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信仰对话主题演讲稿

2024-04-17

与信仰对话主题演讲稿(共8篇)

篇1:与信仰对话主题演讲稿

音乐系团总支实践部

活 动 策 划 方 案

2013年11月 2013年下学期“与信仰对话”

“与信仰对话—党史报告进校园”

主题教育策划

一、举办单位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音乐系团总支实践部

二、活动目标

为大学生追求高尚信仰,树立坚强信心的思想和具体行动。紧密联系校园生活和大学生对于人生道路的追求与探索,将新时代的雷锋精神和党的教育深入贯彻到同学们的实际生活中。鼓励同学们争当楷模、做标兵。跟从党的正确方向走,在追求高尚信仰,实现远大理想的过程中,更加高举党的旗帜党的指导方向、砥砺磨练并成就自我。

三、活动内容

邀请院长彭小奇教授、团委任晓晴书记主讲。学院各院系党总支书记、教师党员代表、学生代表500余人聆听此次报告会。纪念深情回顾党的奋斗历史,热情讴歌党的光辉业绩,进一步教育同学们更加多党有信仰,对党有了解。

四、活动对象

学生代表及在校学生

五、活动时间 2013年11月20日

六、活动地点 艺术楼大剧院

七、活动安排

1、活动前:写好前期宣传报道,宣传海报并粘贴。

申请地点,邀请老师对党史做一个宣传。

2、活动中:检查电脑、音响是否正常。

安排学生入座,老师进行主题宣传并鼓励广大学生追求。高尚精神信仰与鉴定理想信念,树立坚强信心的思想与行动。同学对老师的宣传发表自己的看法。

3、活动后:活动后在同学中展开调查并总结。

八、经费预算

1、策划书复印20份,共10元。

2、主持稿1份,共2元。

共计12元。

音乐系团总支实践部

篇2:与信仰对话主题演讲稿

12月份月报材料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已落下华丽帷幕,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引导共青团员和广大师生深刻领会十八大的重要意义,增强同学们在生活学习中自觉践行十八大精神的意识,在哲学院团委的积极组织带领下,各团支部、各团支书的积极配合以及全院团员青年的共同参与下,秉持着踏实细致的工作作风,坚持着开拓创新的工作态度,我院在十二月份进行了以与信仰对话、与祖国同行为主题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同学们中进一步营造了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浓厚氛围,现将12月份哲学院与信仰对话、与祖国同行主题教育汇报如下:

一、祖国光辉十八大哲院温暖社区行

为学习十八大精神,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志愿者回报社会、体现自身价值的精神,哲学院志愿者协会在12月2号和9号先后走进**社区,开展红歌进社区·温暖系万家活动。

12月2日,我院志协成员与志愿者们一起参与关山区全民运动会,在运动会中配合**社区代表团完成后勤服务工作。12月9日,我院志协8名成员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到达了第一站吴奶奶家里。吴奶奶非常热情好客。志愿者一行人到达后,她就热情地招呼。志愿者们与奶奶进行交流,一起回忆往事,奶奶向围坐在她身旁的志愿者们讲述了战争年代的故事,并嘱咐志愿者们要好好学习,日后报效祖国。接着,志愿者们又与奶奶一起唱红歌,如《红星闪闪》、《团结就是力量》、《南泥湾》、《我和我的祖国》等,之后还为奶奶表演了豫剧《花木兰》、土家族的巴疆舞和双簧。志愿者们精彩的表演逗得大家笑得合不拢嘴。吴奶奶对当代青年大学生志愿者的志愿活动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与赞赏。最后,志愿者们带着不舍的心情离开了吴奶奶家。

第二站,志愿者们来到了吕奶奶家里。吕奶奶今年已74岁高龄,毕业于东北理工大学机械专业,常年的机械设计工作造成了奶奶现在弱视的毛病,但是老人仍然很乐观。奶奶说她曾经也是志愿者,她为志愿者感到自豪,同时也为当代青年大学生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而感到欣慰。

二、哲学院与信仰对话、与祖国同行主题学习交流会暨第三次团学联志例会成功召开

此次走进社区的志愿者活动,激发了更多人的感恩意识和服务意识,让大家学会了感恩。同时,也丰富了同学们的校园生活,促进了哲院学子的精神文明建设,为学习十八大精神作出了贡献。12月10日下午12点半,我院第三次团学联志例会暨干事表彰大会于电教101召开。分团委书记毛丹丹老师出席了大会。本次例会以与信仰对话、与祖国同行为主题,组织大家深入学习了十八大精神。与此同时,例会对近一个月来团学联志的工作情况进行了总结。首先,大会主持人带领大家观看了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的相关视频,对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观点进行了阐述和解释。有关十八大会议报告的十二个部分也在此次大会中得到了具体的介绍,其内容包括: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推进祖国统一进程推进社会主义文明强国建设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提高党的建设和科学文化水平等。

随后,分团委书记毛丹丹老师就近期团学联志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强调了沟通意识和责任意识的重要性,并向大家提出了解决措施。紧接着,各常委对自己分管部的工作进行了小结,并对本学期最后一个月的工作进行了规划和部署。提及干事们普遍感到困惑的工作和学习之间如何达到平衡的问题,常委们纷纷给予中肯的建议,并希望大家能够顺利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等各项事务的关系。

最后,根据近期干事考核的成绩统计数据,大会向获奖干事们予以颁奖表彰,干事考核一等奖获得者龚勰则作为代表上台发言。龚勰表示:尽管团学联志的工作很辛苦,但自己也收获颇丰,他将与团学联志的同仁们再接再厉,为哲院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此次例会是本学期团学联志最后一次例会,具有总结检讨和展望未来的重要意义,促进了团学联志这个大集体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三、哲学院与信仰对话与、祖国同行主题讲座

12月13日下午两点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与信仰对话、与祖国同行主题讲座在文澜107教室进行。期间,国际政治系老师和学生就十八大精神和政治系的发展前景展开热烈讨论,收到了显著的成效。

讲座由哲学院政治系主任刘胜湘教授主持发言,政治系老师也悉数到场。哲学院国际政治专业大一到大三的学生坐在教室里认真聆听师长教诲,并积极提问、热情参与其中。

首先,刘胜湘教授对国际政治专业建系十周年表达了自己的激动与兴奋,然后将主导权交给场下的老师,老师们挨个自我介绍,赢得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接着,刘胜湘教授将话题引回,就近期热议的十八大和在十八大精神引领下国际政治专业的发展和走向陈述了自己的见解,并鼓励同学们积极提问有关十八大或本专业的问题。一位大三同学一马当先,他建议在本科学习中不仅应有模拟联合国这一类活动的开展,还应加入类似研究生南湖论坛的活动。教授们表示了统一的赞同与支持并鼓励同学们旁听南湖论坛。

接着大一大二同学连连发问,普世价值、民间智库等话题引起了在座老师的争相回答与激烈讨论。最后,关于专业走向及对其产生的误解,老师们又给予了细致的解答与中肯的建议。老师们纷纷表示他们怀有强大的信心,相信国际政治专业会有美好的前景,并希望同学们在本专业进一步深造。

本次讲座旨在让同学们了解十八大精神和国际政治专业的发展前景,使政治系师生之间产生良性互动,加强交流。讲座也给同学们的未来方向提供了建议,让同学们未来发展的步伐更加坚定,更有希望。

小结

篇3:与信仰对话主题演讲稿

我们作为高校老师,应该终身为高校的教育事业做贡献,我们有责任把市场需求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起来。

关于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和市场对接的问题,大学生首先应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其次还要有可持续发展性。高校和企业要有各自的边界,高校的主导思想,还是应注重素质培养,企业应更加注重方法培训和实操训练。

主持人:这一段时间,高校的校招如火如荼。每次在校招的时候,我都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我称之为“羊群效应”,就是我们经常会遇到很多学生不知道招聘单位在招什么,就跟着排长龙。有一次我们在招聘的时候,一个学生把全寝室同学的简历都丢给我。我能理解他们是不愿意错过一次就业机会,但这同时也反映出一个问题,就是读了几年的大学,这些孩子仍不清楚自己的就业方向。还有一种现象,是我们在招财经新闻记者的时候,希望毕业生既懂财经也懂新闻,但是招聘时却发现很多财经新闻系这样的专业在课程设计上,仍然是财经归财经,新闻归新闻,财经和新闻的有机结合或者是在实践中的结合非常少。

我的问题是,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招不到理想的学生,另外一方面,我们高校的学生找不到工作,为什么这个老生常谈的矛盾和问题一直都存在?

