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突发事件应急方案

2024-04-13

县突发事件应急方案(精选6篇)

篇1:县突发事件应急方案

目录

一、总 则

(一)编制目的(二)编制依据

(三)适用范围

(四)工作原则

二、事件分级

(一)特别重大事件(i级)

(二)重大事件(ⅱ级)

(三)较大事件(ⅲ级)

(四)一般事件(ⅳ级)

三、组织

指挥体系及职责

(一)救援领导机构

(二)救援专家组

(三)救援执行机构

(四)现场救援指挥部

四、应急响应和终止

(一)应急响应分级及行动

(二)现场救援及指挥

(三)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

(四)信息报告和发布

(五)应急响应终止

五、保障措施

(一)信息系统

(二)急救机构

(三)化学中毒与核辐射医疗救治基地

(四)应急救援专业队伍

(五)物资储备

(六)经费保障

(七)交通运输保障

(八)其他保障

六、公众参与

七、附则

(一)责任与奖惩

(二)方案制定与修订

(三)解释部门

(四)实施时间

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保障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项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迅速、高效、有序地进行,提高相关职能部门和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水平,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二)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应急预案》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预案》、《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方案》和《湖州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本方案。

(三)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本县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事件所导致人员伤亡、健康危害的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

(四)工作原则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属地管理、明确职责;依靠科学、依法规范;反应及时、措施果断;整合资源、信息共享;平战结合、常备不懈;加强协作、公众参与。

二、事件分级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导致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情况将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事件分为特别重大(i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一)特别重大事件(i级)

1.一次突发公共事件伤亡100人以上,且危重人员多,或者核事故和突发放射事件、化学品泄漏事故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省政府或有关部门请求国家在医疗卫生救援工作上给予支持的突发公共事件。

2.跨省(市)有特别严重人员伤亡的突发公共事件。

3.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二)重大事件(ⅱ级)

1.一次突发公共事件伤亡50人以上、99人以下,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5例的。

2.跨市的有严重人员伤亡的突发公共事件。

3.省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三)较大事件(ⅲ级)

1.一次突发公共事件伤亡30人以上、49人以下,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3例的。

2.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的较大突发公共事件。

(四)一般事件(ⅳ级)

1.一次突发公共事件伤亡10人以上、29人以下,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1例的。

2.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的一般突发公共事件。

三、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组织指挥体系由救援领导机构、救援专家组和现场救援指挥部组成。在县政府或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负责所在地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

(一)救援领导机构

1.县救援领导小组

特别重大、重大、较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根据县应急指挥机构或县应急总指挥部的要求,成立县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县救援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卫生局局长担任,副组长由县卫生局分管副局长担任,成员由县卫生局、县经贸委、县科技局、县公安局、县财政局、县交通局、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县红十字会、县人武部等部门有关负责人组成。

县救援领导小组职责:在县应急指挥机构或市应急总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领导全县各级医疗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协调各成员单位,组织特别重大、重大、较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

2.县救援领导小组办公室

县救援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县卫生局内),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和有关协调工作。

(二)救援专家组

县卫生局组建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专家组,负责对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提供咨询建议、技术指导和救援支持。

(三)救援执行机构

县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执行机构由120急救分中心、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机构组成,在县救援领导小组指挥下,实施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其中,各级医疗机构、急救分中心承担突发公共事件现场医疗卫生救治和伤员转送;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根据各自职能负责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原创文章,尽在网。

(四)现场救援指挥部

卫生行政部门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需要,设立现场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指挥部,由现场最高卫生行政部门的负责人担任指挥,统一指挥、协调现场医疗卫生的救援行动。

县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组织体系见附件。

四、应急响应和终止

(一)应急响应分级及行动

1.i级响应

(1)i级响应标准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启动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的i级响应:

①发生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县政府启动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②发生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县政府启动有关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

③其他符合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特别重大事件(i级)级别的突发公共事件。

(2)i级响应行动

县救援领导小组接到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需要组织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的有关指示、通报或报告后,立即启动本方案。迅速组织医疗卫生救援专家对伤病员及救治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提出处置意见和建议,供决策参考;组织和协调救援执行机构开展现场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落实医疗卫生救治措施;成立现场救援指挥部,展开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及时向市卫生局、省卫生厅、县政府和县应急指挥机构报告和反馈有关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情况;县救援领导小组按相关规定开展工作,协调各成员单位,组织领导和指挥救援专家组、救援机构和现场救援指挥部组织实施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

2.ⅱ级响应

(1)ⅱ级响应标准

符令下列条件之一,启动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的ⅱ级响应:

①发生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县政府启动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②发生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县政府启动有关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

③其他符合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重大事件(ⅱ级)级别的突发公共事件。

(2)ⅱ级响应行动

县救援领导小组接到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需要组织医卫生应急救援的有关指示、通报或报告后,立即启动本方案。组织专家对伤病员及救治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提出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的对策和措施,供决策参考;指挥和协调救援机构开展现场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落实医疗卫生救治措施;根据需要及时派出救援专家和应急救援专业队伍采取支援行动;成立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及时救治、转送伤病员,实施疫病现场控制和卫生监督;及时向市卫生局、省卫生厅、县政府和县应急指挥机构报告和反馈有关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情况。按相关规定,在各成员单位的密切配合下,组织实施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

3.ⅲ级响应

(1)ⅲ级响应标准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启动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的ⅲ级响应:

①发生较大突发公共事件,启动县级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或有关县级专项应急预案。

②其他符合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较大事件(ⅲ级)级别的突发公共事件。

(2)ⅲ级响应行动

县级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领导小组接到较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需要组织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的有关指示、通报或报告后,立即启动县级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方案,组织专家对伤病员及救治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成立现场救援指挥部,迅速组织开展现场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救治伤病员,实施疫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及时向县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和省救援领导小组报告有关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情况。

4.ⅳ级响应

(1)ⅳ级响应标准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启动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的ⅳ级响应:

①发生一般突发公共事件,启动县级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

预案或有关专项应急预案。

②其他符合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一般事件(ⅳ级)级别的突发公共事件。

(2)ⅳ级响应行动。

县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领导小组接到一般突发公共事件发生,需要进行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的有关指示、通报或报告后,立即启动县级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方案,组织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机构开展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现场救治行动,组织专家对伤病员及救治情况进行调查、确认和评估,同时向县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和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行动领导小组报告有关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情况。

(二)现场救援及指挥

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机构在启动本方案后,迅速组织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及时赶赴现场,并根据现场情况全力开展伤病员的救治和疫情防控、卫生监督等行动。在实施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的行动过程中,既要积极开展救治,又要注意自我防护,确保安全。

按照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响应级别和事发地现场应急处置行动的实际需要,设置现场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指挥部,及时准确掌握现场情况,做好事发现场的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使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紧张有序进行。本级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领导小组的主要或分管领导必须立即赶赴现场,靠前指挥,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决策效率,加快抢救进程。现场救援指挥部要接受突发公共事件现场处置应急指挥机构的领导,加强与现场各应急处置部门的沟通和协调。

1.现场抢救

到达现场的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专业队伍,要迅速将伤员转送出危险区,本着“先救命后治伤、先救重后救轻”的原则开展应急救援行动,按照国际统一的标准对伤病员进行检伤分类,分别用蓝、黄、红、黑四种颜色,对轻、重、危重伤病员和死亡人员作出标志(分类标记用塑料材料制成腕带),扣系在伤病员或死亡人员的手腕或脚裸部位,以便后续救治辨认或采取相应的措施。

2.转运伤员

当现场环境处于危险或者伤病员病情允许时,要尽快将伤病员转送并做好以下工作:

(1)对已经检伤分类待送的伤病员进行复检。对有活动性大出血或转运途中有生命危险的急危重症者,应就地先予抢救、治疗,作必要的处理后再进行监护下转运。

(2)认真填写转运卡提交接纳的医疗机构,并报现场救援指挥部汇总。

(3)在转运中,医护人员必须在医疗仓内密切观察伤病员病情变化,并确保治疗持续进行。

(4)在转运过程中要科学搬运,避免造成二次损伤。

(5)合理分流伤病员或按现场救援指挥部指定的地点转送,任何医疗机构不得以任何理由拒诊、拒收伤病员。

(三)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情况组织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等有关专业机构和人员,开展卫生学调查和评价、卫生执法监督,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防止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造成次生或衍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四)信息报告和发布

急救分中心和其他医疗卫生机构接到突发公共事件的报告后,在迅速开展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的同时,立即将人员伤亡、抢救等情况报告现场救援指挥部或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现场救援指挥部、承担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任务的医疗卫生机构要每日向县卫生局报告伤病员情况、医疗救治进展等,重要情况随时报告。卫生局要及时向县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有关情况。

县卫生局要按照有关规定,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的信息发布工作。

(五)应急响应终止

突发公共事件现场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完成,伤病员在医疗卫生机构得到救治,经县政府或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批准,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领导小组可宣布应急响应终止,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五、保障措施

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机构和应急救援专业队伍的建设,是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卫生局应遵循“平战结合、常备不懈”的原则,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的组织和队伍建设,组建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制订各种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技术方案,保证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的顺利开展。

(一)信息系统

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建设医疗卫生应急救治信息网络,实现医疗机构与卫生行政部门之间,以及卫生行政部门与相关部门间的信息共享。

(二)急救机构

根据保障人口和医疗救治的需求,并按照区域卫生规划,配合建立由市急救中心和县急救分中心组成的急救网络。

(三)化学中毒与核辐射医疗救治基地

依托省化学中毒和核辐射医疗救治基地(省人民医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和市中心医院建立的化学中毒、核辐射应急医疗救治专业科室。

