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策的调查报告

2024-04-13

关于政策的调查报告(精选8篇)

篇1:关于政策的调查报告

姓名:

学号:

学校:

寒假期间就“三农问题”在家做了调查报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三农”问题也备受关注。从中央到地方,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也在不断的加大。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关于”三农”问题的阐述占了很大的篇幅,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对“三农”问题也做了进一步的部署和安排,会议强调: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和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娶放活”的方针,进一步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加大对农村投入力度,加大对“三农”工作领导力度,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去年农业直接补贴税的发放更是体现了中央关于”三农”政策的具体实施。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对”三农”政策在农村中的具体落实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

调查人:冯亚菲

调查时间:2月1日—202月15日

调查地点:农村家户、超市

调查对象:农民、公务人员、

调查形式:问卷调查

此次调查采用了问卷的形式,共设置了10道题,其中有8道选择题,2道简答。问卷共发出100份,回收了89份,回收率为89%,而有效问卷有77份。就问卷中的四道选择题进行了统计分析,选取的四道选择题为:

1.你对”三农”问题是否关注?A.是B.否

2.”三农”指的是哪几个方面?A.农业B.农田C.农村D.农民

3.你对”三农”政策知识的获得来源于:A.电视B.广播C.报纸

D.听说

4.你认为”三农”政策的制定对农民来说:A.有帮助B.没有帮助

C.不知道

对以上四道选择题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第2题是有固定答案的,而其他3道题是反映个人意见的,没有固定答案。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有26份选择了正确答案,正确率为33.77%;而对于第1题有54份问卷选的是B答案,这就意味着有70.13%的农民对党中央制定的政策还并不是十分关注;对于第3题有49份选的是D答案,就是说63.64%的农民是听说的,而不是他们自己积极主动去关注去搜集有关的政策信息.对于第4题,有42份选的是不知道,比重为54.55%,更加体现了农民对政策意识的淡化。尽管这只是部分地区的个别反映,但却是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的真实写照.是我国农业落后,农民增收困难的真实反映,有此我们可以推及全国的农业现状。

调查表明:我国农民对农业政策的关注程度是非常低的,这也说明我国在农业政策的实施推动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充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由于农民自身素质普遍偏低,他们一般不会自己积极主动地去关注惠农政策,在制定政策后,没有做到有力的宣传,使得政策没有深入到群众中去,最终导致政策得不到有效的贯彻和落实。

2.农民增收困难,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农民收入低,而且增加收入的途径有限,致使农民增加收入极其困难,使得农民在扩充自己知识,了解国家政策的投入非常低,所以对国家的政策关注程度自然不高.而城乡差距的扩大更衬托出农民的贫穷与落后,使农民收入表现相对低。

3.农民思想禁锢,小农意识仍然根深蒂固,进一步制约了农民积极创新,开展新事业的思维。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13亿多人口,9亿在农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农村教育对于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农村现代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矗“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万家富;农村定,天下定”。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小

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就没有全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因此“三农”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尽快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我国迫在眉睫的紧要任务。对此我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增强农民的竞争意识,增强农民的就业后劲。目前,我国农业在总体上实现了温饱、进入小康的前两步目标,已经开始向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迈进。然而,中国农村的现状却令人担忧。目前,我国农民整体素质较低,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需要的状况,这将成为阻碍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这样,如何培养大批安心在农村的专业人才和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村劳动者,适应农村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就成为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而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就是普及农村义务教育。

2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不断进行创新,积极发展优势产业.积极发展蔬菜、水果、畜牧、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及技术密集型产业。不断推进农业土地制度创新,生产经营组织制度创新,培养农业高科技人才,建立农业领域的龙头企业,主导产业。为了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各级财政要安排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专项资金,较大幅度地增加对龙头企业的投入”。对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的技改贷款,可给予财政贴息。对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培训、营销服务,以及研发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开展基地设施建设和污染治理等,可给予财政补助。

篇2:关于政策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

一、调查背景及意义:

泽州县是山西省的农业大县。全县有耕地 72 万亩。传统的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有冬小麦、谷子、玉米、大豆等,经济作物有棉花、油料等。近年来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资上亿元,组织实施了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旱作农业、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国家级生态环境建设、太行山绿化等一批重点工程,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水浇地面积发展到 17.8 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 26.1 %,全县农业机械拥有量达到 5.02 万台(件),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 618811 千瓦。

泽州县现代农业发展迅速,建成了 31 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科技农场,面积达到 6.5 万亩,优质小麦、优质玉米、优质小杂粮、优质果品等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发展到 20 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近三分之一。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级商品粮生产基地、国家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县、山西省优质小麦示范县、山西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和晋城市蔬菜基地。 年,全县粮食总产粮达到 478708 吨,小麦总产量达到 215904 吨,蔬菜总产量达到 192088 吨,肉类总产量达到 9606 吨,禽蛋总产量达到 6514 吨。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关于“三农”问题的阐述占了很大的篇幅,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对“三农”问题也做了进一步的部署和安排,会议强调: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和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加大对农村投入力度,加大对“三农”工作领导力度,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业直接补贴税的发放更是体现了中央关于三农政策的具体实施。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对三农政策在附近农村中的具体落实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

