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词

2024-04-22

清词(精选6篇)

篇1:清词

清词名篇精选鉴赏

————随笔五

在轻狂的年岁,听过这样的一首词: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辛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清。纳兰性德

这首词的题目是:《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谏友》,这也是后来查证得知的。记得,词谱中似乎没有此词,可能是纳兰的自度之曲吧!纳兰情深而词浅,读起来文字十分的简易然而却常有极直白动人的好词,就像这里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一样,至于后面的句子就不那么重要了,变得可有可无。几乎不会留下什么印象,每次看都是这样的感觉。

可以这样说,我是因为这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才知道,有这样一首词,才知晓原来如此的惊艳之句,是纳兰的大作呀!

以前,只是知道纳兰是一位才子,到底才能如何就不得而知了!看过这几句之后,对于纳兰有了一定的认识!还有一句“沉思往事立残阳,当时只道是寻常!”,原来这是一首词的上下阙的结尾之句,结合在一块更能体现出一种情境来。每读到此句,一种孤寂落寞之情,从词中慢慢的散发出来,那样的凄凉与伤感之意,挥之不去!初读之时觉得次句颇佳,但是遗憾的是不知出于何处。后来,偶于他人文章之中再次发现,原来是纳兰的一首《浣溪沙》小令结尾之句。

曾经很欣赏一句诗: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觉得诗中的那种闲适,恬静之气十分的温馨,可将心中的天地进行一次次的洗涤,这样的话顿觉神清而气爽,心灵一片的空明。在这之后,才结识“人生若只如初见”,不自觉之间将两句经两句进行比较,至于为何,没有想过!

刚开始的时候,只是觉自己的心情不快之时,这两句可以给我很大的慰藉,至少可将哪种失落之情缓解吧!想来两句诗的境界是不一样的,“细雨”句更多的是一种站在成人的角度,尤其是在知天命之后的一种对世界和人事的认识,有极强的道家气息于其中!那种冲淡无味,看破红尘的淡雅之气柔弱而不绝;“人生”句则就不同了,这是一个青年的回忆感慨,说具体点就是一次惊艳的爱情的回味与无奈之语。就全诗来看,读一两次就罢了,不可多读,如若不然那种悲观,厌世之气息就会冲天而起,对于读者的心灵会有很的吞噬!这样的感觉,是慢慢才有的,值得庆幸的是,自己没有完全陷进去!

后来我翻阅资料,了解过纳兰的生平之后,,蓦然觉得自己先前的结论,有几分的牵强!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转变,是因为自己建立在一种观念之上,即:“纳兰是一个满清贵族,一般而言纨绔子弟不会有什么艺术成就的,即便有也不会有多高的!”然而,我自己错了,而且错的有点离谱。仔细玩味纳兰的其它词作之后,才知道自己的错误有多么的可笑,认识那样的肤浅,似乎还有几分的偏颇呀!没有任何的深度,完全以之言片言对一人一事做出定性,有点滑稽!

不过也没有什么,对于一些好的作品的解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经过点点滴滴的历练之后才会纯熟的。就如,鲁迅先生曾说过: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是呀!我们的生活之中,有许许多多的事情发生过,很多都留不下什么印象。但是,有些事情则会留于记忆之中的,永远那么的难忘!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不论怎么样,都是一种对于过去的回忆,只是方式不一样罢了。人生若只如初见,所有的往事都随风而消失,不论是青年的回忆还是中年的回忆,它都已经成为了一种记忆,化作红尘的一笑。只留下初见时的惊艳,倾情,不论曾有过背叛,伤怀,无奈和伤痛!这样的境界,是何等的美好呀,把快乐留下!

白驹过隙,时光荏苒。我们回不到过去,一切都无法改变。曾经的一见倾心,再见之时,依然如旧,这样不是很好嘛!如此,永远珍爱初见的那份感觉。

“初见惊艳,再见依然“在我的眼中,很多时候是自己的一种美好的愿望罢了!初见,惊艳。蓦然回首,沧海桑田。岛上才数日,只怕世上已经千年!

纳兰长于抒情,他的词情深意怯,可以直抒胸臆,给与人很深的感悟·········

初见之后,始终难以忘怀,期望有一天的再次相遇!然而,当时机到来之时,你却有几分的踟蹰,不知该去吗?这样就会找到当初的那份感觉,最后还是去了,发现一切都回不去了,仅有的那份希望也破灭了!

红尘一笑,知晓了,是什么样的感觉了!

人生若只如初见,多好呀!每个人当初和你相遇,那种总感觉就如春天的花朵一样,那样的温馨,那样的自然,真诚,那种回忆,值得一生留在自己的记忆之中。但是遗憾的是,人们的交往之中,误会,猜忌,非议,似乎永远不想停歇呀!只留下这样淡淡的如水一样的情怀,不就很好了吗?就如我们不曾相见的.网友一样,每次都很自然的打个招呼,心中存在一点的牵挂,不也是一件美事吗!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就是这样的!

再读席慕容的《初相遇》,她说:美丽的梦和美丽的诗一样,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常常在最没有料想的时候出现!

梦境是很美好的,在我心中更是如此!喜欢那样的梦,梦中一切都可以重来,那些的遗憾会有机会弥补,误解会释然的!这时,胸中洋溢着高兴和幸福之感,就如我又站在你的面前,你对着我微笑,一如当初。

喜欢这样的梦,我明明知道你已经离我而远去,为了人生跋涉千里,却又觉得落英缤纷,好像你我才初次相遇一样!

由此看来,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种执着的初遇情结,就如水一样的清纯透彻。天生就有着浪漫气息的诗人,以他们独特的视角,诠释着让人感到美丽,清新,温馨的初见。生活中这样的情景很多,初见后的分手,犹如曾经挥手的云彩一样,也似轻轻告别的康桥······

最美的在心的不远处。曾经,初次相遇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呀?人生若只如初见,这难道不是人生最美好的写照吗?

也许生活就是这样的,有人说人们总是到了失去的时候,才知道什么叫做珍惜!空留下莫多的遗憾,何必呢!记得一位哲人说过,人生的悲剧在于不是你得不到,而是你差一点得到。有的时候,得不到更是一种境界!那种把事情看淡点的心境,到可以让我们心安,释怀,变得的坦然!一句真诚的心灵问候,足以让你一生难忘,人生这个东西,看淡点就会风轻云淡,太过于执着,那就失去了自我!