(四)应急救援专业队伍

组建县综合性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并根据需要建立特殊专业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县级队伍规模不少于30人。

卫生行政部门要保证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专业队伍的稳定,严格管理,定期开展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救治能力。

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演练需要公众参与的,必须报经县政府批准。

(五)物资储备

县卫生局提出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所需药品、医疗器械、设备、快速检测器材和试剂、卫生防护用品等物资的储备计划建议。

县经贸委负责组织应急物资的生产、储备和调运,保证供应,保持出厂价格稳定。

(六)经费保障

县财政局负责安排应由县政府承担的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所必需的经费,并做好经费使用情况监督工作。

自然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县财政按照有关规定承担医疗救治费用或给予补助。

安全生产事故灾害引起的人员伤亡,事故发生单位应向医疗急救分中心或相关医疗机构支付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有关部门应负责督促落实。

社会安全突发事件中发生的人员伤亡,由有关部门确定的责任单位或责任人承担医疗救治费用,有关部门应负责督促落实。县财政可根据有关政策规定或县政府的决策对医疗卫生救治费用给予补助。

各类保险机构要按照有关规定对参加人身、医疗、健康等保险的伤亡人员,做好理赔工作。

(七)交通运输保障

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专业队伍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配备救护车辆、交通工具和通讯设备。

县交通局要保证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人员和物资运输的优先安排、优先调度、优先放行,确保运输安全通畅,开设应急救援“绿色通道”,保证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工作顺利开展。

县公安局负责对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现场及相关通道实行交通管制。

(八)其他保障

县公安局负责维护突发公共事件现场治安秩序,保证现场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的顺利进行。

县科技局负责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技术研究工作,组织科研力量开展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技术科研攻关,统一协调检测技术、药物研发及应用中的科技问题。

县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药品和医疗器械的采购和质量监管,参与组织特殊药品的研发、生产。

县红十字会负责组织群众开展现场自救和互救,协助做好相关工作,并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具体情况,发出呼吁,依法接受国内外组织和个人的捐赠,提供急需的人道主义援助。

县人武部负责协调民兵预备役,组织力量和装备,参与和支援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

六、公众参与

卫生行政部门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知识普及的组织工作;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应扩大对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各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要加强对所属人员的宣传教育;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做好宣传资料的提供和师资培训工作。在广泛普及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知识的基础上逐步组建以公安干警、企事业单位安全员和卫生员为骨干的群众性救助网络,经过培训和演练提高其自救、互救能力。

七、附则

(一)责任与奖惩

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实行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卫生行政部门对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作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失职、渎职的有关责任人,要依据有关规定严肃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方案制定与修订

本方案由县卫生局负责制订,报县政府批准后实施。各乡镇可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方案。

本方案定期进行评审,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修订和补充。

(三)解释部门

本方案由县政府办公室负责解释。

(四)实施时间

本方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篇2:县突发事件应急方案

一、总则

(一)制定目的

为全面履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职能,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减少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危害,保护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安全的环境。

(二)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法》、《国家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预案。

(三)适用范围

在本县辖区内的食物(食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包装、仓储、运输、流通、消费等环节中发生食源性病患及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过程中,造成社会公众大量病亡或者可能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的重大危害,并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适用本预案。

(四)工作原则

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部门协调、各方联动”的工作原则,根据事故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对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实行分级管理;相关部门按照本预案规定,落实各自职责,坚持群防群控,加强日常监测,及时分析、评估和预警。对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作出 快速反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严格控制事态发展,有效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做好善后处置及整改工作。

(五)事故分级

根据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性质、危害程度以及涉及范围,将食品安全事故分为四级,即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较大食品安全事故和一般食品安全事故。事故等级的评估核定,由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和县卫计局会同有关部门依照有关规定进行。

1、特别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包括:(1)事故危害特别严重、对全县范围造成威胁,并有进一步扩展趋势的;

(2)超出本县处置范围的;

(3)需要报请省、市政府或省、市政府授权部门负责处置的。

2、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包括:

(1)发生在重要活动或节假日期间,或者发生危害严重、影响范围涉及2 个乡镇以上的;

(2)一起事件发生人数100 人以上,并出现死亡病例的;(3)出现10例以上死亡病例的;

⑷学校一起事件发生人数100人以上或出现1例以上学生死亡的;

(5)其他严重威胁群众生命健康的食品药品安全事件。

3、较大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包括:

2(1)发生在重大活动或节假日期间,或者发生危害较重、影响范围涉及l 个乡镇以上的食品药品安全事故;

(2)一起事件发生人数100人以下,并出现10例以下死亡病例的;(3)学校一起事件发生人数50人以上、100人以下且未出现死亡病例的;

(4)其他威胁群众生命健康的食品药品安全事件。

4、一般食品药品安全事件:

(1)一起事件发生人数在100人以下,未出现死亡病例的;(2)学校一起事件发生人数50人以下,未出现死亡病例的。

二、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一)应急指挥机构

成立县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指挥部,负责对全县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县政府分管领导任总指挥,县政府办公室相关副主任、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局长任副总指挥,成员由相关职能部门主管领导组成。应急处置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办公室主任由食品药品监管局局长兼任,具体负责日常应急管理工作。

(二)主要职责

1、应急指挥部职责

研究制定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方针、政策和工作规则;建立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保障体系;研究解决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中的重大问题,确保事故应急处置工作迅速有效开展,减少人员伤亡,避免事态扩大,力争减少损失。审议批准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提交的应急处置工作报告等。

2、成员单位职责

县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日常工作,落实该办公室各项职责;拟订应急救援预案,组织协调应急救援工作,收集信息,分析动态;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宣传、教育、培训等工作。

县卫计局负责突发重大食品药品事故的医疗救治,依法开展对重大食物中毒的卫生学原因调查处理和相关技术鉴定等工作;负责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中所需药品、医疗器械的组织、储备和供应工作。

县农业局负责组织对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调查,依法开展对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处理和相关技术鉴定等工作。

县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组织开展食品生产加工环节、餐饮环节、食品流通环节造成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违法行为的调查处理等工作。

县工商局、质监局协助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开展造成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原因调查处理和相关技术鉴定等工作。

县畜牧水产局负责对畜牧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调查,依法开展对重大畜牧水产品的质量安全事故的处理和相关技术鉴定等工作。

县教育局负责协助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学校食堂造成的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原因进行调查以及组织应急处理工作。

县环保局负责因污染环境造成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违法行为调查及环境监测工作,对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理。县公安局负责组织、指导、协调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涉嫌犯罪案件的侦查工作。

县宣传部负责制定信息发布方案及对外宣传口径;组织、协调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信息发布,对互联网信息的管理以及有害信息的封堵工作。

县监察局负责对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在造成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以及应急处理工作中,有失职、渎职等违纪行为的调查,并作出处分决定。

县财政局负责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资金保障及管理。县应急指挥部其他各成员单位在本部门职责范围内,根据县应急指挥部的要求,对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给予全力支持。各乡镇(街道办)应建立相应组织协调机构,制定相应预案,负责指挥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

3、县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指挥部办公室职责

按照省、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部门和县应急指挥部的指示,统一指挥、协调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工作;检查督促各乡镇(街道办)、相关单位做好应急处置工作,及时有效控制事故蔓延扩大,监督检查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发生单位、责任单位的整改工作情况;研究解决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建立全县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专家库;按照应急指挥部指示向省、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部门、县应急指挥部及其成员单位报告、通报事 5 故应急处置工作情况;完成县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任务。

三、监测预警和预防机制

(一)信息监测与报告

无论是县应急指挥部部署,还是社会举报的食品药品突发安全事件,都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向有关部门进行报告、通报,并及时与县应急指挥部沟通。县应急指挥部组成部门发现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要立即按照要求向有关部门通报。

(二)预警发布

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的信息,经报请县政府同意后,由县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向社会发布。

(三)预警和启动预案

重大食品药品事故发生后,指挥部办公室要立即向县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报告,县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根据指挥部领导指示迅速做出部署,并启动本预案。

四、应急响应和终止

(一)分级响应程序

对于涉及食品的突发事件,指挥部办公室接到县政府应急指挥部通知后,立即协调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组织专业突击队待命,并按应急指挥部的统一安排,进入突发事故发生区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故蔓延扩大。各相关部门依据自身职能,对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6 情况进行实地检查,并对涉及食品品种进行采样,及时检验,确定事件发生原因。

县应急指挥部针对事故发生的原因,协调各相关职能部门,采取相关措施,救助伤员,消除事故隐患,控制事态发展。同时,根据各部门检查情况,拟定事故报告。

涉及药品的突发事件,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应立即组织专业检查人员,深入突发事件现场,在县应急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开展工作。检查人员进入事故发生区域对所涉及药品进行检查,必要时对事故涉及药品就地封存,并按规定采取适量样品送市级药品检验所检验,并将检测结果及时反馈到指挥部办公室。办公室要在第一时间,将检测结果向县应急指挥部领导汇报,提出处置建议。对事故责任单位和相关人员,按照《药品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实施相应处罚,涉嫌犯罪的,及时移交司法机关。如突发事件产生原因是药品不良反应,则按规定向省、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

(二)应急人员和群众的安全防护

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发生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根据事故发生情况,及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做好应急处理工作。指挥部办公室要指导事发地乡镇(街道办)政府开展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工作,必要时可派人参加相应的应急处理工作,也可委托相关部门组成食品药品安全事故调查组,对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进行调查。

