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部统计员职责

2024-05-20

生产部统计员职责(共14篇)

篇1:生产部统计员职责

生产部统计员职责

1、在生产部经理及公司统计员指导下工作.2、在与公司统计员协调的前提下,设计、修改、完善各类

数据采集表单.3、每月下发统计表单,同时收回上月表单,下发及收回表

单日期由财务主管确定.4、对收回的表单进行汇总后电传公司统计员,作进一步汇

总统计分析.5、服从生产部经理及公司统计安排的其它工作.6、统计项目:

1)工时2)废品损失3)返修工时

4)辅料消耗

篇2:生产部统计员职责

1、在部门经理的领导下,从事生产系统的综合统计,做好生产部门的统计工作。

2、根据公司及行业管理要求编制有关报表格式、原始记录表,报部门经理审批,并负责组建生产系统统计网络。

3、负责生产系统各统计岗位人员的专业培训和专业管理,并对各统计人员进行专业考核和提出处理意见。

4、负责生产车间每天的产品产量的统计工作,保证准确无误,数据真实,对各有关部门报生产部的统计报表的真实性进行复核。对报出的各种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负主要责任。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和领导通报生产现场情况,为公司领导提供可靠的生产信息。负责向上级或对外填报各种统计报表,并报部门经理审核及有关主管领导审批。

5、按照公司要求,及时向办公室报告每天生产情况。

6、完成生产主管交给的各项工作,协助、协调生产进度。

7、每日安排好职工日常就餐和加班就餐工作。

篇3:韩国安全生产统计指标体系

相关法律法规

《工业安全与健康法》简称KOSHA Act, 是韩国安全生产的基本大法, 依据该法设立了韩国职业安全健康局, 也称韩国产业安全公团。该法规定韩国职业安全健康局从韩国职业补偿和福利服务机构获取工伤和职业病赔偿数据并进行分析。

《工业事故赔偿保险法》简称IACI, 依据该法设立了韩国职工补偿与福利服务机构 (COMWEL) , 该机构负责韩国全国的工伤和职业病保险赔偿工作, 同时负责收集工伤赔偿数据的收集。

《韩国标准产业分类法》简称KSIC, 该分类法是在借鉴了国际劳工组织 (ILO) 1958年版的《国际标准工业分类法》的基础上制定的, 随着国际劳工组织的标准修改而不断地修改, 目前最新的分类法是2000年修订的, 充分地反映了韩国的新型产业和产业结构调整。具体分类标准分为20个大分类, 63个小分类。

统计机构

就业与劳工部

韩国就业与劳工部 (MOEL) 是韩国职业安全健康的主管政府机构, 总部位于京畿道地区。其职能还包括制定就业与劳工政策、就业保险、职业技能培训、工人福利和劳资关系等。法律规定企业主在发生事故后需要向当地的就业与劳工部门报告事故情况, 但该部分占总的安全生产统计数据的比例非常少, 一般少于1%。

职业安全健康局

韩国职业安全健康局 (KOSHA) 是一家半官方机构, 其职业安全健康的主要职责是预防, 运行费用主要是依据法律从赔偿基金中按8%提取。职业安全健康局通过维护和提高工人的安全健康工作环境确保经济的持续稳步增长。其具体业务领域包括:工作场所安全健康检查、提供技术和财政支持、提供职业安全健康教育培训、开发和传播职业安全健康相关信息知识 (包括安全生产统计和发布) 、开展职业伤害和职业病预防的研究工作。

韩国职业安全健康局下属计划、技术和培训及公共关系等3个司, 直属6个地区办公室和18个区域办公室, 此外还包括职业安全健康研究院 (OSHRI) 和职业安全健康培训中心 (OSHTI) 等两家研究培训机构, 其中职业安全健康研究院负责具体从职工补偿与福利机构和韩国就业与劳工部获取数据, 计算编制安全生产统计数据。韩国职业安全健康局总部及下属机构2012年的职工总人数为1 370人。

职工补偿与福利服务机构

韩国职工补偿与福利服务机构 (COMWEL) 是韩国唯一负责工伤赔偿的机构, 是1个隶属于韩国就业与劳工部的公共非盈利机构。其主要业务包括工伤保险、失业保险、为工人提供医疗和职业康复服务以及工人福利服务 (如养老金计划、信用担保、低息贷款、帮助就业) 等。其工伤保险业务为工伤和职业病统计提供了基础数据。

韩国职工补偿与福利服务机构总部下属23个部门、8个办公室及局、1个研究中心和1个委员会。其分支机构包括6个地区总部、49个分办公室、6个委员会、9家医院、1个研究机构和2个保健中心。统计局

韩国统计局 (Statistics Korea) 是韩国的国家统计机构, 总部位于大田市, 其主要任务是开展统计调查, 分析统计数据, 为政策制定者和全社会提供辅助决策数据。韩国统计局每个月进行1次经济活动人口调查, 每半年进行1次劳动力调查。这两个调查得到详细的劳动人口数据、行业、性别、地区和年龄分布等基础数据。

主要统计指标

韩国目前比较通用的安全生产指标主要有3个, 分别是工伤和职业病发生率、万人死亡率和千人职业病发病率。

工伤和职业病发生率 (Rate of injuries and illnesses) :每名工人因工受伤和职业病发病的概率。计算公式为:受伤和职业发病的人数/工伤赔偿覆盖工人总数×100%。

万人死亡率 (Rate of fatality per 10, 000 workers) :每1万名工人因工伤事故而死亡的人数。计算公式为:死亡人数/工伤赔偿覆盖工人总数×10 000。

千人职业病发病率 (Morbidity rate) :每1 000个工人职业病的发病人数。计算公式为:

职业病发病人数/工伤赔偿覆盖工人总数×1 000。

指标计算

韩国职业安全健康局负责从韩国职工补偿与福利服务机构和韩国就业与劳工部收集基础数据, 并进行指标计算。指标计算的范围和定义如下:

工伤赔偿覆盖工人总数 (Number of workers covered by Industrial Accident Compensation Insurance) :韩国的工业事故赔偿保险法要求雇佣超过1个人的企业都必须纳入工伤赔偿体系。但是, 自雇员、无薪水家庭雇员不包括在工伤赔偿体系内, 公务员、教师和军人则有不同的保险体系, 还有农业、狩猎业、渔业和林业等行业内的少于5人的企业也不包括在该赔偿体系中。2011年韩国的工伤赔偿覆盖工人总数约1 436万, 2012年约1 555万人。

受伤和职业病发病人数 (Number of injuries and illnesses) :由于工伤事故和职业病而造成的超过4天不能完全或部分履行职责的工人人数。但是上下班途中和体育运动中的受伤则不能申请工伤赔偿, 因为它属于社会保险的范围。2011年韩国的受伤和职业病发病人数为9万3 292人, 2012年则为9万2 256人。

死亡人数 (Number of fatalities) :韩国统计实践中认为, 工人受伤或职业病导致死亡的都算作是死亡人数, 对于事故或职业病发生后的多长时间内死亡没有限制。

统计来源

韩国和大部分欧洲国家相似, 主要采用工伤保险数据作为统计源。但同时韩国的统计约有1%的数据来自企业主通过当地的就业与劳工部门上报的伤亡数据。为了弥补工伤赔偿数据的不足, 通过对工伤数据的10%进行抽样调查和对死亡和职业病进行普查的方式详细了解工伤和职业病详细信息。

