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诗歌有感

2024-05-10

徐志摩诗歌有感(精选8篇)

篇1:徐志摩诗歌有感

徐志摩诗集读后感

(一)在转瞬即变的时空里,在人生无以反复的过程中,徐志摩打败了时间的文字、声音和表情,创造无数经典,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唤醒了我们曾经的那份纯真和对世间的幻想‥‥‥

初识徐志摩还是那首诗“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时的我还是一个不懂世故的懵懂小男孩,望着如此洒脱的诗句,内心也不禁泛起涟漪,那是一种天性的思想泛滥,使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如今再次观赏这部作品,却发现那时的徐志摩少了份纠缠,多了些许奔放,浅露离别的忧伤,显现了浓浓的浪漫情愫,他把浓郁的离愁深埋心底,用寥寥几笔点化得淡雅、飘渺,全诗显得飘逸而空灵,激起我对大学生活的深刻怀念,对职工生涯的无限憧憬。如果你觉得徐志摩对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贡献仅此而已的话,那么只能说明你眼界低见识短了。

前不久,在空暇时间有幸拜读了徐志摩的《偶然》一诗,全诗短短几十字,深切的表达了诗人对偶遇之人的喜爱,却又无可奈何而引发感叹。由于受英国浪漫主义诗风的熏染,所以徐志摩的浪漫纯正而不轻佻,高雅而不低俗,他的诗歌柔美、清丽、音韵和谐,表达了他对爱情、自由和美的追求。每每读起他的这首诗歌都会激起我对美的无限追求,对偶遇的深切渴望。对于二十岁正直青春年少的我们而言,正处于抉择的时段,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发现美,只有拥有发掘美的眼睛,才能发现美,追求美,才能,感受美。对美的发现与创造源于对生活的向往与热爱,徐志摩面对愤怒,没有咆哮,没有慷慨高歌,甚至没有希望和恐惧,有的只是淡然洒脱的文字、迷惘的微笑、沉沉的静视和对自然的依恋。用他的才能与行动告诉我们面对不如意的事需冷静,乐观,要豁达。

徐志摩的作品使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对我而言,还是偏爱他的诗歌,他的浪漫主义,每每翻阅他的作品都会有不一样的心境和感受,无论是他的为人还是作品都足以给我上一辈子的人生哲学。

徐志摩以彼之细腻的心理捕捉,赋我缠绵的情感体会;

以彼之行云流水的写作风格,赋我酣畅淋漓的心灵洗礼;

以彼之坦诚的语句,无畏的呐喊,赋我对人类精神的深刻思考。

‥‥‥

可惜,天才的诗人只在人世间短暂的停留,他的出现虽似一颗倏然划过的流星,轻轻的来,又悄悄的走,但却折射出奇异的光芒,留下为之动容的作品,留下令人陶醉的浪漫主义情怀,叫人怀念,令人难忘,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徐志摩诗集读后感

(二)徐志摩的诗既没有郭沫若的奔放,亦没有闻一多的深沉,有的是飘逸、空灵,如潺潺溪水,如清风明月。他的大部分诗作没有愤怒,没有呐喊,没有慷慨高歌,甚至也没有希望和恐惧,有的只是迷惘的微笑、沉沉的静视和对自然的依恋。他追求的就是一种宁静、和谐、无冲突的美的境界,表达的就是经过理性筛选、过滤了的情感。他总是将那种浓得化不开的情感给以稀释,以防其“杀”了诗的美感。如《再别康桥》,诗人将那种浓郁的离愁点化得淡雅、缥缈,将离别时那种沉重的心绪藏于心底,使全诗显得飘逸而空灵。“再别”本包容着十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但这种复杂的情感化为诗时,则从头至尾表现出对自我的压抑,对情感的克制。如“轻轻的”一连用了三个,含蓄委婉地将诗人心头的沉重、依恋曲折地表达出来。在整个诗中,没有因难以割舍的别情而潸然泪下,更没因理想的破灭而号啕痛哭,弥漫全诗的只是淡淡的忧伤,悠悠的惜别,内含不尽之意。这正是情感经过理性的洗礼后所能达到的一种诗歌境界,所以有着永久的生命力。