因此,你要学会对于友情,恩怨,功过,得失······都看的淡一点,情愿初见的情节都留在自己的梦中!

林清玄的《法圆师妹》,他说:“每个人的命运其实和荔枝花一样,有些人天生就没有花瓣,只是默默的开花,默默的结果,在季节的推移中,一株荔枝没有选择的结出它的果实,而一个人也没有能力选择自己的道路吧!”

“有时候心情,自己也不明白,或许过了五分钟之后,心就明白了;生命的很多事情,你错过了一分钟,可能一生就错过了!”那时,我做了选择,并不是很清楚原因,经过这些年之后,我才明白了!就像那年一样,如果你不走错的话,我不做那样选择的话,我们就不会相遇,成为永远不可相交的平行线。那么,重逢就无从谈起了!

人生,真的是这样吗?我不得而知。

人生若只如初见,那种略带忧伤的美丽只能定格在回忆中。就如你,从来不相信缘分一样,但为了那份感觉的再现,你选择了放弃,接受缘!也许你那一年转身的背影,就如优美的弧线一样,留在了那天,留在她的心田!完美的弧线,诉说着对昨天的留恋,只是现在她是否依旧,就不得而知了!

你有着,浓密的眉毛,人们说:你是一个很重感情的。然而,你自己不相信,那是真的。也许在你认识的人中,有过误会,误解,也有过得失,但你没有在乎,例外的是感情上。现在,你不得不面对这些,你很重感情!或许,这就是你和她未解的缘!

或者,在某天的下午,你和她蓦然相遇,在那个对你和她来说不一般的地方。多年未见,一时间你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能对着她默默的微笑。这时,你知道了,什么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不同的是,你没有泪水,一切都那么的淡,就如水一样!一下子回到了初见,但初相遇的那份感觉不存在了,都只能在回忆中了!

初见惊艳,在见似乎依然吧。但愿你依然是那样的快乐,依旧会有那份自信的嚣张!

昨夜的雨水,把心中的烦躁慢慢的浸润,心境平和下来,一阵微风吹来,多少尘封的往事,都慢慢的涌上心头,流淌在梦中!

人生如此,浮生如斯,情生情灭,乃自然也,何求?

我写下了这样的话:有情未必可终老,缘尽不能决绝看。暗香浮动贵恰好,只忆人生如初见。

我只要记得,初见时彼此的微笑……

篇2:清词

瞿佑字宗吉,号存斋,钱塘人。生于元至正七年(1347),卒于明宣德八年(1433)。明洪武间为临安教谕,迁周王府长吏。永乐间以诗祸谪保安,洪熙间释归复原职。佑学博才赡,著述丰富,有《存斋诗集》、《乐府遗音》、《余清词》等。

贺新郎(送春)

风雨催春去。更那堪、桃花乱落,鸟声如诉。待得明年春重到,只恐朱颜迟暮。试把酒、留春且住。锦瑟调弦金缕唱,举春衫、半醉殷勤舞。花影闹,酒痕污。

旧游曾记寻春路。到如今、小桥流水,依然如故。不见秋千粉墙内,寂寞笑声欢语。又辜负、重来崔护。惆怅才华缘病减,便锦囊、纵有相思句。吟不到,断肠处。

鹧鸪天

(丙午暮秋,寓居吴江别业。邻翁王韶颇好客,日酿莲花白酒相邀,且请留题,以志一时之乐。醉后率口成俚语四章,走笔戏书,付樵童牧竖击壤而歌之,叩牛角而和之,甚有山野意趣。于是宾主乐甚,剧饮而归。)

村酒频蒭不用钱。菱腰荳荚上盘筵。钓来溪鳝长如秤,摸得田螺大似拳。丹桂熟,白鱼鲜。西风千里菊花天。官租纳罢私租毕,便是农家快活年。

坡垄高低水四围。人家相并列柴扉。休畊老叟模糊醉,失学顽童瞢董肥。斜日坠,暮烟微。出门黄叶打头飞。数声短笛骑牛过,一丈长竿赶鸭归。

无辱无荣百自由。闲于鸥鸟拙于鸠。醉来便好长伸脚,歌罢何妨笑点头。枫叶岸,荻花洲。三间草舍一渔舟。玉楼金屋深如海,见说重重只锁愁。

村北村南打稻声。今年不枉费经营。黄头稚子拦门卧,赤脚村姑渡水行。逢大熟,趂新晴。山歌社舞乐升平。贵人白发三千丈,尽是闲愁织染成。

满江红(过太湖)

枫落吴江,早催并、一年秋景。还又过、垂虹桥下,水长天迥。鸥外遥山烟数点,雁边落日波千顷。叹如今、无语吊兴亡,才容宭。

惊浪起,西风紧。乌帽侧,青衫冷。便鲈肥酒美,谁堪同饮。铜笛一声吹暮色,蒲帆十幅摇秋影。赖波神、有意独怜才,扁舟稳。

喜迁莺(秋望)

登山临水。正桂岭瘴开,苹洲风起。玄鹤高翔,苍鹰远击,白鹭欲飞还止。江上澄波似练,沙际行人如蚁。目断处,见遥峯簇翠,残霞浮绮。

千里。关塞远,雁阵不来,犹把阑干倚。数迭悲歌,一行征斾,城郭几番成毁。白塔前朝陵寝,青嶂故都营垒。念往事,但寒烟满目,愁蝉盈耳。

八声甘州

(至正丙午季秋重到孤苏,登楼有感)倚危楼、矫首问天公,何时故乡归。对碧云千里,绿波一道,山色周围。景不殊、畴昔城郭是耶非。满目新亭泪,独自沾衣。遥望白云飞处,念堂堂甘旨,久误庭围。况兵尘四起,海内故人稀。负元龙、旧时豪气,恨金戈、无计挽斜晖。阑干外、白鸥惊起,未信忘机。

凤凰台上忆吹萧(咏凤仙花)

凉露阶除,晚风篱落,谁家小小亭台。爱碎红轻缀,嫩白微开。疑是桃花半谢,还彷佛、杏办双裁。风流甚,佳人染指,着意安排。

休猜。橐泉梦断,多定是、香魂艳魄重来。柰玉萧声远,翠袖尘埋。惆怅情缘未尽,思往事、无限伤怀。伤怀处,臙脂泪痕,滴满青苔。

疏影(岁晚渡浙江)