工伤保险赔偿数据

韩国工人赔偿保险制度最早是1960年建立的, 其覆盖范围最初只针对大企业, 现在要求雇员超过1人的企业都应该加入工人赔偿保险。从法律上说, 所有的雇员都应该受工伤保险的覆盖。目前, 大部分工人都参与了工伤赔偿保险, 但也一些例外, 如:自雇员、无报酬的家庭工人;公务员、教师和军人;农业、狩猎业、渔业和林业等行业中雇员少于5个的企业。其中, 公务员、教师和军人等有其他的保险体系, 而自雇员和农狩渔林行业雇员数少于5个的企业工人则不受工伤保险覆盖。

工人在生产中受伤和发现职业病, 并证明和工作相关, 需要填写工伤赔偿申请表格, 该申请称为“康复申请 (Request for Recuperation) ”, 申请通过韩国职工补偿与福利机构服务在各地的分支机构提交。补偿与福利机构核实后会根据相关规定支付工人的医疗、误工和康复费用等, 工人享受的保险金额和雇主上缴的保险金额没有直接关系。恢复申请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姓名、性别、所属行业、雇主名称、事故发生日期和事故的一般性描述等, 职工补偿和福利服务机构通过在线传输系统将伤亡信息传送至韩国职业健康局。该方法的优点是数据获取方便和相对完整, 但其缺点是轻伤事故一般会被隐瞒, 因为没有企业愿意因为1起轻伤事故使其明年的保费大幅增加, 同时由于工人赔偿保险覆盖范围的有限, 因此该数据并不能完全反映安全生产的具体情况。

韩国职业安全健康法规定, 企业主或工人都有义务向事故发生地的就业与劳工部的地方机构报告事故情况, 但是如果工人选择“康复申请”表格, 则可以不向地方就业与劳工部报告事故情况。因此, 目前该渠道的数据只占总体安全生产数据的1%不到。

抽样调查和普查

通过对工伤数据的10%进行抽样调查和对死亡和职业病进行普查的方式详细了解工伤和职业病详细信息, 调查的实施单位是韩国职业安全健康局。这些调查有望为伤害和职业病发生的原因做深一步和详细的调查。根据目前查阅的英文资料分析, 此类调查并没有形成系统和有规律的活动, 因此具体和详细的调查结果和方式还有待进一步明确。

统计数据的发布

韩国统计数据发布主要有2种方式, 韩国就业与劳工部网站上公布和韩国职业安全健康局网站上公布。

(人数, %)

就业与劳工部统计数据发布

韩国就业与劳工部网站上主要公布的数据项有雇员数、受伤人数、死亡人数、伤害和职业病发生率和万人死亡率等数据, 每年公布1次, 表1为摘自其中的图例。

职业安全健康局统计数据发布

篇4:生产部统计员职责

关键词:铝溶胶;生产管理;统计技术

中图分类号:O648.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35-0171-03

湖南建长公司是一家通过ISO 9001?誜2000版质量体系认证的高新技术企业。在1997年~2010年的质量体系运行中,由于重视统计分析技术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通过运用各种统计分析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形成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在重油剂金属铝溶胶生产过程中,湖南建长公司为了使用户得到满意的质量保证,通过质量管理的策划、控制和改进的活动,保证了产品质量特征和产品质量。本文通过大量数据的整理、分析和判断,从中找出铝溶胶生产中产品质量活动的规律,做出正确的质量决策,实现了控制和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

1  产品质量影响因素

重油剂金属铝溶胶生产过程中可控制条件不多,但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很多,产品质量非常容易波动。为找出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以便有针对性地改进,我们选取2009年~2010年铝溶胶产品化验分析数据,其中不合格产品批数共123批,以该123批不合格产品数据为一个样本。从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进行考察,发现影响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AL%偏高或偏低。

②CL%偏高或偏低。

③AL/CL偏高或偏低。

④产品杂质过多。

⑤交接班不清,重复补水。

⑥更换铝锭,工艺指令未及时调整。

2  查找主要质量影响因素并进行技术改进

整理该123批不合格产品数据,将各种影响因素发生的频数由大到小进行排列,并计算出累计频数和累计频率,见表1。

按照上表做排列图,如图1所示。

根据图1分析,影响铝溶胶产品质量因素的82.11%是:AL/CL偏高或偏低、AL%偏高或偏低占,此两种因素为主要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的20%以下是:更换铝锭,工艺指令未调整;CL%偏高或偏低;交接班不清,重复补水;产品杂质过多,此四种因素为次要影响因素。

通过以上分析,找到了影响产品质量的两个主要因素。厂部对AL/CL及AL%两个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从工艺及设备上对铝溶胶岗位进行技术改进,有效地提高了产品质量。

3  查找铝溶胶生产的主要控制条件

在生产过程中提高产品的控制能力是提高产品质量,确保产品合格率的主要原因。在一定的工艺条件下,产品质量特性值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统计规律性。

利用控制图,设计产品数据波动控制界限,记录产品特性值的变化,及时发现异常,以便寻找原因,采取纠正措施,实现持续改进。

在铝溶胶生产过程中,我们针对AL/CL及AL%两个重要影响因素,引入过程控制方法,以每天的产品质量数据为样本,每个月为一个控制周期,对该岗位的生产过程进行监控,发现异常,及时寻找原因,并判断异常波动是由于偶然因素还是由于系统因素造成的,根据实际情况,在工艺上和设备上及时作出调整,使铝溶胶产品质量始终控制在合格范围内。

求取铝溶胶产品质量数据的u,δ值。以该厂1999年~2010年的质量数据做样本,将期间全部AL%,AL/CL输入计算机EXECL表格中,利用EXECL计算出u,δ。(严格的说,EXECL计算出的是样本数据中的平均值x和极差R,只有当样本数据量很大时,x和R将接近于u和δ值。)

经过计算,得出:AL%数据中,u=11.35,δ=0.27;

AL/CL数据中,u=1.148,δ=0.064。

计算铝溶胶产品质量数据的中心线和控制界限。根据统计控制图原理,中心线为u值,即

CL(AL%)=11.35,CL(AL/CL)=1.148。

控制上限UCL=u+3δ,即

UCL(AL%)=12.16,UCL(AL/CL)=1.134;

控制下限LCL=u-3δ,即

LCL(AL%)=10.54,LCL(AL/CL)=0.956。

利用统计控制图原理分析2010年3月份铝溶胶产品生产情况,产品质量数据见表2。

各绘制AL%和AL/CL控制图一张图表,以CL和AL/CL为纵轴中心,以产品分析批次为横轴,首先画出上下控制线UCL、LCL;然后按批次将各批的质量数据描点于对应位置上,如图2、图3所示。

依据图2、图3控制图判断:

①铝溶胶生产中,AL%控制条件较成熟,69%左右的AL%在11.0~11.5之间,数据精度较高,分散度比较低。

③AL/CL控制条件相对比较弱,约58%AL/CL数据落于1.05~1.20之间,数据分散度较大。

4  查看阶段性铝溶胶的产品质量情况

为了在铝溶胶生产状态稳定,生产质量受控的情况下可对铝溶胶产品的整体情况做直观的掌握,以便于比较不同阶段的生产情况,便于制定下一年的生产工作计划。

应用直方图这种统计方法对我厂2010年铝溶胶AL%及AL/CL生产数据进行了分析,判断出我厂2010年全年的产品质量整体情况良好。

统计2010年全年我厂铝溶胶生产数据,共取得AL%及AL/CL数据475个,其中AL%数据范围为10.7~12.9,AL/CL的数据范围为0.92~1.44,即AL%的极差:

RAL%=12.9-10.7=2.2,

AL/CL的极差RAL/CL=1.44-0.92=0.52。

样本数据量大,我们取K=10。

根据公式

h=R/K

可得组距h,即

hAL%=2.2/10=0.22,hAL/CL=0.52/10=0.052。

本次计算中AL%取10.695,10.915,11.135,11.355,11.575,

11.795,12.015,12.235,12.455,12.675,12.895,13.115。

AL/CL取0.95,1.002,1.054,1.106,1.158,1.21,1.262,1.314,

1.366,1.418,1.47。

将AL%及AL/CL的数据按相应区段统计,见表3、表4。

分别以AL%及AL/CL的组界作横坐标,以频数为纵坐标,绘制频数直方图,如图4、图5所示。

从以上对直方图可知铝溶胶岗位2010年度AL%及AL/CL质量控制情况:

①AL%数据偏低的区域频数多。该图真实地反映了铝溶胶岗位考虑到需要降低铝耗,工艺技术在生产控制上采取手段使AL%控制在11.0~12.0合格范围内的下段所作的工作,具有人为干扰因素在内。

②AL/CL直方图图型满足“中间高,两头低”的特征,考虑到AL%具有人为干扰因素,故在左右分布对称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调,符合生产实际要求。

5  结  语

①通过123批不合格产品数据分析,得出铝溶胶生产影响因素有如下六个:AL%偏高或偏低;CL%偏高或偏低;AL/CL偏高或偏低;产品杂质过多;交接班不清,重复补水;更换铝锭,工艺指令未及时调整。

②通过排列图判断铝溶胶产品质量数据中,AL/CL偏高或偏低、AL%偏高或偏低占两种数据因素为主要影响因素。

③通过控制图判断铝溶胶生产过程中,AL%控制条件较成熟,69%左右的AL%在11.0~11.5之间,数据精度较高,分散度比较低。AL/CL控制条件相对比较弱,约58%AL/CL数据落于1.05~1.20之间,数据分散度较大。

④通过直方图判断铝溶胶岗位2010年度AL%及AL/CL质量控制情况良好,全年的产品质量整体情况良好,控制成本方面,降低铝耗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 李为柱.ISO 9000族标准统计技术应用教程[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出版,2000.

RAL%=12.9-10.7=2.2,

AL/CL的极差RAL/CL=1.44-0.92=0.52。

样本数据量大,我们取K=10。

根据公式

h=R/K

可得组距h,即

hAL%=2.2/10=0.22,hAL/CL=0.52/10=0.052。

本次计算中AL%取10.695,10.915,11.135,11.355,11.575,

11.795,12.015,12.235,12.455,12.675,12.895,13.115。

AL/CL取0.95,1.002,1.054,1.106,1.158,1.21,1.262,1.314,

1.366,1.418,1.47。

将AL%及AL/CL的数据按相应区段统计,见表3、表4。

分别以AL%及AL/CL的组界作横坐标,以频数为纵坐标,绘制频数直方图,如图4、图5所示。

从以上对直方图可知铝溶胶岗位2010年度AL%及AL/CL质量控制情况:

①AL%数据偏低的区域频数多。该图真实地反映了铝溶胶岗位考虑到需要降低铝耗,工艺技术在生产控制上采取手段使AL%控制在11.0~12.0合格范围内的下段所作的工作,具有人为干扰因素在内。

②AL/CL直方图图型满足“中间高,两头低”的特征,考虑到AL%具有人为干扰因素,故在左右分布对称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调,符合生产实际要求。

5  结  语

①通过123批不合格产品数据分析,得出铝溶胶生产影响因素有如下六个:AL%偏高或偏低;CL%偏高或偏低;AL/CL偏高或偏低;产品杂质过多;交接班不清,重复补水;更换铝锭,工艺指令未及时调整。

②通过排列图判断铝溶胶产品质量数据中,AL/CL偏高或偏低、AL%偏高或偏低占两种数据因素为主要影响因素。

③通过控制图判断铝溶胶生产过程中,AL%控制条件较成熟,69%左右的AL%在11.0~11.5之间,数据精度较高,分散度比较低。AL/CL控制条件相对比较弱,约58%AL/CL数据落于1.05~1.20之间,数据分散度较大。

④通过直方图判断铝溶胶岗位2010年度AL%及AL/CL质量控制情况良好,全年的产品质量整体情况良好,控制成本方面,降低铝耗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 李为柱.ISO 9000族标准统计技术应用教程[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出版,2000.

RAL%=12.9-10.7=2.2,

AL/CL的极差RAL/CL=1.44-0.92=0.52。

样本数据量大,我们取K=10。

根据公式

h=R/K

可得组距h,即

hAL%=2.2/10=0.22,hAL/CL=0.52/10=0.052。

本次计算中AL%取10.695,10.915,11.135,11.355,11.575,

11.795,12.015,12.235,12.455,12.675,12.895,13.115。

AL/CL取0.95,1.002,1.054,1.106,1.158,1.21,1.262,1.314,

1.366,1.418,1.47。

将AL%及AL/CL的数据按相应区段统计,见表3、表4。

分别以AL%及AL/CL的组界作横坐标,以频数为纵坐标,绘制频数直方图,如图4、图5所示。

从以上对直方图可知铝溶胶岗位2010年度AL%及AL/CL质量控制情况:

①AL%数据偏低的区域频数多。该图真实地反映了铝溶胶岗位考虑到需要降低铝耗,工艺技术在生产控制上采取手段使AL%控制在11.0~12.0合格范围内的下段所作的工作,具有人为干扰因素在内。

②AL/CL直方图图型满足“中间高,两头低”的特征,考虑到AL%具有人为干扰因素,故在左右分布对称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调,符合生产实际要求。

5  结  语

①通过123批不合格产品数据分析,得出铝溶胶生产影响因素有如下六个:AL%偏高或偏低;CL%偏高或偏低;AL/CL偏高或偏低;产品杂质过多;交接班不清,重复补水;更换铝锭,工艺指令未及时调整。

②通过排列图判断铝溶胶产品质量数据中,AL/CL偏高或偏低、AL%偏高或偏低占两种数据因素为主要影响因素。

③通过控制图判断铝溶胶生产过程中,AL%控制条件较成熟,69%左右的AL%在11.0~11.5之间,数据精度较高,分散度比较低。AL/CL控制条件相对比较弱,约58%AL/CL数据落于1.05~1.20之间,数据分散度较大。

④通过直方图判断铝溶胶岗位2010年度AL%及AL/CL质量控制情况良好,全年的产品质量整体情况良好,控制成本方面,降低铝耗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篇5:生产部统计员岗位职责范本

