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外阅读调研报告

2024-05-05

语文课外阅读调研报告(通用6篇)

篇1:语文课外阅读调研报告

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研究开题报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语文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从当前农村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现状看,形势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初中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不浓,阅读中缺少碰撞先人富有哲理的思维火花,缺少捕捉描述人性的闪光点;读物较少,阅读面狭窄,农村学校简陋的图书资源环境与新课标下要求七至九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大相径庭;课外阅读的时间比重减少,电视、电影、网络等活动方式让课外阅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学生的独立思考性能减退,学生的依赖性能在潜滋暗长;学生的阅读能力正在退化,由于学生缺乏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独立阅读功能正在逐渐萎缩,学生品德也弱化,人文精神失落,危及民族基础素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无疑是使孩子终身受益的重要措施。

一、课题的提出

1、提出和研究的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课内外结合,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然而古蔺的现状是绝大部分初中生三年只读教材,课外阅读严重缺失,少数学生有一定的课外阅读,但局限于教辅书之类的浅阅读。由于没有真正的课外阅读和切实可行的阅读指导,导致学生语文素养不高,进而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提出和研究的依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多读书,课程标准规定了课外阅读最低标准,即初中三年学生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40万字。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几乎所有语文成绩好的的学生都认为,他们的语文成绩主要得益于课外阅读。多读时文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多读名著可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朱永新说过: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等于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正如钱理群所说,语文学习是为人的精神成长垫底。

3、问题的研究现状

深圳严凌君编有《青春读书课》、山东青岛王泽钊编有《新语文》,北大钱理群等编有《新语文读本》、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等编有《现代语文》,在全国均有影响。但针对山区学校,适合山区学生阅读的研究,目前尚无有影响的读本。

4、问题研究的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巢宗祺教授强调,“读书是学好语文的第一要务”,“要读含金量最高的作品”,“读书包括兴趣、习惯、品位、方法、能力的培养”。温儒敏教授也强调,“阅读量非常重要,有一定的阅读量,语文素养才能上得去。光靠做题,是不行的”;“要挤出一点时间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尊重他们的阅读体验,鼓励他们的个性化的理解,注意保护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多读比多写更能提高写作能力,因此我们提倡大量阅读,适当练笔”。通过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学生爱上阅读,通过读一流的文章,开阔视野,提高素质。同时,丰富语文教师的学识,提升语文教师的文本研读能力,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课题的界定

“山区初中生”特指地理位置边远地区、文化相对落后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语文课外阅读”指语文学科的课外阅读,立足学科立场,注重语文味;“实践与研究”指课题实践与研究并重,以实践为基础。

三、课题研究设计

(一)研究的指导思想

通过课外阅读的研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进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二)研究的具体目标 研究课外阅读的内容、课外阅读的指导方法和测评方法。

(三)研究的具体内容

1、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框架。

延伸阅读、名著导读、诗文选读、经典诵读、专题研读、本土作品阅读、网络阅读等。

2、可能有的创新点。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提升教师钻研文本的能力,编辑出版适合山区学生使用的课外读本,丰富语文课程资源。

3、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课外阅读的自主性、有效性、个性化和创生性。

(四)研究的方法、原则与策略

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研究原则:实在性、合作性、个性化、开放性。本课题将实实在在开展课外阅读研究工作,绝不弄虚作假;造福学生,让学生受惠得益,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和经济负担。研究策略:将相关内容分解细化到参研学校。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准备阶段(2014年9月—10月):调查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分析问题,提出对策,撰写方案。

实践阶段(2011年10月——2012年12月):阅读指定图书,研写推荐卡,班级内流通。

总结阶段(2012年12月——2014年1月):征集学生的推荐卡,集卡成册,全校流通,撰写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六)预测课题研究的成果

课外阅读课程成为我校的特色课程,学生以阅读为乐,争先为图书写推荐卡,推荐卡以年级为单位全校范围内流通。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篇2:语文课外阅读调研报告

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2001年7月,颁布并实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学生阅读的要求以及课外阅读量,并给出了“新课标推荐书目”。因此,学生课外阅读已越来越被学校、家庭、社会所重视。尤其是各级各类学校,将语文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从而使课外阅读成为实施大语文教学观的重要渠道。很多教师已清醒地认识到:阅读是语文教育的重心,探索并完善阅读教学体系,成为目前中小学语文教育界日益关注的焦点。

