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案-格尔尼卡-教学教案

2024-04-26

美术教案-格尔尼卡-教学教案(精选9篇)

篇1:美术教案-格尔尼卡-教学教案

初中美术:美术教案-格尔尼卡

美术教案-格尔尼卡

一、教学目标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格尔尼卡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格尔尼卡

(二)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格尔尼卡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格尔尼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二)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三、前准备

(一)学生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铅笔、本。

(二)教学器材:多媒体教室。

(三)教学:“格尔尼卡”、“

9、11事”。

四、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第一时:以欣赏为主。

导入

:屏幕上出现“格尔尼卡“的作品。学习新内容:

1、感受作品的整体氛围(获得初步的整体印象)。

2、了解作者的艺术思想、艺术品味和艺术风格。立体主义——这种创造视觉形象的革命性手法是法国画家毕加索和勃拉克在20世纪的头十年所创立的。虽然,立体主义呈现出抽象的几何状态,但事实上它却是在描绘真实的形体。这些画布上的平面物体,同时呈现了各个视角下物体的各个平面,是一种通过二维空间诠释物体的新颖方式。这种创新重新确立了形体与空间的相互作用,改变了西方艺术的进程。毕加索说:“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可见,立体主义并不拘泥于客观的视觉感受,而更关注对形象的主观创造。象征——是用一种形象和事物代表另一种事物和意义的方法。通常是用一种具体的形象代表抽象的意义。例如,龙就是一种象征,它代表着什么呢?《格尔尼卡》中的马、牛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

3、简单描述:画面上表现了木然屹立的公牛、濒死嘶鸣的马、奔跑的脚、举油灯的人、断臂倒地的士兵、抱着婴儿嚎啕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者等。

4、分析作品:全画只用黑白灰,更加突出了口恐怖的气氛。构图饱满,以不安、强烈、破碎的形象、冲撞的动势、惊恐的气氛和灾难的象征混合于一体,打动着每一个观众的心。这一切使《格尔尼卡》成为上世纪少数几真正具有大众意义的作品之一。、诠释作品:作品表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法西斯空军野蛮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此画不是用写实的手法进行报道,而是采取象征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暴行。如:公牛头象征残暴和黑暗;马的嘶鸣象征痛苦的人民;像眼睛的灯象征光明、希望;手举油灯的女人象征光明、和平等等。作品以二维空间来诠释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物象,并把看到的物象分解成几何形体,然后主观地重新组合,构成画面,以追求物象形态的动感、变化。

6、评价作品:画家采用半抽象(意象)的立体主义手法,以寓意和象征的形象把法西斯令人发指的暴行揭露出来。这些超时空的形象组合蕴含了画家愤懑的抗议。这种打破空间界限的绘画形式,使画面失去错觉性深度的效果,以一种史诗般的悲壮触动着观众的视觉和心灵。因此,这幅画成了20世纪美术史上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练习活动:

1、学习评价:(1)我明白毕加索从多个角度来

观察物象,并在平面作品上营造错觉性深度的空间。(2)我明白立体主义从不同角度观察物象的含义。(3)我明白立体主义绘画并非把描绘对象画得如我们的眼睛所见般的真实。(4)我能仿效毕加索从不同角度观察及描绘物象。()我对自己在学习活动中表现的评价。

2、后随想:(1)对立体主义的绘画理论和方法我感到能理解或很难理解,因为:(2)我喜欢或者不喜欢用立体主义的绘画方式作画,因为:

后准备:搜集有关“

9、11”事的资料,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准备所需要的工具和材料。第二时:创作练习

一、出示:请同学们看一段“

9、11”恐怖分子袭击美国纽约的录象。“

9、11”事虽然与格尔尼卡事不同,但性质是一样的。让我们学习毕加索,以“

9、11”为题材创作一幅画。

二、练习活动:创作一幅以“

9、11”事为题材的绘画,并用简短的文字写出创作心得。形式不限,单色、着色、漫画、抽象、写实、电脑创作、拼贴资料均可。学生活动通过查阅资料回答问题如:格尔尼卡、毕加索用简单的形容词,回答对作品的初步印象。如:沉重、灰暗、凌乱、恐惧等。简单回答如:背景、内容、方法、色彩、作者等等作者介绍见本第3页请一同学阅读。学生略答。仔细观察作品,学习观察和描述自己的所见。在描述的基础上分析作品,由感官优先,进入到思维的主导状态。透过表面,更深地理解作品的意蕴。对作品的意义进行诠释,并理解作品在艺术形式上的特色。综览所有要素后,对作品进行归纳性的评价。学会思考和表达。将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认识以书面的方式表达出来。后思考搜集资料以“

9、11”事为题材将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认识以自己创作的方式结合起来,旨在加深对《格尔尼卡》的理解。教师活动引出问题这幅作品名称是什么?作者是谁?说一说你对这幅作品的整体初步印象?归纳:欣赏美术作品感受固然重要,但是还要注意理性的思考与分析。欣赏作品,你想从哪些方面深入了解呢?你对毕加索有多少了解?你知道他的艺术思想和艺术风格吗?呈现图片资料:《蒙娜丽莎》《哭泣的女人》以感官感受画面,对作品进行描述。作者为什么用黑白灰而不用其他更丰富、鲜明的色彩呢?这些人和物画的完整吗?作者采用了什么艺术形式表现的?这作品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的呢?出示:详细介绍作品内容以及作品所表现的形式。你能根据以上的描述、分析和诠释的结果,评价这作品吗?布置下一节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提高技

