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练习密度的课堂教学论文

2022-04-27

体育练习密度的课堂教学论文 篇1:

体育深度教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应然进路

摘      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必须转变传统教学中表层化、形式化和技术化的错误倾向,由知识中心转向素养中心,使学生通过学科学习形成高于学科知识的学科素养。体育深度教学超越体育知识符号和动作技能,改变以往浅层化和工具性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度处理知识,直抵知识内核和学科本质,实现体育多维价值,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应然进路。体育深度教学的实施规约为:整合链接和深层开发教材内容,开展深层教学建构学生高阶体育素养,重视互动和反思教学环节发展学生体育非认知技能,保证体育课堂的合理运动量提高学生体育运动能力。

关  键  词:学校体育;体育深度教学;学科核心素养;体育课堂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in-depth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disciplinary core attainments;physical education classroom

課堂是学校教育的主战场,而课堂教学则是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主渠道。当前,体育课堂教学依然存在工具性教学观念、学用不一致教学内容、浅层化教学方法等教学迷失现象,具体表现为课堂教学浅层化、形式化、技术化,学生体验不深切、思维不深入和理解不深透[1-2]。这不仅僵化虚化了运动技术技能教学,而且忽视了学生情感体验和体育品格塑造,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2018年11月24日教育部吴岩司长提出了全面建设中国“金课”的课堂改革目标,强调课堂教学的高阶性,即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育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要求课堂教学要合理拓展深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效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体育课堂要做到有效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体育教学必须进行教学过程的转型。体育深度教学作为一种超越工具性教学与浅表层教学局限的教学理念,通过整合链接和深层开发教材内容,深入实施发展学生真正体育能力的课堂组织,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直抵知识内核和学科本质,进而实现体育学科的多维价值,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是体育课程“怎样培养人”的有效路径。

1  体育深度教学的内涵与理念

1.1  体育深度教学的内涵

深度教学是基于知识的内在结构,通过对知识完整深刻的处理,引导学生从符号学习走向学科思想和意义系统的理解和掌握,并导向学科素养的教学[3]。深度教学不是指知识难度和知识量的盲目增加,也不是教学形式化和表演化的错误倾向[4],而是指向学科知识价值的多维实现,聚焦于课程目标的深度达成和完整达成,力图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挑战度的“金课”。

体育深度教学是教师借助一定的体育活动情境,通过带领学生进入体育知识内在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学习,让学生深度参与教学过程且深刻把握学习内容,体验运动价值,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活动。体育深度教学力图改变浅层化教学和工具性教学的传统体育课现状,通过结合体育情境的问题导向教学和运动项目内外融合的结构化技能教学提升学生高阶体育能力,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诉求的回应。它始终坚持教学方法服务教学目标,以学生的丰富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所有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体育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

体育深度教学超越浅层化体育教学的桎梏,引导学生通过对符号的认识与理解,对动作结构的掌握与自动化,做到学科内外项目之间技术融合发展,提高体育运动能力和体育问题解决能力[5]。

体育深度教学突破工具性体育教学的局限,回归体育教学的本真,突出学生体育学习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运动参与和情感体验,培育学生的运动兴趣和体育品格[6]。

1.2  体育深度教学的理念

体育深度教学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丰富性发展,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技术主义取向的教学方式偏重教学技术层面,单纯强调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的多样性,把表面的课堂活跃看成是学生主体性得到了发挥,学生学习仅仅停留在表面学习、表层学习甚至表演学习上。体育深度教学则通过教学活动结构性、系统性的变革来实现体育教学方式转变。这种变革需要学生改变知识浅层处理的做法,引导学生批判性反思,深度处理知识,力求学用一致化,追求知识学习在認知方式、情感体验、思想境界、处事方式等维度上发生实质性变化,发展学生高阶体育能力,培育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从而实现体育的多维价值。

1)引导批判性反思发展学生高阶体育能力。

体育深度教学的知识论目标是实现学生高阶体育能力,即灵活运用体育知识能力和解决体育实际问题能力。根据体育知识和技能运用的即时性、开放性和复杂性,体育深度教学密切结合不同体育情境,强调反思性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突出学习的深刻性,要求学习者深入理解学习情境,通过对情境关键要素的判断和把握,面对不同情境能够及时判断差异并做到迁移运用。通过深度教学,使学生深刻理解体育知识的本质和结构,具备应变不同体育情境的高阶体育能力和学科素养。

2)力求学用一致化培育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深度教学遵循“教育回归生活”的理念,力求学用一致化,注重学生体育学习与生活经验和生活应用的链接。生活经验是学生体育学习的重要资源,是学生深度理解体育知识,掌握运动技能的重要材料与支撑。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自身的生活经验与生活履历参与体育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可以通过新旧知识联系和已有运动技能迁移,快速进入思想的建构与技能的生成,提高体育学习的效益[1]。生活应用则是学生体育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生乐于钻研体育原理,勇于挑战对抗竞争的动力源泉。体育深度教学内容密切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条件,使得学生通过课堂发展的体育能力可以在走出课堂和校门后有应用的机会和舞台,让体育知识和运动能力不再只是孤立的符号或者应试的技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终身体育意识,培育他们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3)深度处理知识实现多维体育价值。

