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知青下乡五十周年

2024-04-24

纪念知青下乡五十周年(精选5篇)

篇1:纪念知青下乡五十周年

来凤知青五十周年聚会纪念册·编后语

五十年前,我们初相识;五十年后,我们再聚首。再聚首,尽管青春已逝、容貌亦改,但是我们追求美好人生的豪情依旧;再聚首,尽管岁月磋砣、际遇不同,但是我们结下的深情厚谊纯如美酒;再聚首,尽管时间短暂、不忍别离,但是我们共同的记忆、温馨的欢聚、彼此的牵挂将永久保留!

聚会期间,我们故地重游——去了至今都还贫困的三堡岭,旧居依然,当年参加修建的水库却旧貌新颜;去了青山绿水的卯洞,泛舟酉水,观光百福司镇容、中城故地、水库和乡居。一路缅怀,叙不尽知青岁月的苦乐年华;一路欢歌,唱不尽纯真无邪的友谊之曲;一路畅谈,说不完夕阳无限的天伦之乐。

纪念会虽不隆重,却异常温馨,没有官样华贵,只有草根的泥土芳香。联欢会上,大家尽情歌舞,为逝去的青春呐喊欢歌,为最美的夕阳红翩翩起舞。

为了难以忘却的纪念,我们编了这个册子,记录了我们五十年风雨沧桑,艰难困苦,拼搏奋斗。我们曾经拥有青春,尽管有些苦涩;我们曾经有过奉献,虽然它是那么微不足道;施展了我们的才华,也许它只是凤毛麟角。

我们的纪念也许有些苍白,但是,莫慨叹生不逢时,莫慨叹无所作为,莫慨叹贡献微薄,毕竟我们拼搏过、奋斗过、奉献过,毕竟我们真情痛哭过、真心欢笑过、真实生活过。

在此,我们要感谢那些理解知青群体的领导和朋友,他们给予了我们无私的支持,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人生的温暖、世间的真情。

朋友们,愿我们的晚年更加幸福,愿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

佘传华

2015年1月27日

篇2:纪念知青下乡五十周年

残阳絮语

2018年,注定是粤西老知青们的吉祥年、喜庆年!

这一年,将迎来我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经过不懈努力,“粤西知青文化园”如期于今年夏天奠基建设,铁定于明年建成开园;两件喜事接踵而来,形成了“喜上加喜”的喜人局面。

但是,这还不够!

最近,消息传来:湛江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8月研究决定,接2013年出版发行的首部粤西知青文集《山野上那些木棉花》之东风,加紧部署征稿等事宜,着手选编该文集的“下集”,已定于明年出版发行,为“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再添一喜。

粤西知青文集 《山野上那些木棉花》上集

在建的粤西知青文化园正门石碑

粤西知青文集《山野上那些木棉花》(上集)出版发行以来,一直受到省内外广大知青的热捧。纷纷评论说:广大知青的回忆文章准确地还原那段真实的历史,记录了那激情燃烧岁月中的一个个难忘的历史片段。有读者用四句话对(上集)进行了简要概括,说知青们的回忆文稿:

是回眸如影岁月怀念青春的感怀; 是体会艰苦条件成就人生的感悟; 是面对青年时代纯真友谊的珍惜; 是共勉知青战友过好晚年的鼓励。

我们有理由相信,粤西知青文集《山野上那些木棉花》(下集)的出版,一定更能凝聚广大知青的情感,更多地传递正能量,团结广大知青在参与实现中国梦的伟业中,发挥好绵薄的作用。

粤西知青文集《山野上那些木棉花》下集

征 稿 启 事

山野木棉年年怒放,知青情谊代代相传。2013年12月我会由广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首部粤西知青文集《山野上那些木棉花》受到了广大知青的青睐。明年是纪念我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五十周年,也是粤西知青文化园建成开放庆贺的好日子,为了纪念知青上山下乡五十周年,为了庆贺粤西知青文化园顺利建成,追溯刻骨铭心的知青岁月,铭记一代年轻人与祖国同命运峥嵘岁月,追思一代知青的心路历程,珍惜知青情谊,教育子孙后代。我会决定出版《山野上那些木棉花》下集。现将征稿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征稿范围:凡二十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粤西知青和外地到粤西、海南农垦(兵团)、农场、林场、农村上山下乡知青,农场职工子弟知青(包括现湛江,茂名,阳江市)均可投稿。

二、征稿内容:以建设粤西知青文化园为切入点,关心和支持文化园建设的动人事迹、故事;以珍惜知青情谊为重点抒发知青的真情,让历史记住知青,让历史告诉未来;以知青艰苦生活,创业经历为主题,寻找尘封的历史,记述后知青岁月的成长,婚姻,学习工作,艰苦创业,励志故事。文体不限,回忆、记述、抒情、文学创作的日记、传记、游记、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哲理感言、摄影等作品均在应征之列,要求内容真实,表述客观,语言精炼,贴近知青生活,体味人间真情,传递正能量;欢迎有独特个人风格注重文学特色和语言美感;拒绝过度消极,低俗,露骨的描写。

三、稿件文字要求:来稿字数一般要求500—3000字以下。特别作品不超过5000字,摄影作品附简短说明。1人投稿篇数不限。文章作者均署实名并附简介,包括年龄、性别、上山下乡前毕业学校、上山下乡地点和回城后的工作单位及最近彩照(白底大一寸彩色免冠正面照片)。

四、文集由广东花城出版社出版。入选作品不设稿费,征稿入选者可获得该文集赠书二本,享受订购十本以下5折的购书优惠。凡捐资建设粤西知青文化园者可获赠书一本,捐资建园的有关单位可酌情赠书若干本,凡粤西知青购书按六折优惠。

五、该文集拟邀请白志健,蔡东士,曹南才,庞康养,杨水生,田丰,霍东龄,洪三泰,戚国强,宋晓琪,马国庆,支小纪,刘海涛,唐文盛,万向南,李丹儿,邓友,王培南,胡克伟等知青知名人士担任顾问。编辑委员会主任:陈向东。副主任:钟真池,廖国树,陈立新,郭小莹。执行编辑:钟真池,廖国树。

六、截稿时间2017年10月31日

七、稿请发QQ邮箱,最好用电子文档,也可用其他方式。稿件一般不退。

篇3:纪念知青下乡五十周年

此次发行的纪念邮票是由张利设计的。张利,女,1985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现为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她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术创作,作品多次入选全国性美术大展,分别获得过银奖、铜奖、优秀奖。她的作品被中国美协、北京美协、中国当代工笔画大展收藏。她还曾在日本、美国等国家的画廊举办过画展,作品被国外收藏家收藏。她的作品被收入《1900—1997中国工笔画》、《中国高等院校工笔画新作赏析》、《全国第五届工笔画大展作品集》等大型画册。2002年,她出版了专著《中国少数民族彩墨画》。