二、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网上查找资料等。(附件)

三 调查分析:关于三农政策的调查报告。

调查表明我国农民对农业政策的关注程度是非常低的,这也说明我国政府结构在农业政策的实施推动过程中所发挥作用还不够充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分析其原因,主要由以下几点:1.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由于农民自身素质普遍偏低,他们一般不会自己积极主动地去关注政府的政策,在政府制定政策后,没有做到有力的宣传,使得政策没有深入到群众中去,最终导致政策的不到有效地贯彻和落实。《赞党的十七大“三农政策”好沈冀程》:千年赋税消,百姓喜眉梢。减负心犹畅,增收劲更高。满山林国硕,旷野稻香飘。处处呈新貌,奔康路不遥。此诗正是党的“三农”政策为新农村带来的新的变化。在农村要先发展经济有很多限制因素,农村的交通网不是很完善,古人不是说过那样一句话么“要想富,先修路”,只有交通完善了,才能与外面的沟通合作更加的趋于完善。一些厂矿的设立基本上都是选择在城市,因为那里不仅交通完善,而且各方面的物资供应该也是很便利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一些高精尖人才都选择了那些企业,导致农村几乎就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要求较高的企业,由于经济发展不起来导致农民增收困难,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扩大。怎样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现在国家不是也在积极的提倡要求大学生到偏远农村支教的么,这也对缩小城乡差距起到一定的作用,还有国家近几年的惠农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减

篇3:关于政策的调查报告

关键词:强农惠农政策,补贴资金,“双联”

近年来, 国家围绕加强、支持和服务“三农”, 先后推出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 加大了资金扶持力度, 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过多年不断增补和完善, 当前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涉及农业、林业、畜牧业、教育、扶贫、社会保障、农机等多个领域。2013年, 静宁县原安乡共实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27项, 发放各类惠农补贴资金1500多万元。概括起来, 有以下特点和问题。

一、原安乡实施强农惠农政策的特点

㈠补贴种类较多

一是农业生产类, 包括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退耕还林补贴、草原生态补贴、能繁母猪补贴等。二是社会保障类, 包括农村养老保险补贴、农村低保补助、农村五保户供养补贴、抚恤补、高龄补、孤儿补等。三是公益事业类, 包括雨露计划、农村寄宿生生活补助等。四是其他补贴类, 包括残疾人燃油补贴、村干部报酬、村计划生育小组长补助、独生子女家庭奖励补助、二女户结扎补助、洪涝灾害补助、危房改造补助、乡村医生补助、义务兵家属补助、重残补助、大病救助等。

㈡兑现公开透明

各类惠农资金的兑现, 全部通过农户“一折统”到账, 由农户在当地农村信用社领取, 补贴项目及内容在“一册明”上逐项全部注明, 补贴内容一目了然。

㈢作用比较明显

近年来, 国家逐年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扶持力度, 对农民的各类补贴涉及范围广、资金数额大, 较好地发挥了应有的效益, 政策效果比较明显, 也以“输血”带动了“造血”功能的提升。仅2013年, 原安乡就发放粮食直补114万元, 进一步激发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同时, 随着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 以前被撂荒的土地又逐渐恢复。

二、原安乡强农惠农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㈠粮食直补方面

政策与基层实际贴合不紧, 事与愿违, 没有真正发挥作用。按照政策种粮农民的补贴资金, 只能补给种粮农户, 但实际执行中为了避免产生矛盾, 影响社会稳定, 乡上基本是按耕地面积平均补贴, 这样粮食大户有补贴, 撂荒地农户也有补贴, 没有真正起到鼓励种粮大户积极性的作用。

㈡农村低保方面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是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 主要是因病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造成生活常年困难的农村居民, 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把握, 上面分配的保障人数、保障类别等都有量化要求。在原安乡, 除“痴、呆、傻”必保外, 每年对家庭患有重大疾病, 因病致贫的家庭进行保障救助, 帮助他们暂时渡过难关。但是, 在这样一个偏僻落后的贫困山区, 大多数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和贫富差距并不是很大, 所以难以用“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来安排低保户, 除了必须保障的人员外, 低保户的调整安排很难操作。按照低保办理程序, 有申请、调查、评议、公示、审核、审批、公示、建档、发证、拨款等多个环节, 其中评议是最大的难点。随着低保比例逐年提高, 目前原安乡已达20%, 而“痴、呆、傻”必保人数比例占到5%左右, 余下的15%, 人人争享, 导致群众为低保长期上访, 恶化了党群干群关系, 给乡、村两级干部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也造成了群众之间的互不信任, 产生了许多矛盾。另外, 低保政策落实得不好, 在农村也导致了个别“养懒汉”的现象, 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 越扶越穷, 越扶越懒, 致使一些“懒汉”长期靠低保和社会救助为生, 缺乏靠勤劳致富的进取意识, 不愿出力, 只愿坐享其成。

