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散文集

2024-04-15

徐志摩散文集(通用8篇)

篇1:徐志摩散文集

《徐志摩散文集》是徐志摩所创作的散文的文集。徐志摩,浙江海宁人,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

作者简介

徐志摩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徐志摩是新月诗社成员,19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31年11月19日上午8时,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飞机由南京飞往北平途中坠机去世。

本书目录

导读

巴黎的鳞爪

给陆小温――代序

巴黎的鳞爪

悲冷翠山居闲话

吸烟与文化

我所知道的康桥

拜伦

罗曼罗兰

达文謇的剪影

济慈的夜莺歌

天目山中笔记

从小说讲到大事

自剖

第一辑 自剖

自剖

再剖

求医

想飞

“迎上前去”

北戴河海滨的幻想

第二辑 哀思

我的祖母之死

悼沈叔薇

我的波得

伤双栝老人

吊刘叔和

第三辑 游俄

欧游漫录

一 开篇

二 自愿的充军

三 离京

四 旅伴

五 两个生客

六 西伯利亚

七 西伯利亚

八 莫斯科

九 托尔斯泰

十 犹太人的怖梦

十一 契诃夫的墓园

十二“一宿有话”

十三 血

篇2:徐志摩散文集

香草在你的脚下,春风在你的脸上,微笑在你的周遭。不拘束你,不责备你,不督饬你,不窘你,不恼你,不揉你。它搂着你,可不缚住你:是一条温存的臂膀,不是根绳子。它不是不让你跑,但它那招逗的指尖却永远在你的记忆里晃着。多轻盈的步履,罗袜的丝光随时可以沾上你记忆的颜色!

但巴黎却不是单调的喜剧。赛因河的柔波里掩映着罗浮宫的倩影,它也收藏着不少失意人最后的呼吸。流着,温驯的水波;流着,缠绵的恩怨。咖啡馆:和着交颈的软语,开怀的笑响,有踞坐在屋隅里蓬头少年计较自毁的哀思。跳舞场:和着翻飞的乐调,迷醇的酒香,有独自支颐的少妇思量着往迹的怆心。浮动在上一层的许是光明,是欢畅,是快乐,是甜蜜,是和谐;但沉淀在底里阳光照不到的才是人事经验的本质:说重一点是悲哀,说轻一点是惆怅:谁不愿意永远在轻快的流波里漾着,可得留神了你往深处去时的发见!

一天,一个从巴黎来的朋友找我闲谈,谈起了劲,茶也没喝,烟也没吸,一直从黄昏谈到天亮,才各自上床去躺了一歇,我一合眼就回到了巴黎,方才朋友讲的情境惝恍的把我自己也缠了进去;这巴黎的梦真醇人,醇你的心,醇你的意志,醇你的四肢百体,那味儿除是亲尝过的谁能想象!——我醒过来时还是迷糊的忘了我在那儿,刚巧一个小朋友进房来站在我的床前笑吟吟喊我“你做什么梦来了,朋友,为什么两眼潮潮的像哭似的?”我伸手一摸,果然眼里有水,不觉也失笑了——可是朝来的梦,一个诗人说的,同是这悲凉滋味,正不知这泪是为那一个梦流的呢!

下面写下的不成文章,不是小说,不是写实,也不是写梦,——在我写的人只当是随口曲,南边人说的“出门不认货”,随你们宽容的读者们怎样看罢。

出门人也不能太小心了。走道总得带些探险的意味。生活的趣味大半就在不预期的发见,要是所有的明天全是今天刻板的化身,那我们活什么来了?正如小孩子上山就得采花,到海边就得捡贝壳,书呆子进图书馆想捞新智慧——出门人到了巴黎就想……

你的批评也不能过分严正不是?少年老成——什么话!老成是老年人的特权,也是他们的本分;说来也不是他们甘愿,他们是到了年纪不得不。少年人如何能老成?老成了才是怪哪!

放宽一点说,人生只是个机缘巧合;别瞧日常生活河水似的流得平顺,它那里面多的是潜流,多的是旋涡——轮着的时候谁躲得了给卷了进去?那就是你发愁的时候,是你登仙的时候,是你辨着酸的时候,是你尝着甜的时候。

巴黎也不定比别的地方怎样不同:不同就在那边生活流波里的潜流更猛,旋涡更急,因此你叫给卷进去的机会也就更多。

我赶快得声明我是没有叫巴黎的旋涡给淹了去——虽则也就够险。多半的时候我只是站在赛因河岸边看热闹,下水去的时候也不能说没有,但至多也不过在靠岸清浅处溜着,从没敢往深处跑——这来旋涡的纹螺,势道,力量,可比远在岸上时认清楚多了。

一 九小时的萍水缘

我忘不了她。她是在人生的急流里转着的一张萍叶,我见着了它,掬在手里把玩了一晌,依旧交还给它的命运,任它飘流去——它以前的飘泊我不曾见来,它以后的飘泊,我也见不着,但就这曾经相识匆匆的恩缘——实际上我与她相处不过九小时——已在我的心泥上印下踪迹,我如何能忘,在忆起时如何能不感须臾的惆,怅?

那天我坐在那热闹的饭店里瞥眼看着她,她独坐在灯光最暗漆的屋角里,这屋内哪一个男子不带媚态,哪一个女子的胭脂口上不沾笑容,就只她:穿一身淡素衣裳,戴一顶宽边的黑帽,在鬋密的睫毛上隐隐闪亮着深思的目光——我几乎疑心她是修道院的女僧偶尔到红尘里随喜来了。我不能不接着注意她,她的别样的支颐的倦态,她的曼长的手指,她的落漠的神情,有意无意间的叹息,在在都激发我的好奇——虽则我那时左边已经坐下了一个瘦的,右边来了肥的,四条光滑的手臂不住的在我面前晃着酒杯。但更使我奇异的是她不等跳舞开始就匆匆的出去了,好像害怕或是厌恶似的。第一晚这样,第二晚又是这样:独自默默的坐着,到时候又匆匆的离去。到了第三晚她再来的时候我再也忍不住不想法接近她。第一次得着的回音,虽则是“多谢好意,我再不愿交友”

