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经典散文:梦想与现实

2024-05-06

人生感悟经典散文:梦想与现实(精选7篇)

篇1:人生感悟经典散文:梦想与现实

目前,我认识过的人,大部分、曾这样或少或多地问过我:“ 以后你想做什么,从事什么行业?你的梦想是什么?你想过怎样的生活?”我是应接无暇呀!这是个兜售梦想泛滥成灾的时代,仿佛时常谈点梦想人生未来之类是种时髦的举动。以前的我,也是这样的厚颜;时刻准备给别人兜售自己的梦想,往往不厌其烦、大放厥词。我会壮志豪言:“以后我要成为这样的人……马云、俞敏洪、王健林、董小姐……如此这般”。我总是热情溢于言表,满满激情,打动听众无数。现在想来:多么可笑,多么愚蠢、无知。

谈梦想,谈生活未来人生;二十出头的我,怕说不好。因为青年人,总是极端,总是情感大于理智,时常分不出是非好歹。我亦不强求,就个人而言的所思所想,于你亦无可厚非。

追着时间的脚步,渐渐地你也会长大,你会明白很多真实的道理。譬如:“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早睡早起,熬夜对身体不好”,“实践出真知”等。这些耳熟能详的话语的真实、有用。你肯定侧目,又给大家煨“鸡汤”。其实,我向来并不反对鸡汤;相反,我的书柜上就放着一本《鸡汤大全》,时常空闲我还会翻阅两页。我想强调的所谓的鸡汤并非是“毒鸡汤”,身体羸弱的你捧着一碗先干为尽,试图疗养自身。我未来得及劝阻,接着你又是一碗,结果事与愿违。

这个知识碎片化的时代,我们的学习往往是走马观花、零星半点。知容易,行就难了,“知行合一”更难。鸡汤本没有错,大多时候,我们错了,我想。有个哲人说过“不要试图给青年人讲道理”。他是对的。

我们90后是缺少点什么!?

生活,不是自己所想:该怎么过就怎么过,大多时候,我们是被推着,一步、两步的向前了。不要过分于向往有钱人的生活,梦想无意义的所在。电影《中国合伙人》里有这样一句台词:“我们却少的是什么?此时此刻的勇气”。是的,不用追本溯源,道理总是简单。只是真正践行的人少之又少罢。历史,向来就为那么几个人作列传;一个人所取得的成绩,无非两种:被他人当作正面或是反面教材评说;后者是忽略没说。何谓成功?纵览历史,你会发现:所谓成功,无非是立功立德立言。上至秦皇,下至清末明初。大成者屈指可数、寥若晨星,更何况大浪淘沙。大多时候,吾乃芸芸众生罢。于此,我决没有“无为而为”的意思,生活本就是个肯定,相反我是个务实的人。

那怎样的生活才能称作理想的生活呢?渐渐的我有了答案:“珍惜时间,解读存在”。珍惜一切可珍惜的时间,解读一切可解读的存在;活在当下。这即是我向往的生活——这是我的。你的呢?这要你自己去寻找。生下来,活下去;就是一生。当然,因人而异,每个人不一样,艺术人生就行。

最后,附上自己写的一点东西罢。它不是诗,不是文,倒像是守则了!哈哈~~别批评我哦,交流可以。

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

珍惜一切可珍惜的时间。

周全一切可周全的事物,

把握一切可把握的细节。

铭记一切可铭记的故事,

畅谈一切可畅谈的未来。

认真一切可认真的情感,

邂逅一切可邂逅的相遇。

别样一切可别样的人生,

非凡一切可非凡的梦想。

忘却一切可忘却的苦痛,

务实一切可务实的生活。

悲悯一切可悲悯的伤感,

执着一切可执着的真爱。

絮叨一切可絮叨的家常,

对白一切可对白的话语。

舞动一切可舞动的双手,

流浪一切可流浪的丛林。

向往一切可向往的远方,

原谅一切可原谅的罪恶。

认可一切可认可的灵魂,

求索一切可求索的真理。

解读一切可解读的存在,

让步一切可让步的无知。

绚烂一切可绚烂的色彩,

淡写一切可淡写的笔画。

——无知的一切是一切的无知

篇2:人生感悟经典散文:梦想与现实

当你在青春的时候,你是不是有很多梦想。

比如你发誓你要得到别人得不到的。

你想要别人没有的。

或者你还能有更美好的愿望……

当你站在山顶,俯视着你生活了几十年,或者才呆了几天的城市。你是不是会热血沸腾,发自内心的澎湃。激动得都无法用言语去表达出来,只想仰着一望无际的天大喊一声,疯狂尖叫到自己再也喊不出来。

我们已经习惯用金钱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

书籍,报刊,网络,你都能看到用金钱来排名的方式将某某从第几到第几的方式排下来。我们曾经要学习出淤泥而不染,而现在不用进墨已黑。一切不会因为什么而能去改变,人们继续陶醉在其中。当世界末日发生的时候,你们表面上若无其事,内心却无比激动。像是一只没了电波的蝙蝠在黑夜里乱窜,直至撞击到某一物体时,掉落在地。此时你才会没了知觉,原来你发现梦想已经累到了没有知觉……