杨丽芳:首先我认为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天津财经大学是把顺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潜质的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同时将宽口径、厚基础的育人目标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这些学生真正成为勤学、善思、通达、诚信的社会栋梁之才。我觉得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两个衡量标准。就业率呢,可以说我们学校是达到了高质量的就业率,每年都96% 以上,而且我校也成为高校就业五十强,这是得到相关机构认可的。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取决于企业对学生招来之后的满意度,后续的就业质量,就要看到企业之后,他的职业规划是什么样的。我认为,学校培养学生的时候,如果完全围绕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必然会侧重于就业方面的指导,但这样可能也会偏离学校培养德勤技能等方面综合素养比较高的学生这样一个目标。所以我觉得,以市场为导向,实际上是把双刃剑,因为市场变化比较快,瞬息万变,如果完全以这个为导向,可能会存在一些隐患。

罗美娟:我觉得,这个矛盾不管是过去、现在、将来,可能都是一个特别突出的矛盾。因为市场的需求瞬息万变,招生分数实际上就反映出市场的需求,比如,原来我们学院最高分是国际贸易,后来是金融,现在是会计学。同时,市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也更高,比如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可能会要求毕业生既要懂会计,又要懂金融。

就我们大学老师自身而言,恐怕也不能完全适应这种思维的变化。我们基本上都是十几年二十年前培养出来的博士。像我,在大学里待了三十年了,可能对市场需求的变化,还不是很适应。从学生角度来说,也不是那么好教。当我们真正接触学生的时候却发现,学生还是比较懒学,所以这就导致了主持人所说的那种矛盾,而且这个矛盾还不是短期内就能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作为高校老师,应该终身为高校的教育事业做贡献,我们有责任把市场需求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起来。

顾文静:今天谈到关于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和市场对接的问题,我认为,大学生首先应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其次还要有可持续发展性。所谓适应性,就是说,他要能够让用人单位觉得这个毕业生是可以培养的,将来在企业是有发展价值的。因此,我们学校在教学上比较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从整个就业市场的反映来看,我们广东财经大学在广东省内还是比较有口碑的,就业率也算最高的,毕业以后的市场反馈也是比较好的。但是,我们的毕业生还有个问题,就是缺少后劲,工作以后上手确实非常快,但是可持续发展性还比较弱。所以说我觉得高校如果一味迎合就业的需要,可能就失去了大学的引领价值,因此,对于大学生的培养,有一个价值定位的问题。一个人的价值观决定了他将来站得有多高,要培养学生有正确的眼光,让他知道自己这一生的定位在哪里,才不会盲从。

当今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整个社会风气中都存在着一些浮躁、功利化的倾向,高校教学以及学生日常培训极容易被功利主义牵制,高校应当要警觉。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一定要知道内心喜欢什么,想要什么,要按照自己兴趣去发展,至于金钱和财富,以及未来的名誉和地位,应该是兴趣的一个附属品。如果做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金钱也好、地位也好、财富也好,都是自然而然的事。如果在教育当中,过分追求工资高、就业好的专业,这一生恐怕赚钱都不会太多,也不会走太远。所以我觉得在大学教育上,首先还是一个价值观的定位问题。

我觉得高校目前在课程设置上还存在一些功利化的倾向。从教师到学生,都有这样的观点,就是觉得理论没什么用处,有时候甚至有一种中专化、职业学校化的培养倾向,就是更多考虑好不好用、会不会做。但事实上,毕业生进入到企业以后,只要具备相应的素质,在企业强大的培训功能之下,应该很快就可以上手。职业培训不应该是高校的责任。高校和企业要有各自的边界,高校的主导思想,还是应注重素质培养,企业应更加注重方法培训和实操训练。二者各自承担的责任不能混同,也不可以进行比较。就高校的教育和就业市场的需要能否对接而言,我觉得,要让企业招的人一来就上手,还是不太符合实际的,如果这样要求毕业生,就会扭曲高等教育。

企业想要毕业生应具有的素质和现在毕业生还表现出差距的地方,第一个是创新。第二个是有能够钻下去、脚踏实地的精神。第三个是有脊梁骨,敢表达观点。

学校除了为学生打造一条知识体系之外,更多应该是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更高的能力素质。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还是需要适当考虑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作为企业,应该给予大学毕业生更多的宽容和空间,让他们去成长,让他们为企业的发展去做贡献。

选择一份工作,实际上是选择了一份人生。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要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要过什么样的人生。高校的人才培养,更多应该落实到基础的人生价值观的培养。

主持人:我们想知道,从企业来看,高校输送的好学生,到底好在哪里?企业判断好学生的标准是什么?相对于企业的需求,高校还存在哪些差距?对于高校的培养和学生自身的修养,企业有什么建议?

石建军:很高兴我们企业界代表能够在这样一个场合贡献一点微薄之力,同时,我们企业也是最大的受益者,因为人才也是为我们培养的,所以感谢各位来这里。

我来自属于互联网行业的亚马逊,所以我想从我的行业来谈人员需求问题。亚马逊今年招聘的口号叫做“敢勇为先”,为什么要这样一个口号?大家知道互联网行业是一个瞬息万变、每天都在不断被颠覆的行业,所以我们特别需要一种创新的素质。在亚马逊,每一个新招聘的员工进来,首先听到的一句话,以及一直被重复的一句话就是,“每天都是第一天”。这也是亚马逊成立21 年来,仍然能保持全球领先、市值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实际上,每个互联网企业都是这样,每天都有不同的企业在消失,在传统行业,如果不进步,最多市场份额下降,或者利润下降,但是互联网行业,如果不进步,很快就被淘汰掉了,容不得一点懈怠。

所以,亚马逊在人员招聘时有14 条准则,这里我想谈其中三点,也是我感觉到我们想要的素质和现在毕业生还表现出差距的地方。第一个就是创新,不仅是技术的创新,更多是意识的创新,就是不墨守陈规,不局限于现状。我们在招聘过程中发现,国内外一些顶级商学院,如哈佛、耶鲁、西北大学等商学院的毕业生都很优秀,智商高,能力超群,经历丰富,而且有国际视野。但是我们依然发现其中一些学生创新意识是受局限的,特别是受自己思维模式的局限。我曾经在面试中向一个履历相当优秀的毕业生提出一个问题,问他在过去做的所有项目中,有没有出现过在项目刚开始启动的时候遇到很多不同意见,或者遇到别人挑战的情况,他想了半天,想不出来,最后说,“如果老板不同意,我为什么要做?或者如果我同事有一些意见,我干嘛不做一些调整”。这其实是我们很担心的,原因是在互联网企业,整个组织跟传统行业不一样,不是垂直性的,而是像蜂巢一样,每一个人有独立的空间和各自负责的地方,必须得创新,必须得打破自己,必须得颠覆自己,要不然就成为一个死巢,或者一潭死水,结果就会被别人颠覆。所以,我们特别需要员工有冲破世俗、冲破不同观点的勇气。

第二点素质要求就是有能够钻下去、脚踏实地的精神。在加入亚马逊之前,我在宝洁工作,宝洁实行的是内部提升制,就是说没有“空降兵”,所有优秀的管理者都是从一线岗位做起的。但现在存在一个通病,可能也是整个社会都比较浮躁的缘故,就是大家很难适应一线的工作。特别是一些毕业生入职之后,都希望自己当个白领,坐在办公室运筹帷幄,对于在生产线上工作非常不满意。虽然他们也知道自己不会一直在生产线工作,但就是没有耐心,很难沉得下来,因此流失率很高。事实上,宝洁的理念就是,优秀的管理者必须有一线的经验,如果不知道“地板上”发生的事情,浮在上面是很危险的,并且如果刚开始的时候没有做好,在后面一般没有机会去学习了。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负责牙膏厂时,曾安排一个名校毕业的硕士和一个老工程师分别在两条生产线上解决牙膏封管的问题。这个研究生做得很简单,调电压,调电流,实在不行,把控制时间缩短,就算解决问题了。另外一个工程师的做法是,把高倍素的摄像机放在那里,制定一个短路系统,在牙膏出来的时候,整个自动控制系统会停下来,高速摄像机就会拍下整个过程,我们就可以进入系统看到所有的参数,知道到底哪里出了问题,然后通过验证,找到解决方案。后者解决这种技术问题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反映出一个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脚踏实地的精神。这样的人将来去掌握大局,去掌握几百万上千万甚至几个亿的资金的时候,其实他的思路还会是一样的,也是能够让人放心的。

第三点就是有脊梁骨,敢表达观点。传统行业的一个特点就是,根据经验按照既定的轨道走下去就好,因为很多事已经有人想过了。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很多问题是之前没有发生过的,你不知道怎么解决,这个时候每个人观察到的都是片面的,包括领导在内都一样,没法看到全局。这时候整个团队的多样性就非常重要,每个人都应该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但是我们的同学,往往接受的是一种服从式的教育,包括我也是一样。就是说我们已经习惯了服从,习惯了家庭式的教育,在家听父母的,在学校听老师的。这就导致很多人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敢顶撞上司。而在我们企业的文化里面,非常需要员工敢于谏言,有自己的脊梁骨。这是我想强调的我们毕业生还存在差距的三个方面。

刘岩:很荣幸作为民营企业的代表,在这里跟大家交流。新华联集团是一个多元化企业,在近几年的发展中,我们有八大产业板块,旗下一共有六家上市公司。对于我们来讲,人才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储备,目前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事实上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很愿意接受大学生。

