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堂存在的问题

2024-05-21

体育课堂存在的问题(精选6篇)

篇1:体育课堂存在的问题

—— 当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曼林小学 吴新月

新体育课程实施几年来,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但在体育课堂教学层面上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方面。只有真正做到注重研究、备好教案,注重实效、保证质量,注重反思,促进交流,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益。

一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这几年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实践及参与教学研讨观摩活动的心得,我发现当前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课前、课中和课后三方面的问题。课前——研究不深,准备不够 2 课中——看似热闹,实则无效

过分强调过程评价,忽视了总结性评价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我 比较注重结果的评价,往往采用统一的模板去衡量每一个学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差异。

但实施新课程后,我 却发现了一个截然相反的现象,我在教学中采用的评价几乎都用于过程评价,对结果评价很少涉及。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 我在评价学生的练习结果时都只采用了笼统的口头表扬,而没有深入到内在,即学生经过练习后到底是进步了还是没有变化,都没有进行评价。3 课后——只有反馈,没有反思 上课后几乎没有进行反思

相信很多老师肯定有很多这样的时候,课上好后就完成了任务,至于这堂课是好还是坏已无关紧要了——“跟咱没关系了”。

反思只是流于浅层面,没有深入研究“为什么”。有的老师就是有反思,可能他也只是停留在浅层面,停留在当时,停留在“听听激动,想想要动,回来不动”的状态上。我想这个感觉大多数老师都是有的吧!

或者说大多数的老师的反思充其量职能算是反馈,根本没有再往深层次去考虑,没有再进一步问自己一个为什么,这种状态是非常无奈的,几乎不会有大的收获。二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过于注重安全教育和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发现一些传统体育教学中的精华也随着糟粕一起被抛弃了,学生刻苦锻炼精神的培养被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被忽视了,学生的挫折教育被忽视了。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最常被提起的。但新课程后,我们似乎又有些矫枉过正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的确确被确保了,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被忽视了。淡化了对体育学习的基本要求,使评价运用出现了偏差 新课程强调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但这种做法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片面地认为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会学”,重要的是学生努力了就行。解决的对策探讨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这样的问题,我认为也是正常的。我 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最关键的是要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把先进理念落到实处,要改变基层体育教师的新课程培训策略,要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执教能力,要改革现行的学生体育学习评价机制。

落实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益,我认为还是应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方面下功夫。课前——注重研究,备好教案

教师能否在新的课程标准下编写教案,就是教师教学行为是否开始转变的具体体现。教案是一堂课的设计思路与组织方法的集中体现,也是教学行为的开始。

(1)目标统领教学内容

新课标下的体育课不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可选择的空间,既激发学生 的练习兴趣,练习充满情趣,让发展学生终身意识的目标从时间上延伸到课外;从空间上延伸到校外。

(2)以学生为主设臵目标

新课程教案在学习目标的设定上,可以站在学生角度与立场上来定。由于学习手段的多样性,主体就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进行练习。此时,学习对学生有一种约束力,不同学生可以实现自己不同的目标,学生在实现学习目标时则有很大的灵活性。

(3)给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空间 新课程能使学生学会自我锻炼的能力,使学生能把课堂中所学的用到课余锻炼中。因此,我们应更多关注学生的动态表现。如学生的选择性与创造性的表现,学生兴趣爱好,学生的合作意识、团体精神,师生之间的交流等。例如学生学练兴趣正浓时,就可适当增加练习时间;相反,有的环节学生不大感兴趣,则应及时缩短或调整。课中——注重实效,保证质量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考虑如何吸引学生自觉参与学练,同时又能巧妙的完成各项教学任务。也就是说,最关键的是如何保证既有实效,又能达到一定的“质”和“量”。

(1)注重合理性

课的组织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课组织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体育课的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注重教学组织的合理性,使每节课都能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发挥最大的效应。

如在教学组织时要注意场地、器材布局合理且充满趣味,能使学生不感到枯燥、乏味;要注意身体练习多样化、游戏化,使学生可以轻松、愉快地完成任务与目标;要注意提高器材利用率,尽可能地使一材多用;要注意因地制宜自创教具,根据有关教材需要,教师动手制作简易、安全;要注意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适当增设一些对抗性强的项目,如球类练习,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胜欲望,既达到锻炼目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班级凝聚力等。

(2)注重实效性

除了合理性,我们还应注重的是实效性,要强调教师能控制课堂。走进新课程后,我们觉得教师在课堂中的组织作用不仅不能减弱,反而要加强,应该不断提升教学行为能力与艺术。

如我们应常以趣、新、奇的方式导入课,组织有效的教学秩序;多让学生自己说、自己做,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的表现,给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较大的灵活性,同时也要给予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在实践中进行了尝试;注重分层教学,因人评价。采用哪种组织形式,教学时间如何分配,主要根据教学内容性质、难易程度、场地器材、性别差异等具体情况而确定,不能模式化、形式化。在评价时尽量注重差异,引导学生多进行自我横向比较,使得学生在评价中体验快乐;注意培养和使用体育骨干,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开展互助教学;让教师的语言(体态)丰富起来,让师生的交流真实起来。

(3)注重安全性

教学的安全性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根据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实际情况,在设计课时,重视对练习方法的介绍,在课的各个环节中应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课后——注重反思,促进交流

要改变现有的只有反馈没有反思的课后交流现状,我们认为关键是抓好自身和同伴互助两个环节。

(1)自身反思

我们认为每个教师都应经常进行课后的自我反思,主要可以进行教学方案的制定、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过程的组织等进行分析研究。

(2)同伴互助

我们可以通过评课等形式进行同伴间的互助交流,通过交流使教师逐步形成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研究氛围。

在评课时,我们可以围绕以下这些要点进行: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力图使每个学生都能不同程度地得到发展;要促使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包括知识、体力、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让学生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为核心;要着眼于学生终身体育的发展。

(3)撰写案例 我认为另一个重要的反思形式就是撰写教学案例。因为通过教学案例的撰写,就可以使教师对自身的课堂教学行为有一个全面的、及时的反馈,使教师的思想、行为的改变获得力量,从而达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的目的。

在新体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一线的体育教师应正确对待,积极应对,尽早解决。

造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我们对新体育课程理念的理解还有差距,还没有吃透,还没有把理念真正融入到我们的教学思想中,落实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

