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目的

2024-04-07

初中语文教学目的(精选12篇)

篇1:初中语文教学目的

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

    大学城栏目:居民空间消息快播 | 空间栏目:课程介绍

收藏到我的学习空间

收藏到我的课堂魔方

全屏

发表时间:2012-11-15 23:14:48 浏览:261 评论:1

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

第一,中学语文课首要的任务在于学习语言运用,在于打好语文运用的基础。叶圣陶先生曾经对“什么叫语文”作过解释,他说:“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138页)本人认为,叶老这段话通俗而精辟地说明了“语文课应该主要的教什么、学什么”这个根本性问题(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否定语文课还要学其他内容。)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可以有若干条,但其中最主要的应该是学习语言运用,即叶老说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现行中学语文课本是以文章选编为主的,教学一篇课文,要学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本人认为,作为“中学语文课”,如果这也讲了,那也学了,而唯独把学习课文的语言运用忽略了,就等于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就是犯了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大忌。学习一篇课文是这样,学习整个语文也是这样。语言运用是语文的基础,是写作的基础,是口头表达的基础,也是文学和文化表达的基础,一切“人文”知识乃至科学知识主要是靠语言来表达,一切“人文”精神乃至一切思想意识也主要是靠语言来表达(当然也可用影像等其他方式表达),我们平常说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高低也是主要看他语言表达水平的高低,不能设想语言表达基本功甚差而“人文精神”或“文学创作”却表达很好,那是不可思议的。本人认为,中学语文课应该姓“语”,这个“语”字的基本意思,首先是指“学习语言运用”,当然也是指“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切实打好语文基础”。

第二,中学语文课在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放在重要位置。对此,“大纲”中已作了比较具体的规定,不必作过多的阐释。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培养语文能力和语文习惯中,应该体现普通中学的“基础性”,不能任意“拔高”。例如“写作能力”的培养,应该按“大纲”要求打好写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的基础,不应要求会写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当然,个别学生有文学爱好,能写诗歌、小说,这也是好事,可以作个别的指导和培养,不过那只是个别情况,对绝大多数中学生来说,基本要求还是应该“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

第三,中学语文课应该使学生学习和积累一定的语文知识,包括汉语知识、文学知识、文化知识、文体知识、读写知识,乃至课文涉及的一些其他相关知识。本人认为,学生在校学习,学习和积累一定的知识,这是学生学习的天职,不能因为新的教育思想重在能力培养,就可以忽视知识的学习与积累。但是,话又说回来,中学生学的知识,不能超越学习阶段的要求,不能任意扩展和随意拔高,只能按“大纲”的规定学习“基础知识”,有些甚至只能是“常识”。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范围及要求,有些难以表述得十分具体,有些也不可能“量化”,有些确实难以掌握,这就更需要尽可能正确地把握“基础性”的精神,尽管有些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展和延伸,但是要适当,高中和初中也应有所不同,中学的语文课所应学习的知识不能超越阶段作过高的要求,所学知识的内容更不能拔高到高校的范围。

第四,中学语文课应在“文道统一”的原则精神指导下,学习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意义和人文精神。其中包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人格修养教育、健康的审美教育、情感教育,以及有关的意志、态度、心理等非智力教育。这些思想、精神方面的教育,应该与上述语言运用的学习、语文能力和语文习惯的培养、语文知识的学习有机地统一在一起,自然和谐地进行,而不应割裂开来架空说教,尤其不能忘记“语文”这门学科的基本特性,不能忘记语文课首要的任务在于学“语文”。五六十年代乃至70年代有些中学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或文学课的教训应该记取。

第五,中学语文课不应忘记各门学科共性的任务,例如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联想想象能力,要开发学生的智力,要开拓学生的视野,要教会学习方法等等。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自学能力、联想想象能力尤为重要。本人认为,这些任务同思想教育的任务一样,应该在培养语文能力和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统一实施,而不应脱离“语文”孤立架空地进行。

以上五个方面只是为了阐述方便才分开来,实际上这五个方面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

除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 文章来自世界大学城

篇2:初中语文教学目的

1.了解储蓄的含义。

2.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

3.把握利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存款利息。

教学预备: 实物投影仪、信用社存款单、有关利率表格、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老师的家里有五千元钱暂时还用不着,可是现金放在家里又不安全,有哪位同学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

生 1:可以用这些钱来炒股。赚大钱。(众生笑)

生 2:可以把钱进行投资,比如说买保险等。

生 3:我觉得还是储蓄比较安全,什么时候用就可以直接取出来。炒股的风险比较大,万一损失了就什么也没有了。(众生大都点头表示认同)

师:这位同学的建议不错,我就把这五千元进行储蓄。在储蓄之前,老师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有哪位同学能来介绍一下?

