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红楼感悟范文

2022-05-23

第一篇:北大红楼感悟范文

北大红楼

百科名片

北大红楼

北大红楼是北京城内一座具有极不平凡历史的建筑,因其主体由红砖砌成而得名。自1918年红楼落成伊始,她就成为中国先进思想和文化的策源地。红楼,红色的起点,在经历了中国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的洗礼之后,一大批仁人志士了解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红楼,革命的起点,共产党的先驱者作为社会先进文化的代表,当年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从此,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目录 历史 今日 红色起点 布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更添风光 改变

编辑本段历史

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同时也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在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中,无数先烈用殷红的鲜血抛洒在古都的热土上,用铮铮忠骨为这座城市书写了骄傲。

1918年,在北京故宫的东北角、被称作沙滩的地方,矗立起了一座包括地上4层、地下1层的“工”字形长条建筑。它坐北向南,其西洋式的风格,在当时称得上北京城最有现代气息的建筑。

但这座建筑最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还在于它的色彩。红楼是名副其实的红色,整个建筑主体都是用红砖砌成的,所以从建成起至今一直被叫作红楼。在阳光的照射下,这幢楼熠熠生辉,充满活力与希望。

当初的建筑者肯定没有意识到,从这时起,红色就成了中国历史的主调,一批批仁人志士从这里走出去,投身于火红的革命征途。

岁月流逝,这座见证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红色建筑也饱经了沧桑。受风雨侵蚀,建筑的不少处已经可以明显地看出用青砖修葺过的痕迹,但她屹然挺立着,红色的主调没有改变,红楼的名称仍然被叫响着。

编辑本段今日

红楼现在的地址是北京五四大街29号,光从名称上就可以知道,这是一条有着许多光荣的大街,而用一个历史事件来命名一条街,这在北京众多的道路名称中恐怕是独一无二的。在红楼大门右侧的墙壁上,镶嵌着一块大理石,上面刻写着由北京市学生联合会和北京大学学生会题署的说明:红楼是北京大学旧址的一部分,是五四运动的重要活动地点之一。李大钊、毛泽东同志曾在这里工作过。红楼后面是华北学联于1947年命名的“民主广场”。

作为旧址的一部分,说起红楼,自然需要简单回顾一下将近一个世纪前的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现位于北京西北角的中关村地区,红楼在1918年建成。

如果仅仅是一座有年代的红砖建筑,北大红楼不大可能在1961年3月4日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份殊荣来源于北大红楼在中国新文化运动及共产党历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她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 编辑本段红色起点

毛泽东曾经明确地指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

五四运动

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

1915年,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后改名《新青年》)杂志,他举起“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猛烈抨击封建主义旧文化,提倡新文化,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成为新的革命风暴到来的前奏。

1917年1月,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他提倡在学术上兼容并包,就任后立即聘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年底,李大钊到北大任图书馆主任。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

曾是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创建时14名成员之一的张申府回忆道:“1918年夏,沙滩的红楼建成,图书馆也搬了进去,占了红楼的第一层楼。李大钊的主任室就设在红楼东南角上的两间房子里。一时红楼成了新思想运动的中心,许多进步的教员、学生聚集在这里读书、座谈。”“李大钊到任后,对图书馆的业务进行了一些重大的调整和改革,并开始注意收集有关马克思学说的书籍以及俄国十月革命以来的著作。” 编辑本段布局

红楼一层东南角这间李大钊的办公室,房号是119。搬入红楼后不久,李大钊在1918年11月发表了《庶民的胜利》等文章,代表了中国先进分子的新觉醒。次年5月,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并亲自撰写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这是中国人著作中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作系统完整的介绍。