努力做好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各项工作,真正做到注重研究、备好教案,注重实效、保证质量,注重反思,促进交流,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益。

篇2:体育课堂存在的问题

解决策略

摘要: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和谐宽松的体育学习环境,形成互动共享的氛围。本文通过对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研究,反思现今的教学情形,分析影响教学互动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方法,以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有实效的操作策略,对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师生互动的概念与意义;

二、影响师生互动问题的因素:2.1 现代教育体制下的学校、学生与家长;2.2 体育教师的原因:2.2.1 在教学中,师生是有着独立人格与尊严的个体。2.2.2 有的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以课本为中心,采用讲解、示范、练习、纠正、再练习的教学形式。2.2.3 有些教师所强调和重视的互动方式主要是师生间的双边互动,对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则不重视。

三、解决师生互动问题的方法: 3.1 体育教师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3.1.1 教学中教师要以情动人,用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引起师生的情感共鸣;3.1.2 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个体差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3.1.3 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设置。3.2 教师应增强教与学的互融性,从实际需要出发组织教学;3.3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学评价这一环节。

总之,“教学互动”来源于教学实践,是综合运用体育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的结果,是授课者综合素质的反映。创造“教学互动”的课堂氛围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应依据一般规律,坚持因人施教,与时俱进,才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关键词:体育教学 师生互动策略

绪论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和谐宽松的体育学习环境,形成互动共享的氛围。本文通过对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研究,反思现今的教学情形,分析影响教学互动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方法,以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有实效的操作策略,对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师生互动的概念与意义

师生互动是指在教育教学情境下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或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师生互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也有利于促进师生和生生间的情感交流,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的双赢局面。

二、影响师生互动问题的因素

2.1 现代教育体制下的学校、学生与家长

在现代教育体制下,在人们“重文轻武”的思想中,体育自然而然被冷落了。在学校眼中,体育不能为学校提高升学率;在家长眼中体育不能给孩子一个好的前途,甚至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表现;在学生眼中体育课陈旧的教法和缺乏活力的课堂运行机制,让他们失去了运动的激情。在这三者的共同作用下,体育成了单调枯燥的代名词,很难激活学生的运动细胞,失去师生间互动交流的媒介。

2.2 体育教师的原因

2.2.1 在教学中,师生是有着独立人格与尊严的个体。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者和问题的发出者,老师则是知识的引导者和问题的解答者,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一部分教师不给学生发问的机会,只是一味的讲解,给学生“填鸭式”的补充知识,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少,成为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受教育者”。长此以往,体育教学就成了老师在唱独角戏,冗长无味。

2.2.2 有的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以课本为中心,采用讲解、示范、练习、纠正、再练习的教学形式。这样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教师很难完成教学任务,也不能准确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情况。

2.2.3 有些教师所强调和重视的互动方式主要是师生间的双边互动,对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则不重视。这样学生间想法得不到交流得不到满足,就会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变主动学习为被动学习。

三、解决师生互动问题的方法

3.1 体育教师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

教师要注重先进教育理念的熏陶,革新教学思想,转变传统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多种多样的体验尝试,大胆踊跃发言,努力营造积极思考及时反馈的课堂氛围。

3.1.1 教学中教师要以情动人,用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引起师生的情感共鸣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良好的课堂风貌和独特的个人魅力,给学生以美的熏陶,以增进师生情感。同时教师应明白体育课学习,不是竞技训

练场的复制,要将知识与技能情感化,要将过程与方法情感化。使学生充分体验到体育的乐趣与价值,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3.1.2 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个体差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获得主动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和自主性。注意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因人而异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人际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3.1.3 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设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穿插一些学生喜欢的游戏项目,来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激发自身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学生也应主动向教师提出自己的意见、达成统一。这样师生既能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又能融洽师生关系。此外,教师要找准学生可能质疑的点,储备激活学生思维的问题,预测到学生思维大潮的浪高。

3.2 教师应增强教与学的互融性,从实际需要出发组织教学

密切师生和生生间的联系,应多安排合作学习的活动,如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活动、分组辩论等,这些活动对密切师生和生生间的感情,加强师生和生生间的了解有促进作用。教师还应从不同视角观察了解学生的心绪和情感变化,如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政策调整,社会热点问题的变化,体育名人的最新动态,以及校园内,身边事的出现等等,抓住学生的思维脉搏,因势利导,成为能够理解学生的良师益友。

3.3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学评价这一环节

实现互动——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结合,在教学评价中要师生平等对话,使评价成为双向甚至多向的活动,并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实现教学相长,以促进教与学的共同发展。在练习过程中,采用分组、合作等练习形式,学生相互观察,相互学习,发现并指出同伴练习中的正确与错误,进行讨论评价,明确自己的不足并改进,相互得到提高。教师最后进行总结性评价,强调重点及注意事项,肯定学生的学习并给与鼓励。

四、结束语

总之,“教学互动”来源于教学实践,是综合运用体育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的结果,是授课者综合素质的反映。创造“教学互动”的课堂氛围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应依据一般规律,坚持因人施教,与时俱进,才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3:体育课堂存在的问题

新体育课程实施以来,学校体育工作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学校体育硬件设施的建设、学校领导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及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目标该怎样定,教学内容该怎样创新组合,教学组织该怎样打破传统、别出心裁,教学评价该怎样强调过程评价、情感体验等”这些内容正逐渐成为每个一线体育教师的日常话题。同时,各级的新体育课程成果展示活动也层出不穷,新体育课程的研究、实施已渐成气候。

二、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细细品味这几年新课程理念下的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总觉得这些精心准备的课中还有一些问题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同时这些问题也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遇到的。

1. 课前钻研不够,准备不足。

(1)教学目标的制定有偏差,少见恰如其分。

从教案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其实是很盲目的,不清楚怎样的教学目标才是合适的。很少能看到针对该堂课制定的恰如其分的教学目标。

(2)教学的预设缺乏实践支撑,差距过大。

理想的教学状态是教学预案与课堂教学能无限接近,但事实是很多课的预设与生成是有很大差距的。有些预设有点过于理想化和脱离实际,以他们自身的理解和想当然地预设课堂教学生成,导致在教学实际中出现很多令人无法预料的问题,最终导致教学流程不顺利或不成功。

