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工作方案

2022-07-24

方案具有明确的格式和内容规范,要求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避免抽象和假大空的内容,那么具体如何制定方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预防接种工作方案》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预防接种工作方案

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方案

坝子小学 2018.9.3

小学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方案

根据卫生部、教育部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要求,结合我校儿童预防接种证的管理,制定我校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方案: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国务院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托幼机构学校在办理入托入学手续时,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未按规定接种的儿童应及时补种。检验预防接种证是一项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强制性工作,必须无条件贯彻执行。

查验的内容和方法:学校负责承担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的查验工作,每年对入学儿童进行查验,要求家长或监护人在儿童办理入学时,必须出示儿童预防接种证。学校应安排专人依据山东省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品种及接种程序,检查儿童预防接种完成情况,填写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登记表,学校每年在新生入学后一个月内上报疾控中心,疾控中心负责统计分析并逐级上报合格的预防接种证,应具有原始性接种程序,记录准确有疫苗批号,并盖有接种单位公章和每次接种者签名接种证,应记录所有属于国家免疫规划要求集中的各类疫苗,不缺漏项。工作流程如下:

三、补办预防接种证和补种工作

1、预防接种记录,完整无缺的接种证查验,登记结束后应交由家长妥善保管

2、有接种证但接种项目不全的,应告知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带儿童到原接种单位或现居住地接种单位补种漏缺疫苗学校对补种的意义要有登记并存档。

3、.无接种证者应到原接种单位查接种卡或原始接种记录,进行补正由各种原因接种证丢失,或确实找不到原始接种证的,须由原接种单位出具接种证明,接种证明,需加公章及接种者签字。 镇卫生防疫站站,对学校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进行督查指导,在查验接种证工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下达传染病监控记录,并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每年对辖区内所有的小学校,托幼机构的查证工作,至少检查一次。疾控中心负责对学校的儿童接种证查验工作的监督检查和业务指导,不定期有针对性的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抽查。

五、学校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是一项长期性工作,每年都要进行。接种证查验工作指标齐全率要达到百分之百,学校负责查证的工作人员应明确此项工作意义目的提高认识,如果因为没有认真做到查证工作,没有进行疫苗全程接种的儿童作为传染源引起某些传染病在学校发生暴发和流行,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将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要认真按照本方案提出的各项要求,确保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和漏种儿童补种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加强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坝子小学体卫艺

2018.9.3

第二篇:2012年精制乙脑疫苗预防接种工作方案

宜万乡2012年精制乙脑疫苗预防接种

工 作 方 案

为有效控制乙脑疫情,降低发病率,根据省疾控中心《关于切实做好流行性异性脑膜炎防控工作的通知》和《2012年免疫工作规划》等文件要求,决定在全乡开展乙脑疫苗群体性预防接种活动。为确保本次工作的顺利开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