体育知识的直接记忆和刻板理解,体育技能的重复模仿和机械训练,都不是体育深度学习,仅仅只是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照搬传送,把其当作符号来学习、记忆、训练和占有。体育深度教学的学习观强调学习的沉浸性和层进性[7],直抵学科本质,实现体育学科的过程价值和育人意义,培育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育学科知识包括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其多元价值和实践特点决定了体育学习必须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建构。体育知识的价值要素丰富多样,包含不同维度,必须通过浸润式和层进式的深度学习,才能实现教育的丰富性发展。

2  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促进

2.1  关注学生运动能力的本质提高

运动能力是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与比赛[8],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中最能体现学科特色的素养,是体育深度教学的内在追求。

受“生物体育观”和“运动技术中心论”的影响,传统体育课堂教学把体育教学的功能窄化,认为体能增长或者运动技术掌握是体育教学的唯一目标,单纯追求大运动量和单个技术难度,忽略学生体能的有效性发展和技能的实践性运用,一定程度造成了学生体质状况的连续下降和学生学习多年体育技术后却未能学会一门运动的状况[9]。而体育深度教学则始终关注学生运动能力的本质提高,努力超越浅层教学,结合真实的体育情境教学和体育项目内外的运动技术融合教学,全方位提升学生的体能,培养学生技战术能力和提高学生实战水平。

体育深度教学突出学生体能的整体性和有效性发展,力图做到教学内容均衡,学练方式科学合理,学生体能水平和自我锻炼能力同步提高。教学内容除了安排常规的技术教学外,根据不同运动项目对体能发展促进作用各不相同的特点,结合主教材对学生体能发展的薄弱环节,针对性地安排互补的体能练习,如主教材是对发展速度、力量等有显著促进作用的短跑、跳远、跨栏等时,安排灵敏性、耐力等体能训练;如主教材是对协调性、耐力等有显著促进作用的健美操、有氧舞蹈、武术等时,安排速度、上肢力量、反应时等体能练习。同时,体育深度教学力争教会学生了解体能练习的相关知识和原理、掌握多种科学的体能锻炼方法、学会制订体能锻炼的计划以及评价体能练习的效果等。

体育深度教学的技术教学目的是为了教会学生一项运动,以体育项目内外的运动技术融合教学为主,而不是过度追求学生对单个技术动作的完全掌握。体育深度教学注重学生学练结构化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所谓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指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能具有层次性和关联性特征。知识和技能的层次性是指它们相互之间具有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递进关系,关联性是指各个知识和技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体育深度教学努力让学生体验完整的运动,培养学生关联性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学练结构化。其中,开放式运动技能学习更强调引导学生面对变化的、复杂的情境去运用综合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封闭式运动技能学习更强调在基本掌握单个动作技术的基础上,尽量早地学练单个动作技术之间、单个动作技术与完整动作技术之间的联系,注重技术的融合学习[10]。体育深度教学不再是孤立的单个技术学习模仿和机械训练,因为即使学生单个技术做得再规范,掌握的数量再多,也不能说明学生具备了该项目真正的运动能力,那只是学生掌握的符号记忆和动作模仿而已,是“死知识”。

同时,体育深度教学注重结合体育真实的体育情境教学,力图发展学生真正的体育能力。开放式运动技能项目教学强调通过创设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活动和比赛情境,使学生在活动和比赛情境中提高运动技能水平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体育品德。为了避免封闭式运动技能学习时的枯燥乏味,教师采用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辅助性教学手段,促使学生乐于反复练习,不断提高所学运动项目的技能水平和完整运动能力[10]。

2.2  聚焦学生健康行为的有效形成

健康行为是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是提高健康意识、改善健康状况并逐渐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关键,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情绪调控、环境适应[8]。健康行为有利于学生养成健康习惯和健康意识,有利于学生的体魄强健和身心健康。

体育深度教学具有过程性、建构性的特点,教学内容注重于学生生活经验联结,教学方法主要通过互动与反思达到学生的自主深度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核心素养。这里所说的生活经验是指学生的体育与健康课堂学习经验、课外锻炼经验,这种经验是通过较长时间的学习和活动体验累积而成的[8]。体育深度教学选择学生有生活经验的和具有学区社区体育特色的内容进行教学,整合意义联接的学习内容,进而引导学生激活的先前知识和所获得的新知识进行有效和精细的深度加工[11]。这样学生对教材内容熟悉,并已经有一定的体育基础,既保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进行,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驱动,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建构,通过体验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提高个人的外部环境适应能力。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是进行复杂的信息加工,建构结构性与非结构性知识意义的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长期学练过程,不仅需要学习,更需要反复练习。体育深度教学重视同一运动项目的技能教学不同学段之间的有机联系,在学练结构化的基础上,由低学段向高学段要做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这样有利于学生真正系统地学练和掌握一项完整的运动,培养学生的运动专长,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学生能否把所学的健康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形成健康行为,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是重要保障。体育深度教学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否定静态的教学,除利用体育课在室内讲授和交流外,把健康教育有关的知识融入到日常的体育技能教学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和运用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关注自己的亲身体会和感受,丰富过程体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处理不同的关系,包括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学生与同伴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学生与学习内容的关系、学生与学习情境的关系等等,体会丰富情感和积极思维,或熱爱、厌恶,或愉悦、忧伤,或接纳、排斥,这都有利于保持良好心态,建立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形成健康行为。

