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歇后语语

2024-04-29

趣谈歇后语语(通用7篇)

篇1:趣谈歇后语语

趣谈歇后语

含义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汉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汉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

历史由来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经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分类

歇后语的分类,有各种分法。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一共分为以下四大类:

第一,谐音类。如:

空棺材出葬——目(墓)中无人;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种意义。看到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子才能恍然大悟,因而也更饶有兴味。有的书把它列入“双关语”一类,也是有道理的。

第二,喻事类。如: 弄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没多大长进;

这类歇后语是用客观的或想像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段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如: 黄牛肩脚——不负责任; 老鼠上街——人人喊打

棋盘里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动物作比方。了解卜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如:

刘备借荆州——只借不还;

林冲棒打洪教头——专看你的破绽下手;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刘备、林冲故事的,自能了然于心。

多种类型相结合的,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 纸糊的琵琶——谈(弹)不得

这类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

综览上述分类,设比恰当是歇后语的共同特点。然而,“比喻总是跋足的”。歇后语的前半段比喻部分,有时不免有不恰当或不可取之处,有的还会涉及一些生理缺陷、迷信说法和旧风俗等,这都是为了取其某种性质或特点,以引出所比喻的意义。

常用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半两棉花——免谈。(免弹)

和尚打伞——无法无天。(无发无天)

腊月天气——动手动脚。(冻手冻脚)。

父亲向儿子磕头——岂有此理。(岂有此礼)。

公共厕所扔石头——引起公愤。(引起公粪)。

外婆死了儿子——无救。(无舅)。

老公拍扇——凄凉。(妻凉)。

秀才的空棺材出葬----------目中无人。(木中无人)。

王八中解元----------规矩。(龟举)。

花生--------------非吵不可。(非炒不可)。

皮匠不带锥子--------真行。(针行)。

何家姑娘嫁给郑家----正合适。(郑何氏)。

和尚的房子----------妙。(庙)。

河边洗黄莲----------何苦。(河苦)。

做梦变蝴蝶----------想入非非。(想入飞飞)。

猴子学走路----------假惺惺。(假猩猩)。

精装茅台------------好久。(好酒)。

蜘蛛拉网------------自私。(自丝)。

瞎子背瞎子----------忙上加忙。(盲上加盲)。

西瓜地里散步--------左右逢源。(左右逢圆)。

脱了旧鞋换新鞋------改邪归正。(改鞋归正)。

麻布袋草布袋--------一代不如一代。(一袋不如一袋)。

碗底的豆子----------历历在目。(粒粒在目)。

卖布不带尺----------存心不良。(存心不量)。

穷木匠开张----------只有一句。(只有一锯)。

砖窑里失火----------谣言。(窑烟)。

灯盏无油------------费心。(费芯)。

钟馗嫁妹------------鬼混。(鬼婚)

