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巡展总结

2024-04-26

北大巡展总结(共10篇)

篇1:北大巡展总结

湖北巡展总结

此次巡展分为三个地方,襄樊(5月3号)、孝感(5月4号)、恩施(5月10号),前期的工作主要是和各个学院的老师沟通巡展的时间、地点问题,和 出版社沟通样书的问题以及参加巡展人员。

在巡展过程中,得到了学院老师许多帮助,也有许多老师积极参与,通过与老师的交流,了解了各个学院现在使用教材的情况,了解了老师对目前一些教材的看法,也有许多老师表示将使用我们的教材。许多老师对寻找表示感谢,也希望还有这样的巡展和更多的活动。这次巡展共收集到襄樊学院、孝感学院、湖北民族学院共165位老师的信息。其中襄樊学院8个,孝感学院65个,湖北民族学院92个。

巡展的感受就是,第一,前期的准备工作一定要做好,比如,襄樊学院,前期和社里关于样书的问题,已经沟通好了,但是,物流和学院没有沟通好,还去到物流那边提货,导致了巡展时间的推后。另外老师这边,文学院和管理学院老师之前都没有交流过的,只是跟他们说了有巡展这个事情,但是具体的事情没有沟通好,导致老师不积极。相反,孝感和恩施,之前老师都有联系,老师也非常支持,所以效果特别好。第二,学校还是要多走动,多和老师交流,与老师建立长期的联系和合作之后,开展工作就十分方便了。而且像恩施这样的学校,去的出版社非常少,开发的潜力还是非常大的。

巡展得到了教学服务中心,经管编辑室、文史编辑室、法律编辑室、教育编辑室,中南办事处的大力支持。一并表示感谢。

篇2:北大巡展总结

时间过得很快,从2011年7月底开始做克拉巡展的工作,五个月已经过去了,这期间我分别去了一下店面:苏州店、桃浦店、张家港店、平湖店、周浦店、北京、金杨店、五角场店、南通店、宿迁店、三明店、乐清店、奉贤店、安庆店、吴江店、宁波店、镇江店、常州店。总共出公司货品克拉钻17颗。

一、克拉巡展概况

1、巡展内容:

克拉钻展销和国际首饰设计大赛金奖作品展示

2、活动目的:

(1)、活动期间通过相应的促销活动拉动店内正常销售

(2)、通过高品质克拉钻石和珍贵展品的展示提升金伯利品牌形象(3)、销售克拉钻

金伯利钻石“克拉巡展”是举办高品质克拉钻展出的活动。通过现场展出、讲解及售卖,体现金伯利钻石公司高端的品牌形象,也为举办巡展的各店带来更高价值的利润回报。

因此,成功售卖克拉钻,获得利润与品牌提升的双丰收,才是这种类型活动的最高目标。

二、2011巡展概况

2011年举办克拉巡展,江浙沪这边的总体情况是大部分的店面只是简单的宣传一下,不做大的活动来提升活动的影响力,尤其是之前做过克拉巡展活动的店面,没有举办酒会、晚宴之类的大型活动的打算。经过和店面负责人沟通,主要有一下几个因素:

1、往次举办了大型活动,但是活动效果甚微,投入和回报远远没有达到预期,这次就只是借广告宣传来提升活动影响力。

2、往次举办了大型活动,效果还可以,这次希望借助去年的影响力来帮助销售,减少投入。

3、今年有一部分店面第一次做克拉巡展,考虑当地人的消费习惯,今年就是试探摸索。

2011年总体来说,之前做过克拉巡展并且可以销售克拉钻店面今年的巡展情况仍然不错;第一次做巡展的店面,举办大型活动的情况相比比没有举办活动或者举办小型活动的店面来说销售的更好、品牌知名度有更大的提高。

三、巡展店面活动情况

2011年第一次做巡展的店有以下几家:张家港、平湖、北京、宿迁、乐清、宁波、镇江。

1、张家港店在巡展期间在店门口做了一个简单的路演:模特秀、小提琴等。活动吸引了很多人观看店内人气也很旺,但主要是领取礼品的。张家港店的位置很好,当地人的购买能力很强,加上加盟商是当地很有实力的人,所以我认为下次做巡展,如果能做大型的活动,会有很好的效果。

2、平湖店巡展做了一个答谢晚宴,活动很成功,晚宴当晚销售一颗。并且在克拉巡展结束之后又有两颗克拉钻售出。这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主要有一下几点:前期的准备工作做的很充分;加盟商关系网很广,朋友非常捧场;加盟商和当地相关部门的关系融洽。

3、宿迁店和镇江店在店内做了一个贵宾鉴赏酒会,活动不是很成功,邀请的贵宾很多都没有应邀前来,造成了活动没有人气,几乎冷场。造成这种想象的主要原因我觉得是平时的客户维护做的不够好,没有和客户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顾客就对对店里举办活动没什么兴趣。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地人的生活习惯

4、宁波余姚店是2011年克拉巡展比较成功的一站,克拉巡展期间举办了一个答谢晚宴,非常成功,宴会当晚座无虚席,场面火爆,活动克拉钻销售10颗,其中公司货品7颗。宁波店之所以有这么好的业绩我认为主要是加盟商的朋友交际面广,在当地的势力很大,晚宴当晚很多客户和加盟商的关系很好,平时都是朋友,这次销售的克拉钻大部分也是加盟商的朋友买走的;另外一方面就是和加盟商的前期投入有关,整个克拉巡展期间各方面的费用加起来有20万,在所以店的活动费用中算是很高的了。

在浙江整个市场环境不好的情况下,余姚店是一个特例,从余姚店中我看到了做生意其实也是在做人脉,人脉好了生意也会好的。

唯一我觉得可以提高的就是店面管理,余姚店的加盟商没有管理理念,也不会管理,店里正常营业的秩序不是很好,很多事情没有条理,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如果加盟商的管理再好的话,以后的生意我觉得会更好。

5、北京和乐清是广告宣传,没有任何活动,北京是公司刚开的直营店,主要的目的是提升我们品牌在京城的知名度。乐清也主要是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大钻的销售主要是亲戚朋友和维护的非常好的客户。

其它的店面是之前有做过克拉巡展经验的店面,基本上都没有大型的活动,只有当巡展和店庆在一天的时候有小节目和促销活动,来吸引人气,巡展的主要目的还是提升品牌知名度,吸引人气,带动普通货品的销售。四、一点想法

克拉巡展是集展示与销售一体的一个高档次的活动,对于提升品牌形象、接触新客户、扩大营业利润,都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很多做过活动的店现在已经失去了对这个活动的新鲜感,没有新的活动形式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我考虑到,老的活动形式还有可以完善提高的地方,比如说在和银行合作的时候跟他们谈一些利益方面的问题,这样会对相关负责人有动力,那么银行真正的VIP客户就能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还有就是平时店里面可以和高端产业合作,比如房地产、汽车、高尔夫等高端场所,可以作为一个协办单位,支持他们的活动,这样店里做活动的时候它们也会尽力来支持我们,达到双赢的局面。这点常州店就是很好的例子。

篇3:巡展总结

2012年6月14日杭州东盛汽车集团富阳巡展如期开展进行,跟以往一样,由市场部策划、组织、协助,一切工作的开展也是一如既往的按部就班。这次跟以往多次不一样的是,这次是销售跟维修服务的一次联合巡展,意在通过展示我们不断提升和完善的强大的售后服务系统,同时也通过把优越的售后服务作为我们销售的强大后盾来促进销售以提升销量!因而巡展队伍也就变的有点“浩荡”了起来,根据之前的方案计划,富阳直营店方面出两个人和五台车的准备工作,我们杭州这边开调三台巡展车辆过去、人员八名,另外还有我们还有我们服务站参展的机动服务车和两名服务人员,另外服务站的王斌总经理开自己的私家车跟展督导,预计总参展人员14人,由于富阳直营店人员不足,最终只出了一个人,所以最终参加巡展总人数13人,巡展车辆为9辆,外加跟展督导车一辆,整个巡展队伍的车辆为10辆,所以此次巡展的庞大程度“可见一斑”