二、

神秘与平实相隔千里。

当神秘与平实不再有距离的时候,我们之间也没了距离。

而距离产生的美感已不复存在。

我们打开了神秘之门,却无力去把它关上。

这不是我们所想看到的。

眼前,我尊重你的选择,也希望你能尊重我的选择。

曾经梦想着两全能其美,覆水能收回,坚持着人定胜天的鬼话。

当我们站在故事中,跟寻着那不属于自己的脚本,心中却无比遗憾。

我们梦想这一切都会很美好,而罪过也从这里开始。

我们错把闪念当作梦想。

最后我们不得不拿出借口来遮掩自己的过错。

三、

多少个日夜,我只能孤独的对着黑洞洞的夜空。

多少个没有星月的日子里,我们她就在不远处。

她是不是在等待着我的到来,但是我前方却是黑暗一片。

她是不是也在找我?或者只是一直站在我们上辈子分开的地方默默地等待。。。

我开始不再去想,也不敢奢望。

ZZ说:“这个社会并不是以现实去衡量一切,而是人们过于无能,将现实常挂在嘴边,以掩饰自己的过错。”

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根本就不知道大家所说的`某某某。。。我只想过着不至于连自己炫耀的东西都会成吹嘘的对象。我不曾想过要世界都在我脚下。吹得太用力,气球终究会爆破掉。

篇3:“8000万目标”的梦想与现实

2009年是中国的“3G元年”。2010年1月中旬, 工信部公布的“2009年我国3G发展总体情况”显示, 截至去年11月底, 我国3G用户规模达到1307万, 预计去年全年3G用户超过1500万户。

而这一结果显然低于去年年初的预期, 比如中国移动在3G发牌时曾表示, 2009年将发展1000万户TD用户, 但到11月全国的TD用户数为230万, 仅为目标的1/5。随后, 中国移动不得不把去年全年的TD目标用户调低。

尽管如此, 2009年底, 上海证券公司对于2010年我国3G用户发展量仍然作出了一个惊人的预测——8000万。其研究报告称, 参考日本3G用户的发展速度, 我国3G用户发展初期大概需要16个月左右, 在2010年底我国的3G用户有望达到8000万户, 进入规模发展阶段。

中国移动CEO王建宙在1月13日召开的2010年工作会议上表示, 将会提前完成TD部署, 今后两年的规划将会在2010年完成, 即提前一年时间实现TD用户达到5000万的目标;而中国电信王晓初的目标是2010年电信用户要达到1亿, 其中3G用户4000万户;中国联通2010年目标力争月销售3G产品100万户以上, 2010年3G用户会达到2000万户。

如此看来, 我国在2010年实现3G用户8000万的目标是势在必得。但真正能否实现, 我们还需听听用户的观点。春节期间, 本刊记者在全国已经开通3G服务的各省深入调查, 从用户需求、3G资费、业务应用、终端销售、网络建设等多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种种结论显示, 运营商要想实现2010年3G用户8000万的目标, 还需好好下一番功夫。

需求:围绕用户需求, 3G提升空间大

记者在调查中得知, 在我国已经开通3G服务的各大中城市, 不管是3G用户还是非3G用户, 目前对于3G的知晓度已经较高, 但用户对于3G的需求, 却远没有知晓度那么高。

“我知道3G, 但目前还没有需求, 原来的手机就足够我用了, 而且原来的手机号用了很多年了, 我不想更换新号。”安徽省芜湖市一位手机用户告诉记者。在采访过程中, 有很多用户都持有这样的观点, 他们平时使用的都是基本功能, 如语音、短信、手机上网等。

目前地方上使用3G的主要有两类人:一类诸如“全球通”等运营商大客户, 对他们来说价格不是障碍, 优质的服务和全面的业务是他们最需要的;而另一类以年轻人为主, 他们多数愿意主动去接触新事物, 追求时尚、新颖、乐趣和便利。他们认为, 例如无线音乐、手机游戏、移动电子商务等3G业务是最能满足自己需求的。可见, 此类业务具备很高的成长性, 应当得到运营商的重视。

而目前运营商对于3G业务应用的创新想法还始终跟不上用户的实际需求, 除了上网外, 似乎勾不起年轻用户的更多兴趣。

上网卡和无线座机方面, 多通过套餐打包和促销活动推向用户, 从而吸引了一些对于资费较为敏感的用户。另外在上网卡套餐中, 用户表示提供的漫游时长太少, 而这些上网卡的用户往往又是有较大漫游需求的, 因此多数用户很不认同这种套餐方案。