2.建立产品零部件台帐,认真整理,积极编目归档、保存各类生产原始计划资料。

3.及时编制生产报表,并按程序使递及上报。

4.负责车间各种文件的收发、登记归档、处理事件等工作。

5.负责车间内部员工考勤管理、薪资核算工作。

篇6:生产统计员岗位职责

1、生产部统计员岗位职责

1、在部门经理的领导下,做好生产部门的统计工作。

2、负责生产车间每天的产品产量的统计工作,保证准确无误,数据真实,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和领导通报生产现场情况,为公司领导提供可靠的生产信息。

3、按照公司要求,及时向办公室报告每天生产情况。

4、完成生产主管交给的各项工作,协助、协调生产进度。

5、每日安排好职工日常就餐和加班就餐工作。

6、完成公司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统计员岗位职责

1在部门经理的领导下从事生产系统的综合统计工作。

4.2根据公司及行业管理要求编制有关报表格式、原始记录表,报部门经理审批,并负责组建生产系统统计网络。

4.3负责生产系统各统计岗位人员的专业培训和专业管理,并对各统计人员进行专业考核和提出处理意见。

4.4负责对各有关部门报生产部的统计报表的真实性进行复核。负责向上级或对外填报各种统计报表,并报部门经理审核及有关主管领导审批。对报出的各种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负主要责任。

4.5完成领导临时安排的其他工作。

2、生产统计员工作职责

1、在部门经理的领导下,做好生产部门的统计工作。

2、负责生产车间每天的产品产量的统计工作,保证准确无误,数据真实,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和领导通报生产现场情况,为公司领导提供可靠的生产信息。

3、按照公司要求,及时向办公室报告每天生产情况。

4、完成生产主管交给的各项工作,协助、协调生产进度。

5、每日安排好职工日常就餐和加班就餐工作。

6、在生产部主管的领导和车间主任的直接指挥下开展工作。严格遵守、认真贯彻落实公司各项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

7、根据生产计划及车间库存量,及时计算生产所需包装材料的数量并填写领料单。核对领回包装材料,如仓库数量不足及时通知相关组长。

8、加强与各组长及仓库的沟通,保证生产用料的及时和准确。

9、核对成品的进仓数量并填写收料单。

10、每日核对车间内的不合格包装材料数量,及时办理退仓手续。

11、对贮存在车间、短时间内不再生产的包装材料及时办理退仓手续。负责每日的生产统计工作,填写各种生产报表。

12、监督所填写单据的真实性、完好性并妥善保管,及时上交。

13、依时递交各种报表(日报、月报、年报),并保证各种数据的准确。每月定期对车间内的材料、半成品进行盘点。

14、完成上级临时交办的任务。

3、生产部统计员岗位职责

1、生产数量收集与统计

(1)每天按时收集、填报各车间的生产日报表

(2)收集各类产品的物料消耗情况、产品所用工时等相关数据

(3)整理、统计上述相关数据,为生产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2、生产统计监督与分析

(1)督促各生产车间按时提交统计报表,并进行检查或复核

(2)按时完成成本核算报表及相关经济分析资料

3、生产档案管理

(1)负责收集、整理各种文件、统计资料、文档及相关报表

(2)负责生产部相关文件资料的分类、建档、归档工作

篇7:生产统计员工作职责

1、在部门经理的领导下,做好生产部门的统计工作。

2、负责生产车间每天的产品产量的统计工作,保证准确无误,数据真实,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和领导通报生产现场情况,为公司领导提供可靠的生产信息。

3、按照公司要求,及时向办公室报告每天生产情况。

4、完成生产主管交给的各项工作,协助、协调生产进度。

5、完成公司领导交办的工作。

在生产部主管的领导和车间主任的直接指挥下开展工作。严格遵守、认真贯彻落实公司各项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

根据生产计划及车间库存量,及时计算生产所需包装材料的数量并填写领料单。核对领回包装材料,如仓库数量不足及时通知相关组长。

加强与各组长及仓库的沟通,保证生产用料的及时和准确。

核对成品的进仓数量并填写收料单。

每日核对车间内的不合格包装材料数量,及时办理退仓手续。

对贮存在车间、短时间内不再生产的包装材料及时办理退仓手续。

负责每日的生产统计工作,填写各种生产报表。

监督所填写单据的真实性、完好性并妥善保管,及时上交。

依时递交各种报表(日报、月报、年报),并保证各种数据的准确。

每月定期对车间内的材料、半成品进行盘点。

完成上级临时交办的任务。

2、职权:车间组长依公司和上级主管授权行使下列各项职权

有权要求相关工序组长、领班提供准确的生产品种及其进度情况。

有权要求各工序组长、领班提供准确的半成品料、材料、在制品、成品、用工工时的消耗、损失、产出及其他相关数据。

有权要求仓库及时提供当前生产作业所需材料、产品的品种、配套情况及储量数据。在保证完成生产计划的前提下,有权根据生产的实际情况提出调整生产计划的建议。

有责任和权力提出物料领用、产品进仓方面作业流程、手续的修改修订建议,并向上级汇报。对本职工作中出现的异常情况有临机处置权,并及时向有车间主任汇报。

3、责任:因本人过失造成下列过失,应承担其责任并依相关规章接受处理

由于计划不周,调度工作不力,制单不及时而影响车间生产或达不到均衡生产的要求,或发生异常人员工时、物料、能源的浪费。

篇8:漆包线生产的统计过程控制

统计的过程控制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应用于生产至今已有七十多年, 从单一的生产过程控制发展到统计过程控制体系, 并且制定了相关的标准。先进的质量管理企业所实行的科学的以数据为基础的新型质量管理方法———六西格玛管理, 就是在所有的生产过程中建立统计的过程体系 (即在生产过程建立一张数据收集网) , 从而观察生产过程是否正常、能力是否充分, 根据需要进行改进。然后利用试验设计这个更先进的统计工具, 组织专门的团队, 带着数据网反映的问题, 持续改进, 最后把废品率降到3.4ppm。

统计过程控制体系的建立是通向科学化管理、通向高质量必须经历的一步。宝钢就在全厂1036个控制点全部建立了SPC体系, 使其产品质量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所以在国际竞争中赢得越来越多的市场。

质量管理对过程的定义是:“使用资源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系统。”对于漆包线生产而言, 输入可以是原材料, 也可以是各种可控制的因素, 例如漆包工艺的“三度” (漆液黏度、烘炉温度、行线速度) , 以及一些不可控的因素, 如室内温度等。而输出可以是产品, 也可以是产品的性能。

国家军用标准GJB3014—97指出, 统计过程控制 (简称SPC) 是一种把统计分析方法应用于制造过程的技术。它将数据转换成过程状态信息, 以便提供评定、改进和优化过程的依据, 从而控制和降低过程或输出的波动, 达到不断改进过程的目的。

二、产品质量的统计观点

产品质量的统计观点是现代质量管理的基本观点之一。推行这样的观点的就是现代质量管理, 否则即传统的质量管理。产品质量的统计观点包含下列内容:

1. 产品的质量具有变异性

图1是某厂铜杆进厂检验时, 根据电阻率测量值所做的直方图。

可以看出, 进厂铜杆的电阻率在0.01710至0.01770Ωmm2/m范围内波动。波动是一种通俗的说法, 统计术语则是质量特性电阻率具有变异性。

2. 产品质量的变异具有统计规律性

从图1可以看出, 直方图“中间高, 两边低, 左右近似对称”的形状, 可以说明是质量性能服从正态分布。对于大多数计量性性能, 如果生产是正常的, 就应该服从正态分布。产品质量的统计观点是推行SPC的基础。

