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科技、文化工作者寄语中国梦

2024-04-14

理论、教育、科技、文化工作者寄语中国梦(共10篇)

篇1:理论、教育、科技、文化工作者寄语中国梦

共同瞩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理论、教育、科技、文化工作者寄语中国梦

2013 年 03 月 19 日 10:20 来源:光明网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为了 13 亿人的中国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李克强总理等会见采访两会的中外记者并回答提问 “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 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3 月 17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令每一位心系中国梦的炎黄子孙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理 论、教育、科技、文化工作者纷纷畅谈自己聆听习主席讲话的感受,共同瞩望中 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道路前景光明 罗文东(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习近平主席的讲话纵贯古今,站在中华民族 5000 多年悠久历史和当今世界大发 展、大变革、大调整格局的高度,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厚的历史渊源 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和价值合理性的认 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弥足珍贵,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 民福祉,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宏伟中国梦的根本保证。郝永平(中央党校科研部副主任、教授)中国道路是一条方向正确的道路,: 它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 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 深刻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创新,攻坚克难,奋力开 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好前景。中国道路前景光明,只要我们继续拓展和走好中 国道路,我们的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大学是中国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郝立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要实现中国梦,: 就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大学发展水平是中国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特别 是建设文化强国进程中,大学承担着特殊的使命。大学发展水平是文化实力的重 要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窗口。当代,中国大学肩负的使命被赋予新 的时代特征,中国大学的发展承载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光荣梦想。面对机遇与挑战 并存的复杂情势,应有更加自觉而强烈的使命感。大学的发展应自觉着眼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自觉服务于使“社会主义文化强 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文化软实

力显著增强”的目标。科技要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周济(中国工程院院长):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国梦的核 心思想,令人鼓舞,倍感振奋,对我们做好各项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 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 次矛盾和问题,实现科学发展,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 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们要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大力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尽快走 上创新驱动的轨道。刘双江(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

产力”,我们深知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民生、建设美好中国等方面都发 挥着重要作用,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而我们在长 期科学实践中形成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也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 成部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作为科技工作者,我将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优 良传统,一方面专心致力于科学研究工作,一方面也要带好学生,为实现中国梦 贡献自己的力量。用文艺描绘中国梦想 范曾(著名艺术家):“中国梦”生动体现了中国人民盼望国家繁荣富强、人 民幸福生活的共同心声,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和时代意义。鸦片战争后,中华民 族经历了不少屈辱,但从不曾丢失脊梁,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中华民族自古以来 就有埋头苦干、拼命硬干、舍身求法、为民请命的人,所追求的正是中华民族崛 起、事业辉煌的中国梦,这是我们民族伟大的、坚定的梦想。我们文化艺术工作 者将与全民族一道,竭尽所能,为实现这个伟大的梦想而共同努力!贾磊磊(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电影评论 家):我们已在经济领域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奇迹,在世人面前树立了一个强盛、繁荣、发达的国家形象,我们身边发生了无数个美梦成真的真实故事。中国电影 对现实生活中的普通大众具有激发斗志、启迪精神的重要励志作用,理应将中国 社会无数个美梦成真的真实图景经典化,特别是把这种历史巨变与个人现实命运 联系起来,把无数成功的中国故事与电影的叙事模式有机整合、创作出令人振奋 的电影作品,让观众在电影艺术中重温这一伟大的梦想。(记者李亚彬、李玉兰、张蕾、齐芳、谌强采写)


篇2:理论、教育、科技、文化工作者寄语中国梦

小时候,看到同村的一些小伙伴总是整天吃的喝的零食不断,我好生羡慕,便哭闹着向妈妈要。妈妈看着破旧的泥瓦房叹息地对我说:“乖,你得好好念书,等将来有钱了,想吃啥就买啥。”

从4岁开始,每次看到村里的小学开学,别人家的孩子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上学的情景,我总是羡慕地跟在后面,这时,父亲总是对我说:“孩子,爸爸保证:有一天你也会跟他们一样背上书包上学的!”

当我7岁时,国家开始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村里新建了一栋教学楼,我终于可以和村里的孩子一样背着书包安心上学了。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看着和蔼可亲的老师,闻着书本发出的书香味,我的心情是多么的雀跃啊!

由于我天资聪明,从小我念书的悟性就很好,二年级便能写好几百字的作文,认识的生字也比同学多很多。小学教过我的老师都认为我是个可造之才。记得我上学的第一天,父亲亲自给我整理好书包,并郑重地对我说:“现在你已经是一个读书人了,你一定要好好用功,不然你就要跟放牛娃一样了!”虽然那时我还不懂得父亲眼中的深意,但是在我小小的心灵里,我知道了读书是一件神圣而又光荣的事情,能够上学读书是可贵的,也是不可以懈怠的。所以我一直都很认真的学习,从不让我的功课落下。从小学至初中,我的作文差不多每一篇都被老师拿来当范文,考试成绩年年都是班级第一。我的学习成绩让父亲很欣慰。相反的是,我的哥哥却把书念得一塌糊涂。于是,父亲就把光耀门楣的希望放在了我身上,督促我千万好好学习,将来可以出人头地。尤其是初三毕业那年,因为母亲病重等的一系列变故,父亲狠心让大哥辍学,从此他对我的期望更加殷切了。

读高中时,我家的情况更加糟糕。父亲因为劳累过度,两次意外坠楼,摔断了一条腿、一条胳膊,从此行动不便;已经在鬼门关走过一趟的母亲又旧病复发,卧床不起;家里养的几头猪又莫名其妙病死了……种种不幸使我家整日愁云笼罩,看着鬓已白、背已驼、日益苍老的父亲,我真的非常难过。我真的不忍心再看着父亲为我的学费而没日没夜地奔忙,于是我产生了辍学的念头。终于熬到放暑假了,我一个人去了广东打工。

临近开学,父亲开始打电话催促我返校。实在搪塞不过了,我便鼓起勇气告诉父亲我要辍学的想法。父亲一听很震惊,继而大发雷霆:“难道你也要步你大哥的后尘吗?!你太让我失望了!”后来听我妈说,父亲气得三天三夜没睡好觉。没多久,父亲又打电话来,这次他跟我说了很多,从父亲刻意平静下来的话语中,我知道了父亲的故事,知道了父亲曾经的梦想。