早上七点我们在仁和产业基地集合,准时向富阳开进,到了富阳,我们迅速做了一下车辆的布置,由于准备不足、不充分,富阳直营店的五台车之前没加油,所以在加油上浪费了一些时间,加完油所有车辆按编号依次归队正式开启我们的巡展之行,第一站是新登汽车站旁,途经23省道由于道路狭窄、地形复杂,行车流量较大而且巡展队伍浩大,为了确保巡展安全,我们准备了三台对讲机,在队伍的首、尾、中间各分一台,以保证前后兼顾、保持好车距,确保没有一辆车掉队,同时车速基本控制在匀速45km/h左右。但天有不测风云,一

辆“冒失”长安面包车冲了进来,由于面包车使用不规范、驾驶操作不当方向失控,导致面包车侧翻撞上了我们巡展车队中的福瑞卡2.5米双排车,至使我们的车辆失控冲到了田沟里去了。虽然对方是全责,但是使我们的车辆遭受了严重的损坏以及经济损失同时耽误了巡展行程,而且还造成一定附加的社会不良影响,还好我们这辆车上的巡展人员没有大碍,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此时也是考验我们巡展队伍在遇到一些突发意外情况时的心里承受力和作出积极合理的处理措施的能力,经过集体讨论和研究和请示上级领导,最终决定巡展继续。服务站王总陪同我们涉及事故的工作人员协助当地交警部门进行事故处理,到下午三点半富阳巡展正式结束,事故还在处理当中。

此次富阳巡展中出现事故是我们大家所不愿看到的,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偏偏事与愿违。作为此次活动的策划、协助、组织方,市场部亦难辞其咎,在这次活动中确实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首先巡展人员通知和车辆准备的通知不够细致,没有做到责任细化,导致当天有加油浪费时间的情况;还有就是在路上行进时有掉队现象,团队意识不够强,组织性、纪律性较差。这些问题与不足一定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不断加强和完善,对此向集团公司及集团公司领导作出检讨!

杭州东风汽车集团

市场部

篇4:北大巡展总结

——高校社团博览巡展之个人总结

博览巡展之西电站平稳的结束了,我作为此次活动人力资源部的负责人,从早上十点到晚上十点一直在现场游走,留到最后抱怨苦力的话自然是没少说,但是忙碌之后,其中的感动让我不得不细细品味,而幸福与满足之感愈是溢上心头。

小幸福之一:当我得知,钱文斌理事通过自己私人的渠道从中国电信那里借来了三顶帐篷时,我不仅对他强大的人脉产生了羡慕嫉妒恨,更因他这种为了社联不分彼此的投入而感动。这感动并不单纯是因为他为了社联而不遗余力,而更是因为那种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其实早已深入每一位成员心中的,对社联如对家一般的情感,那种我的一切都可以奉献给家的情感,不分彼此。

小幸福之二:晚上有一个外联部的人跟我抱怨,他们这跟这些完全没有关系的人也被叫来干苦力了,就因为他们拉了个银桥的赞助。说实话我喜欢这样的人,因为不管他们怎么抱怨,事实就是现在他们到了这里,并且不停帮忙。我也喜欢抱怨,因为它可以让我无视掉所有的疲倦。

小幸福之三:深夜明显人手不足的时候,钱文斌理事什么话都没说就抱起一个帐篷走向十号楼。我与别人合作搬了很多帐篷,所以非常清楚一个人搬太远是多么不可能,可是他完全没有寻求帮助,即便看到身旁的我没有拿多少东西。像这样默默出力的人更是可敬,他们知道在场的人忙碌一天都累了,就什么都不说挺身而出独自承担。我可能真的做不到在没有人一起的情况下去做这枯燥的苦力。另外我听说陈斐把一顶帐篷用人力从丁香扛到了海棠,我只想说这不可能是真的这不能是真的……这样的人我只有仰视的份。

小幸福之四:有事做好过没事做。而何家宝,陈斐,刘晓,吴沧州几个人却能长时间独自守在各个路口拦截车辆,真的不可以说不难得。我在整条路上巡逻,有时候离开两端那人迹罕至的地方太久,总觉得他们可能按捺不住了,可是过去看到他们还是安静的站在那里守着路口确保车辆绕行。

小幸福之五:为了这一次活动,社联上上下下前前后后能来的人都来了,平时见得到的见不到的,说过话的没见过面的,只要看到脖子上的工作证或者身上的正装,大家在一起就有话说。只要你是活动部的我是人力资源部的,那我们怎么说都是兄弟。倪楠说问煎饼老板借来的三轮车要是丢了,以后岂不是要天天吃煎饼赔罪?活动部一人说,没事咱们发动社联上下一起吃,一个礼拜就够了~一三五活动部吃,二四六人力资源部吃……这就是社联的团结,在别的任何地方不可能找到的团结!

小幸福之六:这一次,我们的女生着实让我狠狠的震撼了一把。我们部是唯一到最后还有大一女生的,她们对于苦力活完全没有逃避的意思,看到活了就上手,如此下去总有一天都会变成肌肉女嗯嗯。其中谭碧莹给我的印象特别深,下午我在巡逻的时候发现各处断电的频率不是一般的高,她和董芳玉就一直奔波在海棠各处。到了晚上她也没有走,一直在帮忙收拾各种帐篷等。

任何一场大型活动的成功举办,都是离不开众多人忘我的付出的。不能参与到活动之中体验趣味,并不代表我们没有收获。而对我来说收获是最让我满足的。

小收获之一:五号楼的楼管和李渠成副部让我意识到,最好每个宿舍楼都有认识的人,或者至少有进入的办法。因为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可能需要潜入其中。从五号楼接插线主板一事,让我来还真的完成不了。

小收获之二:最好留有可以流动的人手,应对各种完全想象不到的状况。比如接电,所有人想来那都是两个女生十几分钟就可以全部搞定的事,没有想到不仅连续的接了断,断了接,让谭碧莹和董芳玉跑了一下午,而且每次断电都要承受一些社团的强硬指责并为其耐心解释。

小收获之三:负责人知道的事情总比其他成员多,越是高层的负责人知道的就越多。很多事情随时出现的变动都是负责人首先知道。此时沟通就显得格外重要,因为其他成员只知道自己的任务,却可能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应对突发事件。并不是他们想不到应对的方法,更多的时候是他们不知道自己该不该这么做,有没有可能引来各种麻烦。

小收获之四:各个部长、理事不愧是有领头的风范,即便是女部长也能毫不抱怨的干着各种看着都头大的苦力。这种态度不仅值得敬佩,更值得学习。虽然对我个人来说,有人听我抱怨可能会让我有力气投入更多,但对于集体来说还是让所有人都不怕苦不怕累才是长远之计。

小收获之五:很多东西可能没有看上去那般简单,尝试前要有充分的精神准备,比如骑三轮车;很多东西也可能没有初次尝试时那么困难,不要被一次夸张的失败就唬住,比如骑三轮车……

小收获之六:强大的意志力可以帮助自己完成很多难以完成的事情,但是意志力却不能取代本身的实力。反复通过意志力取得成功,对自己的消耗也是巨大的。

总的来说,这次活动很成功,参与活动的学生很多,参展社团都很积极,各种节目非常精彩。我们的人也很成功,虽然说这次活动不是我们主办,只是给主办方当当保安和保姆,但是我们一整天的忙碌塑起了整场活动,并且各有收获。我想,这才是最重要的。