㈢林业方面

2013年, 静宁县原安乡兑现退耕还林补助资金246万余元, 森林效益补偿资金60.9万元, 天保工程补偿资金4.5万元, 仅林业一项补贴就达到310多万元, 这笔资金按照每户林权面积全部通过惠农“一折统”支付给农户。而在原安乡, 有近600户有户无人的农户, 这些农户常年在外, 林业补贴资金正常领取, 但是从来没有对林木进行过管护。乡政府每年筹措资金调运大量的苗木, 免费发放给农户, 对退耕、荒山荒沟及天保区工程林区进行补植补造, 导致乡政府债台高筑。每年花费巨大的资金用于造林绿化, 但因缺乏有力的管护措施, 养羊户偷牧现象严重, 退耕及天保区林木受到严重毁坏。林木管护、冬季防火无人负责, 靠乡镇干部自掏腰包分片负责, 长此以往难以为继。乡政府白天组织人员禁牧, 但养羊户晚上放牧啃青, 给禁牧工作带来巨大难度。同时, 由于晚上偷牧, 羊只对覆膜地块任意践踏, 给地膜农作物造成了重大损失。

㈣医疗方面

随着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 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但在偏僻落后的农村, 经济欠发达, 交通不便, 看病依然比较困难, 小病扛, 大病拖, 得不到及时治疗。在静宁县原安乡, 农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已达到98%, 新农合政策给农民看病带来了一定的好处, 减轻了部分家庭因病致贫的实际困难。同时通过国家支持和“双联”行动帮扶, 行政村村级卫生室都已建成, 但大多数未配备有资质的医生, 村级卫生室基本闲置, 没有发挥作用。即使有医生的村级卫生室, 遇到重大疾病或雨雪天道路不畅, 很多病人因延误救治, 失去了宝贵的救治时间。

㈤通村道路养护方面

乡镇干部反映, 近年来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不断加大对通村道路建设的投入, 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大大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但是, 目前通村道路只建不养, 无力维护的问题比较突出。截至2013年底, 原安乡所有行政村都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硬化路, 甘肃省审计厅在两年的“双联”工作中, 协调通村道路资金1494万元, 6个联系村全部实现了通硬化路。但通村道路建设本身标准就不高, 加上湿陷性黄土的地质特性, 遇到暴雨等自然灾害, 通村道路损毁问题极为普遍, 由于没有配套的保养和维护政策措施, 损毁道路得不到及时维修, 通村道路的政策效应将会大打折扣, 好事可能会变成农民的烦心事。

三、建议

篇4:关于政策的调查报告

关键词:农机;补贴;调查;思考

自2005年执行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 11年间,湖南省冷水江市累计发放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730万元,补贴各种农机具 1.3万台套,受益农户9000户。

目前,全市农机具现实保有量1.7万台套,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6台、大型联合收割机16台、高速水稻插秧机10台,另外还有各种小型水稻插秧机和小型收割机、育秧组合设备、各种动力植保机具等,农机总动力26万千瓦。全市已有规模经营农机合作社9家,这些合作社以承包经营或者以代耕代种代收的方式,开展以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为主的农机作业服务,其中两家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为财政扶持建设的现代农机合作社。

一、农机补贴成效明显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激发了广大农户购买农用机械的积极性。近十年来,冷水江市农业机械保有量和农业机械总动力分别增加了2.4倍、2倍,大型适用的高价值农机具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水稻生产各环节的适用机具均衡增长并普遍使用,特别是育秧组合设备的使用,突破了机械化插秧多年来的瓶颈,机械化插秧面积逐年提高。2015年,全市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达60%左右,是十年前的3倍。农机具保有量的增加和机械化作业水平的提高,为农业生产带来可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促进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农机购置补贴的发放,降低了农机购机成本,激发了广大农民特别是农机专业户购买农机具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机合作组织的形成,各种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组织逐步发展壮大,成为农业生产特别是水稻生产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成为了发展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潜在力量。

(二)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据实地调查测算,以水稻生产为例,农户用人工种植水稻平均每亩至少需要8个工作日;使用机械后,各环节累计用工平均每亩只需3到4个工时左右,加上转场及机具维修保养等间接用工,最多只需1个工作日。以本地每个工作日100元的工价计算,再减去平均每亩所需200元左右的机械及油料损耗和维修保养费用,每亩水稻可节约劳动力成本600元左右。