粪船过江------------装死。(装屎)。

黏窝窝掺黄莲--------一年一年的苦。(一黏一黏的苦)。

药铺里开抽屉--------找玩。(找丸)。

癞虾蟆跳水井--------不懂。(噗咚)。

唱戏的骑马----------不行。(步行)。

炒咸菜不放酱油------有言在先。(有盐在先)。

从河南到湖南--------难上加难。(南上加南)。

打灯笼搬石头--------照办。(照搬)。

大水冲走土地庙------留神。(流神)。

耕地里甩鞭子--------吹牛。(催牛)。

孩子的脊梁----------小人之辈。(小人之背)。

航空兵翻觔斗--------颠倒是非。(颠倒试飞)。

耗子掉到水缸里------时髦。(湿毛)。

老和尚住山洞--------没事。(没寺)。

货轮出了海----------外行。(外航)。

火烧旗杆------------长叹。(长炭)。

黄鼠狼钻鸡笼--------投机。(偷鸡)。

酱缸里泡石头--------一言难尽。(一盐难进)。

井里放爆竹----------有原因。(有圆音)。

老母鸡抱空窝--------不简单。(不见蛋)。

吃人参----------候补。(后补)。

皮皇帝的妈妈--------皮太厚。(皮太后)。

千年的石佛像--------老实人。(老石人)。

牵着羊进照相馆------出洋相。(出羊相)。

墙上栽菜------------无缘。(无园)。

扇着扇子说话--------疯言疯语。(风言风语)。

十两纹银------------一定。(一锭)。

守着厕所睡觉--------离死不远。(离屎不远)。

唐僧的书------------一本正经。(一本真经)。

小碗儿吃饭----------靠天。(靠添)。

肉锅丢进河----------昏昏沉沉。(荤荤沉沉)。

王八肚里插鸡毛------归心似箭。(龟心似箭)。

寺后有个洞----------妙透了。(庙透了)。

寿星齐仙鹤----------没路了。(没鹿了)。

十八个钱放两下------久闻久闻。(九文九文)。

染房的姑娘不穿白鞋--自然。(自染)。

后边扎小辫------违法乱纪。(尾发乱系)。

炉子翻身------------倒霉。(倒煤)。

饭锅冒烟------------迷糊了。(米糊了)。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火烧旗杆——长炭(叹)

粪坑关刀——文(闻)不能,武(舞)也不能。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以下为一些常用的歇后语: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秀才遇着兵——有理说不清

光棍佬教仔——便宜莫贪

财到光棍手——一去无回头

盲人吃汤丸——心中有数

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礼义廉——无耻

水泥匠开门口——过得自己过得人

偷鸡不成——蚀把米,即不仅没有占到便宜,反而受到了损失

茅坑里扔炸弹——激起民粪(愤)

阎王爷嫁女——鬼要

以下是一此常见于粤语的歇后语:

牛皮灯笼——点极唔明

床下底劈柴——撞板,即闯祸、出乱子

老婆担遮——阴公,即可怜

老公拨扇——凄凉(妻凉),即可怜

单眼佬老婆——一眼睇晒

冬钱腊鸭——得个睇字

隔夜油炸鬼——无火气

番薯跌落风炉——该烩

湿水榄核——两头唧

水瓜打狗——唔见咁截

无掩鸡笼——自出自入

白鳝上沙滩——唔死一身散,即死定了

火烧旗杆——有排长炭(叹)

潮州音乐——自己顾自己

结他无线(湿水棉花)——无得弹,即无可挑剔

非洲和尚——令人讨厌(黑人僧),即令人讨厌

卖鱼佬冲凉/卖鱼佬洗身——无生(腥)气

船头尺——度水

亚兰嫁亚瑞——累斗累

太公分猪肉——人人有份

年晚煎堆——人有我有

老举埋年结——算数

蒙古大汗——忽必烈:被打至屁股开花(忽=屁股;烈=裂)

竹篮子打水—— 一场空。

苍蝇飞进花园里——装疯(装蜂)

帅哥跳舞——更帅 阿斗的江山——白送

八十老翁练琵琶——老生常谈(弹)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八字不见一撇——没眉目;差得远;差远了 拔节的高梁——节节高;节节上升 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白布进染缸——洗不清;洗不净 白骨精遇上了孙悟空——原形毕露 白糖嘴巴刀子心——口蜜腹剑 白天照电简——多此一举

白天盼月亮——甭想;莫想;休想

白纸写黑字——黑白分明;明摆着;清清楚楚,一清二楚半斤对八两——不相上下;彼此彼此;一码事;彼此一样;包公审案子——铁面无私;六亲不认 踩着高跷过独木桥——艺高人胆大 苍蝇叮鸡蛋——无孔不入 苍蝇叮大粪——臭味相投

操场上捉迷藏——无地容身;无处藏身 长江黄河里的水——无穷无尽

程咬金的三斧头——虎头蛇尾 井底青蛙--------目光短浅 竹篮打水--------一场空 大海捞针--------没处寻 芝麻开花--------节节高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新官上任--------三把火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唐僧取经 —— 一直在路上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蚕豆开花--------黑心