本课题虽然有很多人在研究,但是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是很理想,尤其是农村小学生的阅读问题,课外阅读没有系统,效果不明显。课外阅览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和补充,课外阅读是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农村中学生,由于受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尤其是教学硬件设施的严重不足,造成了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贫乏。同学们课外书籍读得少,写起作文来,个性化严重缺失。这种缺失,表现为缺乏真实、缺乏思想、缺乏创新、缺乏理念。这些个性化的缺失,最主要原因是课外书籍读得少,达不到知识的积累,达不到厚积薄发的境界。在有效的条件下初中生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如何创建初中生有效的课外阅读。因此,本课题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国内外的阅读理论来看,较多地注重了阅读过程、阅读心理和阅读能力构成的研究,而较少关注阅读教学,特别是课外阅读现状和课外阅读的管理研究。就国内语文教学现状而言,山东烟台的“大量读写、双轨运行”虽然已取得有一定推广价值的成果,但对深层次的课外阅读仍缺乏深层的研究。开展课外阅读在绝大多数地方尤其是农村初中只是停驻在口号呼吁的层面,尚未落实。为了深入了解我市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有效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对我市农村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试图提出相应的对策。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无疑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怎样在新的课改背景下,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和整合,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方法的指导,是我们选择本课题研究的初衷。

(三)课题研究的特色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南宫市区和市区周边农村的初中学生,这是我市的一群特殊学生群体,他们的知识面和阅读渠道与一般的农村中学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与一些先进城市的学生相比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项任务对承前启后能力尚未完全定型、有着很大可塑性的初中学生来说尤为突出。因此,课题研究也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总要求:初中生的课外阅读量应为155万字。他们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调查表明,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和写作水平与他们的课外阅读密切相关,因为课外阅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使他们具备了较广阔的知识背景和认知能力,当新的学习内容呈现在面前时,他们就会比别的学生学得好、学得快。由于学生把广泛阅读中积累的大量词汇和写作方法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容易取得较为满意的成绩。因此,因而选择这样的问题来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界定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是指教师准确把握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原因和动机的前提下,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处理好教师外部强化和学生自主性需求的关系。灵活地拓宽阅读书源;有目的地强化学生阅读意识;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阅读方法,同时要求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实践中合理运用。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读书能力,使得他们去读更多的书,吸收更多的语言精华,阅读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进入良性循环。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界定为南宫市区和市区周边农村的初中学生。

三、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课题的目标设定极具可行性、操作性,主要内容围绕着目标的达成而设,每一个内容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是课题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题研究成功的有力保证。初中学生课外阅读心理趋向研究;如何通过活动培养从初中生课外阅读兴趣;初中生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策略;教师阅读习惯与学生阅读兴趣的关系。

1.《语文课程标准》相关论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并规定了具体的课外阅读量,第一学段,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

2.苏霍姆林斯基有关阅读的论述

学生能不能顺利地学习,首先就取决于他会不会有效地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否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否阅读。因此,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还提出了阅读跟学习紧密联系的主张,认为阅读给学习创造“智力背景”,认为课外阅读“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

3.心理学观点

心理学家认为小学生的心灵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向质变的发展过程。而大量阅读、语言的积累则是促进质变的有效渠道。因为大量阅读扩大了信息的输入和积累,这些信息的广泛性、层次性和新颖性,促进学生人格与才华向高层次发展。再者,根据人的发展关键期论点,十三岁以前,也就是小学阶段是人的机械记忆的黄金时期。因此,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应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让学生多读多记,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丰富词汇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做准备。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通过课题研究,争取达到以下目标

1、从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入手,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探索小学课外阅读内容、阅读形式指导以及课外阅读课堂指导的方法研究,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实效性。

2、通过让教师介入学生的课外阅读,让学生的课外阅读与教师的指导同步发展,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使学生真正读起来,真正欣赏起来,真正走进阅读。

3、通过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喜欢上书,喜欢上阅读,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启迪生活,学会做人。

4、在实践研究中,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切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5.提高课题组及实验学校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学生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指导研究。2.学生课外阅读形式的研究 3.学生课外阅读过程的指导研究。4.学生课外阅读评价的研究。

5.探索、研究符合各个学段学生课外阅读特点的有效指导方法。

6.探索和创新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方法,构建有效的符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阅读指导策略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调查法:采用问卷的形式,了解教师、学生、家长对课外阅读现状的看法,就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细致调查,客观分析,找准问题所在,确定研究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以便“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展开课题研究。

文献法:通过多种途径搜索其他省市在相关课题研究方面好的经验做法,结合学校实际,借鉴使用。同时从《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通讯》中选择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相关文章推荐给课题实验教师。购买有关语文素养和阅读教学方面的书籍,组织课题组成员经常学习,相互交流、研讨,搜集前沿理论信息,指导教师有效进行课题研究。

