄,分辨是非能力较差,其涉世的无知性、盲目性就很难应付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经不起诱惑,很容易被别人利用,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义气用事,不计后果等,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例如:某中学学生王某,在向其在信用社上班的嫂子借钱未能如愿,就在一个夜晚伙同两名同学乘其嫂子与另一女职工值班之机,持枪抢劫了信用社。审判人员提审时,他说:“我不懂得什么抢劫不抢劫,谁叫他们不借钱给我呢?我就是要报复他们一下,出出气。” 第三,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以及由此带来的相对贫困、失业,一些正常的成年人尚且难以接受,何况发育尚未完全的未成年人。

而从犯罪未成年的情况来看,下面这些客观原因也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良好的家庭教育对未成年的人生是有着重要影响的!可是,很多家长总是忽略掉了这些。从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家庭状况的分析看,由于父母离异、一方死亡或者父母感情不好,导致对孩子的教育、引导缺位,无法尽到监护、教育之责,使孩子的成长环境先天不良,缺乏父爱或母爱,是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王某上小学时父母离异,王随父生活,其弟随母生活。王的父亲好吃好赌,很少顾及王某的学习和生活。王初中还未毕业就辍学在家,经常外出游荡。在一次斗殴中王致人重伤,被判刑3年。另外,即使家庭结构健全,教育方法不当也将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溺爱型”的家庭教育往往使孩子养成好逸恶劳、自私自利、专横霸道的恶习,一旦个人欲望得不到满足就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高压型”的家庭奉行棍棒政策,在这种高压下,极易造成孩子的人格自卑和逆反心理,这样的孩子一旦犯罪,便会凶恶地报复社会,危害性极大。此外,父母的不良行为也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

其次,当今社会学校还未从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而应试教育下必然会产生很多的问题导致未成年人最终走向歧途。一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班级的等次的划分,被划为“另类”的学生往往被置之不理,受到冷遇,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极大伤害,导致部分学生自暴自弃,厌学、逃学、辍学,过早地流人社会,致使有的学生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而在未成年犯罪中,这类人高达85%。二是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学校存在重智轻德和智德分离现象,导致许多青少年学生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头脑中没有辨别是非的标准,不懂法、不知法,也就谈不上遵纪守法,最终,有的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三是学校老师本身对法律的学习较少,不能准确地教育引导,易使学生形成“老师吓唬人”的印象,久而久之,产生麻痹思想。

第三,社会环境上不良因素的污染。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作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在社会上蔓延,“一切向钱看”等不良思想无疑对未成年人产生了很大影响。一些未成年人讲究吃喝、打扮,喝酒、抽烟都会。玩游戏机,泡网吧,一次要泡几个小时,有时整宿地玩。盲目的高消费,必然要产生经济上的拮据,高消费欲望得不到满足,就可能萌发偷和抢的念头。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普及,不健康的、充满暴力和黄色污秽的信息网站对未成年的侵蚀和毒害是极深的。那些遍布中小学校周围的网吧、游戏厅、台球厅等更是诱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温床。

最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脱节。造成青少年犯罪数量居高不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管教的相互脱节。一些家长忙于工作,疏于管教,以为孩子上学由学校教育就行了。而有的学校认为学生只要不旷课、不在学校惹事生非,就是个好学生,偏重文化知识的教育。很多时候各方往往都忽略了对未成年课余时间的关心及对其心理的引导、教育。教育在学校与家庭之间出现了断层。例如某案中的家长以为星期六孩子在学校上课,实际学校已放假,教师以为学生已回家,谁知孩子受不良影响,当天在外犯事,而家长与学校均不知晓。至于社会教育方面,社会环境中的不健康的社会文化严重危害着抵抗诱惑力不强的未成年人。

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建议:

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紧密合作,狠抓落实,并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坚持 “教育保护、及时防治、综合治理、科学性” 的基本原则,预防为主,标本兼治,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1.强化家庭教育,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

家庭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沃土。家长要通过学习青少年心理学、教育学、法律等有关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和法制意识,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给青少年以潜移默化的良性熏陶,让青少年把课余时间投入到有益的正当活动中去。家长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行习惯,对孩子的道德品行、良好习惯的养成要从小抓起,从小事抓起。一旦发现有不良心理的苗头和症候,及时教育挽救。决不能对已表现出来的不良心理症状掉以轻心,如成绩下降、经常与行为不轨者交往、爱说假话、贪玩无度、迷恋黄色读物、聚众结伙等,家长都应有所警觉,因势利导,及早矫治,把不良心理遏制在萌芽初期。也要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校期间的表现,尤其是在家中与学校表现不一致的时候,更应分析原因。

