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发展思路

2024-05-10

畜牧业发展思路(精选10篇)

篇1:畜牧业发展思路

奇台垦区畜牧业发展的思路

目前,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畜牧业将是我国农业部门的`主要受益行业.当前我国的肉类价格除禽类外,其他均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其中猪肉价格比国际市场价格低57%、牛肉价格低84%、羊肉价格低54%,这对我们的畜牧业发展也将是一大难得的机遇.

作 者:陈双萍  作者单位:农六105团,新疆,831308 刊 名:新疆农垦经济 英文刊名:XINJIANG STATE FARMS ECONOMY 年,卷(期): “”(3) 分类号:F32 关键词: 

篇2:畜牧业发展思路

甘肃省畜牧业发展的思路

甘肃省畜牧业经过20多年的长足发展,畜牧业基本实现了由家庭副业到支柱产业的历史性转变,已成为兴省富民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全省有畜禽地方品种;培育品种和引进品种60多个,大牲畜年底头数590多万头,家禽约6000多万只.

作 者:李占魁  作者单位: 刊 名:发展 英文刊名:DEVELOPING 年,卷(期): “”(10) 分类号:F2 关键词: 

篇3:畜牧业发展思路

1 东营区畜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 东营区以实施黄蓝国家战略为契机, 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优势,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以科技为依托, 把标准化、品牌化和生态化建设作为突破口, 高起点规划, 高标准建设, 全区畜牧业实现了量的膨胀与质的飞跃。 (1) 畜牧业综合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截止2012年底, 东营区存栏生猪15.9万头, 肉牛4.2万头, 奶牛0.83万头, 肉羊19.3万只, 家禽306万只, 全区肉蛋奶总产量达到12万t, 畜牧总产值9.8亿元, 占农业总产值的32%左右。尤其是近几年生态节粮型肉牛产业发展迅速, 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2) 优质生态畜禽生产基地建设成效显著。按照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 东营区以发展规模养殖、健康养殖、生态养殖为主线, 大力推进畜禽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 截止2012年底, 规模化养殖区已达到205处, 占全区养殖总量的92%以上。 (3) 畜牧品牌支撑条件逐步形成。畜产品基地规模不断扩大, 已经扶持培育出有机畜产品品牌4个, 绿色畜产品品牌1个, 无公害畜产品产地、产品认证12个, 全区通过培育了“维可得生态肉”、“顺合鸡蛋”、“胜大鲜奶吧”等一批知名品牌, 初步形成了品牌产品带动品牌企业、品牌企业拉动支柱产业、支柱产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良好格局。 (4) 科技支撑作用不断加强。科技在畜牧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东营区结合新型农民学校, 深入实施“远教兴牧生态发展年”活动, 认真做好农民畜牧科技培训工作。大批先进的畜牧前沿技术, 先后在全区推广。如发酵床养猪技术、无公害肉牛养殖技术、高产奶牛繁育与规范化饲养技术、全株玉米青贮及秸秆利用技术等, 均取得了较大经济效益, 有力推动了全区畜牧业生产大发展, 实现了由传统畜牧业逐渐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 (5) 畜禽繁育改良得到深化。生猪良种覆盖率达97%, 牛、羊、家禽良种覆盖率达92%、95%、91%。 (6) 动物防疫体系日益完善。东营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应急体系、监测预警体系、信息网络体系逐步完善, 为畜牧业发展筑起了安全屏障。

2 主要做法及成效

东营区按照品种良种化、生产标准化、数量规模化、环境生态化、经营产业化“五化”同步的思路, 加快推进中心城区高效生态畜牧业发展, 全面提升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

2.1 实施畜禽良种工程, 搞好品种改良

东营区多次组织实施国家和省级家畜良种补贴, 做好畜禽良种引进和推广工作, 做到良种良方配套。尤其是2012年6月份实施“主导品种与主推技术”进村、入户、到场以来, 全区畜禽良种改良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全区生猪、牛、羊、禽的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7%、95%、92%和91%。

2.2 高点定位发展畜牧业标准化生产

按照高标准、成规模发展的工作思路, 本着现代、高效、生态的原则, 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转变原先只求养殖总量的观念, 由侧重于发展数量向注重发展规模、发展质量和生态效益转变。涌现出许多布局合理、规划科学、发展层次高、影响大、生态效益好的大型养殖企业, 实现健康养殖、环保养殖和安全养殖同步进行。其中胜大奶牛场被授予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 华林庄园牧业公司等5家养殖企业被授予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 胜大养猪场被列为“中央储备肉活体畜储备基地”。

2.3 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快速发展, 规模化程度逐年提高

东营区连续五年实施了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工程, 大力推进畜禽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目前, 东营区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总量已达到205处, 其中千头奶牛场一处, 千头肉牛场4处, 万只禽类养殖场15处, 千头生猪养殖场10处, 规模化生产程度达92%以上。

2.4 养殖环境逐渐改变

为打造生态畜牧业, 破解污染难题。东营区在发展畜牧养殖小区的过程中, 始终以发展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畜牧业为重点, 着重引导畜牧小区开展健康、安全生产, 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共赢。目前, 东营区已发展家庭生态牧场7处, 大型休闲观光牧场2处, 为破解畜牧养殖的环境污染做出表率。

