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与团队精神

2024-04-27

心态与团队精神(精选8篇)

篇1:心态与团队精神

精神与心态

——《方法总比问题多》读后感

每天为琐事所累,为世俗所困,很少能有机会静下心来读一本书。所以,非常感谢工会组织开展的这次读书活动,给了我们一个良好的学习机会和提高的空间,让我们在忙碌之余可以去感悟工作、体会人生。从小我就喜欢看书,我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书。上学时我读书,为的是求知和成才;工作后我读书,为的是掌握技能和提高效率。这次公司组织的“读书励志,岗位成才”主题读书活动,给我最大的收获的却是思考,就是人的一生应该以怎样的精神与心态来面对遇到的问题?

我所读的书是吴甘霖先生著的《方法总比问题多》,这本书的架构比较简单,语言通俗易懂,一个个小故事穿插构成的章节言简意赅,平凡的文字中蕴含着大道理。作者是享誉海内外的方法学家、国际职业培训师,在本书中,他一步步教我们怎样克服对于问题的恐惧,在遇到问题时怎样运用一些思维技巧,比如找准“标靶”、类比思考、巧妙转移问题等,不仅从心理上藐视问题,以方法克敌制胜,而且还能最终将问题和挑战转变为机遇。这些不但对于工作,而且对于任何遭遇挑战,寻找人生发展突破的情况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在本书的第一章“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中,作者通过一个个案例让我们明白了方法和借口孰

重孰轻,明白了解决问题最根本的要求其实是你有解决问题的精神。第二章“心理制胜:战胜对问题的畏惧”中,作者从多个角度阐述了面对问题的思考角度是什么,也就是说解决问题应该具备怎样的心态。第三章“方法为王:让问题迎刃而解”中,详细罗列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技巧,其实当我们具备了面对问题时正确的精神与心态,问题得到解决是顺理成章的事了。第四章讲的是“把问题变成机会”,教育我们怎样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找到提高自己的机会,除了事情本身的处理,更多的还是自己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

其实,本书所讲的道理我们都很明白,甚至可以说很多方面打小老师就教过。但读完之后,掩卷反思,却别有一番感悟,本书更多的是在表述一种精神和一种心态。

方法总比问题多,是一种精神,就是敢于直面问题和困境,不屈不挠永远向上的精神。人的一生总会面临许多问题,上学、找工作、成家立业、生老病死,……每时每刻,这些或大或小的问题,总会困扰我们每一个人。面对这些问题,有人夸大其辞,怨天尤人;有人乐观向上,积极应对。人一生下来就注定要同困难打交道,也注定要不断地解决问题,或是困难吞没懦夫,或是强者征服困难。一个人如果不想虚度此生,活得充实、活得有意义,面对困难就需要勇敢理智,主动解决。方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我们不屈不挠永远向上,解决问题达到成功便更大程度地掌握在我们手中。然而,在争取成功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征服困难,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尝试,不断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体会到很多东西,学习到很多经验,观察到很多世界,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真真切切地体验到一种精神。我们每天的工作都是处理具体的事情,有点会很棘手,有的会很顺利。我不惧怕问题,越是棘手的事情,越能考验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越能促进我提高和进步。我想要的就是这种精神,相信靠自己双手能撑起一片天的精神。

方法总比问题多,是一种心态,就是为了目的付出百分百努力的心态,也是一种谦恭的心态,平和的心态,舍得下放得开的心态。在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需要我们抛开顾虑、放下姿态、静下心来去思考问题的本身,就像是不要主动去解决问题,而是靠思考和分析让问题自己解决。本书罗列了十余种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虽然我们遇到的问题是千变万化的,但只要抱着这种淡定的心态来面对、用书中的方法去解决,相信足以解决工作中的任何问题了。更进一步地说,我所追求的也是这样一种心态,在具体问题上投入百分百的努力,但对结果报以谦虚谨慎之心,对获得报以感恩,对失去报以豁达。因为付出与回报并非对等,问题的解决并非都是完美。我们常说,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但真的面对机会,人和人是不会绝对平等的。年龄不同,学历不同,能力不同,甚至性格不同,相貌不同,身高不同,都会多多少少产生影响。今天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更新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只是理想,远非现实。更多的时候,不是你选择机会,而是机会选择你我。反观自己,参加工作五年多来,虽然力求尽善尽美完成本职工作,保持一颗从容、淡定的心态,现在静下心来想想,工作中肯定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有很多东西需要自己去学习去努力,始终萦绕在心头的是感谢领导和同事们一直以来的关心和厚爱。

《方法总比问题多》带给我的思考归结为精神和心态,也让我想起之前公司培训时的一句话“高调做事,低调做人”。之所以方法会比问题多,是因为我们高调做事;之所以方法会比问题多,是因为我们低调做人。

面对问题时,做事要高调,需要保持向上的激情。我们需要激情,需要开拓,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兢兢业业,开拓创新,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在平凡的工作中燃烧激情。面对问题时,做事要高调,需要有自信。信心对于做事成功者具有重要意义,成功的欲望是创造和拥有财富的源泉。人一旦有了这种欲望,并经由自我暗示和潜意识的激发后形成一种自信心,这种信心就会转化成一种“积极的感情”,它能帮助人们释放出无穷的热情、智慧和精力,进而帮助人们获得财富与事业上的巨大成就。面对问题时,做事要高调,需要不找借口。不让借口“吃掉”自己的希望,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为自己寻找借口,只有尽职尽责,勇往直前,不找借口,才能实现理想,创造辉煌人生。面对问题时,做事要高调,需要用心做事,尽职尽责。工作中没有小事,只有细节,注重细节,将工作做细,就能点石成金,滴水成河。

面对问题时,做人要低调,需要姿态上的低调。修身养性,即是姿态低调的表现,这对一个人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面对问题时,做人要低调,需要心态上的低调。当取得成绩时,做人不恃才傲物,要感谢他人、与人分享、为人谦卑;当遇到困难时,做人要不耻下问,要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借鉴别人的经验来解决问题。面对问题时,做人要低调,需要行为上的低调。每个人日常的行为举止既显示了他的素质,也反映出其能力,眼高手低的教训比比皆是,不能让自己的行为给事情的解决带来负面影响。面对问题时,做人要低调,需要言辞上的低调。同样的话语,不同的语气阐述效果会不同,同样的解决方案,不同的沟通方式结果也会有差异。

