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养老院报价

2024-05-01

智慧养老院报价(精选6篇)

篇1:智慧养老院报价

智慧养老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近年来,xx省xx市高度重视“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工作,出台《xx市关于加快全市养老服务业发展实施意见》,成立各级养老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相关工作制度,全面推动“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网络平台建设,全市老年群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目前,xx市现已建设“xxx智慧养老云”x

个,“安心养老综合服务平台”x

个,xx

个县(市、区)“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正在陆续建设,“一张网、一键通、一体化”的智能

APP服务模式架构即将形成,初步实现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网上服务和实体服务相结合的“互联网+”

智慧养老服务新格局。

以顶层规划设计为抓手

促进“互联网+”智慧养老平台建设

注重做好顶层设计,着力消除信息孤岛,解决服务平台分散建设、重复建设的弊端,确立了“顶层规划布局,试点开发建设,合作推广运用,全面开花结果”的工作思路和建设管理模式。通过以云计算、大数据平台为基础,结合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及移动通讯等信息技术,对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进行完美整合,构建养老综合服务“政府端、机构端、个人端”子平台,打造了新一代“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平台;通过利用“互联网”“局域网”“物联网”技术实现云平台、子平台互联互通,实现了对云平台老年人数据的实时监控和汇总管理;通过物联网及适老设计的智能养老产品和社区智慧管理系统“四位一体”,解决了老年人居家养老、机构养老中的健康与安全问题;通过推动传统养老模式向“互联网+”智慧养老这一全新方式的全面转型,逐步打造真正意义上的“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以有效整合资源为重点

推动“互联网+”智慧养老创新发展

统筹资金支持试点县(市、区)推广“嵌入式”养老模式,解决城市养老问题;推进“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解决无人照顾的问题;加快资源整合,全面推进城乡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等养老机构和设施建设;推行智慧社区建设,打造“互联网+家政+助餐+照护”

养老服务圈;建设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开展居家和社区“三项服务”,鼓励区域创新“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模式。通过与xx百孝坊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合作,筹资

余万元开发“百孝坊智慧养老云”,打造智慧养老云平台试点,初步实现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互联网+”智慧养老创新。即:创新实施“互联网+嵌入式”养老,创新实施“互联网+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创新实施“互联网+APP”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创新实施“互联网+一体化”老年人优待,创新实施“互联网+医疗”网络医疗救助,创新建立“互联网+制度”五保供养对象长期医疗护理保障制度,创新实施“互联网+助餐工程”养老服务,创新实施“互联网+养老院”虚拟网络适老化改造工程,创新实施“互联网+顾问”社区养老专业顾问服务,有效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不断提升全市居家和社区养老“互联网+”智慧养老综合服务能力。

以拓展延伸带动为助力

加快“互联网+”智慧养老全面建设

扩大招商引资。市级层面引进“中科慧康健康管理(北京)有限公司、xx老区实业有限公司、xx和孝养老服务有限公司、中国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xx市万众社区加层加梯咨询服务中心、xx洪天养老投资有限公司”5

家公司,对全市“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工作进行总体规划布局,利用其成熟的“互联网+”技术,进行合作推广运用,打造全市“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平台。

打造智慧试点。县级层面打造一个“互联网+”智慧养老试点,引进三胞集团公司、羿达商贸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组建养老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利用各种社会资本,建设“xx洪天养老中心”“xx养老中心”“乐活苑养老服务中心”“xx养老中心”“xx山地休闲健康养老基地”等养老服务中心和基地。通过不断探索公建民营、民建民营、医养、旅养结合等不同形式,带动各县(市、区)“互联网+”智慧养老建设。

重点合作推广。通过与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xx市分行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在全市

xx

个县(市、区)推广建设“安心养老综合服务平台”,探索建立

x

个养老服务监管系统、x

个养老金融产品平台系统和

xx

个智慧养老平台综合服务应用系统;通过“百孝坊智慧养老云”数据资源,利用手机

APP

软件,整合各类养老数据信息和服务需求,建立老龄人群和养老服务供应商信息库,畅通需求与供给对接渠道,建立“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评估机制;通过加强对机构养老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监督管理,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智能化养老服务,进一步提升了老年人的参与感和幸福感。目前,“安心养老服务综合服务平台”已上线老年人数达

x.x

万人。

篇2:智慧养老院报价

——马鞍山市博望区“互联网+城乡居家养老”样本观察

我国人口老龄化压力日益加剧,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十三五”规划纲要都对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养老服务产业等提出明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加大投入、扎实行动,积极推动老龄事业发展,已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但在政策措施、基础工作、体制机制等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与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老人养老需求,让广大老年人过上幸福晚年生活的期盼还有不小的差距。日前,我们就做好城乡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对马鞍山市博望区的城乡居家养老发展状况进行了调研,特别就互联网科技嵌入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对博望区中爱城乡助老服务中心进行了跟踪式调查,期望提供一份“互联网+城乡居家养老”样本。

一、我国老龄化现状和发展态势

1、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速度快

据测算至2053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4.87亿。人口老龄化水平自1999年的10%增长到2022年的18.5%。之后,进入人口老龄化的高速发展阶段,到2030年人口老龄化水平将进一步提升到25.3%。2044年将超过30%,进入重度人口老龄化的平台期,2054年将达到峰值34.9%。21世纪下半叶,人口老龄化水平将一直在34%上下。人口规模庞大且高速膨胀、人口老龄化急速推进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征。

2、老龄化程度深健康水平低

据统计2010年我国高龄人口规模为1904万人,2023年将超过3000万,2033年将超过5000万,2049年将超过1亿,平均不足5年就增加约1000万高龄老年人,年均约增长210万人,高龄老年人是老年人口增长最快的群体,高龄化进展快速。与此同时,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年人口健康水平总体偏低,生活不能自理、慢性病患者、老年残疾的人口规模大。

3、城乡人口老龄化差异巨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8亿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由于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21世纪内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和速度始终高于城镇。2018年农村老龄化水平达到30%,比城镇高10.44个百分点;21世纪30年代,当全国人口老龄化速度达到最快时,农村和城镇老龄化程度的差距也达到最大,相差12-13个百分点。21世纪后半叶,城乡人口老龄化水平的差距虽不断缩小,但城乡老龄化程度却在持续加重,2050年城乡老龄化水平分别为31.07%和40.18%,达到峰值,高于发达国家在21世纪中叶的老龄化水平。另外,安徽省与上海、浙江、江苏、北京、四川、湖南等14个省份先于全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可以说,解决好农村的老龄问题是我省及全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关键之所在。

