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效法律文书范文

2024-05-01

生效法律文书范文(精选10篇)

篇1:生效法律文书范文

江西省修水县人民法院

法律文书生效证明

兹有()第 号民事判决(调解)书已于 年 月 月 日发生法律效力,于届满。

年 年 月 日履行期限业务庭: 承办人:

二○ 年 月 日

日送达给双方当事人,并于

篇2:生效法律文书范文

法律文书生效证明书

本院作出的 判决(调解)书已于 年 月 日生效,有关当事人可以据此行使相应权利。

特此证明

主审人:

篇3:试析生效法律文书与房屋登记

一种意见认为:根据《办法》第十二条的规定, 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的生效法律文书取得房屋权利的, 可以由当事人单位申请。同时《办法》第八十条规定, 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的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房屋权利归属或者权利内容与房屋登记薄记载的权利状况不一致的, 房屋登记机构应当按照当事人的申请或者有关法律文书, 办理相应登记。因此, 申请人只要持生效法律文书即可办理相应等级。

另一种意见认为:《办法》第三十五条规定, 因人民法院或者仲裁委员会生效的法律文书取得房屋所有权, 人民法院协助执行通知书要求房屋登记机构予以登记的, 房屋登记机构应当予以办理。最高人民法院、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依法规范人民法院执行和国土资源部门协助执行若干问题的通知》也要求, 人民法院在办理案件时, 需要国土资源、房地产管理部门协助执行的, 国土资源、房地产管理部门应当按照人民法院的生效法律文书和协助执行通知书办理协助执行事项。从上述规定看, 对人民法院、仲裁机构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 除应具备生效法律文书外, 还应提交协助执行书。生效法律文书对双方当事人具有法律效力, 双方当事人均应自觉履行判决、裁决所设定的法律义务。《办法》第三十五条与第十二条、第八十条之间并无矛盾, 《办法》第十二条、第八十条是针对自觉履行判决义务而言, 对一方当事人不履行义务的 (如没有根据判决、裁决所确定的内容办理权属转移登记等) , 则应适用第三十五条规定, 由另一方当事人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登记机构可根据法院协助执行通知书办理。特别是涉及判决、裁决中双方互有义务的, 申请人未履行义务情况下, 仅凭申请人单方申请办理过户手续不妥。

综上, 笔者倾向于第一种意见。

一、从《办法》第十二条字面理解, 既申请人单方申请, 在该款第二项中仅要求申请人提供生效法律文书, 并未要求必须通过法院强制执行程序办理。至于第三十五条规定, 系针对人民法院直接要求登记机构执行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 不是基于申请人申请而发生的。

二、要求申请人必须经过法院强制执行程序存在障碍。对确权之诉, 一些法院认为生效法律文书已确认了当事人对房屋的所有权, 无强制执行内容, 无法出具协助执行通知书。如当事人要求法院强制执行, 还应提出责令对方当事人配合办理相关证照转移的诉讼请求, 如此将极大浪费诉讼资源。即便是给付之诉, 在申请人申请权属登记时, 也可以因为超过申请强制执行的期限而导致无法申请执行。对超过申请强制执行期限的上校法律文书, 如登记机构不予办理相关登记, 根据《物权法》第二十八条规定, 因生效法律文书导致物权设立、变更、转让或者消灭的, 自法律文书生效时发生物权效力。因登记机构不予登记, 该物权变动登记机构无法掌握, 可能造成登记机构后续的错误登记, 进而损害相关当事人合法权益, 此举显然与立法初衷不符。

篇4:生效法律文书房屋登记的有关问题

生效法律文书固然可以直接促使房屋权利发生变动,但基于房屋登记薄具有的公示公信功能,实践中生效法律文书的权利人通常会选择登记。因生效法律文书取得房屋权利,如何登记?《房屋登记办法》第12条、35条都有涉及,并提供了两种不同的登记路径:一是申请登记(权利人单方申请),二是嘱托登记(依照司法机关之嘱托予以协助执行);但现在登记机构越来越青睐于第35条(协助执行)之适用,而将第12条(单方申请)之规定逐渐遗弃。笔者以为要正确适用这两种不同的登记路径,必须厘清下列问题。

一、生效法律文书的范围

对于生效法律文书的范围,《物权法》、《房屋登记办法》已明确。

为人民法院和仲裁委员会的生效法律文书,这是文书制作主体的限定范围。生效法律文书,如简单从字面理解,一切能够发生法律效力的文件都在此列,比如检察机关、行政机关甚至是公证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作的文书。但结合房屋登记而言,这里的生效法律文书必须能够对房屋权属状况这一物权法律关系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其他民事法律关系(此类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化足以引起房屋权属状况的变动)进行终局确认,而在我国的民事纠纷解决机制中,享有终局审查判断权的是人民法院和仲裁委员会。

