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庆北大校友

2024-05-06

北大校庆北大校友(通用9篇)

篇1:北大校庆北大校友

北京大学校友会章程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本会定名为北京大学校友会(Peking University Alumni Association简写:PKUAA)

第二条 本会为北京大学校友自愿联合的、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注册登记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团体。

第三条本会的宗旨是加强校友之间及校友和母校之间的联系,激励校友发扬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为母校的发展,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繁荣富强,为祖国统一、振兴中华贡献力量。本会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

第四条 本会接受教育部和民政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

第五条 本会办公地址为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红四楼,邮编:100871

第二章 业务范围

第六条 本会的业务范围:

(一)加强校友间、校友和母校的联系和情况交流;

(二)促进校友为国家建设和母校的发展作贡献;

(三)进行学术交流;

(四)组织联谊活动;

(五)编辑、印刷《校友通讯》等内部刊物;

(六)企、事业经营活动。

第三章 会员

第七条 本会会员种类为个人会员。

第八条 凡在北京大学(包括西南联合大学、燕京大学、中法大学和院系调整时并入北京大学的其他高等学校)学习过的学生及工作过的教职工,拥护本会章程,自愿参加本会者,均可申请参加本会。

第九条 会员入会的程序是:

(一)提交《入会申请登记表》;

(二)常务理事会讨论通过。

第十条 会员享有下列权利:

(一)本会的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二)参加本会组织的各项活动;

(三)批评、监督本会工作,向本会提出建议。

(四)退会自由。

第十一条 会员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本会会章;

(二)执行本会决议;

(三)接受并完成本会委托的任务;

(四)维护本会合法权益;

(五)按期交纳会费;

(六)向本会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

第十二条 会员不交纳会费或不参加本会活动,视为自动退会。

第十三条 对违背本会宗旨或损害本会声誉的会员,经常务理事会表决通过取消或暂停其会员资格。

第四章 组织机构和负责人产生、罢免

第十四条 本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会员代表大会,其职权是:

(一)制定和修改章程;

(二)选举和罢免理事;

(三)审议理事会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

(四)决定终止事宜;

(五)决定其他重大事宜。

第十五条 会员代表大会须有2/3以上的会员代表出席为有效,决议须经到会代表半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十六条 会员代表大会每届四年,因特殊情况需提前或延期换届的,须由理事会表决通过。延期换届最长不超过一年。

第十七条 理事会是会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会员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领导本会工作,对会员代表大会负责。

第十八条 理事会的职权是:

(一)执行会员代表大会的决议;

(二)选举和罢免会长、副会长、秘书长,聘请名誉会长;

(三)筹备召开会员代表大会;

(四)向会员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和财务状况;

(五)决定重要会员的吸收或除名;

(六)决定设立办事机构;

(七)决定副秘书长、各办事机构主要负责人的聘任;

(八)领导本会各办事机构开展工作;

(九)制定内部管理制度;

(十)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第十九条 理事会须有2/3以上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到会理事2/3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二十条 理事会每年召开一次,必要时将采用通讯形式召开。

第二十一条 本会设立常务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由理事会选举产生,在理事会闭会期间行使第十八条的第一、三、五、六、七、八、九项的职权,对理事会负责。

第二十二条 常务理事会须有2/3以上常务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常务理事2/3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二十三条 常务理事会由会长(或常务副会长)主持,每季度召开一次,必要时由会长根据工作需要临时召开,也可采用通讯形式召开。

第二十四条 本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政治素质好;

(二)在校友中较有影响;

(三)会长、副会长最高任职年龄一般不超过70岁;

(四)身体健康,能坚持会章所规定的工作;

(五)未受过刑事处罚;

(六)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第二十五条 会长、副会长、秘书长超过最高任职年龄的,须经理事会表决通过,报教育部和民政部社会团体管理办公室批准后继续任职。

第二十六条 会长、副会长、秘书长任期不超过两届(不超过8年),因特殊情况需延长任期的,须经会员代表大会2/3以上人数表决通过,报教育部和民政部社会团体管理办公室批准后继续任职。

第二十七条 本会会长或常务副会长为本会法定代表人,担任本会法定代表人后不兼任其他团体的法定代表人。

第二十八条 本会会长行使下列职权:

(一)召集和主持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

(二)检查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决议落实情况;

(三)代表本会签署有关重要文件和协议等。

第二十九条 本会秘书长行使下列职权:

(一)主持办事机构开展日常工作,组织实施工作计划;

(二)提名副秘书长及各办事机构的主要负责人,交常务理事会决定;

(三)决定办事机构专职工作人员的聘用;

(四)处理其他日常事务。

第五章 资产管理、使用原则

第三十条 本会经费来源

(一)会员缴纳会费;

(二)母校或各地校友会资助;

(三)校友或其他友好人士捐赠;

(四)业务活动收入。

第三十一条 本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会员会费,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每年会费数额。第三十二条 本会经费用于本会章程规定的业务范围和事业发展,不在会员中分配。第三十三条 本会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做到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第三十四条 本会配备具有专业资格的会计人员担任财务工作,严格制度,遵守国家有关规定。

第三十五条 本会严格按国家规定和财务管理制度管理经费,接受会员代表大会和财政部门的监督。接受审计机关的监督,每年向会员公布一次账目。

第三十六条 本会换届或更换法定代表人之前自觉接受教育部和民政部社团管理办公室的财务审计。

第三十七条 本会经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私分和挪用。

第三十八条 本会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和保险、福利待遇,参照北京大学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 章程的修改程序