行动研究法:深入学习理论知识,立足所教班级,结合课题研究目标,制定科学的研究方案,并针对实验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采取新措施进行修正和完善,逐步构建适合本校学生的、较为完善、有效的课外阅读的模式。同时积极撰写阶段科研成果,从而转变教师的职业行为,提高科研水平。经验总结法: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注重积累第一手资料,不断进行概括和归纳,最终提炼出切实可行,前瞻有望的研究成果。

案例研究法法:对个别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调查、观察、分析,课题研究提供素材资料。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1.11--2012.2)

(1)成立课题小组。

(2)做好实验前测。

(3)加强学习,掌握理论,学习研究方案,让课题组成员都了解该实验的内涵,并组织专题学习或讲座交流活动。

本阶段成果为:《初中学生阅读心理趋向调查研究报告》

(二)实施阶段(2011.06—2013.11)

主要任务:围绕课题开展各类专题研究。

(1)制定实验方案:确定实验目的和内容,制定出每学期的实验步骤和措施。

(2)开展各类专题研究。

——开始启动实验,动员所有任课教师的力量,并取得家长支持。

——紧紧围绕实验确定的研究内容,开展相关的研究。

——特别关注读书积极学生的变化,及时总结,或请他们自述成文,以给他人借鉴、学习。

本阶段成果为:论文《初中学生阅读兴趣培养活动论》和《初中生课外阅读兴趣与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三)总结阶段(2013.12—2014.03)

(1)全面总结课题研究情况。完成各项课题的研究任务,撰写实验结题报告,确定今后进一步研究实验的方向和重点。

(2)对整个实验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估验收,形成研究成果,实施推广。

本阶段成果为:论文《初中生课外阅读兴趣与能力培养策略研究》和《初中生课外阅读指导的研究》

七、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分工 本课题的负责人伏蓉经常参加各种研究活动。“十一五”课题的参与者,省骨干教师,邢台市第二届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全面调控课题研究的运作,我们还将与高等院校、省市教科所教科研有关专家(如:王克勤所长)保持联系,请他们对课题研究进行把关,并从理论上给予具体指导。

温少宁、许英姿、杨建生、侯海燕、侯洪义、等其他成员老师均是一线的语文老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有较高的研究能力、总结推广能力。在各项教研赛事中,分获过教学反思、评课比赛、教案评比、说课比赛等一二等奖。多次参与研讨课及比赛课,获得各校好评。曾获得“优秀老师”、语文学科“骨干教师”等光荣称号。利用闲遐时间博览群书,坚持笔耕不辍,已有不少文章发表在学校及市创办的各项报刊中;撰写的论文也获得了国家级教育刊物的认可。

八、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探索出在学生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指导、课外阅读氛围的营造、课外阅读过程的指导、各类型阅读指导课的开展方面的有效策略,并在实践工作中运用、推广。

2.收集、整理学生读书笔记、阅读卡,并归集成册。3.撰写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指导的策略研究报告。4.参与课题研究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有所提高。

九、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组织保证:学校行政部门承诺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最好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课题组由专人负责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课题组成员中,有能够较好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科研的参与者,在科研手段上,能够整合传统研究手段与现代化研究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科研工作效率。

2.时间保证:为使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我们将建立课题运作管理制度,课题组活动每月不少于一次、课题组活动与业务学习相结合,每周一次。

3.经费保证:课题启动后,经费自行筹备。

参考文献

篇3:语文课外阅读调研报告

一、语文课外阅读的范围

一般来说, 所有健康的报刊杂志、世界名著, 初中生都可以涉猎。但是初中生受时间、阅历、环境和方法等因素的限制, 在阅读范围上要么过窄, 要么过乱, 在阅读量和质上有的过少, 有的过滥, 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 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这时为学生制定一个读书计划, 就显得十分必要。

初一上学期, 学生必需阅读的内容为:本学期的阅读配套教材《翻过那座山》, 本学期语文课本上推荐的名著《繁星》、《春水》、《居里夫人传》、《伊索寓言》, 类似《读者》这样的一类健康期刊。以上内容要精读, 要做读书笔记。同时还鼓励学生去浏览《论语》、《一只猎雕的遭遇》、《聊斋志异》。初一下学期, 学生必须阅读的内容为:本学期的阅读配套教材《大海的召唤》, 本学期语文课本上推荐的名著《狂人日记》、《鲁滨逊飘流记》、《繁星》, 类似《读写天地》这样的一类健康期刊。以上内容要精读, 要做详细的批注。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去浏览《城南旧事》、《上尉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