2.5 畜牧产业化经营模式逐步完善

为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实现生产集中化和农民组织化的统一, 提高农民自我服务和利益保护能力。东营区以畜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畜牧龙头企业为突破点, 组织专家、技术人员对全区畜牧业合作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形成了以“畜牧专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的帮扶养殖模式, 在畜牧业生产、加工、销售、生产资料供应、劳务和资本运营中互相合作。如总投资4.2亿元的雨润集团, 带动东营市及周边地区1000户农民从事生猪养殖、生猪贩运, 每年可使农民增加收入2500万元。同时还吸纳下岗工人近500人再就业。目前, 全区畜牧龙头企业迅速壮大, 已发展到15家, 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已达49家, 其中富康养猪合作社等4家合作经济组织被评为省级优秀合作经济组织, 全区70%以上的养殖户进入产业化经营。

2.6大力加强农民科技培训与指导, 提升行业整体水平

以新型农民学校作为培训平台, 大力实施农民科技培训工作, 通过印发科技手册、技术明白纸、制作广播电视节目、应用畜牧专家QQ群、畜牧一点通等多种形式, 加快推进畜牧科技成果转变为第一生产力。依托山东省基层畜牧兽医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 实行“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包养殖区 (场、户) ”制度, 每周进场一次, 实行手把手教学, 面对面服务, 从而提升养殖场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培育了一批水平较高、特色鲜明、带动性强的示范场区, 从而带动一方百姓靠畜牧养殖发家致富。

3 今后发展思路

今后东营区高效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必须立足东营区实际, 大力实施“创新、调整、转变、升级”四大措施, 加快全区高效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3.1 要有创新精神

转变畜牧业发展理念,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畜牧业工作全局, 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现代畜牧业发展, 用市场化的理念促进畜产品流通。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 探索企业与农民之间更加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方式, 帮助农民规避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增强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能力。

3.2 要调整结构

首先加强现代良种繁育和推广体系建设, 不断提高畜禽良种比重, 增强畜牧业的生产能力。然后根据自身条件选择有比较优势和市场潜力的畜种作为主攻方向, 大力发展专业化生产, 逐步形成特色鲜明、规模适度、优势突出、效益良好的畜种结构。

3.3 要转变方式

尽快将传统的散养、混养方式转变为现代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方式, 努力探索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畜牧业, 使畜禽增长方式由传统数量型畜牧业向数量、质量和效益并重的方向转变, 实现畜牧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3.4 实现产业升级

不断提高畜牧业生产能力, 有效解决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实现产业规模升级;积极推进畜牧业适度规模化生产, 提高畜禽疫病防控能力和畜产品质量水平, 提升行业整体发展水平, 实现产业水平升级;强化加工、流通环节, 完善流通业和服务业, 延长产业链条, 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加大畜牧业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力度, 尽快建立现代养殖体系, 提高重大动物疫病控制能力, 促进畜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 实现产业技术升级。

篇4:畜牧业发展思路

【摘要】本文从美姑的畜牧业发展实际情况出发,充分阐述了美姑建畜牧大县的有利因素和如何发展畜牧业提出了发展思路,从而为美姑建畜牧大县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美姑 畜牧大县 有利条件 思路

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林(草)的推行,美姑县人民政府提出要在3—5年内把我县建成畜牧大县的奋斗目标,使畜牧业真正成为美姑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和财政增收的支柱产业。因此,如何发挥我县的资源优势,加快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县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和行动指南。

1.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

1.1 生态条件适宜。美姑县地处北纬28°02',海拔1700——2080m,年平均气温11.4℃,1月平均气温4.0℃,7月平均气温27.4℃,年降水量1800mm,年蒸发量685.7mm,相对湿度72%,无霜期214d,气候特点属高原性立体气候,四季分明,无霜期长,是畜牧业发展的最佳适宜区。

1.2 有丰富的饲草饲料资源。我县有草山草坡10.81万hm2,多以山地灌丛和林间灌丛为主。牧草中禾草类占60%,豆科40%,其他饲草占36%,平均每公顷产草4500-6000kg;天然草场196万亩,可利用草地163万亩,占草地面积的47%;退耕还林(草)地12.5万多亩,可种植优质牧草(光叶紫花苕)和多年生黑麦草,每公顷产鲜草达3000—4000kg,粮食产量高;农作物副产品丰富,可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1.3 具备良好的畜禽品种资源。我县具有前期生长发育快,繁殖率高、产肉性能好的美姑山羊;有骨骼健壮、身高体大、抗病力强、肉质细嫩、味美、善于林间草地觅食的岩鹰鸡品种;拥有凉山半细毛改良绵羊15万只;杂交猪19.77万头。畜禽品种资源十分丰富,发展前景广阔。

1.4 具备一批经验丰富的畜牧科技队伍。全县九个片区36个乡镇都建有畜牧兽医站,共有畜牧兽医科技人员89人,是美姑建畜牧大县有力的技术保障。

1.5 具有发展无公害和绿色畜产品的优良环境。我县属半农半牧区,由于受自然、历史及经济等条件的影响,工业污染少,生态条件尚未破坏,是典型的生态农业县。

2.建畜牧大县的发展思路

2.1 加强领导,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统一认识,抓住机遇。进一步提高全县干部、群众创建畜牧大县的认识,使全县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发展畜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统一认识,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有利政策及丰富的畜牧资源。在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为建畜牧大县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2 重视和合理利用天然草场。草是发展畜牧的物质基础,要充分利用和合理开发有限的草场,全面推行草场有偿承包制,确保我县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2.3 要引导、教育农牧民加强对草原退化的治理。采取封山育草,人工补种多年生牧草和灭鼠虫害等措施,解决好草畜矛盾,进行科学地开发和利用,保证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要认真宣传和贯彻《草原法》,充分发挥草场的潜力。