县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启动后,县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指挥部办公室要根据事故性质、危害范围等,立即派人员救 治组、事故调查处置组开展应急处置工作。人员救治组由县卫计局负责,组织、协调医疗抢救工作,尽快查明中毒原因,提出并采取控制措施;事故调查处置组由县食品药品监管局牵头组成,参加成员根据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职能和事故性质确定,必要时请其他有关部门参加,主要负责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做出调查结论,为事故处理提供依据;组织协调相关乡镇和职能部门实施救援工作,监督救援措施的落实;评估事故影响,提出事故防范意见。

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要服从指挥部办公室的统一指挥,根据本预案规定,按要求履行职责,及时组织开展相关应急处置工作并随时将应急处置情况报告指挥部办公室。指挥部办公室要将事故有关情况及时报送应急指挥部和县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必要时上报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部门和市政府。

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工作结束后,应急处理工作程序自行终止。

五、善后处理

调查活动结束后,调查组应向县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通报情况,并提出具体处理意见和建议。指挥部办公室对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发生单位、责任单位的整改工作进行监督,及时通报处理结果。

六、保障措施

(一)通信与信息保障

建立健全日常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信息报告系统,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值班报告制度,设立应急值班电话,确保24小时信息畅通。

(二)物资保障

各乡镇(街道办)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保障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所需设施、设备和物资,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制度。

(三)人员保障

县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根据应急处理工作需要,负责组织相关部门人员、专家参加事故处理。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技术鉴定机构由县食品药监、农业、畜牧、卫计、质监等部门相关人员组成。

(四)经费保障

将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资金纳入县财政预算,确保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工作顺利开展。

七、附 则

(一)解释部门

本预案由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解释。

(二)实施时间

篇3:县突发事件应急方案

应急应对策略是构建一套应急管理系统的指导思想,而应急管理方案是科学、快速处理突发事件的有效手段。方案要做到“处事不慌,随机应变”,所以必须要面向具体事件,根据其事件类型、事件特点、信息类别,考虑已有的业务化管理系统,进行全面的信息化规划,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处理,充分体现出“动态”的应急过程,提高应急管理系统的综合处理与联动能力。

现如今大量研究者们的工作重点放在了应急应对策略体系建设上。左仲元[1]指出要从水利应急信息采集要素、管理与业务应用系统的关系和指挥系统构建模式等3 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从而构建“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水利应急指挥系统。张乐等[2]提出多主体合作的应急管理模式,首先构建突发应急模型,其次根据具体突发事件建立水资源调配模型,最后基于时间效率,搭建响应流程模型。但是现如今的应急策略形式略微单一,内容较为空虚,整体过于宏观且实用性不强。

基于综合集成平台,依据“主题服务”模式,搭建出包容性较强的应急管理系统,以描绘知识图和定制组件的方式,结合知识可视化与复杂性理论对应急事件进行描述分析,提取事件主题,构建相应的业务化应用,最终提出相应的应对方案,具有较好的针对性和适应性[3]。用知识图清晰地表示应急事件处理流程,将应急事件信息以知识图方式存储积累,构成用于非常规突发应急事件的借鉴经验。突发事件的类型很多,其特点也不尽相同,传统模式的局限性在于根据一类突发事件搭建出一套系统后,当事件类型变化时,不能很好地运用到新的事件当中去,“举一反三”的功效略显薄弱。考虑到这一缺陷,提出新的应急应对策略,围绕“主题服务”模式,通过对事件的分析和经验的采纳制定出初值预案,再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不断修改,形成最终的可行方案。同时做到整理入库,这样边积累边运用,充分体现出了包容性强,动态化高的特点。该模式突破传统静态、机械处理问题的方式,针对具体事件不断变化形成一套能够动态应对的方案体系,从而在事件发生时能找到合理有效的应对方式,提高应急应对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1 基于综合集成平台的应急应对策略模式分析

以综合集成平台的应用模式为基础,对各类应急主题服务进行组织,像存文件一样存储组件和知识图,所形成的流程图就是个性化业务应用的集合。知识图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逻辑结构图,用户在知识图上编辑修改事件节点,相当于在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在相应的节点上添加组件进行数据处理,相当于构建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所需业务化目标,易创建、易修改、易积累。按照这一模式,用户能快速丰富服务内容、积累知识经验,为动态的应急方案提供功能支持。

1.1 模式建立

基于综合集成平台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流程数字化,根据各步骤的先后顺序及数据依赖关系,将处理流程绘制成知识图。对数据进行实时的、全方位的集成,从中挖掘出可用部分形成底层信息支持,最后将获得的相关信息与知识图描述的步骤或操作相关联,构建结构清晰的流程展现形式。在知识图上,可以根据不同步骤添加组件,以“事件驱动”方式,采用知识、组件搭建突发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响应主题并提供应急指挥和决策服务[4]。

解决问题的策略很多,为什么要坚持面向事件的主题服务模式策略?因为过往经验表明,传统的应急策略兼容性差,灵活性低,所建立应急系统的生命力是不会长久的,想要做出能够满足多方需求,应对多种事件的应急系统,就不能采取原先机械的、操作性差、不适应动态变化的策略模式。为此,摒弃传统的策略模式,提出主题服务模式策略,目的就是为了能够灵活适应不同的事件类型,高度响应主题内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了提高适应性,必须要有平台支撑,在此基础上搭建并管理业务化应用,明确提出主题服务,有什么主题需求或个性化服务要求,平台支撑的服务模式可以随时响应、满足这样的需求。描述主题业务用知识图,各个节点上的信息来源及处理方法用组件实现,主题服务就是业务化响应的过程,过程可视可信。照此模式明确了应急应对的策略,使整个过程紧紧围绕主题服务,才能适应性更强的应急系统[5]。

1.2 模式核心内容

主要包括围绕主题服务模式下知识图的绘制和组件定制。知识图的绘制包括主层和分级知识图绘制。采用分层绘制,有利于知识的共享和复用。操作方面,有专门的知识图绘制工具,可根据用户自主意愿构建知识图并在平台分配布局。知识图绘制完成后,需要按照决策者的意愿表达出应对方案,就应该为知识图中的相关节点定制相关服务,通过该步骤定制组件,并将组件与知识图进行关联,达到从定性概念到定量的数据信息表示,从而实现主题服务。一张知识图就代表着一套方法论,一个组件就相当于这套方法论里具体的操作方法,图与组件的连接就相当于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数据到信息,从信息到知识,将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完美地传承下来。当完成上述内容之后,就可以直接利用面向用户的综合集成服务平台进行主题的应用[6]。传统的应急应对方案往往基于一类事件,其所内含的解决方法已经固定,当事件特点发生转变时,不能很好地灵活应对,需要重再建模,再一次搭建新的应急系统。本研究采取的策略模式所建立的应急方案,借助于综合集成平台的良好支撑,可以很好地兼容各类数据信息,用户根据实际情况概化出相应的知识图,知识图可以随时修改,根据其事件特点在知识图上定制不同功能的组件,相当于赋予知识图“生命力”,当事件改变时,新图新组件也随之“诞生”。这样可以随时构建出不同需求的应对方案,解决相应问题。抓住事件的主题线索,提纲挈领,统筹全局。

2 应急应对策略模式下动态方案的构建

应急方案构建服务于突发事件时的管理工作,应急应对的核心问题就是突发事件后资源的调配问题,应充分利用资源信息采集与传输的应急机制、数据存储的备份和监控中心的安全机制,针对不同类型突发事件,基于主题服务模式的应急策略,提出相应的应急响应方案和处置措施,最大程度地保证事态安全。

2.1 预案收集

预案收集包括预案描述及自动化预案生成。单个预案的建立首先要对预案进行描述,主要包括事件主题描述,模型方法组件化及预案的知识图化。描述完后,通过预案生成法生成应急预案,根据具体的应急事件,可建立不确定性的多属性集决策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根据突发事件变化发展过程中的状态,在每一个事中状态里,对应急事件中识别出的每个关键特征进行提取,根据事件发展态势做出预案。由于事件的发展会因条件而发生改变,走向一个新的事中状态,应急事件特征识别和预案生成框架图如图1 所示。

动态方案的灵活性在于其应急适应性很强,因为在处理事件的过程中并不是将预先写好的预案模板“生搬硬套”,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往往一开始提出的预案都是一个初值情况,根据事态的发展或许10 min不到,事件特征就发生了变化,所以提出了预案库的概念,将建立和收集的预案全部放到预案库中,供查询和借鉴。应急事件预案库的建立对应急事件至关重要,通过建立预案库,发生应急事件时,可以采用预案库中适应性最强的预案应对应急事件,若无匹配预案再通过建组件,绘制知识图的方式重新建立预案,反复循环、调整,最终形成应对方案。

2.2 预案管理

应急预案管理主要是对已有的预案进行修改,集成及评价,从而使预案更能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作用。由于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及独立性,可能出现预案库中的预案与实际情境不相符的情况,此时就要立刻修改或者新建预案,以最快的速度提出新的应对措施,不能强行硬套已有模型。预案知识图化后,有平台支撑,有公用数据库管理,对预案修改就方便多了,可以进行应急会商,专家或决策者根据突发事件情形,明确主题概念,根据不同情况对现有预案边修改,边保存,边应用,形成适应现在情况的新预案。具体步骤如下:1)根据新问题特征属性,从预案库中检索出与新问题相似的预案集;2)从检索出的预案集中选出最相似的预案,或通过多个预案的组合,形成新问题的解决方案;3)修正建议方案,得到确认或验证的解决方案;4)将确认的新预案存入预案库。

