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的“面子”

2024-05-10

尊重孩子的“面子”(精选15篇)

篇1:尊重孩子的“面子”

尊重孩子的“面子”

开学一段时间了,早已恢复了忙忙碌碌的生活,感觉自己整天被一些琐碎的事情羁绊着,有时好不容易有一丁点的空闲时间却又被那帮家伙的一些可笑又可气的事伤透脑筋。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事务中,常会有个别的孩子因为这样那样的错误,受到所谓的“教育”。特别是现在的他们已是六年级了,感觉似乎不再像以前那么单纯了,有时简单的批评教育根本就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更甚至会产生反作用。从教两年以来从上学期开始担任班主任工作,在班级管理事务中如何与孩子相处,也积累了一些小经验。

每个孩子都有缺点,我们作为他们的施教者有义务也有责任帮助他们改正缺点。现在的孩子受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的自尊心一般都比较脆弱,如何能够既尊重了孩子的自尊,又让孩子真心的接受教育以改正缺点使我们所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尊重孩子,保护他的面子,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极为重要的,站在孩子的立场尊重孩子,会益于孩子产生和形成一种自重、自爱、自尊,并要求受到别人的尊重的情感。据有这种情感的孩子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更能与人和睦相处,他在生活中就会自信心高,责任心强,有进取精神。孩子也需要面子,他们不希望当着同学的面受到批评,更不希望当着同学的面出丑。上学期在课上就曾发生了一次,一个学习很好的孩子仅仅因为一道数学题做错了,自己感觉到很没面子,伤心的哭了一节课。这种情况的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当着同学的面受到批评。孩子的面子比大人的面子更重要,这是由孩子所处的这个年龄段的特点所决定的。那些原因在成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但在孩子的眼里那是很严重的事情,不了解原因而当面批评孩子,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问题变得更糟糕,孩子的心理就会产生抵触的情绪,是的对孩子的教育很难继续下去。孩子做错了事确实要受到批评,有时甚至要受到应有的惩罚,但这些都应发生在尊重孩子的自尊即所谓的面子上,对孩子的批评要让孩子能够接受,特别是批评要就事论事,对于孩子以前所犯的错误切不可翻旧账,否则还让孩子更加难堪,会让孩子产生消极的情绪,失去信心。

篇2:尊重孩子的“面子”

尊重孩子的“面子” 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怀宁县雷埠乡中心学校 刘春红

尊重孩子的“面子” 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幼儿期是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时期,自尊心的感受主要来源于周围的人们。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外貌形象,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喜欢受到他人的好评,渴望表现自己,希望通过这种途径来得到自我的心理满足和求得一定地关注,尤其是希望家长及老师能理解、尊重自己。除了父母,幼儿接触最多的就是幼儿教师,在幼儿的心中,教师有着非常高的权威性,一句或批评或鼓励的话都可能成为幼儿当作自我评价的标准。因此,老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那么,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我认为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批评时,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对待孩子的错误

“人非圣贤,岂能无过?”我们应该学习一点柔性管理,只要使孩子认识到自己错了,下次改正就行了。有一次,在教室里我准备坐下来的时候发现凳子有点灰尘,便向小朋友借张草纸擦一下,陈梓浩小朋友非常积极地拿了一张纸送过来给我,于是我就弯腰去接,就在这关键的时刻,他打了一个喷嚏,更要命的是他偷吃了一嘴的面包还没来得急咽下去,这下结果出来了,我被他喷了一脸的面包渣子。当时全班鸦雀无声,所有小朋友的眼睛都盯着我这个“受害者”和陈梓浩这个“罪魁祸首”,陈梓浩就呆呆地盯着我看,大概意识到他闯祸了,我当时苦笑不得,于是对陈梓浩说:“现在我要借两张纸,一张擦脸,一张擦凳子,你有吗?”他立马再拿一张纸给我“将功赎罪”,接着我就说:“看你以后还敢不敢偷吃!”。结果全班小朋友笑开了,陈梓浩小朋友也很不好意思的笑了。

二、课堂提问时,要采用幽默的语言来提醒孩子的错误

记得在教孩子认识“花”、“草”这两个汉字,我在检验教学效果的时候,指着“花”问林博健小朋友是否认识了,他很大声地说他认识了,我再问他怎么读,他响亮地说:“草”。我当时一下没绷住就笑场了,然

后全班小朋友就跟着我笑了。林博健小朋友的脸瞬间变成了红番茄,我意识到伤了小男子汉的自尊心。首先,我马上示意停止小朋友的笑声;然后转移话题说,老师我小时候连“草”字都不认识,最后找一个小朋友都很熟的字让林博健认读,回答出来后再借机表扬一下他。“危机”就这样化解了,以后的课堂林博健及其他小朋友仍然积极回答问题。

三、准确评价孩子,把握时机给予赞扬或鼓励

孩子由于受年龄的限制,评价能力还很差,教师的评价对他们的影响很大。因此,教师对孩子的评价必须客观公正,不可过高,也不可过低。应该善用观察力,随时捕捉幼儿的善行美意,抓住其微小进步,并给予适时的鼓励,当众表扬特别是在父母面前的赞扬可以激发孩子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自豪中增强自尊心。

四、公平对待每一个孩子,对幼儿提出合理的期望和要求 教师对幼儿的体贴、尊重、照顾,能够使孩子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形成自尊、自信等积极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现有的实际能力及情况,合理地估计幼儿的能力和水平,不能对幼儿提出不切实际的高要求和高标准。尽量布置幼儿能够完成的任务并及时给予认可,会让幼儿的自尊心及自我评价感提高。

五、做好家园互动工作,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父母是幼儿的启蒙老师,对待孩子幼小自尊心的发展,家庭教育非常重要,教师应及时与家长沟通,提高家长对幼儿自尊心培养的重视程度,避免在家庭教育中过度苛刻或过度溺爱,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篇3:瑞典的孩子“面子”