父亲从小就是一个聪明好学的人,不仅读书勤奋,字也写得很漂亮。父亲一直希望自己可以念大学,做一名博学多才的大学生。他也一直在为这个梦想而努力奋斗。然而,因为兄弟姊妹多,家境贫困,身为长子,准备上高中的父亲却不得不遵从爷爷的要求,辍学回家当起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从此父亲变得沉默了,常常一个人拿着自己以前的书本发呆。尤其是当他看到自己的同学上学时,高高兴兴地从他干活的地里经过的时候,他总会默默转过身去,等他们走远了,才又转过身来,目光却紧紧尾随着他的同学,直到很远、很远……

父亲是那么聪明,虽然他不能继续上学了,但是他自己学会了很多种手艺。他十二三岁时便会烧窑、打砖,我家盖猪圈时所用的所有砖头,都是父亲一个人一块块打出来的。父亲又是一个砌砖的好手,又很细心踏实,所以远近村里的人家要盖房子时,总是乐意请父亲去帮忙;就连我家现在住的那一层楼,都是父亲一块砖一块砖、一把浆一把浆砌成的。父亲还会开车、修车、做木匠活、嫁接果树、设计沼气池等,基本上都是自学成才。父亲从不埋怨生活的困苦,唯一的遗憾就是再没有机会实现自己当年的梦想。

听了父亲故事,我终于明白是我伤了父亲的心。我也很为父亲难过,如此优秀的父亲,却终生与大学无缘,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农民,不能不让人扼腕叹息。我常想,如果父亲可以念大学的话,那么现在的他肯定能成为社会上一个响当当的大人物吧?

如今,父亲把他的梦想交给了我。父亲说,他不想我们兄妹几个也跟他一样,一辈子只能守在一片贫瘠的土地上,老死在一片荒芜的山野之间。要改变自身贫穷落后的命运,唯一的办法就是读书,用知识改变命运。父亲还说,我是他最优秀的孩子,所以无论如何,他都会把我送进大学的校门。听了父亲的话,我才明白父亲对我深深的期望,因为我就是他沉重的希望啊!而我却无情地差点让他的梦想再度破灭!

从那以后,我回到学校。我的心不再那么浮躁不安,也不再去想辍学打工的事了。我要做的,就是很努力很努力地学习,是为了自己,为了我们家,更是为了我深爱的父亲!在高中这三年来,我一直都是最早一个到教室学习的人,在周末,在别人都在尽情享受时,只有我一直默默埋首在父亲亲手为我做的书桌旁。父亲的爱、父亲的期盼让我明白,即使自己是一个没有鞋的孩子,我也可以比别人跑得更快!

父亲还常拿曾祖父的故事来教育我。他说,我们韦家几代以前在村里可是个地主家族,村里将近一半的土地都归我们韦家所有。到了曾祖父这一代,还出了曾祖父这么个村里、家里唯一的秀才。曾祖父学问很高,常常出口成章。附近人家有个什么事,总爱请曾祖父去题字、写对联什么的,或是请他给新生的孩子取名字。曾祖父酷爱读书,所以那时候我家有很多藏书。当时十里八乡的人很多都慕名而来,向曾祖父借阅藏书。曾祖父不仅大方应允,来者不拒,而且从不过问归期。曾祖父又很勤劳,常常一个人一边吟诗一边劳作。他为人宽厚,常常接济别人。因此,曾祖父在村里是很受敬重和爱戴的。后来,因为全国解放了,到处批斗地主,我家家道开始中落,但是由于我曾祖父的名声很好,我家才不至于遭受灭顶之灾。再后来,曾祖父去世了,我家便没落了,那些借过曾祖父书籍的人竟都销声匿迹了,而我家至今也没出过像曾祖父一样的人。以至现在,很多人都忘记了在我们村,还有韦氏这一个姓。说到这,父亲一度神采飞扬的眼睛便泛起了泪光。

我对父亲口中的曾祖父充满了崇敬之意,同时,也终于明白了父亲为什么要把光耀门楣的希望寄托在我身上的原因了。

父亲还时常感慨地对我说,你们这一代多么幸福,不仅生活不再那么艰苦了,而且国家重视教育,不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而且还免除学费,还有奖学金、助学金等各项补助,读大学还可以贷款。在这么优越的环境下,如果不好好激励自己,勤奋学习,争取成才,怎么对得起国家和人民?所以,你要好好珍惜,争取成为像你曾祖父一样博学的人。

带着父亲深深的期盼,现在的我成为了一名大学生。在入学的第一个学期,我各方面的表现都很好,我不仅拿到了“新生杯”篮球赛的女队冠军,并且在校运会上夺得多个项目的第一名。虽在体育方面崭露头角,我的学习也不曾落下。考试时我的各科成绩皆名列前茅,取得了班级第一的好成绩。现在的我不仅是班上的班长,还是系学生会干部。

是啊,想想父亲说得很对,我们现在生活的年代衣食无忧,很幸福,还有那么优越的成才条件,如果不好好把握学习机会,如何对得起对自己殷殷期盼的家人?而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也看到了一个国家对一个时代的期望。试想,现在我们的祖国提倡科教兴国,并大力发展教育,为的不就是培育更多优秀的人才、从而使中国更加富强、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安康吗?国家的富强离不开人才、离不开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而人才的培育和科技的发展是需要知识、文化去支撑的。没有科技,何言强国;没有文化,何言兴国?还记得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时候,看到那一段中国备受列强凌辱的历史,还有日本叫嚣要三个月灭亡中国时,中国的落后与无奈,让我和同学们都十分悲愤,恨不得可以亲手制造几颗原子弹、几门大炮,把这些可恨的鬼子轰个稀巴烂。现在,中国已经做到了,因为有一群爱国忧国的知识分子和军人奋斗在强国卫国的岗位上,用他们的智慧与才学、青春与热血,成就着国家的繁荣富强,换来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骄傲。

中国的今天,靠的不仅是中国人民团结一致、不屈不挠的坚强斗志,更是靠知识文化的力量。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而我们作为新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新时代知识青年,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应当传承我国优秀的古代文明,我们有责任为祖国的兴盛发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父亲的梦想是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振兴家族;而我的梦想不单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我还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为祖国的大地传播知识的种子,让文化之花开出美丽的花朵,为国家的建设作出贡献。我想,到那个时候,我与父亲的梦想才是真正实现了。现在,这已不只是我一个人的梦想了,而是全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唯有科技可以强国,唯有文化可以兴国。为了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我们行动起来,以“中国梦”为己任,努力汲取知识的能量,为“中国梦”的腾飞做好准备吧!

