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主题学习备课

2024-05-05

语文主题学习备课(精选6篇)

篇1:语文主题学习备课

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预习达标课”备课

一、教学目标

1、能读会写会运用20个词语,会读会认11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杨氏之子》、《晏子使楚》、《半截蜡烛》、《打电话》四篇课文。

3、能概括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4、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握剧情,通过人物的对话,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 和爱国情怀。

2、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相声语言的精妙与幽默。

3、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握剧情,通过人物的对话,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 和爱国情怀。

三、教学过程

(一)、激情到导入

人们每天都要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炼得当的语言,能准确表达思想、情感。“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就是这样奇妙。凡是精练、幽默、生动的语言都是被艺术化的语言,让我们一起走进“语言的艺术”主题。

(二)、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1、出示本单元要求会认的词语:

侮辱 威风 矮小 冷笑 为难 规矩 招待 囚犯 出息 大臣 柑橘 盗贼 取笑 笑嘻嘻 赔不是 实话实说 面不改色 安居乐业 解释 负责 完好无损 不惜代价 了如指掌

学生自由读------指名分行读,边读边正音------同桌互查读------指名4号开火车读,检测掌握的情况。--------请同学们自己读,加深记忆-------出示易读错的词语,强调读音。一对一同桌师徒,互助的同学互读互查。

4.出示本单元重点的多音字。每组的4号开火车读,检查掌握情况。

5、小组选代表汇报你们查找的词语的意思?说说怎么知道的?

(小结:看来查字典、找资料、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先拆后合、找近义词等都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6、多好的词呀,我们要学会运用,谁能选几个说句话?

(三)入情入境,感情朗读

1.课文读得怎么样?进入第二关:课文朗读关:我读我入境,流利有感情。(出示读书要求)

2.我也找到了一些难读的句段,敢读吗?(出示句段、逐课进行)快速默读,谁来展示?(师相机指导,指名读或齐读)第10—13课任意一段

(四)概括文意,明确主题

1.课文读通了,那每一课主要写了什么?进入第三关智慧关:开动脑筋,启迪智慧。2.小组交流一下,有困难的快请教本组同学。3.谁来汇报(学生汇报)

小组选代表汇报每一课的主要内容,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并试着作补充。老师一定要在学生汇报的时候注意教给学生学会抓住要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学生汇报之后老师提出简单的问题:

1)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2)晏子出使楚国,楚国几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应对的?把晏子说的话多读几遍,体会他每次说的话妙在哪儿。3)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五、得知得智,展示精彩:

师小结:这些问题,有的可以自己查资料解决,有的需要我们细读课文、深入思考,还有的需要我们小组合作、互相探讨,就让我们共同期待下节课吧!

(四)达标练习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结合注释,写出下面词语的意思。

甚:(很)诣(拜见)乃(就,于是)曰(说)未(没有)

(2)《打电话》是我国著名相声演员()和郭启儒合说的相声。艺术家们创作这个相声,目的是告诉我们:()(3)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你们怎么一打起电话来就没完没了(),两个人还一唱一和()。以后说话要尽()量简洁,不要那么啰嗦,省得挨()妈妈的骂。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字词读写课”备课

教学目标:

1、2、会读会认11个词语,能读会写会运用20个词语。

正确认读本单元的词语,并能够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或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

3、4、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词语的感受,练习写话,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想象力。教学重难点: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意思,并进行整合词语的写话练习。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一、回顾主题,导入新课

1、回顾本单元主题——语言的艺术。

2、回顾每课主要内容,围绕这个主题安排了四篇课文,齐读:

10《杨氏之子》、11《晏子使楚》、12 《半截蜡烛》、13 《打电话》 能简单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吗?

二、赏读词语

(一)我会读 出示本单元重点词语

侮辱 威风 矮小 冷笑 为难 规矩 招待 囚犯 出息 大臣 柑橘 盗贼 取笑 笑嘻嘻 赔不是 实话实说 面不改色 安居乐业 解释 负责 完好无损 不惜代价 了如指掌

1、自己试着读

2、读给同位听,互相正音

3、指名分行读,及时纠正不正确读音,易错,易读不准的音全班齐读。

4、开火车检测读

5、全班齐读

(二)指导书写

老师强调其中比较容易写错的字:梁 惠 诣 辱 橘 贼

3、学生在写字本中认认真真把以上字每个写两遍,提醒注意正确的写字姿势,写完后同位互相交换检查。

(三)品读感悟词语

1、词语交流:对于这些词语我们只是会读会写还不行,我们要能正确地运用他们还必须理解他们他们所蕴含的意思。每个词所代表的含义是不同的,你能把你喜欢的词和你对他的理解跟大家分享一下吗?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

2、根据学生交流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1)查阅工具书,(2)根据上下文来理解,(3)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重点理解:“挥汗如雨、摩肩接踵、联袂成云” 等词语。(要说出所解释词语在哪篇课文哪一段或哪一页)还有哪些词不理解?谁帮助。

3、有感情地朗读词语,小组进行pk比赛.(带着感情再来读词语,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要读出词的韵味。)

4、评价哪一个组读得最好。(主要引导学生从是否把词读得正确,是否读出词的韵味,读出对词的理解方面去评价。从而让全班同学知道如何读好词。)

(四)妙语连珠

你想用这些词语来写段话吗?拿起你手中的生花妙笔,从这些词中选3——5个来写一段话。写的时候语句要通顺,用词要准确,书写要认真、漂亮,写完后认真修改。

1、学生练笔写话,师巡视指导,提醒注意正确的写字姿势,写完后进行修改。

2、写完的小组内交流。

3、组内交流完推选精彩的片段班内交流。

三、名言诗句积累

1、自由读

2、齐读,交流:它们分别是写什么的? 地满红花红满地 天连碧水碧连天 一夜五更,半夜二更有半

三秋九月,中秋八月之中(数字联)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叠字联)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云飞天外

池边绿树,树边红雨,雨落溪边(顶针联)(回文联)3.自由背诵。

四、课堂小结

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本单元的词语,并尝试着做了简单的运用,下节课,我们将走近课文,去感悟那令人难忘的童年。

五、布置作业

1、摘抄本单元的好词好句。

2、继续朗读本组课文,感受语言的魅力。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以文带文”备课

《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教学重难点:知道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教学过程:

一、读题,解题,简介文言文。

同学们,刚才我们积累的句子都是出自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完整的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齐读课题

1.明白题目的意思吗?(“杨”是姓,“氏”放在姓后表示尊重,“之”的意思是——的。那“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2.你贵姓?也可以称为——氏之子或之女。学着课题的样子说说自己或同桌吧。

3.介绍《世说新语》

今天我们认识的杨氏之子的故事被刘义庆记录在《世说新语》里。师:了解这本书吗?(自由读读:这本书主要记载汉末到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分上中下三卷,共36篇。《杨氏之子》是第二篇里的一个小故事。)(板书:刘义庆《世说新语》)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初读感受。

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自由读一读,看看跟我们现在的文章有什么一样?出示课文(难读,难懂,精炼等)很多人都觉得文言文很难读,很难懂。其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学文言文的诀窍。

2、请大家再自由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谁来挑战一下?指名读。相机评价。重点指导朗读:“孔指以示儿曰”“为设果”“儿应声答曰”(两个多音字:为、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理解:家禽)

4、读文言文不但要读正确、读流利,还要读出它的节奏来,这样才有古文的韵味。出示方法,师范读,练读。

5、再指名读。齐读。(评:你们都读得有滋有味的,都读出了文言文的韵味。)

三、研读全文,理解意思

1、学习文言文光会读,还不行,还要弄懂字里行间的意思才行。你们觉得可用哪些好方法来读懂文言文呢?(相机板书:看注释、查工具书)那这篇课文到底讲了杨氏子的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试着用上这些方法读读课文。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请做上记号,待会儿一起来交流。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反馈。