根据《民事诉讼法》、《仲裁法》的相关规定,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在审判、仲裁活动中制作的法律文书大致包括判决、裁定、调解书、裁决、决定等。这些法律文书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体性的,一类是程序性的。判决、调解书、裁决用来解决实体问题(对争议的民事法律关系作出审查判断,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决定、裁定主要解决程序问题(如:回避决定、准予撤诉裁定等);当然裁定也可以用来解决实体问题,尤其在执行程序中(如:拍卖成交确认裁定、抵债裁定等)。能够引起物权变动的显然是实体性法律文书,因此本文所讨论的生效法律文书的形式,主要包括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调解书和仲裁委员会的裁决。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民调解法》的出台,近年来司法实践中出现了一种新文书——“调解协议司法确认书”。根据《人民调解法》第33条和新《民事诉讼法》第194条、195条,经人民调解达成调解协议的当事人可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经确认有效的调解协议,如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对方可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新《民事诉讼法》将它作为一种新型案件(确认调解协议案件)规定在第15章第6节,实际上已经明确了“调解协议司法确认书”的法律地位,它和规定在第15章的其他特别程序的结案文书(如选民资格的判决书、宣告死亡的判决书、认定民事行为能力的判决书等)本质上并无差别:是人民法院经过一定法律程序制作的具有法律强制力的文书。因此,笔者认为“调解协议司法确认书”也属于生效法律文书,其效力等同于判决、裁定、调解书、裁决。

关于判决、裁定、调解书、裁决、调解协议司法确认书何时生效,是一个比较容易判断的问题,即使对民事诉讼法不甚了解也可从文书本身加以识别。通常尚未生效的法律文书结尾部分会有上诉权告知内容(超过上诉期未予上诉的一审判决、裁定需要出具生效证明),已生效的法律文书会有“终审”、“即发生法律效力”等字样,这里不再赘述。

二、生效法律文书的性质

根据所解决的民事争议的方式不同,生效法律文书可分为确认型、给付型和变更型。这种划分实际是来源于民事诉讼法关于诉的分类理论。根据通说,按照诉讼请求和目的不同,民事诉讼分为确认之诉、给付之诉和变更之诉(形成之诉)。确认之诉,是当事人请求确认某种法律关系存在或不存在的诉讼。给付之诉,是一方当事人请求判令对方当事人履行一定民事义务的诉讼。变更之诉(又称形成之诉),是当事人请求改变或者消灭现存的某种民事法律关系的诉讼。确认之诉,最终形成的必定是确认型法律文书(或者肯定争议民事法律关系的存在或者否定其存在);给付之诉,如原告诉求得以支持或部分支持,最终形成的是给付型法律文书,如原告诉求完全未得以支持,即法院认定给付义务并不存在,最终形成的不是给付型而是确认型法律文书;变更之诉,也存在两种可能,如予以变更,则形成的是变更型法律文书,如未予变更,实际是对现存法律关系的确认,最终形成的应该是确认型法律文书。

确认型生效法律文书,内容是对某种民事法律关系的存在与否或其存在状态的确认。房屋登记实践中,经常接触的是房产确权判决。如:法院判决“某房归某某所有”、“某某享有某房所有权”等,此类判决是对物权纠纷的确认,能够直接引起物权变动。确认判决没有给付内容,不具有执行性。法院判决“某房归某某所有”,自判决生效之时房屋权属即已明确,法律上“某某”当然成为“某房”的所有权人,判决内容已经实现,不存在执行问题。至于判决生效后,房屋仍被他人占用,或者原所有权人不予配合办理房产过户登记,是对确认之后的法律关系的侵害,权利人应当另行提起迁让、请求协助办理房屋过户登记之诉(给付之诉)。因确认型生效法律文书本身没有给付内容,不具有执行性,显然不能适用嘱托登记,只能由权利人单方申请登记。

给付型生效法律文书,内容是一方当事人应当向另一方当事人履行一定的民事义务,表现为金钱、财产的给付,为或者不为一定的行为。给付型法律文书生效后具有执行性,负有义务的当事人必须按照要求履行义务,否则法院将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强制执行。比如:房屋买卖合同纠纷,买方支付了房款,卖方不协助办理房产过户手续,买方诉至法院请求判令卖方履行合同义务,法院判决卖方在10内协助买方办理房产过户手续。这个给付判决的标的不是金钱和财物而是行为。给付判决能否实现,首先取决于义务人是否自觉履行,如不能自觉履行则可能启动司法强制执行程序。对于给付型生效法律文书,如义务人自觉履行,适用双方申请登记;如义务人不自觉履行,权利人申请强制执行后,适用的是嘱托登记。

变更型生效法律文书,内容是对现存某种民事法律关系的改变或消灭。它和确认型生效法律文书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对现存民事法律关系无争议,只是进行改变或消灭;后者是因为对民事法律关系的存在有争议而进行确认。其他方面二者特点相似:都没有给付内容,不具有执行性;变更后的法律关系收到侵害后,当另行提起给付之诉;登记模式上适用单方申请。实践中,离婚财产分割判决(调解书)、撤销合同的判决都属于变更型。

三、注意问题

综上分析,确认型和变更型生效法律文书如果有明确的房屋权属内容,可以适用单方申请的登记模式;给付型生效法律文书,如果给付义务是房产登记行为,在当事人自愿履行的情况下,实际是双方申请登记;如果义务人不愿履行,权利人可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向房屋登记机构送达相应的生效法律文书及协助执行通知,此时适用的是嘱托登记。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确认型、变更型生效法律文书必须明确房屋权属,如果仅仅是对合同关系的确认或变更(如:确认房屋买卖合同无效判决、撤销房屋买卖合同判决等),不能作为单方申请登记的依据。

2.如果生效法律文书既有确认(变更)内容,又有给付内容,是否可以单方申请登记?