2.4 积极推广粮草轮作技术 实行牲畜圈养,推进“3550”工程的发展进程。充分利用退耕地、轮闲地和农耕地,全面推广光叶紫花苕、黑麦草、鲁梅克斯等优质牧草种植,解决圈养牲畜的饲草饲料,同时搞好农作物秸杆的加工和青贮,走节粮型的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

2.5 因地制宜地发展畜牧业。美姑是半农半牧区,立体气候十分明显,在畜牧业发展上必须结合实际,大搞区域经济。在瓦候片区、洪溪片区,由于草场面积大,加之家畜存栏占全县存栏数的50%以上,主要发展牛、羊,附带养猪和家禽;在俄曲古片区、俄普片区和新桥片区,因光热条件好,粮食产量高,牧草生产优越,农副产品相当丰富,主要发展山羊、牛、猪和家禽;在大桥片区、候播片区和柳洪片区,不仅光热条件好,水资源充足,交通便利,群众素质高,加之粮食产量高,农副产品丰富等优势,要鼓励农民在搞好种草养畜的同时,大力开展美姑山羊的圈养和岩鹰鸡的开发生产,扶持一批专业大户,以点带面,并以“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全显畜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6 大力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在因地制宜发展畜牧业的基础上,突出抓好龙头企业建设,大力扶持畜产品加工企业和畜产品批发市场,鼓励民营经济参与龙头企业建设,做好和加快无公害畜产品基地建设,通过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建立利益分配机制,形成经济共同体,加强生产、加工,市场的全方位监控。

篇5:沙县畜牧业发展状况与对策思路

沙县畜牧业发展状况与对策思路

在新时期,如何加快沙县畜牧业发展进程,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进行一些粗浅探讨. 1我县畜牧业发展状况及特点 1.1畜牧业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1.1.1畜牧业发展形势喜人:主要畜产品、畜禽饲养量稳步增长,人均畜产品产量上升.,主要畜产品产量、畜禽饲养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全县畜禽肉蛋奶总产量24 000吨,比1988年8 857吨增长2.7倍.年全县猪、禽出栏分别为17.92万头、374.58万羽,分别比1988年7.4万头、230万羽,增长142%、62.9%.人均畜产品产量也有大幅度上升,2002年全县主要畜产品产量分别为人均肉类73kg,人均蛋量30kg,比1988年分别增加30kg、12kg.畜牧业总产值2002年达11806万元,比较1988年5 976万元,增长97.76%.畜牧业中的养鸭业和生猪规模饲养业,已形成带动全县畜牧业发展的两大主产业,在三明市名列第一.

作 者:叶材森 作者单位:沙县畜牧水产局,365500刊 名:福建畜牧兽医英文刊名:FUJIAN JOURNAL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年,卷(期):25(z1)分类号:关键词:

篇6:畜牧业发展思路

关于我市畜牧业发展情况及思路的

汇报

市委、市政府:

2005年,全市各乡镇党委政府,严格按照市委畜牧工作会议提出的目标任务要求,紧紧围绕“抓防疫保安全,上规模增效益”这一工作主题,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工作措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成效明显,规模经营发展迅速、品种改良力度加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科技应用水

平继续提高,畜牧业经济保持持续增长势头。2005年,上市生猪95万头,山羊38万只,家禽1180万羽。农民人均来自畜牧业的纯收入达683元,比上

年增加79元,全市实现畜牧业总产值亿元,同比增长,现将2005年畜牧业发展特色及2006年发展思路汇报如下:

一、2005年全市畜牧业发展的特色

市畜牧业工作会议后,全市各乡镇把发展畜牧业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制定发展规划、出台扶持政策,分解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扎实推进畜牧业的发展,在市、乡两级政府的强力推动和优惠政策的引导下,全市畜牧业发展呈现勃勃生机。

(一)规模经营发展迅速,区域特色进一步明显

全市现有各类专业户4886户,新增专业户1131户,新建猪舍10间以上的户68户,共建猪舍1134间,投资额达万元,新增专业大户167户。其中新增母猪10头或新增肉猪100头以上的户124户;新增蛋鸡3000羽以上13户;肉鹅500羽以上25户;肉鸡5000羽以上4户;蛋鸭3000羽以上的户1户,全市已初步建成养殖小区7个,在建9个。区

域经济特色进一步凸现,古溪、分界、横垛、珊瑚等乡镇的家禽饲养量已占全市家禽饲养量的,广陵、珊瑚、分界、横垛等乡镇栏存肉鹅已占全市鹅栏存总量的58,马甸、泰兴、刘陈、黄桥等乡镇奶牛占全市奶牛总量70左右,黄桥、城黄两个工作片的生猪,占全市生猪总量的68。

(二)品种改良力度加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2005年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品种改良的力度,全市畜牧业品种改良达到前所未有的速度,全市新增二元母猪6487头,二元母猪总数达到22149头,占母猪总数34,洋二元母猪发展尤为更快,占新增二元母猪总数60以上,全市新增波杂山羊42558只,波杂山羊总数达109419头,占山羊总数41,全市新增纯种波尔山羊种公羊28头,波尔山羊种羊达35头,新扬州鹅、地方优质家禽引进速度进一步加快,为全市畜禽品种改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短平快项目迅速崛起,农民增收的渠道进一步拓宽