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打破砂锅--------问到底 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老鼠爬进书箱里——咬文嚼字 牛角抹油——又奸(尖)又猾(滑)老虎嘴里拔牙——胆子大 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龙王跳海——回老家 蛇吃黄鳝——比长短

马尾巴搓绳——不合股/合不了股 羊伴虎睡——靠不住 猴子照镜子——得意忘形 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 狗掀门帘子——全凭一张嘴 猪鼻上插葱——装象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虎落平阳--------被犬欺 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井底青蛙--------目光短浅 大海捞针--------没处寻 竹篮打水--------一场空 打开天窗--------说亮话 船到桥头--------自会直 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百米赛跑--------分秒必争 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芝麻开花--------节节高 新官上任--------三把火 瞎子点灯--------白费蜡

兔子尾巴--------长不了 偷鸡不成--------蚀把米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老虎屁股--------摸不得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墙上茅草--------随风两边倒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猫哭耗子--------假慈悲 饺子破皮--------露了馅 扁担挑水--------一心挂了两头 对牛弹琴--------白费劲 八仙聚会--------神聊 霸王敬酒--------不干也得干 板上订钉--------跑不了 背鼓上门--------讨打 草把做灯--------粗心(芯)竹笋出土--------节节高

菜刀切豆腐--------两面光 钉头碰钉子--------硬碰硬 高山上敲鼓------四面闻名(鸣)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关公走麦城--------骄必败 铁打的公鸡--------一毛不拔 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泼出去的水--------收不回 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王八吃秤砣--------铁了心

歪嘴讲故事--斜(邪)说 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周瑜打黄盖--------两厢情愿 赶鸭子上架--------吃力不讨好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瞎子戴眼镜--------装饰 猴子捞月亮--------空忙一场 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和尚训道士--------管得宽 过年娶媳妇--------双喜临门 聋子见哑巴--------不闻不问 铜钣上钉铆钉---一是一,二是二 里弄里扛竹竿--------直来直去 苦水里泡黄连--------苦上加苦 我解缆,你推船--顺水人情 程咬金的斧头--------就这两下子 聋子耳朵------摆设

东洋人戴高帽--------假充大个 谈心不点灯------说黑话

冰糖煮黄莲--------同甘共苦 提着马灯下矿井-------步步深入 借了一角换了十分-------分文不差 半夜三更放大炮-------一鸣惊人 老虎拉车--------谁敢(赶)神堂里的鸡蛋--------宝贝蛋

篇2:趣谈歇后语语

胡子贴膏药――毛病

湖底的鱼――不好打;打不起来

猢狲穿衣裳――象个人似的

猢狲戴帽子――学做人

猢狲推泰山――自不量力;不自量

葫芦掉井里――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葫芦蜂的窝――心眼多

葫芦锯了把儿――没嘴儿

葫芦里卖药――不知底细

葫芦里装糯米饭――好进难出

葫芦里装水――为的是嘴

葫芦头爬层脊――两边滚

葫芦下水――吞吞吐吐

糊涂官判案――是非不清

糊涂老婆――乱当家

糊涂庙里糊涂神――糊涂到一块了

蝴蝶群舞――花花世界

虎伴羊睡――靠不住

虎口里的人――生死未定

护城河的王八――混年号

花岗岩下油锅――扎实(炸石)

花岗岩做招牌――牌子硬

花公鸡的尾巴――翘得高

花骨朵碰在屠刀上――心碎

花果山的`猴子――无法无天

花果山上没外姓――一窝孙

花和尚穿针鼻――大眼瞪小眼

花架下养鸡鸭――煞风景

花匠捧仙人球――扎手

花椒炒生姜――又麻又辣

花椒树――浑身是刺

花椒水洗脸――麻痹(皮)

花轿到了家门口――喜气盈盈

花轿里的新娘――不露脸

花轿前的乐队――大吹大擂

花狸猫卧房顶――活受(兽)

花了眼的婆婆绣花――看不清

花落结个大倭瓜――看也看了,吃也吃了

花木瓜――空好看

花瓶里种树――大不了

花前月下散步――触景生情

花钱买死马――得不偿失;尽干蠢事

花蛇过溪――弯弯曲曲

篇3:趣谈歇后语语

英语教师在介绍和英美饮食相关的主题时, 一定会碰到薯条 (即炸薯条) , French fries, 笔者就被学生问到, 为什么薯条要叫French fries?这和法国有什么关系吗?还是因为薯条是由法国人发明的?