的一个拒绝,只是加深了我的同情的好奇。我再不能放过她。

巴黎的好处就在处处近人情;爱慕的自由是永远容许的。你见谁爱慕谁想接近谁,决不是犯罪,除非你在经程中泄漏了你的尘气暴气,陋相或是贫相,那不是文明的巴黎人所能容忍的。

只要你“识相”,上海人说的,什么可能的机会你都可以利用。

对方人理你不理你,当然又是一回事;但只要你的步骤对,文明的巴黎人决不让你难堪。

我不能放过她。第二次我大胆写了个字条付中间人——店主人——交去。我心里直怔怔的怕讨没趣。可是回话来了——她就走了,你跟着去吧。

她果然在饭店门口等着我。

篇3:徐志摩《康桥日记》今犹在

胡适日记曰:“读志摩 (1921年) 的《康桥日记》有一段云 (其为英文现译如下) :

七十多年前, 麦考利在他的日记里评论道:

现在, 研究把意义弄得清楚明白的这种重要的艺术是如此之少!除了我本人, 别的有名的作家很少思考这一点, 许多人似乎把问题弄得越来越难理解。就某一方面而言, 他们的确是对的;因为大多数读者非常信任那些晦涩难解的作家, 而把那些表达清楚明了的作家看作是肤浅的。但是请大胆些吧!想想2850年吧, 到那时, 爱默生的著作不知道会在哪里?但是, 人们仍然喜欢阅读希罗多德的著作。我们也必须尽最大努力做到这一点。

这一条我最同意。可惜志摩不能回来和我重提这个我们不常常同意的问题了!

……为了志摩的半册日记, 北京闹得满城风雨, 闹得我在南方也不能安宁。今天日记到了我的手中, 我匆匆读了, 才知道此中果有文章。

我查此半册后幅仍有截去的四页。我真有点生气了, 勉强忍下去, 写信去讨这些脱页, 不知有效否。后面是今早还日记的原书。这位小姐到今天还不认错!”

这是胡适先生1932年元月22日的日记。日记下是凌叔华还日记时留给胡适的一封信, 全信如下:适之:外本璧还, 包纸及绳仍旧样, 望查收。此事以后希望能如一朵乌云飞过清溪, 彼此不留影子才好, 否则怎样对得住那个爱和谐的长眠人!

你说我记忆不好, 我也承认, 不过不是这一次。这一次明确是一个像平常毫不用准备的人, 说出话 (即偶然说一二句前后不相呼应的话, 也为见好于人而已) , 行出事, 也如平常一样, 却不知旁人是有立意的观摩指摘 (责) 。这备与未备分别大得很呢。算了, 只当我今年流年不利了吧。我永远未想到北京风是这样刺脸, 土是这样迷眼, 你不留神, 就许害一场病。这样也好, 省得总依恋北京, 即问你们大家好。

即日。这封信是凌叔华接到胡适1931年12月28日写给她的信后写给胡适的。胡适在致凌叔华的信中说:“昨始知你送徽音处的志摩日记只有半册, 我想你一定是把那一册半留下作传记或小说材料了。但我细想, 这个办法不很好。其中流弊正多。第一, 材料分散, 不便研究。第二, 一人所藏成为私有秘密。第三, 朋友之中会因此发生意见, 实为最大不幸, 决非死友所乐意。第四, 你藏有此两册日记, 一般朋友都知道。我是知道的, 公超与孟和夫妇皆知道, 徽音是你亲自告诉她的。所以我上星期编的遗著略目, 就注明你处存两册日记。昨天有人问我, 我就说, ‘叔华送来了一大包, 大概小曼和志摩的日记都在那里, 我还没有打开看。’所以我今天写这封信给你, 请你把那两册日记交给我, 我把这几册英文日记全付打字人打成三个副本, 将来我可以把一份全的留给你做传记材料。如此则一切遗留材料都有副本, 不怕散失, 不怕藏秘, 做传记的人就容易了。

请你给我一个回信。倘能把日记交来人带回, 那就更好了。我知道你能谅解我的直言的用意, 所以不会怪我。祝你好。廿。十二。廿八。”

而就在胡适给她写信前, 林徽音曾与凌叔华约定派人取徐志摩存放凌处的“康桥日记”, 1931年12月9日11点30分, 林徽音亲往叔华处, 凌叔华不在家, 只留下一封信:“昨归遍找志摩日记不得, 后捡自己当年日记, 乃知志摩交我乃三本:两小, 一大, 小者即在君处箱内, 阅完放入的。大的一本 (满写的) 未阅完, 想来在字画箱内 (因友人物多, 加意保全) , 因三四年中四方奔走, 家中书物皆堆叠成山, 甚少机缘重为整理, 日间得闲当细捡一下, 必可找出来阅。此两日内, 人事烦扰, 大约须此星期底才有空翻寻也。”凌叔华于1931年12月14日就把徐志摩“康桥日记”的半本共一百二十八页送到了林宅。可林徽音想要的是全部, 于是就在1932年元旦致信胡适, 很痛苦地说:“志摩刚刚离开我们, 遗集事尚觉毫无头绪, 为他的文件就有了些纠纷真是不幸到万分, 令人想着难过之极。

我觉得甚对不起您为我受了许多麻烦, 还累了许多朋友也受了些许牵扰更是不应该。”

在胡适、林徽音的追要下, 凌叔华从家中找到了徐志摩另一册半“康桥日记”, 但这一册半中却有四页被裁去。林徽音得到后又于1932年正月初一 (春节) 这天致信胡适责怪凌叔华:“现在无论日记是谁裁去的, 当中一段缺了的事实, 她没有坦白地说明以前, 对那几句瞎话没有相当解释以前她永有嫌疑的。”由此可见, 徐志摩的“康桥日记”除裁去的四页, 其余全部落到林徽音手中, 这已是不争的史实。