[评:能创设宽松的学习情境,从“老师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有哪位同学能来介绍一下?”的话,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积极回忆有关储蓄的知识,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充分利用学生乐于帮助教师解决困难的心理,拉近了师生之间距离,缓解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二、联系生活理解概念 生 1:我知道了中国建设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以及农村合作信用社等等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进行储蓄的场所。

生 2:我知道储蓄不仅可以帮助国家进行经济建设,而且能增加家庭个人的收入。

师:说得真好,这是储蓄的优点,储蓄能支持国家,我们可以看以下的信息:

2001年12月,中国各银行给工业发放贷款18636亿元,给商业发放贷款8563亿元,给建筑业发放贷款2099亿元,给农业发放贷款5711亿元。(教师投影出示信息)

这些钱就是我们大家平时的储蓄。据统计,到 2001年底,我国城市居民的存款总数已经突破7万亿,所以,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对国家、对个人都有好处。(众生点头)

生:我知道在储蓄之前必须要先填写存款单,而且每个银行的存款单都不一样!

生:我知道储蓄分活期和定期两种。在定期存款的方式中,又可以分为零存整取和整存整取两大类。

师:你能结合自己的理解,向大家说说什么是活期和定期,什么是零存整取和整存整取吗?(结合例子学生进行了分析和说明)

生 1:我知道每个人存款时银行都会给你一个不同账号,这个账号就代表是我们自己。

生 2:我知道存款时要写明你的存期。就是说你是存一年还是两年或者几年。

生 3:我知道存款时必须要写清楚种类,你存的是人民币还是其他种类

生 4:我知道存款时必须清楚你的存款日期。

[评:学生在充分感知“储蓄”的益处之后,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三、参与实践内化体验 师:同学们了解的知识还真不少,老师先谢谢大家能相互交流这么多的储蓄知识。现在老师就带上这些钱,预备把钱存入我们洮西的信用社,存款之前,信用社的工作人员给了老师一张存款单,要老师完整的填写这张存款单,现在同学们的桌子上就有这张存款单,你知道各部分该如何填写吗?试试看!(学生一边相互讨论一边填写)

师:哪位同学主动上来展示一下?(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品)

生 1:我是这样填写的:存款金额是人民币五千元整,存款期限为五年,存款种类是定期整存整取,存款日期是2002年12月20日。

生 2:我注重到存款单上有国库券可以供我们选择,所以我可以把人民币五千元整全部用来购买国库券,期限为五年,购买日期是2002年12月20日。

[评:知识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是低层次的,让学生理解有关知识之后,以动手填写存款单的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化了感性熟悉,提高了能力。] 师:刚才同学们都顺利的把五千元存入了信用社。假设过了几年之后,存款到期了,老师去信用社把它取出来,同学都记得当初存入信用社的金额是人民币五千元整,现在取出来是不是也只是人民币五千元整?是少了还是多了?

生:肯定会比五千元多!因为银行要多付给老师一些钱。

师:这些多出来的一部分钱有一个专有名词叫什么?

生:叫做利息。这些多出来的钱就是五千元存入信用社到期后的利息。

师:真棒!谁来说明什么是利息?五千元又是什么?

生:利息就是取款时银行所多支付的钱。“五千元”是本金

师:利息的多少一般由什么决定?你还知道什么?

生 1:本金、利率和时间。生 2:利率是本金与利息的比值。它是由银行所规定的。按年计算的叫年利率,按月计算的叫月利率。

生 3:年利率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变化,年利率有时会有所调整。

师:对!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变化,银行存款的利率有时会进行调整,例如:

篇3:初中语文教学目的

首先,笔者将对晚清至今语文各不同教育期中有代表性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中的文言文教学目的进行梳理,整理。其次,笔者认为可以以社会主流用语的变化为标准,粗略的将文言文教学目的变革时期以新中国的成立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晚清时期的《奏定中学堂章程》谈及入中学堂者凡学为文之次第:一曰文义;二曰文法;三曰作文。之后的两广初级师范简易科馆《教授法》里规定学生需理会文章的所指,并且能够将相关的知识应用与日常的听说读写。到了民国时期,1912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学校教则及课表》中规定: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1923年叶绍钧起草《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规定:使学生能看平易的古书。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课程标准针对初中国文规定:养成了解平易文言文之能力。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到1963年的教学目的的制定思路成为后来文言文教学目的制定的源头,故将此时期称为“定型期”。1956年《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规定初中学生应读一些优秀古典文学作品。从初一开始循序渐进的学习从简易的到较难的文学作品,从而逐步的获得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能力。1963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的规定更为细致,培养阅读能力从初一开始,目的是了解常用的一些文言词义及用法;初二则以了解常用的文言句式和继续了解文言词为主;初三和初二的目标基本相同,只是层次有所深化。这一时期的文言文教育核心从之前的思想要求、阅读能力、语法词汇和艺术特征四个方面并重,开始转向为语法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为主。

1978年到2000年,这一时期对文言文教学目的的探索是对定型期文言文教学目的内容要求的深化,故可将这个时期看做是文言文教学目的的发展变更阶段。1980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第二版)中有详细的规定,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从初一开始,以了解一些常用文言词和简单句式为主。初二除延续初一目标之外,增添了继续初步了解一些古今异义词的要求,并从了解文言词汇提升到掌握一些文言词汇这个层次。初三除延续初一初二的目标外,着重强调了使用工具书自查文言词义的能力,并且开始要求掌握一些文言句式的用法。1990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教学目的规定初一、初二主要了解文言文课文的基本内容。初三要求能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并能流畅的朗诵。发展期对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主要集中在:阅读能力培养,语法、工具书的使用;这个时期教育的重心放在了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上,是以语法为工具而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过程。