鹅业、兔业、奶牛业是我市的小产业,但由于其养殖效益高,2005年发展势头迅猛,全市年上市菜鹅40多万羽,是2004年2倍多,其中新增1000羽以养殖大户21户,最大的户栏存肉鹅达5000羽;全市养兔专业户83户,新增栏存毛兔200只以上专业户8户,栏存兔万多只,比2004年增长33;全市栏存奶牛1385头,增长,并形成了以广陵、珊瑚、分界、根思等乡镇为主的养鹅业新特色,以马甸、刘陈、黄桥等乡镇为主奶牛产业群,以元竹蒋堡村、南沙路庄村、大生三阳村为主的养兔特色村。

(四)科技应用意识普遍增强,贡献份额进一步增加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乡镇及有关部门加大畜牧科技宣传应用力度,广大专业户在学畜牧科技、用畜牧科技意识普遍增强。据调查,全市养猪专业户中有40的养殖户安装了自

动饮水、防暑降温、限位栏、产仔栏等设施,绝大多数专业户都采用粪便干湿分离和全价料饲喂,科技对畜牧业贡献份额进一步增加。

(五)“三资”投入势头强劲,畜牧业基础进一步增强

在优惠政策鼓励下,2005年全市“三资”投入畜牧业的势头强劲,据不完全统计,全市“三资”投入畜牧业超过5000万元,其中市外资金投入畜牧业就有12家,累计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这些资金的投入为畜牧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2005年在市、乡两级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全市畜牧业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发展势头,畜牧业产业稳步发展,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市畜牧业的发展与市场需求仍有一定的差距,存在着优质品率所占比例仍很小,生产方式仍未有根本性转变,科技应用普及面还不大。

二、2006年工作思路及具体措施

工作思路: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建设平安畜牧业,高效畜牧业,生态畜牧业的总体要求。以体制改革、科学防控为主线,推进畜禽防控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健全;以规模养殖提升效益为重点,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以品种更新、科技创新为支撑,推进高效畜牧业发展,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载体,推进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篇7:畜牧业发展思路

创新思路转变经营方式促进畜牧业跨越式发展

天祝县是甘肃省九大牧业县之一,是全省草地畜牧业的主要生产基地,草畜产业是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农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自治县成立以后,历届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的发展,建立健全了畜牧业组织机构,制定了“以牧为主”的.生产方针,大力发展畜牧业,成功地培育出毛肉兼用型的甘肃高山细毛羊新品种,主要畜禽存栏急剧增加,肉蛋奶产量大幅度增长,畜种改良步伐加快,畜产品加工能力逐步提高,基本形成了以甘肃高山细毛羊、牦牛、天祝白牦牛等为主的畜牧业主导产业,奠定了天祝县在全省的草地畜牧业大县地位.

作 者:李春云  作者单位:天祝藏族自治县畜牧局 刊 名:发展 英文刊名:DEVELOPING 年,卷(期): “”(10) 分类号:F3 关键词: 

篇8:浅谈西藏左贡县畜牧业发展思路

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左贡县可利用天然放牧面积1023817hm, 2010年未牲畜 (大牲畜) 存栏346106头 (只匹) , 肉类产量6339.03万t, 畜牧业产值为 (6722.23) 万元。

1 目前我县存在的问题和机遇

本县畜牧业基础较差, 投入不足, 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落后于沿海地区, 内部结构不合理, 缺乏自身造血功能。同时局部地区又存在着超载放牧严重, 鼠害加剧, 草场生态日趋恶化。加之农牧民文化素质不高, 科技人员严重缺乏 (本县科技工作人员包括乡村畜牧防疫级人员仅211余人 (全县人口46173人, 从事畜牧业人口5459人) , 而且畜牧业科技信息含量低, 科技对畜牧业的贡献率不足, 畜牧业科技与市场脱节, 虽有资源优势, 但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 缺乏特色产品, 牛羊商品化率低, 市场竞争力弱。

党的十六大、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 以及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等工程的实施, 都对中西部特别是西藏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并给予极大的政策和财力支持, 为西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本县作为受益地区之一, 将为其特有的高原绿色畜牧业的发展带来良机。本县畜牧业有悠久的历史, 随着种植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农副产品的丰富, 畜牧业将得到充分的发展, 居民收入水平和群众生活质量的将得到改善。

2 促进本县畜牧业发展的建议

2.1 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立足本县畜牧业的特点, 推进基础建设和生产发展, 逐步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 全面升级畜牧业综合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立足本县及周边市场, 因地制宜, 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

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搞好农牧区配套建设和草场建设, 这两者都是畜牧业产业和可持发展的基础, 是形成畜产品流通体系的基础。因为只有不断改善农牧业基础设施和游牧民实现了定居, 才能真正改善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才能发展农牧区教育, 提高科技文化素质, 才能有效地推广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实用技术。真正转变农牧民的观念, 才能真正谈得上科技兴牧和产业发展等。

今后重点建设和改善草场生态环境、生产条件为突破口, 遵循自然规律, 防治并举, 综合治理, 实现生态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认真落实投入草场建设和有偿承包责任制“以草定畜”, 才能以“责、权、利”来建设和管理。农牧民自学建设和科学使用草场, 加大对草场建设投入, 研究制定鼓励政策、吸引社会资金, 努力建立多元化的草场保护与建设的投入机制, 真正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 草场建设与环境综合治理相结合, 畜产品与市场相结合, 国家投入与群众及社会投入相结合, 逐渐步入生态环境建设与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特色畜牧业, 确立“种草立牧”人才兴教, 科技强牧, 加工富物, 流通活牧的发展建设。

