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偶然原文品读

2024-05-01

徐志摩偶然原文品读(精选5篇)

篇1:徐志摩偶然原文品读

徐志摩偶然原文品读

【原文】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知识拓展 偶然为谁而写?】

在许许多多关于徐志摩的轶闻韵事流传中,偶有人谈及徐早期的一首诗《偶然》及其创作来由,当即引起争议,聚讼不休,莫衷一是。有人说是缘为志摩早年留学欧美时,结识了林徽因女士,两人成为密友,情谊非同一般。然而事与愿违,徽因后另有所属,嫁给了梁思成为妻。志摩伤心失望之余,写成此诗寄托怀抱。也有人认为此诗是徐为了另一女友--后来成为科学家任鸿隽夫人的陈衡哲而作……总之,无非出于旁人臆测之说,并非确证。倒是笔者曾由某知情人口中,得知另一段有关情节既鲜为人知,且来源有自,不妨记述于下,以作补遗。

据传30年代初,徐志摩在北平与交际明星陆小曼一见倾心,互相热恋。然而当时的小曼业已名花有主,乃是高级军官王赓的夫人。因此,他俩的恋情大受舆论谴责,为封建社会所不容。志摩一再情场铩羽,灰心丧志,于是再度出国,游学西欧,藉以逃避现实。当他漫游至巴黎时,下榻旅舍,穷愁无聊,便每晚去附近一家咖啡店消磨时间,习以为常,成为店中的熟客。某晚,他去得稍晏,小店已快打烊了。志摩占了角落一隅,一边品啜咖啡,一边举目巡视。但见座客已寥寥无几,店堂中的一挂莲瓣吊灯业已关闭,只有几盏桔红色的壁灯在静谧的空间摇曳着朦胧的`光影。这时他才发现在对面窗下,有一面戴黑纱的女郎默然独坐,意态殊为落寞。心想:一个年轻女子深夜流连茶座,莫非也和自己一样是伤心人别有怀抱么?好在西方风气开放,不必顾虑避嫌,便径自端着咖啡,走到女郎的桌边,说声“对不起?可以在这儿坐下吗?”对方只略一颔首,并不作答。由于她戴着面纱,看不真切她的容貌,但从她的体态、举止上,仍可判断这是位美丽而有教养的姑娘。志摩怀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心情,和她主动 攀谈,探问她有何心事?女郎始而保持缄默,继之渐为这黄皮肤、黑头发 的异国青年的诚挚态度所打动,终于向他敞开了心扉,娓娓说了她的一段 凄美的恋爱经历。两人虽国籍不同而遭际相似,心灵相通,不由互相同情, 相对感慨唏嘘……直到老板娘走来提醒客人该离去了,他俩才从迷惘中惊 觉,起身走出店外。呀?不知何时天已落雨了,夜色更加深沉,夜凉更加 沁人。于是一对偶然相逢的异国男女,默默伸出手来握别,然后各自朝着 不同的方向踽踽走去。自始至终,竟都忘了问及对方的姓名。

志摩回到公寓,回味着咖啡店的一幕,联系到自身屡次失意的痛苦恋 情,不禁感慨万端,辗转不能成眠,就趁着这刹时间的灵感,连夜写成了 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偶然》。

篇2:徐志摩偶然原文品读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诗歌吧,诗歌语言言简义丰,具有凝练和跳跃的特点。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诗歌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徐志摩诗歌《偶然》原文及赏析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1926年5月,乃是诗人徐志摩初遇林徽因于伦敦时所写,昔时徐志摩偶识林徽因,燃起爱情之火、诗作之灵感,一挥而就有此佳作。初载于同年5月27日《晨报副刊诗镌》第9期,署名志摩。这也是徐志摩和陆小曼合写的剧本《卞昆冈》第五幕里老瞎子的唱词。

文学赏析:对人生的呐喊,对爱与美的追求

徐志摩的《偶然》这首诗作于1926年5月,初载同年5月27日《晨报副刊诗镌》第9期,署名志摩。诗人运用多种意像将自己的人生历程融入于此,表明诗人人生中经历了太多的偶然,将偶然形象化,不仅充满情趣意味,还给读者留下了足够的想像空间。无数次偶然,无数次坎坷,无数次邂逅,似乎都显得如此平常,不必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记得也好,你忘掉构成诗人的态度。他与张幼仪的结合是偶然,与林徽因的恋情是偶然,与陆小曼的**也是偶然;他学习金融是偶然,倾心康桥是偶然,飞机失事更是偶然。这些偶然就像一根穿线的珠子。

