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教学反思

2024-04-22

血液教学反思(共14篇)

篇1:血液教学反思

从开学初到现在,这一章是难点,在一这章的教学中,心脏就是一难点,比起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来讲,血液的循环途径更抽象更难理解!

在讲授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我先采用的是功能性的导入: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心脏的左右两侧是完全隔开的,但这两部分又是相互协作工作的,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的呢?对于血液循环途径的认识,人类经历了艰难而曲折的道路,是许许多多科学家前赴后继共同努力的结果,那么血液循环的途径到底是怎样的呢?

在这节课的讲授过程中,学生很容易误认为:动脉血管流动脉血,静脉血管流静脉血,在这个地方,我一再强调一点:动、静脉血的区别不是输送它们的管道——血管的类型,而是血液中的氧含量的多或少!氧含量多——动脉血(颜色鲜红),氧含量少——静脉血(颜色暗红)。而且只有经过毛细血管部位发生物质交换过,氧含量才会发生变化,这两种血液才会发生转变!在全身毛细血管处,氧被送进组织细胞利用,所以血液中的`氧含量是由多变少,所以是由动脉血变静脉血;而在肺部毛细血管处,血液是去补充氧的,是由少到多的变化,所以是由静脉血变动脉血!

本节课我有一个地方自己解释不太清楚,就是:体循环中的血液不经过肺部,只有肺循环的途径到达肺部,但肺循环是强调只是氧和二氧化碳的交换,没有提到营养和废物的交换,那么肺这个器官它也需要营养,它的营养从哪来??由于自己不清楚所以不能给学生讲清楚,没有深入到这点知识的讲授,实在是遗憾,希望能得到同行们的帮助!

篇2:血液教学反思

个人认为做得还可以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比较注意知识点的引入。比如利用复习提问引入血液循环的概念,利用血液循环过程中的气体交换引入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还有利用体检时体检表引入心率、脉搏和血压的概念等。

2、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如课前学生收集资料,多媒体课件的利用,学生相互讨论、亲手实验探究等。

3、基本上能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贯穿整节课,每一个问题、实验学生都积极思考、参与,其中测量脉搏和血压的实验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到最高点。

但是本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根据课后作业的反馈,少部分学生对于血液循环的路径还有点模糊,究其原因,个人课后也和各位老师进行了交流。我觉得这主要是对于血液循环的动画没有利用好。由于血液循环的途径是个难点,如果只根据教材中的插图学生较难理解,因此一定要充分利用好动画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来突破难点。

反思二:血液循环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为出发点,通过循序渐进地引导,理论联系实际的讲解让学生发现生活处处有科学、处处用科学,并运用探究式、启发式、直观式等多种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为他们创设思维的空间,思想的时间,并适时穿插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和有趣的课堂游戏,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课堂知识,还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以实现共同进步。在此仅作抛砖引玉,还希望各位专家和老师多加指导,谢谢。

反思三:血液循环教学反思

是教学中的难点,我决定采用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课后进行了反思,总结如下:

1、有效地注意知识点的导入。如提问从手背注射药物怎样才能到达患处,引入血液循环的概念,利用血液循环过程中的气体交换引入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

2、引领学生主动学习。如课前学生查找资料,学生相互讨论等。

3、充分利用教学挂图,课件,学生演板,课堂师生评价等贯穿整节课,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参与。本节课存在的问题:少数学生对于血液循环的途径还有点模糊,这提醒教师在课件的制作上要更加直观,更加感性,学生先要获得感性认识然后才方面达到质的飞跃。利用口头评价方式:先考虑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问题,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然后请学习好的学生点评,锻炼其胆量和表达能力,提倡团结合作学习。

反思四:血液循环教学反思

血液循环这节课的内容是人体物质运输部分的重要内容,但是这节内容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能够直观的理解这节课的内容是一个难题,个人认为运用多媒体教学比较直观。

篇3:血液内科临床实习教学工作探讨

一、血液科的学科特点

(一) 病种繁多、专业性相对较强和高度依赖实验室检查

血液科疾病病种复杂, 包括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和良性疾病。并且各种疾病与心脏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相比较, 发病率相对较低, 日常生活中比较少见, 所以学生缺乏对其感性认识。加之血液系统疾病专业性强, 各种疾病名称繁多, 恶性血液病预后差, 长期生存率相对较低, 所以无法获得类似诊治其他科室疾病的成就感, 往往会影响学生实习积极性。另外, 血液系统疾病内容晦涩深奥, 诊断和疗效判断高度依赖实验室检查, 直观性差。所以上述多种因素导致医学生对其缺乏兴趣, 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以“完成实习任务”为目标, 最终缺乏积极主动性, 甚至有“逃课旷课”情况发生, 不可能获得良好的实习效果。