在瑞典的所见所闻,都让人耳目一新。在瑞典,从孩子降生那天起,父母就对孩子十分尊重。他们普遍认为,孩子是一个生命个体,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任何人包括父母都无权违背孩子的意愿,抹杀孩子的个性。

瑞典的父母把对孩子的尊重体现在生活的具体细节中,比如,瑞典父母在同孩子说话时,全都蹲下身来,与孩子在个头上“保持一致”。这样的动作意在告诉孩子:我们是平等的。家长在和孩子讲话时,语气也是“和风细雨”式的,绝少那种“命令”式的口吻,大多是:“如果你能那样做,我和妈妈将感到十分高兴。”“你能这样做的话,我们会感到非常的欣慰!”让孩子在父母所指引的“大框架”下,自由选择正确的方法或做法。

瑞典人尊重孩子的最突出表现是:从不在人前教子。他们认为,孩子也有自尊心,父母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尊重孩子的自尊,保护孩子的“面子”。这对培养他们的自信是一种捷径,也是一种重要途径。

在国内,家长当着众人的面大声呵斥孩子,说些“太笨了”“真没出息”“不争气的东西”之类的话,这是司空见惯的事。瑞典人却觉得,这种教育方式简直就是一种犯罪!因为它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孩子产生终身的“自卑症”。

实践证明,瑞典父母尊重孩子的教育方法,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在瑞典,我们随时随地都能看到,孩子们待人接物热情大方,彬彬有礼,遇事不慌,总能开动筋想出办法,具有鲜明的独创精神,而且从不怯场。这是瑞典父母长期实施“尊重教育”的结果。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普兰顿学校的校园内,镌刻着18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约翰·洛克的一句名言:“父母越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越看重,因而会更小心地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父母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他们无地自容,他们就会觉得自己的名誉受到打击,维护自己名誉的心思也就越淡薄。”这也许就是瑞典人“尊重教育”的理论根源吧。

篇4:请尊重男人的面子

果然,3个男孩围在一个最漂亮的女孩旁,其他女孩则无聊地等着队伍慢慢向前进。忽然,最漂亮那个伸手打了她身边的一个男生,而且不止打一次。于是我有个结论:1. 这个男孩应该是她的男朋友;2. 即使不是男朋友,也应该是她最喜欢的男生;3. 如果不是她最喜欢的,也即将是她最喜欢的。

男生不还手,被打得咧嘴笑,让我几乎有上前帮女孩捶那白痴两拳的念头。

女孩打人的姿势很清楚地说明,她不是用力打,而是属于“打是情、骂是爱”的那种打法。接着女孩继续打,男孩则假装闪躲,然后我又有个结论,他们的关系属于第二种。

我是那种老奸巨猾的无聊男子,在他们后面,冷笑数声,可惜没半个人听到。我冷笑的意思是,嘿嘿,要出事了。

女孩在10分钟后仍继续用她的纤纤玉手打。我完全同意她的打属于撒娇、亲切,同时告知其他女孩:这个男人是“我的”等多重意义,但依然会出事。

果然,没被打到的两个男孩识相地站得稍远,被打的那个由最初缩脖子傻笑,演变成用手遮着头但仍傻笑,再演变成手遮着头却不再傻笑。

最后的结果是,男孩大喊一声:“你有完没完呀!”

好极了,一场非常原始的动物求爱仪式变形了,所有人本来都会偷眼瞧瞧他们的打闹,这时都瞪大双眼直盯着他们看。女孩的脸逐渐扭曲,接着整个人快速转过去,直到取行李时,女孩僵硬的表情都没有改变过。我大胆推断,一段即将发生的恋情至此算是寿终正寝了。

评语:男人什么都不怕,就怕没面子。即使撒娇式的打,以打两下为限,并且最好在没其他目击者的情况下偷偷行动。

我老婆最懂这招,她从不在大庭广众下撒娇,只悄悄趁人不注意用拇指和食指使命掐我,我除了感到刺骨的痛楚外,还能收到下列多种复杂的讯息:

“你再看那个短裙女孩的腿,回家试试看。”

“我不要看那部电影,不要,就是不要。”

“前面走过来的是我办公室的小李,讨厌鬼,你帮我挡一下。”

“就是橱窗里那套衣服,就是它,别想装蒜,把你的信用卡掏出来。”

“还有,你是不是又忘了我妈的生日礼物。”

厉害吧!一个简单的动作却充满各式各样的可解读意义,产生令男人如临深渊的恐惧。

在数学里面,两点之间最近的距离恒为直线。在男女之间,尤其女人对付男人的方法上,两点之间最近的距离则恒为曲线。所以表面上,我依然抬头挺胸地走在老婆前面20公分的领先处,可是没人知道我的右腿乌青一大块,并且我肚皮里凉飕飕得很清醒:她要的那套衣服在SOGO三楼。也清楚地记得,一不能忘老婆的生日,二不能忘结婚纪念日,三不能忘情人节,四不能忘初吻纪念日,五不能忘约会纪念日,六不能忘丈母娘生日,七不能忘明年3月去旅行的事,八不能忘那双没买成的靴子。

短视的女人喜欢当场“买单”,就像我刚才经过那家服装店门前,有个女孩就臭了张脸地跺脚,旁边站了个笨到不知所措的男孩。看起来男孩不明白女孩正在做情绪上的“买单”。女孩也不明白,在公共场所搞出这样场面,会很冷、很僵,很不给男孩面子。

聪明的女人则知道零存整付,没关系,在外面先不翻脸,走,咱们回去再好好算这笔账。怎么个算法?我以前经历过类似的酷刑,女朋友5天不来电话,也不接我的电话,好不容易通上话,她用存在冰库里3年的声音说:“谁?张?张什么?张果粒?对不起,你打错电话了。”