第三十九条 本会会章修改,须经理事会表决通过后报会员代表大会审议。

第四十条 本会修改的章程,原则上在会员代表大会通过,并于l5日内上报教育部和民政部社团管理办公室审查,核准后生效,如因特殊情况不能在会员代表大会讨论,可在理事会通过后上报,并尽快在会员代表大会上宣布。

第七章 终止程序及终止后的财产处理

第四十一条 本会如因各种原因需要注销时,由理事会提出终止动议。

第四十二条 本会终止动议须经会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并报教育部审查同意。

第四十三条 本会终止前,在教育部和民政部社团管理办公室指导下成立清算组织,处理善后事宜。

第四十四条 本会经民政部社团管理办公室办理注销登记手续后即为终止。

第四十五条 本会终止后的剩余财产,在教育部和民政部社团管理办公室监督下,按国家有关规定,用于发展校友联谊活动有关事业。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六条 本章程经1999年5月15日理事会表决通过。

第四十七条 本章程的解释权属本合理事会。

第四十八条 本章程自民政部社会团体管理办公室核准之日起生效。

篇2:北大校庆北大校友

1来,清华大学培养出一代代治学之师、兴业之才和治国栋梁,创造出一大批科研学术成果,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中国高等教育和科学文化事业发展史上谱写了璀璨华章。今天的清华大学,秉承优良传统、坚持科学发展,励精图治、锐意进取,正以追求一流的气魄、脚踏实地的姿态,向着更高远的目标迈进。 在百年历史进程中,清华和北大比肩而立、荣辱与共。清华大学中西融会、古今贯通的学术风骨与北京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品格不谋而合,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思想精髓深深融入两校师生的血脉之中。值此清华大学百年华诞之际,为纪念两校情谊,并表达诚挚敬意,北京大学特送上贺联一副:

资自强而载物,砥砺同行,百龄清誉称棠棣

取兼容以开新,交融共进,万卷华章照古今

篇3:北大校庆北大校友

作为中国文化思想的引领者,北京大学在书法绘画领域拥有辉煌的历史和一脉相承的源流老校长蔡元培早在1917年就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伟大教育理念,1918年倡导成立了“书法研究会”与“画法研究会”,并聘请国文系教授、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出任“书法研究会”导师,在传承书法艺术、普及美育及增进艺术交流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那时至今,北大燕园的书法艺术活动一直延续着,从北大毕业的校友中也产生了一批杰出的书法家与书法理论家。

本次书法展,是刚刚成立的北京大学校友书画协会在2016年度主办的一项重要活动,旨在迎接北京大学118周年,传承北大精神,弘扬学人书法,为书画艺术正本清源,为振兴北大书法艺术助力,致力于共同推进我国文化艺术的繁荣与进步。本次邀请的11位作者为中文系校友曹宝麟,信息管理系(原图书馆系)校友华人德,国际关系学院(原国际政治系)校友白谦慎,考古文博学院(原考古系)校友张辛,历史系校友刘恒、江小涛,物理学院(原物理系)校友李跃林,哲学系校友陈中浙、聂清、方建勋,新闻与传播学院校友祝帅。他们均为北大本、硕、博毕业之校友,在书法创作领域有一定成绩与影响力,为同时期北大校友中书法艺术的代表性人物。

开幕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隆重举行。北京大学原校长、院士、北京大学校友书画协会会长周其凤,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吴志攀,北京大学校友会副会长王丽梅、高超,秘书长李宇宁,北京大学书画研究会会长张振国,北京大学广州校友会会长徐枢,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朱强,北大校史馆馆长马建军,北京大学校友书画协会副会长张铁军、高宝玉,执行会长郭俊杰等嘉宾出席了开幕式。参展作者中,曹宝麟、华人德、李跃林、江小涛、聂清,祝帅,哲学系校友方建勋位艺术家出席了开幕式。

篇4:北大校友忆“三角地”

■“北大三角地是一块永恒的无字碑,铭刻着中华民族先进分子心怀天下的豪情,铭刻着改革开放不可或缺的民主和科学的精神追求。包括1978年恢复高考之后的一代代优秀毕业生,他们未名湖畔的沉吟、南门宿舍里的辩论,思想的火花最终汇聚在三角地。这样的公共空间,是一个大学的灵魂的象征,从历史的意义上说,也是中国走向现代文明不可或缺的要素。”

——方维民《新京报》

■“当年我从外地考入北大,第一天就跑去大名鼎鼎的三角地。三角地上张贴的信息和学术氛围让我非常震动。我几乎每天下课都要去三角地,接受最新的信息,这些给我的启迪让我终身受用。三角地,可以说是我心中很怀念的地方。”

——吴肖天《京华时报》

■“我入学时海报栏就已经铁锈斑斑了,但长相并不妨碍它的人气。几扇铁板总是被贴得满满的,家事国事天下事无所不包,有阐述个人学术思想的小纸条,有用毛笔字书写的诗歌,有批评学校管理问题的檄 文,有各种讲座通知,还 有一些培训班的广告。 每逢上下课,都有一群 群搜罗信息的学生驻足于此。”

——杜先生《北京青年报》

■“在上世纪80年代,三角地几乎是我们获取信息最主要来源。但后来,三角地的性质慢慢改变,从学术交流的场所变成了商业信息汇聚之地,那以后我就不太去三角地了。”

——邢滔滔《京华时报》

■“我印象最深的是三角地里的各种布告,内容既有对食堂、宿舍不文明行为的揭露,也有各种社团活动的宣传。”

——刘鑫《京华时报》

■ “印象中的三角地永远是闹哄哄的。满眼的横幅,喧嚣的呐喊,满天飞的传单,有车的人必须推着车才能勉强挤着过去。就在三角地的来来去去间,转眼已人到大四。那天傍晚经过三角地,白日的喧嚣已经散去,地上散落着些传单,几条横幅孤零零地系在树上,广播里传来伤感的音乐,忽然间发现到毕业时,三角地也可以变得这样温柔。”