我非常赞同刚才大家讲的,学校除了为学生打造一条知识体系之外,更多应该是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更高的能力素质。从我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角度来看,虽然高校在自身能力范围和体制的限制之下,也一直在探索,但是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暂时还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高校也不一定要完全根据企业或市场的需求,去改变自己的教学。但毕竟学生总有一天要毕业进入社会,要成为社会人,要有生存的本领,那么这种本领从何而来?如何去适应企业的快速发展并且能脱颖而出?所以,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还是需要适当考虑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企业也可以和高校合作,引进第三方更专业的机构,根据毕业生和员工自身的发展需求,对其进行长期的就业辅导,例如,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怎样处理好商务礼仪,怎样处理好基本的工作技巧,等等。

作为企业,我们也应该给予大学毕业生更多的宽容和空间,让他们去成长,让他们去为企业的发展做贡献。每一年,新华联集团对新接收的大学生有个期望很高的培育计划,叫做“新动力计划”。然而,在我们每年招聘的几百人当中,最终能够大浪淘沙留下来的少之又少。其实,有一些大学生还缺少一点耐力,有时候只差那么一点点,他们就可以超越自己成为不一样的自己,但是他们还是没有信心和耐力继续走下去。

张京京:我们毕马威每年在中国大陆会招一千名以上的大学应届毕业生。作为合伙制企业,我们所有公司里面,最值钱的资产就是人,而且我们整个公司的平均年龄是20 到27 岁,基本上都是一些新鲜“血液”。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经历以及我对这些年轻人的感受。

第一点,选择一份工作,实际上是选择了一份人生。其实我们可以把人生、职业、工作从高到低来分,但现在很多孩子恰恰只看到最低层。选择工作的时候,可能第一看重的是第一份工作要挣多少钱,也不看第一个月以后挣多少,三年后挣多少,十年后挣多少。事实上,我们人生大部分清醒的时间,都是和自己选择的这份工作带来的客户和同事在接触,而我们所接触的人和环境会带给我们内心一种变化,会塑造我们的气质。所以我觉得,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要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要过什么样的人生。

第二点,态度决定一切。你是选择积极的态度还是消极的态度,比如,你的快乐是要别人给你,还是你自己去创造?是把兴趣当成工作,还是把工作当成兴趣?这恰恰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最重要的,其实是你自己要用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去看生活中、工作中发生的任何一个事情。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可能相对来讲,非常缺乏为别人着想的态度。我们这一行,如果要在两个学生中选一个,其中一个很聪明,另外一个非常踏实,那我宁可会选择那个稍微笨一点,但是责任心强且值得信任的那个。所以我觉得高校的人才培养,更多应该落实到基础的人生价值观的培养。因为能够让我们走下去,走得长远且能真正走到最后的,恰恰是一个人的核心价值观。

整个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课程设置和培训方案的改变,不是一所高校可以完成的,它要高校、企业,乃至整个社会,从价值观取向到培训方式上,都有一个全面的变革。

解决校企之间的矛盾,首先就是国际专业学位教育的融合和发展,这可以说是我们未来教育发展趋势之一。

学了知识不实践,可以说等于蜜蜂不酿蜜,学以致用,人尽其才,非常重要。真正培养学生,不能只限于专业上的培养,做事情先要做人。

主持人:刚才三位企业代表,不约而同讲到了课本之外的素质问题,接下来我们往深层次探讨。从高校角度来看,未来培养财经人才的改革方向是什么?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或者正在做什么?

顾文静:我刚才听到三位企业代表谈到关于教育的看法和职业素质,我也很欣慰,大家都不约而同强调人和企业的共同成长。高校应该重视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当有了正确的价值观以后,他就会对自己有个定位,懂得取舍,就不会变得浮躁,追名逐利。现在的学生,确实像各位企业代表所谈到的,很浮躁,流动性大,忠诚度不高。其实不光是大学生,很多企业员工也都有这个问题,这可能与整个社会都比较浮躁有很大关系。高校在这方面的教育也确实不够,高校也有浮躁的感觉,比如现在讲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学院、创业课程就非常热门。但事实上,真正的创新还好,如果只是空谈,是没有意义的。

如果高校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高校教师需要和企业有更多交流,或者直接进入到企业中去感受和体验。另外一方面,也希望企业的代表能够经常深入高校课堂。整个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课程设置和培训方案的改变,不是一所高校可以完成的,它要高校、企业,乃至整个社会,从价值观取向到培训方式上,都有一个全面的变革。

罗美娟:听了三位企业代表的发言,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压力很大。我觉得我们的学生自身虽然有很多不足,但是我们的学校教育也还存在许多问题,以至于还不足以使他们进入社会能应对所有问题,这是一大缺陷。高校的课程设计和培养计划,虽然不断地调整,实际上还是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所以,第一点,我认为高校的人才培养应该是以能力为导向。我觉得能力培养特别重要,当然刚才各位老师说的素质、价值观,这些也很基础很重要。能力培养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学习能力,因为在学校学会计,在社会上可能会去搞资本运作,搞审计,这就需要不断地学习以适应这个社会。这对于教育的要求就是,不要让学生去死记硬背一些东西,而是真正让他去对学习感兴趣,知道怎么样去学习。

第二点,既然是市场需要我们的学生,我倒不反对市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因为我们的学生终究是要出去找工作,这是很现实的问题,不要回避。当然我的一种期望,就是企业能和高校共同承担这个责任,希望企业能够多进校园来宣传自己,来告诉我们学生,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如果所有的企业都能够帮助我们,我觉得高校还是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

第三点,从自身反省一下,我们作为高校老师,也应该适应这个社会,不断地调整自己,适应社会,为学生设计更好的课程,提供更好的教育。

杨丽芳:就校企矛盾这一问题,我想以我们学校为例,和大家分享一些经验。之前石总说的要有颠覆的思想,要有创新,要从基础开始,还有就是要有脊梁骨,这些我深有体会,也是我从创办中心到发展为学院所遵循的。

我们学校ACCA在2005 年晋级黄金级,准入标准还是比较高的,而且我们学校是三个班,别的高校只有一个班,三个班要倾注很多很多的努力。2009 年成立ACCA教育中心,2011 年开设CIMA项目,2012 年,我们跟英国霍尔瓦特大学合办精算师项目,2015 年又和美国特许金融师协会建立了CIA项目。

解决校企之间的矛盾,首先就是国际专业学位教育的融合和发展,可以说这是我们未来教育发展趋势之一。现在的企业更加需要国际性的、外向型的,综合能力强的栋梁之材,想要培养这样的人才,那就是把国际专业学位教育和我们国家的教育相融合,典型的案例就是把ACCA的课程嵌入到本科教学,CIMA的课程嵌入到本科教学,CFA的课程嵌入到本科教学。这里面的嵌入,不是百分之百完全的嵌入,因为我们首先要符合国家教育部的要求,我们的学生要符合国家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嵌入的时候,要把相关的专业和好的国外课程嵌进来,实现学科的互换。

在这里面,学了知识不实践,可以说等于蜜蜂不酿蜜,学以致用,人尽其才,非常重要。CIMA也好,ACCA也好,每次招学生实习的时候,学生要先过学校这一关,我们要对学生进行面试,进行考核。而且企业必须先告知实习的具体工作内容,如果没有实际项目,只是走马观花,我坚决不让学生去。我们这边的学生,无论去香港、国外、“四大”还是企业实习,学校都是严格把关的。真正培养学生,不能只限于专业上的培养,做事情先要做人。谢谢各位!

篇4:与信仰对话主题演讲稿

关键词 民间观音信仰 道教 印度佛教 对话

〔中图分类号〕B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4)01-0016-05

篇5:与信仰对话演讲稿

1921年,在嘉兴南湖上,一艘游船静静靠在水上。13位先驱者肩负民族重托,突破重重阻挠,会聚于此,以低沉而饱满的语调,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如同隆隆的春雷,敲打沉睡的大地;如同跳跃的火种,引燃斗士的激情;如同强大的磁场,聚拢优秀的力量;如同明亮的北斗,指引前进的方向。从那一刻起,对党的事业的坚定信仰,便深深烙入每位共产党员的心中。

革命战争时期,一批又一批共产党员,前赴后继,风风雨雨,一路走来,依靠的是坚定的信仰。因为有了信仰,在狱中,他们愿把这牢底坐穿;在刑场,他们高呼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信仰,井冈山上,燃起星星之火;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信仰,面对侵略,我们起身反抗;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信仰,敌人面前,我们握紧钢枪。从八一枪声到抗战烽火,从林海雪原到淮河惊涛,中国共产党用坚定的信仰为中华民族铸造出一轮崭新的太阳。

硝烟散去,我们走入和平年代,没有了烽火洗礼的今天,我们的信仰还有没有力量?回答是肯定的。兰考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同志以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的忠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想的仍是麦子的长势,人民的生活; 新时期的好干部、人民的贴心人牛玉儒,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壮歌;人民的好警察任长霞,用如歌的生命和奔腾的热血完成了一名共产党员“要留正气在人间”的志愿。还有许许多多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他们凭着对党的赤胆忠心,对人民的满腔热情,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怀着坚定的信仰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

每当我望向党旗,忆起革命先辈的光荣与热血,就会更加深刻体会到信仰的力量!让我们坚定忠诚于党的信念,迈得坚定有力的步伐,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继续奋斗吧!

