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科学应对电力系统突发事件

2024-05-19

试析科学应对电力系统突发事件(精选5篇)

篇1:试析科学应对电力系统突发事件

试析科学应对电力系统突发事件

论文摘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关系重大,而电力系统突发事件同样不可避免。从策略、应急机制、领导力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科学应对电力系统突发事件。

论文关键词:电力系统;突发事件;应急;策略

过去几年,国外大停电事故频发。2009年11月10日晚,巴西最大的两个城市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以及周边地区突然遭遇大停电,导致数千万居民受到影响。2005年5月25日,莫斯科市及附近25个城市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约200万人的工作和生活受到影响,经济损失至少10亿美元。2003年8月14日,美国中西部、东北部8个州及加拿大2个省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造成损失负荷6180万千瓦,影响人口约5000万,经济损失约300亿美元。

2008年1月,我国中南部地区出现了持续的大范围灾害性冰雪天气,湖南、江西、贵州等省份遭受了50多年以来罕见的冰冻灾害,电网设施遭受严重损害,短时间内倒塔、断线集中发生,给抢修带来了极大困难。

上述事件虽然性质、起因、影响、后果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爆发了突发事件。面对突发事件的威胁,我们应如何科学应对呢?这是每一名电力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电网安全事关国家安全,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特别是美加“8·14”大停电事故,引起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高度关注。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有备才能无患。我们应吸取美加停电事故的教训,认真研究我国电力系统安全问题,完善应急处理机制,确保电力生产和输配的安全。”温家宝总理指出:“要认真分析研究美加大停电的情况,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抓紧建立我国电力系统应急处理机制,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此事关系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生产、生活秩序,必须高度重视,进行全面、系统、周密的研究,提出相应对策。”

21世纪的今天,我国电力发展已步入大电网、大机组、高参数、特高压、高度自动化和信息化的新阶段,电力已成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能源,保证安全、可靠、持续、稳定的电力供应至关重要。电网大面积停电事故及其他危及电力企业正常生产的突发事件,不仅会给电力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人民的正常生活,还会危及公共安全,影响社会稳定。正确认识、科学应对电力系统突发事件,减少危机损失,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为人民提供满意的电力服务是新时期电力工作者的必备技能与素质。只有牢固树立居安思危的危机意识,切实增强科学应对突发事件的实际技能,才能适应新时期电力管理工作的挑战。

一、科学应对突发事件应讲究策略

突发事件具有过程的突变性、威协的严重性、前景的不确定性、后果的连带性以及决策的紧迫性等特点。如处理不及时,可能会引发一系列新的危机事件。应对电力系统出现的危机事件,不论危机事件是自然灾害原因,设备老化或损坏原因,还是人为误操作或故意破坏原因、网络黑客攻击原因等引起,各级决策者在处置危机事件时,都要讲究策略。

1.坚持原则,这是提高决策者科学处置突发事件能力的前提

坚持生命第一,始终把人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突发事件造成人员伤亡、生产设施损坏,扰乱了正常的工作秩序,安全和救助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其中人员的生命安全则属于最为核心的目标。

要把工作放在抓住关键部位上,注意全面认识事件的各种现象,潜心分析和研究各种现象之间和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认准制约整个事件的根本矛盾,掌握主动权。

注重信息传播。严格信息情况报告制度,提高防范处理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发生突发事件后,封锁信息往往是徒劳的,而且会让谣言、错误的信息占领传播媒介的阵地,在公众中引起混乱。因此,为求得公众的准确了解、全面谅解,必须向公众及时传播有关准确信息。要有效控制新闻走向,注意正面引导,大力消除各种谣言。要体现党和国家对事件的反应与对事件受害者的关怀,体现人道主义精神,增强人们战胜困难的信念。同时,要增强保密意识,明确哪些信息该报道,哪些信息需要保密,是否有不良政治后果、不良法律后果,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坚持协调作战。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各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准确全面把握突发事件的关键环节,及时形成和贯彻科学的决策,迅速解决事件。相关部门应密切配合,从全局出发,发挥整体效能,最大限度减少事故带来的损失。

应对突发事件还要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既要坚持原则,又要依据突发事件的特殊情况灵活处理,以大局为重,及时灵活地化解危机。

2.遵循程序,讲究策略,避免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要迅速隔离险境。突发事件,事发突然,要快速发现,快速报告,快速出动,快速展开,争取主动。如果不能迅速处理,突发事件就容易恶化。消防队员常常会说:“所有的火灾都是由小火苗引起的。”这句话极好地阐述了一个基本原则。

开展全面调查。当突发事件得到控制后,决策者要探寻事件产生的原因,动用一切可行的手段,准确掌握大量的事实材料,收集事件相关信息,形成基本的调查报告,为处置突发事件提供依据。

制定科学决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迅速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处置事件的总体方案。方案要具有可行性,不求完美,但求实效。要有多种方案或备用方案,不要简单从事。要重视专家的意见,做到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正确贯彻实施决策方案。处置突发事件的决策和方案在实施过程中,难免出现对预定方向和目标的偏离,这时就应跟踪校正、减少潜在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和危害性。

对突发事件认真总结评估。突发事件解决后,要对整个事件的过程进行评估,实事求是地撰写出详尽的突发事件处置报告,分析原因,总结规律,反思工作中存在的漏洞,总结出处置突发事件时领导者应具备的能力和遵循的程序,使领导者在实践中面对突发事件,能从全局出发,从战略高度,沉着稳健应对突发事件,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

二、构建科学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

1.防患未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防突发事件要有超前的危机意识,只有居安思危才能有备无患,才能有切实的预防措施。“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作为电力企业管理人员尤其是领导者,必须做到未雨绸缪,平时多一些危机意识,建立完整的危机处置机制,提高危机管理水平。做到早发现、早警觉、早处置,使危机化解在萌芽状态。