在%%,我的主要工作是病历审核,面对的问题主要是病历本身和与医院的沟通。审核病历扣费是与医院的利益相冲突的,矛盾也难免,这就需要我们在处理矛盾和问题的时候注重方法。一方面,严格按照三个目录和医保政策审核病历,对明确的违规费用向医院进行说明;另一方面,在处理医院的反馈时要注意方式方法,不扩大问题和激化矛盾。在公司,我会负责部门工作,面对的问题是与各部门的沟通和协调。这需要我在处理问题时多从对方和其他部门角度考虑,既维护公司整体利益,也不损害其他部门利益,既为大家服务,也为公司服务。这与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要求也是相符的。

光阴似箭,转眼之间,已近而立。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需要这种精神,向上的精神,高调做事的精神,我们更需要这种心态,向下的心态,低调做人的心态。哪怕做一件小事,我们也要时刻牢记方法总比问题多,从大处着想,从长远着眼,抛开那些小小的恩怨,小小的得失,用向上的精神支撑信念,用向下的心态感悟生活,珍惜时间,抓紧赶路,把自己本职工作做得更好,相信总会有属于你自己的收获。

篇2:心态与团队精神

本人参加了建立高效护理团队与情境领导培训班的学习,通过认真紧张的学习,收益颇多,感受和体会深刻,具体感受汇报如下:

一、理解团队,带领团队

如果一根手指可以完成整个手的日常工作,那么我们只需要一根手指,而不需要双手。什么是团队?在培训中讲到,团队的六大要素是:共同目标,核心领导,周密计划,分工协作,过程控制,经验分享。

作为一名领导者,在团队中需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带领自己的团队完成上级领导下达的各项任务,只有把团队建设好,理解了团队,才能带领好团队,积极准备的人,就是准备成功的人。作为领导者,需要积极准备利用好“团队的力量”,才会创造出高度的凝聚力,取得比个人单独工作更加出色的结果,所以加强团队建设是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加强沟通,高效协调

沟通最大的障碍是人和人不在一个频道上,俗语说“鸡同鸭讲”。事实上,每一个领导都希望自己团队中的成员忠诚,能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共同的目标不懈努力。但是,现实往往不是那么尽善尽美,你可能看对方顺眼的时候,对方看你才顺眼。

在以往的工作中,团队中确实因为缺少沟通而发生误会、猜忌,制度不改变人,只有内疚才能改变,一个人的改变一定是内心产生内疚的结果。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脏东西掉进锅里了,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于是便把它吃了,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训斥了这位煮粥的同学,后来经过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

我们要善于沟通,找到团队中出现的问题,不能看到什么就是什么,要找到团队成员犯错误的原因,在工作中加强同事间的了解,减少误会和误解,彼此尊重,相互信任,做事情就会事半功倍。

三、博览群书,终身不辍

子曰:君子之威,不在胜人,而先在修己,修己而后安人。领导者需要破书万卷,储蓄渊博知识,不但要有深度,还要有广度,原来单纯的学校学习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了,为了避免被时代淘汰,领导者必须博览群书,终身不辍。

作为领导干部,如果自己什么都不懂,在工作中就会出现茫无头绪,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条理,带领团队也会出现拖沓散漫,不能高效率的完成任务。

四、奖罚分明,客观公正

高绩效的团队,必须有激励机制,作到奖罚分明。精神状态决定主观理念,所有的公正都在群众的眼睛里,如果没有公正的奖罚,团队成员之间就会存在“干与不干都一个样,还不如不干,落得清闲”这样的想法。

就像海豚表演,当海豚完成了完美的跳水动作,总是能够得到奖励的鱼苗,它也会为了奖励而认真的做好每一个动作。团队中更是如此,同等事件中有奖必有罚,采取不同的激励方法,可以促进大家奋发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五、角色互补,互帮互助

搞好一个单位要一个团队,搞垮一个单位只需一个人。高绩效团队,犹如大雁飞行一样,领导人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团队成员的角色同样重要,角色互补,学会理解和帮助,共同完成共同的目标。按照各自的分工紧密配合,共同完成上级领导下达的考核目标,相互尊重,相互补台不拆台,组织和带领好团队,不能形成一手遮天、狂妄自大的角色。

通过此次紧张的培训,使我学到了许多实用的理论知识,学而不用等于白学,学而致用才是本次学习的目的。我要将所学知识用到实际工作中,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原因,勇于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加强高效团队建设,提高本人及团队成员的素质,为医院的美好未来作出自己的贡献。

消化内科

篇3:环境与心态

记得来到南街小学的第一节公开课, 是我工作以来第一次用电脑上课, 说实话我不会用电脑, 当时紧张得我两只手都不知应该放在何处。 于是, 我就利用假期, 去了因特电脑学校参加了培训班, 学习电脑基本知识。 平时, 在网络里看别人空间里有关课件制作方面的文章。 长期坚持, 我学会了制作课件, 现在也可以帮助同事们做课件。

面对课改, 我很彷徨, 不知从何下手。 于是, 我就借助网络这个现代化平台, 多次进入一些有课改成效的教育网站, 看看他们的教学模式。 到各个省市县的“教研快讯”中, 欣赏他们的最新教学动态, 并有效地把新动向、新理念应用在自己的教学中。 我想, 不论课改怎么搞, 教学都不能偏离基础知识, 教育都不能偏离以德育人。 就这样, 在2015年的“课改能手”评选中, 我也上了学校的“光荣榜”。 我把学来的课改理论和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 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 在上学期学校举行的“导读课”中, 获得了特等奖。 这一切进步, 既有自己的内在因素, 更离不开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同事们的真心帮助, 更离不开我们这个团结向上的集体。 因为在这里, 没有歧视, 没有嫉妒, 有的是大家热情的帮助和宽慰。