2. 课中看似热闹,实则无效。

(1)过于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主体地位体现。

这应该与新课程中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明确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关,许多课都使我们产生这样的感觉: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确实被激发了,但学生的主体地位似乎过于被放大了,教师的主导、引导作用等于零。整堂课看起来气氛非常好,非常有趣,非常热闹。

(2)教师动作示范的缺失。

教师示范是让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主要方法之一,在传统的体育课评估中,这是一项比较重要的打分标准,它体现了一名高级程序员专门从事编程工作,将编制出的软件结合教学实际进一步加工直至定型。经过逐步实践,我们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运动生理。展示运动后的生理反应,如:血液循环、吸氧量、心率等。将抽象的生理反应制成课件,此时,立体动画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促进了学生对运动后出现的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出汗发热等生理现象的科学认识与理解。

2.模拟裁判。将球类的比赛场面展现出来,让学生自己做裁判,利用键盘对画面中出现的犯规情况进行裁决,在规定的时间内电脑会对裁判员的水平进行打分。通过多媒体展示和教师的讲解,学生加深了对球类裁判法的了解。

一个体育教师自身身体素质和技术的特点,以及良好的精神面貌。但实施新课程后,部分教师没有正确对待示范这个教学环节。有的教师干脆在整堂课中都没有使用一次示范,最多让学生进行示范。

(3)队列练习有所忽视。

队列队形练习是传统体育教学的精华,以往很多堂课教学的准备部分都会安排各种各样的队列队行练习,如四面转法、齐步走、并队走、向后转走等。队列队行中学生的表现会影响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

但新课程实施后,许多课堂教学无一例外地没有进行一次哪怕与队列有关的内容,连调动队伍必需的齐步走都被忽视了,通通改成了小游戏的比赛形式:看谁到位快,导致部分学生甚至不知道怎么排队了。

(4)动作技术被淡化,强调不够。

《课程标准》强调小学阶段要让学生多进行游戏活动和身体活动,部分教师在上课时对技术动作规范的要求有较大的缺陷,少数教师几乎没有指出学生在活动中的技术错误动作。

(5)过分强调过程评价,忽视了总结性评价。

以往的体育课当中,我们比较注重结果的评价,往往采用统一的模板去衡量每一个学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差异。

但实施新课程后,我们却发现了一个截然相反的现象,教师采用的评价几乎都用于过程评价,对结果评价很少涉及。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教师在评价学生的练习结果时都只采用了笼统的口头表扬,如“你好你棒”、“真了不起”、“你真行”等,实际上并没有深入到内在,即学生往往经过练习后到底哪里进步了,教师都没有进行评价。

3. 课后只有反馈,没有反思。

(1)交流流于形式,光说优点不提不足。

在每次公开教研活动中,听完课后,我们总会安排一个评课的环节,或选择代表发言,或随意交流,或专家与听课教师一起进行所谓的“互动”评课,但无论是怎样的评课形式,我们会无一例外地看到、听到评的主要内容都是该堂课的亮点,涉及不足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或一笔带过,给人的影响一般都不是很深。

(2)反思只是流于浅层面,没有深入研究“为什么”。

有的老师反思只是停留在浅层面,停留在当时,停留在“听听激动,想想要动,回来不动”的状态上。部分老师的反思充其量只能算是反馈,根本没有再往深层次考虑,没有再进一步问自己为什么,这种状态是非常无奈的,几乎不会有很大收获。

(3)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过于考虑安全问题和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发现一些传统体育教学中所强调

3.体育常识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性交给学生,选择他们了解感兴趣的体育知识。我们研制的“体育常识”课件汇集了35项基本常识,通过文字显示,并附上具有代表性的画面。它克服了以往体育常识教学中文字与口头表达形象性弱的缺点,可激发学生左右大脑半球同时工作,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变学生被动记忆为主动接收。课堂教学是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的双边活动的主阵地。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并不能取代教师,但能大大优化课堂结构。

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开发潜力是巨大的。将多媒体技术引进体育教学领域潜力很大,只要我们不断探索,认真实践,就能够为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作出贡献。

如何规范信息技术课堂纪律

刘晓萍

(泰兴市第四高级中学,江苏泰兴

摘要:课堂是教育教学关键的一环,好的课堂纪律才能保证高的教学效率,教师是影响课堂纪律关键因素。本文分析了信息技术课堂“乱”的原因,认为教师可以从学生、自己、课堂这三个方面着手规范课堂纪律。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课堂纪律学习态度兴趣

良好的课堂纪律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保证,是完成课程目标的关键所在。可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曾出现过不良的课堂现象,例如有学生和老师发生冲突的,有老师被学生骂的,竟然也有学生动手打老师的情况发生。信息技术课堂的纪律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乱,并且与其他课堂相比较更难以管理,这已经成为阻碍信息技术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瓶颈。因此我们应该认真思考该如何规范信息技术课堂纪律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课堂为什么会“乱”

1.没地位。

在高中,不管是信息技术课还是信息技术老师,在学校中的地位都是比较低下的。如在学习周活动中,九门主科都被要求开公开课,但本属于会考科目的信息技术课却从来没有此要求。

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视程度也不够,以为就是玩的课。这直接导致相当数量的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以为上信息技术课等同于上体育课和音乐课,应该是一种精神上的放松,上网、QQ聊天、玩游戏是正常的,也是理所应当的。

2.教学环境复杂。

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大部分课时是在计算机房进行的。学生对电脑有一种新鲜感和好奇心,自控能力就随之下降了。我校基本上能实现一人一机,一个机房64台电脑,但机房里所有的计算机同时开启后,就会产生一定的噪音,这也与在普通教室里安静的学习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而且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中既要关注学生的表情,又要关注计算机桌面的动态,需要相当的精力,也会比较累。

3.对学生了解不够。

信息技术课时少,老师与学生接触少,培养感情的时间少,面对的学生多,不少学生的姓名叫不出来。

二、维持好课堂纪律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也是影响课堂纪律的关键因素,但是绝对不能忽视学生的重要性。毕竟在课堂中,一个教师要面对着几十个学生,所以要维持好的课堂纪律,我们就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工夫。

的东西一并被抛弃了,学生刻苦锻炼精神的培养被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被忽视了,学生的挫折教育被忽视了。

一些项目若有一点安全隐患,就会被彻底打入“冷宫”,如单杠双杠类教材、跳山羊类教材等。还有队列队形练习,因为学生不是很喜欢,练习时又比较辛苦和枯燥,往往教学效果不佳,被淘汰似乎是顺理成章,不可避免。