2.建立职能明确、反应敏捷、动作灵活、统一高效的监测、预防、处理突发事件的组织体系

设立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或应急管理中心,作为突发事件处理的领导和协调机构,全面、协调地开展各项应急行动,掌握主动权。应急领导小组包括:公司领导、政策人员、专业技术专家、公关人员、法律顾问、新闻发言人、后勤人员等。

3.建立系统性的应急预案库

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建立发电、输电、配电系统应急预案库。应急预案的建立可以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来积累,可以借鉴国外的案例,也可采用仿真技术,对突发事件进行模拟演练,依靠科技减灾,提高应对能力。

4.切实加强员工培训、训练和应急预案演习

制订和落实各类突发事件应对的培训计划,定期举办各类突发事故的模拟训练和演习,并达到实战要求。这类培训主要有案例教学、情景模拟、角色训练、拓展训练等,让参训者以高度拟真的身份与突发事件提前“遭遇”,不仅可以实际检验应急预案完善与否,而且有助于提高心理素质,遇事临危不惧,在实际工作中就容易克难制胜,增长才干。

三、突发事件挑战领导力

突发事件的时间紧迫性、信息的有限性、问题的复杂性、事态的无序性等特征,对领导者的各方面工作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1.善于判断、及时决策

面对突发事件,管理部门要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为领导者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领导者依靠这些信息迅速找到突发事件的要害,坚持快速、果断、高效的原则,保持沉着、镇定,在最短的时间内,恰当估计形势,快速应变,及时疏导,果断依法处理和有效控制危机状态的区域,缩小或者化解危机,为恢复正常状态提供保证。

2.把握突发事件的发展趋势

决策者要从战略的高度审视自己管理的对象,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做出判断、预防和反应,做到有的放矢,有条不紊,避免事件扩大、蔓延。

3.善于审时度势

突发事件具有不确定性,决策者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要随着突发事件形势的改变而随时调整对策,予以分析以化害为利。要充分发扬民主,依靠科学,依靠掌握专业知识的专家,集中专家的智慧处理问题。

4.善于组织协调

领导者要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统筹兼顾。协调好领导班子的思想认识,保持高度统一,使领导班子成为坚强有力的战斗指挥部。要层层落实责任,人人承担责任,各司其职,整合资源,调动各种力量,充分发挥整体效能。

5.作好心理疏导工作

突发事件具有紧迫性,会给参与者带来紧张感,决策者要克服紧张、激动、焦虑、恐惧、挫折等心理,具有头脑清醒,胆大心细,果断坚决和极强的自制力,敏锐把握事件潜在影响,力争做出理性的决策,同时要疏导公众情绪,以免造成新的危机。

6.光明磊落,勇于负责

面对突发事件,不应考虑个人得失,首先考虑国家和集体的整体利益,做到及时上报、不欺、不瞒,光明磊落,敢挑重担,勇于负责。

四、科学应对电力突发事件案例

(1)2010年1月20日,山东半岛大部分地区遭遇罕见大风寒潮天气,致使山东电网54条220千伏及以上线路跳闸122条次,10千伏至110千伏线路故障跳闸274条次,烟台、威海、青岛三地区事故拉闸53.6万千瓦。

面对紧急情况,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及所属18个供电单位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强有力措施,全力以赴保障电网安全。由于应对迅速有效,措施得力,山东电网未发生倒塔断线和电网解列事故,继电保护动作率100%,未影响重要客户和居民用电。

据了解,1月19日,山东电力集团公司提前发出了做好寒潮防范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有关单位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并要求正在进行线路改造的单位,落实电网安全措施,做好防寒防冻工作,确保安全供电。

1月20日9时,山东公司第一时间紧急启动电网红色应急预案,要求17市供电公司和超高压公司同时启动应急预案,并迅速向山东省委、省政府和国家电网公司汇报。

(2)2010年2月24日、25日,一场与南方地区极其相似的冻雨发生在辽沈大地上。线路覆冰、铁塔覆冰、设备覆冰„„电网设施遭遇险情。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灾情和严峻形势,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广大干部员工超前预想、科学应对,打赢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抗冰抢险保供电战役。

2010年1月初以来,各项有关于灾害天气的信息在辽宁公司汇聚。仅2010年1至2月,辽宁公司就针对安全生产工作先后转发、下发了《关于防范、应对寒潮天气的通知》等相关文件32个;积极开展了应急管理应用系统技术培训等各类培训班16个;召开了安全生产相关会议11次。1月8日,应急指挥中心即时启动演练,真正检验全网系统应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和管理水平,不断积累有效处置突发事件的经验和能力。

2月24日,冻雨覆冰灾害来临前夕,辽宁电力公司先后三次下发了紧急通知,要求各供电公司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做好应急值班和应急抢修的准备。24日16时30分,小雨夹雪,辽宁公司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加强应急工作值班。当晚,灾情加重,辽宁公司主要领导坐镇指挥,科学决策,沉着应对。各级调度运行人员冷静处置电网故障,各部门协调配合、众志成城,将灾害影响降到了最低。

经过16个小时的全力抢修,沈阳电网受损地区全部恢复正常供电,沈阳供电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沈阳740万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答卷。由于果断决策、准备充分、科学调度、抢修及时、措施得当,此次自然灾害对电网造成的损失被降到了最小程度。

五、总结

疾风知劲草,危机验能力,科学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是检验电力工作人员是否称职的“试金石”。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培养处变不惊的良好心理素质、应对有序的综合组织协调能力、娴熟沉稳的媒体公关技巧。在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处理一件件棘手事务中,总结经验,磨励意志,切实提高科学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