目前的教育改革, 给我带来的压力也不小。 我时常在想, 我是否还能胜任新时代的教育工作。 面对这份压力, 首先我觉得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作为教师, 谁不愿意当第一呀? 想一想, 凡事有个第一, 就有一个倒数第一。 没有倒数第一, 哪来的第一呀? 所以, 工作, 尽力就行, 不必计较太多。 记得我们上学期一起上“导读课”的时候, 刚开始大家都在说:“这个课到底怎么上呀? ”可是, 当老师们把自己的课堂一个个展示出来的时候, 却一个赛过一个, 大家都惊讶地在喊:“才女, 简直都是些才女。 ”

万事开头难, 课改也一样。 我觉得, 在教学中我们遇到不懂的知识, 就得赶快跟着学, 一起讨论, 失败了, 我们可以重新再来。 在生活上, 我们有困难了, 就说出来, 大家一起解决。 因为我们是一个团结的集体, 一个快乐的大家庭。 在回忆过去时, 我们不是最好的, 却是最努力的。 所以, 对待每一个人, 我们应该真诚一点, 包容一点;对待工作, 我们应该勤快一点, 认真一点;对待生活, 我们应该积极一点, 开心一点: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一切, 你就会发现, 自己会变得更豁达、更开朗。

我认为, 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有一份感恩的心。 我感激父母辛辛苦苦养育了我20年, 并把我培养成才;感激丈夫那一句句刻骨铭心的叮咛:照顾好自己, 把自己分内的事情做好;更感激同事们的信任和一次次的帮助。 感激每一位关心我的人, 也要珍惜自己苦读了十几年书得到的这份来之不易的事业。所以, 在教育这条道路上, 我只想靠自己的一把苦力, 不求有多少回报, 只求一份安心。 我觉得, 人活着, 不在于你计较了多少, 而在于你做了多少。 人生就像昙花一现, 又像烟花一闪, 来生只是一场美好的梦, 与其留下更多遗憾离去, 还不如在我们的有生之年留下光辉的一页。

在平时教学中, 我觉得老师最应该做到的一点, 就是对学生有一颗爱心。 23年的工作实践, 使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感悟, 特别是作为一名班主任, 既要有严师的风范, 又要有慈母的情怀。 人生最大的不幸莫过于失去母爱的痛苦。2015年的正月十五, 当我们沉浸在合家团聚的欢庆时刻, 而我班年幼的张成同学却承受着失去母亲的悲痛, 我心里在痛恨这位年轻的母亲自私冷酷、不负责任之余, 更多的时候是对他充满忧虑与同情。 我该用什么方式抚慰这颗受伤的心呢? 开学那天, 他一如既往地来到学校, 当真正面对他时, 我觉得一切言语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沉默了好久, 我说:“到老师跟前来好吗? ”我牵着他的手, 望着他那无助的眼神, 那颗幼小的心灵现在也许还无法丈量生与死的距离。 我轻轻地告诉他, 你知道吗? 放假这些天, 我们都很想你, 同学们有很多知心话想对你说, 你一定要坚强, 你是男子汉。 几句简单的话, 使他顿时泪如雨下。他哭着说:“会的, 老师, 同学们, 我一定会坚强! ”在以后的日子里, 学习上, 我们时时关心他, 生活中, 我们处处照顾他。 我惊喜地发现:久违的阳光又一次回到他的脸上。

总之, 课改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 课改之路任重道远, 我们只有保持持续、高涨的热情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才能走稳走好。 我想, 只要我们心态好, 团结起来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 老师们之间多合作, 多交流, 多反馈, 就能集众人智慧于一体, 使我们的教学方式达到个性和共性的最佳统一。课改之路虽辛苦, 但我相信, 只要坚持不懈地学习和努力地工作, 我们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就一定会取得新的进步。

篇4:阳光心态与精神健康

心理疾病,相当一部分是由心态造成。有人说:积极乐观的人像太阳,走到哪里哪里亮;消极悲观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这就是心态的影响力。

心态的影响力

心态影响生命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亚历克西斯·卡锐尔博士说:“不知道抗拒忧虑的人都会短命而死。”约瑟夫·蒙塔格博士在《神经性胃病》这本书中说:“胃溃疡的产生,不是因为你吃了什么而导致的,而是因为你忧愁些什么。”医学已经解决了由细菌所引起的疾病,但医学界至今仍然无法完全治愈精神性疾病。而如今精神疾病发展速度快得惊人。据卫生部报告,目前我国每年有25万人自杀身亡。自杀是我国第五位重要的死亡原因,是15~34岁人群的首要死亡原因。自杀的主要原因是精神抑郁症。

心态影响行为能力

有一位心理学家做过心态影响行为能力的实验。在一间黑暗的屋子里,他引导七个人穿过一座小木桥。然后,他打开屋内的一盏灯。在昏暗的灯光下,这些人看到小木桥下面是一个大水池,水池里有几条大鳄鱼。心理学家问:“现在,谁愿意再次穿过这座小木桥?”没有人回答。过了很久,有三个胆大的站了出来。第一个小心翼翼地走了过去,速度比第一次慢了许多。第二个颤巍巍地踏上小木桥,走到一半,便趴在小桥上爬了过去。第三个刚走几步,就趴在小桥上,再也不敢往前移动。这时心理学家又打开屋内的另外九盏灯,灯光把屋里照得如同白天。他们看见小桥下方装有一张安全网,由于网线的颜色很淡,刚才他们都没有看见。心理学家又问:“现在。谁愿意走过这座小木桥?”这次有五个人站了出来。心理学家问另外两个人说:“你们为何不愿意呢?”这两个异口同声地问:“这张安全网牢固吗?”这个试验揭示了心态影响行为能力的心理学原理。失败的原因不是能力低下,而是信心不足。

心态决定命运

哲学家周国平写过一则寓言:有一个少妇去投河自尽,被摆渡的老人救起。老人问她:“你年纪轻轻,为何寻短见?”少妇哭着说:“我结婚两年,丈夫就抛弃了我,接着孩子又病死了。我活着还有什么乐趣?”老人又问:“两年前你是怎么过的?”少妇说:“那时候,我自由自在,无忧无虑。”老人又问:“那时候,你有丈夫和孩子吗?”少妇回答说:“没有。”老人说:“你不过是被命运送回了两年前,现在你又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啦。”少妇听了老人的话,心里顿时醒悟。