(一)理解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1、句意:“梁国有一个姓杨的孩子才九岁,非常聪明。”出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你读懂了杨氏子的年龄只有九岁,比大家还要小,对不?(板书:聪惠)。“聪”的意思是——聪明,“惠”的意思是——智慧。(板书:智慧)“惠”是通假字,通“慧”。你从哪儿看出来的?(看注释)(课件)师讲述通假字的原因。

2、你说的“非常”是文中哪个字的意思?(甚)。我们班这位女同学非常可爱,可以说是——甚可爱;她朗读的声音非常动听——。这位男同学长得非常非常非常帅——甚帅。

3、指名读。(评价语:一个“甚”字将杨氏子的聪慧表现得淋漓尽致。你不仅读出了杨氏子的聪明,还读出了内心对他的的喜爱。(板书:杨氏子)

(二)研读: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1、故事中除了杨氏子,还有一个人物是谁?(板书:孔君平)知道孔君平是谁吗?(插入孔君平的资料齐读,丰富课堂内容)是当时的庭尉,相当于现在的法庭庭长。孔君平来干什么呀?(生: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他的父亲不在家,就把儿子叫出来。)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2、哪个字的意思是“就”? “乃”(就,于是)。那“诣”字的意思是?(拜见)其:他。

3、你来读读,你读明白了什么?(可追问:两家关系怎么样)(孔君平经常来杨家玩,彼此比较熟悉)从哪儿看出来?为什么?

小结:让一个九岁的孩子出来接待客人,足见这个孩子也真了不起啊。齐读。

(三)研读:“为设果,果有杨梅。”

1、父亲的老朋友来了,恰巧父亲又不在家,那杨氏子是怎么接待客人的呢?出示课件齐读。(生:杨氏子为孔君平摆出水果,水果中有杨梅。)这里并没有写是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上一句讲了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所以应该是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这是待客之道。你真会读书!文言文的语言表达十分精练,表达的时候跟我们现代文可不一样,像这一句就省略了主语,叫承前省略。理解的时候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作一些补充。这种方法我们现在也经常在用,叫(板书:联系上下文)

2、从这句话中,你还可以读出什么?(生:杨氏子热情招待客人,)哪里看出来?嗯,客人来了,赶紧端出水果。端出多少水果?就一种吗?哪里看出来?读一读。

(四)品读: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过渡:一个热情好客的杨氏子不由让孔君平心生喜爱之情。现在又见“果有杨梅”,于是——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生——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理解:“曰” “此”。“应声”“未闻” “夫子”谁还会说。

(五)体会巧妙 A、理解孔君平的话

1、你听懂了孔君平的言外之音了吗?(可追问:为什么单单指着杨梅说,不说其它水果呢)(板书:杨梅

杨家果)

2、你真聪明,一下就听明白了。可是这么巧妙的弦外之音杨氏子听出来了吗?(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杨氏子也拿孔君平的姓反驳)板书:孔雀——孔家禽

3、再自由读读。想想杨氏子的言下之意是什么呢?可以借助板书来说说。(如果说杨梅是我杨家的果,那么孔雀就是您孔家的鸟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么杨梅又怎么会是我家的果呢?)B、理解杨氏子的回答

1、如果孔君平这样跟你开玩笑,你会如何回答?(生答)老师担心你这样回答可能会气走客人哦。比比和杨氏之子的回答有什么不同呢?

2、比较这两句话,你发现了什么?(同桌练读)(理解:未闻,夫子)(1)未闻:没有听说过。显得委婉。上一句就显得生硬了。指名读,读出委婉的语气来。(2)夫子:怎样的人可以称得上‘夫子’?

如果来的人不是孔君平,而是张君平、李君平,还能称夫子么?(不一定)如果来的是阿姨呢?(不能,因为阿姨是女的。夫子一般指男的。)你们老师可以称为——夫子吗?如果来的是一个小男孩呢?(不行,因为夫子指的是大人。是的,夫子一般指年龄比较大的男士。如果来的是一个没有文化、目不识丁的老农,我们可以称他为夫子么?(不行)一般有文化、有涵养的成年男子,可以称为夫子。比如孔子我们就称为──(生齐:孔夫子)孟子──(生:孟夫子),比如你们的校长,可以称为——阮夫子。称孔君平为 “夫子”显得有礼貌。我们分男女同学来对对看。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理解:应声答曰

这么巧妙的回答,杨氏子一定思考了很长时间吧?(理解:应声答曰:不假思索,几乎想都没想。)那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思维敏捷、机智,说话有礼貌,)

小结:杨氏子的回答是如此快速,如此巧妙,如此有礼,怪不得文章一开头就说了!齐读:(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4、如果来访的客人姓黄,你觉得他会怎样回答?未闻黄瓜是夫子家菜。„„未闻黄帝是夫子家人。„„(黄色,黄莺,黄鱼,黄岩,黄山等)如果来访的君平不姓孔,也不姓黄,而是其它的姓,你会说一句吗? 积累:你们个个都真会说话啊。像这样形容人善于言辞的成语还有哪些呢?(出口成章能说会道伶牙俐齿巧舌如簧油嘴滑舌唇枪舌剑三寸不烂之舌花言巧语)

五、熟读成诵

过渡:古人用了短短的5句话就告诉了我们一个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小孩子的聪慧、礼貌,老师觉得,像这们的文章,我们应该把它给背诵下来。

1、练习背

2、指名背。

3、男女生比赛背诵。

带文《世说新语》两则

1.《陈太丘与友期》2.《钟氏之子》 自学提示:

1、读诗句,读流利。

2、简单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3、看看元方和钟氏兄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晏子使楚》 教学目标:

1、会写11个字,会认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通过朗读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解释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晏子使楚。理解“使”,出使。

2、生读课题,师介绍晏子,说明“子”是古代对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说说,你知道中国古代还有哪些著名的人物。比如:孔子、孟子等。

3、从课题“晏子使楚”中,你知道了什么?(晏子出使楚国。)

是啊,晏子出使楚国,那作者又是怎样写他出使的原因经过和结果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跟着晏子去楚国看一看。

(二)初读

在初读板块,我要达成两个目标。一通过让学生用心地初读课文,教者帮助他扫清阅读障碍。我主要从字音、字形、字义三方面予以重点指导。纠偏字音:乘(第四声)机 枳(翘舌,第三声)大夫(注意多音字,这里念da fu)

注意字形:晏 辱(都为上下结构)柑橘 枳(注意偏旁同为:木)

在字义方面,我主要通过让学生查字典、查词语手册和联系上下文在语境中相机理解,比如

侮辱 尊重 大夫 盗贼等

二是在学生初读过后,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与把握。我就是让学生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我随机梳理板书,达成感知的目标。

(三)品读板块

这样子,我的教学就进入到了细读、品读环节。这一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是落实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

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具体步骤化的表述方式,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细读第3自然段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一回合较量:

(1)标注出楚王第一次侮辱晏子的语句,并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

(2)找出晏子回击楚王的话,自由朗读,根据提示谈谈晏子语言之妙。(让学生自由说理)

(3)晏子回击的结果如何?(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4)楚王开城门是无奈的,否则就要承认楚国是狗国,自己是狗王了。让我们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第二步:通过反复朗读,仔细思考,学生小组合作自学第4、5自然段。第三步:感情朗读,理解晏子

1、用一个词语来说说晏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临危不惧 口齿伶俐 热爱祖国 足智多谋 能言善辩

2、尝试分角色朗读课文。先分组准备,再课堂朗读。第四步:总观全文,理解结构(3分)

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开头、中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 抓住重点句:

“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趁机侮辱晏子,显现楚国的威风。”

“从此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理解首尾呼应的关系。)