可见, 3G提供给用户的应是网速改善带来的更多业务和便利使用, 而不能被现有的套餐设计削弱其特性。记者调查所涉及之处发现许多用户已经完全习惯于手机上网看小说、资讯, 玩游戏等休闲方式, 但他们不满足于目前的3G手机套餐——上网相对于通话仍处于附属地位, 包月流量太少。

资费:终端、视频资费高, 用户观望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 3G资费偏高仍是制约用户使用的一个重要因素。无论是业务资费还是终端资费, 都让很大一部分消费者望而止步。

“我觉得联通的iPhone很吸引人, 功能强大而且时尚, 但是要一次性支付好几千的费用, 我还是等等再买吧。”一位用户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向记者坦言。如果采用分期付款的方法, 此用户表示他会考虑购买。

移动推出的TD无线座机在全国各地的销售都异常火爆。记者现场采访北京某营业厅充值领取无线座机的用户时, 他告诉记者, 月租和资费很便宜 (月租10元, 市话0.12元/分钟, 长途0.22元分钟) , 低资费是吸引他购买TD无线座机的原因所在。

而对于3G手机业务资费, 一位河北省联通WCDMA用户告诉记者, 自己使用的是“96元套餐系列”, 包括240分钟国内主叫, 300MB国内流量, 10分钟视频主叫通话, 超出部分通话按0.15元/分钟, 超出视频通话按0.9元/分钟。截止到月中旬, 已经基本达到了月底限消费的通话使用量 (仅指语音通话时长) , 但是由于较高的资费, 手机下载和视频通话基本上没有使用, 因此“96元套餐计划”并没有得到完全发挥。

陕西省榆林市一位3G用户告诉记者, 当地的“一人享3G亲朋得实惠”活动很受欢迎。3G用户可选择2G新入网用户或网上老用户作为子卡, 子卡享受话费补贴, 最多可享受40元/月, 在所选3G套餐的基础上加3元/月, 又可享受3G和2G子卡之间本地互打免费。因此, 他给自己买了张3G号, 为的就是与家人的2G号码绑定享受低资费通话。可见, 低廉的资费仍是消费者的首选, 对于目前较高的3G资费还有较大幅的下降空间。

篇4:在梦想中创造现实的人生

然而,透过这些头衔去阅读本尼斯的著作,进入他的内心世界,我们立即就能发现,本尼斯并不盛气凌人。他的著作,勾画出一个与读者平等的智者,能够和读者坦诚交流。本尼斯有他的乐观,亦有他的忧患,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的生命与学术所蕴含的创造性,使他的声望名至实归。他的人生传记,比起那些名号与盛誉更有趣。读他的生平,能够拉近而不是隔远读者与他的距离。对此,他自己名之曰“创造出来的人生”。

鞋油擦出来的自信

沃伦·本尼斯(Warren Bennis),1925年诞生于美国纽约和新泽西之间的西木镇(Westwood)。他从小就充满了梦想。由于他生活在一个非犹太社区的犹太家庭中,形成了他比较敏感、善于观察的禀性。本尼斯的父亲干过很多工作,为一家人的生计而辛苦操劳,但却接连失业。在经济大萧条时期,他的父亲失去了固定工作。所以,父亲一直要求本尼斯学一门有用的手艺,比如说木工、裁缝等。本尼斯的母亲则比较强悍,很想把他培养成一个童星。按本尼斯自己的说法,他的嗓子比乌鸦好不了多少,他的母亲却认为手风琴能弥补嗓子的缺陷。于是,本尼斯不得不一周两次去离家16公里远的罗克兰郡(Rockland county)学手风琴,以至于他对手风琴耿耿于怀,一直讨厌手风琴。他的手风琴老师赞扬他有“毅力”却缺少“悟性”。在这种背景下,童年的本尼斯比较抑郁,性格内向,没有什么朋友。

本尼斯有两个双胞胎哥哥,他们成为本尼斯“最早的老师”。这两位双胞胎十分相似,但领导能力大不一样。其中的一个具有指挥别人的天赋,能够说服他的同伴,来跟着他做出一些出乎大人们意料的事情,比如逃学。另一个却在伙伴中却没有什么影响力,经常扮演追随者的角色。在那个时候,本尼斯就开始观察和思考两个哥哥的行为及其差别,由此第一次对领导力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两个哥哥关系紧密,父亲和母亲的关系却比较疏远。本尼斯把这称之为双螺旋线式家庭。他自己则游离于双螺旋线之外,充当了一个旁观者角色。家庭之外,西木区亲纳粹的“德美协会”给犹太人带来了社会压力。所以,本尼斯自认为是一个边缘人,有着强烈的不确定感,需要以“理解的幻觉”给自己带来安全感。他唯一可以确定的两样东西是敏锐的观察能力以及不可遏制的学习欲望。