篇2:美术教案-格尔尼卡-教学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多采用了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认识作品的艺术语言。油画《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幅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法西斯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场面。毕加索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表达了毕加索对法西斯战争罪恶的愤怒之情。《格尔尼卡》一画激起了国际舆论对法西斯罪恶行径的强烈谴责。本课时教学通过对《格尔尼卡》一画的欣赏,帮助学生对毕加索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理解,学习毕加索运用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为初一年级的新生,他们的美术理论知识掌握的较少,缺乏一定的欣赏方法的指导,甚至仍然用像不像来评价作品,加上欣赏时不会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艺术风格来分析,所以常常看不懂,看不出好在哪,甚至还认为“难看”。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尽量从学生能接受的程度出发来有效化解本课的教学难题。把对《格尔尼卡》的欣赏更多地围绕在美术创作的本意上来,即毕加索是怎样创造性的应用立体主义这一形式来充分表现战争这一主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作品《格尔尼卡》,理解象征性和立体主义结合的表现形式。认识毕加索的艺术风格、创作背景时代、生平以及主要的美术作品。

2、能力目标:感受艺术大师的创造性思维,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象征性绘画的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爱国、爱和平的主题思想,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感受画家通过抽象的艺术语言所表达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作品《格尔尼卡》中的具体运用。

四、教学方法: 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运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兴趣,分组讨论法,体验教学法,充分运用课件,不断采用欣赏、质疑、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格尔尼卡”课件、影视资料、准备铅笔、图画本、课本。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初步欣赏作品---作品背景介绍---作品分析---画家简介并欣赏其它作品----深入感知作品---小结评价---拓展学习。

六、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空袭格尔尼卡的视频,让学生聆听是什么声音?看到了什么?能联想到什么样的场面?

学生回答:飞机轰炸声、人惨叫声、建筑倒塌声、战争场面等。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幅画和战争有关的美术作品,这幅画出自一位二十世纪“最伟大、最杰出、最富创造性、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手,谁能猜猜看,这位艺术家是谁? 学生:西班牙画家毕加索 大屏幕显示毕加索的照片和名字。

教师提问:仔细观察《格尔尼卡》给你的第一印象和总体感受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乱 怕 繁 灰 美 丑等(作品给人混乱、恐怖的感觉等)

(二)学习新课

(1)、初步感受《格尔尼卡》 教师抓住“乱”提问:画面是因为什么显的“乱”呢?“看不懂”又是因为什么看不懂呢?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色彩主要是黑白灰来表现的,画家为什么创作了一幅这样的作品?引入下一个环节。学生谈感受:(是因为画中的形象乱)(2)介绍作品背景

毕加索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幅作品呢?它的创作背景是什么呢?

1937年4月26日发生了法西斯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镇上的无辜居民惨遭屠杀。毕加索义愤填膺,随即拿起画笔,进行构思,终于以此事件为题,画了这一幅震撼画坛的《格尔尼卡》。

(3)、深入欣赏分析《格尔尼卡》:

画家仅用了6周时间便创作了长7.8米,高3.5米的作品,用艺术方式记录了这场战争,那么画中有哪些形象?他们又有什么象征意义呢?

1、牛的表情怎样?它代表什么?

牛:呲牙咧嘴,恐怖的牛头露出残忍的狞笑,它代表了法西斯的残暴。

2、马代表什么含义?

被刺伤的马昂着头张嘴发出哀鸣,据画家本人说,这匹马象征受苦受难的西班牙人民。

3、战士的手里拿着什么?他的表情是怎样的?

右手握着折断的剑,肢体残缺,死不瞑目,剑旁有一朵鲜花,这是对死去战士的悼念。

4、母亲发出了怎样的声音?这一切都说明什么? 发出哀鸣,悲痛欲绝的母亲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喊。表达死去孩子内心的痛苦。

5、灯在这里象征什么?

灯:在混乱中这只像眼睛一样的灯发出耀眼的锯齿状的光芒,强化了扭曲的痛苦和悲痛的气愤。(像眼睛似的电灯,灯光像锯齿一样的射向四周,画家用这些象征性的揭露,将这一切罪恶和黑暗置于光照之下,让全世界人民都明了战争的罪恶。)

6、举灯的女人象征什么?

从窗子里探出身体的妇女,右手举着一盏灯,灯的左上方有一盏像眼睛似的电灯,灯光像锯齿一样射向四周,画家以此向全世界揭露这一切罪恶和黑暗。象征人们渴望和平与自由。

7、跳楼的人发出怎样的喊声?

一个女人从楼上跌下,她举手抬头向上呼救,无助,充满了悲剧气氛。

8、奔跑的人造成怎样的气氛?

她的眼神里充满了迷惘与渴望。惊慌失措、惊恐。

小结画面内容:这幅画运用立体主义的绘画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悲痛欲绝的母亲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喊;恐怖的牛头露出残忍的狞笑,它代表了法西斯的残暴;被刺伤的马昂头张嘴发出哀鸣,据画家本人说,这匹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人民;一名倒下的战士右手握着被折断的剑,剑旁的鲜花表示对死去战士的哀悼;一个女人从楼上跌下,她举手抬头向上呼救,充满了悲剧气氛;从窗子里探出身体的妇女,右手举着一盏灯,灯的左上方有一盏像眼睛似的电灯,灯光像锯齿一样射向四周,画家以此向全世界揭露这一切罪恶和黑暗。

小结:这些形象在作品中有着丰富的象征含义。整件作品充满了悲伤、痛苦、恐惧,控诉了法西斯的冷酷和残暴。(4)整幅画用什么色调描绘?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色调?这幅画的画面内容看上去显得比较凌乱,画家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绘画形式表现战争题材?