4、独居和空巢老人日益增加

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成年,逐步进入“421”的家庭结构,即一对夫妻要供养四个老人和一个孩子。作为“421”供养关系中的中间代,无法抽出时间照顾年老父母,尤其是众多农村年轻劳动力人口进城打工,老年人口空巢率不断提高,“空巢化”现象日益突出。

5、“未富先老”发展与民生矛盾凸显

“未富先老”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一是经济实力还不够雄厚(属于中等收入水平国家),应对老龄化社会的经济能力还比较低。二是社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三是社会公平状况亟待改善。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基尼系数超过国际社会公认的0.4的社会安全警戒线。

二、博望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概况

1、博望区老龄人口基本情况

博望区总人口18.5万人,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从2012年的3.02万人增加到目前3.3万人,所占总人口比例由16.3%提高到17.8%。其中70周岁以上老年人1.48万,约占老年总人口的44.9%,80周岁以上老年人0.41万人,约占老年总人口12.4%。其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程度深很具有代表性。

2、博望区老龄人口分布情况

博望区自2012年9月经区划调整,在整合原当涂县三个乡镇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一个新城区,三个乡镇下辖社区3个和行政村37个。全区留守空巢老人分散居住,家庭功能严重弱化。

3、博望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全区已建成公办养老机构3家,床位628张,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近20张;建有民办养老机构1家,床位数50张;民办助老服务中心1家;在建社区照料中心1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10家;村(社区)助老服务站40家;农村幸福院3家。目前“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基本构建。

4、社区居家养老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情况

全区建立了10家以社区为依托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及1家民办助老服务中心。服务中心根据条件设置了休息室、娱乐室、阅览室、助浴室、助餐室等功能室,免费向老人开放,同时,以服务中心为载体,向周边居家老人将助洁、送餐、精神慰藉等各项助老工作外输上门。

三、博望区智能化城乡居家养老快速发展原因探究

博望区成立时间晚,基础设施薄弱,在面对城乡养老重压力下,加大财政投资预算,将发展与保障民生两手共抓,保持城乡一体化建设与探索科技养老新方式步调一致,同时,智慧新城、智慧社区(农村)建设为智能化养老方式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其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服务”的模式推进全区养老体系建设进程。

1、建立一个信息服务平台。

“博望区智能化助老助残信息服务平台”包括紧急救援和呼叫服务系统、老年人基本信息和健康档案系统、加盟商和养老服务人员管理系统、养老服务需求评估系统、在线结算系统等,同时和政府相关公共服务平台有效对接。

平台凸显三个特点:一是结合实际,分类服务。根据注册老年人的年龄、体力状况,将老人划分为不同类别,定期为老年人提供各类亲情式服务,期间,助老员到老人家,用呼叫终端报“开始”、“结束”,形成有效工单,再通过呼叫终端与老年人进行确认、入户回访等方式,对整个服务流程、质量及工单进行严密监管、核算、考核。二是企业服务,政府买单。结合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信息服务平台上整合了当地一批具有良好信誉的企业加盟商。不定期回访、考核,有效净化、规范了家政服务市场,也助推了服务项目日益细化、规范。三是服务有价,爱心无边。信息服务平台安排相对固定的服务人员定期上门,除各类保洁、生活照料、餐饮服务等有价服务外,更注重对老年人进行精神抚慰和帮助,逐步建立起亲情式联系,从而使老年人在心理上更具安全感,在精神上减少孤单和寂寞。

2、配备一支养老服务队伍。

根据老年人数,按照一定比例配备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助老服务专员(其中包括专业化服务组织与政府合作或独立聘请的社工人员、整合有一技之长的社会志愿服务人员)。主要对老年人基本信息和服务需求、提供应急联动入户服务、协助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及信息化平台链接等事务。

3、联合一批加盟服务商家。

根据老年人急需的救援、家政、医疗、保健等服务需求,挖掘和筛选养老服务相关企业和机构,通过建立健全准入和退出机制,实行标准化服务,逐步形成跨行业、广覆盖的养老服务产业集群。通过企业市场化运行,对服务对象实行会员制服务与管理;通过企业市场化运行,对服务队伍实行员工制管理,为老年人提供规范化、标准化、人性化、个性化的主动式服务,为居住在家里的老年人打造一个“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4、开展多层次养老服务。

养老专业化服务组织为政府购买服务的老年人无偿提供居家养老信息呼叫终端(包括各类型呼叫终端)或健康幸福手环等设备、信息搜集、建立老年人基本信息和健康档案、紧急救援(应急求助)、定期回访、远程定位等服务;低偿提供助餐、助洁、助医、助行,以及文化娱乐、学习教育、陪伴聊天、心理咨询、代购代办等服务。基本形成“低端有保障、终端有市场、高端有选择”的多层次养老格局。

四、博望区“互联网+城乡居家养老”样本观察

居住在马鞍山市博望区博望老街的唐继兰老人,子女均在外地,老伴自十几年前因病离世后,唐继兰便成了守候家园的独居老人,博望区中爱城乡助老服务中心自落地博望社区后,对独居空巢老人实施定期上门探望、精神慰藉,老人近况及时与其子女们沟通,提醒他们即使在外也要常给老人打打电话。这个中心根据唐继兰的信息,打电话提醒其在上海的女儿,老母亲78岁生日即到,其子女这才想到母亲的生日来临。但其子女称,因为工作忙回不来,很是无奈,也深表内疚。该中心在老人生日当天联合博望社区一道买来蛋糕,并与前来的志愿者们一起为老人过了个热热闹闹的生日会,生日现场,该中心工作人员利用电子服务屏给老人播放了来自上海女儿的隔空祝福,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其实,这仅是这家名叫中爱城乡助老服务中心为空巢老人服务的一个缩影。在博望社区,每天来这里下棋、打牌、做操、读书、绘画的老人有几十位,这些虽然空巢老人但身体健康状况比较好的。对那些身体状况较差甚至卧床不起的老人怎么办呢?该中心也有办法,智能呼叫终端加上几十名中心招募的志愿者会免费为他们提供上门服务„„

该中心为民办非盈利性质,其场地租赁、健身设施、传呼设备等基本上为个人投建,中心工作人员一部分是投资人聘请的,一部分是招募的志愿者。创办这个中心的初衷,是想帮助照顾那些独居、空巢老人日常起居,慰藉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晚年生活不寂寞。“我以为关爱老年人的事业大家热情不高,没想到中心成立不到一年涌来50多名志愿者,许多还是60岁以上的‘夕阳红’,令人感动。”负责人如是说。葛金林为了照顾瘫痪的弟弟,40年如一日,终生未娶,被评为“安徽好人”,他听说社区有个义务关爱老年人的中心,特地跑来看看,“未成想这一看,我自己也成了志愿者了。”独居、空巢老人们每天聚集在这里无拘无束地聊天、娱乐、做保健,看着他们愉快,我也开心,葛金林说。