(四)拓展板块

接着我就进入到第四板块的教学,巩固深化、拓展延伸。这里我主要安排如下的语言实践。

1、排练课本剧:分三组分别表演,学生自由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并给出每集剧本的剧名。

2、课外拓展练习:一天,德国大诗人歌德在公园散步,在一条狭窄的小路上遇到了一位反对他的批评家,这位傲慢的批评家说:“你知道吗?我这个人从来不给傻瓜让路。”歌德却说:“。”说完闪身让批评家过去。(而我恰恰相反)((五)总结板块

最后,总结全文,回应教学目标,这时候我这样做全课的总结:本文通过讲述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给予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齐国尊严的故事。展现了晏子外交语言的精妙与机智。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说这课的板书,我的板书是这样的:

晏子使楚

侮辱

楚王 晏子 反侮辱 带文《周恩来妙语趣答》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一)周恩来总理是我国人民敬爱的领袖。在外交领域,他也是享誉世界的外交大师。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周恩来妙语趣答的故事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出示自学要求:

1、读会下面的词语:

挑衅 愕然 尴尬 享誉世界 随机应变 神态自若 福寿绵长 风味之独特 味道之鲜美

2、抓住要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读完这两个小故事,仔细品味周总理的语言,你知道周总理的妙语趣答究竟“妙”在何处吗?

4、周总理不管在何种场合,遇到什么样的对手,都能唇枪舌剑,以超人的智慧,应酬自如,让对手无地自容。谁能起来说说你知道的周恩来的故事。

二)给大家4分钟的时间自己寻找答案,可以用自己的话总结,也可以用原文的话回答,开始吧。生自学,师巡视。

3)同学们勾画批注学的可真是认真,下面再给同学们3分钟的时间小组讨 论确定这几个问题的完整答案,并推荐一位发言人代表发言。小组集体讨论

师生交流答案,师作小结。《半截蜡烛》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解释、负责、无奈、小心翼翼、完好无损、不惜代价、了如指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机关头和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初步了解剧本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握剧情,通过人物的对话,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教学过程:

一、背景展开,情感积淀

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事件。

这节课,我们来品味这段发生在二战隐蔽战线上的故事。

二、想出妙招,保护蜡烛 1.伪装情报

2.方法是否万无一失,绝对安全? 危机降临了„„

三、抓住细节,感悟形象

1.指名分段朗读3——7自然段,整体感受。2.交流:感受紧张氛围。

3.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过去,危机在一步步逼近: 怎么办?是生,还是死?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 A.屈服——被奴役,任人摆布——不愿意 B.反抗——殊死搏斗,鱼死网破——被消灭 C.周旋——虚与委蛇,不断寻找转机——? 伯诺德母子是怎样做的呢?

4..默读课文3——7自然段,划画出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有关词句,想象他们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1)默读课文学习。2)交流:

A.母亲化解危机; B.危机再一次来临; C.情况更加急迫; D.再次化解危机。5.小结并引申

四、悬念犹生,意味深长

1.“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蜡烛熄灭了,故事似乎结束又似乎未结束,危机真正过去了吗?德军会不会怀疑?还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2.好的小说在结尾是“留有悬念”的。这个悬念会吸引着你不断思考、不断揣摩,继续阅读,而且是创造性的阅读„„

五、作业:

故事戛然而止的时候,故事的叙述者便由作者变成了“你、我、他”,我们可以一起来创造性地续写这精彩的故事。

续写《半截蜡烛》。板书设计:

半截蜡烛

母 亲 智慧 沉着

二战期间 大儿子 从容 懂事

小女儿 机智 镇定

《打电话》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浏览的阅读方法。

2、体会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认识到说话要简明扼要、不说废话的重要意义。教学重难点: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相声语言的精妙与幽默。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幻灯片出示下列两组成语,让学生朗读。

啰里啰唆 废话连篇 拐弯抹角 婆婆妈妈 寡淡无味 简明扼要 斟字酌句 直截了当 言简意赅 风趣幽默

读了这两组成语,你有什么发现?如果有人和你谈话,你喜欢怎样的表达?为什么?

2、看来,说话得讲究艺术。透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好几个有趣的人物。杨氏之子的风趣幽默,晏子的能言善辩,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来学习新课文——《打电话》,再次感受语言的独特魅力。板书课题:打电话。

二、检查预习,了解相声

1、读过课文了吗?文章里出现了几个不太常见的词语,你会读吗? 嗞嗞 呃 耗子 啰嗦 嘚儿啷 甭

“嗞嗞”是象声词,“呃”是语气词,“耗子”是什么意思?

“甭”这个字最有意思,是个会意字。看到它。你能猜出它的意思吗?

2、老师也读了这篇课文,觉得它有点怪,跟我们以前的课文不一样!不知道你发现了没有?

都是人物对话!文章的内容是一段相声。

3、听过相声吗?听过谁说的相声?对于相声这一种有趣的表演艺术,你有哪些了解呢?

相声是说唱艺术之一,起源于北京,流行全国各地。相声是语言的艺术,更是幽默的艺术,运用说、学、逗、唱的技巧,逗观众开心,留给人们思考。从形式上看,相声可分为三种:一个人说的叫单口相声、俩人的叫对口相声、三人以及三人以上的叫群口相声。《打电话》就是一段对口相声。

4、这样的课文,老师以前从没上过,真有点犯难。请同学们给老师出点主意:我们该怎样学习这篇课文?

要说好相声,得熟悉剧本,知道这段相声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相声里有几个人?各自有什么特点?说话的时候是什么语气?什么表情?这样才能表演得到位。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段相声的大意。

三、浏览课文,概括大意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究竟写了什么内容?

2、这段相声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青年人打电话约他的未婚妻看戏,半分钟就可以讲明白的事,他却用了两个多小时。

板书:半分钟? 2个多小时

四、批注重点,体会幽默

1、这青年人究竟怎么打电话的?他说话有什么特点?老师从课文中找到了两处,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幻灯片出示:

(1)甲:不知道你猜猜。猜不着?猜不着使劲猜。呃,猜不着我告诉你。我姓啰,我叫啰嗦。

(2)甲: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我的未婚妻,她是女的呀。

再来看看,老师是怎么做批注的?对于第一句话,老师认为他是在兜圈子,直接告诉人家自己是谁不就可以了吗?何必让别人去猜?第二句,老师在后面写上了四个字——“画蛇添足”,谁不知道未婚妻是女的呀!

2、请大家细读课文,把你印象最深,最有意识的话画下来,学着老师的样子,在后面做上简要的批注。

3、刚才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同学都找到了非常有意思的句子,并写上了自己的体会。谁来把比的阅读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

4、你觉得这个打电话的年轻人怎样?你平时这样打过电话吗? 他是在自己家煲电话粥吗?如果你是急着要打电话的人,你会怎么想?怎么说?

五、学说相声,感受乐趣

1、相声是用来表演的!如果我们像平时朗读课文那样读出来,就没有什么味道了。下面,老师找两位同学,来表演其中一小段。

他们俩说得怎么样?优点是什么?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

2、下面,我们来听听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表演的相声选段。大家一边听一边思考:人家为什么能表演得那么有意思?播放原相声选段。

3、刚才,我们听了大师的相声,你们从中学到了什么?我们应该怎么说相声?

(待学生发言后进行概括)说相声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①要吐字清晰,让观众听明白;

②要轻松自然,适当添加“嗯”“噢”“啊”等语气词; ③适当使用儿化音,使之口语化,京味化; ④语气要夸张幽默,要有感染力。

4、下面,老师给大家示范一下,同学们听听老师说得怎么样? 幻灯片出示下面两个句子,教师表演:

甲:我正找你呢,今天晚上有什么事(儿)吗?学习吗?(噢)不学习呀。开会吗?„„不开会。

甲:嗯,京戏?不——对。嗯,评戏?不——对。越剧?哎!