人的心态是随时随地可以转化的。一个人心里想的是快乐的事情,他就会变得快乐;心里想的是伤心的事情,心情就会变得灰暗。人生的快乐或悲伤,有相当一部分是由自己的心态造成的。

心态影响人生

现在,我们面临着一个同样的问题:我们的物质生活在不断提高,但幸福感却在下降;我们的财富在不断增加,但快乐却在减少;我们交流的渠道越来越多,但是深入的交流却越来越少;我们认识的人越来越多,但真诚的朋友却越来越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究其原因是心态出了问题。因为当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如果精神需要得不到满足,人们就会郁闷和烦恼。烦恼的原因道不尽,说不完,但多数人的烦恼主要来自这几个方面:

人生目的错位

人生的目的到底是什么?面对这个千古难题。有的人有答案,有的人没有答案。许多人的人生目的不是为了享受生命,而是为了获取“名利”,并且同周围的人进行攀比,容不得别人比自己更好。但是,客观上总有不如他人的地方,因此产生了无穷无尽的烦恼,被迫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摩擦与竞争中去了。由于人生目的错位,许多人对衣食住行缺乏兴趣,甚至对吃喝玩乐都提不起精神,比如,把不得不参加的高档饭局定义成“应酬”。

欲壑难填

物质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是无限的,有限的资源不能满足无限的欲望,因此就产生了郁闷和不安了。不满足可以使人进步,但知足可以常乐,可以使人获得幸福感。如果一个人永远不知足,他就无法获得幸福感。

寓言故事“农夫的悲剧”,很好地揭示了欲壑难填的心态。有一个农夫,每天早出晚归耕种一小片贫瘠的土地,但收成很少。一位天使可怜农夫的生活状况,就对农夫说:“你可以在这片土地上跑一圈,不管有多大圈,圈内的土地都归你所有。”于是,农夫兴奋地往前跑,一直不停地跑。跑累了,想停下来休息,然而想起家人需要更大的土地来耕作、赚钱,又继续往前跑;跑到上气不接下气的时候,农夫又想起将来年纪大了,需要很多钱,要趁年轻的时候多积累些财富,又打起精神继续往前跑;最后,农夫体力不支,躺倒在地上,再也没有起来。

也许有人会笑农夫愚蠢到了极点,但聪明的现代人是否就摆脱了欲望的控制呢?

竞争压力

西方的竞争文化,在中国大地上促进了GDP的提高,却导致了我们幸福感的下降,等于牺牲了心灵幸福而换取身外之物。竞争等于给自己加压。人是弹簧,有压力就会反弹,压力越大反弹越强,但是压力过大则会压垮。因此,适度竞争可以产生活力,但是过度竞争会让人身心疲惫。

人类社会引入了许多动物法则,弱肉强食,末位淘汰。动物为了保护自己而拼命地奔跑,把跑得最慢的留给天敌。把动物法则引入人类社会,用在人的身上,人心就开始发生蜕变,大家都在拼命地扩大市场份额,在蛋糕不变的情况下,就要去抢别人的饭碗。按照强者的逻辑,叫做“优胜劣汰。”

人们在向动物学习竞争法则的同时,却不断地在泯灭人性法则。竞争已经渗透到人的骨髓中,让人烦恼,让人心态变差。畸形的竞争破坏了和谐文化,更主要的是破坏了人的思维模式,因为别人进步,难免会让自己落后而遭到淘汰。结果内外都是竞争对手,在人群中相互戒备,在团队中勾心斗角,师傅带徒弟也会留一手以防不测,终日惶恐不安。竞争是残酷的,而人生的目的是快乐和幸福。因此,我们就要学会在矛盾的夹缝中求生存。

总之,烦恼是心病,心病还得心药医。当心态出了问题,就要调整心态,选择积极的阳光心态。

用阳光心态寻求快乐人生

天堂、地狱随你挑。我们要选择阳光心态,造就天堂,寻求快乐人生。用阳光心态来享受生活的每一天。

送人温暖

一个小男孩收到了他爷爷送给他的一只小乌龟,小男孩想逗乌龟玩,但乌龟把头缩进壳里,小男孩用木棍捅它,小乌龟的头缩得更紧了。爷爷看到之后,对小男孩说:“不要用这种办法,来。我教你一个更好的办法。”爷爷和小男孩把

乌龟带进屋里,放在暖和的壁炉旁边,几分钟之后,乌龟便伸出头和脚,开始爬动起来。

其实,人也像乌龟一样,不要用强硬的手段逼迫他,只要给予善意、亲切和热情,让他觉得温暖,他一定会做出你想要他做的事情。”

学会宽容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适度的宽容,有益于改善人际关系和身心健康。宽容是以德报怨。

一个年轻人突然收到恋人的结婚请柬,心里非常愤怒,想送一份礼物来报复她。他怒气冲冲地来到礼品店,选择一只水晶乌龟。礼品店老板看到他神色不对,便试探地问:“先生,你想把这个礼品送给谁呢?”年轻人忧伤地说:“送给我的新娘,我们明天就要结婚了。”店老板感到奇怪,于是对年轻人说:“先生,这件礼品要好好包装一下,才会给你的新娘带来更大的惊喜。可是今天这里没有包装盒了,请你明天早晨再来取好吗?我一定会利用晚上时间为你赶制一个漂亮的礼品盒。…‘谢谢你。”年轻人说完转身走了。第二天早晨,年轻人取走了礼品盒。匆匆来到结婚礼堂,快步走到新娘面前,双手将礼品盒送给新娘。转身迅速跑回自己的家中,等待新娘愤怒与责怪的电话。在等待中,他泪流满面,有些后悔自己不该这样做。

傍晚,婚礼刚刚结束的新娘便给他打来电话说:“谢谢你,谢谢你送我这么好的礼物,谢谢你原谅我…--”新娘高兴而感激地说着,年轻人万分疑惑,他什么也没说,便挂断了电话。匆匆跑到礼品店,看到那只水晶乌龟还在,而一对水晶鸳鸯不见了,他明白了一切。店老板对年轻人微微一笑,年轻人流露出感激之情,深情地对店老板说:“谢谢你,谢谢你,你让我找回了自尊和自信。”