青春是宝贵而美丽的,而青春的美丽永远展现在她的奋斗拼搏之中。就像雨燕搏风击雨,如雄鹰翱翔苍天,正拥有青春的我们,何不以勇锐盖过怯懦,以进取压倒苟安,扬起奋斗的风帆,让青春之歌昂扬奋斗的旋律,让生命发出耀眼的光芒。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经把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这个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了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篇6:与信仰对话主题演讲稿

近期,土木工程学院各团支部开展了“与信仰对话:青年的楷模,学习的榜样”主题活动班会,学习讨论习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精神并对其进行了深入解读。

总书记青年时期与人民同甘共苦的故事,刻苦读书学习的故事以及“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在同学们中引起强烈反响。此次活动打破传统单一的被动活动组织模式,在参与活动中启发学生思考未来,让每位大学生站出来分享对理想信念的感悟。青年习近平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求真名实的良好作风、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使大家深受感染!

篇7:与信仰对话主题演讲稿

各学院团委:

根据团中央、全国学联下发的《关于开展“与信仰对话:青年的楷模,学习的榜样”全国大中学生<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主题学习活动的通知》文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决定开展以“与信仰对话: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为主题的征文活动,以奋发向上、团结一心的精神状态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征文内容

紧紧围绕“与信仰对话:青年的楷模,学习的榜样”这一主题,深入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以下简称《知青岁月》),学习青年习近平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感悟“理想”、“学习”、“奋斗”和“品德”等成长发展的核心要素。

二、征文对象

全体在校青年学生

三、征文要求

1、紧扣主题,选择角度,联系实际,题目自拟;

2、征文体裁不限,要求有真情实感,语言流畅,字数不少于100字。

3、征文稿须是本人所写,不得抄袭、替代或弄虚作假,同时,注明作者所在学院、班级、姓名及联系电话。

篇8:与信仰对话主题演讲稿

天津市南开中学第三任校长、联合国亚太地区普通教育专家杨志行在80岁高龄之时, 亲笔撰写了回忆录《奋蹄回首》, 记录了他在党的培养、教育下, 在革命斗争的洗礼和数十年教育实践中, 从一个农民之子成长为亚太地区普教专家的奋斗历程。如今, 91岁的杨老, 抚今追昔, 回首往事, 依然不减深情。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的伟大历史时刻, 我们将以怎样的方式表达对党的崇敬和热爱?带着这样的思考, 我们重温党史, 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和形象中去感受党的崇高与伟大。无疑, 党的光辉形象是各个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优秀共产党员形象的升华, 党的辉煌事业建立在各个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共同发展的基础之上。在党的各项事业中, 教育事业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它是一项“灵魂工程”;在整个党员群体中, 广大党员教师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他们在三尺讲台上、在宽广校园中践行党的宗旨, 传承党的精神, 推进党的事业。当我们走近党员教师群体, 便总能感受到他们的与众不同, 这是一支以高尚品德为立身之本、以深厚学养为立业之基、以塑造心灵为授业之魂的队伍, 这支队伍是党员群体的中坚力量。两年前, 我们在策划、报道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专题时, 约请到杨志行、韦力等教育大家, 他们在《天津教育》上留下了宝贵的声音。今天, 又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我们的刊物依然又想起他们。记录他们的声音、聆听他们的讲述、追寻他们的精神, 是我们的一份责任, 因为他们是教育界的一笔财富, 他们更是优秀党员教师的杰出代表。我们请到的这6位嘉宾, 分属不同的年龄阶段, 从他们讲述的故事及表达的思想中, 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心灵的震撼, 那是源自他们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无上信念、无限忠诚和无私奉献。

我的故乡是河北省丰润县大坎庄。我的祖辈、父辈都是农民, 我是农民之子。上“初小”的4年里, 我除了学习知识、培养刻苦的学习习惯外, 还耳闻目睹了中国人民抗击日寇的情况, 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1934年暑假, 我考入县立张各庄高等小学堂。“高小”住校的生活, 培养了我的自学、自理能力, 使我终身受益。

1936年暑假, 我考入河北省立唐山中学。那时, 使我受到好影响的有两位老师。一位是教务主任张孟起。在讲课时, 他讲到“哲学”一词, 从那时起, 我知道了哲学这门学问, 也开始对哲学产生了兴趣。此外, 张先生讲话口齿清楚, 用词简洁, 没有语病, 我从他那里学到了讲话的艺术。还有一位是地理老师王月宾先生。她讲的课清楚明白, 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初中毕业后, 我上了河北省立滦县师范学校。我通过课内外阅读学到了进步思想, 产生了进一步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要求。1942年暑假, 我从师范学校毕业, 本来想去北京考大学, 但由于发生了不幸的事情, 未能实现。这年春天, 日寇到我家乡扫荡, 八路军奋勇反抗, 打死日军数人。日寇疯狂报复, 清洗村庄, 烧杀抢掠。我家在这场灾难中被抢掠一空, 家中生活难以为继, 在这种情况下, 我不但考不了大学, 而且有家难归, 只得自谋出路。于是, 经刘焕庭先生介绍, 我到乐亭县城厢中心小学当了教师。

我在这所小学工作近半年, 和学生相处得很好, 为了多接触学生, 我在教室内设一张桌子办公, 经常和他们一起学习、研究功课。1943年1月, 我调到唐山市新菜市小学任教。我阅读进步书籍, 大大开阔了视野, 增长了唯物论的常识。1944年暑假, 我去北京考大学。现在看, 我当小学教师的生活, 是舒畅的, 有意义的, 值得回忆的。

1944年到1946年, 我在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求学。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 有的同学去解放区参加革命工作, 他们回来后讲解放区的情况, 我听后深受教育, 也产生了去解放区的想法。在校期间, 我和同学办了壁报《游击》, 抨击国民党政府对学生进行甄别审查的行为。到1946年暑假, 学生“反甄审”斗争取得了胜利, 北大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到北大、清华、南开大学三校中的一校就读, 我选择了清华大学。我在北大的2年, 是自由发展的2年, 特别是我的写作爱好, 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我在清华大学读的仍是中国文学系, 系主任是朱自清, 他待人诚恳, 平易近人。在清华大学的2年, 是我明确政治方向和人生道路的关键时期。1947年6月, 赵振梅、安彪、西学勤等和我十多人, 组织了党的外围组织———中国进步青年联盟, 以团结更多的进步学生。我们创办了公开的壁报《大地》, 宣传进步思想。1947年7月1日, 我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我是1948年8月经朱自清先生介绍、党组织同意到南开男中工作的。我在“南开”“三进三出”。第一次是1948年8月到1958年12月。一开始, 我除任教师外, 还被推选为教师联合会宣传部长。1949年4月, 全国青年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我和天津市1名工人、1名中学生作为天津市代表出席了大会。这次大会使我受到很大的教育和鼓舞, 大大提高了政治觉悟。1950年2月, 我被任命为教务副主任, 负责南开女中的行政工作。1951年3月, 我被提升为校务委员会副主席, 协助杨坚白同志工作。1952年12月, 天津市人民政府接办全市私立学校, 南开男中改为第十五中学 (后于1960年改名为南开中学) , 南开女中改为第七女子中学, 杨坚白任第十五中学校长。1955年2月, 杨坚白调任市教育局副局长, 我被任命为第十五中学校长。1958年12月, 我被借调到市教研室工作。

我在市教研室工作4年后, 又调回南开中学。到校后, 我决心从学校实际出发, 解决存在的问题, 把学校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我狠抓课堂教学, 每学期下课堂听课近百节, 深入各学科指导工作。为了实现教学现代化, 我抓了电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教学工作很快有了起色。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组织了各科教师的校内进修, 《人民教育》杂志专题报道了这一经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同时, 注重转变自己的作风, 和学生实行了“三同”, 即同吃、同住、同劳动。我注意发挥党支部对学校工作的保证监督作用, 学校的重大工作都在党支部会上讨论, 听取党组织的意见, 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1969年11月到1972年12月, 我在第五十二中学任党支部书记。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工作, 我住进了学校, 晚上不回家。我在作风上, 勤恳苦干, 廉洁奉公, 不占公家半点便宜, 有时学校借用其他单位的车拉东西, 都是由我个人出钱招待。我在第五十二中学工作至1972年12月, 后调往南开区委文教组工作。在第五十二中学, 我摸索到了办学的新经验, 和教师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使我得到诸多教益。