2.加强学校教育,全面提高未成年人自身素质。

学校教育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关键。首先,要深入开展未成年人法制宣传教育。要大力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将每所学校建设成为未成年人法制教育阵地,广泛开展“模拟法庭”、“法制进校园”等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使广大未成年人逐步养成知法、学法、懂法、守法的良好习惯,并能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其次,按照《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关于未成年人对犯罪的自我防范的规定,通过采取专家授课、录像观摩、模拟情景训练等多种形式,向广大未成年人普及自我保护知识,帮助未成年人增强自护意识,提高防御能力。第三,坚持以德育为首,全面推进素质教青,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深入开展十八岁成人节系列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四,协调有关部门,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管理。要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配备心理辅导教师,开设吸引学生的心理课程,及时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障碍进行疏导和矫治。同时,要加强青春期性教育,包括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培养未成年人健康、成熟的性心理。认真做好“双差生”的教育转化工作,预防在校学生旷课、逃学,游荡在社会上。减少和杜绝辍学学生,防止他们过早地流入社会,染上不良习气。另外,学校要将班主任不定期家访作为制度,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座谈会不是成绩汇报会,而是谈心会、促进会,学校及时总结推广好家长的先进事迹,使好的经验大家共享。

3.加强综合治理,优化未成年人成长成才环境。

政府要把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社会综合治理中去,要切实负起责任,狠抓落实。要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倡导新风正气,净化社会环境,清除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土壤和条件。要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对学校周边的各种娱乐场所按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彻底的清理、整治,严厉打击危害学校正常秩序,侵害青少年学生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学生有一个安全、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要联合有关部门,组织青年志愿者文化市场监督队,强化对文化市场、娱乐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努力消除精神“污染源”。重点开展好让未成年人自觉远离游戏厅、歌舞厅、录像厅活动,教育、引导未成年人远离不宜进入和涉足的营业性娱乐服务场所和服务网。同时,要大力加强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未成年人活动阵地的建设,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活动吸引未成年人,满足未成年人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积极营造适合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

4.加强司法保护,做好失足未成年人的帮教工作。

对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要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应当照顾他们的身心特点,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对羁押和服刑的未成年人,应当与羁押和服刑的成年人分别看管和关押;依法对未成年人一律或一般不得公开审理,新闻报道也不得披露他们的姓名、住所、照片等;检察院不起诉、法院免除刑事处罚或者宣告缓刑以及解除收容教养或者刑满释放的未成年人,复学、升学、就业不受歧视。对于劳教释放后的青少年,进行接茬帮教,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帮助他们重塑新人,预防和防止重新犯罪,要经常开展警示教育,教育他们了解自己过去的错误,明白将来怎样做人,怎样报效社会,扎扎实实地走自新自律之路。

5.加强调查研究,探索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新办法。

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首先要加强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研究。深入开展立法调研工作。要加强对未成年人心理状况进行系统调研,掌握其现状,研究控制不良心理的对策,提供预防犯罪和犯罪预测的实践依据,对未成年人心理教育起到指导和帮助作用。要坚持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地进行调查研究,掌握和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未成年人犯罪的新因素和新规律,制定并实施科学的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战略,才能把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控制在比较低的水平上,保持社会的持续稳定和经济的健康迅速发展。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未来建设的主干骨,加强未成年人的素质教育,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希望在以后,在家长、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将未成年犯罪控制在最小的程度上,建设出一个和谐的 社会!

篇2:两课报告

绪论:(田诗云)

一、本次实践队的基本情况

二、本次实践地的基本情况

第一章关于调研报告的一些基本问题(高翔)

第一节此次调研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调研的对象、方法、主要内容

第三节 调研的基本结论

第二章 偏关县农村发展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靠天吃饭与走西口(齐连振)三千字以上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前的农村发展情况

(齐连振)两千字以上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的确立(杨帆)四千字以上

第三章 偏关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外部条件状况

第一节 工业对农业的反哺(温占斌)三千字以上

第二节 城市对农村的支持(温占斌)三千字以上

第三节 交通运输业在当地的发展和作用(赵鹏飞)三千字以上

第四节 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对当地的巨大影响(赵鹏飞)四千字

以上

第四章 偏关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第一节 传统农业的发展(叶婧)三千字以上

第二节 生态建设的进步(叶婧)三千字以上

第三节 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陈建飞)三千字以上

第四节 黄河文化影响下的农村旅游业(陈建飞)三千字以上

第五节 偏关县腰铺村的“新农村”发展模式(樊明芳)五千字千

字以上

结语

参考资料

附录

注意事项:

一、在写自己部分的时候,先列好提纲,思路要清晰,内容与提纲要符合二、语言注意得当,要结合当下政策,使用政治术语,多出现马列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理论术语,体现出良好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的看待问题。

三、多引用国家领导人的讲话

四、自己制作图表,体现出图文并茂的效果

篇3:“两课”教学方法研究

一、进一步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

既要注重理论的深度,又要贴近现实生活,切实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多年来,“两课”教研室旗帜鲜明地贯彻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的“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并以此作为衡量教学效果和教师工作业绩的重要标准,从认识和政策上引导教师朝这个正确方向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纯理论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必须确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首要的教学原则。坚持这一教学原则,就必须做到课程教学与历史实际相结合、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与学生实际相结合。