宽容是一种修养,宽容是一种风度,宽容是奉献与给予,宽容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学会弯曲

孟买佛学院是印度最著名的佛学院之一。孟买佛学院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在正门一侧,又开了一个小门,这个小门只有1.5米高、40厘米宽。孟买佛学院给学生上的第一课,就是要进出这个小门。老师告诉他的学生说,佛家的哲学就在这道小门里。进出这道小门的学生都元一例外地承认,正是这个细节使他们顿悟。

在人生旅程中,许多成功之门都需要弯腰侧身才能通过。当压力太大的时候,学会弯曲是聪明的选择,俗话说:“大丈夫能伸能屈。”

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的真正涵义来自佛教禅宗,禅宗十分强调现实,也就是“当下”。曾经有一位禅师问慧海,什么是“活在当下”?慧海说:“饥来吃饭,困来睡觉。”就是说“该吃饭就是吃饭,该睡觉就是睡觉。”

活在当下,就要对自己的现状感到满意。天地之大,你只需要一张床;山珍海味很多,你只有一个肚子;椅子无数,你只有一个屁股。如果心情不好,再好的东西也吃不下去,再好的床也睡不着觉,再好的位置也坐不稳。

如果你不会活在当下,就会失去当下。昨天已经成为历史。明天还不能确定,我们拥有的只有今天。

拥有平常心

幸福来自平常心。拥有一颗平常心,就可以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发现乐趣;刻意追求,反而找不到人生真谛。

美国教育家杜朗曾经叙述过他是如何寻找幸福的。他先从知识里找幸福,得到的只是幻灭;他从旅行里找幸福,得到的只是疲倦;他从财富里找幸福,得到的只是争斗与忧愁;他从写作中找幸福,得到只是劳累。直到有一天,他在火车站看到一辆小汽车里坐着一位年轻妇女,怀里抱着一个熟睡的婴儿。一位中年男子从火车上下来,走到汽车旁边,他吻了一下妻子,又轻轻地吻了婴儿,然后一家人开车离去。这时候,杜朗才真正发现什么是幸福。他高兴地松了一口气,从此懂得: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带有某种幸福。

篇5:团队和心态

团队建设是一个伟大的创造,它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基础,是一个平台,也是构建公司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一、合作弥补能力不足:

每个人的能力都有一定限度,善于与人合作的人,能够弥补自己能力的不足,达到自己原本达不到的目的。自己力量有限,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存在的问题,但是只要有心与人合作,善假于物,那就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而且能互惠互利,让合作的双方都能从中受益。“每年的秋季,大雁由北向南以V字形状长途迁行,雁在飞行时,V字形的形状基本不变,但头雁却是经常替换的。头雁对雁群的飞行起着很大的作用。因为头雁在前面开路,它的身体和展开的羽翼在冲破阻力时,能使它左右两边形成真空。其它的雁在左右两边的真空区域飞行,就等于乘坐一辆已经开动的列车,自己无需再费太大的力气克服阻力。这样,成群的雁以V字形飞行,就比一只雁单独飞行要省力,也就能飞的更远”。人们只要相互合作,也会产生类似的效果。只要你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做好准备,只要你能包容他人,你就有可能在与他人的协作中实现仅凭自己的力量无法实现的理想。

有一句名言:“帮助别人往上爬的人,会爬的更高。”如果你帮助另一个孩子上了果树,你因此也就得到了你想尝的果实,而且你越是善于帮助别人,你能尝到的果实就越多。

二、携手才能做出更大的蛋糕:

过去农村闭塞,获得财富极端困难,一生中把一桌一椅一盆一罐都看的很重要。所以那时农村分家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兄弟妯娌间为了一张桌子、一个凳子,便会恶语相向,乃至大打出手。这是一种典型的分财哲学。后来人们走出来了,兄弟姊妹都往城里跑,财富越来越多。回过头来,发现各自留在家里的亲眷根本犯不着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生气,相反,嫂子在家帮助带种一下属于弟弟的地,父母在家里帮助照看一下小孙子小外甥,相互帮助,尽量解除出门在外人的后顾之忧,反过来,出门在外的人也会感谢老家亲戚的互相体谅和帮助。一种新的哲学也就诞生了,这种哲学就是,你好,我也好,协作起来更好。

遗憾的是,有些人认为自己拥有的资源不愿意与人分享,反过来,又想利用别人的资源,又不好意思张口,这样的心态是一种大的障碍,绝对不利于个人的成就与发展。与人携手,把蛋糕做得更大一些。这样的话,你还发愁没得吃吗?

三、合作能增强企业的生存力:

同样一批人仅仅是因为领导者不在了,就变的面目全非,这肯定不是一个健康的局面。因此只有能跟同伴合作,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取长补短、发挥特长,使一个企业在竞争中增强生存力,才能飞的更高、更远,而且更快。

四、团队建设需要集思广益:

所谓集思广益,就是指放开胸襟,接纳一切稀奇古怪的想法,同时也贡献自己的浅见。但如果你懂得让自己的想象力与他人的想象力结合,就定然会产生更大的成就。我们每个人的“心智”都是一个独立的“能量体”,而我们的潜意识则是一种磁体,当你去行动时,你的磁力就产生了。但如果你一个人的心灵力量,与更多的磁力”相同的人结合再一起,就可以形成一个强大的“磁力场”,而这个磁力场的力量将会是无与伦比的。

在生活中,大家也许会有这样的体会:假如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两人交换的结果每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假如你有一个设想,同理,当独自研究一个问题时,可能思考10 次,而这10次思考几乎都是沿着同一思维模式进行。如果拿到集体中去研究,从他们的发言中,也许一次就完成了自己一个人需要10次才能完成的思考,并且他人的想法还会使自己产生新的联想。一加一大于二是个富有哲理的不等式,它表明集体的力量并不是单个人累加之和。要善于激发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而不是随意扼杀它们。这种集思广益的思维方法在当代社会已被普遍应用,它能填补个人头脑中的知识空隙,通过互相激励、互相诱发,产生连锁反应,扩大和增多创造性设想。一些欧美财团采用集体思考法提出的思考方案数量,比同样的单人提出的方案多70%。集思广益的观念源自一种自然现象,全体大于部分的总和。有些不同的植物生长在一起,根部会相互缠绕,土质因而改善,植物也比单独生长时更加茂盛。两快木头所能承受的力量大于个别承受力的总和,这说明一加一等于三,甚至更多。