不过无论女人怎么算账,只要在家里,都没问题。毕竟,要杀要剐,你们看着办吧,反正宰了男人,你们未必有好处。但在公共场合,敬请手下留情,男人可以把房子、车子、银子都挂在女人的名下,唯有面子,哎,那是我们最后所拥有的一点点自我啦。

篇5:尊重孩子的“面子”

半年前,家乡的一位亲戚打电话来向我哭诉孩子的问题。她家家境在当地颇为殷实,儿子读的是当地名校,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小的时候非常乖巧懂事,钢琴弹得很好,画画得很好,舞也跳得很好。

但是,自从高中毕业考上大学后,儿子就像变了一个人,天天晚上泡酒吧,不跟父母交流,并且开始在很多方面放纵自己。

父母非常担心,觉得如今再也找不回原来那个乖巧听话的儿子了。孩子和父母竟形同陌路人。聊到最后,她不禁感叹:“我们现在虽然有钱、有房、有车,但又有何用呢?我们只有这个孩子,操劳了大半辈子,算是白辛苦了。”

小时候非常听话、一直上进的孩子,18岁后为何判若两人?这绝不仅仅是个案,值得我们深思。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其实,孩子长大后出现的很多问题,大多都可以追溯到童年的教养方式上。

在亲戚的哭诉中,有句话对我的触动特别大,她说:“这个孩子一直是全家人的骄傲,过去走到哪里都是焦点,成绩好、钢琴好,人长得好,又有礼貌。现在我都不敢在外面提起他,面子上实在是过不去呀!”

她最后的这句话,无意中暴露了问题的根本原因。我还记得,在那个孩子很小的时候,不管什么时候,只要跟亲戚朋友见面,他的父母就喜欢把孩子的成绩挂在嘴边,无论孩子是否愿意,总是乐此不疲地让孩子展示各种才艺,唱歌、弹琴、跳舞、画画等,恨不得要把孩子的十八般武艺样样都展示给别人看。

在一些家长眼里,唯一的孩子几乎就是生命的全部。对于他们来说,孩子就是自己家的一张“名片”,无论走到哪里,都情不自禁地把这张特殊的“名片”递给别人,往往还会将孩子身上的很多亮点当作“名片”上的头衔,浓墨重彩地进行渲染。一个活生生的孩子,就这样成了一些父母炫耀的工具。

美国心理学博士约翰?格雷曾总结说:“第一个九年,孩子处于对父母完全的信任和依赖中,父母的责任是要对孩子完全承担起责任;第二个九年,孩子学会信任自己并日益独立起来,父母的责任是维持一种控制力,但也要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和独立;第三个九年,孩子变得独立自主,父母需要退到幕后,但仍然要为孩子提供支持。”

然而有些父母,不管孩子成长到什么阶段,为了自己的面子,都自作主张帮孩子安排一切,却很少了解孩子内心的真正想法是什么,他们真正喜欢的是什么,他们真正想做的又是什么。

曾经在一个电视时评节目中看到,一位妈妈和自己毅然决然放弃空姐工作的女儿在节目中争执不休。

妈妈指责女儿说:“空姐的工作,多有档次呀,福利待遇好,工作环境好,也算是帮妈妈圆了一个梦,怎么说不干就不干了呢?现在你非要去淘宝开店,我实在想不通,我们从来都没有同意过你这样做,我的面子算是被你丢光了。”

女儿回应道:“空姐本来就不是我想做的,当初也是你们要我去考的。现在,我想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在淘宝开店也不低人一等。而且,我如今赚的钱比当空姐还多。我要追寻我自己的梦想。”

她还在节目中透露了当空姐6年的酸甜苦辣,包括发生晕倒和摔伤之类的意外事故。但妈妈却全然不顾孩子内心的想法。通过观察那位妈妈的言语和眼神,可以解读到她认为女儿当空姐是份体面工作,是可以拿来当作在亲朋好友面前炫耀的资本,当空姐当然比淘宝店小二的名头响亮许多。在她眼里,自己的面子远比孩子的内心感受重要,更比孩子自己的梦想重要。

很多时候,父母为了自己的“面子”,不经意间就伤害了孩子的“里子”。但如果不顾及孩子的“里子”,仅仅为了自己的“面子”,将很可能导致父母的“面子”和孩子的“里子”两败俱伤。

如果父母想要自己的“面子”好看,首先一定要照顾好孩子的“里子”。也只有了解了孩子内心的真正想法,家长才可能有机会去挽回自己的“面子”。

伊伊两岁多的时候,还是一个不喜欢主动跟别人打招呼的孩子。

每次出门之前,妻子都要嘱咐女儿:“看到认识的人,要主动打招呼哟。”但几乎每一次,伊伊见到别人都是怯生生的,从不主动说话。

大多数时候,妻子都忍不住当着很多人的面对孩子发火,并指责伊伊:“你怎么没有礼貌呢?你看人家小朋友多有礼貌呀。”这样做的结果,常常把伊伊搞得很不开心,也很抵触,有一段时间她就是不肯喊人。

妻子私下里还跟我诉苦:“伊伊不打招呼,其实最难受的是我,感觉特别没有面子。”

后来有一次机会,我就问女儿为什么不喜欢跟别人打招呼。伊伊告诉我,就是觉得不好意思,还补充说:“那些人又不是我的好朋友呀。”

我终于明白,在她眼里,只要不是自己的好朋友,就没有必要主动打招呼。

我马上接过她的话茬:“伊伊,跟别人打招呼,并不是一定要成为好朋友,大多数时候只是出于礼貌。其实,真正的好朋友反而不用打招呼,自然就会很亲切的。”她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似乎明白了些什么。