(二) 骨髓穿刺、骨髓活检术和腰椎穿刺术等临床操作较多

血液科诊疗过程存在大量的操作, 如骨髓穿刺术、骨髓活检术和腰椎穿刺术等。虽然卫生部和教育部出台的《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实习生可以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参与临床诊治工作。但是, 随着法制观念和保护意识的提高, 人们对于医疗服务质量和保护个人隐私的要求也不断上升, 病人自我保护意识也增强, 所以对于实习医生甚至是低年资住院医师参与诊疗过程, 往往持有抵触情绪, 甚至拒绝。医疗制度的不健全导致的医疗环境的恶化, 致使目前医疗纠纷增加, 甚至伤医事件的发生均导致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压力剧增怕出事、怕招致医疗纠纷, 所以往往带教过程中唯求平安、常规操作不敢放手。所以这两方面的因素均可能导致医学实习生亲手操作的机会明显减少, 影响了实习质量。而如何掌控风险, 尽量增加学生操作机会, 是实习带教老师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 对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要求较高

血液科疾病以恶性血液病为主, 治疗效果往往较差, 患者和家属的心理创伤较大, 情绪波动大, 甚至对医护人员抵触情绪严重, 所以无论是从获得良好的疾病诊治疗效还是从人道主义出发, 医务工作者均需要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才能更好的安抚病患, 积极配合治疗。另外, 前面所述的患者对于医疗服务质量和保护个人隐私的要求的提高, 以及医疗制度不健全导致的医疗环境的恶化, 均要求学生在实习期间与患者和家属有良好的沟通。

二、措施和对策

(一) 启发引导, 提高学生实习兴趣

针对血液系统疾病专业性强、发病率低的特点, 将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要突破口。目前媒体对于血液系统疾病报道最多的是关于“白血病和骨髓移植”, 这也是多数进入临床实习前的学生对“血液病”的唯一模糊印象。苏州的血液学尤其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2001年6月, 苏州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以及台湾东森电视台携手合作, 直播了来自台湾的慈济骨髓库的干细胞拯救苏州白血病患者陈霞的全过程。以此为切入点, 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 进而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白血病”、什么是“干细胞移植”。另外, 在学生印象中, 白血病的治疗效果差, 除了“骨髓移植”没有办法可以治疗。实际上, 对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 我国率先使用全反式维甲酸, 将最高危的, 也是曾经死亡率最高一类急性白血病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转变为可以治愈的一类白血病, 这一成果对于整个肿瘤的治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并且目前的“砒霜”, 也就是“砷剂”也被国内血液科医务工作者率先用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的治疗, 大大改善了预后。所以这可以增加学生产生使命感和自豪感,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学好血液系统疾病的信心。

(二) 理论联系实际, 进行典型病例和少见病例讲座

血液系统疾病病种繁杂, 高度依赖实验室检测进行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评估, 所以单纯的理论学习枯燥乏味, 通过某些典型病例的讲解, 可以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加深理解, 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例如急性白血病的“MICM”诊断, 分别代表“细胞形态学”、“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对于典型的白血病患者, 将相关检查资料作为典型病例的重要部分展示给同学, 可以进一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另外对于多发性骨髓瘤的典型临床表现, 可以用“CRAB”这个单词概括, 这四个字母分别代表“高钙血症”、“肾功能不全”、“贫血”和“骨病”, 很多典型的骨髓瘤患者往往具有上述四个临床表现, 通过典型病例的讲解, 对于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表现往往记忆深刻。对于少见病例同样如此, 例如POEMS综合征作为少见的浆细胞疾病的一种, 主要表现为多发性神经病变、脏器肿大、内分泌功能紊乱、单克隆球蛋白血症和皮肤病变。因为累计多个脏器和器官, 所以临床表现复杂, 如果没有充足的认识, 往往漏诊。所以对这种少见疾病, 一旦临床收治, 一定要作为少见的病例进行讲座。并且最好的方法是启发式互动教学, 让同学自己检索文献, 总结资料, 向其他同学进行病例讲解, 这样不单单可以对典型疾病和少见病例的诊断要点、治疗方案有足够的掌握, 并且在检索资料过程中, 也可以对这些疾病的最新进展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样让学生以讨论的方式学习, 学生占据主体地位, 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 加强操作技能培训

临床技能是医学生在理论知识基础之上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更多的表现为临床实际操作, 血液科最常见的临床操作是骨髓穿刺术、骨髓活检术和腰椎穿刺术, 尤其是骨髓穿刺术是医学生必须掌握的临床技能之一。近些年来医患关系的紧张不允许实习医生多次的直接在患者身体上直接操作, 直接影响到临床技能的提高。我们的经验是, 为了达到熟练操作的目的, 以下几方面的培训至关重要:

1. 看懂并且熟记操作步骤。

2.多次观摩老师操作, 老师在操作过程中对于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进行讲解和演示。尤其是对于无菌操作、穿刺部位、穿刺手法、骨髓抽吸力度、涂片技巧等。

3. 模型训练, 在教学模型上反复进行模拟穿刺至熟练操作。

4.与患者充分沟通, 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每一次操作。目的是经过反复的讲解和培训, 争取每一位实习学生能够较熟练进行骨髓穿刺术。