以一则案例简要说明:甲乙是夫妻,无子女,有一处共有房产价值80万,乙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法院判决甲乙离婚,房产归乙所有,乙向甲支付40万。

这个案件的判决中既有变更内容:原来属于甲乙共同共有的房产变更为乙单独所有;也有给付内容:乙向甲支付40万元。有学者认为这是附条件的变更判决,乙是否取得房屋所有权取决于其是否已向甲支付了40万元,于是要求房屋登记机构必须审查乙是否完成了给付义务(提供支付的证明)。笔者不赞同这一看法。上述案件判决生效后产生了两个法律后果:一是物权变更(乙享有房屋所有权);二是债权发生(甲对乙享有40万元的债权)。这是两个不同的法律关系,自判决生效之时房屋所有权变更为乙所有,同时乙对甲负有支付40万元的义务,如果乙没有履行义务,甲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因此,笔者认为乙可凭这个判决单方申请登记,登记机构没有审查给付义务是否履行的义务。

篇5:文书生效证明书

证明书

本院关于原告与被告纠纷一案的()贺八民一初字第号民事判决书,已于年月日发生法律效力。

篇6:生效法律文书范文

湖北人本律师事务所 罗云飞律师

【关键词】最高额抵押权 一般抵押权 优先受偿权确认程序 执行中的参与分配 分配方案 异议之诉

【摘要】

很多法官和律师都认为,债权人优先受偿权的保护问题在执行法律规范中有明文规定,故其无需生效法律文书确认。

笔者认为,优先受偿权原则上须经生效法律文书确认,除非利害关系人认可。在利害关系人有异议时,生效法律文书是否已经确认优先受偿权,严重地影响着优先受偿权人和利害关系人的程序利益,甚至可能导致实体结果的不同。

【正文】

一、案情介绍

2009年,我代理甲银行向甲法院起诉某公司,要求某公司承担保证责任。法院依申请于2009年7月查封了某公司的全部房地产。2010年12月,判决书生效,某公司应当履行3100万元的保证债务。随后,案件进入执行程序。

甲法院正拟启动拍卖某公司房地产的程序,乙银行却向乙法院起诉某公司,请求返还借款本金2100万元并支付相应利息,同时请求确认其对某公司的房地产享有优先受偿权。原来,早在2008年,某公司即以其全部房地产为抵押物,与乙银行订立了最高额抵押合同,约定最高债权额为2300万元,办理了抵押登记。2010年9月至2011年3月期间,乙银行向某公司提供了七笔共计2100万元借款。2011年4月,乙银行得知抵押物被查封之事后旋即起诉。但乙法院的民事调解书虽然确认了订立最高额抵押合同、办理抵押登记的事实,却未确认乙银行享有优先受偿权。随后,该案进入执行程序。

甲法院在经乙法院联系沟通之后,也认为乙银行对某公司的房地产享有优先受偿权,甲银行几无受偿的可能,故同意由乙法院主持拍卖房地产,并告知甲银行向乙法院申请参与分配。对此,我立即代理甲银行向甲乙两家法院提出实体和程序方面的异议,得到两家法院执行机构的认同。目前,案件正在办理之中。

二、实体法律问题:乙银行就其2100万元债权对某公司的房地产不享有优 先受偿权。

所谓最高额抵押,是抵押人在最高额限度内,以抵押财产对将来一定期间连续发生的不特定债权提供的抵押担保,属于特殊抵押形式。诚然,与一般抵押权一样,最高额抵押权也是自登记时设立。但是,最高额抵押权在设立时,系从属于作为基础合同的继续性交易合同,因为具体的债权额并未确定,甚至债权尚未发生,而只是确定了最高限额和一定期间。一般抵押权则是在抵押权设立时债权已经发生,抵押权从属于具体的债权。——这是最高额抵押权与一般抵押权从属性上的区别之一。

在约定的一定期间内,债权额可以不断增减,甚至可能一度为零,这都不影响最高额抵押权的存续。但在抵押财产被查封等债权确定的事由发生时,最高额抵押担保的债权额就已确定。此时最高额抵押关系终结,最高额抵押权转变为一般抵押权,抵押权人就其此时的债权余额在约定的限额内享有优先受偿权。如果此时债权余额为零,自然就是最高额抵押权消灭。在抵押财产被查封之后发生的债权,自然与先前办理的最高额抵押权设立登记无关。如果是一般抵押权,其自始即从属于特定债权,并与之共存亡。以后抵押物若因其他债权人追索而被查封、拍卖,在先已经存在的优先受偿权自然不受影响。——这是最高额抵押权与一般抵押权从属性上的区别之二。

