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磨思想意志的文章

2024-04-08

消磨思想意志的文章(精选8篇)

篇1:消磨思想意志的文章

人们所追求的就是一种能战胜困难极其英勇的精神,而这个故事中的这个人就具有这种精神。这个故事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了这种精神,让我们深受启发。文章主要写了列宁在逝世之前几天的赞美,一个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写的短篇——《热爱生命》,故事的大意是一个同伴抛弃,又没有任何生存的资源已经奄奄一息、生命垂危的寻金者和一个跛腿的病狼在一个渺无人烟的荒岛上拼命搏斗。

这种精神、这种意志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的,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故事中的那个人一样有勇气与狼搏斗的。可当你在极其危险又无人救援的情况下,就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就闭上眼睛被狼吃点,要么就鼓起勇气与狼战斗。在决定生与死的搏斗中,人们自然更倾向与生,也因为如此而给了你不尽的勇气,让你的心里油然产生一种一定要战胜困难的力量,无论面对什么困难,都不再畏惧和退缩。

列宁之所以赞美这篇文章,是因为这个故事里洋溢着一种战胜困难的力量和不畏困难的精神,这样的力量和精神不但对于一切正直的劳动者来说十分珍贵,而且感染了一切向上的正直人们。不再像从前那样胆小、懦弱。好比登山,人不能半途而废,既然下定决心登山,那只要不畏山高,一路披荆斩棘,战胜自己害怕的心理,让他们个个显得自信,更添勇气,就一定能爬上顶峰看到美丽的风景。这个故事就希望我们能部位一切困难,勇敢战胜他们,不再被他们所打到!

篇2:消磨思想意志的文章

从意志消解角度看老子的美学思想

老子对功利世界中的.种种可欲之物是抱着谨慎的警惕态度,主张对欲望主动节制,同时,从自然界的各种事物中获得启示是对欲望对意志的主动消解.这些在美学上的启示是--对意志的消解是审美心胸产生的条件,是审美发生的前提.

作 者:蓝庆保 LAN Qing-bao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006刊 名: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00727(5)分类号:B235.6关键词:意志 消解 审美

篇3:消磨思想意志的文章

一、意志的内涵

(一)心理学中意志的内涵

意志,在《心理学》一书中被定义为,“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也就是说,意志是人们为实现预期目的,而有方向、有信念地坚持的一种心理活动,即人的思维过程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只有人才有意志活动。正如恩格斯所说:“一切动物的一切有计划的行动,都不能在自然界上打下它们的意志的印记。这一点只有人才能做到。”

意志行动有其发生发展和完成的历程。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决定阶段和执行阶段。前者是意志行动的开始阶段,它决定意志行动的方向,是意志行动的动因;后者是意志行动的完成阶段,它使计划付诸实施,以达到预期目的。执行阶段是意志行动的最重要环节。

意志是社会的产物。它是人类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产生的,是伴随着语言和意识的产生而产生的,是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现实的表现,有自己的显著特征。首先,意志行动具有目的性;其次,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是紧密联系的;最后,意志行动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意志是一种针对行为活动的特殊情感,是人类独有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使得人类具有高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在根本上区别于其他低等动物。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意志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促使人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意志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其独特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有明确的目的性的,是要让社会成员按照既定的道德目标去组织自己的道德行为。并且在教育活动与道德践行的过程中必定会遇到各种主观或者客观的困难因素需要去克服。那么我们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志理解为:人们为实现预期思想道德目的,而有方向、有信念地支配其行动的过程,也就是人们在按照既定的道德目标去组织自己的道德行为过程中为了克服各种困难因素而能动地组织和调节自身的行为和活动。独立性、果断性、坚定性、自制力是意志的品质。

二、先秦儒家的意志教育思想

先秦儒家思想很重视意志的锻炼与培养,提倡“自强不息”“刚毅不屈”的人生奋斗精神,对于意志教育有很多精辟的论述。在儒家经典文献中,并没有完整地提出“意志”这个词,但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范畴与角度来表达意志教育思想,各有不同的侧重。

孔子最先提出道德意志教育思想。他所表达的道德意志教育主要侧重于“志”,并将“志”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在《论语》中有大量的关于“志”的论述:强调“志于道”,认为一个人立志要高远,要有希望达到的境界,这里的“志”就是人的意志。提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三军能被夺去统帅,普通百姓却不能迫使他改变志向。孔子的表述告诉我们人是要有坚定的志向的。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人要信仰坚定而好学,守节至死完善大道,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坚定的信仰。孔子很赞赏的一句俗语“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如果一个人没有恒心就不能担任巫师和医士,那么就更不用说成大事了。“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不坚持保持德行,就可能招致羞辱。告诫我们在修养德行的时候一定要有恒心有毅力,用顽强的意志坚持下去。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其中的“刚、毅”也是强调意志。

