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海洋的诗歌:海洋

2024-04-27

与海洋的诗歌:海洋(通用11篇)

篇1:与海洋的诗歌:海洋

与海洋有关的诗歌:海洋

海洋,变幻无常

有一种魔力

让我们想要接近海洋,触碰海洋

海洋有时是凶猛的

汹涌澎湃,掀起阵阵狂澜

海浪不断拍打礁石

发出天崩地裂的.吼声

我知道,它只是一个孤独的孩子

耐不住寂寞

才发了狂

海洋有时是温柔的

蔚蓝宁静,让浪花欢快的跳跃

微风轻轻拂过海面

海面上波光闪闪

我知道,它只是一个累坏了的孩子

需要人陪伴

安稳入睡

篇2:与海洋的诗歌:海洋

你可曾在石缝间看见

一束光,将带露的花儿劈面吹开

在深情的黎明,沉静的湖水

将寂寞的荷叶轻轻摇摆

人间是一座苦城吗?笑若镀金的喧哗

突如其来的石碑整洁而自闭

孤独无依。几乎一生都在墙外,盲目徘徊

时间像枚可回味的糖果

溶化于瞬息,却叫人终身地沉溺

你的光遥远而冷酷无情

就仿佛人面兽心的斯芬克斯之剑

像无字碑,罪恶成了空白

几度以生命的春雨,奉献的甘霖

浇灌于你,也聆听黑土地

婴儿般吮吸的欢乐,醉人而甜蜜

这样的深陷,原来是自己

发出的鸣叫,像那只受惊而飞去的孤鸟。转瞬消逝的星

永生的痴情都在此岸,像山岳一般

尽管悲情,但绝不移易

哪怕花朵都成忧愁,树都是眼泪

坐于晨昏,神游人间秘境

分开虚伪的迷雾,山岳胴体呈现

2歌已飘去。那与众不同的气息

纯洁的吹拂,忘我的音乐

远于功利的眼神,神性的轻风

与我相遇。你迷人的艺术化的一面,清水芙蓉的美

遗世独立的存在,摇颤

而闭合,都在看见我的那一瞬

大地、星辰的歌声四起

凝脂的泪里,磅礴如日出的海

都在我拳拳相抱的梦境

亲——,在你山岳的修眉之间

我唱无我的歌,净水的弦内吐放莲花朵朵,神秘香芬

一缕风,从你身后播出

仿佛与众不同的使命与我相遇

3重的是山岳,重的是海洋

使命之手打落我心灵的尘土

弓弦射出它的泪珠

哭红的微笑,人在大地的果实

万物的光化育万物

锦绣如心,成熟如心

在造就的弦上,一支支箭飞驰

光耀而持久。如大地

一对对、一双双甜蜜、幸福

完整的心灵,山水重逢

捧献出相思的托付,带露的花束

一本水光潋滟的书

如山岳投入海洋胸怀里的倩影

弓弦的歌和抵达之箭

最终的完成:生如大地死如风

4只让玫瑰,每年为他盛开!

这该是恰到好处的爱

无限的,全心全意而炽热的爱

山岳和海洋无法分开

惟有你的身躯和心灵,才是我精神的赓续,我的沃土

玫瑰花的温床,弦上的黎明

生死之美!人应光明正大如神

在天地间独立,自己

才是自己的纪念碑,不惹尘埃

决然不靠漂亮的塑形

不依仗雕石漆黑而冰冷的傲慢

而是玫瑰的光和火焰

拆穿了一堆乱草敷衍的梦幻

为你呈现美的矿苗

摇曳着太阳的线条从岩石中

静默而出,无声的光芒犹如活色生香的喷泉,绵绵不绝

像赞美的诗篇,向你

重复着永恒而柔和的心迹

那么,就这样

只让玫瑰,每年为他盛开!

5只有经受了折根之痛的人

更懂得弯垂柳条

一生奔忙如赛跑,未必

熟悉沿途的美景

更无法知晓一颗苦苦等待的心

春花枯萎,夏花凋零

在横秋的风中,落叶的残躯

若熄灭的灯芯失意伶仃

只好到皑皑白雪中换取不朽之美

这是最合乎自然之路

欢愉的片刻,水边的柳树

长发迎空,像悬流而下

绿油油的瀑布,拨响怀中琴弦

像那些忠贞而缄默的成年

将苦难沉入深潭

却带着希望,在山岳的怀抱

获得奔流到海的力量

渴望修枝和黑土地上的馨香

给心灵注入山的灵气

如此辽阔的风景

却让我记住一处最迷人的佳境

弯垂的柳条

庆幸于生死交融的相遇

在一枝纯洁的莲上

触到了妙不可言的星月组合心系于一的柔情

6我终于从现实的尘土中

挖掘到一支成色十足的赤金

旺盛的泉水彻夜奔流

像黑土地心满意足的耳语

这种无偿的赠与

是果实也是种子,披上阳光

像复活的庄姜,踩着

诗经的韵脚,禾苗入夏的欢悦

走进婆娑杨柳的岸上

像甜熟的橘,层层

剥开一个个夜晚,赤金的身躯

献出自己饱满的花瓣

醉人的果浆,化育更热情的风景

灿烂于故园的微风

为橘而舞吧!让它纯净

明晰而通透,扎根泥土

就此复生,经历、觉悟和喜悦

使命的翅膀

与众不同的深情

篇3:与海洋的诗歌:海洋

在中英诗歌中,海洋的地位与承载的感情有很大不同,体现来中英文化的不同情感归属和民族性格。

一、澎湃与沧桑

拜伦在《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海盗》以及《唐璜》里均有对大海波澜壮阔之景的描写。曹操的《观沧海》一诗中也描写了吞吐日月的汪洋。面对大海的宏阔,中西诗人发现了不同的侧重点。以《海盗》第一段和《观沧海》为例。