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1条规定:“最高额抵押权所担保的债权范围,不包括抵押物因财产保全或者执行程序被查封后或债务人、抵押人破产后发生的债权。”2007年《物权法》第206条也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抵押权人的债权确定:„„(4)抵押财产被查封、扣押;„„”本案中,在最高额抵押担保的债权确定事由发生——房地产被查封时,乙银行的债权尚未发生或者余额为零,所以其最高额抵押权只能归于消灭。其在债权确定事由发生后发放的2100万元贷款,不在最高额抵押担保的债权范围,系普通债权。

三、程序法律问题一:法院执行机构无权迳行确认乙银行享有优先受偿权。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92条规定:“债权人申请参与分配的,应当向其原申请执行法院提交参与分配申请书,写明参与分配的理由,并附有执行依据。该执行法院应将参与分配申请书转交给主持分

配的法院,并说明执行情况。”据此,“申请参与分配”的债权人应当提供执行依据。第93条规定:“对人民法院查封、扣押或冻结的财产有优先权、担保物权的债权人,可以申请参加参与分配程序,主张优先受偿权。”据此,认为自己享有优先受偿权的债权人“申请参加参与分配程序”,主张优先受偿权的,可以没有执行依据。这里的没有执行依据,应当包括两种情形,一是没有生效法律文书,二是有生效法律文书但文书未确认其享有优先受偿权。此时,主张优先受偿权的债权人与其他申请执行人就会发生利益冲突,形成实体上的争议。

对此实体争议,法院执行机构无职责、也无能力解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执行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5、26条规定了一个新的救济程序:先由执行机构制作财产分配方案——方案中可以确认“申请参加参与分配程序”债权人享有优先受偿权,但该项确认的效力处于未决状态。如果其他当事人对分配方案中的该项确认予以认可,则该项确认发生法律效力。如果其他当事人对该项确认提出异议,并且及时提起分配方案异议之诉,则该项确认无效。可见,优先受偿权原则上须经生效法律文书确认,唯在利害关系人无异议的例外情形,执行机构才可确认,而且这种确认实质上只是对当事人之间合意的认可。

本案中,因乙法院的民事调解书未确认乙银行享有优先受偿权,故可通过上述分配方案异议之诉解决争议;假设乙法院的民事调解书已经确认乙银行的优先受偿权,则法院执行机构应直接予以执行;作为利害关系人的甲银行不服的,只能通过案外人申请再审或者申诉等程序寻求救济,而非在参与分配程序通过分配方案异议之诉解决。

四、程序法律问题二:对某公司房地产的拍卖应由甲法院主持,优先受偿权 问题应由甲银行或者乙银行向甲法院提起分配方案异议之诉解决。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91条规定:“对参与被执行人财产的具体分配,应当由首先查封、扣押或冻结的法院主持进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执行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6条规定:“债权人或者被执行人对分配方案提出书面异议的,执行法院应当通知未提出异议的债权人或被执行人。未提出异议的债权人、被执行人收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未提出反对意见的,执行法院依异议人的意见对分配方案审查修正后进行分配;提出反对意见的,应当通知异议人。异议人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以提出反对意见的债权人、被执行人为被告,向执行法院提起诉讼;异议人逾期未提起诉讼的,执行法院依原分配方案进行分配。”

篇7:生效法律文书范文

编辑同志:

2002年3月,邻村的养猪专业户张某夫妇找我借钱,并约定按1分支付利息。我就借给他俩1.5万元,当时张某给我打了借条,并签了名。我让他妻子王某也签上名,可王某却说:“我绝对不赖账,这是我俩借的,不用签名了。”2003年8月,我让张某还钱,可他拿出一份法院调解书,说他和妻子离了婚,财产都归女方所有,让我找她要钱。我又找到王某,可王某以调解书明确规定债务由男方承担为由拒绝还钱。请问:我该怎么办?

读者:荣花

荣花读者:

我国《婚姻法》第19条第3款规定:“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第三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清尝。”由此条可知,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对所得的财产可以约定归属,如果第三人(债权人)知道夫妻间的这种约定,那么夫或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应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进行清偿;如果第三人不知道该约定,则夫妻任何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应以夫妻共同所有的财产进行清偿。2004年4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第24条规定:“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应当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但夫妻一方能够证明债权人与债务人明确约定为个人债务,或者能够证明属于婚姻法第19条第3款规定情形的除外。”同时,该司法解释第25条又进一步明确规定:“当事人的离婚协议或者人民法院的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已经对夫妻财产分割问题作出处理的,债权人仍有权就夫妻共同债务向男女双方主张权利。”结合上述案情,根据法律和司法解释,张某夫妇向你借的1.5万元应属夫妻共同债务。而且张某在向你借款时已明确说明此款用来购买猪饲料,也就是说,这笔借款目的是用于家庭共同生产经营。虽然张某的妻子没有在借款条上签字,但这并不影响这笔借款的性质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除非张某的妻子能拿出证据证明你借给张某的钱已明确约定属于张某个人债务。由此,你有权向张某和王某双方主张权利,即要求他们偿还本金1.5万元,并按1分支付利息。