(四) 加强医患沟通, 培养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

近些年来, 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而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 可能在某些方面减轻医患之间的紧张关系, 减少医疗纠纷的产生, 所以具有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是保证医生顺利参与诊治工作的一个基本素质。并且只有具有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 才能获得患者的理解和支持, 在实习时参与临床诊疗工作中才能得到患者的配合, 获得更多和更准确的临床资料, 提高医疗质量和实习质量。正是因为培养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我国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于2008年9月制定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 (试行) 》, 该标准中明确要求, 医学生不仅要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 还应具有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的技能。所以实习之前的教育十分重要, 要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医疗规章制度, 让学生认识到目前医患关系的紧张程度, 做好防患于未然。血液科的患者, 多数为恶性血液系统肿瘤, 所以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悲观心理和抵触情绪, 与之建立良好的沟通相对困难。鉴于此, 带教老师自己本身要对每一个患者的病情和思想状态了如指掌, 然后告知学生每位患者的心理状况十分重要, 要让学生理解患者的病痛, 学会容忍患者因为病痛引起的可能“不讲理”的态度。另外在临床工作过程中要保持良好的仪表和仪态, 给患者留下可以“信任和依赖”的印象。对于患者可能的长时间的病情介绍和诉说, 要耐心倾听, 不要随意打断和表现出“不耐烦”的表情, 让患者感受到对他的尊重和关怀十分重要。当然, 对于临床相关知识的掌握是与患者进行良好沟通的前提, 另外与患者的沟通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避免大量专业医学术语。总之, 血液科实习期间, 培养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医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

综上所述, 深入分析血液系统疾病和血液科患者的特殊性, 针对这些特殊性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将会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使其熟练进行临床操作和掌握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 为其从学生向临床医生的转变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血液内科疾病有其自身特点, 如内容抽象和枯燥乏味、临床操作较多、对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要求较高。针对以上问题,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提高临床实习效果, 如进行典型病例和少见病例讲座来提高学生实习兴趣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加强操作技能培训;加强医患沟通, 培养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

关键词:血液内科,临床实习,医患沟通

参考文献

[1]侯军, 施菊妹, 艾工文.血液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医学生的临床能力[J].西北医学教育, 2011, 19 (5) .

[2]陈莉, 王健民, 许晓倩, 邱慧颖, 高磊, 徐晓璐.血液科实习生临床技能培养的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 2008, 7 (10) .

篇4:“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

关键词:流动的组织;红细胞;白细胞;血液凝固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2-0242-02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

二、设计思想

血液是人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掌握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是理解人体内物质运输过程的基础。在教学设计上,以学生为主体,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完成血液分层实验,观察人血永久涂片,三种血细胞的自述等活动,并分析各种病理现象,提高学生科学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描述血液的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能。②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了解三种血细胞的形态结构,能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能力目标:

①学会解读血常规化验单,并联系生活中贫血、化脓、伤口处血液凝固等现象,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理解血液是人体内物质运输的工具。

情感目标:

关注造血干细胞及其研究,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和关爱他人的情感教育。

四、教学重点

血液的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能。

五、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有关血液问题。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加入抗凝剂和未加入抗凝剂的鸡的血液;人血永久涂片;显微镜;血常规化验单;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血液方面的知识。

七、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课件:寻找“生命血源”—拯救沃梅林!(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体验)可见,血液对我们是多么重要。这节课让我们走进流动的

组织——血液,一起探讨有关血液的知识。

关于血液你了解哪些方面?你又想知道哪些方面?学生

表达交流。

2.探究过程。

(1)血液的组成。教师展示血液分层的试管:这是课下生物兴趣小组同学做的实验。请一位同学来介绍实验过程。(学生参与实验过程,并提高实验能力)

教师引导:加入抗凝剂后,血液出现分层现象。共分几层?猜想各层有哪些物质?血液为什么叫“流动的组织”?

小结:血液中有很多血细胞,这些血细胞与液体状的血浆共同构成了血液,它能完成体内物质运输的功能,而血液属于结缔组织,故血液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2)血浆。展示血浆的成分课件。教师提问:血液分层后,上层为血浆,同学们观察血浆是什么颜色和状态的?

结合课本血浆成分示意图,你是否可以通过血浆的成分推断它的功能?

学生分析并解答。

教师展示血液凝固的试管和血液分层的试管,学生对比观察。在新鲜的血液中不加抗凝剂,则血液就会自然凝固,周围渗出淡黄色的液体叫血清,血清的成分如何?它与血浆之间是什么关系?请同学们课后自行查阅资料解决。(留给学生一定的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后进行自主探究)

教师引导:通过观察血液自然凝固的试管,暴露在空气里的血液是什么颜色?而在烧杯底部又是什么颜色?血液为什么会自然凝固?这都与血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有关。

(3)血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学生活动: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并讨论课后1、2、3题。教师引导:刚才通过观察,三种血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怎样的?看哪位同学的发言最精彩。(角色扮演可以培养学生提炼信息和口头表达能力)

①红细胞(出示红细胞的示意图)。学生对红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功能进行描述。教师适当评价,鼓励。

教师引导:血红蛋白含哪种无机盐?为什么暴露在空气中的是鲜红色?而在烧杯底部是暗红色?这与红细胞中的哪种成分有关?

学生回答:血红蛋白的特性在氧浓度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与氧分离。

教师小结:像试管上方这样,含氧多,颜色鲜红的血就叫动脉血;试管下方含氧少,颜色暗红就叫静脉血。

教师:血红蛋白的特性使红细胞具有什么功能?

学生:可以运输氧气和部分二氧化碳。

教师设疑:出现贫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假如有一位缺铁性贫血患者,你建议他多吃什么?(解释生活中常见病理现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师创设情境:奥运健儿备战奥运会而选择高原地区作为集训地,有科学道理吗?