孟子尚志。“夫志,气之帅也”,提出志是气的主导,明确了意志的重要作用。“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志达到了什么境界,气也会到达那种程度,所以说要坚定自己的志,不要滥用自己的气。这里的“志”就是指意志,告诉我们要坚定自己的意志,正如孟子所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外,孟子以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的重用为例,指出一个人如果要担当大任,“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个人只有在磨难中磨砺自己的心志,坚韧自己的性格才能具有坚强的意志,从而成就大事。

荀子将“志意”放在修身的首要地位,无论身处何地,都要坚持不变。“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这里的“志意”就是意志,强调注重意志的修炼,这样就能够傲视富贵。荀子认为志意美好是一种义荣,“志意修,德行厚,知虑明,是荣之由中出者也,夫是之谓义荣。”志意美好,德行敦厚,智虑明达这是发自内在的荣。“君子贫穷而志广,富贵而体恭”,君子虽然贫穷,但仍然志向广大。“君子位尊而志恭,心小而道大。”君子地位虽然尊贵,但是志欲更加恭敬。可见,荀子将“志意”视为君子必不可少的一种品质。

先秦儒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意志作了论述,强调了意志在人的道德修养以及人生追求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人应当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和磨砺自己的意志。一个人只有拥有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才能不断地完善自身,提高自身能力,从而成就事业。

三、先秦儒家的意志教育思想带给我们的反思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要求我们具备坚强的意志,为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艰苦奋斗。但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程度的转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些人开始贪图享乐,缺乏人生理想、意志涣散,同时各种由于意志薄弱而导致的社会负面现象日益严重。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只有拥有顽强的意志、坚韧的品格才能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但是当今有的青年却缺乏顽强的意志和远大的理想,无法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挫折与诱惑,从而精神崩溃出现各种心理障碍或者误入歧途。一些青年因为承受不了考试失利或者恋情受挫而抑郁,甚至放弃自己的生命;因为工作遇到瓶颈而怨天尤人,自暴自弃,从而自毁前程。还有一些青年因为缺乏自制力沉溺于网络游戏,荒废学业甚至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因为无法抵制诱惑而染上毒瘾,危害自身健康,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所有这些都是青少年自身缺乏顽强的意志力的表现,要求我们意识到对青少年进行意志教育的迫切要求。

党员领导干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作为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先锋模范,更是需要拥有顽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但是当今社会有些党员领导干部却由于意志不坚定,经不起各种财色的诱惑,贪图享乐,在纸醉金迷中沉沦。一些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不为百姓办实事;还有一些领导干部因为意志力薄弱,抵制不住金钱的诱惑而以权谋私、贪赃枉法、腐化堕落,以致最终身陷囹圄,由国家的栋梁变为国家的蛀虫,由人民的公仆变为人民的罪人。

当今社会中在青少年和党员领导干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现象,是意志力缺乏的表现,这与先秦儒家强调的人应当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和磨砺自己的意志是相违背的。这会严重影响和危害个体成长以及社会的发展,警示我们要迫切地进行有效的意志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力。

四、先秦儒家的意志教育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先秦儒家的意志教育思想强调了意志在人的道德修养以及人生追求中的重要作用,对当代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进步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不仅仅体现在个人层面,还有社会层面。

(一)对个体成长的启示

意志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主要标志。恩格斯指出:“能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这是人的生命活动与动物的生命活动的本质区别之一。”如果离开了意志,人的行为与动物的本能行为并无差别,人的行为是在意志的指导下而进行的。一个人想要取得成功,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必不可少的。正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对此,毛泽东指出:“意志也者,固人生事业之先驱也。”此外,弗兰科·哈德克更是把意志力的强弱视为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在于意志力的强弱差异;成功者常常是意志力坚强的人,失败者常常是意志力薄弱的人。”因此培养顽强的意志,对于个体的成长具有重大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环境日益优越,但这更要求我们重视对个体意志品质的培养。尤其是青少年更应该注重在实践中磨砺自己的意志,坚定自己的信念,增强抵抗挫折的能力。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挫折与诱惑,保持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为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奋斗。同时广大党员干部也应培养自身顽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在党员和人民群众中发挥表率作用;模范遵守党纪国法,正确行使权力,清正廉洁,忠于职守;弘扬党的优良作风,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通过意志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养成顽强的意志品质、发扬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