二、改革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的改革,中心是如何调动两个积极性,即不仅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而且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实践中,两课教研室的教师初步积累了一些经验,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1. 情境创设法

指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融入到特定的情境中思考问题,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种模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都与以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学生由原来的受教育者转变为既是受教育者,更是教育主体,教师由原来课堂的主角转变为起主导作用的角色,只是适当地引导学生思考和介绍有关理论观点。情境创设法可采取以下模式:第一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诱导学生进入情境,培养学生的兴趣;第二步,根据情境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导学生思考;第三步,学生讨论、分析;第四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一步思考、读书、讨论;第五步,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整理和总结。这样就避免了“满堂灌”、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增强了两课的吸引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案例教学法

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需要组织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采取案例教学法,第一步是根据教学的需要组织案例;第二步是将案例发给学生,做好启发、引导工作,让学生独立做准备;第三步是阅读、讨论;第四步是对案例进行总结,指出讨论的优缺点,进行补充与提高性的讲座等。需要注意的是案例教学与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举例说明是不同的。在这种形式的教学中,案例的组织非常重要,既要符合教学内容,又要有现实意义,时代感要强。当代的学生非常注重现实,对一些不切合实际的事物较抵触,因此,在案例教学中,案例一定要来源于活生生的现实,有一些是学生将来可能要面对的实际情况,这对学生来讲才具有吸引力,因而参与的积极性才会高。

3. 问题教学法

即教师根据课程内容提出问题,由学生独立思考,进而分析问题,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总结分析。主要步骤如下:问题设置—提出问题—讨论、分析问题—进一步提出问题—进一步分析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分析。在这种教学法中,有两次提问、两次讨论,它们是一个整体,第二次是在第一次基础上的推进和深入,不能将两者割裂开来。同时还要注意问题的设置一定要精简实效,并且有适当的隐蔽性和启迪式,既不要太简单明了,更不要过于高深,还必须层层推进,逐步提高思维要求。问题教学法中的问题可以由学生提出,也可以由教师提出。教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只是起引导作用,在学生思考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常规的思考方法,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问题教学法在发展学生智力与创造才能方面有明显的优越性。

4. 交互设疑式教学法

即以贯彻启发式原则为宗旨,着重解决学生认知领域的问题,以设疑、激疑、质疑、解疑为重要线索的教学方式,旨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寻找答案,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交互设疑式教学法就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双向交流的形式,可让教师设疑和学生设疑两种形式交互进行。教师设疑,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或者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得出结论。学生设疑,即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把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而后教师可以回答,也可以引导,或者由其他学生来回答,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反映不断地加以引导,这也是一种有效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途径。师生交互设疑就是提出问题引起探讨,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实质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一个过程。交互设疑式教学法可以考虑以下的教学模式:(1)教师设疑,引起学生兴趣;(2)学生思考、寻求答案;(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深入提问;(4)教师引导解决问题。

5. 讨论、辩论法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准备论题,组织学生讨论或者辩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事先公布论题,让学生在课前找资料、做好必要的准备。讨论和辩论的过程是不断帮助学生从各个角度、从不同的层面认识知识。这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既可加入到学生的讨论、辩论中,又可作为旁观者,在必要时进行引导。在讨论、辩论结束后,教师一定要进行点评,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知识、把握知识。

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手段和方式的更新

高职学生既没有新旧社会对比的印象,更没有新旧经济体制下的生活体验,单靠教师讲解效果毕竟有限。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后,在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记录片或历史影视片段,展示计划经济下的某种场景,利用它给予学生鲜明的印象和震撼力,从中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层层分析,激发他们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得出正确结论的欲望,再提供改革开放前后对比的影视材料,让学生不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更深的感悟,而且有继续深入研究的愿望。这样就提高了“两课”的实效性,增强了“两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注重教学手段更新,普及现代教育技术方面,“两课”教师要进行积极的探索。

四、学生的社会实践是“两课”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篇4:“大学物理两课”现状调研报告

摘要:“大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是高等学校理工科各专业两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华东地区工作委员会于2013年底启动了华东地区高校大学物理“两课”状态调研工作。有关调研结果为高校进一步深化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

“大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以下简称“大学物理两课”)是高等学校理工科各专业两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两课”的知识体系、思想方法和实验手段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对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学物理两课”要达到上述教学目标,必须建立在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基础之上。为了比较全面地了解国内高校大学物理“大学物理两课”教学现状、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明确下一步教学改革思路,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华东地区工作委员会在2013年12月工作年会上发起对大学物理“大学物理两课”现状开展调研的倡议,得到广泛响应。全部调研工作于2015年9月结束。