诗句开始以“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比喻自己,表明诗人在天涯海角肆意飘忽却高洁不俗,直喻自己为下文作了铺垫,突然一转意“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给人一种舒缓气势却又耐人寻味,两人偶然的相遇就好比云与水的相遇,但都是虚幻的,短暂的相遇更能使其产生了距离的美感,却最终还是昙花一现。特别是“波心”的“心”字的用得恰到好处,意在表明及时再多么的投入和缘分或许也只是一个偶然罢了。虽然人生中充满着偶然,但我们却不能停止自己的脚步继续等待,唯有追求的永恒。正因为这次相遇只是一个偶然,所以接着说明对方应该持有的态度:你不必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这就借景抒情,充满着人生哲理,是人生中很平常的事了,更没有值得留恋的地方,同时也表明诗人的坦诚,这也只是在转瞬间消灭的踪影。

诗歌第一节运用了“天空”,“云”,“水波”等形象的实物比喻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天空的一片云投影在波心也反应出诗人的内心活动以及心里特征,表明其爱与美的追求。还运用了“投影”,“消灭”两个动词更显示出其偶然的因果关系,投影是虚幻的就必将导致彻底消灭,最终从偶然相遇转化到消灭了的踪影,踪影又与投影形成对应关系。另外诗人将诗歌中的主人公“你”和“我”也清楚的表现出来了,说明“你”和“我”的两个主体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虽然在这个联系中存在感情的依托,但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这里起到一个波浪转折的作用,意在表明虽然是偶然与你相遇似乎还是比较融入但却因为最终踪影的消灭,所以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最后说明其原因。而在“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中存在着更进一步的关系,讶异没有必要,欢喜更没有必要,中间用一个“更”字联结恰到好处,说明诗人一再压抑自己的兴奋而还在奉劝对方不要讶异和欢喜过早了,表明诗人明白自己的人生处境而不想伤害对方,因为“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同时可以看出人生不是又自己可以主宰的,任何美好的事物都要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既然是偶然的事物就一定是转瞬间的事物,我们一定要加倍珍惜这个事物。

诗歌第二节以“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将你我两个主体同时拉在一起,在黑夜的背景下,在海的渲染下,“你”的突然出现,似乎让我在黑夜的海上不再孤单不再寂寞,“你”的出现更使我获得了感情的寄托。但即使是这样,却我们只是人生旅途中的匆匆过客,因为: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在这种偶然的.必然情况下发生的相遇,就像一次上帝的眷顾,情剧中的故意情节,在同样甘受寂寞孤独的相遇最终还是会因为我们彼此的方向不同而彼此错过,说明在人生方向上的选择往往是充满着戏剧化的,是不会永恒的。在此处戏剧化的安排一个与我相对应的主体的你,说明诗人对爱情等的追求和向往,但因为选择的方向不同我们彼此擦肩而过,或许彼此留下了一个会心的微笑甚至在彼此留恋着对方,但终究在黑夜的海上的背景下因为方向的选择而错失美好的事物无可奈何,顿时诗人一种失落的情感流露在心间,最后奉劝自己:“你记得也好,你忘掉”,这里起到一种安慰自己的作用,告诫一种人生哲理:很多时候何曾不只退一步想呢?同时承接上文“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诗歌第二节运用了“黑夜”,“海”,“光亮”等形象的实物比喻使诗歌更加生动,具体。也运用了“相遇”,“交会”等相对应的动词,直接承第一个情节将第二个情节拉得更近,由云与水的远距离直接转入你与我的近距离,由白天转入黑夜,由水波转为海,完全是上一个情节的更进一步升华。你我即使距离再近或许也因为外部的因素而阻止我们的继续相遇,在人生茫茫无边的大海上,即使情节安排得再好,环境安排得再好,心与心的艰难交融也最终成为一个泡影,消失在大海深处。我们都有属于自己的方向,在偶然相遇中互放的光亮也只是一时的不是永恒的事物,因此诗人告诫自己不要盲目回忆过去,要赶快走出阴影,记得也好,你忘掉,这里也是诗人的感情变化条件,中间用一个“最”字联结,说明诗人以信心的态度渴望走出人生的低谷奉劝自己要忘记掉偶然的事物而迎接新的曙光,这是现实的无奈,人生的无奈。面对“记得”与“忘掉”的两难选择,选择了后者,人生何不是如此呢?