2.3  指向学生体育品德的全面培养

体育品德是指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对维护社会规范、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品格[8],是学生经过长期体育学习和锻炼后逐步形成的关键品格,是体育与健康课程三维目标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具有认知性、自我意识性和实践性3个维度的教育价值,传承体育运动知识技能和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属于体育的认知性价值,而体育品德则属于自我意识性和实践性价值,相教育于认知性价值,其更有意义。知识所具有的多维教育价值对个体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教学活动对学生发展的作用是通过知识多维教育价值的全面实现而达成的,教学活动不能顾此失彼,而应该树立全面、整体的观念来看待知识及其教育价值,看待人的发展与教学活动的功能[12]。体育深度教学充分关照体育运动的多维教育价值,秉持超越工具教学的理念,采用师生互动性教学方式,让学生的体育学习链接知识内核,触及学科本质,培育学生体育精神,加强学生体育道德,塑造学生体育品格,指向学生体育品德的全面培育。

体育深度教学以实现体育的多维教学价值为追求,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摒弃工具教学的观念,一切以学生为中心,采用互动性的教学方式,所有教学目标和活动环节围绕学生设置。与目前部分体育教师由于不能深刻认识体育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当成学习的工具,而出现的 “假自主、假合作、假探究”体育教学不同,体育深度教学要求师生之间建立平等相处、互帮互学的良好关系,教师在教学中不但予以指导和启发,而且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练活动中。这样,学生带着积极情感去参与体育学习,不仅可以增进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让知识深入学生的内心,进而达到改造思想、形成信念的目的。在教学方法上,体育深度教学倡导教师指导与自主学练、合作探究有机结合,超越庸俗化的互动、程序化的合作、肤浅化的探究等课堂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情感驱动,引导学生充分体验体育学习的丰富情感变化和精神道德意义,深刻理解运动的价值,实现学生的体育品德发展。

3  体育深度教学的实施规约

3.1  整合链接和深层开发教材内容

1)由“单一技术”转向“整合链接”。

在传统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为便于学生技术掌握,提高教学的“效率”,选择孤立零散的、脱离情境的体育知识作为教材内容,让学生进行知识符号记忆和动作结构模仿,造成学生只能孤立、零散、碎片地进行知识存储。然而,孤立地选择单个技术或者单个战术作为教材进行教学,并不能达到让学生学好一项体育运动的目的。因为每一项运动项目的不同技能、战术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如果将他们碎片化地进行教学,实际上割裂了它们之间的知识链接,不利于运动技能的整体提升。

深度教学要构建知识间的关联性,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思考对学科的理解与把握,促进学科间或学科内部知识间的迁移与应用,实现发散性、创造性的思维培养[13]。因此,体育深度教学需要教师全面地分析教材、深入地挖掘教材、灵活地整合多种技能的组合或者多种战术等教材,即整合分散的教材内容,将孤立的知识要素联接起来,让学生充分地体验、理解和感受完整的运动。教材内容要做到由“单一技术”转向“整合链接”,应做到教材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结,不同项目、技术之间相互融合,努力实现体育知识的关联性和学生学练的结构化。在教学中,教师应避免仅仅选择孤立、静态的单个知识点或单个技术作为教材内容,应增强知识点之间或动作技术之间的有机联系,并尽量结合必要的对抗和比赛情境整合使用,促进学生学习和掌握结构化的运动知识和技能,体验在各种不同的情景中如何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去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掌握和运用技能,提高学生单项运动的整体技术水平。

2)由“浅层使用”转向“深层开发”。

由于体育多元性功能和多维度价值,体育教师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体育教材内容的深层蕴含,在教材使用时做到由“浅层使用”转向“深层开发”,即教师借助特定的活动情境带领学生超越表层的知识符号学习和技能动作模仿, 透过体育教材的深层结构,进入知识内在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发展学生深层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学习方法和知识组织方式等,进而实现体育知识的整体意义和多维价值,即实现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由于受到传统“三基”教学论、生物体育观和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体育课堂中的教材往往只被浅层使用和片面开发,教材的表层形式,即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技能动作结构、生物应激、体育应试技巧等被过多地模仿练习,而体育学科教材所蕴涵的思想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等更为核心的内容却被排除在教材开发的视野之外。其实,知识让人真正受用终生的不是那些符号知识本身,而是其背后所隐含的内在价值,是其内具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丰富的情感体验[14]。教材的本真价值是超越教材本身,挖掘教材背后的知识,透过教材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方式,实现学科知识的生活价值和发展价值,这才是深度教学的内在追求[15]。因而,体育深度教学必须实行教材的深层开发,把教学内容看做是变化的、动态的、发散性的知识体系,是一种经验性和实践性的存在;需要挖掘知识内在的意蕴,帮助学生从动作中窥视灵魂,从技能中体验人生,从活动中丰富情感,使学生展开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思考,从而实现知识的“假定性意义”向“个体性意义”的转化。