学生回答:增加体内红细胞的数量,增强运输氧的能力。(关注社会热点,走进生活)

教师出示课件:血细胞比较表,学生填写红细胞一栏。

②白细胞(出示白细胞的示意图)。学生描述白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与红细胞做比较。教师适当评价。教师播放白细胞吞噬病菌的视频。

教师创设情境:生活中难免会有受伤的现象,当出现外伤时,伤口周围有红肿现象,我们称发炎,最后还可能流出一些脓液,请同学们分析原因。

学生分析讨论。

教师出示课件:“亲子鉴定”,选择哪种血细胞?为什么?

学生讨论。加深白细胞含有细胞核的理解。(通过动画和生活实例增强趣味性,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教材)

教师出示课件:血细胞比较表,学生填写白细胞一栏。

③血小板(出示血小板的示意图)。学生描述血小板的形态结构、特点,与红细胞、白细胞做比较。教师引导:当人体受伤时,血液从破裂的血管处流出来,血小板就会在伤口处聚集,释放出使血液凝固的物质,形成血块堵住伤口而止血。可见血小板的功能是?

学生:止血和加速凝血。

教师:当一个人体内的血小板过少,会造成什么后果?是不是体内的血小板过多就好呢?

学生分析:体内血小板过少会造成机体异常出血,而血小板过多则又会形成血栓。(利用生活经验又回归课本,体现了新课改提倡的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这一理念)

教师出示课件:血细胞比较表,学生填写血小板一栏。

(4)血液的功能。教师设问:知道了血液的组成及每种成分的功能,你能总结出血液的功能吗?学生总结血液的功能是运输、防御、保护和调节体温。

3.课堂练习。学生结合血细胞比较表进行识记。

教师出示练习:人血涂片示意图及相关练习。血常规化验单分析题。

4.课堂小结。学生谈收获进行小结。

5.结束语。血液对我们的生活和健康是多么重要,请同学们继续关注造血干细胞和干细胞研究,了解骨髓移植,学习为他人和社会奉献一份爱心的精神。

篇5:血液教学反思

我还注重了学生的合作讨论。把难的问题抛给学生,通过集体讨论来解决问题,教师尽量做一个引导者。通过这些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化了,在观察、实验、文本解读、资料分析、讨论中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以学案为载体,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注重了讲练结合,每解决了一个问题,通过“请你来解答”让学生练一练、分析回答、归纳总结等不同方式进行巩固基础或应用分析,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落实。

通过教学发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待解决和提高:

1、有些问题留给学生思考时间过短,所以出现了问题解决时学生不积极的现象。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应再充足一些,再“放一放”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2、评价太单一,缺少鼓励性评价。

3、提问时还不能充分兼顾全体学生。今后提问学生时关注的面再大一些,尽可能照顾全体,如可以采用动手画一画,写一写,小组合作讨论等不同方法,尽可能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

4、有些问题处理方法不是特别有效。在问题解决时发现所用方法对知识点的突破并不是很有效,有些学生还是不理解。可以利用实验观察进行突破。

篇6: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反思

沔城回中陈敏

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意味着知识更新异常迅速,学生不可能以结束学校的学习作为学习的终结,所以我在课堂设计上努力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贫血、血友病、白血病、血栓、人体血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如:试管中血液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为什么对失血多的病人要及时输血,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节课通过阅读和观察比较培养学生求知,科学的精神;通过家庭小医生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质疑使学生更好的省晤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本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搜集资料,整理加工资料分析比较、总结归纳的能力,使学生开阔了视野,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掌握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在知识目标方面,血细胞的结构以及功能最为关键,像血浆的组成、作用;各种血细胞的形态、大小让学生了解就足够,不需要反复向学生强调,应该让学生把更多精力集中在血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上。在能力目标方面,学生逐步学会比较图片,分析数据的能力。在情感价值观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献血以及正视抗生素(后者是后来才发现可以深入的点)。

篇7:《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反思

这节课安排了三处小组合作学习。第一处是利用课本的“资料分析”,教师先给予学生引导,然后学生组成四人小组,根据课本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然后发言交流。

第二处是介绍血细胞,教师先以“红细胞”为例,从“形状、特点、功能”三个方面来分析,给学生做示范,然后要求学生参照教师的分析方法,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观察课本的图片,阅读分析课文的信息来掌握白细胞和血小板相应的知识点,并完成表格,课上交流。

第三处是在学完整节的内容后,让学生来当“小医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血常规化验单”。

篇8:血液系统疾病临床教学改革体会

1 加强自身教学能力的培养,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传统的理论授课依然是医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有效的授课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是临床教学改革和培养高素质临床医生的基本保证。为了让授课教师适应从临床医生到临床教师的身份转变、从自我学习到教书育人的思想和行为的转变, 我科逐年加强青年医师的培训工作。血液病学是一个日新月异的学科, 与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相互关联。要求授课教师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 熟悉并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及最新进展, 以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 在理论课前应认真备课, 分析教授内容中的重点、难点以及授课过程中易疏漏的内容, 课件制作力求准确、生动、重点突出、内容精炼, 便于学生理解记忆。选择从事临床工作5 ~ 6 年的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责任心强、具有敬业精神、医德医风高尚、具备较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的人员做为授课教师。授课教师正式授课前均执行试讲制度, 由科室或教研室主任及高年资教师进行指导点评, 通过后方可授课。只有在理论扎实的前提下才能使课堂教学质量真正提高, 为医学生进入临床见习及实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2 临床实习中理论结合实际