徐志摩的诗歌比较含蓄,但不流于晦涩。从总体上看,尽管徐志摩在诗歌中反复吟唱其单纯的信仰:爱、自由与美,但他并非对此进行赤裸裸的、粗暴的呐喊,而是将之寄托于对雪花、康河、婴儿等美好形象的礼赞中。《黄鹂》中第二节:“等候它唱,我们静着望,/怕惊了它。但它一展翅,/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它飞了,不见了,没了/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实写黄鹂,虚写诗人的感觉:感叹春光、火焰,热情,一闪即逝。把展翅飞走的黄鹂与春光、火焰、热情联系起来,显得含蓄而又深沉。《山中》写“我”在庭中月下思念山中的恋人,但诗人却不直接去抒写对恋人的思念,而从对山中光景的关心写起;不直写“我”想去见恋人,而是化一阵清风,将针叶青松吹落在情人的窗前,轻轻地不扰乱她的睡眠。这种构思含蓄地将对恋人无微不至的体贴、甜蜜的思恋全都表现出来了。《再别康桥》中,诗人不直言自己对康桥的无限深情和依恋,而只是恣意渲染康河的美景,只说自己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水草。”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徐志摩诗集读后感

(三)很久以前,就喜欢上了志摩的诗。

记得那是一个青春萌动的季节,一个人坐在家里的楼顶上看书,看到了这样的一段: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

--纱扬娜拉。

就是在那个瞬间我爱上了这首小诗,也是在那时开始,知道了志摩,知道了他的诗集。

读者眼中,志摩只是执着于爱情。我不否认,志摩的诗有太多的爱情,就如前面的《纱扬娜拉>>.但这并不是他的全部。打开《徐志摩诗集>>,你会发现,一样有许多的诗不是爱情的。《破庙>>中“千年万年应该过了,只记得那凶恶的神道,忘了,我现在的破庙”传出了志摩对祖国的忧对当权者的恨。而《望月》却表达出了他对生活的思考。

品读志摩的爱情诗,能够一起品味志摩那丰富而细腻的感情。在他的爱情诗中,我们的感情随着他时而的激情澎湃,时而的婉转流长。也是在读了他的爱情诗后,我的感情观脱离了高中的幼稚,才能更好的理解爱情的意义。

读志摩的忧国诗,我能明白那时的中国,明白那时的世界的情形。他没有直接把祖国写出了,但他用暗喻的方法,写出了当权者的黑暗,写出了百姓的流离心酸。对祖国的爱,对家乡的恋,志摩没有用最通俗的文字表达,而在那些看似没有关联的词语中,却有着他浓烈的情节。

而读志摩的生活哲思诗,我们又能看出一个对生活观察细腻,对生活充满希望和矛盾的诗人。从他的诗中,我们能看到一棵小草的悲喜,能看到一条小河的清纯。是他的诗,让我更加注意生活中的细节,让我用一颗更成熟的心去生活。

诗,许多的人不喜欢,更有许多的人不理解。我不敢说我很懂诗,但我很喜欢诗。无论古诗还是现代诗,我喜欢诗中简洁而优美的语言,喜欢他处出透出的哲理。诗,能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如果可以,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和我一样,看诗,品诗,从诗中学会生活,从诗中学会为人,甚至,从诗中学会爱国。

篇2:徐志摩诗歌有感

海,我不歌咏你的阔大,

**,我不颂扬你威力的无边;

但那在雪地里挣扎的小草花,

路旁冥盲中无告的孤寡,

烧死在沙漠里想归去的雏燕------

给他们,给宇宙间一切无名的不幸,

我拜献,拜献我胸胁间的热,

管中的`血,灵性里的光明;

我的诗歌------在歌声嘹亮的一俄顷,

天外的云彩为你们织造快乐,

起一座虹桥,

指点着永恒的逍遥,

在嘹亮的歌声里消纳了无穷的苦厄!

篇3:徐志摩诗歌的语言艺术

他的诗有自然天性的飘逸轻灵, 又有浪漫情调的恣意汪洋的呈现;既有闻一多所倡导的“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的底蕴与光彩, 又有多种诗歌体式的探索与创新。徐志摩的“优秀的诗章已经构成二十世纪中国诗库里最动人的风景之一”。朱自清说过:“中国现代诗人当首推徐志摩与郭沫若。”矛盾则称赞他“是坦白的、天真的、热情的、肯放声大叫的诗人。”

徐志摩诗歌的语言艺术形式, 有其多方面的独特形态和特异色彩。

一.优美精致的词藻玲珑剔透的诗句

先看诗人的抒情名作《沙扬娜拉》。此诗作于一九二四年偕泰戈尔赴日讲学之时, 徐志摩告别日本女郎, “赠日本女郎”的题诗: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 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沙扬娜拉”是日语“再见”的意思, 诗人与日常用语“再见”为题, 巧妙地捕捉了生活中最常见的镜头, 极为生动地写出那一瞬间的感受。