在红楼这间普通的办公室里,李大钊主持成立了北方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他还在这里召集过少年中国学会的会员开会,北大红楼成为北京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活动的重要场所。张申府回忆道:“在李大钊的领导下,图书馆成了北大校内一个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许多激进的学生经常到图书馆和大钊讨论各种新的思潮,听他介绍新的思想。大家也常常在此聚会,探讨中国的出路,寻求救国拯民的方法。” 编辑本段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918年8月,一位面容清秀的年轻人风尘仆仆来到北京,随后也走进了红楼,他就是来自湖南,日后改变中国命运,把革命引向胜利的伟人毛泽东。这是毛泽东第一次来北京,当时他和李维汉等24人是为了组织湖南青年赴法国勤工俭学而来北京的。事后,毛泽东留在了北京,经人介绍,他结识了李大钊,并在图书馆当一名助理员,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说。毛泽东也开始具体地了解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走上了共产主义道路。

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毛泽东曾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精辟地指出:“„五四‟运动是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编辑本段更添风光

迈步走入北大红楼,一种历史的凝重感油然而生。

红楼静谧地矗立着。在大楼四周的地上,“禁止吸烟”的警示牌到处可见。抬头望去,整幢楼的楼面外看不到一个空调。走入其中,能真切地体会到现在的使用者格外精心的呵护,一个个摆放整齐的灭火器很是显眼。由于大楼主要是木质结构,每天晚上6时大楼内要拉电闸,以保证绝对安全。

这么多年来,红楼面临过不少危难。日军侵华期间,这里被日军宪兵队当了7年的队部,地下室曾被作为囚禁迫害爱国志士的监狱。1976年唐山大地震,红楼受到了严重破坏。

为挽救这座具有光荣历史的建筑,国务院专门为抢修工程立项并拨专款。工程持续了3年,耗资80万元。按照文物维修的原则,在保持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前提下,工程设计组制定了一套中国传统建筑技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抗震加固方案:把钢结构卧入楼板层内的水平钢桁架,在内墙体两侧加钢筋网穿墙拉固,浇注豆石混凝土,墙体内外用型钢拉固,使这座早已超过使用年限的砖木混合结构建筑恢复了强健的“体魄”。在建筑和文物保护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完工后的红楼室内外原状和整个色调没有任何改变。

编辑本段改变

1998年北京大学举行校庆100周年活动,不少老北大的教授来到红楼瞻仰,他们对红楼保护得如此完好非常满意。

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遗存,北大红楼也正在发生着变化。

1995年,北京市政府批准了《北京文物事业发展五年规划》,其中要求当时红楼的使用部门逐步搬迁出来,市政部门将整治红楼周边环境。去年底,由首都规划委员会牵头,有关部门在红楼后面举行了环境整治现场会,明确规定限期拆除原民主广场周围的所有违章建筑和临时建筑。

2001年3月31日,国家文物局机关单位开始搬迁至位于北京东二环的文化部大楼内。与此同时,“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筹备处”和“国家文物局红楼管理处”两块新牌子也赫然挂在了大门口。

把红楼建成纪念新文化运动和宣传“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是国家文物局已筹划多年的方案。据了解,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的设想十分宏大,筹备工作计划分三个阶段进行:首先恢复李大钊、毛泽东原来的办公地点等最初旧址,筹办专题陈列,尽快对外开放;第二步是复原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办公、讲课旧址,复原北大印刷厂旧址,在地下建设文物库房,并建立新文化运动研究中心和资料中心;第三步将扩大展览规模,在红楼周边地带建设标志性雕塑群和展览配套设施,并拟恢复更多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旧址。

红楼内部的变化是静悄悄的,但现在红楼周边环境正在发生着大变化。位于红楼东面的道路正在紧张施工中,用不了多久,贯通南北、从长安街至平安大街长达3公里、被叫作皇城根花园的宽广道路即将完工。可以想见,在如茵绿树、似锦繁花的映衬下,红楼这幢有着光荣历史的建筑将更加鲜艳夺目。

求参观北大红楼的感受

浏览次数:1252次悬赏分:200 | 解决时间:2009-6-12 20:36 | 提问者:匿名 400-600字左右吧~~ 问题补充:

得按业余党校学员思想汇报写~~拜托诸位了~~写得好的话再加分哦~~

最佳答案

在北京东城区五四大街路北,一幢建于1918年的红砖砌就墙体的5层老楼,静静地伫立在喧闹的街边,这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大学红楼。近日,依托北大红楼于2002年建立的革命旧址纪念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经过近一年时间的闭馆修缮和重新布展,正以“新妆”迎接游客。

北大红楼建筑形式具有典型的西洋风格,总面积1.07万平方米,共有大小房间263间,是北京民国时期的典型建筑。该馆的工作人员说,目前向公众开放的北大红楼只有一层和前院内平房,以旧址复原为主,适当辅以陈列展览,力图再现90年前北大红楼情景。旧址复原包括红楼、北大图书馆、新潮社址和学生大教室。其中,北大图书馆有图书馆主任室、第二阅览室、登录室和第十四书库。旧址复原共展出实物1198件,其中270余件“五四”文化名人影像手迹,以“闪回”的电影效果让观众回到那个非凡的年代。

1919年 5月4日,反帝大游行从红楼北面的大操场集合出发,由此北大红楼成为新文化运动的营垒。五四运动前后,毛泽东到北大图书馆任助理员,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李大钊任图书馆主任,鲁迅曾在红楼兼课,讲授中国小说史。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这里播撒了革命火种,使这里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图书馆主任室是李大钊担任北大图书馆主任时工作的地方。李大钊使北大图书馆从旧式藏书楼转化为现代大学图书馆,他被誉为中国现代图书馆之父。1920年3月,李大钊和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在这里讨论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问题;1920年10月,李大钊和张国焘、张申府等在这里成立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取名“共产党小组”,他每月捐出个人薪俸80块银圆作为党小组开展各项活动的经费。

第二阅览室是毛泽东青年时代曾工作过的地方。在老师杨昌济的帮助下,毛泽东在李大钊手下做助理员工作,每月工资8块银圆。每天,毛泽东在第二阅览室登记新到的报刊和来此阅览人的姓名,管理15种以上的中外文报纸。在这里工作期间,毛泽东广泛结交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新文化运动中的风云人物。在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影响下,毛泽东经过探索,放弃了原来赞同的无政府主义主张,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新潮社是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徐彦之等人在进步思潮影响下成立的学生社团。新潮社创办的《新潮》杂志作为北大较早创办的学生刊物,得到了校长蔡元培、文科学长陈独秀的支持,教授胡适担任顾问,李大钊在图书馆提供社址,蔡元培亲自题写刊名。五四运动前夕,以新潮社为首的北大学生在新潮社制作了3000面旗帜、标语。复原的新潮社址,是根据罗家伦等人的回忆录和五四运动学生游行的照片制作出的“五四前夜”场景:活动室墙上,挂着蔡元培手书的“新潮”二字及新潮社章程。室内桌子上、架子上及地上则满是写着口号的白布条幅。当年,罗家伦等新潮社负责人,带领新潮社成员,紧张地准备第二天游行的场景历历在目。

当年北大红楼的三层和四层均为学生教室,而复原的学生大教室搬到了一层。1920年8月,在教育部任职的鲁迅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讲师。鲁迅以他渊博的学识和精辟的分析,深深吸引着听课的学生,教室常常爆满。有人回忆说,听鲁迅先生的课,“在引人入胜、娓娓动听的语言中蕴蓄着精辟的见解,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蔡元培、陈独秀的办公室原址都是在二层,由于占地面积有限,工作人员只好把蔡元培和陈独秀的办公室搬到了一层,并在办公室内分别为二人塑了一座铜像。蔡元培与陈独秀的专题展览呈现出二人的历史功绩和鲜明的性格特征,使观众对这两位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开馆后,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可免费参观,不过最多一次性只接待200人。门口的工作人员说,目前该馆每天有三四百人前来参观,其中不乏年轻人。一位小伙子对笔者说,现在的北大红楼看上去显得寂静,但走进去,用心体会,会感受到那是一个色彩斑斓的时代……