为了不让伊伊感觉爸爸是在批评她,我赶紧补充道:“不管怎样,爸爸绝不会强求你跟别人打招呼的。不过,你下一次可以试试跟别人主动打招呼,说不定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哟。”伊伊听后很诧异,虽然不明白到底会有什么惊喜,但很快就答应自己要去试试看。不久后的一天,我们开车出门,在没有任何人提醒的情况下,她大声地主动跟门口的保安打招呼:“叔叔好!”保安叔叔很开心,立马回应道:“小朋友好!你真乖!”伊伊妈妈感觉很意外,马上表扬了她。

我也得意地问伊伊:“爸爸以前跟你说的没错吧,主动跟别人打招呼是不是有惊喜呀?”伊伊连忙回答:“嗯,保安叔叔说我很乖,妈妈还表扬我了。”“那你现在是不是心情很好呀?”“当然啰!爸爸,跟别人打招呼肯定就会带来好心情,是不是啊?”孩子一语中的,我和妻子几乎异口同声地称赞道:“伊伊真棒!”

篇6:尊重孩子的“面子”

鹏鹏妈带着鹏鹏到泡妈家做客,我们聊到最近各地高考成绩放榜的事,鹏鹏妈突然说 “我们隔壁王婶的孩子考上一本了,真是特别厉害!哎,我也不知道我家鹏鹏将来能不能考上大学。现在想这个还有点远,我现在就希望他能像你家泡泡一样,又聪明又爱学习,不要总是让我操心。”一旁的鹏鹏听了这话,变得闷闷

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听到这样的话:

“隔壁的小雨这次考试都考了100分,你才考80分,你怎么这么笨!”

“看看人家丽丽,早上8点就开始练琴了,你要多向她学习。”

“你看看, 人家小晨这次又是全班第一!”

“看看你表妹还比你小2岁,人家英语就说得那么好,可是你一句都说不好!”

……

每个孩子从小就有个宿敌:他有礼貌,见到谁都笑眯眯地打招呼;他学习很棒,每次都考第一名;他多才多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他很乖巧懂事,听妈妈话……这个宿敌就是家长经常挂在嘴边的“别人家的孩子”。

也许很多家长都不太愿意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你认为对孩子要求高都是为了孩子着想,但其实是为了你自己。

有家长觉得,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家孩子比较,是为了给孩子树立目标和榜样,想让孩子惊醒并迎头赶上,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着想。但其实85%的家长以爱孩子的名义,实际上是在发泄不满和满足自己的期待与需求。为了自己不在家长会上丢脸,为了在同事面前长脸,为了在邻居面前可以吹嘘,为了弥补自己当年的遗憾……你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让孩子成为你实现梦想的`工具,或是将孩子当成一个可以展示的产品。始终没有把孩子当作真正的独立的个体,没有考虑孩子的需求和心声。

总是把“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边,那你是“别人家的父母”吗?

当我们羡慕别人家的孩子的时候,我们在当父母的路上又做到了几分呢?

还记得《爸爸去哪儿》里面可爱又懂事的黄多多吗,翻开黄磊的微博,我们看到多多细心照顾妹妹、分担家务、弹得一手好钢琴、英语也讲得非常流利,简直就是别人家孩子的代表。

但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黄磊夫妇的教育,微博里面满满是黄磊对家庭的爱,我们看到黄磊为老婆洗手做羹汤、没有工作的时候就抓紧时间陪伴家人、一家人一起散步、一起旅游。

别人家的父母陪孩子一起运动健身,而你在一旁看电视、玩手机,那你还要抱怨孩子没有运动细胞吗?

别人家的父母陪孩子一起学习英语,而你正在麻将桌上厮杀,你要抱怨孩子不像别人一样努力学习吗?

......

杨澜:“最有效的教育是让孩子看到父母怎么做人。”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与其想要通过别人家的孩子来鼓励孩子,还不如多花时间和孩子沟通,通过多读书、多运动来提高自身的修养,成为孩子榜样。

尊重孩子的差异性,不要让孩子成为“别人家孩子”的复制粘贴!

一位妈妈总是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不争气,别人都考了90分,看看你自己!”这位妈妈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成绩差,但是没有发现,这个孩子非常有运动细胞,只是一味用成绩来论成败,强迫孩子做不喜欢做的事。

篇7:教学反思之给孩子一些面子

元氏八中 王浩媛

今天,心情有点暴躁。在课堂上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冲学生发脾气了,而且相当的武断。现在想想,实在是失策,真不该在讲台上对学生们发火儿。事情的起因是我当场抓到一名同学在上自习课期间传纸条,这本来事儿不大,当面批评教育就可以了,可是那位同学非常倔强,感觉不能“出卖”同学,始终不肯说出“同党”来。我就有点生气,命令全班起立并且找出传纸条的学生。事实证明,我失败了。

作为一名新手班主任,想把班级管理好的初衷是好的,可是,我的方法却失当了,一是不应该当着全班的面给传纸条的同学下不来台,二是不应该为了两个人的事情耽误大家的时间,把事情搞得很僵。离开教室后我感觉很委屈,眼泪几乎夺眶而出,办公室的其他老师也劝我说我不要往心里去,而且给我支招,有什么事儿到办公室说,千万不要在课堂上,搞得自己下不来台,学生还可能会看不起你。觉得你自己没能力。

在外面冷静了两分钟把眼泪憋回肚子里的我立即回到教室,当时那个传纸条的学生也主动站了出来,承认了错误。我在教室里也进行了自我批评,诚恳地向大家道歉,不应该耽误大家的课间时间。那位同学也保证以后在课堂上不再写纸条,要好好学习,事件圆满解决。