通过诗歌的全文不难读出所描述出的两个情景,语言生动,形式完美,情节波浪起伏,给人以无穷的想像空间。诗歌前后两节相互对应,读起来朗朗上口,耐人寻味。从表面上去看是一首爱情诗歌,仔细去品读,却更加有味,给人越读越有味的感觉,蕴涵了深层的人生哲理和人生感悟,不乏一篇经典名作。新月诗人陈梦家也认为:“《偶然》等几首诗,划开了他前后两期的鸿沟,他抹去了以前的火气,用整齐柔丽清爽的诗句,来写那微妙的灵魂的秘密。”同时将平常熟悉的意象穿插于整首诗歌中并将诗歌的两个主人公融入到意境中,仿佛一部戏剧片,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诗人采用两两对的事物将其矛盾化,可谓匠心独运的写作手法将其动静结合。偶然的相遇或不再来临,但我们是否应该懂得更加珍惜美好的时光,随着诗人感情的变化无不表现和谐之美。随着我们对新事物的认识,感悟也会随着逐渐加深,因为人总是在不断认识实践中前进的。

仰望星空,天空还是原来的天空,但是因为我们的命运不完全由自己掌握,在充满挫折中总是遇到或多或少的偶然,既然是偶然,但我们必须得意识到最终的结果,清楚自己所处的环境,不管是天空的一片云还是黑夜的海上,在不伤害对方的同时还要奉劝自己,在奉劝对方的同时还要看到自己的方向,何不在得不到的情况下忘掉呢,毕竟彼此的交会也留下过光亮。

篇3:浅谈徐志摩的《偶然》

生命本是由一串偶然与必然的事连结而成的, 没有人会有相同的命运,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有一些美丽又难忘的邂逅, 但有谁能把曾经美丽又飘然而去的伤感和留恋, 能把抽象的“偶然”, 能把内心的挣扎、思潮、矛盾, 如此自然、准确的用诗的语言表达?也许只有他——一个信奉“我爱, 故我再”一个在茫茫人海寻找唯一之灵魂伴侣, 一个为爱而生又为爱而死的人。他就像其在《再别康桥》里所说, 这么悄悄的来, 有这么悄悄的走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 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读者。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 我有我的, 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偶然》这首诗, 在徐志摩诗美追求的历程中, 有一些独特的转折性意义。此诗在格律上匠心独具, 它深深地体现出新月派诗人提倡的“建筑的美, 音乐的美, 绘画的美.”首先它篇幅较短, 但是结构整齐, 分上下两节, 格律对称.长短句夹杂, 音律和谐, 音韵感强, 在格式的安排上严谨中不乏洒脱, 读起来徐徐从容, 委婉顿挫而朗朗上口, 不愧为一篇佳作。