这种环境下的学校,当然不会引起本尼斯的好感,惟一的例外,是他小学时的教师夏勒小姐。正是这位非常棒的教师,给本尼斯带来了自信。有一次,夏勒小姐让每个学生在班上谈谈自己的业余爱好。而本尼斯几乎没有能拿得出手的爱好。他自己回忆说:“我的运动天赋很平庸。我也不喜欢集邮。钓鱼我手太笨不会装鱼饵,打猎我太紧张,造模型飞机我又太愚笨。”他平常从事的业余活动,就是给家里人擦皮鞋。实在没有办法,少年本尼斯带了一盒形形色色的鞋油去了学校。轮到他讲的时候,他站在全班同学的面前详细讲述了各种鞋油的细微差别,尤其是深红色和褐红色之间的微妙之处。他还眉飞色舞地介绍了如何把皮鞋擦出令人印象深刻的色调和光泽,对比了各种工具的使用技巧,比较了固体蜡与液体蜡的不同,还专门说明了牛蹄油的各种优点。本尼斯从夏勒小姐的微笑中、同学们的惊呆中得到莫大的鼓励与自豪。用他自己的话讲,就是“一个新的沃伦·本尼斯诞生了”。

军旅生活的磨炼

走出少年时代的本尼斯,怀着两个想法:一是再也不用背着手风琴去坐公共汽车了,二是长大后千万不能跟周围的人一样平庸。他开始了自己人生的创造旅途。1943年,本尼斯加入了美国陆军,接受军事训练与学习。在德克萨斯的胡德营地,他经受了17周的基本训练,然后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进行理论培训。为了准备诺曼底登陆,他又到佐治亚州的本宁堡陆军学校进行最严格的作战训练。1944年,他被授予少尉军衔,随即被派往欧洲战区。当上连长时,他才19岁,是欧洲战区最年轻的步兵军官。

战争是残酷的。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一场仗打下来,本尼斯的连,原来的189名士兵只剩下60名,原来的6位军官只剩下2位。在军队中,本尼斯既看到了组织力量的强大,也看到了军队中的官僚体系弊端,尤其是直观地看到好的领导力和坏的领导力所带来的不同后果。陆军成为他第一个近距离观察的组织。组织和领导的好坏,在战场上是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的。这与教室里和书斋中研究组织和领导完全是两码事。

在四年的军旅生涯里,有两个人对本尼斯的影响较大。一个是上尉贝辛格,另一个是他的通信兵贡纳。贝辛格教会了本尼斯各种实战技巧,如根据炮弹的呼啸声来区分不同类型的德国大炮、大炮轰炸时如何躲避等。更重要的是,当本尼斯和其他士兵对战争产生困惑、发泄不满时,贝辛格可以超越年龄、宗教、种族、文化的隔阂,耐心倾听,坦诚交流,当然也会在忍不住时发脾气。正是贝辛格为士兵作出示范,让他们重获信心,凝聚了军心和力量。本尼斯认为,贝辛格是麦格雷戈所提出的Y理论的现实范例,是那种“可以在《圣经》中读到的领导者”。

通信兵贡纳同贝辛格不一样,他在战前上过大学。贡纳经常给本尼斯讲安蒂奥克学院的故事,他十分喜欢这所特别的学校。在贡纳嘴里,位于俄亥俄州黄色温泉市(Yellow Springs, Ohio)的安蒂奥克学院,充满田园风光,令人神往。更重要的是,这所学校有带薪实习计划,可以半工半读。贡纳立志成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想战争结束后就去安蒂奥克学院学习。不幸的是,贡纳在一次战斗中被白磷弹夺去了生命。他讲述的关于安蒂奥克学院的故事让本尼斯动了心,使本尼斯于1947年退役后来到偏僻的黄色温泉市,开始了家里人都没有经历过的大学生活。

走上学术之路

安蒂奥克学院是特殊的,在那里充满了各种新潮思想。黑人解放运动、共产主义思想、性自由等等,都有一席之地。本尼斯一到那里,立刻被这种多元化、理想化、激进化的校园文化所吸引。在年轻人眼里,安蒂奥克“政治上是正确的”。校园里每一个角落都充斥着严肃的思考,各式各样的知识分子为自己的观点而激烈地争吵,任何新颖的想法都可以提出,任何权威的理论都会受到不留情面的质疑。这种多样化的校园文化让本尼斯的独立个性和质疑精神得到充分发展。在这个校园里,本尼斯强烈地体会到,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人观点。军队使本尼斯认识到组织的重要性,校园使本尼斯懂得了个性和思考的意义所在。安蒂奥克学院的带薪实习计划,亦让他感受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别以及二者结合的作用。而首任校长霍勒斯·曼留下的校训“当你即将离开世界时,不要因为对人类没有贡献而羞愧”,也深深刺激着本尼斯,使他有种实现自我的强烈渴望。在这里,本尼斯开始以笔名写随笔和讽刺文章,得到了教授们的好评,他开始显露自己的才华。