二、语文课外阅读的方法

阅读分为精读和略读。精读时速度稍慢, 小到词义的把握, 大到文章的写作方法、思想意义和影响启示等, 都要认真地咀嚼体会。同时, 要学会做批注, 还要做读书笔记, 写心得体会。“人生有涯知无涯”, 如果把宝贵的人生阅读时间用于漫无目标的阅读, 无疑也会收效甚微。果戈理的名著《死魂灵》中就有个名叫彼什伽秋的人物, 他嗜书如命, 什么书都读。结果, 由于他毫无选择、毫无目标地阅读, 最终还是一事无成。

在看书的过程中, 若有所悟、怀疑、疑问, 可以在其相应位置, 及时地些记载, 这就是批注。批注可以抓住某些转瞬即逝的东西, 以此来提高阅读效率。把精彩的词句语段记下来, 以便将来查阅;还可以把一篇文章的题目、作者和内容简介记下来, 以此来加强记忆。还可以用写读后感的方式来加强对文章的印象和理解。

略读时就要有意加快速度, 要学会找提前量。提前量——就是眼睛看书的速度要超过大脑思维的速度。在大脑消化、处理眼睛传来的信息时, 眼睛已经在识别新的信息了。

要一段一段地看书, 不要一字一字地看书.一段一段地看书, 使字变成句子, 意思比较完整, 简化了大脑整理和贮存信息的过程, 加快了阅读速度。在阅读不太重要或比较熟悉的地方时, 不必逐句逐字地读, 只要知道意思就行了。

请教工具书。在精读较为重要的材料时, 遇到生僻的字、词、概念和公式等, 随手就可以从工具书中查到, 可以节约很多时间。

先读头尾。在读一般文章时, 可先读文章的头尾, 弄清文章的结论和主题, 使阅读思路清晰, 便于理解文章内容, 为了提高速度, 要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如注意力集中、头手不动眼珠动;根据文体的特点来快速整理文意, 如记叙文可从六要素入手, 说明文可从说明顺序和说明对象的特征入手, 小说可以从情节、人物和环境入手。

对于一篇好的文章, 特别是一本好书, 阅读批注完后, 再写一写读后感, 概述其内容, 理清其思路, 鉴赏其韵味, 探讨其思想, 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感悟, 以此来进行解读、吸收, 提高阅读效率。但大部分同学不会写读后感受, 不愿写读后感受。这时老师应该加以指导示范。可以先告诉学生一个基本的写作模式, 然后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加以巩固。写读后感一般采用“引、议、联、结”的模式, “引”就是有针对性地引述原文的内容, “议”就是找一个切入口, 对文本进行分析论证, 谈自己的感想, “联”就是联系现实社会, 联系自己的经历来谈感受, “结”就是对全文进行一个总评。例如, 当我们看完《伟大的悲剧》之后, 可以写这样层次水平的读后感。

《伟大的悲剧》的故事情节, 写的是英国和挪威两国的南极探险队, 为争夺第一个揭开南极极点秘密的荣誉, 当英国南极探险队——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筋疲力尽地赶到南极点时, 阿蒙森探险队已经捷足先登, 他们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了归程。但归程比来时的危险增加了十倍, 天气愈来愈恶劣, 而抵御严寒的唯一武器——燃料, 却越来越少, 直到“弹尽粮绝”, 他们在暴风雪中用冻僵的手记录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最后一个个长眠于茫茫冰雪之中。

我们首先来看一看剧情中的人物, 他们是多么坚毅、执著、团结和无私。威尔逊在离死神只有寸步之遥时, 仍坚持科学观察, 并拖着16公斤的珍贵款矿石样品, 他把事业看得比生命更重;奥茨为了不拖累同伴, 选择了自我牺牲, 独自走向帐篷外的茫茫风雪, 表现了自我牺牲的精神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斯科特冷静将日记记录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表现了其坚毅、执著和无私的爱。在生命的最后一刻, 考虑的不是一己之私, 而是朋友、同伴、亲人和祖国。

斯科特他们探险失败了, 虽然有死亡之悲、失败之悲, 但是他们面对死亡所表现的诚信、坚毅、执著、为事业献身的精神, 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 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对人无私的爱为后人所敬仰, 肉体虽倒下, 但精神永存——这就是伟大的悲剧。

联系现实, 正因为有了“斯科特式”的精神, 人类才能不断地发展, 文明才能不断地进步。

总之, 七年级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 量要加大, 内容要加深, 但也要处理好广与博的关系, 精读与略读的关系, 速度与效率的关系。做到既要放手让学生去读, 又要让学生知道读什么、怎么读。