起句中“最是那”三字, 写出了“温柔”的“一低头”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 突出了日本女郎温柔低头的动人形象。接下来诗人选择美好的事物, 运用形象的比喻, 热情地赞扬了她们:妙龄少女低头道别的羞怯姿态, 比作一朵在凉风中摇曳多姿的水莲花。以花喻人, 并不鲜见, 但在这里, 水莲花洁白素雅的形象同美丽纯真的少女形象, 相互映衬, 给人以美感。

诗的第三句、第四句又起一波:“道一声珍重, 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这看似平淡的句子, 诗人用匠心独具的重叠反复和移觉通感的手法, 再现软语柔声, 反复吟咏的情状, 这叮咛, 这嘱咐, 蕴含着几多“忧愁”, 几多“甜蜜”, 几多眷恋。对立而统一的“甜蜜的忧愁”, 缠绵悱侧, 叫人销魂!真切传神地写出了女郎那难摹的“心语”, 我们仿佛看到了她那眷怀依恋难以割舍的感情。最后一句短行收束, 直录日语, 舒缓清新, 自然天成, 令人有如闻其声之感;而且音调浏亮, 韵味深醇, 余音袅袅。

全诗虽只有五行四十八字, 内容却很丰富, 日本女郎与朋友告别时娇羞答答、含情脉脉的神态, 低头鞠躬的优美动人风姿, 通过形貌———“象一朵水莲”、神态———“温柔娇羞”、动作———“道一声”和具体的言辞———“珍重”“沙扬娜拉”及内心的感觉——“蜜甜的忧愁”, 都得到了十分真切的表现。全诗五行分列, 经过诗人对诗句声调的精心布置:“最是那……温柔”、“不胜……娇羞”, “珍重……忧愁”, 平仄有致, 念起来高低错落, 产生了回环往复的韵律。加之词藻优美精致, 定格了一个令人过目不忘的特写镜头, 既再现了日本妇女的民族性格, 又把离别时双方那“甜蜜的忧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成功的抒发了一种恨别伤离的情愫。《沙扬娜拉》也因而成了“一座玲珑剔透的水晶雕塑”。

醇厚而真挚的情感, 需要充满诗情画意的笔墨来表现。“艺术的问题, 就是生命的问题。艺术与生命是互为因果的。”真艺术只能是真生命泉水的奔涌, 艺术的贫乏归根到底是生命的贫乏。同样, “人生的贫乏必然导致艺术的贫乏, 而丰富美好的人生, 自然会绽出实体美, 这种美最终将影响我们对永恒的概念。一颗充满活力的树必将丰盛多产:或者枝叶繁茂, 或者硕果累累;同样, 充满自我意识的人生, 必定有他思想上的结晶, 那就是艺术, ……因此要丰富、扩大、繁衍、美化你们的生活, 最主要的要赋予他精神上的意义, 这样艺术就会随之而来了。”

徐志摩是一个思想驳杂的诗人, 他的诗歌理想是个人的性灵得到最大自由的发展。在大自然温馨的怀抱里, 他仿佛一个天真无邪的孩童。他曾说:“我是一个信仰感情的人”, “我是一只没有笼头的马”, “我不知道风是在向哪一个方向吹”。他的诗常常善于通过一个新颖的比喻, 或一个小小的场景, 表现一缕情思、一点感情的波澜, 亦或某种飘忽不定的意念, 慑人魂魄, 动人心弦。这不但得力于对诗歌形式的精巧圆熟, 而且与语言的轻盈柔和的动人韵味是密切相关的。

二.和谐流畅的章节轻快回环的音韵

抒情诗应用它章节的波动和美妙的旋律, 引起读者感情的震动。一首优美动人的抒情诗, 不仅表现在它丰富深厚的抒情内容上, 而且还应该表现在声律上。节奏感和音乐美是诗的生命, 一首诗就是一支完整的乐曲。“一首诗应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部分与部分的相连, 部分对全体是有比例的一种东西;正如一个人身的秘密是它的血脉的流通, 一首诗的秘密也就是它的内含的章节的匀称与流动。……明白了诗的生命在它的内含的章节的道理, 我们才能领会诗的真正的趣味。”在柔和多情的抒情曲《沙扬娜拉》中, 把普通的离别之情表现得细致入微, 诗人用的是长短句相间的诗句———第一、三、五行短句, 二、四行长句。平仄搭配的章节, 使诗的章节抑扬顿挫, 声调循环往返。加之“珍重”一词的反复运用, 全诗仄起平收, 一韵到底, 成功地抒发了离情别绪, 绘声绘色地描绘了一个呼之欲出的人物。徐志摩认为“新格式与新音乐”是诗的形式美的要领, 诗“与美、音乐与美术是同等性质的”, “要真正的鉴赏文学, 你就得对于绘画音乐, 有相当心灵上的训练。……研究文学的人, 更不应放弃了这两位文学姊妹———绘图与音乐, 前者是空间的艺术, 后者是时间的艺术, 同样是触着心灵而发的。”这与闻一多倡导的诗的音乐美、建筑美、绘图美、是有异曲同工之处的。