通过上述知识图预案的获取方法,先从知识图预案库中检索出相关的知识图预案,通过对这些预案的评价选择,获得与当前应急事件相似性最高的预案,修改作为当前应急事件的解决方案。预案可以积累、共享、扩展,这也方便了预案的服务及应用。用关键词搜索知识图也可以方便把过去经验引入,每一次应用都可以用图记录下来。不同的事件、主题、时间、地点和处置流程同样可以用图形记录下来。事件发生、发展的风险分析也可以集成在预案之中,对整个事件应对的评估也就是对预案执行的评价,评价事前及事后的效益及效果。采用基于知识检索的事后评价反馈机制,在线评价,使评价过程动态化。可见,从预案的新建到应用都处在一个动态过程当中,针对具体情况可以做出最优的选择[7,8,9]。

3 策略预案的适应性分析

面向突发事件的应急应对策略遵循“以人为主、人机结合、群体会商、综合集成”的方法思路,以综合集成平台为核心,实现数据、信息、知识的集成[10]。突破传统的单一应用模式,采用主题服务模式及知识图、组件实现信息的快速组织应用,通过多元信息可视化直观表现应用,通过构建应用系统提供应用,具有独特性、灵活性、可扩展性、可继承性的特点。应急预案库的建立,不断地扩大应急知识的积累,在面向不同的突发事件时,能够提出相适应的应急预案,形成一套动态方案体系,实现科学决策。实践证明,面向突发事件的应急策略与动态方案的建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具体事件适应性较好。

4 实例分析

近年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水环境应急系统,保障水体安全,已成为水资源保护领域的研究热点。水污染应急系统是在突发事件下,对已经出现或者即将出现的水污染问题给出防范措施及警示。本研究以松花江水污染突发事件为例,整理并分析松花江流域的水质相关资源,规范化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方案并对其数字化,搭建或快速组建应急响应所需要的各类信息,建立了松花江流域的水污染突发事件联合调度应急系统。对具体水污染事件,由平台、组件、可视化工具组成的应用模式,能够迅速开展应急响应的集成服务,并针对具体内容,进行松花江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应急调度。

4.1 主题知识图、组件流程的可操作性

根据突发事件的特征,在实际处理时,往往需要根据某个特定的主题进行知识图的绘制与表示,在松花江水污染应急事件中,按照水污染应急调度的情景方案对相关应用进行组织,通过明确每个步骤的应对策略,得到应对结果,从而快速做出决策。实例如图2 所示。

4.2 流程的可视化、多元化分析

在综合集成平台基础上,按照业务流程以知识图的方式对事件进行表示,应急管理及指挥可以针对不同的应急事件快速的搭建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及指挥系统,为突发事件的管理和处理提供决策支持和会商平台。根据实际需求,基于业务流程的应急事件表示是指将突发事件的处置流程分成各个小模块,并封装成组件,从而提高处置速度,明晰处置流程,简化处置过程。按应急处置流程的应用组织模式如图3 所示。

从图3 可以看出,业务流程应用模式是按照人为处理突发事件的先后顺序做的,流程合理清晰,与实际情况相关性较高。以上每个步骤需要处理大量的应急信息,并且考虑因素十分多元化,以便为决策提供支持。突发事件的特点决定信息的组织要快,采用流程的组织模式能够快速的组织信息并进行处理,从而为决策提供可靠信息支撑[11]。

4.3 主题化预案的管理

应急事件特征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对应急事件进行管理和基本特征的查看服务。在该模块中,点击“应急事件特征”节点,弹出应急事件基本信息录入界面。在该界面下,分别输入当前应急事件的基本信息,点击“保存”按钮,该应急事件的基本信息将被存入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数据库。在应急事件指挥、调度及决策过程中,通过平台可随时调出应急事件的基本特征信息。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管理基本信息服务如图4 所示。

在预案库的建立过程中,要强化查询功能的实现。建立相应的数据库,设定查询流程,密切关联主题,使用户通过随机查询关键字能关联主题预案,达到快速处理的效果。

5 结语

在深入分析现阶段应急应对策略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主题服务”模式的业务化流程,即要面向突发事件做出有更高针对性、更强适应性的业务化应用。基于综合集成平台,将信息处理数字化,由平台、主题、知识图、组件、可视化工具集成新的应急应对应用,由平台支撑应用,由主题、知识图、组件快速组织应用,由可视化直观表现应用,从而做到出现突发事件能迅速关联相关预案,及时应对突发状况,提高决策效率,增加应急措施可行性,真正达到快速响应的目的。

摘要:提出面向突发事件进行快速响应和调配决策的应急应对策略,基于综合集成平台,围绕“主题服务”模式,根据任一事件类型及特点,提取出解决该事件的主题思路,更有针对性和适应性地解决突发事件。动态方案是在该模式下通过信息化手段将静态的应急预案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在综合集成平台上采用知识图、组件模式快速搭建当前事件的应急管理业务应用,为更加适应实际变化所建立的操作性和实用性更强的应急方案。针对不同类型突发事件,以“事件驱动”方式,可以快速高效地提出相应的处置措施,最大程度保证事态安全,为解决突发事件应急应对难、慢等问题提供新的技术方案。

关键词:综合集成平台,主题服务,应急策略,动态预案

参考文献

[1]左仲元.水利应急管理系统的构建技术[J].水利信息化,2011(4):32-37.

[2]张乐,王慧敏,佟金萍.云南极端旱灾应急管理模式构建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161-168.

[3]张永进,解建仓.对水利应用支撑平台的建议[J].水利信息化,2011(1):11-13.

[4]解建仓,罗军刚.水利信息化综合集成服务平台及应用模式[J].水利信息化,2010(4):18-22.

[5]牛犇,解建仓,罗军刚,等.水资源动态配置在水利信息化中的实现及应用[J].水利信息化,2011(6):16-21.

[6]罗军刚.水利业务信息化及综合集成应用模式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9:90-95.

[7]唐燕,卢通,丁宁.水利信息系统应急预案编制方法研究[J].水利信息化,2014(1):47-53.

[8]汪倩.预案体系模型及其有效性评估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4:117-119.

[9]孙勇.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形式化描述方法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7:8-9.

[10]贺鑫焱.支持综合集成的信息集成平台研究及应用[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8:32-33.

篇4:应建立金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金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是指针对金融突发事件而建立的一套防范、预警和处置的金融 体系。它应由预警系统、防范系统和处置系统三部分构成。

王国刚、易宪容认为,所谓金融突发事件,是指具有影响某一局部地区,在中国可以“ 市”为界定单位,经济社会秩序稳定或影响全国经济社会秩序的突发性金融事件。因此,一 般的金融犯罪、金融市场波动和金融系统调整不属于金融突发事件范畴。

他们指出,金融突发事件的可能类型包括:

1、银行挤兑。即在1日或几日内突然有大量存款人到商业银行提款并引致影响到经济生 活秩序的不稳。

2、股市爆跌。由此引致一些投资者采取极端行为,甚至打砸等暴力行为,影响了当地的 经济社会秩序稳定。

3、技术故障。如金融机构中的计算机系统出故障引致相关人员的利益严重受损,一些 人对处理方案不满意而采取极端行为。

4、金融机构倒闭。一些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因经营不善或其它原因而倒闭, 可能引发地区性金融突发事件,如海南发展银行事件。

5、境外金融冲击。例如,在准许境外短期资金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条件下,一旦这些 资金在短期内巨额外流或巨额进入都将对中国境内的金融市场形成强力冲击,由此,将严重 影响境内投资者或存款人、借款人的利益,从而,影响到经济社会秩序的稳定。

6、金融危机。在中国金融市场日益国际化的条件下,国际金融市场的危机可能直接影 响到中国金融市场的运行状况,引发中国金融的波动或危机,另一方面,中国实体经济部门 或金融部门的风险在不断累积的条件下也可能引发金融危机。

7、其它突发性事件引致的金融突发事件,如美国的“9·11”事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 事件等。

建立金融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应从4方面着手:

一是在总结国内外有关经验的基础上,着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严格执法。其中包括, 建立金融應急的法律或法规,建立金融应急的执法组织,明确金融应急的具体措施等。

二是建立金融突发事件的防范机制,以预先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其中包括,建立针对 金融突发事件的研究机制,建立各金融部门的信息沟通制度和技术系统,建立有关防范性金 融机构,如存款保险机构等,建立防范风险的市场机制,如上市公司的退市机制、金融机构的 救助机制等。

三是建立金融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其中包括,金融突发事件的预警指标、监控组织、 报告程序、处置制度、具体措施和信息管理等。

四是建立金融突发事件的处置机制,以免小事件酿成大事件。其中包括,针对金融突发 事件的指挥中心、决策程序、组织系统、信息报告程序、保密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资金调 动、技术控制、金融机构接管直至实行金融管制等。

处置金融突发事件,应该结合我国国情和金融业的特点,应实行“统一指挥、组织落实 、明确责任、信息共享、措施得力、执法严格”的原则。

建立金融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目的主要有三:

一是防止金融突发事件的发生,或在金融突发事件发生后,防止该事件的蔓延扩大。

二是防止或最大限度地降低由金融突发事件给金融业及其它产业带来的经济损失。三是 防止或最大程度地降低由金融突发事件给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要达到这些目的,金融应急机制的建立就应科学、具体、严格,不应漏掉一个环节一个 要点。

“9·11”事件发生后,为了使突发事件对经济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并在短期内迅速恢复美国人民的信心,避免恐怖袭击事件酿成经济社会的灾难,美国政府采 取了一系列积极的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其中包括,1、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2001年9月14 日宣布将采取一系列紧急应对措施,以确保美国股市的稳定与发展;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 FED)立即做出反应,当天向金融市场注入了800亿美元资金,并要求欧洲央行向金融市场注 入1300亿欧元,以保证金融市场的流动性。2、美国股市开市前两个小时,突然宣布降息0. 5个百分点,使联邦基金利率降到近40年来的最低水平。