在《观沧海》中“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但凡写水,必将写山与石来衬托。以描绘出沧桑的山海之景色。“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用秋天的萧瑟二字,将人世苍凉与海的宏阔相结合,为下文把自己的宏大的志向与乱世的背景做铺垫。“海”是诗人的心胸与志向,是山河的沧桑,但并不是诗人的目的与归宿。“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也是着重描写海吞吐日月的宏大,此时的海更相是一面静止的明镜,倒映着日月星汉,容纳和接受着万物,是神秘而遥远的。而在拜伦的《The Corsair》中“‘O’ER the glad waters of the dark blue sea,Our thoughts as boundless,and our soul's as free,Far as the breeze can bear,the billows foam,Survey our empire,and behold our home!These are our realms,no limits to their sway”幽暗深蓝的海水使诗人快乐,是诗人的王国、家园和征程,是梦想的栖居。

“Ours the wild life in tumult still to range.From toil to rest,and joy in every change.Oh,who can tell?not thou,luxurious slave!”用海盗生涯的精彩,海水的澎湃,抒发自己冒险、奋斗、革新的愿望,讽刺骄奢、安逸、腐朽的贵族。这和古希腊时期,商人被称为海岸派,贵族被称为平原派的情况十分相似。澎湃的海洋是永远年轻的,给人无限的斗志,资本主义在当时作为一种新兴力量,不仅依赖海洋运输,更形成了追求冒险、自由的海洋精神。而沧桑的海洋是古老的,象征着天地之大、自然之美和鸿鹄之志,有容纳一切的心胸和智慧,不畏事态的无常。

二、乐园与苦海

在西方是诗歌中,海洋不仅是充满激情的更是天堂与乐土。有时祥和而静谧,如Henry的《the Tides Roses,the Tides Falls》中,“but the sea,the sea in the darkness calls:The little waves,with their soft,white hands….And the tides rises,the tide falls”即使黑夜来临,大海依然安详,潮汐依然起伏,让人感到美和安心。

在南宋诗人文天祥的诗中,“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将诗人的恐惧与无依无靠无助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承接了上文“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正因为山河破碎,国破家亡,才会远离故土流落在伶仃洋里诗人,写出了在茫茫大海中的漂泊之苦。苦难和悲哀的命运犹如海一般没有边际。辗转流离,此生无望,是伶仃洋这片苦海让诗人毅然为大义放弃短暂的生命。

在Heinrich Heine的“The Sea Hath Its Pearls”中诗将人心中爱比作大海的珍珠、天空的星星。并取名为大海的珍珠。在西方诗人眼里,海里总有珍宝,海总是和美好的事物相连。

三、故乡与天涯

没有人居住在海上,而英文诗人在描写海上的冒险时却找不出一点漂泊与孤苦之感。即使诗歌所描写确实是漂泊,甚至流浪,濒临死亡时,诗人几乎都没有将负面的形容词来描写在海上的描写。以《古舟子咏》和《海之恋》为例。

在诗篇中,老水手经历了生死、严寒甚至神的现身。但他依然歌颂美丽的海洋生物,动听的歌谣以及美丽的海景。即使漂泊,海洋对西方诗人来说也不是天涯。

I MUST go down to the seas again,to the lonely sea and the sky

John Masefield的《海之恋》则重复地抒发想回到大海的感情。即使寂寥,也向往海鸥的哭泣。即使海风凛冽,也能感觉的静谧和甜美。狄金森的《蓝海》更直接的表达了对大海的向往之情。

古代中国的首都基本上在长安、洛阳和北京。在古代,这三个城市都不临海。诗人往往遭受贬谪才能与大海由亲密接触。苏轼就曾被贬海南。对于诗人来说,沧海都是遥远的天涯,是旅途。

苏轼虽在海南留下不少表现其乐观的诗篇,但始终认为那是“南荒”。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在离别之时,渡海回归中原还是欢欣的。对于旅途所遇,也只是“兹游奇绝”,没有任何归属感。

综上,中国诗人对海的初印象是沧桑。若漂泊其中则不免痛苦。始终不认为海是归途。而西方诗人则看到了的澎湃,发觉冒险海上的乐趣,想回归大海回归自然。这可能与中西诗歌繁盛的年代不同有关。

摘要:古往今来,海洋都是诗歌中的典型意象。通过英汉诗歌中“海洋”意象的实际比较和分析,挖掘其深层内在含义。旨在揭示中外诗人对海洋的情感,各国民族文化、心理、性格以及海洋战略意识的共性与差异。

篇4:在诗歌的海洋里遨游

在中国文化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中华古诗词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每一首古诗词,都蕴涵着文人墨客们对家乡、对友情、对山水、对国家深厚的情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传达出诗人对朋友真诚的祝福;“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表现出诗人保卫国家的耿耿丹心……从小学到中学,我们一直以古诗词为伴。请以“古诗词”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话题聚焦点】

这是一个灵活度很大的话题作文。材料的核心应该立足“古诗词”的范畴,重在谈对古诗词的感悟和理解。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了古诗词,中国文化就失去了光彩。整则材料告诉我们: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古诗词是一朵耀眼的奇葩。我们应该思索在古诗词学习中得到的教益和启示,并把自己真实的感受表达出来。

【思路一点通】

这个话题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很近。从小学到中学,我们学过的诗歌有几十首之多。而且,对于古诗词的考查,在中考试卷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有的同学,把学习古诗词当成兴趣:爱学、乐学、想学;也有一些学生,不喜欢学习古诗词,一看到古诗词就头疼,尽管老师逼着学,也总是背不下来。把这种学习生活中的真实状况展现出来,应该是一篇成功的作品。另外,每一首古诗词都有其深刻的含义,总有一首诗在你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用不同的形式写出来,也应该是合适的。