2001年至今,文言文教学目的的重心转而放在了对于文化以及思想的熏陶上(增添了偏重思想文化、语法和文学艺术上的新要求),最终目标仍是能够阅读一些浅易的文言文,不过强调了能力培养过程中对于工具书的使用,虽仍有定型期的影子,但其对以往语文大纲或课程标准中都有的培养阅读能力的要求作出了创新的变革,故可将此时期成为变革期。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在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过程中要在诵读中积累和感悟,并能够借助阅读古代诗文来提高学生个人的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在要求能读浅易文言文的同时,明确了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这两种方法的具体程序,并列出了需要背诵的80篇优秀诗文。201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教学目的在提炼和继承2001年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学生应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文言文内容,诵读和学习中同样应注重个人的体悟的积累运用,在提高个人欣赏和审美品位的同时达到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目的。

二、文言文教学目的发展中的不足

由于晚清至建国前期,文言文的社会地位虽经历一再的弱化,但文言文仍在社会和人的日常生活及报纸杂志上有着较高频次的曝光率及使用率,与现在基本退出人们日常交流用语舞台的社会背景不尽相同,故本文将主要针对建国后文言文教学目的三个时期的沿革,来分析教学目的发展的不足之处。

第一,缺乏对学情的合理因素的考量。初中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一部分,这个阶段有其特殊的学情特征,这首先意味着初中的文言文教育应该是面对着全体的学生,所开展的教育应该能够保证所有学生的基础学力,即初中的文言文教育应有其基础性。但在定型与发展期中的教学目的中未有考虑到这一因素,只是笼而统之没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这一要求。而在变革期的目标中,也并未清楚的回答这个问题。

第二,文言文教学目的的内容界定不够明确。综观三个时期,文言文教育目的的界定和内容均比较模糊,主要表现在首先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到底应该达到什么程度、怎样检验界定不够严密,其次对于学生学习的具体内容的普适性和针对性界定不够明晰。

第三,在阅读能力方面,阅读能力是主观条件,可大致分为三个等级;初等能力:仅能够阅读部分或特定的文言文文章,中等能力:能够通读大部分文言文典籍,高等能力:能通读文言文典籍并能为其勘误。任何一个时期中,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教学目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教学目的沿革中可知,对于其表述经历了阅读能力、初步阅读能力到浅易阅读能力的转变。而始终悬而未决的问题就是相关大纲或课程标准中一直没有明确的对文言文阅读能力进行相关的较为严密的分类和定义,从而使得师生对于阅读能力、初步阅读能力、浅易阅读能力三个概念产生困惑,故在此问题的公论尚未出现前,这样不明确的表述,对教学目的在实际文言文教学中的指导意义打上了问号。

篇4: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性

(1)目标要求过高或过低。这方面原因一是教师没有吃透教材,二是教师对学生情况了解不够,高估或低估了学生认知水平和语文能力。目标要求过高,脱离学生实际,导致大部分学生对目标内容茫然不知所措,加重学生思想负担,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目标要求过低,所教内容学生低年级已经理解并掌握,到了高年级教师还要不断训练要求,学生强打精神,磨来磨去,教学效益低,更重要的是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产生厌烦的情绪。

(2)教学目标不明确,不能突出教学重点内容。对教材没有进行深挖、吃透、灵活组织,导致教学目标的不明确。要么面面俱到,突现不出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加上补充大量资料,显得过度臃肿,喧宾夺主,一堂课下来学生一头雾水,不知这节课要掌握什么,内容过多让教师在45分钟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要么目标确立过低,课堂容量太小,一节课只抓一两段,密度小,效率低下,一节课学生没有学到多少实用的东西。

(3)教学目标不能体现语文本体性。由此导致教学过程中只是热闹的解读文本内容,忽视了语文本体,将语文课上得像生物课、科学课、地理课、历史课甚至建筑课、数学课等等,就是不像语文课。用洪镇涛老师的话说就是“我们都热心去种别人的田,却荒了自己的地”、“我们语文老师个个都是学雷锋的模范”。 这些都说明,语文课的主体作用没有凸显出来,没有教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技巧和阅读技能。真正的阅读课时要给学生“授之于渔”,而不仅仅只是“授之于鱼”。

那么,针对以上存在的这些实际问题,阅读教学中怎样才能合理明确地确立教学目标呢,从而进一步提高语文阅读课的效能呢?笔者觉得应当注意下面几点:

(1)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深入地了解学生实际,结合文本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合理明确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目标的切实可行,确保教学目标的落实。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应该根据学段目标、单元目标,结合学生阶段特点和认知能力,照顾学生的认知差异,不能确立过高于或过低于学生实际的目标。例如对于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新课标作了明确要求,重在考查学生记诵积累浅显文言文的过程,人教实验版七年级上册文字浅显的传统精品篇目,如《论语十则》《智子疑邻》、《塞翁失马》,可以让学生整篇背下来,至于《山寺》《童趣》,难度较大,可以鼓励程度好的学生背,大部分学生读熟即可。另外,文言语法方面,例如词法、句法等文言知识,新课程照顾到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初中阶段不要求过多涉及,学生知其然即可,只要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即可,教师不能像对高中学生那样对词法、句法作过高要求。当然,符合学生实际的目标一定要落实到位。