据了解,这个中心除了对来服务中心的独居和空巢老人进行日间生活照料,最大的亮点是运用“互联网+信息呼叫终端”的方式对那些因病、残疾或身体不便的老人进行远程照料,中心目前已经免费为360位老人的家中安装了居家养老信息呼叫终端,终端上设红(绿)按键,按绿键呼服务,按红键呼急救。另外,中心还为22户空巢老人在其子女的申请下安装了互联网远程视频看护器,其子女都是常在外地出差的“博望飞毛腿”。他们在家时间时间有限,在外心系家中老人,有了互联网远程视频看护器,实实在在的解决的他们的担忧,他们通过下载的手机APP随时随地查看家里老人生活情况,同时与助老服务中心形成委托契约,请他们不定期上门与家中老人聊聊天。在该中心,我们看见,只要有按键响了,该中心的服务台电脑上立即显示是哪位老人?家住在哪里?中心服务人员立马回应,在第一时间为需要的老人送医、送药、送饭、送生活用品等。“这个中心的电子保姆服务为博望区居家养老服务进行了延伸,拓展了空间,成了名副其实的‘没有围墙的托老中心’。”博望社区支部书记刘道寿称。

博望区中爱城乡助老服务中心具有“虚拟养老”的样本性,在中国居家养老或是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根生蒂固,农村老人更是这样,这种“虚拟养老”方式正好顺应了老年人居家养老的观念,很容易为老年人所接受。对比养老院而言,“虚拟养老院”还会给老年人一种主动感、支配感,老年人可以随意挑选服务,可以对服务质量提出意见。而养老院则会给人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虚拟养老院”的投资很低,仅需在助老服务中心或者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基础上,嵌入智能化为老信息服务平台,将服务对象全部纳入信息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利用智能化养老服务平台的“O2O”和“云数据”功能”实施居家养老服务券无纸化、电子化。从而让享有政府购买服务对象的老人只需按下终端呼叫器,就可享受家电维修、家政上门、陪聊陪护、生活购物等入户式服务,整个过程无需现金、无需找零、实时记录、充分体现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便利便捷。

智能化养老系统是一种高科技集成的养老服务平台,可以承载生活照料、健康管理、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内容,为老年人提供“人力做不好、人力做不到和人力不愿做”的多样化服务,对于提升各种方式下的养老潜力和水平,具有巨大的整合和提升作用。因此,智能化养老是对传统养老服务方式的一场革命,代表先进的养老方向,必将极大地减少人力资源投入,提高服务效率和效益,改善老年人生活,对于低成本应对人口老龄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积极的作用,是解决中国城乡养老问题的必然选择。

五、关于加快发展城乡居家养老的几点建议

各级政府要为城乡居家养老专业服务组织落地服务创造条件、提供补贴性资金支持、让专业化服务组织良性运营、老年人享受到优质服务。

1、强化资金扶持。

一是各地政府要以特困供养人员、低保对象、建立立卡的贫困人口、重点优抚对象、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成员、重度残疾人中的老年人,以及8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为基数,制定政府购买服务方案,发放养老服务劵。鼓励各级政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进第三方机构开展养老服务需求评估、绩效评价等工作。逐步提高购买服务标准,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补贴制定。二是省级财政补贴。省级财政可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完成优秀养老专业化服务组织落地的县(市、区)政府予以分档奖励。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以各地政府为主,省级政府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进行补助。

2、保障运营场所。

对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进行网格化布 局、标准化建设,整合优化现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向养老专业化社会服务组织免费提供或协助其低价租赁、甚至由政府提供服务场地。推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机构“公建民营”模式。鼓励养老专业化服务组织建设线下服务实体网点、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学习娱乐场所等,完善功能性设施设备。

3、各类保障机制。

一是健全工作机制。政府分管领导亲自抓,发改、卫计、民政、老龄、财政、人社、住建、税务等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协力。二是强化行业监督,建立健全行业评估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引进第三方机构,对各类专业社会助老服务组织及政府购买的服务开展质量和绩效评价。

篇3:智慧养老:养老体系需要顶层设计

一、老龄化社会带来的问题

早在1999 年, 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 而今,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老龄人口(60 岁以上)超过2 亿的国家,且目前正在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增长,是同期人口增长的5 倍多。12033 年前后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 亿,平均每年增加1000 万,最高年份将增加1400 多万。 直至21 世纪中叶,老年人口将占人口总量的34.8%, 而同期世界平均老年比发展速度也将达到最高,为2.36%。2也就是说,到本世纪30 年代中国将进入老龄化的高峰期,并持续近40 年时间。 2050 年,中国职工的抚养比将从现在的3 个职工养一个退休人员, 变成1.5 个职工养一个退休人员。 这无论对国家、社会还是家庭,都是极大地压力。

当前, 我国人口老龄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老龄问题日渐凸显。 在新时期、新形势和新思想的社会背景下,从宏观上来说,老年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满足老年人信息需求、教育需求和社交需求的技术门槛较高;东西部老年待遇差距较高引发的压力较大。 同时,居民的实际退休年龄比法定年龄要低不少,导致实际的养老人口大于目前统计的数字。 人社部门的数据显示,由于现实中实行了一些提前退休政策, 中国居民领取养老金的平均年龄仅有53岁,其中男性大约为56 岁,女性还不到50 岁。 从微观上说,老年人口不但将长期保持快速增长,还伴随家庭小型化、少子化和老年人利益多元化、诉求多样化的问题。