人力资源部

篇5:北大学习总结

——北大学习总结

北大是我一直向往学习的高等学府,但是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我真的进入北大学习了,这要感谢尹院长,是她让我那遥不可及的梦想,变成真真切切的现实,让我有机会与知名学者们面对面的交流学习。

这次北大学习的收获可以说是盆钵满溢。

为期一周的学习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北京大学医学部中美医师职业精神研究中心举办的“第六届中美医师职业精神研讨会”,二是“程之范教授90华诞暨医史学科成立65周年庆祝会”,三是第四届北京大学医学人文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培训。

在“第六届中美医师职业精神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分别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对医师执业精神及卫生改革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例如: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处长石光、《医学与哲学》杂志主编杜治政等专家从管理体制方面就中国卫生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哥伦比亚大学职业研究中心教授David J.Rothman就美国降低卫生保健成本支出的努力及利益冲突等方面对美国的卫生政策做了介绍;北大医学部人文学院院长张大庆从中国历史文化视角解读了《中国医师宣言》的颁布意义;中华医学会办公室主任王永明就中华医学会对促进医师职业精神的作用做了报告;会上北大医学部人文学院副院长丛亚丽、我校孙传福教授等多位专家就中心资助课题做了课题答辩与中期汇报。专家们独具特色的科研视角与创新观点,让我有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的感觉,尤其是研讨会中的圆桌会议,专家们各抒己见,激烈的讨论,使我丰富了知识,学会了“多角度、全方位”的看问题。

程之范教授90华诞暨医史学科成立65周年庆祝会上,程老教授鸿厚诙谐的个人历史生涯回顾,让我看到了一个“大家”的人生修养是怎样的超凡脱俗,相比之下自己是多么的凡俗轻渺。意蕴深远的医学人文影视鉴赏,让我明白疾病缠身的病人不仅仅需要医生们给予身体上的救治,更需要精神与心灵上的安慰,使我对患者深层次的人文关怀有了更进一步思考。

培训班内容丰富的培训课程,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各位老师独具特色的授课风格让我真正的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医学与哲学》的赵明杰主编介绍了文章撰写要求与审稿过程,使我明白了如何去写文章,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文章被收录发表;王一方教授的“生死哲学与文学”让我对“生死哲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与认识;Kirk,Smith教授的讨论式教学课上,我们就中美医学生教育培养模式进行了比较探讨,使我对国内外的医学生学习有了进一步了解;王红漫教授的“哲学社科基金标书撰写”教会我们如何撰写科研标书,做好科研设计;赖立里教授的“医学人类学是什么”让我了解了一种研究方法——“田野调查法”;张大庆院长的“医学人文学科群:现状和走向”使我对人文科学有了新的认知与思考;洪炜、胡林英、王岳教授们的案例教学更是教会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学习方法。

这次学习过程中专家、老师们给了我思想的启迪,给了我知识的丰富,同时北大深厚的百年校园文化更是熏陶感染了我。楼兰雕砌的校园建筑印证了北大的悠远历史,新华气派的现代建筑展示了北大的蓬勃发展,校园里学生们流利的英语交流更是让我羡慕与反思,反思自己的不足与差距。我知道仅有自省与反思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前进与提升。我会努力学习,丰富文化知识,提高素质修养,使自己由井底之蛙变成一只能够在空中展翅翱翔、俯瞰大地的雄鹰。

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我说这次北大学习将改变我的人生。

站在巨人肩膀看世界

——北大学习总结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篇6:北大红楼参观总结

北大旧址红楼,从外面看上去,它很普通。而实际上,当我们们从正门进去之后,我们完完全全被我们所见到、所感知的一切震撼了,从头到脚,由内而外的震撼,全面的,彻底的……

当我们看到仅仅是第一层的陈设之后,我们意识到,这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幢建筑抑或一个纪念,让我们从内心深处得到震撼的是我们由此而感到的一切,是这里的一切让我们感到,我们应当受到这样的震撼……

首先是这栋楼的状况,校舍由蔡元培先生和比利时人贷款20万大洋购下,经过简单的装修整备以供学生使用,分出了书库、阅览室、教室等房间,陈设简单;接下来是阅览室,这间阅览室按照当时的照片复原了实际的布局摆设,一张管理员的桌子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因为我们们的毛主席就是在这张桌子后面工作的,任何人都要经过他的许可才能进入这件阅览室,我们们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觉我们们与主席的距离是这么近。在阅览室的一角展出了当时的职员薪金,从校长蔡元培月薪600大洋到最底层图书管理员毛泽东月薪8块大洋都详尽列出;下面是蔡元培先生的系列展览,让我们感受最深的是蔡元培先生对于北大的改造。包括改变校风,整顿学员,聘请老师等等,难以一言而卒。其实,我们在这里感受到的不是这栋建筑如何如何令人赞叹,而是在这里展出的东西令我们实在向往,我们感到的是切切实实的一种精神,活的精神,“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在当时是多么难得,常人难以想象,而在一所学府里面,能够让坚定的保皇派和坚定的革命党共存,同时还有为数众多的改良分子,这在旧中国是极为难见的,我们想,也许仅此一例。这是什么?是一种思想,一种精神,一种融合,一种让人畅想已久的“平的、自由、博爱”的精神,在一间讲堂里,能够让保皇派的辜鸿铭和进步的陈独秀互相争论、探讨,在别的地方难以见到,而即使是在现在,也难让我们们见到哪间学府的老师因为观点不同而发生学术的争论。这是一个学校的学风,也是一个国家的学风,我们们的国家需要这样的精神,我们们的民族需要这样的争论,我们们需要他们!这使我们们感到,在这样的学府中,学术的自由和学术的进步是第一位的,没有那么多的政治斗争,争权夺利,这里不需要这些,需要是真正的学识,只要你有真正的学识,就可以来这里任教,这才让我们们能够在这些纪念的照片中找到鲁迅、胡适、陈独秀、辜鸿铭等等,他们的政见不一定相同,但是他们有一点相同,那就是他们能够服务学生,这才是这所学校最重要的。蔡元培先生不仅改造了这间学府,更重要的是他像一个外科医生一样,拿着精神的手术刀将这个民族的腐朽堕落的坏死一刀一刀割去,这才是这所学校之所以能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最重要的原因,而在军政府的办公室里是决不会有这样的进步思想的,决不会!