(三)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农机购置补贴形成的农业机械化作业,为改良农业耕作制度、提高土地利用率提供了条件。农业机械化作业高速高效的特点,为抢农时、抗灾害提供了有力保障。如油菜收割季节雨水较多,以往没有机械收割,很多农户受雨水影响往往是有种无收,大片成熟的油菜受雨水浸泡烂在地里。有了收割机以后,这种现象大为改观。

(四)遏制了土地抛荒现象。农机购置补贴在促进农业机械使用和农机合作组织发展壮大的同时,有效地遏制了土地抛荒势头,并使部分已经抛荒的土地得到复垦。冷水江市沙塘湾街道办毛易村一农机大户,在2014年的农机作业中,用高效优质低价的农机作业服务,使数十家农户看到了种田的希望,放弃了抛荒土地的想法。2015年,该农机大户复垦了本村原已抛荒的50多亩荒地,并最终组建了洪华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据了解,近几年全市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组织相继复垦了抛荒土地1000多亩。

二、农机购置补贴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只对农民购买农机具进行补贴,不考虑农机技术人员的培养和农机服务体制的建立等,在农业机械化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农机维修服务体系落后。由于农机技术更新速度较快,而地方农机服务体系却已是名存实亡。原有农机服务体系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厂家的三包服务有时也是远水不解近渴,往往机具坏在田间不能及时修复,既损收益又误农时。

(二)农机技术人员奇缺。农业机械使用量不断增加,各种农机操作及维修保养人员却不足。往往是买得到优质的机具,却找不到优秀的操作使用人员,导致有些机具不能及时得到利用,即使勉强投入使用也不能发挥其最大效能。不正确的操作维护保养方法使机具故障增多,不能及时使用的机具造成资源的浪费。

(三)田间作业机具补贴额度偏低。除插秧机外的其它机具,补贴标准一律不超过30%,相对于很多农户来说,需交纳的购机款数额还是很大。比如一台704大中型拖拉机,不带农具的价格为75100元,补贴23600元,购机户还要支付51500元,且要一次交清。还要另配农具数千元,因资金回收期较长,一般农户只能望而却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户购买大机具的积极性。

(四)农机合作组织生产经营效益低下。因在资金、机耕道、机库、油料、农机维修等方面面临不少问题,农机合作组织生产效益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户购买积极性。如油料补贴,其它非运输行业使用的油料可以享受国家燃油补贴,而同样不是运输行业的农机行业用油,只能使用含有燃油税费的油料,且得不到国家补贴。

三、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建议

(一)加快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农机维修服务网络是实现农业机械化,提高农机作业效率的重要环节之一,县市农业主管部门要动员各方面力量,采取多种方式建立起一个能适应现代农机发展要求的农机维修服务网络。

(二)加强农机技术培训工作。县市农业部门应运用现有农机培训学校、农机技术推广站等机构的场所、人员,组织农机操作人员、维修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维修、操作技能,为农机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同时,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加强对购机农户的培训,使农户熟练操作使用,懂保养、会调试,能够排除简单故障,提高农机作业水平。

(三)适当调高田间作业机具的补贴标准。田间作业机具对于实现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作用重要,应享受比其它机具更高的补贴标准,进一步激发更多农户从事机械化生产的热情。

(四)加大对农机合作组织扶持力度。建议在财政扶持的基础上,给予农机购置信贷支持,加强机耕道建设,给予农机具使用者适当合理的油料补贴。同时,加强对农机合作社的指导培训,提高农机合作组织的经营能力,确保农机合作组织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湖南省冷水江市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闻

篇5:关于村级预留地政策的调查报告

预留用地的情况调查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富民优先的精神,努力为村级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搭建持续增收的新平台。**国土分局在2月中旬,通过走访座谈和发放调查表的形式,对**镇20个行政村(社区)的村级集体非农业建设预留用地和富民合作社用地等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

一、基本情况

市委、市政府《关于规划预留发展村级经济用地的实施意见》的出台,为壮大村级经济和农民致富,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各村紧紧抓住机遇,因地制宜搞活经济,用足用好村级预留地政策。2005,全镇20个行政村(社区)分别建有标准厂房、店面房、打工楼等,用于出租,使各村的经济建设有了快速发展,村级经济有了长期、稳定的收入,群众得到了实惠。

1.全镇村级集体用地及租金收入情况:(表一)

2.全镇富民合作社用地及租金收入情况:(表二)

二、存在的问题

1.行政村(社区)在落实村级预留用地政策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通过对表三分析,年租金收入在100万以上(含100万)有3个村,占15%、50万—100万有4个村,占20%、50万以下有13个村,占65%。除了受区域位置的影响外,有的村未用足用好村级预留地政策,导致行政村之间发展不平衡。