(二)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当前的重要目标。而儒家所提倡的“自强不息”“刚毅不屈”的人生奋斗精神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通过意志教育,培养广大人民群众的顽强意志,使其发扬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推进而努力。我们要认识到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从实际出发,积极主动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只有每个个体都拥有顽强的意志力,整个社会才能具有巨大的凝聚力,齐心协力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我们应当通过意志教育,培养人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增强人们的道德意志,坚持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动摇,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形成统一意志。毛泽东曾指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形成统一意志,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应当通过意志教育,培育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统一意志,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逐步融入到人民群众的思想和生活之中,从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章志光.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人民出版社,1971

[3]朱熹撰.金良年译.四书章句集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4]安小兰译注.荀子[M].中华书局,2007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

[6]毛泽东早期文稿[M].湖南出版社,2008

[7][美]弗兰科·哈德克著.吴群芳,沈俏蔚译.意志力训练[M].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

[8]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6.27

篇4:大学生思想汇报:烧不掉的意志

记得去年军训的时候,教官给我们教了《严守纪律歌》这首歌: “军号嘹亮步伐整齐,人民军队有铁的纪律,服从命令是天职,条令条例要牢记,令必行禁必止,自觉凝聚成战斗集体……”当时我在想:歌中所唱的纪律和我们太遥远了,那只是士兵,军人要遵守的,和我们没有太大的关系。可是今天的党校培训却给我不同的答案。

上午八点半,学校组织我们去参观湖北省博物馆,在集合的过程中,有少部分同学没有来,有些递交了请假条,有的是没有缘由的缺席。结束回来时人数又莫名的减少。或许同学们觉得这没有什么,个人可以有自己的选择。可是,一个小的细节可以反映出大的问题。在党校培训的过程中,我们就是一个集体,个人的任何举止,任何活动不是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而是要遵守集体的纪律,维护集体的利益。

遵守纪律不仅是严格要求自己的保证,也是反映出个人人格魅力的镜子。我们伟大的周恩来总理一次去北戴河,需要看世界地图和一些书籍。工作人员给北戴河文化馆打电话,说有位领导要看世界地图和其他一些书籍。接电话的工作人员回答:“我们有规定,图书不外借,要看请自己来。”周恩来便冒雨到图书馆借书。那个工作人员一见是周总理,心里很懊悔,总理和蔼的说:“无论谁都要遵守制度。”

遵守纪律是一种舍弃小我,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1952年10月11日在朝鲜反击敌占金化以西三九一高地的战斗中,邱少云和全排战友奉命于夜间潜伏在距敌60米的山脚,待次日傍晚配合大部队发动进攻,以便突然袭击敌人。12日中午,他被敌燃烧弹所引起的烈火烧身。为了不暴露部队埋伏的地点,他忍受着剧痛,坚持不动。就这样,为了保证了整个战斗的胜利和战友们的安全,他壮烈牺牲了。熊熊大火烧遍了他的全身却烧不掉他为了遵守纪律钢铁般的意志。

这些故事,这些事迹足以说明纪律对我们的重要性。对于个人,纪律是约束自我的有效方法;对于集体,纪律是维持集体发展的必要前提;对于国家,纪律是民族兴旺,国家兴旺的有利保障。而对于一个共产党员来说,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任务的保证。

“一个人重要的不是在人前做了什么,而是他对自己的要求是什么,他的严以律己是做给别人看得,还是对自身行为的一贯态度。”所以从现在起我们就要深刻认识到纪律的重要性,不管在以后的生活中,学习中,都把遵守纪律当成一种习惯,把该做的是做好,为国家,为人民出一份力。

篇5:消磨思想意志的文章

敬爱的党组织:

我有幸参加党课的学习,感到自豪,2010年5月党课学习思想汇报:坚定自己的意志。在党课的大课堂中,我们不仅从理论上领略到伟大的、神圣的中国***的魅力,而且在活生生的故事以及老师的旁征博引之中触及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鞠躬尽瘁的风采。

中国***,一个沉甸甸的名字。自1921年光荣诞生以来,中国***经历了左倾思潮的洗练,白色恐怖的绞杀,帝国主义的打击,血迹斑斑;然而血迹并未使红色的旌旗倒下,反而使之越发鲜红欲滴。中国***以星星之火燎燃了广阔草原,以小米加步枪驱逐了红太阳的铁犁,以农村的群众**了城市的纸老虎。因为有了中国***,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中国***,一个金灿灿的名字。自1949年建国以来,伟大的党熬过了一穷二白的烂摊子境况,顶住了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敌视和孤立,挺住了各种内乱分子的舞弄云雨,最终使我国以矫健的步伐、高壮的姿态挺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东方的巨龙傲视群雄。因为有了***,中国人民富起来了。中国***,一个相当当的名字历史的长河滔滔不绝,前进的车轮隆隆不止,中国**