凌叔华在1982年10月15日和1983年5月7日致徐志摩表妹夫陈从周的两封信中也回忆了她将徐志摩的“八宝箱”交给胡适的这一事实。前信说:“不意在他飞行丧生的后几日, 在胡适家有一些他的朋友, 闹着要求把他的箱子取出来公开, 我说可以交给小曼保管, 但胡帮着林徽音一群人要求我交出来 (大约是林和他的友人怕志摩恋爱日记公开了, 对她不便, 故格外逼胡适向我要求交出来) , 我说我应交小曼, 但胡适说不必。他们人多势众, 我没法拒绝, 只好原封交与胡适。”后信曰:“至于志摩坠机后, 由适之出面要我把志摩箱子交出, 他说要为志摩整理出书纪念。我因想到箱内有小曼私人日记二本, 也有志摩英文日记二三本, 他既然说过不要随便给人看, 他信托我, 所以交我代存, 并且重托过我为他写‘传记’, 为了这些原因。 (里面当然也有褒贬徽音的日记) 我回信给胡适, 说我只能把八宝箱交给他, 要求他送给陆小曼。以后他真的拿起了……但胡不听我说, 竟未交去全部。小曼只收回她的二部日记。”凌叔华已将“八宝箱”交给了胡适, 胡适则把它转给了林徽音。林徽音拿到日记稍后在给胡适的信中说:“身体情形如此, 心绪更不见佳, 事情应着手的也复不少, 甚想在最近期间能够一晤谈, 将志摩几本日记事总括筹个办法。”又言:“据我意见看来, 此几本日记, 英文原文并不算好, 年轻得利害, 将来与他‘整传’大多补助处固甚多, 单印出来在英文文学上价值并不太多 (至少在我看到那两本中文字比他后来的作品书札差得很远) , 并且关系人个个都活着, 也极不方便, 一时只是收储保存问题。”由此看来, 此时, 林徽音已下决心要将徐志摩的“康桥日记”“收储保存”起来。

卞之琳先生1982年6月24日发文曰:“他 (徐志摩) 的一位五十年代初期在国内病逝的朋友处所存而过去不肯拿出来的一些日记或一些文字, 年来据我确知,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终于消失了 (倒不是直接出于‘打、砸、抢’) 。”而这位朋友就是林徽音, “日记”当然指“康桥日记”, “文字”则指徐志摩在英国剑桥时给林徽音的信件。林徽音1932年元旦给胡适信中说:“旧信全在天津, 百分之九十为英文, 怕一时拿不出来, 拿出来也不能印。”这内里的蹊跷当涉及到个人隐私, 否则为何“拿出来也不能印”?而这一批日记、信件的下落若是消失在“文革”期间, 清华大学的林洙应知消失的原因, 因为, 林徽音病故后, 林洙一直陪伴着梁思成。胡适1931年12月28日给凌叔华的信中虽然说, 要“把这几册英文日记全付打字人打成三个副本, 将来我可以把一份全的留给你做传记材料”。但由于胡适忙于其他事务, 后又到武汉与蒋介石会晤, 他此刻已无法顾及徐志摩英文日记打印等事宜。根据林徽音给胡适的信可知, 徐志摩所有英文日记 (除凌叔华转交胡适时裁去的四页) 已全部移交给林徽音处理, 林徽音并未打印成副本, 胡适档案中已没有这些资料。“康桥日记”何时能浮出水面呢?

篇4:徐志摩散文的欧化语法现象研究

关键词:徐志摩 散文 欧化语法

一、引言

五四时期,汉语“欧化”被大力提倡,在英汉语言的接触中,印欧语言特别是英语的影响日益扩大,使汉语在词法和句法层面呈现出显著变化,并且逐渐形成固定的语法规则,即“欧化语法现象”。

徐志摩长期游学英美,深受西方思想和文学影响,思想和创作有着明显的西方色彩,作品中的欧化语法现象具有典型性。在其散文中,西方语言词汇、文学典故以及表达方式大量出现,而且往往直接夹杂外文及译音词。本文以徐志摩散文为语料,系统考察徐志摩散文的欧化语法现象,并探讨欧化语法对汉语产生的影响。

二、欧化语法现象简述

王力是中国第一位系统研究汉语欧化现象的语言学家。王力指出:“欧化在语法上说,就是照搬西方语法的框架,或模仿西方语法形式去建构汉语法体系。”[1](P258)在《中国现代语法》(1943)中,王力设专章讨论欧化语法,将欧化语法现象分为“复音词的创造”“主语和系词的增加”“句子的延长”“可能式、被动式、语法标记的欧化”“联结成分的欧化”和“新替代法和新称数法”。[2](P335~373)在《汉语史稿》(1958)中王力补充了“无定冠词的产生”“使成式的增加”“共动和共宾等新兴平行式”“新兴的词序”以及“新兴的插入语”5种欧化语法现象。[3](P57)德裔美国学者Cornelius C.Kubler从词法和句法两个层面分别论证欧化语法现象,并将各类现象进一步细分。谢耀基(1990)指出,汉语的欧化主要表现为新形式、新用法的产生,以及旧形式、旧用法在应用范围和使用频率方面的增加,并从词法、词的形态变化、词的组合、词类、句子、句式六个方面展开论述。同时提出了欧化语法的规范化问题,认为欧化的形式和用法是善是恶,要结合语言的实际情况判断,避免滥用欧化语法。[4](P15)贺阳(2008)将欧化语法现象分为8种:动词和形容词,代词,区别词和数量词,介词,连词和助词,共用格式,“被”字句的发展以及语序的欧化。每个大类下又细分为不同的小类,例如代词的欧化现象就细分为第三人称代词在书面上产生性的分化、指物第三人称代词使用频率增加、关于人称代词受定语修饰等五个小类。[5](P1~4)

三、徐志摩散文中的欧化语法现象

(一)词汇层面

1.新兴介词“关于”和“对于”

传统汉语中的动词“关”和介词“于”作为动词性词组组合,表示“关系到”和“涉及到”,并非介词。“对于”也是作为动介词组存在于汉语中,一般是由介词“于”来表明对待关系,或者不用介词。介词“关于”和“对于”产生于汉语同印欧语言的对译过程,并逐步具有联结功能,发展成介词。如:

(1)关于每一种花他都有不少话讲:花的脾,花的胃,花的颜色,花的这样那样。(《家德》)

(2)一个民族都有他独有的天才,对于人类的全体。(《义大利与丹农雪乌》)

例句中的“关于”和“对于”是受印欧语言词汇“about”“on”和“with regard to”等的影响。但徐志摩散文中大量出现的“关于”和“对于”,有些是不必要的,删去之后,句子更加干净利落。例(1)中的“关于”即可删去,并不影响文意表达。