2011年十二五教育规划心得感想 2011年02月05日 星期六 01:35 暑假期间我参加了“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岗前培训班,现谈谈我听后的心得体会。教师直接为社会服务,是培养人才的人才,因而对教师的素质,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专业知识、科研能力,应有较高的要求。

(一)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

教师必须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教学过程中能自觉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因为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方向,只能靠教师来掌握。所以,必须要求教师有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要忠诚于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

要有事业心。有事业心才有动力,不论碰到什么困难,始终站在教学第一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办好社会主义的大学而奉献毕生的力量。

(三)要热爱学生

教师对学生要充满友爱的情感,要全面关心大学生,要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要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没有爱心是不可能做到的。

(四)对自己所教的专业或学科,要精益求精 教师必须精通自己所教的专业或学科,结合科研或者注意搜集本专业本学科的新成果,了解其发展趋势。认真备课,经常修改讲义,精益求精。多数教师是在职进修,结合科研和社会服务来提高教学质量,有条件时可脱产进修,不断提高教学的水平。

(五)要团结协作

在学校里,不论是培养人才或科学研究,都要靠许多教师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因此,教师团结协作,形成合力十分重要。在教学方面,互相通气,避免重复疏漏,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是不容忽视的。在科学研究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往往需要多种学科协作,仅靠个人的力量,许多课题是很难完成的。必须组织许多校内教师,甚至校外专家,能力合作,才能完成。社会服务方面也一样,有许多项目也要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完成。因此,教师必须具备团结协作的精神。

这里,要特别强调教师的职业道德,即师德问题。教师工作对象是正在成长的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必须有“诲人不倦”的精神,起“为人师表”的榜样,才能做到“教书育人”。

第二篇:参观北大红楼感想

今日,我们带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参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纪念馆---北大红楼。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是从北京爆发的,而作为学生运动的核心,北大,三千名学生中近三分之二是从这里走出去的,而被捕的学生中绝大多数都是这间学府的学生。一个学校如果没有精神的凝聚力,那这所学校就是一潭死水;一所学府不能没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台柱,为了捍卫和维护这样的精神,学生们、老师们甚至可以不惜牺牲生命抛洒热血,这才是这所学府最值得欣慰的地方。我们在这样的照片中感到了这样令人钦佩的力量,即使在日占时期将校长换作是周作人也丝毫没能改变这所学校所应拥有的精神力量,这就是我之所以钦佩北大的最为充分的理由!

我们从这里的每一扇走进屋子,环绕一周然后再走出这间屋子,迎面而来的是一种气息——平等与民主、进步与革命。吸纳女学生、开设体育课、设立进德会,所有的这一切让我们感到这个民族还是有希望的,我们在这里找到了这个民族能够继续为自己的生存而奋斗下去的理由。只要这几间屋子的气息没有淡去,那么这个民族就还有可能重新屹立于民族之林。而实际上,这里所散发出来的气息足足持续了近百年,而且还将继续。

岁月易逝,精神永存。漫步在红楼,用身体与心灵来感受这片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鲁迅、蔡元培、胡适等革命先辈和文化巨匠生活工作过的土地。正是在这里,我们从这些现代中国新文化巨人们的身上重新找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前行的精神气韵。回顾那段坎坷而又精彩的历史,我们也再次感受到了五四运动和新文化思潮的波澜壮阔。

第三篇:参观北大红楼所感

七月的北京,骄阳似火。

穿过车水马龙的五四大街,我们来到了位于沙滩的北大红楼。走进院落大门,正对的是一座四层坡屋顶建筑,红色的砖墙,红色的窗棂,红色的铺瓦与挑檐,四根历经风吹雨淋的水磨石立柱门廊傲然竖立。眼前这座建筑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沧桑而庄严,历经百年(建于1916年),它已失去往昔的风采,在今天高楼林立的北京,显的似乎其貌不扬。然而,当我再次走出这座建筑时,我被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一切所震撼,折服。回望这座历史遗迹,我肃然起敬。

