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中文系今年招收创意写作专业硕士

2024-05-05

北大中文系今年招收创意写作专业硕士(精选2篇)

篇1:北大中文系今年招收创意写作专业硕士

北大中文系今年招收创意写作专业硕士  依托学科优势 培养创意“写家”

2013年10月8日来源:文汇报作者:黄纯一

后天,全国研究生考试报名将正式开始,为适应硕士结构调整的大环境,许多学校专业都相应更改了招生计划。在今年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招生目录上,“创意写作”作为专业硕士学位正式露面。“依托现有学科优势、培养写作高端人才,这是中文系正在尝试的一项人才培养战略。”负责该专业规划的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党委副书记金永兵对记者说。因时制宜,满足文化事业与产业需求

创意写作专业在英美国家有着悠久传统。在美国,从1936年爱荷华大学创立第一个创意写作工坊开始,到2004年已拥有超过350个创意写作系统。而在中国,随着近年来国家文化事业的发展,创意写作专业也在各高校纷纷出现。2010年复旦大学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开设创意写作专业,此后,南京大学、上海大学等也开始进行探索。

金永兵向记者指出,随着整个国家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不仅文化事业需要大量人才,文化产业市场也同样人才

紧俏。“一方面,现有的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不能满足这两块需求。同时,包括在职的相关从业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化训练的,也有再学习的需求。”因此,中文系依托现有的学科优势、师资优势,开设创意写作专业,目的在于培养高端写作人才,“也是正在尝试的一个战略。”

作家能不能靠专业训练培养?

“北大中文系不是培养作家的。”这是曾担任北大中文系系主任的杨晦先生的名言。金永兵认为,在脱离语境后,如今对这句话的理解产生了偏差。“杨先生说的,并非想成为作家就不能来中文系,而是说优秀的作家是很难通过训练培养出来的。”

“其实,中文系要培养的是具有专业水平的‘写家’。”金永兵认为,“写家”比“作家”的定义更为宽泛,包含各类文体的写作。如果说成为作家需要依靠相当的天赋,具有一定的不可培养性,那么对于“写家”而言,首先,是否经过专业训练确实具有差异性;其次,其写作方式与技巧可以通过培训而获得。

“中文系希望开设这个专业有10多年时间了,其间也经过许多次讨论。”金永兵告诉记者,今年的开设,是利用研究生培养结构的调整,实现了长久以来的愿望。

因材施教,学术传统结合创意实践

从国际和国内开设创意写作专业的情况看,每个院校、专业都各有侧重、特点。那北大中文系的创意写作特点何在?

金永兵告诉记者,在课程上,将学术传统与创意实践相结合,在打好文化学科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应用型能力,包括多种文体(诗歌、散文、电影脚本等)的写作、大型文化活动、新媒体产品的策划与创意等。“我们会强调学术底子的培养,更希望能够针对学生个体设计课程,因材施教。”金永兵表示,每个人的创造力千姿百态,中文系将结合学科特征和个人创造力,探索如何根据学生的长处,挖掘他的能力。同时,专业训练将不局限于课堂之内,增加社会实习的实践学分。

至于师资问题,金永兵表示,中文系将在利用中文系师资的同时,整合国内一流的高端人才,包括不少毕业后从事相关文化创意工作的系友,“不会纯粹是学术型教师来上课。”他告诉记者,“已经与不少系友完成沟通。”其实,就在中文系内部,有教授诗歌的臧棣、姜涛,创作儿童文学的曹文轩,讲授古代诗词、应用文写作的钱志熙等等,能够提供创意写作训练的老师也不在少数。

招生目录显示,本届北大中文系共招收硕士90名,拟招收学术型硕士生44名(含推免生25名),专业型硕士生(创意写作方向)40名(含推免生15名)。对于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的问题,金永兵表示,虽然学术硕士减少了,但直博生的数量增加了一倍,因此“对专业兴趣浓厚的同学而言,中文系依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他强调,在研究生的人才培养结构上,将保证现有的学术人才培养传统,“不会顾此失彼。”

篇2:北大中文系今年招收创意写作专业硕士

郑重

据凤凰网报道,北京大学中文系今年正式招收“创意写作”专业硕士研究生,欲培养作家引争议。北京大学中文系2014年招生目录显示,本届北大中文系共招收硕士90名,拟招收学术型硕士生44名、专业型硕士生(创意写作方向)40名。

应该说,这是个很高端的想法,北大中文系招“创意写作”研究生,要培养作家,这个愿景是很打动人的,出发点也是好的,北大中文系的教授们也是很有学术水平的,但他们却忽略了一个文学创作的重要规律,那就是文学来源于生活。

作家是不能培养的,文字工作者是可以培养的。作家创作虽然离不开文字,但绝不是一般的文字工作者可以胜任的,作家不是流水线上制造的标准件,用一个模式、几本教材就能面世,更不是门客,不能圈养,不能缩进学术的象牙塔里,他们应该是独立的思想和性格个体,面对残酷的现实,他们不应该搞研究,不应该被修辞和语法的条条框框所制约,而是应该积极参与生活,用自己的人生阅历、知识背景和思想感情以及实际体验对生活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伟大的作品,真正不朽的作品,不是靠一时冲动、靠苦思冥想、靠闭门造车就可以写的,更不是靠学校教出来的——说得通俗些,还需要作家深入生活,进行历史和社会环境的体验和认知。