4、优秀学生展示,组织学生进行评价。

六、总结特点,拓展延伸

本节课文,我们认识了一门新的语言艺术——相声,并学习表演了一段相声。让我们想一想:相声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老师小结:有名的相声艺术家很多,经典的相声剧也不少。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有趣的相声说一说,还可以自己尝试着写相声剧本。

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自主阅读课”备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抓住要点概括课文内容。

3、交流阅读体会。

4、通过描写事情感受语言的艺术。教学重难点:

读书有所得,能主动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通过描写事情感受语言的艺术。回顾主题,导入新课。

回顾本单元主题,“永远的童语言的艺术”导入新课。

学习三篇文章《名人幽默三则》《甘罗十二为使臣》《新地理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一)人们每天都要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炼得当的语言,能准确表达思想、情感,幽默的语言是润滑剂,具有神奇的语言魔力,能让人轻松愉快地与人沟通;也能让人自然巧妙地化解尴尬。让我们一起走进名人幽默三则小故事,品味名人的幽默。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出示自学提示:

1、我会读下面的词语:

虚构

蠢货

傲慢

毫不迟疑

直言不讳

2、抓住要点概括课文内容。

3、从海涅、狄更斯、歌德的幽默中,你感受到他们的语言具有怎样的魅力?和同学交流交流。

4、你还了解哪些人巧妙地运用幽默语言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二)5分钟的时间先请同学们自学,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自学的过程中适时的批注,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用五角星标出来。生自学,老师巡视掌握同学们的情况。

三)同学们学的特别认真,现在再给大家4分钟的时间先同桌之间互查词语的读音,然后小组交流这几个问题,重点提出自己不会的,小组解决不了的我们会共同解决。

小组讨论,师巡视指导。师生交流,老师小结。

四)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示二和自学提示三自学后面的两篇文章《甘罗十二为时臣》和《新地理图》。出示自学提示二:

1、会读下面的词语,明白词语的意思。

正襟危坐

家喻户晓

昂然不动

狂妄自大

力排众议

自欺欺人 背井离乡

危在旦夕

有志不在年高

无志空长百岁

2、抓住要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画出赵王对甘罗前后不同态度的句子,想想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4、分角色演一演这个剧本,感受甘罗勇敢雄辩机智应对的语言魅力。学生先自学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师生交流比较难的问题。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主题习作”备课

常用应用文————发言稿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写发言稿,体会发言稿在生活中的作用。

2.继续引导学生练习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具体清楚,把句子写通顺。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练习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具体清楚,把句子写通顺。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同学们,每到星期一举行升旗仪式时,大队部要安排一名少先队员走上国旗台进行《国旗下的讲话》,如果是讲话之前,一般都会把讲话内容写成文稿,那就是一种发言稿,今天我们来学习写发言稿,板书课题。

二、浏览网页,弄清写法

1、怎样写发言稿呢?下列大家先来看一两篇例文,也可以看看发言稿的写作知识,从班级博客网页中去浏览、思考。

2、学生打开电脑,浏览网页,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交流阅读后的想法,明确写发言稿的方法。板书:开头——写称呼、问候

中间——表明自己的观点

①观点鲜明

②条理清楚

③语言简洁明快

结尾——祝语、致谢

三、明确要求,选好题目

1、指名读读习作三的写作要求

2、自由选好题目

3、教师举例、如《竞选班长发言稿》如何写?

再次出示网页,明确竞选班长发言稿可以先向大家问好,接着表明自己的观点,分别介绍自己,说明自己为什么要竞选班长,说明自己打算如何当好班长,最后表决心希望大家投自己一票。

四、学生提笔写文

(一)确定题目:

1、提示:可以是×××发言稿,也可以写含有中心的题目,如《伸出你的双手,共建美好校园》、《做一个节约的好少年》。

2、学生交流自己写好的题目。

(二)写开头部分

1、学生自由写开头

2、交流评论,教师点拔

(三)定中间部分

1、学生写明自己的观点,并写出理由来说明观点。

2、交流所写的内容。

3、从条理、语言方面进行评论,教师点拨。

4、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写结尾部分

1、学生写出致谢语

2、交流

五、课堂总结

本堂课我们学习了写发言稿,了解了写发言稿的基本技巧。发言稿写得好,再加上恰当的表演效果,发言稿就具有较强的激励效果,得到人们的赞同和支持。

六、作业布置

继续完成本次发言稿,认真修改,誊到作文本上。附板书设计:

学写发言稿 开头——写称呼、问候 中间——表明自己的观点

①观点鲜明;②条理清楚;③语言简洁明快 结尾——祝语、致谢

篇2:语文主题学习备课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备课人:

【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环保”这个专题,以多种形式、从多个角度阐述人类与自然的 关系。《只有一个地球》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并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鹿和狼的故事》阐述了生物之间存在着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描述了人类与大地上河水、空气、动植物等的血肉关系,强烈地表达了印第安人对土地无比眷恋的真挚情感。《青山不老》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投身到植树造林的工作中,并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四篇文章多角度、多层面地引导学生感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了解人们为此做出的努力,使“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扎根于学生的心中,并转化为日常的行为。

【单元教学目标】

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透过语言文字领会作者的表达手法。

2、通过自学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并能规范书写,恰当运用;在阅读中积累好词佳句,并拓展视野,激发兴趣。

3、学会结合课文收集整理所需资料,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交流。【重组单元教材】

一、《只有一个地球》代阅读课文《城市之肺》。积累诵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地球**》、《黑色的雪花》。

二、《鹿和狼的故事》代语文主题学习丛书《黄鹂-病期琐事》,积累诵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空山鸟语》、《善良的动物 残忍的人》。

四、《这片土地神圣的》代选读课文《青山不老》,积累诵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那树》。【备注】:(学法指导)

本组课文都是描写爱国情怀的文章,在学习中要引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感受炎黄子孙、海外赤子的爱国情怀,并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

【课时安排】:预习达标2课时,课文学习4-5课时,群文阅读2课时,回顾与拓展1课时,口语交际∙习作3课时

珍爱我们的家园——预习达标(2课时)

【预习内容】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自主预习环节

根据本单元内容与要求设计预习卡,先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预习。如果学生已经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可把预习前置,放在课前,课堂上直接进入达标评价环节。

二、小组预习达标检查

1.六人小组内,小组长根据预习卡采用多种互助合作形式,逐一对字词和课文朗读进行过关检查,并做好记录和评价。课文内容的概括放在课文学习中进行,此环节只作交流不做评价。

2.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使组内每个学生都能做到正确认读生字词、流利读课文。

3.小组长汇报小组过关情况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教师抽查预习情况

教师抽查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根据抽查情况作出评价。重点指导预习中的字的认读,词的理解,课文朗读的熟练程度。整理全班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为下一步学习做好调整。

二、、教师指导书写较难写的字

本单元字较多,教师重点指导“蔼”“竭”“嗡”“鹰”“潺”等字,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教师及时评价反馈,并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生字听写。

三、考查学生对四字词语的理解、运用。

学生可自由展示词语的意思,并选择造句。

四、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片段。

1、课件出示本单元课文中的重点片段,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朗读。

2、学生展示朗读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段。

五、交流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小组推荐代表展示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其余学生可作补充。六.疑难杂症。

在预习过程中发现了哪些问题,提出来。

七、我的发现。

在预习过程中发现了什么,交流展示。作业设计:1、2、3、教学反思:

写写本单元词语。读一读本单元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篇3:语文主题学习备课

当今, 语文学习进入“死读书, 读死书, 读书死”的瓶颈, 学生不爱读书、不爱国语的现状让人担忧。为了改变这种现状, 让学生从内心爱上语文、认同母语, 罗庄区以“主题”组合策略这一核心内容为突破口, 大力开展了语文主题学习的实验探索。