在《再别康桥》里, 诗人采用每节换韵的方式, 使旋律跌宕错落。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 写出了诗人面对如少女般轻灵的康桥“不忍高声语”的情态, 为全诗定下了轻柔缠绵的抒情基调。诗的结尾, 只将第一节的诗句稍稍变动了几个字, 在格调上保留了原来的旋律和节奏, “悄悄的”“作别西天的云彩”, 更深切地表达出对康桥美景的无限眷恋。这样首尾应和, 形式完美, 进一步深化了离别情绪。诗的中间五节同样感情柔和, 明丽飘逸;每节两句, 每句两行;不拘一韵到底, 而是每节换韵, 轻盈而自然, 分别用ang、ao、ong韵, 明亮欢快;首节、尾节用舒缓、沉静的ai韵。全诗错落有致的节韵变化, 使诗歌音乐性的审美意蕴光彩大增。这也是诗人对中国现代诗歌的突出贡献。

正是因为徐志摩诗歌的音乐性, 才使白话新诗在一些读者中扎下根来。“过去的许多读书人, 习惯于读中国旧诗 (词曲) 以至读西方诗而自己不写诗的 (例如林语堂等) 还是读到了徐志摩的新诗才感到白话新体诗也真像诗。”

虽然徐志摩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倡导新格律诗并形成新格律诗派, 但与派内其他人相比, 性情浪漫的徐志摩又显示出他的与众不同之处。一方面, 他对新诗的音乐性格外重视, 这在他的诗论中曾多次提及;另一方面, 他又不呆板地拘泥于格律形式, 诗作总以更好地表现诗人内心的情感波纹为目的。“什么半成熟的未成熟的意念都在指倾间散作缤纷的花雨。”在《猛虎集·序》中, 徐志摩这样说过:“我的笔本来是最不受羁勒的一匹野马, 看到了一多的谨严的作品我方憬悟到我自己的野性;但我素性的落拓始终不容我追随一多他们在诗的理论方面下过任何细密的工夫。”这是诗人的自谦。实际上, 既注意音节的整饬, 而又不完全为格律所拘, 这正是徐志摩的独到之处———诗形随着情景的不同而变换, 节奏、音韵谨严而富于变化, 诗形工整又摇曳多姿。

尤其是作者二十年代中期以后的诗歌, 侧重于纤纤性灵、特别是爱情心理的描绘抒发。形式上开始趋于整饬、纤细、优美, 内容上开始丧失从前个性扩张、感情冲动的火气, 而退回内心, 专注于性灵。闻一多称赞诗集《翡冷翠的一夜》说:“这比《志摩的诗》确乎是进步了——一个绝大的进步。”从这个评论, 我们可以感觉到诗人在性灵抒发的散漫形式基础上开始倡导新格律诗了。

三.匀称整饬的结构柔和轻盈的旋律

作为一种艺术, 诗是自足的, 拥有独立的审美品格;作为一种艺术, 诗必须是审美的, 必须而且只有以美学力量来发生效力。徐志摩的诗流丽华美, 清韵婉转, 有如一阵轻风穿过春天的花园, 留下散在空气中美的足迹;仿佛黄鹂在林中的呼唤, 释放着生命的朝气与光彩。徐志摩的诗能在现代新诗上写浓墨重彩的一笔, 首先是诗人真挚的感情自然地流露于笔端;其次是诗人表达的“空泛的向往”曾是“五四”时代许多青年的共同心声;其三是诗人与闻一多为代表的格律诗派追求的诗形———旋律柔美、体式多样、结构匀整。

我们先看诗人的《她在那里》:

她不在这里,

她在那里:———

她在白云的光明里,

在澹远的新月里;

她在怯露的谷莲里,

在莲心的露华里;

她在膜拜的童心里,

在天真的烂漫里;

她不在这里,

她在自然的至粹里!