2.新词缀增多

汉语的构词方式以复合法为主,词缀少于英语。将词缀附加在别的实词素之上构成新词的方法,是印欧语言常用的构词法。汉语词缀在欧化过程中形成了前缀和后缀两种,如“反、非”等前缀,“化、性”等后缀。如:

(3)为了不曾辨认清楚的目标,我们的文人变成了政客,研究科学的,做了非科学的官。(《秋》)

(4)我没有那样的天才。我的心灵的活动是冲动性的。(《落叶》)

例(3)“非科学”中的前缀“非”是英语前缀“non-”的直译,用于此处,具有简化汉语表达方式,丰富构词能力,增加文字表现力的功能。例(4)“冲动性”的“性”是受英语后缀“-ity”构成的名词影响,但此处去掉后缀“—性”,直接使用“重要”即可表达同样的意思,这是滥用词缀的表现。

3.复数助词“们”的用法扩大

汉语里名词没有数的变化,而注重形态变化的印欧语言借用名词词尾来表示名词单复数的区别,例如“-s,-es,-ies”等,这些词尾翻译时对应于汉语中的复数助词“们”。徐志摩散文中的复数助词“们”,除了出现在名词之后表示复数之外,应用范围扩展至非指人代词“它”,构成“它们”,表示物类的复数。如:

(5)这些细小的恩情是人道的连锁,它们使得一个人在极颓丧时感到安慰。(《一个行乞的诗人》)

(6)在每一颗新凝成的露珠里,星月存储着它们的光辉。(《波特莱的散文诗》)

汉语中的复数助词“们”曾经只用于指人,而例(5)和(6)中的“它们”与英文“they”相同,扩展了汉语中复数助词“们”只用于指人的功能,使语意更加明确,表达更加精密。

4.量词频繁使用

量词在古代汉语中便已出现,但数量较少,使用频率也极少。欧化后的汉语表达中量词使用频率大大增加。以徐志摩散文中量词“个”的使用为例。

(7)体魄与性灵,与自然同在一个脉搏里跳动,同在一个音波里起伏,同在一个神奇的宇宙里自得。(《翡冷翠山居闲话》)

例(7)“一个”的用法是受印欧语言不定冠词泛指功能的影响,但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例中的“一个”并无必要,删去后也不影响文意表达。

(二)句法层面

1.句子主语增加

汉语是意合语言,主语处理精练,主谓宾无需样样俱全,一般会省略分句中与主句相同的主语。英语是形合语言,每个句子的主谓宾成分都不能缺少。受印欧语语法的影响,五四以后汉语写作大力提倡补足主语,主语数量大幅增加。如:

(8)月光从屋背飘眼望进去,只见他们都已睡熟;他们即使有梦,也无非矿内矿外的景色!(《印度洋上的秋思》)

适当地增加主语可以使句子更为准确精密,但要适度。基于汉语表达习惯,例(8)中的第二个“他们”可以承前省略,不会造成歧义,也不会影响对文意的理解。

2.定语复杂化

汉语一般是由单个词语充当定语成分,较少后置的从句定语和短语定语。多、长而复杂的定语是印欧语一大语法特点,印欧语言中有定语从句,一个中心词可以带复杂的修饰成分。欧化后的汉语定语结构逐渐复杂,出现了定语从句直接作为前置定语修饰名词的现象。如:

(9)什么伟大的深沉的鼓舞的清明的优美的思想的根源不是可以在风籁中,云彩里。(《翡冷翠山居闲话》)

(10)一是动、舞、生命、精华的、光亮的、搏动的生命,一是静、幽、甜熟的、渐缓的“奢侈”的死。(《济慈的夜莺歌》)

传统汉语是通常会把较长的定语放在所修饰的名词或代词的后面。例(9)“思想的根源”和例(10)“生命”“死”前的大量的定语是受到印欧语言影响的体现。定语在徐志摩散文中使用频率极高,定语多、长且复杂,使语句变得更为复杂、绵长。

3.第三人称表达丰富化

五四白话运动以前,汉语第三人称的表达词只有“他”和“他们”,表达能力低下。欧化后的汉语第三人称表达逐渐丰富,分类精细,出现了“she”表示女的他,“he”表示男的他,“it”表示动植物类、抽象事物和概念的它。以徐志摩散文中“它”的使用为例。如:

(11)一个伟大的作者如罗曼罗兰或托尔斯泰,正是一条大河,它那波澜,它那曲折,它那气象,随处不同。(《罗曼罗兰》)

(12)但是现在要我坐下来把这首整体的诗分成片段诠释它的意义,可真是一个难题!(《济慈的夜莺歌》)

五四以前,汉语中涉及上文中提到的人或物时,一般采用名词性回指或者零性回指的形式。受印欧语的影响,汉语中代词性回指的使用频率大大增加。例(11)和例(12)中的指物第三人称代词“它”即是作为代词性回指,使语句表达更加精确。

4.语序变化

“汉语是极重事理逻辑的语言。”[6](P270~271)语序是汉语的重要语法手段,汉语的语序以思维逻辑为基础,因此汉语有相对固定的语序,表示条件、让步、原因等的主句通常放在前面,表结果的从句通常放在后面。但在印欧语中,从句可前置也可后置。如:

(13)哈代不是一个武装的悲观论者,虽然他有时在表现上不能制止他的愤慨与抑郁。(《托马斯·哈代》)

(14)但我们不要太受诗人们的催眠了,既然过去的已经是过去。(《卢梭与幼稚教育》)

按照汉语的传统,应是主句在前,从句在后,而受到印欧语语法的影响,例(13)和(14)将表示条件和让步的主句后置,表示结果的从句前置。

5.插入语增加

汉语中,“传统的插入语往往插入的是与句子文意不相干的内容”[7](P336)。而“欧化”后的插入语,则与句子文意相关联,具有附注的作用。如:

(15)但虽则真消息与真意义是不可以人类智力所能运用的工具——就是语言文字——来完全表现。(《“话”》)

(16)曼殊斐儿文笔的可爱,就在轻妙——和风一般的轻妙,不是大风像今天似的。(《这是风刮的》)