*领导全中国各民族将奏响新世纪的凯歌,响彻云霄,永不泯灭。因为有了中国***,中国人民腾飞起来了。我们大学生在自身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方面存在欠缺,思想汇报《2010年5月党课学习思想汇报:坚定自己的意志》。我该做的,是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以求最终加入中国***,去承担革命先烈光荣而艰巨的历史重任。

通过老师的生动演讲,在我的脑海里更深刻地体会到党员的责任。我深深地懂得***员意味着为****事业奋斗终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加入***是为了更直接地接受党的领导,全身心透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中!要使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年轻一代,我们要把我们的党做大做强;我们要勇于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以前大部分同学包括自己,对党的认识很多时候都停留在感性认识上,通过党课学习,自己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转变。能够对党的认识更为全面、深刻,升华到理性的认识上来,确定为****事业奋斗终身的政治信念,争取在组织上入党之前,做到思想上先入党。再过几个月,我将毕业,到那时候,我将全身心投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去,我相信

,只要坚定自己的意志,紧密地团结在中国***的周围,就能在党的领导下,和我们的人民大众一起,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光辉业绩。

汇报人:gzzongjie.cn

篇6:消磨思想意志的文章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交往”的理解是多维度、多层次的

1.交往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交往, 并和生产互为存在前提, 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论及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标志, 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时, 特别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 (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 , 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这种生产第一次是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开始的。而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这说明, 交往就是人们之间的生活交往和生产交往, 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

2.交往是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 是人们的一种社会关系。这一点在马克思于1846年12月28日致巴·瓦·安年柯夫的信中得到充分的说明:“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 就会有一定的交换和消费形式。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 就会有一定的社会制度、一定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 一句话, 就会有一定的市民社会。有一定的市民社会, 就会有不过是市民社会的正式表现的一定的政治国家。”“为了不致丧失已经取得的成果, 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实, 人们在他们的交往方式不再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时, 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我在这里使用Commerce一词是就它的最广泛的意义而言, 就像在德文中使用Verkehr一词那样。例如:各种特权、行会和公会的制度、中世纪的全部规则, 曾是唯一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和产生这些制度的先前存在的社会状况的社会关系。”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人类社会生活及其社会关系的产生统统视为交往的产物。

3.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是诸多交往形式中最根本的两种交往形式。在《形态》中,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明确提出了“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两个概念, 并对其进行了具体的论述。“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 与人们的物质交往, 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 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 他们受着自己的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以及与这种发展相适应的交往 (直到它的最遥远的形式) 的制约。”意识是“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这就说明了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 即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物质交往是精神交往的前提和基础, 物质交往决定精神交往, 精神交往是物质交往的直接产物。

4.社会分工的演进过程引起了交往方式、交往关系的变化。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大量的篇幅阐述了社会分工的演进过程及其所引起的人们在交往方式、交往关系方面的变化。他们指出:“分工起初只局限于性行为方面, 后来由于天赋、需要、偶然性等等才自发地或‘自然地’形成分工。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相分离的时候才真正成为分工。”“随着分工的发展也产生了单个人的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相互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 这种共同利益往往采取国家这种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迄今为止, 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农业和工业、商业几次大的分工, 出现过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或国家所有制、封建的等级所有制和资本主义所有制几种形式。特别是机器大工业出现, 使分工更加专门化、细微化, 这既导致人的现实生存状况的严重异化, 又使人的交往形式更加多样化, 交往关系更加复杂化。

5.交往的世界化是人类交往活动范围不断扩大的必然结果。随着人类实践活动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 人类交往活动的范围和领域必然会随之不断扩大, 特别是随着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和现代化的世界市场, ……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 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 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 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失得越是彻底, 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交往的各种社会作用也进行了多方位的论述