篇8:生效法律文书范文

金绍达:人民法院的判决书、裁定书和调解书都是法律文书,当事人持生效的法律文书前来申请登记时,登记机构应区分不同的情况,按不同的登记种类办理相应的登记。

一、人民法院判决房屋转让合同无效,无效的合同自始无效。这一转让行为相当于没有发生过一样。虽然这也属于“经登记的房屋所有权消灭”,但不能由房屋受让人持房屋所有权证前来申请注销登记。因为《房屋登记办法》所说的注销登记是指依法登记的权利因法定原因消灭(如房屋灭失、抵押权消灭等)时应办理的登记。而在本例中,是由于登记行为无效原因而导致登记错误,“即便完成登记,物权变动也溯及到法律行为成立时而自始不生效”(《房屋登记办法释义》第379页)。所以本例应当办理更正登记而非注销登记,将房屋所有权更正为原产权人所有。

本例中除了房屋受让人可以申请更正登记外,出让方也可以持生效的法律文书申请更正登记。

如果人民法院该项法律文书能证明当事人以隐瞒真实情况、提交虚假材料等非法手段获取房屋登记的,登记机构可以撤销该项登记,房屋权属证书难以收回的,登记机构予以公告作废。撤销登记后,房屋所有权自然恢复到原权利人名下。撤销登记并不是登记的种类,所以无须当事人提出登记申请。

二、房屋所有权经人民法院生效判决确认以后,按《物权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房屋所有权的变更已自法律文书生效时发生了效力,这时房屋登记簿的记载就与实际的权利状态不一致了,所以应该办理更正登记。

篇9:生效法律文书范文

〖案情〗

原告:南通开发区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被告:航运佳国际货运(上海)有限公司

2011年11月,被告分别签发两套正本提单以承运原告出运的一批货物。提单载明,托运人为原告,收货人为精美衬衫(2007)公司,装货港为中国上海,卸货港为加拿大鲁珀特王子港(PRINCE RUPERT),交付地为加拿大蒙特利尔(MONTREAL)。原告现持有全套正本提单。报关单记载货物价值为130 150.59美元。

加拿大魁北克省梅冈迪克辖区高级法院分别于2011年12月20日和22日出具两份裁决书,申请人为精美衬衫(2007)公司及其破产管理人,裁决书宣布被告出具的涉案提单复印件及货运单复印件等材料可代替原件,作为领取涉案货物的凭据;命令接到申请人领取涉案物品要求的人员认可前述复印件为领取货物所需文件。被告在庭审中确认涉案货物已经根据上述裁决,交付收货人。

原告诉称,被告在原告仍持有全套正本提单的情况下,将货物交付给目的港收货人,应承担无单放货的侵权赔偿责任,赔偿原告货款损失人民币823 241.34元,并承担诉讼费用。

被告辩称,其系根据目的港加拿大魁北克省梅冈迪克辖区高级法院出具的裁决书放货,对此并无过错,请求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裁判〗

上海海事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虽然在没有收回全套正本提单的情况下将货物交付给了收货人,但承运人系根据目的港法院的司法裁决或令状而未凭正本提单交付货物的,其行为并不违法,被告主观上也不存在过错,不应承担无正本提单交付货物的民事责任,遂判决对原告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

〖评析〗

2009年颁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无正本提单交付货物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无单放货司法解释》)对海事法院审理无单放货案件时产生的一些问题和分歧作出了相对明确的规定,扩展了承运人在未凭正本提单交货时可予免责的情况,对《海商法》第五十一条承运人免责条款中涉及政府或主管部门的行为、检验检疫或者司法扣押的免责进行了补充。

一、《无单放货司法解释》规定的承运人免责事由

(一)根据目的港当地法律规定放货

根据《无单放货司法解释》第七条规定,承运人依照提单载明的卸货港所在地法律规定,必须将承运到港的货物交付给当地海关或者港口当局的,不承担无正本提单交付货物的民事责任。根据该条规定,承运人的交货行为系履行当地法律的明确规定,如果承运人凭正本提单将货物直接交付给收货人,那么承运人虽然履行了合同义务但却违反了法律规定。在一些南美国家,有类似要求承运人将进口货物交付给目的港港航单位,再由相关港航单位向该国收货人交付货物的规定。由于承运人的交付行为可能是根据他国法律或者法规的明确规定,也可能仅仅是根据当地的习惯做法,承运人如果要援引该条免责规定,需要承担相应的举证责任。承运人一般应当向法院提供以下证据:1.目的港当地的相关法律规定;2.承运人将货物交付给当地海关或者港口当局的凭证。