(2)确立教学目标应整体把握,突出重点,点面结合,取舍适度。一节课内容的教学目标不可以面面俱到,过于宽泛,要突出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例如人教实验版八年级上册《陋室铭》一课,教学要求一课时,虽然文章很短,只有81字,但文章内涵很丰富,所谓一字千金。从思想内容上看,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高洁孤岸的节操、不慕名利的人生追求;从表现手法上看,文章使用了托物言志手法,借陋室来表明自己志向;从语言上来看,第一,含蓄精炼,短小精悍,富有表现力;第二,骈散结合,一韵到底,平易流畅,琅琅上口,有很强的节奏感;第三,运用多种修辞格,除了骈文的排比对偶之外,还运用了比兴、借代、反问、互文、引用等多种修辞格;从构思方面看,新颖别致,反向立意,结构严密,层次井然,比兴开头,引出陋室,类比作结,突出陋室;从文言知识上看,名词动用、一词多义、倒装句式、实词虚词,不可谓不典型。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5分钟,要想让学生掌握众多的内容,根本不可能。要想面面俱到,平均分配教学时间,只能都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所以,必须结合学段特点和文本特点,筛选出教学内容,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并突出其中一两点作为教学重点。

(3)要突出语文本体性。在确定目标时要结合文本培养学生感受语言、品味欣赏语言和评价语言的能力,重视学习语言,重视语言训练,突出语文本体。文本中涉及其他领域的知识点到为止,不纠缠不清,可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向相关学科老师请教或查资料解决。例如教学人教实验版七年级下册《天上的街市》一课,根据文本内容及学生实际可确定其教学目标:学习、诵读诗歌,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表现的思想感情,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这样就体现出了语文本体性。如果过分于对天河、牛郎星、织女星等知识作以介绍,就上成了天文学课。教学人教实验版七年级下册于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课,教学目标可以确立在诵读诗歌、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感情上,引导学生热爱祖国,体会台湾同胞浓厚的思乡情怀是必要的,但是如果过多关注两岸关系、党对台湾的方针政策、台湾的重要地位、台湾的现状,就上成了思想政治课。人教实验版八年级上册《奇妙的克隆》一课,教学重点结合教材内容可确定为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对文中涉及的克隆知识,只要求学生大略了解即可,如果过多讲解分析,就容易上成生物课,学生虽然对“克隆” 了解透彻了,但势必会冲淡语文的本体性。

篇5:以精神为题目的初中作文

我拾起小虫,它并没有反抗,没有飞,只是无力的摇着细小的脚。我有一个癖好,喜欢把小虫放进我的笔筒里,看它怎么飞出来,虽说有点不好,但也给了我很多启示。

虫子都喜欢朝上爬。

小飞虫在我的圆珠笔筒里转来转去,找不着头绪,我把笔尖朝上,它就朝上爬,把笔头朝上,它就朝上爬,无论怎么转,它都朝着上方,因为它坚信,往高处走就是胜利!

而我坚信着什么呢?

我把笔轻轻放下,小虫停止了脚步,呆呆的卧在笔里面。我不忍心,悄悄把笔打开了,等待它再次飞翔。它没有立刻朝洞口走去,我将笔朝洞口竖立,它爬了过去,终点就在前方!

它的每一步都那么沉重,小心翼翼地试探着什么,还有一毫米,它心急了!一大步向前走去,正当我准备拍手叫好时,意外出现了,它滑到了,先前的努力全废了!

我是否与它相同呢?

它没有泄气,一次又一次的向上爬着,可谓是屡败屡战,终于它走出了困境,但是不飞了。

我凝视着小飞虫,不经觉得口干舌燥,俯下身,拿起矿泉水喝着,再次看它的时候,却不见了!

我焦急地寻找着,再也没有看到它的身影,我想:是飞走了吧!它也许找到了梦想,去完成使命了。

篇6:以秋思为题目的作文初中

边防驻军的士兵敲响着鼓,使他不能再出去行走。白露既降,天气转凉。他偷偷走出帐营,坐在草地上,看着皎洁的月亮,吹着一丝丝凉风,想起了故乡。想着儿时一起在田野中奔跑,在小溪中抓小虾、小鱼的弟弟,想起自己与弟弟已有几年没相见,更不知道他们是否还活着。这样想着,悲伤的感觉又增加了许多。

他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乘着月色飞翔,飞到了故乡。他看到故乡的月亮更明亮、更圆润了,就好像小孩子的脸一样。

但可惜的却是,弟兄们分散了,亲人们不知逃到了哪里,人各东西!兄弟姐妹们就好像一个个断了线的风筝,随处飘荡,失去联系,都不知道是生是死!

他觉得这一切都恐怕只有千里之外的圆月才知道!

自己写了无数封信,却没有收到过一封弟弟的回信!

他感到一阵凄凉,于是躺了下来,看着这美丽的圆月,幻想起以后的美好生活的样子:相信以后的生活会更加好的!一定会的!