篇3:理论、教育、科技、文化工作者寄语中国梦

一、以“中国梦”引领高校军事理论教育的意义

1. 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爱国梦”

国防教育中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大学生忠于国家,具有为国家奉献一切的伟大理想和信念,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锻炼能力素质同为国家、为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以“中国梦”引领军事理论教育,通过对中国古代、近现代军事思想精髓的讲解,使学生熟悉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和军事著作,了解从古代至近现代有大批仁人志士为了中华民族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而浴血奋战、勇于献身,知晓我国国防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和现代化的国防体系等,从而树立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坚定对国家的热爱。

2. 有助于大学生培养强烈的“军人梦”

为提高我国国防的现代化,提高部队官兵素质,国家出台了很多措施,在大学生中进行征兵。参军入伍,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但要将成为一名军人变成大学生个人的一个梦想,心向往之,却需要高校的正确宣传引导。以“中国梦”为引领,发挥军事理论教育的专业优势,系统而专业地将我国的国防建设成就以及部队优势展示给大学生们,增强大学生对部队的热爱与向往,树立强烈的“军人梦”,能大幅度提高大学生应征入伍的积极性。

3. 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个人梦”

将“中国梦”教育融入军事理论教育中,通过理想信念教育,使大学生们充分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建设强大的军队和国家,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尽心尽力,我们在追求“个人梦”的过程中应该将其融入“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树立为祖国的强大而尽自己最大努力的理想。同时,为祖国奋斗并不是要求我们必须做出轰轰烈烈的大事,平凡的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合理、合法的平凡事,也是在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为个人的梦想而奋斗也是在为国家的强大和繁荣奋斗。

二、军事理论教育中“中国梦”教育的主要内容

1. 时代任务———“强军梦”是主题

“中国梦”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其中第二个“一百年”提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这个“现代化”,就包括国防建设的现代化。富国和强兵是两个并行不悖的目标,缺一不可,这是全国人民的时代任务。高校军事理论教育要突出这一时代任务,呼唤大学生们努力学习专业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参军入伍,激发大学生们的斗志,为实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国人的“中国梦”特别是国家的“强军梦”而不懈奋斗。

2. 历史渊源———“崛起梦”是借鉴

军事理论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大学生铭记历史,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斗争史,也是一部由弱而强的“崛起”史。以“中国梦”为引领的军事理论教育,首先要让大学生通过近现代军事斗争的历史,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规律,历史是最好的镜子,能战才会有和平,富国强兵才有“中国梦”;同时,也使大学生知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飞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每个大学生心中应该有一个中国的“崛起梦”,学生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 国际形势———“世界梦”是背景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并不稳定,海洋领土主权安全形势严峻,中国要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利益非常不易。世界局势是中国建设的背景,军事理论教育要向大学生阐述清楚在世界丛林生存,既不能忘战,忘战必危;也不能好战,好战必亡。中国应该有自己的战略定力和不惧战争的勇气。每名大学生均应该有维护国家稳定和世界和平的远大理想。“中国梦”的实现应该是以和平安全的国际环境为背景,有“和谐世界”的大环境,才有“和谐中国”的成功构建。

三、军事理论教育中进行“中国梦”教育的途径

1. 军事理论课是“中国梦”教育的主渠道

在军事理论教育中进行“中国梦”教育,军事理论课是主渠道。课堂上,我们要在创新教学方法和运用新的教学手段上下功夫。教学方法应该尽量活泼多变,改变传统老师“满堂灌”的讲授方式,可以以“中国梦”“强军梦”为主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一名学生总结;或者学生收集资料,上台讲解,其余学生评价,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同时,我们要尽量多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充分使用PPT、视频、电影、名师的讲课等,使学生不觉得单调。从“中国梦”题材主旋律电影里选择几部或者一些片段,在课堂上播放,效果肯定强于长篇累牍的讲解。

2. 新媒体是“中国梦”教育的主阵地

根据当前大学生大多是“90后”,熟悉且热爱网络的特点,加强新媒体的建设。一是在相关的网站建立“中国梦”教育专栏,做到内容多样、形式活泼,及时更新内容,与时俱进。二是利用好微信、微博、QQ群等社交媒体,建立公众号,吸引最大量的学生参与,以“中国梦”为主题,讨论发布国防教育相关的话题,即时沟通。将新媒体作为以“中国梦”引领高校军事理论教育的主阵地,要充分利用权威人士的观点,发挥引导作用,引导舆论的走向。同时也要注意交流沟通的方式方法,做到亲切、自然,熟悉网络用语,适合“90后”的特点。

3. 文化活动是“中国梦”教育的重要补充

以“中国梦”为主题,多组织一些与国防教育相关的文化活动,能取得比较好的实效。一是举办竞赛活动。组织军事技能竞赛、国防知识竞赛、国防论文竞赛等活动,增强教育的趣味性。二是举办讲座。邀请部队专家、军事理论专家来学校讲座,增强教育的知识性。三是做好展览活动。利用校园宣传橱窗、板报等搞好相关主题的图片、板报展览,增强教育的可视性。四是组织参观革命圣地。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观革命教育基地,增强教育的生动性。五是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好暑期“三下乡”等活动,增强教育的实践性。

摘要:以“中国梦”引领高校军事理论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爱国梦”,培养强烈的“军人梦”,形成正确的“个人梦”等;军事理论教育中的“中国梦”教育应重点加强时代任务、历史渊源、国际形势三方面内容教育;军事理论教育中进行“中国梦”教育应主要发挥军事理论课、新媒体、文化活动三种途径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梦,引领,军事理论教育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1-30(1).

[2]王安龙.围绕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推动国防教育创新增效的思考认识[J].国防教育,2014,(8).