论文来源及知识扩展阅读:http:///lunwen/

篇2:试析科学应对电力系统突发事件

北京电力系统应急指挥中心接到“海淀区、石景山区发生大面积停电突发事故”的紧急报告。警笛声声、黄灯闪烁,一辆辆电力抢险车急速驶向事故现场。从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可以看到,抢险工作迅速展开:“地铁施工工地62名工人正在隧道中施工,停电后洞里一片漆黑,正在把他们紧急疏散到地面。”“现有2000多人参加抢险救援,供电各项抢修工作正在全力推进,变电站重要用户负荷大部分恢复„„”

这是不久前北京举行电力突发事故应急处置演习现场的情景。北京市应急体系建设工作在2003年非典时期启动,2004年出台《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同时,启动全市区县分预案、专项预案和保障预案的编制工作。今年4月,成立了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及办事机构,调整组建13个专项应急指挥部,区县成立应急委员会,设立专职机构。

不仅仅是北京,整个中国已经开始积极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的威胁。目前,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全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初步建立。《突发事件与紧急状态处置法(草案)》也已列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7月22日至23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提出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这说明,为应对我国公共事件高发期的严峻考验,我国应急管理工作正在纳入经常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突发公共事件损失GDP 6%

我国每年因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惊人。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李军鹏提供的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因生产事故损失2500亿、各种自然灾害损失1500亿元、交通事故损失2000亿元、卫生和传染病突发事件的损失500亿元,以上共计达65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损失我国GDP的6%。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郑功成所作的统计显示:2004年,全国发生各类突发事件561万起,造成21万人死亡、175万人受伤。全年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550亿元。

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影响并不仅止于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研究基地研究员、参与编制国家应急预案和相关法律的顾林生说,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间接损失同样不可忽视。比如说,事故灾害发生之后,公众的生活节奏被打乱,公众心理也会受到巨大冲击。例如重庆开县井喷事故,虽然问题早已查清,责任人被绳之以法,但事故阴影却依然存在。234个鲜活的生命已经离开这个世界,对于身处其中的人们来说,失去亲人的记忆,家庭的破碎,遭受灾难的惊惶,目睹死亡的恐惧,永远难以抹去。

此外,有一些突发公共事件是由于管理不当、玩忽职守所引发,在处理过程中当地政府又存在“捂盖子”的行为,例如广西南丹县的矿井事故。当此类事件尘埃落定,真相大白之后,政府的公信力会遭受严重损伤。总而言之,这类损失虽然是软性的、不可量化的,但其伤害和长远的影响甚至可能超过直接损失。

进入突发公共事件高危期

我国目前处在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时期。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将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

从自然的角度分析,中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灾害发生频度高、灾害损失严重。由于受灾害影响的人口大体在2亿左右,占全国人口的1/7以上,自然灾害在中国有着较强的社会性。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灾害造成的损失也逐步增加。我国有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75%以上的工农业生产值,分布在气象、海洋、洪水、地震等灾害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地区。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一般都要超过上千亿元。

从社会的角度分析,我国目前正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既是关键发展期,同时又是矛盾凸显期。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一些值得重视的新问题,如果处置失当,有可能会出现社会危机。此外,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最新变化也使得国际间的冲突和危机出现新的特点。如“9·11”事件就显示了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巨大。

另外,我国很多地区自然环境破坏严重,潜在的危机有可能随时爆发。而建国以来建设的大量基础设施,年代久远、老化严重,又缺少及时的维护和更换,安全隐患非常多,也是一个个定时炸弹。

原有应急工作基础薄弱

从非典疫情到禽流感,从开县井喷到北京密云游园踩踏事件,从吉林中百商厦特大火灾到阜阳劣质奶粉,从东航包头空难到辽宁孙家湾特大矿难„„这些突发公共事件及处理,已经暴露出了诸多问题。

首先是缺少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的基本法律。顾林生说,虽然此前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与处理突发事件有关的法律、法规,例如应对骚乱的《戒严法》,应对自然灾害的《防震减灾法》、《防洪法》等,应对安全生产事故的《安全生产法》等、应对公共卫生的《传染病防治法》等。各地方根据这些法律、法规,又颁布了适用于本行政区域的地方立法。

但是仅仅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分别立法,相对分散、不够统一,难免出现法律规范之间的冲突。而且各部门都针对自己所负责的事项立法,“各扫门前雪”,缺乏沟通和协作。同时,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一些地方立法“以邻为

壑”,大大削弱了处理突发事件的协作与合力。

其次,信息管理系统落后。信息管理系统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则为决策者提供及时和准确的信息;二则为民众传递适当的信息,避免民众情绪失控,促进民众沟通。目前,我国发生灾害及各类突发事件时,都是以部门为单位逐级汇报,缺乏快捷、有效的沟通渠道。信息量并不是不够大,也不一定不及时,最大的问题在于信息分散和部门垄断,无法在危难时刻统一调集,迅速汇总。

我国公共服务体系薄弱,很难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冲击。李军鹏认为,其一,对社会变动和市场经济波动起抗衡和缓冲作用的综合社会保障体系在我国还没有建立,社会保障覆盖面较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4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1634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10584万人,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12386万人,而我国就业人员总数高达7亿多人。其二,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的覆盖面还很低。据2003年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44.8%的城镇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基本上靠自费看病。

此外,我国对公众的危机教育不足,防灾应急教育还没有纳入教学体系中。社会的警觉性较差,市民缺乏自救、救护的防灾意识和能力。在这一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十分明显。

自上而下力推应急管理

对于我国在应急公共事件方面面对的严峻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一再作出重要指示。

7月22日至23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提出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说明我国应急管理工作正在纳入经常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事实上,自非典疫情发生后,我国政府针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就全面提速。

2003年9月,温家宝总理在国家行政学院的讲话中指出,非典疫情发生和蔓延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要在继续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更加重视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2004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再次指出,加强社会管理,必须加快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

而2004年《国务院工作规则》修订时,温家宝总理主要强调了4点,其中之一就是建立健全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