3.2  深入实施发展学生真正体育能力的课堂组织

1)开展深层化学习构建学生的高阶体育素养。

高阶体育素养是指学生不仅知晓了解各种体育知识概念和熟练掌握各种体育技能,还能够根据所面临的不同体育情境作出正确的判断,灵活运用各种技战术,完成相应任务的能力与品格。由于体育情境和问题具有开放性、综合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因此体育问题解决需要调动多角度、多维度、系统性、综合性的知识和多方面的能力,仅仅依靠知识概念符号、单一技术或战术不可能解决所有的体育问题。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学习大多数停留在 “记忆、理解和简单应用”的层面。这个层面上的教学只能教会学生认识世界和按图索骥地执行任务[16],只具备机械地运用片段化知识的问题解决能力,难以适应各种情境的不确定性。

体育深度教学的深層化学习是要超越简单体育技能的浅层化学习,结合教学情境增进学生体育问题解决能力,培育学生的高阶体育素养。根据情境认知理论,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学习者将自己置于知识产生的特定情境中,通过积极参与具体情境中的社会实践来获取知识、建构意义并解决问题。同样地,体育深层化学习强调学习的建构性,着意迁移运用,要求学习者在学习体育理论和技能等浅层知识的过程中,不能仅是肤浅的理解、机械的记忆、简单的复制,还要深入理解学习情境,把握不同体育情境的关键要素,弄清具体问题的差异,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对不同体育情境可以作出 “举一反三”、准确明晰的判断,建立起完整全面的体育知识结构体系。为实现学生的深层化学习,体育教师应做到深入了解学生的先前经验、理解新知识的类型,紧密结合体育情境教学,让学生面对各种不同的体育问题,指导学生在新旧知识、概念、经验间建立联系,进行知识的提取、迁移和应用,引导学生积极体验,最终达到将所学知识与情境建立联系并实现迁移的目的,建构属于自己的新认知结构。

2)重视互动和反思环节培育学生的体育非认知技能。

深度教学不是指无限增加知识难度和知识量,是克服对知识的表层学习、表面学习和表演学习,以及对知识的简单占有和机械训练的局限性,基于知识的内在结构,通过对知识完整深刻的处理,引导学生从符号学习走向学科思想和意义系统的理解和掌握,并导向学科素养的教学[3]。同样地,体育深度教学不应盲目追求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深度和难度,而是应该超越知识符号和技能动作的表层意义,实现体育教学的丰富价值。其中,培育学生的非认知技能尤为重要。

体育认知技能是指体育知识、运动技能的记忆、理解和掌握,是体育能力的低阶水平。体育非认知技能包括个人技能(如技战术运用、自主体育锻炼、情绪调控、适应能力等)、人际技能(如复杂交往、进取品格、团队精神、社会责任等),是体育知识、运动技能的运用和创造,是体育能力的高阶水平,是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充分认识学生发展非认知技能的重要性,摆脱传统符号记忆和技能模仿的浅层教学窠臼,深入把握知识的内在结构, 充分发挥体育的社会文化属性,通过体育活动的不同情境,让学生承担不同角色,肩负各种责任,与同伴对手进行合作竞争完成体育任务,彰显体育教学的情感熏陶、思想交流、价值引导功能,提高学生的各种非认知技能。

课堂教学要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育非认知技能,必须加强互动和反思环节的深度教学,为学生的知识建构创造有利环境。首先,互动是学生构建知识的重要方式,而反思则是一种重要的高阶思维能力,可有效提高学生的高阶体育能力。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互动和反思环节的重要意义,把其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和主要策略来实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其价值,发展学生的体育非认知技能。其次,体育教师可采取设计互动性教学流程、构建互动性教学内容、搭建互动性教学环境的方法,以提高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科教材之间或者学生与自身学习活动之间的交互程度[17-18]。在互动环节中,教师要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根据体育情境的具体情况,借助教师或同伴的帮助,通过相互反复激发、评价与修正,逐渐形成新的认知,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获得能力发展。最后,体育教师应重视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反思,开展评价与批判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升学生深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创设促进反思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对自己以及他人的技战术问题或运动参与方式进行分析、评价,可采用讨论、辩论、评比、情景测验、项目评价、谈话评价等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培育学生的反思习惯。

3)通过合理的运动量提高学生体育运动能力。

体能是提高运动技能水平的基础和保证,而技能的学练又可以促进体能的提高。同时,在体能和技能学练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各种丰富的情感,培养了學生的体育兴趣,有利于学生反思建构知识,探寻知识的内在价值。因此,体育深度教学的教学目标实现必须建立在学生技能掌握和体能增长的基础上,体育课堂必须保证正常的技能学练和一定的运动负荷,任何抛开体能和技能来谈体育深度教学,都是没有意义的。