“主题”原是音乐中的一个术语, 意思是主旋律, 后来被引用到文学创作中, 含有主意、主旨、中心思想的意思。而在语文主题学习中, “主题”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既指文章的中心思想、主旨, 还包含类似的题材、写法、语言风格和表达规律等。李希贵《在反思中重建——关于“语文主题学习”的思考和探索》一文中指出, “主题学习”主要是围绕某一主题选择几十篇主题相关、相近、相似, 甚至相反、相连续性的文章, 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读本。[1]语文主题学习, 就是围绕一定的主题, 充分重视个体经验, 通过与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 在重过程的生成理解中, 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这样, 就将语文教材零碎散落的, 甚至单一的内容整合起来。在主题学习引领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密度高, 容量大, 综合性强, 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是多方面的、立体的, 如信息资源的获得, 知识以及能力的掌握与提高, 价值取向的形成等。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 谓之乌合。”在语文主题学习中, 主题是统帅、是灵魂, 语文主题学习中“主题”的核心地位越来越被重视, 但是如何更好地选择、组合, 目前都在探索中。我们将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有机结合, 逐渐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主题组合策略, 掀起一场语文学习的革命, 让语文教学回归母语教育的本色, 使母语文化能够渗透到学生的人格中去, 促进学生生命发展。

一、源头活水堪涤尘

窦桂梅老师在《回到教育的原点》一书中, 指出语文应“为学生的生命奠基, 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奠基”, “学好教材, 又要超越教材;立足课堂又要超越课堂;尊重教师, 又要超越教师”, 呼吁回归教育的原点。而语文主题学习“主题”的确立, 更要追根溯源, 唯有源头清澈, 江海才能不浑浊。“当一个主题愈有意义, 愈被深入或精致地处理, 愈能置于情境脉络, 愈能根植于文化、背景、认知以及个人的知识中, 学生便愈容易学习、记忆和生成。”[3]从主题教学的视野看, 语文学习既要着眼于民族的未来, 又要着眼于学生个体的发展, 引领学生关注文化, 亲近母语, 在他们熟悉的系列生活中, 寻找语言文化的根源, 汲取语言文化的汁液, 让他们在语文生活中找到精神的栖息地, 在立体多维的大语文学习中, 沐浴母语文化的光辉, 通过体验与熏陶, 理解与扬弃, 鉴赏与反思, 使得语文素养在对精神相通的主题学习中获得质的提升, 从而夯实学生语言文化的根基。

如果说“语文主题学习”中的主题是学习过程的核心和统帅, 那么语文课程标准便是语文学习王国里的“一国之君”。因为课程标准是教育部就中小学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时间安排的教育指导性文件, 是编写教材、实施教学与教学评价的依据, 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是一切教学改革试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任何学习方式的变革都离不开课程标准的指导。我们在进行语文主题学习探索时, 一定要在语文课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这一核心理念的指导下, 深入挖掘教学内容, 确定单元主题。

具体来说, 单元学习主题的确立要做到“提一纲抓三点理七线”。“提一纲”即主题确定要严格遵循《语文新课程标准》这一纲领性文件的规定。“抓三点”即要抓住那些连接着孩子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理七线”就是确立主题的七个依据:一是教材内容和单元教学重点, 二是课文内容及背景, 三是文章特色 (文体、语言、手法等) , 四是作者创作风格, 五是学情 (学习状况、学习兴趣、学习需求) , 六是教师个性特长和研究专长, 七是主题学习丛书编排模块。语文主题内容的选择是多角度的, 结构是灵活多样的, 教师要既能当主题教学的“设计师”, 更要能当主题教学的“建筑师”, 利用主题将儿童的生活兴奋点与语文学习建立起不同层次的密切关系, 让语文学习之海水天一色、一碧万里。

二、反弹琵琶巧匠心

语文主题学习的“主题”不是多篇阅读作品的简单累加, 而是零散知识点和人文内涵的有机融合, 是个性与共性的立体呈现。主题学习的过程是在跨学科、跨时空、多层面、多角度的反三归一的感性阅读中获得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的过程。在进行主题整合时, 我们从“求同、寻异、创新”等多个角度入手, 精心打磨主题, 将海量学习资源浓缩于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词或一句振聋发聩的话。反弹琵琶, 也弹出了生动的绕梁音。

1. 异中求同探规律

语文主题学习是通过阅读主题指向的阅读集合, 在反三归一的感性阅读中获得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的一种语文学习方式。阅读集合, 既可以是同一作者、同一背景、同一内容、同一出处等作品的“集合”, 运用同一体裁、写法、语言风格的作品“集合”, 也可以是能够诠释某种表达规律的作品的“集合”, 能够完成某些作品阅读方法的“集合”。

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 围绕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可以设计丰富多彩的阅读主题。以同一作者为出发点, 引导学生阅读史铁生的《合欢树》《我与地坛》《来到人间》《病隙碎笔》《扶轮絮语》《命若琴弦》等作品片段, 设计了“聆听一个职业病人的扶轮絮语”这样一个阅读主题;以“母爱”这一相同的内容为切入点, 整合了《合欢树》《母亲的复活节礼貌》《母亲, 我不识字的文学导师》《儿嫌母丑》《母亲桥》《母亲的存折》《我在散场后等你》等文章进行阅读, 设计了“悠悠寸草心”这一阅读主题。在学习《散步》时, 为了更好地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整合《爱的信笺》《母亲的复活节礼貌》《童年的药箱》《奶奶的手》《我在散场后等你》《父亲为我蒙耻》《母亲桥》《幸福午餐》《母亲的存折》《唯恐花睡去》《那一天, 我终于读懂了爱》《父爱在我的名字里》等作品, 设计了“于细微处见真章, 一枝一叶总关情”这一阅读阅读主题。横看成岭侧成峰, 利用同一主题把海量作品融为一体, 通过群文多角度解读, 学生在饕餮阅读中探寻规律, 便会有“一览众山小”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2. 同中寻异提品位

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同样, 世界上也没有两篇完全相同的文章, 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即使是同一个人, 在不同时期写出的作品也不尽相同;同一主题的作品, 其表现形式也千差万别。实践证明, 在阅读教学中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采用比较法进行阅读, 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深刻、敏捷、灵活, 提升阅读品位。

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 根据单元学习要求中“体会课文所表达的丰富多样的情感”这一要求, 我们设计了“方寸之地万千情”这一阅读主题, 引导学生体会“爱”的七十二变。

如《散步》表达的是儿子对母亲的孝敬之情, 母亲对儿孙的慈爱之情;《秋天的怀念》怀念的是母亲对儿子的体谅、宽容、忍耐、希望、期待、遗憾, 表达的是儿子对母亲的愧疚、懊悔、感激和怀念之情;《童年的药箱》继母对儿子任劳任怨、体贴、关爱, 儿子对继母的排斥、误解、渴望、感恩;《父亲为我蒙耻》父亲对儿子失望、无奈、气愤, 儿子对父亲的悔恨、警醒、感恩等。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是探讨关于“成长”的话题。如果阅读仅仅是探讨成长是烦恼还是快乐, 学生的思维就永远停留在地面。我们在整合学习主题时, 以《丑小鸭》成长经历为引子, 设计了“做好人生的加减法——让丑小鸭带你去选择”这一阅读主题, 在阅读教材课文《伤仲永》《未选择的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同时, 海量阅读《生活充满选择》《选择与放弃决定幸福》《选择与放弃决定着你的生命》《弱者回首就变强》《放弃死亡你才能好好地活着》《成功就是选择与放弃》《选择进路与退路》《选择最合适的, 那才是最美的》《钻石就在你的脚下》《人生的加法与减法》《鹰的40年和70年的选择》等作品, 让学生追随作品中的主人公, 经历一次次决定生死的人生抉择, 从而感同身受地领悟:成长, 本身就是一个不断面临选择的过程, 要学会取舍。同是一块石头, 只挨了一刀, 充其量只能做台阶;经历千锤万凿就能成为万人朝拜的佛。