为此, 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根据维基百科的介绍, 炸薯条的真正起源地在比利时, 最早可以追溯到1680年。在那个时候, 比利时人就已经开始制作这种炸薯条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美国士兵在比利时吃到了这种薯条, 但因为当时比利时军队中的通用语言是法语, 所以那些美国士兵就想当然地称这种薯条为French fries。

除了French fries之外, 英语中还有一些和French有关的习语或俗语。例如:

1. excuse my French

释义:对不起, 我讲了粗话 (French为粗话的委婉说法) ;原谅我说话粗鲁;原谅我讲了粗话, 说了句不好听的。

词源:excuse my French是美国人的口头禅, 来源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美国人, 尤其那些相对比较有知识、有修养的美国人很忌讳说脏话, 于是一些会法语的人就用法语中的词语代替英语骂人, 他们认为这样会礼貌一些。于是excuse my French就流传开来了。

2. take French leave

释义:to go away, or do anything, without permission or notice, 不告而别。

词源:据说在17~18世纪期间, 法国人性格比较随意, 他们参加完聚餐或宴会后, 通常不跟盛情邀请款待他们的主人打声招呼、说句感谢或再见就直接离开。英国人看到这种不辞而别的做法, 觉得毫无礼貌可言, 便将其称之为take French leave。Take French leave还可用于表达“擅离职守”的概念 (to leave work without asking permission first) , 这个就与17~18世纪的英法战争史有关。

3. French window

释义:a glass door, usually one of a pair, that leads to a garden/yard or balcony, 落地窗。

词源:其实French window这个词语跟法国关系并不是很大, 只是因为在很多人心中, 法国已成为浪漫的代名词, 用French windows代表“落地窗”, 也许就是想表达一种浪漫的“法国情调”。

此外, 还有很多和国家名有关的习语或俗语, 笔者在这里稍微罗列几个:

二、由Dutch构成的习语

早在17世纪, 英国与荷兰为了争夺大西洋的海上霸主地位, 先后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英荷战争 (Anglo-Dutch Wars) , 期间双方各有胜负, 十分惨烈。历经26年, 英国最终获胜并成为“日不落帝国”。由于长期战争和敌对因素, 英国人将自己对荷兰人的仇恨、厌恶与蔑视带入语言中, 创造了很多丑化荷兰人的词语。所以, 英语里面跟荷兰 (Dutch) 有关的词语几乎都不是什么好的词。当然, 随着时间的流逝, 我们现在使用这些表达时, 已经没有了当初那种歧视讽刺的意味, 仅仅出于语言习惯。

4. Dutch bargain

释义:酒席上议定的生意;单方面有利益的买卖。

词源:其起源于17世纪英国与荷兰在商业上的竞争。荷兰人经常在喝酒的时候谈生意, 讨价还价, 英国人认为这种交易的可信度差, 靠不住, 不公平。

5. Dutch courage

释义:the false courage or confidence that a person gets from drinking alcohol, 酒后之勇。

词源:这个词是用来暗讽荷兰人胆小的, 讽刺其一定要喝了酒、借着酒意才会变得神勇 (或假装神勇) 。

6. Dutch treat/go Dutch

释义:to share the cost of sth.with sb.大家分摊费用的聚餐, 各自买单付款, AA制。

词源:最初这是一种暗讽荷兰人小气的表达。英国人认为荷兰人非常吝啬, 喜欢请客吃饭却不买单, 反而让客人自己付钱, 这种做法和英国人倡导的绅士风度格格不入。但是, 现在很多人, 尤其是年轻人觉得AA制不错, 为了避免表达中的暗讽, 人们直接使用share the cost代替。