整幅画用黑白灰三色绘成,错综复杂的黑白灰色块造成画面阴郁、恐怖的效果;不规则的线条形成的角和弧的交错,给人一种支离破碎和**的感觉。画面沉重又压抑,充满了悲剧气氛。

这幅画控诉了法西斯的罪恶,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示了悲哀和同情。这幅画曾到挪威、英国、美国各地展出,反响非常强烈。本世纪40年代借给美国纽约现代博物馆,1981年归还西班牙,现在珍藏在马德里苏菲亚王妃艺术中心。

(三)毕加索生平、作品、风格。

了解毕加索生平和艺术成就。----立体主义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欣赏不同时期的作品和风格。(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立体主义时期、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的代表作)。

(四)小结评价,谈欣赏感受(请同学们谈谈这节课收获)引导学生谈感受。(作品形象、内涵、背景谈。可以看出毕加索是一个热爱祖国,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的人。)今后我们欣赏抽象作品时不能用像不像来评定了,要结合作品背景及绘画风格来理解作品内涵。

(四)知识拓展

篇3:美术教案-格尔尼卡-教学教案

中学男子1000米、女子800米跑是中学体育锻炼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主要项目。但同样,在每个学期的800米、1000米测试中也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耐久跑项目由于其本身的特点,是通过不断挑战自我生理反应,克服“极点”生理现象,并冲破此过程中因生理反应造成的心理畏惧、抵触情绪和人性惰性来提高耐力素质的。

从当今学生的家庭状况、生活条件等方面分析,绝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宠爱造成了他们娇生惯养,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和毅力。直接导致了孩子们在进行耐久跑锻炼中对痛苦的忍受力低下、心理疲劳感到来更快的现状。

新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 如何在耐久跑教学中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也成为广大一线教师探索、研究的内容。以下为笔者在耐久跑教学中运用“莱格尔”跑进行了体会。

二、关于“莱格尔”跑

“莱格尔”跑是篮球裁判员体能测试内容之一。它是根据音乐节奏由慢到快进行20米间的折返跑。在可谓残酷费力的折返跑中,却因为音乐的引入而显得些许的轻松、浪漫。在一段比迪斯科节奏略为舒缓的音乐中,一个悦耳的男中音伴随着音乐用英语提示着练习的注意事项,伴随着五四三二一的倒计时,在“嘟”声的提示中开始跑动;过程中用英语语音不断提示着折返跑的次数。“嘟” 声节奏的控制也从开始的间隔8秒,逐渐缩短到间隔3秒。测试速度由慢到快,符合人体运动规律,模拟出了耐久跑各阶段的节奏特点。跑程中要求学生在“嘟”声中踏到标志线或标志物才可折返。英语语音读数共194次,有效时间约18分钟左右。

笔者通过在教学中的实际运用发现,这项测试篮球裁判员体能的方法,可以很好地被借鉴和运用到体育课耐久跑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调控,学生很乐于在“莱格尔”跑音乐的配合下进行速度及耐力的体能练习。

三、“莱格尔”跑在教学中运用的分析和体会

1.分层教学性强

作为中学生,由于年龄、性别、身体素质乃至心理状态的差异, 在耐久跑中体现出来的差异性是非常大的。学生耐力素质(或身体素质)的高低、心理承受能力的强弱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和测试后,教师基本都能掌握,这为分层教学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由于“莱格尔”跑是通过控制跑的节奏和节奏跑的时间的一种跑法,因此笔者在教学中运用了设定不同跑距练习法,根据练习需要在练习过程中调整跑距练习法和截取音乐不同起止点进行练习等方法。

设定不同跑距练习法。针对学生年龄、性别、身体素质、心理状态的差异以及采用该跑法的不同阶段,通过对跑距的不同设置,循序渐进地、分层地对学生进行练习,可以激发和提高学生在练习中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练习过程中调整跑距练习法可以借助观察,有针对性地对能力较低或生理产生不适的学生进行调控练习。如,音乐中英语读数1~40采用18米折返跑,读数41~60采用15米折返跑,读数61~ 80采用12米折返跑。

截取音乐不同起止点进行练习的方法是通过截取5或7分钟及以上5分钟或更长时段的音乐,在前期练习的基础上,在心率恢复到120次左右时进行的一种强化性、反复性练习手段。它在运动训练中非常适用。

“莱格尔”跑音乐从头开始的练习,适合未经准备活动者直接进行练习。截取音乐时间在5分钟以后的练习,适合已做好充分准备活动者,直接进入较快的速度耐力练习,可以提高练习效率。

2.练习的强度和负荷得到有效保证

运动训练学告诉我们,耐久跑练习的最佳练习强度是每分钟心率控制在120次~160次之间。笔者通过练习发现,在不进行任何准备活动下,直接进行15米间距的“莱格尔”跑,经过8~10分钟左右学生心率基本上可以达到120~140次/分钟,再经过3~5分钟的持续的节奏跑,心率可以达到140~160次/分钟。完全可以达到练习的效果。15米间距,10分钟跑程为1290米,12分钟跑程为1620米,15分钟跑程为2160米,18分钟跑程则可达2760米。若间距为18米时,则跑程分别为1548米、1944米、2592米和3312米。而且我们可以从音乐的节奏中发现,节奏是由慢到快,循序渐进,分别在2分钟(20次)、5分钟(38次)、7分钟(56次)、10分钟(86次)、12分钟(108次)、15分钟(144次)、17分钟(170次)、18分钟(184次)开始都提示:a let fast(再快一点),间隔时间也从起始的8秒到逐步的减1秒,最后强度维持在3秒钟内完成18分钟的跑程。可以说,不仅从运动负荷上,而且在运动强度上都可达到中学生耐久跑练习的效果,且模拟出了该项目在测试或竞赛时的特征。

