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古人的爱情誓言诗

2024-04-30

趣谈古人的爱情誓言诗(共4篇)

篇1:趣谈古人的爱情誓言诗

侯小青 四川省宣汉县教师进修校

古人对爱情表现出的大胆与执着,炽热与纯真,其誓言之坚决,其行为之坚定,从下面三首爱情誓言诗中可以领略一二。

先秦《诗经庸阝风》中的爱情誓词《柏舟》: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髟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夭只!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髟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全诗两章,以行驶在河中的船只起兴,有顺流而下、势不可返的意味。接着写只有那垂着鬓发的青年才是诗中少女自己选择热恋的配偶,可是母亲却要强加干涉,从而激起她的怨愤和反抗。她是坚决反抗家长干预的。为争取

婚姻自主,她发誓不改变自己的心志,表示要“之死矢靡它”,即到死也心无二志。可见爱情誓言之坚决。

到汉乐府的爱情诗《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

王毒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呜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豕希!秋风萧萧晨风风思,东方须臾,高知之!

这首诗写出了一个女子真心实意地思恋着远方的爱人,准备送给他最珍贵的礼物---双珠王毒王冒簪来表达心意和感情。但是男子变心了,她愤恨到了极点,一举烧掉了礼物,表示断绝。但是当她想到过去与男子幽会时的甜蜜情景,便又觉得实在不能一刀两断,结果弄得她心烦意乱,简直不知怎么办才好。

如果说《有》篇中女主人公在遇到恋人变心时只是在考虑与他决裂,但又举棋不定的话,那么此篇的姊妹篇《上邪》中的女主人公则是在男子变心后便打定主意决裂,并发出更加坚定的誓言: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女子对爱人自誓爱情的忠贞之辞。其坚贞不移的信念,烈火一样的热情,急管繁弦的倾吐,火山进发般的语言表达了不可扼抑的强烈感情。诗中的女子发出:云天啊,我想与心上人相亲相爱,地久天长。我们的爱情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只有当高山都变成了平地,大江大河之水都完全干枯,寒冬响起阵阵惊雷,盛夏普降大雪,天和地合二为一,这些绝对不可能出现的情况出现时,我才敢与心上人分离。这是发自女主人公内心深处的呐喊: 海枯石烂,爱情仍然坚贞不变。这可以算得上是古人爱情誓言中最坚决者。

作者邮箱: hugekey@126.com

[趣谈古人的爱情誓言诗(网友来稿)]

篇2:趣谈古人的爱情誓言诗

2、亲爱的老婆,遇到你是缘份,想念你是感觉,爱上你是快乐,然后追到你是幸福,我愿伴你度过幸福的一生,美好日子,我一生钟爱你!

3、爱你无法控制,想你不能控制,抱你不想控制,吻你被你控制。我爱你,情愿永远活在你的控制中......

4、为了与你认识,我来到这个世界。能和你结婚的人一定很幸福。然后我一定要比你多活一分钟,握着你的手,让你在我怀中安然离去。

5、自从你走后,我在心里发誓要把你忘记,事过今天,我去医院做检查,可结果心上仍然刻着你的名字,才发现忘记你我做不到,想对你说亲爱的我永远爱你。

6、如果上天让我许三个愿望,第一个是今生今世和你在一起,第二个是来生来世和你在一起,第三个是永生永世和你不分离。如果你走了,我会在泪水里爱你;如果你的心死了,我会在生命里爱你;如果生命消失了,我会在轮回里爱你;如果世界消失了,我会在天堂里爱你。

7、摊开你的掌心,用上我全部的真心,收下我想你时跳动的心。然后有时候,我真想这辈子我们俩能就这样一直爱着、恋着、牵着、挂着、念着、疼着、宠着......

8、谁敢把幸福搁在姐身上赌,姐就敢拿命不让他输!

9、可爱的你偷走我的情、盗走我的心,我决定告你上法庭,该判你什么罪呢?法官翻遍所有的犯罪记录和案例,最后陪审团一致通过:判你终生归我。

篇3:趣谈古人的“练字”功夫

一、“推”和“敲”

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中讲了一个我们熟悉的炼字故事:唐代诗人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住在京城里。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想用“推”字,炼字定不下来,便在驴背上吟咏,伸出手来做推敲的姿势,看到他这样的人都很惊讶,以为他八成是神经出了毛病。当时大文学家韩愈是代理京城地方的长官,正带着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地走到韩愈仪仗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着手势。这样就被左右的侍从推到韩愈面前“问罪”。贾岛如实地说出原委,没想到爱才如命的韩愈非但没有怪罪,反而停下马来帮助贾岛出主意。他思考了好一会儿,才对贾岛说:“还是用‘敲’字好。”然后两人即并排骑着驴一道回城,边行边一同议论作诗的方法,引得他人惊奇不已。韩愈因此还与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自此,“推敲”一词便作为诗人锤炼语言的经典故事流传下来。