三、什么是过程的状态参数

过程的状态参数有两个。首先是过程是否正常, 其次是在过程正常的前提下看过程能力是否充分。

我们以某漆包机在7天中每天三班生产, 每班抽取两组试样做击穿电压试验, 将得到的数据送入统计软件就可以得到控制图, 图2为击穿电压的Xbar—R控制图。

控制图是专门用来判断生产中是否存在异常因素的统计工具, 为了贯彻预防原则, 应利用统计技术对过程中的各个阶段进行监控, 保证产品性能的均匀性。

从图2可以看出, 该漆包机的生产处在不正常状态。严格地说一般发现生产不正常就没有必要计算过程能力 (该过程生产出合格产品的能力) , 但由于已经有了数据, 用统计软件计算能力也很方便, 所以通常顺便把能力计算一下, 图3就是用同一套数据做的能力分析。可以看出该工序的能力只有0.36, 属于能力严重不足。

美国把所有的生产过程分成四类:

我们的某号漆包机属于四类过程, 必须加以改进。应该说在没有应用统计方法之前, 出现一些四类过程是完全正常的。只有在使用控制图的过程中不断消除异常因素, 生产过程才能过渡到正常, 能力才能不断地提高。

四、漆包线生产的SPC

1. 漆包线生产SPC的发展概况

上世纪八十年代, 我国从日本引进了全面质量管理, 我国工业企业出现了一个学习与应用统计方法的高潮, 当时由于主要采用毛毡法涂漆, 漆膜厚度经常会出现过厚或过薄的现象, 于是一些漆包线厂采用了漆膜厚度的控制图, 对稳定漆膜厚度有很大的作用。九十年代中, 哈尔滨理工大学与哈尔滨电缆厂合作进行了“用介电分析检测漆包线固化程度”的科研课题, 利用MAG公司的快速tgδ测试仪, 对该仪器的应用进行了全面的研究。该课题获机械工业部教育局科技进步一等奖。科研中学习国外经验对漆包生产线用“tgδ单点法”对生产过程做控制图。根据国外经验, 漆包线的众多性能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称为类型特性, 它是由漆料的化学结构决定的, 为了使类型特性达到最优值, 必须保证漆膜有适当的固化程度。属于类型特性的性能项目有弹性、耐刮性、附着性、tgδ、软化击穿、热冲击、耐溶剂等。第二类特性则主要与导体及其他工艺因素有关, 需要经常测量, 这些性能有:外径、伸长率、电阻、击穿电压、漆膜连续性等。国外采用“tgδ单点法”做控制图, 保证漆膜有一个适当的固化程度, 从而保证类型特性的性能都能合格。而对第二类性能则采用“连续测试仪”进行自动检测, 以保证漆包线的性能。图4即哈缆厂做的控制图。

2. 建立SPC体系的程序

在SPC标准中给出了建立SPC体系的程序。

关键节点—关键性能—抽样程序—合适的控制图

统计知识培训—SPC领导小组—质量改进小组

3. 学好用好统计方法是建立SPC体系的前提条件

学好用好统计方法就是要树立产品质量的统计观点, 造就一支具有统计思维的技术队伍, 这样才能在建立数据网和以后的质量改进中主动地应用统计方法这个有用的工具, 而不是把统计方法当做花瓶、点缀, 只是给别人看而已。

参考文献

篇9:火电厂生产统计指标管理策略探究

关键词:火电厂 生产 统计 管理 系统

火电厂企业主要运营电力资源,它为广大社会提供充足的电力能源,但是,上网电价几度下调,电量指标长期不足,发电企业盈利空间减少。为了保持合理的成本效益比率,火电厂企业要从计划“龙头”抓起,从统计管理抓起,用计划与统计的并行结合,相辅相成,为火电企业提供科学系统的计划统计方法,为火电厂企业的决策层提供有力的计划性依据,保证火电厂企业的持续性发展。

1 当前火电厂企业的生产统计管理现状

火电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向前推进,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转为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火电厂企业的生产统计管理也呈现出其弱化的一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生产统计内容与方法滞后而缺乏应变性。在多年计划经济体制的沿袭之下,生产统计的功能注重于“唯上”,只作为向上级汇报的报表形式,在生产统计的内容上仅仅体现出产品产量和资产规模等,而涉及火电厂的生产质量、经济效益与竞争性指标的统计内容偏少,这使得传统的生产统计显现于记录与汇总阶段,而缺乏对市场反应的多变,对与火电厂企业相关的市场变化反应不灵敏,无法体现生产统计对火电厂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预测与决策性的作用。

1.2 生产统计中的成本管理控制意识淡薄。由于生产统计的传统附属性地位,它在计划经济体制中不成为管理考虑的范畴,只需按部就班地完成上级指定的任务即可,火电厂企业在多年的运行当中,没有运用生产统计进行成本控制的管理意识,也没有精打细算的经济市场竞争意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缺乏竞争力和有效的管理手段。

1.3 计划统计系统的开发缺乏可度量性。在传统的计划统计方法中,由于缺乏统一的开发规范,使统计文档的编排随意而散乱,缺乏规范化,致使整个开发过程不可控,难以进行精确的计量和预测。还有一些相对静态的功能,如:基础数据的录入、基础数据的简单统计等,其功能还是过于简单化,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的需要。

2 火电厂企业进行生产统计指标管理的策略性分析

2.1 强化管理决策层的生产计划统计概念。首先,要进行火电变革意识下的概念转变,突出生产计划统计的独立性功能,转变过去单纯向上级汇报的形式转为对火电厂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从附属的地位和职能转为独立性的地位和辅助管理职能,通过对市场经济的把握与分析,预测市场运行变化情况,进行辅助性的生产计划统计,从传统的“后台”走向“前台”,为微观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

2.2 增强火电厂企业的成本控制理功能。在诡谲变幻的市场风云里,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多端,企业内部的经营环境也在时刻发生改变,为了应付内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立足于市场,火电厂企业就要在严峻的现实面前清醒自己的头脑,不依赖于计划任务,用自己的成本控制来增强竞争力,加强生产计划统计的各项指标的辅助性功能,将成本控制纳入生产统计考核范畴,用科学系统的生产成本控制理论,来指导火电厂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

2.3 构建科学、全面而高效的综合计划管理系统。要建立闭环式的综合计划管理控制系统,将计划与目标进行有机结合,加强火电厂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从七个模块的内容对综合计划管理系统进行构建,这些模块相互依存,互相联系,形成统一的有机整体,为火电厂企业的生产统计管理服务。

①整个系统的维护模块,它对火电厂企业的计算机用户进行权限设定,普通的用户只能进入查询、申请等界面,而特殊的系统用户则可以进入系统,进行计算机系统的维护与运行设定。该模块对系统的初始化进行定义,并对统计指标进行分解与组合。

②综合计划模块。它对火电厂企业内部的各项子专业系统进行数据审核与汇总,在分析的基础之上进行报表填报,然后再根据火电厂企业的具体运行情况,进行平衡与调节,完成计划的上报与分解和下达任务。