建立金融应急机制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不仅应深化改革、大胆创新,而且应 与时俱进地不断完善。从我国具体情况来看,以下几项基础性工作的展开是十分紧迫的:

1、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变中央集权式金融体制为符合金融市场发展要求的多元化多层 次金融体系。目前,我国金融机构主要由中央政府部门直接掌管,工、农、中、建四大国有 商业银行占有全国金融资产的70%以上。这种格局继续发展下去,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就容易 形成全国性大事件,因此,应予以高度重视。解决方案是,通过大力发展地方金融机构和金 融市场,降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金融系统中的地位,使单家金融机构引致的风险不至于酿 成全国性事件。

2、完善金融技术系统,提高信息共享的程度。各个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部门之间信息 沟通不顺畅,是引致金融突发事件的重要成因。要改变这种状况,消除金融突发事件的隐患 ,就必须加速金融体系中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各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程 度。

3、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不仅要完善监管部门对相关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监管,尤其 是要对资金调动、财务活动、经营状况、资产结构、投资项目等方面加强监管,而且应加强 各家金融机构的内部监管,在金融机构国际化的条件下,尤其要加强对分支机构的内部监管 ,防止李森事件的发生。

4、建立全国统一的应对金融突发事件贷款机制和财政机制,一旦突发事件出现,立即 启动运作。这些机制中包括:运用市场方法并购有关金融机构的机制,强制性停止有关金融 机构营业的机制,接管有关金融机构的机制,中央银行的紧急贷款机制,对存款人的风险补 偿机制,财政性救助机制等。

5、完善金融体系的法治。一方面应加速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或修改工作,形成一套比 较完善具有国际水准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另一方面,应严格金融执法,坚决打击各种金融 犯罪和在信息、财务、资产、投资等方面的造假行为,维护金融活动的正常秩序。

篇5:县突发事件应急方案

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

为加强全县应急管理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以下简称《应对法》)、《万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万载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总体预案》)和《江西省“十二五”期间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等有关规定,特制定《万载县“十二五”期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

一、应急体系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一)工作基础

1、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形成。2007年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全县各乡镇、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预案编制工作全面展开,应急预案覆盖领域不断扩大,全县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形成。截止2010年底,我县共编制总体应急预案1个;专项应急预案25个;部门单位应急预案78个;应急预案进乡镇、进社区、进企业、进工地、进学校等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为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应急管理体制基本建立。按照统一领导、属地为主、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要求,我县成立了县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的应急管理工作。全县部分工作部门、单位、乡镇、村组、学校、重点企业组建了应急管理机构,落实了专人负责,初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同时,安全生产、森林防火、防汛抗旱、公共卫生、公安消防等专项应急管理机构得到明显加强。

3、应急队伍初具规模。全县在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卫生、消防等领域组建了相应的应急救援队伍。目前,初步建立起以公安、武警、民兵预备役为骨干,以水利、公安、消防、医疗救护等为专业力量,企业、基础单位为兼职辅助力量的应急救援队伍,部门之间,救援队伍之间的协调联动能力有所提高。

4、物资保障能力得到加强。全县用于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项投入经费不断增加,应急基金拨付、应急救援器材、物资储备制度初步形成。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配备初具规模,公安消防灭火和抢险救援能力得到提高,医疗救治和疾病防控体系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配备得到加强。物资储备设施得到改善,物资保障能力得到加强。

5、应急机制逐步完善。完善了预警预测、隐患排查应急机制,加强了气象、地质灾害、森林防火等灾害监测预警

系统建设。公安、水利、森林、卫生、气象等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监测网络、预警体系和信息指挥系统,监测预警覆盖面逐步扩大。政府组织协调、部门分工负责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初步形成。各乡镇以抵御自然灾害、预防事故灾难、防范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社会安全事件等方面入手,加大了隐患排查、预测预警、分析研判的工作力度,突发公共事件的防范能力有所提高,灾后恢复重建能力明显增强。

6、应急预案演练和应急知识宣传效果明显。各乡镇、各相关部门单位按照应急预案经常性地组织和开展了灾害自救应急疏散、重大森林火灾、传染病疫情卫生应急处置等演练,提高了应急处置和应变能力。并通过电视、政府门户网站等媒体,结合“卫生应急知识宣传周”、“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日”、“全国消防日”活动,加强了对预案和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全民防范突发公共事件意识明显提高。2007县应急办在我县高城乡成功举办了“突发公共事件综合应急演练”,得到了省、市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7、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增强。各地、各有关部门对突发事件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应急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应对各类突发事件能力有了明显提升,成功应对了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2009年甲型H1N1流感事件以及2010年特大洪涝灾害等突发事件。

(二)存在问题

1、我县应急管理工作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在认识上、机制上,还是工作措施上,与面临的应急管理工作新形势、新要求有明显差距,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应急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县级各有关部门和乡镇应急管理机关不够完善,职责不够明确,难以充分发挥综合协调、运转枢纽作用。

2、应急运行机制不健全。部门、乡镇、条块之间以及预防与处置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多方协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时,人员、信息、资源等难以快速集成;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与日常应急管理存在脱节现象,应急管理能力有待提高、经验尚需积累,亟需建立规范、协调、有序的长效机制。

3、专业应急队伍力量薄弱。各类专业应急队伍和装备数量不足,布局不尽合理,大型和特种装备缺乏;专业培训演练基础条件欠缺,与实战需要存在较大差距;快速拉动和协同能力较差,现场处置能力尤其是第一时间对遇险人员的搜救能力亟待增强,志愿者等社会应急力量组织薄弱。

4、应急物资和紧急运输的保障能力有待提高。现有应急物资缺乏统筹管理,采购、征收、征用、调拨和配送机制尚未形成;存储实施不足,布局不尽合理,储备方式单一,物资数量偏少,品种不全,一些关键性物资的储备处于空白,第一时间保障能力较弱。物资更新、替换、补偿政策不健全。缺少紧急运输综合协调、保障机制亟待建立和完善。

5、监测预警和信息指挥系统建设滞后,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风险隐患底数不清,监测手段相对落后,综合预警能力急需加强。

6、科技支撑基础亟待加强。专业人才匮乏,应急平台、信息管理、资源管理、装备配置、能力评估和灾情评估等缺乏标准规范。

7、宣传教育和社会参与不够。宣传教育方式单一,社会认知程度不高。社会公众危机意识不强,自救、互救能力不强。工矿、医院、学校等大的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和志愿者队伍等社会力量参与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和处置机制尚不健全,没有形成有效合力。

(三)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各种传统和非传统的、自然和社会的安全风险将交织并存,公共安全面临严峻的考验。

自然灾害方面:我县洪涝旱灾发生较多,有时农作物受灾面积较大。森林防火任务日趋繁重,特别是随着林区植被和地被物的增加,林区可燃物增多,火险等级提高。

事故灾难方面:花炮产业是我县的传统产业,也是我县经济的支柱产业,但安全风险也十分之大,使得我县监管和应急救援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交通运输迅猛发展,交通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呈上升势头。社会防控火灾能力较低,火

灾事故处在的高风险时期。引发突发环境事件的隐患仍然复杂,事故预防与处置难度越来越大。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安全状况的根本好转,是我县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的长期任务。

公共卫生事件方面:鼠疫、霍乱等重大急性突发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风险增加,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甲型H1N1等新发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发生率增加且危害较大。学校住校食宿学生较多,尤其是民办托幼机构日益增加,食堂卫生不可忽视。人畜流行疫病频繁发生,有效监测难度不断增加。

社会安全事件方面:由于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摩擦和冲突错综复杂。刑事案件总量在高位徘徊,重复访增加。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立足县情、事实求是,完善法制、体制、机制,依靠科学技术,强化社会参会,重点解决应对特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提高我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全县应急体系,全面推进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和应急保障方面能力建设。重点加强薄弱环节,优先解决制约应急响应时效等突出问题,着力提高第一时间快速响应能力。

——整合资源、合理布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潜力,提高效率,实现各乡镇和各行业信息、队伍、装备、物资等方面的有机整合,提高整体有机反应能力,避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重复建设。总体把握应急资源合理布局,提高整体应急反应能力。

——技术先进、标准规范。采用国内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设施,提高应急体系科学性、高效性、可靠性。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标准化体系,实现应急体系建设与运行的规范化。

——分级负责、分部实施。按事权合理划分全县各部门、乡镇的建设任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根据实现需要和实际能力确定建设项目,分级分布组织实施,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避难场所等示范项目建设。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面履行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加大政府投入,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入市场机制,调动各方面参与应急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形成政府与社会力量共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良性互动机制,专群结合,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社会化程度。

(三)主要目标

到2015年,形成统一指挥、结构合理、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运行机制,突发公共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协调有序、恢复重建和应急保障能力明显增加,应急管理水平显著提高,有效减少重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供保障。

1、完成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应急预案体系、应急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政策法规体系等应急体系建设。

2、完成监测预警机制、信息报告机制、应急决策机制和处置机制、信息发布机制、社会动员机制、恢复重建机制和调查评估机制等应急机制建设。

3、完成一批重点基础项目建设。包括通信保障系统、监测预警系统、构建县级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平台,满足应急值守、信息汇总、指挥协调、专家研判、视频会商和现场调度等基本功能。

4、完成县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应急实验室建设。依托现有县级实验室,建立健全卫生应急处置实验室检测的标准方法和质量管理系统,切实增强病因快速调查和有毒物质的检测能力,显著提高我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实验室整体检测水平。