各行政村村级集体用地及租金收入明细(表三)

2.区域位置对落实村级预留政策影响较大。在租金收入低于50万元的13个行政村,大部分分布在镇区的边缘地带,都属基本农田保护区,用地少。因此,村级预留地政策难于发挥作用。

3.村级经济薄弱,制约了村级经济的发展。在调查过程中,全镇20个行政村中,有11村计划建造打工楼、标准厂房和店面等,面积33550M2。其中:建造打工楼,面积6000M2;建造标准厂房,面积24500M2;建造店面房,面积3050M2。但有的村受经济条件的影响,实施的难度较大。

4.有个别无地村,如**社区、**社区,是原**镇、**镇的所在地,从八十年代初的乡镇企业用地到现在,耕地已全部被征(使)用。对市局提出的,将耕地的10%和宅基地整理的50%作为村级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的政策,对这种类型的村,已不能直接发挥作用。

5.创建富民合作社的比例偏低。从表四中可以看到,全镇20个行政村(社区)中,只有7个行政村建有富民合作社,占35%。

各行政村富民合作社用地及租金收入明细(表四)

三、几点建议

1、各行政村(社区)在落实村级预留用地政策时,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重点抓好村庄整理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村级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用地指标的保障。

2、政府要统筹安排,特别对边缘的行政村、无地村要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在工业集中区内,预留一些位置相应好一点地段,用于村集体或富民合作社建造标准厂房、打工楼等,共同走上富民强村的发展道路。

3、加大对经济薄弱村的扶持力度,建议有市财政补贴一点、镇财政投入一点、行政村自筹一点,帮助薄弱村建造标准厂房、打工楼等,给经济薄弱村装上一台年年有收益的赚钱机器。

4、加强跟踪管理,健全和完善长效管理机制,杜绝集体资产的流失。对行政村建造的标准厂房、打工楼等,明确产权归村集体所有,不得转让不得出售。同时,要加大对村集体和富民合作社用地的监管力度,特别是对土地用途的管理,杜绝非法改变用途现象的发生,进一步规范土地市场。

5、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要宣传好新的土地法律法规、预留地政策,以典型事例为导向,让群众看到已取得的成效,进一步增强群众投资入股的经营意识,使村级预留地政策真正成为村级经济发展和村民致富的重要途径。

*市国土资源局**分局

篇6:关于“货币政策”的读书报告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对经济运行发挥的作用,使宏观金融调控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持续高速增长的经济特别需要科学健康的宏观调控,其中货币政策尤为重要。

本文主要对《政策操作透明度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效应

分析》及《货币政策透明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进行了对比分析,使我对货币政策透

明度、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目标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现就这三篇文章的选

题、论文结构、写作方法、主要观点和参考文献五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如下:

一、选题

从三篇文章的题目来看,主要内容都是关于货币政策的,但是各自要论述的观点却不同。

而且作者的主要论述方向从文章题目就可以很清晰地看出来,包括货币政策透明度、传导机

制、有效性等。货币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政策手段,在实践中已广为运用,因此这三个

选题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对如何改进我国货币政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论文结构

(一)、《政策操作透明度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一文采用并列式首先对货币政

策操作范式进行了理论综述,引出了货币政策操作范式的两大基本类型:凯恩斯主义的“相

机抉择”和“规则”性货币政策;然后对我国当前货币政策操作范式(“相机抉择型”)下货

币政策的传递机制的现状及局限性进行了分析,并举例通货膨胀目标制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

制的内涵及指标确定,指出我国在短期内不适宜完全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来进行货币政策调

控。最后作者就我国现状对央行提出了优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的若干

建议。

(二)、《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效应分析》一文采用递进式的结构,首先从我国货

币政策要素的构成入手,货币政策要素包括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中介指标、货币政策工具、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的效应。然后从中央层面、金融市场层面、金融机构层面及微观经济主

体层面上存在的障碍进行了剖析,最后由这些障碍依次提出了提高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建议及对策。

(三)、《货币政策透明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一文采用总分的形式,首先是引

用《货币与金融政策透明度良好做法准则》中透明度的概念,以此来提出问题:如何从理论

和实践来分析货币政策透明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然后作者先从理论角度分析了货币

政策的目标透明度和决策过程透明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再以加拿大、新西兰和英国

三个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为例,从实践方面介绍了这3个国家在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

方面的经验。最后,作者就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现状提出了改进建议。

就我个人观点来看,这3篇文章的正文部分都能做到以中心论点为轴贯穿全文,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条理清晰。另外,3篇文章的摘要起到了高度概括、引导

读者迅速了解全文的作用。

三、写作方法

3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各不相同,但主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一)、《政策操作透明度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在引出理论综述后,主要通过