在不久前接受媒体访问时,张利详细谈了这套邮票的酝酿构思、创作设计过程和其中的寓意。

《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邮票是张利设计的第一套邮票。初次设计邮票,就面对这样一个有着重要意义的题材,张利感到既有荣誉感,又很有压力。邮票设计与绘画创作不同,它需要将主题内容浓缩在方寸之间来表现。在如此小的空间内,既要表现内在含义,又要有视觉上的美感,对张利而言确实是一个新的尝试。她围绕这套邮票的主题,反复进行推敲,最终确定以平面化装饰性的造型方式,来体现广西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

《欢歌》:表现“天人合一”,重点把握民族特色、地域风貌及欢快热烈的氛围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如何把其诸多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融入到邮票图案中去,需要巧妙的构思和精心的设计。基于这个特点,《欢歌》一票的主体图案选取了壮族青年男女在壮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歌圩”上,欢快地抛掷绣球、对唱山歌、弹奏乐器,祈祝五谷丰登、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典型场景,远处背景是具有广西喀斯特地貌特色的青山绿水。

为设计好《欢歌》这枚邮票,张利在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后,深入到壮族地区考察。壮族的女服、头饰因地域不同而丰富多彩,经过反复对比,她最终选取了壮族女服粽子式大包头、短衣长肥角裤、扎围裙的服装样式以及那坡壮族女装样式;壮族男装主要是把生活装和节日装相融合,蓝黑色对襟上衣、肥脚裤、缠包头,美丽的壮锦点缀在衣服的边饰上,集古朴典雅于一身,较好地体现了节日中壮族同胞盛装欢歌的景象。邮票上所描绘的红衣壮、黑衣壮、蓝衣壮这3个壮族支系的服饰,已经进行了艺术的美化,尤其是女子的头饰,张利刻意选取了多见于当代民俗活动和文艺表演中的粽子式头套造型。中年男子手执的乐器叫马骨胡,为壮族拉弦乐器,流行于桂西隆林、西林、田林、乐业、凌云、靖西、德保一带的壮族地区;右边男子手执的乐器叫葫芦胡,也是壮族拉弦乐器,流行于桂西百色市各县区。

邮票画面的绣球,是饱含着壮族美好心愿和温馨情调的爱的信物和吉祥物。广西靖西县旧州村被誉为“绣球之乡”,其绣球历史制作悠久,工艺精致,造型美观,蕴含着浓郁的壮族风情,在广西众多的民间工艺品中独树一帜。绣球作为壮族独具特色的吉祥物贯穿于全画面,既增添了节日的气氛,又起到活泼和均衡画面的作用。

这张邮票的背景中央是壮族的宗教和娱乐用器——铜鼓。壮族是中国最早铸造和使用铜鼓的民族之一,广西是历史上铸造和使用铜鼓最集中的地区,也是中国乃至世界发现铜鼓、拥有铜鼓最多的地区。邮票中所绘铜鼓是以壮族先民铸造、现藏于广西博物馆的国宝级文物——广西藤县潆江镇出土的冷水冲型铜鼓为蓝本设计的。冷水冲型是所有类型铜鼓中最华丽的,其上所铸青蛙也是所有类型铜鼓中最精致的。太阳纹和青蛙等铜鼓装饰,是作为传统稻作民俗的壮族崇拜自然现象和崇拜图腾的反映。铜鼓不但传承着壮族的古代文明,也辉映着当今壮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为衬托人物和充实主题,在邮票图案的远景上,张利采用不同地段移位组合的方式,表现了广西的风景名胜象鼻山、黄布滩、骆驼山。桂林山水是广西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在票图背景中起着地域识别的作用。形状酷似一头驻足漓江之滨临流饮水大象的象鼻山,是桂林山水的标志,是桂林城的象征。

《合作》:强调“内外兼修”,重点把握现代气息和合作的氛围

《合作》一票展示的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建设中的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域性国家城市——南宁的城市新景观,表现广西与东盟友好密切的交流合作,突显南宁在中国与东盟战略合作中的桥头堡地位。

邮票主图是位于南宁市民族大道东段的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永久性会址——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张利觉得,这一标志性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团结合作的象征,以它为这枚邮票的主画面,再加上东盟会徽的运用,主题的表达就已经十分明确了。位于展览厅前方的会议中心多功能大厅上方的穹顶,是南宁国际会展中心的标志,它巧妙利用了南宁市市花朱槿的造型,12片白色的“花瓣”象征着广西12个和睦相处、团结合作的民族。

《合作》背景中出现的南宁城市建筑,从右到左依次为广西人民会堂、地王大厦、红林大酒店。广西人民会堂位于南宁市民族广场北部,为广西人大、政协等大型会议的举办地,以及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和人大各专门委员会的办公地;红林大酒店是南宁市第一家投入使用的国家品牌酒店;地王大厦位于南宁市五象广场,高276米,为目前广西第一高楼,有“南宁城市绝对地标”之称。

南宁市是镶嵌在祖国南疆的一颗绿色明珠,阳光充足,气候湿润,雨量充沛。今天的南宁已经形成“城在绿中,绿在城中,终年常绿,四季花开”的南亚热带园林城市风貌,有“中国绿城”的美誉。2007年,南宁市获得世界人居领域的最高荣誉

桂冠——“联合国人居奖”。邮票用于烘托主题的绿色植物选取了南宁市主要绿化树种——具有亚热带园林风光特色的常绿椰子类棕榈科植物大王椰。

在开始设计这枚票时,张利起初在画面上用了高楼林立、彩旗飘扬等很多的元素,虽然图案上有了热烈的氛围,但按要求缩小以后显得比较繁琐、拥挤。后来经过反复修改,精简了一些高楼,背景更简洁明朗,再运用适量的气球、彩带、花卉、绿色植物等营造出热烈的节日盛会的气氛,暖色的色彩基调带有喜气洋洋的感觉,邮票画面更加和谐美观、赏心悦目。

《发展》:展现风生水起的北部湾,定位在园林般的现代化港口

《发展》一票描绘了风生水起的广西沿海港口群——防城港、钦州港、北海港,以及这3个港口城市的标志性景观和建筑,反映2008年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对于带动广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促进西部大开发方面所起的重大作用,表现广西北部湾开放开发给广西带来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邮票的构图分近、中、远景3部分,近景表现码头停靠的大型船舶、码头前沿忙碌装卸货物的起重机,体现沿海港口群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中景表现防城港大海粮油工业公司的大豆筒仓和油罐存储区、钦州港石化基地液化气罐、桂林至北海高速公路(广西沿海高速公路)等;远景运用移位组合的方式,从右到左将防城港市行政中心、北海城雕《南珠魂》和宝谊大厦、钦州市行政信息中心和白海豚国际酒店,以及南昆铁路(广西沿海铁路)错落有致地组合在一起,既明确体现实现广西沿海三市港口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加强了主题的含义,又使画面富于节奏感和次序感。