中国老年人问题目前在六个方面面临巨大的挑战:一是“老有所养”方面的挑战。 传统的“养儿防老”的观念在新时期受到冲击。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家庭结构的变化,新的家庭结构“4-2-1”模式的形成,使照顾老人的矛盾越发凸显。 二是“老有所医”方面的挑战。 目前的养老产业和管理机构在这方面都存在很大的政策缺失和管理漏洞。 “医养分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疗制度、医疗服务、医疗条件以及医疗报销的发展和进步,从而造成了老年人“看病难”、“报销难”、“养护难”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三是“老有所乐”方面的挑战。 目前的养老模式和养老机构更多只是关注老年人物质上的基本需求,而并未有效顾及老年人精神和文化方面的需求,从而使一些老年人在退休后会产生“精神贫困化”的症状。 物质生活的快速发展和精神生活的日渐匮乏会给老年人造成心理上的落差以及悲观、厌世等负面情绪。 四是“老有所学”方面的挑战。 新形势下的老年教育工作难度较大、要求更高。 目前养老产业和相关管理机构在这方面的尝试还较为粗浅,很多只是形式上的辅助而并没有真正从老年人的认知结构、知识背景、情感动机和现实需求等角度进行深入探索。 因此,老龄教育的发展理念、内容和形式都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五是“老有所住”方面的挑战。 现有养老模式中很多是和老年人的居住相关的,譬如“以房养老”、“居家养老”等。 然而,目前很多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居住条件以及配套的服务设施都存在较大的问题和隐患。 无论是“居家养老”、“社会养老”还是“机构养老”都没有一个明晰且便于操作的具体方案。 同时,“以房养老”的相关法规和政策还有待进一步出台和解析。 “老有所为”方面的挑战。 老有所为的贯彻能使老人们有机会为社会发挥余热并起到应有的示范作用。 然而目前无论是养老制度、养老政策还是相应的养老模式和结构,都无法很好地满足老年人自我实现层面的需要,使得老年人的智慧、经验和才干无法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因此,无论是从宏观还是微观层面,政府、企业和家庭都无法回避老龄化社会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必须深入思考和探索相关的应对机制。 近年来,国内社会各界密切关注老龄化和养老体系建设的问题,并对国外发达国家的养老模式进行研究、比较、引进, 希望能够找到短期内解决养老问题的捷径。但遗憾的是在这个问题上, 要服务这么多老龄人口,他们的收入差别大、受教育程度不同、养老需求迥异、地域跨度大、大部分老人处于未富先老的状态,没有任何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 国内外传统的养老体系、养老模式由于其规模小,分散化,劳动和资本密集等特性决定了其均不能够解决中国目前面对的老龄问题。

二、智慧养老

由于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协同和共生等特性,使得人们在面对社会迅速老龄化所产生的各种问题的时候, 自然而然的转向了现代信息技术。 2008 年,IBM在纽约的外国关系理事会上提出了“智慧地球”概念,并在2009 年发布了《智慧城市白皮书》, 认为智慧城市的和谐是建立一个有新工具、新技术支持的,涵盖政府、市民和商业组织的新城市生态系统,3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智慧养老的概念。 智慧养老是指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如互联网、社交网、物联网、移动计算等),围绕老人的各方面支持老年人的生活服务和管理,对涉老信息自动监测、预警甚至主动处置。4使这些技术实现与老年人的友好、自主式、个性化智能交互,甚至让老年人“感受不到技术存在的技术无处不在”,提升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生活质量,并利用好老年人的经验智慧,为社会发展创造价值。

近年来,我国政府和业界已经在智慧养老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如2013 年,全国智能化养老专家委员会成立,同年,北京市人民政府与国台办等单位联合举办了“京台智慧养老论坛”。 全国老龄办计划在全国推进“智能化养老试验基地”建设,并批准筹建全国智能化养老和全国老龄智能科技产业园。 江苏省人民政府于2014 年4 月2 日发布 《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到了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及22 项具体举措。 宁夏开建智能化社会养老服务信息平台,通过中国电信推出的ITV、天翼手机看家、老年手机定位、代购代缴预约服务等形式,以电话热线和救助终端为纽带,为居家老人提供紧急救援、实时定位、健康咨询、生活信息等服务,并将一键报警老人手机和民政部门的12349 居家养老服务呼叫网络相结合,推出“电子保姆”信息化项目,逐步将目前银川的96890 平台向全市全区居家老人无线定位服务平台—12349 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延伸。 专门为老龄用户信息产品、设备和服务进行研发的老年信息科技产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 其发展方兴未艾,动力十足。

然而,目前智慧养老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大多数企业的着眼点依然局限在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居和智慧医疗领域相关的产品上。 智慧养老的系统和平台由政府主导,大多数还是分而建之、分而治之,从技术创新的角度只是针对局部而言,并没有从总体上和全局上进行规划和设计。 另外,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也存在一些问题,譬如重复建设、多头管理、无人问津、沟通不畅、体制桎梏等依然存在。要从整体上有效解决我国养老体系面临的问题,必须进行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的顶层设计。

三、顶层设计

建立能够满足我国庞大老龄人口和不同层次养老需求的现代化老龄服务体系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实际上是要重塑老龄人口这个庞大的社会子系统。 而由于处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时代,这个重塑的过程必然带有信息化的鲜明特征。 这个系统具有开放性、复杂性、涌现性、层次性和巨量性的特征,根据钱学森的系统学分类和定义,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巨系统,需要顶层设计来有效统筹与合理规划。

1、解决三个层面的问题

顶层设计的起点是由系统目标决定的,就养老体系而言,需要解决三个层面的问题:

(1)满足政府管理的需要。 我国过去长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城市对老龄人口的管理服务基本上是政府包办,由企业、单位独自进行管理。 农村则以家庭保障为主,没有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对于老龄人口的管理服务从形式到内容都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无论是哪一级政府部门,都需要针对政务管理对象提供内部和外部服务。 面向政府管理需要的业务包括电子政务、移动办公、决策支撑等。

(2)满足涉老年产业发展的需要。 老龄产业涉及的行业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独立产业,从传统的制造业到现代的设计业、 从教育医疗业到文化娱乐业,无所不包的产业链上聚集了成千上万家企业厂商。 养老体系必须能够帮助老龄产业发展更为有序,产业建设更具体系;使从事相关业务的企业更加活跃,行为更加规范;使老龄服务产品和业务融合创新、不断拓展。 满足涉老产业发展需要的业务包括用户分析、定向营销、渠道和用户共享以及支付和征信等。

(3)满足老龄人群及其家庭的各种具体养老需求。 概括来说,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分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方面,在前文中已有详细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直接面对老年人的养老服务业务包括开放式的泛媒体云服务形式,也包括以自营为主的物联网系统服务形式。

2、实现路径

分析上述三类需求,可以发现,涉老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合理及时配置是满足这三类需求的先决条件。 因此必须首先打通横向和纵向的信息壁垒,把全国各级老年人和老龄工作的信息统一到一个服务平台上,建设全国性的智慧养老云平台。 依托各级老龄办,建好信息系统,整合各方资源,统一软件标准、统一操作流程,建立从社区、乡镇、县、市、省到全国的涉老信息的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的数据库和养老业务信息平台。 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构建老龄现代服务产业链,真正使智慧养老平台建成为“统计决策分析平台、虚拟养老平台、智能管理平台、紧急救援平台、实体服务平台”,从而全面提升我国老龄信息服务规范化水平,创新服务模式,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我们将基于这样一个智慧养老平台的养老服务体系定义为智慧养老服务体系。 这个体系不仅仅包括信息系统的建设, 还涵盖了体制机制改革、标准制定等一系列问题, 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资源能够在智慧养老的概念下有效的对接。 其实现路径为:

(1) 政府部门进行顶层设计和集中管理, 建立全国统一的智慧养老云平台。 汇总全国老年人各项基础信息到一个统一的信息技术平台,为老龄事业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实现涉老数据的集中和贯通,形成智慧养老的数据基础。

(2) 针对政府管理的需要, 建设现代化的全国性老龄信息决策服务系统。 对老龄信息数据传输、存储、管理、监控和统计分析,实现数据加工处理、动态指标分析、个性化推送,帮助各地老龄决策机构能够充分利用该平台出台具有前瞻性、 战略性、全局性的老龄政策,解决我国及各地所面临的人口老龄化挑战。 加强对科学编制区域和全国养老服务事业规划的指导,统筹确定养老机构、社区服务点的数量、布局、规模、扶持方向,增强规划的可持续实施性,避免规划不合理和浪费资源等现象。

(3) 针对老年人个体的需要, 为老年人的具体养老需求提供技术支撑。 通过网站、自助服务终端、无线终端设备等渠道,为老龄人口及其家属及时提供全方位养老信息的查询功能,开辟了解和选择养老服务机构、 服务方式或老年用品选择的便捷途径,基于智慧养老政务平台和行业平台,开发医疗、保健、教育、娱乐等各种养老服务应用。

(4) 针对养老产业的需要, 为老龄产业发展的需求提供技术支撑和相关服务。 开放平台接口,推动产业智慧升级,形成智慧产业生态系统,鼓励老龄产业相关企业、组织和个人开发应用系统接入平台提供海量应用。 合理运用数据库及时采集行业信息,全面了解养老服务行业现状,为行业研究、行业机构考核评估和资质认证、专业队伍建设提供信息支持,也为行业管理、质量监控和督导提供基础依据,有力促进养老服务行业提升标准化水平。

四、需要理顺的关系

智慧养老是解决我国老龄问题的一剂良方。 但在推行的过程当中,需要理清一些关键的问题和关系:

1、政府管理部门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的意识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智慧养老体系是外部性极强的公共产品,必须由政府部门主导建设。 在养老事业领域,政策缺位、政策落实不到位的情况还比较普遍,在老龄社会体系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方面力度仍显不够。

2、要处理好数据汇聚集中与部门利益之间的关系

智慧养老平台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业务内容丰富,涉及20 多个不同的职能部门,必将面临数据导入平台不畅的问题,且不同部门导入的数据会存在海量、异构、冗余、相斥等特点。 因此,必须尽快成立由政府牵头的智慧养老云平台领导小组,不但负责督促各职能部门尽快将涉老信息导入平台或建立数据接口,更需要有一个领导班子在面临智慧养老平台建设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时,统筹协调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时,并能够及时决策。

3、智慧养老服务体系中政府和市场的定位需要进一步明确

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一方面,政府投入不足与监管力度不够并存;另一方面,老龄产业市场化发展严重滞后与市场规范制度缺乏并存。 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成为阻碍中国老龄服务体系健全与完善的桎梏。 因此,必须进一步明确在建设智慧养老服务体系过程中政府和市场的定位,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建设、公众参与的建设模式。

4、要制定相关标准

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是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完整规范的标准体系保障其顺利实施。 因此, 必须研究制定面向老龄人群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建设急需的标准规范,建立并不断完善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 从业务需求的角度看,相关标准规范应涵盖智慧养老事业、智慧养老产业和智慧养老服务三个方面。 从项目实施的过程看,需要在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维护做出制度性和流程性的规范。 从项目覆盖的技术角度看,需要制订所涉及的网络通信、信息安全、物联/互联技术等制订技术性的标准和规范。 从项目的层次结构上看,需要形成信息基础设施层标准、信息数据资源层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层标准、信息应用系统接入标准。 从项目整体性上看,需要形成总体建设运营标准、信息安全保障规范和标准规范的评价体系。

养老问题是老龄社会面临的最重要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要以适应老年人物质和精神健康服务为目的,加强顶层设计。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建设全国性智慧养老云平台。 整合聚焦和深度开发,优化养老资源配置,形成集约、高效、合理的养老体系,是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必由之路。

摘要: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出严峻挑战。无论是从宏观还是微观层面,政府、企业和家庭都无法回避老龄化社会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因此必须深入思考和探索相关的应对机制。本文从政府、公众、产业的需求入手,对国家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做顶层设计,并对其实施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智慧养老,养老体系,顶层设计

注释

11国务院办公厅.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R].

22 全国老龄办.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R].华龄出版社,2014.

33岳梅樱.智慧城市实践分享系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篇4:智慧养老: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全面建设“两型”社会的关键时期,是进一步推进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全面加强养老服务信息化、智能化、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机遇期。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养老服务业高度重视,近日国务院制定出台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我国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达到近2亿人,老龄化发展迅速。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既能弘扬中华民族敬老优良传统、满足老年人多层次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又能补上服务业发展“短板”、释放有效需求、催生上千万就业岗位。要在政府“保基本、兜底线”的基础上,锐意改革创新,发挥市场活力,推动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角”,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的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把服务亿万老年人的“夕阳红”事业打造成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使之成为调结构、惠民生、促升级的重要力量。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养老服务业均为城市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了重要机遇。

整合社会服务资源

据河南安泰居家养老服务信息中心主任刘泰介绍,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根据应用目的和实施主体的不同,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政府部门开展行业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构建行业管理信息化平台;第二个层面,专业养老服务机构采用信息化应用和智能化设备开展养老服务,采用“公建民营、民建公助”方式构建的公共服务平台;第三个层面,促进老年人健康、改善老年人生活的各类信息化应用及智能终端,以政府购买服务进行推动的市场化运营推广的智能养老应用。

河南省的智慧养老重点项目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首先,社会化养老服务综合管理系统是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在现有数字化办公设备的基础上,借助专业软件建立覆盖全市、统筹城乡、高效互动的养老服务体系管理系统,创新养老服务体系化管理模式,以“数字老龄”努力提升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及管理水平,是解决政府老龄主管部门日益繁杂的工作职能和日益复杂的工作环境的有效解决办法。该平台可帮助政府主管部门实现对社会化养老服务及专业机构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和监督,本着“在管理中提升服务、在服务中加强管理”的原则,实现“管理规范化、决策科学化、业务流程化和数据标准化”的目标。