在微微凉风和美丽的圆月中,他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篇7:以母爱为题目的初中作文

汶川大地震,震动了半个亚洲,让世界的目光再一次投向了中国。就在那一瞬间,一座座高楼大厦成为废墟,一座座美丽的城市成为荒芜,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逐渐消逝……人们不禁怆然涕下,小学生作文《暑假作文和日记》。这次地震中,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悲伤,还有许许多多的感动。

孩子,永远是父母心中的希望的太阳,父母会用自己全部的热、全部的爱去呵护孩子,即使在废墟里,也是如此。

在四川的废墟里,救援人员亲眼目睹了这惊人的一幕:一位年轻的母亲,用双臂保护着她那刚来到人世的孩子,让孩子投进她温暖的怀抱,用母爱的翅翼保护住了孩子脆弱的生命,用爱的力量把孩子从天堂“拉”了回来。而那位伟大的母亲,却独自一人走了,独自一人飞向了美丽的天国……

后来,救援人员发现了这位母亲的手机,手机上有一条未发出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下来,请一定要记住:妈妈永远爱你!霎时,所有救援人员热泪盈眶!这泪,不是为母亲的离去而流,而是为这份珍贵的母爱而流!

这句话,虽无华丽的辞藻,却含着一份沉甸甸的母爱!一位平凡的母亲,心中却装着一股爱的暖流!

孩子,你知道吗?你那美丽而又善良的妈妈,去了一个叫天国的很美的地方,她给你留了一份叫做“母爱”的礼物,希望这份爱,能伴你一生!你的妈妈会一直在天国注视着你,用更多的母爱去呵护你!

人间最美的名字是“母亲”,最亲切的称呼是“妈妈”!因为母爱,她宁愿用自己的生命换来孩子的生命;因为母爱,她愿意把爱传递给她的下一代!她的名字,未必会流芳百世,但一定会刻在生命的胶片上,永不消逝!

篇8:论初中语文课中戏剧篇目的教学

一、抓住戏剧文学区别于小说、诗歌等文学体裁的三个特点设置问题,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

特点1:剧本的结构必须遵循空间和时间高度集中的原则。

问题:故事情节会有哪些场景? (时间、地点 (空间) 、环境、人物、事件分别是什么?)

特点2:剧本必须有较为集中的和比较尖锐的矛盾冲突。

问题:故事情节中有哪几次巧合 (矛盾冲突) ?

特点3:剧本主要靠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自己的性格。

问题:主要人物是谁?如何表现人物性格 (刻划人物形象的方法) ?

二、抓住戏剧的情节, 引导学生探究情节中的悬念、巧合或矛盾冲突的合理性, 进而把握剧本突显的主旨

戏剧是为了演出提供的脚本, 受到严格的时间、空间的限制, 因此浓缩生活的情景是必不可缺的, 用更快的节奏, 大开大阔地叙述故事。为了增强戏剧效果, 往往需要用悬念、巧合、偶然性的事件来强化。

例如, 在教学《变脸》的时候教师可以配乐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感情。学生自由组合。自选片断, 表情朗读。其余学生以“导演”的身份点评。朗读完毕教师可以以记者的身份请几位“水上漂”“狗娃”谈谈对角色的理解, 并选相关片断加以佐证。教师也可引导学生深层探究。提问:如何看待水上漂重男轻女的思想?不难从文章看出:水上漂重男轻女的思想和做法, 有其现实的考虑和深层的原因。水上漂收狗娃为孙子, 主要是一种非常现实的生存需求, 他需要老有所养, 需要传宗接代, 而这一切, 在传统社会中都是由家庭的男性后代来实现的;他期望狗娃继承祖传绝活, 并声明“传儿不传女”, 这是为了确保自己家庭的利益一脉相承地延续下去, 为了避免竞争以谋求生存, 所以, 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 而要究其根源。《变脸》是非常有名的川剧作品, 情节美、形象美、语言美、手法美, 美不胜收, 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建议同学们课余时间观看戏曲, 阅读戏曲剧本, 慢慢地, 你就会发现你已经成为一个准戏迷了。

教学最后可以布置作业, 留给同学们课后加深对戏剧的了解。例如, 1.剧中“帮腔人”由幕后唱到台前, 替狗娃向水上漂求情。请你以”帮腔人”的口吻, 再写几句劝说水上漂的唱词。2.学写戏剧评论。针对《变脸》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任选一个角度, 写一篇文学短评。等等。

三、抓住戏剧中的舞台说明等, 引导学生解读特定场合、特定背景下的人物性格

由于初中学生接触更多的文学作品是小说, 散文和诗歌, 对戏剧这一类的文学作品极为生疏。故此, 教学中教师们通常会面临的问题是:初中生缺乏对于戏剧文学基本的审美理论, 如果学生们运用已有的阅读小说、散文和诗歌的方法去理解戏剧文学, 必然会遇到许多无法处理的难题。又比如在教学《陈毅市长》的时候, 可以引导学生对剧本开始时候的舞台说明进行了充分地解读。通过舞台说明能侧面了解化学家齐仰之深居简出、潜心科研、清高固执, 甚至有那么点纯朴可爱的性格。也正是这样的性格才有下面他和陈毅市长之间的矛盾冲突。在戏剧展开的情节当中的舞台说明, 充分地展示这人物的性格。配合人物的个性化语言, 从而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人物丰满的血肉。

总之, 戏剧体裁教学的其特殊性, 有别于其他文学体裁作品的教学, 但是人物、环境、情节仍然是作品的重点。对人物的形象分析, 也必须要抓住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动作、神态等来解读人物。而人物的内心活动可以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情节来想象, 甚至可以形成书面的小习作, 这样的方式也更有助于深度解读人物形象。

参考文献

[1]冯梦明.哈姆雷特与牡丹亭矛盾冲突比较[J].商品与质量 (科学理论) .2011 (08) .