五、不团结导致失败:

我们生存在一个努力合作的时代中,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是在某种合作的形式下经营。我们只要浏览一下当天报纸上的新闻,必会看到这样一个报道:在同一管理机构下合并的工商业,创造了无比的力量。今天是一群银行合作,明天又是一群铁路公司合作,过几天又是几家钢铁公司联合起来,这一切的联合行动,其目的全是为了运用高度的团结及合作,发展出无比的力量。

曾经有这样一个实验,想测试以下在一个于世隔绝的地方,有足够的食物、水以及其它维持生命的一切物质,但没有人,也没有任何与外界沟通信息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单独一个受试者最多可以坚持多少天。一开始报名参试者有很多,可没过多久,人们便纷纷告退了,坚持时间最长的一位也未能超过20天。在问及这些人的感受时,他们的回答是: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孤独。人需要有一种归属感,必须与他人共存。不仅如此,每一个人还属于某一个甚至多个团体,也即是属于有一定组织和联系,有着共同利益、目标的正式或非正式的群体。团队精神则是指为了实现或达到这种利益和目标,在团队中所表现出来的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合作的精神。无论对个人还是团队来说,为实现自己的利益或达到自己的目标,团队精神是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

每一种能源形式及每一种动植物的生命,若要生存,就必须团结起来。远古时代那些庞大的动物在绝种之后,遗骸塞满在大自然之中。它们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但留下了很肯定的证据,不团结就会造成灭绝的命运。

六、“窝里斗”与内耗是建设团队精神的最大障碍:

尽管人们都知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的道理,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仍会经常出现“窝里斗”的现象。有人打了一个比方,说中国是“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日本是“每个单独的日本人,看起来像是一头猪,可是三个日本人加起来就是一条龙”;英国人是,“一个英国人,一个呆子,两个英国人是一场足球,三个英国人,就是一个不列颠帝国”。柏杨在《丑陋的中国人》中曾这样写道:“至于中国人的窝里斗,可是天下闻名的重要特性。每一个单独日本人,看起来都像一头猪,可是三个日本人加起来就是一条龙,日本人的团队精神使日本在商业上所向无敌,中国人做生意,就显出中国人丑陋程度,你卖50,我卖40,你卖30,我卖20。所以说,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一条龙。但是三个中国人——也就是三条龙加在一起,就成了一条虫,这些话虽不尽客观,却也事实在在道出了某些国人的劣根性。所以说,只要发生了“窝里斗”就没有团结可言,更不用说团队精神了。“内耗”浪费着每个人的能量,“窝里斗”没有赢家。

七、团结就是力量:

在军营里经常可以听到这样一首歌:《团结就是力量》。歌中唱道: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这首歌曲唱出了团结所产生的巨大力量。当我们还在为团结而呼吁时,让我们来看看蚂蚁,在动物界中及富团体精神的代表:一个蚂蚁的力量很弱小,但是它们却能将是它们体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食物从远出抬回“家“中,靠的就是团体作业,联合起来才有力量。

八、双赢的竞争才有助于团队的发展:

团队精神不会自发产生,需要人们有意识、自觉地来培养,首先就要从改变观念开始。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竞争的社会,激烈甚至残酷的竞争常常使人们联想到自然界的法则: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实际真的如此吗?竞争使人们将自己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每个人都做得比自己以前好,真正的竞争应该是双赢的,尽管在与他人比较时有高低之分,所以竞争只让大家都变成强者。竞争不是靠尔虞我诈,而是挖掘自己的潜能,相互合作,这将使你发挥出更大的能量。特别是在像我们这样的生产团队,相互依存度非常高,发扬团队的精神,就尤显重要。这是我们共同的目标,也有助于团队精神的发展。

团队合作意识是指团队和团队成员表现为协作合为一体的特点,团队成员间相互依存、同舟共济、互敬互重、彼此宽容和尊重个性的差异;彼此间形成一种信任的关系,待人真诚、遵守承诺;相互帮助和共同提高;良好的合作氛围是高绩效团队的基础,没有合作就无法取得优秀的业绩。力量和成功是相辅相成的。因此任何人只要拥有这项知识及能力和谐地联合个人思想的原则而发展出力量,就能获得成功。

心态决定命运

你的心态是你的真正主人。

世界是一面镜子:你皱眉视之,它也在皱眉看你;你笑着对它,它也笑着看你。

人与人之间没有太大区别,只有积极的心态与消极的心态这一细微区别,但正是这一点点区别决定了20年后两个人生活的巨大差异。

心态改变,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命运就跟着改变。

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并不是环境,资源、机遇等外界因素,关键在于一个人持有什么样的心态,阐明良好的心态胜过一切这一普遍适用的深刻的人生哲理。不论处于何种环境和条件下,都要保持一颗积极的心态,摆脱消极心态的束缚,以阳光的心态看待世界、人生。对待生活、工作,掌控自己的命运航向,收获事业、财富、健康、幸福和成功。

人不能选择命运,但可以选择心态;

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命运。

·有些时候合理的是训练,不合理的叫磨炼;决定命运的不是什么环境。不是什么能力,也不是什么机遇。而取决于什么样的心态。

·积极的心态孕育成功的果实。消极的心态孕育失败的萌芽。

·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心态决定命运。心态决定一切,心态决定命运。

每个人终其一生。总要遇到各种问题.烦恼、矛盾和困难,挫折和失败不可避免。面对人生的困局和障碍,不同的人会采取不同的心态,从而也就导致两种有天壤之别的人生结局:成功的人生和失败的人生。