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并结合图表来证明在我国货币政策操作范式的现状下应该采取哪些适

合的对策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改进的方向。

(二)、《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效应分析》是从我国货币政策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发

展历程,按照时间顺序例举货币政策的改进,并且在对比中反应货币政策效应产生的效果,然后再此层面上有递进,揭示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解决建议。

(三)、《货币政策透明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首先是采用引用论证,引出作者的观点。在用理论和实践分析时,作者采用了举例、对比及实证分析的论证方法加上逻辑演

绎进一步证明自己的观点,论证严密。这3篇文章中,个人觉得这篇的论证更加严密。

四、主要内容

尽管3篇文章都是围绕货币政策这个主题的,但是侧重却各自不同。《政策操作透明度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介绍了货币政策透明的内涵,分析了增强货币透明度对提高货币传导机制的作用,并对改进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问题进行了探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效应分析》通过对货币政策要素构成的了解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分别对传导和效应进行分析,主要是针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效率方面的。而《货币政策透明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主要侧重于货币政策透明度多有效性的影响,用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从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决策过程透明度两个方面来分析。总的来说,这3篇文章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都是很具现实意义的,各具特色。

五、参考文献

这3篇文章的参考文献都是用尾注的标注方法将全文引用的文献统一按顺序标号,在文末依次注明。《政策操作透明度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一文中有6篇参考文献,其中有2篇是外文文献,且6篇文献都来自期刊。从文献的题目来看,主要是关于通货膨胀目标、货币政策透明度及利润走廊,因此与文献的与文章有着紧密的关联度。《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效应分析》有3篇参考文献,且文献均来自图书,涉及金融、银行学。《货币政策透明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有2篇外文文献和一篇中文文献,主要涉及中央银行独立性及货币政策与前2篇文章的参考文献相比,这3篇文献所涉及的主题更加具体有深度,内容更加细化了。

总结:

篇7:关于单独二胎政策看法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随着国家放开单独二胎政策的实行,已经有几个省份具体实行单独二胎政策,其余省份也都在准备中,并将适时实行单独二胎政策,河北省也将于近期放开单独二胎。计划生育是我国长期基本国策,本次单独二胎政策也是根据我国人口结构的现状以及人们的需求来制定实施的。放开单独二胎的政策会对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具体的影响呢,这些影响需要政府实施哪些措施来应对呢。人口数量的变化带来的影响需要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这对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我的这次调查得出的个人结论,为政府机构提供个人见解,为解决放开单独二胎带来的一系列影响提供一些依据。

二、调查时间:

2014年3月20日至4月10日

三、调查地点:

宁晋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凤凰路256号)。

四、调查范围:

来宁晋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办理各种业务的每个人。

五、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六、调查过程:

(请根据实际情况填写或在下列适当的答案下打√)调查问卷: 1姓名 2性别 3是否结婚 4夫妻是否符合单独二胎政策 5是否生育 6现在几个孩子 7请问您受教育的水平初中

高中

大学 7您问您的年收入是多少

9对单独二胎政策的了解

不了解

了解一些

非常了解 10您认为单独二胎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11请问您的户口 城市

农村

12请问您有几个同胞兄弟姐妹

13请问您对现行的独生子女政策(特殊情况除外)的态度 反对

中立

赞成

14如果不考虑国家政策,那您考虑生育几个孩子

15让您选择配偶,您是否会倾向于选择对方独生子女

16您认为放开单独二胎的好处

17您认为放开单独二胎对您的具体影响

七、调查结果:

通过对放开单独二胎政策的看法,83%的被调查者表示支持,孩子们可以有个伴,互相照应,10%的被调查者不支持,并认为现在中国人口数量太多了,另外还有7%的被调查者表示还没有想好;对于你是否会考虑生二胎的问题,63%的被调查者表示会考虑生,22%表示不会考虑生育二胎,养孩子成本太高了,同时也有15%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一定,视情况而定;对于你为什么想生二胎的看法,80%的被调查者持有希望儿女双全,年老多个依靠的观点,65%的被调查者表示这是遵照老一辈家长的希望,另外有55%被调查者认为想生二胎的理由是子承家业,传宗接代;对于你为什么不想生二胎的看法,82%的被调查者认为当下生活成本高,多一个孩子家里开销增加太多,33%的被调查者则担心给孩子的爱不均衡,难免会出现偏心,另有12%的被调查者表示更喜欢三口之家的生活,62%的被调查者会选择独生子女作为自己配偶,75%的被调查者担心孩子以后的受教育问题,80%的被调查者担心孩子多了以后的医疗问题。