篇7:北大培训学习总结

人生中就是这样,每一次的学习就是一次实践的机会,每一次的实践就是一次挑战。9月21日-25日,根据单位安排,我有幸参加了2015年XX行XX省分行中高级管理人员及优秀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能够参加此次培训我感到十分的荣幸,同时也感谢行领导给我这样一次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能力的机会。这次培训学习犹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使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这是自我参加工作以来参加过的培训中质量最高,培训内容最系统,组织管理最完善,收获最大的一次培训。感谢为筹备此次培训付出辛勤劳动的各位领导和老师,感谢每一位授课老师精彩的授课,让我们在繁忙的工作中能够走出来,汲取各位专家学者的“营养”。此次的培训学习,使自己的理论基础,道德水准,业务修养等方面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进一步增强了学习理论的自觉性与坚定性,增强了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和信心。

风趣的语言,平易近人的教学风范,令人高山仰止。他们课堂上那种浑然天成,对比鲜明的教学风格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现在脑海里回映还是老师们信手拈来的精妙发问,形象生动的讲解,令人如沐春风。在丰富学员业余生活方面,主办方也做了很多工作。北京大学作为全国名列前茅的大学,其百年的积蓄,文化是相当深厚的。为了让广大学员了解北大,主办方彭老师带我们在北大校区内进行了参观。通过老师的讲解,我被北大的文化思想深深的吸引住了。

在北大不仅仅学习到了知识,还交到了很多朋友,认识了许多全省各地的同仁,开阔了眼界。晚风拂过的湖面泛起了涟漪,柳枝随风摇曳。在达园湖畔的联谊活动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在和同仁们的游戏互动过程中,我了解到我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人在工作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只有通过团队的努力才能使工作顺利完成。这次联谊活动不仅丰富了学员们的业余生活,更拉近了学员之间的距离,使友谊更加牢固、更加长青,以及在此之间迅速凝聚的团队精神,这在我们以后的工作中将会受益匪浅。

回到工作岗位的这几天,我也在回味这5天学到的东西,感觉到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要走的路还很长,必须在工作中不断的努力来提高能力、弥补不足。不管做什么事情,什么工作,对待任何事物都要用一种努力认真的态度去做好它。最主要是要靠我们的努力,我们的素质,技能,决心。不管在哪个岗位,都必须凭着认真仔细的态度做好每件事。另外还使我重新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进行了认真的总结。懂得了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不在于挣了多少钱,而在于在自己的岗位上能为公司,为社会做出多大贡献,这才是我在我自己岗位上所能体现出的价值。自己本身的能力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对工作的态度,认真是一切工作的基本原则,只有认真地对待每一项工作,努力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好,才能不断在自己的岗位上前进,不断接近自己的目标。

篇8:北大国培研修总结

(2013-2014学第一学期)

十分有幸被选为北大国培的学科骨干,全程参与了北大国培小学科学组的培训,从接到培训懵懵懂懂中走进国培到现在,转眼之间从秋风硕果已到数九寒天。

本次培训我属于甘肃山西小学科学教研组,和同组的49名老师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在这3个月的时间里,我们一起学习了平台操作手册,在学习中一起熟悉平台的使用方法;制定了本组的研修计划,虽然它还很粗糙;我们通过对大家提交的教学设计,推选出郝占梅老师的《铁钉生锈了》、李艳萍老师的《电磁铁》和唐瑜娥老师的《声音的产生》三节课作为本组的优秀教学设计并组织三位教师进行了精心地修改;之间由于我校参与太原市标准化验收及小店区名师赴北师大学习,我耽误了一段学习时间,由甘肃刘国治老师和北大华美艳老师组织大家学习,从北师大回校后,我立刻跟上学习的节奏,先后完成了日志的上传、整理完成了教研组活动安排。由于我和其他老师的距离比较远,所以没能参加老师们的观课议课活动,是我此次活动的一个遗憾吧。希望以后能有这样向大家学习的机会。

在这三个月中,自己通过网络教研的方式,和甘肃、我省其他县市的小学科学教师一起学习、一起提高。回首三个月的学习,自己发现有话要说,先总结如下:

收获:在三个月的时间中我认为自己最大的收获不是学科知识增长了多少(学科知识当然也有所收获)而是自己学会了如何更好的利

用时间。在本学期,自己作为学校教导主任参与了太原市标准化验收的准备过程(由于验收时间恰好在自己赴北师大学习期间,所以没能参与验收检查工作),大量繁琐的工作需要自己先梳理清楚再布置给大家,那段时间感觉自己每天24小时都不够用,真恨不得把自己像哪吒一样,长出三头六臂,但是就这样的情况下,我依然要求自己不能落下网络研修的步伐(不过很可惜的是在最后的阶段自己还是落下了学习的步子),所以自己只能合理安排在时间见缝插针的和大家交流,跟上学习的进度,所以通过参加本次北大国培,我学到的最大的一点就是把自己的时间化整为零,见缝插针的进行学习,毕竟每天留给自己的学习时间并不多,就像雷锋同志所说的“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是有的”,这次培训,我才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不足:

1、由于前期对北大国培的理解不到位,而且确实时间不多,所以很多专家的讲座都没能听到,从北师大回来后,我在真正地坐在那里认真地学习教授们的精彩讲座,并把网址和本单位的同事进行分享,希望大家都能从这里得到收获(由于我校并不是项目校,所以其他同事都不知道这个网址,教授的讲座又无法下载,所以我只好出此下策)。但是所学毕竟有限,有时间我真希望能多聆听教授们的精彩发言,让自己不断进步。

2、我整体感觉本次培训给了参与者很大的自由空间,这一点我很赞同。不过,本次培训组织有些我认为还可以做得很好的地方:首先,本次培训前期工作做得不够细致,很多老师(包括我自己)并不清楚这次培训是怎么回事,该怎样做,就模模糊糊地开始做,边做

边摸索,浪费了很多时间,应该之前对大家最好能进行一次面对面的使用培训;其次,观课议课是教师自我提高很重的环节,北大应该和各县区教育局进行沟通,以文件的方式进行安排,这样方便老师们听课(因为有文件下来,调课就有了依据),也可以节约作课教师的时间和录制课的成本(把所有作课教师的可安排在一天完成,一个学校进行录制就可以了)。

建议:

1、如果教授们的视频能够下载或者这个网址能向更多的老师们开放或者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这个培训中来,让大家都能通过教授们的讲座有所收获,毕竟提高所有的素质才有可能提高教育的质量。

2、在整体培训开始之前,应该对所有参训者进行一次面对面的培训,告知大家网站的使用方法、各阶段的任务及完成方法,这样会节约大家的时间,国培的工作也会更轻松一些。

3、基于现在中国的国情,有些事情还是有文件比较好安排工作,尤其是县区内部听课或者跨区域听课这种事情,网上看视频是一回事,在现场看课又是一回事,我个人还是比较倾向于现场听课。

篇9:北大光华金融硕士面试总结

自身条件:

成绩还可以,专业课成绩差,数双没坚持下来,有海外交换经历,两个RA,无相关学术论文,乱七八糟实习一堆。过程描述:

12月交换回来便想要研究保金融硕的事情,但是因为拖延症,所以跑去做了实习,直到3月份才开始着手准备。先跑去要了三封推荐信(心累)。海外教授一封、实习的Par一封、专业课老师一封。推荐信和自我陈述内容还是认真写了的,中途多次易稿,把学长学姐的东西改的面目全非。然后就开始准备专业知识和时事。

复习过程中觉得没有目标,就到百度文库找了找,意外的发现资料很全!!连续三年考研(注意是考哈)的面经分享都有。我就把面经里出现的知识点都罗列了一遍,然后总结了一下,基本上就是货金、公财、证投这三门课,偶尔会有一点计量和概统。所以我就开始看课件看笔记。谢谢女神仗义提供讲义,跪拜一下。基本上看第一遍的时候会觉得自己当年学的真是渣,后来第二遍的时候会有新的感悟和体会,第三遍的时候开始系统的梳理里面的知识框架和知识点,第四遍总结了一下这节课讲了啥(其实第一节课课件上有)。总而言之,一门课复习完可以从头到尾把这节课学了的东西都给讲出来。

时事的话就主要是看APP,华尔街见闻良心推荐,WSJ和Bloomberg也不错,凤凰财经。。呃。。后来看着看着发现其实基本上就是汇率市场、金价、油价、股市、房地产市场这几个事情,自己把去年一年发生了啥和解释捋一遍就行了。然后有一些热点话题可以关注一下,比如营改增、龙煤武钢、人民币国际化。面试过程:

当天候场的时候好多熟人啊,大家聊得特别开心,然后其他面试人问的挺正常的,基本上非金融专业问一问动机和公财,金融专业会深一点,也会加上一些时事。但是到我的时候奇迹发生了,前七八分钟问了我RA经历,中间问了一些公财的case,后七八分钟让我设法检验现有的债券市场定价是非理性的,当场差一点泪崩掉。

有几位老师比较严肃,但是我的RA课题很好玩,我的参与度也很高,所以大家一开始聊得都比较开心,老师他们内部也在讨论。跪谢一位教授对我的救场,帮我解释了一下相关的内容。老师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真实让我叹服。面试总结:

扎实的专业课基本功和充分的准备工作还是非常必要的的,虽然面试问不着,但是会让整个人特别自信,面试的时候表现的比较自然。

引导话题走向,我当时觉得自己公财坚持不了剩下的时间,所以想从公财引到债市来着,结果自己做了一个孽。

功不唐捐。

篇10:北大社会学教程 考点总结

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也被称为市民社会,是指以自由契约关系为基础,而与以强制力量为基础的国家(政府)相对应的人类生活形式。它是人们按照契约规则,以自愿为前提和以自治为基础的进行社会、经济活动的领域。

公民社会这一概念涉及到“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讨论,是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社会科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领域。“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讨论可以追溯到近代政治哲学家霍布斯和洛克等人的相关论述。如霍布斯在《利维坦》一书中认为,在自然状态中,是“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为了摆脱这一困境,人们通过订立契约,成立了国家。国家是高于个人的存在。

2.社会唯实论,社会唯名论

社会唯实论认为,社会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它外在于个人而独立存在,并对个人具有强制作用。尽管社会是由无数个人联合而形成的,但它本身具有超越于个人的突生性质,而这些性质无法在单个个人身上找到。社会唯实论的代表人物有斯宾塞和涂尔干等人。如斯宾塞认为,社会是一个拥有器官和功能系统的超级有机体;涂尔干认为,社会是一个客观存在,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对社会的研究不能还原到生物和心理层次上。

社会唯名论认为,社会只是一个名称而已,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社会真正存在的是个人以及个人行动,认识社会的目的最终也是为了认识个人。社会唯名论坚持还原论的观点,它认为认识社会必须还原到个人的生理或心理层次上。社会唯名论的代表人物在经典社会学时期有吉丁斯和韦伯等人,而在现代社会学时期则有布鲁默和戈夫曼等人。

3.文化元素,文化丛,文化模式(2014,名)文化元素是指文化中最小而有意义的单位,即它是能独立地反映某种文化意义的东西。在人类社会中,人们常常将自己行动的意义用某种器物或符号表示出来,这些器物和符号就是文化元素。文化元素可以分为物质的和非物质的。物质的,如电灯、火车、轮船等;非物质的,如一种礼节、一种观点、一个手势等。

文化丛是指相关的文化元素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功能单位,这种文化丛在时空中可以作为一个单位存在并发挥作用。比如,农民的犁头、耕牛、套具等会形成一个文化丛,它们的结合可以发挥耕地的功能。文化丛是相关的文化要素按照内在的功能逻辑进行整合的产物。即是说,相关的文化元素之间的联系是有一定逻辑的,不符合逻辑的文化元素的堆放并不能形成文化丛,也不能发挥作用。

文化模式是相关的文化丛经过有秩序、有条理地整合而形成的整体。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从两个层面上来理解文化模式:第一种文化模式的理解用于不同民族文化的本质性区别;第二种文化模式的理解是从功能角度出发,它指的是任何文化体系中在较大时空中发挥功能的、由文化丛结合而成的整体。文化模式可以分成特殊文化模式和普遍文化模式两种类型。美国社会学家威斯勒曾在《人与文化》一书中提出了普遍文化的九个方面。

《菊与刀》的作者、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也写过一本同名著作《文化模式》(1934)

4.主文化,亚文化(2004,名),反文化

主文化是指在一定族群中占主导或统治地位的文化,也被称为主流文化。

亚文化是与主文化相对的文化,指的是在一定范围内与社会主导性文化不同的文化。亚文化是处于次要地位的文化现象,或是一局部的文化现象。亚文化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否定主导性文化,仅仅是忽视其某些方面,并以自己特有的形态补充主导性文化。亚文化通常会产生特殊的生活方式、语言和价值体系。从发展的角度看,主文化和亚文化并不是绝对的。两种都在变化,也能相互转化。

亚文化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如民族亚文化,职业亚文化,越轨亚文化等

反文化是指,亚文化一旦不与主导性文化共存,而是反抗主导性文化,这就成了反文化。反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有主导性文化的抵制。

5.我族中心主义,文化相对主义(2005,名;2016,名)

我族中心主义,也被称为民族中心主义,是指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认为本民族的文化优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而排斥和否定其他民族文化的现象。人们习惯于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对本民族的文化高度认同并有自豪感,对其他文化不易理解,这是正常现象,这并不是民族中心主义。民族中心主义是比较极端的认同本族群的文化而否定其他文化的现象。我族中心主义并不只是发生在民族文化的层面,有时也发生于同一民族的亚文化之间,即某一文化对另一文化的排斥。我族中心主义常常导致文化冲突。

文化相对主义,也被称为文化相对论,认为文化并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因此不能站在本民族的文化立场上、用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去评判其他民族的文化,而要依照他群的文化逻辑和文化模式去判断和解释他人的行为。文化相对主义强调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强调不同文化之间共存和相互吸收对方的长处。费孝通先生曾对此有过一句经典的论述,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6.社会性断乳

社会性断乳也称为心理上的断乳,它是相对母体对婴儿的生理上的断乳。社会性断乳是指少年、青年在其成长过程中力图脱离家庭及其他方面的监护、独立自主地进入某些社会生活领域,但是他们又经验不足,从而产生危机的状况。其性质不是生理性的而是社会性的。它一般反映为少年、青年不愿向家长和师长述说自己的想法,自己因缺乏经验和主见而犹豫不决、焦虑不安,在行动上则带有混乱的特征。社会性断乳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必须经过的阶段,它是一个人从依赖他人到独立的中间环节。要减缓社会性断乳对少年、青年的冲击,施教者要加强与少年、青年的沟通。费孝通先生曾在其《生育制度》(1947)一书中对社会性断乳有过专门论述。

7.代沟(2006,名)

代沟这一概念是由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所著《代沟》中提出的,指的是由于社会的迅速变迁,两代人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上产生巨大差异的现象。她认为人类发明的技术把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前成长起来的人与此后成长起来的人分开了。当新一代到了读大学年龄的时候,老一代是极为孤立的。另外,老一代的魅力已不复存在,年轻人面对的是一个没有楷模和先例援引的世界。

8.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2007,名;2015,名),逆向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是指在人们基础社会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以适应社会生活、适应角色变化的过程。继续社会化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扮演新的角色,如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职业人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就是一种需要学习的新角色;;另一种是对同一角色的进一步学习,这往往是由于时代的迅速变化,已有的知识不能适应角色的需求,如信息社会的来临,使得许多职业必须学习相关的知识。

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是指原有的社会化失败或基本已不适用,而重新学习群体和社会文化的过程。再社会化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非强制性的再社会化,即个体主动地、自觉地适应新的社会生活这类社会化多是由于社会文化或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造成的,如移民国外;二是强制性的再社会化,即对那些思想和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的人,在管制下进行教化。这种教化一般是通过一些特殊的机构,如监狱、工读学校等来实行。如犯罪人员的劳动改造。

逆向社会化,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传统的受化者向施化者传授社会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就是逆向社会化(reversal socialization),南京大学的周晓虹也把这种现象称为“文化反哺”。逆向社会化的产生是由于社会的迅速变化,造成年长一代的知识陈旧落伍,而年轻一代则可能因贴近时代具有新的知识。逆向社会化并没有否定一般社会化的意义和作用,相反,它表明传统社会单向度的社会化方式正在向双向乃至多向的社会化方向转变。