加强课外阅读, 不仅是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呼唤, 更是世界范围教育成功的经验。在语文教学中, 把阅读纳入语文教学的轨道,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 才能使学生在广阔的文学空间里遨游, 开阔眼界, 丰富知识, 提高能力。

摘要:初中生正处在身体和心理都飞速发展的特殊时期, 精力充沛, 求知欲望强, 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阶段。课外阅读对他们的成长影响巨大。但由于经验和方法的欠缺, 学生在课外阅读时, 往往有些盲目被动, 效率不高。在阅读范围的选择、阅读方法的把握上, 家长和老师的指导显得尤为必要。

篇4:语文课外阅读调研报告

【调查目的】

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成为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是新课改对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即不仅要教会学生阅读方法,更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养成终身自觉阅读的习惯。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科学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有效营造我校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环境,笔者对本校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作了调查。

【调查对象】

本校四五年级学生92人。

二三年级学生家长148人。

【调查方法】

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法与随机采访谈话法。

【调查结果统计】

【调查情况分析】

1. 课外阅读兴趣不浓。上面的调查表显示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淡薄,不喜欢阅读的人数还比较多,能长期坚持每天阅读半小时课外书的学生40%都不到,74%的学生只有在老师要求或家长的督促下才去读书。每学期读书量在3本以上的只占调查人数的12.5%,还有23.9%的学生根本不读。

2. 课外阅读指导缺乏。从上面的调查表很容易看出,学生的阅读方法和习惯没有得到培养。大部分的学生(占77.1%)只选有趣的课外书读读,或是随意翻翻。能做读书笔记的学生很少,能主动与他人交流读书心得的学生也少。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班级间的差异性大,有些老师只是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对于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几乎没有。

3. 课外阅读活动少。调查表中显示班级的读书交流活动开展得不理想,只有26%的学生回答班级有读书交流活动。尽管学校每到寒暑假都会布置“读好一本书、写好一篇读书笔记”的课外阅读要求,但落实不够,且缺乏新意。

4. 学校家庭欠合作。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虽然有近70%的家长支持孩子读书,但并不了解孩子的读书情况。许多家长不知道孩子是否有书友,不知道孩子回家后读不读书、怎么读书,超过37%的家长没有和孩子进行过读书感受的交流。经常带孩子买书的家长不到20%,买书时只买自认为重要的书的占60%。甚至还有小部分家长对课外阅读持不理解、不支持态度。这些都表现出在课外阅读问题上学校与家庭缺少沟通与合作。

【原因探究】

结合调查结果,我们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作了思考,进行一些原因探究。

1. 学生的阅读水平低下。由于年龄、心理等因素制约,小学生的阅读兴趣缺乏持久性,自控能力差。大部分学生的课外阅读以消遣和开心为主要目的,热衷于情节曲折惊险、充满幻想和新奇的科幻小说、卡通故事书。他们读书就是看热闹,走马观花,很少关注语言的形象美、情感美、文学美。由此看出,要进行课外阅读指导,让学生明确阅读目的应摆在首位。

2. 阅读的阵地不够完善。调查发现,尽管全校各班级都有书箱,但由于缺乏妥善的管理,最后图书柜成了摆设。另外,学校图书馆的藏书量不足,存书老旧,对学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所以,增加、更新图书存量,有效完善借书制度、建设学生阅览室刻不容缓。

3. 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凸现。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老师只是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但缺乏阅读方法的指导,即使有也多停留在摘抄好词佳句,对正确的读书姿势、恰当的读书方法、如何选择课外读物,读书质疑解疑、读书写批注、写读后感等一系列读书习惯疏于引导。另外,教师自身的阅读现状也不容乐观,没有当好表率。所以,增强教师的引领作用是学生课外阅读成败的关键。

4. 家庭的积极影响十分有限。我校地处苏南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家长为孩子买书大多不吝啬,但如何买书、买什么书却不怎么懂。谈话时发现,家长中迷恋打牌、看电视、玩电脑的较多,读书看报者甚少。家庭藏书量匮乏,缺少读书的氛围,未能较好地为子女提供学习的榜样。所以,如何发挥家庭作用,特别是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5. 应试教育的阴影驱散书香。调查显示,家长、教师对学生进行功利性、强制性阅读比较严重,家长“唯分至上”,抱着“不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布置很多的家庭作业,很多学生回家后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完成父母布置的各种练习卷,双休日更有家长把孩子送去补习,这使得课外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导致学生对课外阅读始终喜欢不起来。所以,如何处理阅读积累与应试的关系值得深思。

综上所述,苏南地区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不容乐观,想要改变现状,需要大家一起努力,为孩子们提供更广阔的阅读空间,让他们喜爱读书,成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人才!