(2)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最常被提起的。但新课程后,我们似乎又有些矫枉过正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的确确被确保了,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被忽视了。

我们常常批判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为“导演”、学生做“演员”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认为这样的教学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给彻底扼杀了。但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又发现学生几乎可以随心所欲(在一定的学习范围

1.了解学生。

(1)了解学生的认知及能力。

教师要对学生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进行分析,特别是对高一新生,就要了解城镇生源与农村生源的差别,学生动手能力的差别。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可以让有一定基础、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继续展示才华,并指导他们帮助其他学生。

(2)向班主任了解学生。

这种间接了解主要是看看所教班级当中有没有特殊的学生,也就是常说的“捣蛋鬼”,通常这种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堂纪律极具“破坏性”。还有就是了解有没有根本不服从管教的“高问题”学生,对这种学生不能要求太高,一定要搞好师生关系,尽量避免出现师生矛盾,也尽可能地规范好信息技术课堂。

2.教师对自己高要求,提高自升的魅力。

虽然信息技术课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地位比较低,但信息技术老师不能看不起自己,而要认真对待这门课程,不能得过且过,放任自己,放纵学生。

(1)研究教材,认真备课。

教师要依据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和处理,根据学生的情况设置合适的教学目标,根据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以上这些都应该在备课当中体现出来,在备课时还要体现出各个教学环节,不打无准备之仗。

(2)及时充电,与时俱进。

教师要及时转变观念,更新教学理念,就要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教学的总目标,而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学会操作计算机。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课堂管理能力,积累更丰富的专业知识,不能只注重技术。

3.抓好课堂,用好课堂。

课堂是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是老师、学生的重头戏,在课堂中的活动影响着教学效率,所以教师一定要抓好课堂,对学生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1)老师要建立威信。

在第一节信息技术课中,老师要让学生了解机房的规章制度,并让其严格遵照执行,使学生明白在机房里哪些可做、哪些不可做、哪些绝对不能做,坚决奖优罚劣,确保教学活动有序地开展进行。老师也要注意学生的违纪行为,抓“典型”,不能让犯错行为蔓延。

(2)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要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内),老师很少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掌握动作技能的最优化策略,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学生很“会学”,但教师“不会教”。

(3)淡化了对体育学习的基本要求,使评价运用出现了偏差。

新课程强调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量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但这种做法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片面地认为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会学”,重要的是学生努力了就行。

既然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那么课程教学就要从学生各不相同的情况出发,没有必要而且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基本要求。只要他们努力了、受益了就行了。这样教和学都没有一个基本的可供衡量的客观标准,不管教得如何学得怎样都无所谓,那么教师可能不会认真地教,学生也可能不再刻苦地学了。

摘要:现代新教学方法的运用,新观念、新思想开始在体育教学中体现,新的教学形式及理念层出不穷,都使得体育课堂教学焕然一新。但在体育课堂教学层面上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方面。只有真正做到注重研究、备好教案,注重实效、保证质量,注重反思、促进交流,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

篇4:体育课堂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体育女生问题身心特点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60065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通过多年来的教学经验笔者发现,女生整体来说上体育课积极性低,这并非个案,而是普遍现象。据笔者的总结,女生对于体育课兴致低落的原因不同,但是不外乎身体素质方面、教学方法方面、教学内容方面的原因。下面对其进行总结,并据此提出解决策略。

一、高中女生体育课兴致低落的原因

高中女生体育课普遍缺乏兴致,归根结底,主要是身体素质方面、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三个方面的原因。

1.身体素质方面的原因

女生体质普遍弱于男生,尤其是现在的女生多数娇生惯养,没有从事体力劳动,也很少从事体育锻炼,身体素质差,缺乏耐力和爆发力,对运动技术动作的掌握也比较差,很多运动项目完成起来比较费力,也比较辛苦,所以她们十分畏惧上体育课。

2.教学方法方面的原因

高中体育教学方法比较陈旧,通常是教师讲解动作技巧,学生练习一段时间之后进行考评。同时体育课的组织形式较为单一,大多是采用教师上课集队——慢跑一圈——活动关节——讲授内容等形式,而不去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因此,很多女生对体育课丧失了兴趣,在自由活动时不按照教师的要求练习,而是三五成群地聊天、说笑。

3.教学内容方面的原因

男生和女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同,所关注、喜欢的体育项目也不同。比如女生喜欢健美操、排球、乒乓球等,男生则喜欢篮球、足球、跑步、跳高、跳远等项目。而目前的高中体育教学内容普遍都是男生感兴趣的项目,对女生喜欢的内容涉及太少,她们对于竞争性强和要求耐力的体育项目比较畏惧,因此在体育课上没有兴趣参与。

二、高中体育课堂中女生问题的解决策略

1. 根据女生身体素质合理设计运动量

当前高中女生普遍身体素质偏低,其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功能较差,因此在体育运动中容易呼吸急促,感到不适,严重者还会休克。为此,教师应该根据当前女生的身体素质来合理安排运动量,做到适度、适量、适时。

例如,可以采取中等强度的练习,使学生心率保持在130-135次/分,最高心率不宜超过170次/分,女生就不会突然感觉不适。而对于高强度练习或者是运动量较大的练习,教师则要多关照女生,为其增加间歇时间,使其得以缓冲,不会过于疲劳。

2.更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对于女生体育课参与兴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如果及时更新教学方法,采用一些趣味性强的形式和方法,则容易使女生参与其中。例如,可以多采用一些游戏的形式,寓教于乐,吸引女生积极参与;也可以采用竞赛的形式,激发女生的竞争意识,使她们积极参与竞赛。注重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不拘一格,只要能激发女生的兴趣,教师都可以尝试。

例如,笔者在短跑教学中,为了调动女生的参与兴趣,采用了接力跑、合作跑、跑台阶等教学组织形式,每一个教学组织形式都是女生十分感兴趣的,也是女生可以应付得来的。又如,在跨栏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分层教学的组织形式,对不同身体发育程度的女生采取不同的标准,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可提高栏架的高度,没有基础且身体素质比较差的学生可从基础动作开始练习,并用垫子做栏架以消除其心理障碍等。