在安蒂奥克学院,本尼斯最重要的经历就是遇到了道格拉斯·麦格雷戈。1948年,麦格雷戈离开麻省理工学院,到安蒂奥克学院当校长。他那独特的管理思想,在本来就十分活跃的安蒂奥克激起了新的变革。比如,为了让学生讨论学校和个人的使命与目标,不妨停课一周(最终采取的做法是全校每周五停课讨论,持续了整整一学年)。他甚至要求老师也参加带薪实习计划。所谓带薪实习,就是让学生先上8周课,然后在指导老师的建议下去工作12周,再回到校园上16周课。这样,学生就不是只学到干巴巴的教条,而是能够以丰富的实践感知推进理性思考。麦格雷戈使学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给本尼斯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本尼斯深深地迷上了麦格雷戈,选修了他开设的“上下级关系与领导力”课程,还在各方面极力模仿他,如叼烟斗、穿衣服等。本尼斯坦陈,是麦格雷戈塑造了他的人生。

凭着在安蒂奥克学院的全优成绩与麦格雷戈的热情推荐,本尼斯在1951年进入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学习。在他的老师当中,有三位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其中包括保罗·萨缪尔森。在萨缪尔森的眼里,本尼斯缺乏数学嗅觉。课堂小结时,因为本尼斯的数学在班上最差,萨缪尔森会问本尼斯有没有听懂,若他点头了,则继续讲解下一个要点。为了完成博士学位计划,本尼斯开始了记忆与模仿。他称之为“对口形”,即对教材和老师的模仿。这种训练是枯燥的,但对一个要走上学术道路的人来说又是必要的。如果说,安蒂奥克激发出了本尼斯的独立思考能力,那么,麻省理工则培育出了本尼斯的严谨推理能力。在安蒂奥克,他是“思而不学”;在麻省理工,他则是“学而不思”。但是,本尼斯的性格,使他对这种注意细节、注重外观、注重定量与精确、注重严密的数学式推理的方式产生了困惑。尽管他只用了一年半就完成了博士论文,但他却担心会因此而失去自我。慢慢地,他发现自己是老师们的影子,再加上他对麻省这种明显的理工式精确和定量研究方法的怀疑,还有本系毕业学生必须在外工作五年以上才能回母校任教的规定,使他在教了一年社会心理学后离开了麻省理工,来到波士顿大学当老师。

在波士顿大学期间,本尼斯主要从事心理学方面的教学,同时参与了哈佛大学的群体研究。为了真正掌握心理学,本尼斯让一位心理医生对自己进行了为期六年的心理分析,以至于他的母亲对昂贵的心理咨询费用发出感叹,“儿子啊,要是你把那笔钱花到自己身上该多好!”这一段经历,使本尼斯有了足够的学术积淀,他称之为“人生中充实、兴奋、迷人的一段时光”。

1959年,麦格雷戈在麻省理工学院新成立的斯隆管理学院负责一个系,本尼斯被邀请回到麻省理工学院执教。在此期间,他设计并参与了小群体沟通方面的实验,对斯诺(C. P. Snow)的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之间的分裂进行了心理学解释。他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变革规划》(The Planning of Change),另外还与埃德加·沙因等人合作出版了一本讨论人际互动方面的书。

值得注意的是,二战之后美国的学术风气是与希特勒的阴影分不开的,行为科学的兴起与对纳粹现象的反思密切关联。就拿活跃的群体动力学来说,本尼斯认为那就是对希特勒的反弹。本尼斯参与了专门研究群体动力学的国家培训实验室“T团队”项目,而这个实验室,就是从纳粹迫害下逃出来的卢因(Kurt Lewin)一手创建的。加上本尼斯参与二战的经历,使他把对纳粹的警惕渗透到学术之中。他在1964年发表了一篇预测民主将会胜利的论文,其后他又发表了一篇预言官僚制将要终结的论文。这两篇文章对个人自主性和复杂性的重视,对个性的关注,对民主的辩护,在一定程度上都可看作是对纳粹极权主义的回应。这一点,不仅对本尼斯,而且对美国管理学界的其他学者(如德鲁克),都有着较大影响。

行政中的领导力实践

1967年,本尼斯到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当教务长。斯隆管理学院同事们,都对本尼斯这个决定感到不解。他们纳闷,一个学术上大有前途的学者,干嘛要去同枯燥乏味的公文和繁碎的行政事务打交道。当然,本尼斯走出这一步是相当艰难的,但也符合他的性格。一方面,这跟他在安蒂奥克学院所受的知行合一教育以及麦格雷戈的影响有关,本尼斯不仅在理论上研究管理与领导,也想在管理与领导的实践中体验一番。另一方面,布法罗的校长马丁·迈耶森(Martin Meyerson)的鼓动与愿景也打动了本尼斯,让他觉得彷佛一切都将要被创造出来,把一个平庸的大学变成“东部的伯克利”指日可待。本尼斯经过一番斟酌后同意担任教务长职务,加上另外两位新聘的教务长,三个人意气风发地打算在迈耶森的带领下闯出一番事业来。他们的到来,成了布法罗校园中一道新的风景线,如他们的跑车、贝雷帽,都成为校园“新元素”。本尼斯对他所在的社会科学学院的领导机构和组织结构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学校逐渐呈现出新的变化与面貌。但是,他们主持的改革未能得到布法罗分校原有师生的全力支持,有些改革设想很难走出办公大楼付诸实施。很快,改革就被席卷全国的学潮打断了,防暴警察进入了校园,催泪瓦斯的味道压倒了学术自由。本尼斯在回忆这段经历时,肯定了迈耶森愿景的重要性,但他在切身实践中认识到,改革者要重视原有组织成员的需求与情绪,只有当他们自己愿意改变时,组织改革才能启动。由此,带来了本尼斯对领导力的进一步思考。