【精彩构思台】

散点剪辑:用散文的形式,诗化的语言,开拓丰富的内容,展示自己深厚的诗词积累。如:在文章中畅述自己对古诗词的喜爱之情,痴迷之表现,也可以撷取古诗词中的经典语句,抒写出独特深刻的感悟。

滴水藏海:从现实生活写起。古诗词中有很多佳句会给人深刻的启示。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等,都启示人们惜时勤学。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因少年时期不努力学习长大后懊悔不已的例子。如果把这些名句与生活实例结合起来,就是构思独到的佳作。如:邻居一位不爱读书的哥哥每天打工回来满身尘土,每当看到我们放学归来,他总会投来羡慕的目光……

排比展示:采用排比段的形式,用至少三个排比段揭示诗词的特点及值得中学生深刻学习把握的内容。如:简洁凝练、意境深远……要选择合适的诗句与这些特点配合介绍。

日记倾诉:写一篇日记倾诉自己对古诗词的独特感悟。如:更加了解我国古代的风俗文化、风土人情、历史典故。展示自己学习古诗词的个性做法:归类收集诗句,季节类、山水类、亲情类、友情类、志向类等等。

魔幻拓展:采用跨越时空的手法,突破时空限制,采访古代诗词名家。如:背诵古诗词时,不觉入梦,梦见邂逅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和他们展开了一场热烈的讨论……

书信叙说:用书信的形式,向老师、同学倾诉学习古诗词的感受,请教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寓言演绎:把“古诗词”作为一个主人公,让它开口说话,让它倾诉自己发展的历史,让它告诉人们中国古代那些著名诗词作家的生活状况,让它告诉今天的中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意义和作用。也可以让“古诗词”到民间去探访,了解人们对古诗词的了解程度,呼吁人们学习古诗词,关注古代文化。

【语言亮点线】

古诗词,文学领域中一朵永不凋零的花,一颗华彩四射的瑰宝。她有着耐人寻味又绮丽独特的风格——诗词的洒脱,诗词的含蓄,诗词的飘逸,诗词的沉郁,诗词的豪放,诗词的婉约……诗词是文学的精华,是生活的缩影。

每一首唐宋诗词都是诗人个人心灵的倾诉,这就决定了诗词感情上的真实性,在严酷的封建专制统治的磐石下,流露出对渴望自由的人性的光辉。如果李煜那些词不是内心真实感情的流露,他就绝对写不出那样千古流传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也不会直到现在还感动千千万万个李煜的粉丝们!

诗词缘情而绮靡,诗词常寄深情于意境,正所谓“诗以情为主,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无论是杜甫的《登高》还是龚自珍的《已亥杂诗》,前者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独的复杂感情,后者则表明了诗人开风气之先的乐观思想。

【范文展示】

古诗词伴我成长

骆 遥

从记事开始,我就对古诗词有一种莫名的喜爱。

记得我最早学会的是骆宾王的《鹅》,妈妈一句句教给我:“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看着家门前小河里的一群鹅在我的朗诵中游来游去,我高声得要跳起来。路过我家门口的乡邻们都为我竖起了大拇指。我别提多高兴了!也许,这就是我喜欢古诗词的最初原因吧。

渐渐地,我对短小精悍、读起来顺畅悦耳的叫“诗词”的东西越来越感兴趣了。妈妈又教给我几首诗:王维的《画》,李绅的《悯农》……我经常背诵着“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进入梦乡。

上小学了,一首首新鲜的古诗词进入了我的视野:《春晓》、《山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我总喜欢一个人站在镜子前“声情并茂”地朗读和背诵,虽然每首诗的内容并不很理解,但我总是认真地学习。也许,当时的我也想做一名诗人?到小学毕业,我的摘录本上已经有好几百首古诗词了。我也在四年级时的全校诗词朗诵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

上中学后,我有了更广阔的学习古诗词的空间。每学期的课本上,都有20余首古诗词供学生学习。初中的古诗词学习更增添了我对诗词的兴趣和爱好,在老师的指导下,我把学过的古诗词进行了整理,把古诗词名句分为哲理、惜时、奉献、爱国、壮志、友情等不同的类别,这样更容易理解和背诵。我经常和语文老师探讨有关诗词的格律、意境、时代背景等方面的问题。有一次,语文老师考验我,让我在自习课的时候给同学们讲解《龟虽寿》这首诗。我对曹操这个人太“熟悉”了,我先介绍曹操的为人,又介绍他的诗作,又讲到他的《观沧海》……我几乎口若悬河了。从那以后,同学们送给我一个绰号“诗词大王”。

最让我难忘的是初二上学期的古诗词竞赛。我和另外两名同学代表班级参赛。我们一路过关斩将,顺利地进入了决赛。“请指出后人对四位古代诗人的评价?”“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诗佛王维”,我为班级争得了关键的10分。最紧张的时刻到了,我要了一道30分的题目:请以歌曲的形式演唱一首古诗词。同组的两个同学慌了,他们不知道我还有唱歌的天赋呢?我拿过话筒,清了清嗓子,唱起了根据苏轼的《明月几时有》谱曲的歌曲,没等我唱完,台下已经是一片掌声!那次比赛,我们班自然又夺得了冠军。

古诗词,我的最爱!闲暇的时候,我一次又一次翻阅《唐诗三百首》、《古诗词鉴赏词典》……我曾以“水调歌头”、“沁园春”词牌“创作”了十几首词,有几首还在报纸上发表了呢?