第三次回南开中学是在1978年8月。1978年4月,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 天津南开中学定为部属全国重点中学。我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工作异常繁重。我下决心,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决不片面追求升学率, 使学生提高德智体各方面素质, 不加重学生负担, 不忽视思想政治工作, 办学向社会公开, 做到教育公开平等, 把学校办成全国一流的、高质量的、设备基本现代化的、有良好校风的、有特色的学校。办高标准的学校, 从何下手呢?不少人认为应由抓教学入手, 迅速提高教学质量, 我没有贸然同意这种看法。经过反复考虑, 我认为应当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整顿教师队伍是根本, 思想认识提高了, 教师队伍整齐了, 才能做好各项工作。我抓了师生党组织的发展工作, 既壮大了党的队伍, 又培养了业务骨干。确定在每年3月5日周恩来诞辰日, 举行全校大会, 总结学校工作, 表彰优秀师生;设立“周恩来班”“荣誉室”“荣誉奖章”用以表彰先进人物, 激励师生前进。我在学校《1980年8月至1985年8月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提出了“两全”“三高”“一主三自”“三个建设”“四个培养”“一个形成”的目标规划, 对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开展起了推动作用。为了积累办学经验, 我每年组织编印教学经验集、班主任工作经验集、学生学习方法经验集, 印发给师生学习交流, 并请区教育局分发给兄弟学校, 供他们参考。我采取了服务兄弟学校的措施:请兄弟学校教师到校听课, 借用教学仪器设备供兄弟学校使用, 帮助兄弟学校培养教师, 召开兄弟学校校长座谈会, 认真听取兄弟学校办学的好经验……1984年8月, 我因年龄关系, 不再做南开中学校长。我在南开中学“三进三出”, 兢兢业业, 谦虚谨慎, 不敢有半点马虎大意, 最后做出了一定成绩。我之所以能够做一些工作, 全是党的培养和教育, 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帮助。在庆祝党的90岁生日之际, 我想说的是, 中国共产党的90年, 是开天辟地的90年, 是造福中华民族和人民的90年, 回顾并总结这一辉煌而又艰难的90年历史, 汲取经验, 对于我们继续前进、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要乘此大好时机, 加强对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如党史教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等。现在国家已经制定了未来10年的教育规划纲要, 我们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切实把“规划”的要求落到实处, 把教育改革和发展推向新的高度、新的境界。作为党员, 要起模范带头作用, 努力走在前面, 做出表率, 坚持党的领导, 提高思想觉悟, 严格要求自己, 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韦力:我钟爱着教育

韦力, 1923年11月出生于云南华坪县新庄镇。1931年进入新庄初等小学读书, 1936年“初小”毕业, 以会考第一名成绩考进华坪县高等小学堂;1939年“高小”毕业, 考入云南省立丽江中学;1942年初中毕业, 到昆明考入天祥中学高中部, 从那时起阅读苏联文学作品;1945年由许师谦介绍加入民主青年同盟;后考入云南大学文史系, 积极参加民主运动。1946年7月15日, 闻一多在云南大学会泽园礼堂参加悼念李公朴的大会, 并发表演说, 韦力担任大会警戒工作;1947年1月, 他离开昆明到达上海, 楚图南建议他去北平 (今北京) 找地下党, 不久即到达北平, 入中法大学学习;1948年10月1日, 地下党通知他去解放区, 10月6日他到达河北解放区, 被编入华北城工部华北建设公司学生大队;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 韦力进入天津, 在军管会文教部工作, 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2月被派往津沽大学 (今河北大学前身) 任党支部副书记兼政治辅导处主任。1951年韦力被委派担任津沽大学领导工作, 并当选为天津职教会常务理事。1952年3月, 韦力被调到天津一中任校长。韦力和教师们刻苦努力, 用辛勤的汗水, 把天津一中办成了一所闻名遐迩的优质学校。粉碎“四人帮”后, 1978年韦力重新被任命为天津一中校长。1982年, 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聘为联合国亚太地区普通教育专家。提到他所钟爱的党的教育事业, 88岁的韦老用略带颤抖的声音坚定地道出:忠诚党的使命, 热爱师生, 献身教育, 是我一生最大的追求。

1949年12月, 我被派往津沽大学担任党支部副书记兼政治辅导处主任。我深入学习了马列主义理论, 开设了哲学、政治经济学、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等新课。这些课程吸引了大多数青年学生, 我因此获得讲师职称。

1952年3月, 党组织调我到天津一中任校长。当时由于原校长的错误和被撤职, 天津一中的正常秩序遭到破坏, 教职工思想混乱, 学生上课无人过问。这一切像一团火燃烧着我的心, 我顾不上照顾生小孩的妻子, 就一头扎进一中, 展开了恢复重建天津一中的繁重工作。我告诉自己, 要以百折不挠的果敢精神去克服困难。首先在党内端正思想, 整顿组织, 建立起团结的领导核心。我深深感到建设教师队伍、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重要, 我广泛接触教师, 虚心听取教师的意见, 体察教师疾苦, 帮助教师解决困难, 重建骨干队伍。不到半年, 正常的教学秩序建立起来了。其次, 我带头发扬民主, 关心教师, 全心全意为教师服务。当时, 教师们对我的评价是:韦校长虚心听取群众意见, 向群众学习, 和群众交朋友, 谈心交心, 从不自以为是, 不懂装懂。凭着实干和真诚, 我赢得了大家的信任, 树立了校长的威信, 一个统一舆论、统一行动的学校集体形成了。

我时刻在体会、考虑党和国家对学校教育培养目标提出的要求:要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体魄健全的合格人才。把这个培养目标具体化, 并以此为根据, 规划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只有这样, 才能使自己具有明确的、自觉的办学指导思想, 才能有明确的教学工作原则和方法。

经过长期观察研究, 我从大量的优秀学生中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是自治能力和自学能力, 三是艰苦奋斗的作风。把这三个特点在全校广泛宣传, 终于形成了天津一中特有的优良校风, 成为每个学生的指导思想和自我完善的目标。育人的标准确定了, 什么样的教师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呢?我认真地分析研究了一中教学能力强、威信高的教师, 从中发现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热爱教育事业, 认真研究新的教学体系和方法, 重视师德。又从中归纳出, 一个好的教师, 应具备“四心四不倒”的精神, 即事业心、责任心、上进心、自尊心;气不倒、问不倒、累不倒、难不倒。这样, 我确立了从抓师德入手、建设教师队伍的指导思想。经过几年的努力, 终于建设成一个师德水平高、教育能力强的教师集体。

我深深感到, 办好一所学校, 校长的责任和作用是重大的;学校的优异是校长德才学识综合作用的结果。我认为:第一, 校长应具有四个头脑:政治头脑、业务头脑、科学头脑、文化头脑;第二, 要重视表率的作用, 校风是校长思想作风的投影, 校长的表率是无声的命令;第三, 要发扬民主, 走群众路线, 这是校长威信的源泉;第四, 要摆正校长与师生的关系, 校长首先是为师生服务, 其次才是进行领导。

我把爱和希望倾注在学生们身上。节日, 我和住校生一起欢度佳节;晚上, 熄灯铃响过, 我常常要到学生宿舍轻手轻脚地走一走, 看一看。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学生没有枕头, 枕着书包睡觉, 我就买来枕头送给他。

在那特殊政治的年代, “暴风骤雨”向我铺天盖地般袭来。在逆境中, 我没有悲观, 没有颓唐, 我坚信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是崇高的。我对一中的感情太深了, 十几年的心血, 浇灌了这所学校, 怎能不叫人眷恋!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 我家的住房倒塌, 但震后我不顾一切跑到一中, 察看学校有无损失。当时我没有任何职务, 可我忘不了学校, 忘不了学校的师生。

1978年, 我重新被任命为天津一中校长。经过13年岁月的磨难, 我已从年富力强的壮汉变成了白发丛生的老者。然而, 信念是泯灭不了的, 我忘不了自己为之奋斗的共产主义理想。第一步, 恢复重建良好的校风。我们的领导班子用自己的表率、模范行为带出了精雕细刻的教风, 也带出了刻苦钻研、勤奋好学的学风。我每天早来晚走, 深入班级进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坚持始终;每天的课间操, 我站在台上带操, 多年如一日。经过两三年坚持不懈的奋斗, 天津一中的传统校风———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自治自学能力、艰苦奋斗的作风又回来了。第二步, 抓教师队伍的建设。特殊年代, 一中有35位老教师被疏散到边远郊区, 我千方百计请他们回来, 可谓“三顾茅庐”;从外单位没有起用的教师中, 请来了16位水平较高、有实际经验的中老年教师;在教师中提倡“老带新、新促老”的“踏步循环法”。天津一中的老传统———“四心四不倒”精神又在教师中提倡。第三步, 抓教学秩序, 抓质量, 抓住每个学生的起点, 指导学习方法, 循序渐进。到1980年, 天津一中基本完成了整顿。

出人才的学校是好学校, 培养出人才的教师是好教师。我体会到, 党和国家对学校教育培养目标提出的要求, 是培养德才兼备、体魄健全的合格人才, 我严格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坚持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认真研究中学生的特点和成长规律。为此, 我兼做班主任, 兼课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 我体会到, 学生对教师、对教学的态度、情感是决定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为此, 我提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观点。经过长期的摸索、大胆的尝试, 我们找到了改革的突破口———分类推进, 从而引起了教学思想、内容、途径、方法和手段的相应变革。从高等学校得到的信息看, 天津一中的毕业生能很快适应大学的学习, 自学自治能力较强, 高分低能的现象不复存在。