[2]曾宪林.威尔第歌剧《茶花女》的悲剧形象塑造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

[3]夏衍.抗战时期的戏剧与契诃夫的戏剧比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 (22) .

[4]于海腾.浅谈曹禺剧作中的语言动作性[J].文艺生活 (中旬刊) .2011 (10) .

篇9:初中语文教学目的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目的;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一、文言文教学目的回顾

首先,笔者将对晚清至今语文各不同教育期中有代表性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中的文言文教学目的进行梳理,整理。其次,笔者认为可以以社会主流用语的变化为标准,粗略的将文言文教学目的变革时期以新中国的成立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晚清时期的《奏定中学堂章程》谈及入中学堂者凡学为文之次第:一曰文义;二曰文法;三曰作文。之后的两广初级师范简易科馆《教授法》里规定学生需理会文章的所指,并且能够将相关的知识应用与日常的听说读写。到了民国时期,1912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学校教则及课表》中规定: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1923年叶绍钧起草《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规定:使学生能看平易的古书。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课程标准针对初中国文规定:养成了解平易文言文之能力。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到1963年的教学目的的制定思路成为后来文言文教学目的制定的源头,故将此时期称为“定型期”。1956年《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规定初中学生应读一些优秀古典文学作品。从初一开始循序渐进的学习从简易的到较难的文学作品,从而逐步的获得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能力。1963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的规定更为细致,培养阅读能力从初一开始,目的是了解常用的一些文言词义及用法;初二则以了解常用的文言句式和继续了解文言词为主;初三和初二的目标基本相同,只是层次有所深化。这一时期的文言文教育核心从之前的思想要求、阅读能力、语法词汇和艺术特征四个方面并重,开始转向为语法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为主。

1978年到2000年,这一时期对文言文教学目的的探索是对定型期文言文教学目的内容要求的深化,故可将这个时期看做是文言文教学目的的发展变更阶段。1980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第二版)中有详细的规定,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从初一开始,以了解一些常用文言词和简单句式为主。初二除延续初一目标之外,增添了继续初步了解一些古今异义词的要求,并从了解文言词汇提升到掌握一些文言词汇这个层次。初三除延续初一初二的目标外,着重强调了使用工具书自查文言词义的能力,并且开始要求掌握一些文言句式的用法。1990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教学目的规定初一、初二主要了解文言文课文的基本内容。初三要求能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并能流畅的朗诵。发展期对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主要集中在:阅读能力培养,语法、工具书的使用;这个时期教育的重心放在了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上,是以语法为工具而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过程。

2001年至今,文言文教学目的的重心转而放在了对于文化以及思想的熏陶上(增添了偏重思想文化、语法和文学艺术上的新要求),最终目标仍是能够阅读一些浅易的文言文,不过强调了能力培养过程中对于工具书的使用,虽仍有定型期的影子,但其对以往语文大纲或课程标准中都有的培养阅读能力的要求作出了创新的变革,故可将此时期成为变革期。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在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过程中要在诵读中积累和感悟,并能够借助阅读古代诗文来提高学生个人的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在要求能读浅易文言文的同时,明确了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这两种方法的具体程序,并列出了需要背诵的80篇优秀诗文。201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教学目的在提炼和继承2001年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学生应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文言文内容,诵读和学习中同样应注重个人的体悟的积累运用,在提高个人欣赏和审美品位的同时达到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目的。

二、文言文教学目的发展中的不足

由于晚清至建国前期,文言文的社会地位虽经历一再的弱化,但文言文仍在社会和人的日常生活及报纸杂志上有着较高频次的曝光率及使用率,与现在基本退出人们日常交流用语舞台的社会背景不尽相同,故本文将主要针对建国后文言文教学目的三个时期的沿革,来分析教学目的发展的不足之处。

第一,缺乏对学情的合理因素的考量。初中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一部分,这个阶段有其特殊的学情特征,这首先意味着初中的文言文教育应该是面对着全体的学生,所开展的教育应该能够保证所有学生的基础学力,即初中的文言文教育应有其基础性。但在定型与发展期中的教学目的中未有考虑到这一因素,只是笼而统之没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这一要求。而在变革期的目标中,也并未清楚的回答这个问题。

第二,文言文教学目的的内容界定不够明确。综观三个时期,文言文教育目的的界定和内容均比较模糊,主要表现在首先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到底应该达到什么程度、怎样检验界定不够严密,其次对于学生学习的具体内容的普适性和针对性界定不够明晰。