北大红楼,原为北京大学第一院,是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是五四爱国运动的策源地。在这里,革命先辈和文化巨匠们发起的爱国运动猛烈冲击了封建礼教,旧思想,旧文化;在这里,“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激励着革命先驱用青春点燃了新文化的火海,开辟了中国未来的新道路。

走进北大红楼,前厅内竖立着一尊栩栩如生的铜像,这是为纪念原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而设立的。在第一间展览室内,陈列了有关蔡元培先生的许多珍贵物品,有蔡元培先生(1986年—1940年)就任北大校长的任命状,有他提出“兼容并包”教学思想的手稿。听了讲解员的讲述,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蔡元培先生对北大的改造,在接到任命状时,有人劝他不要去北大任职,因为当时这里为京师大学堂,学生多为官绅子弟,学风懒散,很难整顿,还会吃力不讨好。但是,蔡元培先生义无反顾执意来到北大并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改变学风,整顿学员,聘请教师,开办校役班和平民夜校,打破了限制平民学生上课的规定;“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不同思想的人可以同时在一所课堂上相互争论,探讨。这种“平等,自由,博爱”的精神为近现代中国教育接受进步思想,改革教育旧体制开启了先河,我也为蔡元培先生不畏艰辛做出的执着努力而深深钦佩。

沿着高高的走廊往前走,两侧分别是“五四”风云中学子们上课的大教室

和馆藏书库。接下来是毛泽东同志工作过的新闻报刊阅览室,迎门而立的是一张斑驳的旧书桌,桌上笔架砚台一字摆开。当年,从长沙来京的学生毛泽东就坐在书桌后面,平日里,他在这里登记阅览室新到书刊和前来阅览的人的姓名。那时,作为图书管理员的毛泽东月薪只有八块大洋,勉强维持一个人在北京租房吃住的基本生计。就在这个“不起眼的岗位”上,毛泽东同志认真工作的闲暇之余,翻阅大量报刊书籍,如饥似渴的学习新文化,探索新思想,分析社会,了解中国。在北大特定的文化氛围中,在各种思潮,流派撞击和融合的激流中,在李大钊,陈独秀等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的影响下,追求真理,积极探索的毛泽东最终选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论信仰,成为了一名坚定地共产主义革命家。

走到一楼西侧,有一间是有关陈独秀(1879年—1942年)的展室,里面也有一尊铜像,与那时长袍马褂的先生相比,一身西装,饱学西学的陈独秀的新青年形象脱颖而出。墙面上的展物中,有还原了当时《新青年》杂志的封面和一些宣传新文化的画册。1917年陈独秀接受蔡元培的聘请,出任北大文科学长。在《新青年》这块阵地上,陈独秀等人吹响了思想启蒙的号角,广泛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并提出了民主(德先生)与科学(赛先生),他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正如陈独秀遗留的诗句:“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这种共产党人的坦荡胸襟,浩然正气,自强不息,更加深了我们对这位革命前辈投身共产主义运动的敬仰。

岁月易逝,精神永存。参观北大红楼不仅仅为了重温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更重要的是用“心”来感知红楼的脉搏和精神。在国家浩劫,民族危亡的时刻,革命先辈用火红的青春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怀唤起了民族的觉醒,开辟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方向;他们以满腔热血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挺身而出,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壮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如今,作为新世纪的青年党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推广开来,使之在每个中华儿女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作为青年工作者,我们不但要有激情更要有理性,有担当,要扎实学好本领,提高自身综合素养,胸怀全局,放开思路,脚踏实地,认真负责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当前,我国正

行驶在发展的快车道,社会充满活力而又和谐稳定,同时,我国又处于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多重问题相互叠加,这就更要求我们实事求是的去认识,撇清迷雾看真相,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把握当下所处的发展方位和阶段坐标。“知中国,服务中国”,这样才能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第四篇:清华学堂与北大红楼

徐永恒

北大红楼(历史照片)