1971年,本尼斯离开布法罗,来到辛辛那提大学(University of Cincinnati)担任校长。在这里,本尼斯遇到了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真正挑战,课堂上讲授领导力,同实践中运用领导力不是一回事。逐渐地,本尼斯被卷入学校琐碎事务的漩涡中,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扮演众多不同的角色—父亲、修理工、警察、巡视员、拉比、治疗师、银行家。本尼斯意识到,在现实的领导事务中,日常工作会赶走非日常工作,会扼杀一切有创造性的计划与变革。他把这一感受,戏称为“本尼斯伪学院动态学第一定律”。为此,他下决心要把领导者与管理者区分开来,并组建了一个团队来管理他的办公室,而他则处理重要事务。

在当校长的过程中,本尼斯对领导力问题有了更多的认识与领悟。校长一职使他明白了三条“个人真理”:第一,领导者不能也不应该指望被人喜欢。很多人误以为,只要别人理解了自己,就会喜欢自己,这是一种幻觉。“你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满意”。比不喜欢更糟糕的是不理解。比如,登月明星阿姆斯特朗在一个社会调查中选择信用卡作为美国的象征物,本尼斯就询问阿姆斯特朗,为何不把登上太空的物品作为象征物?结果,阿姆斯特朗以近乎绝望的语调回答他:“难道我就没有办法摆脱宇航员的形象了吗?”由此,本尼斯认识到,任何一个领导人,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他人印象的“人质”,领导人尤其不能被偏见所俘获。第二,领导人要处理好自己和组织的关系,应适当而不是过度地融入组织。他对组织要有足够的爱,但又不能把组织变成他的私产。一旦“组织就是我,我就是组织”,那就陷入了一种危险境地。领导人要能够使组织独立,在离开他的情况下照样运转。第三,领导人不要对职位权力过于看重,真正应当看重的是自己的个人影响力。同职权相比,发言权更重要。而发言权来自个人影响力。如果把职权当作发言权,迟早会走上歧途。本尼斯在布法罗分校和辛辛那提大学的实践,大大丰富了他的人生。这是他所选择的一种挑战与尝试,也影响到他关于领导力的研究。

找回自我,回归学术

1978年,本尼斯辞去辛辛那提大学校长一职,以专心完成一本领导力的著作。1979年,本尼斯在英国开会期间,因心肌梗塞而治疗、休息了三个月。在住院和恢复期间,他躺在查尔斯·汉迪的公寓里,反思了自己的以往,准备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方向上的调整。正如当年鞋油引发的转折那样,他要使自己富有创造力。此时,他受到南加州大学的邀请,去那里担任教授。本尼斯在参观南加州大学后,同意加入工商管理学院的教学团队。

本尼斯在南加州大学度过了二十多个春秋,这是他自认为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他把这里称为“学术温泉浴场”和“智力健身中心”。本尼斯在这里进行着他所喜爱的学术工作。他给学生们开设了领导力课程,通过著作、电影、小说、讨论等形式给他们讲述领导力,为下一代倾注心血,成为他们的导师与朋友。在这期间,本尼斯或独立或合作写了《领导者》、《虚幻产业》、《七个天才团队的故事》、《共同领导者》等书。他的声望也与日俱增。在本尼斯众多的著作中,最具特色的是《领导的轨迹》(Managing the Dream:Reflections on Leadership and Change,直译应该是《管理梦想:对领导与变革的反思》),这本书全面梳理了他在管理理论上的发展思路和主要论点,同时夹杂自己的传记和感悟。在一定意义上,这本书同德鲁克的《旁观者》有所类似。

本尼斯的人生与他的学术是密不可分的。学习、反思、辅导、尝试、创造性、自主性、对外界的敏感等字眼与主题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在他的组织理论和领导理论里。在他与琼·戈德史密斯(Joan Goldsmith)合著的《领导力实践》中,有这么一句话:成为领导者的过程与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过程没有多大差别。套用这句话,用“成为大师的过程与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过程没有多大差别”来描述本尼斯的人生是恰当的。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如此看来,本尼斯的学问称得上是“为己”之学。如果把本尼斯的人生比作一幅画,这将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不单调,不枯燥,有生气,有趣味。画的作者发挥他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挥毫泼墨,淡妆浓抹,努力给我们呈现一幅美丽图景。夏勒小姐若见到如此美丽而丰富的画卷,必将微微点头,会心一笑。

篇5:理想与现实人生散文

理想是人生之魂。

常言倒,人各有志。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我们每个人都是带着理想来到这现实的社会;每个人都在为之而奋斗、努力,更有胜者为其理想不惜违背道德至上的原则。

什么是理想?所谓理想,就是指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理想是人与生俱来的直接反映,是人生的灵魂,人在追求实现理想中显现其价值。有什么样的人生;有什么样的抱负,决定着不同的人生轨迹。

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唱高调,其实那是虚伪!