篇5:北大百年校庆(另一只眼)

另一只眼睛

《北大往事》里有这样一句话:“什么是文科生和理科生的分别,就是文科生踩在银杏落叶上有感觉,理科生则无动于衷。”

我不知道别人是否赞同这句话,我倒觉得理科生踩在落叶上应该有更多的感觉,因为整日埋头于书本的我们走路时能用脚感受一下情趣,不也是很难得的吗?--我说用脚,是因为耳朵、眼和手还得用来记公式和背单词呢。

这或许是个笑话,却反映了一种看法。在不少人看来,我们理科生的燕园生活要比文科的同学单调得多。当我刚进入北大时,我也是这样想的。甚至我们的班主任也是这样想的,记得他在第一次班会上写了这样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代数,人情练达即分析。”

后来的生活似乎证明了这一点,我面对的是每周30 多节的必修课,厚厚4 大本的习题集,放下的是写了5 年的诗集,读了1 0 年的红楼。我们学了3 个月,总算明白了一个3 0 0 年前的定理,而此时在昌平园的同学来信已大谈特谈“我是杯清水,北大是坛老酒,爱情就是酒药”了。我不觉有些不平衡了,彷徨中我写了一封信给我高中时的班主任,---正是在他的鼓励下我报考了北大而且填了“全部服从”。他的回信只有一句话:“北大精神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

是啊,北大精神是做出来的,当我们在清晨第一个进入自习室,当我们在深夜最后一个离开图书馆,当我们熄灯后打着手电继续寻求一个公式的另一种证法,当我们为一个定理的强化条件和老师争得面红耳赤,我们不都在实践一种北大精神吗?

我们没有能力舞文弄墨,却能用我们的语言---数字谱写诗篇。这诗篇比一切推敲之作都精炼,也比一切朦胧诗都朦胧,---不信你来读读看?

我们没有心情浅斟低唱,却能在科学中发现自然界最深刻的美。对哥德巴赫猜想,我的一位同学是这样想的:

赫说/两人之爱,总可分成两部分/我爱你,你爱我/无数人想去证明/可无人能够证明/只因为你我的爱/永远也分不开!“

我们没有条件花前月下,不要紧。万有引力定律告诉我们,吸引别人的最好方法是充实自己。

其实,文科生和理科生是北大的两只眼睛,角度不同,看到的却是同一个北大。就让我们用这另一只眼来看看北大吧。

学了地理学,我们知道,北大是一条河,前进时难免泥沙俱下,但进入社会的大海时,泥沙终将沉淀。但如果这条传统的河在某个重要地点淤塞了,就将腐败发臭,毒害而不是清洁靠近它的人。所以我们要继承传统,更要发展传统,才能让北大之河奔腾不止。

学了生态学,我们知道,北大是片森林,只有保持多样性,才能永葆生机。所以我们要坚持兼容并包的传统,才能让北大之林永远茂盛。

学了物理学,我们知道,能量越低越稳定,结构越规则越稳定。所以北大的同学们,请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严谨吧。

学了相对论,我们知道,速度越快,时间越慢,也许这就是日出而作,日落不息的北大人永葆青春的奥秘吧。

学了化学,我们知道,北大是个大化工厂,用知识之料、实践之火,将我们百炼成钢。而其中核心的催化剂,也就是北大精神,正是北大这最高学府的商业机密。

学了统计学,我们知道,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北大的一个样本,别人往往就通过我们来认识北大。所以我们要时刻牢记:”我就代表北大!“

两只眼或许彼此看不到对方的存在,但必将比一只眼睛看得清楚。北大的两只眼都是明亮的,就更具有敏锐的目光。正是用这两只眼,我们首先看到了”德先生“和”赛先生",首先看到了马克思主义,首先看到了人口问题,首先看到了股份制---但是文理科不仅仅是北大的两只眼睛,还是北大的两只耳朵、两只手、两半大脑---而让这两只眼永远明亮、两只耳永远敏锐、两只手永远灵巧、两半大脑永远清醒的,是一颗永远跳动的共同的北大心,是一种永远传承的不变的北大魂。这北大精神到底是什么?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理解。也许它只是一个元素的众多同位素,一种单质的同素异形体,一个晶体在阳光下灿烂的色彩,而那元素的名称,那单质的分子式,那晶体的真正结构,永远没有人能够说得清。也许有人要问了:那你今天来这儿干嘛?我的意思是:我们来到北大,就像一张张软盘,到北大这台计算机上来拷走了知识,也拷走了精神。四年的时间是有限的,但是我们面对的却是全国最大的硬盘。我们应该把探寻北大精神的工作留给象在座的各位评委这样的专家和除我而外的选手这样的未来专家去做,我们该作的是抓紧时间拷走我们该带走的,然后用一生的时间去慢慢解压缩。但是要注意,千万不要传染上自由散漫、眼高手低的北大病毒?在拷走的同时,我们还要问问自己,我给北大留下了什么?