全诗结构均称整齐。首尾两节形式上回环呼应, 内容上一隐一现, 一唱一和。中间三节音节一致, 排列统一, 从形式到内容, 一唱三叹, 既是第一节的展开, 又是最后一节———诗情升华的奠基。在旋律上, 第一节用短句, 明快简洁, 流丽清脆;其余四节用长句, 清歌曼吟, 娓娓道来;且全诗一韵到底, 平起仄收;最后一节升华意境, 收束全诗, 余韵无穷。这正是“从心灵暖处来的诗句”, 这更是从“性灵暖处来的”天使!因为“我们不要狂风, 要和风, 不要暴雨, 要细雨。”

我们再看诗人的《运命的逻辑》。全诗乍看是不均整的。其实, 这形式上的参差不齐, 正是诗人苦心经营的内在的———内容的需要来的均整:第一节四句, 首尾用长句, 中间用短句, 造成“她”在舞厅中“一羽惊人”的气势;第二节的四句总体看音节数量与其它两节相似, 却把两个短局置于一二句, 三四句用长句, 这样处理机构, 一二句突出“她中年时的境况———出卖了资本和灵魂, 而原委用三四句慢慢道来;诗的第三节, 诗人有意把长句置于第一行和第二行, 长容量的句式蕴含着“她”虽然短暂的一生的“漫长”悲苦, 语气上舒缓沉重, 映衬老态龙钟的“她”有气无力的形象。接下来的两个短句, 每句七字, 前五字仄声, 后加两个平声, 前急促而后高扬, 杜鹃啼血似地给了人们一个警醒:青春几何, 人生几何, 若不自重, 恶于魑魔!

徐志摩注重诗形。除了长诗, 一般都分节, 每节诗形严整、匀称, 而诗中诗行排列的高低长短, 又都得凭诗感有一定的考虑。如前所引的《小诗》、《她在那里》等, 都是如此。

徐志摩的诗歌最讲究音节的营造。他认为:“诗的真妙处不在他的字义里, 却在他的不可捉摸的音节里。”“完美的形体是完美的精神唯一的表现。”音节的营造并不是无目的的无灵性的粗暴的“拘拘的在行数字句间求字句的整齐”, “行数的长短, 字句的整齐或不整齐的决定, 全得凭你体会到得音节的波动性。”这里, 徐志摩把“字句的整齐 (那是外形的) ”与“音节的和谐 (那是内在的) ”严格区别开来, 说明了诗的“音节化 (那就是诗化) ”不等于字句的整齐。“实际上字句间尽你去剪裁个整齐, 诗的境界离你还是一样的远着。……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说, (正如) 字句的排列有恃于全诗的音节, 音节的本身还得起源于真纯的‘诗感’。”诗人是这样实践并取得成绩的。诗人的许多诗作, 也是恪守整齐划一的原则下, 构成颇具诗感的“变体”诗形, 甚至连押韵也宽松得很。

篇4:徐志摩诗歌漫谈

关键词 徐志摩 《再别康桥》 桃花源 浪漫主义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成就是在性灵、意象、音律三方面,也可以说,他的诗作在艺术上具有这三大特色。而且,这三者在他诗中实际上是不可分割地统一在一起的:性灵的,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意象来体现,意象,也需要通过音乐美这个重要的方面去完成。它们共同构成了徐志摩诗歌艺术的整体,使他的诗不仅在艺术上享有较高的地位,而且给中国新诗的发展带来了某些有普遍艺术的经验,作出了其他一些诗人未能作出的贡献!

而《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经典之作。它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这首诗充分表现出了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下面我们就通过《再别康桥》来分析一下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点。

一、徐志摩诗的浪漫主义色彩

代表徐志摩艺术成就的,就是以《再别康桥》为代表的抒情诗。如诗人自己说,它们是“从性灵暖处来的诗句”。陆小曼在《云游》序言中说:“有些神仙似的句子看了真叫人神往,叫人忘却人间有烟火味。”这些神仙似的句子正是来源于他的浪漫情怀。

徐志摩出身富裕商人家庭,早年留学美国后又到英国,深受西方浪漫主义的影响,要“诗化生活”。表现在作诗中就是想象丰富,比喻生动。在《再别康桥》中,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溶化进了悄然别离时刻那些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的“夕阳金柳,波光艳影,潭映彩虹,恰似旧梦”,因此诗人要在“康河”的柔波里,“甘愿做一条水草”。正是诗人真挚热烈的浪漫主义个性,形成了全诗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一)造境中充分体现了诗人的理想主义浪漫情怀

近代美学家王国维说文学作品“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这里所说的“造境”,实际上就是指浪漫主义创作,也就是说,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着重表现理想。尽管现实主义创作也表现理想,但现实主义的理想主要是通过对客观现实的描绘流露出来,而浪漫主义的理想则是作为描写对象而存在,就象诗人的《去吧》那首诗,它的浪漫主义的理想就是做为描写对象存在。