1.交往既可以保存既有的生产力, 也是促使人类社会进行变革的直接动力。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 在生产和分工基础上产生的交往, 尤其是世界交往, 反过来又能保存既有的生产力。他们以具体的事例进行了有力的论证:“某一个地方创造出来的生产力, 特别是发明, 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 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当交往只限于毗邻地区的时候, 每一种发明在每一个地方都必须重新开始:一些纯粹偶然的事件, 例如蛮族的入侵, 甚至是通常的战争, 都足以使一个具有发达生产力和有高度需求的国家处于一切都必须从头开始的境地。在历史发展的最初阶段, 每天都在重新发明, 而且每个地方都是单独进行的。发达的生产力, 即使在通商相当广泛的情况下, 也难免遭到彻底的毁灭。关于这—点, 腓尼基人的例子就可以说明。由于腓尼基民族被排挤于商业之外, 由于亚历山大的征服以及继之而来的衰落, 腓尼基人的大部分发明失传了。另外一个例子是中世纪的玻璃绘画术的遭遇。只有在交往具有世界交往性质, 并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 只有在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的时候, 保持住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交往的作用还表现在它也是人类社会变革的直接动力。随着交往手段的日益现代化和先进化, 必然带来交往范围的扩大化, 也必然会引起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2.普遍交往是理解人的本质的一把钥匙, 它有利于人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是由人组成的, 人则是社会化了的人。人是如何社会化的呢?途径就是交往。交往是人社会化的桥梁, 人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就是通过交往展现的。交往使人成为具有丰富社会性内涵的存在物, 社会关系是由于人的交往活动而产生的。人的本质只能到由各种各样的交往活动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去寻找。也就是说, 只有从动态的交往过程中才能真正地理解人、把握人的本质。因此,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社会结构和国家经常是从一定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但是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 而是现实中的个人, 也就是说, 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 进行物质生产的, 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

普遍交往不仅有利于理解人的本质, 还有利于人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有在普遍交往中, 个人才能摆脱地域、民族的局限性而与整个世界发生联系, 才能获得利用这种具有世界性的全面的生产的能力。在世界性的普遍交往中, 每个人都可以用其他人、其他民族、其他国家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成果来充实自己、完善自己, 使自身素质获得全面提升。

3.交往的发展最终导致共产主义革命和全人类的解放。近代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造就了资本家的掘墓人, 培养出了共产主义革命的新生力量。因而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当每一民族的资产阶级还保持着它的特殊的民族利益的时候, 大工业却创造了这样一个阶级, 这个阶级在所有的民族中都具有同样的利益, 在它那里民族独特性已经消灭, 这是一个真正同整个旧世界脱离并与之对立的阶级。”

尽管大工业的发展在不同的地域所表现出来的发展水平不尽相同, 但“这并不能阻碍无产阶级的阶级运动:大工业所产生的那个无产者阶层走在这个运动的前面, 并引导着所有其余的群众”。可见, 伴随着大工业而产生的无产阶级虽然经济上一无所有, 但却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代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他们必将“抛弃它的旧的社会地位所遗留给它的一切东西”, 并带领人民大众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而且“完成这个革命的是这样一个阶级, 它在社会上已经不算是一个阶级, 它已经不被承认是一个阶级, 它已经成为现今社会的一切阶级、民族等等的解体的表现”。所以, “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的占有, 私有制也就终结了”。到那时共产主义将在全世界得以实现, 全人类得以真正的解放。

篇7:浅议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关键词:体会,思想感情,阅读,感悟

一、从理解词句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作者的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常常流露于字里行间,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理解重点词句中体会。如人教版第九册的《十里长街送总理》中的一句:“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 双手拄着拐杖, 背靠着一棵洋槐树, 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在教学时, 教师可让学生在读中去寻找句中的词眼“焦急”“耐心”, 并让学生回忆在生活中有没有焦急的时刻, 是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这种情况的?最后让学生明白句中, 这对矛盾的词语“焦急”“耐心”就充分体现了人们热爱总理, 怀念总理的感情。通过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对全句的朗读, 我们可以体会到人民对总理的那种深厚的感情。

二、从描写的景物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人教版第十册的《白杨》一课, 作者先写白杨书的外型------美, 接着介绍白杨树的特点-------挺拔 (在恶劣的环境中更是可贵, 这也是白杨的精神与气质所在) , 最后作者借白杨树来表达自己的心愿-----不仅自己要像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而且也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也能像父辈们一样为祖国的边疆事业作贡献。这样写, 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志士的赞美, 赞颂了具有白杨树品格的人。只要做了这样的分析, 学生自然就能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从作者的联想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人教版的《宿建德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仕途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羁旅的惆怅等复杂的感情。这种感情是由于诗人在建德江边看到“落日”“孤舟”“荒野”“烟雾”等联想产生的。教学中可在讲解诗句的基础上分析哪些是实际存在的景物。哪些是由景物产生的联想, 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只要把诗人当时的景遇与此时在建德江边看到的景物联系起来,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就容易多了。