社会化养老综合管理平台包含了有关养老业务管理内容,实现了对各个养老机构及相关业务基础数据的自动实时采集和分层分类汇总,汇聚并保存到数据中心,形成科学严谨的动态管理体系。同时,政府主管部门可使用该系统完成工作实务的处理。该系统也是业务决策平台,主管部门可针对辖区的养老业务信息进行统一分析和监管,包括对各项专业数据的查询、汇总、统计、分析、考核、审批,平台提供综合性的查询统计的功能,系统配置多种统计与考核报表,领导可以根据数据进行决策。通过实施该项目,可实现老龄工作领域的基础数据集中化、业务处理网络化、统计决策科学化、流程监管智能化和养老服务管理信息化。

其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呼叫网络平台是以社区居家养老信息化平台建设为抓手、以政府购买服务为推手、以培育社会组织为支撑,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整合社会各类服务资源,为老人提供包括“紧急救援、家政服务、日常照顾、康复护理、家电维修、精神慰藉、法律维权、休闲娱乐”等综合性的服务项目,建立信息化、智能化、多层次的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管理及呼叫网络体系,构建一个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要建设一个平台、构建两个体系。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管理及呼叫网络平台,构建“市、区、街、居”四级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体系”和“24小时呼叫救助服务体系”。再通过把先进的通信信息技术和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相结合,保证能为老年人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内容,形成一个基础性的居家养老保障体系。

之后引入专业服务机构组建各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服务中心采用市场化的管理及服务机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制定服务规范和服务范围,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协助政府指导各街道(乡镇)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通过以点带面,以信息平台带动上门服务的思路,派出居家养老护理员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的养老服务。最后,在保障基本性养老服务的基础上,针对老年人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可通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呼叫网络平台,深度整合对应的社会专业机构加入服务体系予以逐步满足。

云上的养老院

养老院管理系统是帮助养老机构对日常业务运营和内部事务进行信息化管理的软件,可以有效地详实的记录该机构收住和服务老年人的情况。该系统采用云平台方式建设,辖区内各养老机构无需额外投入,只需通过主管部门配发的软件使用账号和密码即可远程使用。

通过该软件的使用,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提高养老院的信息化管理及护理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方便地将各个养老院的基本情况、收住和服务老年人的情况通过接口程序和网络,自动上报到民政机构养老信息管理系统中,形成完整、连续、详实的数据报表,有效地提高了政府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监管能力,提高了床位补贴发放的效率的同时,也可通过老龄工作门户网站很好的宣传养老机构,发布相关信息,方便了老年人及家属。

老年移动健康管理系统(医养协作信息化养老项目)是利用3G及物联网技术,通过在养老服务机构及社区养老服务网点配置远程健康检测设备,远程采集老人“血压、血糖、血氧、心电、尿常规”等生理数据,上传至健康云平台,由医疗卫生机构为养老服务机构及相关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健康促进及医疗服务,构建一个基于本地化服务的医养协作模式。创新养老服务的内容、形式和提供方式,提升养老服务信息化应用水平,提高老年福祉,推动医养协调发展。

篇5:智慧健康养老服务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满足老年人健康需求为导向,积极践行“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市场调节、社会参与的统筹协调机制,持续推动老年健康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强化老年健康政策与医疗卫生、养老服务政策衔接,深入推进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着力构建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六位一体”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有效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提高老年人及其子女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到2022年,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含中医医院)开展老年健康服务(康复中心、护理中心、安宁疗护)和设立老年医学科比例均达到5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护理床位占比达到30%;全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2%以上;80%以上的综合性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老年健康服务相关制度、标准、规范不断完善,服务内容更加丰富,老年健康人才不断壮大,服务质量明显提升。覆盖城乡、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综合连续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得到基本满足;每个县(区)至少有一家医养结合机构,主要为入住机构的老年人提供养老、医疗、护理、康复、安宁疗护、心理精神支持等服务;全市30%以上行政村(社区)建设有老年大学学习点,经常性参与教育活动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比例达到20%以上;老年残疾人服务率达到85%;探索开展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失能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巡诊等上门医疗服务规范,助推老年健康服务进家门;逐步建成以市级为中心,辐射县(区)的安宁疗护服务网络;建立完善符合职业特点、技术技能价值激励为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鼓励医护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执业,并在职称评定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加快推动老年医学发展,依托宁夏大学(中卫校区)和市职业技术学校开设老年医学相关专业和学历教育。

二、主要任务

(一)深入推进医养融合发展。

1.深化医养签约合作。按照方便就近、互惠互利的原则,各类养老机构根据需求与周边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长期签约合作。签约医疗卫生机构要为养老机构开通预约就诊、急诊急救绿色通道,在服务资源、合作机制等方面积极予以支持。养老机构也可通过服务外包、委托经营等方式,由医疗卫生机构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巡诊、健康管理、保健咨询、预约就诊、急诊急救、中医养生保健等医疗卫生服务。鼓励养老机构与周边的康复医院(康复医疗中心)、护理院(护理中心)、安宁疗护中心等接续性医疗机构紧密对接,建立健全协作机制。养老机构中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与签约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双向转诊机制,严格按照医疗卫生机构出入院标准和双向转诊指征,为老年人提供连续、全流程的医疗卫生服务。各县(区)要加大资金、人才支撑保障力度,为医养签约合作创造良好政策环境,形成医疗养老联合体。(市卫生健康委、民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以下均需各县(区)人民政府落实,不再列出)

2.推进放管服改革。切实落实《宁夏回族自治区医养结合机构审批登记工作管理办法(试行)》,持续优化医养结合机构审批流程和环境。养老机构申请内部设置诊所、卫生所(室)、医务室、护理站的,取消行政审批,实行备案管理;申请设立一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经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审核合格后,发放《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医疗卫生机构利用现有资源提供养老服务的,涉及建设、食品安全、卫生防疫等有关条件,可依据医疗卫生机构已具备的上述相应资质直接进行登记备案,简化手续。按照“非禁即入”原则,支持社会力量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并按规定享受有关优惠政策。支持引进国内外知名专业医养结合品牌企业、养老机构、医疗机构、保险机构和具有成功开发运营经验的相关企业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支持社会资本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兴办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健康管理中心等医养结合机构,逐步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驱动的健康养老发展格局。