值此建党90周年之际, 我愿与教育界同人共勉:我们很多校友的成功经历证明, 一个人没有正确的政治追求, 就很难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 也就很难体现自身的价值。学校教育要把握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主动改革教育教学相关环节, 不断提高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水平, 把“高尚的品德、出色的能力、健康的身心、服务的精神”作为新形势下学校的培养目标, 促进师生全面发展、共同发展, 推动学校办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杜蕴珍:奉献是党员的名字

杜蕴珍老师72岁了, 在她50多年的从教生涯中, 有许多感人的故事、朴实的话语。早在上世纪60年代, 她就带领班里的学生“支教”, 让学生抄写教科书、画插图, 给缺少教科书的安徽贫困地区学校寄送。她说:“自己能做的事, 就多帮助别人去做。”成名后, 她收到外地同行的大量来信, 她坚持每信必复, 她说:“要发挥特级教师的风范。”1997年, 她当选党的十五大代表, 代表教师参政议政, 她说:“我是代表教师的, 我所做的事他们也在做。”1996年, 她获得孺子牛金球奖, 她把1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 设立了南开区青年教师奖励基金, 并拒绝了各家媒体的采访要求, 她说:“我做的是很平常的事。”在她从教40年的庆贺大会上, 她被授予“教师楷模”“终身教师” (不退休) 荣誉称号, 她说:“我要永远战斗在教育第一线。”上世纪80年代, 她倡导禁止“有偿家教”行为, 她说:“接受家长的钱教学生, 是对教师称号的玷污。”2003年至今, 作为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专家组培训团成员, 每年暑期她要为进入新课改的省市和农村地区教师进行新教材培训, 参与教育部支援西部地区教学光盘脚本统稿工作, 在市区召开师德讲座, 加入天津市劳模志愿者教育宣讲团义务支教, 还担任全国小语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她说:“奉献是党员的名字。”从阅读红色书籍, 树立共产主义理想, 到一步步成长为优秀共产党员, 成为党员教师的杰出代表, 杜老师始终不忘的是对党的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忠诚, “没有中国共产党, 就没有祖国的繁荣富强, 就没有教育的辉煌。我个人的成长、成熟、成功之路, 正是对党的感情逐步加深的过程, 我的一切离不开党的关怀和培育, 我深怀感恩之心。谨遵党的教导, 一心跟党走, 为国、为民育英才, 是我立志终身从教的原动力……”

我深深感受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重视, 这更使我热爱党、相信党, 从而树立了坚定跟党走的信念。多年来,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广大教师谆谆教诲,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静下心来教书, 潜下心来育人”被广大教师践行着。党和政府重视人才, 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提出“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现在, 青年教师外出学习、深造的机会越来越多。在南开区, 老带青、师带徒已成制度, “三青三名”教育专家工程、名校长和特级教师工作室等为教师的发展搭建了广阔的舞台。

我见证了教师社会地位、政治地位的提升。1978年4月22日, 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作出重要指示:“要采取适当的措施, 鼓励人们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特别优秀的教师, 可以定为特级教师。”同年, 我与天津市10位教师一起被评为“天津市首批特级教师”。1976年起我连续6届任市人大代表, 连续4届任市人大常委会委员, 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在市人大常委会议政, 这体现了教师政治地位的提高。这一年, 天津市为我拍摄的专题片《我是一名教师》在中央电视台《长城内外》节目播出。它体现了教师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地位的提升。1994年, 我和另外两位中学校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这是普教系统的首批。1997年我当选党的十五大代表, 1998年我参加了载入历史史册的全国科学家教师代表北戴河会议, 参与商讨21世纪园丁工程行动计划, 并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记得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 我在市区庆祝教师节大会上发言, 提出“期盼教育的春天到来, 让教师工作成为人们羡慕的职业”, 如今, 这样的期盼已经成为现实。

我经历了党和国家推进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践。我常年在教育教学一线, 至今已53年, 对教育改革深有感触。1962年中营小学作为教育部、人教社确定的全国新教科书实验校, 我承担了实验教师任务, 能直接接受著名专家的指教, 这为我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 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我们的教改目标。于是, 教学由封闭到开放, 开放的教学目标、开放的教学内容、开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 使学校与社会息息相关。我的语文教学理念也定位在注重面向全体, 让学生全面发展、快乐学习、主动学习上, 形成了“教育教学一体化、知识智能一体化、训练游戏一体化”的教学风格。2001年进入新课程改革后, 教师角色、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和生活紧密联系, 教师树立大语文观, 为学生全面发展打基础。随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 我在实践中体会到, 教学智慧的增长要靠正确的教育观念, 要靠敬业精神, 要靠多层次、多角度的教学实践, 要靠真诚、坦率的交流。勤于反思, 可以生成教学智慧;酷爱读书, 可以汲取教学智慧;用心教学, 可以展现教学智慧。教学智慧的增长, 则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写教育笔记是有效的反思方式。上世纪60年代试教新课本时, 我在专家引领下开始写课后小结, 后来变为写教育笔记。它促使我养成了深入思考和分析的好习惯, 在思考中学习, 在学习中实践, 在实践中求索, 做教学的有心人, 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了现在。我曾去新加坡为当地的华文教师进行语文学科教学培训。当地教师学习汉语的热情, 常令我这位中国的语文教师感动。语文课堂上流动着浓浓的情感, 这才是真的教育、真的教学。教育的本质本该在此, 这不就是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吗?从事语文教学和研究, 要讲求科学精神。当年朱作仁教授在全国小语会的一次报告中说, “要提倡‘大三实’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 精神和‘小三实’ (课堂教学要朴实、真实、扎实) 精神”。崔峦老师曾多次大声疾呼, 母语教育不能削弱!我们应该像崔老师那样, 饱含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怀着传承中华文化的赤诚之心, 去研究语文和语文教育, 执著地投入语文教学改革。

语文教学伴我成长, 让我投身于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大业, 让我享受到了幸福完满的人生。我永远铭记斯霞老师为我的《教育教学艺术》一书所作的题词:“献身教育、业绩斐然”。斯霞老师到80多岁时依然坚守教学岗位, 一辈子不离开语文教学, 这也坚定了我像斯霞老师那样终身从教、矢志不渝的信心。今天我们喜迎建党90周年, 我想与青年教师共勉的是:努力践行党的各项主张, 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类进步为己任,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服务, 为学生服务, 做人民满意的教师。遵守做人的准则, 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实事求是的态度。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 做到精神对物质的超越。共产党员、人民教师一生就是要讲奉献, 敢于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终身学习、与时俱进, 跟上时代步伐。学会独立思考, 不跟风、不作秀。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做德才兼备的教师,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精心教书、潜心育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悉心研究教育规律, 遵循教育规律, 坚持走改革创新之路, 走专业化发展之路, 这是一条学习之路、实践之路、积累之路、探究之路。要成为专家型的教师, 从平凡的实践走向有意识的理性探索。养成思考和分析的良好习惯, 在思考中学习, 在学习中实践, 在实践中求索。以执著的信念与热情投入自己的教育生涯, 勇敢地进行新的探索, 有勇气承受它可能带来的挫折和失败, 坚守信念取得成功。

康岫岩:停不下追寻的脚步

康岫岩是一位光荣的人民教师, 从1968年初登讲台, 一直坚守在基础教育一线, 如今已是43个年头。在教育战线上, 她是特级教师, 天津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参与撰写和主编数学及其他学科类丛书60余册, 《优质中学的教与学》等教育专著相继出版, 主持或参与9项国家级、市级研究课题, 被国务院学位办聘为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委员;先后荣获天津市优秀教师、天津市“播种太阳奖”、天津市“九五”立功先进个人、天津市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荣誉。康岫岩是一位出色的党员校长, 她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3年至2008年任天津南开中学校长, 其间被评为“天津市最具创新精神校长”。近3年, 她在公益性民办学校———翔宇学校担任党支部书记、校长职务。今年, 翔宇学校党支部被评为南开区教育系统先进党组织。有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出自教师家庭, 康校长就是其中一个, 她回顾了父母和她个人从教数十年的经历, 从中真切地感受到党对教育、对教师的重视。回忆起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被认可的那一年, 她依然清晰地记得父母脸上激动的神情。她本人自2008年起被聘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咨询组成员, 从2010年起担任国务院学位办教育硕士专家委员会成员, 她深感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的支持力度。作为一名党员校长, 她经常和党员教师提到的就是“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党的形象是每一个党员形象的集合, 每一名党员教师必须在言行中体会、践行党的先进性”。她教育学校的党员干部、党员教师, 必须重视和加强两个“力”, 即“领导班子的战斗力”和“教师队伍的凝聚力”, 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康校长是在位于天津市梅江地区的翔宇学校小学部接受我们采访的, 这是她从南开中学退休后新的事业平台。或许是数学系的学科背景使然, 她似乎一直在教育的道路上设问、求解、追寻。在知名中学任教时, 她思考着什么是“素质”, 得出的结论是:“把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最精华的部分通过科学的手段让它落实在学生的认知体系当中, 学生认知体系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一种结构, 包括有了基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了基本的文明精髓的吸收, 拿这个做载体开拓视野、学会学习、学会服务、增长能力, 这就形成了在生理层面、心理层面和社会文化掌握层面上的相对稳定的水平, 这种水平叫素质。”在此基础上, 她归纳总结出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 即“整体高素养教育”, 即教育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使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兼备, 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均强, 然后追求卓越, 达到“一主三自”: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发展, 自动自学自律。在打造公办名校的同时, 她想到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的“共同发展”, 进而“接棒”翔宇学校, 其间她又思考着中小学衔接的问题, 从而倡导建立了翔宇学校小学部;现在, 她又开始探究“幼小衔接”的新课题, 并打算创建一所“美国和中国幼儿教育理念相结合的幼儿园”, 压在书桌玻璃板下的一张汉语拼音字母表, 透露出她正逐渐将想法变为行动。提到在建党90周年之际想对党员教师说的话, 康校长的回答引人深思:“我还是强调一句话, 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反思反思再反思。除此之外, 最重要的是对党的教育事业付出真情, 这是由教师岗位的特殊性决定的, 我们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 我们每一位党员教师应做到, 视学生为己出, 视学校为己家, 视祖国为母亲。”康校长说完, 我们都沉默了片刻, 沉默背后是深深的思索和感动。