篇8:关于政策的调查报告

(一) 村镇银行设立初期出台的政策

这段时期是从2006年12月20日银监会明确提出设立以村镇银行为主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至2008年末。这段时期的政策主要为规章制度性政策, 对村镇银行的定为和以后的发展路线和方针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这个阶段的政策, 决定了村镇银行在性质上属于商业银行, 而国家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 又使其具有政策性和扶贫性。同时表现出, 在村镇银行建设初期, 当地地方政府和行业监管部门在资金、办理相关手续等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 但相关的政策主要偏向于规范性文件, 而村镇银行成立以后, 相关部门对其关注度下降, 没有提供相应的可持续的政策扶持。对于村镇银行, 政府在税收优惠、财政贴息、资金支持等方面都没有具体措施。

其次, 村镇银行虽属于一级法人, 其具有决策链条短, 信贷审批和发放贷款快, 经营机制灵活等优势, 但其未获准接入银行业征信系统、未获准进入中央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 也未获准进入全国同业拆借市场。进而促使村镇银行对发起银行高度依赖而受其约束, 降低民间投资者积极性, 吸储难等问题, 所以村镇银行从一开始就有很多问题需要通过自身和政府的努力来解决。

总结来看, 这整个阶段的政策主要是为了推出村镇银行这一新生事务, 至于如何将其发展并落实相关的政策, 似乎从一开始就没有下定论。

(二) 村镇银行三年发展规划期间政策

村镇银行三年 (2009~2011) 发展规划阶段, 对村镇银行来讲是社会探索和实践村镇银行发展道路的关键三年, 是国家相关部门摸索探究以及实践的三年, 相关部门在这三年的积累下来的经验, 将决定村镇银行三年后的命运。

1、宏观推进政策

首先, 我们对于这一阶段的政策推行总体是表示认可的, 自2009年7月23日确定了三年规划后, 定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在有关税收减免、费用补贴、地方财政性存款等方面做出一定的努力。

尤其是《关于农村金融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将三年规划内, 向村镇银行征收的营业税降至3%, 与农村信用合作社持平, 这加速的村镇银行的投资设立速度, 充分表现出政策上对村镇银行的扶持。以及《中央财政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发布后, 一些地方财政部门对村镇银行上年末涉农贷款余额增量超过15%部分, 按2%给予奖励, 像这样的政策支持, 不仅有利于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也时刻鼓励着村镇银行立足“三农”。

可以说这一阶段的国家关于税收减免、费用补贴、地方财政性存款等方面较之于村镇银行发展初期是有明显的改进的, 也意示着村镇银行第一阶段的快速增长期的到来。

2、政策及其执行上的不足之处

在课题组看来, 关于批准设立突破县域的“跨地区”村镇银行的决定, 虽然有助于鼓励村镇银行在我国中西部等贫困地区设立村镇银行, 带动农村经济, 但是也可能受扩张业务驱动, 导致部分村镇银行远离乡村和偏离“三农”初衷的问题。事实上, 当前就存有以此政策为扩张业务跳板的村镇银行。

其次, 经过对政策发布的关注与对调查报告进行学习, 发现关于村镇银行政策的执行力度存在一定的问题。当前的很多关于村镇银行的调研结果中提出的关于政策支持措施的建议, 有一部分是已经存在了的, 这意味着相关扶持政策的执行在地区间存在差异, 原因有地方政府的原因, 也有银行自身的原因。

比如, 机构对财税新政关注度不够, 在财税[2010]4号令中, 明确规定村镇银行执行3%营业税率, 国内很多主流媒体和网站都进行了转载和政策解读, 获得了较高社会认知度。但部分村镇银行在缴交2010年的营业税时仍然执行5%税率, 既没有主动与税务部门联系有关纳税比例的调整事宜, 也没有申请退还已缴的营业税款。表现出对新政认识不足, 执行力不足。

最后, 虽然当前税收减免、费用补贴等支持性的政策有效执行的地方, 村镇银行对政府扶持力度也是认可的。但同时也认为, 更为关键的是解决村镇银行支付结算系统和批准进入银行同业拆借系统、接入征信系统等问题。事实上目前很多村镇银行也表示这些问题若得到解决, 向吸储难等问题将得到很大的程度的解决。但由于村镇银行一级法人身份和风险承担问题, 致使其成为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

(三) 关于村镇银行的最新政策

当前, 随着2011年末的到来, 2009年设计的三年计划已步入尾声, 这个时候的政策, 表现出村镇银行这三年的发展情况, 展现政府对村镇银行发展道路的探究成果, 更为重要的是体现国家对村镇银行这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未来发展的态度和规划:

1、2011年7月末, 银监会调整了村镇银行设立的审批程序,

由现行银监会负责指标管理、银监局确定主发起行和地点并具体实施准入, 调整为由银监会确定主发起行及设立数量和地点, 由银监局具体实施准入。这一调整也间接表明2009年制定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三年建设规模规划宣告失败。

2、2011年9月6日, 银监会就《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子银行管理暂行办法》向商业银行征求意见。