四、从当时当地的环境描写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 只有把一篇文章和当时的历史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联系起来思考。才会分析得正确、理解得深刻, 进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詹天佑》一课, 文章记叙了詹天佑在清朝末年帝国主义侵略、欺侮我国的历史条件下, 在“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的自然环境中, 历尽艰辛成功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的辉煌业绩。对于现在在幸福生活中长大的学生来说修筑一条铁路是一件很平常的事, 并不认为有什么值得赞美的。但对于当时社会背景和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来说就不平常了, 因而, 在教学时只有联系当时的历史、社会、和自然三大环境才能深刻体会到我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无尽的, 中华民族是不可侮的, 才能明白作者写作的真正目的。

五、从具体的事例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人教版第九册中《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作者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 并通过这几件小事来表达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他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提示找出并概括出文中的四个小故事: (1) 读《水浒转》, 讲鲁迅先生不仅自己认真读书, 也关心和教育“我”认真读书; (2) 讲“碰壁”反映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憎恨; (3) “救车夫”反映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 (4) “关心女佣阿三”反映鲁迅先生为他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通过对这四个故事的理解, 引导学生从这些具体的事例中体会出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的思想感情。

六、从文章的细节描写之处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好的细节描写, 有助于刻画人物, 突出文章中心。因此阅读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细节描写, 也是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的方法。人教版第九册的《挑山工》中有一处细节描写“他们的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 扁担两头的绳子挂着沉甸甸的货物。蹬山的时候, 他们一条胳膊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 使身体保持平衡。”从这样的细节描写中, 就形象地描绘出挑山工挑着重物蹬山的姿势, 为突出中心“认定目标、坚忍不拔、勇于攀登, 就能取得成功”这样的中心做了很好的铺垫, 在后面理解和概括中心时就迎刃而解了。

七、从作者的写作思路中逐层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人教版第九册的《可爱的草塘》一文围绕草塘的“可爱”描写了草塘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 表达作者对北大荒的赞美之情。文章先以小丽带“我”参观草塘、游览草塘为顺序进行教学。课文随着情节的逐渐展开, 作者的情感也随着深化:首先“觉得没意思”、接着“情不自禁地赞美”然后是惊叹, 恋恋不舍“最后是生怕弄坏”。作者所描写的这一感受过程表现了我的“腻—赞美---喜欢---眷恋---惜”的情感深化过程。整篇文章由景入情, 情景交融, 作者对草塘的热爱之情就跃然纸上了

总之, 无论运用什么样的方法, 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通过读这种形式, 利用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体味, 在读中感悟, 并在读中得到感情的升华, 这才是我们的教学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卢惠明.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方法举隅[J].教师之友, 1998 (1) .

[2]向守万.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六法[J].学生之友 (名师导学) , 2012 (12) .

[3]朱丽花.有效指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 (小教研究) , 2011 (5) .

篇8:消磨思想意志的文章

(阅读材料略, 参见本期P27)

细读全文, 结合自己的认识, 谈谈你怎样正确理解作者反复强调的“年轻时就要去远方”的观点。

失误展示

从考生应试的情况来看, 在解答这道题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失误: (1) 浅尝辄止, 不及其余。有同学仅认为作者反复强调“年轻时就要去远方”是因为“年轻人有青春的朝气和充沛的精力”, 而没有结合文本做更全面、更深层的思考;

(2) 偏离题意, 缺乏个性。有同学作答时, 只是从选文中摘抄语句, 如:“只有年轻时去远方, 才会拥有充满泰戈尔童话般的经历和收益, 那不仅是他书写在心灵中的诗句, 也是你镌刻在生命里的年轮”, 而没能“结合自己的认识”来阐明见解;

(3) 层次不清, 语言啰嗦。有同学在表述自己的理解时, 不能做到有理有据、由感性到理性, 更为普遍的失误是作答的语言不够准确、简洁和流畅, 甚至还有语病。

问题辨析

以上失误的出现, 其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思想上没有足够的重视。因为这类试题的答案一般都是开放的, 即不设统一答案,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算对, 所以有的同学错误地认为只要作答, 就能得分, 这样答题时自然就缺少了慎重思考、精益求精的态度;

其次是文章没有真正读懂。有相当多的同学在应试时养成了“缘题读文”的不良习惯, 即题目涉及到哪部分文字, 就读哪部分, 一般都不屑去通读全文。然而, 这类试题恰恰是对文章深度阅读能力的考查。可以想见, 如果对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倾向等没有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甚至连文章都没能认真读完, 怎么可能获得真切的感悟, 并作出独到的评价呢?