通过这件事,我也深深地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在班级管理中,能在课下处理的绝对不放在课堂上解决,能在小范围解决的事情绝不扩大到整个班级,除了原则性问题绝不改变以外,其他什么也是小事,当做小事来处理,如果什么事都当做大事来办,班主任会做得很累,而且成果不一定好。

篇8:给孩子一个面子

曹老师话没说完, 小孙老师就接着发话了——

“我一上课, 她俩就有‘精神’了。一会儿把小镜子拿出来照一照, 一会儿又把手机拿出来用QQ聊一聊。这还不够, 还要下位遛一遛, 成心想气我。我实在拿她们没办法, 只得回家哭。”

这就怪了。既然缪欣然不愿上音乐课, 那她怎么又毛遂自荐要当音乐课代表呢?卢丽丽又怎能不爱上小孙老师的地理课呢?记得在学校元旦联欢会上, 她一口气说出了二十多个国家首都的名字。

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百思不得其解。

临到我上课, 两位“大侠”依然如故。你要她们读书, 她们的嘴闭得紧紧的;你要她们看词语解释, 她们对书瞟都不瞟, 还不时地拿手机出来瞧瞧, 那旁若无人的样子, 真惹人生气。我火气直往上冒, 真想狠狠地数落她们一番, 但很快意识到, 不能那么做。

不一会儿, 我开始检查刚才的学习效果。我一个接一个问题发问, 自然, 她们是一个接一个不会答, 只得一次又一次地低下头来。紧接着, 我提问她们后面的同学, 其学习效果与他们恰恰相反, 一个个问题对答如流。

接下来我让同学们进行词语默写。我原以为她们仍会不闻不问。没想到, 她们竟从桌洞里掏出纸和笔, 站立着身子, 随着我的报读默写生字词了。

课后, 我把她俩叫到楼梯走道僻静处, 叫她们谈谈今天的感受。没想到, 她们早已失去了“大侠”的豪气, 像缺水的豆芽一样, 一个个勾下了头。缪欣然谢谢我在课堂上不批评之“恩”;卢丽丽举起手来, 并用手心对着我发誓, 今后再也不玩手机了。

她们之后还真的改好了。又过一段时间, 我和她们谈心, 询问她们原来为什么要那样。她们说:“就是要故意气一气老师的。曹老师偏心, 上课只让成绩好的唱歌, 不叫我们起来唱。弄得我们觉得矮人一截, 没面子;小孙老师好数落人, 作业稍有差错, 她就在课堂上说三道四, 弄得我们特别难为情, 脸面上过不去……”

我又问:“那你们在我面前, 怎么这么快就认错了呢, 是因为我是班主任吗?”她们说:“不是这样, 是我们在犯错误的时候, 你没有当同学们的面批评我们, 没有把我们带到办公室, 在那么多老师面前训斥我们, 给了我们一个面子, 使我们很感激。还有, 看到别人能回答好问题, 而我们不能, 感到很难为情, 很没面子。”

我再次接着问:“那你们过去调皮时怎么没感到丢面子?”

她们说:“那是在争面子。老师越是看不到我们, 我们就越是要引她注意。她们越是对我们发火, 我们就越要惹她们生气。她们不是说我们学不好吗?我们就不学, 还要在课堂上玩手机, 气气她们。”

原来, 孩子虽小, 也和大人一样, 要脸面, 要尊严, 要显现自我的存在, 要显示自我的价值。这就要求老师给予关注, 给予肯定, 给予激励性的评价, 以帮助他们自我认同, 实现自我价值。这也是我们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可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些。一则不能去关注每一个孩子, 二则往往以“恨铁不成钢”的急躁情绪, 动辄对孩子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 从而使孩子为争得面子, 以各种形式甚至以与老师作对的方式来显现自己的存在, 维护自己的尊严。这就给我们的德育工作及日常教学工作带来了许许多多困难。

篇9:尊重他人才是“要面子”

从不吝啬以相当的善意揣测、对待陌生人。尊重他人是极其重要的教养,就如中国人的“面子”,是要好好珍惜的。

就在前两天,我和梁先生去附近一个小餐馆吃饭,那种小而精致且广受欢迎的独立小馆子,是需要提前预约的。

那天去得早了。进门之后,服务生问我们想坐哪里,我看了看,选了个沙发靠拐角的两人桌。

刚坐下,我就看见梁先生脸上高深莫测的笑容。我说:“你又在笑我挑座位吧。”

是的,在他的感觉里,你先到了也不应该挑座位,而是该让服务生来决定。

“我们华人就是挑剔,对服务生、对餐厅、对饭菜……”和我的两位好朋友聊天,碰巧他们的伴侣也是老外,我们就常常这样自嘲。

Amy来自台湾,她告诉我们一件事情。有一次,她和她男朋友去一间家具店,打算买个大一些的沙发。最终,选中了一个棕色的皮沙发。

就在决定去付款的时候,又来了个店员,拉着他们去另外一处,推销一款新沙发。

Amy说,那款沙发比挑中的贵了差不多一千加币。而且,她一看就觉得这店员是拿回扣的,不然不会这么热心。

已经时过中午,她早就饿了,想随便敷衍几句就付账走人。谁知道,那推销员说个没完没了。她就没好气,大约临走态度就不大好了。

结果,她男友反而生起她的气来,觉得她不尊重店员。他说,无论如何,她要听他说完,他只是工作而已,没必要露出一副他是骗子的表情。

另一位朋友Sam和男友有一次從多伦多机场打出租车回家,只因为Sam在车上问了司机一句“为什么不走那条路,而要走这条路”,男友回家就和Sam怄气。

男友的中心思想是,你这样问,就是在怀疑司机撒谎,是不信任他,或在指责他。

我还可以举出许多类似的例子。比如,给小费,他们出手更阔绰,倒真不是因为他们更有钱。我问梁先生,约定俗成的规矩是给10%到15%的小费,你会不会给得太多啊?