龙飞凤舞。望海门一点,春色如故。弹铗归来,岁晚江空,扁舟何处堪渡。吴头楚尾三年客,被利锁名缰相误。似失群、断雁低飞,嘹唳向谁悲诉。

好在堤边杨柳。是当日手种,今已成树。岁月催人,潮涌新沙,改换旧时洲渚。征衫着破何须浣,叹受尽、几多尘土。对沧浪、濯足高歌,惊起一行鸥鹭。

水龙吟(夜宿村店)

满天霜气凝寒,北风猎猎鸣枯柳。荒村古店,夜阑人静,不堪回首。山鬼吹灯,妖狐拜月,神鱼朝斗。况颓墙鼠窜,疏篱犬吠,空林下、寒熊吼。

十载东西奔走。画堂深、有人僝僽。无端姑负,枝间芍药,梢头豆蔻。泪满青衫,恨销红蜡,两眉愁鬪。筭艰难险阻,备尝之矣,问天知否。

多丽(江楼晚眺)

海门秋。苹风吹满汀洲。望波光,滔滔东去,长江何处安流。怒潮迎、三千强弩,危堤耸、十二高楼。踏浪红旗,浣纱白纻,无端惊起一双鸥。记当日,东西争羁,两岸陷鸿沟。依稀似,黄牛峡口,白马津头。

听渔翁、沧浪歌起,暮云千里初收。断虹边、萧山古塔,斜阳外、渔浦归舟。孤鹤来飞,神鱼起舞,老龙分雨过灵湫。寄声问、素车冤魂,遗迹尚存留。何须恨,越台吴馆,总是荒丘。

满庭芳(西湖夜泛)

露苇催黄,烟蒲驻绿,水光山色相连。红衣落尽,辜负采莲船。点检六朝杨柳,但几个、抱叶残蝉。秋容晚,云寒雁背,风冷鹭鸶肩。

华筵。容易散,愁添酒量,兵减诗颠。况情怀冲澹,渐入中年。扫退舞裙歌扇,尽付与、一枕高眠。清闲好,脱巾露发。仰面看青天。

木兰花慢(金故宫太液池白莲)

记前朝旧事,曾此地,会神仙。向鳷鹊桥头,花迎凤辇,浪捧龙船。繁华已成尘土,但一池秋水浸长天。白鹭曾窥舞扇,青鸾惯递吟笺。

多情惟有旧时莲。照影夕阳边。甚冷艳幽香,浓涵晚露,澹抹昏烟。堪嗟后庭玉树,共幽兰远向汝南迁。留得宫墙杨柳,一般顦顇风前。

临江仙(雨夜)

客里频闻连夜雨,不堪滴碎乡心。末秋天气已萧森。梧桐深院静,杨柳小窗阴。短梦不成还又觉,起来坐拥孤衾。残灯无焰漏声沉。何须量海水,方信客愁深。浪淘沙(寒夜有怀)

寒月自团圆。谁共婵娟。故园梅树想依然。玉骨冰肌知瘦损,孤负多年。独拥旧青毡。戍鼓声传。地炉无火起茶烟。一盏寒灯如骨肉,相对愁眠。

望江南(庚子元夕)

(元夕,城市寂寥,惟闻戍卒击柝声,幼童数辈沿街歌唱佛曲而已,怀想故乡,慨然有作。)元宵景,澹月伴疏星。戍卒抱关敲木柝,歌童穿市唱金经。箫鼓忆杭城。

望江南(辛丑元夕)

(自兴河失守后,民多逃窜,城市萧索,唱佛曲者亦不复出。学子王和侍寝,因与话吾乡风景之盛,于枕上赋《望江南》四阕,歌以授之。和,南京直隶广德人,省父来此,相从数载矣,年十六,能通四书大义,工五七言律诗。异日南还,如咏此曲,当记一时师友相聚之好也。)

元宵景,野烧照山明。风阵摩天将半夜,斗杓插地过初更。灯火忆杭城。

元宵景,巷陌少人行。舍北孤儿偎冷炕,墙东嫠妇哭寒檠。士女忆杭城。

元宵景,刁斗击残更。数点夕烽明远戍,几声寒角响空营。歌舞忆杭城。

元宵景,默坐自伤情。破灶三杯黄米酒,寒窗一盏浊油灯。宴赏忆杭城。

《寄生草》

作者:瞿佑 年代:明 要路闲门两不过。生来唯恋旧枝柯。似嫌树底泥涂滑。应爱梢头雨露多。冉冉欲遮蝼蚁穴。萋萋得近风凰窠。教坊乐府多新制。传得佳名入艳歌。《乌镇酒舍歌》

作者:瞿佑 年代:明

东风吹雨如吹尘,野烟漠漠遮游人。须臾云破日光吐,绿波蹙作黄金鳞。落花流水人家近,鸿雁凫瑽飞阵阵。一双石塔立东西,舟子传言是乌镇。小桥侧畔有青旗,暂泊兰桡趁午炊。入馔白鱼初上网,供庖紫筍乍穿篱。茜裙缟袂搴帘出,巧语殷勤留过客。玉钗坠鬓不成妆,罗帕薰香半遮额。自言家本钱塘住,望仙桥东旧城路。至正末年兵扰攘,凭媒嫁作他家妇。良人万里去为商,嗜利全无离别肠。十载不归茅屋底,一身独侍酒垆傍。相逢既是同乡里,何必嫌疑分彼此。小槽自酌真珠红,长床共坐氍毹紫。捧杯纤手露森森,酒味虽浅情自深。飞梭不折幼舆齿,鸣琴已悟相如心。晚来独自登舟去,相送出门泪如注。他时过此莫相忘,好认墙头杨柳树。《车遥遥》