体育深度教学与技术主义取向的课堂改革不同,其对体育的深度开发,不是为了教师组织能力的展示,也不是为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表演[3],而是意在学生的丰富性发展,立足于学生的体能和技能提高。在体能发展上,要求每节课运动密度不低于75%,练习密度不低于50%,运动强度达到平均心率140~160次/min[19]。技能教学上,针对开放式运动技能和封闭式运动技能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开放式运动技能项目的教学注重学生对某项运动的完整体验和学练,通过循序渐进创设不同难度活动情境,使学生提高运动技能水平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体育品德。在封闭式运动技能项目的教学时,注意单个动作与完整运动的有机联系,提高单个动作和组合动作的技术水平和运用能力,不过分追求单一动作和技术完美后才进行完整运动的练习,让学生在完成完整运动或参加展示与比赛的基础上,不断挑战自我,提高运动成绩并形成良好体育品格[10]。

参考文献:

[1] 郭元祥,李炎清. 论学生课程履历及其规约[J]. 课程·教材·教法,2016,36(2):17-23.

[2] 李松林. 深度教学的四个实践着力点——兼论推进课堂教学纵深改革的实质与方向[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1):53-56.

[3] 郭元祥. 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与方向——兼论深度教学[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6):1-6.

[4] 罗祖兵. 深度教学:核心素养时代教学变革的方向[J]. 课程·教材·教法,2017,37(4):20-26.

[5] 尚力沛,程传银. 超越技能: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体育深度教学[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8,37(3):102-109.

[6] 罗伟柱. 关于学校体育生命教育研究的综述[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8(4):57-64.

[7] 郭元祥. 论深度教学:源起、基础与理念[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3):3-13.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9] 罗伟柱,邓星华. 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 体育学刊,2018,25(6):96-100.

[10] 季浏. 我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J]. 体育科学,2018,38(2):3-20.

[11] JENSEN E,Nickelsen L. 深度学习的7种有力策略[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

[12] 伍远岳. 论深度教学:内涵、特征与标准[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4):60-67.

[13] 宗德柱,孙存华. “深度教学”的变革、困境、路径[J]. 当代教育科学,2015(20):23-26.

[14] 姚林群,郭元祥. 新课程三维目标与深度教学——兼谈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J]. 课程·教材·教法,2011,31(5):12-17.

[15] 安富海,陈玉莲. 深度教学及其路径研究[J]. 教育探索,2017(5):6-10.

[16] 安富海. 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 课程·教材·教法,2014(11):57-62.

[17] 曾明星,蔡国民,姚小云. 翻转课堂课前交互式教学模式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15(3):57-62.

[18] 李松林. 深度教学的四个基本命题[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20):7-10.

[19] 季浏.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思考与构建[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9):72-80.

作者:罗伟柱 邓星华

体育练习密度的课堂教学论文 篇2:

高校体育舞蹈课程练习密度研究

【摘 要】本文对高校体育舞蹈课练习密度进行调查,分析影响体育舞蹈课中学生练习密度的主、客观因素,从教学设计、学生本身的差异性、教师的教学组织、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方面研究课堂中练习密度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合理设计和安排练习密度,优化体育舞蹈课程;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使动作质量与运动密度相协调;利用网络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课内外时间;适时地进行教学评价,及时反思。

【关键词】体育舞蹈 练习密度 教学质量 学生体质

练习密度是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检验学生体质和运动技能效果的指标之一。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对练习密度的重视度不够,很多体育教师运动密度的意识淡薄。对于本来运动强度就不大的高校室内体育课来说,练习密度如若不被重视,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从而影响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本文以高校体育舞蹈课程为例,研究影响练习密度的主要因素、课程中练习密度的主要问题、如何优化课程合理安排练习密度等,旨在为广大教师提供参考,提高体育舞蹈教學质量,提升学生身体素质。

一、影响高校体育舞蹈课程练习密度的调查分析

高校体育舞蹈课程主要是以有氧运动为主,也是近年来高校开展得比较火热的尤其受到高校女生钟爱的课程。有氧运动是指呼吸顺畅类型的运动,强度低持续性久,通过连续不断或是反复多次的活动,并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运动量。练习密度也叫运动密度,是指一个学生在课中参与各项练习的时间总和所占全课总时间的比例。由此可见,有氧运动与练习密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练习密度的多少直接影响运动的效果。

(一)调查比较。根据2014年6月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每周安排体育课不少于2学时,每学时不少于45分钟,现今高校主要是每周一次课,一次90分钟。本调查以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参照常用测定练习密度的主要内容,从高校体育舞蹈课的实际教学出发,以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为主要测定内容,随机抽取10次课程进行测定,并计算出各项测定内容的平均时间,再分别计算其所用平均时间和占整个课堂的时间比例进行分析。

通过对教师讲解示范、指导纠正和学生练习、配合音乐展示练习等九项内容进行调查,得出相应的比例:教师指导时间主要是第1项和第2项,占课堂时间的20%;学生练习时间主要是第6项和第7项,共占课堂时间的34.45%。查阅相关资料得到合理的体育课密度一般是:教师指导时间占总课堂时间的15%-20%;学生练习时间占30%-50%;学生互动、互纠时间占5%-10%;休息时间占10%-20%。由此可见,体育舞蹈课的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基本符合体育课的密度标准,但是由表1数据也可以看出,学生练习的时间仍没有充分利用,学生的练习密度还有很多的上升空间。