古诗词伴我走过了快乐的学习时光。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我还会以古诗词为伴。我相信,古诗词会给我带来更多的乐趣与启示。

(吉林省磐石市明城中学)

【点评】

篇5:海洋的诗歌

《你见过大海》

--韩东

你见过大海

你想象过

大海

你想象过大海

然后见到它

就是这样

你见过了大海

并想象过它

可你不是

一个水手

就是这样

你想象过大海

你见过大海

也许你还喜欢大海

顶多是这样

你见过大海

你也想象过大海

你不情愿

让海水给淹死

就是这样

人人都这样

作者:舒婷

作品:致大海(大海的日出)

大海的日出

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赞叹

大海的夕阳

招惹多少诗人温柔的怀想

多少支在峭壁上唱出的歌曲

还由海风日夜

日夜地呢喃

多少行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

多少次向天边扬起的风帆

都被海涛秘密

秘密地埋葬

有过咒骂,有过悲伤

有过赞美,有过荣光

大海--变幻的生活

生活--汹涌的海洋

哪儿是儿时挖掘的穴

哪里有初恋并肩的踪影

呵,大海

就算你的波涛

能把记忆涤平

还有些贝壳

撒在山坡上

如夏夜的星

也许漩涡眨着危险的眼

也许暴风张开贪婪的口

呵,生活

固然你已断送

无数纯洁的梦

也还有些勇敢的人

如暴风雨中

疾飞的海燕

傍晚的海岸夜一样冷静

冷夜的山岩死一般严峻

从海岸的山岩

多么寂寞我的影

从黄昏到夜阑

多么骄傲我的心

“自由的元素”呵

任你是佯装的咆哮

任你是虚伪的平静

任你掠走过去的一切

一切的过去--

这个世界

有沉沦的.痛苦

也有苏醒的欢欣

《给大海》

伊克昭

诗也示爱 画也示爱

抒不尽的是对大海的浓情

描不尽的是对大海的拥戴

从不讲究 从不嗔怪

迎接着大地上一切的一切

展开博大无比的胸怀

从不疲劳 从不懈怠

昼夜都在不息地奔流

歌声唱得如此轻快

永远年轻 永不老迈

向世界捧出每天的红日

又向天地献上浪花的丰采

不怕狂风 不怕暴雨

哪管海面掀起十级凶澜

海里依然给万物一片安泰

看似平淡 实为厚载

亿万生命在这里养育

人类从这舒曼的摇篮走出来

来自大海 回归大海

一见大海就如同回到了家

张开双臂扑进母亲胸怀

一颗忠魂 一脸憨态

万物走来都热情接纳

又被提升去把生灵灌溉

从不煊耀 从不标卖

平平的海面下有深谋雄才

有比大陆上更高的山脉

三分陆地 七分海洋

这是蓝色星球衡定的比例

我们的身体也如此安排

常常比喻 常常联想

大地 祖国 党和母亲

一切能承载万物的啊都是大海

无限崇敬 无限膜拜

因为大海啊有着广阔的胸怀

篇6:描写海洋的现代诗歌

作者:蓝天暖阳

我爱蓝色的海洋

不只是因为大海是我的故乡

开阔的大海让我学会包容

高山、峻岭;大漠,平原全装入胸膛

我爱蓝色的海洋

不只是因为大海是我的故乡

潮汐的执着让我学会真诚

敷衍、虚伪;欺诈,伪装通通抛向远方

我爱蓝色的海洋

不只是因为大海是我的故乡

大海的温柔让我学会的善良

不见天上那云,总是悠然的模样

我爱蓝色的海洋

不只是因为大海是我的故乡

巨浪的呼唤给了我无穷的力量

人生哪有那么多的颓废、沮丧

大海的心胸

从来不见枯萎

只有雄壮与狂放

无数次退却

无数次激荡

才构思出这样高亢的诗章

如其沉迷与凄凉的狐岛

哪如静心的品味鸟语花香

如其井中思量

哪如高山远望

眼光放开

笑意才会写在脸上

唤醒拼搏的冲动

立直被世事压弯了的脊梁

让人生潇洒而倜傥

天地悠悠

过客匆匆

打开心锁

放飞心绪

何处没有明媚的春光

抛出去――

失败者的沮丧,

立起来――

胜利者的辉煌

海洋系列

作者:泼墨书声

一系列

久恋痴情涌动的乐曲

采集

有视线中飘逸

海风嬉戏的传送

朦胧味

勾对

被这数字遨游主导吟唱的曼妙

像长风

欢快音韵飘流

纯朴舒缓香醇的随意

博大空间处

圆苦的其中

把醉波涛起伏

海洋上的足迹

作者:水笔仔555

我游过

一片宁静的海面

一直期待能够拥有

美人鱼那样的金色卷发

被海风吹着撒成美丽的印子

当幸福来临

不害怕幻变成泡沫的样子

倾听

有海鸥陪伴着的海洋

不再是孤零的流浪

跳过的鱼尾

璀璨耀眼的光芒

打破祥和

我紧紧游在海洋的心脏

却久久找不到

能够稍稍停留的地方

抬起头

看见海鸥美丽的飞翔

轻柔的舞蹈着

带着来自天空的自由足迹

海鸥

海洋

相印成为美丽的爱情

我游过

这片等待已久的海洋

永远

在海洋的心脏

看着

海洋上美丽的足迹

静默爱恋

致海洋

作者:心泪无痕

海浪收集着一抹苦涩-

把碎语连珠的幽怨轻轻拼凑-

还原一个故事的结局-

让往事定格在海蓝蓝的天空之里-

轻轻抛洒一段记忆-

与浪花嬉戏在海的深底-

邂逅的危机潜藏于有意无意-

体会比欣赏更具说服力-

如此痛快淋漓的敲击-

咀嚼着苦与涩有何不一-

味觉的乏味对换了快乐与欣喜-

枯瘦的节气扑向肥沃的土地-

萌芽于冷与暖的怀里-

都是欣赏无需叹气-

畅想路与脚步是怎样的牵系-

醉了痛了都在心里拥挤-

鱼海洋

作者:阿疯同学

有一条眼看夕阳沉没,

上一秒欢喜,

下一秒泪流。

有几个在花丛中跳舞,

那一刻颔首,

这一刻合眸。

你没有看见么?