一、“大学物理”课程调研

1.教师现状

“大学物理”是基础课,教学内容相对技术性课程较传统、稳定,对任课教师一般没有太大的挑战性,对教师职称提升也没有太多的支撑,但课程教学压力却很大——工作量大、内容覆盖广、教学规范性强、学生基础高低不一。那么,教师在个人诉求方面的愿望与现实的落差往往就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接受问卷调研的教师中,具有副教授及以上高级职称的教师占调研总数的54.38%,目前打算晋升副教授的占讲师总数的23.18%,打算晋升教授的占副教授总数的47.99%。在职称晋升对教师事业和生活影响方面,教师更注重职称晋升对科研和家庭收入的影响,认为职称晋升对教学有帮助的仅占9.85%;在科研和教学精力分配方面,大多数教师把精力放在科研上;在收入满意度方面,对现有收入满意的教师占6.02%,基本满意的占49.64%,不满意的占44.34%。

结合调研结果,我们认为,“大学物理”课程教师(华东地区)的职称普遍较高,而且还会越来越高,这表明基础课教师升职需求持续增长。教师心态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因此需要妥善处理好教学与升职和做科研的矛盾。

2.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课时

(1)教学内容。由于“大学物理”教学内容的广泛性——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近代物理,长期以来受到多方质疑,认为应根据需要有所选择。因此,我们对“大学物理”教学内容的适切性进行了教师和学生的同步调查。教师问卷要求教师就教学内容做出“调整性判断”。调研表明,认为教学内容需要调整的教师占73.91%,认为需要大量调整的占6.57%。有关教学内容调整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增加物理学前沿知识,教学与实际应用相联系,根据不同专业调整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内容的可读性、趣味性等。部分教师还针对具体章节,提出了应增加或减少的具体内容。在学生问卷中,我们要求学生就教学内容做出“有用性判断”。调研显示,绝大部分同学认为,力学(70.93%)、电磁学(54.33%)和光学(47.03%)是重要的,热学(44.64%)是次重要的,其他内容不太重要。

综上表明,“大学物理”教学内容的可调性和适切性是应该加以考虑的,可以根据学生或专业需求做适当调整。当然我们认为,应该在保持物理知识系统性的基础之上进行必要的调整。

(2)教学方法。面对初进大学的一年级新生,基础课教学方法尤其重要。因此,我们在此次调研中设置了教学方法多样性与接受性的调查。在教师问卷中,我们调查了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调研结果发现,采用最多的是“教师主讲”方法(占64.60%),其次是“教师精讲、学生质疑、教师答疑”方法(占29.93%),“学生先自学再交流、教师适时予以指导”占2.01%,“专题讲座与讨论”占2.19%,其他方法占1.2%。这说明,教师讲解依然是目前“大学物理”教学中教师运用最多的教学方法。学生问卷则设置了“最喜欢的教学方式”选项。调研结果显示,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式是“教师精讲、学生质疑、教师答疑”(占49.97%),其次是“教师主讲”(占30.48%),喜欢“学生先自学再交流、教师适时予以指导”的占10.35%,喜欢“专题讲座与讨论”的占7.76%,其他占1.91%。

两组数据比较发现,教师更多地选择自我表现的教学方式,学生更喜欢参与性的教学方式,希望能有提问、讨论和交流的机会,更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对于教师教学改革的方向具有一定启发。

此外,调查问卷还特意设置了关于网络学习态度的选项。调研数据显示,喜欢网络学习的学生占38.65%,不喜欢的占36.91%,约25%学生持无所谓态度,说明网络学习方式尚未成为学生的自觉学习方法。

(3)教学手段。在调研中发现,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方法的教师占75.92%,其中多媒体教学为主、传统教学手段为辅的占55.66%,传统教学手段为主、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辅的占20.26%。19.89%教师仅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另有4.20%教师仅采用多媒体教学。希望老师以多媒体教学为主、传统教学手段为辅的学生占50.08%,希望以传统教学手段为主、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辅的学生占37.13%。在教学手段偏好上,教师和学生比较接近。

(4)教学课时。教学课时是实施和完成教学要求的基本保证。教育部高等学校基础物理教学指导委员会2010年制定的《大学物理教学基本要求》规定,“大学物理”课时不低于128学时。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实际授课学时在90~120学时的高校最多,占被调查学校的46.17%;其次是60~90学时,占40.69%;120~150学时的占22.45%,少于60学时的占13.87%,150学时以上的占5.66%。教师对“大学物理”课时的看法是,认为总学时太少的占50.36%,认为基本合适的占46.90%,认为总学时太多的占2.76%。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物理教学基本要求》规定的学时数是适中的;有一半以上的学校存在“学时危机”;由于教学内容存在可压缩、可调整的弹性,那么学时的危机可能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我们通过“弹性”调整教学内容的“指向性”(或称“适切性”),就可在教学内容系统化前提下,实现教学时数的可调化。

3.评估方式

评估是教学效果的检验,最容易量化的是命题考试。本次调研仅针对命题考试形式、方式和内容对教师、学生进行了同步调查。

关于命题形式,统一试卷、任课教师轮流命题的教师最多,占37.77%;统一试卷、专人命题的教师占37.41%;采用试题库自动命题的教师占13.32%;任课教师自主命题的占10.58%,其他占0.91%。可见,各高校大学物理考试命题多采用各专业统一试卷的方式,统一命题形式合计占75.18%。