5、增加应急队伍、物资保障、紧急运输保障能力,加大科技支撑、宣传培训、预案演练力度。

6、完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率达到100%。全县突发动物疫情报告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应急处置队伍在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后24小时内到位率提高到98%以上。食品药品重大事故及时报告率和处置率达100%.三、总体布局与主要任务

(一)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建立风险隐患排查机制,全面调查各类风险隐患,建立和完善灾害风险隐患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加强重点领域的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逐步完善覆盖全县各地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监测预警网络。建立突发公共事件综合预警系统,提高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监测预警和综合分析能力。

1、开展各类风险隐患调查。

建立风险隐患排查机制。充分发挥部门和专业队伍作用,全面调查我县重点区域各类风险隐患。建立和完善风险隐患数据库。编制完成灾害风险图,开展地质灾害易发地段隐患排查,及时更新完善隐患数据库,实现隐患动态管理;开展森林火灾风险隐患调查,建立火险隐患数据库,编制森林火险区域分布图;全面完成危险化学品贮罐区(贮罐)、库区(库)、生产场所、压力管道、锅炉、压力容器、井工开采煤矿等重大危险源调查与评估分级工作,建立重大危险源数据库和远程监控系统;开展环境污染源基本情况调查,建立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污染物和环境敏感资源档案库,编制有毒、有害、放射性危险品分布图;开展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建立公共卫生类风险隐患数据库和全县区域风险地理信息系统;完成全县关键基础实施、重要防护目标、隐患调查,建立社会安全隐患数据库。

2、完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监测网络系统。

逐步完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监测网络系统,把握突发公共事件的发展动态。在扩充和完善现有气象、水文、公共卫生和环境等监测站网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监测点密度,准确掌握全县信息。山洪灾害防治区内各乡镇政府要完善区域天气监测网络,并依托汇集及信息共享平台,为城镇、居民点提供山洪灾害预警信息。建立公路气象灾害预报系统和完善主要道路通行情况信息分布系统。以气象、防汛网络为骨干,建立县级涉灾部门信息共享平台,提高对洪涝、干旱、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和快捷反应能力。逐步完善全县森林火险预测预报、林火信息指挥、林火瞭望监测和防火阻隔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网络系统,健全传染和群众性不明原因疾病、中毒、动植物疫情、植物病虫害和药品安全等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完善社会安全事件应急防控手段,加强人口密集场所、群体性事件和金融突发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系统建设。

3、加强预警系统建设,及时准确发布预警信息。

建立县级应急平台,尽快建成公安、气象、水利、民政、林业、农业、国土资源、卫生、交通等涉灾等部门的应急指挥和应急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预警信息汇总、分析研判和发布功能。建立完善与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体的信息传输通道,建立预警信息快速发布机制;重点加强偏高风险地区的广播、电视、警报器、宣传车、手机短信等紧急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建设;开展传染病自动预警,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众媒体监测,开展农村地区传染病综合监测,构建包括症状监测、药房销量监测、学生缺课监测在内的综合传染病监测体系,为早期发现和预警传染病疫情提供信息。完善现有气象、水旱、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预测预警系统,建立协作机制,实现对相关自然灾害的综合预警。建立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信息评估、预测和综合预警系统。整合各类安全事件的情报信息,建立情报信息汇总研判机制,健全社会安全事件综合预警系统。

(二)信息与指挥系统建设

规划建设县级应急平台,向上与市应急平台相连接,向下与全县各部门、各乡镇信息共享、互有侧重、互为支撑的应急平台系统,形成完整、统一、高效的应急管理信息与指挥协调体系,实现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集成与发布和综合研判、辅助决策、指挥调度、总结评估等主要功能,提升综合应急指挥能力。

1、县政府系统综合应急平台建设。

充分利用现有办公业务资源和专业系统资源,构建县、乡二级政府综合应急平台体系,实现县政府与部门、乡镇之间的互联互通,满足应急值守、信息汇总与发布、指挥协调、专家研判和视频会商等基本功能。基本完成县、乡二级应急平台的应急指挥场所和基础支撑系统建设,初步完成综合应用系统建设和信息资源整合,实现县与市应急平台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以及视频会议和指挥协调等功能;2012年,全面完成县、乡二级政府综合应急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建设,按照“信息统一接报、分级类处理”的原则,逐步推进公安、医疗急救、市政抢险等应急接警服务平台的整合。

2、完善专业应急信息与指挥系统。

依托各部门现有专业信息系统和指挥系统,适当增加投入,拓展功能,实现应急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应急指挥决策支持和指挥指令的上传与下达,并与政府应急平台实现互联互通。支持已有基础的公安、民政、国土资源、水利、农业、卫生、交通、铁路、科技、气象、林业等部门,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应急信息与指挥系统,发挥示范作用。依托民政、气象、水利和公安等部门的信息系统,根据自然灾害应急救助指挥的需要,分级建设集成灾情信息管理、救助决策支持,救助指挥调度等功能的灾害应急救助信息与指挥系统,形成

完整的县、乡二级灾害应急救助指挥体系。依托安监、公安消防等部门、建立县、乡二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形成完整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加快建设强震灾情应急监控系统、地震灾害应急联动协调系统和地震紧急救援技术平台。加强林火信息传输处理系统建设,逐步健全全县森林防火信息指挥系统。到“十二五”末,完成县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平台建设,实现对传染病疫情、不明原因疾病、中毒等的统一应急协调指挥。

(三)应急队伍建设

整合现有应急队伍资源,改善技术装备,开展培训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到2012年,形成以公安、武警为骨干和突出力量,以抗洪抢险、抗震救灾、森林消防、矿山救护、危险化学品救援、医疗救护等专业队伍为基本力量,以企事业单位、社会救助团体专兼职队伍为辅助力量的应急队伍体系。

1、管理队伍。按照《应对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进一步健全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工作机构及办事机构,明确县直相关部门负责应急管理工作的处室,逐步建立乡镇(街道)、村和中小企业应急管理工作机构,确定机构组织形式、工作职责和行政运行程序等,构建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2、强化公安、武警等骨干的队伍应急能力建设。

以公安消防特勤和民兵应急连为主要力量,进一步推进公安消防特勤队伍建设,加强公安巡警、特警队伍建设,增强快速有效处置突发性治安事件的能力。加强武警机动部队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在森林火险等级较高的乡镇组建机动能力较强的森林扑灭预备队,形成处置森林火灾的攻坚队伍。

2、加强专业队伍处置能力建设。

对现有专业队伍进行布局调整和装备补充更新,形成以森林消防、矿山救护、危险化学品救援、铁路救援、医疗救护为核心的专业队伍体系。加强森林消防队伍建设,逐步健全县级专业森林消防队伍。依托企业专业应急队伍,通过增配大型、特种救援生装备,完善现有矿山救援队伍,适当扩建区域矿山队伍,形成安全生产区域性专业救援体系。分级组建县级卫生应急队伍,到“十二五”末,依托县直相关医疗卫生单位组建传染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不明原因疾病、医疗卫生救援、健康教育与心理防护等七大类的14支县级卫生应急队伍。完善县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预备队,建立健全突发动物疫情应急处置队伍;建立突发野生动物重大疫情应急处置队伍。

3、推进企事业单位专兼职应急队伍建设。

推进煤矿、危险化学品电力和电信等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救助团体应急队伍建设,按有关标准和规范配备专业及兼职救援人员和应急技术装备,提高现场先期快速处置能力。

加强政府监管机构,加大依法监督检查力度,确保企业将队伍建设的各项要求落实到位。企事业单位应急队伍要在县政府应急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下参与应急处置工作;鼓励企事业单位建立应急互助机制。重点抓好企业消防队、矿山救护队、危险化学品救援队、城市水电气抢修队建设,发挥这些队伍在区域联防和救援互助中的关键作用。鼓励支持具有灾害救助职能的社会团体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发挥其在灾害救助工作中的补充作用。

4、加强应急专家队伍建设。

县应急办负责县级专家库的建立。开展专家信息收集、分类、建档工作,建立相应数据库,逐步完善专家信息共享机制,形成分级分类、覆盖全面的应急专家资源信息网络;完善专家参与应急工作的机制,开展专家会商、研判、培训和演练等活动;充分发挥专家的咨询与辅助决策作用,提高科学处置水平。

5、大力发展应急志愿队伍。

依托共青团组织、基层社区以及其他非政府组织,建立形成多样的应急志愿者队伍,到2012年达到每万人中有100名应急志愿者。重点加强青年志愿者队伍建设,通过探索实施重点项目,构筑社会参与平台,制定相关鼓励政策,逐步建立应急志愿者抚恤基金,建立健全政府支持、项目化管理、社会化运作的应急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发挥志愿者队伍在

应急知识科普宣教、应急处置好恢复重建等方面重要作用。

(四)物资保障能力建设

合理规划布局现有各级各类应急物资储备,整合实物储备信息资源,调整物资种类和数量,合理选定储备方式,重点建设县级重要应急物资储备,形成覆盖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实现各类应急物资综合动态管理和资源共享,提高物资统一调配能力。

1、建立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加强应急物资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形成以县级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为枢纽,以部门应急物资管理系统和地市级应急物资保障责任机构为支撑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各乡镇要适当调整和丰富应急物资的实物储备,建立应急物资储备更新、轮换的财政补偿政策和核销制度;建立应急物资综合管理调度系统,完善应急物资政府采购、征收征用、市场调控与调运机制;充分利于市场资源和商业储备,完善应急物资投放网络,建立区域间应急物资余缺调剂和联动工作机制,健全救灾物资社会捐赠机制,提高社会应急救灾物资紧急动员能力。