提议建立村镇银行子银行, 这一经银监会批准, 由境内外商业银行作为主发起人出资设立的, 专司批量化投资、集约化管理和专业化服务村镇银行的持有限牌照的商业银行。

对于村镇银行子银行, 我们认为最值得关注的有三方面:

第一, 设立村镇银行子银行的门槛, 除了对资产规模有要求之外, 要求设立村镇银行子银行的发起银行要有明确的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战略规划, 已经探索出可行有效的农村金融商业模式, 具有到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内在意愿和具体计划等。

第二, 村镇银行子银行需对村镇银行进行绝对控股。

第三, 为村镇银行提供重要的后台服务, 《村镇银行子银行管理办法》规定, 村镇银行子银行可代理村镇银行设立统一的电子银行渠道, 使之集中加入银联网络, 进而统一申请并管理银行卡品牌。解决吸存难和汇兑结算难的问题。

对此, 我们的观点是:

可以肯定, 银监会一直都在不断地探索最为适合的组织形式来解决村镇银行作为单点机构, 金融网络化、电子化的趋势相背离等问题。

同时, 虽然村镇银行三年规划宣告失败, 但主要在于设立数量上的未达标。当前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536家, 基数不小, 而且银监会对村镇银行设立的态度, 大有将重数量战略转变为重质量战略。

最后, 对于最新出台的关于设立村镇银行子银行的提议, 虽然在审批上加强了对其支农战略的严格考察, 但对于村镇银行子银行对其设立的村镇银行的绝对控股要求我们并不是很认同, 表示对该政策下村镇银行能否独立发挥支农效应保留意见。

二、政策变化分析

纵观2006年以来关于村镇银行政策的推进情况, 结合自身的调研结果。我们看到, 经过近五年时间的探索与总结, 国家在宏观政策上对于如何促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与兼顾支农使命已逐步的有了清晰的认识, 也针对相关的规章制度、扶持政策出台了明确的相关规定,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同时, 按照当前国家对村镇银行的关注度, 可以看出国家对村镇银行的支持会一如既往地, 并且更有效地进行, 那么村镇银行的运行条件将逐步得到改善, 但重要的仍然是如何改善和最优改善的问题。可见三年的规划, 虽然没有在建设规模上达到标准, 但是却稳定了村镇银行在我国金融市场中的位置。

三、对有关村镇银行政策的分析结论

纵观2006年以来有关村镇银行的政策及其推进情况, 国家在宏观政策上对于如何促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与兼顾支农使命已逐步的有了清晰的认识, 陆续出台了相关的规章制度、扶持政策, 这对于村镇银行建设和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近期的国家政策更加注重村镇银行运营质量情况。

但也必须承认村镇银行存在于相对弱势的农村经济环境中, 必然面对很多已知和未知的风险。虽然政策上已经有所支持, 但解决面不够全、解决的力度不够大。

首先, 当前亟待解决是村镇银行与大小额支付系统、银行同业拆借系统、征信系统等存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的问题, 从而解决村镇银行吸储难、规模难以扩张等困境。这些问题不是依靠单个银行能解决的, 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落实。

其次, 各地政府对村镇银行的支持力度不同。虽然当前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享有一定程度的税收优惠, 但通过调研我们发现, 当地政府对于村镇银行的特色化政策优惠和支持, 虽然很重要, 但各地情况不尽相同, 存在较大的差异。国家需要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村镇银行的发展, 同时鼓励、监督当地政府对村镇银行进行扶持。

同时, 我们主张国家在准备对村镇银行的发起人、村镇银行自身、监管部门、政府等各个方面进行调整时, 把握好宏观大局, 从村镇银行发展的角度出发, 去考虑如何确保村镇银行的良性发展, 为服务“三农”、为农村金融改革做出切实的贡献。这样才能确保政策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才能充分发挥行政力量在推动农村金融市场蓬勃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摘要:文章撰写于本课题组在进行北京市级“大学本科生创新科研项目”研究过程中对村镇银行宏观政策环境的分析阶段。报告中总结归纳了村镇银行设立至今三个阶段的宏观政策, 并分析判断村镇银行以后的发展环境, 进而就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村镇银行,运营模式,宏观环境,政策分析

参考文献

[1]程琳, 芮莎.对村镇银行发展中“三农”目标缺失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1;10

[2]李佳勋, 李凤菊.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探析[J].经济问题探索, 2011;3

[3]刘玲玲, 杨思群, 姜朋等.清华经管学院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报告[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4]慕丽杰, 王兆刚.村镇银行的发展与城乡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破解[J].农业经济, 2011;4

[5]王海燕方首军.村镇银行的外生性问题与化解策略探讨[J].广东农业科学, 2011;6

上一篇:建立文件和档案管理制度的通知下一篇:感慨时间的经典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