二、“半”和“一”

唐朝有个叫任蕃的诗人,一次他夜宿台州巾子峰禅寺,在寺墙上题了首诗:“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映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他走出几十里路后,觉得“半江水”要比“一江水”更生动贴切,也更符合逻辑,贴近现实,便连忙返回寺院想作一番修改;谁知到了寺院,却发现早有人把“一”字改为“半”字了。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

三、“德”与“风”

北宋文学家、诗人范仲淹曾写过一首“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的诗,为东汉隐士严子陵的祠堂作记。友人李泰伯看后,夸云山、江水等句立意宏伟,气势不凡。但他认为“德”字略显局促,不如换个“风”字会更协调。范仲淹反复吟咏,果真觉得韵味无穷,当即大喜而改之。

四、“叫”“心”与“照”“阴”

苏轼被贬时,好友王安石为其饯行,并赠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苏轼一看,心想,明显地有错误嘛:明月怎么会叫呢,黄狗再小,也不能卧在花心上啊!这与事实不符,所以私下将其改成了“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阴”。后来,苏轼得知当地有种小鸟叫明月,有一种小虫被称为黄犬,才知自己改错了,于是登门致歉,同时将改过的地方又改了回来,一时传为佳话。

五、“摇”“映”、“舞”“隐”与“扶”“失”

同是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玩味后,不禁抚掌称妙。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我们不妨也来玩味一番。“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惟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了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用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六、“疾”“急”与“过”

北宋汴京有个读书人叫陈舍人,一次偶然得到一部旧本的《杜甫诗集》,他如获至宝。但由于这本书保管不善,致使有不少诗句中的字都脱落了。有一次,陈舍人读到《送蔡都尉诗》时,发现“身轻一鸟口,枪急万人呼”一句的“鸟”字后面少了一个字,他反复斟酌,始终不能断定那是个什么字。有一天,他和几位诗友谈论诗文时,提出了这个问题,希望大家能补上一个最恰当的字。有人写出一个“疾”字,认为“疾”字最能表现蔡都尉轻快迅速的纵跳功夫;有人认为不好,因为“身轻一鸟疾,枪急万人呼”上句的“疾”字与下句的“急”字,无论在读音或意思上都太接近,显得有点重复;又有人写出“度”字,但陈舍人认为“度”字用在此处显得太生硬,也显不出身轻如鸟的特点。有人更提出用“落”、“起”、“下”等字,但大家都不满意。后来,陈舍人在别处找到了一本比较完整的《杜甫诗集》,翻到《送蔡都尉诗》一看,原来那句是“身轻一鸟过”。杜甫用“过”字来形容蔡都尉跳得又高又快,像一只鸟在眼前飞过一样,确实恰当不过。

其实,很多诗人、作家都注意锤炼词句。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境界全出;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曾打动了多少读者!再如“云破月来花弄影”(宋张先《天仙子》)这句词,真是词少意丰,一语三折。“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字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这就是诗人注重“炼字”的结果。还有“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宋周邦彦《满庭芳》)一句,又颇能体现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的技术,形容词、名词都可以作动词,且一用就使诗句显得鲜活生动,呼之欲出。想那黄口雏鸟从昂首待哺的娇憨,慢慢丰了一身羽毛,再到展翅离巢,不是一天一日的时光,更待其中亲鸟的辛劳,形态种种,时日漫漫,到后来只得了一个“老”字,当真浓酽醉人。我们的思想就在“老”字中徜徉,不留神便过足了几个月的时光。又一个雨“肥”梅子,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轻轻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润,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

其实,“炼字”或锤词炼句除了能给诗词写作增添文采外,还能帮人打赢官司、救人性命呢!

古时有个县官最讨厌啰嗦,断案也因此有偏向。有一位妇女丧夫后想改嫁,婆家竭力劝阻。这时有人帮妇女写了一份诉状,县官当时就下了判词:“嫁”。原来诉状上只有八个字:夫死,无嗣,翁鳏,叔壮。这四个原因清清楚楚地摆出了这位妇女的为难处境,可谓字字如金。

另有某县尉在查案卷时,看到他的一个朋友的案卷,上面有一句“某盗大门而入”,这是强盗所为,按律当斩。县尉有意想帮自己的朋友减轻罪行,就在这句话的某一个字上加了一笔,定案时,此人由死罪改为流放三年,究竟是哪个字改动,竟有这么大的变化呢?原来是他将“大”字改为“犬”字。“大门而入”的强盗行为变成“犬门而入”的小偷小摸,一字之差竟能“生死有别”,足见“炼字”的功效有多大了!