(二)分析。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在一节固定时间的课堂上,怎样克服种种困难提高学生的练习密度也是当前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只有先从分析影响课堂密度的影响因素入手,层次深入,抓住关键,对症下药,才能治标又治本。根据调查结果和走访同行教师并结合教学观察和亲身实践,分别从主客观两方面进行分析。

1.客观因素。具体有以下方面:

第一,项目本身的特性。体育舞蹈属于难美性的运动项目,由10个小舞种组成,音乐各具特色,体现的艺术性较强,教师在教学中难免会在技术动作上多费神费力,以致指导时间占用课堂时间的比例较高;由于体育舞蹈动作需要与音乐相配合,特别是拉丁舞中的伦巴和恰恰又是第二拍起跳,给学生的练习增加一定的难度;体育舞蹈中不乏双人舞的教学,这样虽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但是男女步的分别教学和舞伴间的磨合配合确实占用了很多课堂时间。

第二,场地、人数和设备的因素。通过走访调查发现,体育舞蹈课程受到学生的喜爱,选课都是满人,但是场地有些还是水泥地,场地内有的还有柱子、水管等障碍物,并存在教室中镜子不全、音响设备不完善等问题,这样都会影响上课的组织、教学及学生的练习。

2.主观因素。具体有以下方面:

第一,教师教学内容中对有关练习密度的设计和安排。教师是学校教育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参与者,教师的工作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度,教学有序正常地进行都是由教师设计和安排的,因此教师在有关学生练习密度的设计和实施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第二,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练习密度完成的情况。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有时是最好的老师,体育兴趣是体育参与的基本动力之一,影响参与者活动的方向和强度,学生本身对体育舞蹈课程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上课中就会更积极地参与其中的学习和练习活动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很好地完成教师安排的各项学习和练习任务。

二、体育舞蹈课程中练习密度实施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师教学态度与练习密度。教师的教学态度是否认真负责直接辐射到教师的教案设计、上课的积极性以及呈现出来的教学效果上。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于素梅指出,现在很多教师对练习密度的来源和准确性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很多教案中练习密度呈现空白项,当前这种忽视练习密度的现象不利于体育课程教学,不能真正地测试课堂效果,长此以往也会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教学密度是教师一节课对课堂教学的合理把握,每个运动项目都有其不同的特点,运动密度的把握也是不同的,体育舞蹈教师也应该根据专项特点设计合理可行的运动负荷和运动密度,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真正使课堂饱满起来。

(二)学生本身的差异性与练习密度。由于学生本身的身体条件、学习能力、音乐的乐感等音乐舞蹈基础不同,因此学生通常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身体姿态控制不好、音乐节拍听不准、动作完成不够协调的情况,这些差异往往会使课堂学习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而影响教学进度,打乱正常教学程序,从而影响学生练习的效率和时间,练习密度完成的效果和时间都会受到影响。

(三)教师的教学组织与练习密度。教师是贯穿一节课的主导者,教学组织中很多细节都直接影响课堂的时间,时间的流逝直接使得练习密度上不来。比如舞蹈是与音乐相配合的运动之一,一节课中从准备活动到主要活动再到放松运动要播放几十次的音乐,教师在播放音乐时准备播放和准备关闭都可能会耗掉一定的时间,每一次几秒钟一节课下来都有几分钟了。现在讲多练少也是练习密度难提高的一个问题,对于教学内容是多元动作组成的体育舞蹈课讲多有时也是必要的,但是控制讲与练的度就是一个矛盾问题,讲不到练不好,讲多了没时间练了。集合多与练习密度也是存在矛盾的,在体育舞蹈双人教学中男女步的分别教学,在发现错误动作时、在动作示范时都要集合才能实现,但此时就会占用相当的时间。

(四)教学内容、方法与练习密度。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学生练习密度息息相关,选择较易的教学内容,学生练习时很容易完成,对于当今个性十足的大学生来说没有挑战性,有时候在互动练习或自我练习时一遍就停下来。选择较难的教学内容,学生练习时又觉得完成不了,而学生很少愿意主动去问问题,以至一定时间内练习次数与教师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为了提高练习密度,怎样给学生选择“量身定做”的教学内容也是体育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教学方法是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相结合而成的,主要有讲授法、示范法、讨论法、练习法、游戏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索学习等方法,教师在体育舞蹈教学中为直观方便教学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会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同样可以充分利用时间,收到有效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就要有一定的艺术性。例如体育舞蹈分男女步教学中,男步和女步的方向通常是相反的,运用示范法时要注意示范面。再如学习新动作后什么时候用自主学习、什么时候用合作学习就要看动作的掌握情况,当大家对动作都模糊时用自主学习方法就不如合作学习方法好,也许每个同学记忆的动作不同,组合在一起就是完整的组合了。