有了崇高的理想,人生追求才能更高尚,人生步履才能更坚实,人生才能更美好。理想对于人生之所以如此重要。只有有了远大的理想,才能在各种诱惑和压力面前,不改初哀,始终坚定的信念和乐观主义精神。所以说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念、理想与信念是联系在一起的,所谓信念就是指人们坚信自己所干的事业,所追求的目标是正确的,因而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毫不动摇地为之奋斗。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实现理想之路是艰难曲折的,经常会遇到挫折、失败。面对种种逆境,我们必须有百折不挠的卖劲,有泰山压顶不动摇的毅力,决不可畏难退缩,只要有了这样坚强的决心和毅力,还有什么困难不能战胜?能立足于今天莫盼明日,要有立足现在的决心。立足现在就要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有时候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只要从点滴做起,打好基础,当机会来临的时候就可以立即捕捉到。

理想是自己内心深处的一个梦,这个梦或许能伴随自己的一生,或许短暂而不符合逻辑,但是只要你的意志足够坚强。或多或少有点收获。理想和现实,往往存在诸多差异,尤其是对我们这样刚刚踏入社会门槛的年轻人,更觉得困顿、迷茫。这与每个人成长的家庭、学习和生活环境密不可分。如果你成长过程中有幸遇到明事理的`长辈、老师或者是同事、上级,在你感到迷茫时,身边有他们的帮助和开导、为你指明前进的方向,那么,你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上就会走得顺利得多,否则,就会大大打击你的上进心,甚至有很大的挫败和失落。

理想和现实存在相当的反差,这是现实客观存在的。但这种反差,随着每个人阅历的不断丰富,会逐渐减少,这是你自觉地融入了你生活、工作的社会环境,并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不断获取生存的能力,产生的成就感是息息相关的。

现实社会导致现代学生就业不稳定。学生毕业了不知自己该干啥,基本把挣钱多少工作负担的轻重作为谋求职业的标准。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使就业问题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一方面依赖学校安置,一方面又在不断跳槽,这是就业不稳定学生的普遍表现。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虽然在总体上是倾向于务实化与理性化,但由于处于择业观念的转型过程,因此各种不良观念也存在着,并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顺利就业。

当我们为自己树立理想的时候,往往都是高于现实的,因为现实中的一些事情和所要面多的问题是极其复杂的,多变的,所以理想的高度是很难达到的,这时候需要正确的对待,让自己的理想暂时降低高度,然后去努力实现,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继续向上登攀,一步一步的去接近理想目标,在经过一番拼搏就会真正是想自己的理想了。

理想使现实透明,现实让理想憧憬!

理想是高山悬崖上的鲜花,奋斗便是攀山的绳索

现实是一场人与人之间的战争:虚伪、狡诈、笑里藏刀、每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都有自己的敌人和战场。

理想包括多种类型:道德理想、情感理想、社会理想、生活理想、职业理想、素质理想……。很多世俗的功利考虑在原则面前都将不复存在。

篇6:人生感悟经典散文:梦想与现实

打从走出校门,我就开始明白,梦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是难以跨越的。那里面虽然没有沟鸿,但是却有一道难以度量的距离。那种遥远,是心灵的沟渠,是沙石难以填补的空缺。

常常会站在人头涌动的街上,看着路边的小贩吆喝,想象他们那点微薄的收入慢慢积攒成厚重;也看那人人往往的顾客,想象他们平时工作的表情,还有他们挥霍后的心情;还看那些像我一样无目的的游人,想象他们心里的故事是否真的也乏味。每个人都带着不同的心情来到这条街上,充当不同的角色,或忙碌,或悠闲,唯一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因为自己的某种情绪而移步到这街上。

在我的眼里,仿佛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都带着真实的自己上街。而我呢?幻想红墙绿瓦里的奢华,用自己仅有的一点认知去描绘别人的世界。因为生活的无奈,从而那里的多姿多彩更让我垂涎,让我羡慕,让我在静夜里暗暗落泪。

蓦然回首,仿佛就在昨天。我对着高远的`蓝空许下诺言,我相信自己会有能力达到自己的目标。我努力地向着目标奋进,为了它废寝忘食,为了它不舍昼夜地拼搏。然而,当梦想触碰到现实的时候,才知道现实的菱角尖锐得恐怖,只要轻轻一触碰,梦里的世界就会像飘着空中的泡泡一样,一碰即破。那些小泡泡来之不易,去的时候却轻而易举,或者这就叫做残酷。

没错,现实就是残酷的。它常常将人弄得身心疲惫,总是先给人一段美丽的幻想,然后又毫不留情地将这些美丽的梦想打碎,连碎掉的影子也要没收。因为这样,所以很多朋友都失去的了信心,就像我站在街上一样,茫然不知该往何处去!