第三,在阅读能力方面,阅读能力是主观条件,可大致分为三个等级;初等能力:仅能够阅读部分或特定的文言文文章,中等能力:能够通读大部分文言文典籍,高等能力:能通读文言文典籍并能为其勘误。任何一个时期中,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教学目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教学目的沿革中可知,对于其表述经历了阅读能力、初步阅读能力到浅易阅读能力的转变。而始终悬而未决的问题就是相关大纲或课程标准中一直没有明确的对文言文阅读能力进行相关的较为严密的分类和定义,从而使得师生对于阅读能力、初步阅读能力、浅易阅读能力三个概念产生困惑,故在此问题的公论尚未出现前,这样不明确的表述,对教学目的在实际文言文教学中的指导意义打上了问号。

第四,具体的教学指导不够明确。教学目的的直接指向是文言文教学一定要达成的目标,教学目的的芜杂会造成具体教学中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因而使最后的教学成果无法衡量。综观三个不同时期的教学目的,存在的共同问题即教学目的各有工具性或人文性的偏重,而实质不做明确规定,最终失之芜杂。定型期的教学目的突显对思想文化教育与阅读能力教育的要求,到了发展期则偏重于强调对语法和阅读能力的要求,至于变革期,教学目的又变为对文化与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要求。如此一来,在贯彻教育目的的时候,各个时期的文言教学课堂会出现不同层面的偏重,而从三个时期的文言文教学实况而言,此三时期的教学成果均未取得使人十分满意的效果,笔者认为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教学目的指导的不确定性和各有偏重的特征也是造成这种遗憾的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魏本亚.叶圣陶“私拟”语文课程标准的当代价值[J].语文建设,2008(1).

[2]吴履平.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叶圣陶.叶圣陶教育名篇[G].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李杏保.语文学科教育参考资料类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5]张定远.文言文教学论集[G].天津:新蕾出版社,1986.

[6]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教育部制订[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10年修改版.

[8]徐林祥,杨九俊.关于语文课程目标百年嬗变的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12(2).

[9]张承明.语文教学:实践与目标的背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

[10]陈圣宇.时代思潮与文言文地位的变迁[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31).

[11]冯旭洋.九十年代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文言文教学要求的演化探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S1).

作者简介:谢戈阳,男,江苏省无锡市人,现就读于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学位(2013级),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

篇10:以运动为题目的初中英语作文

Spor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our daily life. Most of us begin our day with some kind of exercise or sport. Athletics is part of our university curriculum. Many students play on either the departmental or university sports team after a hard day of class.

Some people take sports far too seriously. Some people are only interested in how their favourite sports team does: they dont care much about their country or the rest of the world. These people often get into fights if their team loses.

When I have time for sports there is one that I like more than any other. I find bas ketball both a physical and a mental challenge. Runing, jumping, and shooting, are also enjoyable and healthful sports.

篇11:清晨与深夜为题目的初中话题作文

清晨与深夜为题目的初中话题作文

在床上睁开眼睛,天空微微地亮着,点缀着一抹抹艳红的云彩,这正是阳光的呼唤,唤醒整个大地,重新回到光明。

在床上闭眼之前,天空沉甸甸的,黑暗中掺和着淡紫色,夜空几颗闪烁的星星,这正是月亮的夜曲,在黑幕中轻唤着这个城市,入眠……

清晨与深夜的美是不同的,但并不是那样极端的相反,而是像父亲与母亲-同样的爱,展现的方式是不同的-深夜的静谧与幽雅,就像我们慈爱的.母亲,那一弯新月正是她温柔的微笑;那一抹淡淡的月亮正是她悦耳的摇篮曲。许多人将深夜描写的冷清、可怕,但我觉得她是温暖的。中考话题作文精选:清晨与深夜

清晨的朝气与光明,就像我们豪气万千的父亲,那洒落一地耀眼光芒正是他洪亮的叫唤;那一朵朵乳白色的云气正是他厚实的手掌,将这片慵懒的大地叫醒。

我们与大地一同在父母怀中,被呵护着,然而,我们的内心呢?则是在黑夜之末,清晨之始,像火花一样迸跳出来。不知道是不是每个人都要早起的经验?仔细回想一下早起时仰望无垠苍穹的感觉吧!那就像一种能量在体内装钻来钻去,想法不停在脑中回荡,那就是清晨和黑夜送给我们的无上献礼!顿时,头脑变得清晰,思考变得流畅,一切变得的如此美好!这,就是自我。

篇12:初中英语阅读能力训练目的和步骤

摘 要:本文通过阅读目的和阅读步骤两个方面对初中英语阅读能力进行充分讨论,尤其是哲理性文章的阅读步骤,希望对初中学生英语阅读训练中,有所帮助。

关键词:阅读能力;目的;步骤;初中英语;训练

阅读是英语学习最基本、最直接的途径之一。有些人是为了消遣,还有些人是为了通过考试。初中学生英语阅读的目的和步骤需要我们老师加以正确指导和大力帮助。初中英语阅读目的

让初中学生阅读英语课文加起来至少有五百篇。这么多文章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没什么印象了,但日积月累,从中学会了不少单词和语法知识。可以说,95%的英语语言知识是通过课本阅读获得的。这也正是大多数同学日常阅读的主要目的。因此,英语阅读课多为精读。大家的注意力不是放在课文的内容上,而是放在学习新单词、新语法现象上,在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的是单词的解释和句子的语言结构分析。