③数据接受与采集模块。这是一项基础数据的录入基础模块,它负责接受上级的计划指示,同时根据火电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数据录入,完成基础信息的建设工作。

④综合统计模块。在上述模块的基础录入数据的构架之上,用该模块进行月度、季度和年度的分项与综合性报表,从各分项报表的内容中掌握计划的完成情况,并最终进行统一的汇总处理,以实现对外界的统一统计口径。

⑤经济活动分析模块。用综合统计的分项与汇总结果进行数学模型的构建,再执行相关的计算程序,以柱形图表或数据的直观表达方式,多维化地体现火电厂企业的各生产统计指标的完成情况,准确而具体地为管理决策层提供统计数据支撑。

⑥分析预测模块。该模块主要是通过经济活动分析,从而对市场形势之下的统计指标分析和预测,采用其中关键的重要预测值,为火电厂企业进行未来的预测支持。

⑦数据上报及发布模块。根据上级行业部门的要求,必须按期对企业的生产计划统计报表进行上报,并进行公开化的统计信息查询工作。

3 结束语

火电厂企业事关重要能源,其电力资源的服务性高低程度决定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火电厂企业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生产计划指标统计的重要性,用统计中的成本控制计划来提高企业的成本效益比率,在经济生产运营活动中,运用科学的信息技术和手段,构建统合计划管理系统,通过对生产计划和统计的预测性分析,进行统计数据的数字化录入与查询,用各分项的统计报表控制和汇总的统计报表,实现火电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完整化,用开发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满足火电厂企业日益复杂的计划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曹彦玲.火力发电厂的生产统计管理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03).

[2]霍丽敏,崔和瑞.火力发电厂成本管理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05).

[3]吕雪.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统计的改革[J].时代金融,2007(05).

篇10:生产统计员工作职责内容

生产统计员工作职责1

1.跟踪生产进度、收集、统计生产日报。

2.负责对生产日报的核对,产量计算。废料分类称重、废料的录入和分析。

生产统计员工作职责21、协助生产主管排生产日计划;

2、跟踪生产进度,收集、统计生产日报;

3、分析生产状况,包括生产效率、品质状况、物料耗用状况等;

4、生产车间工时统计;

5、生产部员工考勤记录;

生产统计员工作职责3

1.统计车间每日成品生产的数量,今日统计昨日数量,统计完成后将相关数据以微信截图方式发给车间领导。

2.每月25号协助财务部与仓管部一起进行盘库,与财务部、仓管部同事共同做好相关的盘库记录。

3.每月2号将上月日报表打印上交人事行政部。

4.每月2号将上月的月报表打印上交到财务部。(月报表由日报表自动生成)

5.完成其直属领导安排的其他工作。

生产统计员工作职责41、负责车间操作工作人产量统计和汇总,制作相应统计报表;

2、负责生产日报统计;

3、领导安排的其他事项。

生产统计员工作职责5

1.按要求做好各种报表,并按时汇总报告。

2.根据生产要求及时领取辅料和生产相关的物料。

3.负责日常生产维护工作(包括生产及其他部门领料和低值领料;不合格品及生产余料退库;每天生产数据汇总分析;周、月材料及在产品盘点及核对;物料闭合、材料分配表;月底车间原材料成本核算等)

4.及时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系,仔细核对数据,确保数据的真实和统一。

5.做好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

生产统计员工作职责61、负责好本部门的生产任务的统计工作,跟踪工作。

2、负责生产数据收集、汇总、分析。

3、负责部门文件整理、制作、发放管理工作。

4、协调部门主管对生产的各项监控。

5、督导库存管理,督促仓库做好存货管理,做到及时、准确、保证存货质量。

6、准确、及时、系统的完成各种统计报表。

生产统计员工作职责71、收集、统计生产部各个环节的生产数据;

2、生产报表的编制;

3、月底与财务部核对生产数据;

4、与仓管交接数据;

5、负责供应商信息统计,分析供应商管理数据;

篇11:生产统计员工作职责描述

2、每日根据生产产品情况,统计及核对车间工时计时。

3、及时完成财务成本领导下发的工作任务。

篇12:生产统计员工作职责描述

1、负责车间产成品统计报表的制作;

2、按要求检查车间的工作情况并汇报;

3、部门各类资料汇总、存档、保管。

篇13:火电厂生产统计指标管理策略探究

1 当前火电厂企业的生产统计管理现状

火电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向前推进,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转为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 火电厂企业的生产统计管理也呈现出其弱化的一面,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生产统计内容与方法滞后而缺乏应变性。

在多年计划经济体制的沿袭之下, 生产统计的功能注重于“唯上”, 只作为向上级汇报的报表形式, 在生产统计的内容上仅仅体现出产品产量和资产规模等, 而涉及火电厂的生产质量、经济效益与竞争性指标的统计内容偏少, 这使得传统的生产统计显现于记录与汇总阶段, 而缺乏对市场反应的多变, 对与火电厂企业相关的市场变化反应不灵敏, 无法体现生产统计对火电厂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预测与决策性的作用。

1.2 生产统计中的成本管理控制意识淡薄。

由于生产统计的传统附属性地位, 它在计划经济体制中不成为管理考虑的范畴, 只需按部就班地完成上级指定的任务即可, 火电厂企业在多年的运行当中, 没有运用生产统计进行成本控制的管理意识, 也没有精打细算的经济市场竞争意识,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缺乏竞争力和有效的管理手段。

1.3 计划统计系统的开发缺乏可度量性。

在传统的计划统计方法中, 由于缺乏统一的开发规范, 使统计文档的编排随意而散乱, 缺乏规范化, 致使整个开发过程不可控, 难以进行精确的计量和预测。还有一些相对静态的功能, 如:基础数据的录入、基础数据的简单统计等, 其功能还是过于简单化, 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的需要。

2 火电厂企业进行生产统计指标管理的策略性分析

2.1 强化管理决策层的生产计划统计概念。

首先, 要进行火电变革意识下的概念转变, 突出生产计划统计的独立性功能, 转变过去单纯向上级汇报的形式转为对火电厂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 从附属的地位和职能转为独立性的地位和辅助管理职能, 通过对市场经济的把握与分析, 预测市场运行变化情况, 进行辅助性的生产计划统计, 从传统的“后台”走向“前台”, 为微观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

2.2 增强火电厂企业的成本控制理功能。

在诡谲变幻的市场风云里, 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多端, 企业内部的经营环境也在时刻发生改变, 为了应付内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 立足于市场, 火电厂企业就要在严峻的现实面前清醒自己的头脑, 不依赖于计划任务, 用自己的成本控制来增强竞争力, 加强生产计划统计的各项指标的辅助性功能, 将成本控制纳入生产统计考核范畴, 用科学系统的生产成本控制理论, 来指导火电厂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

2.3 构建科学、全面而高效的综合计划管理系统。

要建立闭环式的综合计划管理控制系统, 将计划与目标进行有机结合, 加强火电厂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从七个模块的内容对综合计划管理系统进行构建, 这些模块相互依存, 互相联系, 形成统一的有机整体, 为火电厂企业的生产统计管理服务。