篇6:北大校友在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我们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读书的时候,系里那时候还是王思斌老师、杨善华老师、孙立平老师、程为敏老师、谢立中老师、刚刚回来的张静老师,他们都刚刚开始带学生。还有王汉生老师,我希望您能听见,感谢您对我的帮助。我们今天努力想做一个好的老师,只是想努力做到社会学系当年教我们的那些老师曾经做到的,传承学术的精神,对生活的理解,像当年他们传达给我们一样,传达给在座的各位同学。

今天有机会在这里分享我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经历。究竟是什么能够使这些老师、北京大学的学术传统能够在我们身上发挥作用。可能是非常简单,也许是偶然的一个原因。我想谈到我住过的那间宿舍,46号楼1074。1993级,因为北京大学没有应届毕业生,全班15位学生,招来了全国各高校的对社会学感兴趣的学生。我们四位研究生同学在这间宿舍中度过了非常美好的时光。北京大学的传统和老师的教诲是通过我们宿舍的生活这个小小的棱镜折射到我们身上,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经历。

我第一个结识的是李康。在来北京大学读书之前,他就给我写了一封充满理想主义的信。信里边大部分内容现在我都忘了,因为非常的长,我只记得结尾的时候李康说,“让我貌同在清贫中坚守对学术的理想”,我记得我的回答比较无趣,我希望能够坚守学术的理想,但是学术生活不一定就是清贫的。事实证明,我是比李康更好的社会学家(笑)。今天我们的学术机构,或者是我们的大学,或许有别的困难,各种严苛的制度考评和项目管理等等,但是它已经很难说是“清贫”的。但我对李康的这句话仍然有很深的印象,现在的同学可能不太了解当时的教师生活状况。曾在社会学系任教的孙立平老师曾经在那个时候写过一篇文章,用社会学系的一位老师的工资单来描述大学老师的收入。一位老师辛勤工作一个月,他的收入相当于五千张复印纸。

那时候的大学和现在非常不同。今天大学有很多的资源,但是回想起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读书的三年,虽然谈不上清贫,但是却比较简单。我们宿舍有一位朋友,他毕业之后直接进了公司,每个周末的时候来我们宿舍玩。有一次一起逛书店,他说了一句令我们震惊的话,他说我现在买书已经不看价钱了,当时我们都非常景仰的看着他(笑)。要知道我们每年的一个大的节日,就是琉璃厂书市的时候。所有人都看谁能在那里淘到最好最便宜的书,李康往往是第一个背包启程的人。买到好书没什么了不起,关键要买得便宜,能买到统一书号的书,那才是本事。这些最简单的快乐就是研究生生活留下很深印象的事情。研究生的生活或许十分忙乱,但也足够简单。可能学术界非常的复杂,但是学术还是最简单的事情。在这一点上,我从李康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我没想到周飞舟会是我一生最好的朋友,因为好像我们各方面都差别很大。我印象里他的社会学方法水平很高。方法是所有报考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学生的噩梦,周飞舟老师应该是我们那一届的第一名。我和他在分数上很接近,但是一入学就发现差距非常大。我记得我们上的课是卢淑华老师的高级社会统计,没有周飞舟同学的帮助,大概我们中有许多人很难通过这门课程的考试。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差异。那时候周飞舟老师比较喜欢奥斯汀,当时我觉得奥斯汀太无聊了,都是家长里短的东西,我喜欢《堂吉诃德》这样有趣的作品。事实证明,周飞舟老师的兴趣指引了我后来的读书和学习。但或许影响我最大的是周老师的为人。我们是从那一年起一起参与《研究生学刊》的工作,这份不起眼的杂志培养了北大许多重要学者。这份杂志当时是著名北大学生贺照田主办的,但是主要干活的是周飞舟老师和另外一位朋友,后来他到了三联书店工作。当时,他们两个人的工作效率都非常低,每次都是慢慢悠悠走一个小时,再谈一小时,才开始工作,但杂志琐琐碎碎的所有事情,都是他们以这种低下的效率完成。那时候我们这些学生,每个人都有一大堆了不起的理念,但主要工作都是谈理念。我从周飞舟那里学到的是,如何将这些理念通过做事变成现实,这一点,直到今天对我自己来说,仍是要学习的。

我们宿舍的第四个人是大哥,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的王俊敏老师。不光是我叫他大哥,我的导师杨善华老师也管他叫大哥,“ 大哥”已经变成了一个专有名词。我经常想,他和我们年龄差别比较大,46号楼1074是一个非常热闹而混乱的地方,几乎每天都有不少人,随时可能走进这个宿舍,吃饭的时候,晚上聊天的时候。但是大哥往往在旁边非常安静地听着。他的正直、善良和勇气一直是我对研究生生活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我与李康和周飞舟老师后来有许多学术上的合作,一起翻译过西方社会学的著作,共同写过社会学的文章,今天仍在和这些老师一起办跨学科的项目。但今天在回忆的时候,和这间宿舍,和我的研究生生活连在的一起的,印象最深的仍然是大哥。他的领域或许不是我们经常谈到的,但是他非常宽容地听我们深夜聊天到很晚。大哥和李康睡眠不是很好。每次我们聊完了就呼呼大睡,李康的暴力解决方法是去未名湖溜一圈回来再睡,或者不睡,大哥就是静静等着我们声音消失以后才慢慢找到入睡的节奏。我们在社会学,在哲学学了很多的道理,我们对人生有太多的理解,但是这些道理却很少真地决定我们怎么做,只会给我们这么做找到更多的理由。所以社会学家很少做错事,因为当他做错事了,他总能找到错误的道理来支持他(笑)。我跟大哥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所有的道理应该帮助改变我们自己,敢于承认我们的错误,然后使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刚才看同学们做的田野日记的话剧,非常感动。我个人以研究理论为主,我也曾经去做过田野,田野对我是一个非常震撼的经历。就像46楼的宿舍一样,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历。如果没有这间宿舍中的经历,我们每个人也都可能会成为一个孤独的学者,但在这个宿舍里,我们挑战了彼此的见识,伤害了彼此的自尊,甚至最终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计划,改变了我们对人生的理解。就像你们的田野一样,生活并不只是一些道理,还有一些我们必须担当和直面的责任。我想我和大家一样,我今天穿的衣服和毕业的学生不一样,我已经毕业太久了,也不像在座的老师。我在这里永远是社会学的学生,我学到的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一个孤独的学者,而首先是一个教师,是一个丈夫,是一个父亲,也是一个公民。如何能够担负这样的一个责任,不仅仅有学术中的无形的学院,还有一个个寝室,未来大家将会组建的家庭,即将进入的单位,这样的有形的学院。人生和田野的巨大差别,就在于人生不是一个实验,人生没有你旁观的地方,我们希望把我们从田野中学到的,把我们从书本中学到的,投入到我们唯一的人生当中。这是我从北大社会学学到的东西。

谢谢各位!