2、加强专业应急物资储备。

充分利用现有各类物资储备设施和资源,对现有生活类、应急抢险、公共卫生类储备物资及专业队伍装备进行优化和完善,形成布局合理、种类比较完整的专业应急物资储

备体系。改造现有民政、水利等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完善物资储备种类,保证县内中心城市在紧急状态下生活类救灾物资4小时内装运完毕,8小时内运抵灾区。依托防汛储备库和其他仓储设施,储备必要的抗旱物资。强化森林草原防灭火、减灾物资储备能力建设,为草原防火配备专用设备,建设防火物资储备库和森林防火物储中心。建立县级重大动物疫情和植物病虫害应急防控物资储备制度,完善县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储备,设立2个公共卫生类应急物资储备库点;强化公安应急物资储备,建设1个县级库点。加强县级消防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依托基础电信运营企业,组建应急通信保障物资储备中心。

(五)紧急交通运输保障体系建设

1、组建全县应急交通运输保障综合管理机构和完善应急交通运输保障机制。

尽快建立由县交通局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突发公共事件紧急交通运输保障综合协调管理机构,行使紧急状态下的交通运输指挥、调度、组织、保障及沟通职责。建立并完善紧急状态下的交通运输保障机制;依法建立紧急状态下社会交通运输工具征用程序、补偿机制和紧急通行绿色通道制度;建立交通战备保障与应急交通保障间的统筹协调机制,建立军、地密切配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交通运输协作机制;保障紧急状态下重大危险源、物资和生命抢救所需交通

运输保障的通达能力。

2、提高公路应急运输保障能力。

充分发挥和利用现有公路运输系统紧急运输保障能力和应急运输体系,建立紧急运输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交通运输线路与运营监测、薄弱环节改造、重点枢纽控制、主要道路智能化建设、道路交通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等综合治理机制;加强对主要运输线路的智能监测、预警、疏导、清障和修复,提高通畅能力;加强重点线路交通道路的监控力度。

(六)通信保障能力建设

依托公众通信网络和公用应急通信网络、建立完善各级、各类应急管理和指挥机构间的通信网络;为各级应急指挥机构和应急队伍配备适用的通信装备,形成公众与专用、保密与非保密相结合的应急通信保障网络体系。

1、加强公众信息通信网络及公用通信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提高公众通信网络应急通信服务能力。逐步完善公众通信网络紧急呼叫的优先接通、优先权控制、网络互联互通以及终端用户定位等能力。加强公众信息通信网络安全应急体系建设,开展信息安全监控、应急响应、密码保障和网络信任体系等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网络安全长效机制,不断提高网络安全事件的监测、跟踪和处置能力,引导

和帮助群众养成文明上网的习惯,积极构建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

2、完善各部门专用应急通信系统。

利用公用应急通信网络以及公众通信网络资源,进一步完善公安、民政、交通、水利、农业、卫生、林业、气象、质监、商务等部门现有应急通信系统,确保应急状态下的互联互通,并根据自身需要增加保密通信设备,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沟通能力。加强公用应急通信网络覆盖不到地区的专用应急通信网络建设;水利部门完善大型及重点中型水库语音、数据和图像综合业务传输系统并实现有效备份,完善蓄滞洪区通信预警反馈系统,逐步建立山洪灾害重点易发区预警通信系统,建设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和各流域的应急机动通信系统,改造流域微波通信电路及通信设施,完善全县水情分中心和早情分中心信息传输系统;农业和林业部门完善重大病虫害、动物疫病、森林火灾、草原火灾和沙尘暴信息通信系统,实现灾情、疫情信息数字化网络传输。卫生部门建立和完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不明原因引起的疾病、中毒等现场卫生应急专用通信系统,实现信息障碍传输。各级各类应急救援机构和队伍按标准配备适用的无线通信设备,实现互联互通。

3、加强地方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建设。

充分利用现有通信网络资源,建立各级应急管理机构间 的指挥调度通信网络,实现互联互通。统筹规划其他专业部门的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建设,以专业应急通信为主、公用应急通信为支撑,形成快速搭建现场应急通信平台的能力。

(七)恢复重建能力建设

加强灾民安置和现场恢复建设,确保灾区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尽快恢复。按照国家有关要求,采用科学的灾情评估系统,制定恢复重建规划,为后续恢复重建打下基础。

1、加强事发现场恢复能力建设。

开展对中小学校、民房及供电、供水、交通和通信枢纽等生命线工程系统的损失普查,在科学评估现实和潜在损失的基础上,制定恢复重建规划,避让危险区段,最大限度减轻灾害对生命线工程造成的影响。建设1个规模较大、功能齐全的经常性社会捐助接收站,建立现场灾情信息通报机制,提供心理危机干预,稳定灾民情绪。在国家提高恢复重建补助标准的基础上,逐步加大恢复重建投入,推行恢复重建项目管理制度、资金监管机制和定期通报制度,确保恢复重建工作顺利进行。加强民政、水利、卫生、交通等部门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做好县乡物资储备库建设的资助工作,不断加强受损生命线工程的恢复能力建设。

2、加强调查评估能力建设。

建立健全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灾情评估机制,建立灾情评估标准体系,规范灾情评估程序、内容和方法等。组建突发

公共事件评估中心,开展洪涝、干旱、冰雹等突发公共事件调查评估工作。

3、加强城乡避难场所建设。

制定避难场所建设规划和相关标准,进行应急避难场所和紧急疏散通道建设,拓展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的应急避难功能,设置必要的基本生活设施,储备一定数量的食品、帐篷、移动厕所等。

(八)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强化科学技术对应急管理工作的支撑作用。建设县级应急管理技术支撑机构,加快应急管理学科建设,配合国家应急管理标准,形成较完整的县级应急科技支撑体系。

2015年底建成县级应急实验室网络,实现与上级应急实验室的对接。更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设备,适当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动物检疫参考实验室的设施和技术装备建设,提高重大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检测等方面的能力。

(九)培训与演练体系建设

加强专业培训与演练基地建设,逐步形成覆盖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培训与演练体系。普及应急知识,提高全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公共安全意识和素养。

1、加强专业培训演练基地建设。

“十二五”期间,完善现有公共安全、应急救援培训与

演练设施,建立应急知识培训机制,到2011年,将全县所有干部职工轮训一遍,专业救援人员每年至少集中轮训二次。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培训纳入全县公务员培训的整体规划。依托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我县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培训基地。依托县人民医院,建设我县紧急医疗救援基地,主要承担全县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紧急医疗救援的培训、演练及保障工作。每年进行2次全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演练。依托县红十字会建立红十字应急救援队伍应急培训与演练基地。

2、开展应急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

发放《公众应急知识指南》,达到一户一册。在教学中增加公共安全教育内容,广泛开展应急科普宣教和应急演练活动。建立应急机构与媒体联系体制,报刊、广播、电视、网站等各类媒体在相关栏目、节目中刊播应急知识,加强应包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到2011年,城镇居民应急知识的宣传覆盖率平均达到70%,建立减灾宣传教育基地。开展“社区减灾”活动,不断提高社区防灾减灾和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建立出境人员应急知识培训制度,2011年起出境旅游团体要接受应急知识教育。

(十)应急管理示范项目建设

建设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应急管理示范项目,探索应急管理规律,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

1、开展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示范点建设。针对不同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优先考虑在农村和部分社区启动应急管理示范项目。重点开展预防和应对暴雨、洪水、冰雹、地质灾害、火灾、煤矿瓦斯事故、烟花爆竹爆炸事故、道路交通事故、突发环境事件、疫病疫情、群体性事件等方面的示范项目。

2、推动县政府建设应急综合管理示范项目。在小城镇建设规划中要规划建设1个能容纳2000至5000人的应急避难场所。2013年,在县城建设1个能容纳2万人的应急避难场所,2014年在人口密集社区、机关和学校至少各开展1个紧急疏散示范项目;2015年完成1个企业预防和处置工业事故、环境污染示范项目。

四、重点建设项目

“十二五”期间,在整合现有应急资源的基础上,重点规划了以下几个面的重点建设项目。

(一)应急通信系统建设

为县应急办配置应急指挥车,向上级争取车载通讯设备,实现突发事件现场事态跟踪、移动指挥与信息采集、传递等工作。

(二)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

1、建设县级预警信息发布平台。

依托气象局业务系统和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扩建其信息

收集、传输渠道及与之配套的业务系统,增加信息发布内容,建设针对不同群体的智能手机接收子系统、预警专用接收机子系统、预警电子显示屏子系统、预警专用调频接收机子,系统、有线广播前端接收系统和卫星预警接收机子系统等预警信息发布平台。

2、重点城市供水源监测监控系统。

在大申号水库、稍湾水库运期备用水源和将要建成的沙西沟水库建设3个自动监测站,配备水质自动采样与分析系统、水质信息处理与传输系统等,实现城市供水水源地的水质自动监测、动态监测,以应对突发性的水污染事故,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

(三)县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

1、建设县应急平台。2011年,完成县级应急平台的建设,实现与上级应急平台的对接,实现应急值守、信息汇总、事态跟踪、指挥协调、专家研判和视频会商等功能。

2、建立县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负责指挥协调我县救援队与上级专业救援队伍的培训、演练指导和紧急状态下的组织调用工作。

3、建立卫生应急决策指挥系统平台。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业务资源和专业信息管理系统资源,到2012年,构建县级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平台,满足应急值守、信息汇总、指挥协调、专家研判、视频会商和现场调度等基本功能。达到统一事件报告、统一通讯平台、统一协调指挥、统一决策调度的目标。