篇5:语文课外阅读调研报告

这是一篇关于课外阅读,初中课外阅读实施方案,初中语文主题阅读学生实验案例的文章。创建农村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新模式,挖掘语文课程教学资源。课题研究的内容

1、农村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分析。

2、农村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兴趣

21世纪的多元文化和信息时代对每个社会成员都提出了全新挑战,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应当具有自主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语文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从当前农村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现状看,形势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初中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不浓,阅读中缺少碰撞先人富有哲理的思维火花,缺少捕捉描述人性的闪光点;读物较少,阅读面狭窄,农村学校简陋的图书资源环境与新课标下要求七至九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大相径庭;课外阅读的时间比重减少,电视、电影、网络等活动方式让课外阅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学生的独立思考性能减退,学生的依赖性能在潜滋暗长;学生的阅读能力正在退化,由于学生缺乏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独立阅读功能正在逐渐萎缩,学生品德也弱化,人文精神失落,危及民族基础素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无疑是使孩子终身受益的重要措施。

我县是个农业大县,全县22个乡镇46所初级中学中,在校初中学生4万余名,其中农村初中学生就占了90%。当前,我县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传统,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都没有得到良好的培养与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致使学生的阅读拘泥于教材,学习行为被动、他控,同时,广大农村闭塞的信息和落后的条件难为学生提供宽松的阅读环境,如何有效地开展农村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当前一个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

课题研究的目标本文由一起去留学编辑整理,转载自一起去留学

http:///转载请保留出处。

1、探索落实语文新课标下农村初中学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的具体途径,拓宽语文阅读教学视角,改善农村初中传统语文教学现状,促进初中学生语文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体验的能力健康发展。

2、引导学生将“读书”与“生活”相结合,注重学生个性化的生活感受和情感体验的培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读书,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动性,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够发挥主动性、自觉性、恒久性和创造性,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4、创建农村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新模式,挖掘语文课程教学资源。

课题研究的内容

1、农村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分析。

2、农村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

3、语文课外阅读方法和模式研究。

4、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提高与创新研究。

课题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课题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为主,配合使用调查对比法、个案分析法、问卷分析法和经验总结法,“定点实验,分步实施,整体提高”的策略,实施课题研究目标。

1、定点实验。确定课题研究对象,以校本部七年级701班和703班两个班为实验试点班,根据研究计划,学生分阶段有目的地自主阅读课外读物,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阶段分析和经验总结。

2、分步实施。从低年级向高年级逐步推进阅读过程,不同学期选定不同的读物。教师根据阶段目标,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课外阅读过程进行记录,及时评价总结,不断地激发学生完成目标任务。

3、整体提高。一是学生课外阅读方式的改变和阅读水平的提高,学生不断拓展阅读空间,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领悟能力以及阅读能力。二是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变革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学会阅读和学会做人的基本能力;三是建立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的方式,变要我读书为我要读书,变我读书为我读好书,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全面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7年6月-2007年8月)

1、成立课题组,进行课题论证;

2、填写好《立项申请书》,完成课题申报工作;

3、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培训研究人员;

4、结合学校教学的工作实际,确定研究对象。

(二)实施阶段(2007年9月-2009年5月)

1、对农村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阅读教学现状;

2、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研究,收集个案、案例和体会等;

3、对学生课外阅读方法和模式研究,收集教学案例、阅读辅导实录和教学反思等;

4、对学生课外阅读提高与创新研究,收集经验总结;

5、研究学生网络阅读,收集案例。

(三)总结阶段(2009年6月-8月)对课题研究结果进行总结,整理资料,完成课题研究成果的汇总与行动研究报告的撰写工作。

课题研究的管理

1、课题组成员组成:

组长:朱金碧

副组长:陈水林

成员:陈小中、洪凯华、蒋华保、吴在南、石庆国、陈新民、虞加强、詹凯征、张飞、朱荣国、朱才茂、汪翔、梅明

2、课题组成员分工:

(1)朱金碧:全面负责,指导研究工作并撰写结题报告;

(2)陈水林:负责课题研究的组织和实施工作,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并侧重(7);

(3)陈小中:撰写阶段总结报告并侧重(6);

(4)洪凯华:撰写行动研究报告并侧重(8);

(5)吴在南、蒋华保:对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研究,推荐课外读物,侧重于课外阅读提高与创新研究;

(6)汪翔、张飞、梅明、詹凯征:负责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具体指导工作,侧重课外阅读方法和模式的研究;

(7)石庆国、朱才茂、虞加强:侧重于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并进行个案分析;