他的理由是,出来吃饭,一点小费不差什么,而服务生挣着最低小时工资,收入一部分要靠小费,多给些是应当的。

我是花了好长时间才适应这一点。

我当然不可能因此概括所有的老外,也可能我们三个都好运气地遇到了好人,呵呵。但我们三个都同意,如果说和加拿大人生活在一起有什么文化习惯上的差异的话,那就是如何对待服务生、出租车司机、理发师、护士之类为你提供服务的人,差异其实是最为明显的。

在我看来,这里没有乡下人与城市人、官员与平民、富人或穷人之间的区别,只要自食其力,每个人都活得理直气壮。而且,在他们的概念里,人们之间是一种相互帮助与依存,而不是简单靠花钱买服务——不管是在餐馆、商场,还是在医院、公交车,对帮你忙的人,你当然要怀着感谢啦。

篇10:尊重孩子的“面子”

这两天,连续发生了两起有关“面子”的事儿:

事件一:上周数学老师还表扬我班同学积极发问,这周居然一个到办公室请教问题的都没有了。她们宁可等我课间到教室巡视时问我数学题,(可我是英语老师啊!)也不愿去办公室里找数学老师。问他们原因,答曰:办公室里那么多老师,都看着我们,感觉自己连这样简单的题都不会做,太丢面子了……

事件二:班上两个同学课间打闹,被我叫到办公室批评教育,在场的其他老师也你一言我一语。原以为说上几句,孩子认个错也就算了,没想到平时挺懂事的孩子居然犯起了倔脾气,无论如何不肯承认错误,还和我顶上了嘴。冷处理,等放学别的老师走后再问,孩子眼圈一红,眼泪下来了:“当着那么多老师的面说我,一点面子都没给我留,我觉得太丢脸了……”

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不知道“要面子”,没有自尊心的人就没有上进心;连自己都不尊重自己,又何来别人的尊重?因此,孩子长大了,知道“要面子”,我认为这是好事。(班主任

)至少说明孩子能分清对错、明白美丑、知道上进。但是一味的“要面子”,也会转化为虚荣、自欺欺人,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那么,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怎样给孩子“留面子”呢?

首先,认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具体说来,能私下解决的问题就不公开,能小范围内解决的事情就不扩大化。我们的目的是教育孩子,而不是打击孩子。因此,在保证教育效果的前提下,我们尽可能尊重孩子,保护他们的自尊。

其次,告诉孩子:正确认识“面子”。有问题请教老师不丢脸,讳疾忌医会使毛病越来越大;主动承认错误不丢脸,强词夺理知错不改才不光彩。“要面子”,不是不让人批评,而是自身要做到无可挑剔。

最后,教给孩子“挣面子”的方法。想让别人尊重自己,自身必要有突出之处。“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了“里子”,自然而然就有了“面子”。因此,要以德服人、以理服人、以才学服人。这,才是真正的有面子。

篇11:尊重孩子的“面子”

比如,当孩子从学校回到家里,大声的说:“妈妈,老师说我的作业做的很棒!她还给了我一颗星星哟,或者很高兴的说:“我今天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个老奶奶,我给她让了座。听到孩子说这些,家长也会觉得很开心。但是,如果孩子跟父母说的事情不是这么正面的时候,例如,当你的孩子气呼呼地向你抱怨班级同学不让他一起参加游戏,或者抱怨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了,事情就会完全不同了。

许多家长都错误地认为,他们以为应该要试着和孩子讨论生气、悲观或难过的感受。当然,我们不希望孩子不快乐,但是,我们也没有力量,可以每一次都帮他们把事情变好。如果你告诉一个无法加入学校足球队的孩子:“你会没事的啦!这算什么啊,又不是世界末日。”那么一定会否定孩子受伤的感觉。同样的,当别的小朋友弄坏你的孩子最心爱的玩具时,如果你对他说:“不要这么生气,他又不是故意的。”也无法让他真正得到安慰。类似这样的安慰,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好像既不了解他们的感受,也不在乎他们的感受。

解决让孩子生气或难过的那些问题,真的不是父母的工作。父母也并不总是有那样的力量,可以在孩子不高兴的时候,让他们变得快乐起来。但是,不管孩子是怎样的感受,父母都可以让孩子知道:他们的感觉是合理的,有那些感觉很正常,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相信父母真的了解并在乎他们的感受。

对父母来说,承认孩子的感受,是一个需要熟练掌握的重要技巧。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办法,可供父母参考:

1、描述所听到或看到的事情,不要去评价孩子的感受

举例来说,假如你八岁的孩子抱怨功课太多,不要用讲道理的方式来回应他:“你现在已经三年级了,你不能老想着学校都很好玩、有很多游戏。”或是用否定、反驳甚至批评的方式来回应他:“为什么你每次都这么抱怨?其实那个功课真的很简单。”相反,你可以用描述性的、不带评价性的方式来回应孩子的抱怨:“看起来真的功课蛮多,到了三年级课程不简单了啊。

2、承认孩子的感受

举例来说,你六岁的孩子晚上在熄灯后说:“好黑啊,会不会有鬼来埃”这时候,不要对孩子这样说:“不要胡说八道,哪里有鬼这种东西”,或“不要还像三岁的小孩子一样”,或者“你只是在找借口不想上床睡觉而已”。你应该要承认孩子的感觉,比如你可以说:“我猜在黑漆漆的房间里睡觉,会让你觉得很害怕,我们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可以让你不要这么害怕一个人睡觉呢?”