3. 发散阅读拓视野

发散性思维, 又称辐射性思维, 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 探求多种答案, 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在时下的语文阅读学习中, 一种以课堂教学为主平台, 以课外群文阅读为基础, 以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审视、思考文章内涵为内容的发散思维训练, 逐渐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真正行之有效的发散思维训练不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灵光乍现”的即兴之作, 而应该是经过周密策划、精心筹备的既定教学内容。关键是要选择“可发散点”, 即文本中蕴含的具有一定引发、激活思维发散活动功能的资源基础。换而言之, 就是寻找文本中的一些能够启发学生进行多元化思考的问题, 找到这些“可发散点”, 就找到了学习的“主题”。

如以“你是我的眼——课文标题的含义与作用”为主题, 引导学生海量阅读《散步》《爱的信笺》《母亲的复活节礼帽》《童年的药箱》《奶奶的手》《合欢树》《母亲桥》《母亲的“存折”》等文章, 总结标题的作用。以“此情可待成追忆”为主题阅读《童年的药箱》《好好活着就是爱》《母亲的“存折”》《秋天的怀念》《那一天, 我终于读懂了爱》, 感受“追忆”的叙述方式带给我们的温馨回忆。以“时间都去哪儿了”为主题阅读《母亲, 我不识字的文学导师》《父亲为我蒙耻》《合欢树》《上学》《父母亲的旅行》等文章, 按照时间顺序叙事的技巧, 聆听时光的脚步声。以“认识新闻”为主题赏读新闻体裁结构、语言特色。以“孙犁小说艺术风格鉴赏”为主题从语言风格、景物描写、人物刻画等方面品味孙犁小说的艺术特色。以“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为主题, 阅读反映战争的文章, 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正义与正义战争的伟大。以“速读训练指导”为主题海量阅读不同类型新闻作品, 进行默读、浏览、猜读等方法指导和训练, 指导学生准确概括人物和事件。

4. 微课学习增情趣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 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 可以反复播放学习。在语文主题学习中, 因为“主题”的集中, 便于微课的制作与设计。所以在实验中, 我们借助于文字、视频、图片和音频等资源, 对学习主题进行跨时空的整合, 精心设计了不同主题的“微课”。

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端午的鸭蛋》《春酒》时, 按照“读美文之味—品语言之美—悟作者之情”的教学思路, 设计了《舌尖上的美食》《舌尖上的美文》《舌尖上的乡愁》等主题的微课, 引导学生阅读《粽子里的乡愁》《手把肉》等文章, 用各色美味图片吊起学生胃口, 用各类美文片段勾起学生的乡愁, 图文并茂, 加深学生的感悟。学习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安塞腰鼓》《观舞记》时, 设计制作了《修辞与文字共舞, 文字随艺术飞扬》主题微课, 播放不同风格的舞蹈、演唱片段, 指导学生利用修辞手法进行片段写作。引导学生阅读《秦腔》《家乡的皮影》《唢呐声声》等文, 让学生学会用语言文字记录艺术, 让文字在笔尖舞蹈。

微课以其特有的优势将干瘪而毫无生气的知识变得血肉丰满、栩栩如生, 把枯燥的学习活动变得有声有色, 让学生们在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环境中学习语文, 让语文主题学习变得简单而有趣。

结语

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了这样一种美学观念, 即“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直译过来就是“宏大的方正 (形象) 一般看不出棱角, 宏大的 (人) 材 (物) 器一般成熟较晚, 宏大的音律听上去往往声响稀薄, 宏大的气势景象似乎没有一定之形。”在几千年的实践中, 这种“厚德载物”“大象无形”的文化, 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底蕴和活力资源, 被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传承和发扬, 成为中华民族历经无数劫难而不衰败溃散, 并能够取得成功和辉煌的一个重大条件。语文主题学习的“主题”组合, 也可以用“大象无形”来阐释, 如果把主题仅仅定位于思想、知识或写作等技能层面上, 那么, 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支离破碎的, 离开人文关怀的滋养, 只能造就出一批批学习之匠。正如窦桂梅老师在《主题教学的思考与实践》一书中对“主题”界定:主题不仅仅是内容或情感, 而更应该是文化主题, 是那些连接着孩子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我们在学习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时, 首先感受到的是人世间的爱恨和冷暖, 领悟到的是大自然万物的生命短暂和崇高, 欣赏到的是社会历史进程中的神奇和悲欢……也就是说, 首先吸引人的是文字中的精神滋养而不是那些语言表达形式。这一个个情感激荡起伏的“点”, 或是对自然的关爱、对弱者的同情, 或是对未来的希冀等, 无不散发着人性的光芒, 这些正是语文主题学习最好的栖息地。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主题素材浩如烟海, 语文老师恰如魔术师, 用自己的智慧将碎片知识化腐朽为神奇。但是, 无论怎么整合, 万变不离其宗, 立足人性, 回归人性, 带着这样的“主题”出发, 语文学习才能享受到母语学习的饕餮盛宴。

摘要:为改变当前语文学习中的“不读书、死读书、读死书”的现状, 我们在进行“主题”组合研究时, 把零散的知识点和丰富的人文内涵有机融合, 从“异中求同探规律、同中寻异提品位、发散阅读拓视野、微课学习增情趣”多个角度入手, 进行“主题”的组合与学习, 将海量学习资源浓缩于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词、一句振聋发聩的话、一个个情感激荡起伏的点, 带领学生寻找语言文化的根源和精神的栖息地, 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升。

关键词:主题整合,人文关怀,求同寻异,创新

参考文献

[1]李希贵.在反思中重建——关于“语文主题学习”的思考和探索[J].人民教育, 2012:15-16, 3-8.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超越·主题·整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3.

篇4:语文主题学习备课

【关键词】小学语文 主题学习 指导

【中图分类号】G4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147-01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教学,倡导阅读教育,让名著走进学生的生活,让经典伴随学生成长。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参与“语文主题学习”,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让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语文教学注入生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经验:

一、给学生一份快乐,引导学生成长

“语文主题学习”就是在语文课程学习中,让学生把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写作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学习,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要以阅读文章为主,尽可能地增加读书的机会,创设各种读书的情境,保证学生读书、思考、讨论、练习的时间,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自由争论中学好语文。做好“语文主题学习”要努力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阅读指导

对学生進行切实可行的阅读指导,既完成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小学阶段最基本的阅读数量,又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阅读习惯,把学生引入到阅读的自由王国之中。因此,“语文主题学习”深受学生的喜欢,用阅读的方式,给学生一份快乐,给学生一条自我成长的路径。“语文主题学习”所选书目都是适合学生阅读的中外古今的精美篇章,能使学生从小就接受到高雅文化的熏陶。

(二)“语文主题学习”

开展班级“语文主题学习”读书会、校园读书会、亲子读书活动、师生读书会等多种阅读的方式,让学生亲近文字、亲近文学、亲近文化,营造了一个自由阅读的空间,使学生在快乐、自由阅读的同时提高了文学素养。

(三)以阅读为主要方式

以阅读为主要方式,打造书香校园,倡导书香家庭,建设书香社会。学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积极策划和举办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这样一个黄金时期学到最优秀的人类文化精品,让学生与最杰出的人物对话,使学生通过“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定下良好的基础。