提高目标人群乙脑疫苗接种覆盖率,以乡(镇)为单位接种率达到95%。建立有效的免疫屏障,进一步降低发病率,有效控制乙脑疫情,防止暴发流行。

二、接种对象

无乙脑疫苗接种史的8月-15岁的儿童。

三、接种时间

2012年4月30日-4月15日。

四、技术措施

(一)疫苗种类

本次接种用精制乙脑疫苗市疾控中心提供的精制乙型脑炎疫苗。

(二)接种剂次

接种1剂次精制乙脑疫苗。

(三)接种器械及急救药品

1、接种器械:75%酒精、镊子、消毒棉球或棉签、治疗盘、体温表、听诊器、一次性注射器、血压计。

2、急救药品:1:1000肾上腺素针剂、抗过敏药物及其它常规急救药品。

(四)接种方法

上臂三角肌附着处,皮肤用75%酒精消毒,待干后皮下注射0.5ml已稀释的乙脑减毒活疫苗。

(五)接种禁忌症

1、发热、患急性传染病、中耳炎、活动性结核或心脏、肾脏及肝脏等疾病者。

2、体质衰弱、有过敏史及癫痫史者。

3、先天性免疫缺陷者,近期或正在进行免疫抑制剂治疗者。

4、妊娠期妇女。

5、庆大霉素过敏者。

(六)接种注意事项

1、近期己接种其他减毒活疫苗的儿童暂缓接种,待与上次间隔28天后给予补种。

2、不能使用含碘消毒剂,接种后不要用酒精棉球按压或涂擦注射部位。

3、疫苗必须在冷藏条件下使用,保证接种过程中的疫苗质量。

4、询问儿童健康状况,有无接种禁忌症,对可疑发热儿童要测量体温。

5、儿童接种后应在现场休息观察30分钟,无异常反应方可离开。

五、工作要求

(一)切实加强领导。要充分认识到乙脑疫苗群体性预防接种对于减少乙脑易感人群、提高接种率,从而达到控制乙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成立院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争取当地政府及教育等相关部门积极配合,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目标人群按时接种。

(二)全面落实工作职责。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乙脑疫苗群体性预防接种工作业务指导、技术培训、疫苗与注射器分发、现场监督、接种副反应的报告与处理、资料汇总上报工作。

各乡镇(中心)卫生院具体负责辖区内乙脑疫苗群体性预防接种宣传发动、适龄儿童摸底造册、组织实施接种及相关资料填报工作。

(三)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各地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标语、通告、黑板报和流动宣传车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乙脑防控知识宣传和群体性预防接种的社会动员。要将“湖南省预防接种知情同意书-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预防接种告知书”发放到每一个适龄儿童家庭,保证每名适龄儿童家长都能及时收到接种告知书。积极协调当地托幼机构和学校,确保每名目标儿童家长都能知晓。让儿童家长充分了解接种的意义,准确掌握接种的时间、地点等,积极配合接种工作。对流动人口聚集地、新建小区、偏僻(远)地区要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入户宣传,力争宣传工作不留漏洞和死角。

(四)大力开展人员培训。各接种单位要组织对开展群体性接种工作人员进行全员培训,准确掌握受种对象、接种禁忌症、接种部位及方法、异常反应的处理及相关资料的收集、填报等知识,确保工作质量。

(五)合理选择接种方式。各地要认真开展调查摸底工作,所有接种对象逐一登记造册,采取定点、巡回、入户上门等接种方式,方便广大儿童接种。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条件具备的地点设立临时接种点,但必须确保疫苗冷藏及接种安全。在托幼机构和学校开展接种工作,必须进行定点接种,禁止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室开展群体接种。

(六)严格实施规范接种。接种人员必须具备预防接种资质并接受疫苗接种和安全注射培训。接种前要做好接种器材和接种室的消毒准备工作,严格掌握禁忌症,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本方案要求进行接种,并在接种证及接种卡上登记,严格一人一针一管,统一毁型、消毒、回收,专人对领发、使用和销毁进行认真记录。

(七)做好免疫接种反应的监测及处理。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乙脑疫苗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处理小组,负责对本次群体性预防接种出现的异常反应及时进行调查、诊断、处理、上报等工作。

(八)切实做好资料收集与报告工作。

第三篇:预防接种实施方案

****镇卫生院

预防接种服务项目管理实施方案

为确实做好预防接种服务的组织实施工作,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版)》和《**省基本公共卫生预防接种项目指导方案(实行)》,结合我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项目服务对象:本辖区内0—6岁的所有儿童(包括流动儿童)和其他重点人群。

二、 项目服务内容:

(一)在严格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的前提下,做好以下方面:

1. 规范卡证管理,7岁以下儿童建卡率,见证率均要达到100﹪,卡证项目填写一致、准确、及时。

2.对于辖区内流动儿童,及时建卡并有专册登记。

3.根据国家免疫程序进行疫苗接种,特别要做好乙肝、麻疹、脊灰等疫苗的强化免疫、查漏、补种工作。

4.建立疫苗出入库登记,及时统计疫苗的使用量,确保账物相符。

5.保证疫苗的冷链设备使用完好,冰箱温度按时监测,并做记录;在疫苗的运输过程中(县—乡—村)三级必须要有冷藏包,以保证疫苗的质量。

6.每月对出生、死亡儿童进行登记,及时上报;按时上报各类常规报表,在本月接种完相关疫苗后,及时填写接种卡、

并及时录入电脑,实现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

7.加强计免相关疾病的监测工作。对于预防接种中遇到疑似异常反应,及时处理,并填写“疑似异常反应调查表”,及时上报,不出现预防接种事故,为此,我们对接种人员要求严格,必须持有预防接种上岗证。