篇4:科技工作者宣讲“中国梦”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人怀,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中国科协常委会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工作专门委员会委员许振超,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姜妍,紫光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高宏,宝钢发展有限公司工程师赵玉静,上海市科协副主席李虹鸣分别作报告。

最后,陈章良作了总结动员讲话。他指出,实现中国梦是一项艰巨的、长远的、全民参与的巨大系统工程。在企业开展中国梦宣教活动,有助于把企业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部署上来,开创新形势下“讲、比”活动的新局面。

来自全国“讲、比”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中国科协常委会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专委会的有关领导,省(区、市)、副省级城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省会城市科协“讲、比”活动领导机构有关负责同志,北京地区有关企业、园区科协负责人和企业科技人员,以及中国科协机关及直属事业单位共计400余人参加此次报告会。

本次报告会由全国“讲理想、比贡献”活动领导小组主办,全国“讲理想、比贡献”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承办,中国科学技术咨询服务中心、中国科协信息中心、中国科技会堂、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协办。

篇5:新建 中国梦 寄语

我的梦,中国梦寄语

人生如船,梦想是帆,让我们放飞梦想,扬帆起航。中国梦是中国的崛起,我的梦充满对为美好未来的憧憬。祖国的强大,人民的安居乐业,家庭的健康和谐是我全部的梦想。

篇6:理论、教育、科技、文化工作者寄语中国梦

一、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例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中, 拥有了享誉世界的辉煌, 同样也有“糟粕”。在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 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因此, 对这份遗产既不能完全抛弃, 又不能全盘搬用, 必须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批判继承, 推陈出新, 创造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文化 (《毛泽东选集》) 。

(一) 积极影响

第一, 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素养。大学是人生接受系统知识教育, 形成思想道德观念的重要时期。经过中学的教育, 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能力强, 也容易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礼记·大学》) 大学时期的传统文化教育为大学生修身提供了良好的榜样。想要实现中国梦, 这就要求大学生首先树立自身良好品格并将这种良好的品格传递给家人、朋友;再将这种良好的品质带入社会, 形成一股以新时代大学生为首的思想素养正能量;最后团结全社会的力量, 实现中国梦。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值得现代人学习的思想品质。“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的豁达;“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为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孝道等等对于大学生思想素养的形成有很好的引导方向。

第二,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操。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 爱国主义具体表现为一种国家民族危难时深沉的忧患意识;一种以中华民族的兴盛为己任的高度责任感;一种为中华民族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崇高奉献精神;一种作为中华儿女所具有民族气节与民族自尊[2]。国家荣誉感、国家自豪感是每个爱国人士都能感受到的热烈的情怀。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变的追求, 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历数千年的沉淀告诉我们的最动人的故事。“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日知录·正始》) 中国梦的实现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 是我们每个现代人应当承担的责任。

第三, 有助于大学生适应社会。在经济、科技迅猛进步的大潮下, 当代社会充斥着一些消极因素。譬如为了个人利益破坏社会规则、一些不诚信的现象等。在物质世界的诱惑下, 大学生的价值观很容易受到冲击。坚实的思想指导的缺失会让大学生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受到阻碍。未来中国能否实现中国梦与大学生的个人素养紧密联系, 社会的进步有赖于大学生的正确抉择与奋进。

中国传统文化根植于我们的骨髓, 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地位是不可撼动的。正确的思想指导能让大学生在抉择时保持正确的是非观;面对庞大的信息有明确的分析能力;在诱惑面前保证本心。社会进步离不开青年的一代, 坚实的思想素养的培育为青年一代的前途打下近视的基础。

(二) 消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封建意识浓厚。历经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 封建统治遗留的家长制、官僚主义等依然影响着青年人的思维。青年本应该是最具有创新力, 最具有活力的时代, 家长制在极大程度上讲禁锢了青年创新思维的发挥;中国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国人保守的作风。受“中庸之道”的影响, 中国人处事保守。然而,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 保守的思想并不能更好的实现民族复兴, 创新能力的发扬和培育是发展的必然选择。创新能力的发展有两点要求。第一, 大学生对新奇事物的接纳与探索。青年是思想最为活跃、心态最为纯净的时候, 面对新奇的事物, 青年往往有不一样的思虑和考量。然而更深入的了解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厚实的知识基础。第二, 高校教育条件的配备。当代青年生活丰富, 高校应该为大学生的创新道路创造更多的挑战。青年喜欢探索未知的事物, 良好的竞争环境更利于青年人的创新思维的成长。

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青年人, 正应该是充满朝气和活力, 充满创新力和奋斗精神的年纪, 保守的思想很容易使青年丧失活力。因此, 为了避免这些消极影响, 面对庞杂的传统文化, 我们应该“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有选择的继承发扬。

二、传统文化引导大学生构建中国梦

传统文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引领, 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向有着指导作用。中国梦的构建就是要求青年将自己的梦与中国梦相结合, 为了自己和国家的未来不断进取, 最终实现双赢。同时潜移默化的将奉献精神、爱国主义节操、团体荣耀等优秀的品格融入青年的思想行动中, 使社会文化焕然一新。

(一) 建立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体制

孔子云“君子不器”而中国的应试教育使得很多大学生成为了学习的工具, 学习的仅仅是知识。这种“知识”被视为大学生未来走向社会得到工作的唯一机会。而极少注重学生思想素质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应该讲求“德才兼备”高校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的开拓, 更要重视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培养。薄弱的信念无法支撑沉重的中国梦, 只有坚定信念, 并不断的为之付出努力, 中国梦才能实现。同时, 高校也应该注重营造良好的环境, 培养大学生明辨是非, 发现真善美、往真善美的优良思想。

(二) 引导大学生思想方向

大学生作为活跃的青年群体, 必将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思想观念有助于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有助于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随着社会的发展, 网络的普及, 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更加深入。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带来的不仅有新鲜的食物, 还有浮躁的气息。懒惰的思想、逃避责任的做法、不诚信的现实同样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此时如果有着正确思想的引导, 大学生就会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 什么是不可信的。同样也会知道自己应当怎么做。这样导向性的思维会逐渐在大学里形成并发扬, 会让大学生更好的树立自己的理想;更好的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更好的实现中国梦。

(三) 为大学生的行为提供榜样

现代社会, 传统的到的思想面临着巨大的威胁, 某些错误的思想横行, 在这样繁杂的环境中, 大学生需要榜样给自己指明前进的方向。中华文化传承五千年, 有很多道德高尚, 品行端正的榜样值得我们学习。孔子周游列国, 传播儒家思想, 后世尊称为孔圣人;岳飞精忠报国, 虽然奸臣当道, 权臣霸占朝政, 他依然不放弃自己的国家;凿壁借光的刻苦学习的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多元的社会要求我们用优秀的传统文化保护自己, 保护自己的梦想, 保护我们的中国梦。

思想素养的培育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一步, 在科技迅速发展, 信息庞杂的社会中, 思想素养的培育必须保证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地位, 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紧跟时代的脚步, 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顾冠华.中国传统文化论略[U].扬州大学学报 (社科版) , 99, (6) .