北大红楼(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现状 13日晚上清华学堂的一场火灾,使海内外清华人和关心这所大学的国人都格外痛心,所幸的是,虽然清华学堂内部的木质结构基本焚毁,但外面的石墙基本保留,建筑资料等肯定保存完备,所以,原样复建清华学堂应该没有任何疑问。

清华园中原来只有工字厅、古月堂等少量古典建筑,清华学堂是美国退还部分庚子赔款以建立留美预备学校,于1909年开始建筑,1911年开学时落成的,当时又称“一院”,既是学生宿舍,又是教学楼。

作为清华学堂、清华学校、清华大学的第一座专用的教育建筑,清华学堂在本校的地位之高,相当于北大的红楼。而这两座建筑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也都出演过重要的角色,占有重要的地位。当然,细究起来,这两座建筑的纪念意义还是有所区别的。清华学堂承载的是庚子赔款、美国退还部分庚款建立留美预备学校、教化中国人走向开放西化的历史,北大红楼承载的是新文化运动、五∷四∷爱∷国∷民∷主∷运∷动、启蒙中国人走向自强自立的历史。同时,这两座楼都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批重要人物的工作、活动场所,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以及院长吴宓等人曾在清华学堂对学生授课,北大红楼则是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的讲堂。当然,从这两座楼里走出的中国现代科学、人文大师是一长串记录于史册的名字,浩瀚璀璨如星河。

今天很多人已经不知道北大本来的校舍并不在燕园。作为曾经的皇家大学,北大的前身京师大学堂被安排在紧邻皇宫紫禁城的地方,具体地址在景山东街沙滩后街的马神庙,清乾隆帝的四女儿和嘉公主府已空闲的府邸(通称“四公主府”)经整修后便成为京师大学堂的首批校舍。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为国立北京大学。位于沙滩大街(今五∷四大街)的北大红楼,则是从1916年开始修建,1918年8月竣工,因大楼的墙体多用红砖砌成,所以称为“红楼”(与今天燕园内雕梁画栋的红楼不是一回事)。北大红楼地上四层,地下一层,是当时北京城内屈指可数的高大建筑,可见当时教育也好、北大也好在国民心中和政府台面上的地位。

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燕大、清华的文理科合并到北大,北大的工科合并到清华,北大也迁出北京城,从此以燕大的校园作为自己的校园,依然叫燕园。北大的老校舍移做他用,“四公主府”成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办公场所,红楼成为国家文物局的办公大楼,北河沿大街的法学院原址今天是国家民政部所在地,位于宣武西大街的一块曾经为北大所有的校舍如今矗立起了新华社的办公大楼。相比较而言,所有这些北大老校舍中,只有红楼保留相对完整,近年来,国家文物局搬出后,红楼改为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已对社会开放。

红楼应当回归北大,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应当交给北大管理。道理很简单,作为堂堂第一所国立大学,北大总不能对留存至今、具有重要价值的祖业弃之不顾吧?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北大对于管理好、建设好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具有第一责任吧?

第五篇:北大红楼观后感2011.5.26

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为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使广大同学更加了解我党的光荣历史,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革命品质,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树立坚定远大的理想信念,在校团委的大力支持下,日语系党总支于2009年5月9日下午,组织全系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青年团员和青年教师,由辅导员郭巧玲老师带队,共110余人,赴北京大学红楼进行了参观学习活动。

五月的北京鲜花竞艳,生机盎然。下午1时,日语系110余名师生集合,共同乘车前往北大红楼。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的红楼在重新装修后更显沧桑、凝重。90年前的5月4日,就在红楼,北京的青年学子,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发动了一起震惊中外的学生爱国运动——五四运动,从此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9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继承和发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五四精神,为了祖国的建设献出了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如今,日语系师生来到北大红楼,共同重温那段历史,共同回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同学们首先跟随讲解员进入到各个展室参观。参观中大家目睹了新文化运动时期著名人士的书信手稿、《新青年》原件和大量珍贵的照片,还参观了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等人办公室旧址和新潮杂志社旧址复原地,参观了毛泽东同志曾经工作过的图书阅览室等。同学们一边认真听着讲解,不时按动手中的相机快门,有的还将所见所闻记到本上。其中,在五四运动的发源地新潮杂志社旧址中,大量悬挂的五四运动标语、条幅等恢复了五四运动爆发前的原貌,使同学们仿佛回到1919年。在多媒体影片放映室,有关五四运动的纪录片更是生动地还原了那段岁月,让同学们更加直观地、系统地回顾了五四运动爆发前后的历史。