三、建议

(一)合理设计和安排练习密度,优化体育舞蹈课程。体育课的练习密度的大小是检验一节课的重要标准,当前许多教师对体育课中的练习密度不重视,教案中常出现练习密度空白项、随意写等现象,这样会影响教学质量,阻碍体育教学的进步,影响学生体质的提升。因此,教师要重视练习密度,从教案设计做起,合理安排练习密度,不是练习密度越大越好,要根据体育舞蹈课程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不同课的特点设计安排。比如,新授课和复习课的练习密度是有很大区别的。教学中实施练习密度时不能随心所欲,多少次、合不合理,都要经过精心细致的考量和实践,这样的体育舞蹈课程教学质量就会大大提高。

(二)注重课堂设置细节,充分利用时间。教师作为课堂上的主导者,也是时间的掌控者,所以教师是课堂设置细节的关键掌舵人。教师的指挥、安排及调动的合理性都直接关系到课堂的衔接程度,集多少次合、练习多少次、休息几次,准备活动多长时间、基本部分上课分配多少时间、放松要多少时间,像这样的大环节教师一定要理清楚。另外,像放音乐、分组、队形等小细节也不能忽视,这些都是时间流逝的小细节,抓住课中的每一分钟,可让课堂更精彩。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使动作质量与运动密度相协调。当前学习体育舞蹈的学生多数都是零基础,对于身体关节运动要求更细腻的体育舞蹈运动来说,教学内容的选择尤为重要,因为教学内容直接影响到练习密度的次数与时间,所以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践情况,适时地简化或增加動作。比如体育舞蹈动作中不乏有很多旋转的动作,如若按照原度数旋转,动作质量上不来,又影响练习时间,所以可以适时地减少旋转的度数。另外,多选择在基本步的基础上变换动作,比如时间步上做手臂动作的变化,这样的教学既节约了新内容的上课时间,又增添了新意,在不影响练习密度的情况下提高了动作质量,也提升了使课堂的上课质量。

(四)利用网络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课内外时间。课上充分利用电教化设施,使学生更全面直观地学习体育舞蹈的技术动作和运动轨迹及方法,通过现场的观摩教学和观看一些高水平的体育舞蹈比赛,增加学生对舞伴间配合的认识。这些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有利于课堂上技术动作的传授,使教学活动更顺利进行。

课堂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若能与时俱进地利用网络进行课外辅导教学,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建立班级QQ群、微信群等,发表有关课堂教学的知识信息与视频资料,共享上课音乐,提示学生易错动作及将要上的课堂内容,适当布置简单的作业,与学生分享校园内外的体育舞蹈的大型比赛等。通过网络,学生课外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也避免了课堂上言多占用时间的问题,学生的储备量多了,上起课来自然感兴趣,练习密度的实施也会顺利地完成。

(五)适时地进行教学评价,及时反思。教学中练习密度是教学效果的重要组成因素,应通过适时地评教和评学来反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专家评、老师互评、自评等,发现之前教学中没有发现的问题,发现自己意识不到的错误,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方案,更好地实施教学中的练习密度。只有心存进步之决心,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的体质真正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罗巍,陈立新,王昊.影响大学生体育舞蹈学习兴趣的成因剖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11)

[5]曹菲菲,王飞.体育舞蹈在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中的应用[J].体育学刊,2010(6)

[6]席杉杉,王光.利用网络平台建构新型学习方式的高校体育舞蹈课程[J].广西教育,2015(9)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高专‘学校体育+互联网’平台共建研究与实践”(GXGZJG2016B115);2016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KY2016LX479)

【作者简介】王 光(1982— ),女,满族,硕士,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体育舞蹈的教学与训练研究。

(责编 卢 雯)

作者:王光

体育练习密度的课堂教学论文 篇3:

浅谈如何有效保证中学体育课练习密度

【摘要】练习密度是衡量体育课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质量,是体育教师对体育教育内容进行深度反思的重要手段之一。练习密度的合理安排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掌握体育运动技能的熟练水平。本文简要讨论了体育课练习密度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对影响体育课练习密度的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中学体育;练习密度;有效保障;教学质量;运动负荷

体育课的练习密度一般指的是学生在体育课中进行练习的时间总和与体育课课时的总和之间的比值。目前,评价体育课的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学生在体育课时的练习密度,它关系着学生身体的健康体质和对体育运动掌握的情况。因此,体育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体能负荷,在体能能够负荷的基础上保证应有的练习密度,使学生体质得到锻炼。

一、体育课练习密度的现状

现阶段,虽然从小学开始便有体育课,但是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不少學校和教师往往会更加重视对文化课的教学,而忽视了体育课的重要性。很多的学校体育课所占比例相对较低,体育课除了简单的跑步和准备热身运动外就开始自由活动。教师对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并没有合理地规划和重视,使得练习密度根本就满足不了体育教学的需要。久而久之,必然导致体育课教学任务难以实现,同时也没有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体育课练习密度的重要性

现阶段,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已经成为各级教育部门、学校等所关注的问题。作为体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的练习密度,其科学合理的安排可以在课堂上有效地锻炼学生的体质。通过对体育课上的运动负荷进行合理的安排,对课时的练习密度进行适当的加大,可以有效满足学生对运动欲望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体能素质,从而更好地完成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影响体育课练习密度的因素