大海那宽广的脸面上永远都泛着皱褶。

引起那无尽的青蓝的血液,

在雪白的泥沙间,

深入,

浅出。

日落海洋

作者:寂寞走吧

我们彼此虚幻承诺

以此催生光阴生长

大地在文字里至死不渝

日光一点一点崩溃

在一朵花未凋谢之前

我仓促告白

露水烫伤了太阳

漫天蓝色栖落云端

是谁在手足无措的表达

笨拙

我被时光嘲笑

反讽诗词

在榉树的叶子下面和影子苟延残喘

这是一个不能流泪的时刻

路口和路口十指相扣

血液繁盛香火依依

好吧,让我孤独的享受这尘世之欢

顺着这条路走下去

我会是唯一的无冕之王

在空虚的雨水之外

痛苦贫乏了青春

何必在每一个日落的时候幼稚的和你告别

我愿意这是黄昏或是清晨

我愿意这是出发或是到达

眼眸中盛开大片海洋

换得浪涛声声

繁华也须臾老去

今夜

我以月为鼓

钟声在飞鸟的翅梢沉睡

篇7:我是你的海洋短篇诗歌

我至爱的人

我知道,终有一天

最后一滴水会干涸,我会向蓝天

袒露我的胸腔,礁石,珊瑚

尸骨,沉船,黑洞

疼痛和苦难的创口

一切都将成记忆

一切记忆

都将泯灭在宇宙

然,如

你的船桨从我的水面划过

你的呼吸触及我的脸庞

我如何能,抑制胸口深处的欣喜

荡漾起斜阳下跳跃的浪花

海风,鱼儿,海鸥

帆船,冲浪的人们

如果我快乐,如果你快乐

如果你为我快乐

如果我为你快乐

我会为自己唱歌

我会为你唱歌

夜深了

我睡意已浓

正好酣酿一个,柔美的`梦

你在我的臂弯里,翩翩起舞

一片软软的沙滩

一地绵绵的月光

篇8:泛舟诗歌海洋提高写作素养

一、诵读诗歌, 培养语感

最早的诗歌是人们口头吟唱的, 诗歌中的音乐因素和其他文学体裁相比, 有着更为积极的意义。音乐性是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诗歌中的押韵、平仄、句数、双声叠韵等语言特征具有独特的审美感受。这样的文学形式朗朗上口, 既宜于吟唱也宜于诵读。

诵读的重要性已为现代心理学实验所佐证:视觉形象和美感之间没有直接的呼应关系, 要通过一定的联想和想象来实现二者的对接。而诵读不失为对接二者的有效途径, 能迅速地拨动阅读主体感应的心弦。叶圣陶先生就一直倡导美读, 即在有声朗诵的基础上调动起学习者的所有情感积累, 最终达到读者与作者两种角色之间的完全融合。古人所谓的“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笔者认为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在于对语言文字的感觉与把握, 而诵读诗歌就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古诗的语言精确、凝练, 学生反复诵读有益于语感的培养。如孟浩然的《春晓》体现了古诗语言特有的音乐美,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诗中一、二、四句的“晓”“鸟”“少”三个字, 韵脚响亮, 且句内平仄交错, 句间平仄对应, 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古诗的节奏一般是按“音乐”来划分的。五言诗每句三个音节, 如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青秋。”七言诗每句四个音节, 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此外, 古诗的语言还显示出一种疏密相间, 缓急交替, 整齐匀称的节奏美。多多诵读对学生锤炼文字、体悟意境大有好处。

在引导学生诵读古典诗歌时, 我精心设计了三步曲:1.自由反复诵读, 读通读懂诗歌, 感受事物形象和作者的情感;2.欣赏名家朗诵, 感受诗歌的节奏, 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和韵律美;3.再诵诗歌, 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通过这样的反复诵读, 久而久之, 反应在作文当中, 学生的语言感觉、文字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鉴赏诗歌, 学会审美

诗歌的本质特点就是情绪和情感的抒发。学习诗歌的目的并非要培养诗人, 而是要提高青少年的审美能力, 要把美的种子播撒到他们的心田。

对于学生作文而言, 一篇优秀的文字不仅仅是工整地叙述、华丽词句的堆砌, 更重要的是要体现一种美的境界、一种美的情趣。而审美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作为语文教师应时刻重视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高雅的审美力, 进而去认识生活, 并创造生活美。笔者认为一些文质兼美的古诗和现代儿童诗歌, 正是艺术美的感性的显现, 教师需要以审美的眼光, 利用它们作为载体, 引领学生鉴赏诗歌,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我在诗歌教学当中, 除了文字的解读之外, 总是花很多心思重点讲述诗歌呈现的意象、意境、情感等要素, 使之深刻烙在学生的脑海中。如在讲述杨万里的《小池》, 韩愈的《早春》, 杜甫的《绝句》等古诗时, 我不断强调这些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名篇, 它们描绘出一幅幅生动有情趣的画面———有的是静谧、温馨而富有生机的“泉池小荷”图;有的是色彩朦胧的“早春烟雨”图;有的是一派春和景明的绚丽色图。这些画图中都蕴含着恬静、舒畅的画面美和意境美。

有一次, 我给学生布置了一篇描写冬雪的文章, 在写作之前引导他们阅读了许多描绘相关景象的诗文, 希望他们能在自己的作文中有所借鉴, 同时又不是简单的引用。很快同学们交上了各具特色的文章, 有一位同学写道:“一片接一片……像是一只只翩翩起舞的白蝴蝶;也仿佛是柳絮飞花, 但它们更犹如一群身着一袭白裙的小精灵们, 在呼啸的寒风中舞蹈。”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同学既不漏痕迹地借用了古人“柳絮飞花”的比喻, 同时也加上了很多自己的创作和想象, 生动的画面感、诗意的文字给了读者很多美的感受。