关于考试方式的调查显示,闭卷考试占绝大多数,达到95.99%,其他考试方式,比如开卷、半开卷、写小论文、专题答辩等方式的考试很少被使用。

关于考试内容,考查重点放在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及其运用的占94.53%,其中“简单运用”占49.27%,“灵活运用”占45.26%。

在学生问卷中,学生喜欢的考试方式与教师普遍喜欢采用的考试方式(即闭卷考试)不同,学生们的偏好存在差异。学生喜欢的考试方式依次是,开卷考试(39.03%)、闭卷考试(29.83%)、写小论文(24.39%)、半开卷(21.45%)以及专题答辩(8.87%)。对教师的考核重点,认为题目太难的学生占25.04%,觉得概念、公式太多记不住的占57.70%,认为题量太大做不完的占24.61%。

由此可见,单一的闭卷考试不能被学生认可,教师认为重点考查的内容,学生在考试中感觉极不适应,这是很值得认真思考和改进的方面。

二、“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调研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与“大学物理”课程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实验室要有足够的空间容纳学生和仪器;其次,实验仪器存在添置和维护的问题,需要有经费和实验技术人员的支撑;最后,专职教师必须在原理和实验动手方面都擅长。

1.实验室条件

实验室条件包括用房面积和运行经费,这是反映接纳能力和维护能力的两个重要指标。本次调研侧重于2008年以来华东六省一市高校在实验室用房面积和运行经费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物理实验室面积在1000~1800平方米的高校有9所,2000~2864平方米的高校有8所,3000~3800平方米的高校有11所,4000~4800平方米的高校有3所,大于5000平方米的高校有4所,有1所高校的大学物理实验室面积为10000平方米。

在实验教学年均运行经费方面,10~20万元的高校有11所,4~8万元的高校有9所,1.2~3.5万元的高校有8所,32~50万元的高校有4所。值得说明的是,上述4所年均运营经费超过32万元和面积超5000平方米的高校分别是“985工程”大学、“211工程”大学和省属重点高校。由此可见,重点院校在实验室基础建设方面的确有强大的保障能力。总体上看,即便是面积最小、经费最少的高校实验室,在硬件投资上还是能维持教学与发展的需要。

2.实验室专职教师状况

专职实验物理教师是实验教学的中流砥柱,队伍的层次、结构和稳定性都关乎实验教学的质量和发展。本次调研侧重于2008年以来华东六省一市高校物理实验专职教师的年龄结构、职称、学历及人员变化状况。

(1)年龄结构。调研显示,大于55岁的教师占6.1%,45~55岁教师占28.7%,35~45岁教师占41%,小于35岁的教师占24.2%。总体上看,专职教师年龄分布比较合理,以35~45岁教师为主,35岁以下教师人数多于55岁以上的教师。因此,在今后5~10年的时间里专职教师队伍不会因退休而出现“断层”,也不会出现专职教师经验不足的现象。传承关系相对稳定。

(2)职称与学历分布。调研发现,实验教学单位负责人职称层级与教师队伍学历配置呈正相关。实验室中高学历教师比例较低的,其负责人职称层级也较低。

(3)专职教师人数变化。调研数据统计显示,自2008年以来,23所高校的专职教师人数基本维持稳定,2所高校减少了4人,1所高校增加了10人(这所高校现从事实验教学的教师共有15人,其中2/3教师是2008年之后新增的)。调研表明,相对于实验室硬件条件在近年来的较大改善,专职实验室教师队伍相对稳定,队伍发展滞后于教学条件的发展,对实验教学发展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约。

3.实验室专业技术员状况

实验教学的良性运作需要专职教师和技术员的互助协作。专业技术员是实验室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也是实验教学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本次调研对2008年以来华东六省一市高校实验室专业技术员的人员数量、学历层次和近年来人员变化状况进行了调查。

(1)人员数量。在37所填报了实验室人员配置情况的高校中,26所高校配置了实验室技术员(占填报学校的70.28%),人员数量在l~18人不等;11所高校没有配备实验室技术员(占29.72%)。可以看出,目前不少高校实验教学单位技术员配备不够合理,存在严重的结构性问题,亟待改善。

(2)学历层次。这次调研共有3l所高校填报了实验室人员学历状况。31所高校有实验技术员184人,其中具有本科学历的占33.7%,具有硕士学历的占31.5%,具有博士学历的仅占3.3%。虽然技术员队伍能否胜任岗位职责不一定和学历直接相关,但技术员队伍总体学历偏低却是不争的事实。

(3)人员变化情况。在上述3l所高校中,12所高校技术员人数是减少的,共计减少26人_8所高校技术员人数是增加的,共计增加15人。总的来说,技术员在一年年减少。

高校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情况调研显示,近七年来实验室规模和经费投入是足够大的,专职教师基本维持不变,但实验室技术人员数量在减少。如果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将会影响“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有关思考