徐志摩散文中的插入语起到了强调、举例、补充的作用,使句子文意更加严密和完整,具有积极作用。例(15)和(16)的插入语分别对“工具”的具体内容、作用和曼殊斐儿文笔的“轻妙”的程度作了补充说明,使句意更加具体明白。

6.主从连词使用频率增加

印欧语言重形合,句式结构较为复杂冗长,句意逻辑通过词形变化、关系词、连接词等显性手段来传达,因此行文中频繁使用连词。而汉语重意合,没有繁复的变位、变格以及形态变化,以短句见长,句子间的逻辑通过词义来判断,语义结构本体呈现简约化,较少出现连词。欧化后的汉语连词频繁出现在语句中。在徐志摩散文中,表示关系的连词“但是”“因为”“即使”“所以”等大量出现。

(17)所以无论他怎样的伟大与深厚,我们的诗人还只是有骨有血的人。(《泰戈尔》)

(18)但是你得留神,难得这点子轻妙的,别又叫这年生的风给刮了去!(《这是风刮的》)

主从连词使用频率增加使语句关系的界定更明晰,把原本隐含的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明示化,这是现代汉语精密化的表现之一。例(17)中的“所以”和例(18)中的“但是”都是汉语欧化增加的关系连词,从偏重意合变化到偏重形合变化。

7.“被”字句广泛运用

汉语大都用主动句表达意思,“被”字结构作为汉语被动句中的一种,使用频率较低,并具有贬义色彩,表不利或不愉快的意义。而在英语表达中,“被”是被动句的一种语法标记,是施事者与承受者之间的一种语法形态表现形式,是强制性的,没有特殊的语义色彩。欧化后的汉语被动句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并且出现了中性和褒义的语体色彩。如:

(19)我乘便又想起一件事,一九一三年泰戈尔被选得诺贝尔奖金的电报到印度时,印度人听了立即发疯一般的狂喜。(《泰戈尔来华》)

例(19)中被动句并没有按汉语表达习惯表示不利或不愉快的意义,而是表示褒义语体色彩,表示泰戈尔被印度人所喜爱和赞誉,对汉语传统被动句的有了发展,丰富了汉语表达功能。

四、欧化语法的功能

(一)描写细致化

古代汉语的“语言点急速地从事物的表面划过,它只动态性地捕捉最重要的信息,那些本来被归入描写名下的细部信息,基本上是被省略掉的”[8](P39)。欧化后的汉语增加了许多新词和新的表现手法,句子的附加成分增加,定语、状语加长,新句式出现,语言的表现空间得以扩展,对描述对象可进行更为全面细致地描述。如《我所知道的康桥》中的一段描写:

这河身的两岸都是四季常青最葱翠的草坪。从校友居的楼上望去,对岸草场上,不论早晚,永远有十数匹黄牛与白马,胫蹄没在恣蔓的草丛中,从容的在咬嚼,星星的黄花在风中动荡,应和着它们尾鬃的扫拂。桥的两端有斜倚的垂柳与椈荫护住;水是澈底的清澄,深不足四尺,匀匀的长着长条的水草。

徐志摩从康河的草坪、黄牛白马、垂柳、椈荫、水草多个方面进行描写,并且对每个方面都进行了细致的描摹。通过增加句子附加成分,在描写中容纳了许多细部信息,如“恣蔓的草丛”“澈底的清澄”“星星的黄花”等,康河的自然、幽静、美丽的形象顿时丰满起来。

(二)表达婉曲复杂

张卫中指出:“旧白话与繁复的心理描写具有天然的不匹配性——旧白话更适宜通过暗示、点化,进行一种诗性的叙事——用现代语言学术语来表述,就是旧白话的构成、组织特点和它的语气、语感一般不引导人们进行大量的心理描写。”[8](P35)因此传统汉语很难把人物内心复杂微妙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来。欧化后的汉语吸收了印欧语言的表达法、句法结构等,使句法结构变得精密,描述能力极大增强。徐志摩散文中繁复细致式的的心理描写经常出现,将人物婉转曲折的心理变化描摹地十分到位。《印度洋上的秋思》写到:

我小的时候,每于中秋夜,呆坐在楼窗外等看“月华”。若然天上有云雾缭绕,我就替“亮晶晶的月亮”担忧。若然见了鱼鳞似的云彩,我的小心就欣欣怡悦,默祷着月儿快些开花,因为我常听人说只要有“瓦楞”云,就有月华;但在月光放彩以前,我母亲早已逼我去上床,所以月华只是我脑筋里一个不曾实现的想象,直到如今。

这段描写使用了“只要”“因为”“但”等连词,意思层层相扣,其中又包含有转折,形成了复杂婉曲的语言风格,将作者对于“月华”非常渴望、但一直未能实现的心情描述地淋漓尽致,体现了汉语欧化后产生的功能变化。

五、结语

现代白话文学为建成具有审美品质的文学语言,自觉地选择了欧化方向。鉴于徐志摩的生活及写作背景,文中以徐志摩欧化语的语用为例具有代表性。通过对徐志摩写作中对欧化语语用的研究,可以发现徐志摩散文创造性的将大量欧化思想、思维方式、概念融入散文,使新文学语言形成全新的语言面貌、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语句变得更加严密、精确和重理性,丰富了白话语言的表达功能,对白话文的发展成熟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但徐志摩散文中也存在过度欧化现象,超出了汉语规范的标准,产生背离汉语语法的句子,削弱了汉语的交际能力。这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也是欧化对传统汉语产生的双重影响。因此,无论是吸收外来语词还是外来句法,都要受到汉语内部发展规律的限制,汉语欧化必须是在汉语基本语汇和语法的基础上加以吸收融化,形成良性欧化,避免恶性欧化。

参考文献:

[1]王力.中国语法理论(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4.

[2]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3.

[3]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8.

[4]谢耀基.现代汉语欧化语法概论[M].香港:光明图书公司,1990.

[5]贺阳.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6]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4.