(二)货物被目的港海关依法变卖处理

根据《无单放货司法解释》第八条规定,承运到港的货物超过法律规定期限无人向海关申报,被海关提取并依法变卖处理承运人主张免除交付货物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此种情形下,收货人(提单持有人)未在法定期间向海关申报进关并办理清关手续,导致海关作出相应的行政处理措施,原因在于收货人(提单持有人)。作为承运人而言,既无主动放货行为,也无任何过错,自然不应承担责任。

(三)法院依法裁定拍卖承运人留置的货物

《无单放货司法解释》第八条还规定,法院依法裁定拍卖承运人留置的货物,承运人主张免除交付货物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实践中,货物到达目的港后因长期无人提货,产生了高额的仓储费用和集装箱滞期费用或未收到运费,承运人可以通过留置货物并请求法院拍卖的方式保障自身的权益。我国《海商法》和《物权法》都赋予了承运人在合理限度内留置货物的权利。此种情况下,承运人的行为具有法律依据,且通过司法程序处理货物,其销售价格应当是相对公平的,故托运人不能就此要求承运人承担无单放货或者货物灭失的责任。

二、根据境外目的港生效法律文书放货的责任性质分析

根据《海商法》的规定,承运人将货物运至目的港后,如果货物被司法扣押,导致货物不处于承运人的掌控之下的,承运人不负赔偿责任。但是,无论《海商法》还是《无单放货司法解释》,都没有提到当地法院出具法律文书要求承运人放货的情况。实践中,目的港法院出具的法律文书也存在多种形式和不同措辞。比如,法院可能出具类似强制令的法律文书,直接要求承运人把货物交给指定的人或公司。又如本案中的情况,法律文书确认提单复印件及相关文件的效力,认可复印件可作为提取货物的凭证。此时,对承运人的责任认定可从《海商法》以及《无单放货司法解释》第七、第八条的精神上去加以把握。

本案中,原告选择以侵权为案由起诉承运人。根据《无单放货司法解释》第三条的规定,承运人因无正本提单交付货物造成正本提单持有人损失的,正本提单持有人可以要求承运人承担违约责任,或者承担侵权责任。法院需要审查承运人的放货行为是否为侵权行为,而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包括行为的违法性、损害事实的存在、违法行为和损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以及行为人主观上存在过错。原告是涉案提单记载的托运人,并始终持有全套正本提单,被告的放货行为侵害了原告通过持有正本提单对货物进行控制的权利,给原告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原告有权提起诉讼。但是,根据加拿大魁北克省梅冈迪克辖区高级法院出具的裁决书,涉案提单复印件可代替原件,作为提取涉案货物的必要文件,且裁决书命令相关人员认可复印件作为领取货物的所需文件。被告作为承运人根据当地法院的生效法律文书的要求凭涉案提单及相关文件的复印件交付货物,且涉案货物交付给了贸易合同的相对方也是提单载明的收货人,承运人的放货行为可以视为完成了交付义务,不应被认定为有过错。相反,承运人在境外目的港很难拒绝当地公权力介入放货。因此,承运人根据当地法院的法律文书而放货的行为不具有违法性,且承运人主观上也不存在过错,并不构成侵权行为。此情形实与《海商法》以及《无单放货司法解释》第七、第八条的精神大体相当,故一般来说,承运人可不承担责任。

三、承运人无单放货免责事由扩张适用的注意问题

如上分析,承运人根据境外目的港生效法律文书放货而不承担无单放货赔偿责任的认定是对《海商法》以及《无单放货司法解释》第七、第八条的扩张适用,但却不能绝对化,特别是在涉及境外目的港生效法律文书的情形下,尤需要注意区分一般情况和例外情况,慎重处理。

是否承认境外生效法律文书的效力事关国家司法主权问题。境外生效法律文书在人民法院案件审理中仅是证据,仅能证明承运人基于此放货的事实,该境外法律文书的效力并不必然为人民法院所认可,也并不因此必然产生使承运人的放货行为免受人民法院司法审查之效果。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形势复杂多变,因外交争端、贸易摩擦和一些国家所谓的反恐需要,通过法院司法令状的形式实施“制裁”措施或歧视性对待的情况时有发生,若不加以区分,虽看似支持的是承运人的放货行为,实则效果却是认可了有违我国公共利益的制裁、歧视或侵害行为。对此,审判过程中应保持高度的敏感意识。

《无单放货司法解释》第七、第八条在规定承运人免责事由时之所以未将“根据目的港生效法律文书放货”列入其中,笔者认为并非疏漏,而是有所考虑。法院裁决与目的港法律规定、海关处置程序虽同为公权力介入放货,但存在一个根本区别,即法院裁决是针对特定当事人作出的,法律规定和海关处置程序是针对不特定对象而设,相比而言,后者存在“敌对性”的可能性就小很多了。