篇7:理论、教育、科技、文化工作者寄语中国梦

关键词:创新理论;科技文化;三次工业技术革命

当前世界科技文化发展变化迅速,而且国际经济与政治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要在不断的实践探索和理论革新中发展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创新理论体系。从资本主义发展历程角度来看,在战后资本主义经历恢复期之后从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经济高速发展,其后在七十到八十年代经历了经济停滞及通货膨胀困难时期,资本主义从此开始实行新自由主义,再到八十年代以后资本主义趋向于全球化和金融化,全球各国经济上的合作交流和政治活动关系越来越密切,在九十年代以后苏联解体,资本主义国家更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后来美国的次贷危机引起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发生的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陷入了低速增长阶段;而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等影响以后,社会主义制度陷入了低谷,并且由原先的十六个社会主义国家到仅剩五个,而在五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只有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发展,目前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如朝鲜、越南、古巴及老挝等经济相对比较落后,需要进一步的发展。

从科技革命的角度来看世界的格局变化又是不同的,二战以后迎来了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技术革命,科技在新材料技术与通信信息方面有了重大的突破和长足的发展,它逐渐渗透进了人们正常的生活中,在社会面貌和人类的生存环境等各个方面引起了深远的影响,并且世界的各方面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了,这都极大地促进了整个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例如第三次技术革命主要涉及到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和壮大,第一和第二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服务领域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服务业、教育业及商业等方面,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与信息相关的部分也占了很大的比例,随着世界的科技革命的发展和经济危机的威胁,资本主义国家大都进行了一些产业调整,逐渐强化了国家对一些控制经济命脉部门的控制,增加了对于这些部门的资金投入和政府方面的宏观控制,这是对于资本主义内部进行的一些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的变化,而世界上的经济格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目前国家与国家间的竞争主要来自科学技术创新和人才方面的竞争,而这两方面的竞争对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网络经济的推进和紧密联系,促使竞争更加激烈并且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差距也越来也大,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远远领先于发展中国家,因而经济方面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也是越来越大,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控制更多的体现在经济控制上,发达国家一般会建立一些大型的跨国公司以发达国家为中心,在发展中国家建立工厂并就地采集廉价的原材料和雇佣廉价的劳动力,然后将产品销往世界其他各国,并实现了利润最大化,同时发达国家不允许建设的一些污染和消耗较严重的工厂,也把他们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来进行生产,这样不知不觉中就实现了污染和消耗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的的不断转移,而发展中国家为了实现经济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引进,不得不引进这些产业成为发达国家低一级产品生产、原料及廉价劳动力的供应地,这样发达国家不仅实现了利益最大化,同时也有效的实施了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命脉的控制,最终结果导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差距越来越大。

对于中国国情而言,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初我党就提出我国将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理论论断,并且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经济上既要借鉴苏联方面的成功经验,又不能将重心完全放在重工业上,而忽略农业和轻工业等相关领域的和谐发展,但是因为建设社会主义经验不足也出现过一切挫折和弯路,在此期间中国的工业和经济也是有了一定的发展和增长,并且在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上为以后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重新确立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调动起人民的积极性,使人民富裕才是真正的富裕,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且先进的制度就是要从生产力与经济发展中体现出来,要认清贫穷落后不是社会主义,这时期中国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中国的改变也是日新月异的而且通过改革开放中国真正的开眼看世界,认识到中国和世界接轨的重要性,创造性地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以及现阶段的主要矛盾等一系列的创新理论,创新性的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现实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式发展。通过劳动人民的不断建设社会主义实践和改革,中国开始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好,吸取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很多的精华,而且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并解决了香港澳门回归问题。

在此以后,中国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并且坚持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在政治理论上创新性的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这进一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到了完善和发展,并且面对日益严峻的高消耗、高投入与低效率的经济模式,以及中国居民的贫富差距等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目标是使中国经济不仅要快速向前发展,而且要持续发展下去。在国际上中国提倡和平与发展,和平是世界未来也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在党政问题上一如即往地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这些创新理论都是在中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中形成的并被无数事实检验过的真理。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一直保持高速的发展态势,经济实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从美国次贷危机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下滑,中国的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并且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从表面上看中国似乎已经成为了世界经济大国与经济强国,在此期间中国的威胁论也层出不穷,但是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失业问题、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和污染问题,同时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收入增幅远远要高于农村的收入增幅,而且很多地方政府不注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性,很大比例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自然生态环境的大量破坏基础上的,比如近几年中国很多地区出现了雾霾现象,就是自然环境遭到大量破坏的结果,因此中国的经济虽然发展迅速,但发展方式必须要变革,以实现和谐健康发展的目标。

篇8:理论、教育、科技、文化工作者寄语中国梦

一、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重要性与困难性

(一) 理想信念教育内涵及重要性

理想信念是人们追求、向往的目标, 是对未来美好前景和远大目标的自觉的内心追求, 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问题, 它能够指导人们不断超越自我, 重新塑造自我, 为不断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而奋斗。对于一个国家来说, 形成合力的理想信念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精神动力。理想信念教育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教育。当代中国, 以中国梦为主题的理想信念教育成为时代主旋律。理想信念教育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

(二) 理想信念教育困难性

调查显示, 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状况的主体上是可以让我们放心的。他们比较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也愿意承担起社会发展的责任。但是, 伴随着经济发展和信息现代化, 近些年来, 随着社会转型和社会贫富差距拉大, 西方势力思想渗透的力度进一步加大, 呈理想信念的功利化、实用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部分大学生在处理现实与理想的关系时出现各种问题, 比如不能用理论正确解释现实存在的矛盾, 又缺乏必要的实践锻炼和人生阅历, 因此不能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如, 在笔者所带学生通过面向全校学生随机发放100余份问卷进行过一次简单的调研, 对于中国梦的认知中, 有些现象也引起了笔者注意, 即大一与大四的学生相比大二和大三的学生对中国梦的了解较少, 大一的学生中15%的学生选择了对中国梦非常了解, 大二大三选择非常了解的有28%, 而大四选择对中国梦了解的竟然没有。尽管我们调查问卷的发放数量比较有限, 但是有一些问题还是可以从侧面体现出来的:大一学生由于刚刚入学, 没有上过形式与政策课程, 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马克思、毛泽东思想概论没有很多了解, 但是大四接受调查的人中竟然无人非常了解中国梦这件事情值得关注, 是否与学生忙于寻找个人前途, 过于关注“实用”有关呢?