篇7:北大校友在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大家好!首先祝贺届的同学们能够完成在社会学系的学习,顺利毕业。恭喜你们!

你们通过这些年的学习,熟悉了社会学的方方面面。关于社会学是什么,也许已经形成了一种清晰的印象。但是在今天,我想和你们再谈谈社会学是什么,一种也许和人们的印象不太一样的对于社会学的理解。

我想从孔德谈起。我们在教科书上都学到过,孔德是社会学这个概念的创造者,他主张实证主义的方法和理论。但教科书上往往一带而过、着墨不多的是,孔德后期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晚年,孔德把实证的社会学的目标看作是建立一种“人的宗教”。这种宗教,孔德明确的说,“以爱为原则”。可以说,这是一种爱的宗教。它不是建立在对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的崇拜上,而是建立在这个世界中生活着的人们的广泛连结、彼此相爱的基础上。

所以你看,社会学,其实是一门关于爱的科学。我们所学习的,其实守于爱的知识。

也许你会问,爱需要学习,需要知识,甚至需要一门学科吗?爱不是一种个人的感情、一种自然发生的欲望、一种难以抑制的冲动吗?我们只要跟随自己的感觉,follow your heart,不就足够了吗?

但是爱并不简单。关于爱的本性、爱的行动、爱的目标,有种着种.种的误解和误区。

我们有各式各样的生理和心理的欲望,它们常常被误解为爱。因为它们常常体现为对于欲望对象的一种渴望、希望和对象发生一种联系,甚至结为一体。比如我现在口渴了,我看见这杯水,我对它产生了一种渴望,希望和它发生一种关系,并结为一体。这是爱吗?(在这种结合为一体中,我消灭了对方的存在和自由,用以满足我的目的。这不是爱。)

真正的爱,不是将所爱的对象作为手段,而是作为目的。

将所爱者作为目的,这意味着我们想要帮助所爱的人追求他自己的善、达成他的目标、获得他的幸福。更重要的是,这意味着我们希望我们所爱的对象拥有完全的主体性、和完全的自由。因为只有拥有自由的主体才能有意义的去追求善、设定目标、得到幸福。因此,真正的爱有着一种独特的标志:它意愿着所爱对象的自由。它不渴望限制这种自由,不渴望征服对方,不渴望对方臣服于自己的意志。它渴望的是基于彼此自由意志的自由之爱。为此,它要为对方争取自由,并宁愿以勇气和坚毅去承担这种自由可能给自己带来痛苦。

这样去爱一个人是不容易的。更不容易的,是这样去爱许许多多的人,爱每一个人,爱众生。爱虽然往往在一个特殊的时空,针对一个特殊的对象发生,但是它的本性,就如同光,要流溢向整个世界。爱渴望成为普遍的;或者说只有在普遍中才完全的、纯粹的成为它自身。我们爱自己的父母,我们爱身边的恋人,我们爱自己的朋友。但是只有当我们学会了爱更多的人,爱陌生人,爱每一颗灵魂,爱整个世界,我们才真正触及了纯粹之爱的核心。在这里,爱不再以被爱者的某些特性为条件,而真正成为无条件的对每一位存在者之存在的肯定。在这时,我们才接近了“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地。

这样的爱并不是抽象的,而是体现为日常、切近、和具体的行动。家庭中的父母、兄弟、夫妇之爱是具体的。朋友间的友爱是具体的。邻里互助,共同管理社区事务,是具体的。在公益组织中,帮助弱势者和贫困者,是具体的。在职业团体中,与其他的劳动者团结互助,是具体的。在社交媒体上帮助遭受不幸和不公的人发出声音,是具体的。在这千千万万具体而微的行动中,我们与他人建立着联系,我们把他人作为目的,我们意愿着他们的善和他们的自由——我们在爱着。这种爱是困难的。但它是幸福的,正如孔德认为,它是通往个体和普遍幸福的真实的道路。它甚至是拯救性的,在一个半世纪前,它拯救过另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的孤寂的灵魂,当他梦想到:自由的人民在自由的土地上自由的相爱。

愿你们怀有这社会学的梦想。祝福你们!

篇8:北大游学记

1

我们住在北大校内唯一的勺园宾馆, 位于北大校区西南边, 上课地点政府管理学院在东北边。每日, 我们都要从西南边到东北边, 绕行北大一大圈儿。稍微快一点儿, 要20分钟;稍微慢一点, 基本就得30分钟。但是北大太美了, 致使每天的4趟走路都成了一种享受。

初冬的北大燕园, 还未褪尽深秋的颜色, 嫩黄的杏树, 深红的枫叶, 还有其他树木的绿色, 构成了校园的五颜六色, 配上弯弯石径, 精致拱桥, 亭台楼阁, 古色古香的建筑, 还有一湾狭长又不失宽阔的未名湖, 高高屹立的博雅塔, 湖畔丝丝杨柳, 雕龙画凤承载着圆明园历史的华表, 每天走在这样的上课路上, 我心旷神怡, 总是忍不住驻足停下来, 多看看, 多拍拍, 晨曦未名湖的烟雾缭绕, 夕阳西下的缓缓余晖, 勺海里游来游去的金鱼, 荷花池里欢畅戏水的小鸭, 校友桥上停留觅食的小鸟, 无不深深镌刻在我的心里。