今年“两会”召开前夕,受温家宝总理委托,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报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全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初步建立。

华建敏说,按照不同的责任主体,预案体系设计为国家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地方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5个层次。目前已完成的国家总体应急预案、25件专项应急预案、80件部门应急预案,基本覆盖了我国经常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方面。此外,我国省级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也已完成,许多市、区(县)也制定了应急预案。专家建议,下一步一定要抓好社区、农村、重点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从而最终形成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案体系。

应急预案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四类。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特别重大(Ⅰ)、重大(Ⅱ)、较大(Ⅲ)和一般(Ⅳ)四级。应急预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及调查评估等机制都作了明确规定,形成了包含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各环节的一整套工作运行机制。

顾林生告诉《瞭望新闻周刊》,我国应急预案具有一些其它国家没有的、超前的、创新的内容。因为我国应急预案在编制过程中,参考了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以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各种规划、预案和指南的内容,分析了美国“9·11”事件、印度洋海啸、疯牛病等危机事件,总结了我国的经验教训并根据我国的国情进行了创新。可以说,我国的应急预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第一,虽然其它国家也有应急预案,但是像我国这样部门齐全、种类繁多、大规模的应急预案还是很少的。我国的5级应急预案体系,应急法制体系、应急规划体系一起构建了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

第二,弥补了我国应急规划的不足,加强了我国的应急管理能力。与国外的防灾规划或应急事务规划相比,我国的规划作得不详细,还是以简单的条条框框为主,难于实际操作。这次我国预案编制,弥补了规划的不足,替代规划细化了一些内容。

第三,具有超前性。我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种法律还没有健全,关键的基本法律还在制定讨论中。应急预案弥补了这些法律的不足之处和没有规定的东西,同时也为今后的法律完善提供了基础。

第四,强调预防为主。一般的预案主要是规定应急处置的流程、程序、原则。鉴于我国行政机构级别多、幅员辽阔、灾种多、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危害大等原因,强调以预防为主和先期应急处置的重要性,要求各部门和地区尽力预防突发公共事件和尽可能不要把一般事件扩大为严重的、特大的突发公共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公共服务体系薄弱,很难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冲击。李军鹏认为,其一,对社会变动和市场经济波动起抗衡和缓冲作用的综合社会保障体系在我国还没有建立,社会保障覆盖面较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4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1634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10584万人,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12386万人,而我国就业人员总数高达7亿多人。其二,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的覆盖面还很低。据2003年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44.8%的城镇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基本上靠自费看病。

此外,我国对公众的危机教育不足,防灾应急教育还没有纳入教学体系中。社会的警觉性较差,市民缺乏自救、救护的防灾意识和能力。在这一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十分明显。

第五,把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等作为理念和原则放入了预案中间。

第六,强调属地管理。军队、中央企业等都要真正为本地民众服务,这是吸取重庆开县井喷事件和SARS的教训。同时也明确了各级政府的责任。

除预案之外,《突发事件与紧急状态处置法(草案)》也已列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

顾林生说,对付突发公共事件,必须动员国家和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必须有一部基本法律作为“龙头”,以其他部门法和专门条例、规章等为补充,以求有效地处置各种紧急状态。这在很多国家已经形成了共识。

应急预案重在落实

应急预案编制完成之后,在落实方面有许多工作要作。

顾林生说,各预案之间的衔接和协调是当务之急。已经制订修订的各部门应急预案之间、各专项预案之间、部门应急预案和专项预案之间都需要进行协调,特别是要加强主管部门与配合部门之间的协调和衔接。

其次,相关法律需要修改,一些新法律急需出台。在应急预案编制中,出现了现有法律不完善或没有法律的问题,一些预案暂时代替了法律的空白。比如,食品安全预案中规定了主管部门综合协调的职能,但是现有的《食品卫生法》没有赋予食品安全主管部门综合协调的权力,因此需要修改《食品卫生法》,并制定《食品安全法》。

原有的各项应急规划和计划也存在类似问题。我们的很多预案代替了现有的各部门规划、计划的内容。因此,各项规划和计划反过来需要进行完善和修改。

顾林生同时指出了应急预案编制和落实中存在的不平衡问题。其一,在各项灾种或部门系统中存在不平衡。比如,民政部2004年就起草了《国家自然灾害

救助应急预案》。至2004年底,全国救灾应急预案体系和紧急救援响应机制基本形成。但是,其它部门在2005年才开始布置全国地、市、县、市、区应急预案的制定。

其二,各地区之间存在不平衡。沿海地区和大城市的预案编制和落实工作做的比较好,内地、农村地区相对比较欠缺。而正是工作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存在更多的风险和隐患,特别需要加强应急管理和编制预案。

篇3:试析科学应对电力系统突发事件

1 ITIL服务管理概述

1.1 ITIL的内容结构

ITIL主要分为业务管理、服务管理、IT基础架构管理、应用管理、安全管理以及IT服务管理规划与实施六个部分, 这六个部分的内容是整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任何一个部分出现问题都会造成系统的瘫痪, 所以要加强各部分的管理。服务管理是ITIL系统中的核心部分, 在进行管理的时候没有按照功能管理, 而采取了按照流程来组织的方式进行管理, 这种管理方式主要是通过相关流程的划分, 一般分为核心流程和辅助流程两个方面, 而且可以将核心流程再次划分, 分为服务提供和服务支持两个部分, 其中服务管理是由IT服务财务管理、持续性管理、能力管理等多个部分组成, 服务支持是由事故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等多个部分组成, 由此可见ITIL系统的服务管理主要是通过层层流程划分的方式进行管理, 不仅保证了管理的有效性, 还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出现管理漏洞。