为做好《发展》邮票的设计,张利两次到广西沿海采风。在参观港口时,正赶上细雨潆潆的天气,她放眼望去,港口附近有银色的沙滩、蓝色的海湾,让她感受到童话般的意境,心中不由感叹,这就是发展中的现代化港口、风生水起的北部湾。有了这种直观感受,她对原来的构图进行了一些调整,采取了平视体的构图形式展开画面,运用“Z”字形主线,把陆地和港湾巧妙地分割成近、中、远3个层次,并以此构成画面的基本框架,使诸多元素的排列井然有序,繁而不乱,体现出一种秩序的美感。

篇4:纪念知青下乡五十周年

纪念下乡插队45周年—宝应夏集镇王桥村知青真情相聚

一、在宝应与高邮二县的交接处,邻近界首镇的大运河东堤上,有一座子婴闸,闸下是子婴河。从运河引下的水千百年来生生不息、一路泛波东去,先经过宝应县的王营镇,再流经高邮县的临泽,其后折向东北直至兴化境内。沿子婴河的北岸,从运河边开始向东延伸直到毗接临泽的这十几里狭长土地上,六、七十年代一流排分布着十几个大队。这就是今生与我们这一批南京知青结下不解之缘的、我们曾插队落户过的、那时被称作子英河公社的熟悉故土。当时正豆寇年华的我们中的大多数,将人生最宝贵的近十年青春年华,毫无保留地留在了这片苏北大地上。

其实当年我们刚下去时公社的名子叫子婴河。可文革涤荡一切,连这历史留痕也未能幸免,不久“子婴”竟被视为四旧从此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改成了革命化的名子“子英”。此举很造孽,因为历史就是历史,是客观存在,不能抹杀也不应篡改。留住历史、不忘历史是我们中华子孙的神圣职责。子婴河本是条历史悠久的古河道,以往也曾宽阔得很,有过风帆如林、百舸争流的盛景。只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和自然的变化,68年下乡插队我们第一次见到它时,河面已很狭窄,只能行小舟大船无法航行。08年我们大批知青再返第二故乡时,40年的沧桑让苟延残喘的河道进一步萎缩,更近似一条大沟,令我们深为痛惜、嗟叹不已。估计他寿终正寝之日已不会很遥远。然而他确曾是千百年来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此的高宝人民赖于生存的一条重要河段。要知道这条公元前的动脉,是以秦始皇的长孙——子婴的名子命名的啊!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子婴河”、“子婴闸”,多好的名子!这“子婴”二字,像历史的图章、似古老的铭文,深深印在了这片蕴涵丰富文明的土地上。使之令人神思,使之让人暇想。当年我们班组插在子英河公社的胜利大队,紧邻的是王桥和潼河。这三个大队知青中除少数投奔兄弟姐妹的外,都是清一色的南京一中老三届人,故彼此间都有剪不断的人脉和联系。拿我们高二(5)班来说,均有一个班组分别插在各大队。咱这个班组和分在王桥的徐保森(立轩子)、蒋伟、王伟,因为都是男生,平素虽说跑动不多,但多少有些交往。可分在潼河的范京华、崔斐斐她们,多年似只知在洞天自乐,尽管双方住地鸡犬之声相闻,可在乡下那么多年大家就是不相往来,一道无情的三八线将我们的男女界线划得泾渭分明。只到老了,活明白了的我们才知道重叙这校友情、同窗谊。她们大队的聂泽梓、裘炳顺等那时和我们反倒玩得较熟,这是二位文娱活跃分子,常给大家带来欢乐。知青陆续离开后,当地区域进行了重新划分,王、潼、胜合在一起成了夏集镇的王桥村。经过重组,可以说现在不但“子婴”的域名早已消亡,连他的替身“子英”也从此夭折。自己是个有念旧情结的人,为此心中总感到有些失落不畅。离开那么久了,但插友们总难忘那里的一草一木、轶人轶事,难忘那里的乡友、插友。虽身在南京,对之却常魂牵梦萦。几十年来个人或结伴去探望的不计其数。2008年11月3号,是我们这批知青下乡插队40周年纪念日,为重温那艰苦岁月,为解那一份浓浓的乡愁,许多人都萌生了集体去宝应探访的念想。于是原三个大队的五十多位知青,在金秋的十月以王桥乡知青的身份共同组成“还乡团”,重返了那大运河畔的子英乡。当年的故土之行真难忘,那横在路口的欢迎条幅,那噼啪作响的声声鞭炮,此时仿佛仍现在眼前、响在耳旁;那一声声熟悉的乡音,那一张张亲切的笑脸,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我们和父老乡亲在新居促膝谈心、共叙衷肠,我们又踏上了那片曾挥洒过无数汗水、曾艰辛劳作过的庄稼地;我们又结队走在了美丽辽阔的高宝湖上。在回宁的大巴车上,王桥乡的这些老知青曾许下愿望:下乡插队50周年纪日来临的时候,大家还要再探第二故乡。

二、可十年的时间还是嫌太长,大伙有点憋得慌。于是经三个大队的知青带头人陈志新、方宗慈、徐保森、李晓惠牵头,原王桥村的知青11月2日在位于张府园的“爱家畅学养老所”又欢聚一堂:聚餐、叙旧、欢歌、畅想。希望能够借此机会,把大家再次联系起来,把我们曾经共同拥有的那份情,再一次的建立起来,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王桥村知青。岁月无情,人有情,苏北的乡情我们永远不会忘。因此特从宝应请来八位老乡的代表参加我们的联谊,除了叙旧还准备让他们在南京好好享受一番地主之谊,保证他们吃好、喝好、玩好。接到邀请的乡亲亦兴致勃勃,昨天一早六点多钟就开着一辆面包车从家出发驰往南京。李晓惠、陈志新二人则开着车在二桥路口恭迎。在这里我要特别介绍一下胜利知青李晓惠其人。她不是一中的,是第二年由他的哥哥——原一中初三(5)班的李晓铮帮助迁移到我们大队,与一中著名老校友“大洋马”的妹妹组成一家,在东风生产队落了户。她哥哥后来因病被退回了南京,不久就去世了。文革开始只读到初一的她在本大队年龄最小,可后来这个心眼好、能力强的靓妹,实际上成了本大队知青活动的招集人和大姐大。当上南汽集团财务一把手的她,曾无数次地为大伙的活动和聚会精心策划、提供场所、车辆等实惠。唐咸人女儿的婚姻也是她热心作的媒。一中老三届初三(4)的同学一向以有小娥为骄,我们胜利大队知青则以有晓惠为傲。长期以来这二位女强人都给她们所在的集体带来了活力和福祉,愿这样的凤冠、龙头在我们老三届人群中越多越好。而插在王桥的原一中老三届学生会主席——大才子陈自新,在一中老三届人中知名度很高。后来他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和个人魅力,迷倒了晓惠班组的“小洋马”,从而成为了我们胜利大队的女婿。此是后话,欲知详情请问本人,此文不再敖叙。徐保森是位热心肠的人,曾为珍版在“爱家畅学养老所” 的活动多次牵线搭桥。为了办好这次聚会,今天他一早就和方宗慈、郭宗玖,唐咸人、无忧草二对夫妇来到该养老所布置会场。而李、陈二位接到宝应客人后,先带他们到南汽宾馆安排登记住宿,再领他们来与大家见面。我因为被授予了写报道的任务,也是上午来的少数先驱者之一。来到南京的宝应客人中,只有原胜利大队的虞会计是我的老熟人,二任村支书、管生产的付主任、妇女主任等于自己来说则很陌生。但王桥和南京,这一条源远流长的纽带早已将我们的距离拉近,将我们的心紧紧连接在一起。大家像亲友见面一样手握着手互相问候,接着围坐在一起亲切交谈。据了解当地的变化很大,现年轻人一般都长年在外打工,在家种田也不用人挖肩挑,有开墒机、拖拉机、收割机,干什么都用上“机”了,真今非昔比。人舒服了不算,粮食产量还比以前翻番,日子好过得很。不过岁月如刀剑,当年我们下去时的大队几位主要干部,现只剩下了会计虞在义一人。比我们大不了十岁的书记、大队长、民兵营长等前几年都已先后离世。再一打听,许多熟悉的乡亲也不在了。听了虽然伤感,但我们知道现在的城乡生活医疗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所见的风雨沧桑也就不足为怪。目前的现状是广大农民年老退休后基本自吃自,没有什么退休金。可公务员和一些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什么不干了,照样每月能拿大几千,实在是不公平。这是社会分配不公的重灾区。