穿行在北大校园内, 一栋小楼, 一个纪念碑, 一座墓地, 一个雕像, 都蕴含着一段历史, 讲述着一个故事, 蔡元培雕像、李大钊雕像、塞万提斯雕像, 西南联大纪念碑, 葛利普墓, 乾隆诗碑———每一处地方都向你讲述着北大的风风雨雨和117年的悠远历史, 无不让你感受到北大的深沉和厚重。

到达第一天, 当我独自流连在校园里, 东拍拍西望望的时候, 两个青春逼人的大学生邀请我加入扶贫帮困的捐助, 我没有多想, 捐了一百元, 想想北大校园里肩负着巨大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的学生, 我对他们有着无限的信赖和希望, 连收据都没要, 当然也舍不得他们打扰我的溜达、拍照、沉思和遐想。

第三天, 在实地参观探访校园历史和校园环境当中, 不说亚洲高校第一大馆北大图书馆, 也不说北大的标志性建筑物百周年纪念讲堂, 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确是正大中心以东, 二体南侧的一片围墙环绕、绿荫遮蔽的清幽之地, 这里就是大师云集的燕南园。这里有17栋住宅, 曾在这里居住的几乎都是大师, 洪叶, 翦伯赞, 马寅初, 冯友兰, 朱光潜, 周培源等等。他们都曾为北大的历史抒写过重重的一笔, 融入北大的历史长河中, 与北大交相辉映。

循着历史的足迹和名人的脚印, 我了解到“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是北大精神,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是北大传统和校风, 只有肩负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 才不枉做一个北大人!我为自己有生之年能和北大有一个交集, 哪怕是一个短暂的交集感到庆幸和激动。

2

为我们上课的北大教授清一色是博士生导师, 他们站在中国文化思潮的最前沿, 是中国文化思想的精英和先锋, 常年为中央高层领导讲课, 并且参与中央政策制定和研究。他们大多来自全国各地, 口音不一, 但集聚精华, 每个教授都学富五车, 极富个性和思想, 没有一个是人云亦云的学术跟班或者剽窃照搬的学术小丑。听他们的课, 真有如和高人对话, 受高人指引, 慷慨激昂处如玄月急切, 低吟徐缓之处深情款款, 教授们无一不幽默, 诙谐, 我们的思维在这里开阔, 思想在这里提升, 境界在这里升华。听了他们的课, 感觉是人生一大幸事;并有豁然开朗、胜读十年书的收获;当然也更加明白了为什么中国的“五四”运动起源地在北大。如果有机会, 应该经常接受北大文化的洗礼和思想思潮的冲击。下面, 我将自己的体会一一道来。

给我最大启迪的是于建嵘教授, 讲述“当前中国的社会稳定与依法治国”, 他的讲述关注民生, 尤其关注底层市民, 他的湖南衡阳普通话让人初听起来很不适应, 想要抗拒, 但是他讲课一到切入中心, 就略带萌态, 表情生动, 绘声绘色, 思想的火花激情四射, 不自觉的我就跟着他的思想随风舞动, 生怕漏掉一个字, 一句话。难怪他被中国网名评为“中国互联网九大风云人物之一”, “中国底层九大意见领袖”之一。由此, 我关注并加了他的微信, 并订阅了“于建嵘的东书房”这一公共微信平台。并转发了他的著作“我的父亲是个流氓”等文章, 被我省著名作家晓苏评价道:天下奇文!天下绝章!其在讲课中强调“中国梦应该是中国人的梦, 中国穷人的梦, 中国穷孩子的梦!”给我启迪和震撼。

让我豁然开朗的是周旺生教授, 他是立法专家, 讲述“中国法治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 一口安徽话让人咋一听容易走神, 讲话慢条斯理, 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是主席在作报告, 还配上右手挥手的手势, 讲课观点鲜明, 思想犀利, 被他吸引得走定了, 绝不会漏掉一个字, 诙谐生动, 幽默风趣, 深入浅出, 一针见血, 一语见底, 让人回味, 印象深刻, 不能忘怀。

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王俊宜教授,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 是咱们武汉人的骄傲。老太太80多岁的高龄, 文雅娴静, 大家风范, 讲述“当前世界和中国经济形势”, 我们惊叹她的记忆如此缜密, 每一个数据不管是哪年, 小数点后的每一个数字, 她都如数家珍, 没有丝毫犹疑, 罗列的清清楚楚, 用数据说话分析起来条分缕析, 思维严谨清晰, 逻辑结构精细, 让我们见识了一个经济学家的风范。

讲课最为生动的是武和平教授, 他集作家、官员、新闻发言人、演员于一身, 讲述“增进现代传播理念, 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 他的讲课运用讲、唱、念、做, 快板、朗诵、唱歌等各种表现形式, 生动丰富, 声情并茂。

讲课极富感染力的是程郁缀教授, 讲述“古典诗歌赏析与人文精神”, 操着苏式普通话, 不仅具有诗人气质, 还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 高亢处尽显豪迈, 沉吟处不失深情, 极富感染力。不仅教导我们, 还要求我们回去教导孩子, 传承忧国忧民情怀, 传承做人道理。

讲课温润如玉, 滋养心灵的当属温金玉教授, 讲述“国学智慧与心灵家园”, 我在他上完课之后有一段互动和交流, 受到好评。现呈现如下:尊敬的温教授:

我们关注天下, 关注法治, 关注经济, 关注政治, 关注诗歌, 如今, 在公务员饱受社会诟病, 饱受社会质疑之声的情况下, 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自己的心灵, 自己的修身。在您的讲述中, 儒家:拿得起, 关乎治世;道家:看得开, 关乎治身;佛教:放得下, 关乎治心;情爱观:举案齐眉, 相敬如宾;世界观:眼睛看到的未必是真的, 耳朵听到的未必是实的;人生观:知足;生活观:感恩、珍惜、沟通。但我们更记住了您的教导:爱出者爱返, 福来者福往。作为一个女干部, 我也将牢记您的教导:贤惠:闲在家里什么都不会, 你会干, 不一定你要干。您的讲课, 如绵绵细雨, 如习习微风, 让我们如饮甘露, 如沐春风。前面的讲课也许是交响曲, 进行曲, 但您的讲课一定是小夜曲。您本人让我们感受到的是谦谦君子, 儒雅绅士的一派温润之风, 也为我们树立了修身治德的典范。感谢您, 向您表示敬意!

3

到北京第一天, 赶上是周末, 有一天自由时间, 和女友勤约好了寻野趣去。我和勤的交情大约有十年了, 十年前她有个事儿找我帮忙, 我和她在帮成忙之后两人成了朋友, 她大我一岁。同为省实验中学的校友。

北京我去过两趟, 一次是去度的蜜月, 一次是为工作, 这次去, 我暗想, 一定要寻找一个不一样的北京。

勤开车接到我, 两人来到了大觉寺。我心下纳闷儿, 寺庙有什么逛头?我可不太喜欢把仅有的时间给了寺庙。没想到我大错特错了。大觉寺, 勤说, 这也是她见过的一个唯一没有和尚的寺庙。她这么一说, 我更加疑惑了。

大觉寺是一个远离雾霾, 远离众多游客的世外桃源, 空气清新, 景色怡人, 只有北京的小众会趋之若鹜, 基本是一步一景, 很多本土的摄影爱好者都是带着长枪短炮赶来拍摄。北京的初冬景象, 全部浓缩在大觉寺里了。

金黄的杏叶, 深红的枫叶, 深绿的竹林, 交织出错落有致、层层叠叠、深浅不一、五颜六色的颜色, 美不胜收。我和勤拿起手机, 尽情拍摄。勤的摄影技术, 如果不是此次和她同游, 我真不晓得, 竟如此高超。她的取景、角度, 意境, 美的感觉都属上乘。从她给我拍摄的照片中, 窥一斑可见全豹, 大气, 唯美, 让我爱不释手, 啧啧赞叹。我的父亲因是专业摄影师出身, 所以, 给了我潜移默化的传承, 一般人拍照很难满足我的想法和要求, 常常被我评论的体无完肤, 但是唯有勤例外。

大觉寺前院侧边的几颗茂密硕大的杏树, 形成了金黄的海洋, 游人络绎不绝。中亭是杏树的正面, 遍地金黄的落叶, 让人诗意大发, 尽情的发挥你的想象力, 或坐, 或站, 或躺, 或趴, 或俯, 或仰, 让景色和人融为一体, 留下绝美图片。后院, 沿石级而上, 石凳、石墙, 石梯, 各色石头造型, 配上参天古树, 浑然一体, 又是一番古朴景色。

赏景拍照之后, 不知不觉已近中午时分, 两人来到院内一处绍兴菜馆, 点了几样可口小菜, 边吃饭菜边品图片, 一番讨论交流, 喜不自禁。

饭毕, 舟车劳顿的我又转了一圈, 疲惫顿生, 一股倦意袭来, 我吵着说干脆回去, 去勤家里休息休息等着晚饭算了。勤不干, 说大冷的天, 她想喝口热茶, “走, 喝茶去!”

被她拗着牵进了茶馆。一路都拿着一个中式竹篮提包的勤, 这时候, 我才知道她拿竹篮的用心了, 那里装着满满的对朋友的一片情。大觉寺内的的茶馆, 可想而知, 配合古朴环境的意境, 那茶馆古色古香, 喝茶的价位可想而知。不是我没见过世面, 是我觉得花私人的钱, 过那个茶瘾不值当。我要拉着勤离开, 她坚决不干。气定神闲的勤点好了茶水, 没要他们的器皿, 自己从竹篮里拿出了全套家宴和精心准备的几样小点, 被她一一端出来, 那几样精巧的茶具, 价值不菲, 她就用这精美的茶具, 给我演绎了一套完美的中式喝茶的表演, 看的我赏心悦目, 品的我如醉如痴。我的睡意早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和她细细品茶, 听她慢慢聊她这近十年的北京生活, 才发觉自己和她分别十年之后, 才真正走进她的内心、她的思想, 她要我慢下来沉下来, 我一边惭愧一边汗颜, 也一边庆幸和欣喜, 谁说这昂贵的喝茶就不值了呢?!应该是物超所值。

下午临近四点, 我和勤驱车赶往市内, 回勤家里吃晚餐。勤的先生大伟和我也很熟, 勤和他交代了我们6点钟到, 他就等我们到6点钟, 一应菜式都齐备了, 但是就没开炒。等他炒好菜之后, 已经是晚上8点钟。按照规矩, 我们必须在晚上十点钟之前赶回酒店, 而勤的家离我北大的距离有一小时车程, 也就是说, 我只有半个小时的吃饭时间, 可想而知, 吃的匆匆忙忙, 但是大伟精心准备的4菜一汤, 清淡可口, 中西合璧, 着实让我感动, 虽然时间上把握的不是很好, 但是心意很足。

晚上, 勤送我回北大, 来去来回两个小时, 加上白天开车四个小时, 这一天就为我开了六个小时的车。她回到家, 还惦记着给我电话, 怕我迟到挨批呢。我想我收获了一个一辈子的朋友, 北京给了我一个惊喜!