(二)一首《再别康桥》,把徐志摩热烈、真挚、轻柔、细腻又略带飘逸的浪漫主义个性,作了充分显示,给后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只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徐志摩就是这样用含羞草般的触觉和婴儿般的情感去感知爱情的,是他的单纯的爱情观给他的诗作注入了浪漫的气息。虽然这种浪漫不能成为现实,但是徐志摩那炽热与细腻的情感,在诗行中随着康河静静地流淌。

(三)对诗歌意象的苦心经营和有些带有刻意性质的追求

他实擅长于在生活中捕捉形象,而且善于在生活中发掘诗趣,并使生活的形象与诗歌的意趣融会到他的作品里,从而构成较高的美学境界。

二、《再别康桥》体现出的新月派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文學是语言的艺术。诗歌是社会生活高度集中的形象反映,又是作者丰富感情的结晶,因此,它必须以高度精炼而又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深广的思想内容。徐志摩在诗歌理论上同闻一多、朱湘等人一起倡导新格律诗,努力探求“新格式与新音节”的发现。新诗格律化提出新诗应具备“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徐志摩的诗最大限度地挖掘并利用白话本身的节奏感,创造出音乐的旋律。所谓“节奏”,即相当于音乐中的节拍。在诗词中, 语音的起伏、高低和升降等特点,决定着音节的疾徐和长短;而把平仄不同的声音有组织地排列起来,使之具有间歇,显示强弱,这就是“节奏”。徐志摩的这种有节奏的诗读起来的确有诗的美感。

(一)绘画的美

所谓绘画的美,是指诉诸视觉形象的“词藻”的选择和使用,能充分体现我国象形文字在状形绘色上的特点,富于色彩感。

(二)音乐的美

所谓音乐的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指音节朗朗上口,错落有致,具有诉诸听觉形象的那种音节美和旋律美。

(三)建筑的美

“建筑的美”也属于视觉形象,它主要指的是诗的形体结构,强调“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造成有规律的匀整或参差。

参考文献:

[1]孙小兵.文学作品赏析—中国现代文学[J].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3:19

[2]宋炳析.徐志摩作品赏析[M].海南出版社,1997,9:11-12

[3]吴奔星.徐荣街.现代抒情诗讲选[M].江苏教育出版社, 1985:100

[4]王迅.论徐志摩诗歌意境的空灵[J].美丽水学院报,2006,2

[5]葛玮华.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3)

[6]徐志摩.《诗刊》.《徐志摩全集》:第4卷集外文集[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07:524

篇5:徐志摩诗歌《谢恩》

谁不曾和着悲哀吞他的饭,

谁不曾在半夜里惊心起坐,

泪滋滋的,东方的光明等待——

他不曾认识你,啊,伟大的天父!

(二)再译

谁不曾和着悲泪吞他的饭,

谁不曾在凄凉的深夜,怆心的

独自偎着他的枕衾幽叹——

篇6:《默境》徐志摩诗歌

我友,记否那西山的黄昏,

钝氲里透出的紫霭红晕,

漠沈沈,黄沙弥望,恨不能

登山顶,饱餐西陲的菁英,

全仗你吊古殷勤,趋别院,

度边门,惊起了卧犬狰狞。

墓庭的光景,却别是一味

苍凉,别是一番苍凉境地:

我手剔生苔碑碣,看冢里

僧骸是何年何代,你轻踹

生苔庭砖,细数松针几枚;

不期间彼此缄默的相对,

僵立在寂静的墓庭墙外,

同化于自然的宁静,默辨

静里深蕴著普遍的义韵;

我注目在墙畔一穗枯草。

听邻庵经声,听风抱树梢。

听落叶,冻鸟零落的音调,

心定如不波的湖,却又教

连珠似的潜思泛破,神凝

如千年僧骸的尘埃,却又

被静的底里的热焰熏点;

我友,感否这柔韧的.静里,

蕴有钢似的迷力,满充著

悲哀的况味,阐悟的几微,

此中不分春秋,不辨古今,

生命即寂灭,寂灭即生命,

在这无终始的洪流之中,

难得素心人悄然共游泳;

纵使阐不透这凄伟的静,

我也怀抱了这静中涵濡,

温柔的心灵;我便化野鸟

飞去,翅羽上也永远染上

欢欣的光明,我便向深山

去隐,也难忘你游目云天,

游神象外的 transfiguration

我友!知否你妙目——漆黑的

圆晴——放射的神辉,照彻了

我灵府的奥隐,恍如昏夜

行旅,骤得了明灯,刹那间

周遭转换,涌现了无量数

理想的楼台,更不见墓园

风色,再不闻衰冬吁喟,但

见玫瑰丛中,青春的舞蹈

与欢容,只闻歌颂青春的

谐乐与欢棕;——

轻捷的步履,

你永向前领,欢乐的光明,

你永向前引:我是个崇拜

篇7:徐志摩爱情诗歌

徐志摩笔下的爱情诗歌历来为人所传颂,下面就一起来感受一下诗歌在徐志摩笔下有着怎样的魅力吧。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桥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蒿,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残诗》

怨谁?