7. double Dutch

释义:speech or writing that one can’t understand;nonsense, 莫名其妙的话;无法理解的言语;听不懂的外国语或行业语。

词源:其实double Dutch是一种高难度花式跳绳的名字, 起源于美国, 指在绕行方向相反的两根绳子中间跳跃 (Double Dutch is a game of jump rope in which players jump over two ropes swung in a crisscross fashion.) 这种起源于美国的运动以Dutch命名, 还是因为17世纪的英荷战争。英国人把他们不喜欢的东西和他们认为国外的东西统统称为“荷兰的 (Dutch) ”, 这样的用法一直延续了下来, 于是在几百年后的美国, 人们就用double Dutch表示对某事感到困惑, 表示那种花式跳绳真的让人眼花缭乱, 而且难度高得让人摸不着头脑。

三、由Spanish构成的习语

随着哥伦布从西班牙出发开始绕地球航行并第一次到达美洲发现新大陆, 西班牙的航海事业开始进入鼎盛时期。16世纪后期, 西班牙建立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无敌舰队, 号称这支海军舰队天下无敌、坚不可摧。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在1588年派出这支舰队, 意图征服英国, 进一步巩固其在海上的霸权。不料, 在格瑞福兰海战 (也称为“格拉沃利讷海战”, Battle of Gravelines) 中, 该舰队被英国海军一举击败。从此, 一度国势鼎盛的西班牙在海上的霸主地位丧失, 被英国取而代之, 英国人也因此嘲笑西班牙人吹牛, 爱说大话。

8. Spanish athlete

释义:胡说八道的人, 吹牛者。

词源:英国人对西班牙的嘲讽起源于英西战争。后来, 英国人嘲笑西班牙运动员最能吹牛, 那些看上去强壮、健硕、勇猛的运动员, 常常在比赛之前夸下海口, 发誓要夺得冠军, 可他们的雄心壮志、野心勃勃时常以失败告终。

9. Spanish castle/castle in Spain

释义:castle in the air空中楼阁, 白日做梦。

词源:格瑞福兰海战中, 西班牙舰队虽占据明显优势, 却出人意料地以无敌舰队几乎全军覆没的失败告终, 英国人认为西班牙人好吹牛, 不切实际。

也有另一种说法, 说Spanish castle来源于法语“Batir Ch覾teaux en Espagne” (意思是在西班牙建城堡) 。很久以前, 对法国人来说, 西班牙山明水秀、物产丰富、人杰地灵, 简直就是一个人间天堂。在那里, 很多有钱人会建造自己的城堡, 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所以, 很多法国人梦想去西班牙建造一座属于自己的城堡, 并在那里享受生活。但是, 由于法国到西班牙路途遥远, 而且建造城堡需要相当庞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因此, 这种梦想就被笑称为空中楼阁、不切实际。

四、由Greek构成的词语

以上由Dutch和Spanish构成的习语主要与这两个国家和英国之间的战争有关, 而以下由Greek构成的习语则因为希腊本身悠久的历史与文化。

1 0. Greek gift

释义:带有阴险目的的礼物。

词源:古罗马诗人维吉尔 (Virgil) 在史诗《埃涅阿斯纪》 (The Aeneid) 中写道, 希腊人攻打特洛伊城, 久攻不下, 便假装退兵, 而把一批勇士藏在一个巨大的木马内遗留在城外。特洛伊人以为那巨大的木马是个宝物, 便想将木马作为战利品移入城内, 但特洛伊祭司拉孔 (Laocoon) 极力反对, 说道:Timeo Danaos, et dona ferenteso.这是拉丁语, 翻译成英语就是I fear the Greeks, even when bringing gifts. (意为:即使希腊人带来礼物, 我也担心, 不要相信敌人) 只可惜, 特洛伊人不听拉孔之言, 执意把木马拉进城里, 而特洛伊城也因此最终被希腊人攻陷。