4

在北大学习的日子里, 还有一个半天, 属自由时间, 我早早就作了安排。给我在北京的同学龙发了短信, 告知我即将到北京, 他说要请我吃大餐。

龙和我是三十三中的高中同学。他斯文儒雅, 清俊挺拔, 当年书读的十分棒, 考上武汉大学哲学系, 后进入首钢工作, 2年后辞职创业, 为房地产老总, 现身价不菲, 全家在办美国移民。

当年的我, 除了酷爱文学、艺术、英语, 数理化一塌糊涂, 在要求全面发展的中国教育体制下, 我属于严重偏科的跛腿学生, 可以想见处境极其难看。中考之时, 从省实验中学跌落到市三十三中, 心理上的巨大落差和对比, 当年, 敏感脆弱的我感觉自己就像一只丑小鸭, 无法正视自己。形成了旁人眼中的冷漠、孤僻。

龙和我都学文科, 他的优秀, 让我不忍直视。我无法想象, 30 年后的我们能够彼此这么默契、轻松地走在一起, 谈笑风生。北京, 又给了我一个惊喜!

在武汉的几次同学聚会中, 和龙见了几次面。也许, 气味相投的人自会吸引, 彼此走近, 不需要解释, 不需要说明, 曾经的冷漠自然化解。有一次, 龙问我:怎么当年我追着后面叫你, 你不理我?我用当年自己很自卑来做注脚。现在, 长大成熟的我再回味少时的成长经历, 才发现, 青涩时候的我, 愈是想要走近愈是远离, 内心和行动是截然相反的。

当日下午, 龙驱车接到我, 带我去了颐和园, 没想到进错了门, 一进门, 就给我们来了个下马威, 不停的爬了几坐高梯, 累的我气喘吁吁, 上气不接下气。我们沿着昆明湖, 一路走去, 当日风也大, 因为登高的缘故, 热得我脱下了大衣, 身着羊绒衣, 迎着寒风和他并肩走着。

龙路上还在不停的接电话, 阅读从手机上传来的文字方案, 我内心十分不安, 他确实很忙, 还抽出时间来陪我, 事后知悉, 他赶来陪我路上开车都要好长时间。看我走累了, 他又带我进了一间茶楼, 他要了一杯茶, 我要了一杯牛奶, 看服务员半天在搜寻茶叶, 宽容豁达的龙对服务员说:你随便找点茶叶给我们泡了就行了。我们边喝茶, 边聊起来。他喝完一杯, 就用服务员留下的开水瓶, 自己打开盖子, 自己满上。想想自己前两天和勤那么精致的品茶, 看他这样大大咧咧的喝茶, 我内心不禁哑然失笑起来。同样是喝茶, 也会很不同喔。男人和女人不同, 地方不一样, 环境不一样也会大不同。

还没到五点钟, 服务员上楼来来催促我们离开, 说要下班了。我们俩狼狈地离去。看看天色还早, 他带着我又于夜色降临中在清华大学开车兜了一圈儿, 最后前往早就订好的白家大院吃饭。

好家伙, 白家大院, 消费想都想得着。清一色的宫廷装, 男的着清朝袍子, 女的格格打扮, 脚踩清朝的高伎, 像踩着高跷, 头顶清朝宫女的装束, 确实好看唉, 花花绿绿, 五颜六色, 吃饭的每个包间, 全部是雕梁画凤, 墙上挂的文人字画, 据说习大大上台之前, 在他们家吃个饭得要好几万, 现在价格降下来了, 但是看这个气派和格局, 这顿饭不会便宜。在龙的邀请下, 现在中国科学院工作的女同学红也翩然而至, 勤也应邀在列。和红真是起码27、28年没见了, 彼此拥抱之后, 少时的记忆在慢慢唤醒。红说着一口地道的京片子, 显露出北方人的爽气和直率, 她的真诚也唤起我的真诚, 我们坦然相待, 诉说着生活中的点滴起来。自然合影、加微信, 必不可少。少时的伙伴, 不管走到天涯海角, 哪怕曾经没有多少交集, 一旦见面, 那份亲热还是油然而生, 不可阻挡。

篇9:陆步轩不是北大杰出校友吗?

“十大杰出校友”不但是北大师生的楷模,更是全社会的楷模。然而,细细翻看十大杰出校友的简介,作为普通人的我,内心却深感不安。原因何在?只是因为这些榜样太“高大全”了,完美得几乎无懈可击,其中除了6位“院士”,其他人不是“长官”就是“馆长”,惟一缺少的则是那些在普通工作岗位上奋力拼搏的北大校友。

这不免令我想到那个北大毕业的卖猪肉的高材生陆步轩。尽管北大的天之骄子卖猪肉是一件饱受争议的事,但却让我们从中看到了北大人的可爱之处。陆步轩8岁丧母,1985年以县文科状元入北大中文系,大学毕业后在县办工厂当过职工,“下海”办过企业,干过装修,事业“辉煌”手下有100多人。后投资破产陷入固顿,遂操刀卖肉聊以糊口。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北大校庆北大校友】相关文章:

百年校庆校友贺信06-23

校庆学校致校友04-30

北大燕园范文05-15

北大考察讲话04-25

连战北大演讲04-25

北大巡展总结04-26

北大培训感言05-12

北大教授刘萍05-16

考研上北大05-17

北大法硕心得05-19

上一篇:西华营镇中心校举行素质教育评估下一篇:观潮特级教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