2.2 科学出栏与适当扩大饲养规模

无论何种畜禽都有最佳出栏年龄或时机, 如果饲养时间过长, 料肉比或料蛋比会增加。最佳出栏时间或体现最佳经济效益出栏时间分别应该为:生产商品肉鸡70日龄左右出栏 (沿海为6~7周龄出栏) , 圈养藏鸡 (肉蛋兼用型) 可按肉鸡出栏, 加以补饲及半舍饲饲养方式藏鸡的可在100日龄出栏, 藏系羊可在30~36月龄出栏 (沿海山羊8月龄出栏) ;, 藏猪1~1.5岁出栏 (沿海杂交商品猪7~8月龄出栏沿) ; (沿海牛1.5岁出栏, 藏牦牛适宜出栏年龄为4~5岁。沿海肉兔50~70日龄出栏、獭兔为80~90日龄出栏, 目前本县畜禽出栏时间普遍较晚, 不够科学。

左贡县集约化生产相对滞后, 标准化饲养水平低,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 处于一个低层次生产力发展阶段。畜牧业产品大多是初级原料型产品, 品质单一, 附加值不高。针对这一现实情况本县畜牧业必须有效利用科学技术, 改变畜禽传统的饲养方式, 适当扩大养殖规模, 依靠科学技术, 提高畜禽出栏率、商品率和规模化效益。要进行畜禽结构调整, 控制数量、提高质量, 缩短饲养期, 加快畜禽周转, 减轻草场载畜量。改进传统畜牧生产流程, 提高生产效率, 开发新产品及老产品的新功能。

日照市岚山区生态畜牧业发展问题探讨

孙昌华梅艳焦伟禄 (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畜牧兽医局276807)

中图分类号:S8-0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7-1733 (2011) 09-0068-02

本文对日照市岚山区生态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发展生态畜牧业对策。

1日照市岚山区生态畜牧业初具雏形

为发展生态畜牧业, 日照市岚山区畜牧兽医局按照国家和省市相关部门要求, 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确立的发展战略, 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主线, 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 扎实落实各项惠农富农政策, 着力引导畜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方向发展, 使全区生态畜牧业渐具雏形, 有效促进了全区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1.1扎实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近年来, 本区将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作为畜牧生产的重中之重来抓, 通过采取制定规划、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等措施落实, 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 使本区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 畜禽养殖标准化、规模化程度得到明显提高。截止2010年底全区畜禽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70%, 全区畜牧业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 即以虎山镇中心的特种动物养殖, 以碑廓镇为中心的生

3 保证措施

县委、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加强对畜牧业工作的重视, 领导支持,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转变职能, 强化服务, 加强畜牧业工作的落实。为全县畜牧业营造良好的空间, 加大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 促进畜牧发展。近年来, 全县始终把农牧业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 畜牧业产业已成为本县的特色产业, 如牛、羊、藏鸡、藏猪等。建立起了养殖基地, 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进一步抓好规模养殖, 推动板块式发展, 主要建设好三江流域海拔低、气候温和式和养鸡、猪等, 如玉曲河下游, 澜沧江、怒江一代乡镇建立藏鸡、藏猪养殖基地, 并向四周辐射, 要求三江流域每个乡镇都要筹建1~2个养殖场, 并培植1~2个100头只以上的养猪、1000只以上养禽户, 集中连片板块式发展, 进一步扩大规模效应, 以开发市场为导向、加强流通体系建设, 抓好专业市场, 要求其他有条件的乡镇也要积极办起一个小型家禽专业市场, 为农民销售家畜产猪养殖, 以后村为中心的奶牛养殖, 以黄墩镇为中心的肉牛养殖, 以高兴镇为中心的蛋鸡养殖, 以巨峰镇为中心的肉鸡 (日照麻鸡) 养殖6个产业带。

1.2积极采取措施强化污染综合治理针对近年来畜牧业规模养殖快速发展, 产生大量粪便和废弃物对环境污染日益加剧这一突出问题, 全区高度重视, 积极从政策层面采取措施, 加大污染治理力度。一是积极整合新农村建设、国债沼气建设等项目和资金, 在养殖户中普遍推行沼气池建设, 对粪污等排泄物进行沼气池发酵处理, 沼液用作农作物有机肥。2010年, 各类养殖户新建小型沼气670个, 累计达到3012个;五洞府牧业、向阳牧业、旭日牧业等4处大型沼气工程正在积极推进, 有效解决了畜禽粪便污染问题, 促进了畜禽标准化、生态化发展;二是部门密切配合, 加大污染治理力度。近年来, 在区政府的领导下, 畜牧、环保、农业等部门密切配合, 以畜禽规模养殖污染治理工程为示范, 加快了规模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三是对全区养殖场污染情况进行排查, 对排放不达标、污染严重的

篇9:草原畜牧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思路

2近百余年来,对内蒙古草原进行不合理开发的结果,草原生态环境现在已经严重恶化了,很多农牧民因之而贫困,因之而成为生态难民。说起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不外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其中人为因素又可分为人的行为因素和制度因素两个方面。

行为因素中包括滥垦、滥挖、滥砍、滥采、滥牧等行为。权威人士认为,在我国草地退化的人为成因中,过度放牧占283%,过度农垦占254%,过度樵采占318%。但就过度放牧、过度农垦、过度樵采三个成因的内在联系来看,过度农垦是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的原因。因为,滥垦草原直接导致草场面积的缩小而加剧草畜矛盾和人畜矛盾,并造成过度放牧;涌入草原的大批农民为解决他们的取暖烧饭问题,必然大量樵采。而人的行为受制于制度,所以草原退化沙化的人的行为原因,实际上就是制度原因的表现形式。