在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需要一定量的单词积累和语法基础知识,从语篇中学习、分析单词和语法是每一个英语学习者的必经之路,但这并不是我们阅读英语文章的最终目的。在日常生活中,英语阅读是我们了解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此外,我们在各类英语考试中也必然接触到英语阅读,这时更主要的是要求阅读者在有限的时间内读懂文章,获取重要信息。

回想一下我们学习汉语的过程:在小学阶段.一边认字、写字,一边从阅读材料中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同样,通过阅读技能训练.我们英语阅读也要达到这种境界,即从关注语言形式到关注文章内容.通过英语阅读感悟文章的文化内涵,体验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开阔视野,提高自身修养。当然,在获取信息的同时,我们绝不放弃学习新语言知识的机会。

在英语阅读中,为了提高效率.我们遇到不值的单词一般不查词典,而是借助上下文猜测其意。但如果有些生词反复出现,就可以在读完一个章节后查词典,核对所猜的词义,学习新单词的用法。童话故事、短篇小说、名人传记等都可以作为课本的辅助,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其次,语言难度要适中。太难了读不下去,太简单了又不值一读。要知道哪本书适合自己的语言水平,大家可以随便从一本书中翻一两页。初中英语阅读训练的步骤

初中生阅读速度为每分钟50至70个单词。因此,必须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在理解力和速度上有所突破。有的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总是喜欢逐个单词去读,一碰到生词就逐个单词地翻阅词典,频繁地使用词典,一篇文章弄得支离破碎,费了许多时间才读完,这既极不利于理解其中的信息内容,也不利于阅读能力和速度的提高。首先,要指导学生在生词率不少3%阅读材料中,一般读速为每分钟50―70 个单词,眼球转动和扫描单词速度要逐渐加快,对于不懂的单词词组要跳过,关键词根据上下文推出含义,或根据构词法猜出含义,读完全文后,必要时才去查词典。其次,要进行以语义为单位的阅读训练。短语和句子是表达完整思想的语义单位。从一开始就要培养学生阅读短语、句子的能力,循序渐进。再次,要提高阅读整篇文章的能力,善于抓主题、抓结构,能跳过生词比较准确地理解全文大意和主旨。

初中英语阅读中有很多为哲理性小文章,哲理性文章结构清晰,中心思想明确,分别为掌握中心思想,理解论述方法和把握语言色彩,下面我们从哲理性小文章讨论英语阅读训练。

2.1 把握中心内容

首先,熟悉文章的基本内容,理清段落层次研究它们的相互关系,这是基础。其次,由于论述形式的变化应用,作者写作的方式也各种各样,因文而异。

有一些哲理性文章它的哲理性,在全文中没有用一个明确论断表示出来,需要读者自己从全文中去分析归纳。把握这类文章,可结合作者写作动机、文章内容以及涉及的背景认真分析。

哲理性小文章的主要内容,可遵循下面两个步骤进行归纳:一是从题目开头或结尾入手;二是从结构上理清文章的层次段落,归纳层次段落大意,明确文章哲理性思想,然后加以综合归纳。

2.2 把握语言色彩

语言色彩是哲理性文章表达中心思想的重要手段。阅读哲理性文章时通过具有感情色彩的词汇用于把握理解中心思想,也是必不可少的。从逻辑上说,要分析中心思想就要通过感情色彩推理分析。哲理性文章的感情色彩:一般说,所有文章的感情色彩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褒义,言语中带有赞许、肯定的语气在里面。例如在文章中出现agree、approve等同意的语气时,或recommend、promote,advocate,encourage等提倡的语气时,这些说明作者的是持有鼓励、肯定的想法,此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符合社会的价值观、符合社会发展趋势,例如promote water conservation这时作者的从内心中赞成此类做法。第二种是贬义,言语、字里行间透漏出批判的意思,这种现象或事物是社会公认的应该抵制或排斥。例如loathe、hate等a厌恶的意思时,作者对文章中出现的事情或行为持有抵制或否定态度,这种行为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背道而驰,或和社会道德相违背,因此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贬义的。第三种是中立,既不批评也不赞扬,持中立态度。这类文章不会出现具有感情色彩的词汇,作者认为这类事情或事物利弊基本对半分。

哲理性文章的语言,一般是活泼、生动、鲜明的,能够让小学生乐于接受。阅读此类文章要从这一语言特点出发,抓住关键词语和逻辑推理极为严密的句子,运用语法知识,仔细分析,充分揭示它们的内涵和作用。结语

阅读训练应以提高学生理解力和速度为目标,主要指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到词句的意思和段落大意上。教师要讲授阅读技巧,不可增加学生负担,影响学生阅读兴趣。在适当扩大听与读的输入量的同时,促使学生言语技能和用英语获取、处理信息能力的发展,逐步获得综合运用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进行交际的能力,真正做到把语言融入具体的语言环境和交际任务之中,达到熟练运用英语的最终目的。哲理性文章作为英文阅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充分把握这类文章的特点,提高初中学生对于英语阅读的能力,从而提高阅读量,扩大词汇,提高个人能力,为国际交流做准备。

参考文献:

[1]彭菲.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年06期

[2]侯海霞.保持兴趣是学英语的关键[J].才智.2009年36期

上一篇:为强化合同管理下一篇:土木工程概论第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