三、以诗促文, 提高素养

古往今来许多大作家都是诗文兼擅, 诗与文结下了不解之缘, 如号称唐宋八大家的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轼等人, 在诗与文的两个领域中都取得了辉煌成就, 诗与文实际上相互融通、相互促进。学生如能和诗歌多交朋友, 定能不断锤炼、美化自己的语言, 使自己的写作素养上一个新的台阶。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如果仅仅是诵读、讲解, 可能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 还是很难真正领会诗歌的妙处, 更谈不上对写作素养的促进, 我认为, 适度地要求学生创作诗歌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式。至于写什么?如何写?我启发学生:我们可以把自己的体验都记录下来, 借鉴诗歌的创作技巧, 诉诸于笔端, 体裁不限, 只要有诗韵、表达真实感情就是一首好诗。很快有学生把自己在夏夜的感受写成小诗交上来了, 其中有这样几句:“夏夜里, 可真美, 蓝色夜幕像丝被。萤火虫, 提灯笼, 飞来飞去乐融通。”虽有些稚嫩, 甚至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诗, 但无论是从音律、意境还是美感上都可见孩子下了一番工夫。再如一个孩子有感于妈妈的手而创作了一首小诗, 她写道:“那是一次迷路, /我在惊慌中不知所措, /妈妈的手轻轻柔柔却又坚实有力, /牵引着我, /带我找回了家的方向。”我引导学生对其中有特点的文字“轻轻柔柔却又坚实有力”, 展开讨论, 既讨论文字如何运用, 又讨论情感怎样表达, 这样的“润物细无声”式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素养都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高。

篇9:与海洋的诗歌:海洋

摘 要:海洋文明在中西方历史上都占有一定的地位,但由于自然地理、经济发展以及民族政治环境的不同中西方海洋文明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前者长于稳定,后者重在创新。文章概括了人类对海洋战略地位的认识过程,详细阐述了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发展历史,并从自然、经济、民主政治、人文环境以及民族性格方面分析了中西方海洋文明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海洋文明;中国;西方;比较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5-0139-02

东西方不同的环境下孕育出了各自灿烂辉煌的文明,称之为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构成了人类海洋文明史。西方学者通常认为以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明是海洋文明,而以中国为代表的文明是农耕文明,海洋并没有影响到中国的文化,更没有形成传统的海洋文明[1]。所以,中国究竟是否拥有自己的海洋文化和海洋文明是国内外学术界和学者间研究和争论的焦点。

而实际上中国东面临海,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和海洋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在古代也曾经有过发达的航海事业,也曾经创造出了灿烂的海洋文化甚至海洋文明,古代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被认为是中国海洋文明的发源地。

欧洲的海洋文明和中国的海洋文明都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它们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和发展道路。因为文明的衍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它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与人文环境。这些环境的不同造成了不同地区间文明的差异。文章详细阐述了中国海洋文明的发展道路,比较了中国海洋文明和西方海洋文明的区别,并深入分析了中西方海洋文明差异产生的原因。

一、海洋战略地位和价值的认识过程

海洋的开发利用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人类对海洋的认识经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15世纪前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还仅限于捕捞、制盐和航运。15世纪以后,随着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欧洲人不断尝试环球航行,开始疯狂地殖民掠夺,扩大了世界市场,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过后,海洋更是成为各个国家争夺的焦点,经济和军事价值越来越大。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具有不可估量的经济、军事、科研和生态价值。海洋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二、中国海洋文明发展历程

中国不仅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内陆国家,同时又是一个具有漫长海岸线和辽阔领海的海洋国家。中华民族早在7000年之前就创造了辉煌的航海历史,把古老的东方文明、东方文化和科学技术带到了东南亚、美洲等地方。纵观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经历了如下几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1.殷商

据学者考证殷商时代是中国文明首次和海洋触碰的开始,考古学家在商王妃墓中发现了大量来自印度洋的海贝壳,另外甲骨文中出现的“帆”字也证明商人已经掌握了航海风帆技术。

2.秦朝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海上航行出现在2200多年前的秦朝,秦始皇为了寻找长生不老的仙药派徐福带领船队航行到东洋地区,并留在了现在的日本,成为传播中华文明的友好使者。

3.东吴

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第二个航海高峰出现在三国的东吴时期。吴国为了抵御外强根据本国的海洋优势,制定了“舟辑为舆马,巨海化夷庚”的向海洋发展的国家战略。东吴孙权是中国历史上首位实施海洋战略的统治者,他曾多次派舰队远征辽东和东南沿海。

4.宋元

中国东南沿海区域从宋朝开始就以鲜明的海洋文明因素在中华文明史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中国在宋朝和元朝时期已有多项造船技术领先于世界,其中船舵、水密隔舱和龙骨装置这三大发明对世界造船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朝除了将“开洋裕国”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外还通过册封来自福建民间的海洋女神“妈祖”来提升东南沿海的海洋文化,标志着中国海洋文明从文化边缘走向中央意识形态。

中国在元朝重新得到了国家统一,并将国家疆域几乎扩展为整个欧亚大陆,并取代了当时的阿拉伯人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洋贸易国家。中国民间海洋贸易在东南沿海一带发展得更是如火如荼。

5.明清

明初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震惊了世界,是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航海先驱。郑和船队的规模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船只的吨位上都比七十多年后的哥伦布船队多几十倍,标志着中国古代航海时代的到来。

中国清朝海洋文明的一个重要发展标志是“洋务运动”,沿海各大港口城市相继设立“制造局”、“船政局”等实业,初步显现了近代中国政府谋求海上管理权的国家意志。造船工业是当时世界各主要国家科技水平乃至综合国力的体现,福州船政局在当时是中国乃至远东地区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造船基地,有力带动了中国工业的发展,也造就了一大批科技人员和产业工人。