这次调研反映了当前高校大学物理“两课”教学的现状,可以看到在以下三个方面存在的冲突:一是教师待遇、职称与基础授课之间的冲突,基础课教学不能很好地解决教师生存问题和职称问题,这势必影响教师在基础课教学上的投入。二是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讲课方式和考试形式方面,与学生的理解与喜好之间存在偏差与冲突。作为教师,到底应该坚守,还是应该妥协(适应学生),这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三是实验室建设在人力和财力上的不协调。近七年来,国家或学校给予实验室的经费投入不能算少,但实验室自身的人力资源却有减无增。这是令人担忧的一件事。

我们认为,高校应该致力于从管理层面和教师层面进行以下改革:

在管理层面,要千方百计改变现有的重论文考核、轻课程建设和教学过程考核的方式,要为基础课教师解除后顾之忧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要充分改善基础课教师的生活条件,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感受到“多劳多得”的分配制度,这样才能使教师安心于教学研究和改革;要充分营造尊师爱生的氛围,使基础课教师能有更多的与学生交往的空间和时间,用教师高尚的师德行为影响学生并获得尊重。同时让教师感到学生的单纯、朴实和可爱。

在教师层面,要着力思考教材建设如何适应现代科技发展和课堂教学的变化;要着力思考如何提高教学技能,将重要的、系统化的、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以学生喜爱的形式呈现出来;要着力思考如何真正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体,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基础课的积极性和热情。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体,教学是教师的核心工作,要尽职尽责、想方设法地提高教学质量。

篇5:两课社会实践报告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社会实践“的指导思想、目的和意义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社会实践实施过程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参考题目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具体要求

五、如何撰写社会实践报告什么是社会调查报告l社会调查报告目的是调查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或某一现象,以引起公众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尽快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解决,两课社会实践报告。社会调查报告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公众关心的社会经济与发展问题,它注重真实、具体、典型的事例与数据,注重分析事情产生的背景、成因,意义或危害性,也可适当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合理建议。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社会实践的指导思想、目的和意义指导思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社会实践活动要以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理论联系实际”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使学生在深入社会、投身实践、接触工农过程中,增强对国情、省情、乡情的了解,增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取得成就的了解,丰富和深化对所学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增强学生观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方向。我们每个活着的人,对社会的认识程度和贡献的多少是人成熟和成功的重要标志。社会实践可以提高战胜各种困难的勇气,可以激励热爱生活、珍惜生活、升华幸福人生的质量。社会实践对同学们的健康成长、早日成才具有一生一世的重要意义。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社会实践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社会实践是同学们利用寒假,到自己家乡进行社会调查,可以到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区或者农村了解改革开放发展情况,利用所学的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问题,探求所解决的对策和方法,写一篇调查报告,亦可对某一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进行调查和研究,进行个案分析。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社会实践题目l在校大学生课余生活调查可缩小调查范围,比如针对贫困大学生、专科生、本科生、文科、工科、网络生活等,可根据调查的具体内容自定副标题l基本要求:l原则上以4---5人的小组为自然单位作为社会实践的基本单位;并以确保安全、就近实践、经济有效为原则,社会实践报告《两课社会实践报告》。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具体要求

1、必须亲自进行社会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

2、每4-5人一份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字数3000以上。

3、社会调查报告内容不允许从网上下载,而且必须同调查的地点相符合。

4、社会调查报告须打印,A4纸。

5、按照要求的格式。

6、交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时间:开学第二周,由各班班长按学号排好,过期不候。

7、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成绩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

8、成绩优秀者颁发证书。

9、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不及格者不能获得毕业证书。l

六、如何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l

1、封皮l标题、l班级、l姓名、l学号、l

2、标题:l可以是公文式标题,即《关于~的实践调查报告》;l l也可以是观点式标题,例如,《社会是大课堂,实践长真知识》。l

3、前言:写出社会实践调查的实践的1主题2参加者3时间4地点5调查目的6调查方式。然后用”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从而过渡到正文。l

4、正文:l

1、活动内容,l

2、调查经过、数据调查l

3、数据分析,结果分析,l

4、经验体会,理性思考,l

5、问题和建议。l作为学生应该着重写自己的认识,特别要写出自己的体会,思考后的理性认识,对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评价。l

4、结语:l写出作者自己的感悟以及对此次活动的意见、批评或者建议。l

5、落款:l署名和报告时间l

6、附件:l调查问卷、访谈提纲、照片、参考文献等l应该注意的问题:l写作时可以按以上几部分构思,但行文时不要写上”前言“、”正文“、”结语“、”落款“等字。l

一、(一)、1、(1)、l而要写标题,如”基本情况“、”主要体会“、”几点思考“、”问题和建议“等。文字格式l(一)字体:宋体l(二)字号l

1、标题:二号,粗体l

2、--小三号,粗体l

3、一级标题:三号,粗体l二级标题:小三号,粗体l三级标题:四号,粗体l四级标题:小四号,粗体l

4、正文:小四号l(三)行距:单倍行距l

一、普洱茶文化旅游产品历史开发基本状况l(一)、普洱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历史与现状l