9.集体行为

集体行为(collective behavior)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帕克在其1921年出版的《社会学科学导论》一书中提出的。集体行为指的是缺乏组织的一群人受到某个因素的刺激或影响而形成的众多人的共同行为。集体行为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如时尚、骚动等。集体行为具有如下特征:群体性,集体行为是众多人共同的、一致的行为;匿名性,这是因为集体行为以群体的形式出现,责任分散,“去个性化行为”发生;非组织性,集体行为虽由许多人的行为构成,但却缺乏组织;突发性,集体行为常常是在现场突然发生的。

10.社会角色(1997,简;2000,简;2003,名;2012,名)

角色(role)原本是戏剧中的名词,它指的是演员在戏中扮演的人物。社会科学家将其引入到社会研究之中,产生了社会心理学和人类学两个学术研究传统,如米德的儿童角色扮演、林顿将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联系。社会角色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社会角色不仅是个人社会地位的表征,也是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规范。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社会角色分成不同的类型,最常见的有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规定角色和实际角色等。

11.先赋角色(2004,名),自致角色

先赋角色又叫归属角色,是指个人与生俱来的,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基础上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先赋角色是与自致角色相对的一种角色。先赋角色包括两类:一类是由遗传、血缘等先天或生理决定的,如性别角色、种族角色、年龄角色等;另一类是由社会规定的先赋角色,称之为制度性的先赋角色,最典型的就是世袭角色,如通过世袭获得的王位、贵族身份。先赋角色主要反映的是个人角色获得的被动性。

自致角色也叫成就角色,指的是依赖于社会成员个人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现代社会中的学校角色、职业角色中绝大多数都是自致角色。自致角色的特点是具有明显的竞争性,自致性角色的获得要靠个人奋斗。但社会学也认为,自致角色的获得除了与个人努力有关外,也与社会制度有关。在现代的开放社会中,人们通过个人努力获得自己所期望的地位和角色的可能性更大。

12.规定角色,开放角色

规定角色是指那些权利义务、行为规范有严格限制和明确规定的角色。法官、警察是最典型的规定性角色,人们在扮演这些角色时其行为受到很大的约束和限制。违反规定的行为将会受到惩戒,严重的会遭受法律制裁。在现代社会中,各种组织中的角色规范要求都比较明确,对某些重要职位要求更加具体和严格。

开放角色是指那些权利义务、行为规范没有严格限制和明确规定的角色。社会成员可以根据对自己社会地位和社会期望的理解,比较随意地去扮演这类社会角色。扮演这类角色时,个人有充分的选择余地。如在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就是一种开放角色。

13.理想角色,实际角色,角色距离

理想角色,对于处于任何社会位置、承担某一角色的成员来说,社会都为其设计了一套应该遵循的、理想的、被期待的行为规范来指导其行为,这套行为规范被称为理想角色。理想角色是以维持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发展为基础的,一般地,它是一种标准和较高要求。如古代儒家的三纲五常等。

实际角色是处于某一社会地位上的人实践其所应遵循的角色规范的情况,而实际表现出来的角色。

实际角色与理想角色之间的差距就是角色距离。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对游乐园中旋转木马的观察发现,这种木马只适合3、4岁的儿童玩耍,其他年龄的人则不能很好的进入角色。角色距离的研究表明,个人在某种角色上能否积极地发挥作用取决于他与该角色相适应的程度。但变化如此之快的社会,又哪有一成不变的角色,另外这种角色又是由谁规定的,自己活他人。

14.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指的是一个人承担某种社会角色,并按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行动的过程。“角色扮演”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社会心理学家米德提出的,米德从社会化的角度分析角色扮演对儿童成长的意义,认为儿童的各种游戏,如过家家等有利于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角色扮演一般需要经历三个阶段:角色期待、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还提出了角色扮演的技巧,如理想化表演,神秘化表演等。

15.角色混淆,角色紧张(2013,名),角色冲突,角色失败 角色混淆是指人们对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和角色规范认识不清,从而使扮演该角色的行为与其他角色的要求发生混淆的现象。角色混淆的发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角色认知不清,即人们对自己要扮演的角色规范认识不足;另一个是场景分辨不清,即角色扮演与一定的情景想联系,某种情景中的角色行为不能应用于另一情景中。角色混淆主要是社会化出现了问题。角色紧张是指个人在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中所引起的在时间和精力上的紧张。一个人并不仅仅承担一种社会角色,而是具有多种社会角色。当许多种角色同时对同一个人提出各种不同的角色要求时,角色紧张就会发生,即个人在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上就会发生矛盾。角色紧张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是长期的,长期的角色紧张会带来心理压力,以致引发心理疾病。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诸如此类的角色紧张更是时常发生,如许多人在家庭和工作之间就难以取得平衡。

角色冲突,围绕着某一社会地位而形成的一组角色被称为“角色丛”。在现实中,一个人同时承担了多种角色,而且其中的两种或多种角色对承担者的期待发生矛盾、难以协调,从而使角色扮演者左右为难,这种现象称为“角色冲突”。中国文化中常说的“忠孝不能两全”就指的是角色冲突。角色冲突反映了人们社会生活多样化、复杂化的现实。

角色失败是指个人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产生的极为严重的角色失调现象。它是一个人未能或无法成功扮演某种角色的情况。角色失败有两种情形:一种是角色扮演者未能有效地按照社会的期望进行表演,从而角色行为失败,如有的学生因各种原因而中途退学;另一种的是角色关系体系解体,原来的角色承担者无法再继续扮演原来的角色,如夫妻之间因各种原因难以适应而离婚。虽然角色失败属于负面事件,但处理得当也会为以后的成功角色扮演提供经验。

16.内群体,外群体

内群体和外群体,又称作“我群”和“他群”。这一对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在《民俗论》(1907)一书中提出的。萨姆纳认为,根据成员对自己与群体关系密切程度的自我感觉以及对不同群体的态度分为内群体和外群体。凡是成员感到自己与群体关系密切、对群体有强烈归属感的,就是内群体。而那些由他人结合而成、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的群体,就是外群体。内群体和外群体是通过“我们”和“他们”的群体界线来划分和定义的。这些群体界线,有的是有形的,如校徽就是一种群体界线符号,然而,更多的是基于一种感情上的亲切和态度上的认同。

17.参照群体(2014,名)参照群体也被称为参考群体,它是人们在确定自己的地位时进行比较的社会群体,或人们在决定其行为和态度时所参照的群体。参照群体是与所属群体相对应的一种群体,有的是人为树立的,有的是自然形成的。参照群体具有对照比较功能和价值规范功能,我们的自我估价会受到选择的参照群体的重要影响。因此,参照群体是个人社会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18.群体凝聚力(2008,名)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它是不同个体结合成群体的基本要素和内在机制。群体凝聚力表现为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之间的团结。群体凝聚力的发展一般表现为三个层次:第一是人际吸引,即群体成员由于某种原因而渴望相互接触的冲动;第二是群体规范的形成与遵从;第三是成员把群体的目标自觉地作为自己的目标,把群体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另外,群体凝聚力的形成还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群体之间的信息沟通、群体受到的外部压力等。