8.对入学儿童查验接种证、姓名,发现漏种的针次及时补种,减少传染病的发生。

9.在实施接种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免疫程序进行规范化的接种,必须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消毒,使整个接种过程达到无菌化操作,接种时认真核对受种者姓名、年龄、接种记录,做到接种卡、证、人三者一致。

(二)宣传工作:我们通过办黑板报的形式向广大人群宣传预防接种服务相关知识,强化人民群众的免疫规划意识。

三、实施步骤:

1.各村医要掌握本村0—6岁儿童(流动儿童)信息,资料。

2.必须熟练掌握各类疫苗的免疫程序。

3.各村负责本村服务对象的预防接种工作,提供便利的接种服务,统计本村每月出生、死亡儿童信息。

4.当月在完成冷链运转后,要求村医及时接种,及时填写卡册,并将接种信息及时反馈回卫生院。

5.在完成以上工作的前提下,要求村医疗站认真、准确、

填写各种资料,做好信息登记、整理、上报工作及时上报乡卫生院。

6.乡卫生院要对各村医疗站的预防接种信息进行汇总、收集管理;要熟悉本辖区内人口资料及疫情资料。

7.乡卫生院定期对各村医疗站进行相关业务知识培训,并及时将上级各种文件精神及内容传达到各村。

四.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根据每次任务完成结果,奖优罚劣,对于按要求完成各项工作的给予鼓励和适当奖励,未能及时完成工作的,给予批评和适当的罚款。

五.组织领导

为开展我辖区预防接种服务工作的顺利实施,结合实际情况,经研究成立以乡镇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卫生院负责组织实施的管理领导机构,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

主管领导:***(院长)

成员: ***(防疫专干)

***(临床大夫)

***镇卫生院

二〇一〇年五月二十五日

第四篇:预防接种规范管理年活动方案

XX年是预防接种规范管理年。为做好规范年管理活动,不断提升全乡免疫规划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根据《《XX市》》要求,为不断提升全乡免疫规划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巩固人群免疫屏障,努力降低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病率,制定本活动方案。

一、工作目标

以强化管理为手段,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巩固提高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为目标,进一步健全预防接种服务网络,做好适龄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加强疫苗和冷链管理,规范预防接种行为,全面提升全乡预防接种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促进全乡免疫规划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指导原则

(一)突出重点,务求实效。围绕“管理、服务、质量、安全”四个方面,着力解决当前免疫规划工作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

(二)量化考核,方便操作。分门别类制定切实可行的量化考核指标,科学规范,一目了然,方便操作。

(三)因地制宜,鼓励创新。卫生院结合当地工作实际,探索创新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成熟的经验和机制向全乡进行推广。

(四)分步推进,注重长效。科学制定行动计划,明确进度安排,及时督办跟进,完善长效机制。

三、具体指标

(一)管理指标

、卫生院预防接种门诊资质认证率、接种人员资格证持有率和考核率均达到100%;卫生院接种门诊详细地址、服务地理区划、服务半径、7岁以下服务儿童数、服务模式和服务周期、服务时间、联系电话等信息每年年底前报XX市卫生计生委备案率100%;辖区内所有考核合格的接种人员信息每年年底前报XX市卫生计生委备案率100%。

2、卫生院接种门诊分级管理达标率90%(具体标准见附件三)。

3、卫生院接种门诊无任何涉及具体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的二类疫苗和非疫苗产品的广告宣传。

4、在户外醒目位置至少设置1块大型预防接种宣传公益广告牌;设置1个预防接种固定宣传专栏;每个自然村在户外醒目位置至少要有1条以上长期预防接种宣传标语(具体内容参考附件四)。