1.2 ITIL的特点

1.2.1 免费性

免费性主要体现在企业、政府等各部门在使用的过程中不需要支付相关费用, 具有公共性的特点;并且任何公司都可以将ITIL作为基础进行优化和升级, 开发新的软件, 不需要支付费用。

1.2.2 最佳实践框架

首先, ITIL是各部分信息的汇集系统, 能够有效的储存各方面的信息, 其次ITIIL来源于实践, 通过实验来合理的提炼相关信息和系统, 从而也可以利用ITIL对实验进行有效的指导, 而且ITIL将上述服务管理的各部分流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有效地结合, 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信息, 从而保证流程的可持续运作, 由此可见ITIL是一种最佳的实践框架。

1.2.3 良好的质量保证

首先ITIL是以质量为重中之重的, 树立了质量思想, IT服务不管是在理念上还是方法上都以质量为前提, 通过制定各种协议加强管理的合理性, 包括就服务级别协议、监督协议等, 使IT信息系统的运行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在允许的范围内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从而保证其安全稳定的运行。

2 IT系统运维事件管理应用

2.1 结构设计

首先要加强事前的管理, 系统事件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对系统的顺利运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多以要对常态事件进行检查, 根据检查的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 包括事件发生的原因、时间、地点等各方面的情况都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对于常态事件应该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在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的解决, 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其次要加强事后的管理, 事后的管理主要包括常态时间和突发事件的管理, 对于突发事件要尽可能的将其转化为常态事件, 能够更好的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 并且采取常态事件的解决方式及时处理, 从而避免系统运行的故障。

2.2 信息采集

信息采集是整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是对运行状态的相关信息进行采集, 包括网络设备、服务器、应用系统以及终端计算机等运行状态的信息都需要采集。这些都是IT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这些信息的采集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服务管理的效果, 对事件进行了有效的处理, 能够很好的发挥其价值。

2.3 建立运行维护指标体系

运行维护指标体系的建立主要是对系统运行的状态进行正确的判断, 运行维护指标体系的建立要跟随IT系统的不断发展进行适当的调整, 其次IT信息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包括上述所提到的网络设备、服务器、应用系统以及终端计算机等, 这些对象之间的运行数据具有一定的差异, 在建立指标体系时应该根据不同的运行状态建立合理的指标体系, 在发生事件时能够及时的找到出现问题的原因和地方, 并且及时的采取解决措施, 为服务管理的正确性提供一定的保障。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IT系统的运用逐渐渗透到各行业的发展中, 但是随之而来的运维管理问题逐渐暴露, 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所以要充分掌握IT系统运行的重点和难点, 使IT运维事件管理系统更加符合IT信息系统的相关要求。笔者提出, IT服务管理理念是一种现代化的管理理念, 在实际的应用中还不够成熟, 需要不断的研究和探索, 尤其是面对计算机系统的复杂性, IT系统运维事件管理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比如说上文所提到了为IT运维人员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而提高整个系统运行维护的质量和效率;在自我探索的同时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丰富经验, 使其在IT信息系统中能够得到广泛应用和普遍推广。希望通过本文的简单分析, 能够帮助相关工作人员更好的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惠畅.IT运维审计管理系统研究与应用[J].中国电子商务, 2011, 26 (10) :152-153.

[2]禹东山.面向持续服务改进的IT系统运维事件管理应用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 2012, 13 (9) :161-162.

[3]哈传喜.基于ITIL的电网IT服务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北京交通大学, 2011, 25 (12) :256-258.

[4]吴国川.联软公司安全运维管理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J].办公自动化 (学术版) , 2013, 31 (12) :32-34.

篇4:试析科学应对电力系统突发事件

一、填空题(15×2′)

1、资本市场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工作遵循(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预防为主)、(有效应对)的原则。

2、因不可抗力的突发性事件或者为维护证券交易的正常秩序,证券交易所可以决定(临时停市)。

3、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担负决策任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还必须高度重视(协调配合),及时迅速协调不同职能部门,明确相关部门与机构的责任和义务,优化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发挥整体优势,从而将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4、突发事件控制和(处理计划)是有目的地对危机事件调查、控制、处理、传播、沟通、恢复及总结教训等活动进行科学策划和部署。

5、证券期货业的(核心机构)、(经营机构)发生信息安全事件后,应当及时、准确、完整报告,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

6、证券期货业经营机构应当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发现风险隐患应当尽快加以核实,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如有重大情况应当及时进行预警报告。

7、证券期货业经营机构应当在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置结束、系统恢复正常运行后(5)个工作日内,组织内部调查。

8、证券期货业经营机构接到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关于(系统漏洞)、(安全隐患)、(产品缺陷)的信息安全通报书后,应当立即核实情况,采取必要的处置措施,并根据要求进行事件总结报告。

9、证券公司与证券营业部之间应采用(至少2条不同运营商)或(不同介质的通讯线路),建立安全、可靠通信连接,且线路带宽能够满足证券营业部业务需要并留有冗余。

10、A型和B型证券营业部应至少配备一种持续供电方式,在市电中断情况下,保证不低于(25 %)的现场交易终端在交易时间内持续工作。

11、证券营业部机房应具备独立空调系统,使机房温度保持在(23℃、25℃)的范围内。

12、证券公司系统运维日志可采用电子文档或纸质件记录,并妥善保管,保留期限不少于(2)年。

13、证券公司、期货公司集中交易系统或者网上交易系统全部中断、部分中断,影响交易时间累计在(3)分钟以上的,属于较大事件。

14、在营业场所内未部署与现场交易服务相关的信息系统,但依托(公司总部或其它证券营业部)的信息系统为客户提供现场交易服务的证券营业部称为B型证券营业部。

15、证券营业部机房应采用可靠的(综合接地系统或独立接地系统),防止雷电对机房设施造成损坏。

二、判断题(10×2′)

1、根据信息安全事件对投资者合法权益造成损害,或者对证券期货市场造成不良影响的程度,事件分为特别重大事件、重大事件、一般事件。(×)