中午简餐,二点钟知青陆续到齐,此刻登记表上显示的知青实到人数为53人。多数知青经过这几年的不断聚会彼此已是熟面孔,但也有少数人因多年不见,乍一见面感觉变化就真很大。人啊!过了这60岁真和以往大相径庭,除极个别得天独厚者外,绝大多数人无论怎么打扮和保养,客观地说从容貌上讲,的确已是名副其实的老头、老太。看来国家将60岁定为老年人的年龄划分标准,是有生理依据的。不过此年龄段的我们更多刻写着的是成熟和稳重,饱含着的是超脱和另一种智慧。聚会时这帮子老头老太只要相互多处一会,往往会忘了年龄,仿佛又都是以前熟悉的你、我、他。大家说呀、笑呀,显然都很乐于有这机会聚一聚。时光飞逝,隔不断当年知青的情怀:岁月沧桑,抹不掉心头的记忆。插在潼河的原初二(8)班的聂腊梅父亲和本人的母亲原是南京制药厂的同事,也是城南门西家隔不远的街坊。64年我们不约而同利用暑期在家长所在的南京制药厂共同做过半个多月的家属工,早就认识。可以后虽插在相邻大队,互相间却一直没有来往,现在校友情将彼此又拢在了一起,我们相谈甚欢。

联谊会开始后首先由徐保森介绍本次活动的筹备组织情况,接着老大哥陈志新致欢迎辞。他说自己去王桥村的次数比一般人多一些,对那里的现状比较了解。由于不断开河修路,王桥村现人均拥有的土地面积只有二亩不到,口粮当然不成问题,不过每个家庭的年收入大约在3万元左右。这和我们当年插队时的收入相比虽说已是巨大飞跃、不可同日而已,但和南京人的家庭年收入相比还是有较大差距。衷心希望第二故乡的人民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乡亲们能过上更好的日子。王桥村书记在介绍了此行来宁的各位后,致了热情洋溢的答谢辞。对当年离开大都市只身前往王桥,与当地人民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辛勤耕作,及在教育、医疗、农业科技等方面付出宝贵青春的我们这批南京知青,表示最深切的思念和最诚挚的谢意。他还介绍了当地的巨大变化,说曾经的土路已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通到各家各户的柏油和水泥路;曾经的草房也已被一座座干净整洁、宽敞明亮的康居屋所替代;曾经的贫穷落后帽子早已经被摘除,规模种植、设资办厂、外出打工让当地的经济取得了骄人的进步。走在王桥的大路上,现在开汽车的越来越多,穿名牌的越来越多,有文化高学历的人也越来越多。没有变化的是:王桥的天还是那么蓝,水还是那么清,百姓的笑容还是那么真诚。他最后大声说,真诚希望大家常回家去看看,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都是故乡人!

村支书的话音刚落,便博得全场热烈掌声。接着杭树欢等人讲述了当年在王桥村插队的难忘经历和感受。其中尤以著名笑星——原潼河插队知青聂泽梓的发言最生动。他说对到王桥村插队的这段经历,无怨谈不上,可肯定无悔。就冲着这生能在当地能遇到这么淳朴、这么可爱的农民我就无悔。我爱王桥人,他们能过上好日子、能富起来是我最大的开心。我们王桥村的知青也是好样的,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最好的知青。这些人在农村这么多年,从来没干过伤害农民的事,而是和村民鱼水一家,结下了深厚友谊。他说见识过其他许多地方的知青,和我们这些知青根本无法比。不过他很不好意思地检讨说自己也做过唯一一回对不起乡亲的事,就是有天晚上发现家里多了只鸡,就顺手杀吃了。第二天大清旱就听到隔壁*寡妇滔滔不绝地坐在门口在咒骂:“哪个狗杂种偷吃了我的鸡,叫他一家子烂肚肠,不得好死„„”整整骂了十天,我肠子都悔青了。他一会老南京话,一会儿用当地宝应话,就像在讲相声,惟妙惟肖的演说笑翻了现场。众人发言完毕,徐保森用投影机在现场放了五年前我们这行人集体探访宝应第二故乡的录像。这是一部制作质量很高的录像,其内容丰富的现场画面、精美的解说词,极为真实生动地还原了当时我们受到盛大欢迎、和当地村民亲如一家的实景。摄影唐咸人、徐保森、方宗慈,解说高祥生,文字高建军,配诗子英虎„„展现了王桥村这批知青多方的才能和高素质。来聚会的人许多都带了相机,这时纷纷拿出来拍照。插队在一家的照一张,插在一个大队的留个影,同在一个班级的也要拍一张,集体大合影肯定是少不了的。最特别的是应有人要求,八对原插在王桥村而后互相结成夫妻的知青对子也来了一张欢乐大合影。老婆前排坐,老公后排站,后者还必须要用一只手搭在前者肩上。随着咔嚓声阵阵、镁光灯闪闪,名目繁多的合影留下一幕幕珍贵而美好的回忆。其后是自由活动,有人打牌、有人下棋、有人K歌、有人打乒乓。更多的人是抓紧这短暂的相聚时间交流谈心。晚上我们在附近饭店济济一堂摆了七桌,席间大家穿梭于餐桌间频频举杯,为友谊、为健康、为团聚干杯。快乐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在欢聚的同时,也不禁让我想起已离我们而去的本大队知青李晓铮、张军华、薛义仁、薛义明,以及我所知道的潼河大队已逝多年的潘光明、崔斐斐等。据悉王桥大队也有二位知青亦早已长眠。他们前半生和我们一样经历了坎坷,后半生却没有享受到晚年应享的幸福,深深为之惋惜,愿他们在天国安息!