3、当你不确定要说什么,或是需要了解更多信息时,重复一遍或换个方式说说看。

举例来说,如果孩子说:“我气死了!公交车司机当着我所有朋友的面,对我大吼大叫。”不要对孩子这样回答:“你一定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或“你做了什么事?”这样的回答让你在知道事情真相之前,就先判了孩子有罪。相反地,你可以这么说:“他在你所有朋友的面前,对你大吼大叫?是吗?”这样的回应,一般来说,会让孩子更能够跟你讲出更多的细节,告诉你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篇12:尊重孩子的物权

这些物品无疑是成人给孩子提供的,但是既已提供给孩子,就应明确肯定孩子的这些物权,并放手让孩子安排和使用这些物品。尊重孩子拥有的这些物权,将会促进孩子在方方面面的有益发展。

1、在明确和尊重孩子物权的过程中,能使孩子不断感受到父母长辈对自己的厚爱,不断增强对父母、对家庭的感激、热爱之情,成人给的小物品,很可能被孩子作为浓情之物留至终生。如让孩子保管自己婴儿时所戴的母亲亲手制作的小帽子,可以常常使孩子受到母子情深的教育(当然要给孩子提供存放这些物品的小箱子)。

2、尊重孩子的物权,能不断使孩子感到自己是这些物品的真正主人,自豪感、责任感、小主人精神、自主意识、自信心会随之增强,这对减少孩子的依赖性,逐步改变孩子的依附地位是很有好处的。

3、尊重孩子的物权,能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孩子在整理、摆放、使用、保管物品的过程中,也是一种管理能力、动手能力、工作态度、劳动习惯、爱护劳动成果的优良品德的培养过程,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接受教育是主动、自然而全面的。

4、尊重孩子的物权,会使家庭生活更加愉悦、充实、有趣,更加井井有条。家里添了小帮手,小主人会把自己的物品归类整理拾掇,大大减少乱丢乱扔现象。

怎样尊重孩子的物权呢?

1、做尊重孩子物权的有心人,每给孩子添置一件物品时,就要向孩子说明:“这是送给你的”,然后,一定要介绍这件物品的名称、其主要用途、使用方法、使用时应注意什么,帮助孩子给新物品找个合适的位置摆放好。

2、帮助和指导孩子对物品进行登记。如图画登记法,画一支表示有一支枪,并写上年月日。成人要为孩子准备合适的物品登记本,向孩子讲解如何进行物品登记可以管理好自己的物品。家长和孩子可以共同协商,创造出许多的有趣的行之有效的登记方法。

3、帮助和指导孩子定期清点和整理自己的物品,进行分类存放和取用。成人再忙,也要抽时间带领孩子定期做这件事,孩子年幼,成人不帮助不指导是达不到目的的。成人包办代替也不行,一定要有耐心、有恒心帮助孩子树立自己的物权意识,在活动中管理好自己的物品,一旦形成良好习惯,孩子能独立完成,成人也就可放手了。

4、成人要为孩子创设属于孩子自己的小角落(如有小卧室或小游戏室更好),孩子在这里放下他的小柜子,摆放玩具书籍等物。孩子是这个角落或这小屋的主人,可按自己的意愿来支配、布置这些地方。

5、成人要帮助孩子建立物品取放常规,并模范遵守,绝不任意抛弃和挪动孩子的已存放好的物品。有的家长不经孩子允许丢掉和收藏孩子的东西,常常会使孩子伤心。成人认为不重要的东西有时在孩子眼里是极其重要的,成人随意丢弃,很可能挫伤孩子收藏物品的积极性,造成其行为的紊乱,一旦形成乱丢乱扔的坏习惯后,成人再去批评指责往往会无济于事,很难纠正,有的孩子长大成人,还改不了物件混乱的缺点。

篇13:尊重孩子的选择

其一, 在校园中心大道与球类运动场有一段绿化带, 这里一年四季都盛开着不同种类和色彩的花。参观校园的人无不为这鲜花簇拥的大道啧啧称赞。可是在去年冬季, 这条绿化带上却出现了一段鲜明的足迹。不少高年级学生进入运动场, 不是绕到走几十米外的专用通道, 而是走“直线”, 弹跳比较好的学生腾空飞跃, 那些比较拘谨的学生则沿着前人的“足迹”横穿而过。几个星期后, 更多的学生加入到“走捷径”的行列, 这里成了大家心中默认的“绿色通道”。又过了几天, 几个工人运来了水泥和沙石, 绿化带上被学生自由踩下的“路”成了一条真正的水泥路, 并贴上了色彩明快的大理石做装饰。通往运动场的路由以前的两条, 变成了三条。从那以后, 无论什么时候打这儿经过, 我再也没有见到孩子们重新“创造”新的路。

其二, 学校教学楼和餐厅之间, 有一泓碧波荡漾的人工湖, 湖底铺着鹅卵石, 水面澄碧, 像一块翡翠镶嵌在校园的中心。在湖的四周栽着婀娜多姿的垂柳, 种上了各种花草, 仿佛给人工湖戴上了一条色彩绚丽的围巾。特别是春夏秋三季, 学生吃完了饭, 免不了“逃过”带班老师的视线, 穿越过花草的“屏障”, 到湖边洗洗小手, 或用手拍打着水面。到了夏季, 有的小朋友甚至脱了鞋子, 坐在湖边洗脚, “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濯吾足”。这是古人为我们现代校园描绘的一幅生动的生活图景。时间一长, 在孩子们经常“戏水”的地方便出现了几条清晰的“人工”小径。可是今年刚开春, 我再次在湖边漫步时, 发现小路不见了, 取而代之的是草丛中依稀可见的点式“路桩”一直延伸到湖边。看着女儿在“路桩”上快活地跳跃, 我从心底为像她一样的孩子感到幸福。