19.初级社会群体(2001,名;2006,名;2010,名;2013,名)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初级社会群体是最基本的一种群体形式,也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初级社会群体(primary group)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初,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其写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的。初级社会群体,也被称为首属群体、基本群体,指的是人们面对面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类型有家庭、儿童游戏群体、邻居等。初级社会群体一般具有以下特征:规模较小;持续的直接而全面的交往;人际关系密切;非正式控制。库利把初级社会群体称为“人性的养育所”,是培育个人的爱心和同情心的地方,是个人走向社会的桥梁。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998,名)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一部关于古代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起源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代表作之一。副标题为“就路易斯·亨·摩尔根的研究成果而作”,是在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一书基础上写出的著作。书中主要观点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发展,产生了私有财产,因此形成了阶级和阶级对立;由于各阶级的冲突导致以血亲家族为基础的旧社会被摧毁,被组成国家的新社会所取代;家庭制度受所有制支配。

夫妇式家庭

夫妇式家庭是有美国学者威廉,古德在其所著的《家庭》一书中提出的。夫妇式家庭的产生是与工业化有关的,传统的家庭是一个经济协作体,而现代化过程中,家庭的经济功能逐渐外移。使得夫妻关系逐渐平等。夫妇式家庭的特征主要有:择偶自由;婚后小家庭独居;对夫妻双方家庭同等对待。

核心家庭,主干家庭(2016,名),联合家庭

核心家庭,指的是一对夫妻与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

主干(直系)家庭,是核心家庭的扩大化形态,指的是三代或四代同堂,每代至多只能有一代夫妻,且最小一代上面的那一对夫妻必须健全。

联合家庭,指的是同一代中有两对夫妻生活在一起的家庭。

家庭生命周期(2003,名)

家庭生命周期(family life cycle)是反映一个家庭从形成到解体呈循环运动过程的范畴。美国学者P.C.格里克最早于1947年从人口学角度提出比较完整的家庭生命周期概念,并对一个家庭所经历的各个阶段作了划分。一般把家庭生命周期划分为形成、扩展、稳定、收缩、空巢与解体6个阶段。标志每一阶段的起始与结束的人口事件,如表所示

家长制,科层制(2006,名;2011,名)家长制是组织管理的一种方式,是传统社会中比较普遍的管理方式。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个人效忠、服从和信赖基础上的组织管理方式。家长制具有以下特点:组织管理的权力高度集中于组织最上层,不向下分权;最高管理人和领导人基本上凭个人经验进行管理;管理行为具有较大的随意性;组织的领导人把组织当成自己的领地,不容许他人干涉;组织中缺乏严格的办事准则,没有明确的规范。

科层制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根据理想类型观点提出的,指的是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模式和管理方式。科层制具有以下特征:组织中有严格的规则,它指导着各个职位上职员的行动,从而组织成员的行为都有章可循;组织中的成员都具有专业的资格;组织中中以事为中心,排除个人的情感。科层制有利于提高组织的合理性,提高组织的效率,但也容易造成对个人情感的忽视。乔治,瑞泽儿在1993年出版的《社会的麦当劳化》一书中对当代社会中的科层现象进行了描述。

社会人假设(1999,名)

社会人假设是对组织管中,对人性的一种假设,在传统的管理中,人是理性的存在,也就是“理性人”假设。但霍桑实验发现,在组织中,职工不仅有经济需要,也有广泛的社会需要,如心理,情感等,也就是“社会人假设”。社会人假设形成了全新的管理思路,突出了人在组织的因素。正式群体外的非正式群体就是社会人假设的一种表现。

社会资本(2000,名)

社会资本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组织社会学、经济社会学等领域中被广泛应用的的概念。系统的社会资本概念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的。他认为社会资本是实际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相互默认的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这种网络从集体拥有的资本的角度为各会员提供支持。另外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是个人之间的关系,它是由信任、义务和期望、信息网络、规范和权威等组成,是存在与人际关系结构之中并能为结构中的个人实现目标提供便利的东西。

单位制(2000,名;2003,名)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社会学家沃德关于中国国营企业的研究开创了单位组织和单位制度的研究。单位制是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实行的、以企事业组织为单位,承担政府的社会分工目标并对其成员进行全面管理的制度,执行这种制度的企事业组织被称为“单位组织”,简称“单位”。单位制具有 以下特征:功能合一;组织资源的非流动性;组织成员对组织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具有行政等级性。

社会分化(2007,名;2015,名)

分化是事物由同质性向异质性的变化过程。而从社会结构角度来讲,社会分化是指原来承担多种社会功能的社会单位变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个单位,以及诸多社会单位由地位相同变为地位相异的现象。在这里社会单位既指社会个体,也指各种社会群体。社会分化具有两个特征:功能专门化和地位多样化。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将社会分化分成不同的类型,最典型的是分为水平分化和垂直分化。

等级制度(2008,名)等级制度是在传统社会中,将阶级差别用居民等级划分而固定下来的制度。等级制度是划分社会集团的制度。其划分是以阶级分化为基础的,是阶级差别的一种形式。社会中不同等级成员的不同权利、义务及加入或排除于某等级的条件,都是由国家法定的。等级身份一般是世袭的;个别成员的身份有时因战功、贡纳或罪罚等而升降。等级制度的实质是法律规定了的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在欧洲的前资本主义社会中以及我国古代社会的某些时期都盛行过等级制度。

身份制度(2012,名)

“身份”一词具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在一定情景中对角色的区别,即人们在角色关系网络中所处的地位,应用于社会互动;另一种是人们在社会结构中对某一位置的评价,应用于社会分层。身份制是对各类社会成员进行社会声望评价并将其规范化、体系化的制度。它规定了不同类别的社会成员有不同的权利和机会,而且不同社会成员那以改变自己的身份。身份制度实际上是对社会成员进行划分的制度。如中国古代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就是一种身份制度。

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caste)是一些国家所采取的封闭性的社会分层制度。在这些国家中,一个人在社会分层的体系中的地位是一出生就确定的,即是先赋的,而且这种地位终身不变。在种姓制度中,不同种族之间是相互隔离的,不同种族之间的婚姻或性关系是被禁止的和违法的。族内婚是种姓制度的一个特点,它有助于保持本种姓内血统的纯正性和划清层次之间的界限,从而巩固种族之间的等级关系。如在传统印度,种姓制度从高到低依次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社会阶层,社会分层

社会阶层概念是社会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社会学把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原因而形成的,在社会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称为社会阶层。社会阶层是社会分化的结果。与社会分层相似的概念是社会阶级。马克思是从社会的不平等去看待社会阶级,期望用革命去改变不平等的实施,而韦伯则关注社会阶级中的地位,机会等因素。

社会阶层的划分有不同的标准,著名的由马克斯韦伯的权力、财富和声望分层体系,及马克思的生产资料占有划分等。

地位一致,地位相悖(1999,名)

不同的分层标准会产生不同的分层体系,因而同一社会群体在不同的分层体系中会有不同的地位。地位一致是指一些群体或职业在不同的分层体系中的地位大体是一致的。地位一致实际上反映了社会资源在不同的谁群体中分配相对集中的情况,即社会资源优先被某些社会群体所占有,而另一些群体很少占有资源。

地位相悖是指社会群体或职业在不同的分层体系中地位的排列完全相反。比如,改革开放初期对私营企业主的评价就是如此,私营企业主在经济标准中具有很高的地位,而在政治标准中则具有较低的地位。地位相悖反映了各种社会资源在不同社会群体中分配较为分散的状况,它是不同群体的在不同资源分配体系中各得其所,它反映的是社会结构多元化。

社会流动,代际流动

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在社会结构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移动的过程。社会流动不是物理空间上的流动,而是具有社会意义的、地位上的变化。判断某种变动是否属于社会流动,关键是看当事人在社会结构中获取或占有他所期望的资源的机会是否发生了变化。社会流动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划分成不同的类型,如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代际流动和一生流动等。