除此之外, 全诗句句衔接紧密, 任何地方都不能有任何改动, 可谓多一字则显太弛, 少一字则显结构太紧。这也许就是诗评中所谓的“张力”。因此它给人的感觉不是静止的, 而是寓动于静的, 不是死板的而是生动活泼的, 不是苍白的, 而是饱满深刻的.正如诗的上半部分, 我想它吸引读者的除了那富有深刻寓意的内容, 意象交织的层次, 还有那如梦如画的自然感觉.那是一幅“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画面, 诗歌“绘画的美”正表现于此.全诗上半部分仅用前两句就把云儿飘来又飘去及其倒映于波心的那美丽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画面动态的美感跃然纸上.不仅如此, 从后两句“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来看, 很明显这里的云与水都有着不同的意象, 他们也许指代这生命中一些偶然邂逅的双方, 也许指代着人与自然的某种状态.云是随风来去的, 不由自主, 而湖水是静止于陆地的, 他们的相聚也许美丽, 但终究短暂, 注定无法摆脱分别的结局.因此, 诗人告诉我们, 不须为这些生命中无法把握, 无可追随, 无法长久的美丽执著不前, 对待它们因该潇洒的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值得追求的是属于自己的真正的美丽。这是果, 而“转瞬间消灭了踪影”这是因, 又因有果, 有条与理, 有张有弛。但在这部分中始终有一个词让我很不理解, 这就是本诗的第二句话“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云与水的关系应该是转瞬即逝的, 它们再次相遇的机率何其微小, 而偶尔则是表示频率的副词。我是否应该理解为作者潇洒的同时对这份美丽仍十分留恋?是否在他心灵深处仍然期盼再次相会, 剪不断的渊源, 理不清的头绪, 因此他选择用偶尔而不是偶然呢?这让我不得不联想到作者与林徽因女士之间的传奇般的过往, 也许诗中还隐喻着对挚爱的留恋和他内心深处的情愫。但这仅仅是我个人的猜测, 是对这个动人故事的理想解读。记得艾青曾说他“擅长的爱情诗, 不一定是事实生活的表现, 只是想象着自己保举自己做情人, 如西方诗家一样。”朱自清也说“他的情诗, 为爱情而咏”这在本诗的上半部还体现得比较隐晦。我们也可以把它单纯的理解为自然, 但诗的下半部分则归结到了作者最擅长的方向“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所谓相逢即是来自不同的方向, 渐渐的接近, 直至走到一起又渐渐得走远。一个准确的相逢把画面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的动感描绘得淋漓尽致。而从句法上分析下一句“你有你的, 我有我的, 方向。”诗中“你”“我”因各有自己的方向在黑夜笼罩下的海上偶然相遇, 交会的瞬间放出光芒, 但却擦肩而过, 各奔东西。两个完全相异, 背道而驰的意象。“你有你的”和“我又我的”恰恰统一包蕴在同一个句子里, 归结在同样的字眼——“方向”上, 句子结构整齐, 表意严谨, 几乎在每个字, 每句诗的角落都能找到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你不必记起, 最好你忘记.”两分句是递进的关系, “不记起”和“忘记”之间是有区别的, 不记起只是暂时不提及而忘记是把这刹那的美丽全部抹去, 能看出诗人的洒脱, 对待相遇又相离的暧昧情愫, 它不仅理智而且明智。他把相逢的场景铺在海边的夜空之下, 银色的月光漫过沙滩, (我们假设那是一个有月亮的晚上) 夜是滋长欲望的沃土, 人们的心田为夜而更显寂寞, 环境本身就孕育着神秘又朦胧诱惑, 在如此诱惑之下的美丽邂逅, 更会是热烈又难忘的。我想诗人是有意用环境衬托人的心情, 在如此挣扎中告诉人们, 再美丽的诗再美丽的梦都是可遇而不可拥有的, 就象这黑夜的海边逝去的灿烂, 这似乎不只是作者自我的总结, 而是对人生的感悟。但诗的最后一句没有承袭上半部分告诉我们如此选择的原因, 而把“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告诉读者, 这样的光亮必将成为永远难忘的回忆长伴人生。单个句子的理解都没有错, 但通篇来看却总是矛盾的。是“矛盾”, 也许矛盾才是作者的心里最真实的写照。他欲迎还拒, 处处洋溢着欲罢不能的感受, 使得原本复杂的诗更复杂, 也因为复杂才更让人难忘, 更有艺术的魅力。

茅盾曾说:“我以为志摩的许多披着恋爱外衣的诗, 不能够拿来当作单纯的情诗看的;透过那恋爱的外衣, 由他的那个对于人生的单纯信仰。”是的, “在他柔丽清爽的诗句中, 给人总是舒快的感悟。”徐志摩是伟大的, 在他的诗中浸透着他的影子, 他是诗的影子, 也是生活的影子, 爱的影子, 影子是不会脱离本体而消失的。因此, 有诗人们就会想到他, 有生活人们就会想到他的警示, 有爱, 就有他在。他云游永远不归, 但人们却“无尽的盼望, 盼望你飞回!”

摘要:此诗内容上寓意深刻, 层次上意象交织, 且有着如梦如画般的自然感觉, 是徐志摩诗中的佳作。全诗充满张力, 因此它给人的感觉不是静止的, 而是寓动于静的, 不是死板的而是生动活泼的, 不是苍白的, 而是饱满深刻的.充分体现了新月派诗人提倡的“建筑的美, 音乐的美, 绘画的美”。

篇4:偶然 徐志摩

徐志摩经典爱情诗《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映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篇5:徐志摩诗句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惊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赏析:

徐志摩这首《偶然》,很可能仅仅是一首情诗,是写给一位偶然相爱一场而后又天各一方的情人的。不过,这首诗的意象已超越了它自身。我们完全可以把此诗看作是人生的感叹曲。人生的路途上,有着多少偶然的交会,又有多少美好的东西,仅仅是偶然的交会,永不重复。无论是缠绵的亲情,还是动人的友谊,无论是伟大的母爱,还是纯真的童心,无论是大街上会心的一笑,还是旅途中倾心的三言两语,都往往是昙花一现,了无踪影。那些消逝了的美,那些消逝的爱,又有多少能够重新降临。时间的魔鬼带走了一切。对于天空中的云影偶尔闪现在波心,实在是“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更何况在人生茫茫无边的大海上,心与心之间有时即使跋涉无穷的时日,也无法到达彼岸。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方向,我们偶然地相遇,又将匆匆地分别,永无再见的希望。那些相遇时互放的“光亮”,那些相遇时互相倾注的情意,“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上一篇:高一关于母爱的优秀作文600字下一篇:烂柯山雨景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