医养结合服务的监管由属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牵头负责、民政部门配合。医养结合机构中的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机构分别由属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民政部门负责进行行业监管。市卫生健康委会同市民政局等部门按照自治区相关监管制度和考核办法,加大对医养结合服务质量考核检查力度,把医疗床位和家庭病床增加等情况纳入考核。及时总结推广辖区经验做法,不断完善相关政策,促进医养结合健康发展。(市卫生健康委、发展改革委、民政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场监管局、消防救援支队按职责分工负责)

3.推进医养康养融合发展。整合医疗机构、养老服务、残疾人康复及社区等服务功能,探索开展“医养一体、两院融合、三中心合一”试点工作,推进敬老院(养老院或幸福院)与乡镇卫生院健康养老功能融合,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与日间照料中心、康复中心医养一体服务。

实施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工程。改扩建一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养老机构、敬老院,补齐服务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医养结合能力提升工程,规划建设一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重点为社区老年人提供集中或居家医养结合服务。新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与养老服务设施统筹规划、毗邻建设。有条件的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可设置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病床和养老床位。以中宁县为试点,因地制宜逐步开展家庭病床服务。

加快推进市中医院沙疗项目,启动实施医养一体改建项目,提升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推广中医康复技术,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慢性病管理、疾病治疗和康复中的独特作用,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提升社区中医药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市卫生健康委、发展改革委、民政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构建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4.加强健康教育。开展老年健康促进行动,推进健康素养促进项目,实施老年健康素养监测,运用“两微一端”以及短视频平台等新闻媒体,推动“互联网+健康科普”。借助《医生到你身边》《健康984》等媒体媒介,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面向老年人及其照护者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内容包括合理膳食、适度运动、心理健康、伤害预防、疾病预防、合理用药、康复护理、生命教育、中医养生保健以及新冠肺炎疾病预防等,促进老年人形成健康生活方式,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推动中医治未病理念融入老年人生活,大力普及起居调养、药膳食疗、情志调节和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医养生保健方法,推进中医药健康养生养老文化普及。开展“老年健康宣传周”“敬老月”等主题活动,实施人口老龄化国情区情教育,宣传普及老年医疗保健知识及相关政策法规,形成养老孝老敬老的良好氛围。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基层老龄协会、老年大学(网点)等,引导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切实维护老年人身心健康。建立老年人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监测系统,追踪、分析影响我市老年人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和问题,针对性开展健康教育活动。老年大学和相关教育机构要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市卫生健康委、老干部局、教育局、民政局、农业农村局、旅游和文体广电局、新闻传媒中心、老龄办按职责分工负责)

5.加强预防保健。建立健全老年健康危险因素干预,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失能预防三级预防体系。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每年为老年人提供1次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和健康指导,将老年人健康管理相关指标纳入项目绩效评价。做实做细老年人和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实施老年人营养改善行动,建立老年人营养健康监测和评估机制,提升老年人营养健康水平。加强老年人群重点慢性病的早期筛查、早期干预及分类管理,开展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筛查和健康指导,不断降低重点慢性病对老年人群的健康影响。实施失能预防与干预项目,宣传失能预防核心信息,老年人失能发生率得到有效控制。

实施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采取政府补贴等方式,重点为纳入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建档立卡人口、城乡低保对象范围的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家庭逐步实施适老化改造,减少老年人意外伤害。重视老年人心理健康,完善精神障碍类疾病的早期预防及干预机制,积极配合自治区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专家委员会,指导各县(区)开展老年人心理关怀服务,为患有严重精神障碍的贫困家庭老年人提供免费服药。(市卫生健康委、民政局、财政局、住房城乡建设局、残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6.加强疾病诊治。完善老年医疗资源布局,建立健全以基层医疗机构为基础,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为核心,相关教学科研机构为支撑的老年医疗服务网络。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要加强老年医学科建设。通过新建、改扩建等,加大老年医院建设力度。实施老年人综合评估和老年综合征诊治,推动老年医疗服务从以疾病为中心的单病种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的多病共治模式转变。强化老年人用药保障,开展老年人用药使用监测,加强老年人用药指导,建立老年慢性疾病长期处方制度。大力开展社区和居家中医药健康服务,促进优质中医资源向社区、家庭延伸。

全面落实老年人医疗服务优待政策,医疗机构普遍建立老年人挂号、就医绿色通道,优化老年人就医流程,为老年人看病就医提供服务便利。实施医疗卫生机构适老化改造工程,开展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创建活动。(市卫生健康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7.加强康复护理服务。建立完善分级、分期康复治疗机制,畅通双向转诊和对口帮扶渠道,推进康复医疗向社区延伸,为慢性病、老年病以及疾病治疗后恢复期的老年患者提供早期、系统、专业、连续的康复医疗服务。大力发展老年护理服务,建立完善以机构为支撑、社区为依托、居家为基础的老年护理服务网络。开展中医特色优势病种科学研究,针对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老年痴呆等,二级及以上有条件医疗机构探索中医康复方案。支持依托现有一、二级医疗机构和医疗设施等其他适宜设施转型改扩建为康复医院、护理院,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新建,建设一批普惠型康复床位,为半失能老年人提供方便可及、可负担的康复服务。鼓励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康复医学科,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康复、护理床位占比;支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利用现有富余编制床位开设康复、护理床位,增加养老功能。(市卫生健康委、发展改革委、民政局、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8.加强长期照护服务。探索建立居家社区机构衔接融合的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社区嵌入式为老服务机构发展。依托护理院(站)、护理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医疗卫生机构以及具备提供长期照护服务能力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乡镇敬老院等养老机构,为失能老年人提供长期照护服务。鼓励各县(区)通过公建民营、政府购买服务、发放运营补贴等方式,支持各类医养结合机构为特困供养人员、重点优抚对象、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和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等困难老年人群开展长期照护服务。(市卫生健康委、民政局、财政局、退役军人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9.加强安宁疗护服务。支持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医养结合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等机构开设安宁疗护病区或床位。探索建立机构、社区和居家安宁疗护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形成合理的转诊制度。推进安宁疗护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出台安宁疗护进入和用药指南。营利性医疗机构可自行确定安宁疗护服务内容和收费标准。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的安宁疗护服务,属于治疗、护理、检查检验等医疗服务的,按现有项目收费;属于关怀慰藉、生活照料等非医疗服务的,不作为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管理,收费标准由医疗机构自主确定。