透视这两个场景, 前半部分描述的现象在其他的学校屡见不鲜, 而后半部分所采取的对策则显得大相径庭。面对着孩子的“越轨”, 我们惯用的“伎俩”便是加强“爱校”“爱护绿化”的教育, 如果效果不明显, 便拍上几段孩子越过草坪的视频, 放在学校电视台中播放, 以儆效尤。可是绿化带上的小路的宽度、条数在悄然“生长”。于是又把注意力转向班主任, 责怪他们教育不力, 随即出台一系列的惩戒手段。可是在这一系列的“善后”行动中, 谁也没有考虑到童心的价值, 谁也没有设身处地地理解潜藏在儿童“不轨行为”后面的正当心理需要。

中国远古便有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的成功经验, 在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也有“迪斯尼”乐园让游客设计游览路径的经典案例。尽管前者针对的是“物”, 后者尊重的是“人”, 但是这两者的逻辑起点却是一致的, 那就是承认客观事实合理的一面, 确信“存在即价值”的认识观, 给予场景中的人和物最大的关注。其实这就是我们教育界一直推崇的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观。

篇14:教育孩子顾其“面子”

古人云:“堂前训子,背后教妻。”意思是教育孩子要在大庭广众下进行,不用给孩子留面子,但教导妻子则要照顾她的面子。我的做法顺应了古人的话,请问,有什么错吗?

唐丽

答:其实,“堂前训子”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还可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孩子与成人一样,是独立的个体,是有尊严的人。如果家长当着众人的面训斥孩子,孩子会产生抵触心理,即使知道自己错了,但在心里也不会接受。在众人面前训斥孩子、揭孩子的短等行为,会让孩子产生挫败感和羞辱感。常在外人面前受到家长批评的孩子,还会缺乏安全感以及对父母的信任感,从而疏远家长。

不仅如此,不顾及孩子的感受进行“堂前训子”,还会导致孩子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比如严重的自卑等。如不注意正确引导,会给孩子的将来埋下隐患。

如何照顾孩子的面子,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我提以下建议:

你平时如何对待朋友,就应该如何对待孩子。在训斥孩子前可以想一想,如果你身边的朋友在外人面前揭你的短或者训斥你,你会有什么感受?想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会把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蹲下身子,用平视的角度和孩子交流沟通。更重要的是,这样做不仅在形式上使孩子感受到尊重,还在心灵上让孩子受到了尊重。如此,大人也会被孩子所尊重。

当孩子无意间犯下错误,家长要知道,教育孩子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而不是让孩子无地自容,所以在公共场合,只要不是必须立即制止的错误,还是要给孩子留足面子,过后找机会再教育孩子。

孩子在外人面前犯错时,家长可以先用温和的语言进行教育,用商量的语气制止孩子的错误行为。等到了“堂下”,再与孩子讲道理,让孩子明白错误所在,一定不能用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

篇15:尊重孩子的情绪体验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曾提出: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愉快而热烈的情绪,能使人的大脑处于最佳活动状态,课堂上,也是以鼓励、关注为主。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他们都有各自不同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也都有各自不同的认知方式、智力水平、情感体验和兴趣爱好,教师不可能也没必要代替学生去思考,去规定结果。教师的任务是提出问题,提出那些学生关心的、对学生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答案应由学生自己去找。而答案是可以多种多样的,一般地讲,也是没有对错之分的。

在情绪辅导过程中,要注意学生情绪的合理性、积极性、适度性、稳定性和互助性。

每种情绪的产生都有一定的诱因或者刺激。如愉快,来自考试得了高分;愤怒,来自坏人偷走了学校的电视机。这些情绪与诱因(或者刺激)是紧密联系的,也是他人所认可的。因而,这些情绪的产生是合理的。相反,如果知道学校的电视机被坏人偷走了,却没有愤怒的情绪,而是淡漠待之;考试考得很不好,却没有懊丧的情绪,而是洋洋自得。这种“冷漠”的情绪,“洋洋自得”的情绪,就是不合理的。

另外,情绪指向与发泄也有其合理性。受到爸爸批评,产生不服气的情绪,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受到爸爸的批评后,把不服气的情绪发泄到小伙伴身上,迁怒于小伙伴,就是不合理的了。

情绪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对自己、他人和社会有利的情绪,是积极的情绪。如:愉快、活泼、乐观、热情、宁静等。对自己、他人和社会不利的情绪,则是消极的情绪。如:抑郁、躁狂、悲观、冷漠、冲动等。对小学生进行情绪的积极训练,就是要让他们尽可能地保持积极的情绪,改变消极的情绪。

情绪在程度上也是有区别的:

有点不满意——轻度的不满意情绪;

非常不满意——严重的不满意情绪;

眯眯笑——高兴的情绪;

哈哈笑——非常高兴的情绪;

害怕——一般性的情绪;

恐惧——比较强烈的情绪。

置身一种情境,面对一种刺激,会产生相应的情绪,这是健康的情绪状态。但是,不少小学生会产生“过度”的情绪反应,例如,一位同学不小心把李同学的新书碰掉在地上了,遇到这种事情,谁都可能产生些许不愉快的情绪,可是李同学的反应却是大发脾气,这个同学已道歉了,他还不依不饶。李同学面对的是轻度的刺激,产生的是强烈的情绪反应,这就是情绪的过度反应。也有另一种情况,即面对的是强度的刺激,而小学生产生的却是很轻微的情绪反应,这样的情绪反应同样是不适度的,同样需要进行情绪适度性训练。

俗话说:小孩的脸像六月的天,说变就变。的确,情绪不稳定是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同时,也是情绪的发展还不成熟的标志。逐步引导小学生做情绪的主人,要逐渐增强调控情绪的能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引导小学生关心自己的情绪,而且要引导小学生关注别人的情绪;不仅引导小学生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而且要引导小学生学会改变他人不良的情绪;在他人遇到情绪问题时,给以积极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上一篇:我县启用新版行政执法证下一篇:科学院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