2、期货交易所交易业务系统全部中断,影响交易时间累计1小时以上的属于重大事件。(×)

3、证券、期货公司集中交易系统发生故障,可能导致或者已经造成交易中断、严重缓慢的,应当立即报告,并每隔1小时至少上报一次,直至信息系统恢复正常运行。(×)

4、证券公司应确保证券营业部每年至少进行二次应急演练,并留存演练记录。(√)

5、证券营业部配备的兼职技术人员应具有计算机相关专业学历且从事信息技术工作1年以上。(√)

6、证券期货机构应建立运维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的制定、发布、维护和更新的机制。至少每年两次评审、修订运维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

7、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负责突发事件处理的有关人员,应该具备根据形势准确判断危机是否来临的能力,能根据危机发生过程中事态的不断发展,准确判断形势,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8、证券公司应确保证券营业部关键系统和关键设备的管理员用户密码实行专人管理,采用不低于12位的复合密码,每半年至少更换一次。(×)

9、证券交易所交易、通信、行情发布系统在开市前无法正常启动或者中断达到20分钟以上的属于重大事件。(×)

10、证券营业部可以自行规划管理营业部网络配置参数和IP地址段。(×)

三、不定项选择题(10×3′)

1.证券期货经营机构总部的重要信息系统(包括网上交易业务系统、客户保证金第三方存管系统等)和营业部交易业务系统发生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后,以下各项做法正确的是(A、D)

A 若30分钟内仍然没有恢复正常,当事单位应立即将事件情况上报辖区证监局,并每隔30分钟上报一次,直至系统恢复正常运行。

B 若30分钟内仍然没有恢复正常,当事单位应立即将事件情况上报辖区证监局,并每隔10分钟上报一次,直至系统恢复正常运行。

C 若1个小时内仍然没有恢复正常,当事单位应立即将事件情况上报辖区证监局,并每隔30分钟上报一次,直至系统恢复正常运行。

D 涉及到网络犯罪的事件,当事单位应同时报送当地公安网监部门。

2、所谓突发事件的(A),是指社会组织或公共管理机构对危机事件的突然发生到采取应急措施,从而有效地制止事态的发展,最终化危害为机遇的过程及其活动。

A 控制 B 预警 C 评估 D 处理

3、重大事件是指对投资者合法权益造成严重损害或者对证券期货市场造成严重影响的信息安全事件。下列不属于重大事件的是(A、B、C、D)A 证券交易所交易、通信、行情发布系统中断达到10分钟以上,或者受影响营业部或者交易单元比例达到10%以上

B 有效客户数在10万人以上的证券公司、期货公司集中交易系统或者网上交易系统全部中断,影响交易时间累计30分钟以上的

C 期货交易所交易业务系统全部中断、部分中断,影响交易时间在3分钟以上的

D 10万人以上的投资者数据发生泄露的

4、对于证券营业部处置突发事件的原则说法正确的有(A、C、D)A 快速反应原则 B 利益首要原则 C 重点保护原则 D 疏导化解原则

5、证券营业部应制定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定期组织自查,按规定进行演练,自查及演练情况以书面方式保存的时间不少于(C)年。A 1年 B 2年 C 3年 D 4年

6、以下有关突发事件的防范,说法正确的是(A、C、D)A 突发事件的防范对科学的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B 突发事件的防范不能够培养良好的习惯

C 突发事件的防范有利于提高公众的突发事件意识 D 突发事件的防范可以塑造良好的社会精神

7、证券期货业信息安全事件调查处理应当坚持的原则有(A、B、C)A 实事求是 B 尊重科学

C 客观公正 D 维护投资者利益

8、特别重大事件是指对投资者合法权益造成特别严重损害或者对证券期货市场造成特别严重影响的信息安全事件。下列属于特别重大事件的有(B、C、D)A 有效客户数在100万人以上的证券公司、期货公司集中交易系统或者网上交易系统全部中断,影响交易时间累计1小时以上的

B 有效客户数在100万人以上的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结算系统发生故障,在开市前未能完成前一交易日的结算或者结算数据出现重大错误,影响投资者正常交易的

C 100万人以上的投资者数据发生损毁或者错误等异常情况,影响当日或者后续交易日正常交易的;

D 100万人以上的投资者数据发生泄露的

9、发生信息安全事件的机构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中国证监会或者其派出机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对其采取监督管理措施或者实施行政处罚(A、B、C、D)

A 未按照规定进行事件报告,存在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的

B 未妥善保存证据,或者故意隐匿、伪造、篡改、毁损有关文件、资料和证据的

C 未按照中国证监会信息安全通报要求及时采取风险防控措施,导致信息安全事件发生的 D 未按照中国证监会或者其派出机构的要求进行整改或者整改不到位,导致信息安全事件发生的

10、关于证券营业部A型模式信息系统,说法不正确的是(A、B)A 营业场所内要部署与现场交易服务相关的信息系统为客户提供现场交易服务

B 营业场所应至少配备两种持续供电方式 C 营业部的通信线路中应有一条为地面数据专线

D 营业部提供至少2种相互独立的行情揭示系统、委托方式

四、简答题(2×10′)

1、根据《证券公司证券营业部信息技术指引》,证券营业部机房建设应满足哪些要求?