代际流动指的是子代相对于父辈而言社会阶层的变化。当子代的职业、地位与父辈相比发生了变化时,也就发生了代际流动在一个开放、不断不进步的社会中,代际流动在总体上也表现出向上流动的倾向,即子代的职业地位高于父辈。反之,在一个封闭的、停滞的社会中代际流动较小,子代的职业和地位具有更多先赋的色彩。

精英循环(1999,名;2002,名)精英指的是那些具有特殊才能、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活动领域具有杰出能力的成员。对精英的界定主要是看一个人在某一个领域是否有超凡的、出类拨萃的表现。意大利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帕累托是最早对精英理论进行系统论述的学者。他认为,精英这一概念与道德或名誉无关,它只是在一定圈子内“具有最高才能指数的人”。他把精英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政府中直接或间接发挥作用的人组成的统治精英;另一种是有其他人员组成的非统治精英。帕累托认为,精英地位是与卓越的才智相关的。当精英的地位与能力不对称时应该要求精英的循环,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而当已有的精英阻止具有非凡才能的人进入精英行列时,精英循环就会受阻,这样就会产生两个结果:或者是社会、国家动荡,衰败,或是用暴力推翻过时、无能的精英。

超稳定结构

超稳定结构是20世纪80年代由金观涛、刘青峰所写的《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一书中提出的。超稳定结构主要是对我国传统社会结构的一种剖析。在我国传统社会中,由于小农经济发达,工商业不发达,社会分层较为简单,社会流动的规模较小,也不剧烈。人们向上流动的的机会主要是读书和军功,中国社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稳定性社会分化和社会流动都不显著。

社区(2001,名)在社会学领域中,社区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9世纪末期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其所著的《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社区是指由具有共同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所形成的、关系密切、富有人情味的社会组合方式。在其后,社区的概念不断发展,综合来说,社区指的是聚居在一定地域内,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共同体。社区具有以下构成要素: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人群;一定的地域;共同的社会生活;社区文化;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城乡二元结构

二元结构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同时存在着有重大差别的部分,而且两者又相互隔离、无法沟通的现象。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在研究发展国家经济时提出“二元经济”理论,借用他的概念,我国社会学家提出了“城乡二元结构”概念。城乡二元结构指的是城市和乡村在经济类型和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居民收入、享受的社会福利待遇和受教育机会,乃至在政治与社会权利方面存在重大差别的现象。这一概念高度概括了我国的城乡差别,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对我国城乡关系造成的负面影响。

郊区化,逆城市化(2016,名)

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2005,名;2011,名)制度是经济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议题,并形成了著名的制度学派和新制度学派。正式制度是指人们有意识的创造的、正式的、由成文的相关规定构成的规范体系,他们在组织和社会活动中具有明确的合法性,并靠组织的正式结构来实施。非正式制度是指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不成文的、指导人们行为的道德观念、伦理规范和风俗习惯。非正式制度往往对正式制度发挥着补充、支持作用,重视个人的创造性。制度学派的诺斯曾经提出过“正式约束”和非正式约束。

制度化,制度变迁(制度生命周期),制度化,简单来说就是人们活动方式的模式化,规范化的过程,反映在人们重复的共同活动中。制度化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结果。制度化是一个过程,是指规范是人们在一定情景中通过互动、相互调整而逐渐形成的,并调节着其后的互动,使其稳定。通过这一过程,制度化的模式得以建立、维持或改变。制度化是一种结构,是指当人们的互动制度化时,可以说某一种社会结构也就存在了。对制度的起源,有两种观念:一种是自然起源论,一种是人为设计论。

任何社会制度都不是永恒的。制度生命周期指的是一种社会制度从其产生、不断完善到成熟、再到衰落直至消亡的过程。从功能角度讲,这一过程是:制度因不完备而发挥有限的功能--制度因成熟而发挥充分的功能--制度因落后于人们的需要而不能有效的发挥功能--制度因过时而不能发挥积极功能。制度生命周期包括四个阶段:形成阶段、成熟阶段、形式化阶段消亡阶段。

适度人口,结构性失业,结构性贫困(2005,名)适度人口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保持某种特定标准或指标达到最高水平所需要的人口数量。适度人口是一种理想状态。

结构性失业指的是因经济结构的调整而导致的失业。在结构性失业中,失业常常带有群体性特点,这种失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技术更新换代中会经常发生。

结构性贫困是指由于社会结构、社会分配制度而造成的相当数量社会成员的平困现象。比如一定时期政府忽视农民利益而使相当数量的农民处于贫困状态;劳动政策的调整使得大量缺乏竞争力的中年工人失业,导致家庭贫困。结构性贫困具有群体性特点,影响着社会结构的形态。

人性的自然秩序(2000,名)

人性的自然秩序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在其1901年出版的《社会控制》一书中 提出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大规模的向城市移民使城市中的越越轨和犯罪频繁发生,社会秩序称为问题。罗斯认为这种混乱与某些初级社会群体的解体有关,与人性的自然秩序被破坏,人们缺乏自我约束和相互约束有关。

罗斯认为,同情心、互助性和正义感是天生的,是人性的自然秩序。人性的自然秩序可以调节自己的行为,并与他人和平相处,从而维护社会秩序。但是在移居的城市中,某些初级社会群体的解体,人们的自我意识难以形成。这样人们生活在陌生的、缺乏同情和互相帮组的环境之中,各种社会问题就容易产生。罗斯认为,在人性的自然秩序遭到破坏下,要维护社会秩序就需要社会力量,这就是社会控制。

相对剥夺感

相对剥夺感是指人们面对自己实际达到的与期望达到的有一定差距时的心理感受,相对剥夺感实际上是不满足感或不满意感,这容易引发一致的行为。

结构性压力(2002,名)结构性压力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斯梅尔赛提出的一个概念,用来分析集体行为。他认为集体行为实质上是人在受到不可靠、威胁或极度紧张等压力下,为改变他们的环境而进行的尝试。这是结构之下对个人心理上的反映。他指出集体行为发生的六个条件:结构性助长、结构性紧张、概化信念、催发因素、行动动员和社会控制机制。

文化堕距

“文化堕距”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在1923年出版的《社会变迁》一书中首先提出。他用这个概念来说明在社会变迁中由于社会各部分变化的速度不同而产生的种种问题。奥格本认为,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物质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变迁速度往往是很快的,而制度与观念等部分的变化则较慢,这就产生了一种迟延现象。他认为,有的迟延现象可延续较长的时间,有时甚至达数年之久。这种迟延产生的差距即文化堕距。

社会趋同论(1998,名)

“趋同”原是生物学术语,20世纪40年代后,西方学者将这一术语引入社会科学领域。美国社会学家索罗金在1949年所写的《俄国与美国》一书中首先使用这一慨念。社会趋同论认为,所有社会和民族都将普遍经历现代化过程,并形成大体相同的社会特征,即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组织管理上的科层化、城市化和文化的世俗化。社会趋同论认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是现代化不同阶段的体现,发展中国家经过现代化过程,最终会会形成发达国家。社会趋同论的理论基础是工业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性,但却忽视了文化的影响。

后工业社会

后工业社会这一概念是由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其所写的《后工业社会来临》一书中提出的。在这本书中写道,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70年代出现的种种迹象表明,在今后的30-50年里,人们可以看到一种可以称之为“后工业社会”或“知识社会”的社会形式出现。后工业社会具有以下特征:服务性经济的创立;专业和技术阶级占据优势地位;理论知识的首要地位;对技术的发展进行规划和控制;新的智能技术的兴起。后工业社会反映的是技术变迁所引发的各种经济、社会、政治的影响。

风险社会,有组织的不负责任

上一篇:办理社会保险的相关程序下一篇:小学生暑假作息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