(1) 整个系统的维护模块, 它对火电厂企业的计算机用户进行权限设定, 普通的用户只能进入查询、申请等界面, 而特殊的系统用户则可以进入系统, 进行计算机系统的维护与运行设定。该模块对系统的初始化进行定义, 并对统计指标进行分解与组合。

(2) 综合计划模块。它对火电厂企业内部的各项子专业系统进行数据审核与汇总, 在分析的基础之上进行报表填报, 然后再根据火电厂企业的具体运行情况, 进行平衡与调节, 完成计划的上报与分解和下达任务。

(3) 数据接受与采集模块。这是一项基础数据的录入基础模块, 它负责接受上级的计划指示, 同时根据火电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数据录入, 完成基础信息的建设工作。

(4) 综合统计模块。在上述模块的基础录入数据的构架之上, 用该模块进行月度、季度和年度的分项与综合性报表, 从各分项报表的内容中掌握计划的完成情况, 并最终进行统一的汇总处理, 以实现对外界的统一统计口径。

(5) 经济活动分析模块。用综合统计的分项与汇总结果进行数学模型的构建, 再执行相关的计算程序, 以柱形图表或数据的直观表达方式, 多维化地体现火电厂企业的各生产统计指标的完成情况, 准确而具体地为管理决策层提供统计数据支撑。

(6) 分析预测模块。该模块主要是通过经济活动分析, 从而对市场形势之下的统计指标分析和预测, 采用其中关键的重要预测值, 为火电厂企业进行未来的预测支持。

(7) 数据上报及发布模块。根据上级行业部门的要求, 必须按期对企业的生产计划统计报表进行上报, 并进行公开化的统计信息查询工作。

3 结束语

火电厂企业事关重要能源, 其电力资源的服务性高低程度决定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火电厂企业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生产计划指标统计的重要性, 用统计中的成本控制计划来提高企业的成本效益比率, 在经济生产运营活动中, 运用科学的信息技术和手段, 构建统合计划管理系统, 通过对生产计划和统计的预测性分析, 进行统计数据的数字化录入与查询, 用各分项的统计报表控制和汇总的统计报表, 实现火电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完整化, 用开发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满足火电厂企业日益复杂的计划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需要。

摘要:我国的火电改革正在不断推进当中, 随着电力行业的垄断被逐步打破, 原有的火电企业内部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改革的需要, 呈现了弱化的管理趋势, 为了全面了解火电厂的主辅机的运行状况, 掌握火电企业的生产运营情况, 要从综合计划、综合统计和经济活动分析等方面, 进行针对性的改革性管理, 通过建立综合计划管理信息系统, 整合优化各资源, 基于NET平台上采取分层构架的模式, 进行数据库系统的开发与设计, 提高火电厂的生产经济效益。

关键词:火电厂,生产,统计,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曹彦玲.火力发电厂的生产统计管理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1 (03) .

[2]霍丽敏, 崔和瑞.火力发电厂成本管理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 (05) .

[3]吕雪.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统计的改革[J].时代金融, 2007 (05) .

篇14:生产部统计员职责

关键词生产;目标;经营;管理理念;优化配置

中图分类号TE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671—(2009)122—0094—02

石油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石油是“工业的血液”、“黑色的金子”,石油产品已遍及丁=业、农业、国防以及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于现代经济社会具有重要的意偏”舄妹呵姝咦啤克告×孳鐾氘唧寇榜胂蹭钗伴”展歉刚晾呕僖笞漭伛你就控制了所有的周家”。当前,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也影响着石油的需求,导致国际油价大起大落,中国的石油高度依赖进口,石油安全令人关注。2008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经历了较大的波动,加之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国内石油化工产品价格持续下跌,直接影响石油石化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市场销售,对单一石油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形成巨大冲击,对石油能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造成巨大影响。因此,如何将宝贵的石油资源利用好,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和探讨的话题。作为一种原生矿产资源和特殊商品,石油的生产和利用。必然会经历一系列极其复杂的工艺过程,并耗费庞大的建设投资。特别需要在生产的过程中,有效的搞好生产环节,全面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实现生产经营目标。因此采油厂的石油生产要以任务为根本,以效益为中心,精细管理,强化运行,挖潜增效,狠抓治理,坚挣创新经营管理理念,实现生产组织经济运行,使石油生产管理效益达到新水平。

1元月份采油完成情况及原因分析

从生产数据来看,只有一矿完成生产任务,而其他四个单位均未完成。生产情况不容乐观,采油产量出现了下滑趋势,未完成计划产量。

1.2原油产量下降的原因

冬季的持续低温,电厂燃煤储备不足,在政府的减产保民生的前提下,电能供应不足,同时大风冻雨造成线路停电,石油的集输管网穿孔等客观因素致使短时间停产,严重影响了采油厂冬季原油生产的平稳运行,造成元月份产量降低。

同时根据统计,元月份作业队伍等管杆时间达到15684时,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70小时,管杆运行速度慢也是目前制约作业运行效率、降低生产的的一个重要原因。

2完善生产管理布局,保证生产正常进行

根据对元月份产量及原因的分析,为确保确保石油jF常生产,完成计划产量,应作好以下几点:

1)加快新井运行。地质部门在编制完善新老区产能和综合治理方案的基础上强化井位摸排和汇报工作,并加快新井设计运行。要加大新井井位部署力度,确保钻机运行数量,工农关系要先行,同时各部门要根据钻井进度积极做好新井的投产工作。 2)要继续加强油藏动态分析工作,加快油水井措施运行。要对采重点单元及井组开展动态分析。 3)优化产量运行的监控分析。产量运行要重点抓好生产形势分析、趋势预测和措施实施的运行分析等工作,通过对产量变化形势的分析判断和预测,切实发挥产量预警机制的作用,及时发现并认真分析产量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领导决策和制定应对措施提供可靠依据。 4)抓好上产工作量的组织实施,保证采油厂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生产运行的核心就是产量运行,运行系统的首要任务是通过组织运行保证各种上产工作量的有效实施,通过加强新井、侧钻井、措施井和维护井的衔接协调,将采油厂的上产部署贯彻落实到日常的生产组织运行中。同时强化生产信息反馈考核检查,对于每个上报到生产指挥系统中的问题要实现闭环反馈,有开始有结束。及时汇总阶段性工作中的正反面典型,利用句度会、生产会、晨会进行讲评,对运行中工现的问题,及时纠偏,确保上产措施的顺利落实。 5)抓好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保证及时恢复生产减少损失。电网、管网、恶劣天气造成的突发事件,是采油厂生产运行必须面对的现实。生产运行系统应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完善规范应急预案的操作流程,加快处理速度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防范、预测、改进措施,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每一次突发事件处理之后,生产运行部门应组织采油矿和职能部门分析总结建立档案,指导今后的工作。在处理过程中,运行部门要以调度令的形式召集协调有关部门进行现场落实,并对应急事件处理过程和结果以及在处理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讲评考核,督促各部门运行效率的提高。

6)认真抓好重点工程的运行监控。生产运行系统应将组织信息中心、基建工程管理中心、计划科以及相关业务部门尽快将工程运行管理系统软件作为生产指挥系统的一部分运行起来,认真组织各职能部门认真开展系统应用培训和使用,完善系统运行管理办法。通过应用工程运行管理系统,督促各职能部门、各环节加快运行速度,减少推诿扯皮现象发生,提高工程运行效率,同时可使厂领导及时掌握重点工程运行进度。