制度因素中包括政策导向、法律制度、产权制度、传统观念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原因。

(1)从政策导向的影响看,1958年的“以粮为纲”的农业政策和20世纪90年代的“粮食自给”等政策的实施,对于内蒙古草原来讲,是一场灾难。据不完全统计,在“以粮为纲”的农业政策和“牧区粮食自给”的指导思想下,从1958年到1976年的18年间,开垦内蒙古大草原共4500万亩,导致了草原的严重退化沙化。根据实验,开垦1公顷土地就会使3公顷土地沙化。按这一比例计算,从1958年到1976年的18年间,已使13500万亩土地沙化。

(2)从法律制度方面看,虽然早在1985年就已经颁布和实施《草原法》,但《草原法》在保护草原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保障作用。再加上草场承包经营权的债权性质,对草原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草原照旧退化沙化,没有受到法律制度的有效保护。在草场承包经营权债权化的情况下,常常发生发包方通过调整合同来损害草场承包人利益的现象和草原的开垦、流失、污染等现象。如目前在牧区普遍存在的上级领导干部、离退休干部、外乡人,利用草场承包经营权的债权性质,或通过各种人际关系,或通过有偿流转制度,租到或承包到集体经济组织的机动草原进行掠夺性经营而导致草原的退化沙化。

(3)从草场产权制度方面看,首先,“畜草双承包”进程的不同步性造成了草场的退化沙化。1983年起,牧区全面推行“牲畜作价,户有户养”的生产责任制,从1984年开始内蒙古牧区全面推行“畜草双承包”责任制,应该说草场承包和牧畜承包的时间起点基本上是同步的。但是,在实践中,其进程却不同步的,家畜“作价归户”工作于1985年就基本结束了,而草场承包却时隔15年到2000年才基本结束。在这期间,草场处于无人管理的“公共草场”状态,牧户随意使用他人草场,一味追求牧畜头数。其结果,牧畜头数激增,草场严重退化沙化。其次,草场有偿流转制度造成了草原的退化沙化。从理论上讲,草场承包经营权的有偿流转有两种形式:改变承包经营合同主体的流转和不改变承包经营合同主体的流转。改变承包经营合同主体的流转,是指由承包人将承包经营权转让给他人,承包人自己完全退出承包合同关系,由受让人取代承包人地位的状况;不改变承包经营合同主体的流转,是指由承包人通过转包、出租、互换、合作入股的方式将承包经营权转让给他人而承包人仍为原承包经营合同主体的状况。根据我们的调查,在牧区只存在不改变承包经营合同主体的流转形式,而这种流转形式对草原最具破坏性。最后,在无准备无投资的情况下,对草场进行的划分造成了草场的退化沙化。在进行草场承包时,没有相关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的情况下,匆忙地对草场进行了划分。牧民没有能力全部围栏自己所分到的草场,国家又没有能力替牧民围栏草场的情况下,牧民就有一种趁机尽可能地多利用草场的心理,使劲增加牧畜头数,结果,草场退化沙化了。

(4)从传统观念和价值观方面看,首先,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世间最好的东西就是“好”字本身即“女”和“子”,而且“女”和“子”越多越好,叫做“多子多富”。这种价值观和生育观念的影响下,人口出现了绝对过剩现象,对我国生态环境形成了巨大压力,并致使有的地方的生态系统濒临崩溃。其次,“内蒙古地广人稀可以容纳更多的人”的人地关系观念影响下,大量的人口涌入内蒙古,给这里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最后,在唯农是种、见地就开的小农意识和观念的影响下,涌入内蒙古的流民开垦了大量优良天然草场,导致草场的严重退化沙化。

总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原因就是人的因素即人口数量过多、素质过低。超过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人口规模必然破坏生态环境的平衡,在这方面,有很多历史实例和现实例子,现在人们也普遍意识到了这一点;那么,过低的人口素质又如何破坏生态环境呢?过多人口的形成本身就是人口素质过低的一个表现,在人的素质过低的情况下,人一到生育年龄就会自然繁殖,只知道生育,而不考虑如何养活;人的素质过低了,人就难以对自己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规律进行正确认识,只顾向大自然索取而不思回报大自然;人的素质过低了,人就变得保守落后而形不成先进的意识形态,更形不成高效率的制度,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3在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日益遭到破坏的情况下,一方面,一部分牧民和开垦草原农民本身贫穷了,成了生态难民。截止2000年底,我区还有80万绝对贫困人口和300万未稳定脱贫人口。除这一部分人以外,还有一部分农牧民则正在失去他们生产生活条件,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他们也很快成为贫民或生态难民。另一方面,草原植被的退化和裸露化,在每年的冬春季节里产生着严重的生态外部性——沙尘天气,影响着京津唐地区民众之福利。从长远看,也有可能对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气候产生影响,使其朝着不利于人类的方向发生变化。因此,进行草原生态环境建设势在必行。那么,如何进行草原生态环境建设呢?进行草原生态环境建设的方式方法有很多,但我以为,我们应该从生产力的两个源泉方面入手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1)通过强有力的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丝毫不能松动。这一政策在中国农村已经开始松动,允许农民生育第二胎。这样做的考虑之一可能就是国家无力解决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其实,人口激增而导致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及其巨额损失,国家同样不能承受。因此,我们不仅要求自治区严格执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计划生育政策,而且也要求内地及发达地区严格执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计划生育政策。从理论上讲,一个地区的经济越发达、人均收入水平越高,他们对以生态环境为基础的物品和服务的人均消费量就越大,换句话说,发达地区的以生态环境为基础的物品和服务的人均消费量大大高于欠发达地区人均消费量。因此,他们人口数量的增加意味着我们生态环境压力的增加,反之,则相反。从这个意义上说,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发达地区的人比欠发达地区的人负有更大的责任,城市人比乡村人负有更大的责任。