作者:瞿佑 年代:明

少年离别多苦辛,驱车何处问通津。停辕劝饮一杯酒,酒饮未尽车辚辚。十步百步闻车声,三里五里望车尘。车声已断车尘远,何况遥遥车上人。《有感》

作者:瞿佑 年代:明

世事年来似弈棋,可堪岁月去如驰。肉生髀骨英雄老,金尽床头富贵迟。蹈海莫追天下士,折腰难事里中儿。可怜满眼新亭泪,对泣无人只自悲。《春社词》

作者:瞿佑 年代:明

十日一风五日雨,社前拜祝神已许。瓦盆潋滟斟浊醪,高俎纵横荐肥羜。呜呜笛声坎坎鼓,俚曲山歌互吞吐。老巫狡狯神有灵,传得神言为神舞。祭余分肉巫自与,醉里狂言相尔汝。小儿觅饼大儿扶,头上神花付邻女。《折花怨》

作者:瞿佑 年代:明

双飞胡蝶翻金粉,风里流莺栖未稳。银瓶汲水漾涟漪,下阶自拣珊瑚枝。虽然得入华堂里,未必春光愿如此。树头花落还结子,瓶内明朝抱香死。《古冢行》

作者:瞿佑 年代:明

白杨风送棠梨雨,寒食原头哭伥鬼。马医夏畦有子孙,岁岁犹能来作主。孤坟三尺掩黄沙,多年白骨久无家。妖狐穿穴狡兔伏,树死枝枯啼老鸦。断碑仆地土花碧,当日争挥谀墓笔。文字摧残读不成,牧儿占作摊钱石。《天魔舞》 作者:瞿佑 年代:明

承平日久寰宇泰,选伎徵歌皆绝代。教坊不进胡旋女,内廷自试天魔队。天魔队子呈新番,似佛非佛蛮非蛮。司徒初传秘密法,世外有乐超人间。真珠璎珞黄金缕,十六妖娥出禁御。满围香玉逞腰肢,一派歌云随掌股。飘飖初似雪回风,宛转还同雁遵渚。桂香满殿步月妃,花雨飞空降天女。瑶池日出会蟠桃,普陀烟消现鹦鹉。新声不与尘俗同,绝技颇动君王睹。重瞳一笑天回春,赐锦捐金倾内府。中书右相内台丞,袖无谏章有曲谱。天魔舞,筵宴开,驼峰马乳胡羊胎。水晶之盘素鳞出,玳瑁之席天鹅抬。弹胡琴,哈哈回。吹胡笳,阿牢来。

群臣竞献葡萄杯,山呼万岁声如雷。天魔舞,不知危。高丽女,六宫妃。西番僧,万乘师。

回纥种类皆台司,汉儿回避南人疑。天魔舞,乐极悲。察罕死,孛罗归。铁骑骤,金刀挥。

九重城阙烟尘飞,一榻之外无可依。

天魔舞,将奈何!多藏金叵罗,急驾白橐驼,阴山之北避 兵戈。

《安乐坊倪氏女少日曾识之一别十年矣岁晚与其》 作者:瞿佑 年代:明

吴山山下安荣里,陋巷穷居有西子。嫣然一笑坐生春,信是天人谪居此。相逢昔在十年前,双鬟未合脸如莲。学画蛾眉挥彩笔,偷传雁字卜金钱。相逢今在十年后,鬒发如云眼波溜。风吹绣带露罗鞋,酒泛银杯淹翠袖。自言文史旧曾知,写景题情事事宜。但传秦女吹箫谱,不咏湘灵鼓瑟辞。暮雨朝云容易度,野鸭家鸡竞相妒。当时自诧苑中花,今日翻成道傍树。日闻此语重悲伤,对景徘徊欲断肠。渭城杨柳歌三叠,湓水琵琶泣数行。相送出门留后约,暮天惨惨东风恶。醉归感旧赋新篇,重与佳人嗟命薄。《美人画眉歌》

作者:瞿佑 年代:明

妆阁晓寒愁独倚,蔷薇露滴胭脂水。粉绵磨镜不闻声,彩鸾影落瑶台里。镂金小合贮灯花,轻扫双蛾映脸霞。螺黛凝香传内院,猩毫染色妒东家。眼波流断横云偃,月样弯弯山样远。郎君走马游章台,惆怅无人问深浅。含情敛恨久徘徊,一脉闲愁未放开。侍女不知心内事,手搓梅子入帘来。《春日即事》

作者:瞿佑 年代:明

晴日晖晖转绿摐,东风应候物华新。归来燕子已知社,开到海棠方是春。浅碧平添湖面水,软红浮动马蹄尘。杜陵野老虽贫困,援笔犹能赋丽人。《紫微楼夜坐次张士行布政韵》 作者:瞿佑 年代:明

天光连水水连山,贝阙珠宫咫尺间。织女金梭投座侧,湘娥锦瑟奏江干。杯邀明月清樽满,帘卷西风画扇闲。歌舞渐阑更漏永,绛纱笼烛醉扶还。《暮春有感》

作者:瞿佑 年代:明

美人不见已连朝,况值春残景寂寥。力不禁风红芍药,声偏宜雨碧芭蕉。寻常路隔疑春树,万一书来候晚潮。况是频频移带眼,沈郎不复旧时腰。《夏晚纳凉》

作者:瞿佑 年代:明

竹床藤簟晚凉天,卧看星河小院偏。云影恰如衣暂薄,月华那得扇长圆。清泉冷浸冰盘果,嘉树香笼宝鼎烟。想是高楼风更爽,玉人闲按十三弦。《事清明即》

作者:瞿佑 年代:明

风落梨花雪满庭,今年又是一清明。游丝倒地终无意,芳草连天若有情。满院晓烟闻燕语,半窗晴日?然蚕生。秋千一架名园里,人隔垂杨听笑声。《题鼓吹续音后》 作者:瞿佑 年代:明 《骚》、《选》亡来雅道穷,尚于律体见遗风。平生莫售穿杨技,十载曾加刻楮功。此去末应无伯乐,后来当复有扬雄。吟窗玩味韦编绝,举世宗唐恐未公。《红甲》