今天的聚会是众望所归,情之所至。聚会是短暂的,彼此间的情谊却是长久的。往事如烟,往事又真如铁。也许我们是生不逢时的一代:当我们长身体的时候,碰上左倾蛮干带来的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当我们正在求学的时候,碰上了祸国殃民的文化大革命;当我们要工作的时候,碰上了反动的上山下乡。我们为共和国的成长承载了太多的付出和沧桑。但我们是不折不挠的一代,我们曾经用辛勤的汗水浇灌过宝应的黑土地,我们曾经孜孜不倦去补习文化、学习技术,我们还曾用辛勤踏实的工作去服务过祖国。我们熬尽了苦辛,学会了理解和忍耐,我们对得起自己的名子——知青。在我们中有人曾经风光过,有人也许落魄过;有人现在生活得很优越,有人生活得并不富裕。但这一切都已经是不很重要了。最重要的是保养好身体,最重要的是珍惜每一天,温馨从容地过好当下。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要问什么最珍贵?不是金钱、地位,不是别墅、汽车。是健康的身体,是人间真情,是知青间纯真友谊。我们曾经是不幸的,但我们也要庆幸,因为我们终于抛弃了极端的专制,迎来了经济的改革和开放;我们这一代老三届人95%以上的人都活过了花甲,绝大部份人现在都衣食无忧,并享受着各种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成果。大半的人生都已过去了,过去的事悔了也没用。我们已知天命,我们已经没有梦,余下的只有坚韧、执着和明白。我们这辈人如今都过了退休年龄,我们中有的还在社会发挥余热,有的主要精力用于奉献第三代,更多的人是在尽情享受夕阳、享受自我。让我们热烈地拥抱这人生的金秋,淡定地走向人生的冬季。2018年的金秋,我们将集体再返第二故乡——宝应夏集镇王桥村,届时一个都不能少。

篇5:知青四十周年纪念大会讲话

八月的兴安大地生机处处,如一幅幅美丽斑斓的画;八月的苍山林海松涛阵阵,如一首首波澜壮阔的诗。在这如诗如画的季节里,我们同来自雷州半岛、东海之滨、中原大地、长城脚下、龙镇鹤乡等祖国各地的知青代表相集在黑龙江呼玛县,共同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四十周年,畅谈当年知青保卫边疆、建设

呼玛的珍贵历史和创立的不朽业绩,共叙呼玛人民与知青结下的绵远亲情和深厚友谊。在此,我代表中共呼玛县委、呼玛县人民政府和全县人民,向来自全国各地的知青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与会的全体同志,并通过你们向当年所有在呼玛插队的带队干部、广大知青表示亲切的问候!向四十年来一直为呼玛经济社会发展默默做着贡献的留守知青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浪潮中,呼玛大地云集了8000多名来自上海、齐齐哈尔、北安、海拉尔等地的知识青年和400多名上海干部。当年,知青告别了都市,别离了亲人,来到遥远的风雪边疆,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垦荒、戊边的艰苦生涯。知青们突破高寒禁区,克服了令人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创造了许多人间奇迹,为边疆呼玛的开发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呼玛县志》有这样一段记载:“十年来,呼玛县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耕地面积增加70%,粮食总产提高150%,农副业总收入增长112%,农业机械化程度也有大幅提高。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知识青年和广大社员并肩战斗、辛勤劳动的结果”。知青们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滚滚龙江、茫茫原野、巍巍兴安。知青在边陲创立的不朽业绩将永载史册,英名将永远铭记在呼玛人民心中。

知青上山下乡那个年代,正是年轻的共和国经济刚刚走向复苏,工业显现飞跃,农村依然落后,教育结构不合理,社会就业压力大。知青的到来,既消解城市就业压力大的实际问题,为国家分担了忧虑,又为落后的农村带去了急需的科技知识,新的思想,新的信息,新的文化,新的文明与良好的生活习惯,为捍卫祖国边疆稳定和领土主权构筑起一道血肉长城。他们有的为抢救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而壮烈牺牲,把青春、热血都无私奉献给了为之奋斗的土地和那里的人民。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人生这架天平上,唯有经过大波大澜份量最重,在一定意义上讲大苦大难也是人生的财富。有过知青生活的这代人,真正体味了古人所云“凡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智,饿其肌肤,劳其筋骨,疲乏其身”这人生极浓重的酸甜苦辣的历炼,也由此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历史风云中搏击。知青经受了北国风雪严寒的考验,思想、体能、生活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体会了农村条件的艰苦,农民生活的艰辛,学会了生产生活技能,品尝了播种收获的甘甜,也炼就了顽强不屈的意志,产生强烈的变革农村的愿望和责任感,养成了关心国家,乐于奉献,勤奋学习,乐观向上,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品格,保持了艰苦朴素,联系群众,清正廉洁,身体力行的好作风。正是靠十年炼就的刚毅、果敢、顽强和培养出的勤劳、朴实、善良,使每位知青的人生之路都有了坚实的基础,以致在此后的人生旅途中,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都能够直面相对,勇敢战胜,成为共和国一个时代的中坚,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光荫荏苒,日月如梭,四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知青返城后,分布在机关、工厂、学校、医院等各个领域,科学、文体、教育、卫生等各条战线,在人生新的起点上,广大知青很快就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之材。这让呼玛的父老乡亲感到无比宽慰。更让呼玛人自豪的是,知青们无论是商家,还是政要;无论是在岗,还是离(退)休;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始终眷恋着第二故乡——呼玛,思念着那里的亲人。十年的插队经历使知青们刻骨铭心,与淳朴的老乡的情缘,虽时空遥远也魂绕梦牵,难以割舍。知青对呼玛的情,呼玛人对知青的意,如黑龙江水一样绵远、深长,如兴安岭青松一样坚定、真挚。知青们虽已离开边疆呼玛,离开曾经流血流汗流泪、痛苦与欢乐交织的土地,但在心灵深处,会永远执着地认定呼玛很美,因为呼玛这北大荒的经历已成为知青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永恒的一部分。回忆当年,畅想未来,回家看看,几乎成了每一个知青要圆的梦。

改革开放以来,呼玛人与上海知青的交往日渐增多,尤其是1999年在上海举办纪念上海干部、知青赴黑龙江省呼玛县上山下乡三十周年联谊会以后,上海干部、知青或组团、或携妻带子,回访呼玛者不断增多,不远万里追索那久远的青春印记和难以割舍的亲情。每次知青的到来,不仅给呼玛这片黑土地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也给久盼他们的乡亲故友带来了无比欢乐、快慰和感动。无论知青们走到哪里,都受到当地党委、政府和父老乡亲的最为隆重的礼遇。知青与父老乡亲相见时“未曾相拥,竟无语凝噎”的一幕幕动人场景,让在场的人们潸然泪下,感动不已。上了年纪的老乡把知青看做游子,说不完,看不够,关心“你在它乡还好吗?”。