第三是语言表达能力低下。一般说来, 这类试题的答案文字量比较多, 要用几句话或一个完整的语段来加以回答。尤其是在评分时, 也往往是按层次、要点判分的。因此, 对那些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同学来说, 即使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 也会因语言表达的欠缺而失分。

答题指导

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对作品的阅读感悟及评价能力, 它要求同学们不仅了解文章写了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而且还要能够读出自己的感悟和见解。因此, 其综合性强, 能力层级高, 对大多数同学来说, 应该是有一定难度的。虽然有点难, 但它终归是中考题, 是每一个初中生的语文能力所及的, 只要充满自信, 认真读文, 慎审题意, 准确表述, 就一定能作出满意的回答。

具体地说, 作答时一般要遵循以下思路和方法:首先要通读全文, 把握文意。无论时间有多紧, 一定要先通览全文, 至少大致了解文章的结构、脉络及大意, 并概括文章的主题, 辨明作者倾注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态度。这是答好题的前提。

其次要审读题干, 明确题意。这是答好题的关键。这类试题在要求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或观点态度进行评价感悟时, 往往都会设置一些如“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认识”“选择其中一点”等限制, 作答时一定要明确这些要求, 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提高答案的准确率。

第三要精心组织语言, 完美表达。一要梳理出答案的各个要点, 并理清这些要点之间的关系, 做到观点明确, 有理有据, 层次分明;二要用完整的语句, 而切忌用“词”或“短语”的形式作答。并且要力求做到语言准确流畅、简洁明了。譬如以上试题, 不仿这样作答:我认为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年轻时就要去远方”意在告诉我们:年轻人有胆略和勇气, 有年轻的身体和想象力, 具备去远方的主客观条件。只有趁着年轻时去远方, 才能收获终身受用的宝贵财富, 为将来留下难忘的值得欣慰的回忆。同时, 年轻时去远方, 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 如学习更多的知识, 磨练坚强的意志, 不能只凭意气用事, 盲目闯荡。不过,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题目对答案有具体字数的要求, 务必注意不能突破规定字数, 否则会被扣分。

实战演练

(2010年江苏常州卷) 阅读下面文章, 完成1-4题。 (12分)

但丁的目光

■赵丽宏

(1) 暮色降临, 那些曲折的街道和小巷顿时更显得幽深。眼看天色一点点幽暗, 站在街口, 那些古老楼房迎面压下来, 遮住了窥探的视线。黄昏的佛罗伦萨, 在一个外来者的眼里, 显得无比神秘。

(2) 走过一条狭窄的小路时, 陪我的意大利朋友轻声说:“但丁, 他在这里住过。”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 是一座很普通的临街小楼, 看上去已经歪歪斜斜, 门口挂着一盏方形风灯, 灯不亮, 闪烁着昏黄的光。给人的感觉, 这光芒也是古老的, 六百多年岁月, 都浓缩在这幽暗的灯光中。

(3) 走在古老的石头街道上, 很自然地产生这样的念头:这就是但丁当年走过的路, 一条普通的小路, 走出非凡的人生。1302年, 但丁35岁, 那一年, 他遭到权贵的迫害, 被当政者宣布终生流放, 永远不准返回佛罗伦萨。这样的遭遇, 对一般人也许是沉沦和毁灭, 然而对但丁, 这却是一个伟大的开端。

(4) 但丁从此开始流亡生活。他说:“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 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离开佛罗伦萨, 他旅行, 观察, 思考, 游遍了意大利, 认识了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他每天都在思考生命的意义, 思考国家的命运和人类的前途。他没有想到, 告别故乡, 就成了永远的游子, 在他活着的时候, 竟然再没有机会重返佛罗伦萨。晚年的但丁, 定居于古城拉韦纳, 将一生的经历和思考, 倾注于《神曲》的创作。一个游子, 客居他乡, 心含着愁苦, 也怀着憧憬, 用鹅毛笔写出一行行奇妙的诗句。但丁在诗中梦游地狱、炼狱, 历经千难万险, 最后抵达天堂。其惊人的想象力和深邃的思想, 前无古人。但丁说过他写《神曲》的目的是“要使生活在这一世界的人们摆脱悲惨的遭遇, 把他们引到幸福的境地”, 他是为爱和理想而创作。