5、各幼儿园和小学新生预防接种证春秋两季查验覆盖率100%,补证到位率100%,疫苗补种到位率95%。

6、卫生院接种门诊第一类疫苗规范管理率100%,因人为原因造成的损耗率(过期、丢失、高温失效、低温冻结失效、破损、账目不清等)为零。

7、加强队伍管理,卫生院接种门诊绩效系数不低于临床科室。

(二)服务指标

、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0%以上。

2、含麻疹成份疫苗常规免疫全程接种率达到95%,第

1、2剂次及时接种率均达到90%,脊髓灰质炎疫苗补充免疫接种率达到95%。

3、一类疫苗(含二类替代)常规免疫接种剂次任务数(上出生的常住儿童数×22剂次×90%)完成率100%。

4、接种单位公示内容正确率100%,接种知情同意书监护人签字率100%,预防接种预约率100%;预防接种服务群众满意率达到90%。

5、

一、

二、三类预防接种门诊分别每周、每旬、每月辖区内目标儿童主动搜索率100%,应种未种通知率100%;村医(社区医生)一类疫苗未种通知每月入户送达率100%。

6、现场考核接种人员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考试及格率100%。

(三)质量指标

、医疗机构产科接种点新生儿预防接种个案建档率100%,基本信息正确率95%(完整率95%),预防接种证建证率100%。

2、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凡是在当地有接种行为(不论其是否为省内外流动)的适龄儿童接种个案信息系统建档率100%,预防接种证建证率100%,接种记录录入率100%,接种证接种记录与信息系统总一致率≥95%。

3、以接种机构为单位,预防接种信息系统收集的儿童监护人联系方式准确率80%;乡村两级7岁以下儿童底数花名册录入率(儿童管理率)≥95%。

(四)安全指标

、以乡(镇、街道)为单位,不发生预防接种事故或差错,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报告覆盖率达到100%。

2、10年内装备的冷链设备完好率90%,冷链设备档案在预防接种信息系统中建档率100%;疫苗温度监测记录完整率100%,温度异常及时处理率100%。

四、工作内容和要求

(一)全面落实应种儿童对象“三查三补”常态管理机制。继续利用计生全员人口信息,按照“查清儿童底数、查清应种未种剂次、查清信息系统数据”的要求,村医(社区医生)每月与计生专干一起逐户摸排,重点关注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补充完善适龄儿童底数花名册,同时做好适龄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工作,及时通知监护人就近按时接种。

根据《XX省预防接种门诊分类标准》,按日均服务量预防接种门诊可分为一类、二类和三类。卫生院接种门诊要统计出日均接种量,确定本接种门诊应属于哪类,然后按照标准安排工作人员、服务周期、主动搜索、未种通知等工作。(详见附件三)。

(二)全面开展“四整顿”,规范预防接种服务行为。彻底整治“只接种不管理、只管点不管面、只加事不加人、只补助不考核”的现象。卫生院要明确规定预防接种科室绩效系数不低于临床科室;不得“坐堂接种”,规范管理适龄儿童;卫生院接种门诊明确责任区域(详见附件五),负责本辖区内的预防接种工作;根据疾控中心考核结果和接种剂次完成情况严格兑现基本公共卫生项目预防接种服务经费。

(三)开展预防接种资质认证和审核。10月份,卫计局将组织疾控专家对卫生院接种门诊和接种人员资质进行一次全面审核,对不符合要求的取消预防接种资质,对新设置的预防接种单位和新上岗的预防接种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和资质认证。接种单位详细地址、服务地理区划、服务半径、7岁以下服务儿童数、服务模式和服务周期、服务时间、联系电话等信息和所有考核合格的接种人员信息于10月底前报XX市卫生计生局备案。

(四)强化疫苗和冷链管理。加强第一类疫苗的规范管理,确保第一类疫苗有计划分发和使用,确保供应,避免浪费。疫苗的运输、接收、贮存和使用要做到全程冷链。要加强冷链运转的全程监测和管理,确保冷链系统安全有效。

(五)规范第二类疫苗采购和使用。为确保疫苗流通的合法性、安全性,要求卫生院接种门诊提前做好疫苗使用计划,统一到市疾控中心购进二类疫苗。市疾控中心保证货源充足、供应及时、价格合理,建立真实、完整的购进、供应记录,有生物制品批签发合格证明,并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2年备查,做到疫苗品名、厂家、批号等信息“物单”相符。卫生院接种门诊要坚持“知情同意、自愿自费”的原则,客观、公正地向受种者或其监护人介绍第二类疫苗,不得诱导监护人以第二类疫苗代替第一类疫苗,严禁将治疗性生物制品作为疫苗在接种单位使用。接种单位不得张贴和摆放第二类疫苗宣传广告。严格禁止乱收费、预收费,收费后不出具票据等现象,并不得随意合并标价或捆绑服务、捆绑收费。