[7]王力.汉语语法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8]张卫中.汉语与汉语文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篇5:徐志摩散文

北戴河海滨的幻想 他们都到海边去了。我为左眼发炎不曾去。我独坐在前廊,偎坐在一张安适的大椅内,袒着胸怀,赤着脚,一头的散发,不时有风来撩拂。清晨的晴爽,不曾消醒我初起时睡态;但梦思却半被晓风吹断。我阖紧眼帘内视,只见一斑斑消残的颜色,一似晚霞的余赭,留恋地胶附在天边。廊前的马樱、紫荆、藤萝、青翠的叶与鲜红的花,都将他们的妙影映印在水汀上,幻出幽媚的情态无数;我的臂上与胸前,亦满缀了绿荫的斜纹。

从树荫的间隙平望,正见海湾:海波亦似被晨曦唤醒,黄蓝相间的波光,在欣然的舞蹈。滩边不时见白涛涌起,进射着雪样的水花。浴线内点点的小舟与浴客,水禽似的浮着;幼童的欢叫,与水波拍岸声,与潜涛呜咽声,相间的起伏,竞报一滩的生趣与乐意。但我独坐的廊前,却只是静静的,静静的无甚声响。妩媚的马樱,只是幽幽的微辗着,蝇虫也敛翅不飞。只有远近树里的秋蝉,在纺纱似的垂引他们不尽的长吟。

在这不尽的长吟中,我独坐在冥想。难得是寂寞的环境,难得是静定的意境;寂寞中有不可言传的和谐,静默中有无限的创造。我的心灵,比如海滨,生平初度的怒潮,已经渐次的消翳,只剩有疏松的海砂中偶尔的回响,更有残缺的贝壳,反映星月的辉芒。此时摸索潮余的斑痕,追想当时汹涌的情景,是梦或是真,再亦不须辨问,只此眉梢的轻皱,唇边的微哂,已足解释无穷奥绪,深深的蕴伏在灵魂的微纤之中。

青年永远趋向反叛,爱好冒险;永远如初度航海者,幻想黄金机缘于浩渺的烟波之外:想割断系岸的缆绳,扯起风帆,欣欣的投入无垠的怀抱。他厌恶的是平安,自喜的是放纵与豪迈。无颜色的生涯,是他目中的荆棘;绝海与凶巘,是他爱取自由的途径。他爱折玫瑰;为她的色香,亦为她冷酷的刺毒。

他爱搏狂澜:为他的庄严与伟大,亦为他吞噬一切的天才,最是激发他探险与好奇的动机。他崇拜冲动:不可测,不可节,不可预逆,起,动,消歇皆在无形中,狂飙似的倏忽与猛烈与神秘。他崇拜斗争:从斗争中求剧烈的生命之意义,从斗争中求绝对的实在,在血染的战阵中,呼叫胜利之狂欢或歌败丧的哀曲。

幻象消灭是人生里命定的悲剧;青年的幻灭,更是悲剧中的悲剧,夜一般的沉黑,死一般的凶恶。纯粹的,倡狂的热情之火,不同阿拉伯的神灯,只能放射一时的异彩,不能永久的朗照;转瞬间,或许,便已敛熄了最后的焰舌,只留存有限的余烬与残灰,在未灭的余温里自伤与自我安慰。

流水之光,星之光,露珠之光,电之光,在青年的妙目中闪耀,我们不能不惊讶造化者艺术之神奇,然可怖的黑影,倦与衰与饱餍的黑影,同时亦紧紧的跟着时日进行,仿佛是烦恼、痛苦、失败,或庸俗的尾曳,亦在转瞬间,彗星似的扫灭了我们最自傲的神辉流水涸,明星没,露珠散灭,电闪不再!

在这艳丽的日辉中,只见愉悦与欢舞与生趣,希望,闪烁的希望,在荡漾,在无穷的碧空中,在绿叶的光泽里,在虫鸟的歌吟中,在青草的摇曳中夏之荣华,春之成功。春光与希望,是长驻的;自然与人生,是调谐的。

在远处有福的山谷内,莲馨花在坡前微笑,稚羊在乱石间跳跃,牧童们,有的吹着芦笛,有的平卧在草地上,仰看交幻的浮游的白云,放射下的青影在初黄的稻田中缥缈地移过。在远处安乐的村中,有妙龄的村姑,在流涧边照映她自制的春裙;口衔烟斗的农夫三四,在预度秋收的丰盈,老妇人们坐在家门外阳光中取暖,她们的周围有不少的儿童,手擎着黄白的钱花在环舞与欢呼。

在远远处的人间,有无限的平安与快乐,无限的春光。

在此暂时可以忘却无数的落蕊与残红;亦可以忘却花荫中掉下的枯叶,私语地预告三秋的情意;亦可以忘却苦恼的僵瘪的人间,阳光与雨露的殷勤,不能再恢复他们腮颊上生命的微笑,亦可以忘却纷争的互杀的人间,阳光与雨露的仁慈,不能感化他们凶恶的野性;亦可以忘却庸俗的卑琐的人间,行云与朝露的丰姿,不能引逗他们刹那间的凝视;亦可以忘却自觉的失望的人间,绚烂的春时与媚草,只能反激他们悲伤的意绪。

我亦可以暂时忘却我自身的种种;忘却我童年期清风白水似的天真;忘却我少年期种种虚荣的希冀;忘却我渐次的生命的觉悟;忘却我热烈的理想的寻求;忘却我心灵中乐观与悲观的斗争;忘却我攀登文艺高峰的艰辛;忘却刹那的启示与彻悟之神奇;忘却我生命潮流之骤转;忘却我陷落在危险的旋涡中之幸与不幸;忘却我追忆不完全的梦境;忘却我大海底里埋首的秘密;忘却曾经刳割我灵魂的利刃,炮烙我灵魂的烈焰,摧毁我灵魂的狂飙与暴雨;忘却我的深刻的怨与艾;忘却我的冀与愿;忘却我的恩泽与惠感;忘却我的过去与现在

过去的实在,渐渐的膨胀,渐渐的模糊,渐渐的不可辨认;现在的实在,渐渐的收缩,逼成了意识的一线,细极狭极的一线,又裂成了无数不相联续的黑点黑点亦渐次的隐翳?幻术似的灭了,灭了,一个可怕的黑暗的空虚。

泰山日出 振铎来信要我在《说月报》的泰戈尔号上说几句话。我也曾答应了,但这一时游济南游泰山游孔陵,太乐了,一时竟拉不拢心思来做整篇的文字,一直挨到现在期限快到,只得勉强坐下来,把我想得到的话不整齐的写出。