1 1. Greek meets Greek

释义:两雄相遇, 其斗必烈;棋逢对手;势均力敌。

词源:英语里有这么一句话:When Greek meets Greek, 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如果直接翻译的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当希腊人遇见希腊人, 他们之间一定有一场势均力敌的激战。这句话的原文是:When Greeks joined Greeks, then was the tug of war.出自17世纪英国剧作家纳撒尼尔·李 (Nathaniel Lee) 的笔下。因为古希腊长期分裂, 城邦林立, 城邦与城邦之间的争霸战此起彼伏, 几乎没有停止过。希腊作家普鲁塔克在撰写《希腊罗马名人传》时曾提到希腊人应为他们之间的自相残杀而黯然泪下。

以上笔者只介绍了一小部分由国名构成的英语习语, 有兴趣的朋友们还可以发现更多。在这些习语中, 有些虽然已有好几百年的历史, 但是现在人们仍在生活中广泛应用。有些习语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细微的变化。通过了解这些词的起源典故, 我们不仅学到了地道的英语, 还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了历史与文化。

摘要:英语中有一类词语是由国名构成的, 如较常见的French fries, go Dutch等。这些词究竟和这些国家有没有直接关系或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作者查阅了词典、维基百科等相关资料, 罗列了一些由国名构成的英语习语, 并找到了这些习语的来源典故, 现和大家一起分享几个英语习语背后的故事。

关键词:国名,习语,趣谈,词源,典故

参考文献

[1]维基百科 (Wikipedia) [EB/OL].http://en.wikipedia.org/.

[2]厦门大学外语系编译.英语成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3]李华驹, 主编.21世纪大英汉词典[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篇4:趣谈“歇后语”

黄连树下弹琴——苦中作乐。

黄鼠狼偷鸡毛掸子——空喜欢一场。

歇后语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有:“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们的生活经验。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还是不少的。如钱大昕的《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为了便于查阅,人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第一,谐音类

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表达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第二,喻事类。

弄堂里搬木杆——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没多大长劲。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很快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

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

棋盘上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

楚霸王举鼎——力大无穷。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解。

歇后语是我们祖国语言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生动幽默,表现力很强,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在说话、写文章的时候,偶尔用上一两句,就显得生动活泼,令人难忘。

例如:一位老师到一个陌生班级去上课,他的开场白是这样的:“一提起我们学校的老师啊,那真是雨后的春笋——个个拔尖。说起我们同学呀,那就叫狗撵鸭子——呱呱叫:铁锤敲锣——Ⅱ向当当。今天很高兴给大家上课,大家喜欢吗?”“喜欢!”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一下子,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无疑这是老师恰当使用歇后语的功劳。

又如:王彤辉同学在他的习作《刘老师的“宝葫芦”》的开头写道:刘老师关于读书写作的方法可多啦!这不,今天下午一上课,刘老师便神秘地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张叠得方方正正的纸。他慢慢将纸展开,原来是一张“日历”。一时间,我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真不知他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这位小作者巧妙地使用“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个歇后语,就把当时同学们对刘老师的神秘举动琢磨不透的心理状态表现得活灵活现,怎么能不使人印象深刻呢?

篇5:六年级语歇后语运用

流水簿做袍子——浑身是债;满身都是帐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海水煮黄连——苦上加苦

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

龙王爷跳海——回老家

开着电扇聊天——尽讲风凉话

肉包子打狗——有去没回

剃头的挑子——一头热

草上的露水——难长久

枯树根上浇水——白费劲

★ 歇后语合集

★ 最新歇后语

★ 经典歇后语简单经典歇后语合集

★ 常用歇后语

★ 关于关公面前耍大刀歇后语

★ 热锅上的蚂蚁歇后语

★ 大意失荆州歇后语

★ 日常歇后语合集

★ 经典三国演义歇后语

篇6:趣谈歇后语语

无论是写作内容的单独编排, 还是综合性学习中穿插的写作练习, 都向我们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强化写作, 合理布局, 是本次教材修订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了使广大教师尽快做到熟练地使用教材、驾驭教材, 本文重点探讨新教材6个单元中的“写作”内容的变化, 希望能够帮助教师朋友们理解新教材的编排意图和体系安排, 从而对新教材进行全面把握和深度解读。