3.对场地的布置和要求相对较低

“莱格尔”跑无需标准的400米运动场。只要在一两片篮球场或相对集中、宽敞的区域,在音乐能覆盖的范围内,我们即可开展练习。

4.教学的可控性增强

相信同行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在标准田径场上练习耐久跑时, 我们往往喊破了嗓子,学生还是我行我素,不听指挥和要求。而“莱格尔”跑因场地要求相对集中,一般在3~4片篮球场上练习,学生就在身边,教师通过短距离的走动就能掌控全局,有助于直接调控和指挥。学生在统一的节奏下,教师的要求和指令能清晰地传达到每一个学生。

由于场地的相对集中,更有助于教师观察到每个学生的练习投入程度、练习状况和生理反应,以便及时进行跑程的调整和对学生心理状况、情绪波动进行激励和干预。

5.有助于调整学生心理状态,转移学生心理畏惧感

长距离练习,对于所有的学生来说都有畏惧心理。短距离1米、15米、18米乃至20米的随音乐折返跑相对以往400米跑道上4~6圈的各种变速跑、匀速跑、追逐跑来说,距离数字的暗示功能让男女学生在心理上起到一种微妙的变化,加之练习过程中音乐的介入、英语的提示能让学生注意力得以转移,在跑动次数不断的突破中又给学生带来实力的体现和自信心的增强。在此练习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忽略了时间的要求和音乐节奏的控制。通过教师适时恰当的语言激励和调动,学生内心对自身能力、实力的了解、知晓,能让学生很容易投入到此项练习中去。

6.音乐的可操作性强

本文中第二点中曾说到,“莱格尔”跑音乐的节奏有鲜明的特点,即音乐节奏是由慢到快,循序渐进,分别在2分钟(20次)、5分钟(38次)、7分钟(56次)、10分钟(86次)、12分钟(108次)、15分钟(144次)、17分钟(170次)、18分钟(184次)处都有a let fast(再快一点)的提示,在其每一分段时间里,速度节奏从起始的8秒到逐步减至3秒。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根据练习需要,可通过相关视频软件,自由截取、编辑,灵活地运用到练习中去。

四、运用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1.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

课前要用适宜的语言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挑战练习的积极性和勇气。

2.精心布置练习场地

由于跑步总是相对枯燥乏味的运动,因此,在场地布置上尽可能色彩化、图案化,提高视觉冲击力,增加学生兴趣感。

3.强化课后及时分析和总结

“莱格尔”跑后,相当一大部分学生会惊讶自己跑的能力和实力,因此,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全体总结鼓励和个别表扬,是激发学生继续练习、克服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的有效手段。

4.“莱格尔”跑需要与常规的耐久跑练习方法相互交融

篇4:浅谈哈尼卡剪纸带入小学美术课堂

【关键词】音乐教学     积极参与      音乐素质

哈尼卡是达斡尔族民间艺术,它是土生土长的,有着强烈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气息,是达斡尔族小姑娘玩“过家家”游戏的纸娃娃,体现了童年的情趣,也反映了古老的达斡尔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时代的发展,网络的冲击,传统的达斡尔族哈尼卡早已无人问津,电视、电脑、各种高档玩具早已取代了它,哈尼卡面临失传的境地,但国家很重视少数民族文化,内蒙古自治区把哈尼卡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将其保留在达斡尔族博物馆中。我身为达斡尔民族的一员,并从事教师职业,应当把传统的哈尼卡带入我们小学美术课堂中,让孩子们认识哈尼卡,喜欢哈尼卡,鼓励孩子们争当哈尼卡传承人,为推广和传承哈尼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哈尼卡是达斡尔族传统的民间剪纸艺术,是民族艺术中的璀璨奇葩,更是弘扬地方达斡尔族民族文化、振奋地方达斡尔族民族精神的极好教育资源,把哈尼卡带入小学美术课堂,不但可以从小培养孩子对家乡文化艺术的热爱,发掘和传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情感,而且还可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哈尼卡玩具

“哈尼卡”是纸做的小纸人,是达斡尔族小女孩喜爱的玩具娃娃。达斡尔族小姑娘每人都有几个到几十个哈尼卡。几个小伙伴们在炕上摆出各自的哈尼卡,组成一个家庭老小几口人或十几人。

哈尼卡分为两部分,人物头形和圆锥形的人体组合而成,可以站立,有几厘米到20厘米高。制作哈尼卡时,先用一张纸对折剪出对称的各种人物哈尼卡头形,头形剪出后,把它用浆糊贴在一根小细棍上,其身体部分是用各色彩纸卷起做成圆锥形,把贴有剪纸头形的小细棍插进圆锥形身体的上部,简易的哈尼卡便成形了。小孩子们大多数只剪出简易的哈尼卡便能玩游戏了。

大人们的剪法就不同了,头饰部分:哈尼卡女式头饰可以剪出凤凰型的、小燕子型、鹿角型的等等,男士可剪出各种礼帽型。身体部分:圆锥形身体上配上达斡尔族长袍。根据男女老幼剪出不同的哈尼卡服饰,有的剪制出坎肩、马褂,有的在领口、大襟、下摆、袖口处,配贴各色装饰花边等。小孩子们在玩游戏时往往互相会炫耀谁的哈尼卡最漂亮。