(六)及时更新和规范公示内容。卫生院接种门诊公示的内容包括:工作人员职责,接种流程,第

一、二类疫苗接种程序、接种对象、接种禁忌症,第二类疫苗收费标准、服务时间、监督投诉电话等内容,并在醒目位置张贴温馨提示内容,包括留观时间、联系方式更新等。卫生院接种门诊要对原有的公示内容进行清理,确保内容的合法性和时效性。

(七)强化预防接种信息化数据质量和资料管理。强化信息质量管理,确保所有在XX省内有接种剂次的儿童接种信息全部及时录入客户端,同时注意数据安全,严禁非授权工作人员登陆操作信息系统。每月5日前完成常规免疫和第二类疫苗接种监测信息报告工作,保证数据准确完整。

(八)严格预防接种安全操作。预防接种人员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规范接种技术操作,增强责任意识,落实各项规章制度,认真执行接种前的询问、检查、告知和“三查七对五告知”等安全注射制度、留观制度。

(九)严格落实入学入托查验接种证和补种工作。根据《XX市教育局XX市卫生计生局关于做好幼儿园和小学新生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的紧急通知》(安教基【XX】11号)要求,卫生院要协调当地教育部门强化“打完预防针再上学”的传染病防控理念,春秋两季新生入学、入托都要开展接种证查验工作,秋季查验接种证工作要从每年5-6月份开始,在9月份开学前全部查验补种完毕。

(十)预防接种宣传工作常态化。在集市醒目位置至少设置1块大型预防接种宣传公益广告牌,卫生院至少设置1个预防接种固定宣传专栏,各行政村在户外醒目地方至少制作1条以上预防接种宣传固定标语。所需宣传经费从基本公共卫生经费中健康教育项目中列支。

六、组织实施

(一)动员部署(XX年7月)

印发活动方案、包保方案(见附件二),召开预防接种规范管理年启动会,部署全乡预防接种规范管理年活动。

卫生院成立全乡预防接种规范管理年活动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见附件一),负责落实全乡预防接种规范管理年活动各项工作。

(二)学习培训(XX年8月)

卫生院接种门诊要加强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成立技术指导小组(见附件一),为规范年活动提供技术支持。组织免疫规划和预防接种人员认真学习《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本活动方案等文件,在卫生院的统筹安排下,及时开展免疫规划工作综合技术培训。

(三)自查自纠(XX年8-10月)

卫生院按照实施方案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认真对照本单位工作,查找存在问题,逐项落实整改措施,明确责任,限期整改。

卫生院接种门诊完成辖区接种单位和接种人员资质认证和考核工作,将辖区内所有接种单位详细服务信息和所有考核合格的接种人员信息报XX市卫生计生局备案。

(四)检查和督办(XX年7-11月)

卫生院组织成立督办包保组。包保组进驻被包保村卫生室,落实包保责任,确保整改成效。各村卫生室也要相应成立工作专班,包保到村,责任到人,及时反馈整改过程存在的问题。

(五)考核验收(XX年10月-XX年1月)

XX年10月,卫生院根据本活动方案量化考核指标(附件六),组织完成各接种单位和村级相关考核工作。考核完成后形成书面报告,于10月31日前报XX市卫生计生局。

七、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预防接种规范管理年活动的实施,对于提高预防接种单位服务能力和水平,保障群众享有安全、有效、方便的预防接种服务,进一步促进全乡免疫规划事业科学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卫生院要高度重视,主要领导要了解掌握本地区免疫规划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适合本地区规范管理措施,在夯实免疫规划基层基础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免疫规划工作的管理模式,完善保障机制和运行机制,落实免疫规划工作职责和任务。

(二)完善措施,确保质量。卫生院成立领导小组,明确活动负责人,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层层分解工作任务,广泛动员部署,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要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重视人才培养,努力提高基层预防接种人员素质,不断提高我市预防接种工作整体水平和综合发展。

(三)加强督导,扎实推进。采取日常督导和专项督查相结合的形式,分阶段、有步骤地组织开展全过程、多方位的督导检查,并对工作薄弱村进行重点督导。被查村要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认真研究,落实整改,及时上报整改情况。活动开展情况将列入疾病控制工作考核内容,卫生院将对活动先进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对工作不力的地区和单位予以通报批评。