我们在泰山顶上看出太阳。在航过海的人,看太阳从地平线下爬上来,本不是奇事;而且我个人是曾饱饫过江海与印度洋无比的.日彩的。但在高山顶上看日出,尤其在泰山顶上,我们无餍的好奇心,当然盼望一种特异的境界,与平原或海上不同的。果然,我们初起时,天还暗沉沉的,西方是一片的铁青,东方些微有些白意,宇宙只是如用旧词形容一体莽莽苍苍的。但这是我一面感觉劲烈的晓寒,一面睡眼不曾十分醒豁时约略的印象。等到留心回览时,我不由得大声的狂叫因为眼前只是一个见所未见的境界。原来昨夜整夜暴风的工程,却砌成一座普遍的云海。除了日观峰与我们所在的玉皇顶以外,东西南北只是平铺着弥漫的云气,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毳长绒的绵羊,交颈接背的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辨认得出。那时候在这茫茫的云海中,我独自站在雾霭溟蒙的小岛上,发生了奇异的幻想我躯体无限的长大,脚下的山峦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块拳石;这巨人披着散发,长发在风里像一面墨色的大旗,飒飒的在飘荡。这巨人竖立在大地的顶尖上,仰面向着东方,平拓着一双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的叫唤;在崇拜,在祈祷,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悲喜交互的热泪。

这泪不是空流的,这默祷不是不生显应的。

巨人的手,指向着东方东方有的,在展露的,是什么?

东方有的是瑰丽荣华的色彩,东方有的是伟大普照的光明出现了,到了,在这里了。

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无数蜿蜒的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

一方的异彩,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一光明的神驹,在热奋地驰骋。

云海也活了;眠熟了兽形的涛澜,又回复了伟大的呼啸,昂头摇尾的向着我们朝露染青馒形的小岛冲洗,激起了四岸的水沫浪花,震荡着这生命的浮礁,似在报告光明与欢欣之临莅。

再看东方海句力士已经扫荡了他的阻碍,雀屏似的金霞,从无垠的肩上产生,展开在大地的边沿。起起用力,用力。纯焰的圆颅,一探再探的跃出了地平,翻登了云背,临照在天空。

歌唱呀,赞美呀,这是东方之复活,这是光明的胜利。

散发祷祝的巨人,他的身彩横亘在无边的云海上,已经渐渐的消翳在普遍的欢欣里;现在他雄浑的颂美的歌声,也已在霞采变幻中,普彻了四方八隅。

听呀,这普彻的欢声;看呀,这普照的光明!

篇6:徐志摩散文特色

2,自我思想感情的剖露,哲理和诗情的融合

3,散文的诗化文字.奇艳瑰丽

三者合而为一, 构成了他的散文的“别一世界”。

篇7:徐志摩风格散文

假如我能有这样一个深夜,它那无底的阴森捻起我遍体的毫管;再能有窗子外不住往下筛的雪,筛淡了远近间飏动的市谣;筛泯了在泥道上挣扎的车轮;筛灭了脑壳中不妥协的潜流……

我要那深,我要那静。那在树荫浓密处躲着的夜鹰,轻易不敢在天光还在照亮时出来睁眼。思想:它也得等。

青天里有一点子黑的。正冲着太阳耀眼,望不真,你把手遮着眼,对着那两株树缝里瞧,黑的,有榧子来大,不,有桃子来大——嘿,又移着往西了!

我们吃了中饭出来到海边去。(这是英国康槐尔极南的一角,三面是大西洋)。勖丽丽的叫响从我们的脚底下匀匀的往上颤,齐着腰,到了肩高,过了头顶,高入了云,高出了云。啊!你能不能把一种急震的乐音想象成一阵光明的细雨,从蓝天里冲着这平铺着青绿的地面不住的下?不,那雨点都是跳舞的小脚,安琪儿的。云雀们也吃过了饭,离开了它们卑微的地巢飞往高处做工去。

上帝给它们的工作,替上帝做的工作。瞧着,这儿一只,那边又起了两!一起就冲着天顶飞,小翅膀活动的多快活,圆圆的,不踌躇的飞,——它们就认识青天。一起就开口唱,小嗓子活动的多快活,一颗颗小精圆珠子直往外唾,亮亮的唾,脆脆的唾,——它们赞美的是青天。瞧着,这飞得多高,有豆子大,有芝麻大,黑刺刺的一屑,直顶着无底的天顶细细的摇,——这全看不见了,影子都没了!但这光明的细雨还是不住的下着……

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背负苍天,而莫之夭阏者;”那不容易见着。我们镇上东关厢外有一座黄泥山,山顶上有一座七层的塔,塔尖顶着天。塔院里常常打钟,钟声响动时,那在太阳西晒的时候多,一枝艳艳的大红花贴在西山的鬓边回照着塔山上的云彩,——钟声响动时,绕着塔顶尖,摩着塔顶天,穿着塔顶云,有一只两只,有时三只四只有时五只六只蜷着爪往地面瞧的“饿老鹰,”撑开了它们灰苍苍的大翅膀没挂恋似的在盘旋,在半空中浮着,在晚风中泅着,仿佛是按着塔院钟的波荡来练习圆舞似的。那是我做孩子时的“大鹏”。

有时好天抬头不见一瓣云的时候听着猇忧忧的叫响,我们就知道那是宝塔上的饿老鹰寻食吃来了,这一想象半天里秃顶圆睛的英雄,我们背上的小翅膀骨上就仿佛豁出了一锉锉铁刷似的羽毛,摇起来呼呼响的,只一摆就冲出了书房门,钻入了玳瑁镶边的白云里玩儿去,谁耐烦站在先生书桌前晃着身子背早上上的多难背的书!啊飞!不是那在树枝上矮矮的跳着的麻雀儿的飞;不是那凑天黑从堂匾后背冲出来赶蚊子吃的蝙蝠的飞;也不是那软尾巴软嗓子做窠在堂檐上的燕子的飞。要飞就得满天飞,风拦不住云挡不住的飞,一翅膀就跳过一座山头,影子下来遮得阴二十亩稻田的飞,到天晚飞倦了就来绕着那塔顶尖顺着风向打圆圈做梦……听说饿老鹰会抓小鸡!