二、哈尼卡剪纸的意义

剪哈尼卡,可以提高手脑协作能力,使学生的手部小肌肉得到锻炼,提高手部动作的灵活性。剪纸需要注意力集中,手眼协调,不断调整剪刀的运行方向及力度,才能剪出物象。这样就会使学生的有意注意、观察的顺序性得到了发展。学生画画可以边画边想,而剪纸必须事先想好,根据自己头脑中感知过的物体表象,进行设计构思、加工,在想象创造新的事物。

三、让哈尼卡剪纸艺术进入小学美术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儿童,想让他们接受哈尼卡剪纸这一地方民族艺术,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但小学生对形象夸张、色彩艳丽,对比强烈的一些美术作品还是有很强的兴趣的,而达斡尔族民间的哈尼卡剪纸艺术作品正是具有这些优势。于是,我把我的哈尼卡作品带进美术的课堂,展示给学生欣赏,让他们零距离接触哈尼卡剪纸艺术,我还当场剪给学生看,他们看到我像变戏法一样剪出各种哈尼卡头饰,高兴極了,这些哈尼卡作品引来了孩子们关注的目光,原来用纸能剪出这么多漂亮的哈尼卡啊!

四、学习哈尼卡剪纸的方法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内容的选择上,首先选择较为简单的哈尼卡,通过多种方法让孩子发现哈尼卡剪纸的奥秘,在剪头饰时,首先看我怎样折纸,怎样拿剪刀,从哪里开始剪;剪出对称的花朵、鹿角、蝴蝶、小鸟时,学生们很感兴趣,学习情绪高涨,也学着折、剪。从而使学生很自然地学会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方法。当学生打开自己的作品时,一种喜悦与成功的感觉油然而生,展示在自己面前的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新奇画面,这种惊奇的感觉激发了学生再去实践。这时,我抓住时机,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在实践与再创作的同时适当增加难度。例如,头饰上的小鸟图形上添加些较难的图案与花纹,增加作品的美感。在剪服饰时,体现达斡尔族的服装特色,长袍、立领、旁开襟,在领口、袖口、大襟、下摆处,配贴各色装饰花边等。同时对学生讲解古老的达斡尔族是生活在大深林中的,因此哈尼卡的头饰、服饰花样多数是离不开自然环境的,离不开花、草、树木,离不开鱼、鸟、兽等。将学生当中做得好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们欣赏他们的哈尼卡作品。在大家的惊讶羡慕中顺势引导:“只要努力我们也可以做出这样漂亮的作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初步掌握了基本方法,剪出了自己的哈尼卡,体验了成功的愉悦感,如此会给学生一种无形的动力,有了动力学生就会主动思考了,并自觉采取行动。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对哈尼卡剪纸创作有了浓厚的兴趣和热情,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五、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哈尼卡剪纸活动不仅仅只是剪纸技能的发展,而是语言、创造力、动手、想象、观察、审美等一切能力的全面培养和发展,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冶炼。学生在作品制作中,不再是单一的模仿,而会有自己的思考,如装饰哈尼卡的衣服时,剪出的花纹各式各样……这是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才使创作有了保证,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得到了促进。哈尼卡剪纸对学生的强烈吸引力在于它具有可塑性,具有魔术般的变化。这使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有一种“玩纸”的感觉。儿童的天性使“玩纸”受教于其中,美育于其中,也乐在其中。

六、争做哈尼卡的传承人

篇5:美术_格尔尼卡说课教案

我说课的题目是《格尔尼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和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这节课选自美术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十三册第一节课第一课时,本课是对毕加索代表性作品《格尔尼卡》的欣赏、讲授、评述为一体的综合课。属于本单元中“欣赏,讲解”学习领域,在教学中通过对作品的欣赏.讲授和评述来使学生认识了解作品,激发兴趣,培养自主欣赏的能力.本课旨在让学生赏析作品,深入了解画面所包含的内容和作者创作这幅画的历史背景以及画面形象的象征意义、作者的生平和这幅画作的艺术风格,重点是弄懂作品所展示的形象是什么,这些形象的象征意义及艺术手法。2.教学目标: 根据《美术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本着提高学生艺术感知能力和审美辨别能力,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对《格尔尼卡》进行赏析,了解作品的内涵,作者毕加索生平和艺术风格,并欣赏其代表作品.2).能力目标: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逐步提高学生的视觉感受能力,感知名家作品的艺术魅力。

3).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作品背后包含的历史,反思战争,珍惜和平,形成公正的审美观。

设置目的:通过对《格尔尼卡》这副作品的赏析,增长艺术知识,陶冶审美情操,提高学生对西方现代绘画作品的欣赏能力。3.重点和难点

重点:赏析《格尔尼卡》,弄懂画面包含的内容及意义,使学生从艺术形式和现实意义上认识《格尔尼卡》的价值,并以此培养学生珍爱和平的情感。难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西方现代绘画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尤其对于现代绘画中的立体主义是学生理解上最难掌握的。

设置目的:《格尔尼卡》这幅作品在西方现代绘画中具有极其重要历史和艺术价值,故而能够做到使学生能够真正了解这幅作品也就等于在他们面前打开了一扇走进西方现代艺术的大门,并且借此来回顾历史。4.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1.作品资料及简介