作者:瞿佑 年代:明

金盆和露捣仙葩,解使纤纤玉有瑕。一点愁凝鹦鹉喙,十分春上牡丹芽。娇弹粉泪抛红豆,戏掐花枝镂绛霞。女伴相逢频借问,几回错认守宫砂。《残蝶》

作者:瞿佑 年代:明

飞鸟曾闻载鬼车,粉香何事亦随邪。伤生不惜身投火,抵死犹将命乞花。望帝精灵枝上血,韩凭魂魄墓前沙。一般有恨难消灭,梦里相逢更可嗟。《至松江》

作者:瞿佑 年代:明

投林倦鸟暮知还,傍水人家户半关。烟柳露荷摇动处,岸花樯燕送留间。依稀似识城头鹤,仿佛曾游海上山。张翰有灵应笑问,东归今见一人闲。《清明》

作者:瞿佑 年代:明

兼旬蹭蹬在京华,又见东风御柳斜。客里不甘佳节过,借人亭馆看梨花。《秦女吹箫》

作者:瞿佑 年代:明

玉琯双吹引凤凰,曲中同赴白云乡。如何后日秦台梦,不见萧郎见沈郎。《王母仙桃》

作者:瞿佑 年代:明

周王汉帝总成空,未及桃花一度红。殿上小儿差耐久,等闲三入果园中。《阿娇金屋》

作者:瞿佑 年代:明

咫尺长门有别离,君心宁记主家时。黄金作屋成何事,只办相如买赋资。《武灵后》

作者:瞿佑 年代:明

浴苑中间杨白华,随风飘泊向天涯。悲歌未断肠先断,日落长秋起暮鸦。《朝云诵偈》

作者:瞿佑 年代:明

春树红颜一掷梭,六如偈里暗消磨。主翁不悟荣华过,一笑重烦春梦婆。《盼盼》

作者:瞿佑 年代:明

亚父冢前秋草合,虞姬坟上暮云愁。如何一片彭城月,只照张家燕子楼。《师师檀板》

作者:瞿佑 年代:明

千金一曲擅歌场,曾把新腔动帝王。老大可怜人事改,缕衣檀板过湖湘。《西湖竹枝词》

作者:瞿佑 年代:明

西子湖边杨柳枝,千条万缕尽垂丝。东风日暮花如雪,飞入雕墙两不知。《春愁曲》

作者:瞿佑 年代:明

杏雨调泥随燕嘴,烟重柳条扶不起。采香蝴蝶挂蛛丝,不惜将身为花死。东风入幕动流苏,宝篆烧残睡鸭炉。绣床尘积锦机怨,巧语谁能凭紫姑。小砑吴笺双凤翅,墨痕浓沁相思字。玉钗半脱帕蒙头,宽尽玲珑金缠臂。《高门叹》

作者:瞿佑 年代:明

高门成,高门坏,不及十年见成败。兽环移去属何人,重构高门临要津。门前牢栽杨柳树,莫被他人又移去。《暮春书事(二首)》 作者:瞿佑 年代:明

过墙新竹翠交加,绿树阴阴噪乳鸦。花到酴醾香结局,鸟鸣鶗鴂客思家。煮茶汤沸风声转,梦草诗成日影斜。零落残红青子满,渐看金弹熟枇杷。¤ 《暮春书事(二首)》 作者:瞿佑 年代:明

睡起呼童扫落花,石泉槐火试新茶。树林深处蜂王国,帘幕阴中燕子家。柳絮乘风投砚水,竹枝摇影落窗纱。幽居莫道无官况,鼓吹犹存两部蛙。《旅舍书事(二首)》 作者:瞿佑 年代:明

过却春光独掩门,浇愁谩有酒盈樽。孤灯听雨心多感,一剑横空气尚存。射虎何年随李广,闻鸡中夜舞刘琨。平生家国萦怀抱,湿尽青山总泪痕。¤ 《旅舍书事(二首)》 作者:瞿佑 年代:明

茅屋三间白版扉,栖迟四壁叹多违。扬雄投阁功名薄,王粲登楼事业非。白画梦回梁燕语,青天目送塞鸿归。东门黄犬华亭鹤,举世无人悟此机。《汴梁怀古》

作者:瞿佑 年代:明

歌舞楼台事可夸,昔年曾此擅豪华。尚余艮岳排苍昊,那得神霄隔紫霞。废苑草荒堪牧马,长沟柳老不藏鸦。陌头盲女无愁恨,能拨琵琶说赵家。《过苏州(二首)》 作者:瞿佑 年代:明

白莲桥下暂停舟,垂柳阴阴拂水流。舞榭歌楼俱寂寞,满天梅雨过苏州。《过苏州(二首)》 作者:瞿佑 年代:明

桂老花残岁月催,秋香无复旧亭台。伤心乌鹊桥头水,犹望阊门北岸来。《乐昌分镜》

作者:瞿佑 年代:明

送旧迎新可自由,笑啼不敢强包羞。熟能耐久如江令,垂老还家尚黑头。《春莺啭曲》

作者:瞿佑 年代:明

停骖惆怅惜芳时,岭海归来两鬓丝。纵使莺声如旧好,绿杨都是折残枝。《看灯词(二首)》 作者:瞿佑 年代:明

傀儡妆成出教坊,彩旗前引两三行。郭郎鲍老休相笑,毕竟何人舞袖长。《看灯词(二首)》 作者:瞿佑 年代:明

篇3:清词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主动参与、体现自我

李苦禅说:“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读书可以浸润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精神品位。因此每学期初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调查班级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趋向,然后有的放矢,做好学生读书的引路人,积极倡导以“亲近书籍,与好书为友,与经典同行,汲知识之灵气,取书本之精华。”的理念,倡导学生多读课外书。有时,教师饱含深情的诵读示范更能激活文本蕴含的强大生命力去感召学生,而学生则用稚嫩的童声把作者与读者联系起来。所以,我把“读和画”作为低年级亲近国学的主要手段。

读———即朗读,语文课堂上先诵读后反刍的诵读法,使我校低年级的学生在记忆的黄金时期,把那些内容浅显易懂、富有韵律美的经典“吞下去”,实现高效积累。比如,一些小古文、韵律诗、弟子规等,这些“吞下去”的经典,随着儿童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会化成涓涓细流,不断地滋润他们的心田,从而开出智慧之花。

画———课堂上低年级的语文老师引领孩子们读诗看画、吟诗赏画、作诗配画,使得我们的国学语文课堂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古诗配画,给宋词插图,用连环画画出名著中的故事;把诗歌按作者、内容、主题分类,办成手抄小报……这也是学校学习国学的另一方式。每学期的读书节活动中,孩子们都会用一周的课余时间来专心收集资料,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经典诗文。通过“画”这种艺术形式,孩子们把自己对诗文的理解表达了出来,并在原文的基础上,加上了自己的艺术联想。