篇6:团队管理--解说、客服心态

还记得以前每逢回家过年的心情吗?买车票或船票的时候,总是想出各种方法,无论是安排时间,还是托关系或是在窗口排长队买票,都是一等一的积极。不怕脏不怕累,甚至不怕失败从头再去,只为求得一票。真是比起办其他的事情来不知要卖力多少倍。终于,得了票上了车或船,大家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放下所有的行囊——多么的有成就感!放心了,这下自然就可以回家了。因为我们努力了那么久,目标就是让船送我们回家!„„

再看看,应聘者找工作是否也是如此呢?千辛万苦的找信息、想方法,直到排队等候面试,为了“成功”,台前幕后都表现得是那么一致的积极和用心。看他们的势头、听他们的决心,仿佛没有完不成的任务和越不过的坎!终于,某天得到了“录用通知”是否也是那么的有成就感呢!终于成功了,于是扔下“包袱”坐上了自己的位置,等着到达“目的地”。同理,他们那么努力的目的就是要找到可以“依靠”或者是可以“帮助”他们成功的企业。

你也许已经理解了我所谓的“上船心态”。确实,大多数的员工在应聘时表现得出奇优秀,甚至让身边的朋友也惊讶不已。也许他们自己也从来没有发现自己是这么的“优秀”,我们称之为求职时的过渡表现。是因为没有工作而让他们感到“明显的差距”,他们急需“一张船票”。当他们上了船之后,他们产生了一种模糊的“成功”错觉,以为“上了船”就可以或是应该松口气了;以为这样应该是可以到达目的地了,或者是已经达到了目的!是的,是的“上船心态”!他们认为已经有人在开船了,他们忘记了自己的到来,船的压力又增加了,更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你是水手,不是乘客!

当我们了解并理解了“上船心态”,其实解决起来也就并不是那么的困难。

首先,就是要求我们的企业重视新进员工的培训和引导工作。不是仅凭简单的工作技巧和企业制度讲解就算完成了新进员工的培训,我们是否可以从一个新员工的视角进行培训需求分析,然后再进行科学的课程设置和实施。尤其是针对“上船心态”的专题,一针见血的道破它,打破用“成功”对自己的“概念保护”、用“新”字对自己的“空间保留”。很多的人力资源在新人培训动员课上会说“恭喜各位,你们成功了”或者说“你们赢得了在本公司的首次胜利”这好象是一种鼓励,其实更多的是一种错误概念的建立和加固化,对“涉事未深”的新人来说是一种错误的引导。什么是成功了?哪来的首次胜利?必须告诉我们的新同事,公司给予的只是机会和仅有的支持,接下来便是他们努力的开始,是一个起点而不是结束。因为通常一个人在获得一个“胜利”之后或者是一个事情的阶段结束后,都会下意识的产生休整心理,行为表现自然也就进入了冬眠状态。

其次,就是对“起点”概念进行强化宣导,防止“冬眠状态”,同时还要着手“起点”的工作解决方案沟通制定。建议在新进员工培训课上布置一道作业,让每个新员工写出一份《试用期的工作计划》,确实帮助他们制定一份“完成起步工作的计划”。常言道“万事开头难”,一个员工的工作行为和思维上的习惯形成,在开始时的引导和塑造是很关键的时刻!

还要强调一个好方法,就是要向我们的军队学习。新进员工培训完成结业后,不是立即入企业大职场,安排到老员工队伍中间去。而是成立“新兵营”进行特殊群体统一管理,这样让他们记住自己还未全面得到认可和真正进入企业大门,仍需要自己的努力!强调的仍然是“起点”概念。这样极利于“上船心态”的化解。很多的大型企业已经在采用“新兵营”制度,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只是我们很多中小企业,因为“用人急”而赶人上岗,或者因为“成本高”而觉得麻烦。即便如此,也建议不要“得过且过”,还可以采用传帮带式的“带新”制度,也可以达到解决问题的效果。不同的则是前者集中新兵,用一对集体的新人管理;后者是解散开来进行一对少数的新人管理,即挑选主管负责对新人进行传帮带以及管理。

当然,有新就有老。那么是否老员工就没有这种“上船心态”呢?当然不是!老员工也会以为在一艘“驶向前方”的大船上,自己“随意走动”几下,只要时间一到,就能够“成功”。他们同样需要打破这种错觉的保护!那么,具体的做法是采用时间管理和目标管理相结合的方法,来呈现他们工作的过程和努力的阶段性成果以及所产生的总体效应。让大家看到“船”只所以向前移动一下,是因为有每个“水手”努力了一下,而非是自动的。同时多注意培养大家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使其明白自己应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提升员工的个人驱动力!

篇7:《团队执行力》观后感——-心态

在尚莱雅培训的“团队执行力”这堂课中,让我印象最深,也最受鼓舞的就是心态的调整。通俗来讲心态就是三个方面:为什么要做,自己能不能做,做了后果自己能否承受。在工作中,特别是来到一个新的环境,有很多东西需要去适应。那么此时就需要摆正心态,脚踏实地一步步的学习。自古大家都知道人无完人,有时候不完美才美,这样我们就有上升的空间,才能不断的自我完善。这也是建设团队的基础,把每个员工的优势发挥出来,实现最大化原则。如果不能改变环境,那么就试着改变自己的心态。

陈老师在分析员工的特色时就说道,团队中总会有三种“特色”的人存在。1.找借口,2.鸟头族,3.推责任。在工作中,我们除了要做好本职工作外,也要及时完成领导交给的临时任务。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做?因为我们是公司的一份子,和公司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工作在表面看来是在为老板做,其实就是在为我们自己,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有付出才有收获。我曾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这样一段文字:你花个6块钱买个便当吃觉得很节省,有人在路边买了一块钱的馒头吞咽后步履匆匆;你周六上课觉得很累,打个电话财政的许多朋友连续加了一个人的月的班;你八点起床看书觉得自己很勤奋,上微博发现曾经的同学八点就开始在面对繁重的工作。其实你真的还不够酷,还不够勤奋和努力。所以如果我们摆正心态就可以知道,其实我们很幸福了,我们需要的是珍惜而不是抱怨。第二种鸟头族就是所谓的嘴巴尖,眼睛红,心胸狭窄。陈老师在课中说过,合适的人才的在合适的位置,这个我理解的是个人要对自己定位清楚,就好比汽车的方向盘,找对了方向才能继续前行。也就是说自己能不能做。我想没有哪个公司不爱才,不惜才,关键是你是否有才。我记得我刚进公司的时候庄总就对我说:“我们公司只要你能力你就可以上!”有执行力的团队都知道,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论语》中讲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就是要问自己到底知道不知道,对自己正确的认识才是帮助你成长,相反就会成为你的绊脚石。(心得体会 )在团队中也是一样的,不知道没关系,只要你肯学习。没有人生来就是会走路和说话,如果觉得自己不够好,那么就努力的学习吧。第三种就是推责任,以前看《大话西游》,其中有句台词,唐僧对孙悟空唱到:黑锅我来背,送死你去。虽然只是一个调侃,但从中也影射出当下的一种现状。好事都想往身上揽,坏事都会向外推。这也是陈永亮老师说过的习惯,习惯了这样习惯了那样,但这不是理由,是借口。呼应了心态的第三点,做了后果自己能否承受。做事要有担当,这是做人的基本品德。