证券营业部机房应满足以下技术要求:

(一)尽量避让建筑物顶层、地下室、用水设备的下层或隔壁以及易漏雨、易渗水和易遭雷击的区域,避开易发生火灾危险的区域;(位置安全)

(二)选择通信设施健全,相对安全、易于管理的区域;(通信可靠)

(三)避让主干电力电缆穿越场所,避让供水和消防管网经过;(避让管网)

(四)应当设置设备区域、辅助设备区域,设备区域用于安放服务器、网络通信设备等设备,辅助设备区域用于安放UPS电源等设备;(划分区域)

(五)设备放置处应考虑地面承重,应尽量选择有主干墙、承重墙的位置放置,必要时应进行地面加固;(承重可靠)

(六)应配备应急照明装置。(照明可靠)

篇5:试析科学应对电力系统突发事件

一、建立突发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系统应把握网络舆情危机的特点

建立突发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系统, 必须了解网络舆情发展的特点。与传统舆情危机发展相比,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危机发展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 突然性。

由于以网络为主体的现代通信平台的便捷性, 网民之间交流快速而隐蔽, 这就为网民发表意见, 呼唤声援提供了物质条件。3G时代的到来, 网民和手机用户之间的快速互动, 它跨越了时空限制, 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形成一种社会舆论力量。加上情绪化的意见表达, 使意见空间和意见力度进一步扩张和增强, 在与事项刺激方的“对抗”中快速升级, 形成星火燎原之势。因此, 网络舆情的形成往往事先没有征兆, 但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地成为社会共识, 网络舆情发展突然性特点, 要求事件的起始方, 必须对即将或者已经发生的舆情危机迅速做出正确的反应, 防止事态的扩大, 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二) 大众性。

“截至2010年6月底,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了4.2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 手机网民规模为2.77亿人。”[1]手机与互联网密切结合, 手机短信传播、手机电视、手机网站与网络传播相互交融, 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人际传播网络, 在这个网络里, 传播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舆情。信息的快速传递, 不仅使一时一地的社会现象大众化、透明化, 在传递者的互动或意见交换过程中, 大众化社会舆论与多元化思想观念反复整合, 形成新的社会舆情, 这种社会舆情再通过激辩和整合, 形成更富影响力的, 对事件刺激方更具针对性、对立性的突发网络舆情。这种网络舆情信息会在短时间内不断地“召唤”公民参与进来, 让大家对关乎自身利益的事项表明态度和发表意见, 让不同意政府处理意见的市民与政府有关部门形成鲜明的对立。其结果, 事项刺激方与持反对意见的公众处于不同的两端, 事项刺激方几乎被“淹没”于各类态度和意见的信息浪潮中。如果事项刺激方是政府部门, 这时, 政府作出任何决策或推出任何政策, 都很难避免受到传播迅速广泛的舆情压力。而“我国政府决策透明度的增加, 市民民主参与意识的不断增强, 又使舆情的压力有增无减。”[2]从而引发社会大众与事发方在观点甚至行动上的剧烈冲突。这种破坏性冲突往往最终又全部转移到对事件有处理权的政府身上, 小到公众与政府观念的对立, 大到公众与政府行为的对抗。它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严重的威胁。把握网络舆情的这些特点, 无凝是建立突发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系统的前提条件。

二、建立突发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系统应搞好整体设计

应对突发网络舆情危机是一个系统工程, 牵涉到政府机关、社会公众、社会团体。因此, 应对突发网络舆情危机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治理与预防兼顾、应对与建设统一、网上与网下并重、技术与政策互动, 把突发性网络舆情作为一个“政治—技术—文化—社会”的大系统来对待, 通过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社会科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提出应对突发网络舆情危机的思路与对策, 形成应对突发网络舆情危机系统。其基本思路如图1所示。

整个系统从发生突发网络舆情危机开始, 以应对突发网络舆情危机制度体系作保证, 建立突发网络舆情危机预警机制, 根据已有的突发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机制, 调动各方力量, 提出应对策略, 通过科学疏导和实时转化, 化解突发网络舆情危机对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影响。在完成这一应对过程后, 及时检讨总结, 形成新的应对突发网络舆情危机理论和政策, 为预防新的突发网络舆情危机提供理论指导。具体来说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 建立与应对突发网络舆情危机相适应的制度体系。

建立突发网络舆情危机应对体系, 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制度体系, 这一制度体系必须包括以下四项制度。应对突发网络舆情危机的组织制度, 它是应对突发网络舆情危机的前提条件;应对突发网络舆情危机的管理制度, 这是应对突发网络舆情危机所必须的管理基础;应对突发网络舆情危机的保障制度, 它包括技术保障制度和财政物资保障制度, 这是建立突发网络舆情危机应对体系的物质基础;应对突发网络舆情危机的法律制度, 这是处理突发网络舆情危机的法律保证。网络舆情整体上看属于思想政治工作范畴, 它们应由宣传部门牵头, 形成联动体制。因此, 在网络舆情预案中, 应建立以宣传部门为核心的日常工作班子, 确定专门的舆情信息员, 负责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测, 并按部门对网络舆情进行分类管理。针对各部门的情况, 每天提供舆情监测分析报告, 各职能部门通过该系统, 在第一时间内获得与本部门有关的最新网络舆情, 并对这些舆情进行研判, 决定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应对。当出现重大网络舆情危机时, 由各部门抽调熟悉业务的工作人员, 加入到网络舆情信息班子的工作中, 实现部门联动。在预案中坚持领导重视, 部门联动, 对尽早化解网络舆情危机, 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 形成应对突发网络舆情危机预警机制。

形成一整套完整有效的预警机制, 是保证高效低成本地应对突发网络舆情危机的重要手段。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系统。[3]一是网络舆情数据监测系统。网络信息浩如烟海, 要在海量信息中找到突发网络舆情危机信息, 必须运用一整套完整有效的数据监测系统。二是网络舆情数据采集抽取系统。网络数据采集抽取技术, 是利用网页之间的链接结构信息, 从网络中获取相关网页, 并且随着其链接不断向整个网络扩展, 从舆情数据中提取舆情态势分析所需的信息。依据特定要求采集抽取网页信息的智能网页采集技术。它已经成为解决网络信息采集抽取的有效途径, 成为应对突发网络舆情危机的重要手段。三是突发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机制的制定。在突发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过程中, 需要根据网络舆情危机监测与预警的结果, 进行辅助决策, 分级分类制定详细而周密的网络舆情危机应对处置预案, 科学进行网络舆情联动应急预案培训演练, 切实提高应对突发网络舆情危机。四是突发网络舆情危机趋势预测。突发网络舆情趋势信息, 是指其状态信息随时间和空间动态的演变形成的一种趋势。突发网络舆情危机趋势预测, 就是在获得突发网络舆情危机状态信息后, 研究如何结合突发网络舆情危机演化模型, 预测突发网络舆情危机发展趋势, 为领导做出科学决策服务。