四、对承运人的一些启示和建议

就个案来说,本案中作为被告的承运人未承担无单放货赔偿责任,但从谨慎行事的角度出发,仍有教训可资借鉴。作为一个尽责的承运人,当收到目的港法院类似司法文书时(法院直接采取强制措施的除外),应当及时通知所知的收货人或托运人等可能持有正本提单的权利人,提示对方尽快凭单提货,同时应当充分运用当地法律所赋予的异议权利,向作出裁决的法院说明有关情况。若正本提单持有人因此出现并主张提货,承运人将货物向其交付或将正本提单持有人“带入”目的港法院的司法程序中,日后自可免受被正本提单持有人索赔之虞。

篇10:生效法律文书范文

《物权法》第28条规定“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的法律文书或者人民政府的征收决定等,导致物权设立、变更、转让或者消灭的,自法律文书或者人民政府的征收决定等生效时发生效力。”建设部《房屋登记办法》在第12条作出相应规定:“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的生效法律文书取得房屋权利,当事人可以单方申请登记。”上述规定是指导房屋登记机构办理该类房屋登记的法律和规章依据,但由于各地登记机构和申请人理解上的差误,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的生效法律文书取得房屋权利本应由当事人双方申请或者人民法院协助执行、取得房屋权利当事人单方申请的登记,反而成了以当事人单方申请为原则,当事人双方申请或者人民法院协助执行、取得房屋权利当事人单方申请为例外了。其实,上述认识混淆了生效法律文书必须履行原则和物权登记申请原则的统一性和同一性。

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的生效法律文书取得房屋权利应为物权的继受性取得,按照《物权法》确定的物权登记的申请原则和《房屋登记办法》规定的登记类型,房屋所有权的转移登记以及所有权基础上的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应由有关当事人双方申请。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的生效法律文书当事人必须履行,《房屋登记办法》第12条中规定的:“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的生效法律文书取得房屋权利,当事人可以单方申请登记。”其本质是对转让房屋权利一方当事人申请权的剥夺,而不是对人民法院执行权的排斥。作此规定,原房屋权利义务一方当事人履行申请义务,该类房屋转移登记能够得以实现;原房屋权利义务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申请义务,通过人民法院的执行,该类房屋转移登记同样能够得以实现。因此,笔者认为: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的生效法律文书取得房屋权利应由有关当事人双方申请登记或者经人民法院执行、取得房屋权利当事人单方申请登记。

一、生效法律文书的分类

物权为财产法律关系,由民法调整,但由于社会主体的多元化和公权力对物权的主导作用,物权受到行政法、刑法、民法、经济法、诉讼法等多个部门法的调整和规范。生效法律文书调整法律关系的不同、物权规制的力度不同,对房屋登记的影响也不同。因此,有必要对生效法律文书予以分类。

1、直接移送执行机构执行的生效法律文书 由于案件性质的不同,国家司法机关依职权主动介入刑事案件的立案侦查和审判,刑事判决、裁定以及刑事附带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中的财产部分是对行为人刑事违法行为的惩戒和受害人不法损害的赔偿,剥夺性和强制性的特点决定了这类生效法律文书直接移送人民法院执行机构执行。民事执行程序中作出的裁定,以撤销或变更已执行完毕的法律文书为内容的新的判决、裁定,由于案件性质和执行特点也是由审判庭直接移送执行机构执行的生效法律文书。

2、要求义务人履行的生效法律文书 人民法院民事和行政判决、裁定、调解书,仲裁委员会的作出的仲裁裁决和调解书一旦生效,当事人必须履行。义务人拒绝履行的,权利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二、生效法律文书对房屋登记的影响

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的法律文书导致物权设立、变更、转让或者消灭的,自法律文书生效时发生效力。由此可见,法律文书的生效直接导致物权的变化,是否申请登记并不影响物权效力。《物权法》第31条规定:“依照本法第二十八条至第三十条规定享有不动产物权的,处分该物权时,依照法律规定需要办理登记的,未经登记,不发生物权效力。”虽然,法律文书生效时物权生效,但享有不动产物权的,处分该物权时仍需要依照法律规定办理登记,未经登记,不发生物权效力。即不经过登记公示,虽然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不受影响,但处分权得不到登记公示的保护。如所有人可以凭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的法律文书占有该房屋物权,或将房屋租赁以实现收益的权能,但处分该房屋的权能却只有通过登记才能实现。因此,生效法律文书虽导致物权设立、变更、转让或者消灭,但未经申请登记,并不能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取得房屋权利的生效法律文书虽导致物权生效,但仍需当事人双方申请或者经人民法院执行、取得房屋权利当事人单方申请登记方能记载于登记簿,取得房屋权利人才能充分享有包括处分权在内的所有权能。