1、普洱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历史l(1)普洱茶文化旅游产品….l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可从…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参考题目经济类:

1、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状况调查

2、大学生创业、就业状况调查

3、吉林省信息产业发展状况调查

4、吉林省经济发展软环境调查

5、长春市城市经济建设的现状与未来调查

6、农村文化建设状况调查

7、吉林省城市地域文化状况调查

8、吉林省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

9、农民收入问题调查

10、农民税赋负担问题调查

11、民间投资问题调查

12、贫困大学生问题调查

篇6:两课报告

2012年暑期“两课”社会实践

调查报告

专业:采矿工程

年级:2010级 班级:10-4班

姓名:油桃

学号:311002010422

指导老师:李婧华

2012年8月10日

2012年暑假“思政课“社会实践

河南省渑池县 农村居民用电安全状况

调查地点:河南省渑池县调查对象:各乡镇居民,各片区电工及电业局其调查范围:渑池县各乡镇调查主题:农村居民用电安全状况调查人员:油桃调查时间:

调 查 报 告

他电力技术人员

2012.7.20--2012.8.10

2012年暑假“思政课“社会实践

前 言

2012年暑假期间,学校为了加强我们理论知识的巩固和认识社会实践的本领,以增进大学生社会认识,提升实践能力为目的,开展了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本人在此次活动中积极响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主义为指导,遵循客观性、全面性、发展性、具体性、群众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原则,按照社会调查研究的程序,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在家乡渑池县随电业局电力检修人员抢修受灾村庄并检修农村电网时,就渑池县各乡镇“农村居民用电安全状况”展开了调查,并编写此报告。

1998年以来,我国农村电网改造已取得一定成果。,国家实施了大规模的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经过多年的努力,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作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当前农村电网结构还比较薄弱,还不能满足农村地区用电快速增长的需要,而且农村用电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农村电力技术人员和居民安全用电意识不强,家庭电线等设施普遍存在问题,电线线路设置不合理,用电安全令人堪忧。就此次调查的渑池县来说,农村用电安全实在令人担忧。渑池县各乡镇均处于山区或丘陵地带,洪水、雨雪、火灾等自然灾害多发,村民居住相当分散,这些都为农民用电安全带来诸多隐患。

希望通过此调查引起电力技术人员和居民对用电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强化安全用电居民安全教育和儿童安全教育,提高居民整体安全用电意识,同时加强电力技术人员对公用输电电路的安全检查修复,倡导用电居民对节约用电,安全用电,使农村电网呈现一番新的景象。

2012年暑假“思政课“社会实践

正 文

一. 调查概况

1、调查人员、方法及时间

此次调查的参与人员为笔者、各片区电工,采用走访的形式,自七月二十日至八月十日,为期三周。

2、调查过程及相关情况概述

暑假期间,曾随渑池县电业局电力检修人员抢修受灾村庄并检修农村电网,在为农村居民排除一个个用电安全隐患的同时,深刻地认识到农村用电安全存在着严重问题,并由此展开调查。

调查围绕农村用电安全问题,以走访形式结合实地考查,对各个村庄的用电线路和设备做了详细的检查,并结合电力工作人员帮助村民做了大量检修工作,走访各村居民,查处农村违章用电和盗窃电能行为,为十多个村庄排除了用电安全隐患。在调查过程中还向村民宣传普及安全用电知识,劝导他们积极上报安全隐患,早上报,早排查,增进居民安全用电意识。

二. 调查内容分析

一、渑池县农村用电安全现状分析

(一)农业生产季节性、临时性用电多,设备安全隐患突出。由于渑池县农村春夏抽水排灌、养殖以及农产品加工等季节性和临时性用电多,设备陈旧、老化严重,安全保障措施欠缺。农村用户缺乏对其生产用电设备安全投入和检查,不合格的导线、插座普遍存在,用户末级剩余电流保护装置的安装、投运率低,使农村用户用电设备自身安全隐患突出。

(二)农村家庭用电电线老化严重、室内电线连接不合理、线路走向杂乱。此次回家乡渑池县仁村乡,发现村里的电线拉得像蜘蛛网,一些线路老化了也不更换。通电线的安全使用年限一般为室内电线少于十年,室外电线少于五年,然而农村居民用户却由于用电安全意识不强和家庭经济因素等原因,导致电路电线长期不更换,根据调查分析有73%的被调查居民家庭电线使用超过15年,即第一次电网改建后从没有换过电线;电线使用期在10—15年的占调查人数的15%,2012年暑假“思政课“社会实践

电线使用期在5—10年的占7%;而电线使用少于5年的仅占5%。

如下表:

而且根据调查中的统计,家庭电线线路布线合理的占13%而有87%的居民电线杂乱无章,有超过75%的居民电线连接存在明显安全隐患,仅有不到25%的居民家中没有发现明显的线路连接安全隐患。