历届呼玛县委、县政府都十分重视知青工作。知青们立足世界级都市,处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前沿,具有先进的思想和理念,具有与国际、国内各界交往的优越条件,又与呼玛人民结下了血浓于水的深情,以致于县委、县政府把知青作为独有的“人缘”优势和宝贵的资源财富。为弘扬和展示知青在呼玛的艰苦创业精神

和光辉奋斗历程,呼玛县先后出版发行了《呼玛知青风云录》上下集,并于2009年7月再版。为给知青返乡提供全方位和更周到的服务,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知青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日常工作机构。在财力十分拮据的情况下,县委、县政府投资1500万元建设了主体工程8000多平方米的呼玛知青宾馆。这是全国首家以知青命名的县级高档宾馆。此举得到了全县的拥护和响应,也在社会特别是上海知青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原在开库康乡插队的上海知青、英资上海银业投资集团公司副董事长、总裁管其昌与15名知青返乡时慷慨解囊,为知青宾馆捐资15.3万元,上海知青共捐款51.3万元。知青宾馆于2006年8月,呼玛庆祝解放建政60周年时启用,宾馆内部开设了200平方米的知青展厅,用文字、照片和实物展示了知青当年的精神风采及奋斗历程。今天,我们又为反映知青生活工作的浮雕《青春的足迹》进行了揭幕,呼玛知青展厅和新建成的浮雕,已成为一个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革命传统和知青精神的教育基地,是一座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丰碑。

知青们始终没有忘记呼玛这段情缘,时时关心着第二故乡,祈盼呼玛又好又快的发展,想方设法为呼玛与外部联系牵线搭桥,把促成呼玛与外部交流合作作为回报家乡的第一位要务。许多知青已经不止一次的回访第二故乡,他们回访的初衷已从纯粹意义上的探亲访友、旅游观光,转变为考察项目,投资兴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为呼玛的发展做着贡献。1999年,上海知青周开建与浙江大普集团和杜帮集团老总到呼玛考察,为呼玛酱菜厂改造投资100万元。上海知青树吉发个人出资12万元,资助东北农业大学,用于培养边疆急需人才,并为呼玛发展旅游业,捐赠了一辆大巴,并将在呼玛建设知青别墅。上海知青、上海瑞金集团闵行医院院长张大东和实业家张女士向加格达奇区教育界捐款1万元。张大东还每年几次来大兴安岭,以自己精湛的医术,成功地为数十名心脏病患者实施了手术,并组织开通了远程会诊,开展远程医疗,受到边疆人民的爱戴。上海知青孙建国为呼玛法院无偿提供数台电脑,改善办公条件。2001年,上海知青曹建荣、周国兰等回访时,看到呼玛农村仍比较贫困,为兴华乡新立村学校资助10台电脑,改善办学条件;2002年国庆节期间,两人带8名知青再度来到呼玛,为兴华乡新立村的乡亲们馈赠礼品及人民币4万元;周国兰还为出版《知青风云录》赞助5000元人民币。2001年,时任上海农行营业部经理的杨丽重返呼玛鸥浦乡,为鸥浦村乡亲父老赠送人民币近万元。上海知青黄大信利用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科长有利条件,为出版《知青风云录》提供方便,降低了该书成本。上海知青张国平为《知青风云录》也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2004年初,上海知青车鸿国从互联网上获得美国某公司欲在中国投资建千头鹿场及深加工厂信息,当即和原上海干部应仁才多方协调,四处奔波,欲将项目落到呼玛。虽然没有成功,却体现出上海干部、上海知青对呼玛的真诚和感情。2004年5月,原在三卡农村插队,现任上海第一建筑服务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的朱宝善为回报第二故乡,投资300万元建起一座饲料加工厂,成为上海知青在呼玛投资建厂的第一人。2007年6月,高妙根、树吉发一行在呼玛进行了考察调研,决定在兴华乡投资建一个狐貉养殖场。9月12日树吉发、黄尽能等5名知青再次来到呼玛投资20万元人民币与兴华乡集资款20万元合资40万元正式成立兴华狐貉养殖股份公司。同时,拟定在呼玛建设知青风情园,现正在运作当中。2007年7月,原老金山知青耿丹平、王卓琪、乔卫平等一行23人在金山乡党委、政府组织召开的座谈会上积极建言献策,为金山乡发展牵线搭桥,此行他们出资5000元为老金山村修建办公场所,还集资3000元给生活在呼玛知青的子女购置物品。曾在金山乡新街基二队插队,现任中国歌剧舞剧院副院长的李小祥,离开金山乡36年,但他始终挂念呼玛。三十年多来,他多次写信或打电话寻问老乡、朋友的境况。2007年6月,他无偿捐助价值30多万元,包括灯具、音响、音箱、功放在内的一批舞台音响设备,在呼玛举行建党86周年庆祝活动的重要时刻运抵呼玛,给呼玛人民送上了一份深情厚意,为边疆的文化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2007年7月原北疆三连知青蔡伟国、谢珍珠夫妇一行17人怀着对第二故乡无限的深情,欣然给北疆中心校和呼玛一中捐资10万元人民币,支持家乡教育事业,又捐款7万元给北疆乡政府购置一台轿车,2008年又给予教育、广电以资金和设施支持。2007年“八一”建军节前夕,原呼玛县文化馆长、上海知青叶磊将自己于呼玛解放建政60周年活动期间,在呼玛县鸥浦乡三合村拍摄的吴八老岛全景和请上海书法界朋友题写的,由本人创作的颂扬驻军官兵的诗词,组合成堪称诗书画三绝的作品,赠给守军某团五连,让守边固防的人民子弟兵备受鼓舞。华东师范大学刘琪教授在呼玛投资200万元成立了金松经贸公司。杨丽女士2005年协调中央电视台拍摄了《四季呼玛》专题片,并为鸥浦乡捐款捐书。任志英女士也将在呼玛投资进行山野产品深加工。很多知青为前往上海探亲、访友、看病、子女上学的呼玛老乡以最高规格的接待,提供最周到的服务,等等事例不胜枚举,在此就不一一例举了。

呼玛县是大兴安岭地区唯一以农为主的纯行政县份,辖6乡、2镇、1个办事处,54个行政村;面积14335万平方公里,人口近6万;有汉、满、回、鄂伦春、达斡尔、俄罗斯、朝鲜等18个民族。呼玛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底蕴深邃。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军筑呼玛木城,1914年置呼玛县;1946年解放建政,1981年析置为呼玛、塔河、漠河三县,为大兴安岭地区唯一二类革命老区。呼玛山川壮美,资源富集,商机无限。呼玛现有耕地113万亩,天然草场338.9万亩,林地25万公顷,边境线长371公里。境内有黑龙江、嫩江两大水系,大小河流39条,水能资源极为丰富。境内有黄金、煤炭、大理石、铁等多种矿藏,开发潜力巨大;有黄芪、党参、赤芍、北五味子等300多种野生中药材;有蓝莓(都柿)、草莓、稠李子、亚格达等数十种野生桨果;有蕨菜、金针菜、明叶菜、老山芹等数十种山野菜;有黑木耳、榛蘑、毛尖蘑、羊肚菌等食用菌;有鲟鱼、鳇鱼和“三花五罗七十二鳞”等冷水鱼;有棕熊、驼鹿、紫貂、飞龙等珍禽异兽,素有“锦鳞在水,奇兽在山,香蕈在林,珍禽在天”之美誉。大冰雪、大森林、大界江、黄金古道、古战场遗址、少数民族风情等自然与人文景观别具特色,为旅游业开发提供了良好条件。