3.创新教学内容

女生不喜欢参与体育课,也是因为对体育课的内容不感兴趣。为此,教师应该遵循女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多安排一些女生喜欢的项目,比如增加健美操环节,或者增设排球、乒乓球项目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每隔一段时间为学生开设一次游泳课,使体育课多一些女生喜欢的因素,从而提高女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兴趣。例如,在我们班增设健美操环节之后,自由活动环节女生都会聚在一起练习健美操,不仅活动了身心,也丰富了课堂内容,并且由于练习刻苦,她们还在学校运动会上用健美操为全校师生展示了青春的风采。

男女生的身体素质不同,心理特点不同,因此对于体育课的态度也是不同的。在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学中,只有对高中女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加以合理准确地了解分析,根据高中女生的特点合理安排教材,采用切实有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她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和享受运动的乐趣,使她们喜欢上体育课。只有调动班里女生的积极性,才能激发整个班级的体育学习兴趣,活跃班级体育文化氛围,提高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

篇5:传统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爱玩属于天性,体育教师应利用这一点,在课堂上开展互动活动,让课堂氛围更为活跃。许多体育教师使用合作法、讨论法并非无用功,但由于在理解上的缺陷以及掌握程度的不足,教学方法的实施表现出一些弊端。表面上体育课堂的热闹其实并非完全在讨论与教学有关的内容,从而造成了“假互动”效应,不仅浪费了教学时间,还阻碍了有效教学的发展。

二、提升体育教学策略研究 2.1、充实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年龄特点、学习兴趣、可行性等方面进行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通过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小学生活动能力较强,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可以有羽毛球、篮球、足球等,通过这些锻炼达强身健体功效。教学内容的编排可按照书本要求内容进行,对于有趣、互动性强的内容可按照其原有模式展开教学;而一些相对枯燥的内容则可利用小游戏、多媒体方式教学。

2.2、提升课堂趣味性

对于小学生而言,体育课程无异于自由活动课程,因此学习效率较低,需要掌握的要点也难以当堂消化。因此教师需提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在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年龄层制定趣味教学内容。体育教学目的在于优化学生身体体质,帮助其掌握坚韧不拔的品质。在高效体育教学下,教师应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兴趣驱使下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参与到体育课堂中。在此方面,教师可以利用教学环境优势,例如在下雪天气时安排学生打雪仗,在玩中让学生锻炼身体,避免出现由于天冷不愿出教室活动现象出现。

2.3、合作与竞争

合作与竞争是体育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新时期,合作精神与竞争精神需要从小培养,改变传统教学中所有学生独立完成教学任务的模式,通过分组竞争形势让学生产生团队合作意识,形成利益共同体。而小组间竞争则需要依靠组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在群策群力下通过协作达到胜利目标。例如可在室外开展“抢帽子”游戏,达到配合与竞争效果。小学生同样具有自尊心与荣誉感,对胜利的追求会让其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内容中,尽最大努力让自己所在小组取得胜利。在合作与竞争教学模式下,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得以增强,这一点对于目前大多数学生都为独生子女现象作用力较强,能够将团队协作的体育精神深入人心。2.4、增强课堂互动性

体育课堂不能够只是学生自己活动,教师也应设法融入到学生群体中,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体育教师的教学内容设定要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需求、意愿的基础之上,在有限课堂教学时间内把握好互动,利用与学生的共鸣达到提升课堂效率的效果。

三、结束语

新时期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向深入,体育课程重要程度不断提升,其教学效力的优化是每位体育教师重点研究课题。对于小学体育而言,教学有效性的提升重点在于教学内容以及方式上。体育教学应该是一种有目的、重效果的活动性课程,教师在今后还应从实践中不断提取经验,通过各方面的优化以及新策略、新内容的实施切实提升体育课堂有效性。

作者:赵红丽 单位:山东省东营市海河小学

第五篇

一、选择具有趣味性的小学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采用游戏法,必须选择合适的体育游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因而,要选择具有趣味性的体育游戏,优先采用小学生经常实施和喜欢的小游戏,例如传统的“老鹰抓小鸡”或是“呼啦圈”等。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不同年级的教学目标来进行选择,按照不同的教学项目的要求来选择适合的体育游戏,以保障体育游戏开展的有效性。比如说,我们可以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开展跳绳接力赛或是火车赛跑,但这两种游戏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不宜开展,以免导致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受伤。

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游戏法具有趣味性,能体现出教育的作用,对小学生来说十分有吸引力。值得注意的是,体育游戏的选择不可只重视其趣味性,而忽略了体育教学的目的。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服务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不可本末倒置。总而言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采用体育游戏法,既要利用游戏的趣味性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充分体现体育教学中的教育作用,以锻炼学生的身体,培养学生的体育素质。

二、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要将游戏法与创设情境教学法相结合

现如今,游戏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十分普遍,为加强其作用,可将游戏法与创设情境教学法相结合,以使得体育游戏变得更加戏剧化,增添游戏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中开展体育学习,牢牢地把握教学内容,吸收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从而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小游戏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具有情景性的体育游戏容易让学生快速进入游戏中的角色,以充分体现游戏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所采用的游戏法需要有一定的规则,可从中加强学生的集体意识,让学生成为勇敢机智的人;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体育运动中的规则性,遵循体育活动中的规律,以促进学生体育思维的提高。因而,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积极地开展各项体育游戏,有效地应用情境创设,以丰富游戏的内容,保障体育教学质量。

三、创新体育游戏,适度使用体育游戏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为依据来创新体育游戏,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为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游戏的改编和创新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体育游戏设计中充分发挥情感作用,高效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另外,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是,不可过度采用游戏法,以免造成反效果。

四、结束语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采用游戏法,是小学体育新课标中的要求,是提高小学体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小学体育教学是我国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科目,其教学目的在于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学生的锻炼,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从而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充分利用富有趣味性的小游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掌握体育运动的技巧,从而实现体育教学目的,保障小学体育教学质量,为小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篇6:初三体育中考训练存在的问题分析

江口县第三中学

艺体组

中考体育政策坚持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能够增强人们对体育课和学生体质的重视程度,以及促进学生体质的提升等。中考体育政策难以走出应试教育的思维框架,不能满足学生个体差异的需要。要促进中考体育政策运行必须从增强对体育重要性认识、加大体育投资、坚守公平原则等方面做起。学生身体素质的切实提升有赖于整个社会的教育观念的变革,要实现这一目标还任重道远。