怨谁?

这不是青天里打雷?

关着:

锁上;

赶明儿瓷花砖上堆灰!

别瞧这白石台阶光滑,

赶明儿,

唉,石缝里长草,

石板上青青的全是莓!

那廊下的青玉缸里养着鱼真凤尾,

可还有谁给换水,

谁给捞草,谁给喂!

要不了三五天准翻着白肚鼓着眼,

不浮着死,也就让冰分儿压一个扁!

顶可怜是那几个红嘴绿毛的鹦哥,

让娘娘教得顶乖,

会跟着洞箫唱歌,

真娇养惯,喂食一迟,

就叫人名儿骂,

现在,您叫去!

就剩空院子给您答话!……

《雪花的快乐》

假若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篇8:赏析徐志摩诗歌中美的灵性

一、讴歌生命美的灵性

生命是有灵性的, 因为生命有意识、有感应、有情感、有律动、有生息荏苒的过程, 有无限的创造活力。人类的生命是大自然中万千生命中最具有灵性的, 因为人的灵性除了具备万物的灵性外, 更具有创造活力的灵性, 乃至主宰世间万物的灵性。人类的灵性不当泯灭, 人类的灵性被泯灭将形同走兽和植物, 社会的主人将不为“人”;一个人的灵性不能泯灭, 一个人的灵性被泯灭会进入木讷状态, 会自甘堕落, 任由生活的宰割。而人的灵性被触及、被释放、被张扬, 必将使人生活在情绪饱满和昂扬激情的状态, 无论出于何种境遇之中, 都不会自卑自弱, 都会有生命的火花迸发, 都会涌流人的生命中的真善美的成分。

徐志摩《雪花的快乐》就是讴歌生命美的灵性的代表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是“五四”运动后, 挣扎在黑暗中的中国人民因为受一些思想进步人士的影响, 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似乎看到了一线曙光, 但是由于受到现实状况的影响, 又对曙光的到来感到前途的渺茫。正是在这种迷失和纠结的心绪困惑中, 徐志摩创作出这首诗歌给自己给国人以心灵上的叩问, 将人的生命的灵性与自己所能感受到的虽无生命的雪花的灵性联系在一起去书写。雪花纷飞本是大自然的客观规律, 但是, 当一个人凝聚雪花的纷飞时, 随着人的心灵的感应, 雪花仿佛也有灵性: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 飞扬, 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 飞扬, 飞扬, 你看, 我有我的方向!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 飞扬, 飞扬—”

作者通过“假如”两字将自己形象地比喻成为一朵洁白的、遵循自己心灵的轨迹飞翔的雪花, 在飞翔中感受快乐, 在快乐中执着追求飞翔的目的, 释放生命的活力和能量。细品作者笔下雪花的灵动性, 会感受到雪花的飘逸、雪花的晶莹、雪花的自由、雪花傲视严寒向着自己的目的地执着飞扬, 好一幅雪花纷飞图画, 在画面美的意境中刻画雪花的品质分明可感可悟。雪花只不过是大自然中昙花一现的过客, 十分渺小, 若雪花尚且珍重自己的选择和对目的的追求, 何况有着世间万物最具有生命灵性的人乎, 自己要像雪花一样有目标有动力有追求有行动地去追求生命价值, 这里的生命价值自然是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必须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来体现的, 勇于抉择、执着追求就是人的生命灵动的核心内涵。

二、讴歌爱情美的灵性

爱情是人类情感中最有灵性的情感, 爱情是滋润的, 爱情是甜蜜的, 爱情是温馨的, 爱情是幸福的, 爱情是人类生息和繁衍的生命之源, 这就是人类爱情的灵性。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中, 人性被现实所扭曲, 爱情的灵性不再, 被走样和被变性, 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将爱情关进了藩篱, 哪个怀春的男女妄谈自由恋爱, 妄想获取纯真的爱情, 就是大逆不道, 就是行为不轨, 就是会被侮辱和迫害的。在这样的封建观念专制的社会背景下, 徐志摩将笔墨用于鞭笞扼杀和残害爱情的社会丑恶现实, 用来鼓励追求真爱, 1925年2月他所创造作出的《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中, 便以素描般的笔法这样写道:

“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 容不得恋爱, 容不得恋爱, 披散你的满头发, 赤露你的一双脚, 跟着我来, 我的恋爱, 抛弃这个世界, 殉我们的恋爱。我拉着你的手。

爱, 你跟着我走;听凭荆棘把我们的脚心刺透, 听凭冰雹劈破我们的头, 你跟着我走, 我拉着你的手, 逃出了牢笼, 恢复我们的自由!”