参观结束后,全体同学在红楼前集合,面向鲜红的党旗、团旗,分别进行了庄严的重温入党誓词、重温入团誓词活动。随后,日语系青年教师代表李所成、宋刚和08级新生代表谷雪妮也分别发表了自己的观后感言。他们一致认为,此次活动为大家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不仅重温了历史,给大家带来了震撼、思考与回味,同时还让大家重新从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在历史的坐标轴上,体会与理解当前正在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日语系团总支书记、辅导员郭巧玲同志作了总结发言。她说,此次活动是日语系为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次重要的实践活动,也是近年来较大规模的师生共同参与的大型活动,这次活动为全体参加人员上了一堂生动的党史课。希望广大青年同志要以五四运动的先驱为榜样,以革命前辈的伟绩激励自己,牢记誓词,将誓言转化为平时学习生活中的具体行动,以实际行动继承和发扬伟大的五四精神。

北大红楼是北京城内一座具有极不平凡历史的建筑,因其主体由红砖砌成而得名。自83年前红楼落成伊始,她就成为中国先进思想和文化的策源地。

红楼,红色的起点。在经历了中国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的洗礼之后,一大批仁人志士了解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红楼,革命的起点。共产党的先驱者作为社会先进文化的代表,当年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从此,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北大红楼”名副其实,红色砖墙、红色窗棂。走进四根水磨石立柱支撑的悬挑式平台下的正门,是一个不大的前厅。走过去依次是图书馆、登录室、编目室改作的不同展览室。

在这样静寂的环境中,会引发你细细地去品味,认真地去思考。掐指算来,今年恰逢“五四运动”九十二周年。“北大红楼”培养起来、走出去的前辈们,发起的爱国运动掀起的狂飙猛烈冲击了封建主义、旧礼教、旧思想、旧文化。而民主、科学的旗帜从此被高高擎起,那向封建思想、道德、文化宣战的新文化运动奋进的浪潮,是永存的。

久经风吹雨淋的这座“北大红楼”(建于1916年——1918年),

“北大红楼”名副其实,红色砖墙、红色窗棂。走进四根水磨石立柱支撑的悬挑式平台下的正门,是一个不大的前厅。走过去依次是图书馆、登录室、编目室改作的不同展览室。今日是休息日,参观的人寥寥无几,高高的走廊内十分安静。在这样静寂的环境中,会引发你细细地去品味,认真地去思考。掐指算来,今年恰逢“五四运动”九十二周年。“北大红楼”培养起来、走出去的前辈们,发起的爱国运动掀起的狂飙猛烈冲击了封建主义、旧礼教、旧思想、旧文化。而民主、科学的旗帜从此被高高擎起,那向封建思想、道德、文化宣战的新文化运动奋进的浪潮,是永存的。

位于沙滩附近的五四大街是一条拥有许多光荣的街道,而用一次历史事件来命名一条街道,座落于五四大街29号的北大红楼是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它是由蔡元培先生向比利时人贷款20万大洋购下的,经过简单的装修以供学生使用。由红砖砌成的北大红楼,散发着探求真理,自强不息的精神气韵。

北大红楼是北京城内一座具有极不平凡历史的建筑,因其主体由红砖砌成而得名。自83年前红楼落成伊始,她就成为中国先进思想和文化的策源地。

红楼,红色的起点。在经历了中国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的洗礼之后,一大批仁人志士了解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红楼,革命的起点。共产党的先驱者作为社会先进文化的代表,当年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从此,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上一篇:部队心得体会范文下一篇:百度开户流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