三、中西方海洋文明的差异

航海是人类征服海洋传播文明的过程,也是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往过程。虽然中西方航海事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他们的海洋交往却表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文明交往模式,一种是中国人建立的朝贡模式,另外一种是以欧洲人为代表的殖民模式[2]。坚持朝贡模式的中国航海船只所到之处从不强取豪夺,而是把中国的茶叶、瓷器等物品进行赠送或等价交换,体现了大国的友好态度,传播了中华古老的文明,促进了文化与宗教的交流。殖民模式的欧洲航海是把海洋贸易当作是原始资本积累和领土扩张的重要手段,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是一部充满血腥的殖民史。

四、中西方海洋文明差异产生的原因

1.自然环境

文明的发起都源于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既而产生了中西方不同的文明特征。以希腊为代表的地中海国家境内多山,物产欠丰富,内陆交通阻塞。恶劣多变的海洋气候决定了当地的生产方式不能依赖种植业。所以,居住在海洋边的人被迫向大海索取,积极寻求海上贸易,这造就了他们的扩张性和不稳定性。

中国东面临海,属季风气候,内陆地形地貌变化多样,物产资源丰富,种植业发达。而海洋民族,凭借船只“四海为家”的特点决定了他的流动性和侵略性。陆地上生活环境相对平稳而安全,鲜有机会接触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长时间内保持了民族特征和民族文化的稳定。

2.经济环境

古代欧洲社会经济以商业为主。以古希腊为例,古希腊实行自由贸易,很早以前必须进口小麦,迫使希腊从事海上贸易。埃及、意大利以及黑海的周边地区,为希腊提供小麦,雅典和科林斯担任希腊和爱琴海各岛屿之间的贸易中途站,希腊城市则出口葡萄酒、陶器、橄榄油和银币。海上贸易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从而使得以金属铸币为特征的商品货币经济发展起来。地中海发现的大量沉船证明了古代欧洲航海事业以及海上贸易的繁荣。中国在长期的封建统治下,以农业为主的经济模式在古代中国经济社会中占有主导地位,产权公有,产品不能自由买卖,工商业经济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占份额极小。

3.民主政治环境

自古希腊以来,尊崇理性一直在西方占据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对于法制的推崇。而中国一贯以来是人治社会,常会因个人的喜好和政见不同而左右了事件的公正性,充满着感性色彩。欧洲进入民主社会的时间比较早,在民主政治的社会生活中,国家的管理机构通过公民大会选举产生,重大的国家事务由公民大会决议。每一个公民都有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力和发表意见的言论自由。中国长期由高度集权的封建统治阶级统治,森严的等级尊卑制度占据了传统伦理道德核心地位,公民没有任何的参政议政的权利。

4.人文环境

与西方民主政治并行的是西方的自由学术氛围,民主政治和思想解放运动加速了自由学术氛围的形成。涌现了一批哲学家,在民主政治和学术自由的环境中,人们探索世界的奥秘,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出关于世界本源的各种见解,涌现了一大批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尤其是西方国家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发展远远超过东方。

中国历史上的少有的学术“百家争鸣”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除此之外,封建集权统治阶级长期实行文化专制。统治阶级为了巩固政权,维护封建专制统治,高度统一思想,出现了“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事件。

5.民族性格

中西方海洋文明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来自劳动人民因为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民族性格。15世纪以后欧洲的航海事业迅速发展,海洋民族的交流和生活环境得不断扩大,他们能够接触到不同文化区域的不同文化。西方人推崇创新,张扬个性,积极追求个人价值。中国则尊崇儒家思想,提倡守旧和服从,注重整体价值,压抑个性,鼓励中庸和谐。中国人凡事不喜争论,视谦恭为美德。西方人重视逻辑分析,以理性思维见长,注重科学研究,追求客观真理。中国人以感性思维见长,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尊崇先知和权威,缺少逻辑的系统思想,类比多于推理。

五、总结

海洋文明是一种多元的文明,而且从历史的发展趋势来看,海洋文明是国家的发展趋势。世界上的几乎所有先进的大文明几乎都是以一种文明为主的混合型文明,只是各个类型文明所占的比重不同而已[3]。

海洋文明的精髓在于开放性和兼容性,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学习和吸收。广阔的海洋蕴藏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到目前为止,海洋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有效的利用,海洋的现实和未来价值都没得到充分认识。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把未来的研究重点放在了海洋上面,因此,对海洋的开发利用会继续发展下去,世界海洋文明必然会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苏丹.古希腊文明特质及其与中国文明的比较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10):111-113.

[2]赵君尧.郑和下西洋与15-16世纪中西海洋文明模式的比较[J].职大学报,2005,(3):45-48.

篇10:天空连着海洋诗歌

孤独是水,可以让心灵慢慢安静

孤独是江,可以让思潮澎湃

孤独是天,可以让视野辽阔

静默的山,沉静的海,是孤独的杰作

呼啸的风,逐天的浪,是孤独在放歌

抓一把诗歌撒向大地

含泪奔跑,让生命来一次最后的冲刺

从来有梦,雕刻时光,牵着梦想

孤独未宣,生命的至美,生动了内心

我用努力换来从容,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多少年的`追寻,多少年的叩问

终换来失败不会击垮,平淡不会淹没

以希望之心向前看

以感激之心向上看

揽物于胸,让生命变得宁静坦然

篇11:海洋诗歌鉴赏

——读《海洋诗歌鉴赏》有感 海洋,如同北方高原那片苍茫的土地一样,凝聚着一种无法言说的神秘的生命力,给人一种超越自然的深刻。她,浩瀚无穷,有着广大的胸怀;她,深不可测,有着无垠的宝藏。而且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无数生物在她的怀抱中诞生。千姿百态的海洋生物在她的躯体里遨游,过着多姿多彩的生活。