飞。人们原来都是会飞的。天使们有翅膀,会飞,我们初来时也有翅膀,会飞。我们最初来就是飞了来的,有的做完了事还是飞了去,他们是可羡慕的。但大多数人是忘了飞的,有的翅膀上掉了毛不长再也飞不起来,有的翅膀叫胶水给胶住了,再也拉不开,有的羽毛叫人给修短了像鸽子似的只会在地上跳,有的拿背上一对翅膀上当铺去典钱使过了期再也赎不回……真的,我们一过了做孩子的日子就掉了飞的本领。但没了翅膀或是翅膀坏了不能用是一件可怕的事。因为你再也飞不回去,你蹲在地上呆望着飞不上去的天,看旁人有福气的一程一程的在青云里逍遥,那多可怜。而且翅膀又不比是你脚上的鞋,穿烂了可以再问妈要一双去,翅膀可不成,折了一根毛就是一根,没法给补的。

还有,单顾着你翅膀也还不定规到时候能飞,你这身子要是不谨慎养太肥了,翅膀力量小再也拖不起,也是一样难不是?一对小翅膀驮不起一个胖肚子,那情形多可笑!到时候你听人家高声的招呼说,朋友,回去吧,趁这天还有紫色的光,你听他们的翅膀在半空中沙沙的摇响,朵朵的春云跳过来拥着他们的肩背,望着最光明的来处翩翩的,冉冉的,轻烟似的化出了你的视域,像云雀似的只留下一泻光明的骤雨——“Thou art unseen but yet I hear thy shrill delight”①——那你,独自在泥涂里淹着,够多难受,够多懊恼,够多寒伧!趁早留神你的翅膀,朋友?

是人没有不想飞的,老是在这地面上爬着够多厌烦,不说别的。飞出这圈子,飞出这圈子!到云端里去,到云端里去!哪个心里不成天千百遍的这么想?飞上天空去浮着,看地球这弹丸在大空里滚着,从陆地看到海,从海再看回陆地。凌空去看一个明白——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代。这皮囊要是太重挪不动,就掷了它,可能的话,飞出这圈子,飞出这圈子!

人类初发明用石器的时候,已经想长翅膀。想飞。原人洞壁上画的四不像,它的背上掮着翅膀;拿着弓箭赶野兽的,他那肩背上也给安了翅膀。小爱神是有一对粉嫩的肉翅的。挨开拉斯②(Icarus)是人类飞行史里第一个英雄,第一次牺牲。安琪儿(那是理想化的人)第一个标记是帮助他们飞行的翅膀。那也有沿革——你看西洋画上的表现。

最初像是一对小精致的令旗,蝴蝶似的粘在安琪儿们的背上,像真的,不灵动的。渐渐的翅膀长大了,地位安准了,毛羽丰满了。画图上的天使们长上了真的可能的翅膀。人类初次实现了翅膀的观念,彻悟了飞行的意义。挨开拉斯闪不死的灵魂,回来投生又投生。人类最大的使命,是制造翅膀;最大的成功是飞!理想的极度,想象的止境,从人到神!诗是翅膀上出世的;哲理是在空中盘旋的。飞:超脱一切,笼盖一切,扫荡一切,吞吐一切。

你上那边山峰顶上试去,要是度不到这边山峰上,你就得到这万丈的深渊里去找你的葬身地!“这人形的鸟会有一天试他第一次的飞行,给这世界惊骇,使所有的著作赞美,给他所从来的栖息处永久的光荣。”啊达文謇!

但是飞?自从挨开拉斯以来,人类的工作是制造翅膀,还是束缚翅膀?这翅膀,承上了文明的重量,还能飞吗?都是飞了来的,还都能飞了回去吗?钳住了,烙住了,压住了,—— 这人形的鸟会有试他第一次飞行的一天吗?……

篇8:《徐志摩年谱》

《徐志摩年谱》的书前冠以赵景深旧文《志摩师哀辞》,以作代序,且附有照片、手迹多幅 。编者态度严谨,行文省净;条条事实,有案可稽。不但根据志摩本人的遗著(包括日记、书信),亲朋好友的挽联、祭文和回忆文章,而且还用他人的诗文来印证史实。有的材料很僻,但也论据翔实,足可为证。如徐母何太夫人八旬寿诞启、叶遐庵的年谱等等 。

《徐志摩年谱》中保存了许多珍贵史料,对怎样评价徐志摩极有价值。但以前为一些研究者所忽视。如在济南惨案发生后,志摩在日记中写道:“外交部长是欺骗部长,中央政府是昏庸老朽的收容所。”对当时的反动政府发出了愤慨之声。“我们既不能完全一任感情收拾起良心来对外说谎,又不能揭开了事实的真相对内说实话。这是我们知识阶级现下的两难。”一语道破了他当时的处境。一九二六年,志摩在《晨报副镌》发表《列宁忌日——谈革命》一文,原文写道:“我这里收到陈毅曲秋(曲秋系陈毅同志的别号——引者注)先生寄来一篇油印《纪念列宁》,那是他在列宁学会的谈话稿……”这些都是过去谈志摩所未曾涉及的。或许由于年谱体例的限制,有的珍闻也为此书所未录,如,一九三一年,胡也频在龙华就义,丁玲无法在上海立足,要回湖南常德去暂避,沈从文便与之乔装为夫妇,结伴赴湘,当时志摩奉送了全部川资,使他们安全离沪。这些资料都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这位诗人。

陈从周在《编者自序》中写道:“我编这本书只是提供研究现代中国文学史的一部分资料,所以内容力求有据,以存其真。过后有人研究五四运动后新文学作家的话,这书对志摩的一部分多少有一点小小的帮助。我文戋戋,唯此愿望而已。”三十多年过去了,编者的愿望也已付诸实现。而陈从周早已另辟蹊径,孜孜钻研多年,成为了中国古典建筑方面的专家。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徐志摩散文集】相关文章:

名人徐志摩04-19

徐志摩《苏苏》05-01

偶然徐志摩05-07

徐志摩偶然赏析04-22

徐志摩情诗英文05-05

徐志摩诗歌有感05-10

徐志摩偶然赏析范文06-19

徐志摩诗歌赏析范文06-19

徐志摩的经典诗歌07-23

徐志摩诗残破赏析07-23

上一篇:欠条合同书下一篇:向失败的英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