一、问题的提出

把体育作为一项升学考试科目,在1990年国务院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第九条“体育课是学生毕业、升学考试科目”中就以条例的形式被明确规定了下来。1993年国家教委又颁布了《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试点工作方案》,同年全国有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了升学考试体育试点。至此,学校体育工作得到了国家政策层面的极大支持和保障。而且,伴随对学生体质和学校体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的增强,2006年和2007年又先后颁布了《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两个文件,把学校体育工作又提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其中,中考体育政策就是体现国家重视中小学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方面。然而,纵观中小学学校体育的现实状况,把体育列入中考考试科目成为当前教育领域内的一个热点问题,伴随这项政策的实施,滋生出了一系列相关的问题。中考体育政策作为一项考试政策有其积极的意义和价值,但也存在局限性,探讨中考体育政策的能为和难为问题是进一步完善和推进这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将体育课的课时用于其他学科教学,学校体育工作受到了严重的削弱,学生体质出现明显下降。为改变这一状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部门决定开展体育考试的试点工作。1979年4月,上海崇明中学进行了体育考试的尝试,至1981年,全国已有上海、北京、山东、河南、辽宁、湖南等6个省市进行体育考试试验工作。1990年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把体育作为升学考试科目规定了下来。从现实状况来审视,当前学生的体质问题也确实令人堪忧,把体育作为考试科目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从1985年开始,中国进行了四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调查显示,近二十年来,中国青少年的体质正持续下降。2005年,北京市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表明:北京学生的肺活量、速度、力量等体能素质持续下降,中学生血压偏高的比例超过一半,高中生超过了60%;学生肥胖率比5年前增长了50%,学生视力低下检出率为52%,其中初三学生接近70%。专家指出,缺乏锻炼是导致我国青少年体质呈逐年下降趋势的直接原因。”[1]可见,从把体育列入考试科目的初衷看,它是起到纠偏的作用,在于纠正忽视学生身体锻炼的教育弊端,促使教育要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二)有助于体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思想观念是行动的指南。而体育教师和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与教育政策有紧密联系,教育政策能够直接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中考体育政策未实施前,体育课在中小学不大受到重视,体育课基本上是玩耍的时间,尤其在农村学校,以及偏远地区的学校,体育课基本上是放养式管理。但是,中考体育政策的实施,使得体育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观念会发生转变。体育教师会把对体育课的无所谓的态度

二、中考体育政策能为的方面

(一)坚持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和精神,中考体育政策的出台贯彻的是这一基本精神。从历史上审视,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停止了有升学任务的初三和高三毕业班的体育课,转变成上好体育课很重要的态度。体育教师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中考体育成绩,他们会积极投入精力进行体育教学研究,研究教学方法,探讨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原理来设计教案,精心备课,安排体育课堂内容,以及如何有效地教授学生掌握一些体育技能技巧。对于学生来讲,把体育列入中考意味着体育考试成绩成为毕业和升学的依据,上好体育课会增加自己毕业和升学的砝码。出于这种考虑,学生就会重视体育课的学习,积极进行体育锻炼,转变体育课只是玩的想法,把掌握一些体育技能技巧作为体育课堂学习的目标。体育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观念的这种转变会直接促进体育课堂管理的改善和体育教学效果的提升。

领导支持顺利开展,体育教师在课余组织学生进行体育训练还有津贴补助;而且,期末考试前,音乐和美术课要提前结束,但要求体育课不能停,尤其是对初三体育课的重视程度更高,保证学生早晨和下午各有半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另外,随着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的提升,体育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也逐渐提高,他们的工作价值的重要性也得到了承认。

(五)促进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

中考体育政策的实施使得学校体育工作得到了重视,学校用于体育方面的经费投入能够得到保障,体育活动设施等都到位,学生的体育锻炼活动时间得到保证,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中考体育促使学校和学生要合理安排时间和精力,在狠抓文化课学习的同时不能忘记身体锻炼,把文化课学习与身体锻炼合理有效地结合起来,以体育促智育和德育。关于德智体关系的问题,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早就指出,“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也。其载知识也如车,其寓道德也如舍。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儿童及年入小学,小学之时,宜专注重于身体之发育,而知识之增进道德之养成次之。”体育是其他各育发展的前提,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升能够促进其他方面的成长和发展。对于要参加中考的学生来说,越接近中考,他们的心理压力越大,非智力因素对于中考的作用就越大,通过体育锻炼可以缓解压力,调节情绪,增强自信,以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去迎接中考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增强了对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

在长期的中小学应试教育体制下,智育的作用被无限地放大,几乎成为了考核学生的唯一指标。就这样,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发育发展状况被忽视了,甚至是学生以牺牲身体健康来换取文化知识课成绩为代价的现象比比皆是。中小学生的近视率逐年攀升,脊椎弯曲等现象也很多。减负的呼声很高,但始终得不到根本的改善,学校为了提高成绩,只能从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做起,据统计,现在的中小学生的睡眠严重不足,这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身体和智力发育和成长。在这种形势下,中考体育政策的实施在一定意义上能够增强社会、学校、家长对学生的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促进学生身体锻炼活动的积极开展。现在,各个社区基本上都有一些体育活动场地和基本的体育锻炼器材,为学生在闲暇时间进行锻炼提供了场所和设施上的方便。而且,随着《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两个文件精神的落实,各个中小学也都积极行动起来,保证了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让学生快乐地进行体育锻炼以调节和丰富学生的学校生活,增强他们的身体素质。对于家长来讲,他们也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在中考体育的压力下,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够在体育上不落后还不惜重金聘请体育家教,希望通过对孩子的专门辅导来让孩子掌握体育技能,增强孩子的身体素质了。