物权作为公民一项基本的财产权,非经法定程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剥夺和限制;处分物权的申请行为作为公民财产权的延伸,当然也同样非经法定程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剥夺和限制。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的生效法律文书对物权变动作出安排的,义务人应当履行,义务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取得权利人可申请人民法院的执行机构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强制执行。法发[2004]5号《关于依法规范人民法院执行和国土资源房地产管理部门协助执行若干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人民法院在执行生效法律文书时,需要房屋登记机构协助执行的,房屋登记机构应当按照人民法院的生效法律文书和协助执行通知书办理协助执行事项。但,房屋登记机构执行人民法院的协助执行通知书的义务并不是直接将生效法律文书中确定的房屋权利登记在取得房屋权利当事人名下;而是在没有原房屋权利人履行申请义务的情况下,经取得房屋权利人单方申请,将房屋物权登记其名下。

三、自觉履行前置、强制执行补充的依据及其意义

除司法机关直接移送执行机构执行的生效法律文书中涉及房屋权利的经取得房屋权利人单方申请登记外,其它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的生效法律文书取得房屋权利的,应当由义务人履行相应的协助义务的,只有在义务人拒不履行时,经取得权利人一方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予以强制执行。人民法院要求房屋登记机构按照协助执行通知书办理房屋登记的强制性与取得房屋权利人的房屋登记申请并不是对立矛盾的,而是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关系。房屋登记机构对人民法院要求查封、预查封等限制所有权行使的协助执行直接登记外,对要求办理取得房屋权利登记的协助执行,不经原房屋权利人申请,取得房屋权利人单方申请将房屋权利登记其名下,而并不是在无人申请登记的情况下直接登记。

1、基于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

《民事诉讼法》第201条规定:“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以及刑事判决、裁定中的财产部分,由第一审人民法院或者与第一审人民法院同级的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执行。法律规定由人民法院执行的其他法律文书,由被执行人住所地或者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执行。”同时,该法第212条规定:“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也可以由审判员移送执行员执行。调解书和其他应当由人民法院执行的法律文书,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由此可知,人民法院的生效法律文书除直接移送执行机构执行外,当事人必须履行,拒绝履行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仲裁法》第62条规定:“当事人应当履行裁决。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受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执行。” 法释〔1998〕15号《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2条规定:“执行机构负责执行下列生效法律文书:(1)人民法院民事、行政判决、裁定、调解书,民事制裁决定、支付令,以及刑事附带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2)依法应由人民法院执行的行政处罚决定、行政处理决定;(3)我国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裁决和调解书;人民法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有关规定作出的财产保全和证据保全裁定;(4)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关于追偿债款、物品的债权文书;(5)经人民法院裁定承认其效力的外国法院作出的判决、裁定,以及国外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裁决;(6)法律规定由人民法院执行的其他法律文书。”因此,我国仲裁机构作出的生效仲裁裁决和调解书并不是直接移送执行机构执行的,而是在一方当事人不履行时,另一方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2、有利于建立社会诚信体系 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的生效法律文书依据国家司法权和当事人仲裁意愿,对违法、侵权或违约事实按照有关法律和诉讼、仲裁程序作出,负有义务的一方当事人应当履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受利益诱惑、道德缺失、制度的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少数当事人拒不履行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的生效法律文书中的义务,社会诚信体系建设面临困难和挑战。虽然,强制执行能够使绝大多数生效法律文书得到履行或实现,但究其根本还是要靠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和当事人自觉履行法律义务。当事人自觉履行生效法律文书中的义务,表面上看是生效法律文书的实现,其实是社会诚信建设的进步,是从根本上优化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信用环境,促进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和谐。因此,可以想象如果所有生效法律文书都不要义务人的自觉履行,而由执行机构直接执行的话,不仅是执行成本增加,更无益经济社会活动信用体系和诚信体系的建立。

3、有利于发挥执行程序对审判和仲裁的监督作用

完整的审判和仲裁,必定包含最后的落实即执行。执行程序作为审判和仲裁的最后程序,无疑对人民法院的审判和仲裁委员会的仲裁具有监督和促进作用。当事人自觉履行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的生效法律文书是执行,当事人对审判和仲裁基本没有异议;当事人拒不履行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的生效法律文书,经当事人申请执行机构直接执行、通知有关单位协助执行也是执行,但按照法定的执行程序就能够发现审判和仲裁中可能存在的有碍公正或不能、不宜立即执行的情形。因此,对于取得房屋权利的执行,除直接移送执行机构执行的外,应当由当事人自觉履行;在一方当事人拒不履行时,另一方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4、有利于生效法律文书的充分履行

虽然,物权登记是取得房屋权利的重要标志,但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的法律文书取得房屋权利的,自法律文书生效时房屋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益并没有立即转移,即便当事人可以依据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的生效法律文书单方申请取得房屋权利的登记,还是要原房屋权利人交付房屋,取得房屋权利人才能完全的享有该房屋所有人的所有权能。负有义务当事人自觉履行生效法律文书,协助取得房屋权利人共同申请房屋登记,对交付房屋应当也没有异议;负有义务当事人因对判决、仲裁或者执行存在异议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的,原房屋权利人仍不会主动交付房屋。因此,仅依据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的生效法律文书单方申请取得房屋权利的登记,并不利于生效法律文书的充分履行。

上一篇: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考察报告下一篇:天鸿金运 先进单位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