这首诗是徐志摩与有夫之妇陆小曼相爱后, 因为当时的世俗观点、封建礼教, 包括老师梁启超的强烈反对, 重压之下的徐志摩对自己的爱情态度和行为的描写。徐志摩以浓缩的语言、逼真的描绘, 入骨的写真, 坚贞的态度, 无情地抨击现实社会容不得自由追求爱情的黑暗, 体现了作者对个性解放和恋爱自由及婚姻自由的追求, 不仅唤起了人们对作者境遇的同情, 更唤起了人们对自由恋爱和人性自由的向往, 使人们更加认清了封建礼教的愚昧, 激发了人们奋起抗争的意志。

三、讴歌理想的灵动性

理想的灵性在于人的理想是美好的前进目标, 能激动人心、鼓舞人的斗志, 激发人的能量, 给予人们幸福感, 推动社会进步。自古以来, 我们的先辈留下了许多赞美理想的名言警句, 诸如:“人类的幸福和欢乐在于奋斗, 而最有价值的是为理想而奋斗”, “男儿不展风云志, 空负天生八尺躯”, “理想是世界的主宰”。徐志摩的诗作中颂扬理想的美好和神圣的词句与韵律十分激荡人心, 尤其所采用的象征和比喻手法十分精致巧妙, 不仅构思奇特, 且喻像脱俗又不失本真, 画面动感强烈、色彩缤纷, 极易引发读者的联想, 令读者憧憬和向往。如徐志摩《消息》一诗中精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将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期盼隐喻其中, 在诗歌中对于理想的喻体是“天矫、鲜艳、生动、好兆!明天准是好天气。”这正是诗人心中理想主义的真实写照。理想是丰满的, 可是现实却是无情的, 在诗人心中当理想因为现实而破灭之后, 诗人又用“在云外, 在天外, 又是一片暗淡, 不见了鲜虹彩, ”来比喻焦灼的期盼心情, 之后诗人又感到不尽意, 干脆直面告白“希望, 不曾站稳, 又毁了。”这样的比喻不但增强了诗歌的趣味性, 更能够渲染诗人苦闷的心情, 拉近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人类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绝对不是一帆风顺的, 会有坎坷、会有羁绊, 会有失败, 徐志摩在《黄鹂》这首诗歌中, 借用黄鹂的意象来充分表现希望和理想遭受阻碍、人生可能遇到低谷时的感受:

“一掠颜色飞上了树。“看, 一只黄鹂!”有人说。翘着尾尖, 它不作声, 艳异照亮了浓密。像是春光, 火焰, 像是热情, 等候它唱, 我们静着望, 怕惊了它。但它一展翅, 冲破浓密, 化一朵彩云;它飞了, 不见了, 没了———”

诗歌分为上下两部分, 每一部分的结尾都用“像是春光, 火焰, 像是热情”来结束, 但是结束语虽然相同, 可是代表的象征意义却是十万八千里。在第一部分中, 这个结束语象征的是诗人心中的希望, 象征的是诗人在刚刚回国之初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所以, 在结束语之前描素以“艳异照亮了浓密”。而第二部分却是象征诗人对现实的失望, 甚至有所悲观, 社会的不解甚至是羁绊, 加上家庭之变故, 让诗人心灰意懒, 因此, 在结束语之前用“它飞了, 不见了, 没了———”进行强化。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 既增强了诗歌的多姿多彩, 又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人在强化对各种修辞手法运用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对诗歌语言的精练及旋律美感的把握, 使读者在品读中不仅能够感受到字字如珠玉, 句句似珠链的琳琅满目的体会, 更会感觉到在通读诗歌后恰是高歌一曲的淋漓尽致的快感, 如诗人的名篇《再别康桥》, 每个小节之间, 互相呼应, 通过每节押韵, 逐节换韵, 让读者在阅读时, 通过诗歌韵律的流动, 感受到音乐的美感, 恰如在哼唱一首心仪的流行歌曲。

参考文献

[1]陆耀东.评徐志摩的诗[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0 (2) .

[2]张斌.浅谈中国现代文学饲草的发展[J].长城, 2014 (5) .

上一篇:防洪防汛自查报告下一篇:酒店客房部培训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