三、中考体育政策难为的方面

(一)考核项目难以照顾到不同学生的需要

把体育列入中考之中,但中考体育考什么也关系到中考体育政策制定的初衷和意图的实现。中考体育项目不能说全国,只能是一个省基本上是统一的。从对山西省中考体育项目设置情况来看,从1997年到2003年中考体育成绩占30分,项目有立定跳远,50米跑、投铅球,测试结果以分数呈现。从2004年起开始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考体育项目改由身高体重(10分)、肺活量(20分)、50米跑(20分)和1000米跑(男)或800米跑(女)(30分)四项组成,总分为80分,测试的最后成绩按A、B、C、D的等级呈现。学校和体育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中考体育成绩,就只在要考核的体育项目上下功夫,集中训练这些项目,而忽视其他体育项目的训练使得体育课成了纯粹为应试而进行的课程,造成体育课枯燥无味和学生对体育课丧失兴趣。更为重要的是,固定的中考体育项目没有照顾到学生身体特点上的个别差异,从而挫伤了部分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比如,个子矮的学生铅球可能投得不远,但他们的平衡性可能会较好,走平衡木的成绩可能会好些。还有,学生对体育也有自己的兴趣和偏好,学生有兴趣的项目肯定有助于他们获得良好的体育成绩,固定的体育考核项目忽视了学生的个体需求,也会导致部分学生对中考体育产生不满情绪,从而不能积极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定考促使定教,逼使定学,(四)能够改善体育课在中小学中的“副课”地位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体育课在中小学被称为“副课”,而不能与语、数、外等“主课”获得同等的重视。这种观念不仅左右着学校的课程安排,还深深地嵌入了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意识深处,从而左右着他们的行为选择。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体育课的课时在学校的课程安排中往往会被其他“主课”挤占,体育课的课时被压缩。而且,临到考试,学校一般会要求体育课提前结束,把课时转让给其他文化课,教师和学生也一般都持默认态度。中考体育政策的实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体育课在中小学中的“副课”的地位,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领导会把体育课放到关系学校发展的重要位置上来。据一位在初中体育教师反映,自从中考体育政策实施以来,他们学校的体育工作受到了学校领导的重视,学校的各项体育活动都能够得到88 学生的兴趣、爱好、技能只停留在体育中考项目上。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受到打击,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定考导向的作用,约束学生的体育个性化发展。育环境下,人们往往容易走入本末倒置的思维胡同,过分注重考试分数而忽视学生的身心成长和发展,流传的“分、分—学生的命根”的说法就是这种思维定势的最形象的说明,学校、教师、家长往往会把分数作为衡量体育教和学的唯一标准,而对学生心灵和精神的成长漠不关心,置若罔闻。哲学家康德在一个多世纪以前就向世人发出了“人是目的”的宣言,“人,实则一切有理性者,所以存在,是由于自身是个目的,并不是只提供这个或那个意志任意利用的工具,因此,无论人的行为是对自己的或是对其他有理性者得,在它的一切行为上,总要把人认为是目的”[6]。所以,中考体育仅仅只是一种手段而已,而目的在于学生的身心和谐健康的成长和发展,学生的发展才是一切体育工作的目的所在。基于这种认识和理念,中考体育要淡化分数的影响力,而把学生的发展提高到工作的重心上来。

(二)考核过程中难以杜绝人为因素

中考体育政策运行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考核。从组织形式上来看,文化课考核是在室内进行的,容易组织得有序,而体育考核是在室外进行的大型活动,组织起来难度比较大,正因为组织的难度大里面就有许多人为的因素难以避免。陕西省的一个县级教育局在组织中考体育考试时为了杜绝作弊现象,曾经邀请当地武警来进行体育测试,但是,作弊问题仍然层出不决,难以杜绝。其实,有关中考体育作弊问题在社会上的争议很大,中考关系到一个人是否能够升入高中以及升入什么样的高中,所以,学校、家长都不敢轻视,不希望在体育上失分而导致他们想法设法疏通关系,找后门在孩子的体育考试上做文章。一位家长就告诉笔者,他孩子体育不行,他为了给孩子提高体育成绩,曾经就花钱请客走后门,才没让孩子在体育成绩上拉分,顺利升入了高中。而且,虽然明文规定因病或残疾不能参加体育测试的学生,可以由医院开证明免试体育,但是,一些身体素质比较差而没有疾病或残疾的学生或在家长或在教师的安排下开了医院证明而被免试。本来参加体育考核是学生的一项权力,但为了升学,这些学生的考试权力却被剥夺了。“中考体育加试中的弄虚作假,从本质上讲是学校体育诚信缺失的表现。这就要求我们的体育管理者应对学校体育中各种丑恶的东西,加大打击力度,利用法律的、行政的、道德的、舆论的手段扶正祛邪,积极营造有利于诚信教育的学校体育氛围,使整个学校体育形成一种追求真、善、美,打击假、恶、丑的良好氛围。”[3]中考体育考核中的人为作弊现象不仅有失诚信,而且也不符合社会正义的要求。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指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象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因此,正义否认为了一些人分享更大利益而剥夺另一些人的自由是正当的,不承认许多人享受的较大利益能绰绰有余地补偿强加于少数人的牺牲。”[4]按照罗尔斯的观点,中考体育政策的制定必须体现正义的价值,坚守公平原则,能够实现每个学生的自由和权利。而且,不仅中考体育政策制定本身应该坚守公平原则,而且该项政策的执行也要坚守公平的原则。如果一项政策本身是公平的,而不能公平地执行的话,那它自身的价值也不能得到应有的体现。中考体育考核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就是不能公平执行中考体育政策的体现。

四、促进中考体育政策运行的对策

(一)切实转变观念和增强对体育重要性的认识是基础

要使得中考体育政策顺利运行就必须转变对体育的传统观念和增强对体育重要性的认识。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下,体育作为中小学的“副课”,被置于受轻视的地位,这导致学生的发展失衡,体质下降,近视、肥胖等比率增高,而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前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非常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体健康,他认为,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和思想认识的进步都与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有关,当他们的身体发育和成长处于良好状况时就能够促进其文化课学习,他们的精神思想面貌也会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之中。所以,学生身体的健康成长是他们其它方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把体育置于“副课”的地位是对这一前提的否认,而要切实促进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就必须改变对体育的传统认识,从而把体育真正放到关系学生整体发展的地位上来。对体育重要性的认识不仅关涉教育主管部门在整体教育规划中对体育工作的部署,还关涉到教师、家长以及学生自身对体育的认识以及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的增强。事实上,把体育列入中考之中,在本质上也就是为了增强对体育的重要性的认识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二者之间互为因果,是相互促进和相辅相成的。

(二)加大对体育工作的经费投入是保障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也要依赖于必要经费的支持和保障。从总体上来讲,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教育上的投入比例还相当小,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投入还严重不足,在偏远地区的学校还存在危房以及必要的教育设施匮乏的状况。而且,随着中小学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费用管理制度的改革,用于体育工作的公用经费吃紧,从而也制约着对体育工作经费投入。但是,从整体和全局出发,教育是一个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基石,具有战略地位,国家加大教育投入理所应当,而且,只有整体的教育投入数额增大才能谈得上体育经费的增长。从微观层面来讲,在一个学校的范围内,要保障学生有充足的体育活动场地以及进行体育活动的必要