将进入临床科室的实习生分组, 带教教师可以更专一地指导临床实践。临床实习阶段是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的重要途径, 也是医学生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树立医德医风的关键时期, 对医学生毕业后正式进入工作岗位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起决定作用[1]。教师在带教过程中注重病史采集、内科全面体格检查及血液科专科体格检查。每组选择一个典型的临床病例, 从病例出发让学生对血液系统常见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治疗充分掌握。让每个实习医生询问病史得到基本临床信息, 为了解记录患者的主诉、现病史打下基础; 学生询问病史后认真归纳、总结, 得出最初基本诊断并制定初步治疗方案; 随后带教教师将该病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临床思维分析, 对学生的结论进行深入讲解、补充及完善。通过这种方法更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 将理论课所学知识真正结合临床实践。以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举例说明。理论课讲授急性髓系白血病是一种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疾病, 克隆中的白血病细胞出现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导致细胞发育停滞在不同阶段。因大部分患者发病时骨髓中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并浸润肝、脾、淋巴结, 导致正常造血受抑。学生对其只知表面概念, 并没有掌握其具体含义, 故在讲解本病的临床表现时学生只能够死记硬背。结合临床典型病例学生询问病史及查体后发现贫血、发热、出血及组织器官白血病细胞浸润等一系列临床表现, 这时可将上述发病机制引入, 学生会深刻理解为什么白血病的患者可出现造血受抑及器官浸润的临床表现。这种病例教学法是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可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临床思维能力[2]。

3 注重临床诊疗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医学生步入临床见习、实习工作后, 应注重培养临床操作能力、加强无菌操作观念。胸穿、腹穿、骨穿、腰穿等4 大穿刺在内、外科疾病诊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所以要求医学生应熟练掌握。在血液科见习、实习过程中, 应做到让每位医学生均有独立骨穿、腰穿的操作机会, 远比背诵枯燥的操作步骤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规范的体格检查、病历书写、临床诊疗操作等, 才能有效提高学生临床实际工作能力, 更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4 注重多媒体及临床实际阅片相结合

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 医学人才的培养面临着更高要求和更多挑战, 从多方面加强临床教学的管理和质量是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的必要保证[3]。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相对抽象, 难以理解和记忆, 血液病的诊断以实验室检查结果为主要依据, 因实验室检查复杂多样, 解读困难, 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例如在血细胞发育从原始到成熟的过程, 骨髓细胞形态的辨认, 配有声音、动画、图像, 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解, 更生动形象便于学生记忆。在感官认识之后, 开始进入临床实践。临床实践中血液形态学教学是重中之重, 充分发挥血液实验室的优势, 将各种典型病例的骨髓片分类, 在理论课、多媒体均完成的基础上, 教授学生阅片, 组织学生通过显微镜认识各种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在此基础上, 开始逐步学习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的异常细胞形态, 继之结合典型临床病例开始在显微镜下学习辨认各种幼稚细胞形态, 逐步了解骨髓增生程度、免疫组化染色, 还可渐进性讲解流式细胞术及融合基因检测技术, 通过上述方法能够让学生充分理解血液病实验室检查的意义, 对所学内容印象深刻, 掌握牢固。

5 教学对象及改革效果评估

上述临床教学工作的改革教学对象为2010 级临床医学系本科生共225 人, 随机分配到我教学医院实习的学生110 人, 经血液科轮转实习结束后进行出科考试, 与随机分配到外院血液科实习的学生进行成绩分析比较, 无论从总成绩、理论考试成绩及临床技能操作成绩两组学生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 ( P < 0. 01) , 主要体现在理论考试成绩与临床技能操作成绩的提高。见表1。

6 教学改革的目的及意义

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促进医学的教学内容应不断更新和发展。通过以基础医学理论与临床实际密切相结合, 以临床中实际病例为先导, 结合阅片可以让血液系统疾病的临床教学更加充实, 着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比较, 我们发现我院血液系统疾病教学既有自己的特色又注重基础理论及概念的学习。我们在持续改进临床教学工作的过程中, 也有教学资源不足、人文素质培养欠缺等缺点, 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步改进和完善, 也期待可以看到更好的教学改革工作。我们的宗旨是让广大医学生掌握相应的临床医学知识及临床实践技能, 具备基础的临床工作能力, 培养其独立临床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周亦农.规范临床教学管理培养合格医学人才[J].医学信息, 2010, 23 (2) :343-344.

[2]刘冲, 云惠聪.病例教学法在儿科临床见习中的应用[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3, 29 (4) :113-114.