建立完善安宁疗护多学科服务模式,为疾病终末期患者提供疼痛及其他症状控制、舒适照护等服务,对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人文关怀。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校健康课程,提高社会公众对安宁疗护的认知度、接受度。总结我市安宁疗护试点经验,完善政策措施,扩大试点范围,形成长效机制。(市卫生健康委、发展改革委、教育局、医保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策支持。落实用地扶持政策,保障医养结合机构建设发展用地,非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可依法使用国有划拨土地,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应当以有偿方式用地。鼓励各地探索集体建设用地用于医养结合机构建设。落实各项税费优惠政策,符合条件的非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免征企业所得税,对其自用的房产、土地,按规定享受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机构享受小微企业等财税优惠政策,对在社区提供日间照料、康复护理等服务的机构,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给予税费减免、资金支持、水电气热价格优惠等扶持。对医养结合机构按政策规定实行行政事业性收费优惠政策。金融机构根据医养结合机构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拓展医养结合多元化融资渠道,加大金融对医养结合领域的支持力度。鼓励各地探索完善抵押贷款政策,拓宽信贷担保物范围。(市卫生健康委、发展改革委、民政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农业农村局、金融工作局、人民银行中卫市中心支行、中卫银保监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优化保障措施。完善公立医疗机构养老服务价格政策,收费标准原则上应当以实际服务成本为基础,综合市场供求状况、群众承受能力等因素核定,具备招标条件的,鼓励通过招标方式确定收费标准,调动公立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的积极性。对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机构中的医疗机构按照规定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协议管理范围。对符合医疗行业和医保政策规定的转诊住院患者可以连续计算医保起付线。按规定逐步将符合条件的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厘清医疗卫生服务和养老服务的支付边界,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只能用于支付符合医疗保险政策范围的疾病诊治、医疗护理、医疗康复等医疗卫生服务费用,不得用于支付生活照护等养老服务费用。按照国家统一部署,适时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大力发展医养保险,针对老年人风险特征和需求特点,重点发展老年人疾病保险、医疗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加快发展包括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在内的多种老年护理保险产品,满足老年人护理保障需求。(市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局、医保局、中卫银保监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大政府投入。全面梳理现行由财政支出安排的各类老年健康服务项目,将老年健康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重点支持康复、护理、安宁疗护机构建设、服务设施配备、医护人员培训等。支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老年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安宁疗护中心等,对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机构设立养老机构,符合条件的与其他养老机构享受同等的民办机构一次性床位建设补贴等优惠扶持政策。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社会办医养结合机构承接当地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等服务。积极争取上级社会福利事业的彩票公益金,支持我市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市卫生健康委、发展改革委、民政局、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推进标准建设。落实老年人健康干预及评价标准。建立健全长期照护服务标准和管理规范,执行持证上岗制度。加强老年医疗、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老年健康服务机构基本标准和服务规范管理,推进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建设和管理指南,强化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建设。结合实际,借鉴发达地区成功经验,研究出台上门医疗护理和家庭病床服务内容、标准、规范及收费政策。建立健全保障机制,鼓励相关机构投保责任险、医疗意外险、人身意外险等,防范应对执业风险和人身安全风险,适当提高上门服务人员的待遇水平。(市卫生健康委、民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场监管局、医保局、残联、中卫银保监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优化队伍建设。按照自治区统一部署,实施全区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千人”计划,并分别纳入“十四五”卫生健康和养老服务发展规划。引导医养结合机构建设培训基地,探索建立普通高校、职业学校、科研机构、行业学会协会与医养结合机构协同培养模式。引导职业院校开展老年护理专业学历教育,扩大老年护理招生比例,积极引导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开展养老护理员培训,壮大老年护理从业队伍,补齐服务短板。(市卫生健康委、教育局、民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加强信息化支撑。创新“互联网+健康养老”服务模式,推动线上线下结合,将医疗卫生资源和相应服务辐射到社区和养老机构。加强老年健康服务相关信息系统建设,建立老年人健康全周期管理体系,促进各类健康数据的汇集和融合,整合信息资源,促进医院、养老机构、社区、家庭信息互联互通,实现信息共享。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研发可穿戴的老年人健康支持技术和设备,探索开展远程实时查看、实时定位、健康监测、紧急救助呼叫等服务。利用现有智慧社区建设平台,打造覆盖家庭、社区和机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网络,实现智慧医疗健康服务便捷化,为老年人提供综合性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市卫生健康委、工业和信息化局、民政局、市云计算和大数据发展服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篇6:智慧养老解决方案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以及医疗水平的改善,人口平均寿命不断增长,在现行生育政策不变的情况下,至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4.37亿,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例将达到27.8%,80 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总人口比例将从的1%更快速地上升到2050 年的9.1%。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社会的老龄化伴随而来的是养老问题。采取什么样的养老模式已成为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当务之急。我国现有的养老模式主要是两种,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

家庭养老在我国传统养老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这种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1、子女的减少以及独生子女现象的出现使得独生子女养老变得异常的困难;

2、传统家庭的养老功能有所削弱,城市子女工作压力大而无暇顾及老人,产生“重幼轻老”现象;

3、老年人平均寿命延长,患病率上升,处理能力下降,将更多地需要日常护理、生活照料和社会服务;精神方面也面临着沟通不畅等问题。

面对家庭养老存在的问题,一部分人会选择机构养老。然而,机构养老同样存在以下问题:

1、国家现阶段难以拿出大量的资金发展或完善养老机构,机构养老服务不够完善;

2、养老机构大多远离老年人生活的社区,实行封闭管理,无法满足老年人与家人、邻居、亲朋好友交流的愿望,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3、养老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低,服务质量不高;

4、机构养老收费高,服务范围小,养老设施发展滞后,不能满足大多数人的养老需求。

另一组数据说明则说明养老社区的市场潜力巨大:

据统计,目前六十岁以上人口在中国已经超过了2.12亿,占总人口的15.5%,未来十年、二十年,中国大致每年新增一千万老年人口,而中国的养老机构平均每位老人有一个看护护理,远落后发达国家的7~8个护理人员。未来依托先进的物联网信息化技术和社会化的专业养老服务团队,智慧养老成为中国老年人生活的一部分。目前养老产业产值是4万亿规模,到预计达到13万亿,市场潜力非常巨大。

二、智慧养老社区模式

智慧养老社区模式简介:

养老型智慧社区针对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安全管理、远程护理、社区餐饮预订、在线助老、紧急求助等服务。

在现有的`养老模式下利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养老,打造一个智慧、安全、高效的智慧社区。将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从而打造具符合中国国情且具有中国特色的物联网现代化居家养老综合示范社区。

智慧养老社区系统简介:

太川科技智慧社区系统包括云服务平台,智能家居系统和社区服务系统,为老年人的生活和健康以及安全提供多方位的服务。

上一篇:桂山风景小学生作文下一篇:乳腺癌检查工作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