新教材中6个单元的写作部分内容依次为:第一单元《从生活中学习写作》, 这部分内容强调写作的入门途径;第二单元《说真话抒真情》, 强调写作的态度;第三单元《文从字顺》, 强调写作基本要求;第四单元《突出中心》, 强调写作要学会围绕中心选材;第五单元《条理清楚》, 强调写作要学会安排文章结构;第六单元《发挥联想和想象》, 强调写作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即创新思维的能力。这些内容的编排体现了认识事物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的逻辑思维过程, 这也是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应遵循的一个规律。

新教材中写作内容的调整体现了3个特点:实践性、阶梯性和可操作性。

一、实践性。

有人说:“作文写得好, 就是语文水平高。”这个说法, 可谓一语中的, 道出了写作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新课标·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提出:“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 日积月累,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本次教材中的“写作”内容的安排就恰恰强调了这一特点。6个单元从不同的角度安排了不同的写作主题, 目的就是强调写作需要“大量的语文实践”的特点。当然, 这6个单元还只是个轮廓, 要想“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还需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 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具体情况做到“新课标·实施建议”所要求的“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二、阶梯性。

为了更好地完成每个单元的写作内容, 教材编者在写作导引之后编排了3个写作实践的内容, 这3个内容是呈阶梯性排列的。第一个内容是写作片段的练习, 这个片段往往是简单的、铺垫性的, 也是后面两个内容的关键所在。如新教材第三单元第一个写作实践 (附《文从字顺》原文) 要求写一个片段, 这个片段恰恰就是第二个内容“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作文”的基础。第二个内容要求写作字数“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较之第一个的“不少于200字的片断”就有了明显的阶梯性。而第三个要求与前两个也有所不同。仔细揣摩, 我们就会发现第一个要求写“片段”, 第二个要求写“全文”, 第三个字数要求虽然也是“不少于500字”, 但内容却与第二个截然不同了。从提示语来看, 第三个是要求写意蕴深厚的散文, 这也体现了阶梯性这一特点。

新教材为何如此安排呢?笔者认为不外乎3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考虑不同学习层面学生的学习需要;二是起到“登堂入室”的作用, 用“200字”的“堂”引领学生进入“500字”的“室”;三是给文化底蕴丰厚的学生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 如写作实践的第三个内容的要求就是这个意图。

三、可操作性。

新教材6个单元的写作内容中都有写作导引部分, 导引的内容基本包括两方面:一是单元主题“是什么”, 二是“怎么做”。如第三单元的写作主题是“文从字顺”, 在简单定义“文从字顺”之后,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主题, 教材还列举了两个例子。然后从3个方面强调怎样才能做到文从字顺。导引对后面的写作实践起到了高屋建瓴的指导作用。即便如此,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次写作内容, 后面的写作实践中每一个内容还都配备了2~3个写作提示。有的单元在写作实践的后面还配有与本单元写作主题有关的名人名言, 供师生揣摩体会, 如第三单元, 就配有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有关读与写的论述。

如此详细的写作导引和写作提示语, 一方面体现了“新课标”中“ (语文课程)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要求, 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师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难度。教师在进行写作内容的教学时要高度重视这些内容, 同时, 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可以

附:

写作 (新教材·三单元内容)

文从字顺

写作导引

文从字顺是写作的基本要求, 指的是语言文字表达符合写作内容的需要, 表意准确, 阅读起来通顺流畅。读一读下面两句话, 你觉得通顺吗?

虽然我有很强的道路识别能力, 但是, 路口常常有错误标牌, 问路常常碰到外地人, 家里人也会让我给带错路……。总之, 我还是个路盲!

你觉得这几句话前后搭配有什么问题?

“妈妈”, 最简单的称呼, 可是又不简单。简单之中包含最亲切, 最有磁性的东西。“母爱”, 最平凡的爱, 可是又不平凡。平凡之中包含最伟大, 最无私的东西。

你能试着改得更简洁、通顺些吗?