篇9:让美术作业成为流动的教学血液

一、让美术作业成为班级交流的纽带

教学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学校,每个年级一般只有两个平行班甚至只有一个班级,如果没有大型的文体活动,班级与班级之间往往“隔墙如隔山”,一个班级不了解另一个班级的学习情况。要想找到班级与班级之间交流的便捷桥梁与纽带,那么可以让美术作业在班级之间“流动起来”。美术作业不同于其它学科作业,它具有鲜明的直观性、表现性和展示性,更方便交流与学习。通过美术作业,可以窥见一个学生乃至一个班级的风格特色、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让作业流动,不仅可以促进班级之间的互动性学习,还可以传递学生创造的快乐与美感。把一个班级的美术作业带到另一个班级进行展览与评价,一方面可以营造浓厚的美术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更快地进入课堂情境;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启发、鼓舞的作用,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因为身边同学的作业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具有真实感和亲切感,容易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一旦作业中的题材内容和情感表现被学生体验、感悟和理解,就会引起共鸣,激发灵感。

在教学中,本人常常把一个班级率先完成的美术作业带到兄弟班级,课间先在黑板上展览,课堂上让学生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对同龄人的作品进行大胆点评,指出优缺点,然后鼓励学生扬长避短,发挥“你无我有你有我新”的创新精神,努力超越同龄人的作业水平。有了同龄人作业的参考和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得到拓展,作业难度也就大大降低,竞争意识反而大大增强,学生们可以更快更好地完成作业,把黑板上的同龄人作业一张一张地替换下来,最后呈现在黑板上的就是本班同一题材的美术作业。教师适时组织学生们进行互评、自评、集体评价,当看到自己的作业展现在黑板上,受到同学和老师的肯定与表扬时,学生就获得了成功的快乐和满足的自信,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所说的“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这种肯定将推动他们更认真积极地投入下一次的学习活动当中。同样地,美术教师又把这班作业拿到另一个班级进行比较、展评,激励更多的学生做得更新颖更细致,这样就形成了良性的班级互动和循环竞争。

二、让美术作业成为了解学生的窗口

美术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过程或延伸,是所学知识技能的巩固与实践,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张美术作业都是教师课堂教学作用于学生个体学习的综合效果的体现,流动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就是师生互动交流无声的“语言”。教师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教学效果,更可以从一张张面目各異的作业中了解学生的思想个性、兴趣特长和学习态度等各方面因素,从而更加有效地开展因材施教。

古代有“画如其人”、“画为心迹”的说法,它可以直接在学生的美术作业当中得到印证:学生的美术作业,看用笔,有的精巧细致,有的粗犷大气,有的乱成一团;看用色,有的柔和淡雅,有的热情火辣,有的低沉灰暗;看创意,有的规规矩矩,有的新奇独特,有的……总之,不同的笔触笔法、不同的色彩基调、不同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不同的才能禀赋、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审美情趣、不同的态度习惯和不同的表现能力。教师如果想要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按照自身的规律去进步和发展,那么从各具特色的美术作业入手就是很好的途径。

在课堂中,美术教师可以经常性地展示学生的作业,让学生进行自我

评价和描述,说说自己用了什么样的美术技法语言?如何进行表现与制作?为什么要用这样的笔触与色调?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和精神?通过学生个体的回答与陈述,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是否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能否运用美术语言评价自己的美术作品,会不会运用恰当的美术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更重要的是,一张美术作业就像学生心灵的显示器,引导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从表面深入内心,从现象走向本质。

在课外,美术教师最好对学生的美术作业情况作一个长期的观察与记

录,以便深入地了解学生,在教学中可以更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地去培养和教育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教师才能用欣赏的眼光和平等的态度去看待学生的美术作业,在批改中给出“量身定做”和充满情感的鼓励性评价,塑造学生健全的心理结构,形成学生完满的人格,慢慢实现美术新课标中提出的“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进行评价”的要求。

三、让美术作业成为环境育人的载体

经过几个学期或几个学年的积累,各个年级和各个班级的美术作业多得可以堆积成山,到最后却往往变成一对废纸垃圾。为了合理利用学生的学习成果,美术教师可以把“垃圾”变废为宝,取其精华,去其槽粕,把一些优秀的美术作业保存下来,用卡纸、画框进行装裱,在学校报廊、走廊、教室、办公室、会议室等各处悬挂、展览,并定期更换。随着美术作业在学校各个角落的流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就会被唤醒,创造潜能就会被激发,创新精神就会被鼓舞。

四、让美术作业成为服务教学的档案

美术作业作为教学的一种成果体现,是进行了艺术加工的创造性产物,

其中包含了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学生的创作灵感,体现着当时的教学内容、教学主张与教学理念,,带着美术教师和学生鲜明的个性特征,显然是不可再造的宝贵资料。而教材、教师和学生都在不断地成长与变化,教学条件和教学理念也在不断更新,这些因素的“动态发展”促使美术作业不知不觉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总之,美术作业是一种丰富生动而又极其可贵的教学资源,值得美术教

篇10:血液教学反思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是初中生物学中知识点多,且生理过程复杂的一节课,尽管学生对心脏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感性认知,但学生所具有的知识和经验仅仅是感性的,有些是零碎、片面的,甚至是不科学的。如果处理不好的话,一节课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讲本节课前,我做了很多努力,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按照新课程理念和尝试教学模式,精心设计了本节课。

本节课教学亮点有以下几方面:

1、课前准备了导学案和猪心实物,由于学生和教师准备充分,营造出愉悦和谐、互动合作的课堂氛围。

2、贴近生活实际,从学生平时生活体验入手,激发学生求知欲,导课自然达成。

3、重视学生实验,利用实物猪心让学生观察,直观感受心脏的结构,特别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巡回指导,及时纠正不足,如:不能准确认识动脉瓣和房室瓣,还有与左肺连接的肺静脉,与右肺连接的肺静脉都和左心房连通,学生很难辨认,这时老师应及时指导并给予确认。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热情高,观察的仔细认真,真正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但学生在实验时有困难,因为购买的猪心脏本身就有杀猪时带有的刀口,还有血管留的比较短,特别是上腔、下腔静脉、肺静脉挨着很近,不利于辨认,影响实验效果,其实课前老师已经预料到这个效果,所以老师尽最大努力指导到每个小组,时间很紧,总有点感觉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以后多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及实验操作能力。

4、通过动态课件的演示,如:学习“心脏工作状态”这一难点时,给学生提供了形象直观的画面感,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同时老师边演示边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使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这部分知识。

5、重视学生自评和互评,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在教学中的正面导向作用,积极引导学生真正改变学习方式,提高终身学习能力。

6、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和理想教育,学生认同体育锻炼的益处。呼吁大家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7、板书设计美观、简洁、规范,条理清晰,有启发性、科学性、实用性。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

1、个别学生不敢动手,观察的不够仔细。主要是因为部分同学,特别是女生胆小,还有“学生分组实验”上的较少,导致这方面能力欠缺,针对这一点,以后应加强实验教学,对学生多加以鼓励,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

2、有些问题提出后,留给学生活动的时间不足,便急于总结定论,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思维。主要是老师有时不放心学生,还有个别学生不主动参与教学导致的。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把握好课堂教学节奏,激发学生的潜能,相信学生的实力,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有效构建知识,保证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篇11:血液教学反思

让我欣慰的是,今年孩子们做完实验后,小鱼身上的鱼鳞很少有脱落的,尾鳍也很少有弄坏的,竟没发现一条死鱼,看来他们还是很爱身边的小动物的,实验结束时,我说下节课还要到实验室来上,一个孩子下课后,问我是不是要观察羊的心脏,我知道,他已经自己翻看后面课本上的内容了。我点了点头,他说是真的羊的心脏呀,我点点头,没想到,他来了一句,“老师,为什么我们人类这么血腥呀?”“没办法呀,为了人类,这些动物不得不做出牺牲,再说,他们的肉还是我们的美食呢?这是它生命的价值。“他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篇12:血液教学反思

【摘要】 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

文章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细胞形态学理解和分析判断能力等方面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了几点意见和体会,旨在加强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对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的深刻认识,以便更好的掌握和理解。

篇13:高职血液学检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1 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前提

1.1 转变教育思想

高职教师必须树立新的发展观, 即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科学发展观。确立新的教育思想, 即树立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的教育教学质量观;树立培养师生互动、合作意识, 强化学生“三会” (会学、会做、会创新) 能力的教学观, 使教育思想能够准确地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 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 能够引领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1.2“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以“双师型”专业教师培养为重点, 加强对教师的专业理论、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我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师全部为“双师型”教师 (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和临床检验技师资格证) 。教师每年利用寒暑假到三甲医院检验科室见习, 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学习临床先进的检验技术, 并应用到教学中;开展教师培训工作, 鼓励教师参加医学检验骨干教师交流研讨会, 选派部分教师出国深造;同时还聘请医院检验科室专业检验师作为专业带头人, 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教学工作, 使专业建设紧跟临床检验发展, 学生培养符合职业岗位要求;大力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几年来, 专业教师申报了多项省级、院级教学研究项目并将教学改革成果应用到教学中, 使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

2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

为适应高职教育培养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要, 由检验骨干教师和医院检验专家组成课程建设委员会,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整个课程体系以培养应用技能和职业技能为主线, 更加讲求实效, 避免相关课程内容重叠, 注重改造重组, 侧重实用, 适当减少了理论教学, 加大了实训教学及临床实习。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科学的思维方法, 严谨的工作态度, 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 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检验技师。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社会能力、专业能力和素质能力, 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2+1”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即进行2年校内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学习与实训, 1年在工作岗位顶岗实习。

血液学检验以血液病理论为基础, 以检验的实验方法为手段, 以临床常见血液病为主线, 创建了理论—检验—疾病相结合的新课程体系。该课程采用各种实验方法和分析技术, 研究血液和造血器官的病理变化, 从而阐明血液病的发生机理, 用于造血系统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学生掌握了常见血液病的检验流程、检测项目的操作过程和方法;准确辨认了细胞形态, 学会常见血液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熟悉了临床常见血液系统疾病检验技术常用仪器的性能、原理、操作方法和维护保养。我们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 按知识结构分为四大模块, 即造血细胞检验、红细胞疾病及其检验、白细胞疾病及其检验、出血和血栓性疾病及其检验。

3 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考核方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保障

血液学检验是一门与实际工作岗位工作任务直接对应的课程, 其操作过程与临床的项目检测相一致, 为实现工学结合提供了良好条件。

3.1 教学模式

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 我们采用了“教、学、做、评合一”、“PBL”及“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的检验操作技能, 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

3.2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根据教学内容和工作任务的不同, 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 采用讲授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结合现代教学手段, 将课堂和实训地点融为一体, 激发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积极主动完成工作任务 (即学习目标) 的热情, 使学生达到掌握知识、学会技能、强化素质的目的。