(2)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基础上,首先,明确草原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主体。内蒙古草原是我国北部生态屏障,如果它退化殆尽而变成沙漠化土地之后,不仅会危及我国生态安全,而且也会危及我国政治—经济安全。1986年,布伦特兰曾意味深长地说道:“在不久的将来,穷人中的环境问题,通过政治不稳定和动乱的传播,也会影响富人。”因此,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建设是属于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应由中央政府投资建设。内蒙古自治区地处京津唐上风口。按照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损害者对受损者进行赔偿的观点,我们内蒙古应该对京津唐地区民众进行赔偿。这种理论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可能有效,但在生态建设方面显然具有局限性。实际中,我们也像庇古所主张的那样做的话,必然要犯错误。

其次,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从经济学角度讲,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来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第一产业应按照以牧为主的方向并依“草、林、牧、农”的顺序进行调整。第二产业应以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产品为突破口,加紧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和特色食品工业,以促进我区工业化的实现。工业化的动力源是能源工业,因此,培育和发展新型无污染能源工业又是能源工业发展的一个方向。工业化的实现以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为先导,因此,应该优先发展那些投资少、发展快、具有未来前途的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中应该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和邮电通讯业,在此基础上再发展旅游业,蒙药制药,蒙文信息处理等产业。

篇10:乡镇加快农牧业发展思路及措施

乡镇加快农牧业发展思路及措施 抢抓发展机遇夯实基础产业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乡群众生产生活面貌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农牧民生活水平大幅度的提高。但由于自然、地理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我乡农牧业生产条件差,生产力水平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这是制约我乡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面对当前农产品销售不畅,农业受自然与市场的双重约束的影响,如何增加农牧民收入,必须要有新的发展思路和对策措施。

一、基本情况 位于县城南部,距县城公里,全乡幅员面积为平方公里。有个行政村,户,人。

全乡现有耕地亩,人均占有耕地亩,退耕还林面积亩。年末四大牲畜存栏数为头,人均占有粮食斤,人均纯收入元。

总体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坚持科学发展,打造一流乡镇”的主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树立和强化旅游核心地位,围绕旅游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二、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性

农业是我乡的传统产业和基础产业,也是支柱产业。目前农业总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农村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近%.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乡农牧业发展还相当滞后。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虽然突破千元,达元.但各村收入还有较大的差距。并且全乡农牧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极不平衡。人均纯收入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还占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农牧民问题的核心是增收问题,农牧民收入上不去,不仅影响农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影响乡域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农牧民的增收问题,应把它放在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农牧民增收思路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地处景区沿线的等村经济发展较快,远离旅游沿线的偏远村落经济发展较慢,从而影响了全乡的整体发展。因此,乡党委政府在强化旅游核心地位的同时发挥各村自身优势,统筹规划,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加大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结构合理化。

围绕旅游做好农牧文章.稳定农畜产品总量,优化品质,发挥比较优势,优化区域布局,突出抓好无害化农畜产品生产。在民族、生态、特色上狠下功夫。打好四张牌:突出环境特色,打绿色牌;突出珍稀特色,打珍稀牌;突出气候特色,打时差牌;突出野生持色,打野生牌。按照“十二五”规划,逐步建立一批名牌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推进产加

销配套发展,促进产业化经营,切实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农业生产化经营,提高规模化生产效益。

当前乡农业生产主要以家庭为单位的超小规模特性,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机械化、规模化和科技推广应用,阻碍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顺利迈进,也是乡农村经济长期徘徊的根本原因所在。从内地农业生产实践证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民增收行之有效的一条捷径。为此,我们应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筹集资金;集中开发优势资源,兴办一批与生产能力相适应的农产品批发、加工龙头企业,尽可能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农业增值渠道,力求经营活动收益最大化。

加大优势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新兴特色经济产业。

在二十多年的改革发展中,农业和农村工作不断深化,农产品供求关系得到根本性转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已由温饱型转变为无污染的保健型、营养型,城乡居民对农畜产品品质、结构有了新的要求,加之我乡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农产品的供给不能满足现代市场需求。因此,通过调整产业结构,立足资源优势,用“优、特、精、绿”品种代替传统大宗农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人精我特新”兴特色产业,以优质产品占领、开拓市场。积极开辟非农经济道路,助农增收。农业生产经营作为广大农牧民稳定,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占去了农牧民收入的绝大多数份额。但是,仅仅依靠发展农业生产来增加农民收入已越来越困难,因此,我们必须跳出农业看农业,跳出农业来发展农业。从沿海发达地区的实践证明,非农经济强有力地支撑着农民收入的快速稳定地增长。所以,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就是发展非农业经济,使大多数农牧民在非农产业中获得稳定职业,从而获得稳定劳务收入。围绕旅游发展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转

移,发挥“劳务经济”作用。提高农村经济发展,走工业化、城镇化道路,转移乡村劳动力,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解决农民就业和增加收入的共同规律,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现阶段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

四、农民增收的主要对策与措施

当前,我国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富民安康”工程的实施,农村经济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与机遇。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立足乡情,充分开发和利用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搞好绿色食品和无公害特色农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步伐。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直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效果明显,我们一定要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对人畜