2.画家的个人生平,故事,艺术历程和艺术风格等文字资料 学具:1.学生收集的作品文字资料与图片资料。5.课时:1课时

6.授课对象:初中一年级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我将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指导: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根据教材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要。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顺利实现教学目标,以实例为线索,充分动用教具,不断采用“欣赏,启发、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例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动脑的积极思维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做法如下:

1、情境再现法

在本课教学中,由于欣赏的绘画内容与形式比较难以理解,如果像传统的欣赏课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这样的方式进行讲解,可能会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缺乏,所以我运用了多次的情景模拟和体验,使学生能够在这样直观的过程中感受作品,在情感上达到和作品的共鸣。

2、德育渗透法

这幅作品本身便是为了抗议法西斯暴行而创作的,所以又被誉为“声讨暴行的檄文”,因此我在本课中,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运用德育渗透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和平主义的思德教育。学法指导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可见教师的重要任务“不仅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因此,对于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我的做法是:

1、自主探究学习法

在教学中,我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充分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思考——讨论——评述”的方式对作品进行赏析。

2、合作交流法

学习活动中,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见解,目的是给学生之间提供不同的学习对象,听取不同的看法,分享彼此的经验,拓宽学生思路,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手段: 根据本课图片多、资料多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更近距离的接近作品,从而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认识作品,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我在这节课上以“欣赏作品――分析作品――评价作品”为主要教学环节来展开、深入课题。

1.组织教学:起立问好,集中学生注意力,确认学生进入角色 2.导入新课: 1).提问导入,激发兴趣。

怎样让学生对本课产生学习兴趣,并对美术产生一种持久的兴趣,从而达到课程所要求的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呢?上课后,我先提问:有哪位同学知道毕加索?有谁知道他有哪些著名作品呢?引起学生对毕加索以及他的作品的注意,以此引出这节课要讲的内容。2).出示课件,初步了解和感受

这一环节是将准备好的资料图片投放在大屏幕,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交流,1、画面中可以看到那些形象?然后在在屏幕上详细的按画面所有的形象作出讲解: 画中右边有一个妇女举手从着火的屋上掉下来;另一个妇女冲向画中心; 左边一个母亲与一个死孩;

地上有一个战士的尸体,他一手握剑,剑旁是一朵正在生长着的鲜花; 画中央是一匹老马,为一根由上而下的长矛刺杀,左边有一头举首顾盼的着的牛,牛头与马头之间是一只举头张喙的鸟;

上边右面有一从窗口斜伸进的手臂,手中掌着一盏灯,发出强光,照耀着这个血腥的场面。

这也是本节课讲授的重点之一。这些问题让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后,教师再适时地介绍作品创作背景及作品在当时的社会意义,为学生深入理解画面创设一个情景:《格尔尼卡》表现的是1937年4月26日,德国法西斯空军为试验炸弹的威力轰炸了西班牙巴斯库的一座小镇格尔尼卡,使2000名无辜人民丧命。这一事件震撼全世界,也震动了画家毕加索,他创作了这幅巨画,抗议德国法西斯的暴行。画里没有飞机炸弹,却充满了恐怖、死亡和呐喊。画的背景布满黑暗,那盏光明的灯照射着这血腥的场面,好似一个冷酷而凶残的梦魇笼罩着全画。而画家之所以如此表现这一事件,也与他儿时的经历有关:1884年,毕加索3岁的时候,在西班牙马拉加发生了地震.那天晚上的尖叫.惊恐.毁灭.火焰都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爸爸背着他走出房间,母亲举者等照路.那场自然灾害带来的印象,成为他描绘战争灾难的基础。

然后,给学生时间默默体会一下画面中的场景。

设置目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描述画面:牛,马,灯,抱着孩子的母亲,战士的尸体,跳楼的人等一个个战争场面。运用情景感受方法,使学生从情感上体验作品,从与初步感性认识的反差中帮助于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3).了解作品,体验风格.画家作为立体派的代表人物,也充分的立体主义这种艺术手法运用到这幅作品中。在作品中,画家采用半抽象的立体主义手法,以寓意和象征的形象把法西斯令人发指的暴行揭露出来。这些超时空的形象组合蕴含了画家愤懑的抗议。这种打破空间界限的绘画形式,使画面失去错觉性深度的效果,以一种史诗般的悲壮触动着观众的视觉和心灵。然后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那什么是立体主义呢?来引起学生注意,然后再在幻灯片上展示答案,并出示一些毕加索立体派风格的作品,初步感受立体派艺术风格。

接着让同学们思考并做出回答:作品也运用了象征的手法,那你知道画面中的灯牛马有什么象征意义?依次加深对作品的了解。

灯是比喻光天化日或一只眼睛在浓重的黑暗中注视着这幕惨剧. 公牛是残暴和黑暗, 那匹被长矛刺穿了躯体的马代表人民. 4).作品评价

此画结合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痛苦、受难和兽性。这一切使《格尔尼卡》成为上世纪少数几件真正具有大众意义的作品之一,也是20世纪世界美术史上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

情景假设:曾经有一位德国法西斯军官指着《格尔尼卡》对毕加索问:“这是您的杰作”?毕加索当即反驳:“不!这是你们的杰作。”从中你可以看出他性格中的哪些方面? 5)布置作业:

《格尔尼卡》反映是二战时期德军的暴行,但它的创作也与画家经历的地震有关。而在2008年5月12日下午四川省汶川发生了8.0级的大地震.那么同学们就以这场自然灾难为题材创作一幅绘画作品。

要求: 形式不限,单色、着色、抽象、写实、手绘或材料拼贴都可以,8开纸大 设置目的:情景假设除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还让学生以口头与书面的不同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从而使学生能够从理性认识上欣赏作品,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课堂评价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教师展示作品,让学生进行欣赏,然后进行提问并伴随有讲解,欣赏之余使学生加深了印象,更有利于学生理解作品,体验大师作品的魅力,同时不忘过去历史,反思战争。

篇6:七年级教案第一课 格尔尼卡

自学提纲

学习目标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2、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2、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自学检测

1、这幅作品名称是什么?作者是谁?