3.3 考核方式

血液学检验课程采用终结性考核方式, 平时实训考核、课堂表现和职业素质共占30%, 期末综合考试 (理论和技能操作) 占70%。理论考核按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技师资格考试题型设置, 技能考核要求学生随机抽取两份骨髓涂片, 按照血液病的诊断程序进行细胞形态观察, 结合临床资料, 给出血液病诊断意见。

加大实验技能考核, 将血涂片和骨髓涂片染色、细胞组织化学染色、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等同类实验列入实验考核内容, 组织学生在校内实训室完成各项实验, 根据操作熟练程度、实验结果、结果质量由教师点评并评分, 作为期末或毕业成绩的参考。

4 素质教育贯穿始终

高职学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 加强实践育人,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视学生全面发展, 推进素质教育, 增强学生自信心, 满足学生成长需要, 促进学生人人成才。

篇14:血液教学反思

关键词:高中数学;幽默教学;三角函数;解题思路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42-1

幽默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关系,还能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好数学,提高教学效率。特别是高中三角函数部分,基于三角函数这一部分内容本身的公式多,运用灵活性以及概念多等,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待三角函数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有些学生容易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影响这节知识的学习,还直接影响到后面相关的章节学习,传统的教学不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师若能用机智幽默诙谐的语言讲解这部分知识,让学生开怀一笑,对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强化数学知识都有很大的帮助。

一、全面分析三角函数在整个高中教学中的特点

三角函数知识非常重要,是描述周期现象的数学模型,也是基本初等函数的一种。它与立体几何,平面几何息息相关,学生只要掌握好并会灵活运用,才能开展以下几个知识点的学习。通过现实背景,建立三角函数的概念,进一步研究三角函数的解题方法,最后运用三角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角函数是学习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利用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学习,生能够正确解题,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数学中来,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如何寓教于乐,开展幽默教学

1.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距离,着重从公式的记忆入手。许多事实证明,老师给学生留下难忘美好的印象很重要,俗话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教师的幽默感能够使学生的畏惧感消失,深切感到教师的和蔼可亲,并发自内心的愿意与教师配合,师生能够默契配合,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出击。例如,在讲解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及正切公式的时候,学生对于那么多的公式记忆很反感,作为老师的我们想让学生观察,并大胆地将余弦、正弦、正切的符号读出来,并加以适时引导,充分让学生发挥想象,并学会将数学语言与文字语言充分的结合。于是大家就共同编顺口溜:“哭哭笑笑,笑哭哭笑,大家谈一谈,意见不一致。”很轻松地将六个公式教给学生,而且也教会了学生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学好三角函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给学生创设情境,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从角度解题法分析。在学习三角函数的过程中,有关同角正余弦的大小关系,一直困扰着学生。在讲解三角函数线的时候,让学生阅读教材,自己从教材中提炼定义的出处,以及本节知识的载体—单位圆。通过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将整个单位圆一分为二,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分割两部分的圆上,画出正余弦三角函数线。在作图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角平分线的下半部分,余弦的函数值大于正弦的函数值,对应的上半部分也总结出结论。这时,老师就是引导新的名词“半壁江山”,这个问题在大家哄堂大笑中顺利解决,更进一步的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函数的兴趣,更增强了学习函数的信心。另外,已知整角的象限,如何判断半角所在的象限。利用教材中的例2讲解,让学生利用特殊值,进一步的推导,同样体现在单位圆中,学生又总结半角与整角象限的关系,教师这时引导学生编辑新的名词“八片江山”,这样又将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在欢快的气氛中掌握了。

这样的课堂气氛不仅深化教材知识的理解,还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

3.幽默处理突发,诙谐强化注意,从解决三角函数综合问题入手。以上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往往这时就会有意想不到的突发事情发生,有的学生顺口就说:俗话说爱上江山不爱美人。这句话很快打乱了正常的课堂秩序,无形中分散了学生注意力,甚至还影响教师情绪。如果此时处理的不好,一节优秀课可能就泡汤了。但是我们如果能凭着深厚的文化知识底蕴,高超的幽默的语言技巧,灵活处理,巧妙引导,就能化消极为积极,化被动于主动,往往常产生妙不可言的效果。我们就如何解决三角函数的综合问题着手,解决这类问题的时候,要应用到上面所学的全部综合知识,师生进一步的总结出“一统江山”将要解决的问题分解成三个“一”:最高次幂为一次,三角函数名称同一个,同一个任意角。通过这些总结,让学生总结三角函数的学习,只有“江山”从半壁到四片到八片到一统江山。

经过这些简单形象的比喻,让复杂的问题变得轻松易懂,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加深了知识点的理解。不仅仅如此,恰如其分的别具匠心的幽默能创造健康的气氛,能轻松愉快化解课堂的尴尬气氛,让学生自己认识到错误,并及时纠正错误,并能深刻记忆。这样的师生互动,学生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的思维活动中,很容易接受新知识,使“教”与“学”变得轻松而有效。不仅仅如此,这样的幽默教学还营造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能很大程度上加强教师对学生的进一步了解,以便在以后的教与学的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教学模式。

上一篇:李雪岗位能手事迹材料下一篇:清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