饮水、农业灌溉、乡村道路、中低产地改造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要广泛动员和引导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集农业建设资金。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农户和其他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实行业主开发,规模经营,切实保护其合法权益。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我们在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时,要在稳定供给总量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尊重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经营主权,禁止强迫命令。必须服从于、服务于全乡经济建设大局,因地制宜,选准优势,优化品种质量,发挥比较优势,优化区域布局,以先进技术改造传统经营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

1、加大农村教育力度,提高劳动者素

质。提高农牧民的整体素质,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应从几方面入手。一是认真落实普九,不走形式,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水平。二是加强和完善职业教育及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培训资金应纳入县财政预算。培训内容应以传播各种实用技术和生产经营技术为主。三是要加强法制宣传和思想教育,教育青年农牧民要守法经营,勤劳致富。

2、实施品牌战略,争创名牌产品,加快发展绿色和无公害农畜产品。市场竞争就是质量的竞争,也是品牌的竞争。我乡农畜产品品种繁多,品质优良,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父环境,在生产过程中稍加控制就能达到绿色和无公害食品的要求,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但还未形成开发意识。因此,我们要适应新的形势,改变观念,开发绿色和无公害食品,争创名牌产品,在特色、绿色和无公害上下功夫,树立品牌意识,提高产品质量,加强促销宣传,推出一批名、特、优农畜产品。

3、积极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结合乡情,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乡农产品特色、无污染、绿色这一优势,树立品牌、精品意识,以优质的产品抢占市场,满足市场。在调整结构时,重点突出“三个优化”。一是优化品质结构。这是调整结构的切入点。农业方面:要调减淘汰劣质品种,大力发展青稞、小麦、玉米、豆薯类优质高产作物。尤其把发展特种粮食青稞生产作重点,加大栽培种植的更新换代和提纯复壮力度。经济作物注重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优农产品,以绿色和无公害蔬菜生产为重点,建设一批绿色和无公害反季节蔬菜基地,解决好乡内供需矛盾。畜牧业方面:要加大畜禽出栏、出售力度,加强畜禽疫病防治和检疫力度,坚决实施“放心肉”工程,确保畜禽产品质量,净化市场。坚决淘汰老弱畜禽,优化畜禽结构。二是优化产业

结构。农业上:在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积极优化作物结构,大力发展特种粮食青稞生产和强优势、高效益的经济作物,建立一批优质农产品基地。根据各村气候和地理条件,在等地建立藏香猪和藏鸡饲养基地,在等村建立蔬菜基地,为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畜牧业:要本着“稳牛、限马、发展藏猪、藏山羊和藏鸡生产”的思路,在旅游沿线,大力发展经济效益高,收入好的鲜奶生产,在两乡重点抓好藏猪原种保护和生产基地建设,在旅游沿线建立藏猪扩繁基地等。形成规模,创出品牌,加快农畜产品的转化升值、推进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经营进程。

4、调整农村就业结构,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民就业技能的培训和教育,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使之尽快适应劳动力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尽力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实现“变农民为市民”。首先,要挖掘农业

内部的就业潜力、积极弓l导劳动力向养殖、林果业等方面转移,向产前、产后环节分流;引导农民不断向农业大户、专业大户集中,使其他农民转变为农业工人,变经营收入为工资性收入。其次,又要开辟农村非农业的就业市场积极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和农村私营经济,搞好劳务输出。我乡拥有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而与之对应的餐饮娱乐业、旅游工艺品加工业等却相对落后,加之乡镇企业处于创业时期,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面临良好机遇。

转变观念,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利益为纽带,立足资源优势,确立主导产业或重点产品,发展生产基地,兴加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拓展产品销售市场,形成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有机结合的一体化经营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重点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抓基地建设,应下大力气,统一规划,加快结构调整,确立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或重点产品,积极引导农户参与,迅速扩大基地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力争用5—时间,建设一批优质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为加工企业创造发展的基础。

2、抓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一边连接农户,一边连接着市场,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延长、扩大产品的销售时间和空间,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等综合功能。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培育和扶持一批有带动能力的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行优惠政策给予扶持,尽可能延长产业链条。

3、抓市场体系建设。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以效益为中心,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加大我乡农畜产品市场建设,构筑多元化市场体系。培育和扶持中介营销组织、专业协会等,促进市场流通。

4、抓机制。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通过合同、契约、股份合作、利润

返还、托管租赁经营等多种形式,结为经济利益共同体。

5、抓政策。一切从实际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一切束缚,探索创新,制定出台优惠政策,为龙头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6、抓领导。要转变两道方式,增强服务意识,在统筹规划,搞基础建设,加强信息、科技、金融、服务、规范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环境等多方面下功夫。

7、抓生产力、创造社会、创造财富,提高农村社会生产力,劳动者起着重要决定性作用。农民增收也是同样如此。因此,我们要加大党在农村中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鼓励和充分调动广大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加强农牧民的培训力度,提高科技应用水平和能力,进一步转变农牧民生产观念,推动农牧业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和效益型转变,农牧业生产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基层各级组织要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提

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构建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因此,各级基层组织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行动上继续抓各项具体工作的落实,举实招,谋实效。农业科技人员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从长远打算,从具体做起,一件一件地抓落实,要以“科技入户工程”和“百千万工程”为载体,从抓点、抓示范入手,切实做到“总线面”相结合,同时,重点抓好市场开辟,促进农产品市场流通,切实增加农牧民收入。

上一篇:浅谈新形势下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下一篇:天空中的花朵小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