2、说一说你对这幅作品的整体初步印象?用简单的形容词,回答对作品的初步印象。如:沉重、灰暗、凌乱、恐惧等。

3、这件作品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的呢?

4、这些人和物画的完整吗?

5、作者采用了什么艺术形式表现的?

6、作者为什么用黑白灰而不用其他更丰富、鲜明的色彩呢?

导学设计

导言: 你对毕加索有多少了解?你知道他的艺术思想和艺术风格吗? 导学:

1、感受作品的整体氛围(获得初步的整体印象)。

2、了解作者的艺术思想、艺术品味和艺术风格。

立体主义——这种创造视觉形象的革命性手法是法国画家毕加索和勃拉克在20世纪的头十年所创立的。虽然,立体主义呈现出抽象的几何状态,但事实上它却是在描绘真实的形体。这些画布上的平面物体,同时呈现了各个视角下物体的各个平面,是一种通过二维空间诠释物体的新颖方式。这种创新重新确立了形体与空间的相互作用,改变了西方艺术的进程。毕加索说:“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可见,立体主义并不拘泥于客观的视觉感受,而更关注对形象的主观创造。

象征——是用一种形象和事物代表另一种事物和意义的方法。通常是用一种具体的形象代表抽象的意义。例如,龙就是一种象征,它代表着什么呢?《格尔尼卡》中的马、牛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

3、简单描述:

画面上表现了木然屹立的公牛、濒死嘶鸣的马、奔跑的脚、举油灯的人、断臂倒地的士兵、抱着婴儿嚎啕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者等。

4、分析作品:

全画只用黑白灰,更加突出了口恐怖的气氛。构图饱满,以不安、强烈、破碎的形象、冲撞的动势、惊恐的气氛和灾难的象征混合于一体,打动着每一个观众的心。这一切使《格尔尼卡》成为上世纪少数几件真正具有大众意义的作品之一。

5、诠释作品:

作品表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法西斯空军野蛮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此画不是用写实的手法进行报道,而是采取象征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暴行。如:公牛头象征残暴和黑暗;马的嘶鸣象征痛苦的人民;像眼睛的灯象征光明、希望;手举油灯的女人象征光明、和平等等。作品以二维空间来诠释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物象,并把看到的物象分解成几何形体,然后主观地重新组合,构成画面,以追求物象形态的动感、变化。

6、评价作品:

画家采用半抽象(意象)的立体主义手法,以寓意和象征的形象把法西斯令人发指的暴行揭露出来。这些超时空的形象组合蕴含了画家愤懑的抗议。这种打破空间界限的绘画形式,使画面失去错觉性深度的效果,以一种史诗般的悲壮触动着观众的视觉和心灵。因此,这幅画成了20世纪美术史上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

验收学习

创作一幅以“

9、11”事件为题材的绘画,并用简短的文字写出创作心得。形式不限,单色、着色、漫画、抽象、写实、拼贴资料均可。

课后随想:

1、对立体主义的绘画理论和方法我感到能理解或很难理解,因为:

2、我喜欢或者不喜欢用立体主义的绘画方式作画,因为:

搜集资料

以“

9、11”事件为题材将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认识以自己创作的方式结合起来,旨在加深对《格尔尼卡》的理解。

篇7:美术课格尔尼卡课件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格尔尼卡》这幅著名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创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作品通过什么样的艺术语言,具体的表达了作者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9月3日的大阅兵大家都看了吧,多么的壮观,充满力量和喜悦。但是在1937年,西班牙北部格尔尼卡小镇,德国法西斯对原本美丽的格尔尼卡小镇进行大轰炸,杀害了数千名无辜者。画家毕加索听到消息后极为愤慨,于是在墙上激情创作了一幅壁画,用来痛斥和揭露法西斯的暴行,所以用地名格尔尼卡来命名这幅画,今天这一节课我们要赏析的画作就是

《格尔尼卡》。

二、 画家简介

欣赏分析毕加索的《格尔尼卡》,首先我们来认识这位画家——毕加索。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19定居巴黎。他从19世纪末从事绘画,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据统计共画了近37000幅作品也是立体派的先驱代表, 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 代表作有《梦》、《亚威农少女》,还有今天我们要赏析的《格尔尼卡》。

三、画面内容分析

请同学们观察这幅画,给你们的最初印象是什么?

乱、丑、灰。

画面中表现了哪些形象呢?

人、动物、灯等。

我们一起来赏析,这幅画看上去很杂乱,实际上是经过画家精细推敲、布局,画了六张草图才完成的。那我们怎么很清晰的解读这幅画呢?