唱———低年级的孩子用自己灵动的方式把国学变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活动。每到上学时,校园广播在悠扬、空灵的琴声后,便开始播放配乐古诗文歌曲。悠扬的歌声带着孩子们穿越厚重的历史,让他们在歌声中懂得“诗词是祖先在向我诉说”。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精髓提炼、感悟自我

在低段以激发兴趣为主的先导下,我们在孩子们进入中年级时就加大了对阅读,特别是对经典理解诵读的力度。把“吟和演”作为中年段走近国学的重要途径。

吟———吟诵,能够彰显学生的读书个性,感受自己心中的诗文美,受到独特感染。不管哪种方式的读,都需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以达到自然成诵。这样有助于学生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体验情感,达到经典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增广贤文》《笠翁对韵》《千字文》等,因班而异,异彩纷呈。在课堂上,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用心灵在感受着古代圣贤的思想、智慧的结晶,并从中获取自我道德成长和人格健全的养料。语文课后两分钟“每课一得”。由老师来用一句经典古诗文提炼全文思想。让学生背会、写会,在听、默写中写写,老师给一个附加分作为奖励。教师借助着祖先流传下来的金石之言,践行着自己“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操守。

演———每月第一周的班会课是学生最盼望的时刻。因为这一节课,学生会进行精彩的国学诵读汇报演出。孩子们往往会非常有创意地把国学的精髓部分用各种形式表现得淋漓尽致,使经典如音乐般流入每个孩子的心田,营造了更浓厚的诵读氛围。

“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厚积薄发、超越自我

阅读古诗文,需要探求本义,发现诗的根源。中国的经典之所以“经”,因为它经过了时空的洗礼,历史的积淀。中国的经典之所以“经”,因为它的“每一个字都是无底的深渊”,我们要指导学生去多元解读,虔诚地亲近、深入文本,既要注重字眼,又要兼顾文本思想。尤其是诗句背后隐藏的情感和意蕴,更需要一个“悟”字。高年级的学生阅读古诗文,需要探求本义,发现其根源。把“悟和写”作为高年段融进国学的重要方式。

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哪怕学生一时或许并不能大悟,随着他们阅读积累的丰富,会逐步感受其中的内涵。指导学生针对一些关键的字眼,特殊的诗句进行阅读与思考,各抒己见,在悟的过程中,各自观点的相互碰撞,激活思维想象空间,开阔阅读视野,增强阅读兴趣,把一些抽象的诗句转化为鲜活的画面、感人的旋律、动人的场景,帮助学生展开想象空间,全身心投入其中,悟,自然流泻而出。

写———高年级我利用语文综合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动手制作能够呈现在学习中所获得的关于国学知识的各种小报、墙报、诗集等,以帮助学生巩固、加深对这些知识的记忆及理解。让国学在语文课上变得生动、灵活起来,更好地激发起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篇4:清词兰藻 奥衍宏深

俞氏以新诗创作开始其文学业绩,又就读北大之时,受国学名家黄侃、词曲大师吴梅精心指导,沉思翰藻,洞晓音律,对古诗和词曲尤有精湛研究,涉猎宽泛,上起《诗经》、《楚辞》以迄唐宋诗词、元明清诗词,几乎贯通一部中国诗词史。由《读<诗经>札记》、《读词偶得》、《清真词释》、《唐宋词选释》等专著,不难窥见其深厚的学术功底,渗透着创作家眼中的本色论,其独到的批评见解和审美鉴赏力,常有出人意表者,即如杨贵妃马嵬驿缢死之事,家弦户诵,千载不衰,其中疑窦丛生,见仁见智,解人层出不穷而鲜能中其肯綮;著者运用现代科学眼光烛隐探幽,察微知著,胜义独擅,在《<长恨歌>及<长恨歌传>的传疑》篇中特为指出,《长恨歌》写马嵬之死闪闪烁烁,仙山楼阁飘飘渺渺,而其中“世所不闻”的隐情密意皆为昔贤有意藏匿。因若以“长恨”名篇,写至马嵬已足,何必再虚拟临邛道士、玉妃太真以为蛇足呢?由此大可怀疑贵妃根本未死于马嵬。当时六军哗溃,贵妃被劫,诗中明言“救不得”,则赐死之诏决不会有。《传》言“使牵之而去”,当是牵去藏匿起来。为安定六军,驿庭之尸,众军士入观者,实一替身耳。《歌》后的叙述,实则是明皇密遣使者访问贵妃;临邛道士鸿都客只不过是障眼法而已。著者有关诗词曲的精到之论,均详见其《论诗词曲杂著》一书。

俞氏对著名古典小说《红楼梦》研究的贡献尤为举世瞩目。他对这部巨著所进行的内蕴探索、审美鉴赏和考证辑佚,都具有开拓性意义。俞氏自一九二一年同顾颉刚通讯讨论《红楼梦》起,六、七十年来出版《红楼梦辨》和《红楼梦研究》两本专著,发表各种形式的论说鉴赏文字以数十百篇计,总字数逾七十万。直到晚年,他仍孜孜不倦,提出许多精到之见,认为对《红楼梦》可从历史、政治、社会各个角度来看,但它本身属于文艺的范畴,毕竟是小说;论它的思想性,又有关哲学。这应是主要的,而过去似乎说得较少。他认为今之红学五花八门,算亟盛矣,自可增进读者对本书之理解,却亦有相妨之处,以其过多,每不易辨别是非。应当怎样读《红楼梦》呢?只读白文,未免孤陋寡闻;博览群书,又恐迷失路途,摈而勿读与钻牛角尖,殆两失之。为今之计,似宜编一“入门”、“概论”之类,俾众易明,不更旁求冥索,于爱读是书者或不无小补。