其实,回头看看那些吆喝的小贩,在我眼里他们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有一个真实的梦。他们可以为了这个梦喊破喉咙,他们清楚为了美丽的以后,此时忘我地付出是不要紧的事情。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我的梦也如此,会不会有人笑我的卑微呢?其实,我是多想了,有梦的人就是伟大的人,在梦想面前没有卑微和尊贵之分,持之以恒的人终究会将小梦想变成大梦想。

也许,在茫然的时候,自己该记得,只有不停下前进脚步的人,终会到达成功的对岸。一颗不停止奔走的心,它总会找到自己的方向,总会到达自己的归宿。然而,原地踏步,隔山观望奋斗人群的人,会一直不知道将自己定位何方最合适。那些不切实际,不肯从低处出发的梦想,也许,就是虚无的空谈。

在梦想渐渐融入现实的时候,也许就有了那些顾客。他们可以抽出一些闲余的时间,走进享受的乐园,找寻除了梦想之外的天堂。这种已经完全融入现实的梦想,是让人感到快乐的。可是,我却看到许多并不满足现状的人。不管身处何方,他们依然记得,自己为梦而来,因梦而去,不知道除了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心情之外,还能够有什么味道给自己品尝。

篇7:生活在现实里梦想的散文

很久没有写方块,写了也觉得索然无味,不知所谓,更多的是词不达意,无法将心中那一份苦闷,愤慨一一诉说。或许是一方水土养着一方人,或许是陌生的地方住的再久也毕竟不是自己的家,少了那份贴心的温暖。

街头的霓虹灯闪烁着迷离的眸子,鹅黄色的灯光依旧慵懒的照着冷清的街面,这条寂静的街道里三三两两的行人也只有酒鬼和开着夜班车的上班族在奔波着。天空在这个夜晚不合时宜的有些昏暗,低沉沉的,仿佛有些惆怅,远方的那些山坡,那些平日里巍峨的山峰此刻也已经被黑暗遮住了面孔,朦胧的只剩下一些影子,一些碎碎的影子,连全影都不曾留给黑暗中的我。

梦想一直就在那里,微弱的光芒里透露出一丝安宁,我的心颤抖着,有些退却,有些迟疑,更多的是一些苦涩的泪珠。手心的颤抖依旧有些冷漠,孤独的疼痛蔓延了整个身子,蜷缩在某个角落,漆黑的角落里,一点点将自己抱紧,深深的孤独和寂寞,还有无助的疼痛,某些不可言说的情绪,顺着泪珠,滚烫的滑落在那张娇嫩的脸。

天似乎亮的太早,一点点曙光就点亮了天空,黑暗变得昏暗,仿佛隔着一层纱,一层轻柔的蚕沙。这让我想起古人常说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我算是有些欣慰,或许是悲伤的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少却了许多,更或许是伤悲总习惯黑暗,来不及拥抱阳光就已经消散了。

一滴晨露的到来让哭泣了一夜的眼眸被滋润的水灵,那原本有的浮肿慢慢的逝去,只剩下那一汪水灵还停留在湖泊的心上。一点一点凝成永久的暗伤。

太阳是绝不会因为这黑暗就不再出现,乘着这个点点曙光的指引,慢慢的爬上了山头,淡然的鹅黄色慢慢的`变成浓烈的金色,柔和的光芒挥洒在大地之上,温暖万物之心。

我想温暖或许没能来的那么快,我依旧感受到清晨的那一份清冷,晨风的吹拂让我的身子有些不适,露珠沿着杉树叶子尖滴落在我的额间。清凉的露珠将我整个身子点醒,打了个冷颤后喷嚏便出来了,真是笑煞人也。

阳光定然是以为怜香惜玉的男子,不过一会儿暖意就傍身了,我乘着一路的美色,踏着温暖的阳光走在林间的小路上,一点一点贪婪的吸允清香的晨风。林间早起的鸟儿叽叽喳喳的欢唱着晨曲,沙沙作响的树叶也迎合着这个美好的早晨。

或许路途中有过太多坎坷,或许行走中有过太多劫难,或许抉择里有过太多的难舍难分,皆是为了清晨那一缕温暖的阳光。生活的艰辛里因为梦想,脚步变得轻盈了许多,苦难的生活因为梦想有了一丝期盼,或许它不能将你带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仙境,但生活里因为有了它的而变得幸福,变得快乐。

上一篇:描写父亲的作文:沙发后的日出下一篇:汽车团购会主持人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