(四)专业应急队伍建设

1、以公安消防特勤和预备役部队为主要力量,不断改进专业应急队伍装备,组建应急救援总队。

2、扩充现有煤矿救护队伍。各生产和试产煤矿要分别建立1支煤矿应急救援队伍。

3、分级组建县级卫生应急队伍。到“十二五”末,依托县直相关医疗卫生单位组建传染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不明原因疾病、医疗卫生救援、健康教育与心理防护等七大类的14支县级卫生应急队伍。

(五)县级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

1、以县发改委为牵头单位,建立全县应急物资保障机制。2012年,建成县级应急物资保障调度指挥平台,综合汇总各类应急物资信息,快速组织重要应急物资的紧急调运。2、2013年,建立和完善应急物资紧急采购、仓储和配送环节的能力储备和运行机制。

五、相关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依法开展应急管理工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和《万载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

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全县各级、各类应急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建立并强化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明确《规划》的责任主体,保障各项建设内容落到实处。依法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加大应急管理执法、监督力度。

(二)建立应急管理投入机制

将应急管理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相结合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机制。

本规划的建设任务,主要由县财政投资建设同时,相关部门也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减轻我县的财政负担;其中,依托企业等有关方面建设的项目,按照事权划分的原则,所需资金主要由企业和有关方面共同承担。

(三)制定相关经济保障政策

充分发挥保险的社会辅助管理功能,使其参与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处置和恢复重建等工作,鼓励保险公司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为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提供保险服务。结合实际,建立应急管理公益性基金,鼓励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进行捐赠。健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社会资源依法征用与补偿机制。建立政府采购应急产品制度。

(四)加强协调配合和规划衔接

各部门要密切配合,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健全各种协调机制。做好各级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之间以及与相关规划之间的

衔接,加强规划的审批和落实。在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等规划中充分考虑各类危险源、重点目标、应急避难场所等因素,统筹安排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所必需的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

(五)建立健全规划监督评估机制

篇6:县突发事件应急方案

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l总则 1.1编制目的 1.2编制依据 1.3分类分级 1.4适用,范围 1.5工作原则 2应急机构及其职责

2.1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组成及其职责 2.2机关应急工作组组成及其职责 3应急预防和预警 3.1应急工作 3.2预警分析 3.3预警报告 3.4预警处置 4应急响应和处置 4.1响应级别 4.2应急处置 5后期处理 5.1灾后恢复 6保障措施 6.1应急保障系统 6.2对突发事件次生灾害危险源的防范 7宣传、培训和演习7.1宣传 7.2培训 7.3演习8附则

8.1预案解释与生效

1.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切实提高XX县道路交通运输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水平,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提高突发事件预防和应对能力,控制、减轻和消除道路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及时恢复道路交通正常运行,保障道路畅通,指导XX县道路运输系统各企业及本所各岗位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和组织体系,增强应急保障能力,满足有效应对涉及本县道路交通运输突发事件的需要,确保

道路交通运输畅通,特制定本预案。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交通运输突发事件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规章,参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国家相关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按照《XX市交通运输管理处道路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订本预案。

1.3分类分级

本预案所称道路交通运输突发事件是指由下列突发事件引发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道路以及重要客运枢纽出现中断、阻塞、重大人员伤亡、大量人员疏散、重大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以及由于社会经济异常波动造成重要物资、旅客运输紧张需要交通运输部门提供应急运输保障的紧急事件。

(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等。

(2)道路交通运输生产事故。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事故、危险货物运输事故等。

(3)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共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等。

(4)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等。

各类道路交通运输突发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1级(特别重大)、I级(重大)、III级(较大)和IV级(一般)。

1.4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XX市发生道路交通运输突发事件时,交通运输管理系统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活动。

1.5工作原则

(一)以人为本、科学应对、预防为主

(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属地管理、联动协调

(三)职责明确、规范有序、部门协作、资源共享

2.应急机构及职责

2.1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

长:XX县运管所所长

副组长:XX县运管所副所长、副书记

成员:XX县运管所办公室主任

XX县运管所稽查队长

XX县运管所驻站办主任

XX县运管所财务股长

XX县运管所业务股长

主要职责:

1.负责统一领导道路交通运输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发布指挥调度命令,并督促检查执行情况;

2.决定启动和终止本所道路交通运输突发事件预警状态和应急响应行动;

3.根据应急处置需要,指定成立现场工作组,并派往突发事件现场展开应急处置工作;

4.审定本所道路交通运输管理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经费预算;

5.负责本县境内道路运输突发公共事件(客货运输、安全生产,公共卫生、防汛、防火等)的预防、处置及相关应急预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

6.负责收集、处置道路运输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信息,对道路运输应急管理工作进行定期分析、评估,向县政府和运管处应急领

导小组报告道路运输应急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7.负责本县道路运输相关应急管理工作的宣传报道、信息报送和值守工作,指导、督查本县道路运输系统(行业)各单位相关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应急预防、保障、演练工作;

8.负责落实上级应急领导小组的指示、工作部署和交办的其他工作。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由主管安全生产的副所长主持。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XX县运管所办公室,主任由XX县运管所办公室主任兼任,负责XX县运管所应急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及协调服务。

2.2机关应急工作组

长:XX县运管所党支部副书记

副组长:XX县运管所办公室主任

成员:XX县运管所办室、业务股、财务负责人

主要职责:

1、负责本机关突发公共事件(公共卫生、信息安全、保密安全、防火、防盗、防汛、信访等)的预防、处置及相关应急预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

2、负责收集、处置本机关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信息,对本机关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进行定期分析、评估,向XX县运管所应急领导小组报告应急管理工作展开情况;

3、负责本机关突发公共事件的相关应急管理工作的宣传报道、信息报送和值守工作,指导、督查本机关相关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应急预防、保障、演练工作;

4、负责落实应急领导小组的指示、工作部署和交办的其他工作。

机关应急管理的日常工作由XX县运管所办公室负责。

3.应急预防和预警

3.1应急工作

XX县运管所和XX县道路运输企业要在日常工作中要利用各种宣传方式,提高广大干部职工对突发事件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及国家相关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注重积累突发事件应对等方面的材料,定期进行必要的演练,不断增强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3.2预警分级

根据突发事件发生时对道路交通运输的影响和需要的运输能力分为四级预警,分别为I级预警(特别严重预警)、II级预警(严重预警)、III级预警(较重预警)、IV级预警(一般预警),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来表示。交通运输部负责I级预警的启动和发布,省、市、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II级、III级和IV级预警的启动和发布。

3.3预警报告

XX县运管所全体干部职工和XX县各道路运输企业,在发现或得到道路交通运输突发事件的预警信息和异常情况后,要立即向当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或XX县运管所道路运输突发事件领导小组

办公室报告。

3.4预警处置

XX县运管所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得到道路交通运输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和异常情况报告后,要立即进入实战状态,上报请示后做好预案启动工作。

4.应急响应和处置

4.1响应级别

道路交通运输突发事件按照其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分为特别重大事件(I级)、重大事件(II级)、较大事件(III级)和一般事件(IV级)四个等级。

交通运输部负责I级应急响应的启动和实施,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II级应急响应的启动和实施,市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III级应急响应的启动和实施,县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IV级应急响应的启动和实施,XX县运管所启运应急预案要经市处领导小组同意。

4.2应急处置

4.2.1道路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发生后,XX县运管所突发事件领导小组要在XX县政府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及市运管处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组织或配合公安、消防、卫生等部门,迅速开展抢险救援。

4.2.2XX县运管所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的组长、副组长应到现场指挥,制定处置方案,组织处置队伍。

4.2.3在上级部门的统一领导下,按照有关要求和规定,及时做好新闻宣传和信息发布,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维护社会稳定,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5.后期处理

5.1灾害恢复

应急处置结束后,要迅速组织恢复交通、恢复生产、恢复秩序,并防止灾害和传染病的影响和扩散,防止发生新的事故灾难。

6.保障措施

6.1应急保障系统

6.1.1XX县运管所应建立本部门的应急预备力量,包括应急队伍、应急车辆等,平时要着重建立一系列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制度,以利于突发事件应对的指挥。

6.1.2XX县运管所要按照当地政府的安排建立本部门突发事件的运输预备力量,建立制度,健全组织,落实人员、车辆,以保证各项应急工作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能高效、有序地开展下去。

6.1.3XX县运管所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要及时进行通信联络,建立健全值班制度,及时与市运管处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取得联系,以保证上传下达,并对各项应急工作迅速做出安排部署。

6.2对突发事件次生灾害危险源的防范

(1)XX县运管所对辖区内从事危险化学品等特种货物运输的道路运输企业、车辆以及其它易发生次生灾害的危险源要加强防范,平时定期检查;要重点加强救灾用水和物资的储备,设置专人专岗,重点安排抢险力量。

(2)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对灾区及易发生次生灾害的地区和相关设施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并加强监视、控制,防止灾害扩展,减轻或消除污染危害。

7.宣传、培训和演习

7.1宣传

在交通运输管理系统内部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树立科学的应对观,动员干部职工积极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宣传活动,宣传和解释道路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以及相关的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法规和规章,增强干部职工的应急意识,提高自防、自救、互救能力。

7.2培训

XX县运管所要定期组织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人员、救援人员和志愿者进行业务知识及技能培训。

7.3演习

XX县运管所要按照预案要求,协调整合各种应急援救力量,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不同形式和规模的突发事件应急演习。

8.附则

8.1预案解释与生效

本预案由XX市交通运输管理处XX县运管所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附:表

一、XX县运管所应急救援车辆(客车)表

二、表

上一篇:我所喜欢的文化名人下一篇:要孝敬父母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