才华横溢的人类也是由海洋孕育产生的。海边的人们世世代代在海边生活,依靠海洋生活。那些出海的渔民们,为了生活,为了妻子儿女在海上漂泊,忍受着孤独,与变幻莫测的大海作斗争。那扑朔迷离的前途看不真切,不知心酸痛楚的宿命何时才能改变。以下的三首诗歌正是描述了这种无奈的命运。

(一)敬一次伟大的远航

——读《<潮汐>代序》

第一段的“五月”说明了时间,在这个天气快要炎热的时候,渔民们出海了。“像一片动荡的大陆”描绘了渔民们坐着船在海上摇摇晃晃的情景。连续两个“风暴”说明了渔民们不幸地遇到了糟糕的天气—风暴。“在你深陷的眼眶里”更是可以看出渔民恐惧的眼神,他们担心自己无法平安度过这次风暴,无法再次见到自己深爱的妻子,疼爱的子女。

第二、三段描述了风暴来临时的场景:海面开始波涛汹涌,潮汐涌起拍打着渔船,如同水草般缠着船的底部。乌云密布,天慢慢阴沉下来,仿佛厚重的黑布盖在天幕之上。而闪电如同斧子一样劈开天空,为黑压压的夜色带来一丝光亮。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落在甲板上,身体上发出啪啪啪的响声。但是渔民却在这时被激起了斗志,他们不想死在海上,他们还有妻子儿女在等着,等着他们满载归来。所以他们不能被海上一点暴风雨所打倒。渔民们打开了胸膛,骨节因为兴奋、用力而咯咯作响,他们正在为自己的命运做拼搏。。

而第四、五段并没有说渔民们是否度过了这场可怕的灾难,画面又回到了最初渔民们出海前与家人依依不舍之时。即使不舍,渔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告别告别妻子,告别儿女,告别港口,走向大海这个动荡而威严的舞台,因为那是他们的使命,宿命。尽管面临着危险,生活在海边的渔民们还是一代又一代地远航,不断地开发处女地,坦然地出发,不顾生死地出发,没有尽头。他们的生命在大海这个舞台上,由狂风暴雨伴奏,尽情地演绎属于渔民的精彩。

整首诗描述了一次远航。不幸的是,渔民们遇到了暴风雨,但是他们并没有被恶劣的天气所打倒,反而激发了心中的斗志,为自己的生命、妻子儿女的生活而战斗。诗中并没有揭露结局,但我希望他们活下来了,尽管伤痕累累、筋疲力尽,他们还是活下来了,继续朝着远方航行,去开发新的处女地。

诗歌的主题是漂泊,在他们与环境拼搏中也有所体现。渔民这艘船在大海上随意航行,体现了其漂泊。遇到了暴风雨,这只小船更是无力抵抗,只能随着风浪飘荡、停泊。最后,他们迎着夕阳踏上开发处女的的路途,离开家人,孤独上路,仿佛宿命一般,没有尽头,没有目标,随着风浪地开发,这也是漂泊。

(二)日有所思 夜有所梦

——读《梦幻者》 整首诗只有一段,却描述了一个恐怖、危机四伏的梦境。“饥饿”“陷阱”描绘了周围的环境十分阴森。“月光”“夜”体现了正是晚上,营造了一种安静但隐隐有些不安的气氛。“刀子”“灵魂弃岸而去”“呻吟”“警告”更是加剧了这种担惊受怕,恐惧的心理。“双目紧闭”“耳朵聋去”“梦”却表明了前面的这一切都是梦境,让人舒了口气。但是“群鲸自杀”“愤怒的眼”“逼视”却又让人再次陷入了惊吓。

内容上,整首诗反反复复,使人的心随着文字跌宕起伏,身临其境。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到底白天怎么样的经历才能做出这样的梦?并且醒来之后依旧受到惊吓?梦中危机四伏,到处都是陷阱,可以看出做梦者白天一定是孤独一人,无所依靠。又因为一直在海上漂泊,心中不安,不知前途在何方。因此晚上在岛上住宿时,心中的恐惧被放大,从而做了这样一个梦,并且醒来后还心有余悸,似乎还沉浸在梦中未醒来。

在结构上,这首诗运用了“鲸鱼”“花”“月光”“海星星”等意象,运用细节描写的表现手法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描写了梦境中的所有恐怖的事物,营造了一种可怖的意境。又首尾相应,开头的鲸鱼与结尾的鲸相照应,同样渲染了恐怖的氛围,从而升华了主题。

(三)雾季的勇者

——读《雾季的最后一名水手》

诗歌的前两段段描述了船在航行中起雾了的情景。天空突然阴沉下来,水手们急急忙忙将铁锚放下,等待这未知的前途。船缓缓的被阴影笼罩,耳边传来的的只有海面上波涛汹涌的声音,死一般的寂静。时间也仿佛被凝固一样,不再流淌。视野慢慢的变得模糊,远方的海岸和海面都不再清晰。太阳也向西走去,越走越小。终于,在雾中水手们迎来了黑夜。在他们的面前,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是被黎明抛弃的黑夜,是无法选择的归宿,是看不清楚的前途。

而诗歌的后两段则是描述了起雾后的情景。雾已经很浓了,船上的其他水手以及船长已经死去,只留下了最后一名水手。大海的摇晃、鞭打如同一支支海洋的长矛,向这位水手刺去,这也是海洋最猛烈的爱。但是,这位水手并没有屈服,即使是最后一名水手,被雾和季风追捕,他也是最勇敢,最坚毅的独行侠。

整首诗通过一次恶劣的天气,赞扬了最后一名水手即使面对大风大浪,即使面对渺茫的前途,也绝不退缩,依旧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与大海作斗争。他是雾季的勇者,是勇敢坚毅的化身。

上一篇:八9寒假作业下一篇:把掌声分给她一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