1.场地器械利用不合理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对场地器械的利用效率直接关系到学生课时练习密度的高低。在实际教学中,体育教师往往出现集合过频、组别过大的问题。当个别学生使用器械的动作不够规范或错误的时候,教师往往会集中全部的学生对这些不具普遍性的不规范动作进行指正。另外,由于器械相对较少,学生分组过多,使得在轮流使用器械的时候,大部分学生的时间都消耗在等候练习的过程中,从而影响了体育课时的练习密度。

2.教学内容选择不合理

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事先没有对学生的体能素质和体能负荷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只是机械地照搬体育教材上的内容,从而造成学生无法适应课时的练习密度,要么出现练习强度过大,要么是练习强度过小。这种不科学的练习密度,使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受到了不利的影响。

3.教学形式单一,重视度不足

现阶段不少的体育课时教学具有着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索然无味,体育教师对课前的准备活动不充分等问题。这使得体育课给人的印象就是组织学生在操场上进行简单的跑步及课间操等,这种形式和内容都比较单一的体育课不仅阻碍了学生运动的积极性,而且对体育课堂的练习密度造成了负面影响。

4.体育教师缺乏教学经验

随着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退休,年轻的教师进入了体育教学的行列。由于年轻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对体育课堂的教学节奏和场面控制能力严重匮乏。与此同时,个别年轻教师缺乏教学的责任心,对体育课堂教学和练习密度的安排草草了事,这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5.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不高

过去,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许多家长和学生都把重心放在了文化课的学习上,使得学生普遍被课堂作业、试卷等所包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习压力。因此,很多的学生认为体育课的设置就是一种对学习时间的浪费,严重缺乏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体育课的练习密度也就无从谈起。

四、如何保障体育课练习密度

1.重视体育课的练习密度

体育教师要提高对课时练习密度的重视程度,要在对学生的体能素质充分调研的情况下,对练习密度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既不能使其超出学生的体能负荷范围,也不能出现过低设置导致无法满足学生的体能锻炼需求。因此,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需要,对体育课的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设置和调整,使学生通过体育课时的锻炼既取得身体素质的提高,又能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实现体育教学对练习密度的要求。

2.教学内容要合理,练习密度要科学

体育教师在对课时的练习密度设置之前,要对学生的平均体能素质做好调研工作,以相关数据资料作为科学合理设置练习密度的依据,避免因练习密度过大而造成对学生身体的伤害。教师在体育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课时场地器械、学生队列等的调整要做充分的考虑,避免过多地进行调动,导致出现课时教学节奏的混乱无序。这样既避免教学时间的浪费,还能够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进行体能素质的联系。与此同时,教师应做好课时相关体能数据的调查和整理,根据学生体能素质的提高对练习密度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保证学生的运动量需求。

3.提高准备活动的组织和编排

体育教师要在课时运动开始之前,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准备活动,以避免剧烈的运动对学生的身体造成伤害。教师提前做好课前准备活动的编排工作,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进行多套准备动作的定期更替,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运动积极性,避免其产生厌倦情绪,以保证课时练习密度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4.发挥学生组长的作用

在体育课的教学活动中,经常需要组织学生做分组练习活动,这时体育教师往往会分身乏术。为了有效保证体育课的教学效果,体育教师要发挥学生组长的带头作用,指导学生进行分组活动。这样,教师就有充足的时间对学生的运动情况进行观察,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运动强度和练习密度,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体育教师除了安排学生组长协助进行常规教学工作外,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工作能力,让他们能够充当学生分组练习的“小老师”,做好分组练习中的保护和辅助工作。这样的组织安排,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时间和锻炼机会,有效提高了体育课时的练习密度。

5.注重运动安全措施的保障性

由于体育运动具有一定的潜在危险性,体育教师要做好相应的安全措施,以确保课时练习密度目标的实现。在进行体育锻炼之前,教师要对场地中的练习器械做好检查和维护,做好提前排除器械故障的工作,并在其周边布置软垫,避免学生在练习中出现运动损伤。

6.激发学生进行体育练习的积极性

体育课时练习密度的实现离不开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参与。如果充分地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就能够有效地确保课时的练习密度。当学生在课时练习中遇到问题时,体育教师要及时地做好示范的工作,激发学生的锻炼积极性,并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肯定和表扬,给学生更多的自我展示机会,以促使学生能够积极地配合教师进行课时的练习,保证体育课的练习密度。

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根据学生的平均体能素质的实际情况,对体育课时的练习密度进行相应的调整,确保其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体能素质,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团队意识,这有利于学生坚毅性格的养成。与此同时,教师不能片面地追求体育课教学目标的完成,而忽视学生的身体承受力,使学生身体出现无法负荷的问题。因此,体育教师要对课时的练习密度的设置做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以保证科学合理安排体育课练习密度。

责任编辑  温铁雄

作者:潘灿梅

上一篇:人民币升值经济影响措施论文下一篇:模块式教学的应用文写作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