文集卷三《俞平伯散文杂论编》荟集作者自“五四”迄今七十年间的散文杂论百数十篇,其中包括散文、小品、游记、随笔、札记、考据、杂感、杂论、杂记、政论、诗论、文论、书评、序跋、日记、书信、演讲等数十类,作者生平文章菁华尽萃于此编。其散文小品描写的细腻,情致的缠绵,意境的高远,词采的华茂,无不给人以劳醇的迷醉,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又恰似朦胧之中胎孕着一个如花的笑。二十、三十年代文学史家们品评他于同时代诸大家周作人的隽永、朱自清的深秀、徐志摩的艳丽、冰心女士的飘逸而外,另有自己清雅幽峭的风神独在,宛如西子湖潋滟的秋水,明媚的春山,旖旎风光,尽收眼帘。朱自清比喻其夹叙夹议的《雪晚归船》、《月下老人祠下》好比入口即化不留渣滓的油酥糕饼。论者称其擅长叙议相间,抒写感触,类似昔贤笔记风格,文言辞藻丰硕,带一股青果的滞涩;特别是他善谈名理,即使如《析“爱”》、《论文学的游离与其独在》这类政论、文论,也并未堕入理障,而能创制成抒情妙品,其风格委婉细腻、纤洒脱、富于哲学沉思的气息与雅致的文词,正是著者近乎晚明张岱一派名士的地方。其文尤能酣畅淋漓地表现自我的人品和性格,读来率真无伪,富有情趣。

总之,此一部皇皇论著,为俞氏毕生研究心血的结晶,不仅材料宏富,且立论精审,精思卓识,创见叠出。手此一编,益莫大焉。

篇5:梅雨一季,清词几阙忆吴江散文

夜雨下得欢畅,清晨,微凉。

梅子泛黄的时节,却恍然若初秋。一双清浅的绣花鞋踩在这样的路面,会疑心留下的每一步都暗生了青苔。低眉,回首,身后清风古朴,并无莲花,却默默生出疏影横斜的素和静。

喜欢这样的时刻,因为喜欢安静的风夹杂着江南特有的温润,吹面不寒。

四年前,我初来苏州的吴江区,当时这里还是一个县级市。四年里,可以改变的太多太多。一开始我对这里的理解,是诗词里也是自我期待里的小桥流水和朱门亭榭。来后方知车水马龙和钢筋水泥才是城市的常态。再后来我去了建于宋朝,距今一千多年的同里古镇,观赏了闻名遐迩的吴江东太湖风景区,又游览了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游玩了国家四大名园之一的拙政园。当我停下盲目追寻的脚步,静静地回溯内心的时候,才发现要抓住一个城市的脉络,不能只去景点,这座城市也一样。这里最日常也最本真的一面,并不在刻意营造的人文景点元素里,而是在回旋的风里,在被风吹过后,每个人或冷峻或惬意或匆忙的面孔里。

我去过的城市,并不多。离开后,每座城都是我一厢情愿的`记忆里最熟悉的陌生人。而当我看到香樟树耸立,落下斑驳投影的街道,听人们用我不懂的方言相互聊天时,我不仅驻足。那些方言很温柔却也很奇怪。我不知道吴江方言的发音是怎么来的,这并不像北方人普遍认为的那种吴侬软语,却自有一种独特的韵味。是酥中裹着辣,软中混着硬,飞奔的速度中还夹带着缓慢拖拉的慵懒,我找不到任何依据,也无从下手。于是至今,有些音一经他们口飞出,就生生刺进我的骨头里,让我不禁想打一阵机灵。所以难怪了,我回家后,母亲听到我电话那头传来本地女子讲话的声音,就忍不住一再提醒我,让我说话四声味儿少些,跟人家多学着些。哎,难怪,难怪了呀!

比起在知名景点里,让人撑着小船摇啊晃,把我的每根神经都熨帖得想长眠不醒,我还是更喜欢一个人走街串巷。尤其古老的街道,尤其破旧的巷陌,尤其深藏于落花和雕栏之后的院落。还记得前年我在鲈乡园上班的那个月,偶尔路过一扇被凌霄花层层覆盖的白色烤漆门,我便每天中午休息时间,都会偷偷溜过去,死皮赖脸在人家门口停留许久,全然不顾房屋主人警戒地看我的眼神。那花,那门,那时光,不像景区太吴江,却在我日久之后的梦里徘徊复徘徊,不肯忘记,不忍离去。

听闻哪个商场哪家店生意好,我也会闻风而去尝个鲜。而事实上,让我最心动的,却是不经意间闯入一家路边餐馆,又是不期然发现某几道菜,简直让人吃得心里魂里都是想念。仿佛前世,这个位置,你坐过;这几道菜,你尝过。似是曾经跟自己约定过:“再一生,还要重来。”于是循着约定,今生我来了。固执地告诉自己:“对,就是那个位置。我就要,一定要,坐在那里!”

晨烟袅袅,流水潺潺,我愿意每天都花一些时间,随清风一起漫过一座座木桥,看那诉不完的日常烟火。这座城市,适合一些自我的人。穿着碎花的棉麻旗袍兀自走着,不向世人解释我为什么这么另类。显然别人会误解你,那只是因为别人在用他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来约束和衡量你。还好,大多数时候我都能够做到,不那么在意别人的看法。还好,还好,还好总有那么一些人,会和你踩着一样的鼓点,总会有那么一些人,不用说便会懂。你做什么,她都喜欢。你说什么,她都说好。因为真的节拍暗合,所以对错都不那么重要了。这样的人,适合一起,在这里!去看河边断壁残垣上遗留的蔷薇,慢慢在岁月的轮回里倔强成一面会开花的墙。去幽绿青苔的胡同里,听一段二胡,转角闻到小推车上麻辣脆香的饼味,不顾形象地追上去,买一对,你一个,我一个。就着盛夏的阳光,咬一口,酥香,相视而笑……

篇6:清词第一人纳兰性德的阅读题答案

有人说,十七世纪的北京,既是康熙大帝的,又是纳兰性德的。一个乃一代英主,雄韬伟略;一个是御前侍卫,却诗才俊逸。只是纳兰性德英年早逝,令北京城的晴空黯淡了许多。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其显赫家世足以令世人瞠目。他的父亲,旧时权倾朝野的武英殿大学士明珠,而纳兰性德本人也是少年英才,十八岁中举人,二十二岁时参加进士考试,中二甲第一名。康熙当即龙颜大悦,钦点其为御前侍卫,很快就由三等晋升为一等,可算是少年得志,前途无量了。

世人皆知纳兰为清代的大词人,且清词以他为最,似乎无人能出其右。但这位豪门公子不但能文,而且还是个武将。既然是御前侍卫,武功定是十分了得。满族尚武,在马背上打天下,所以纳兰性德也被父辈们授以武功,从小练就了一身搏击之术,并精于骑射。纳兰性德倒是个文武全才。当然,纳兰骨子里还是个文人。