我有一个北大毕业的朋友,他说当初入学的时候听老先生训话,上来就说中文系不是培养作家的地方,能做到读几年闲书养一点浩然之气,已经善莫大焉。北大教授除了曹文轩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之外,其他人主要是搞学术研究的,真正是作家的大概凤毛麟角了,因为作家不是写论文论著,而是写小说、散文、诗歌、剧本之类,非常需要生活的体验和感知。让一批毫无文学创作经验、单纯搞学术研究的教授去教实践性的技能,恐怕是风马牛不相及了。诚然,可以请一批作家当客座教授,但创作经验和个人阅历不是可以复制的,对于文学创作而言,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

著名的科学家列别捷夫说得好:“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真正伟大的作家和作品,也绝对不是在象牙塔中,在享乐安逸的环境下、一边学着教材,一边玩弄文字就能成功的。

笔者以为,真正的作家需要生活的历练和苦难的考验。生活的困难和挫折可以把人吓倒,使人唉声叹气,退缩不前;也可使人精神振奋,经受磨练,增长才干,增强意志。就看你如何对待它。只有能面对困难和挫折而毫无惧色的人,才能到达成功的顶峰。

例如,汉代杰出的史学家兼文学家司马迁本来是做官的,初任郎中,后继父职任太史令,终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得罪了汉武帝,不仅被关入监狱,而且受了宫刑。在这样的挫折和打击下,他转而发愤著书,忍受着生理和心理的双重痛苦,终于写成了《史记》这部伟大的历史和文学巨著。明代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曾三次考举人,三次失败,后来立志学医,踏遍青山,遍尝百草,终于写成了流传千古的《本草纲目》。

在人生道路上,作家要表现人生和社会,常会遇到一般人难以体会的困难、挫折和痛苦,在这种情况下,弱者消沉了,逃避了,躲进象牙塔里无病呻吟,只有强者才能挺立。

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23岁因患甲型脑炎留下了严重后遗症,从此全身瘫痪,头部僵直,动作艰难。1978年,一场大病又彻底破坏了他的说话能力。但他并没有被自己的残障所征服,他顽强地克服了病残带来的无数困难,坚持用颤抖挛缩的手,忍痛一笔一画地进行写作,终于完成了百余万字的创作。

张海迪的事迹几乎是众所周知的,她由于高位截瘫,丧失了腋部以下的全部肢体的感觉与运动功能,只能坐在轮椅上。但她说:“人就像一部机器,残疾人就像部分零件损坏一样,不能因此就把整部机器毁掉,那些能用的部分还是大有价值的。”于是她练习写作、唱歌、学外语,很快地提高了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终于成为世界上唯一的一个高位截瘫坐轮的研究生。她不仅攻下硕士课程,还继续攻读博士课程。她受到世界各国邀请去作报告,赢得无数鲜花与掌声,她成功了。

只有在生活的征途上不畏险阻,不怕困难的斗士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在人生道路上,哪里没有险阻?谁能不遇到困难和挫折呢?我们应该时刻准备着迎接困难与挫折的考验和挑战,加强对挫折的承受力,在困难与挫折面前永远做个强者。而要能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还得从思想修养、性格和文化修养着手,从锻炼意志着眼。相反,缩进象牙塔里,靠着书本知识来圆自己的作家梦——那永远只是一个梦而已。

文学创作是雨水缓缓渗入大地,再化作泉水泗泗流出的过程,而不是冷水直接装入冷饮车间,从流水线上批量生产饮料的过程。我们必须回到原点,回到文学创作的根本!

回到原点,要回到生活中去寻找创作的源泉,而不是闭门造车,更不是制造标准零件。文学创作本就是来源于生活,然后才是高于生活,然而现在很多作家却离这个原点越来越远。高校以“创意写作”的形式,打着“培养作家”的旗号,似乎搞一个专业就可以批量生产作家了——这样的闭门造车,只能产生无病呻吟之人和无病呻吟之作。

回望历史,那些有成就的作家在创作时却是紧紧把握住这个原点。列夫•托尔斯泰在他几部著作期间漫长的时间里,他总是深入到庄园里,与那里的农民们一起劳作、收获、编草鞋、编识字课本。他之所以被称为“耕作的诗人”,正是因为他没有远离文学创作要来源于生活这个原点,也才有了那些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文字。如今,我们需要更多像托尔斯泰这样的作家,回到原点,以一种谦敬、悲悯的姿态去体察民众的生活,这样的文字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

文学创作本肩负着触及灵魂、涤荡思想、感召人性的使命,然而我们却看到,它已经渐渐变为一种只需要类型标准、只需要印数与销量的纯技术活动。从一年出一本书,到一年出几本书,再到杂志书的出现,有些作家为了保持读者的关注度,持续吸引读者的眼球,已经将出书速度化、工业流程化,将文学创作的使命这个原点置之度外。而制造作家,也成为了工业流程化的重要一环了。

上一篇:新生军训解说词下一篇:五月红领巾广播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