上面的例子提醒我们, 写作时要避免犯字句不通顺的毛病。那么要做到文从字顺, 须要注意些什么呢?

首先, 语句表达要准确, 用词避免产生歧义。比如我们常常使用的量词“个”, 如果不注意就容易带来误解。“三个医院的医生”, 就不如“三所医院的医生”, 或者“医院的三位医生”表达那么清楚。

其次, 要注意语句间的连贯。想好了才动笔, 最好先有个提纲或打好腹稿, 下笔时一气呵成, 思路就连通贯穿, 不要断断续续, 写一句停下来想半天, 再去写第二句。写作过程中人称不能随意变来变去, 使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不知所云。写文章的角度要保持一定, 语气不要一会儿是学生, 一会儿是家长, 一会儿是老师, 那样阅读起来会让人感到混乱。

最后, 写完后要读一读, 还可以请别人来读。凡是读起来拗口、含混、不顺畅的, 很可能有语病, 就应修改。累赘多余的词语要删除, 搭配不当的要调整, 语序不顺的要疏通, 这样改出来的文章才会文从字顺。

写作实践

一、选择你最熟悉或喜欢的景或物, 写一个片段。想好再下笔, 把语句写得连贯、顺畅。不少于200字。

【提示】

1. 观察景和物的细节 (形状、色彩等) , 抓住其总体特点。

2.可以借鉴第三单元课文的写法。

二、在第一题的基础上, 将写景或状物的片段扩展为一篇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作文。不少于500字。

【提示】

1.扩展写作时, 可以借鉴《春》的写法, 想好写哪几个方面, 写出景物哪方面的特点。

2.想好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没有思想感情的写景作文是难以打动别人的。

3.多改两遍, 力求达到文从字顺。

三、“古人不见今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古往今来, 月亮是人们吟咏的对象, 也寄托了人们无尽的情思。请以“月亮”为题, 写一篇文章。不少于500字。

【提示】

1.写作前, 可以查阅一些描写月亮的诗文, 了解人们对月亮的吟咏。想一想:为什么那么多文人喜欢在作品中写月亮?月亮寄托了人们的哪些情感, 这些情感寄托在别的事物上行不行?

2.在查阅和思考的基础上, 选择一个新颖的角度, 写出你对月亮的感受。

篇7:趣谈“歇后语”

黄连树下弹琴——苦中作乐。

黄鼠狼偷鸡毛掸子——空喜欢一场。

为了便于查阅,人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第一,谐音类。

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表达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第二,喻事类。

弄堂里搬木杆——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没多大长劲。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很快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

秋后的蚂蚱——蹦不了几天。

棋盘上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

楚霸王举鼎——力大无穷。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

歇后语生动幽默,表现力很强,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在说话、写文章的时候,偶尔用上一两句,就显得生动活泼,令人难忘。

例如:一位老师到一个陌生班级去上课,他的开场白是这样的:“一提起我们学校的老师啊,那真是雨后的春笋——个个拔尖。说起我们同学呀,那就叫铁锤敲锣——响当当。”一下子,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

又如:一位同学在他的习作开头写道:刘老师关于读书写作的方法可多啦!这不,今天下午一上课,刘老师便神秘地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张叠得方方正正的纸。他慢慢将纸展开,原来是一张“日历”。

时间,我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真不知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这位小作者巧妙地使用“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个歇后语,就把当时同学们对刘老师的神秘举动琢磨不透的心理状态表现得活灵活现,怎么能不使人印象深刻呢?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趣谈歇后语语】相关文章:

评书趣谈04-29

方言趣谈范文05-16

趣谈诗歌情范文05-21

山西方言趣谈范文06-01

陕西方言趣谈范文06-01

趣谈四大名著04-14

抓鱼趣谈作文04-29

趣谈作文500字05-04

动物趣谈教学设计06-27

历史趣谈开卷有益07-09

上一篇:陈娇演讲稿下一篇:雾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