二、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在“语文主题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阅读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地提高阅读的效率。“语文主题学习”具有科学性、针对性、时效性和前瞻性,有力地推动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使学生得到了知识的拓展与延伸。“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每篇文章都具有汉语言文学的典型性,富有民族特点和时代气息,有利于学生在朗读、诵读和默读中学会学习。选取的文章彰显了经典文化和人类精神的魅力,蕴涵着生命与心灵的智慧。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后,引导学生去阅读《经典故事屋》丛书,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逐步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语文主题学习”承载着重要的教育责任,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学生可以在“语文主题学习”中深深地感知世界、认识人生、感悟生活和提高审美情趣。如在五年级下学期,可结合课本内容,教学生学习《真爱无声》一书中的文章,这些文章彰显的是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诚实守信的中华传统美德。通过学习指导,教学生学会感恩,培养孝心,使学生从文中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从而也为学生成长为一名品德高尚、道德优秀的好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师生共同参与学习,重建语文课堂文化

常言道:“处处留心皆学问,悟性就在你脚下。”“语文主题学习”就是让师生共同参与语文课堂教学,重建语文课堂文化,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师生在平等对话中学习语文,师生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中自主参与、共同学习、相互创新。我们在“语文主题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方式,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在阅读中注重搞好多重对话关系;强调学生学会与文本对话、师生与文本对话,为学生的个性阅读提供良好的条件,让学生直接地去接触文本;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特性,充分阅读、潜心阅读、体验感悟,通过阅读汲取智慧,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中的成功之处。

“语文主题学习”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是智慧人生的引路人。我们语文教师要想提高文化素养,首先要勤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要学习毛泽东的读书方法,博览群书,笔不离手,圈划批注。如学了《三顾茅庐》这个历史故事,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我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充分利用“语文主题学习”时间,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三国演义》。在课内与课外的阅读中,我设计了部分有趣的思考题,让学生在阅读中寻找答案,以此把学生带进《三国演义》之中去,从而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这些题比较简单,只要学生能细心一些,就很容易找到答案,通过简单的回答,给学生带来了兴趣。其次是教师让学生在“语文主题学习”中自读自悟,把不理解的字词通过查阅字典、资料解决,把读懂的文章、段落写出自己的体会、感悟和收获,读不懂的句子标上问号,进行集体讨论。再次是开展师生同读一本书活动,进一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篇5:语文主题学习备课

小学低年段的习作是要让学生有话可说。但,实际上,学生除了对自己印象深刻的事乐于动笔外,其他的事或物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即使写出来也是干瘪无味。究其原因,是因为小学生的观察能力较差,无法细致、全面的观察事物。他们对感兴趣的东西也只是浮光掠影,不感兴趣的东西就更是一扫而过了。为了让学生习作时不害怕、不躲避,对习作逐渐产生兴趣,老师必须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

老师先要给与学生一个明确的观察目标,这个目标尽量是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有兴趣才可能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细致的观察。比如让学生观察新华书店里的情景,就不如让他们观察才进入电影院时看到的场景。

确定好观察目标后,先让学生对目标进行一个整体的观察,比如:大象给人的感觉是高、大、粗壮、笨拙,而小猫则是小巧玲珑、可爱而温柔。整体观察后才进入局部观察。当然也可以先局部再整体。

进行局部观察时,不能让学生笼统的观察,也不能只让他观察他感兴趣的部分,尽量每一个地方都观察到。也即是要细分观察目标。比如观察小狗,总体观察之后,老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小狗的脑袋、身子、腿和尾巴。脑袋又可以细分为眼睛、鼻子、嘴巴和耳朵,一样一样的观察,找出目标的特点来。观察顺序不要强求,学生对那一部分感兴趣,就可以先观察哪里,他花的时间多,观察的也就越仔细。但学生叙述和写作时一定要按照正常的顺序,不能东还没介绍完,,就介绍西,回想起东还没介绍完,又来介绍东。

观察小目标时要看清颜色、形状、大小,它什么时候给你的印象最深,比如吃饭时,小狗粉红色的舌头快速的伸缩,学生觉得最有趣,就可以在写舌头时加上介绍它吃饭时舌头的动作。老师在引导学生叙述时,一定要用各种方法让学生运用到学过的优美词语。比如,小狗的眼睛长的黑、亮,而且圆。老师就要学生想一想,你们学过关于眼睛的优美词语吗?看谁记得多。于是,“又黑又亮”、“亮晶晶”、“圆溜溜的”等等词语就可以顺手拈来了。

当学生观察完了目标,这只是机械的观察,介绍的内容也是枯燥的,就像我们看到了家用电器的说明书。要想让学生的文章充满趣味,就必须让学生对观察的每一个目标进行想像。小狗的眼睛像什么?它的`耳朵的形状又像什么?它跑起来像什么?它身上厚厚的毛又像什么?想像的对象一定要是大家所熟悉的,只要一说出来大家就能立即联想到实物。但要提醒学生,想像的东西最好是既熟悉又比较美的。有学生在比喻海中的海参时,曾说它远看起来像一堆牛粪,全班哄堂大笑。我先表扬了他善于想像,然后反问他:“牛粪给人什么感觉?如果大家对牛粪不喜欢还恶心的话,谁还愿意欣赏海参呢?海参不仅不美,而且爱成了丑陋的化身了。”

观察完目标的静态,就应该观察它的动态了。如果把静态比作是一幅油画的话,那么动态就是让油画中的人和物走出油画,走近我们。比如,小狗吃饭、喝水、做游戏的时候会动,那么它是怎么动的?我们三年级学过的一篇文章《吹泡泡》清楚具体的写出了怎么做泡泡、怎么吹泡泡的,文章用了一系列动词“放”、“加”、“和弄和弄”、“蘸”、“吹”、“提”等,这些动作也是作者观察的结果,我们可以让学生运用同样的观察方法观察小狗。这种观察要反复多次以后,学生才会掌握。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就经常让学生观察动作,比如上课了,我轻轻推开门,再转身关门,接着扫视一遍全班,微笑着走上讲台,大声的说:“上课!”这个过程中有六个动作,但学生大多只能说出三四个,经常训练,他们的观察能力才可能提高。

篇6:语文主题学习备课

爱的奉献  学习议论中的记叙

学习目标   1、学习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里的记叙的不同。

2、进行比较,总结写作规律。

学习重点   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里的记叙的不同。

学习难点   进行比较,总结写作规律。

学习方法   自主、 合作 、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知识链接

一、记叙文里的记叙

在记叙文中,叙述是基础。一讲叙述,首先涉及的就是叙述的对象--事情。一般说来,当我们拿到一个记叙文的题目,头脑中总会浮现出好几件符合题目要求的事情,究竟写哪一件,必须本着叙事典型的标准,作出判断和选择。怎样符合叙事典型的标准呢?首先,选写的事情在本质上要有代表性;其次,选写的事情还要有时代的特色。

记叙文的写作目的是提供人、事、物的形态、状貌、性格、功能、事态的变化的画面,表现事物的完整性、具体性和形象的可感性,切忌概念化的语言,要求提供生动的直观感受,让人亲临其境,亲睹其事,通过感情的渠道,以事感人,以情动人。

二、议论文中的记叙

议论文是通过直接说理、论述来阐明问题、表达思想的。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的语言是概括性的语言。所谓概括,就是将具体事物加以抽象,反映事物的本质特点。比如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说:“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这就是高度地概括化了的语言。

议论文语言的概括性,还表现在事实论据的叙述上。议论文叙述事实论据,不是为叙述而叙述,而是为议论而叙述,目的是为了证明论点,因此,叙述事实论据必须简单、清楚和精要。要做到清楚而概括地叙述事实论据,首先要善于截取材料中能充分证明论点的部分,而舍去与论点无关的内容;其次要学会用概括性的语言来表达。

要写好议论文,必须运用好叙述,叙述的重点是定向转述。定向转述,不是把人物原来的经历和事件经过照抄照搬,而是服从议论需要的再创作。为了议论的需要,定向转述要选择恰当的角度或口径,转述有关的事件,为议论提供依据,使叙述的材料与观点一致起来。定向转述关键在定向上,同一个材料,服从于不同的议论观点就有不同的方向、角度的转述,就有不同的论证效果。