附件一:XX乡预防接种规范管理年活动领导小组、工作专班和技术指导小组

附件二:XX乡预防接种规范管理年活动包保方案

附件三:XX省预防接种门诊分类标准

附件四:预防接种宣传标语

附件五:

附件六:—5)

XX乡预防接种单位责任区域划分

XX省预防接种规范管理年量化考核指标(表1

第五篇: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技术方案

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事件卫生应急处理工作方案

1 总则

1.1 目的和依据

为及时发现、判定和妥善处理疫苗预防按种工作中发生的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有效开展应急医疗救治和卫生学调查,指导并督促相关机构按有关程序及时进行处理,预防、减少和平息事件产生的不良影响,增强公众对预防接种的信心,保证免疫规划正常实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山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卫生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管理办法》、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等的规定,制定本预案。

1.2 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概念和常见类型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包括不良反应、疫苗质量事故、接种事故、偶合症、心因性反应。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短时间内同一接种单位的受种者中,发生的2例及以上相同或类似临床症状的严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短时间内同一接种单位的同种疫苗受种者中,发生相同或类似临床症状的非严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明显增多。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经过调查诊断分析,按发生原因

分成以下五种类型:

1.不良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后,发生的与预防接种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

(1)一般反应: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2)异常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2.疫苗质量事故:由于疫苗质量不合格,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3.接种事故:由于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4.偶合症: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巧合发病。

5.心因性反应: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或接种后因受种者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反应。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市在实施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

的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理工作。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理应按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有关处理规定和程序进行。

1.4 工作原则

中心接到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及社会各界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报告后,应尽快向市卫生局和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并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尽快判定事件性质,评估其危害程度,做到反应迅速、准确定性、救治为先、减少危害,依据法律法规和规定,科学有序规范地开展卫生应急处理工作。

2 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分级

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山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的事件分级,目前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分为:

2.1 重大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Ⅱ级):预防接种出现人员死亡。

2.2 较大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Ⅲ级):预防接种出现群体性心因性反应或异常反应。

3 组织机构

3.1 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应急工作原则,中心成立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卫生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中心主任任领导小组组长,分管副主任任副组长,成员包括主任助理、应急办主任、免疫规划科科长、防疫科科长、检验科科长、健康教育科科长等。负责群体性预防接

种异常反应事件的报告和先行卫生应急处理工作。

3.2成立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臵工作队,分管副主任任队长,主任助理任副队长,成员包括免疫规划科、防疫科、应急办、健康教育科、检验科专业技术人员。主要职责是对发生的群体性性接种反应性质进行初步判定及指导医疗机构紧急救治工作。

4 监测与报告 4.1 监测

4.1.1建立、健全常态化的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报告系统,将全市所有疫苗接种单位纳入监测与报告网络,形成完备的县、乡监测体系。及时、动态收集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信息,及时报告、分析、评估,为早期防范、及时处理提供信息支撑。

4.1.2 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发生后,应加强对当地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应急监测工作,对当地人群和医院开展主动搜索工作,各监测医院要根据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症状特点和诊断标准开展病例监测,每日定时报告监测情况及收治病人的动态情况。

4.1.3 其它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按照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症状特点和诊断标准,开展病人筛选,发现有可疑症状的病人要及时按要求报告。

4.1.4 根据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级别和发展进程,分别由省或市卫生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决定何时撤消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应急监测工作。

4.2 报告

4.2.1 常规报告。预防接种单位要实行每月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零病例”报告制度。

4.2.2 事件报告。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接种单位及其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应当在发现后2小时内,向市卫生局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并同时报潍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经潍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核实后,认定为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及时报省卫生行政部门。

报告内容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儿童监护人姓名、住址、接种疫苗名称、剂次、接种时间、人数、主要临床特征、初步诊断和诊断单位、报告单位、报告人、报告时间等。

根据事件的因果关系和关联性,在初步核实后,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按照相应规定进行报告,并分别完成初始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

5 应急响应

卫生应急响应工作按照边调查、边核实、边抢救、边处理的原则,科学有序、及时有效地控制事件的发展。发生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时,中心应立即启动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卫生应急处理工作方案。根据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级别和应急处理工作的需要,申请省、市派出应急处理队伍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处理。