以中国梦为现阶段目标的理想信念教育尤其需要寻找教育的生命线, 才能为中华民族的中国梦找到顽强的生命力。在中国梦理想信念的构成当中, 具有内核地位的文化价值无疑成为最重要的线索。抓住文化内核, 引起文化自觉意识, 才能促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拥有永久生命力。

二、文化自觉与理想信念教育的关联性

(一) 文化与理想信念的内在联系

学者刘梦溪说:“广义的文化, 应该指一个民族整体的生活方式价值系统。”人类个体或群体的生活方式与人生追求都与文化相关。文化不同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不同。人类个体在受到文化影响同时, 又在对文化的理解基础上形成相互理解、相互认知或者相互排斥的联接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正是文化的共同价值、共同使命形成的社会整体理想, 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以解放和发展全人类为目标, 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 它通过学习和实践过程, 可以改变人们的认知, 指导人们的行为, 最终内化为自己的价值选择。

由此可见, 文化与理想信念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二) 文化自觉与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在联系

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说:“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的人对其文化有一种自知之明, 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方向。”有了这种文化自觉, 就有了文化的选择:而我们教育学生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正是从文化价值的起点上, 坚持了其形成的唯物辩证主义色彩的科学性。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恰恰是促使大学生主动反思理想信念的科学性, 认识到理想信念的合理性, 从而对自身的价值观和人生选择进行指导。借鉴文化自觉的定义, 理想信念教育可以定义为“理想信念教育是指使生活在一定社会的人对其理想信念有一种自知之明, 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方向。”由于理想信念有其明确的文化内涵, 即中华民族整体的生活方式价值系统, 故理想信念教育必然要融入文化自觉的因素才能从根本上抓住教育的核心。文化自觉, 反映出大学生群体能够在生活中进行自我反思与自我提升, 体现出作为文化的人的一种精神境界与追求。同时, 先进的文化必然引领大学生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决定着社会的精神风貌。促进大学生自觉进行文化的反思和教育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题中之义。

三、立足文化自觉, 提升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

(一) 强化教育背景:理想信念教育的文化认同内核

处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的大学生, 怎样才能做到文化自觉?笔者认为, 虽然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受到社会各种不良风气影响, 但是作为教育者应该相信学生从幼儿时期耳濡目染所接触到的中华民族文明的影响, 中华民的优良传统文化, 如孝义、和谐、友善、追求幸福等已深入骨髓。理想信念教育首先应该承认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性认识, 觉悟到文化的作用。其次, 强化学生反思自身文化素养是否有待提高, 传统民族文化和外来多元文化对自身的影响有程度多少区别?再次, 促进学生反省自己所追逐的文化是不是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是否可以带动社会文明的发展。

(二) 创设教育条件:催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文化自觉

如何在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催生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呢?笔者以为, 要注重学生自我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 激发大学生文化自觉的意识。由于大学以前的教育一直以应付高考为目标, 因此大学生更多的精力用在考试题的应试能力上, 传统文化的积淀不足。在面对外来文化、互联网信息的冲击下, 快餐心理作祟, 大学生不能够很好地反思自身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差异, 不能够把握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 因此在追逐理想路上迷失自我。因此, 要充分发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课堂的作用, 采取活泼多样的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专业课程的文化元素, 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把握, 使之渗透到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同时, 在课堂之外, 高校教师要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发挥校园文化及文化品牌活动对学生的润物无声的影响作用。比如在党团活动中举行传统文化节, 高雅音乐赏析, 体育文艺节等, 鼓励学生的文化自信, 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进而使学生对社会光明满怀希望。大学校园是社会的缩影, 不过是更加文明的社会, 有效的校园文化环境的塑造, 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分配自己的时间精力和关注点, 鼓励学生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 在打好知识根基的前提下,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不断认识和掌握真理,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

(三) 巩固教育效果:发展理想信念憧憬的精神文化效应

文化哲学将文化划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部分。精神文化更重要, 因为它更好地揭示了人的本质特征, 揭示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精神文化对人类和个人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全会公报中的这句话, 同时说出了很多大学生心中的渴望。精神文化是粘合剂, 是连结人的精神世界的一条纽带。只要这条纽带存在, 就能形成精神的共同体, 就能形成强大的整合力。理想信念教育属于人类精神层面教育的核心内容, 有理想信念, 人类才有追求, 人类社会才有进步。精神文化可以带给人们憧憬, 即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涉及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理想信念教育一旦顾及不到大学生的日常精神生活需求, 就会造成日常精神生活出现裂口, 从而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困扰。笔者发现, 关于中国梦理想信念的调研中有87%的同学认为中国梦与个人理想有紧密联系或有一定得联系, 这恰恰符合了中国梦提出的意义:就是要让中国人民过上更加富裕、更有尊严的生活, 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即中国梦就是每一个中国人民向往自身幸福从而实现国家美好的梦, 因此中国梦与每个人的个人理想都紧密相连!

因此, 确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从满足大学生日常精神生活需求开始, 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建立健康、充盈的日常精神生活, 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充分发挥对中国梦等理想信念憧憬的精神文化鼓舞效应。可以认定, 立足文化自觉, 可以增进中国梦理想信念教育的底气, 把握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核, 从而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梁采芹, 李金花.对新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思考[J].科技信息, 2012.

[2]费孝通.文化和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 2010.

[3]中国文明网.引领当代大学生提升文化自觉实现中国梦, 2013.