伴随大兴安岭加快发展的铿锵脚步,经过改革开放大潮的洗礼,今日的呼玛正发生着历史性的巨变。近年来,呼玛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克服因砂金禁采、林业停产带来的困境,坚持“生态建设立源,三农工作固本,产业体系立县,财源建设兴业,招商引资强基,特色经济富民,建设新型农村,构建和谐呼玛”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以“用三到五年时间,打造大兴安岭经济强县”为战略目标,实施“六个一百万”工程(即发电装机100万千瓦,冷水鱼养殖100万亩,煤炭年产100万吨,铁粉年产100万吨,水泥年产100万吨,口岸过货100万吨。“六个一百万工程”全部建成后,年综合贡献财力近期全口径为1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5亿元,远期全口径15亿元、一般预算收入8亿元。届时,呼玛不仅将一跃成为大兴安岭经济最强县,在全省县域经济排名中的位次也将大幅前移。)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8年,县地方生产总值完成49346万元,全口径预算收入完成4856万元,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876万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现9861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757元。在全省县市综合实力排名:2007年为53位,2008年跃升至第42位;2008年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排名第10位,农村人均收入排名第27位,呼玛已经跃上了一个崭新的发展平台。三农工作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我们适应现代市场需求,提出并推进了“打造中国最北高寒生态农业之乡”品牌战略。与清华大学合作在我县建立了“清华大学绿色食品基地”,申报了5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面粉、大豆、黑木耳等有机农产品直接供应清华大学。借此影响,我县有机农作物声名鹊起,有的甚至供不应求,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宽。每年冬闲时节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培训,对全县耕地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农业产量提高10%,科技生产深入人心。总投资4000万元的旱涝保收田于去年11月份正式开工,建成后农业“靠天吃饭”将成为历史。农村高低压电网实现国网供电,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善。投资300万元、储存能力1.2万吨的国储粮库已经开工,储存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落后问题有效解决。目前,我县良种覆盖率、机械作业率和科技贡献率分别达到90%、95%和60%,居全省前例。为实现特色发展,我们实施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工程,温室蔬菜、食用菌、特色养殖、北药种植、山野产品采集加工等特色产业迅速崛起,形成规模,已占踞我县农业生产“半壁江山”。在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同时,我们还不断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投入7000万元新建和改造了农村生活文化设施,对4个村实施了“整村推进”,农村面貌迅速改观。我县被农业部等四部委授予“绿色小康县”称号,4个村和40户农民被授予“绿色小康村”和“绿色小康户”称号。工业经济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建设了大兴安岭对俄贸易园区呼玛分区,几年来投入近5000万元用于基本建设,目前入园企业有3个,运行良好。构建了十大产业体系即:构建农副产品加工、矿产开发、山野林副产品加工、地方经济工业等“十大产业体系”。以扶强壮大每个产业龙头企业为牵引,以保证优势资源生产开发能力为基础,以项目争取和建设为平台,努力为“十大产业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优良的发展空间。目前,以丽雪分公司、香麦公司为龙头的农副产品加工、以虹京钼业集团、兴安桥铁矿、硅镁冶炼厂为龙头的矿产开发、以酱品公司为龙头的地方经济工业,以绿野公司、雪岭酒业为龙头的山野林副产品加工,以对俄贸易合作园区为龙头的口岸外贸,以民族风情、界江为龙头的生态旅游,以成云牧业为龙头的特色养殖,以龙江港口、运输公司为龙头的交通运输,以黑呼公路、鑫马热电联产、党政办公大楼和城欣公园改造为龙头的基础设施建设,以三间房水利枢纽、桃园峰电站、旱涝保收水利工程为龙头的水利水电等“十大产业体系”已经建立,并不断完善,对县域经济的强大提升力凸显出来。项目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我县组织建设的呼玛历史上第一条最长、全区最高等级的呼黑公路已于去年10月份竣工通车,圆了呼玛几代人的梦想。总投资50.25亿元的三间房枢纽项目已通过水利部预审,中国最北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有望开工。总投资4000万元的旱涝保收田项目已开工建设。对俄口岸项目获得国家批准,口岸基本建设全部完工。我们争取的黑河—呼玛—韩家园“龙江北部”铁路环线项目,被省政府确定为重点推进项目,列入国家铁路中长期规划。通县公路项目已得到地区批准,明年将开工建设。总投资1.1亿元的村屯通电项目一期资金已经到位。招商引资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投资3500万元的兴安矿业、投资6500万元的桃园峰水电站、投资1.2亿元的鑫马热电联产、投资3000万元的香麦公司、在全区投资7亿元、在我县投资1.2亿元的虹京矿业等近20家企业先后落户我县,并不断发展壮大,部分企业已进行了二期投资扩建。虹京矿业受我们热诚服务的感动,为我县的教育发展捐赠200万元。此外,投资3000万元的森杰木业、投资7000万元的金鼎霖肉牛养殖、投资1亿元的艾博岩金开发、投资4亿元的鑫马热电二期等项目已经签约。旅游产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打造了“界江航道龙江唯美、呼塔公路森林浪漫、黄金驿道淘金怀旧”三条旅游廊道,塑造了“兴安之根、龙江之旅、鄂族之情”旅游形象。重点开发了“三合战斗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桃园峰龙湖旅游度假区、“鄂伦春文化艺术之乡”白银纳民族风情园、“龙头第一漂”龙头山风景区、“龙江第一弯”八十里湾风景区、“中国画山”旅游度假区、“拓荒者乐园”察哈彦旅游风景区、“黑龙江龙头风景旅游区”、“樟子松母树林”金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淘金城”韩家园生态旅游等十大旅游风景区。社会事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三年投资7亿多元用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00多万元,改造了50公里边防巡逻路,投资1500万元建设了6座桥涵,完成了22万千伏国电输变电线路建设,新建了呼玛镇内水泥路面30公里,投资2000万元新建了三星级知青宾馆,完成投资1.2亿元的集中供热建设,集中供热面积达24万平方米,投资800万元新建了广播电视大楼,广电设施达到全区县级最先进水平;投资220万元新建了县妇幼保健站,基层医疗保健水平跻身全省先进行列,投资3500万元新建了党政办公大楼,并将对周边地区进行大规模改造,棚户区改造一期工程6970平方米的廉租房已经完工。经济适用廉租房二期、职业学校、幼儿园、中学生宿舍楼、体育馆等一大批民生工程正在建设中。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养老、失业、医疗等“五险”社会发放率均达到100%。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9.4%,三年为农民核销医药费近500万元。实施了“感人、连心、创新、文明”工程和“八个一”尊老敬老活动,每名处级干部带头资助1名贫困学生,三年来为贫困家庭捐款50多万元,每年为老年人做好事100多件。新建了医院综合住院大楼、疾病控制中心和乡村卫生院(所),三级卫生体系“三网四化”建设强力推进,全省初级卫生保健会议在呼玛召开。教育工作开展了“名校、名师、名生”创建活动,三年高考二表以上进线率均在30%以上,连续10年居全区普通高中第一。社区建设独具特色,每个社区都立足居民不同情况,卓有成效地开展了特色创建活动,成为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环节。不断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强势开展了“严打”斗争,命案全部告破。平安建设深入推进,人民群众社会安全满意率达到95%。文明创建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我们坚持贴近百姓、贴近生活的原则,大力发展了田园、民族、冰雪、界江、军营、校园、广场、社区等13种特色文化,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倾力打造,确保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入脑入心,真正达到了净化灵魂、陶冶情操、提高思想的目标。特别是充分发挥了我县白银纳乡鄂伦春民族乡的优势,把打造鄂族特色文化作为重点,在北京成功举办了鄂伦春民族服饰展演等民族文化推介活动,得到首都文化界的广泛关注。鄂伦春民间艺术团在各级大型演出中获得一致好评,成为一个真正由农民组成的明星艺术团。我县鄂伦春民族展馆被确定为国家民族博物馆分馆和国家鄂伦春文化研究基地,作为“兴安十大名片”的鄂族文化已成为大兴安岭文化的主打品牌。在中国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等四个部门举办的全国青少年才艺大赛上,我县参赛的选手夺得金银铜4块奖牌,县青少年宫被评为“全国青少年素质教育培训基地”。2006年,隆重举行了“呼玛县解放建政60周年”大型庆祝活动,围绕“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主题,开展了经贸推介、回顾展览、观光旅游、庆祝大会等一系列活动。新华社、黑龙江日报、省电视台、中国绿色时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参加了活动的报道工作,充分展示了呼玛60年来的辉煌业绩,签约引资额8700万元,树立了呼玛良好形象。2007年,大兴安岭地区“夏促会”在时隔10年后又一次在呼玛召开,我们利用全区各地领导齐聚呼玛之机,充分展示了我县近两年的巨大变化。2008年省委书记吉炳轩到大兴安岭视察,大兴安岭地区汇报会在呼玛举行,我们又一次抓住这一难得良机,不仅向省委展示了呼玛的发展成就,还通过向吉书记汇报工作争取到旱涝保收田、龙江北部铁路环线和鄂伦春特色民族旅游等重大项目。今年我们又配合完成了由新华社、黑龙江日报社和地区媒体组成的“重走黄金路,再寻古驿站”采访团在我县的采访任务,充分挖掘和展示了我县厚重的历史人文底蕴。