5.1 做好相关准备。接到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报告后,迅速成立事件卫生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并调集、组

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相关设施设备等应急物资,立即赶赴现场,开展紧急医疗救护和调查处理等工作,同时市卫生局进行报告。

5.2 调查判定。按照实事求是、科学判定的原则,按照市卫生局的安排,对接种单位、受种者家庭成员等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收集接种资料、疫苗相关材料、接种实施情况、临床资料、健康史、家族史或变态反应史等相关证据,对所接种同批次疫苗者进行取样,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分析和判定。

(1)确定是否是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在接到报告后,首先应根据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概念和分级标准判定是否为一起群体性接种反应。可按图1(见附件1)的步骤进行调查。

(2)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调查。如已确定是一起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可按图2(见附件2)的步骤进行调查和处理,以判明事件的性质、发生原因,需要采取的改进措施,保持公众对接种疫苗的信心。

(3)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因果关系的判定。对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调查后,应判定与接种疫苗的因果关系。

5.3 临床治疗。在开展全面调查的同时,卫生应急处理技术小组应组织相关专家,根据所掌握的情况,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进行初步判定,并指导医疗机构收治出现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者,进一步明确诊断、及早救治,减少危害。

5.3.1 接种疫苗后感染

接种疫苗后感染多发生在同一接种地点、由同一原因所引起的多人感染。可分为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两种。

(1)局部感染治疗:常见的局部感染有局部脓肿、脓疱病、蜂窝组织炎、丹毒等。①初起时,可用热毛巾、4%硼酸液或5%硫酸镁作局部湿热敷,3—5次/日,每次15—20分钟;②外敷鱼石脂软膏、消炎止痛膏;③脓肿形成后,可用较大针头反复抽脓,并注入青霉素于局部脓腔,每天或隔天1次,至痊愈为止。如全身症状明显则切开排脓;④应用抗菌药物,以青霉素为首选。

(2)全身感染治疗:①应早期、足量选用敏感抗菌药物治疗,一般可先选青霉素钠静脉点滴,剂量应加倍。以后可根据情况更换抗菌药物;②早期彻底处理局部感染病灶,切开引流,保持通畅;③必要时补液,严重贫血可酌情输血及其他支持疗法。

5.3.2 接种事故

因造成接种事故原因多样,有用错疫苗、剂量过大或重复注射、接种途径错误、接种部位错误、继发感染、接种技术不规范、接种对象选择不当等。因此,在发现接种事故时,应及时报告、停止接种、及时调查、查明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积极救治患者。日常工作中,要加强培训、树立良好的工作责任心,接种前仔细阅读并遵守使用说明或规程,正确掌握禁忌症,认真做好安全注射,控制并降低接种事故的发生。目前接种事故的发生多见于卡介苗接种,其治

疗原则如下:

(1)全身治疗:①口服异烟肼,如同上加服利福平,则效果更好;②反应较重者可肌内注射链霉素;③适当补充营养和维生素。

(2)局部治疗:

①立即用链霉素作局部封闭,越快越好,可使局部不发生溃疡或淋巴结肿大等异常反应;

②溃疡面较严重者,在用异烟肼液冲洗后,可撒异烟肼粉或利福平粉于溃疡面上。

③淋巴结肿大或破溃者的治疗:

干酪型:局部热敷,同时口服异烟肼,直至淋巴结缩小稳定为止。

脓肿型:用无菌注射器将脓液抽出,并用5%异烟肼溶液冲洗,同时注入链霉素10—20mg,必要时隔7—10日重复抽脓冲洗。

窦道型:用20%对氨基水杨酸软膏或5%异烟肼软膏局部涂敷,通常1—3个月可痊愈。

④在治疗局部溃疡或淋巴结脓疡时,肉芽组织增生会影响创面愈合,可用枯矾少许撒于创面上包好,创面即成清洁的较浅溃疡,再以1%金霉素软膏外敷,创面渐平,且肉芽组织不再增生而收口,也可用硝酸银棒腐蚀或剪除,在创面撒5%异烟肼粉。