7)认真抓好GPS监控系统的运行和管理。GPS监控系统的建立为采油厂的生产运行管理增添了新的手段,生产运行系统要在试运行的基础上尽快发挥监控室的监督、预警作用,促进采油厂倒销油管理水平的提高。 8)认真抓好生产运行系统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 9)积极做好成本控制工作。重点是做好生产运行系统操作的外部运费、水费、油区公路维护费等项目的资金控制使用,确保以上项目的资金既能有效发挥保障生产运行顺利进行,又能合理有效使用并努力实现效益最大化。

3创新生产经营管理理念实现生产组织经济运行

采油并不能仅仅以产量来衡量一个单位的好与坏,也应该结合成本来进行考虑与分析,将生产与经营有机的结合,采用资源优化配置方法。

1)突破传统认识,找出影响经济效益的真正根源。一直以来,地质配产的准确性问题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而换一个角度来看,影响指标完成的另一个方面是成本,产量和成本一般都是考核的刚性指标,而这两项指标往往不匹配,也就是说,若要完成产量,单位成本就要超标;若要使单位成本不超标,产量就完不成。由此可见,产量和成本就像一对孪生姐妹,二者必须同时考虑。因此,产量与成本两大资源配置不合理是影响综合经济效益的根源,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对产量、成本进行优化配置。 2)确定最小优化单元。找到产量、成本优化配置的最佳切入点。如果根据每个采油厂的作业区,大小区块为单元进行优化配置是不科学的,如果以单进为最小优化单元,就等于找到了产量、成本优化配置的最佳切入点。

3)确定同一平台优化原则。把握产量、成本优化配置的核心。在同一平台上,按同一标准,以效益最大化为原则,建立单井产量与成本的对应关系,按不同成本级别,分类排队,统一评价。这样才握住了产量、成本优化配置的核心。 4)确定核心产量,优化成本投入的方向,传统配产的作法是不分

高成本产量,捞油产量,配成本时就成为一个大数。这样不仅是产量、成本配置不合理,资金投入方向也很不明确,其结果可能导致高成本作业区没有减少投入,负效程度增加。也可能出现低成本作业区没有加大投入,油井潜力得不到发挥,高效程度降低。所以,若要使产量、成本有效配置,就必须优先考虑主要产量,即核心产量的优化配置。应把总配产分为核心产量、新井产量和捞油产量,实行“核心产量优先配成本,新井产量配成本,低产低效井减少成本,捞油产量不配成本”的方法,使成本投入的方向更明确。

5)确定措施优选与评价模板,实现优化配置与过程控制有机的结合。在完成产量、成本两大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上,突破传统思维,建立措施优选与评价模板,可以较好解决负效产量和规模产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广泛用于措施优选,跟踪与评价,适合操作层,管理层,又适合决策层,使生产与经营的有机结合变为现实。

6)确定效益评价方法,使评价更具有科学性和指导性。传统的效益评价方法,是用实际完成与计划比,以此来判断效益的好坏,这种方法就存在了一定问题,比如,如果计划指标定低了,不费力就可以完成,可能出现完成较好的假像;反过来如果计划指标定高了,无论如何也不能完成任务,可能出现完成不好的现像,这样以来,一个部门或一项指示完成的好坏就很难判断。所以应该结合油田生产特点及效益分配原则,建立确定三类效益评价方法,即把油井分成高效井、有效井和负效井,相应形成高效区、有效区和负效区,这样就可以能过指标完成和效益状况来综合判断一个采油作业区效益好坏。

4降低成本具体措施

加强原材料的管理,降低成本是重点。成本是补偿生产耗费的重要尺度,综合反映油田企业生产供应、销售、管理各方面活动的成果。一个企业,无论是属于什么性质,从事什么行业,无论处在什么发展阶段,降低成本的工作始终是搞好企业的永恒主题。成本是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养分,决定着企业竞争能力的强弱、盈利能力的大小。降低成本是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各方面、各个环节以及各个阶段所有成本的控制。成本控制最直接的结果是可以降低成本,减少支出和消耗,这个环节是企业成本管理不可缺少的。当销售价格按照国家价格政策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就体现利润的增加,而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就会随利润的增加而提高。强化财务管理,应把成本管理、成本控制作为提高经济效益活动的主攻方向。 1)应建立成本控制体系,落实成本管理责任制。成本控制是根据预定的成 本目标,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劳动耗费,进行约束和调节,发现偏差,纠正偏差,以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促进成本不断降低。实施成本控制的步骤:首先是制定标准。确定生产过程各阶段、各部门、各环节的成本费用标准、目标或定额。对各种资源和各项费用开支规定数量界限,包括确定目标成本、费用预算、材料备件消耗定额、工时定额、工序成本、零件加工成本、责任成本等,作为衡量实际消耗和支出是否合理的依据。其次是执行标准。在生产过程中根据预定的标准控制各项消耗与支出,随时发现节约还是超支,并预测其发展趋势,采取措施把差异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执行过程,主要依靠成本信息的及时反馈和数据的统计分析,建立严格的责任制,通过第一手资料,将成本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基层班组,横向落实到科室、部门、个人,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降成本的局面。再次是分析考评。通过阶段性地集中查找和分析产生成本差异的原因、判明责任归属,对成本目标和标准的执行情况,实行定期成本分析制度加大成本考核力度。并采取措施,防止不利因素重复产生,总结和推广经验,把成本控制方法标准化。

2)加强原材料采购的价格管理。采购价格直接决定了原材料的采购成

本。一定量的产品,最终所需的原材料数量是一定的,因此采购价格的高低,极大地影响了产品制造成本。采购活动中经常出现的价格差异,关键是供应者与采购者的市场信息不对称所致,供应者凭借较为充分的相关信息,常常占据较大的优势。但企业通过招标采购,将隐蔽的权力公开化,将集中的权力分散化,利用不同供应者之间的竞争,可以极大地扭转劣势,并从中获取价格利益。加强原材料等物资采购监督,降低采购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对原材料采购价格不能突破价格管理目标。企业应制定一套完整的原材料采购价格标准,对原材料的采购要实行比价采购的办法,对同样质量的购买低价的,对价格相同的应采购路途近的减少相应费用的支出,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3)原材料消耗的管理与核算。油田企业的产品中,原材料要占产品成本

的70%左右,所以,企业应合理制定各项消耗定额,实行定额供应原材料,最大限度地降低材料消耗。企业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大力节约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等项的消耗,降低产品成本,不但带来本企业效益又会带来社会效益。一般来讲,原材料采购是成批量的,但生产过程中材料使用是按一定尺寸、一定数量领用的,这样,就产生了整料未用完的余料。此外,由于某个部件报废导致整台产品报废产生了可用的废料,通过对余料套材或废料改用可有效提高材料利用率,降低材料成本。降低企业成本水平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其重要途径之一是进行管理创新。企业在原材料采购与使用成本控制上确实还存在很大的空间。企业可以通过多部门的全员参与,最大限度地贴近市场,增强市场风险意识,积极探索财务管理方法。达到原材料采购与使用的合理控制。

5结论

上一篇:假如再给我一次童年作文下一篇:外包一班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