篇8:话说人物心态与新闻

众所周知, 传统的新闻概念集中于“事”, 这已成为我国大多数新闻专著和教材所坚持的观点。而在《心态新闻学》中, 作者讲述了另一种形式的新闻, 即以描述事件发生过程中人物的意识即心态的变化为主的新闻。按照这一观点, 人的心理活动被看作是客观存在, 具有真实性, 可以作为新闻来写, 并且举例说, 新闻的“记言”、“记事”是普遍现象, 只是前者未引起人们注意而已。

从书中得知, 作者之所以想要建立“心态新闻学”, 灵感来自于古文、心态小说和发源于美国的“新新闻主义”。在发现古文中有大量关于心态的记载, 且觉得这样的记载有助于突出主题, 表现力强后, 作者便开始留意新闻中关于心态的运用。

“新新闻主义”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 由汤姆·沃尔夫首创, 代表人物有特利萨·卡波特和诺曼·梅勒。他们主张“用小说的方法来写新闻报道”, 熔新闻与小说于一炉, 这样既可以达到现实主义的真实境界, 又可以“解救文学的危机”。这一观点, 显然偏离了传统的新闻学观点。

新新闻主义流派作品有六大特点:1.戏剧化的场景描写;2.完整的记录对话;3.细致地介绍人物;4.充分地展示观点;5.自然的内心独白;6.角色的有机拼合。看了好多运用这些手法的新闻片段, 真的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大概这也就引发作者的思考, 联想到新闻的心态取材。那么, 在中国的新闻界, 是否也应该引入这样的概念?

只要留意我们就会发现, 其实类似的文章早在“文革”就已见诸报端, 只是没人去认真归纳总结而已。仅以当时的《兵团战士报》为例, 就有许振东的《灵魂深处的革命》、红钢炮的《一事当前想什么?》、何胜妹的《在党组织考验面前》等等。这类作品, 都无意详尽地表现外部世界的具体状况和发展程式, 也不注重对人物音容笑貌的描摹和事件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关系的具体交代, 只是通过人物的心理屏幕来反映现实。

到了20世纪80年代, 更有孟晓云的《大户心态篇》、刘蔚的《汉城决战的最后40秒》、吕晓琦的《我们穷得只剩下钱了》、董立国和余良军的《马胜利一席谈》、高海浩的《一人沉浮, 千人评说》及詹国枢的《话说“不稳定感”》等如潮水般涌来。这些作品, 都获得了全国好新闻奖, 新闻界评价甚好。其共同的特点, 正如吴继善在书中所言:将报道的视角深入人心的机微, 揭示肉眼难以察觉到的“心理事实”, 所以具有一定的深度, 堪称是“向更高层次的客观迈进”的新闻样式。比报纸、刊物更为多见的是电视、广播中的访谈性报道, 常见一些记者将话筒伸向被采访对象的嘴边, 请他谈谈对某地、某件事的印象、感受和体验, 谈谈对某个人、某个问题的想法、看法和认识, 稍加整理, 便组合成一个专题报道。

人的心态是不是事实?有没有新闻价值?上述的大量实践早已回答了这些问题。其实道理不难理解, 一定的思想观念, 形成人的一定的心态, 而人的心态既是社会存在及各种社会关系的反映, 又可以外化成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由此可以说, 在以写人为主的新闻报道里, 事实的发生总是以人的心态为发端的。由于真实的人物心态最具有人情味, 最易于被受众理解并引起共鸣, 因而这类新闻作品往往会收到好的社会效果。

既然实践也已证明, 理论也能说得清楚, 就有必要多花些功夫, 好好来研究这一课题, 而不能再死抱着传统观点不放。应当看到, 在中国, 关于心态型新闻的接受程度与外国有很大差异, 某些学者认为这是由于国内外对于新闻价值判定的相异引起的, 我认为不然。归根到底, 新闻价值的判定也好, 心态型新闻存在的条件也好, 其原因都与理论上的认识有关。传统的新闻报道有一个被奉若神明的基本信条, 那就是“只报道事实, 不报道意见”。克服传播的功利性和新闻观念的狭隘性, 应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心态型新闻有三大特征:以人物心态贯穿全篇;深度体现在心灵上;不恋写故事。而心态型新闻的采访写作与传统新闻的采访写作要求几乎一致。采访的渠道都是来自焦点性的现象, 公众场合, 人际交往, 家庭生活……只是心态型新闻要注意发现新闻中的心理成分, 善于捕捉有价值的人物心态。另外, 强烈的问题意识, 相互信任的气氛, 激发受访者的谈话兴趣等等, 都与传统新闻的采访别无二致, 只是心态型新闻采访过程中更需要细心地观察受访者的神态及情绪变化, 以便写作时有更多的素材。心态型新闻是一种深层次反映人物心态以明其因的新闻, 在采写过程中, 就要具有非同一般的“向心思维”, 包括采访对象的选择, 文章主题的确立, 采访手段的运用, 采访提问的内容及具体材料的组织等, 都要围绕人物的心态来进行。抓住了这些要点, 也就抓住了心态新闻的精髓。

上一篇:会计自主实习报告下一篇:郑州大学机械设计基础第三版课后作业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