[4]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篇9:理论、教育、科技、文化工作者寄语中国梦

在当代,习近平主席提出中国梦的设想,这是对中国社会发展客观要求的深刻把握,是对人民群众社会期待的真切回应,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但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夯实中国梦的文化根基,而文化的根基,必将通过文化传承在大学教育中得以实现。

今天的中国,在物质世界中享有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但人们的精神世界正面临严重的危机,且社会正在为此而付出惨痛的代价。因此,人们的精神世界亟需文化的滋养,为此,大学教育就需要结合当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与文化传承相契合,以期实现伟大的中国复兴梦。

一 关于中国梦

关于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曾两次对其进行详细阐述。第一次是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就中国梦展开阐述:“现在,大家也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1]第二次是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当选国家主席发表讲话时,再次详尽阐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2]

中国梦的提出和阐述是对中国社会发展客观要求的深刻把握,是对人民群众社会期待的真切回应,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历经了“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不断地探索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直至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再到改革开放,持续而艰辛的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在汇集时代发展成果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

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梦提出和阐述的历史背景,那么,不断创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则是中国梦提出和阐述的理论背景。不断创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已经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些理论从不同侧面有力地指导了中国梦的提出和阐释。

可见,中国梦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必然走向,它是历史的、现实的,更是未来的。

那么,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知道,任何国家的发展,都要依靠两种力量:一是经济发展的硬实力;二是文化传承的软实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已经取得让世人瞩目的成绩。13亿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和从温饱到小康的两次历史性跨越,这已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物质过快发展导致了精神发展跟不上,因为中国用30多年的时间走了西方国家上百年的路。百姓生活虽然富裕了,但精神世界却陷入了危机。这似乎与其经济飞速发展不相称。因此,审视现在,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是需要精神力量的提升,即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夯实中国梦的文化根基。

二 关于文化传承

“文化”一词,从文献记载看,大概最早出现在《周易·贲》中,书中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3]意思是,观察天象,则可知四时之变;观察人类自身具有的文明气象与文饰之道,则可知文教有化育人心的功能和作用。“文”与“化”合成一个词语是在西汉时代,刘向在《说苑·指武》中的论述:“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4]按汉字的本义解释,“文”是指人在某种物体上做记号,留下痕迹,或称之“刻纹”“画纹”;“化”的本义则为改易、生成、造化,是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在我国,对文化的理解一直延续着最初的内涵,即文治、礼乐教化。但今天我们使用的“文化”概念,其实已是源自西方的解释。“文化”在英语中是Culture,而Culture的词源是拉丁语中的Cultus,这个词的原意中含有种植、耕作、居住、动植物培育等语义。从词源上看,“文化”有人们在自然界中劳作,并从中获取成果的意思。然而在现实中,人们对文化概念的解释有近200种之多。虽然关于文化没有统一的概念,人们使用时各人按照自己的需要而定,但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解释是文化的“两分法”,即文化可分为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两种。广义文化即人化,是指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人类所积累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所达到的程度和方式;狭义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特指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是政治、宗教、艺术、哲学等意识形态所构成的领域。

文化对一个民族来说,就是它的血脉。纵观中华文明发展史,当外敌入侵和自然灾害发生时,我们能够众志成城;当分裂割据时,我们总是能走向统一;当历经贫弱时,我们最终总是走向强盛。其原因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都能找到。实现中国梦所需要的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特质,所需要的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拼搏精神,所强调的个人梦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联的担当,所主张的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的理念,也都是中华文化基因的重要元素。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这种突出优势,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价值体系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可见,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振兴中国文化,是民生的需要,更是国家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而文化的振兴与传播必将推动伟大中国梦的实现。

三 关于大学教育

复兴文化传统,重在文化传承。而大学自产生之日起,就负有传承人类文化的职能。这一职能,在2014年4月,由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提了出来。他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各项工作之中。”[5]endprint

这一职能的提出,是大学内涵的彰显。无论是我国古代经典《大学》中开宗明义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6]还是西方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的“修辞学校”,柏拉图的“图雅学园”,中世纪欧洲的博洛尼亚大学等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再到德国创办提倡学术自由的柏林大学,20世纪初的美国大学直接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等现代大学,无不是为了启发人们的心智,让社会更文明,人类更有文化。传承文化是现代大学的基本职能。

大学是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存在。大学的本质是一种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与社会经济和政治机构既相互关联又鼎足而立,是具有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高深学术的高等学府。它体现了文化的广义概念,因大学的诸多活动及其人都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文化成为大学的精髓与血脉,也是大学之所以为“大”的真正意义所在。

大学作为一种社会的“主体”,必然有其内在的价值追求和办学理念。这种价值追求和办学理念就构成了一所大学的精神文化,它集中反映了对大学的本质、功能的理解和价值追求,是大学吸收历史文化传统,经过长期办学实践的探索与积淀,并随时代发展不断充实的。

大学教育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传承文化呢?除了设置关于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外,大学教育主要通过其精神文化的陶冶来提高人们的素养。下面就谈谈其精神文化内涵与实现中国梦的契合。

大学的精神文化是一种内隐文化,是大学的灵魂,也是时代精神的深刻反映。它为历代师生员工所认同,并不断对后来者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熏陶,如春风化雨般。为了便于传承和颂扬,大学的精神文化总是通过文字、图形等符号,以校训、校风、学风等形式表征和展示。我们仅以其精神文化最重要的表征物——校训为例。

校训是一个大学对其理念追求、文化传统的理性抽象,是大学绵延的“文化基因”。比如,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其出自《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7];“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8]这个校训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并深刻揭示了清华的精神内涵。中国学子对清华大学的向往和垂青,不仅仅是它们的基础条件和名气,更重要的是向往接受它的精神文化的熏陶。而内涵丰富的精神文化被学生们接受后,往往以良好的气质,优雅的举止,高尚的修养等形式外显出来。因此,现代大学,尤其是建校历史较短的高校,更要在总结其办学特色和办学传统的基础上,凝练出精神内涵,加以高度概括升华,使其成为师生的身心烙印,并将其代代相传。这必将为实现中国梦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

中国梦的实现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它需要中国人不断的努力,才能成就的事业。因此,将实现中国梦的理念注入大学精神文化的内核,使其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隐性课程,感染和渗透着学生,且这种感染和渗透具有强大的社会辐射作用。

综上所述,文化传承必将推动伟大中国梦的实现,而文化传承借助大学教育将其内化到人们的精神世界中,从而提升整个民族的精神力量。如此必将可持续地推动我国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张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1-30(第1版).

[2]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

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30(第1版).

[3][7][8]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M].北京中华书局,2011.

[4][汉]刘向撰.程翔译注.说苑译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1-10-09.