(5) 我来到但丁广场时, 天已经落黑, 下起了小雨。空旷的广场上不见人影, 圣十字教堂孤独地站在微雨迷蒙的夜色里。教堂已经关门, 我只能站在门口沉思默想。在这座教堂里, 埋葬着佛罗伦萨历代的主教和显赫的权贵。但丁的墓碑, 在教堂的入口处, 只是块普通的石碑, 上面刻着诗人的姓名和生卒年月。然而, 到这里的人们, 大多只为但丁而来, 为他的《神曲》而来。这应了李白诗句的意境:“屈平词赋悬日月, 楚王台榭空山丘。”

(6) 教堂大门的左侧, 有一尊高大的大理石雕像, 是但丁的立像。台基上, 刻着诗人的姓名。台基的两边, 是两头大理石狮子, 威严地护卫在主人的脚下。但丁穿着宽大的长袍, 伫立在精致的台基上。诗人的目光, 一如他故居前那尊铜像, 忧郁而深邃, 俯视着夜色迷茫的大地。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赏析, 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

A.文章以“但丁的目光”为线索, 采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回忆了但丁的经历, 痛斥了权贵对但丁的迫害。

B.第 (2) 段的景物描写, 着力渲染一种抑郁的气氛, 为下文写但丁凄凉的经历奠定感情基调, 这与第 (1) 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不相同的。

C.本文将游记穿插在人物介绍中, 写法新颖, 独具特色;语言华美, 充满哲理。

D.但丁取得非凡成就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曲折的人生丰富了他的创作题材和创作形式。

2.文章第 (3) 段末尾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伟大的开端”? (3分)

3.文章的标题为“但丁的目光”, 请说说“目光”的特征和具体含义。 (3分)

4.第 (5) 段末尾作者引用李白评价屈原的诗句有何意图?请认真阅读下面两则材料, 结合本文内容, 用自己的话写一句不超过30个字的包含哲理的人生感悟。 (4分)

链接1:因为对电影的痴迷, 王宝强8岁上少林寺拜师学艺, 14岁只身闯荡北京, 成为北漂一族。很多人因生活得不到保障而纷纷退却时, 王宝强留了下来。他夜宿街头, 啃冷馍, 喝冷水, 每天到片场等待……16岁时被导演李扬挑中, 从此成为著名的影星, 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链接2:曼德拉出生于南非大酋长家庭, 却“以一个战士的名义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为反对白人政府的种族隔离政策, 坚持民族解放斗争, 他历经坎坷, 饱受27年的牢狱之苦。1994年, 斗争取得最终胜利, 曼德拉成为南非首任黑人总统。曼德拉还担任过非国大主席, 并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

(1) 引用意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人生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分。A以游踪为线索;“痛斥了权贵对但丁的迫害”应为“颂扬了但丁的丰功伟绩”。C是将“人物介绍”穿插在“游记”中, “语言华美”错, 本文语言质朴。D最主要的原因是但丁深邃的思想, 即追求知识和美德, 为爱和理想而创作)

2.他从此可以开始自由地追求知识和美德; (1分) 从此可以开始旅行、观察、思考, 游历意大利, 认识社会各阶层的人物, (1分) 为他将一生的经历和思考倾注于《神曲》的创作作了充分的准备。 (1分) (只答“为爱和理想而创作”得1分)

3.特征:忧郁而深邃。 (1分)

含义:忧郁, 但丁对世界人民没有摆脱悲惨的遭遇, 心含愁苦; (答“指但丁流亡、客居他乡, 内心愁苦”亦可) (1分) 深邃, 但丁因思考生命的意义、国家的命运和人类的前途而流露出的精神、气质等。 (1分)

(共3分。特征1分, 含义2分。意对即可)

4. (1) 告诉读者但丁虽出身卑微, 命运坎坷, 但写成《神曲》, 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而流芳百世, 表达了作者对但丁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2分)

(2) 无统一答案, 共2分。应包含以下要素:明确的目标 (信念、追求等) 、顽强的毅力 (执著的努力、奋斗等) 、人生的价值等。要素不全、超过字数酌扣。

2分答案示例:

(1) 执著的信念、顽强的拼搏浇灌出缤纷的生命之花。

(2) 用自己的脚在路上踩下脚印的人, 会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路。

(3) 坚定前行, 为大众利益不懈奋斗的人, 历史会记住他们。

1分答案示例:

生命因坚强而美丽;生命的光辉在于坠落后能再度崛起。

0分答案示例:

上一篇:难忘的拔河比赛小学四年级作文下一篇:大学生中式快餐店创业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