5.3.3 群体性心因性反应

群体性心因性反应的治疗处理,应在尽快消除疑虑,隔

离管理的前提下,迅速开展以下工作:(1)了解掌握病情,及时选派当地有影响的临床、流行病学专家进行现场调查,掌握发病情况和可能的诱因,及时处理首发病例。(2)妥善处臵和治疗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合理解释;可采用心理治疗,用语言暗示并配合适当理疗或按摩,催眠疗法、解释性心理疗法,引导患者及其家长正确认识和对待致病的精神因素,帮助其认识疾病性质。(3)若诊断明确后,应避免重复检查和不良暗示,并对症治疗。(4)争取当地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对事发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儿童家长、学校老师,特别是在群体中起“核心”作用的人物,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相关单位要向儿童家长耐心解释本病发生的原因,答复问题应明确肯定,解除可能有任何后遗症的顾虑。(5)尽快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减少紧张气氛,缩短“非常状态”的时间,尽快使学习、生活转入正常化,有利于病例症状消失后回到一个安全的环境,不致再发。

(六)防止人为渲染,在调查和控制事件的过程中,要防止宣传媒体和人员的盲目参与,扩大事态,参加现场调查的人员应保持镇定和良好的秩序,以防人为的渲染、扩大,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

5.3.4 对受种者在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死亡,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事件,应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收集相关证据,且必须在48小时内进行尸体解剖检查,查明死亡原因。

5.4 宣传与沟通。卫生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在处理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时,要与相关部门配合,

在做好医疗救治和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还要做好与事件有关人员的宣传与沟通,做好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解释,化解事件当事者双方的矛盾和冲突,减少或平息社会负面影响,使当事者能按照相关法律程序或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程序配合做好事件的调查、取证、鉴定和处理工作。

5.5 分析、评估与鉴定。根据调查和收集的资料,分析出现的群体性异常接种异常反应与预防接种在时间上的关联性、接种疫苗至出现异常反应平均间隔时间及趋势、判断异常反应是否与预防接种有关;如不能确定或冲突不能消除,则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卫生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管理办法》进行处理。

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诊断鉴定按照卫生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管理办法》的规定组织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专家诊断小组及时进行客观公正的鉴定,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依法维护事件当事者双方权益。事件当事者对鉴定处理结果有异议的,可申请进行上一级鉴定。

5.6 信息发布与通报。应按照《卫生部关于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方案》的要求,客观、公正地做好事件信息的发布与通报工作。减少事件的社会不良影响,形成有利于事件处理的良好社会氛围。

6 善后处理

6.1应及时将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理情况,向市卫生局和潍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6.2 如事件当事者直接进行法律诉讼,由法院受理,并

按法律程序进行处理,应配合法院做好调查取证、调解、执行等工作。

7 事后评估

7.1 事件处理完毕后,应及时将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包括:事件报告记录,卫生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成员名单,调查处理方案,调查及检验、诊断记录和结果材料,专家诊断鉴定材料,控制措施及效果评价材料,总结及其它调查结案材料等。

7.2 负责事件处理的卫生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应组织对事件的调查处理进行综合评估,包括事件发生、发展、现场调查、患者救治、所采取的措施、鉴定、处理效果和社会心理等进行全面评估,总结经验、发现不足,进一步提高以后处理类似事件的应急能力和水平。

8 保障措施

8.1 组织保障。免疫规划科要加强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工作,实行常态化管理。加强卫生应急防治体系建设,成立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技术指导小组,增强应对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能力。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发生后,要在当地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加强与宣传、教育、新闻媒体等有关部门的信息沟通。

8.2 人员保障。要成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臵指导小组,并提供相关工作支持。要组织对各级各类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卫生应急处理技能等的培训和演练,使其熟练掌握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

件卫生应急处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8.3 技术保障。各有关医疗卫生机构要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山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制定和完善本单位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卫生应急预案和应急技术处理方案,做好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卫生应急处理的技术保障工作。

8.4 物资保障。各有关医疗卫生机构应做好应对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卫生应急物资保障工作。所有疫苗预防接种点都应储备一定数量的1:1000肾上腺素、地塞米松、阿托品、5%~10%葡萄糖水等抢救物资,应对可能发生的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

上一篇:幼儿园奇妙的教案下一篇:幼儿中班语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