篇10:理论、教育、科技、文化工作者寄语中国梦

1 文化自觉与大学文化

1997年, 费孝通先生在北京大学举办的第二届社会学人类学高级研讨班闭幕发言中首次提出“文化自觉”观点。费老的“文化自觉”观点至少包含以下三方面:第一, 自我觉醒。第二, 自我反思。第三, 自我创建。

大学文化, 是大学思想、制度和精神层面的一种过程和氛围;是精神家园、思想启蒙、人格唤醒和心灵震撼等因素的结合体。在当今社会, 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需要有一种富有感染力、吸引力,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注重实效的大学文化作为强大的精神后盾。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则是反思与重构大学文化的应时之举。

2 文化自觉、大学文化及推进“中国梦”主题活动三者的辩证关系

文化自觉首先体现为文化的自我觉醒。大学发展过程中, 不同的自然条件、历史人文和资源状况, 形成了不同大学各自独特的大学文化。这一过程, 最重要的就是对自己文化有“自知之明”。清晰的大学文化是大学生“中国梦”实现的精神支点。经济全球一体化后,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 这对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积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 也使一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趋向扭曲等问题。习总书记谈到:“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 国家就有前途, 民族就有希望, 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因此, 在大学生中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 就要从大学文化内涵入手, 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在高校推行“中国梦”主题活动, 就是要提高大学生文化的意识, 夯实主流文化的根本。将文化自觉、大学文化与“中国梦”主题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有利于端正大学生价值观, 引导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下理性思考。

文化自觉其次表现在自我反思。要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首先要融入大学文化建设之中。如果忽视本校文化传统, 缺乏对大学文化的反思和重塑, 其结果只能脱离实际, 抛弃大学沉淀多年的文化积蓄, 失去大学赖以生存的文化根基, 最终会导致大学生群体缺乏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基础。推进“中国梦”主题教育, 正是基于文化自觉的思考, 立足于建设和谐大学文化, 化解大学文化中的各种冲突矛盾, 形成和巩固最基本的、相对稳定的大学文化, 从而构建起和谐大学文化。

文化自觉最后还体现在自我创建。创新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环节, 大学文化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文化选择的自觉与文化的创新, “中国梦”就是大学文化创新的精神源泉。当下, 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处于全方位交流、碰撞的全新时代, 文化交流、碰撞背后的价值观较量越来越凸显出来, 体现在大学生群体中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在高校开展“中国梦”主题活动, 目的就是要大学生在思想多样、价值观念多元的情况下, 开辟一条与时俱进的寻梦之路, 引导大学生坚守自己的价值观, 坚定自己的“中国梦”, 否则, 大学生的思想就有被西方思想消蚀的危险。文化自觉放在青年大学生身上, 即是要求青年一代要有文化自主选择权, 既不能被同化, 也不能关门, 有能力接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并作出自己正确的选择。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广大青年要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理性的认同上, 对历史规律正确的认识上, 对基本国情准确的把握上”的要求不谋而合。因此, 在推行“中国梦”主题教育上,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引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主战场, 把握和遵循时代精神, 用“中国梦”激发广大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在大学生中建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使全体大学生能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我们所倡导的价值理念, 脚踏实地、创新理性地追逐自己的梦想。

3 高校推进“中国梦”主题教育的路径

3.1 打造特色文化, 加深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同感

大学, 是学生感知文化、接受教育的直接场所。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 就是要正确引领青年大学生正确、清楚地认识自己民族的文化, 正确理解和对待其他民族的文化, 夯实思想根基, 实现自己的梦想。在高校, 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联系于具体的主题活动, 这些活动通常是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的体现。主题活动开展得是否顺利, 效果是否良好, 取决于大学生对活动的认可度和参与度, 而这直接与他们对本校文化的认同有关。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打造特色文化, 贴近学生、贴近现实,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接受大学文化, 把握梦想的内涵, 为推行“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找到文化支点。

3.2 重视少数民族文化, 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

“中国梦”包涵着民族魂, 肩负民族伟大复兴任务的主体, 从整体而言是中华民族, 从个体而言是每一个民族成员。中华民族不是单纯的民族、种族、公民的人群分类, 我们的少数民族, 甚至一些官方未确定识别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在高校, 民族学生作为生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在地域经济、民族习俗和人格品质上都具有明显特征, 因此, 应重视少数民族学生在经济、习俗和人格等方面所体现的特征, 引导他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就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

一些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较为落后, 社会的进步发展, 使这些民族逐渐失去原有的存在条件, 加之国际政治瞬息万变, 在西方敌对势力与民族分裂势力长期的“和平演变”及“文化挑唆”下, 部分民族大学生思想意识不够清晰, 认识比较偏激, 不自觉地陷入了狭隘的民族主义之中。这就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造成了不小的难度。推进“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 就是要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形成正确的民族观、价值观, 引导少数民族学生正确地对待中华文化, 意识到自己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 在推行“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中, 必须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 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将自身强烈的本民族自尊心延伸到中华民族的自尊心。“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 中华民族的梦想丰富而深远, 离开了少数民族的梦想, “中国梦”也无法称之为“中国梦”。

3.3 注重国际交流, 让“中国梦”与世界握手

大学是跨文化交流的窗口和桥梁。在大学生中间推行“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 不是让大学生关起门自己做梦, 而是应该走向世界, 与世界一道共同追梦。“复兴”一词, 很好地说明了我们文化过去曾经的繁荣兴盛, 但由于闭门造车, 固步自封, 我们灿烂的文明一度落后。“文化自觉”下, “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他人文化, 大学的跨文化交流这个窗口要帮助学生与不同国家、民族之间加强接触与交流, 逐步消除国家、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对立, 让世界加深对一个真实中国的了解, 减少中国崛起的阻力, 实现和平共处, 与我们共享“中国梦”。

摘要: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就是让国家更强盛、人民更幸福, 中华民族对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实现这一梦想, 靠的是全党和全国人民, 而高校广大的青年大学生则是其中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因此, 在高校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十分必要。本文以大学文化为切入点, 在文化自觉视角下, 从文化觉醒、文化反思、文化创建的角度探讨开展高校“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 并提出开展活动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大学文化,文化自觉,“中国梦”主题教育

参考文献

[1]费孝通.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J].学术研究, 2003 (7) :6-9.

[2]王俊义.一位世纪学人的文化情怀[J].学术研究, 2003 (7) :9-16.

[3]傅义强.大学文化自觉的构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J].学术论坛, 2010 (6) :194-196.

上一篇:糖尿病别人脚后跟痛是怎么回事下一篇:沛县农商行宣传片解说词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