我出生在教师之家, 我和我的父母一样, 一辈子为教育事业而奋斗。在我的人生经历中, 有艰辛和磨难, 有痛苦和抉择, 也有荣誉和鲜花, 我一直在奉行这个信条, 把生命融入教育事业当中, 用教育引导生命。教育面对的是如朝阳、如鲜花般灿烂的生命, 教育的实质是将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成果, 通过显性或隐性的教育途径, 再经过学生的内化、积淀, 使其成为学生人生发展中持久的禀赋。在学校的教育中, 教师的生命面对学生的生命, 教师的教育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生命发展的质量, 学生素养的水平体现教师生命的价值, 生命因教育而精彩。当我们把“生命”理解为教师的生命时, 这些生命日未出而已作, 日已落而未息, 迎接第一缕阳光的不是报晓的雄鸡, 而是教师窗扉中透射出的不知疲倦的灯光。我40多年的教师生涯就是这样度过的。当教师把自己的生命投入教育事业中时, 这个生命本身的内涵将会因这项事业而丰富, 这个生命本身的价值将会因这项事业而升华。多年来, 我对教育事业的激情之所以没有丝毫的减退, 是因为我深深地感到———我的生命为教育而延续, 因学生而精彩。当我们用生命来理解教育时, 当教师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时, 当学生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时, 我想, 党的教育事业将更加充满活力!

40多年的教育生涯, 历经教师、班主任、年级组组长、学科组组长、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党支部书记, 我经历了几乎所有的教育岗位。40多年, 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 而对于一个生命有限的人来说, 是从青年、中年到老年。时间不是金钱, 她是生命之河的流淌。在我任教师期间, 每年有百余名学生的生命之河在我的课堂中流过;在我任副校长、校长的20余年中, 每年又有几千名学生的生命之河在我领导、组织、管理的学校中流过。一个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 应当以怎样的人格、智慧和爱心去面对这如朝阳、鲜花般灿烂的生命?我不断地在实践中思考与领悟, 在自省中总结与沉淀。在40多年的教育历程中, 我感受到了生命和事业成熟的快乐。这是因为, 我的生命已经和党的教育事业, 和我的学校、我的前辈师长、我的学生融为了一体。历史的富丽和辉煌已经成为昨天的故事, 当代“南开人”承载几辈人的希冀, 是基础者, 更应该是创业者, 他们在时空隧道的山林草泽间徘徊, 领悟创业者的空谷足音, 探求学校再发展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 “南开人”的思想愈加成熟, 理念愈加深化, 人生愈加充实。

谈到党员校长, 陶行知先生说:“校长是学校的灵魂。”这句话将校长的作用说到极致。有人问我:“校长应该做什么?”我的回答是:“做一面旗帜。”我们这代人是在旗帜下长大的———在新中国的五星红旗下, 在队旗下, 在团旗下, 在党旗下。因此, 我对旗帜有着深厚的感情。校长应该是有号召力的旗帜。旗帜的号召力, 并不来自校长拥有的岗位权力, 而是来自校长的人格、品德、思想境界和能力才干, 来自校长由眼界、学识所形成的教育见地、工作魄力。校长这面旗帜上写的是办学思想。他活化党的教育方针, 引领着学校前进, 他要让学校永远充满生命的活力。像我们的老校长杨志行、一中的老校长韦力等, 都是旗帜的代表。我相信, 在党的领导下, 这样的旗帜将越来越多, 形成旗海, 引导教师的生命愈加丰厚, 引导学生的生命愈加精彩。

马丽莉:让更多的孩子享受高质量的学前教育

提到和平区第十一幼儿园园长兼华夏未来幼教集团总园长马丽莉, 就不能不提到她所创造的多项“第一”:天津市第一位具有本科学历和研究生文化层次的专家型园长, 天津市第一位恢复兴办“双语”寄宿班的园长, 天津市第一位进行“幼儿右脑智力开发”“幼儿远足综合教育”等重点课题研究的园长, 全国第一位独立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的园长, 天津市第一位实施跨区办园、发挥优势辐射作用的园长, 天津市第一位在幼儿园中启用男教师并形成群体的园长, 天津市第一位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的园长……她创建了全国幼儿园中的第一个“小小科学宫”, 成立了天津市幼儿园中的第一个“娃娃电视台”, 创建了全市首家“透明幼儿园”……这一切得益于她在专业能力上的成熟敏锐, 得益于天津市学前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 也如她所说, 得益于党和国家对学前教育事业的关心和重视。2010年7月, 国家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把学前教育专列一章, 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目标。2010年年底, 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党和国家领导人明确指示, 学前教育是重要的民生工程, 要在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时, 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突破口, 解决“入园难”问题。在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大好形势下, 马园长更加清晰地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 她说:“在学前教育备受关注和重视的今天, 我们更应该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我理解的‘入园难’问题实际上是进入收费合理且质量优异的优质园难, ‘入好园难’。为此, 我们必须进行‘冷思考’, 不能因为国家重视学前教育就盲目地做些急功近利的事, 相反, 更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 走研究之路、创新之路, 思考如何更好地传承历史名园所积淀下来的优良传统, 传承昨天, 夯实今天, 创造明天。”采访的当天, 和平十一幼召开了庆祝建党90周年纪念活动暨表彰大会, 结合我们的采访主题, 马园长表达了对前辈党员教师的敬意, 她说:“这是新的起点, 是党员为之激动的时刻, 我们是普通党员, 也是一名为教育事业奋斗的战士。”她1985年入党宣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那天她因胆结石做手术刚刚出院, 是被人搀扶着上台宣誓的。20多年过去了, 誓言早已融入她和她带领的团队心中, 并已化为行动, 就像他们的老园长、“宋庆龄樟树奖”获得者周静身上所具有的“樟树精神”, 深沉冷静而又坚韧执著。

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 近年来, 我们一直为解决“入园难、入好园难”问题做着自己的努力。解决这个问题, 作为园所本身, 应当从幼儿园文化建设上入手。和平十一幼的前身为建国前的培才幼稚园, 始建于1927年, 距今已有84年的历史。可以说, 和平十一幼走过的里程见证了天津学前教育近百年的发展史。解放后它正式更名为和平区第十一幼儿园。这座历史名园融入了东西方教育的优秀元素。曾经有位来参观的园长对我们说:“集团所属的各个幼儿园, 到处都散发着向上的气息, 就连小草都‘支棱’着!”其实, 说我们幼儿园好, 这个“好”并不是因为幼儿园大、幼儿园豪华, 而是体现在幼儿园内在的一种文化, 一种文化气息的传递。我们要求幼儿园处处都要体现教育的内涵并渗透历史名园的文化气息, 包括园所的环境创设、教师的真诚微笑、幼儿的大气大方, 甚至是园里的一草一木都要精心修剪, 不放过每一个细小环节, 把我们的教育品质做优。如果一个团队、一个园所, 时时处处都会让人感受到浓郁、厚重的教育气息, 那么, 这个整体的教育氛围是会感染到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的, 当然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也是非常有影响的。