首先我们把这幅画从左到右分为四段。

第一段:牛、抱着已死孩子的女人、躺在地上的战士。

在第一段中最突出的形象就是看上去很凶恶的牛,代表着法西斯的暴行和黑暗。抱着已死孩子仰头痛哭的女人,她的眼睛像两滴眼泪,表示母亲在战争中失去孩子的痛苦,是人类受苦受难的普遍象征。

她的右下方是躺在地上的战士,拿着一把断剑的剑柄。这是与敌人战斗时砍断的,在断剑旁边还有有一朵小花,是画家抒发对死去战士的悼念之情。 大家看士兵的肢体还是完整的吗?不是,已经支离破碎。死去的士兵眼睛却是睁着的,表示他未能保家卫国而死不瞑目。

第二段:马、灯

马面目冷漠、无情的发出嘶吼,它面朝着公牛,有何寓意呢?代表着受难人民对法西斯的`痛恨,象征着痛苦的人民。

用灯取代太阳,灯像人的眼睛,发出耀眼的光芒强化了扭曲的痛苦和悲剧的气氛。

第三段:举灯的女人、奔跑的人

举着灯火从窗子里伸出头来的女人象征光明与希望。

下面是奔跑的人,我们发现他的后腿拉得很远似乎跟不上前腿的脚步,这是逃命的场景!

第四段:从楼上跳下来的人

那个双臂伸向天空的惊恐男子形象,为什么一下子就吸引我们的视线?他是从楼上跳下来,发出求生的呼喊,张着嘴巴,惊恐的面部让人过目难忘。

好,画面内容我们基本分析完了。

四、艺术特色

格尔尼卡+教案1、 色彩:黑、白、灰

整幅画用错宗复杂的黑、白、灰色块造成画面阴郁、恐怖的效果。

2、 构图:饱满、均衡

3、 造型:夸张、变形

4、 表现手法:象征、立体主义

五、作业

以象征和平的事物为题材(和平鸽、橄榄枝、吉祥物、大熊猫、),创作一幅简笔画。

要求:用立体主义风格去表现。(五分钟时间)

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对《格尔尼卡》的画面内容和艺术特色作了赏析,明白了立体主义描绘的对象并非如我们所见一般。真正的艺术,都是为了表达自己强烈的情感。

篇8:《格尔尼卡》教学反思

首先,为了实现好的教学效果,我首先在导课部分采用听轰炸声,想场景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与作品背景联系起来,为更好地理解作品打基础;因为一个能激起学生兴趣的导课在一堂课中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课堂中,明显学生对这种方式很感兴趣。

环节内容是不变的,但在细微环节的次序上,我还是经过设计和实践有过几次改动的,直到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次序不同,学生兴趣不同,当然效果不同,只有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更容易掌握知识,只有反复实践,反复设计才能找出最合适自己学生的教学顺序,从而使教学活动流畅,效果理想。

其次,学生学习方式的设计上,我也是经过反复实践和设计,主要是学生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自主独立分析时,理解较困难,课堂时间较紧张,并且分析效果不明显,而改为小组合作,就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大家你一言我一句,综合理解,共同探讨;另外是不预习学生自己感受理解和有预习的区别,课堂证明,学生反而因为预习束缚了思维主动性,很多学生习惯性的用教材介绍代替了自主探究,用直接抄书代替了合作讨论,所以我直接抛给学生一个全新的东西,让他在教师引导下自主的、积极的、大胆的探究分析,我觉得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创新、探究学习习惯的形成。当然了,一点不预习也有弊端,课堂上所需的时间也就相对会长一些。

还有就是,为了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在引导学生理解立体风格时,通过课件中战士脸部的处理这个例子帮助学生理解立体主义更容易些,并且在形象分析环节中为了更好的把握形象,体会象征手法,共同完成形象分析表时,我采用集体先共同找形象、教师举例(马在作品中的形象及象征内涵)、再教师引导,小组合作讨论来降低难度,从课堂看,这样设计学生更容易理解,能更进一步的体会象征手法的运用,小组合作探究就是为了提高效率,集思广益,成功的把握作品中的形象特点和内涵,重点和难点也就比较自然的解决了。

在探究问题设置上,我也是经过反复实践的,问题一定要设置到“点”上,也就是准确,你要问什么,学生清楚了才能去有针对的思考和探究。

另外,我觉得时间上还是略显紧张,好的一点是,学生通过本节课,大部分学生都了解了战争的残暴,表达了渴望和平的愿望,此外对立体派作品有了新的认识和新的欣赏角度,有些同学还收获到如何欣赏一件作品的方法,有的人则体验到小组合作的优势和乐趣。

这节课的作业我设计为表格式,主要帮助课堂作品欣赏理解,同时有助于学生及时掌握,在课堂上就能及时完成,印象深刻,完成有效。比起课后写感受等文字,我觉得要更抓紧学生实时感受并记录,同时充分理解课堂中的“象征性”手法的理解。如果放在课后,学生可能已经失去兴奋点了。

最后,本课教学思路之所以这样设计,是我在理解新理念的基础上,力求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直接灌输为师生共同探讨,不仅仅欣赏一幅作品,更重要的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些学习方法上的收获,情感上的熏陶,当然欣赏课教师不能避免的必须提供给学生必要的学习线索,也不能一手放开的让学生“大胆想象”,脱离作品初衷,所以尺度很重要,引导更重要。

篇9:《格尔尼卡》教学反思

课堂上,大部分同学表现出对毕加索的喜爱和了解,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当我要学生谈一谈他们所了解的毕加索时,好多同学都能够做到侃侃而谈,并准确说出毕加索的其它作品和他主要的绘画特点。教学过程显得非常顺利。但是还有个别同学对这个世界知名画家表现得一无所知,对他的技法特点和作品形象特征表现出不解。我对他们适时引导,鼓励他们多读书、多了解美术。

在解读作品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好多同学心里明白说不出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以重视。

上一篇:幼儿园家访记录内容-【幼儿园家访记录内容】大班下学期家访记录表下一篇:当代经济与政治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