(三)农村公用输电线路抗风险能力差,对雨雪、强风、冰雹等突发风险抵抗能力差。主要表现在:

1、渑池县各乡镇均处于山区或丘陵地带,洪水、雨雪、火灾等自然灾害多发,成为用电安全最大隐患。

2、电力工作人员对农村高压线路附近环境监督不严周围普遍存在树木、房屋、家用电缆等。

3、居民私挂电线现象严重,导致公用传输线路经常性短路。

(四)农村家庭生活用电总功率不断加大,电线、开关、插座等设施难以负载。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很多居民家庭开始有空调、冰箱等大功率用电器,但是长期未曾更换的家庭电线、开关和插座等出现难以负荷的现象,多处居民家庭出现电线烧焦,插座变形问题,而农村居民多数没有给于充分关注。然而渑池县由于地理条件,居民分散,为家电线路的维修带来很大困难。

二、用电安全隐患的原因分析

根据调查分析总结,渑池县农村用电普遍存在安全隐患的两大原因如下:

(一)农村用电点多面广,检查、维护管理难度大。由于渑池县农村特殊的山区、丘陵地理环境,农村用户居住分散,点多面广,供用电线路普遍较长,并且线路周边环境复杂,道路和房屋交错,洪水、雨雪、火灾等自然灾害多发,特

2012年暑假“思政课“社会实践

别是农村居民房屋拆除和新建、违章改扩建、现象普遍存在,使高压线路及低压外线通道被侵占或破坏,检查、维护管理难度大,供用电安全的外部隐患突增。

(二)供用电安全意识薄弱,对用电安全重视不足。一方面,供电企业员工对供用电安全重要性和复杂性认识不到位,使其对供用电设备的巡视、检查不到位,不能及时发现设备缺陷,甚至有的为了减少抢修、维护工作量,违规将农村配电台区剩余电流保护装置退出运行,使供用电安全保障措施效果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农村用户对用电安全隐患的危害性认识不到位,对存在问题的电线、开关、插座等设施更换不及时,比如,一般农村室外电线安全使用周期是少于五年,室内电线使用周期少于十年,而农村多数居民电线周期超过十五年甚至不存在更换意识,只有在出现多次严重问题时才会更换。而且多数居民不会辨别电路危险警示牌缺乏安全用电意识。

三. 提高农村用电安全的对策

针对渑池县特殊地理条件和生活生产方式,要制定如下电安全的对策:

(一)加强安全宣传和教育,提高供用电双方安全意识针对农村用户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在醒目地方或人口聚集点书写宣传标语或粘贴宣传画,在新建配电室墙上张贴安全用电宣传瓷砖画,印制和发放安全宣传手册、宣传单等。同时,加强对供电所电工安全教育,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消除畏难情绪,严格执行安全用电管理各项规定。另外,加大与政府、媒体的沟通合作,通过电视台、村组广播等宣传电力设施保护和安全用电知识,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和法制文化,使安全用电观念深入人心。

(二)加大安全投入,提升供用电安全整体水平供电企业应设立抽水惠民配电箱,对季节性用电的配电设备实行循环使用,以减少用户投入,规范和疏导抽水排灌用电行为。加强对配电台区二级剩余电流保护装置的完善,提高电网安全事故防范能力。严格按规定设置供电设施保护标志和安全标志。加大用户用电安全检查,对用户严把设备验收关,严格选用安全可靠、质量过关的电器产品,并加剩余电流保护装置,消除设备隐患。对少数用电环境差、风气不正的地方,要会同当地乡镇政府、派出所联合进行整顿,依法给予有力打击和严厉处罚,营造出良好的。

2012年暑假“思政课“社会实践

(三)实行电力技术人员责任制,强化管理。电力技术人员是电力技术管理工作的主体。实行电力技术人员责任制,职责、职权和专业班组职责挂钩,能充分发挥技术人员作用,解决居民私自架设电线等问题,提高用电安全。

(四)实行对用电居民电线实施使用周期进行监督,倡导居民进行电线更新和线路合理规划。

结 语

通过我对渑池县部分农村地区用电情况的调查发现,渑池县农村电网结构还比较薄弱,还不能满足农村地区用电快速增长的需要,而且农村用电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农村电力技术人员和居民安全用电意识不强,家庭电线等设施普遍存在问题,电线线路设置不合理,用电安全令人堪忧。继续完善农村电网、农村用电安全建设还任重而道远。我觉得只有通过引起电力技术人员和居民对用电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强化安全用电居民安全教育和儿童安全教育,提高居民整体安全用电意识,同时加强电力技术人员对公用输电电路的安全检查修复,倡导用电居民对家庭电线、开关、插座的基础设施定期更新,使其共同做到对用电灾害的及时减除、准备和应对才会使农村用电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安全景象。

上一篇:乐山我要为你歌唱的爱国诗歌下一篇:写第二课堂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