篇6:语文课外阅读调研报告

胜利第五十五中2009级语文组

胜利第五十五中 “培养初中生语文阅读习惯的研究”课题组成立于2009年9月,2012年初被确立为中课题。课题确立以来,我们坚持不懈地学习、研究、实践、反思、深化,学生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已经深入人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现把我们的课题实验总结报告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1)阅读教学的现状呼唤学生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

阅读对学生来说应该是一个无限开放的世界。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阅读教学摆脱传统教学的模式已经成为迫切需求,但阅读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依然存在,由此而形成的思维惰性严重影响并阻碍了学生健康思维的发展,也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成绩。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把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出来,贯彻到当前的语文新课程中,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好想阅读,深入阅读,从而实现阅读的高效和阅读教学的超越。

(2)阅读教学的现状呼唤教师关注阅读的研究。

在现实的阅读教学中,学生依赖于教师的教,形成惰性,只是一个方面,我们不可忽视另一个现状,那就是教师的教也缺乏理性。首先,绝大多数教师缺乏自己对文本的个性解读,教学时严重依赖教学参考资料提供的固有信息,一篇课文教了多少遍,每一次教学的知识点却一成不变,改变的只是一届又一届学生的面孔,把生动的课文教成了一潭死水,泯灭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其次,教师缺乏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很多时候,别人的东西不假思索地拿来为我所用,学得很辛苦,却因智慧、情感、学养、个性等知识因素的左右而学不到真正的精髓,并因此忽略了自己的优势,泯灭了自己的个性,课堂上便缺少了因个性而闪现的灵光,也因此缺少了精彩。其三,教师对学生怎么样读才能读懂也模糊,没有采取清晰明了的措施,没有具体的方法指导。基于以上的背景,我们课题组拟定了““培养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的研究” ”这一课题。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解决阅读教学中长期“高耗低效”问题,真正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2)解决阅读教学中学生惰性和过分依赖的问题,实现学生对文本意旨、价值的自我发现和对文本意蕴的独特体验,使之在积极主动的思想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阅读兴趣。

(3)加强阅读引导,实现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双效合一,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培养阅读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

4、期待达到的效应:

(1)打造和谐的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实现师生在阅读教学中都有进步,提升。

(2)以阅读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形成较高的语文素养,实现作文成绩的突破。

(3)在“阅读习惯”的研究过程中,提升课题组成员理论与实践的能力、学术研究的能力,使之成为东明县第二初中语文教学的骨干力量。(4)总结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与实践的方法,形成“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基本教学模式,为之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案例。

(5)以课内阅读带动课外阅读,使学生产生良好的阅读兴趣、习惯,使读书成为学生酷爱的生活方式。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设计

1.理论研讨法。博览教育专著、教研书刊、网络资源,广泛收集相关文献,学习其理论精髓,通过研讨把握其理论脉络,为教学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2.专家引领法。聘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听课调研等活动,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积极参加与课题有关的活动,聆听专家指点。

3.个案分析法。开展研讨展示活动,针对典型个案,共同分析研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避免走弯路。

4.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中边实验边归纳,搜集整理课题研究过程中多方面的成功经验,用以进一步指导实践,促使研究步步趋向完善。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准备启动阶段:

(1)制定课题实施方案,明确研究思路。

课题组成员共同参与课题研究论证报告和课题研究设计报告的讨论,从而明确课题的界定与研究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由此共同制定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并拟定了《“培养初中生语文阅读习惯的研究”课题组成员公约》,课题组成员分别签名,保证了课题研究的正常、有序的展开。(2)小组成员多次召开理论学习研讨会,总结传统教学带来的弊端,深刻认识实施新理念的重要性。同时,深入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是新课标中有关阅读教学的相关理论,特别邀请知名教师阐述对“阅读教学”的理解,邀请教研室老师给予理论层面的指导,小组成员多方收集、整理教育教学专著以及书刊杂志中相关理论,每个人以论文形式写出了理论学习总结。通过这些活动彻底剔除了陈旧的传统观念和不当的教学措施,使课题研究具有了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二)、具体实践阶段

1、结合学校教研教改要求,根据我们课题组的具体特点,课题组成员每学期都把本课题列入学期教研专题计划,并在每个期中、期末写出书面总结,为下一学期课题继续实施提供经验与反思。

2、课题组成员把每学期的示范课和公开课都设定为以“阅读习惯”为主题背景的课堂教学展示,并在研讨之后写出教学反思。

3、把教研活动作为研讨平台和阵地,积极撰写文章,展开讨论;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学论坛活动。

4、课题组多次邀请县教研室语文教研员亲临学校指导,深入班级听课、参与座谈研讨,帮助解决课题进程中的困惑,为下一步研究提出要求,指明方向。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成果