以上只是历史的、自身的、纵向的比较,如果从现实的、全面的、横向的方面比较,我县还存在不少差距和问题:县域经济总量小,综合实力不强;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不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传统工业逐渐萎缩,缺少立县龙头和骨干企业;财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支持发展的力度很低;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制约发展的硬件环境亟待改善;个别干部的思想观念不新,领导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还不高。

在困难和问题面前,呼玛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敢于面对一切压力和挑战,始终保持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坚定执着的发展信心。这信心来自于,我们时时立足县情,着眼全局,审视自己;我们善于总结历史和他人经验以前瞻未来;我们能够正确认清形势,不断去开拓创新。这信心来自于,呼玛历史积淀厚重,底蕴深邃,有淳朴民风、和谐精神等良好的人文优势;山清水秀、沃野千里,有纯天然、无污染的生态优势;草茂林丰,物产丰富,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与俄罗斯隔江相望,口岸将通,有优越的地缘优势;坚持与人为善,互利共赢,有推动发展的环境优势;与处在改革开放前沿上海的知青关系天成,交往甚密,有特殊的人缘优势,再辅之以天保工程、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生态林建设、利好农业农村等优惠政策,以及黑呼公路骨干网提档升级,中国龙江北部铁路环线将开通,以三间房水电站为主的水电开发,以椅子圈、鸥浦为主的煤炭增产改造,以兴安桥、北西里、呼玛河渡口为主的铁矿开发等,都是呼玛快发展、大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动力和源泉。因此,我们说未来的呼玛有发展,有更大发展,而且有持久的发展。

因为大海,横亘在中俄边境上的黑龙江才与相距万里之遥的黄浦江水系相连;因为历史,地处塞北的呼玛与南国的世界大都市上海有了跨越时空的联系;因为“上山下乡”,呼玛人民与广大知青结下了血浓于水的友谊和亲情。无论历史与社会如何评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但呼玛人对此则有特殊的感受和永恒的情结。知青的到来,给呼玛的建设史平添了浓重的色彩,之于呼玛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是历史性的、巨大的,之于呼玛思想解放、文化繁荣的推动是空前的、深远的。历史不会忘记知青当年“一腔热血报国恩,两肩昆仑为人民”的壮志豪情;历史不会忘记知青别土离乡与亲人分开时的感人场景;历史更不会忘记知青当年在边疆的“大有作为”。

知青的夙愿和呼玛人民的期待,在感情和利益上是相同和一致的。呼玛县委、县政府和呼玛人民将更加坚定地把知青精神作为呼玛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的特殊教材,永远予以弘扬和传播。我们期盼着在未来的日子里有更多的知青能经常“回家看看”,也相信知青能够把更多的海内外有识之士推荐给呼玛,把呼玛推介给外界,祝愿在未来的事业发展和人生道路中,呼玛与知青友谊与合作迈入更高的境界。

为了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四十周年纪念活动办得更加隆重、热烈、喜庆,呼玛县委、县政府决定在举行纪念活动的同时,举办第五届“呼玛之夏”艺术节。百年老县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呼玛当之无愧的成为大兴安岭东部地区的文化中心。以鄂伦春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以其独特浓郁的北方文化韵味、神秘原始的少数民族风情,已经成为兴安原生态文化的最杰出代表;记载着抗联三支队战斗足迹的抗联文化,记录了一段浴血坚持、可歌可泣的历史,将永远成为呼玛大地的光荣与骄傲,激励后人不断进取;由我们在座各位知识青年亲身参与、共同创造的知青文化,以广大知青无私无畏的爱国奉献精神,谱写了一曲支援边疆建设的波澜壮阔的壮丽篇章,并在四十年后的今天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又赋予了新时代的内涵。此外,渔猎、农耕、森林、冰雪,呼玛文化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不但传承着历史,还必将开拓未来。

上一篇:庆端午 迎六一活动方案下一篇:证券公司尽职调查工作质量有提升空间——2013年券商创新大会发言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