党和国家重视学前教育, 一方面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 另一方面也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幼儿园是培养未来人才的起点。因此, 我们必须重视幼儿园的特色发展。自1990年开始, 在前后长达近20年的教育改革实践中, 我们从整体出发, 以整体为归宿, 把园本课程、活动方式、评价及幼儿园、家庭、社会的教育融为一体, 实施了全方位的全域教育, 创建了全域教育园本课程模式。专家、社会希望幼儿园的课程不要像基础教育那样有统一的教材, 让幼儿的发展受到局限, 这就给我们的学前教育创造了无限的发展空间。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打造自己的课程上。我们的全域教育园本课程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了。在“节粮度荒”的年代, 教师们不怕困难, 暑期把幼儿带到北戴河度假, 在那边过一个星期。有一年正好赶上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北戴河开会, 当时周总理得知有幼儿来这里, 就把自己舍不得吃的米面用车送过来, 并交代说:再苦不能苦了孩子。亲身经历过这件事情的孩子, 现在都已经50多岁了, 提起这段经历依然激动不已, 而这个故事就是发生在我们设置的课程中, 可见, 一个好的课程如果设置得法, 是会影响幼儿的一生的。每年11月, 我们组织幼儿和家长去蓟县滑雪, 幼儿在那里认识大自然, 感受运动的快乐, 这些都是我们的天然课程。每年4月, 我们会带着幼儿去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美好, 去登长城, 让每一个即将毕业的幼儿登上八达岭长城, 做有志气的中国娃。我们每个月都要组织不同主题的课程活动, 创造条件让幼儿感受多元文化教育, 带领幼儿走出国门, 在近3年时间里成功地组织了9批幼儿去新加坡、澳大利亚学访, 为的就是要培养幼儿从小敢登大台、敢闯世界的自信。

当人们意识到优质教育资源应该全民共享的时候, 我们就已在2000年完成了与华夏未来文化艺术基金会的品牌共享。在11年的时间里, 我们稳扎稳打, 力争把和平十一幼的文化积淀向全市传播, 也考虑到地处偏远的郊县, 力争让农民的孩子也享受到高质量的学前教育, 因为这是我们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2009年9月, 我园开始自主设计和建设“线上幼儿园”, 它是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 以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为依据, 以全域教育园本课程为蓝本, 运用Flash动画、电脑游戏、文学作品与艺术作品赏析等形式涵盖了幼儿学前阶段学习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的内容, 促进幼儿全方位发展的网络在线互动教学系统。作为中国首家网络在线互动学前教学系统, 我园这项新的科研成果, 以“优质教育全民共享”为目标, 为幼儿提供便捷、生动的学习平台和大量的教育资源, 向普惠性学前教育迈出了一步。我们借助这项成果对天津市西青区张家窝镇幼儿园进行了定点帮扶, 在未来的一年中, 还将免费向西部以及教育落后地区开放。天津市委常委、市委教育工委书记苟利军对我园做出批示:“和平十一幼对口支援的做法很好, 对于学前教育均衡发展将发挥积极作用, 应予充分肯定。”领导的肯定极大地鼓舞了我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让更多的孩子享受高质量学前教育”, 我们责无旁贷。

朱兆林:生命因学生而精彩

名师朱兆林曾撰写过一本散文集《雾外江山》 (已出版) , 从书名揣测, 她定是个“胸中有丘壑”的非凡女子。今天, 她走过溢满花香的道路, 一个个响亮的荣誉称号点缀在她的人生中:语文特级教师、国家级学科带头人、全国模范教师、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师德标兵、全国十杰中青年教师、党的十六大代表……她的双手接过太多的鲜花, 留下了馥郁和芬芳;她看到了太多的艳羡的目光, 得到了宽广的视野;她听到了太多的赞美, 回荡着梦想与激情。而她的心, 不改当初那个年轻女孩的倔强、认真和朝气蓬勃, 每时每刻都在为讲台下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目光而跳动。她笑言自己当副校长是“不称职”的, 因为她太爱教学, 太离不开学生, 但没有人不这样认为, 她抓德育工作是最适合的, 正因德育的根是扎在学生之中的。朱老师讲话很打动人, 即使是平常的话语她也能讲得生动, 这次作为40多岁的党员教师代表接受我们的采访, 讲到党的培养、教育和党的教育事业, 她的语言更加富有感染力。

小时候, 我在故事中、电影里了解了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后来随着学习的深入, 便越发坚定了我的信仰和追求。1985年我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并始终积极努力, 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我是一名教师, 我忠诚并挚爱党的教育事业。我登上的是神圣的讲台, 我面对的是纯真可爱的学生。我给自己写了10个字:敬业、深钻、苦干、精通、出色。学生好比一条船, 如果我称职, 我该做领航员, 引导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 在人生的海洋里扬帆起航。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我要教会学生执著理想, 百折不挠, 刚正不阿, 善良坦荡, 真诚为人, 乐观豁达, 积极向上。每讲至此, 情到深处, 声情并茂,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使学生在激动、感动之中知道上进, 懂得生活, 学会做人。

做班主任, 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我告诉学生, 我是党员, 我给学生讲党的历史, 讲党的伟大, 讲我对党的热爱, 因而带动很多学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在工作中, 我追求特色与实效, 我教育学生在融入集体的同时, 体现自己的个性与风格, 借助先进典型的树立与弘扬, 利用特殊生的转变与成长, 促使一个健康向上的班集体不断走向成熟。在繁忙的学习中, 我带学生走向社会, 帮助残疾人, 让学生在拥有爱心的同时学会奉献于他人;带学生到人才市场去调查, 让学生明白自己所面临的是何等激烈的竞争。

工作二十几年来, 我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 有好几次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以致心理失去平衡, 有过许多的迷惘与困惑, 但理想不倒, 信仰永存。我以为入党没有时间的界限, 只有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 当一些人发生理想危机与信仰迷惑的时候, 我仍坚定地执著于我的信仰与追求。每天晚上, 稍做休息便开始了备课、查资料, 一干就到深夜, 二十多年我就是这么过来的。我以为, 当今的语文高考从某个角度说是语文教师的知识面与能力的竞争, 所以我不敢因自己丝毫的懈怠而造成学生终身的遗憾, 而且我总想, 我的每一个夜晚的努力, 转天将会有100多个学生受益。此时更真切地感受到,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不是一句口号, 而是我上进的内驱力与脚下稳健的步伐。每次考试前, 我都提醒学生记住我家的电话号码, 告诉学生:“你拉晚儿念书, 我也在备课, 不必顾及时间, 有问题随时可以抄起电话。”开始, 半夜的电话铃声让我爱人心惊肉跳, 以为家中父母有什么事, 有时学生或家长一聊就是1个小时。慢慢地, 我发现电话中谈的不只是学习上的问题, 而多了些在学校无法谈或不好意思谈的心事, 我们彼此敞开心扉, 转天碰到了, 就像没事人一样, 但就在会心一笑之间, 形成了心照不宣的默契, 我和学生及家长成了知心的朋友。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 说理想, 谈敬业, 讲奉献, 最直接的表现便是上好每一堂课。很多高中生不喜欢语文课, 这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所以我要使出浑身解数, 想方设法让所有的学生都喜欢我这个人, 爱听我的课, 并且有所收获。同时, 引导他们以文学为业余爱好, 广泛阅读, 开阔眼界, 提高能力。为配合唐诗宋词的教学, 我安排几个学生“打擂台”, 既树立了语文课的典型, 又掀起了学诗词的热潮;讲现代诗歌, 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写诗, 后来学生经常借诗歌抒发感情。我在课堂上给学生讲一代伟人周恩来, 讲风华绝代钱锺书, 讲具有历史高度的居里夫人……当学生羡慕并好奇地问:“老师, 您怎么知道那么多?”我说:“读书, 书中有精彩的世界。”班上又掀起了读书的热潮。

我教学成功的秘诀是:启发引导, 培养能力, 让学生自奋其力, 自致其知, 使学生成为会学习、善思考、敢质疑、能创新的全面发展的学有特长的创造型人才, 上大学后表现出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不做教书匠, 要做教育家, 这是我的追求。

人们总说:一个党员一面旗。这是期待, 更是责任, 这一面面火红的大旗, 插在哪里, 便是先锋, 便是表率, 便要在哪里发光发热。我始终争取以勤奋的工作态度, 优异的教育科研成果, 严于律己、无私奉献的品行和人格, 赢得广大师生及家长的认可。教学中我坚持实施爱的教育, 奉献真情, 情暖人心。既锦上添花, 给好学生以鼓励, 又雪中送炭, 给特殊学生以帮助。我在学生中树立“人人能成才, 天天有进步”的观念, 让学生从教师的信任与鼓励中获得上进的勇气与信心。我从不掩饰对学生的赞赏与欣喜, 学生回答问题很准确, 我马上高兴地说:“太棒了!你真聪明。”再看答者那份得意, 听者那份羡慕, 下次学生会答得更好。我用劳模奖金1500元, 加上200元, 给每个学生买了一本书《在北大等你》, 既鼓励学生, 勇于树立目标, 又使他们各取所需, 汲取成功者的经验。有一年元旦前夕, 我做了一次大手术, 术后医生要我必须卧床3个月, 但术后20天, 我就重返讲台, 此后的3个月中, 我克服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手术期间, 元旦将近, 为鼓励学生, 我让爱人买了110张贺卡, 手术后不能低头, 我就倚在墙上给110个学生每人写一张贺卡, 写上我记在心中的每个人的优点和我衷心的希望, 其中给一个学生写道:“有你这么优秀的学生, 我无法不努力工作。”令学生和家长激动不已。

上一篇:鹤山市沙坪实验中学下一篇:有奶奶陪伴的日子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