(三) 完善突发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策略。

“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整合多种力量, 运用多种方法同时进行。” [4]包括组织机构的建立, 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 技术手段的应用等多个方面, 突发网络舆情应对策略主要研究以下内容。一是突发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理论研究。包括明确突发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的基本理念、目标和原则, 突发网络舆情危机产生的原理、特点、指向、边界等。二是力量整合。目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建立在层级制基础上, 这种体制对于应对传统的管理工作比较有效合理, 但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就显得力不从心。其根源在于, 层级制强调的是下一级对上一级负责, 而网络舆情危机的爆发是从一件小事引发全局性的震动, 因此, 它需要站在全局的角度, 将各部门的力量集合起来, 形成一种综合能力的管理体制。这就要求建设与网络舆情危机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三是实时跟踪。当爆发网络舆情危机时, 网络舆情发展变化极快, 有时甚至一个网民的帖子, 就改变整个舆论导向。此时, 实时跟踪网络舆情对最终解决网络舆情危机有着重要意义。四是科学疏导。包括及时沟通引导, 把网民的思想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科学疏导还包括转化提升, 这就是把对社会和政府有反面影响的网络情绪, 通过网络舆情的干预, 转化提升, 形成正面的力量,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四) 加强应对突发网络舆情危机检讨总结。

网络舆情危机检讨是指当对网络舆情危机处理完成后, 网络舆情危机管理部门的工作并没有完结, 必须对处理过程、处理方式、处理结果、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进行全面的总结。进一步研究此次网络舆情危机产生的原因, 找到处理网络舆情危机的一般规律, 以防止类似的事件再度发生。在此基础上, 还需要进一步消除不良的社会影响, 重塑政府组织形象。为今后网络危机公关提供经验和方法上的借鉴。

三、建立突发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系统应十分重视应对方法的运用

处置网络與情危机, 不仅要尽快把事件真相告诉公众, 更需要政府运用公共资源使事件本身得到圆满解决, 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 以最快的速度建立事件处理组织。

事件发生后, 政府应迅速组织工作组进入现场, 对事件进行处理。包括进行劝解, 设立信访接待点, 听取当事人的诉求;不与群众发生直接对抗、冲突;同时, 对打砸抢、堵塞交通、袭击现场执勤民警的违法人员, 果断处置, 确保当地生产生活秩序正常进行。政府反应迅速、冷静, 工作组处理理性、果断, 是保证快速处置群体性事件, 引领网络與情向正面方向发展的关键。

(二) 找准切入点, 有的放矢地处理好当前问题。

在处理网络與情危机过程中, 一是要找准问题;二是要提出解决方案;三是对相关责任人, 绝不姑息。在了解事件真相以后, 对责任人和有关官员, 应迅速采取包括行政和司法手段在内的措施。对受害者, 进行先期赔偿, 并把处理过程及结果通过网络, 及时告诉公众, 把受害群众的不满情绪控制在初始阶段, 只有这样才能扭转网络舆论导向。

(三) 整治必须落到实处。

目前, 有些部门为了尽快平息舆论的批评, 与当事人达成某种“协议”, 让当事人在家休息几个月或者挪个窝, 今天被免职, 明天在异地就职。当网民知道真相以后, 有一种强烈的被骗感, 这种做法, 对政府公信力的破坏更大, 它为下一次网络與情危机, 甚至是政府信用危机埋下隐患。因此, 要从根本上防止网络與情危机, 相关部门必须把更多的注意力, 集中到如何将整顿落到实处, 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加强党员干部党纪政纪法纪的约束上。[5]

(四) 提出治本之策。

当发生网络與情危机时, 处理好当前发生的问题非常重要, 它能够在相当程度上缓解與情危机, 但并不能治本。“在解决了当前突发事件以后, 领导干部必须制定出长远措施, 从根本上解决网络與情危机问题。”[6]事实上, 很多事件本来问题并不大, 关键是公众并不了解事件真相, 以诡传诡, 加上有人从中挑拨, 结果一个不大的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却酿成为重大的网络與情危机。乌鲁木齐“7.5”事件就是典型。如果公众从一开始就了解政府提供的事实真相, 如果热比娅谣言马上被揭穿, 起码不会有那么多人上街, 也可能就不会有“7.5”事件。政府信息不透明、网民难以了解事件真相, 是造成网络與情危机的重要原因。不解决政府信息快速有效公开问题, 即使一次网络與情危机解决了, 也还会出现新的网络與情危机。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必须转变观念, 拓宽思路, 完善措施, 加强教育, 从信息运行机制和接受群众监督机制上进行改革, 只有这样, 才能给民意一条畅通的道路, 对网络與情危机才能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CNNIC) 统计报告[N].河南商报, 2010-7-16

[2].张长伟.政府应对舆情危机办法[J].决策, 2009, 8:35

[3].丁菊玲.我国网络舆情危机预警研究探讨[J].情报杂志, 2010, 10:29

[4].罗霄峰.对网络舆情危机形成的思考[J].通信技术, 2010, 4:220

[5].张长灵.网络舆情产生原因分析[N].安徽日报, 2011-1-24

上一篇:失落的下午小学生作文下一篇:中医药文献检索期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