篇4:趣谈古人奕棋诗

唐玄宗有一次和宰相张说下围棋,正好李泌入宫进见,唐玄宗要张说试一试李泌的才学。张说就借“下棋”一事出题,要李泌作诗《咏方圆动静》,并且自己先作一首:

方如棋局,圆如棋子。动如棋生,静如棋死。李泌略加思索,随即也作一首:

方如行义,圆如用智。动如呈才,静如遂意。张说的诗以当时的棋局做比喻,概括了下棋的特点,既逼真而又传神。李泌的诗却从当时的下棋扩展开去,引申到行义、用智、呈才、遂意几个方面去,蕴涵丰富,使人能从中领会到深邃的哲理。

诗人黄庭坚《弈棋二首呈任公渐》中的一首云:

偶无公事客休时,席上谈兵校两棋。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化枯枝。湘东一目诚甘死,天下中分尚可持。谁谓吾徒犹爱日,参横月落不曾知。

这首诗写的是下围棋。因为没有公事要办,也没有客人来访,就坐在席上较量一下棋艺。下棋人忘掉了世界,忘掉了自己,好像轻盈的蛛丝,悠悠地飘扬在天空,由于冥思苦想,凝神不动,好像蜕化的蝉壳,挂在枯干的树枝上,全身仿佛僵化成一个无生命的躯壳。如果像湘东王那样只有一只眼睛看不清楚,那就真的甘心就死(梁元帝萧绎曾为湘东王,盲一目,后被西魏俘杀)。棋局像天下中分,双方各占一定的地盘,那还是可以相持下去的。下棋入了迷,夜以继日、通宵达旦,连参星横斜、月亮西落,已是夜尽天明都不知道了。全诗都扣紧“棋”来写,艺术技巧很高。诗人所写《弈棋二首》的另一首是:

偶无公事负朝暄,三百枯棋共一罇。坐隐不知岩穴乐,手谈胜与俗人言。簿书堆积尘生案,车马淹留客在门。战胜将骄疑必败,果然终取敌兵翻。

这首诗把下围棋称为“坐隐”、“手谈”,含有娱乐、消遣之意。这是下棋的一方面,但另一方面它也是比赛,是必须认真对付的。全诗也着力写了下棋的聚精会神、全力以赴和棋局的胜负。

诗人、政治家王安石有一首有关下围棋的诗《和叶志远直讲》云:

莫将戏事损真情,且可随缘道我赢。战罢两奁收黑白,一枰何处有亏成?

诗人认为不要把为了娱乐、消遣而下棋看得过于认真,以免有损真情,“且可随缘道我赢”,可以取得心理上的平衡,那样就不会有伤身体了。当棋局结束收起黑白棋子的时候,一盘棋的较量又有什么亏损、功成呢?王安石的棋艺不高,与人对局经常不加思考就快速落了,棋快要输时他就把棋子收起来,说:“本图适性忘虑,反苦思劳神,不如且已。”王安石的棋艺虽然不高,但仍是一位棋迷,一天他与薛昂下棋,两人打赌:谁下输了罚写梅花诗一首。结果薛昂输了,但他苦想了许久也写不出来。王安石没有办法,只好代他写了一首。后来薛昂到金陵去做官,知情者就此事挖苦他道:

好笑当年薛乞儿,荆公座上赌新诗。而今又向江东去,奉劝先生莫下棋。

明代学者、文学家杨慎十二岁时,一次观看父亲杨廷和与友人奕棋,奉父命即席写成一首诗:

兵卒冲千里,将军座九宫。追风看马跃,吉日想车攻。士相维城国,江河无堑雄。笑度几番局,月白映日红。

这首诗集中地描绘了下象棋时紧张激烈的形势:将军纵观全局,审时度势,运筹帷幄;兵卒勇往直前,横冲直撞,奋勇争先;车马相士冲破险阻,奋力据守,各逞其能。充满了激烈的战斗气氛。

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据说年轻时也是一位棋迷,一次因贪下棋,竟忘了回家吃饭。他父亲一气之下夺过象棋扔于河中。王守仁面对随水飘流的棋子,伤感地作了一首吊棋诗:

敲棋终日兴偏悠,岂道今朝结父仇。兵卒下河车不救,将军落水士难留。马行千里随波去,象渡三江逐浪流。炮响一声惊霹雳,卧龙投起白云浮。

这首诗构思巧妙,通过对棋子的凭吊,逼真、传神地刻画出一位棋迷焦虑不安的神态和无可奈何的心情。这首诗写的是象棋的“下棋迷”,另外还有象棋“看棋迷”的诗。

清代诗人袁枚写了一首《春日偶吟》:

拢袖观棋有所思,分明楚汉两军持。非常欢喜非常恼,不看棋人总不知。

上一篇:浸潭镇桃源卫生院高血压病防治知识讲座下一篇:高一说明文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