预习检测

阅读课本82-83页,下面结合“爱”这个话题,分析议论文中记叙的特点。

学习内容

合作探究

精神的伊甸园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能使我们感动--一个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另一个则是我们内心的道德准则。”一百多年以前的康德如是说。

也许,我们并不能像庄子那样,有一种看透世俗的坦然,以及一副“泥泞中亦可”的大无畏;也许,我们并不能像鲁迅那样,有一种尖锐的目光,深刻地揭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积存着的民族劣根性;也许,我们并不能像美国作家海伦凯勒那样,虽然盲聋,却依然保持一种崇高的品德……但是,我们可以把握自己。

当我们在车站看到我们所等的公交车已来,我们大可不必争先恐后,我们可以让别人先上,那种“秩序井然”不正是我们一直期待的吗?当我们在马路上看到一位盲人爷爷欲过马路却颤颤巍巍,我们也可以主动上前一步,扶爷爷过马路,这种“关爱之情”不正是我们异口同声地赞扬的吗?……

我知道,现在的你也许会对这些都嗤之以鼻,可是当你对这一切都不屑一顾的时候,你是否感到一种文明的“异质”?!

的确,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物质也高速发展,但当我们舒适地享受物质文明所带来的一切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想到我们的精神文明如何呢?试想,如果精神不发展,人文素养不培养,那么社会还会再进步吗?……是的,我们必须向全世界乃至全人类呼吁--“构筑精神的伊甸园,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个人的人文素养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素养和品质,体现了他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观;缺乏人文素养,失落人文精神,必然会制约社会乃至整个民族的发展。

余秋雨先生在他的《文化苦旅》中写尽了文化深刻的内蕴,同时也将其丰富的人文精神寄寓其中,以警示当今的一代要牢牢地抓住“人文”这根绳索,沿着它来找寻我们前进的方向和发展的动力。

缺乏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的人是可怕的,用毛泽东的一首诗来概括之,即“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有句话现在想来很有道理:“一个民族的发展前途总是由其人文精神决定着的。”

“构筑精神的伊甸园”,这是我们发自内心的呼喊,保持良好的人文精神,培养深厚的人文素养,不仅会让你变得深刻,更会使你出类拔萃。

思考:作者在这篇议论文中是怎样运用叙述的?

在写作议论文的过程中,我们运用记叙这一表达方式时应注意什么?

达标检测

阅读文章,作者在这篇议论文中是怎样运用叙述的?

情感认知文化

曾经热血沸腾地仰视你,爱你的一切。中华─-我的文化。

那是《诗经》中的一汪清水,在水一方的伊人;那是华美的楚辞,闪闪发光;那是孔孟思想,百家争鸣;那是大唐华章,仙乐飘飘;那是高山流水,那是古长城的细细青苔,那是岳麓书院的依依夕阳……漫步在中华的文化里,多少人醉得不知归路,多少人沉醉于那泛黄的书页,将精华与糟粕统统吸收。

因为深爱你,我们忘了去洗净你,忘了理智清醒地去看你。在不知不觉中,流水静默不流,华美的书页一页页在腐朽。

我们变得自大,我们变得骄纵。大宋宫廷,白衣秀士,文臣儒士们忙着作诗写赋,用程朱理学教化子民时,北方的铁骑席卷了中华;康乾盛世,书生们忙着去作八股,去作经注考证时,大洋的另一端,开始了科技革命,改写了历史……我们有四大发明,我们有地动仪,我们有早他国一千多年的圆周率。可是,我们的土地上蕴育的是以农为本、固步自守的黄色文明,我们有郑和去炫耀国威,可是我们没有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我们有李白杜甫,却没有哥白尼牛顿;我们知道天朝上国,却看不到外面的文明……我们陶醉于自己,我们不断地用《天工开物》、《农政全书》去总结辉煌,却忘了重视审视自己的`文化……我们落后了。

历史在悄然逝去,心中的热情并没有冷却,但我们多了一分理智,在仔细地审视……

我看到了一位老人,用刀一样的笔尖为自己的文化做手术──他是鲁迅。我被深深地震动了。我们不是不爱自己的文化,而是太爱,以至于束缚了自己的灵魂。他,让我们深深的明白,不能因为情感而影响对文化的认知,不能用迷信代替理智。

旭日东升,新的阳光在冲散陈腐的气息。崭新的人们放下了对自我的迷信,去追求真理。走来了孙中山,李大钊,迎来了毛泽东、邓小平,“天朝圣国”的幻觉消失了,代替它的是“与时俱进”。我们激动欢欣……

我们终于冲破了情感的依恋,用一份理智去审视自己的文化。没有全部接收,也没有全盘否定,我们的目光更客观、理性而又智慧……

远处,传来“关关睢鸠”的乐声,依旧那么传神、清晰、生动……

学习反思

范文赏析

时间的厚度

我们不能增加时间的长度,但能增加时间的厚度。--题记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虎啸深山,驼走大漠,这些雄浑开阔的场景让人陶醉;帝王将相,

功过是非,钟鸣鼎食,琼楼玉宇,这些光芒四射的字眼让人目眩。但山河依旧,昔人已去,他们都已被时间涤荡得无影无踪。面对这,我们不要感喟人生易逝,岁月难留,我们要能把握时间,增加时间的厚度,让自己的人生厚重,有分量。

要增加时间的厚度,就不要哀叹生命的短暂,要打造精彩的人生。民族英雄岳飞被害**亭,年仅39岁,正当壮年,上天留给他的时间实在太少。但他在金人入侵、朝廷偏安的多事之秋,刺上“精忠报国”,写下“还我河山”,高声吟唱着“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决心要直捣黄龙府,打得金人惊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如一朵开得正艳的花被狂风吹落,短短的生命却是浓缩的精华,较之碌碌无为空活百年的人,其时间岂只厚百倍!

要增加时间的厚度,就要敢于憧憬未来,不断挑战自我。年少的班超由于家境贫寒,只能替官府抄写文书,维持生计。面对岁月的流逝,他开始思考: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我该拥有的,人生纵使没有大志也不该整天只抄抄写写。于是他将笔重重一掷,说:“大丈夫应当像张骞那样到塞外去立功,怎么能老死在书房里呢?”便演绎出了出使西域的传奇人生。而他所做的,就是时时刻刻把握着时间,憧憬着未来。试想,倘使没有那千钧一力的一掷,历史便少了一段传奇,而班超纵使长命百岁,也只会一辈子哀叹人生无味的。

要增加时间的厚度,就要能够勇敢面对坎坷,向认定的目的地前进。“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是蒲松龄对生命的理解,对人生价值的理解。蒲松龄的一生,确实很苦,他屡试不中,生活贫苦,始终在贫困线上挣扎,面对一次次打击,蒲松龄从没放弃书写《聊斋志异》。好友劝他不要写小说,全心全意考功名,但他相信自己的选择,要证实自己的价值。于是,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颠峰之作问世了。于是,一个失意文人终于懂得了怎样去把握人生,呈现生命的价值。

上天赐给我们的时间是多少?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只要珍惜时间,让每一天过得有意义,勇于挑战,不畏挫折,以此来增加属于自己的时间的厚度。那么我们的人生就不会是过眼云烟,我们将会抒写出人生的传奇!

简评:

此文标题新颖,有内涵,行文中多处点题,紧扣中心。作者在第一段就点明中心论点,然后使用“条件分析法”从“怎么办”的角度提炼出并列的三个分论点,结尾再次点明主旨,结构严谨。

上一篇:中学生爱国演讲稿5则范文下一篇:百合花小学生作文500字