(三)难以处理中考体育中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中考体育是以考试的形式来考核学生在身体素质方面的发展状况,它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思维框架。在中考体育政策出台后,“体育课得到了空前的重视,随着分值的提高重视程度无疑也将提升,可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体育不是为学生的健康,而是迫于升学压力而为之,学生的体育锻炼也会因此变味儿。”[5]体育考试仅仅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学生生命整体的成长和发展,认清这一点是贯彻中考体育政策精神的核心。然而,在应试教

设施,如篮球架、羽毛球、跳绳等,而且,学校管理者要充分肯定体育教师的工作价值,给予他们与文化课教师同等的课时待遇,以提高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从而使得学校体育工作顺利开展。

教师为提高体育成绩专门训练考核项目的弊端,也能够做到对学生差异性的照顾和提高学生锻炼积极性,从而真正实现中考体育旨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初衷和意图。

(三)坚守公平原则是前提

罗尔斯认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原则,那么,中考体育政策的制定必须体现正义的价值,坚守公平原则,能够实现每个学生的自由和权利。这就需要政策的制定者要充分考虑不同类别学生的特点,要兼顾所有学生,所制定的政策不能偏向一些学生而忽略另一些学生,要使他们的利益都得到实现。而且,不仅中考体育政策制定本身应该坚守公平原则,而且该项政策的执行也要坚守公平的原则。如果一项政策本身是公平的,而不能公平地执行的话,那它自身的价值也不能得到应有的体现。中考体育考核过程中出现的作弊现象就是中考体育政策执行没有坚守公平原则的体现,这既影响了该项政策初衷和意图的实现,也使得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对它产生质疑和反感,导致了不良后果。所以,要坚决杜绝任何作弊现象,坚守公平原则才能促进中考体育政策的顺利实施。

五、结论

把体育列入中考在历史和现实中都有其存在的依据。中考体育政策是基于对学生身体素质发展被忽视的事实而提出的,它在一定意义上有助于这一状况的改善,以及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然而,在应试教育状况还难以改变的情况下,中考体育也滋生出了体育考试作弊等问题,而且固定的体育考核项目也难以满足学生的个别差异,更为严重的是,中考体育中手段与目的倒置,过分重视分数而忽视了学生生命成长本身。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升是有赖于整个社会的教育观念的改革,中考体育政策难以取得应有的实效。这正如“有专家认为,引导青少年加强体育锻炼,从而增强身体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指望将体育纳入中考这一举措来完成这个任务是不切实际的,还需标本兼治才能逐步加以解决。”[7]因此,要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完成这一任务,还任重而道远。

(四)考核项目选择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是 根本

从现有的中考体育考核项目来看,一般都是规定了三项或四项考核内容,如50米跑、立定跳远等,这样的设置导致了不良后果。中考体育项目的设置应该照顾到具有不同身体特点的学生,应该让他们都能够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取得满意的成绩。所以,中考体育项目的选择应该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按照中考体育政策的精神设置尽可能多的考核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和爱好在不违反中考体育政策的条件下选择自己要参与考核的项目。这种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有效避免学校和体育 自2015年3月开学以来,学校针对初三中考体育考试,组织制定了训练计划,并充分利用晨锻、大课间对初三学生进行统一训练,体育课时间加强技术指导。经过二周的训练期,从第一轮的测试结果来看,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成绩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但还有大部分的学生距离自己的目标相差较远。

一、从这两周的体育训练过程中总结,目前我校训练工作存在着如下问题: 1、1000m、800m:

从最初的摸底成绩,到第一轮的测试成绩,每个班级还有10人左右不能达到基本底分—5分。分析原因如下: ① 基础较差:

这部分的学生在以往的中长跑训练过程中没有认真的参与到其中,放任自己,导致现在的身体耐力素质较差。② “极点”现象出现后,不能坚持:

这部分学生的忍耐力较差,在训练的过程中遇到此现象后,就停下来走步,不再肯跑步行进,因为不能坚持,从而导致成绩一直不能提高。

③ 体重超重现象:有一部分学生从测量的身高、体重比例来看,未达到肥胖指标,但体重也存在超重现象,从而就影响他在跑步过程中迈步困难,步频较慢,就算再大的训练强度,成绩也一直不能提高。

2.篮球运球、排球垫球(2.1)篮球运球:

此项目是近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项目,应该说学生的基础是比较好的,但从学生的选项中来看,都是不能完成排球垫球动作的学生。这也导致该选项的学生技术动作参差不起,普遍男生较好,女生较差。从技术动作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① 男生在绕杆时采用换手动作,但左手控球技术较弱,容易掉球;女生则不能够采用换手动作。

② 女生在运球过程中,不能快速的向前运球,球的落点不能很好的控制,容易游离,绕杆技术较差。

(2.2)排球垫球:

我校自编的排球素质操中就涉及了排球垫球这一环节,所以每班选此项目的人数占26人左右,从第一轮的测试情况分析来看,每班只有5人左右不能完成30个,其主要问题是垫球手型的控制能力不强,还需加强。

3立定跳远、跳绳:

(3.1)立定跳远:

选此项目的全校只15人,且全部是不会跳绳的男生。从目前的训练情况来看,普遍腿部力量教弱,腰腹力量需加强。

(3.2)跳

绳:

在此项目中,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体能较差。在跳至45秒时,有一部分学生已经没有体能再继续快速的跳完1分钟了。假如一节课安排3组跳绳的训练量,则每一组完成的质量下降的幅度较大。第二、手臂摇绳的频率不能自始至终一样。

二、学校组织管理工作:

(1)作为一所农村学校里唯一的专职体育教师,那么在很多工作上,兼顾的就不是很全面了,例如:课堂上的训练教学、制定训练计划的完整性、运动项目技术动作的改进、如何提高学生的训练效果等一些专业知识上,就不如其他学校做的那么到位了。(2)学校领导及各班班主任的协助: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直接管理者,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更加切实的加入到体育训练计划的实施中,协助体育教师。(3)学生锻炼意识加强。

上一篇:公务员单位证明下一篇:党支部书记应知应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