(一)、初步形成了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及原则

1、体现以人为本:近年来大家都在呼唤以人为本,语文教育界也不例外。以人为本,具体到学生就应该是以学生的权利为本。在学生诸多权利当中,最基本的权利则是发展权。对于语文教育来说,无论是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能力的培养还是语文素养的形成,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发展,对于阅读教学来说,一切活动的设计、实施都应该基于有利于学生发展这一根本宗旨,否则,不仅没有任何意义,相反,还剥夺了学生发展的权利。阅读教学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表现权,以致力于学生的发展为前提。以人为本,应该成为我们培养阅读习惯的基本指导思想。我们就是想培养出学生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好读书,多读书,成为博学多知之人。

2、尊重原初体验: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阅读中的感知和体验,指出“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知、体验和理解”。而在学生的感受、体验中,更宝贵、更能体现出学生思维个性的是学生阅读的原初体验。我们认为,从学生阅读原初体验出发,是激发并保持浓厚阅读兴趣的基本要求。从学生原初体验出发而培养阅读习惯思想,是贯串于整个课题研究之中的,课题研究本身就要立足于对学生原初阅读体验的尊重情感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阅读教学从学生原初体验出发,不是一种被动的等待和接受,不是一种简单的认同,而是一个主动引发的过程,并且对学生原初体验的引导,要做到不着痕迹,要“引而弗牵”,否则,采取强势引导,就失去了“原初”的真味。同时,在阅读习惯培养的初始阶段,尊重学生阅读原初体验较为容易,一旦进入深度阅读阶段,我们往往会置学生原初体验于不顾,常常是学生被老师带着探究一个个问题,完成一个个任务。事实上,科研过程中所有环节都必须从学生原初体验,否则就会脱离学生的实际,就会犯以教师为中心的错误,就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3、鼓励放飞思想:时代要求我们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而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为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活动的关键。同样,在阅读习惯的培养中,文字总能提供比形象更多的意蕴,在进行艺术形象分析时,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再想象再创作的空间,努力启发,精心点拨,巧妙引导,放手让学生讨论争鸣。应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见仁见智,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努力寻求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创设主体化、多边化、生活化的自由空间,设计开放而富有弹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尽力张扬自己的个性,使阅读充满智慧灵气而魅力四射。个性和创造总是相伴而生的,学习个性得到张扬的时候,创新潜能自然能开发出来。

4、关注涵泳体察:个性化阅读教学绝不能把“个性”与“阅读”割裂开来。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个性:热衷于文本解读花样翻新,钟情于多媒体声像的异彩纷呈,小组合作形式上殚精竭虑„„这些所谓个性化阅读,容不得学生的目光的片刻停留,让思绪舒展开来,细细品味、慢慢咀嚼,对文本的解读只能是浮光掠影,一知半解,甚惑不解,于是,课堂上学生的交流大多为肤浅的应景式对答,很难碰撞出个性的思想的火花,使阅读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我们体会的个性化阅读应该是一个涵濡浸润的读书过程,这应该是个性化阅读的基本样式,它是摒弃了一切外在浮华形式的本真阅读。个性化阅读需要一种平静从容的阅读心态,让学生倾听文本声音,在语言的丛林里散步,或驻足观赏,玩味咀嚼;或闲庭漫步,心心相印。当读者的目光在文本的字句中移动时,蕴含在读者个性中的一切都会结合着当时的心境被调动起来,实现读者对文本个性化的阐释。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应启发学生唤醒以往的生活体验,强化心灵参与,使文本内容与学生内心的记忆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接触、碰撞交流,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文本,并有可能超越文本。

5、变革学习方式。语文学习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美.克勒斯涅克)这个科学论断揭露出语文学习方式的基本内涵。我们以为,应该摒弃那种“认为语文学习就是念书读教材,就是听老师讲课完成作业,就是解答考试题”的观念,从而倡导生活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要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关系,让书本上的语文变为生活中的语文,把学校小课堂扩大为生活大课堂,实行语文课内外衔接,要把语广教学活动变为语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老师要给学生设计出体验性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过程”中运用知识、提高能力、熏陶感情,把对知识的记忆和验证变为对知识的悟得和运用,把对文章的肢解和标准解读改变为整体感知和独特感受,把作坊式技能传授改变为抒写真情和有创意的表达。这种富于创造精神的阅读、写作最基本和最典型表现就是个性化。同时,引导学生把观察、思考、体验、感受、积累、多读、多写作为语文学习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只有真正实践了学习方式的变革,语文教学、阅读教学才会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上一篇:美好的舞会作文下一篇:成长需要批评作文8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