由于家庭出身的原因,他没有李白那种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豪迈气概,也不可能拒绝皇恩浩荡,他还是捧着文房四宝上了天子的船,一边为皇帝保驾,一边做着职业以外的工作:吟诗填词。而他的不务正业照样赢得了皇帝的宠信。康熙爱读性德的诗词,经常赏赐给他金牌、佩刀、字帖等礼物,以资鼓励。

纳兰性德是个真性情的人,他对侍卫这个职位其实并没有什么兴趣。他得到过皇帝无数次的赏赐,但在他的内心深处,一直苦于仕途漂泊,厌恶进阶伫立的侍卫生涯。率真的诗兴遭遇浑浊的政治,自然是徒增胸中块垒。

纳兰性德能入康熙法眼,外表应该也是个很重要的因素。他的人同他的词一样纯任灵性,纤尘不染,当得起玉树临风一词,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同是康熙皇帝的侍卫,和纳兰性德是同事关系,曹寅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忆昔宿卫明光宫,楞伽山人貌姣好。楞伽山人就是纳兰性德的号。

人长得帅,骑术、剑术、武技都很高超,诗词文章也堪称一流这样的人生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但纳兰性德过得并不快乐,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数字统计:在纳兰性德现存的三百多首词里,愁字出现了九十次,累字用了六十五次,恨字使用了三十九次,其他如断肠、伤心、惆怅、憔悴、凄凉等字句,更是触目皆是。按他自己的话说,他是斗鸡人拨佛前灯,在滚滚红尘中寻找残月西风、衰草枯杨。

曾经有人说,纳兰性德就是《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原型。纳兰与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同为康熙皇帝的侍卫,相处了八年,交情很深。曹寅曾为纳兰性德词集作序,纳兰去江南游历时到了南京,专门为曹寅赋词两首《金陵》和《满江红为曹子清题其先人所购楝亭,亭在金陵蜀中》,曹子清就是曹寅。

后来,曹雪芹写《红楼梦》,稿未完而人先亡。和珅将文稿呈献给乾隆皇帝,乾隆阅后说了一句: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虽说此说有捕风捉影之嫌,但纳兰性德与贾宝玉确有许多相似之处,而曹雪芹的《红楼梦》也确实受到了纳兰性德词的影响。

《饮水词》中有这样的词句:今宵便有随风梦,知在红楼第几层?因听紫塞三更雨,却忆红楼半夜灯。此夜红楼,天上人间一样愁。词中多次提到红楼,这对《红楼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在祖父的影响下,曹雪芹自幼熟读纳兰性德词,熟悉纳兰的遭际,对纳兰性德深感同情。《饮水词》中多次咏竹,而林黛玉爱竹,别号潇湘妃子,曹雪芹又为他的居处潇湘馆安排了凤尾森森,一片翠竹环绕的环境,这也绝不是巧合。而且更关键的是,纳兰性德也有一段愁云惨雾的爱情往事,和《红楼梦》中宝、黛、钗三人的关系十分相似。

当所有的富贵功名皆成尘土,那一本《纳兰词》读来还是令人唇齿流香,三百年都不曾消退,因为他不是人间富贵花,当围绕在他身边的繁华如云烟般散尽之后,诗人如愿以偿地回归到诗人本身也许,这才是世上最幸运的事情。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纳兰性德不仅才貌出众,文武兼备,而且还是清代享有盛名大词人,但纳兰性德生前过得并不快乐,而他的`《纳兰词》却流传后世。

B.纳兰性德二十出头就成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是令人羡慕的少年英才,但斗鸡人拨佛前灯的诗句却反映了他常人所不理解的心境。

C.纳兰性德骨子里是个文人,所以他苦于仕宦漂泊,厌恶进阶伫立的侍卫生涯,率真的诗兴遭遇浑浊的政治,便徒增胸中块垒。

D.文章为了表明纳兰性德过得并不快乐,他的词句尽显多愁善感,列举了数字和愁恨断肠伤心惆怅等字句。

E.他还是捧着文房四宝上了天子的船,一边为皇帝保驾,一边做着职业以外的工作:吟诗填词。幽默的语言表现了纳兰性德对文学的挚爱。

(2)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纳兰性德的?结合文本分条概括。(6分)

(3)曾经有人说,纳兰性德就是《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原型。这一说法有一定的依据。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4)本文采用多种手法塑造纳兰形象,请就其中一种手法,结合文本加以分析。并说说本文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8分)

参考答案:

11.(1)C、E(C纳兰性德苦于仕宦漂泊,厌恶金阶伫立的侍卫生涯是性情所致;E主要是为了表现纳兰性德的无奈。)

(2)①家庭出身。纳兰性德家世显赫,父亲是权倾朝野的大学士明珠。②外表。人长得帅,当得起玉树临风一词。③文才。诗才俊逸,是世人皆知的大词人。④武功。从小练就了一身搏击之术,并精于骑射,是康熙的御前侍卫。⑤性格。性情率真,多愁善感。在内心深处厌倦官场庸俗和侍从生活,无心功名利禄。⑥影响。传世的纳兰词享有盛誉,曹雪芹的《红楼梦》深受其影响。

(3)①纳兰性德与贾宝玉确有许多相似之处,康熙阅后说: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②纳兰性德也有一段伤心的爱情经历,和红楼梦中的宝黛钗三人的关系十分相似。③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与纳兰性德关系密切,曹雪芹熟知纳兰性德的遭际,对他深感同情。④曹雪芹的《红楼梦》中有许多纳兰性的词的影子。(答出四点中的任三点即可)

(4)写作手法:①对比手法。纳兰传奇的一生充满纠结:他出身名门,却厌恶功名富贵;少年得志,前途无量,却并不快乐;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为人率真,然而现实浑浊,只能徒增胸中块垒。对比手法是纳兰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②衬托手法。文章多处提及康熙,借富有雄韬伟略的康熙大帝对纳兰的极其赏识宠信,侧面烘托纳兰非凡的才华。(也可答正侧结合或侧面烘托)

③评传结合。文章有很多作者评论性的文字,如开头和结尾。他不但突出了纳兰的形象特征,而且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清词】相关文章:

上一篇:血液教学反思下一篇:给即将高考的高三同学祝福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